•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能源化學論文范文

        能源化學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能源化學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能源化學論文

        第1篇:能源化學論文范文

        【關鍵詞】大學;校園文化;正能量

        大學是全面育人的能量來源地,校園文化建設也是大學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同時,應以“潤物細無聲”的校園文化建設向學子們傳遞著時代的正能量。深刻理解大學校園文化的內涵,充分認識健康大學校園文化發揮正能量的機理,明確大學增強校園文化正能量的途徑,對于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素質和人才培養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大學校園文化的內涵

        校園文化被視為大學的風骨,是學校為了實現培養目標,在一系列管理過程中形成的文化體系。校園文化也是時代精神在學校的反映,是學校在發展過程中積累形成的教育方式、規章制度、教風、學風、班風、精神支柱、學校傳統、行為準則、道德規范和生活觀念等組成的有機整體,是學校辦學方向和指導思想在長期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群體意識的體現。它不只局限于學生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的框架中,也體現在學校教育思想、辦學理念、管理制度和歷史沉淀中,更體現在全校教職員工良好的言語行動和高尚人格魅力中。

        具體來說,校園文化由三個層面組成:精神文化層面、制度文化層面、物質文化層面。其中校園物質文化是大學種客觀實體存在的總和,是校園文化的基本載體;校園制度文化是高校各項規章制度的總和,是保證學校與外界、學校內部各項活動正常進行的機制;校園精神文化是一所學校整體面貌、水平、特色、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的體現,是校園文化的靈魂和核心。

        二、充分發揮大學校園文化的正能量

        校園文化是學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氣氛,也就是說是一種通過有形的物質形態和無形的精神形態所體現出來的師生員工精神風貌的特殊的群體文化,反映一所學校獨特的精神風貌。天津職業大學董剛校長曾說過:“校園文化通俗的講就是做泡菜,文化便是那一鍋湯汁,你放黃瓜、白菜、洋蔥,無論你放什么,出來的都是‘泡菜’的味道。如果不同種類的果蔬代表不同性格的學生,當他們通過校園文化熏陶后走出校園,個性之中便又都具有某種共同的、可以明晰辨識的內涵屬性,如同湯汁浸染過的‘泡菜’,這就是文化,這就是校園文化所應發揮的作用和功效?!毙@文化的功能不是直接可以觸摸得到的,然而生活在校園之中的人,時時、處處可以感受得到這種校園文化潤物細無聲的積極作用。學子們置身于這種環境之中,受這種精神的熏陶,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久而久之,就會成為一個有著自己學校獨特“泡菜”味道的人。這也正是校園文化的正能量,這種能量能以種種微妙的方式溝通人們的思想感情,融合人們的信念情操,培養激發人們的群體和集體意識。在這種特定的文化能量氛圍中,使全體師生產生對目標、價值觀念、行為標準、道德規范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校園文化正能量一經形成,便會極大地豐富集體的精神生活內容,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其運動過程中形成優良的精神傳統和作風,還有作為載體的物質形態,其核心都是校園精神,也就是本文所說的正能量。校園文化正能量的精神,正是大學校園的靈魂和精神支柱,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校園文化正能量是一種意識形態,這樣的意識一旦形成,就會產生強大的吸引力,吸引更多有著這樣價值觀的人參與。通過高校這種特定環境的熏陶和滲透,并將長期的篩選和沉淀,慢慢地去其糟粕,成為一所大學校園文化的正能量。而在這一正能量的作用下,高校的學生將會具有共同的信念、追求、行為規范、人生價值觀等。同時,隨著時代的發展,師生員工不斷作用于這種正能量,使其不斷地更新、發展、強大,而這種正能量又會反過來促使師生員工向更高的層次發展努力,從而會更有力地促進學校的內涵建設和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三、切實增強大學校園文化正能量的途徑

        校園文化的正能量是學校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根基和不竭動力。那么大學如何增強自己校園文化的正能量呢?本文以山東外國語職業學院為例簡要概括如下:

        第一,建立和健全學校的各項制度并狠抓落實,是增強校園文化正能量的有力保障。學校制度從根本上決定著校園各項工作的正常運行和創新發展,是建設健康校園精神文化的保證。校園文化正能量只有在制度的科學管理下才會健康發展,才會時時處處、潤物細無聲地發揮著它的積極作用。為保證制度的有效落實,山東外國語職業學院采取制度征訂民主化,全體師生參與制度的制定。根據我院校風建設的實際需要,學校在全體師生參與的前提下,進一步修訂和完善了一整套完整的規章制度,保障管理有章可循,以制度管人。今年年初,我院的外語學院提出了“語境建校”的新理念,認為外語應成為我院重要的優勢與特色,外語文化應成為我院校園文化的主線。為保障這一理念的貫徹落實,我院正積極組織全院師生討論《外語文化建設實施方案》相關文件的修訂。另外,我院還嚴格落實制度。因為只有切實將制度落到實處,才能達到約束人,激勵人的目的,真正形成有效的獎懲機制,才能調動教職工參與教育教學改革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才會克服重建立、輕落實的不良傾向。

        第二,努力提高師資水平、師德水平,培養良好的教風,以教風育學風,為建設健康的校園文化培養肥沃的土壤。山東外國語職業學院一直致力于提高師資水平,樹立良好的教風。沒有良好的教風就難以形成良好的學風,教師本身就是知識文明的傳播者,其思想和行為對學生起著示范作用和表率作用。因此要著力構建優秀的教師隊伍,培養教師對學校歷史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以及對自身職業的自豪感和使命感。教師的職業理想是其獻身于教育工作的根本動力,動機因素是一切行為的屐性因素,這對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來說也不例外,教師要干好教師工作,首先要有強烈而持久的動機,有很高的工作積極性,師德的實質就是教育事業的“業”字,師德體現的就是對教育事業及其社會地位的認同、情感和行動。因此高校教師應不斷增強自己的教育事業心,強化自身的職業責任感。另外,在課堂上、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教師要用自己的行動去感染學生,要用自己的言語去打動學生,把自己對人或事的真情實感流露出來,以此使師生間產生心靈的共鳴、情感的溝通。學生只有感受到教師的善良和真誠愛心,才樂于聽從老師的教誨。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教師要抓住機會,適時地把自己的喜、怒、哀、樂表現給學生,與學生通過交流達到心與心的溝通。教師對學生還要有一種充滿責任感和理智感的愛,這種愛就是嚴格要求,嚴而有度,更要嚴而有理,從教師的嚴中體現出教師對學生的愛??傊?,教師應在自我完善的基礎之上,通過言語示范、行為表率,自覺成為校園文化正能量的創造者和傳播者,使校園文化正能量朝著健康有序的方向發展。

        第三,努力提升師生的人文素養。增強校園文化正能量,離不開全體師生的參與,只有師生人文素養的整體提升,才能使校園文化的正能量得到更好的傳播發揚。為此,山東外國語職業學院通過增設文、史、哲、藝術、音樂、美術、書法、攝影等培養文化素質的選修課,舉辦各類人文知識系列講座,來提高師生的人文素養,把人文精神與民族文化藝術傳統、現代科技、現代藝術、西方文化、高尚的思想境界、社會生活、知識視野同專業體系結合起來,豐富學生的人文底蘊,開拓學生視野,增加學生自身修養。同時依托學生社團組織,塑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園精神。豐富多彩、充滿朝氣的第二課堂社團活動為山外的廣大學子課余活動和個人愛好提供了場所,成為大學生個性品質發展的舞臺,也為校園文化注入了活力,甚至成為校園精神文化的特色。我院通過廣泛宣傳和發動,引導和鼓勵盡可能多的學生參與到社團的建設中去,努力形成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發展格局,學校鼓勵并提倡專業教師深入學生社團指導社團建設,根據我院自身辦學特色,創新社團形式,提升社團檔次,改革社團工作程序和工作制度,不斷提高活動的質量,塑造了具有山東外國語職業學院自身特色的校園文化正能量。

        參考文獻

        第2篇:能源化學論文范文

        關鍵詞:高職教育 職業素質 職業技能 校園文化

        1.問題的提出

        就業是民生之本。當前,大學生就業難是一個現實的社會問題。隨著全球化的發展與知識經濟的沖擊,大學生初次與持續就業所需的能力門坎逐年提高,而現有高等教育包括高等職業教育常常缺乏清晰的就業市場需求導向,培養出來的大學生在知識和技能結構上與人才市場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脫節現象,大學生就業的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是大學畢業生就業壓力日益增大,苦于找不到中意的單位和崗位;另一方面是用人單位頻繁奔走于各類招聘市場,苦于找不到中意的所需人才。人才供需雙方不對接的現狀已經成為近年來大學畢業生就業壓力日益加大的突出問題之一。

        能力是就業的基礎。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是一種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就業導向教育,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強弱作為一項綜合性的考核指標,基本上能夠反映出一個大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的高低。

        職業能力大體上可以分為通用能力和特殊能力兩個層面。通用能力是指一個人的職業態度、行為習慣、自我管理能力(自行安排吃穿住行)以及正確處理與周圍的人和工作環境的關系的能力,它是一個大學生無論從事何種職業都需要具備的能力。特殊能力是指從事某個職業、某個崗位所需的特殊技能,如會計必須能夠做賬、用賬,記者應該知道如何采寫新聞,秘書應該能夠從事辦公室事務管理,具有辦文、辦會、辦事能力等等。

        目前高等職業教育所傳授的專業知識和進行的技能訓練,大都針對的是特殊能力。但在現實生活中,通用能力也許更為重要。當前大學生頻繁跳槽或失去工作,往往并不是因為不具備工作所需要的特殊技能,而是缺乏通用能力:或者不能與同事、上司友好相處,或者經常遲到,工作散漫,得過且過,等等。

        高職教育以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為終極目標,從知識本位轉向能力本位,是高等職業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在人才培養路徑上的最大不同。因此,充分發揮第二課堂的育人功能,把對學生非專業技能的培養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對于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具有現實意義。

        2.職業素質與職業能力的內涵分析

        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既然是一種就業導向教育,那么企業需要什么樣的員工,企業管理者對大學畢業生的職業素質、職場行為評價如何,怎樣縮短學校教育與就業需求之間的距離,是需要作為人才培養方的高職院校必須高度關注的問題。

        《人力資源管理》雜志2008年第4期公布了一個針對大學畢業入職新員工職業素質、職場行為評價分析的調查報告《企業需要什么樣的新員工——企業管理者對大學畢業入職新員工職業素質、職場行為評價分析的調查研究》。該報告的調查結果顯示,企業管理者認為大學生最重要的素質和能力按照“非常重要”選擇比例排序(%)為:思想道德素質、價值傾向(77.4)、勤懇踏實、敬業奉獻精神(70.8)、獲取知識的學習能力(61.9)、發現和解決問題的探索能力(61.7)、心理素質(60.1)、創新意識和能力(55.3)、團隊合作能力(52.0)、積極追求進步的熱情(47.6)、動手操作能力(46.0)、文明禮貌,親和力強(39.9)、人際交往能力(37.3)、身體素質(36.7)、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水平(35.3)、組織管理能力(27.1)。[1]

        素質是一個人的內在因素而外化的適應和滿足社會的質量。企業管理者看重的員工素質包括:文明禮貌、尊敬師長、謙虛自省、勤懇踏實,能夠經受挫折和壓力,具有愛崗敬業的奉獻精神、事業心和責任感,具有較強的親和力和積極追求進步的熱情。企業希望并要求大學畢業生把選擇的“職業”當作長期追求的“事業”,而不僅僅是賺錢謀生的“工作”和臨時落腳點;要求大學畢業生與企業同甘苦、共患難,反對隨意毀約、違背誠信,反對不求上進、得過且過,反對急功近利、好高騖遠。一個具有較高思想道德素質的大學畢業生,不能一味只關注企業能夠為自己提供什么,而要考慮自己能夠為企業帶來什么價值。

        能力是一個人依靠自身的知識和技能去認識和改造世界所表現出來的心身能量。企業管理者所看重的員工能力,依次是:獲取知識的持續學習能力、發現和解決問題的探索能力和操作能力、創新意識和能力、團隊合作能力、人際交往和溝通能力、適應環境變化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組織管理能力。

        麥可思公司的《高等職業院校2009屆畢業生就業狀況與就業能力分析報告》中有關高職院校學生就業能力分析表明:在35項基本工作能力中,積極聆聽和有效的口頭溝通這兩項能力對畢業生在求職過程中最有幫助;而畢業生認為教學中最應該改進的地方為“實習或實踐環節不夠”(41%),其次為“課程內容不實用或陳舊”(15%)和“培養主動學習能力不夠”(14%)。[2]

        肖云等人對重慶市1618名大學生和272家用人單位進行調查,結果顯示:87.9%的用人單位要求大學生具備溝通協調能力,而大學生對自身的實踐能力評價不高,學生認為最欠缺的是組織管理能力,其次是人際交往能力、表達能力和溝通協調能力;另外,61.5%的用人單位要求大學生應具備一定的創新能力,而40.7%的大學生感到自己的創新能力很欠缺。他們建議學校應組織形式多樣、層次不同的社會實踐活動,擴充實踐內容,增強實效性。[3]

        上述調查比較全面地反映了一個合格大學畢業生應該具備的職業素質與職業能力的內涵。

        3.職業素質培養與職業能力提升的基本路徑

        校園文化是指校園活動的主體(師生員工)在校園內所形成的特定生活方式以及所體現出來的精神狀態的總和。校園文化具有強烈的教育導向功能,它對于大學生價值取向、思想品德、情感信仰的形成以及生活方式的選擇和日常行為習慣的形成,具有巨大影響。

        為深入了解當代高職學生對校園文化活動的態度、參與度與滿意度,我們于2008年11月至12月對浙江東方職業技術學院在校學生開展了一次有關“對校園文化活動滿意度”的調查研究。結果表明,75.35%的學生認為開展校園文化活動“很有必要”,61.51%的同學表示對參加校園文化活動“很感興趣”。在“最感興趣的校園文化活動”這一問題的回答上,所占比例從高到低依次排位是:社會實踐與志愿服務、科技學術與創新創業、社團活動與社會工作、文體藝術與身心發展、技能培訓,顯示出當代高職學生對實踐性、創新性、主動體驗式的校園文化活動有所偏好。對于學生參與校園文化活動的收獲,67.42%的同學認為最大收獲是“提高了綜合素質”、“鍛煉了能力”,24.03%的同學認為是“認識了新朋友”,“學會了做人的道理”、“開闊了眼界”。

        校園文化是高校實現傳授知識、培養人才、服務社會功能的精神動力和思想保障,是維系全體師生員工歸屬感、責任感和榮譽感的精神力量,也是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培養創新能力、加強人際溝通、完善人格塑造的第二課堂。

        第二課堂是指相對于第一課堂(即課堂教學)而言的具有素質教育內涵、學生自愿參加的學習實踐活動。它以學生為主體,通過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富有特色的課余活動,為學生提供自由而廣闊的發展空間,引導學生培養創新精神、提高自主意識、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使學生的素質獲得充分的展示與鍛煉。

        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區分,是社會分工條件下學科專業市場化的必然結果。因此,以課堂教學為主要載體的專業教育始終是高校育人的主渠道,是學生學習專業知識、培養專業技能的主要途徑。但第二課堂在內容的豐富性、時空的自由性、參與的主動性、方式的多樣性等方面具有第一課堂無法比擬的優勢,對學生非專業素質與能力的培養具有顯而易見的重要作用,第二課堂活動中的科技創新、文藝體育、技能競賽、志愿服務以及社會實踐等等,都是第一課堂無法完全涵蓋的。這些活動所涉及到的知識與技能,很多與課堂中的專業學習沒有必然或直接的聯系,但是有助于學生促進個性發展、豐富個人閱歷、增強組織能力、加強人際溝通、改善身心健康、完善人格塑造,這些綜合素質是學生就業和日后發展所必需的。從這個意義上說,高職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既需要第一課堂的教育,也需要第二課堂的鍛煉。因此,必須以人才培養為核心,牢固樹立第二課堂也是課堂的思想觀念,明確校園文化建設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明確校園文化活動的目標、內容和方式。

        3.1把第二課堂的相關內容納入學校人才培養總體規劃

        大學作為社會的人才庫,教學、科研、社會服務是其三大功能。長期以來,以教學為中心,始終是高校辦學的指導思想。在這種思想指導下,教學工作被認為是人才培養的中心環節,在學校各項工作中始終處于不可動搖的中心地位。在這種思想指導下,課堂或實驗室被當作人才培養的唯一教學場所,專業知識的傳授與學習被當作人才培養的唯一途徑,專業課程考試成績被當作學生能力考核的最重要標準甚至是唯一標準,教師只把教學和科研作為自己的本分,而把參加學生的課余文化活動看作是份外之事。作為第二課堂重要載體的校園文化活動,僅僅被當作學生的業余文化生活,缺乏科學規劃,缺乏專業指導。學生是否參加校園文化活動、參加什么樣的校園文化活動全憑自己的興趣,對學生素質與技能的培養和提高收效甚微。

        當前,各高校制定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幾乎無一例外,都是傳統教學計劃的翻版。人才培養目標、知識能力分解、主干課程介紹、教學實踐安排、教學計劃進度,成為人才培養方案必選內容。而作為第二課堂的校園文化活動,沒有得到絲毫反映。這樣的人才培養方案,就是“以教學為中心”的思想觀念的必然產物。

        我們認為,高等院校特別是高職院校,必須把以教學為中心的傳統觀念轉變到以人才培養為中心軌道上來?!芭囵B什么人,怎樣培養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務。以人才培養為中心,就是要彰顯“第二課堂”教育功能,把第二課堂作為與第一課堂并行的教學資源,把對學生非專業技能的培訓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使學生學會知識技能,學會動手動腦,學會做人做事,學會生存生活,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因此,必須將第二課堂的相關內容納入學校人才培養總體規劃和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明確大學生在校期間,應該至少參加哪些校園文化活動和職業技能競賽活動,這些活動在何時進行、怎樣進行、由誰組織,如何評價,以保證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合理銜接。

        3.2建立激發教師參與學生校園文化活動熱情的激勵機制

        在高校,教師的主要任務是教學和科研,很少或者從不參與學生的課外活動,已經成為高校的普遍現象。在中國古代書院,教師既是學生的學業導師,也是學生的精神導師和行為導師,這個優良傳統隨著現代科學知識體系的日益復雜化和精細化而早已被拋棄,教師的教學科研活動與學生的科技文化活動被嚴格地區分開來,教師對參與學生文化活動完全失去興趣與熱情。加之教師自身的課堂教學和科研任務相當繁重,而第二課堂教學的工作量又存在難以確認和量化問題,使得教師很難把指導學生參與第二課堂活動作為自己的主要工作內容。

        相對于本科院校來說,職業技術院校更應該把第二課堂看作是第一課堂的自然延伸,因為實踐能力的培養不能僅僅依靠課堂教學,而應該在實踐活動包括校園文化活動中得到鍛煉,而這一切離不開專業教師的指導。因此,高校必須建立一種激勵機制,從制度層面激發教師參與學生文化活動的熱情,使教師把指導學生第二課堂活動作為自己教學科研的工作內容之一。為此,必須保證教師對專業性學生社團活動的指導能夠納入正常的教學工作量計算;必須保證教師對學生職業技能競賽的指導,等同于對學生畢業論文的指導,納入正常的教學工作量計算。

        3.3改革學生學習成績考核體系

        校園文化活動作為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第二課堂,在人格塑造和技能培養上具有不可替代性。但在我們所進行的調查中,我們發現部分學生的思想傾向和行為習慣令人擔憂。11.41%的學生在業余時間“無所事事,經常在寢室睡覺或上網,覺得生活很無聊”,21.59%的學生的業余時間是在“談戀愛、娛樂、逛街”中度過的。對于參加校園文化活動,36.25%的同學表示“興趣一般”,2.23%的同學“沒有興趣”。在“你認為校園文化活動的必要性”問題上,22.20%的學生認為校園文化活動“可有可無”,甚至還有2.45%的學生認為“沒有必要”。即使在參加校園文化活動的學生中,也有相當一部分人只是為了“打發時間”,還有少數人是為了交朋友或純粹跟風。

        造成這種狀況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各高校對學生的評價始終以學生的第一課堂學習成績為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標準,學生參與第二課堂所取得的成績不能得到很好的評價與考核,導致第二課堂缺乏對學生的激勵機制。因此,改革學生的學習成績考核體系,使學生參與校園文化活動所取得的成績能夠得到很好的評價與考核,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與技能的必由之路。

        為提高學生參與校園文化活動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激勵學生全面發展,并為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干部、優秀畢業生以及獎學金的評定提供依據,有必要建立一套學生綜合素質考評體系,把德育、智育和綜合素質發展作為考核項,對學生的專業考試成績以及道德修養、組織紀律性、集體主義觀念、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其他活動等方面獲得的成績進行全面的量化考核。

        3.4全面實施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

        2002年3月25日,、教育部、全國學聯聯合發文(中青聯發[2002]14號文件),提出實施“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其主要內容就是開展“大學生素質拓展證書”的認證工作,以用于記載大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在課堂教學成績之外的對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產生積極作用的重要經歷及取得的主要成績。

        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具體包括六方面的內容:“思想政治與道德素養”主要反映學生參加黨團組織的重要活動及加強思想道德素養方面的表現;“社會實踐與志愿服務”主要反映學生組織和參加的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等活動以及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取得的成果;“學術科技與創新創業”主要反映學生課外從事的創新創業活動以及在參加各級各類科技、創業等比賽中取得的成績;“文化藝術與身心發展”主要反映學生參與的文體藝術活動和取得的成績;“社團活動與社會工作”主要反映學生組織或參與的社團活動,所擔任的學生干部職務及在組織、管理能力方面的鍛煉;“技能培訓及其它”主要反映學生參加各類技能培訓及取得的成績。

        素質拓展計劃的重點是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心,讓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認識社會、感受社會,增強社會責任感,提高實踐能力,同時通過讓大學生在參加活動中營造出創新人才脫穎而出的氛圍來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進而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根據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對校園文化活動進行梳理,明確每一項活動的目標與類別,根據學生在不同階段職業素質和職業能力培養的不同需求,確定每屆學生在不同學期的工作重點,科學規劃并合理安排活動,讓每個學生在不同的學期有所側重地參與不同的校園文化活動,逐步提升綜合素質,穩固職業能力。

        3.5積極開展創業教育

        創業教育是一種以開發和增強大學生的創業基本素質、培養創新性人才為目的的教育。創業教育是職業教育和就業教育的高級形式,是素質教育、創新教育的拓展與深化。其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對具有一定文化知識和專業技能的青年學生進行創業教育,培養他們的開拓精神、創業意識、創業品質和創業技能,使其最終走上創業之路。

        大學生創業服務體系應該由相互關聯的四個層次構成:開設“創業論壇”以激發創業意識,培育創業精神;開展“創業培訓”以培養創業技能,分享創業經驗;參加“創業競賽”以鼓勵創業實踐,展示創業成果;設立大學生創業基金,完善學生創業孵化園,積極幫助學生吸引風險投資,適時推出比較成熟的創業團隊和創業項目,完成學生創業從學校到社會的順利轉化。

        4.結語

        基于我們對校園文化活動在大學生職業素質養成與職業技能延伸培育過程中的意義、途徑和方法的認識與分析,我們得出的基本結論是:

        第一,高等職業技術院校把應用型高技術人才作為培育目標,因此,相較于普通高等學校,更應強調人才的“實用價值”,更應重視人才的實踐能力、應用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而這些能力不可能完全依靠第一課堂來解決,它既需要第一課堂的教育,也需要第二課堂的培養。

        第二,校園科技文化活動是高職院校提升學生職業能力、實現高校育人功能的重要載體,是學生職業素質養成與職業技能培養的第二課堂。必須以人才培養為核心,牢固樹立第二課堂也是課堂的思想觀念,把第二課堂作為與第一課堂并行的教學資源,把對學生非專業技能的培訓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為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服務。

        第三,實現大學生職業素質養成與職業技能延伸培育的基本路徑,一是把第二課堂的相關內容納入學校人才培養總體規劃,二是建立激發教師參與學生校園文化活動熱情的激勵機制,三是改革學生學習成績考核體系,四是全面實施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五是積極開展創業教育。

        高校校園文化活動在人才培養中與課堂教學具有同等重要性。通過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無縫銜接,著力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與職業技能,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歷史使命,也是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使學生更好就業、更快成才的必由之路。

        附注:

        [1]http:///article/200804/200804290226.shtml。

        [2]《麥可思研究》2010年9月下旬刊(第55期)

        [3]《大學生就業能力與社會需求差異研究——基于對重慶市1618名大學生和272家用人單位的調查》,《高教探索》,2007年第6期

        第3篇:能源化學論文范文

        1)生物學、化學、物理學占據上海自然科學領域科技發展與學科建設的主導地位。

        上海自然科學領域中生物學、化學、物理學分別名列前三位,占據上海自然科學領域學科發展的主導地位。排在后面的依次為信息與系統科學、地學、數學、天文學和力學。除生物學、化學、物理學三個學科科技發展的主成分得分為正外,其他五個學科科技發展的主成分得分均小于零,表明上海自然科學領域的多數學科的科技發展低于整體水平(見表1)。

        表1 上海自然科學領域學科發展的綜合評價

        投入

        產出

        綜合

        排序

        生物學

        1.7461

        0.98206

        1.79619

        1

        化學

        0.87113

        1.18576

        0.83031

        2

        物理學

        0.81642

        1.32005

        0.76775

        3

        信息與系統科學 -0.41952 -0.77932 -0.37558 4

        地學

        -0.54201 -0.6447

        -0.52783 5

        數學

        -0.71232 -0.20092 -0.7645

        6

        天文學

        -0.88765 -1.14172 -0.84543 7

        力學

        -0.87214 -0.7212

        -0.8809

        8

        2)上海自然科學領域的科技發展與學科建設在全國具有明顯優勢,但與北京差距明顯。

        在自然科學學科中,上海除地學外,其他學科國際科技論文數均進入前三名,其中數學、力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生物學六個學科在大陸排名第二(僅次于北京),信息與系統科學國際科技論文數排在北京、湖南之后,名列第三(見表2)。雖然上海自然科學領域各學科國際科技論文數均位居前列,但與北京相比,差距明顯,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除天文學外,上海其他學科國際科技論文數均不足北京的1/2。在國內科技論文方面,上海自然科學領域中的力學、物理學、化學、信息與系統科學、天文學和生物學有明顯優勢,數學與地學國內科技論文未能進入前三名(見表2)。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除數學外,上海其他學科國內科技論文均不足北京的1/2。

        表2 2001年自然科學領域各學科國際國內前三名地區

        國際論文

        國內論文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數學

        北京 上海 江蘇

        北京 江蘇 湖北

        力學

        北京 上海 陜西

        北京 上海 陜西

        信息與系統科學 北京 湖南 上海

        北京 湖北 上海

        物理學

        北京 上海 江蘇

        北京 上海 安徽

        化學

        北京 上海 江蘇

        北京 上海 江蘇

        天文學

        北京 上海 江蘇

        北京 江蘇 上海

        地學

        北京 湖北 江蘇

        北京 江蘇 湖北

        生物學

        北京 上海 湖北

        北京 廣東 上海

        資料來源:2001年度中國科技論文統計與分析(年度研究報告),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2002,23-24。

        3)知識流動不足、系統失靈是制約上海自然科學領域科技發展與學科建設的瓶頸。

        科技發展與學科建設的效率,就其實質而言,是新的知識在一個系統中創造、流動和利用的效率。它取決于諸創新要素的創新動力、能力和互相之間相互作用的效率。而決定創新要素的創新動力、能力和互相作用則取決于經濟科技制度的安排,政策體系的設計,基礎設施建設的水平和創新文化的氛圍。建設知識創新體系,提升學科建設與科技發展能力的關鍵是通過制度、政策和環境的作用,提高創新各要素的創新動力、能力和達到創新目標的要素間的互動。從本質上看,創新體系是由存在于企業、政府和學術界的關于科技發展方面的相互關系與交流所構成的。在這個系統中,相互之間的互動作用直接影響著創新的成效和整個經濟體系。創新體系的核心內容是科學技術知識的循環流轉。表3所示上海自然科學領域R&D項目按項目合作單位分組情況,2/3左右的項目為獨立完成,表明知識流動不足、系統失靈成為制約上海自然科學領域科技發展與學科建設的瓶頸,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速知識流轉、戰勝科技發展與學科建設中的系統失靈是上海自然科學領域知識創新體系建設面臨的長期任務。

        表3 上海自然科學領域R&D項目按項目合作單位分組情況

        項目數 項目參加人員全時當量 科學家和工程師 項目經費支出

        與境外機構合作

        114

        343

        275

        5122

        與國內高校合作

        127

        305

        221

        7258

        與國內獨立研究院所合作

        107

        243

        177

        2526

        與境內注冊外商獨資企業合作 38

        127

        118

        2360

        與境內注冊其他企業合作

        915

        2103

        1895

        25427

        獨立完成

        2545

        4408

        2707

        32311

        其他

        26

        124

        102

        1384

        資料來源:上海市全社會R&D資源清查工作小組。上海市R&D清查數據匯編,2001,72。

        2 上海工程與技術領域科技發展的學科結構與績效評價

        1)學科在國內的比較優勢。

        在工程與技術科學領域20個學科的國際科技論文排名中,北京包攬了20個學科的第一名,上海只有材料科學、冶金與金屬學、機械與儀表、動力與電氣、電子通訊與自動控制、計算技術、化工、土木建筑、交通運輸9個學科排名第二(僅次于北京),上海能源科學技術和環境工程兩個學科國際論文排名第三(見表4)。

        表4 2001年工程與技術科學領域各學科國際國內前三名地區

        國際論文

        國內論文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工程與技術基礎學科 北京 河北 山西

        北京 陜西 江蘇

        測繪科學技術

        北京 四川 陜西

        北京 湖北 江蘇

        材料科學

        北京 上海 遼寧

        北京 上海 陜西

        礦山工程技術

        北京 江蘇 湖南

        北京 湖南 江蘇

        冶金、金屬學

        北京 上海 遼寧

        北京 遼寧 上海

        機械、儀表

        北京 上海 陜西

        北京 江蘇 陜西

        動力與電氣

        北京 上海 江蘇

        北京 湖北 陜西

        能源科學技術

        北京 湖北 上海

        北京 山東 黑龍江

        核科學技術

        北京 安徽 四川

        北京 四川 甘肅

        電子、通信與自動控制 北京 上海 陜西

        北京 陜西 上海

        計算技術

        北京 上海 江蘇

        北京 江蘇 上海

        化工

        北京 上海 湖北

        北京 江蘇 上海

        輕工、紡織

        上海 北京 四川

        北京 廣東 上海

        食品

        北京 江蘇 廣東

        廣東 浙江 江蘇

        土木建筑

        北京 上海 江蘇

        北京 上海 江蘇

        水利

        北京 湖北 江蘇

        湖北 北京 江蘇

        交通運輸

        北京 上海 江蘇

        北京 上海 湖南

        航空航天

        北京 陜西 黑龍江

        北京 陜西 江蘇

        環境

        北京 江蘇 上海

        北京 江蘇 上海

        安全科學技術

        北京 湖南 安徽

        北京 湖南 江蘇

        資料來源:2001年度中國科技論文統計與分析(年度研究報告),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2002,23-24。

        在工程與技術科學領域20個學科國內科技論文排名中,北京有18個學科排名第一,只有食品和水利分別由廣東和湖北名列第一,而上海只有9個學科進入前3名,其中材料科學、土木建筑、交通運輸3個學科名列第二,冶金與金屬學、電子通信與自動控制、計算技術、化工、輕工與紡織、環境工程名列第三(見表3)。

        2)上海工程與技術科學領域科技發展與學科建設占主導地位的學科。

        上海工程與技術科學領域中占據科技發展主導地位的8個學科依次是電子通信與自動控制、機械與儀表、航空航天、材料科學、化工、計算技術、動力與電氣、交通運輸。上海工程與技術科學領域科技發展最為薄弱的5個學科是測繪科學與技術、水利、礦山工程技術、安全科學技術和食品。特別值得注意的是2/3的學科科技發展的主成分得分小于零,表明上海工程與技術科學領域60%的學科科技發展低于平均水平(見表5)。

        表5 上海工程與技術科學領域學科發展的綜合評價

        投入

        產出

        綜合

        排序

        電子、通信與自動控制

        2.93105

        2.48946

        2.96681 1

        機械、儀表

        1.38674

        0.06872

        1.29458 2

        航空航天

        1.16586

        -0.81414 0.98384 3

        材料科學

        0.57576

        1.29195

        0.67626 4

        化工

        0.61197

        0.94682

        0.66216 5

        計算技術

        0.35117

        1.86971

        0.51358 6

        動力與電氣

        0.49477

        0.42028

        0.50252 7

        交通運輸

        0.45473

        -0.19787 0.40005 8

        土木建筑

        -0.32659 0.6906

        -0.23377 9

        工程與技術基礎學科

        -0.26822 -0.66067 -0.31811 10

        冶金、金屬學

        -0.46472 0.25968

        -0.40773 11

        輕工、紡織

        -0.46716 -0.475

        -0.47954 12

        環境

        -0.69617 -0.31043 -0.67619 13

        核科學技術

        -0.72349 -0.79265 -0.75082 14

        能源科學技術

        -0.79072 -0.50098 -0.78198 15

        食品

        -0.76882 -0.90066 -0.80184 16

        安全科學技術

        -0.81005 -0.84276 -0.83462 17

        礦山工程技術

        -0.8642

        -0.85314 -0.88633 18

        水利

        -0.89218 -0.8347

        -0.91028 19

        測繪科學技術

        -0.89975 -0.85423 -0.91858 20

        3)上海工程技術領域科技論文產出與北京差距懸殊。

        在工程與技術科學領域國際科技論文方面,上海排在前3名的11個學科中,除材料科學與土木建筑兩個學科外,冶金與金屬學、機械與儀表、動力與電氣、電子通信與自動控制、計算技術、化工、交通運輸、能源科學技術和環境工程9個學科的國際科技論文數均不足北京的1/2。

        在工程與技術科學領域國內科技論文方面,上海進入前3名的9個學科,除材料科學、輕工與紡織兩個學科外,土木建筑、交通運輸、冶金與金屬學、電子通信與自動控制、計算技術、化工、環境工程等7個學科國內科技論文均不足北京的1/2。

        4)加強產學研合作、戰勝系統失靈是上海工程技術領域科技發展與學科建設面臨的基本任務。

        表6所示上海工程技術領域R&D項目按項目合作單位分組情況,70%左右的項目為獨立完成,表明知識流動不足、系統失靈成為制約上海工程技術領域科技發展與學科建設的瓶頸,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強產學研合作、戰勝系統失靈是上海工程技術領域科技發展與學科建設面臨的基本任務。

        表6 上海市工程與技術科學領域R&D項目按項目合作單位分組情況

        項目參加人

        項目數 員全時當量 科學家和工程師 項目經費支出

        與境外機構合作

        201

        3341

        2169

        74523

        與國內高校合作

        437

        1762

        1415

        21865

        與國內獨立研究院所合作

        644

        3021

        1745

        24587

        與境內注冊外商獨資企業合作 94

        854

        608

        19073

        與境內注冊其他企業合作

        1431

        4551

        3454

        52744

        獨立完成

        6934

        22836

        15879

        219665

        其他

        293

        1592

        1198

        10703

        資料來源:上海市全社會R&D資源清查工作小組。上海市R&D清查數據匯編,2001,75。

        3 上海農業科學領域科技發展的學科結構與績效評價

        1)農學和水產學占據上海農業科學領域中科技發展與學科建設的主導地位。

        上海農業科學領域中占據科技發展主導地位的學科是農學和水產學,林學、畜牧與獸醫科學相對薄弱(見表7)。

        表7 上海農業科學領域學科發展的綜合評價

        投入

        產出

        綜合

        排名

        農學

        1.21943

        1.45978

        1.26327

        1

        水產學

        0.28854

        -0.26992

        0.2164

        2

        畜牧、獸醫科學 -0.3714

        -0.38479

        -0.37749 3

        林學

        -1.13657

        -0.80507

        -1.10218 4

        2)上海農業科學領域各學科與國內先進地區有相當差距。

        在農業科學領域4個學科國際科技論文排名中,北京的農學和林學、甘肅的畜牧獸醫、湖北的水產學國際科技論文排名第一,上海在農業科學領域各學科國際科技論文無一進入前3名(見表8)。在農業科學領域4個學科國內科技論文排名中,北京的農學、浙江的林學,江蘇的畜牧獸醫、山東的水產學國內科技論文排名第一,上海在農業科學領域各學科國內科技論文無一進入前3名(見表8)。無論是國際科技論文、還是國內科技論文,上海農業科學領域各學科與國內先進地區都有相當大的差距。

        表8 2001年農業科學領域各學科國際國內科技前三名地區

        國際論文

        國內論文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農學

        北京

        浙江

        江蘇

        北京 江蘇 浙江

        林學

        北京

        黑龍江 安徽、福建、 浙江 北京 福建

        廣東、陜西

        畜牧、獸醫科學 甘肅

        云南

        北京

        江蘇 北京 甘肅

        水產學

        湖北

        山東

        廣東

        山東 廣東 福建

        資料來源:2001年度中國科技論文統計與分析(年度研究報告),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2002,23-24。

        4)知識流動不足是上海農業科學領域科技發展與學科建設相對薄弱的重要原因。

        表9所示上海農業科學領域R&D項目按項目合作單位分組情況,64%的項目為獨立完成,表明知識流動不足是上海農業科學領域科技發展與學科建設相對薄弱的重要原因,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強產學研合作、戰勝系統失靈是加強上海農業科學領域科技發展與學科建設面臨的重要任務。

        表9 上海農業科學領域R&D項目按項目合作單位分組情況

        項目數 項目參加人員全時當量 科學家和工程師 項目經費支出

        與境外機構合作

        24

        46

        38

        229

        與國內高校合作

        25

        72

        45

        613

        與國內獨立研究院所合作

        48

        86

        68

        442

        與境內注冊外商獨資企業合作 2

        5

        4

        18

        與境內注冊其他企業合作

        69

        124

        99

        506

        獨立完成

        312

        420

        269

        3716

        其他

        9

        8

        3

        25

        資料來源:上海市全社會R&D資源清查工作小組。上海市R&D清查數據匯編,2001,73。

        4 上海醫藥科學領域科技發展的學科結構與績效評價

        1)上海醫藥科學領域科技發展與學科建設在全國具有明顯優勢,但與北京仍有相當差距。

        在醫藥科學領域6個學科國際科技論文排名中,北京的預防醫學、基礎醫學、臨床醫學、中醫學四個學科排名第一,上海的藥物學和特種醫學兩個學科排名第一。此外,上海的基礎醫學、臨床醫學排名第二,中醫學排名第三(見表10)。在醫藥科學領域國際科技論文方面,上海除藥物學和特種醫學外其他4個學科與北京均有一定的差距。

        表10 2001年醫藥科學領域各學科國際國內前三名地區

        國際論文

        國內論文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預防醫學 北京 浙江、廣東

        北京 廣東 上海

        基礎醫學 北京

        上海

        廣東

        北京 廣東 上海

        藥物學

        上海

        北京

        江蘇

        北京 廣東 上海

        臨床醫學 北京

        上海

        廣東

        北京 廣東 上海

        中醫學

        北京

        云南

        上海、江蘇 北京 廣東 江蘇

        特種醫學 上海

        北京

        廣東

        北京 陜西 上海

        資料來源:2001年度中國科技論文統計與分析(年度研究報告),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2002,23-24。

        國內科技論文排名中,北京包攬了6個學科國內科技論文的第一,上海除中醫學國內科技論文未進入前三名外,預防醫學、基礎醫學、藥物學、臨床醫學和特種醫學國內科技論文均排名全國第三(見表11)。在醫藥科學領域國內科技論文方面,上海6個學科與北京均有一定的差距,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中醫學和特種醫學國內科技論文不足北京的1/2。

        表11 上海醫藥科學領域學科發展的綜合評價

        投入

        產出

        綜合

        排名

        臨床醫學

        1.495

        1.583

        1.56579 1

        藥學

        0.89727

        -0.15227 0.79183 2

        基礎醫學

        -0.33507 0.84777

        -0.246

        3

        中醫學與中藥學

        -0.21555 -0.8431

        -0.27284 4

        預防醫學與衛生學

        -0.69136 -0.64275 -0.70052 5

        軍事醫學與特種醫學 -1.1503

        -0.79264 -1.13826 6

        2)上海醫藥科學領域中占據科技發展主導地位的學科是臨床醫學和藥學。

        上海醫藥科學領域中占據科技發展主導地位的學科是臨床醫學和藥學,中醫學與中藥學、基礎醫學、預防醫學與衛生學、軍事醫學與特種醫學科技發展相對薄弱。

        3)知識流動不足是影響上海醫藥科學領域科技發展與學科建設的制約因素。

        表12所示上海醫藥科學領域R&D項目按項目合作單位分組情況,85%的項目為獨立完成,表明知識流動不足是上海醫藥科學領域科技發展與學科建設相對薄弱的重要原因,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強產學研合作、戰勝系統失靈是加強上海醫藥科學領域科技發展與學科建設面臨的重要任務。

        表12 上海醫藥科學領域R&D項目按項目合作單位分組情況

        項目參加人

        項目數 員全時當量 科學家和工程師 項目經費支出

        與境外機構合作

        37

        124

        114

        7510

        與國內高校合作

        142

        258

        170

        1607

        與國內獨立研究院所合作

        113

        234

        171

        1921

        與境內注冊外商獨資企業合作 6

        10

        7

        119

        與境內注冊其他企業合作

        97

        195

        166

        2343

        獨立完成

        3074

        4857

        3192

        20038

        其他

        139

        125

        第4篇:能源化學論文范文

        (一)在建筑材料方面的應用

        水泥是重要的建筑材料之一。1993年,計算量子化學開始廣泛地應用于許多水泥熟料礦物和水化產物體系的研究中,解決了很多實際問題。

        鈣礬石相是許多水泥品種的主要水化產物相之一,它對水泥石的強度起著關鍵作用。程新等[1,2]在假設材料的力學強度決定于化學鍵強度的前提下,研究了幾種鈣礬石相力學強度的大小差異。計算發現,含Ca鈣礬石、含Ba鈣礬石和含Sr鈣礬石的Al-O鍵級基本一致,而含Sr鈣礬石、含Ba鈣礬石中的Sr,Ba原子鍵級與Sr-O,Ba-O共價鍵級都分別大于含Ca鈣礬石中的Ca原子鍵級和Ca-O共價鍵級,由此認為,含Sr、Ba硫鋁酸鹽的膠凝強度高于硫鋁酸鈣的膠凝強度[3]。

        將量子化學理論與方法引入水泥化學領域,是一門前景廣闊的研究課題,它將有助于人們直接將分子的微觀結構與宏觀性能聯系起來,也為水泥材料的設計提供了一條新的途徑[3]。

        (二)在金屬及合金材料方面的應用

        過渡金屬(Fe、Co、Ni)中氫雜質的超精細場和電子結構,通過量子化學計算表明,含有雜質石原子的磁矩要降低,這與實驗結果非常一致。閔新民等[4]通過量子化學方法研究了鑭系三氟化物。結果表明,在LnF3中Ln原子軌道參與成鍵的次序是:d>f>p>s,其結合能計算值與實驗值定性趨勢一致。此方法還廣泛用于金屬氧化物固體的電子結構及光譜的計算[5]。再比如說,NbO2是一個在810℃具有相變的物質(由金紅石型變成四方體心),其高溫相的NbO2的電子結構和光譜也是通過量子化學方法進行的計算和討論,并通過計算指出它和低溫NbO2及其等電子化合物VO2在性質方面存在的差異[6]。

        量子化學方法因其精確度高,計算機時少而廣泛應用于材料科學中,并取得了許多有意義的結果。隨著量子化學方法的不斷完善,同時由于電子計算機的飛速發展和普及,量子化學在材料科學中的應用范圍將不斷得到拓展,將為材料科學的發展提供一條非常有意義的途徑[5]。

        二、在能源研究中的應用

        (一)在煤裂解的反應機理和動力學性質方面的應用

        煤是重要的能源之一。近年來隨著量子化學理論的發展和量子化學計算方法以及計算技術的進步,量子化學方法對于深入探索煤的結構和反應性之間的關系成為可能。

        量子化學計算在研究煤的模型分子裂解反應機理和預測反應方向方面有許多成功的例子,如低級芳香烴作為碳/碳復合材料碳前驅體熱解機理方面的研究已經取得了比較明確的研究結果。由化學知識對所研究的低級芳香烴設想可能的自由基裂解路徑,由Guassian98程序中的半經驗方法UAM1、在UHF/3-21G*水平的從頭計算方法和考慮了電子相關效應的密度泛函UB3LYP/3-21G*方法對設計路徑的熱力學和動力學進行了計算。由理論計算方法所得到的主反應路徑、熱力學變量和表觀活化能等結果與實驗數據對比有較好的一致性,對煤熱解的量子化學基礎的研究有重要意義[7]。

        (二)在鋰離子電池研究中的應用

        鋰離子二次電池因為具有電容量大、工作電壓高、循環壽命長、安全可靠、無記憶效應、重量輕等優點,被人們稱之為“最有前途的化學電源”,被廣泛應用于便攜式電器等小型設備,并已開始向電動汽車、軍用潛水艇、飛機、航空等領域發展。

        鋰離子電池又稱搖椅型電池,電池的工作過程實際上是Li+離子在正負兩電極之間來回嵌入和脫嵌的過程。因此,深入鋰的嵌入-脫嵌機理對進一步改善鋰離子電池的性能至關重要。Ago等[8]用半經驗分子軌道法以C32H14作為模型碳結構研究了鋰原子在碳層間的插入反應。認為鋰最有可能摻雜在碳環中心的上方位置。Ago等[9]用abinitio分子軌道法對摻鋰的芳香族碳化合物的研究表明,隨著鋰含量的增加,鋰的離子性減少,預示在較高的摻鋰狀態下有可能存在一種Li-C和具有共價性的Li-Li的混合物。Satoru等[10]用分子軌道計算法,對低結晶度的炭素材料的摻鋰反應進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鋰優先插入到石墨層間反應,然后摻雜在石墨層中不同部位里[11]。

        隨著人們對材料晶體結構的進一步認識和計算機水平的更高發展,相信量子化學原理在鋰離子電池中的應用領域會更廣泛、更深入、更具指導性。

        三、在生物大分子體系研究中的應用

        生物大分子體系的量子化學計算一直是一個具有挑戰性的研究領域,尤其是生物大分子體系的理論研究具有重要意義。由于量子化學可以在分子、電子水平上對體系進行精細的理論研究,是其它理論研究方法所難以替代的。因此要深入理解有關酶的催化作用、基因的復制與突變、藥物與受體之間的識別與結合過程及作用方式等,都很有必要運用量子化學的方法對這些生物大分子體系進行研究。毫無疑問,這種研究可以幫助人們有目的地調控酶的催化作用,甚至可以有目的地修飾酶的結構、設計并合成人工酶;可以揭示遺傳與變異的奧秘,進而調控基因的復制與突變,使之造福于人類;可以根據藥物與受體的結合過程和作用特點設計高效低毒的新藥等等,可見運用量子化學的手段來研究生命現象是十分有意義的。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在材料、能源以及生物大分子體系研究中,量子化學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近十幾年來,由于電子計算機的飛速發展和普及,量子化學計算變得更加迅速和方便。可以預言,在不久的將來,量子化學將在更廣泛的領域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程新.[學位論文].武漢:武漢工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1994

        [2]程新,馮修吉.武漢工業大學學報,1995,17(4):12

        [3]李北星,程新.建筑材料學報,1999,2(2):147

        [4]閔新民,沈爾忠,江元生等.化學學報,1990,48(10):973

        [5]程新,陳亞明.山東建材學院學報,1994,8(2):1

        [6]閔新民.化學學報,1992,50(5):449

        [7]王寶俊,張玉貴,秦育紅等.煤炭轉化,2003,26(1):1

        [8]AgoH,NagataK,YoshizawAK,etal.Bull.Chem.Soc.Jpn.,1997,70:1717

        [9]AgoH,KatoM,YaharaAK.etal.JournaloftheElectrochemicalSociety,1999,146(4):1262

        [10]SatoruK,MikioW,ShinighiK.ElectrochimicaActa1998,43(21-22):3127

        [11]麻明友,何則強,熊利芝等.量子化學原理在鋰離子電池研究中的應用.吉首大學學報,2006,27(3):97.

        第5篇:能源化學論文范文

        【關鍵詞】地方產業需求 技能型 人才培養體系 能源化工

        基金項目:陜西省高等教育改革研究項目(項目編號:11BY60);榆林學院教學改革與課程建設研究項目(項目編號:HGY2015-10,JG1530,ZD1508)。

        榆林學院在陜西省高等學校“質量工程”和“本科教學工程”項目的導引下,以“育人為本、夯實基礎、廣泛聯合、突出實踐、注重應用、提高能力”為指導思想,以知識、技能及素質的培養為主線,在地方應用型高校中首次構筑并實踐了“重基礎、寬口徑、廣聯合、突實踐、強能力”的能源化工技能型人才培養新體系[1-2],即從傳統化學工程與工藝理論課程體系向“化工課程群―化學課程群―材料科學課程群―裝備與控制課程群”四元三階的交叉學科理論課程體系演變;從傳統實踐教學體系向“三層次實驗―三模塊實習實訓―多途徑技能創新訓練”三元三階的立體化實踐教學體系演變。

        四元三階理論課程體系

        現代化工學科的發展已經和能源、材料、機械等多個學科深度交叉,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的傳統課程體系已經無法為這一發展提供充足動力,能源化工生產過程中也急迫需要化工工藝師、化工設備師、化工儀表師、化工產品分析師等復合技能型人才,這意味著傳統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課程體系面臨重新“洗牌”的形勢,不少課程需要減少學時,一些新課程又需要開設。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從傳統課程體系向“化工課程群―化學課程群―材料科學課程群―裝備與控制課程群”四元三階的現論課程體系演變。全新的現論課程體系可以使學生在知識結構上達到“產教融合,卓越培養”,既具備扎實的工科基礎,又具備與時俱進的工程思維,有力地提升了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3]。榆林國家級能源化工基地的產業發展為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新課程體系的建設提供了思路。圖1顯示了已構建的四元三階理論課程新體系的框架。

        “化工課程群―化學課程群―材料科學課程群―裝備與控制課程群”均由學科平臺課(必修課)、專業方向課(必選課)和選修課組成,使學生具有扎實的化工基礎和良好的工程素養,為學生提供了適應地方產業特色的知識體系,為區域能源化工基地的建設提供了大量復合技能型人才。

        三元三階實踐教學體系

        新形勢下,應用型本科院校教學改革的重點是注重應用、重視實踐、突出工程思維能力的培養。化工學科作為一門注重實踐能力培養的應用型學科,人才培養更需要深入了解實際能源化工生產過程,加強基本技能培養,強化應用能力訓練并提升綜合工程素質。[4-5]我校構筑的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已從傳統單一的“基礎實驗―專業實驗(實習)”演變為“三層次實驗―三模塊實習實訓―多途徑技能創新訓練”三元三階的立體化實踐教學體系。圖2顯示了三元三階實踐教學新體系的框架。

        三元三階實踐教學體系中,三層次實驗包括基礎實驗、綜合實驗、專業技能實驗;三模塊實習實訓包括課程設計與專業見習、仿真與綜合實訓、生產實習;多途徑技能創新訓練包括畢業論文、科創活動、產教融合。其中,三層次實驗、三模塊實習實訓和畢業論文為必修內容,科創活動、產教融合為選修內容。立體化的實踐教學體系貫穿了本科四年的學習,使學生掌握嫻熟的實踐應用技能。通過系統的、綜合的技能訓練,使學生了解了產業發展方向和地方經濟特點,強化了學生工程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全面提升了技能型能源化工人才培養質量。

        3、寬口徑大類培養與特色化分類提高

        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工程特色顯著、專業口徑寬、覆蓋面廣,作為榆林學院升本后的第一個本科專業,在榆林煤、氣、油、鹽四種資源轉換驅動下,專業培養目標不能局限于單一方向,適應性要廣,因此只能實行化工大類招生。新形勢下應用型本科教學改革的趨勢一是加強專業基礎、實行大類培養;二是重視實踐、突出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因此,實施“寬口徑大類培養與特色化分類提高”的培養方案,對于國家能源化工基地經濟建設所需的技能型能源化工人才的培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張鵬、高維平、李健秀:《化工專業人才培養的教育內容和知識體系的構建》,《化工高等教育》2007年第24卷第5期,第1-4頁。

        [2] 劉崢、陶慧林:《地方高?;I人才培養方案構建與實施》,《教育教學論壇》2010年第35期,第214-215頁。

        [3] 姚干兵、王雅瓊、張曉紅:《拓展化工專業實踐 優化創新人才培養》,《廣州化工》2012年第40卷第23期,第170-172頁。

        [4] 陳田田、趙宜江、徐繼明:《新建化工類本科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研究與實踐》,《陜西教育:高教》2012年第12期,第58-59頁。

        第6篇:能源化學論文范文

        【關鍵詞】畢業設計;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就業導向化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part of undergraduate training process graduation design is to impart knowledge to students and cultivate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Taking the building environment and energy engineering of Xinjiang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graduation project and points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graduation project. Take employment orientation as substance, in order to stimulating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strengthening students' project practice ability, some improvement methods of graduation design projects have been proposed, therefore the better professional engineers will be imported into the society.

        【Key words】Graduation design project; Building environment and energy application engineering;Guidance mode;Innovation ability

        0 背景

        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是2012年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和建筑節能技術與工程、建筑設施智能技術(部分)合并而成的新專業。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的任務是以建筑為主要對象,現在充分利用自然能源基礎上,采用人工環境與能源利用工程技術去創造適合人類生活與工作的舒適、健康、節能、環保的建筑環境和滿足產品生產與科學實驗要求的工業環境,以及特殊應用領域的人工環境(如地下工程環境、國防工程環境、運載工具內部空間環境等)[1]。

        該專業本科生畢業后就業主要面向設計研究,工程建設,設備運行管理等企事業單位,所從事的工作都為創造舒適的人工環境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隨著時展和城市日漸擴大,現代建筑體系形態各異,人們對建筑內部的使用及居住環境要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迫切需要能適應現代建筑發展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工科專業學習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應用,因此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的畢業論文(設計)是該專業在本科人才培養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作為大學四年知識的總結,學生應該通過畢業設計環節的學習,掌握本專業工程設計、施工、運行管理等工作內容。

        近年來隨著民用和工業建筑行業在政策和市場化的調整過程中的逐步理性化,建筑工程類工科畢業生的就業形勢嚴峻。市場對人才的選擇空間越來越大,就業率逐年有下降的趨勢,尤其是設計建筑設計施工行業,畢業生就業率直接和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相關聯。作為培養社會實用人才的建筑工程類院校,若想提高畢業生的就業率,除了嚴抓教學質量,還需在畢業設計環節結合社會實際需求,以目前社會就業導向為主旨確定畢業設計選題,從而更好的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強化學生工程實踐能力。

        1 畢業設計環節現狀分析

        目前新疆大學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畢業設計主要分為建筑環境方向與建筑能源方向兩部分內容。結合新疆嚴寒氣候區的氣候特點,建筑環境方向主要分為供暖系統的和空調系統的設計,該方向的畢業設計由畢業指導教師給出建筑圖紙和地區基本信息,學生根據基本信息確定技術可行的設計方案,在畢業設計過程中可以掌握供暖系統或空調系統的方案設計原則、負荷計算、設備選擇,系統布置、氣流組織計算、水力計算等一系列內容,最終繪制系統平面圖、系統圖、換熱站或機房大樣圖以及冷熱源機房平面圖。建筑能源方向主要有燃氣鍋爐房和燃氣鍋爐房的設計,畢業設計內容為根據指導教師給定的熱負荷及煤質資料確定鍋爐房總裝機容量、單臺鍋爐容量和燃燒設備的類型,掌握鍋爐房最大熱負荷及采暖期平均熱負荷的計算,掌握鍋爐配套輔機及鍋爐房主要設備的選型方法,最后根據鍋爐房工業要求確定鍋爐房整體汽水系統方案及水處理方案并繪制平面圖、熱力系統圖及設備平面剖面圖。

        2016年起畢業設計結合筆者的科研項目,新增了畢業論文形式的畢業設計內容。主要畢業論文內容根據指導教師的科研項目確定,以本次新增畢業論文題目《傳熱系數自調節墻體的基礎研究》為例,學生首先需要了解畢業論文選題背景及意義,之后根據選題內容進行文獻調研和資料查閱工作。由于該選題涉及到利用專業軟件FLUENT對不同墻體的熱工性能進行模擬,因此在進行文獻調研的同時需要學生進行軟件學習工作,隨后與指導教師不斷溝通,對不同結構的墻體結構進行模擬,確定模擬過程無誤后完成多工況模擬,最后分析模擬數據并撰寫學術論文。

        2 畢業設計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根據上述畢業現狀分析并結合筆者近兩年指導畢業設計親身體會,目前畢業設計教學過程中存在很多不足之處。首先畢業設計的選題確立主要影響到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拿到實用性強、貼近自己就業崗位的課題的學生積極性明顯高于其他學生。譬如在畢業設計開始前已經確定就業單位為建筑設計院的學生,在畢業設計過程中就積極主動的多,因為他們希望通過畢業前最后的演練盡快掌握專業基本技能,以便畢業后在就業單位能盡快進入角色。而有少部分學生還沒有確定就業單位或者已經明確要參考公務員崗位,就會出現對畢業設計選題不感興趣,在設計學習過程中不能積極投入,僅以完成任務了事的心態完成畢業設計。

        其次是有部分畢業設計內容與實際工程應用脫節,學生的實踐能力以及上崗能力沒有提高,譬如有一些畢業后將到南方地區工作的學生,在畢業設計時恰巧分在了建筑能源系統設計的鍋爐房設計組中,由于南方地區目前還沒有大范圍推廣冬季供暖,因此在畢業設計過程中選用的技術,設備以及所用的應用設計軟件與其未來就業的實際工作有所差距,因此存在這部分學生工作后無法很快進入工作角色的問題。

        再次畢業設計指導教師的工程實踐背景有所差異,有一部分教師有設計院工作經驗,新進青年教師以學術研究為主,工程實際經驗有所欠缺,指導教師的背景差別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畢業設計的質量。

        3 以就業為導向的畢業設計改革措施

        工科專業大學本科的畢業設計作為學生工作上崗前的最后一次實戰演練,如果不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專業技能,造成“高學歷低能力”的現象將直接影響到畢業生的就業。針對目前畢業設計中存在的種種問題,著眼于社會需求,以就業為導向激發學生在畢業設計中的積極性,應該對畢業設計做出以下幾條改革措施。

        1)以市場導向和學生簽約行業為主要依據,允許已簽訂就業單位的學生根據就業性質選擇畢業設計內容。

        目前畢業設計內容較適合從事設計工作的學生,但畢業設計題目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建議擴展畢業設計面,增加畢業設計選題范圍,譬如結合新疆地區目前大力推廣的建筑節能措施,增加電采暖技術設計、污水源熱泵系統設計以及太陽能供暖系統設計等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建筑應用方面的設計內容。如此一來就可以讓已經簽訂就業單位的學生可根據就業方向選擇適合其自身需求的畢業設計內容。

        2)基于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原則,盡可能的設計綜合性強甚至是跨學科的畢業設計題目。

        對于沒有簽訂就業單位的學生,為了讓學生了解國內外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的最新發展動態以及相關研究成果,應該重新構建適應市場需求的畢業設計參考資料庫、學生選題庫。畢業之后學生就業選擇方向很廣,目前的畢業設計內容一般為單一方向的設內容,對此指導教師可以在畢業設計初始選擇小一些的項目,但要求學生多做幾項內容,讓學生對各方面的設計內容都了解一些,以便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3)增加畢業論文在畢業設計階段的比例,讓已取得研究生錄取通知書的學生參加畢業論文的內容,使其能盡早的對科研過程有所了解,從而更好的進行研究生階段的學習。

        將工程應用與指導教師的科研相結合,以科研項目為支撐,將實際工程項目融入畢業設計,真題真做,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以及應用科學理論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

        4 結論

        結合目前高校畢業設計教學質量的現狀,著手社會需求,本文探討了以市場導向和學生簽約行業為主要依據,科學合理的對畢業設計進行改革的幾點措施。

        為了更好的開展畢業設計指導工作,指導教師應該在每年畢業設計開始之前了解近5年畢業生就業動向,明確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實際社會需求的動態,從而構建適應市場需求的畢業設計參考資料庫、學生選題庫。確立畢業設計選題庫后,由于更新后的畢業設計題目和以往相比會具有綜合性,僅憑一個指導教師或許會限制學生的創新思維及設計能力,因此也可以建立指導教師小組,進行分工。形成有指導計劃和實施團隊的適應新選題的畢業設計指導方法。也可充分利用在校碩士生的力量,將本科生和研究生有機結合,將本科生深入到科學研究氛圍中。總之,為了向社會輸送更好的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人才,應從就業為導向不斷的調整畢業設計內容及畢業設計指導方法。

        第7篇:能源化學論文范文

        關鍵詞化學鏈燃燒;氧載體;熱力學;動力學;熱重-紅外分析

        1前言

        化學鏈燃燒(CLC)是一種新的無火焰燃燒技術[ 1~6]。該技術具有非常高的能源利用效率[2],沒有NO 釋放[3],特別是在使用含碳氣體燃料(CO、CH4等)時,燃燒產物僅包含CO2和H20,只需經過簡單的冷凝就能得到高純度的CO2,從而以較低的能源消耗實現CO2的減排。因此,化學鏈燃燒技術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2化學鏈燃燒中使用的氧載體材料

        化學鏈燃燒包括兩個串聯的反應器:燃料反應器和空氣反應器。金屬氧化物作為氧載體,在兩個反應器中循環,實現氧的轉移。因此,氧載體的性能對化學鏈燃燒技術的應用非常關鍵。該技術要求氧載體具有如下性能:

        (1)在循環使用中始終具有良好的反應性;

        (2)具有較高的氧交換效率,即循環過程中利用的氧質量與總的固體質量之比較大,從而減小反應器尺寸,降低反應器阻力;

        (3)具有較高的機械強度,在循環使用過程中不易破碎;

        (4)價格低廉,并且不會產生二次污染。畢業論文 圍繞氧載體在循環使用過程中反應性以及機械性能的變化,許多研究人員使用H2、CO、CH4為燃料,利用不同的實驗設備,在不同的實驗條件下開展了研究工作[2~6]。所研究的氧載體包括Fe、co、Ni、Cu、Cd、Mn等金屬的氧化物以及這些金屬氧化物與不同比例的團聚劑混合制成的大顆粒。這些氧載體在循環使用過程中可能存在的一個問題是必然會有少量的金屬氧化物進入大氣環境,成為新的污染源,從而危害人類健康和自然環境。因此,探索新的氧載體材料非常重要。

        基于化學鏈燃燒技術對氧載體性能的要求以及使用金屬氧化物作為氧載體時潛在的問題,本文提出了一種新的氧載體CaSO4,并對其作為氧載體時在化學鏈燃燒中的熱力學和動力學特性進行了初步研究。

        3 CaSO4還原一氧化反應的熱力學分析

        3.1 燃料反應器中發生的還原反應

        當使用甲烷(CH4)為燃料時,氧載體CaSO4在化學鏈燃燒過程中發生的反應主要為:

        CaSO4+ CH44 CaS+CO2+ 2H20

        除了以上主要反應外, CaSO4和CH4系統還包括一系列復雜的中間反應,碩士論文 生成包括SO2在內的大量中間產物。如CH4和H20之間的反應,導致H2和CO2的生成,從而進一步生成H2S、SO2等。因此,該反應的平衡組分中除了主要產物H20和CO2外,還包括多種微量的氣體成分,如H2、H2S、SO2、氣態S等等。圖1顯示了CaSO4和CH4系統在不同溫度下的平衡組分。

        從圖1可見, CaSO4和CH4系統在不同溫度下達到平衡時,主要生成產物是氣態的H20、CO2和固態的CaS。當溫度達到1073 K時,在固相組分中開始出現CaO。此時,氣相組分的變化也相應發生一些改變,組分H2S的含量在1073 K時最小,SO2的含量變化開始減慢。總的來看, H2S、SO2的含量均較小。從熱力學的角度,使用CaSO4為氧載體時的最佳溫度為1073 K。

        煤的加壓氣化是大規模煤氣化發電技術的發展方向。為了與煤的氣化系統耦合,研究較高壓力下氧載體的性能是必要的。圖2顯示了溫度為1073 K時,CaSO4和CH4系統在不同壓力下達到平衡時,生成產物H2S、SO2的含量變化??梢园l現,壓力增加對SO2的影響不大,而H2S的含量有較大增加。但H2s含量隨壓力的增加并不是一個線性關系。在壓力達到10x 1.01325×10 Pa后,H2S含量的增加幅度明顯減緩。H2S含量的增加可能是由于壓力增加,增加了平衡組分中H2以及S2的含量,這樣,平衡時H2S的含量也相應增加。

        3.2 空氣反應器中發生的氧化反應

        燃料反應器中還原生成的CaS在空氣反應器中發生氧化反應,生成CaSO4,并放出大量的熱量,它是化學鏈燃燒的能量來源。因此,CaS在空氣反應器中的氧化性能對化學鏈燃燒技術非常重要。對于生成的CaS氧化反應,根據熱力學分析,1.01325×10 Pa下,直到1845 K的高溫,生成產物僅包含CaSO4,而不會有SO2生成。即只發生以下反應:CaS+2O2CaSO4高于這個溫度,生成產物中就有CaO和SO2出現,即有如下反應發生:

        CaS+3/2O24 CaO+SO2

        4 CH4還原CaSO4的動力學研究

        使用天津化學試劑廠的分析純CaSO4·2H20,在實驗室熱重一傅立葉紅外分析儀(TG—FTIR)上對CaSO4和CH4的反應動力學進行了試驗研究。醫學論文 圖3是升溫速率為20 K/rain, CaSO4和CH4反應系統的失重曲線。在熱重曲線上, 100。C附近的失重峰顯示的是CaSO4·2H20的脫水過程, CaSO4與CH4的反應出現在900。C附近,較為明顯的失重出現在950。C左右。最大失重速率出現在1047。C,失重率為15.17%/rain。利用Coats—Redfern積分式得到CH4還原CaSO4的反應活化能E=1721.31kJ/tool, lnA=148.47。

        圖4所示為升溫速率為20 K/min, CaSO4和CH4反應系統氣相組分的紅外光譜圖。從譜圖可以看到CaSO4和CH4反應系統的氣相組分中確實有SO2存在,如何減少SOs的生成量,控制SOs的排放,是CaSO4作為化學鏈燃燒的氧載體必須考慮的問題。

        5 結論

        通過對CaSO4和CH4反應系統的熱力學分析和動力學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結論:

        (1)以CaSO4為氧載體能夠實現化學鏈燃燒。

        (2)在適當的溫度范圍內, CaSO4還原的直接產物是CaS,而不是CaO和SO2; CaS氧化的直接產物為CaSO4,也不是CaO和SO2。因此,不會有大量的SO2生成。

        (3)溫度和壓力對SO2、H2S的生成有重要影晌。從熱力學的角度, 英語論文 1073 K是最佳的使用溫度。壓力對SOs的生成影響較小,而對H2s的生成影響較大。

        (4)控制SO2的釋放是使用CaSO4為氧載體時必須考慮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姚強,陳超.潔凈煤技術.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 2005.1-10

        [2]Jin H,Ishida M.Anovel Gas Turbine Cycle withHydrogen—Fueled Chem ical—Looping Com bustion.Int.J.of Hydrogen Energy,2000,25(12):1209—1215

        [3]Ishida M,Jin H.A Novel ChemicM-Looping Combustor without NOz formation. Ind. Eng.Chem.s.,1996,35(7):2469-2472

        [4]Jin H,Ishida M.Reactivity Study on Natural-Gas-FuelledChemical Looping Combustion by a Fixed—Bed Reactor.Ind.Eng.Chem.Res.,2002,41(16):4004-4007

        [5]Cho P,Mattisson T,Lyngfelt A.Comparision of Iron-, Nickel一,Copper—and Manganese-Bas ed Oxygen Carri—ers for Chemical-Looping Combustion.Fuel,2004,83(9):1215-1225

        第8篇:能源化學論文范文

        論文摘要:將量子化學原理及方法引入材料科學、能源以及生物大分子體系研究領域中無疑將從更高的理論起點來認識微觀尺度上的各種參數、性能和規律,這將對材料科學、能源以及生物大分子體系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量子化學是將量子力學的原理應用到化學中而產生的一門學科,經過化學家們的努力,量子化學理論和計算方法在近幾十年來取得了很大的發展,在定性和定量地闡明許多分子、原子和電子尺度級問題上已經受到足夠的重視。目前,量子化學已被廣泛應用于化學的各個分支以及生物、醫藥、材料、環境、能源、軍事等領域,取得了豐富的理論成果,并對實際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指導作用。本文僅對量子化學原理及方法在材料、能源和生物大分子體系研究領域做一簡要介紹。

        一、 在材料科學中的應用

        (一)在建筑材料方面的應用

        水泥是重要的建筑材料之一。1993年,計算量子化學開始廣泛地應用于許多水泥熟料礦物和水化產物體系的研究中,解決了很多實際問題。

        鈣礬石相是許多水泥品種的主要水化產物相之一,它對水泥石的強度起著關鍵作用。程新等[1 ,2]在假設材料的力學強度決定于化學鍵強度的前提下,研究了幾種鈣礬石相力學強度的大小差異。計算發現,含Ca 鈣礬石、含Ba 鈣礬石和含Sr 鈣礬石的Al -O鍵級基本一致,而含Sr 鈣礬石、含Ba 鈣礬石中的Sr,Ba 原子鍵級與Sr-O,Ba -O共價鍵級都分別大于含Ca 鈣礬石中的Ca 原子鍵級和Ca -O共價鍵級,由此認為,含Sr 、Ba 硫鋁酸鹽的膠凝強度高于硫鋁酸鈣的膠凝強度[3]。

        將量子化學理論與方法引入水泥化學領域,是一門前景廣闊的研究課題,它將有助于人們直接將分子的微觀結構與宏觀性能聯系起來,也為水泥材料的設計提供了一條新的途徑[3]。

        (二) 在金屬及合金材料方面的應用

        過渡金屬(Fe 、Co、Ni)中氫雜質的超精細場和電子結構,通過量子化學計算表明,含有雜質石原子的磁矩要降低,這與實驗結果非常一致。閔新民等[4]通過量子化學方法研究了鑭系三氟化物。結果表明,在LnF3中Ln原子軌道參與成鍵的次序是:d>f>p>s,其結合能計算值與實驗值定性趨勢一致。此方法還廣泛用于金屬氧化物固體的電子結構及光譜的計算[5]。再比如說,NbO2是一個在810℃具有相變的物質(由金紅石型變成四方體心),其高溫相的NbO2的電子結構和光譜也是通過量子化學方法進行的計算和討論,并通過計算指出它和低溫NbO2及其等電子化合物VO2在性質方面存在的差異[6]。

        量子化學方法因其精確度高,計算機時少而廣泛應用于材料科學中,并取得了許多有意義的結果。隨著量子化學方法的不斷完善,同時由于電子計算機的飛速發展和普及,量子化學在材料科學中的應用范圍將不斷得到拓展,將為材料科學的發展提供一條非常有意義的途徑[5]。

        二、在能源研究中的應用

        (一)在煤裂解的反應機理和動力學性質方面的應用

        煤是重要的能源之一。近年來隨著量子化學理論的發展和量子化學計算方法以及計算技術的進步,量子化學方法對于深入探索煤的結構和反應性之間的關系成為可能。

        量子化學計算在研究煤的模型分子裂解反應機理和預測反應方向方面有許多成功的例子, 如低級芳香烴作為碳/ 碳復合材料碳前驅體熱解機理方面的研究已經取得了比較明確的研究結果。由化學知識對所研究的低級芳香烴設想可能的自由基裂解路徑,由Guassian 98 程序中的半經驗方法UAM1 、在UHF/ 3-21G*水平的從頭計算方法和考慮了電子相關效應的密度泛函UB3L YP/ 3-21G*方法對設計路徑的熱力學和動力學進行了計算。由理論計算方法所得到的主反應路徑、熱力學變量和表觀活化能等結果與實驗數據對比有較好的一致性,對煤熱解的量子化學基礎的研究有重要意義[7]。 轉貼于

        (二)在鋰離子電池研究中的應用

        鋰離子二次電池因為具有電容量大、工作電壓高、循環壽命長、安全可靠、無記憶效應、重量輕等優點,被人們稱之為“最有前途的化學電源”,被廣泛應用于便攜式電器等小型設備,并已開始向電動汽車、軍用潛水艇、飛機、航空等領域發展。

        鋰離子電池又稱搖椅型電池,電池的工作過程實際上是Li + 離子在正負兩電極之間來回嵌入和脫嵌的過程。因此,深入鋰的嵌入-脫嵌機理對進一步改善鋰離子電池的性能至關重要。Ago 等[8] 用半經驗分子軌道法以C32 H14作為模型碳結構研究了鋰原子在碳層間的插入反應。認為鋰最有可能摻雜在碳環中心的上方位置。Ago 等[9 ] 用abinitio 分子軌道法對摻鋰的芳香族碳化合物的研究表明,隨著鋰含量的增加,鋰的離子性減少,預示在較高的摻鋰狀態下有可能存在一種Li - C 和具有共價性的Li - Li 的混合物。Satoru 等[10] 用分子軌道計算法,對低結晶度的炭素材料的摻鋰反應進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鋰優先插入到石墨層間反應,然后摻雜在石墨層中不同部位里[11]。

        隨著人們對材料晶體結構的進一步認識和計算機水平的更高發展,相信量子化學原理在鋰離子電池中的應用領域會更廣泛、更深入、更具指導性。

        三、 在生物大分子體系研究中的應用

        生物大分子體系的量子化學計算一直是一個具有挑戰性的研究領域,尤其是生物大分子體系的理論研究具有重要意義。由于量子化學可以在分子、電子水平上對體系進行精細的理論研究,是其它理論研究方法所難以替代的。因此要深入理解有關酶的催化作用、基因的復制與突變、藥物與受體之間的識別與結合過程及作用方式等,都很有必要運用量子化學的方法對這些生物大分子體系進行研究。毫無疑問,這種研究可以幫助人們有目的地調控酶的催化作用,甚至可以有目的地修飾酶的結構、設計并合成人工酶;可以揭示遺傳與變異的奧秘, 進而調控基因的復制與突變,使之造福于人類;可以根據藥物與受體的結合過程和作用特點設計高效低毒的新藥等等,可見運用量子化學的手段來研究生命現象是十分有意義的。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在材料、能源以及生物大分子體系研究中,量子化學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近十幾年來,由于電子計算機的飛速發展和普及,量子化學計算變得更加迅速和方便??梢灶A言,在不久的將來,量子化學將在更廣泛的領域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程新. [ 學位論文] .武漢:武漢工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1994

        [2]程新,馮修吉.武漢工業大學學報,1995,17 (4) :12

        [3]李北星,程新.建筑材料學報,1999,2(2):147

        [4]閔新民,沈爾忠, 江元生等.化學學報,1990,48(10): 973

        [5]程新,陳亞明.山東建材學院學報,1994,8(2):1

        [6]閔新民.化學學報,1992,50(5):449

        [7]王寶俊,張玉貴,秦育紅等.煤炭轉化,2003,26(1):1

        [8]Ago H ,Nagata K, Yoshizaw A K, et al. Bull.Chem. Soc. Jpn.,1997,70:1717

        [9]Ago H ,Kato M,Yahara A K. et al. Journal of the Electrochemical Society, 1999, 146(4):1262

        第9篇:能源化學論文范文

        【關鍵詞】化學教學 環境教育 節約能源 減少污染 環保意識

        The environment education in chemistry teaching

        Shang Yuming

        【Abstract】The writer has expatiated on the different ways for carrying through the environment education including protecting environment, economizing resource and reducing pollution from many aspects.

        【Keywords】Chemistry teachingEnvironment educationEconomizing resourceReducing pollutionConsciousnes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環境問題已是人類面臨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問題,保護環境、節約能源、減少污染是人類迫切需要解決的課題。因此,新課程化學教科書中提供了豐富的環境教育內容。那么化學教學中如何對中學生進行節約能源、減少污染的環境教育,增強青少年的環保意識,培養保護改善環境的能力呢?

        1.利用教科書的內容進行環境教育。初中化學教科書包含了很多環境教育的內容,教師在講化學知識的同時,可采用不同的教學形式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例如在學習“燃料及其利用”單元時,通過活動與探究、調查研究、討論和實驗等形式,充分利用實物、圖片、多媒體等教學手段,精心設計教學方法,使學生認識化石燃料是人類重要的自然資源,不可再生,需合理開采、節約使用。通過閱讀教材、查找資料來認識化石燃料燃燒對空氣有污染,通過思考討論總結出使燃料充分燃燒的措施及不充分燃燒的危害,通過模擬實驗、觀看圖片來認識酸雨對環境的破壞,最后討論得出酸雨的防止和保護措施。

        新教材中有三百多幅精美的插圖,蘊涵著豐富的環境教育內容,其寓意深刻,是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的好素材。如教材圖2-8是大氣污染的漫畫。上部是大氣污染引發的三大環境問題(溫室效用、酸雨、臭氧空洞),中部是造成大氣污染的一些原因和做法,下部是大氣污染對動植物的危害。教學時要讓學生領會這些插圖的寓意,了解環境污染的來龍去脈,從而強化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

        2.在實驗教學中進行環境教育。教師的言傳身教在環境教育中應發揮重要作用。無論是演示實驗還是指導學生實驗探究,教師都要做到實驗操作規范,嚴格控制藥品用量,盡量改進實驗裝置,減少污染物的排放,盡量使實驗綠色化。如硫在氧氣中燃燒,除了控制硫的用量外,實驗中應盡量減少二氧化硫對空氣的污染??筛倪M實驗裝置在密閉容器中進行實驗,用氫氧化鈉溶液處理生成的二氧化硫。還可指導學生搜集代用品,做微型實驗,不僅節約藥品,而且還減少污染,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

        每次實驗時,應注意引導學生處理尾氣和廢液。對可燃性氣體,可用點燃法處理;對易溶解于某液體的氣體,可用液體吸收的方法處理;對廢液可用回收溶質、酸堿中和、氧化還原等方法處理。通過這些環保行動,使學生養成環境保護從我做起,從身邊事做起的良好習慣。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天天视频在线观看免费专区 | 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人守人婷 | 亚洲日本aⅴ片在线观看 | 日本三级2019在线观看免费 | 色鬼国产激情久久 | 亚洲一区二区日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