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會計就業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CRM(客戶關系管理)客戶關系管理系統會計服務行業
20世紀末,圍繞市場環境的新變化,國際營銷理論和實踐都有了極大的創新。在產品同質化和營銷同質化日益嚴重的今天,企業的競爭更多集中在銷售環節,正確處理好企業與客戶之間的關系,是企業工作的重點。
客戶關系管理(cRM)是一種旨在改善企業與客戶之間關系、提高客戶忠誠度的新型運作機制,它實施于企業的市場營銷、銷售、服務與技術支持等與客戶有關的領域。CRM解決方案通過以對信息的有效集成為基礎進行的客戶快速反應,達到商業過程自動化并改進業務流程的目的。人們普遍認為,CRM將成為企業提高競爭力,在市場中高效運作并獲取穩定利潤的法寶。下面,就以客戶關系管理在會計服務行業的應用,來探討我國客戶關系管理在現實中應用的可行之道。
一、企業客戶關系管理的兩個層次
企業的客戶關系管理過程往往會面臨兩種典型的情況。其一,為眾多的客戶提供通過一次交互完成的、高頻次的交易。在這類交易中,客戶滿意度較多地依賴于短時間內的即時感受,銷售成功的關鍵在于大量的客戶數據和強大的信息處理能力。有些專家把這類應用稱作面向行為的CRM。其二,為較少的客戶提供通過多環節完成的、長周期的交易。
這類交易中客戶滿意度更多依賴于企業的業務過程以及在此過程中企業員工的表現。這就是面向過程的CRM。
由于會計服務行業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的特殊性,決定了公司的市場營銷模式絕大多數屬于B2B,也就是說公司客戶居多。對這一類的客戶,關系好壞更多的是取決于問題解決方案本身的優劣以及服務質量、響應速度等硬指標,其客戶關系維持的核心并不僅僅在于細節上的客戶關懷和盈利分析,而是應形成戰略上的合作同盟關系,建立專業精干的銷售隊伍,給予客戶以綜合的解決方案。
二、會計服務行業客戶關系管理模式的選擇
1、客戶關系管理模型的基本模式在其不同的發展階段和多種業態下表現為幾種典型模式:
(1)一對一模型
在這個模型中,企業將收集大量客戶個人數據,并且盡可能地使自己的產品和服務滿足每個客戶的
需要。
(2)傳統的CRM模型
在這個模型中,客戶數據主要用于客戶分類,對不同特點的客戶群進行管理,向其提供不同種類的產品和服務。
(3)個性化溝通和目標定位這一模型向所有客戶提供的商品和服務是基本類似的,但是,結合客戶的個人偏好及目標市場的特別需求,對產品和服務作了一定程度的調整。
2、會計服務行業客戶關系管理的模式選擇
遵循CRM的管理思想和方法,下面著重對會計服務行業客戶關系管理的可行模式及現實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
大多數會計師事務所的主要業務包括:審計、資產評估、稅務、會計咨詢服務等等。其中,審計業務是重要的會計服務產品,能為會計師事務所提供大量資金。與此類似的還有資產評估業務。這一產品完全可以通過客戶增值的辦法提高銷售。
這是因為,在CRM概念提出以前,大部分與會計服務類似行業的大宗客戶管理采用的都是“一對一”模型。同時,“傳統的CRM”模型也切合會計服務企業CRM活動開展的要求。因為在面對公司的大業務量客戶和重點客戶時,適合采用“一對一”的模型;而對業務量較小的一般客戶時,則適合采用“傳統的CRM”模型。這樣做,既可以節約成本,又可以從同類客戶中獲取經驗,避免出現失誤。對占比例較大的非核心客戶強調服務范圍和服務的及時性;對數量較少但對公司收益貢獻較大的重點客戶則需要提供集中的縱向的積累的成長型服務。
三、會計服務企業CRM的具體實施
1、實施會計服務企業CRM的具體思路應該說,客戶管理的任何模式都要求一種均衡的做法,包括戰略、人員、系統、工作程序、資料、測評等等都需要兼顧,因此,推行客戶關系管理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對尚未形成完備CRM體系的公司在一開始需要針對公司存在的問題,從客戶關系管理的思路入手,同時借助CRM模式作為參照,解決實際問題。
在公司的CRM戰略實施的初始,“獲取目標和保持活動”、“了解客戶,他們需要怎樣的服務管理”“贏回失去的顧客”等三個環節成為公司客戶關系管理活動的切入點,具體落實在“客戶信息數據在企業內部的順利傳遞”、“瞄準客戶的終身價值營造”這兩個方面,主要目的是解決公司在市場銷售、客戶關系維護等方面存在的問題。
同時,在效果評估方面,力求明確范圍和目標,這部分將在“基本步驟”和“具體實施”中詳細列出。
其目的在于衡量實際業績是否達到計劃要求,以確保未來計劃和活動更加周詳精確。為方便實施,筆者趨向于采用由易到難的幾個指標測試系統分步驟進行:客戶流失(保持)指標,客戶發展指標,人均業務量指標,客戶滿意度指標等。
信息和技術是整個模式的基礎,技術應用促進客戶管理(從數據分析到數據匯總),使得核心客戶管理方案充分發揮效能。在實際應用中,客戶數據的收集匯總之所以能夠付諸實施,不僅僅得益于技術層面上的許可,更主要的原因是公司戰略、人員和工作流程共同作用的結果。2、CRM實施的具體方案
對于企業來說,建立CRM的目標是建立真正以客戶為導向的組織結構,以最佳的價值定位瞄準最具吸引力的客戶,最大化地提高運營效率,建立有效的合作伙伴關系。
(1)建立客戶信息數據庫——這是進行客戶關系管理的基礎。
客戶資料的范圍包括:對客戶類型的劃分、客戶基本信息、客戶聯系人信息、企業銷售人員的跟蹤記錄、客戶狀態、合同信息等,此外還包括可能的與發展目標客戶和維護老客戶相關的信息:部門(年度)任務、業務商機信息、行業動向信息、產業動向信息、宏觀經濟信息、地方區域經濟信息、法律法規出臺/變更信息、用戶投訴等。
對客戶的資料及其他相關信息進行綜合錄入,在此基礎上即可完成基本數據庫的建立。數據庫主要由數據表(包括客戶基本信息表、客戶銷售管理表、客戶業務管理表和客戶服務管理表、經濟信息動態表和客戶投訴記錄表),查詢功能(包括企業資料查詢;企業聯絡方式查詢;主要聯系人查詢;業務協定查詢;巡檢、回訪查詢)以及報表生成系統(主要的報表包括:客戶財務數據統計;客戶信用分析;銷售動態分析;投訴事件分析等)構成。
(2)分析和了解客戶——通過捕捉和分析詳盡的信息而對市場和客戶有深層次的認識,從而可以對客戶進行細分營銷和細分管理。
按照比較傳統的標準,可以將客戶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劃分:企業性質、企業規模、主要業務類型、業務量、合作年限、行業發展、經營狀況、風險評估狀況等等,力爭比較全面地反映客戶的實際情況。在客戶劃分中,筆者還趨向于將客戶價值作為一個重要的參考指標。為完成客戶的終身價值營造的目標主題,就必須要確定客戶在其“客戶價值生命周期”中所處的位置。然后根據實際情況,針對客戶采用合適的CRM模型。對大客戶和重點客戶需單獨分析其客戶價值,包括過去、現在、將來的狀況。進而做到盡力維護、延續與處于價值高峰的客戶的關系;對處于價值上升期的客戶要采取措施,在幫助客戶實現自身價值增值的過程中推進其向價值高峰的邁進;而對處于價值下降通道的客戶要分析其預期的價值變化,必要時(比如風險加大)果斷放棄。
(3)銷售互動管理——是客戶在客戶關系維護發展的過程中和企業建立起來的對話關系,這也是關系營銷中最重要的部分。
在這一過程中所強調的是建立一套完備的客戶拜訪管理系統和客戶信息反饋系統。銷售人員管理辦法的主要內容可以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①銷售人員需要制定自己的年度計劃(包括客戶發展量、新拓展業務量等等),并將其與實際完成情況相結合作為考核指標之一;
②銷售人員每月要有拜訪計劃,客戶拜訪前需要準備信息傳遞單,將公司欲向客戶傳達的信息準備好。拜訪回來后,將信息傳遞單反饋回信息部存檔。拜訪計劃的完成情況也是銷售人員的考核指標之一。
③重點客戶(業務量20萬以上)的信息資料由公司主管客戶的副經理掌握,由客戶服務部人員配合銷售部做好重點客戶的維護和服務,將公司資源集中用于“黃金客戶”的關系管理,以幫助公司加大關系營銷的力度。
④完善客戶維護管理,將客戶流失率作為銷售人員的考核指標之一。
⑤實行銷售人員月學習制度,包括公司市場營銷戰略、客戶關系管理等等,幫助銷售人員通過學習調整工作方法。
以上的銷售人員管理辦法避免了以前只注重業務完成量考核指標所帶來的忽視客戶服務、維護等方面內容的不足。
(4)客戶關懷與服務管理——功能包括服務請求、服務內容、服務收費等管理,詳細記錄服務全程進行情況,將相關信息傳遞至信息部。
(5)客戶增值管理——提供新產品和新服務,從而使客戶的盈利能力得到最大的挖掘。結合公司新業務的拓展及根據由客戶信息庫獲得的資料分析客戶潛在的需求,為客戶提供新的產品和服務。前期的工作重點可以放在向現有客戶推薦公司新的服務產品上,例如向審計業務客戶推薦會計咨詢服務、管理咨詢服務等方面的產品。
會計服務企業實施CRM的經驗對類似的專業服務類企業也有參考價值,需要注意的是:CRM是一個需要耗費企業資源的戰略項目,實踐CRM系統可以從最關鍵的部分——需要解決的問題——著手進行,在取得階段性成果以后再來考慮其他部分,這一方法對于大量急于采用CRM戰略又無法完成一個大的系統建設的企業來講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總之,技術只是載體,能夠將滿足企業需要的管理理念貫徹落實才是應用技術的目的所在。
參考文獻
[1]帕翠珊·B·西伯爾德.客戶關系管理[M].機械工業出版社,2002年
[2]張國方.CRM(客戶關系管理)的應用與理論研究綜述[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3(3)
一,人力資源會計研究目前存在的問題
知識經濟的蓬勃興起帶來了會計理論開發的巨大突破,由此產生了人力資源會計這一新型的會計分支。人力資源會計自60年代提出至今已有幾十年了,中外學者對此作了許多有益的研究與探索,積累了寶貴的經驗與成果。然而,步入90年代,對這一課題的研究卻停滯不前,發展緩慢,至今未形成較為完善的科學體系,還停留于“紙上談兵”,無法付諸于實踐。究其原因,在于會計界至今尚未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人力資源會計理論方法體系,尤其是確認、計量和報告理論,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從人力資源成本的內涵看,對“人力資源”的歸集和分配,只是原有會計核算程序的改革,并未突破傳統會計的范圍。帳面上人力資產的價值并不代表人所(能)創造出的價值。以現時重置成本計價,有個重置標準和不同企業的可比性問題,與財務會計的結合問題也沒有很好解決。
第二由于人力資源的確認與計量不是以實際成本為基礎,其中涉及到許多主觀因素和假定條件,不同學者從不同角度提出的模型大相徑庭且過于繁瑣。因此,至今未與傳統財務會計融合,只能作為管理會計的一個組成部分來提供信息。
第三勞動者的權益未能明確界定。企業因取得,開發和使用人力資源付出一些代價特別是將人力資源上的支出資本化為一項單獨的資產,從投資者立場看似應屬于企業所有者,但人力資產上的那部分支出恐怕并不足以說明所有權的歸屬。勞動者權益和確定是人力資源會計的核心和本質所在,不解決好這一問題就無法激發勞動者的勞動熱情,無法激發企業活力。這是知識經濟的內在要求,也是人力資源會計必須面對的問題。
二,人力資源會計的基本假設
人力資源會計是把人作為有價值的組織資源,而對它的價值進行計量和報告和程序。它的目的在于用人力資源創造能力來反映組織現有人力資源的質量狀況,為企業管理當局和外部利害關系集團提供完整的決策信息。人力資源會計的基本內容包括人力資源成本會計和人力資源價值會計兩個方面。人力資源成本會計是指:為取得、開發和重置作為組織的資源所引起的成本的計量和報告。人力資源價值會計主要是研究人力資源對企業的經濟價值如何計量以及人力資源經濟價值的決定因素問題,目的在于用人力資源的創造能力來反映組織現有人力資源的質量狀況,為管理當局和外部利害關系集團提供完整的決策信息。
同傳統會計一樣,作為鑒別和計量人力資源數據的人力資源會計理論體系,也應建立在一系列會計假設的基礎上,這是建立人力資源會計體系所必須依據的先決條件。
目前,人力資源會計假設在我國會計界有著不同的看法,綜合各種觀點,可以提出五個人力資源會計的基本假設:
(一)人力資源會計的信息是不可缺少數據假設。
這是指人力資源的數據信息對現在的和潛在的信息使用者作出的評價都是有用的,無論是管理當局還是外部投資者都必須依靠人力資源會計提供有價值的信息,以人力資源作出正確的決策。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要是會計存在和發展的靈魂。人力資源會計信息是不可缺少的數據信息假設,正是人力資源會計存在和發展的的前提條件。
(二)人力資源是會計資產的假設
這是指人力資源可能為會計確認、計量、報告、管理。這一假設是人力資源會計能否成立的關鍵所在。如果人力資源不是會計意義上資產,那么也就無法進行會計核算,無法對使用者提供人力資源會計信息。人力資源會計資產假設是建立人力資源會計原則,決定人力資源會計核算程序和方法的理論基礎。由這一假設還可以派生出其他假設:(1)人力資源是會計主體可以控制的。(2)人力資源具有未來服務的能力。(3)人力資源是可以計量的,包括用貨幣計量和非貨幣計量。
(三)持續經營假設。
企業界在大多數情況下都能持續經營下去,破產清算畢竟是少數。即使可能發生破產,也是難以預計發生的時間。因此,在人力資源會計上除非有證據表明企業將要破產、關閉,否則都假定企業在可以預見將來持續經營下去,持續經營假設可能派生出人力資源會計分期假設。按人力資源會計分期假設,可以把企業持續不斷的人力資源經營活動人為地劃分為一定期間,以便分階段考核企業的賬務狀況和經營成果。持續經營假設是人力資源會計的一個重要基礎前提,即在確定人力資源支出的會計處理時,如果支出影響是短期的,則就費用化,否則應資歷本化。在進行人力資源投資時,也應合理確定短期投資和長期投資的關系。在確定人力資源價值的時,應考慮到其未來收益。
(四)勞動力資源對象假設。
這是指人力資源會計的研究對象可以表述為一個會計實體中作為生產要素的人力資源,既勞動力資源。它說明了人力資源會計價值所指向的對象是具有一定范圍和條件的,具體包括:(1)人力資源會計的研究對象僅限于一個會計實體所能控制、支配運用的人力資源。人力資源投資成本和價值的計量應以一個會計實體為限,不能超過這個范圍。(2)人力資源會計所要計量人力資源是作為生產要素的過去資源。勞動力資源對象假設為正確確定人力資源會計核算的內容,科學劃分權責關系奠定了理論基礎。
(五)人力資源的價值是管理方式的函數假設
這是指人力資源價值除了來自本身的技能、性質、健康等狀況外,還受到管理方式的影響。人力資源價值在不同管理方式下會產生不同的經濟效應。具體來說,包括兩個方面:其一,不同管理活動,可以使單項人力資源價值增長、耗竭或保持不變。其二,不同的管理活動,可以使人力資源的協作力或集體力增強、不變或減弱。人力資源的價值是管理方式的函數假設為人力資源科學管理提供了理論依據。
三,人力資源會計的內容
我們已經對建立人力資源會計體系的會計假設作了分析,那么一個完整的人力資源會計體系應包括哪些方面呢?目前,隨著會計學界對人力資源會計的研究日趨深入,普遍認為,完善人力資源會計應包括以下幾項內容:
(一)人力資源成本會計
人力資源成本會計是較早提出來的,比較成熟的人力資源會計模式。早在70年代美國會計學者弗蘭霍爾茨就將人力資源成本會計定義為:“為取得、開發和重置作為組織的資源的人所引起的成本的計量和報告。”這種開始意義的人力資源成本會計模式所做的探索為人力資源會計和財務會計的相融合創造了條件。通過增設一些相應的會計科目,使人力資源成本的會計信息能夠在遵循公認會計原則的前提下通過傳統會計程序變通取得。對人力資源投資形成人力資源成本,這部分內容已經論證得較為全面,并且理論界基本達成共識。歸納人力資源成本的內容應包括以下幾項:
1,原始成本。即用人單位為了獲得人力資源而發生的費用,包括招聘費和調人費。
2,追加成本。指各種正規的培訓費,包括新進員工上崗前的培訓和為了使勞動者者獲得工作技能和知識更新而進行的教育培訓的費用。
3,使用成本。指人力資源使用過程中所發生的直接或間接費用,包括工資、獎金、福利的各種與人力資源使用有關的各種費用。
4,安置成本。指職工內部凋動(轉崗分流)過程中發生的各種費用和退職、退休后發生的各種費用,包括按照收益費用配比原則和權責發生制原則而預提的相關費用。
5,流動成本。指職工因解聘,辭職而了生的各種費用,包括企業支付的解聘費用或職工“跳槽”過程中發生勞動爭議訴訟費等。
6,機會成本。指職工在調動期間耽誤工作而造成的損失,或者在選擇工作崗位時放棄某種機會而造成的損失。
7,沉沒成本。又稱旁置成本。指的是已經投入的人力資源成本,因某種原因沒有加以有效地使用而閑置起來造成的損失。
8,重置成本。職工調動后,要重新物色合適的人頂替而發生的各種費用
對于人力資源會計帳戶體系的設置,會計界許多學者都進行了研究,初步確立了人力資源成本會計帳戶,除保留傳統會計中的有關帳戶外,還應增高以下帳戶:
1,“人力資源取得成本”帳戶。核算企業在人力資源取得方面投資總額的增加、減少及其余額。
2,“人力資源開發成本”帳戶。核算企業在人力資源開發方面投資總額和增加、減少及其余額。
3,“人力資源投資”帳戶。核算企業因人力資源的取得和開發所引起的人力資源投資總額的增加和由于人力資源的離職而導致人力資源投資總額的減少。
4,“人力資源投資攤銷”帳戶。核算企業人力資源投資的累計攤銷額。
5,“人力資源投資損失準備”帳戶。理論上講,人力資源的取得和開發成本符合資產的確認標準,但是并非企業的每一位職工都給企業帶來經濟效益。因此,一方面企業對人力資源的取得邢成本應予以資本化;另一方面,為了充分遵守謹慎原則,企業應計提的人力資源損失準備。“人力資源投資損失準備”帳戶用來核算企業計提的人力資源損失準備。
6,“人力資源投資損益”帳戶。該帳戶核算企業對人力資源投資所產生的的損益。
當然,人力資源成本的局限性也是明顯的。首先,開始意義的的人力資源成本會計,只是管理會計的簡單擴展;修正的模式也只是對原有會計核算程序的改良,即依據人力資源會計所反映的人力資源價值,只是將傳統會計中列入制造費用,管理費用等有關人力資源開發取得費用,按一定的方式歸類并予以資本化計量為人力資產價值,未有所突破。其次,人力資源歷史成本會計并沒有對人的能力和產出價值進行計量,也就是說,帳面上的人力資源資產并不代表人力資源所創造或所能創造的價值。從而也不能體現出人力資源的真實經濟價值。最后,更重要的是,由于人力資源成本沒能明確人力資源的所有權的歸屬,而只是將花費在人力資源上的支出資本化為一項單獨的資產,因而也就不能從跟本上調動勞動者的內在積極性。
(二)人力資源價值會計
人力資源價值是蘊含于人體內的能帶來經濟利益的潛在勞動能力,人在運用這種勞動能力的過程中可以創造出新的價值。人內在勞動能力的價值只能推測、判斷而無法準確計量,但它創造出的外在價值卻是可以計量。對人力資源價值的計量可以以過去創造出的價值為計量基礎,人力資源會計是對人力資源本身具有的價值進行計量和報告。它所能反映的人力資源價值既可以是人力資源過去創造的價值,也可以是人力資源將來能夠創造的價
值。人力資源會計主要不是以投入價值而是以產出價值作為人力資源價值的計量基礎。這使得對人力資源價值的計量不可能絕對正確,而只能采用推算的方法。目前,常見的計量方法有經濟價值法、商譽評價法、工資報酬折現法、拍賣價格法、隨機報償價值法等。由于人力資源價值會計的計量不是以實際成本為基礎的,它的計量方法有悖于傳統會計原則,這使得人力資源價值會計在西方至今未與財務會計融和,而只是作為管理會計的一個分支為人力資源管理提供會計信息。
因此,人力資源價值會計的計量和確認問題,也就成了焦點問題。解決這一問題的比較切實可行的辦法是,揚棄按籠統總利潤分配的傳統觀念,創立利潤分塊責任制,社會平均利潤稅后全部按資源分配,內涵利潤稅后小部分按資分紅,大部分留成論功性賞,生產者(人力資源)運用生產資料(物力資源)生產的產品價值是由C+V+M組成,C是補償生產資料消耗的價值;V是生產者的社會平均必要價值,以工資形式支付;M是生產者與生產資料相結合而創造的剩余價值,分為社會平均利潤與內涵利潤兩塊。具體而言:
社會平均利潤是按投資額乘以社會平均資本利潤率來計算的,是一個硬指標占用物力資本越多,上繳社會平均利潤的任務越大,又能形成自我約束投資機制,杜絕盲目建設重復建設,合理配置資源。社會平均利潤是簡單再生產與外延擴大再生產所創造的最低利潤,可作為總經理受托責任最低的“量”的界限,少罰多獎。還要強調指出,這是全員在社會平均生產力基礎上,運用生產資料,所創造的最低利潤,全員已按月領取工資(最低收入),所以稅后社會平均利潤應全部按資分配,以保證物力資本所有者的最低收益。
內涵利潤是人力資源所有者(先進的經營者與員工)運用物力資源,努力發展科學技術提高生產力,進行內涵擴大再生產創造的超過社會平均利潤的利潤,是一項價值指標。但是,沒有物力資源的條件作用,這一部分價值仍然創造不出來。所以,稅后內涵利潤小部分(30%)按資分紅,以保證物力資本所有者享有越來越多的額外收益;大部分(70%)留成,首先重獎先進經營者,然后按事前事中各責任中心所創造內涵利潤的一定比例分配給先進個人,以保證先進經營者與員工的報酬越來越豐,激勵全員在同一社會資本利潤率起跑線上競爭,形成依靠科技進步多創造內涵利潤的公平競爭機制。
可以看到,人力資源價值會計能夠避免傳統會計因無視企業人力資源價值而低估企業整體價值的弊端。它通過對人力資源價值已創造的或未來能夠創造的價值進行計量,將企業擁有或控制的人力資源潛在或現實價值數量化,從而向企業管理當局和投資者以及其他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了較為完整的企業資源信息。同時它也能夠促進企業管理當局更注重與人力資源的開發和投資,充分挖掘企業人力資源個人價值以及組織價值對企業價值增值的能力,提高企業整體的經濟效益。
然而人力資源價值會計也有明顯的不足。人力資源價值會計仍然沒有解決人力資源所有權歸屬的問題。而且人力資源價值會計的計量方法也又待于進一步完善。人力資源價值會計的不足之一,即由于采用的計量基礎有悖與傳統會計原則,因而西方人力資源會計模式只是作為管理會計的一個子系統進行探索。人力資源價值會計不足之二,仍然沒有解決人力資源的產權歸屬問題,即便人力資源價值會計反映人力資源真實經濟價值,由于它不能實質上明確勞動者在企業中的地位,因而也同樣不能從根本上調動勞動者的內在積極性。
(三)勞動者權益會計
勞動者權益會計是在繼承人力資源成本會計,并對人力資源價值會計進行改造的基礎上提出的。勞動者權益會計通過對傳統會計等式的重構,實現了人力資源價值會計與傳統財務會計的相融合。它在承認人力資源是有價值的經濟資源的基礎上,更進一步提出人以勞動者的身份參與企業的生產經營,人對企業的貢獻高于其他任何物質資源,所以他們應該同物質資源的所有者一樣享有對企業新出價值的分配權。這種權益包含兩項內容:一是法定的勞動者權益,指國家為保障勞動者個人或集體利益而以法規形式明確從成本,費用中計提的補償性勞動者權益,按勞動力市場機制和當時的生活資料的價格來確定;二是實現的價值增值部分,按留存的勞動者權益以及勞動者的實際貢獻,進行資產性收益分配和勞動者權益的收益分配后,劃歸勞動者權益的部分。人力資本參與企業分配的形式可以是貨幣形式(如效益工資),也可以是非貨幣形式。明確人力資源的產權歸屬。能夠從根本上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
勞動者權益會計為實現對傳統會計等式的重構,提出了人力資源投資,人力資產,人力資本和勞動者權益這四個概念。人力資產是指企業所擁有或控制的可望向企業流入未來經濟利益的人力資源。人力資本與人力資產相對應,它代表勞動力的所有權投入企業形成的資金來源,性質上近似于實受資本。勞動者權益概念的確立則是勞動者權益會計的關鍵。勞動者權益是勞動者作為人力資源的所有者而享有的相應權益,它包括:一是人力資本,二是新產出價值中的勞動者部分。在把前述四個概念引如會計等式后,勞動者權益會計就將傳統會計等式重構為:
物力資產+人力資產=負債+勞動者權益+所有者權益
這一公式表明,在人力資源會計管理體系內,人力資源已成為企業組織的一項首要經濟資源,并視同一項最重要的特殊資產進行價值核算與控制,勞動者不但獲得自身價值的補償,人力資源產權權益的體現,還將以知識性人力資源產權所有者的身份參與企業最終剩余價值的分配。
(四)重構會計恒等式對會計報表的影響
1人力資產
人力資產投資
減:累計人力資產投資攤銷
人力資產投資凈值
人力資產價值
減:累計人力資產實現價值
人力資產未實現價值
2流動資產
······
3長期投資
4固定資產
5無形資產及遞延資產
······
6其他資產
······1負債
·····
2人力資源權益
人力資本
應付工資
應付福利費
職工教育基金
勞動保險基金
失業保險基金
未付獎金
公益金
人力資源權益分紅
人力資源權益分成
人力資源權益公積
3所有者權益
資產合計負債及權益合計
人力資源信息的披露應包括兩部分:
1人力資源信息的披露。將人力資產列示與資產負債表方之首,是因為人是社會經濟發展中最重要,最活躍,最有創造力的因素。為了反映企業用于職工的歷史成本以利與進行用人決策,應列示“人力資產投資”;為了反映人力資產在使用過程中為企業提供服務潛力的預測總價值,應列示“人力資產價值”。
2人力資源權益信息的披露。人力資源權益應包括人力資本,法定人力資源權益和實現的價值增值部分。在資產負債表人力資源項下以“人力資本”反映企業擁有的勞動力投資;以“應付工資”,“應付福利費”,“職工教育基金”,“勞動保險基金”,“失業保險基金”,“公益金”,等,反映法定的人力資源權益;以“人力資源權益分紅”,“人力資源權益分成”,“人力資源權益公積”等反映人力資源權益實現的價值增值部分。
四,如何推進人力資源會計在我國的應用
面對即將來臨的知識經濟時代,面對知識經濟對人力資源的呼喚,我們應該改用人機制,從制度設計中體現重視知識,尊重人才的實質性內容。這就要求我們從中國實際出了,研究和改進人力資源會計理論,并將其盡快付諸實施。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第一,完善用人機制,降低企業因人才流失而造成的損失,保障企業人力資源投資收益。現行會計制度規定的職工教育經費計提比例過低(僅占工資總額的1.5%),遠遠不能滿足企業的實際需要。并且培訓費用不能作為人力資源投資成本資本化,直接計入企業的當期損益,勢必影響企業的短期經濟利益。這使得企業開發人力資源,提高人才素質受到嚴重阻力。與國企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外資企業的用人策略。外企注重人力資源的開發與管理,他們一方面向員工提供有吸引力的工資,福利,醫療,保險,住房,養老等待遇;一方面有為員工提供進修,培訓,升職的機會,為員工創造發揮潛力的條件。據統計,外資企業中高級技術,管理人員的技工70%以上來自國有企業。
第二,鼓勵企業加大人力資源的投資力度,提高企業員工素質。人力資源是21世紀的戰略資源,我國的現實情況是:建設基金嚴重短缺,物質資源相對不足,唯有人力資源數量豐富而其潛力有待開發。有資源顯示,我國企業中,工程技術人員僅占職工總數的46%,技校工人隊伍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67%,初中,技校程度的占30。4%,大專以上文化的占2。6%,顯然有著巨大的開了潛力。我國經濟建設人。財,物三大資源的特定格局收發室了我國的資源開發既不能以物質資源開了為中心,也不能以資源開發為中心,而吸能揚長避短,根據我國人力資源數量豐富,開發潛力大的特點,走大力強化人力資源開發的路子,使巨大的人口負擔轉化為巨大的資源優勢,變人口壓力為人口動力,化包袱為財富,這才是我國資源開了戰略中最為明智的的選擇。
第三,明確勞動者權益,人力資產與物力資產共同創造價值,亦應共同分享剩余利潤。現行會計制度中只有物化資產,沒有人力資產,將決定知識經濟發展的第一資源排除在外,顯然是不合理的。況且因為沒有體現人力資本,勞動者與所有者的產權結構不能明晰,勞動者失去了分配剩余價值的資格。
總之,我們堅信,人力資源會計尤其是勞動者權益會計模式的推選,將會促使人們從單純的人事關系組織,轉為全方位的人力資源開發管理;從僅重視單個有特殊才能的人才,到重視所有的各個層次的人才;從只考慮教育的經濟價值,到把人力作為組織的一項重要經濟資源,視同一項了重要的特殊資產進行價值核算與控制。一句話,其理論,是會計的一種創新;其實行,必將帶來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
主要參考文章:
1,怎樣開創人力資源價值會計/會計研究/2001。1/易庭源
2,論勞動者權益的性質/會計研究/2000。10/袁振興
3,人力資源會計-----二十一世紀的會計主流/人大報刊復印資料/2000。8/周婕
4,芻談人力資源成本會計帳戶體系/財務與會計/2000。4/羅春艷、高昂
5,建立人力資源權益會計要素的思考/財務與會計/2000。11/趙如蘭
6,試論人力資源會計基本假設/財會通訊/2000。7/葉際剛、宋麗夢
7,人力資源會計研究評述/財會通訊/1999。11/徐國君、劉祖明
關鍵詞:銀行 會計信息 披露
銀行業是社會經濟活動的中樞,對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銀行業會計信息的披露發揮著社會參與、了解、監督這一中樞的關鍵作用,是一項備受行業內外關注的重要制度。受我國國情和體制等因素影響,我國銀行業會計信息披露尚不成熟,尤其是非上市銀行,與國外相關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異,需要進一步完善和加強。本文會計信息的披露特指銀行業的會計信息披露,即按照既定的法律法規,通過指定的披露文件和相關報告定期、不定期向社會大眾、銀行監管機構、同行業公布自身財務狀況、風險及人員情況等內容,有助于與銀行業相關的機構、單位和個人對銀行非貨幣性信息的了解、分析,從而促進雙向溝通和銀行業的健康發展。
一、銀行業會計信息披露的特點和內容
和一般企業相同,銀行業以追求最大利潤為目的,自負盈虧、依法經營。但不同的是,銀行以貨幣資本,即金融資產和負債為經營對象,具有很高的流動性、效益性及安全性,對國民經濟發展起著特殊而重要的作用。因此,銀行業會計信息披露的特點和內容有著自身的獨特性。
(一)披露的特點
1.強調披露流動性信息。充足的流動性資金是銀行及其客戶的生命線。銀行的所有資金并非自有,資金流動走向不能完全自控,保證充足流動性、嚴防客戶擠提資金是銀行經營的底線。一旦客戶同一時間提取超過銀行承受的流動資金,銀行將面臨經營困境,也會引起更多客戶的恐慌,給銀行帶來毀滅性的災難。長期以來,流動性信息是國內外銀行披露的首要內容,具體包括:實收資本、存款來源與波動情況、現金流、借款、貸款等。
2.強調披露效益性信息。銀行屬于企業,終歸追求利潤的最大化,盈利能力被行業內外所關注,應披露效益信息,具體包括資產盈利分析、收益質量分析等。在我國,銀行業的效益普遍較高,信息的披露與國外一些國家相比卻較為保守。
3.強調披露風險性信息。銀行是高流動、高盈利、高風險的行業,其自身業務特點決定其在經營活動中處處存有風險,外部的金融經濟環境對其風險也有重大影響,具體包括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利率風險、操作風險、經營風險等。一般而言,風險披露的內容主要有銀行內部管理風險和資產質量信息等。
(二)披露的內容
與上市銀行相比,非上市銀行對年報披露的內容要求不高。按照新會計準則規定,披露的內容具體包括:1.會計政策:貸款的種類和范圍;計提呆賬準備的范圍和方法;回售證券的計價方法;收益確認方法;衍生金融工具計價方法,當期和列報前期財務報表中受影響的項目名稱和調整金額,無法追溯調整的須給予具體說明。2.資產質量狀況:長期、中期和短期貸款情況;呆賬、壞賬及其準備情況;表外負債情況;長期、中期和短期存款總額;利息收入、利息支出和投資收益等情況。3.風險事項:披露可能帶來損失的事項和相關金額,包括銀行承兌匯票、保函、開出信用證、貸款承諾等。4.金融產品:主要指衍生產品,包括種類、價格、盈虧概況等。
二、當前我國銀行業會計信息披露存在的問題
(一)表外信息披露不完整
表外業務是指銀行從事的,按現行的會計準則不計入資產負債表內、不形成現實資產負債,但可能形成或有資產、或有負債并引起損益變動的業務。目前,銀行表外業務發展迅速,其收益已有超過表內業務的趨勢。受業務特點影響,表外業務不確定性、風險性較大。新會計準則主要加強表內業務的規范,對表外業務的規范力較弱。在沒有高準則要求之下,各家非上市銀行表外信息披露質量參差不齊,大多只限于表外業務種類、到期日及總金額等信息,沒有統一規范的公允價值計算模型,對模型內容也沒有相應披露。表外業務的資產負債情況主要依靠公允價值計量,但我國銀行大多采用內部模型來測算公允價值,測算結果沒有參考價值,甚至還為銀行提供賺取利潤的空間。同時,對表外業務的高風險也沒有相應披露,沒有真實反映銀行的經營全貌,當前信息披露不完整的現狀也有待改善。
(二)披露內容質量不高
在缺乏信息披露理念支持和相關法律法規監管規范的情況下,非上市銀行信息披露的質量與上市公司還有較大差距,主要體現為:不真實、不及時、不全面。不真實是指:受報喜不報憂的觀念影響,傾向選取能夠產生高利潤的會計處理方法和政策;對存在的風險和問題避而不談,貸款分類不準確、科目不細化、未量化流動性、隨意調節盈虧狀況、縮小計提范圍、高估資產市值等。不及時是指披露的時間滯后,沒有參考價值。不全面是指大多銀行僅披露財務信息,未披露非財務信息,如銀行戰略思路、前景預計、經營變動等。這些信息雖不直接影響銀行的盈虧,但對展示銀行前景、風險及指引消費者和投資者選擇起到方向性作用,非財務信息同樣需要披露。
(三)會計報表附注內容單一
因缺乏統一的規范,非上市銀行會計報表的附注內容相對簡單、取舍自由度較大,各銀行披露的內容差異較大。上市銀行會計報表附注基本有十幾項,而非上市銀行基本上是一些會計政策說明,甚至沒有內容,利潤表、資產負債表等明細資料更少,這不利于全面了解銀行經營發展狀況。
(四)披露制度管理不到位
當前,我國會計信息披露水平低于國際平均水平。一方面監管體系不完善,目前監管機構有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財政部、工商稅務機關等,這些機構職能有交叉重疊,在協調、監管上各自為政,或重復、或遺漏相關管理問題,難以保障規范統一全面的管理。另一方面相關的法律法規體系不完善,我國銀行體系的法律法規相對粗糙,僅有《商業銀行法》、《會計法》、《企業會計準則》、《企業會計準則――應用指南》等和銀行內部相關制度,與金融業務快速發展的現狀不相適應,盡管《會計準則》、《企業會計準則――應用指南》與國際接軌,但可操作性上略顯不足,如對公允價值計量沒有統一模型等。
三、我國銀行業會計信息披露的改進措施
(一)重視完善表外信息披露內容
表外業務是表內業務信息披露的重要補充,是關系信息使用者決策的重要內容之一。規范、充分和完整的披露可以大大提高財務報告的質量,所以從監管部門到銀行本身都要高度重視表外信息的披露。需要明確表外信息的具體事項,可參照巴塞爾委員會定義的狹義表外業務范圍來確定相關資產、負債、權益、收入、支出和利潤等。其中,資產反映潛在資產,通過保函、單信用證等形式來體現;負債反映潛在的義務,通過應付信用證款項等形式來體現;權益反映潛在的或不可計量的權益,如未收權益等;收入反映潛在的收入,如未收利息收入等;支出包括提取的或有風險準備金等。
(二)提高信息披露質量
首先,保障信息的真實性,從強化會計責任入手,把會計信息的真實性納入責任人審計、考核和任命范圍,以規范的信息披露管理制度為保障,確保披露真實有效。其次,保障信息披露的及時性,一方面確保正常經營周期的會計信息披露,一般按月、季、年為周期進行披露;另一方面積極推進臨時性的會計信息披露,需要銀行主動根據信貸風險、流動性風險、匯率風險的變化情況,第一時間披露與自身相關的風險和利好信息。再次,保障信息披露的完整性,重點在于加強非財務信息披露,以建立非財務信息披露機制為保障,逐步加大非財務信息披露,在維護銀行自身商業保密的同時,可以考慮大幅擴展與銀行相關的、有利于信息使用者分析的信息內容,進一步增加信息的完整、透明性。
(三)規范附注內容披露規則
一直以來各國關于附注內容披露的觀點不盡相同,我國要堅持國際趨同原則,結合實際,明確披露規則,具體要求應披露的內容。筆者認為,應披露以下內容:一是披露基本財務數據,即本年度實現的利潤總額、凈利潤、扣除非流動資產處置損益、營業收入、營業成本、營業利潤、投資收益、現金流量凈額等;二是披露金融工具,主要指確認和計量方法、相關風險的定量和定性影響分析、適用的內部模型等;三是披露重大事項,主要指公司的重大訴訟、仲裁事項進展情況及影響;四是引入監管部門對銀行的評價,如央行、銀監、財政、稅務等部門對銀行報告期內遵守金融秩序及履行社會責任的情況;五是與自身相關的重大宏觀經濟政策的自我解讀。
(四)加強制度層面監管
從行業來看,要發揮人民銀行和銀監會的引導作用,促進銀行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將決策權、執行權和監督權的三權分立的管理架構落實到位;從銀行自身來看,進一步完善有效的激勵機制,促進銀行管理公開、透明、合理,尤其加大對弄虛作假行為的懲治力度,從而規避披露風險;從外部機構來看,建議引入外部審計機制,按照上市公司標準,客觀評價是否真實有效披露信息、是否遵守會計制度等,從而提高財務報表的真實性。
(五)強化法律層面監督
重點在于完善會計信息披露法律法規體系,一是完善銀行信息披露相關法律法規,對照銀行披露信息真實性、準確性、完整性、可比性、及時性和效益性的要求,相應細化信息披露制度的操作細節;從嚴要求非上市公司全面落實新會計準則。二是加大刑事處罰力度,針對虛假披露和不按期披露的責任主體,造成后果的,給予一定的刑事處罰,從而提升信息披露的嚴肅性。
參考文獻:
1.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講解2006[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關鍵詞:會計職業判斷;會計準則;應用;提高;措施
雖然我國經濟發展的現狀對會計工作要求不高,但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市場經濟機制的逐漸完善,以及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對會計工作也會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盡快提高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能力是擺在當前會計界的重大問題。
1會計職業判斷的概念
會計職業判斷是會計人員按照會計準則、制度的要求,根據企業理財環境與生產經營特點,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職業經驗對日常會計事項的處理和財務報表的編制應采用的原則、方法、程序等方面進行判斷與選擇的過程。它具有目標性、主觀性、權衡性、受制約性等主要特點。
2會計職業判斷在具體會計準則中的應用
2.1會計職業判斷在會計核算原則中的應用
(1)重要性原則。這一原則要求每個企業自己確定自己的重要事項,而重要與不重要只是一個相對概念。在實際工作中,判斷重要性的標準也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不同會計主體、不同會計事項而有所區別的。(2)實質重于形式原則。該原則要求會計人員在進行會計處理過程中應當且必須進行專業分析和判斷,當交易和事項的經濟實質與其外在表現形式不一致時,要注重經濟實質,以保證會計信息的可靠性。
2.2會計職業判斷在會計政策選擇中的應用
(1)存貨計價方法。是采用先進先出法,還是采用后進先出法或其他制度允許的方法;是采用歷史成本法,還是采用成本與可變現凈值孰低法。(2)長期投資的核算方法。長期股權投資是采用成本法,還是采用權益法;長期債權投資折溢價的攤銷方法是采用直線法,還是采用實際利率法。(3)固定資產的折舊方法。是采用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還是采用年數總和法、雙倍余額遞減法等加速折舊方法。(4)所得稅的核算方法。是采用納稅影響會計法,還是采用應付稅款法。另外,在納稅影響會計法下是采用遞延法,還是采用債務法。(5)外幣折算政策。是采用現行匯率法,還是采用時態法或其他方法。(6)會計報表合并政策。母公司與子公司的會計年度不一致的處理原則以及確定合并范圍的原則。(7)收入確認原則和方法。具體會計準則規定了收入確認的四個基本條件,會計人員將更注重交易的實質而不是形式來判斷商品銷售收入是否可以確認;而長期工程合同收入的確認方法是按完成合同法,還是按完工百分比法或其他方法確認,也需要會計人員加以判斷。(8)或有事項的處理。因或有事項而產生的義務是現實義務,還是潛在義務,如果是現實義務是確認還是不確認;因或有事項而產生的資產是披露還是不披露等。(9)關聯方關系及交易的披露。怎樣根據形式和實質來判斷關聯方關系,關聯方關系與交易又怎樣根據重要性原則在報表的附注中加以披露。
2.3會計職業判斷在會計估計中的應用
(1)壞帳準備的計提。《企業會計制度》要求會計人員根據企業的實際狀況,即根據應收款項的可收回性,合理地確定計提比例。這一規定賦予了企業較大的自。會計人員必須運用職業判斷根據往年壞帳的實際回收情況來確定究竟按何種比例提取壞帳準備。(2)固定資產使用年限和凈殘值的確定。這一規定要求企業在確定折舊政策時,不僅要考慮固定資產的有形損耗,而且還要考慮無形損耗,因而固定資產使用年限和凈殘值的確定要取決于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同樣,無形資產、長期待攤費用攤銷年限也完全取決于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3)資產減值準備。企業應根據謹慎性原則的要求,合理地預計可能發生的損失,對可能的各項損失計提資產減值準備。而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委托貸款的“可收回金額”的確定則完全依賴于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4)或有負債的估計。《企業會計制度》規定,“符合確認條件的或有負債,其金額應當是清償該負債所需支出的最佳估計數”。而最佳估計數的金額只能由會計人員根據可能發生額及其發生概率來計算確定。
3提高會計人員職業判斷能力的措施
提高職業判斷能力必須從理論與實踐兩個方面入手注意兩者的相互結合,同時也要看到職業道德在職業判斷中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1)加強專業知識的學習,提高理論水平。首先,會計人員必須重視會計基礎理論的學習,尤其是對會計原則的把握。長期以來,會計學習重實踐、輕理論,造成會計人員只會記賬,既缺乏參與企業經營管理的能力,又缺乏從事理論探討的能力。其次,應系統、全面地掌握會計各門主要課程知識,形成完整的學科只是體系。第三,在熟練掌握會計知識的同時還應逐步掌握與會計工作相關的經濟、金融、貿易和外匯等相關知識。(2)重視會計實踐活動。理論來源于實踐,會計理論也來源于會計實踐。廣泛的實踐活動有助于對理論的深入理解及掌握。其次,會計理論最終還是要應用于會計工作中。會計人員不僅要掌握本專業的知識,具備從事本專業的工作能力,重要的是還要具備適應復雜多變的會計環境的能力,要根據已經變化了的客觀現實,運用會計基本原理解決新問題。(3)加強職業道德教育。會計人員除應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系統全面的理論知識外,還應加強職業道德修養;還應認真貫徹執行《會計法》和國家有關的財經法規,依法辦事,依法理財,在工作中敬崗愛業,客觀公正,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
可以預見,會計職業判斷能力將在會計工作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會計人員應對此有充分的心理準備,一定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和理論應用能力,這樣才能以廣博的專業知識、豐富的實踐經驗和高尚的職業道德為國家經濟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楊榮輝.會計職業判斷探微[J].財會月刊,2001(14).
(一)認真辦好注冊會計師專業的高等教育
我國政府應增加對注冊會計師專業人才教育的投資,并支持會計師事務所與高等院校合作培養注冊會計師專門人才。目前大約有22所大學已實施了注冊會計師專門化教育計劃,設立了CPA專業,其核心課程包括中級財務會計、高級財務會計、財務管理、成本和管理會計、審計、管理咨詢、稅法、經濟法、會計電算化和審計等。應進一步加強注冊會計師專門化高等教育,使高等院校會計人才的培養能跟上時代的步伐,為中國注冊會計師事業的長遠發展儲備后續人才,并培養造就一批碩士生、博士生加入注冊會計師隊伍,提高我國注冊會計師的整體素質。
(二)改進注冊會計師考試制度
目前我國注冊會計師考試的報考資格要求較低,具有大專以上學歷者均可報考。而在美國,注冊會計師的報考人員要求具備碩士水平。此外,我國注冊會計師考試內容理論不夠深,實務不夠強,有相當一部分非執業者對會計審計業務知之甚少,某些基礎性、實務性工作幾乎不得要領,但僅憑精通幾本考試用書也能獲得注冊會計師資格。因此,應提高參加注冊會計師考試的“門檻”,建議要求報考者具有會計專業本科以上學歷,允許非會計專業本科學歷者經過強制性培訓后參加注冊會計師全國統一考試。另外,還應加大考試的廣度和深度,盡可能接近實務,并逐步向國際水準靠攏。
(三)加強注冊會計師后續教育,進一步發揮國家會計學院的作用
在中國加入WTO的背景下,加強注冊會計師的后續教育更是一項緊迫而重要的任務。關于注冊會計師后續教育的內容,除了專業和相關學科知識、技能的培訓外,還應對其進行計算機知識和外語培訓。我國已于1998年在北京建立了國家會計學院,于2001年在上海建立了上海國家會計學院。這兩個國家會計學院是進行注冊會計師后續教育培訓的重要基地,應遵循朱總理“聘用世界最好的師資來教學,努力辦成國際一流的會計學院”的指示,重視與世界著名學府和國際機構的交流,加強與會計師事務所的合作,努力為中國注冊會計師提供高層次、高附加值的職業后續教育,為提高中國注冊會計師的整體素質發揮重要作用。
(四)加強會計職業道德教育
目前在中國培養會計人員的高等教育中,還未單獨開設“職業道德”課程,其他課程中涉及職業道德的內容也是一筆帶過,很少有案例研究和相關討論。在注冊會計師資格考試、會計及審計人員的后續教育中也難見職業道德方面的內容,這是形成我國會計界職業道德水平較低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在我國的高等學校教育及其有關后續教育中設置職業道德教育課程已是當務之急,它將對提高我國注冊會計師的職業道德水準起到積極而有效的作用。
(五)開展人才培訓的國際合作
我國的會計人才培訓應堅持“走出去,請進來”方針,與國際會計公司廣泛合作。一方面選派年輕、英語基礎好的注冊會計師到國際會計公司學習和鍛煉;另一方面也邀請國際上的知名學者和國際會計公司的職業經理到國內傳授經驗和技術,引進原版培訓教材,使我國注冊會計師直接學習國際先進的會計服務業技術和經驗,加速實現執業和管理水平國際化進程。
實現會計師事務所的規模經營
我國已基本上完成了會計師事務所的脫鉤改制工作,現在又加入了WTO,要抓住機遇,有步驟地推動我國會計師事務所跨地區、跨部門、跨行業的兼并與聯合,爭取在未來幾年內形成一批實力較強、能與國際會計公司相抗衡的中國自己的”一大”、”二大”會計公司。筆者認為,關于會計師事務所實現規模經營的具體途徑,主要有以下兩種模式:
(一)組建國內集團事務所
所謂集團會計師事務所是由眾多的具有內部聯系的事務所,按專業化、協作化、聯合化、集中化的原則,以一個或幾個大所為核心,在自愿、平等、互利、互補的基礎上,打破部門、地區、所有制、規模大小的差異,聯合若干個分所、成員所組成的多形式、多層次的具有法人地位的大型聯合體。這種會計師事務所要求各個事務所有統一的專業技術標準、統一的業務質量控制、統一的人事管理制度、統一的財務管理制度、統一的企業文化,意味著人才、客戶、信息等方面的資源共享,作到優勢互補,分工更細。
1.培育核心所。核心所的成長方式主要有三種:(1)自身繁衍。事務所積極開發業務資源,廣為招賢納士,通過自身的積累來提高實力,以達到一定的規模。其優點為穩妥扎實,無須法律程序,但上規模緩慢,易受地域限制;(2)吸收合并。接納一個或一個以上的事務所加入本事務所,加入方解散并取消法人資格,僅有接納方存續,即“A+B=A”。事務所的吸收合并是善意的、出于市場自主需求的主動行為,這種需求可能包括:大所看中了小所的人力資源、經營特色、地理位置,而小所因經營不善、債務沉重或客戶變遷、經營多角化等原因,產生了加入大所以擴大發展的動機;(3)新設合并。事務所與一個或一個以上的事務所合并成立一個新的事務所,原合并雙方解散,取消原法人資格。新設合并一般適用于強強聯合,采用這種合并方式前合并的各方都具備了在行業內較高的聲望和品牌,丟掉哪一家牌子都是不小的損失,因此合并后名稱合二為一,即“A+B=AB”。
在我國,以強強聯合為特點的新設合并是效率最高的一種合并方式。其一,可以在短時間內迅速壯大規模;其二,在我國的北京、上海、深圳、廣州等發達城市不乏一些規模較大、實力較強的事務所,強強聯合具有一定的基礎;其三,同吸收合并相比,減少了”傳、幫、帶”的投入,合并雙方已具有了較強的人才優勢、技術優勢、客戶資源優勢,更易形成優勢互補,發揮規模效應。
2.建立分所和發展成員所。這屬于核心所的擴張方式。(1)建立分所。新設立分所的目的是出于滿足客戶資源分布、節省交易費用的市場需求,而不必受行政區域的限制。分所只是總所的一個分支機構,不具有法人資格,其人、財、物、執業質量受總所的統一管理,其民事責任也由設立分所的總所承擔;(2)發展成員所。成員所方式是國際會計公司擴大規模的通行做法,它可以在更大范圍內更大規模地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核心所通過發展成員所,享有較高規模布局自由度,通過發揮品牌優勢、技術優勢和地區優勢,可以滿足企業集團對事務所的地區性要求、技術要求。發展成員所要本著“寧缺毋濫、循序漸進、成熟一個發展一個”的原則,逐步向外擴張。成員所不宜過多、戰線不宜過長,松散型的成員盡可能不予考慮。在管理上,核心所應以資本控制為紐帶,對成員所實施統一的人員控制、制度控制以及質量控制。
(二)成為國際會計師事務所的成員所
部分事務所,可以考慮加入國際會計師事務所,并成為其成員所,借助國際所來擴張規模和實力。成為國際會計師事務所的成員所,減少國內事務所上檔次的漫長的探索道路,是一條迅速學習和進步的捷徑。從目前的行業形勢來看,證券市場的舞弊層出不窮,社會公眾對注冊會計師的期望值日益增高,審計的難度和風險日益增大,在這種情況下,單靠事務所自身的積累,難以上規模、上檔次。而成為國際會計師事務所的成員所,不僅可以引進境外資本,增強我國事務所的資金實力,還能引進國際先進的注冊會計師理論和執業經驗,更好地和國際會計師進行溝通和交流,有利于提高我國會計師事務所的執業質量和國際競爭力。
拓寬我國會計服務的業務邊界
拓寬我國會計服務的業務邊界,會計師事務所走多元化經營道路,是會計市場開放和發展的客觀需要。一個機構從事多項業務服務,可以共享各種專業人士的知識,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益,還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加入WTO后,國內事務所要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取得成功,必須積極開展市場營銷,不能只開展單純的審計業務,而應拓寬業務范圍,培養新的業務收入增長點,實行多樣化經營戰略。搶灘咨詢市場已成為世界注冊會計師行業新一輪競爭的焦點,我國注冊會計師行業應當順勢而為。
(一)傳統的管理咨詢服務
貿易自由化將加速經濟全球化,并加劇市場競爭。傳統管理咨詢主要回答這樣一些問題:如何采用科學的經營管理戰略使股東的投資價值最大化?如何縮小中國證券市場與國際證券市場的差距?如何為上市公司和投資者提供適時的理財咨詢?如何為商業銀行建立風險管理系統?等等。這些問題說明了管理咨詢服務對于中國經濟和世界接軌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在傳統的管理咨詢服務市場上,我國的國內會計師事務所涉足卻不多,因此必須抓緊時機,積極開展相關業務。
(二)新興的人力資源管理咨詢服務
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世紀,企業最重要的資源將是掌握知識和信息的人才。對信息的有效利用和創新要求未來企業必須重視對人力資源的管理。人力資源管理服務主要包括:職工教育與培訓項目設計、提供職工利益管理、職工工資及利益分析與規劃、利潤分享計劃、貨幣購買養老金計劃、職工股票所有權計劃、養老金退休金及福利計劃、保險金管理、企業生產、推銷、會計及人力資源工資的整套系統重建、系統整合、數據庫管理、網絡設計、客戶價值管理、人力資源咨詢專門化服務等。
(三)新興的網絡咨詢服務
加入WTO后,電子信息與通訊技術在我國會計服務領域的廣泛應用與普及將為注冊會計師行業開拓新的服務業務。據專家估計,美國與電子商務有關的咨詢收入占全美咨詢業務收入的比率,將從1998年的29%升到2003年的57%。我國注冊會計師行業也必須正視這種事實,改良自身的經營理念與技術方法。網絡技術的運用,大大降低了外地業務的成本,節省下來的人力與財力可用于新業務的開展與客戶資源的開發。而信息的光速傳輸和全天候的在線提供了全新的業務時空,甚至可以發揮數量龐大的非執業會員和其他專業人士的潛能,加上原有的客戶資源,完全可以憑借咨詢的業務平臺,提供更完善的服務。
(四)國際化業務
持續性的對外開放政策將吸引更多的國際跨國公司進入中國市場,更多的中國跨國公司將參與國際競爭。國際化客戶日益增加,國際會計、國際審計、國際稅務、國際營銷管理等跨國公司經營和貿易活動密切相關的服務需求迅速增加。與此同時,將有更多的外資會計師事務所進入中國,會計服務市場的國際競爭將更加激烈。中國會計師事務所應將國際化業務作為未來的優先戰略,引進新的國際服務項目以及國際和技術,拓展國際業務,“出口”會計服務,幫助中國企業尋找國外市場,為外資企業提供會計、稅務、法律法規咨詢服務,滿足國際客戶的服務需求,積極參與國際服務貿易競爭,提高中國會計師事務所的國際認可度。
嚴格會計師事務所的內部管理和質量控制
會計師事務所應樹立品牌意識,“以質量求生存,以信譽求發展”,良好的品牌是靠自身卓越的執業質量和職業道德與良好的信譽來維持的。
(一)健全內部人事管理制度
面對入世的沖擊,我國的會計師事務所要增強競爭力,必須健全內部管理制度,首當其沖應改變的管理制度是人事管理制度。會計師事務所是知識密集型企業,事務所內部如果沒有合理的人事管理制度,是無法留住優秀人才的。應當建立健全嚴格、合理、透明的各種制度,如人員聘用、考核與晉升制度、工資福利與保險制度、合伙財產的管理與處置制度、合伙人與員工爭議制度等。
(二)建立完善的質量控制體系
執業質量對事務所的生存和發展來說生死攸關,尤其是在中國加入WTO后更是如此。我國的各個會計師事務所應樹立風險意識,建立完善的風險評估、預警、監測和防范機制;對于具體的審計項目要確立項目負責人負責制;強化對業務質量的三級復核制度的執行;設置專門的質量控制部門(如技術標準部),依據統一標準,對所內各業務部門及下屬分所、成員所進行定期質量檢查,做到防檢結合,以防為主。要將檢查中發現的問題劃分事故等級,通過教育、解聘甚至機構調整等辦法,予以糾正,把執業過程中的風險點消滅在形成過程之中。
(三)購買注冊會計師職業保險
注冊會計師行業是高風險行業。除加強自身的質量控制外,會計師事務所還應購買職業保險,將事務所的風險部分地轉嫁給保險公司。這既是加強自身風險防范能力的一種表現,也是對社會公眾負責,可以提高事務所的聲譽。我國目前基本上未規定實行注冊會計師職業保險制度,僅在事務所的會計制度中規定按收入的10%提取職業風險準備金。這很難抵御日益增加的執業風險。如今,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平安保險公司等幾家保險公司的條款已經出臺,責任保險制度已由理論探索轉化為實踐運作。會計師事務所應樹立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保險意識,主動購買保險。
改善注冊會計師行業的執業環境
(一)建立與國際慣例接軌的會計審計準則體系
加入WTO后,經濟全球化對其各成員國之間的國際會計協調提出了更為迫切的要求,國際會計準則、審計準則的應用也將越來越廣。制定會計準則時,在考慮中國國情的同時,應大膽引進國際通用的會計慣例,加快與國際會計準則的接軌,使會計信息的確認、計量與披露等方面更符合國際慣例,以提高會計信息在國際范圍內的可信性、有用性及可比性,更好地滿足各利益主體的決策需要,為國際會計界所認可。審計準則方面,應在現有的獨立審計準則體系的基礎上,修訂完善獨立審計基本準則和具體準則、實務公告、執業規范指南。筆者建議,審計準則制定主體中增加企業方代表,使各方利益得到更好的均衡;審計準則的內容方面,還應補充咨詢等業務的具體準則和實務公告。
(二)打破市場壁壘,減少政府對會計服務市場的不當干預
應繼續大力推進體制改革,為注冊會計師執業創造良好的環境,減少不當的政府干預,打破市場壁壘,促進我國會計師事務所用正常競爭手段達到擴大市場占有率的目的。減少政府對會計服務市場的行政干預必須在經濟環境綜合治理的前提下進行。第一,加強廉政建設,嚴厲打擊腐敗行為。一旦查出政府部門通過行政干預注冊會計師獨立審計而產生行敗和權力尋租行為,就應當查明原因,從嚴懲處,以形成注冊會計師良好的執業環境。第二,進一步清理整頓經濟鑒證類社會中介機構,真正切斷政府部門與會計師事務所的利益聯系。清理整頓和脫鉤改制工作必須嚴格把關,確保人事、財務、業務與名稱等方面真正脫鉤,防止出現“明脫暗掛”、“權力加盟”現象。第三,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擺正政府和市場的關系。
(三)改進注冊會計師行業的監管
一、商業銀行會計電算化系統使用現狀
在我國商業銀行領域,會計電算化從建立模仿手工作業的單項業務應用系統開始,經歷了多項業務應用集成處理階段,正逐步向著集約化管理和決策支持的高級階段發展。以我國最大的商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為例,截止到1998年末,工商銀行電子化營業網點的覆蓋率已超過90%,其中,全國150個主要大中城市電子化網點覆蓋率已達到98%以上。與此同時,區域范圍的通存通兌系統、全國范圍的電子匯兌系統、企業銀行系統、自助銀行系統等一大批會計電算化應用系統的陸續投產也為我國商業銀行競爭力的提高和業務的發展起到了良好的支持作用。
會計電算化給商業銀行帶來的社會效益表現在:加速企業資金周轉;減少現金流通量;為社會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務;為國民經濟信息化提供重要支持。會計電算化給商業銀行帶來的經濟效益表現在:提高了商業銀行工作效率和經營能力;提高了商業銀行會計核算的質量和經營管理水平;擴大了業務范圍,改善了客戶服務;改善了資金調度能力,提高了盈利能力。
二、商業銀行會計電算化系統存在的主要安全隱患
概括地說,我國商業銀行會計電算化系統存在的主要安全隱患包括:
(一)部分干部職工對計算機知識缺乏了解,風險防范意識淡簿。
當前,我國銀行業中有一些干部職工由于計算機知識缺乏,往往認為電算化系統是由計算機自動控制的,比手工處理更安全,殊不知計算機系統也是人來控制和使用的,任何有意的破壞或無意的操作失誤行為都會更具隱蔽性,都可能帶來更為嚴重的損失和后果。
(二)業務需求不完善,導致應用軟件控制和管理功能不完善。
在部分電算化系統開發過程中,由于參與軟件開發的人員(包括業務和技術人員),對業務流程及容易發生弊端的環節不了解或沒有深入研究,業務需求沒有考慮如何建立一種安全機制,特別是沒有考慮對以后使用軟件系統的有關人員如何進行防范,造成數據輸入、數據處理、數據保管等方面的風險。
另外,目前銀行使用的一部分會計電算化軟件在系統設計上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有的軟件在設計銷戶交易時,沒有考慮對應收未收利息進行檢查,導致有銀行欠息的客戶也能銷戶;又如:目前大多數銀行會計軟件的操作員權限都只劃分為兩級,高級別柜員有權執行低級別柜員的全部操作;再比如:更為嚴重的是有些系統還允許系統管理員查詢操作員密碼和操作員號,并給系統管理員定義了很高的操作權限,能夠辦理銷帳、沖帳、調整計息積數等業務,致使管理員可以繞開會計主管的監督進行操作,從而削弱了會計制度和會計主管人員的監督約束作用。上述漏洞的存在使得相關人員一旦產生犯罪動機,便會有機可乘。
(三)事中和事后監督措施不得力。
我國銀行業現有的稽核和監督工作大多是在會計記帳完成之后進行的,尚沒有與會計電算化系統同步運行的稽核監督軟件面世,這使得會計業務的事中控制環節十分薄弱。
(四)軟件開發和維護不統一。
在實際工作中,地市以下銀行機構自行開發軟件、修改總行和省行軟件的事情時有發生,這一方面造成軟件低水平重復開發,一方面給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機。
(五)系統備份不充分。
目前,部分行處的計算機設備運行環境較差,且許多設備的使用時間較長、性能已不十分穩定。
(六)制度不健全,執行不嚴格。
銀行會計業務實現電算化處理初期,銀行的各項管理規章不能滿足業務發展需要,導致一些案件發生,比如通存通兌業務的開辦,一方面方便了客戶,提高了銀行的競爭力;另一方面也引發了一些“虛存實取”的案件。
三、商業銀行會計電算化系統風險防范對策
面對現實,我們必須采取積極對策,針對銀行會計電算化系統而言,風險防范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考慮:
(一)提高計算機風險防范意識。
隨著計算機技術和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普及,銀行應加強對員工計算機知識的培訓力度,使管理人員和業務操作人員都具備計算機基礎知識,并對常用會計電算化系統的開發思想、基本流程、正確使用和風險防范有一個正確認識,使每個人都樹立強
烈的安全意識。
(二)加強現有系統和新開發系統的控制和管理功能,注重系統管理和數據操作。
1、注重系統安全:1防止非法使用系統資源,指定專人進行系統操作,及時清理各種垃圾文件;2一切操作都要在日志文件中予以記錄,以防止誤操作損壞軟件系統或業務數據;3應用系統運行環境應封閉,以防止一般用戶非法闖入操作系統。
2、嚴格控制數據處理:1嚴格規定訪問數據庫的各級權限,實現權限等級管理,嚴禁越權操作;2定期強制修改密碼;3嚴格控制數據輸入,應盡量減少人工操作,具備條件可采用掃描儀、閱讀器等設備錄入數據,同時錄入數據應換人復核后方可生效;4對數據要進行多重備份和異地備份,以便在設備故障或發生意外時能及時恢復數據,保證數據的完整性。
3、加強網絡資源授權管理,保證數據傳輸安全:1控制用戶登錄,限制登錄密碼的擴散范圍;2對網絡中各用戶的存取、訪問進行控制;3對數據進行加密傳輸。
(三)結合會計電算化的特點,進行業務流程再造和安全控制手段再造。
可考慮采用如下手段:
1、在業務處理過程中實行事權劃分,對重要業務和大額業務實行復核制和授權制,將分離原則貫徹于計算機操作中,通過事中控制形成有效的制約機制。
2、健全事后監督機制,事后監督系統與臨柜操作系統必須在設備、網絡、系統管理上完全分離,通過事后監督,及時發現問題,起到亡羊補牢的作用,間接地威懾不法分子。
(四)加強系統開發和維護管理
會計電算化系統開發管理應本著“統一規劃、統一開發、統一維護”的原則,在會計部門和信息技術部門的領導下進行。全行通用的系統由總行統一組織開發,各分行如有特殊業務需求,應報總行會計和信息技術部門審定,經總行授權后由分行信息技術部門開發,系統開發完成后,須經總行驗收方可使用。
各級機構在使用電算化應用系統的過程中如發現問題或有新的業務需求,應及時逐級上報業務主管部門,總行開發的系統由總行統一修改維護,分行開發的系統由分行統一修改維護。
(五)建立健全規章制度,加強內部安全控管。
要充分發揮計算機的作用,就必須建立嚴格、完善的內部安全管理和控制制度并嚴格監督制度的執行,這樣才能使計算機安全工作有章可循、有的放矢。具體講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加強人事管理:1根據接觸系統和操作的密級選擇適當人選;2對相關人員的技術水平、工作態度、工作表現要進行定期考評,適時進行崗位輪換。
2、加強規章制度建設和相關管理:1針對軟件開發人員、系統維護人員、業務操作人員的工作職責,分別建立一套職責明確的管理制度,以便分清職責、互相監督;2建立密碼管理制度,重要的密碼要由不同人員分段掌握,密碼要定期更換并嚴格控制密碼的擴散范圍;3加強應用軟件管理,應用軟件要安排專人管理,未經有關負責人的批準不得隨意修改軟件,確因業務需要而必須修改的軟件,在修改完成后要及時入庫登記,同時附軟件修改說明書和測試報告,嚴禁將應用軟件外流、外泄,應用環境中不得安裝系統的源程序;4建立并嚴格執行機房管理制度,切忌用信任代替制度,機房要有專人管理,劃分等級,分別職責進入;5集中存放業務數據,降低因數據分散存放產生的風險。
關鍵詞:會計準則體系企業會計準則體系
2006年的春天將成為中國會計發展史的一個重要紀事年。2月15日,國家財政部了39項企業會計準則(以下簡稱“新準則”)和48項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這標志著我國與國際慣例趨同的企業會計準則體系和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體系正式建立。按財政部的規定,企業會計準則體系,將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圍內施行,并力爭在不太長的時間內,在所有大中型企業執行,這就意味著從2007年起,中國企業將使用國際通用的商業語言與全球企業對話。
新會計準則體系的建立,順應中國經濟快速市場化和國際化的需要,以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為核心,強化為投資者和社會公眾提供決策有用會計信息的理念,首次構建了與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國際準則趨同、涵蓋企業各項經濟業務、可獨立實施的企業會計準則體系,并為改進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提供了有益借鑒,實現了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建設新的跨越和歷史性的突破。與近年財政部先后的16項準則(以下簡稱“現行準則”)相比不僅增添了若干新的準則內容,而且對現行準則進行了重大的修改,現就新會計準則變革的八個方面進行探討。這八個方面分別是:會計核算基本原則的變動;更注重公允價值的運用;存貨計價方法變革;資產減值準備計提變革;債務重組收益確認的變革;企業合并會計處理方法變革;合并報表基本理論變革;關聯交易內容的細化。
一、會計核算基本原則的變動
與現行基本準則相比,新的會計基本準則中取消了對歷史成本原則和劃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原則的明確規定,并且對于配比原則也未在“總則”中單獨列項反映,而是在“費用”第35條中規定:“企業在生產產品、提供勞務等發生的可歸屬于產品成本、勞務成本等的費用,應當在確認產品銷售收入、勞務收入等時,將已銷售產品、已提供勞務的成本等計入當期損益”,這實際上就是現行準則中所謂的“收入與其相關的成本費用應當相互可比”,但新的說法更加明確具體,可操作性強。此外,該條中還規定“企業發生的支出不產生經濟利益的,或者即使能夠產生經濟利益但不符合或者不再符合資產確認條件的,應當在發生時確認為費用,計入當期損益。企業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導致其承擔了一項負債而又不確認為一項資產的,應當在發生時確認為費用,計入當期損益。”這實際上已經反映了現行準則中關于劃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的規定,但上述說法更能反映“實質重于形式”原則的要求。現行準則的“權責發生制”不再作為會計核算基本原則,而是在新準則的基本準則第九條中將權責發生制列為一項基本假設,這是因為國際上現行會計核算框架結構體系中都假定采用權責發生制會計得出企業收益方面的信息,這比只依靠現金收付實現制說明的財務狀況更為有用,然而,這一假定并沒有得到實際的驗證,甚至還有要求編制現金流量表這樣的反證。因此,新準則將其列為一項會計假設,這種做法與國際會計準則一致,是與國際趨同的一項舉措。
二、增加了新的會計計量屬性
基于計量在財務會計系統中的重要地位,新準則中的基本準則部分新增了會計計量的規范內容,對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現值、公允價值等計量基礎的概念、含義、應用條件等做出原則性規定。其主要原因是隨著我國會計實務的發展,歷史成本之外的計量基礎被逐步引入到會計準則中。而現行準則沒有對會計計量做出一般性規范,僅在一般原則中對歷史成本作了原則性規定,顯然無法滿足要求。新準則在基本準則中單列一章(第九章)對會計計量問題進行了系統的規定,除了歷史成本、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和現值等已有計量屬性外,特別增加并強調了“公允價值”計量屬性,并明確規定“在公允價值計量下,資產和負債按照在交易公平中,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自愿進行資產交換或者債務清償的金額計量”。“公允價值”的計量屬性在《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債務重組》、《房地產性投資》、《生物資產》、《股份支付》、《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等17個具體準則中得到了具體的運用。新準則明確的將公允價值作為會計計量屬性之一,表明我國會計向國際趨同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公允價值的廣泛應用,意味著我國傳統意義上的單一的歷史成本計量模式被歷史成本、公允價值等多重計量屬性并存的計量模式所替代,是我國市場經濟日趨成熟的重要標志,對于提高我國企業在參與國際經濟的競爭力更是意義深遠。
三、存貨計價方法的變更
新的《企業會計準則第1號———存貨》第14條明確規定:“企業應當采用先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或者個別計價法確定發出存貨的實際成本。”取消了現行準則中所允許的發出存貨計價采用“后進先出法”和“移動加權平均法”的規定,這與《國際會計準則第2號-存貨》相一致。新準則的這種變革主要是考慮經濟社會中,成本流和實物流在大多數情況下是不一致的,企業可以根據各類存貨的實物流轉方式、企業管理的要求、存貨的性質等實際情況,合理的確定發出存貨的計算方法以及當其發出存貨的實際成本,真實的反映企業存貨流轉的情況,同時采用先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或者個別計價法確定發出存貨的實際成本的規范,也是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趨同和協調的一項重要體現。
四、資產減值準備計提與沖回的新規定
我國現行制度和《國際會計準則第36號》都允許對已經確認的資產減值損失予以轉回(國際會計準則對于商譽減值損失不允許轉回),但是從我國實際運行情況看,該規定已經成為一些企業操縱損益的主要手段,不利于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為此,針對我國目前所處的特殊經濟環境,新的《企業會計準則第8號———資產減值》第17條明確規定:“資產減值損失一經確認,在以后會計期間不得轉回。”另外,我國現行八項資產減值準備都要求以單項資產為基礎計提,但是在實務中,許多固定資產、無形資產難以單獨產生現金流量,因此,要求以單項資產為基礎計提減值準備在操作上有困難,為此,本準則引入了“資產組”的概念,要求對于不能獨立產生現金流量的資產,應當按其所歸屬的資產組為基礎進行減值測試,計算確認減值損失。本準則還對資產公允價值、處置費用以及現值的計算等提供了較為詳細的指南,以便于實務操作。五、債務重組收益的確定
新會計準則改變了現行準則中,將原先因債權人讓步而導致債務人豁免或者少償還的負債計入資本公積的做法,詳細規定了可能產生損益(根據慣例主要為利潤)的債務重組四大情況:第一,債務人應當將重組債務的賬面價值與實際支付現金之間的差額,確認為債務重組利得,計入當期損益;第二,債務人以非現金資產清償債務的,債務人應當將重組債務的賬面價值與轉讓的非現金資產公允價值之間的差額,確認為債務重組利得,計入當期損益;第三,當債務轉為資本,重組債務的賬面價值與股份的公允價值總額之間有差額,也可產生損益;第四,修改其他債務條件,使得重組債務的前后入賬價值之間存在差額。總之,那些負債金額較高又有可能獲得債務豁免的公司,可能會因此獲得較高的收益水平。
六、企業合并會計處理方法變革
以前我國沒有制定有關企業合并的會計準則,實踐中主要參照財政部頒布的《企業兼并有關會計處理問題暫行規定》、《合并會計報表暫行規定》等法規文件。近年來,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以及證券市場的發展,采用企業合并來實現自身發展目標的企業越來越多。隨著合并方式的創新尤其是換股合并方式的出現,現有的相關法規已逐漸不能適應經濟發展的要求。此外由于不同的會計核算方法對企業的利潤往往有很大的影響,缺乏相應的規范將使會計合并信息缺乏可比性,也不利于投資者了解合并所使用的會計方法。同時,合并會計方法選擇的混亂,也使證券市場的投資理性受到削弱。新的企業合并準則立足中國的實際,借鑒了國際會計準則的合理內容。新準則明確了企業合并的概念,劃分了企業合并的類型,明確規定:非同一控制下企業合并采用“購買法”進行企業合并的會計處理;同一控制下企業合并采用“權益結合法”進行企業合并的會計處理,并規定對于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以賬面價值為會計處理基礎,而對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則以公允價值為會計處理基礎。新的規定限制了上市公司通過合并或置換等手段制造利潤的行為。
七、合并報表基本理論變革
新的合并會計報表準則以國際上現在通行的實體理論為基礎,規定以控制為基礎確定合并財務報表合并的范圍,明確在確定合并范圍時不再強調重要性原則,即無論是小規模的子公司還是經營業務性質特殊的子公司均納入合并范圍,重要性原則的運用主要體現在內部交易的抵消和相關信息的披露上;取消了1995年財政部并一直以來實施的《合并會計報表暫行規定》中的“比例合并法”;新準則還規定了子公司所有者權益中不屬于母公司的份額,應作為非控制權益在合并資產負債表所有者項目下單獨列示;另外在新準則中還明確了合并現金流量表正表和補充資料的編制方法。新準則對合并財務報表的編制作出了比較全面的規范,其依據的理論已經由原來的側重母公司理論轉化為側重實體理論,并更多地強調“實質重于形式”原則的運用,要求對所有母公司能夠控制的子公司均應納入合并范圍,而不一定考慮嚴格的股權比例。這一規定將使上市公司利用母公司或子公司進行利潤操縱的行為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
八、關聯交易內容的細化及關聯交易披露的變革
新準則關于關聯方的界定,無論在內涵上還是外延上都對現行準則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深化和細化,例如:現行準則規定的關聯方有“(1)直接或間接控制其他企業或受其他企業控制,以及同受某一企業控制的兩個或多個企業(例如:母公司、子公司、受同一母公司控制的子公司之間);(2)合營企業;(3)聯營企業;(4)主要投資者個人、關鍵管理人員或與其關系密切的家庭成員;(5)受主要投資者個人、關鍵管理人員或與其關系密切的家庭成員直接控制的其他企業。”而新準則對上述規定進行了細化分類和補充之后變為九條,例如:將現行準則的第一條直接明確細分為3條:(1)該企業的母公司;(2)該企業的子公司;(3)與該企業受同一母公司控制的其他企業。還增加了3條:“對企業實施共同控制的投資方”、“對企業施加重大影響的投資方”以及“該企業主要投資者個人、關鍵管理人員或與其關系密切的家庭成員控制、共同控制或施加重大影響的其他企業”。另外,新準則還對“主要投資者個人”、“關鍵管理人員”和“與主要投資者或關鍵管理人員關系密切的家庭成員”等概念進行了明確的界定。除此之外,在不構成企業關聯方的內容中增加了“與該企業共同控制合營企業的合營者”。新準則在對關聯方的關系及其交易的披露中,取消了現行準則中有關“個別財務報表中關聯方的關系及其交易的披露的豁免”,增加了有關信息披露的內容,這對規范上市公司的關聯方關系及其交易在會計報表附注中充分披露,遏制關聯方之間不公允的關聯交易必將起到十分重要的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財政部會計準則委員會,《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2006.
[2]財政部會計準則委員會,《企業會計準則》,2001
關鍵詞:會計委派制;鐵路施工企業;項目法施工
1鐵路施工企業實行基層會計委派制的背景
近年來,國有企業改革進入了以公司制改造為特征的階段,給我國政治和經濟生活的各個方面帶來了巨大變化。鐵路施工企業改革也向縱深推進,在兩大總公司——中國鐵路工程總公司和中國鐵道建筑總公司與鐵道部脫鉤并移交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管理的同時,兩大總公司下屬的幾十個工程局陸續進行了公司制改造,改制為集團公司,現代企業制度在這兩大總公司及其下轄的工程局中初現雛形。公司制改造為鐵路施工企業注入了新的活力,由于初步實現了經營者與所有者職能的分離,企業管理趨于科學和規范。
但是,在公司制改造初期,由于新體制還未完全確立,適應市場經濟需要的法律體系尚不完備,社會監督體系還不健全,鐵路施工企業出現了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表現在:由于所有者主體缺位,國有投資代表人不具體,對經營者缺乏必要的監督和約束,導致相當一部分集團公司虧損嚴重,經濟效益急劇下滑,企業國有資產流失現象日益嚴重。在一些鐵路施工企業,由于內部控制制度和監督決策機制不健全,工程資金管理混亂,其下屬的基層作業單位——項目經理部存在的“帳外帳”、私設“小金庫”等問題十分突出,不但造成國家財政收入流失,而且為等各種經濟犯罪行為提供了溫床。這些問題反映在會計工作上,突出表現為“信息失真,秩序混亂,造假嚴重”。
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鐵路各工程局(現集團公司前身)相繼實行了“隊改部”的改革,即由計劃經濟時代的“工程局——施工處(子公司前身)——施工段——施工隊”的在編制上相對固定的四級管理體制改革為“集團公司——子公司——項目經理部”的在編制上相對靈活的管理體制,并在全系統普遍實行項目法施工。在這種施工組織方式下,項目經理部是企業內部獨立核算的非法人生產單位,其創造的產值和形成的虧損分別成為企業利潤的主要來源和虧損的主要原因。這種管理方式的一個顯著特征是項目經理負責制,項目經理部對其各職能部門的管理實行“以自己管理為主”。按照這種管理方式,項目部財會部門由公司按項目經理的建議設置,配備的財務人員數量由項目經理決定,財務主管人員由項目經理挑選和任命;項目部的上級機構——公司及其所屬財會部門僅是對財務會計人員的從業資格、專業技術水平等進行間接管理。在這一體制下,會計人員從屬于所服務的項目部,并對項目經理負責。在這種管理方式下,盡管《會計法》賦予會計人員監督經濟活動的職責,但由于這種管理體制的局限性,法律賦予會計人員的監督職能實際上難以履行。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一方面鐵路施工企業要解決虧損面大、國有資產流失嚴重等問題需要強化對基層項目部的會計監督,另一方面已有的會計人員管理體制又使會計人員行使會計監督存在諸多困難,因此有必要對會計人員管理體制進行改革,使會計人員尤其是其主管人員相對獨立于所在項目部,以使會計監督和反映財務信息真實性的職能得以強化,會計委派制因此得以推行。
2鐵路施工企業基層會計委派制的主要形式
2.1對項目部會計主管實行委派制
這種會計委派方式屬于“直接管理”形式。即以公司名義向項目經理部直接委派會計人員。在這種形式下,委派對象大多是項目部會計主管,有的也包括出納人員;委派部門為公司財會部門;管理方式大多采用直接管理,即對會計人員的工作調動、專業職稱、工資獎勵、福利等實行集中統一管理,并實行在項目部之間定期或不定期輪崗制度。這一形式主要在中標價格為5000萬元以下的中小型項目部中實行。
2.2在項目部中實行總會計師制度
項目部總會計師通常由公司工程技術部門和財會部門聯合委派,成為項目部領導班子成員,享受相當于項目副經理待遇,承擔資產營運、項目部重大決策以及審查會計報表等職責,對重大財務收支和經濟活動,實行與項目經理聯簽制度;總會計師的工資、獎金與所在項目部分離,以保證其實行會計監督的獨立性;在工程完工決算后,根據項目盈余情況,對總會計師實行利潤分紅激勵;委派部門對被委派的總會計師定期考核和輪崗。
2.3實行財會集中制度
即在地域相近的項目經理部之間設立公司財務會計核算中心,在保證各項目部資金使用權和財務自不變的前提下,各項目部不再設立財會部門,不配會計人員,只設置出納人員,由公司財務會計核算中心統管會計人員、資金結算和會計核算工作的“集中管理,分戶核算”,融會計服務和監督管理為一體。3實行會計委派制取得的成效
3.1加強了國有資產管理,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國有資產流失
目前,鐵路施工企業基層生產單位普遍缺乏內部約束機制,對資產和預算收支的監督主要靠外部職能部門完成,如由財政、審計以及政府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選派的監事等來進行,由于這些外部監督往往是事后的和定期的,加上全國工程項目較多,各施工企業項目經理部分布于全國各地,數量也比較多,這種外部監督通常只能采用抽查的形式進行,往往實際效果不盡如人意。由公司向項目經理部委派會計人員,參與項目部決策,寓監督于管理和服務之中,對項目部經濟活動實行全過程控制,對國家和企業負雙重責任,較好地解決了國有產權代表缺位問題,有效地防止了國有資產的流失。
3.2有利于加強對工程資金管理,治理“帳外帳”、私設“小金庫”等問題
實行會計委派制后,一方面會計人員身份和地位的變化,能夠切實有效地加強會計監督;另一方面委派會計人員素質的提高,也有利于加強會計基礎工作和財務管理,從而切實加強了工程資金的管理,有效地遏制了因拖欠民工工資和材料商貨款等產生社會不穩定因素的問題。
3.3為從源頭上制止鋪張浪費、提供了可能,有助于推動社會風氣的好轉
會計工作是項目部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實施項目法施工離不開會計。許多工程項目虧損的發生不僅會在會計上有所體現和反映,同時也與會計工作秩序混亂,會計監督弱化、軟化有密切關系。因此,要有效地遏制工程行業中客觀存在的腐敗現象,必須從機制上解決問題,從源頭上加以治理。實行會計委派制度,正是從機制、體制上根治腐敗和浪費國家建設資金的一項重要措施。
3.4強化了會計監督,提高了會計信息的質量
會計監督不力和弱化,是導致會計信息失真,會計工作秩序混亂的重要原因之一。實行會計委派制后,將會計人員的人事權、考核權、工資發放及業績評定權等從項目部分離出來,解除了會計人員的后顧之憂,使會計人員能夠相對獨立地行使監督職權,敢于對會計報表的真實性、合法性、準確性、完整性進行監督,從而有效地遏制了以往對于季度報表“領導定調子,會計填數字”的現象,較好地保證了《會計法》賦予會計人員監督職能得以履行,有利于解決會計信息失真、會計秩序混亂的問題。
此外,實行會計委派制也在穩定會計隊伍,提高會計人員素質,加強會計基礎工作,規范會計工作秩序等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4對鐵路施工企業在基層推行的會計委派制的再思考
4.1會計委派制不是萬能膏藥
正確地認識會計委派制,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實事求是地認識和評價其成果,不能說這一制度對解決某些問題有實際的作用,就認為是包醫百病的靈丹妙藥。我國在經濟轉型時期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國有資產的流失、財政管理和監督弱化、社會腐敗現象嚴重、會計信息失真等等,客觀地說,這些問題的出現有十分復雜的歷史、現實原因和社會因素。既然問題本身和產生問題的原因都是復雜的,那么解決問題的方法就不可能是唯一的,也就是不存在包醫百病的靈丹妙藥。盡管上述會計委派制在解決鐵路施工企業當前存在的某些痼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在有些領域甚至效果十分明顯,但是,也應清醒看到其局限性。比如,會計造假的問題就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社會問題,它的產生有深刻的社會歷史背景,單靠會計委派制來加以解決是不現實的,只能說實行會計委派制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措施之一。因此,需要制定一系列與這一制度相匹配的法律法規并不斷完善健全之,使之成為制度,才能真正有效發揮委派制作用。
4.2應該建立有利于提高被委派會計人員整體素質提高的制度
建立和實行正激勵與負激勵相結合的制度,對有高度責任心,敢于大膽發揮監督職能,對違反財經紀律和財務制度的人和事進行抵制,對打擊報復等多方壓力都能堅持原則,照章辦事,嚴格要求自己遵紀守法,認真履行職責的會計人員給予物質和精神獎勵;對違反財經紀律和財務制度的行為給予堅決懲處。為會計人員不斷加強專業理論知識的學習和相關知識的學習創造條件。
4.3注意解決一個客觀存在的兩難問題
實行委派制可能出現的一個弊端是,若被委派會計出現臨時性的想法,會對工作敷衍塞責:若項目部效益好壞與自己待遇無關,很難調動其積極性;如果與項目部效益掛鉤,又可能使其從屬于項目部負責人,很難保證會計職能的有效發揮。因此,應該對會計人員的監督和激勵制度進行設計。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建立一套切實可行的規定會計人員的職責和權利的管理制度,以保證正確完成受托責任;二是在企業內部建立會計人才市場,形成會計人員的自我約束機制和會計人才的良性流動機。
參考文獻
[摘要]2001年財政部頒發的《金融企業會計制度》與1998年財政部頒發的《保險公司會計制度》相比較,在許多方面有新的突破。對新舊制度的比較,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會計制度的變革,為建立適合我國保險業發展的會計準則提供幫助。新舊制度的不同主要體現在適用范圍、資產的期末計價、長期股權的帳務處理、固定資產的入帳價值、無形資產的攤銷期限、長期待攤費用的會計處理等方面。
關鍵詞:會計制度適用范圍期末計價財務處理入帳價值攤銷期限長期待攤費用借款費用資本化外幣業務、
2001年11月財政部頒發了《金融企業會計制度》(以下簡稱“新制度”),自2002年1月1日起暫在上市的金融企業范圍內實施。與1998年財政部頒布的《保險公司會計制度》(以下簡稱“舊制度”)相比,新制度集銀行、證券、保險等會計制度于一體,在對會計處理的規定上有了新的突破,更加注意了金融企業的風險問題,謹慎性原則得到了較多的運用。雖然財政部規定新制度僅僅在上市的金融企業范圍內實施,而保險公司目前還沒有一家上市公司,也就是目前尚無保險公司必需執行該制度,但財政部在《關于印發〈金融企業會計制度〉的通知》中指出,鼓勵其他股份制金融企業實施新制度。許多股份制保險公司醞釀上市已久,保監會明確表示,支持符合條件的保險公司上市融資,保險公司上市應該說并不是遙遠的事情,執行新制度只是一個時間問題,而且準備上市的保險公司需要按照新制度編制與報送相關的財務資料。因而,對新舊保險會計制度進行比較,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會計制度的變革,把握保險會計制度的發展趨向,為最終建立適合我國保險業發展和各方需要的會計準則提供一些幫助。為此,將新制度與舊制度做了一些主要內容比較。新制度在以下幾個方面與舊制度存在不同:
(一)資產的期末計價
舊制度中資產的期末計價均按實際成本,對長期股權投資和長期債權投資可以提取投資風險準備。而新制度規定,金融企業應當在期末對短期投資按成本與市價孰低計量,市價低于成本的部分,應當計提短期投資跌價準備。長期投資、固定資產、無形資產應當在期末時按照賬面價值與可收回金額孰低計量,可收回金額低于賬面價值的差額,應當分別計提長期投資減值準備、固定資產減值準備、無形資產減值準備。
(二)長期股權投資的賬務處理
舊制度中規定,保險公司如有經國務院特批對外進行的長期股權投資以及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頒布以前投出的目前尚未收回的長期股權投資,可以增設“長期股權投資”科目進行會計核算,但對于具體的賬務處理沒有做出規范。而隨著保險資金運用渠道的逐步放寬,保險公司進行股權投資乃至直接進入證券市場,都將成為其實現保險資金保值增值、鏈接保險市場與資本市場的一個重要渠道。新制度對長期股權投資的入帳價值、成本法和權益法等進行了詳細的說明(當然這是針對所有的金融企業)。
(三)固定資產的入帳價值
新舊制度對于購入固定資產的入帳價值規定相同,而對于另外幾種情況存在不同程度的區別:
1.自行建造的固定資產,舊制度規定按建造過程中實際發生的全部支出記賬,而新制度規定“按建造該項資產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前所發生的全部支出,作為入帳價值。”
2.投資者投入的固定資產,舊制度規定按評估確認的原價記賬,而新制度規定“按投資各方確認的價值,作為入帳價值。”
3.融資租入的固定資產,舊制度規定按租賃協議確定的設備價款、發生的運輸費、途中保險費、安裝調試費等支出記賬,而新制度規定“按租賃開始日租賃資產的原賬面價值與最低租賃付款額的現值兩者中較低者,作為入帳價值。如果租賃資產占企業資產總額比例等于或小于30%的,在租賃開始日,企業也可按最低租賃付款額,作為固定資產的入賬價值。”
4.在原有基礎上進行改建、擴建的固定資產,舊制度規定按原固定資產的賬面原價,加上由于改建、擴建而增加的支出,減去改建、擴建過程中發生的變價收入記賬,而新制度規定“按原固定資產的賬面價值,加上由于改建、擴建而使該項資產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前發生的支出,減去改建、擴建過程中發生的變價收入,作為入帳價值。”
5.接受捐贈的固定資產,舊制度規定按同類資產的市場價格或根據所提供的有關憑據記賬,接受捐贈固定資產時發生的各項費用應當計入固定資產價值,而新制度規定“1.捐贈方提供了有關憑據的,按憑據上標明的金額加上應支付的相關稅費,作為入賬價值。2.捐贈方沒有提供有關憑據的,按如下順序確定其入賬價值:(1)同類或類似固定資產存在活躍市場的,按同類或類似固定資產的市場價格估計的金額,加上應支付的相關稅費,作為入賬價值;(2)同類或類似固定資產不存在活躍市場的,按該接受捐贈的固定資產的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現值,作為入賬價值。3.如受贈的系舊的固定資產,按照上述方法確認的價值,減去按該項資產的新舊程度估計的價值損耗后的余額,作為入賬價值。”
6.盤盈的固定資產,舊制度規定按重置完全價值記賬,而新制度根據其同類或類似固定資產是否存在活躍市場采取與捐贈固定資產類似的原則確定入賬價值。
7.新制度還規定:“經批準無償調入的固定資產,按調出單位的賬面價值加上發生的運輸費、安裝費等相關費用,作為入賬價值。固定資產的入賬價值中,還應當包括金融企業為取得固定資產而交納的契稅、耕地占用稅、車輛購置稅等相關稅費。”這在舊制度中均未說明。
(四)無形資產的攤銷期限;對于無形資產的攤銷期限,舊制度規定:“合同規定了受益年限的,按不超過受益年限的期限攤銷。”而新制度規定:“合同規定了受益年限,法律也規定了有效年限的,攤銷期不應超過受益年限和有效年限兩者之中較短者。”其他情況新舊制度的規定一致。
(五)長期待攤費用的會計處理
新制度與舊制度相比,在長期待攤費用的處理上有以下幾點變化:
1.舊制度規定,長期待攤費用是攤銷期在1年以上(不含1年)的各項費用,包括開辦費、攤銷期限在1年以上(不含1年)的固定資產大修理支出、租入的固定資產改良支出以及攤銷期限在1年以上的其他攤銷費用。新制度對于長期待攤費用規定的概念一樣,但范圍有所縮小,主要是不再包括開辦費(在開始經營的當月直接計入損益)以及固定資產大修理支出(發生時直接計入損益),并且明確指出:“應當由本期負擔的借款利息、租金等,不得作為長期待攤費用處理。”
2.舊制度規定:“開辦費應當從公司開始經營的當月起,按不超過5年的期限平均攤銷;如開辦費不大的,也可在開始經營的當月一次攤銷。固定資產大修理支出應在大修理間隔期內平均攤銷;租入固定資產改良支出應在租賃期內平均攤銷。”而新制度規定:“長期待攤費用應當單獨核算,在費用項目的受益期限內分期平均攤銷。租入固定資產改良支出應當在租賃期限與租賃資產尚可使用年限兩者孰短的期限內平均攤銷;其他長期待攤費用應當在受益期內平均攤銷。”對于舊制度規定的開辦費,新制度規定:“除購建固定資產以外,所有籌建期間所發生的費用,先在長期待攤費用中歸集,待金融企業開始經營的當月起一次計入開始經營當月的損益。”此項規定體現了謹慎性原則。
3.新制度增加了如下規定:“股份有限公司委托其他單位發行股票支付的手續費或傭金等相關費用,減去股票發行凍結期間的利息收入后的余額,從發行股票的溢價中不夠抵銷的,或者無溢價的,若金額較小,直接計入當期損益;若金額較大,可作為長期待攤費用,在不超過2年的期限內平均攤銷,計入損益。”
4.新制度規定,如果長期待攤費用項目不能使以后會計期間受益的,應當將尚未攤銷的該項目的攤余價值全部轉入當期損益。
(六)借款費用資本化的會計處理
新制度對借款費用資本化做了詳細規定,與舊制度相比,有以下變化:
1.舊制度規定,長期借款發生的利息支出、匯兌損失等借款費用,屬于籌建期間的,計入開辦費;屬于與購建固定資產有關的,在固定資產尚未交付使用之前發生的,計入有關固定資產的購建成本;除上述情況之外的,計入當期損益。而新制度規定,除為購建固定資產而借入的專門借款所發生的借款費用外,其他借款費用均應于發生當期確認為費用,直接計入當期損益。
2.新制度規定,在以下3個條件同時具備時,金融企業為購建某項固定資產而借入的專門借款所發生的利息、折價或溢價的攤銷和匯兌差額應當開始資本化,計入所購建固定資產的成本:
(1)資產支出已經發生(只包括為購建固定資產而以支付現金、轉移非現金資產或者承擔帶息債務形式發生的支出);
(2)借款費用已經發生;
(3)為使資產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所必要的購建活動已經開始。舊制度對此沒有規定。
3.新制度還對資本化率、以非借款方式募集資金專項用于購建某項固定資產、某項建造的固定資產各部分分別完工、某項固定資產的購建發生非正常中斷以及所購建的固定資產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的情況做了詳細說明,這些在舊制度中均無規定。
(七)短期投資利息收入的會計處理
新制度規定,短期投資的利息,應當于實際收到時,沖減投資的賬面價值,但已記入“應收利息”的除外。而舊制度中規定,除已計入“應收利息”科目的以外,短期債券投資的利息收入一般應于收到時確認為投資收益。
(八)所得稅的會計處理
所得稅的會計處理主要有應付稅款法和納稅影響會計法。兩種方法下會計處理有很大區別,所確定的各期所得稅費用也不同。舊制度規定,保險公司應當采用應付稅款法計算繳納所得稅。而新制度規定:“金融企業應當根據具體情況,選擇采用應付稅款法或者納稅影響會計法進行所得稅的核算。”如果保險公司采用納稅影響會計法,那么,就需要增加“遞延稅款”科目。
(九)外幣業務核算
新制度對外幣業務核算的主要變化有:
1.舊制度中規定,采用外匯分賬制的公司,應設置“貨幣兌換”科目,各種貨幣之間的兌換及有關外幣賬戶的聯系均通過“貨幣兌換”科目核算。新制度中規定:“采用外幣分賬制核算的金融企業,應按業務發生時的各種原幣填制憑證、登記帳簿、編制會計報表。金融企業發生結售匯、外幣買賣以及各種貨幣之間的兌換及賬務間的聯系均通過‘外幣買賣’科目,并按業務發生時的匯率記賬。‘外幣買賣’科目應采用多欄式賬簿,同時記錄外幣金額、匯率等。”
2.舊制度規定,對于采用外匯統賬制的公司,月份終了,其按照月末匯率折合的人民幣金額與原賬面人民幣金額之間的差額,作為匯兌損益,屬于籌建期間的,計入開辦費;與購建固定資產有關的借款產生的匯兌損益,在固定資產交付使用前計入該項在建固定資產成本;除上述情況外,均計入當
期損益。新制度則規定:“采用外幣統賬制核算的金融企業,應分別記賬本位幣和各種外幣進行明細核算。各種外幣賬戶的外幣余額,期末時應當按照期末匯率折合為記賬本位幣。按照期末匯率折合的記賬本位幣金額與賬面記賬本位幣金額之間的差額,作為匯兌損益,計入當期損益;屬于籌建期間的,計入長期待攤費用;屬于與購建固定資產有關的借款產生的匯兌損益,按照借款費用資本化的原則進行處理。”3.新制度對外幣報表折算作了規定,要求金融企業應將以原幣編制的財務會計報告,折算為人民幣。具體折算方法如下:資產負債表,除權益類項目外,其他項目按照期末匯率折合為人民幣;權益類項目按照歷史匯率折合為人民幣。不同匯率之間形成的差額,作為外幣折算差額單列項目反映。利潤表,按期末匯率折合為人民幣。而舊制度中對此沒有做出規定。
(十)增加了會計調整
新制度對會計政策變更、會計估計變更和會計差錯更正以及資產負債表日后事項的處理做了詳細規定:對于會計政策變更應當采用追溯調整法或未來適用法。會計估計變更時,不需要計算變更產生的累積影響數,也不需要重編以前年度會計報表,但應當對變更當期和未來期間發生的交易或事項采用新的會計估計進行處理。資產負債表日后發生的調整事項,應當如同資產負債表所屬期間發生的事項一樣,做出相關賬務處理,并對資產負債表日已編制的會計報表(包括資產負債表、利潤表及其相關附表和現金流量表的補充資料內容,但不包括現金流量表正表)作相應的調整。資產負債表日以后才發生或存在非調整事項,在會計報表附注中說明其內容、估計對財務狀況、經營成果的影響;如無法做出估計,應當說明其原因。舊制度對此均未涉及。
(十一)增加了或有事項的處理
新制度對或有事項做了詳細規定,指出金融企業不應當確認或有負債和或有資產,但應當在會計報表附注中披露或有負債形成的原因,預計產生的財務影響(如無法預計,應當說明理由),以及獲得補償的可能性。舊制度對此未涉及。
(十二)增加了對會計報表附注的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