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資產評估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企業;資產評估
一、企業資產評估的方法
依照1991年國務院第91號令的‘國有資產評估管理辦法》的思想,我國資產評估的方法主要有資產重置成本凈價法、資產收益現值法、資產現行市價法、資產清算價格法4種。
1.資產重置成本凈價法。是指采用重置成本計價標準進行評估的一種方法,即根據資產在全新情況下的重置成本。減去按重置成本計算的已使用年限的累計折舊額。考慮資產功能變化、成新率等因素,評定重估價格。其最簡單的基本公式為:被評估資產重翟成本凈值V=(全新)重置成本一累積折舊額。使用重置成本法進行股權價值評估實際上是把對企業的整體評估分解成對企業所有的單項資產的分別評估,是以資產為基礎的評估方法。其評估內容是基于會計概念的各項賬上資產和負債。該方法的思路是以企業的資產來確定企業價值,因此凈資產的評估值就成為股權價值的參考依據。這種評估方法把企業價值簡單理解為企業資產的價值,股權價值簡單理解為凈資產值,即產權交易雙方關注的是企業各單項資產本身的價值。
2.資產收益現值法,資產收益現值法的“收益”是指經營性資產的經營收益,即企業經營資產所實現的利潤。該評估方法是將評估對象剩余壽命期間每年(或每月)的預期收益,用適當的折現率折現,累加得出評估基準月的現值,以此計算資產價值的方法,其簡單公式為:資產收益現值V+重置成本凈價+年平均預期超額收益+社會基準收益率,采用收益現值法對資產進行評估,所確定的資產價值。是指為獲得該項資產以取得預期收益的權利所支付的貨幣總額。眾所周知,投資者在經營性資產方面投資的直接目的是為了獲得預期收益。就一般情況而言,欲獲得更多的收益,就必須在經營性資產方面增加投資,投資越多,其資產的價值就越大,反之越小。這里不難看出,資產的評估價值與資產的效用或有用程度密切相關。資產的效用或有用程度越大,它的價值也就越大。不過,資產的效用或有用程度并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相反,它受社會經濟、政治、法律及其他因素的影響,隨條件的變化而變化。因此,資產的用途、所處地點、經營主體、評估時間不相同,其價值大小也就不一樣。
3.資產現行市價法。是通過市場調查,選擇一個或幾個與評估對象相同或類似的資產作為比較對象,分析比較對象的成交價格和交易條件,進行對比調整,估算出資產價格的方法,即以資產的現行市場價格作為價格標準,據此確定被評估資產價格的一種資產評估方法。一般評估公式為:被評估固定資產現行市價v=調整差異后參照物資產現行市價的平均值。該評估方法具有評估原理簡單易懂、評估過程直接反映資產的市場狀態和評估結果易被認可等特點,得到國際評估界的公認。應用此方法,應具備以下條件:(1)需要一個發育成熟、公平活躍的資產市場;(2)能找到若干個數量的交易實例;(3)能收集到參照物資產的交易信息資料,
4.資產清算價格法,按照清算價格并扣除清算費用后剩余的評估資產凈值,清算價格是指企業被迫停業或破產后,在清算期將單項資產進行變賣可以變現的總體資產價格。公司在股份制改組中一般不使用這一辦法。采用清算價格法評估資產,應當根據公司清算時其資產可變現的價值,評定重估價值。其主要方法包括專家評估法、實際價格法、現行市價調整法。清算價格法的適用范圍:(1)企業破產。指當債務人不能清償到期債務時,法院以其全部財產依法清償其所欠的各種債務,不足部分不再清償。(2)抵押。以所有資產作抵押物進行融資的一種經濟行為,合同當事人一方用自己特定的財產向對方保證履行合同義務的擔保形式。(3)清理。是指企業由于經營不善導致嚴重虧損,已臨近破產的邊緣或園其他原因將無法繼續經營下去,為弄清企業財物現狀,對全部財產進行清點、整理和查核。為經營決策(破產清算或繼續經營)提供依據以及因資產損毀、報廢而進行清理、拆除等的經濟行為,
二、各種評估方法的缺陷
就重置成本法而言,對于無法重置的資產(如地產),因為無法確定重置成本的有關歷史數據,難以重置評估:從投入角度計算資產價值的重置成本忽視了未來收益、管理者水平、資產使用過程中對資產的價值影響。同時也難以全面地估算資產的經濟性貶值。采用這種方法,對盈利能力差、負債較多的企業,評估結果往往超過被收購企業的實際價值:而對于一些盈利水平不高,但市場潛力大的企業。又容易造成價值低估,因該方法不能反映企業的贏利能力,在企業估值中很少使用。此法較適用于對企業剝離資產的評估。
對于收益現值法而言,首先預算收益額預測精確程度往往因多種因素制約難以控制,有時受較強的主觀判斷和不可預見因素的影響過大:其次在采用社會基準收益率或行業收益率指標時很可能受經濟周期性波動和政策性虧損或盈利影響;再次對于長期虧損仍然沒有倒閉或停業的企業及其企業資產,難以運用收益現值法。運用收益現值法對資產進行評估,是以資產投入使用以后連續獲利為基礎的。如果在資產上投資的目的不是為了獲利、進行投資以后沒有預期收益或預期收益很少而又很不穩定,在這種情況下,資產評估就不能采用此方法。
在用現行市場法估計企業資產價格時,至少存在兩個難點:(1)尋找參照物。因為一方面尋找參照物需要評估人員做深入細致的市場調查;另一方面尋找參照物絕非僅僅收集交易價格,其他諸如資產實體特征、經濟特征、地理位置等,所需資料數最大,可靠性要求高。要克服這一難點,應注意選擇參照物的標準和獲取途徑。(2)調整差異。調整差異就是通過對比分析,將參照物與評估對象之間存在的各種差異(如資產實體特征、經濟特征、交易條件、市場狀況和地理位置等)一一調整,將參照物”理想化”為評估對象。只有這樣,參照物調整差異修正后得到的現行市價才能作為評估對象的評估價值。用清算價格法估計資產價值時,由于其主要方法有專家評估法、實際價格法和現行市場調整法,因而也會產生一定的誤差。
三、資產評估中幾點思考
1.企業價值是否等同于瓷產價值。長期以來我國的企業價值概念是以企業各單項資產的簡單加和價值來替代,實際上企業不是機器、存貨、廠房等資產的簡單相加,而是有機結合。會計報表反映的資產價值是單項資產的價值,資產負債表的“資產總計“是單項資產價值的合計,而不是企業作為整體的價值。企業整體能夠具有價值,在于它可以為投資人帶來現金流量,這些現金流量是所有資產聯合起來運用的結果,而不是資產分別出售獲得的現金流量。企業的資源除包括實物資產外,還有運營經驗、管理、技術、人力等要素,而改變各要素之間的結合方式,可改變企業的功能和效率。
【關鍵詞】 期權法; 資產評估; 研究綜述
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入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資產重組、企業并購、產權變更、金融創新得以更快的速度和更大的規模進行,資產交易日益頻繁,資產價值評估的應用空間將得到極大的擴展,對評估技術提出了更高要求,傳統的評估技術受到了嚴峻的挑戰。期權定價法作為一種評估方法,它考慮了資產收益的不確定性和管理柔性等因素,對資產的機會和管理柔性價值作出了預測,在金融資產、無形資產、不動產及企業價值評估方面具有獨特作用,其重要性日益突出。筆者對期權法在資產評估的應用研究進行綜述的基礎上,指出了未來研究趨勢。
一、研究現狀
Myers(1987)應用多重期間的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評價公司內部現有的資產,即其未來所帶來的現金流量之價值,而成長機會價值則以可以用實物期權理論進行評估。公司的市場價值等于以下兩個部分之和:一部分是公司內部資產的價值,另一部分則是公司未來投資機會的成長期權之價值。Chung和Charoen wong(1991)認為企業的價值應當包括公司現有內部資產的價值與公司未來成長機會的價值,但對企業而言,企業不需對投資機會進行投資,故將未來投資機會期權的價值視為成長機會的價值更為適當。Amran和Kulatilaka(1998)對一個虛擬的企業進行價值評估,雖然是一個很有限的作用以及簡單的案例,但成為該研究方向上的首次有益嘗試。他們于1999年在《實物期權》一書中系統地闡述了將金融期權思想運用在實物資產領域的創造性方法,對在現實環境中企業的估價具有深刻的指導意義。Copeland和Antikarov(2001)基于實物期權方法嘗試了對于創業者指導的研究,但是他們所利用的離散時間模型如Quatrinomial模型,很難應用于長時期企業價值的評估。Schwartz和Zozaya-Gorostiza(2000)將實物期權方法應用到信息技術(IT)項目的評估中,得出結論“傳統方法如IRR、NPV都不適合處理諸如大部分IT項目所面臨的高不確定性因素。”在他們的研究中,他們開發了一個考慮許多影響企業價值變量的連續時間模型,并且在實際操作中加入了Monte Carlo方法;雖然這是一個很完善的模型,但它只被設計成應用于IT項目的評價。Schwartz和Moon(2000)集中研究了網絡企業的價值評估,研究表明“如果企業收入的增長率足夠大的話,其股票價值的合理性。”Schwartz(2002)將實物期權方法運用于專利權價值以及專利保護研發項目的價值評估上。他考慮了項目完成成本的不確定性、項目投產后收益的不確定性以及項目研發失敗的可能性,同時也考慮到了中途放棄項目開發的可能,并揭示了當不確定性足夠大或者項目不再有價值時,這種放棄期權的價值。Kellogg,Charnes和Demirer(2002)將實物期權方法運用到企業價值的評估上。但僅限于對一家生物實驗企業的研究。他們把一家企業看作是項目的組合產物,那么企業價值就應該是單個項目價值的總和。Nir Kossovsky(2004)等對多項高新技術資產進行了期權定價實證研究,研究了把期權的方法用于無形資產評估實踐的可能性和準確性問題,實證結果非常準確。
國內學者中鄭長德(l999)較早地將Black-Scholes期權定價模型用于企業證券價值評估。齊安甜、劉春杰等人(2001)針對傳統評價方法在企業并購投資決策評價中的不足,研究了實物期權理論在企業并購定價中的應用,建立起企業并購價值評估的總體框架,利用期權定價公式對具有增長期權的企業進行估價。簡志宏等人(2002)指出由于公司關閉和破產的不可逆性和不確定性,可把公司關閉和破產理解為股東持有的期權,運用實物期權估價方法評估公司股票和債務的價值。馬麗芬(2004)認為期權法是在考慮了管理柔性等不確定性因素而推出的一種全新的價值評估方法,它不是對傳統方法的否定,而是在它們基礎上的一種升華。李冬梅、龍斌帆(2004)討論了在不確定性和動態性已經日趨明顯的經濟環境中,結合實物期權定價思想對企業經營靈活性的價值進行評估,并就自然資源企業如:礦山、石油等企業進行案例分析,但并未在使用期權定價模型時對該模型的假設條件予以嚴格的檢驗,比如經濟活動的機會收益是否符合幾何或對數布朗運動規律。周琳(2003)運用Option軟件將企業價值或股票價格作為期權價格,某一項長期負債作為執行價格,其它資產負債作為市場價格,通過資產和負債的整體狀況來計算期權價格,即企業價值,為企業內部的資產負債管理和償債能力分析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同時也指出在我國運用期權定價模型評估企業價值的障礙:市場利率的期限結構難以預測、對于未上市企業的價值波動率的確定需要進一步研究、對企業的運行管理有較高要求以及模型應用假設是股份全流通的情況下進行操作。侯漢坡,邱苑華(2005)、林鴻熙(2005)針對企業并購過程中被收購企業價值評估難題,引入實物期權理論,分析被收購企業的現有業務價值與戰略協同價值。李松、周悼華、胡麗(2005)提出了充分利用價格、成本和產量等市場信息的實物期權價值評估方法,使實物期權方法在企業價值評估中得到了進一步發展。于研(2005)闡述了國內外跨國并購的發展趨勢,并且將實物期權定價方法運用到我國跨國并購的價值評估和戰略決策的實踐中。洪志軍、譚躍、程錦(2004)在分析目前我國銀行并購現狀的基礎上,建立了銀行并購價值評估的新的總體框架。王飛航、徐迪(2006)總結了實物期權的計算方法,并且將實物期權方法引入網絡企業價值的評估。
從上述研究成果來看,期權法的應用研究主要集中于不同資產范圍,如企業價值、項目評估,高新技術企業評估、無形資產評估等。
二、未來研究趨勢
關于模型的限制條件、參數的選取等問題的理論研究很少,資產評估價值的準確性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制約了期權法在資產評估中的應用。具體來看,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如下:第一,由于期權法受到限制條件和參數選取的重大影響,與經典期權理論偏離很遠。第二,當前期權法在資產評估應用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資產價值偏離。第三,期權法受到限制條件、參數的選取、量化指標小、重組等因素的影響,導致資產價值偏離。第四,通過限制條件和參數選取與期權法作用機理,建立一套期權定價機制,提高期權定價的可靠性。
針對期權法在資產評估中的應用問題,筆者認為應從“約束條件――期權定價法――資產價值”的邏輯視角去研究限制條件與參數選取對期權定價法相互關系的作用機理、經濟后果、適合量化指標小和重組等不同情況的期權定價法的構建。主要研究內容概括如下:第一,對期權定價的理論基礎進行探討。鑒于復雜多變的經濟、金融環境,筆者認為立足于限制條件與參數選取的視角可能是研究當前期權定價法的理性選擇,故經典期權定價理論是本項目研究的理論基礎。第二,對資產評估的現狀與特征進行分析。揭示期權法在資產評估中的應用情況,掌握當前期權定價法在應用中存在的問題。已有的前期研究表明,當前期權法應用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資產評估價值不準確。第三,限制條件與參數的選取對期權定價模型的影響研究。通過實證研究探索限制條件與參數選取對期權定價模型的影響規律和路徑。第四,期權定價模型與資產評估價值關系的實證檢驗。檢驗期權法在資產評估中應用的可靠性和準確性,并探討應用該方法需注意的問題。第五,針對期權法應用中存在的問題,以及限制條件與參數的選取對期權法的影響路徑,為構建適合中國資產評估實務的期權定價法提供相關的政策建議。
【參考文獻】
[1] Amran, M. and N.Kulatilaka. “Real Options: Managing Strategic investment in an Uncertain World”[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120.
[2] Kellogg,Charnes,Demirer. “Anticipated Competitive Entry and Early Preemptive Investment in Deferrable Projects”[J].Journal of Economies and Businss,2002,5:143-145.
[3] Mueller D. A Theory of Conglomerate Mergers[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2,l:643-659.
[4] Stephen A. Ross. Corporate Finance(Seven Edition)[M].Mc Graw Hill,2005.
[5] Schwartz,E. and Moon, M. Rational Pricing of Internet Companies [J]. Financial, Analysis Journal, vol.56(3),2000:62-75.
[6] Schwartz,E. and Moon, M. Rational Pricing of Internet Companies Revisited [J].The Financial Review,vol.36,2001:7-26.
[7] Laarni T. Bulan, Real Options, irreversible investment and firm uncertainty: New Evidence from U.S[J]. firms. Review of Financial Economies,2005(14),255-279.
[8] Ford D., Lander D. A real Options approach to valuing strategic flexibility in uncertain construction Projects [J].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Economies,2002(20):343-353.
[9] Martin odening,Oliver Mubhoff, Norbert Hirschauer. Investment under uncertainty-Does competition matter[J]. Journal ofEconomic Dynamics & Control,2006(10).
[10] Kit Pong Wong. The effect of uncertainty on investment timing in a real options model[J]. 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 Control,2006(7).
[11] Marcus Hartmann, Ali Hassan. Application of real optionsanalysis for pharmaceutical R&D Project valuation-Empirical results from a survey [J]. Research Policy,2006(35):343-353.
[12] Schwartz E S,Gorostiza C Z. Investment under uncertainty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cquisition and development projects [J]. Management Science, 2003, 49(1):57-70.
[13] Latimore D. Real options: another way to value internet initiatives[J].Financial Executive,2000,16(3):23-27.
[14] Sven R, Siah H A, Charles B F. Dealing with uncertainties in the biotechnology industry: the use of real options reasoning[J].Journal of Commercial Biotechnology,2001,8(2):95-105.
[15] 錢立.簡評期權定價理論的主要發展[J].經濟科學,2000(4):89-95.
[16] 曹建新,李丹,趙明麗.基于實物期權法對R&D項目價值評估的研究[J].財會通訊,2006(1):62-73.
[17] 李松青.礦業權價值評估DCF法與實物期權法比較研究[J].礦業研究與開發,2009,29(3):96-98.
[18] 周宇,董明敏.企業價值評估方法中實物期權定價理論的地位和現狀研究[J].價值工程,2006(7):51-53.
[19] 張海洋.實物期權法―房地產開發項目評價方法[J].法制與社會,2009(1).
[20] 宋穎,宋興修.實物期權法在高科技企業估值中的應用[J].山東審計,2002(4):20-21.
[21] 馬曉國,李宗植,翟鐵華,溫向軍.實物期權法在投資項目決策中的應用[J].工業技術經濟,2005,24(1):120-122.
[22] 楊亞,西楊.實物期權法在無形資產價值評估中的應用[J].財會月刊,2009(7):40-42.
[23] 董放.投資項目評估實物期權法[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7(1):47-49.
關鍵詞 技術型知識產權 實物期權法
中圖分類號:F233 文獻標識碼:A
技術型知識產權是以技術為依托的知識產權,一般認為,專利權、專有技術等帶有技術性質的知識產權都可以稱之為技術型知識產權,其主要特征為客體信息的無形性和評估結果的不確定性。
1技術型知識產權資產評估方法應用分析
我國 《資產評估準則―無形資產》規定了無形資產包括收益法、市場法與成本法三種。不管是成本法、收益法,還是市場法都是針對傳統有形資產創造產生的評估方法,但是知識產權的無形性使得知識產權與有形的物權之間存在本質的差別。
1.1市場法、成本法與收益法比較
(1)市場法主要利用市場上同樣或類似無形資產的交易資料和交易價格。理論上而言,的確能得出最接近市場價格的知識產權評估價值,但是我國知識產權制度剛起步,知識產權交易市場尚未健全,交易并不活躍,這就限制了尋找效用相同或相似的知識產權。
(2)技術性知識產權一般可分為技術自創型與外購型。后者成本相對容易得到,而前者成本經常難以計算。對于前者,企業也許技術成本資料不完整,即使完整,真假也不易分辨,同時新技術的產生需要反復試驗證明,成功背后的成本因人而異,而新技術的市場價值總是客觀確定的。成本法可能更適合后者評估,但對于技術性知識產權出資評估而言并非最優。
(3)收益法是知識產權評估中經常使用的方法,主要通過估測被評估無形資產的未來預期收益并將其折算成現值。通過收益法得出的評估結論,往往便于企業與其他股東在決定技術性知識產權出資作價多少股份時進行考慮。
1.2三種方法應用中存在的問題
成本法這一方法可以較準確地確定企業的有形資產的價值,但是成本法通常并不能準確反映企業作為一個整體而存在的價值。評估對象不存在活躍公開交易市場和無法獲取可比交易案例是目前技術型知識產權市場法評估實務中面臨的最大問題。在收益法下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分成率預測難度大、折現率預測難度大,收益法評估思路不符合知識產權特點。
我國上市公司知識產權資產評估的目的性非常強,主要有資產置換、股權轉讓、股權收購、資產轉讓,其中,因為股權轉讓而進行知識產權評估的公司最多。但是在這種目的下進行評估時,方法選擇上具有很大的隨意性,即哪種方法產生的評估結果更符合評估目的便采用哪種評估方法。綜合來看,對于技術類知識產權評估采用何種方法,都面臨一定的問題,應根據企業自身知識產權的特點選擇適合的方法,下面引入實物期權法在技術類知識產權資產評估中的適用。
2實物期權法在評估中的適用
實物期權法主要由金融期權理論衍生而來,Myers指出一些實物資產具有期權的性質,并賦予企業一定的權利(實物期權),技術類知識產權同樣具有這種性質,類似金融領域的看漲期權,彌補了傳統靜態現金流量折現法中諸如未考慮企業未來決策彈性和預測誤差大等缺陷。鑒于技術型知識產權,尤其是專利權具有投資期長、風險大、不確定性高等特點,實物期權法在技術類知識產權資產評估應用中有其突出的優勢。
實物期權法的重要優勢是結合企業的未來管理和決策柔性,在投資項目的價值評估中充分考慮項目投資的時機選擇,主要適用于技術類知識產權的價值評估,即專利權和專有技術。但并非所有技術型知識產權都具有實物期權的特點。用于新產品開發的技術型知識產權往往需要配套實物資產的投資和明確投資時機的選擇,較適合用實物期權法進行評估;有投資目的的技術類知識產權最適合實物期權法;投資價值是站在投資者的角度,使其某項投資利益實現最大化,較適合實物期權法。
3技術型知識產權出資評估機制之完善
3.1優化知識產權評估方法
首先,我國應在專利、商標、版權等方面加大研究投入,加強理論研究,建立起符合各種不同知識產權資產類型的評估方法,根據不同階段采用不同的評估方法加以精確化;其次,我國知識產權評估中使用的方法與其他資產評估使用的方法幾乎大同小異。企業在選擇方法時應結合自身特點來運用,收益法是技術型知識產權評估中的主要評估方法,實物期權法在適合情況下也不為一種很好的選擇。
3.2制定單獨的知識產權資產評估規范
目前,只有中國資產評估協會2008年的《專利資產評估指導意見》是專門針對知識產權資產評估的。鑒于知識產權的特殊性,須單獨制定知識產權資產評估規范,可以考慮從法律、法規與自律規范三者相結合的模式。因此應盡快出臺《資產評估法》,可根據需要分別制定專利資產、商標資產等評估規范,接著由評估協會出臺相應的指導意見。
3.3強化評估主體之監督與責任制度
無形性特征造成了知識產權評估上的困難。首先在以出資為目的的評估中,評估主體必須充分了解知識產權的權利狀態,避免失誤評估對企業、股東與債權人造成損害。其次要保障評估活動獨立進行,這是客觀公正評估的前提。評估主體作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中介組織,業務活動均應獨立進行,不受任何主體、任何機構與社會團體的干涉。
關鍵詞:資產評估;執業風險;規避措施
從上世紀80年代末起,我國資產評估行業經過20多年的發展,培養了大量的評估優秀人才,初步形成了具有豐富經驗以及理論知識的資產評估隊伍。雖然評估人員人數增加較快,但評估人員整體執業素養及水平較低,所以難以應對較為復雜的資產評估工作,從而引發了諸多訟案件。所以,為了規避資產評估執業風險的產生,應從各個方面對其進行完善和改進,并且對我國評估行業的管理進行規范,促進我國經濟發展,提高經濟效益。
一、資產評估的概述
(一)資產評估的定義及作用
資產評估是由評估機構及人員根據國家相關法律、政策、資料依據,并遵循公正、法定原則與標準,使用合理科學的評估方式,以統一的貨幣單位對企業、組織、個人資產按市場價值進行估算和評定的。資產評估的結果與被評估對象的存量資產的正確評價存在著直接的關系,其在市場交易中也是一個非常關鍵的環節,并且能為工作決策提供依據。不僅為經濟活動提供服務,還對產權交易、資產的保值、資源優化的配置、經濟結構的調整以及經濟體制的改革產生了不小的推動作用。
(二)資產評估的主要特征
相對于其他的資產評價業務來說,資產評估擁有較為鮮明的特點。其特征主要有四點:第一,資產評估具有較為明顯的市場性,主要體現在其必須根據市場或模擬市場進行評估。第二,資產評估具有公正性。資產評估本身就是一種公正性的中介服務,其必須堅持公正的立場,嚴格按照公允的程序以及標準而進行,以保障資產評估結論符合公正性的要求。第三,資產評估具有咨詢性。其咨詢性主要體現在所評估的并非資產的實際價格,因資產價格必須在經濟行為的交易中才能實現。第四,資產評估還具有預測性,主要體現在利用資產的預測潛質來證明其現值上。
二、資產評估風險的類型概述
(一)可控性風險
資產評估機構以及評估人員可以控制并可預測其發展的風險可稱為可控風險,其中主要包括了評估人員的執業素養低下以及評估機構管理不完善兩個方面。
第一,評估人員的執業水平普遍較低。評估人員中包括了實習生、評估助理以及評估師,實習生為剛從學校來到評估機構參加工作的在校生;評估助理所指的是剛從學校畢業的應屆生或者從事評估工作年資較低的人員;而評估師就是指通過注冊資產評估師考試并且從事評估工作多年具有較多工作經驗,擁有執業資格證的評估人員。然而從事評估工作的整體人員中評估助理數量卻是評估師的三倍甚至更高。因為我國資產評估專業起步較晚,教育制度也較不完善,所以存在大部分評估人員的執業水平不高,專業知識不扎實的情況,導致其在面對復雜棘手的評估工作時難以應付。其中,某些評估人員道德素養較低、缺乏責任心,并且在評估工作中還存在著的情況,沒有遵守公正公平的原則進行評估工作,導致評估結果不符合實際,缺乏真實性。另外,評估人員風險意識不高,不重視潛在性的風險,導致資產評估執業中存在很多風險以及隱患。
第二,相關評估機構管理制度不完善。評估機構目前還缺少統一的法律對其進行約束,雖然各自制定了內部的規章制度,但對于同行業,約束力還不夠。評估行業因門檻較低,只要擁有一定人數的評估師就可以組成評估機構,而因人員不足導致產生了信息不能完整收集、報告審核不專業、內部管理不完善、評估報告質量較低等情況,為評估工作埋下風險及隱患。因資產評估工作所涉及的范圍較廣,所以對評估師的知識層面以及個人能力要求較高,對評估師年齡以及知識能力方面都有一定的限制。而大多數評估機構因資產評估人員經驗缺乏,在重大項目中人員投入不夠,導致其后期資產評估執業存在著極大的風險。
(二)不可控性風險
資產評估工作中,資產評估機構以及人員很難進行控制以及預測其發展趨勢的風險稱為不可控風險。
第一,政府政策的變動。在法律方面,因我國法律制度還不夠完善,如今還沒有為資產評估行業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而只有中國評估協會和評估機構制定的相關規章制度,這使評估工作缺乏相關的法律依據,導致評估結果的公平、公正性受到影響。在經濟方面,自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所有制形式以及政策都進行了一定的調整。評估產業于我國經濟框架下產生,并且和此體制捆綁在一起,嚴重制約及束縛了資產評估行業的發展。另外我國市場經濟的不完善,對市場信息和生產資料沒有形成統一的市場管理,從而導致評估工作所需要的信息太過于局限性,造成評估結果的失真,給評估工作帶來了極大的風險。
第二,評估結構之間缺乏交流。各個評估機構間的交流不夠使許多信息不能在同行業中得到共享,從而增加了一定的評估成本和風險。評估機構之間若能建立一個共同的平臺,并在此平臺中進行交流,則可以逐漸建立一個統一的評估市場,在實現行業內資源信息共享的同時,還能完善行業規范,使評估工作的風險性降到最低。
三、資產評估風險的規避措施
(一)完善我國相關法律制度
我國資產評估行業起步較晚,相關法律制度還不夠完善。現如今,應首先制定相關法規,使資產評估行業擁有統一的法律依據。根據法律規定,可以明確評估人員的法律義務、評估職責以及評估秩序規定,同時還可以規范評估人員的職業素養和評估方法,起到對其行為的約束作用。以法律規范評估工作,實現評估工作有法可依。
(二)完善資產評估的行業規范
目前資產評估行業并沒有完善的規章制度,所以必須對其規范進行完善。首先資產評估機構應建立統一的評估行業規范,實現統一的行業自律管理。可以制定資產評估準則作為資產評估行業的規范標準,以此準則對相關資產評估行業人員進行約束和管理。在資產評估中,資產評估機構也必須根據此準則進行執業工作,進而加強機構內部的管理,減小評估人員執業風險。同時,資產評估機構應嚴格執行資產評估師聘用制度,重視評估師整體的素質。
(三)構建完善的資產評估風險制度
建立完善的資產評估風險制度可以從風險預測、風險評估、風險監督三個方面入手。第一,風險預測。進行評估工作前應先給其項目擬定完整詳細的評估計劃,并預測此評估計劃在實施中可能出現的風險,找準風險存在的原因,并及時進行管理采取相應的解決措施;第二,風險評估。對于評估工作中可能發生的問題進行準確評估,并不斷完善改進評估計劃,達到評估目標;第三,風險監督。評估工作完成后應對評估結果進行反饋,應實行評估責任制、評估報告多層審核、責任獎罰制度,并且對評估人員的風險意識進行加強。
(四)提高評估人員整體素養
規避資產評估的風險,評估機構必須加強對內部工作人員的培訓,提高評估人員的風險意識,使其充分了解評估風險帶來的危害,提升抵御規避風險的能力。資產評估師應在工作實踐過程中不斷提升、完善自身各方面能力及水平,提高自己的知識層面,完善資產評估方法,充分掌握國家相關法律以及行業規定,堅持公正、公平、客觀的原則,不能受到外界的影響確保評估結果的真實性。
結束語
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資產評估業務范圍也在不斷拓展,資產評估執業風險的規避對于資產評估行業的穩定發展也越來越關鍵。因此,更應規范行業管理,提供評估質量,實現資產評估行業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付正,張煦.我國資產評估行業的發展歷程與現狀[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5,12(5):131-132.
[2]桑勝軍.資產評估管理的風險分析及建議[J].時代金融(中旬),2015,19(2):307-307,309.
[3]徐寒,張玉珍.資產評估風險管理研究[J].科技和產業,2014,14(8):92-97.
關鍵詞:資產評估;成本法;市場法;收益法
一、資產評估各種方法的比較
(一)資產評估方法之間的區別
各種評估方法獨立存在本身就說明各種評估方法之間存在差異。各種評估方法都是從不同角度去表現資產的價值。
1.收益法與成本法的區別
(1)兩種方法的本質不同。重置成本法是從資產重置角度評估資產價值的一種方法,評估出的價格是資產“投入”價格。而收益現值法是從資產收益折現的角度來評估資產的價值,評估出的價格是資產獲利能力的量化與現值化,是資產的“產出”價格。
(2)兩種方法的基本評估原理、具體評估程序不同。
(3)兩者的影響因素不同。成本法主要受重置成本及各種損耗、成新率的影響。收益法主要適用于具有獨立持續經營能力的經營性資產的評估。成本法適用于以資產重置、補償為目的的資產業務。
2.收益法與市場法的區別
(1)兩種方法的本質及制約因素不同,市場法是從賣者的角度來考察被評估資產的變現價值,資產評估值的大小主要受市場發育程度、供求關系的影響。收益法是將被評估對象作為一種獲利能力來確定其價值,主要受未來收益與折現率預測質量的影響。
(2)兩者基本的評估原理及具體的評估程序不同。
(3)兩者的適用范圍不同。
市場法主要適用于單項資產的評估,資產業務可以是聯營、兼并、參股與擔保,側重于考慮資產的現行價值。而收益法則更適用于整體資產評估及以投資為目的的資產評估,側重于考慮資產的未來收益能力。
3.成本法與市場法的比較
(1)兩者的出發點或者說評估角度不同。重置成本法是從資產已處的空間角度,把完全相同的資產再度重新“放置”到目前空間上所需要的成本角度評估資產價值;而市場法是從設想把相同的資產放置到市場空間所能具有的價格角度來評估資產的價值。
(2)從資產交易的角度來看,重置成本法是從買方的角度來衡量與測算資產的價值,評估的結果代表資產的投放價值,即為了重新形成一項相同的資產所需的成本,包括該資產現行市價,加上運費、安裝調試費等;而市場法是從賣方角度來測算資產的價值,是資產的可變現價值,可以說是資產的市場交易價格,理論上還應減去運輸費等變現費用。從這一點來說,重置成本凈值通常大于現行市價凈值。
(3)市場法受市場約束程度要比成本法大。
(4)兩者的計算方法、影響因素與適用范圍也有所不同。
(二)資產評估方法之間的聯系
評估途徑和方法是實現評估目的的手段。對于特定經濟行為,在相同的市場條件下,對處在相同狀態下的同一資產進行評估,其評估值應該是客觀的,這個客觀的評估值不會因評估人員所選用的評估途徑和方法的不同而出現截然不同的結果,這是由于評估基本目的決定了評估途徑和方法間的內在聯系。而這種內在聯系為評估人員運用多種評估途徑和方法評估同一條件下的同一資產,并為相互驗證提供了理論根據。運用不同的評估途徑和方法評估同一資產,必須保證評估目的、評估前提、被評估對象狀態的一致,以及運用不同評估途徑和方法所選擇的經濟技術參數合理。
由于資產評估工作基本目標的一致性,在同一資產的評估中可以采用多種途徑和方法,如果使用這些途徑和方法的前提條件同時具備,而且評估師也具備相應的專業判斷能力,那么,多種途徑和方法得出的結果應該趨同。如果采用多種評估途徑和方法得出的結果出現較大差異,可能的原因有:一是某些評估途徑或方法的應用前提不具備;二是分析過程有缺陷;三是結構分析有問題;四是某些支撐評估結果的信息依據出現失真;五是評估師的職業判斷有誤。因此,評估師應當為不同評估途徑和方法建立邏輯分析框圖,通過對比分析,有利于問題的發現。評估師在發現問題的基礎上,除了對評估途徑或方法做出取舍外,還應該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并據此研究解決問題的對策,以便最后確定評估價值。
二、資產評估方法的選擇
(一)評估目的對方法選擇的影響
資產評估可分為以轉讓、投資、并購、清算為目的評估。評估目的是選擇評估方法時首先要考慮的因素, 也是對評估方法的選擇具有比較確定性影響的因素。對評估目的的分析、判斷是評估人員選擇評估方法的第一步工作。對于以成本攤銷為目的的評估, 以采用成本法為宜。因為成本費用的攤銷往往意昧著資產的重置和補償, 技術資產的來源不同, 其補償的內容也不同。采用成本法, 通過核算該項資產各方面的成本因素, 獲得一個反映其創建中費用的評估值, 由此可使資產成本費用攤銷的目的得以實現。在評估實務中, 這方面的具體事例包括確定某項資產在交易中的最低價格, 以及對技術資產進行會計核算, 判斷其價值后入賬。
(二)受評估時象的類型、使用狀態等因素制約
例如, 對于既無市場參照物, 又無經營記錄的資產,只能選擇成本途徑和方法進行評估。對于工藝比較特別且處在經營中的企業, 可優先考慮收益途徑及其方法。對于專利技術, 如果僅獲得專利權, 但尚未投人生產, 采用收益法會增添不可靠因素, 因此, 應多考慮成本法。如果技術已進人應用生產階段, 有了市場化的歷史, 則應以收益法為主, 以揭示專利技術創造的收益。
(三)受各種評估途徑和方法運用所需的數據資料及主要經濟技術參數能否搜集的制約
每種評估途徑和方法的運用都需要有充分的數據資料做依據。在一個相對較短的時間內, 收集某種評估途徑和方法所需的數據資料可能有困難, 在這種情況下, 評估人員應考慮采用替代的評估途徑和方法進行評估。如果由評估目的確定采用收益法, 則應分析評估環境能否提供企業的歷史收益水平、其所在行業的資金收益率、企業的現實經營狀況等足以影響企業未來預期收益額的因素。在具備上述資料的基礎上, 方能準確地判斷該項資產為企業帶來的收益, 并以此確定資產價值。如果由評估目的確定采用市場法, 則應分析評估條件是否給出了與該項資產具有可比性的同類或近似的交易資料, 包括交易價格、交易形式和環境等, 只有在這種情況下,市場法才具備準確、規范運用的起碼條件。
參考文獻:
【關鍵詞】公路收費權 資產評估 收益現值法 重置成本法
一、對公路收費權的基本認識
依據《公路法》、《收費公路管理條例》的相關規定,公路收費權是依附在公路實物資產上的無形資產,是指經省級以上人民政府批準,在一定期限內于政府還貸公路及經營性公路上設置收費站收取車輛通行費的權利《公路法》規定,公路收費權出讓的最低成交價,以國有資產評估機構評估的價值為依據確定。對公路收費權的評估,現階段有收益現值法、重置成本法、市場法。由于公路收費權具有地區性和個別性的特點,各個地區的經濟條件、自然條件的不同,在市場上很難找到可以共同使用的參照物或是替代品,因此市場法在現階段不宜采用。
二、公路收費權估價的兩種方法
(一)收益現值法
收益現值法原理收益現值法是從資產收益的角度出發,通過預測公路收費權在未來的特許經營范圍內每年的收益,并通過用恰當的折現率折現,將每年的折現值進行相加,以確定公路收費權價值的一種方法。我們每年的收益設為a1、 a2、 a3 、a4……an,把折現率設為r,則公路收費權價值V= a1/1+r+a2/+a3/+……an/。
相關參數的分析。從收益法評估公路收費權的數學模型式可知,其評估值主要依賴于預期收益折現率、收益期限這三個參數的選取、確定和計算。收益期限是由受讓方和轉讓方共同協商決定的。所以主要研究預期收益和收益率這兩個參數的計算。①預期收益,在預期收益里主要來考慮車流量和收費費率的確定。預測車流量的方法一般是根據調查資料以及觀察交通量資料繼而以四階段法進行預測在進行預測的過程中,需要特別注意預測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和預測區間。收費費率的預測,是以前期的收費費率為基礎,通過對相關因素的分析確定未來的收費費率,而且要綜合考慮物價上漲和車流量變化的影響。②折現率,它的微小變化就會引起結果的巨大變化。現階段的折現率主要由安全利率,風險收益率和通貨膨脹率構成,但是我認為所有的資產都會無可避免的會受通貨膨脹的影響,因此不能由受讓方獨自承擔這一損失,所以暫不考慮通貨膨脹率。
(二)重置成本法
重置成本法原理。重置成本法是指在評估公路資產時按公路資產的現時完全重置成本減去應計損耗來確定公路資產價值的一種方法。其理論依據是生產費用價值論,是從公路資產建造費用角度對其價值所作的評估。其計算公式為公路資產評估值=公路資產重置成本―公路資產的損耗。
相關參數分析。公路資產重置成本。需要注意的是它指在評估時點上重新建造一條全新的與評估對象相同的公路所需的費用支出總額,它反應是是市場價格。公路資產的損耗。由于我國的公路具有行政壟斷的特點,所以不考慮公路資產無形損耗中的功能性損耗,針對經濟性損耗,單項資產對其不考慮,但對于資產的整體而言則所要考慮宏觀環境的變化而導致的損失,不是本身公路資產不具備這些功能,而是由于經濟環境、政府政策的不同而導致的損失。對于有形損耗的計算,則可以按照公式法進行計算。即有形損=×已有限使用年限,而針對總使用年限應是已有限使用年限與尚可使用年限之和,已有限使用年限應該根據一定的指標而計算出來的(比如對公路的車流量在一定的時期內制定一個統一的標準),它與實際使用的年限有時并不相符,對于尚可使用的年限,則需根據公路自身的情況進行考量。
三、兩種估價方法的比較
四、公路收費權估價方法的選擇
從理論上講,用收益現值法的評估考慮了轉讓方和受讓方的利益,是科學合理的,但是由于其各參數值的難以確定,造成了評估上的困難。因此本文認為在公路收費權的估價方法的選擇上應該采用收益現值法為主,重置成本法作為輔助的方法。
之所以讓兩種方法結合,具體原因如下:一是公路建設耗費人力、物力、財力巨大,屬于資金密集性產業,而且公路的建設事關周圍地區的發展,成本非常之大,運用一種方法會產生誤差。二是收益法評估時所采用的參數,如預期收益率和折現率,這些數值的微小變化,就可能導致評估結果出現巨大的偏差。而較為合理的預測每年的車流量、收費標準、運營費用和折現率在現實中又受各方面的影響,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因此采用兩種方法進行評估可以增加評估結果的可信性。三是從公路收費權的定義來看,公路收費權是依托在實物資產上的無形資產,所以無形資產不能完全脫離實物資產而存在,而與收益法相關的參數,預期收益和折現率在一定程度上與公路的等級公路的設計標準和公路的規模有關,這說明兩種方法的評估結果具有關聯性,可以進行相互驗證,所以采用兩種方法進行的評估才更科學合理。
五、結語
本文從對公路收費權的基本認識出發,簡要的介紹了公路收費權的定義以及公路法和收費公路管理條例的一些規定,然后介紹了收益現值法和重置成本法的基本原理和相關的參數分析,最后提出了自己認為應該采用的評估收費公路的方法,即采用收益現值法和重置成本法相結合,并列出了其原因。
參考文獻:
[1]徐海成.公路經濟「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
【關鍵詞】 資產評估; 公允價值; 計量
我國新《企業會計準則》將公允價值正式引入計量屬性,廣泛應用于投資性房地產、生物資產、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債務重組、金融工具等17項具體準則中。公允價值的引入要求會計人員掌握與資產和負債相關的估值技術,資產評估的方法和技術為公允價值的計量提供了理論和技術上的支撐,使公允價值的廣泛應用成為可能。
一、資產評估的內涵與方法
(一)資產評估的內涵
資產評估是專業的評估機構和人員,按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和資產評估準則,根據特定的評估目的,對被估資產的價值進行分析、估算并發表專業意見的行為和過程。資產評估行業作為專業服務行業,是對資產在某評估時點的公允價值進行的專業判斷,評估結果僅作為價值鑒證,為資產業務當事人提供決策參考。
(二)資產評估基本方法
資產評估方法是對資產價值實現評定估算的專業技術,是分析判斷資產公允價值的手段和途徑。
市場法以現行市價為評估參照點,是面向現在的評估方法。這種方法認為被估對象的公允價值不能超過其相同資產或類似資產在公開市場上的成交市價。市場法的應用以公開市場為前提,以公開市場價格為參照物進行調整,以得到資產的公允價值,該方法是一種技術較成熟的估價方法,市場法評估資料源于市場,因而評估結果很容易被委托方接受。
收益法是面向未來的評估方法,該方法以預期收益原理為基礎,將本求利,以資產的未來貢獻度和收益值作為判斷其公允價值的出發點,認為資產公允價值等于其未來所獲收益的折現值之和。該方法的評估結果也較容易被接受。
成本法是面向過去的評估方法,該方法從重新開發角度,認為被估對象的價值不會超過現行市場條件下重新購置被估資產所需要的代價。成本法以成本為視角,但無論是考慮資產購置時技術水平的復原重置成本,還是考慮現行市場技術水平的更新重置成本,都是運用現行市場價格作為計算重置成本的基礎,因此,成本法也是基于市場的,以成本法評估的資產價值同樣具有公允性。
二、資產評估方法在公允價值計量中應用的可行性
資產評估和公允價值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兩者都需要利用貨幣形式來反映資產的價值結果,公允價值強調的是價值的實現條件和達到的結果,資產評估強調的是為達到某一結果的估值過程。公允價值是資產評估的估值目標,而資產評估方法是公允價值計量必備的技術手段。
(一)公允價值計量迫切需要資產評估方法的支撐
公允價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自愿進行資產交換或者債務清償的金額。公允價值立足于公平的市場環境,排除了信息不對稱因素的影響,強調交易的正常有序和交易雙方的理性決策,因此公允價值可以動態地、及時公允地反映企業資產的價值,揭示公允價值的財務報告能使會計信息質量更具客觀性、相關性與可理解性。
隨著公允價值被廣泛應用于各項具體交易事項的計量,公允價值的產生條件與產生過程受到了關注,人們開始關注公允價值是否公允。公允價值更多的是面向現在和未來的,是否公允的關鍵在于其計量方法是否科學,沒有科學的計量方法,就無法獲取公允的計量結果。FASB在2006年的財務會計準則報告第57號中設立了公允價值計量的三個層次,這三個層次分別體現出資產評估方法的不同應用。第一層次是根據活躍市場中報價信息確定公允價值,這種方法實際就是市場法中的直接比較法;第二層次是根據活躍市場中同類資產或負債報價確定公允價值,這種方法即市場法中的類比調整法;第三層次是前兩個層次的市場條件不具備時,可以采用估值技術,即資產評估中常用到的收益法和成本法。
因此,公允價值三個層次的計量都離不開評估方法的技術支撐,需要會計人員對不同的市場環境和估值對象進行專業判斷,選擇并運用合適的評估方法,及時準確地計量出可靠的公允價值。
(二)資產評估方法已具備為公允價值計量提供技術支持的條件
資產評估行業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現代市場經濟中發揮資產基礎作用的專業服務行業之一。資產評估方法逐漸形成體系,市場法、成本法和收益法包括若干個具體的估值方法,并且每種方法都要求不同的技術參數。資產評估以判斷被估對象的公允價值為目標,考慮評估的目的、特定市場條件以及能獲取的技術資料等因素,整個評估過程更科學,技術方法的應用更加專業和成熟。資產評估行業經過多年的發展,許多評估方法和參數已經有了可以借鑒的數據,具備了為公允價值計量提供技術支撐的條件。隨著公允價值正式成為企業會計準則中的計量屬性,資產評估方法應用的空間也越來越大,會計人員應掌握資產評估的方法與技術,以更好地確定資產的公允價值。
三、資產評估方法在公允價值計量中應用的難點
(一)資產評估方法本身的局限性
從理論上講,在評估時點和評估目的相同的前提下,對同一資產使用不同的評估方法所得到的評估結果應該趨同。但在實際操作中,由于這三種評估方法的出發點、評估思路、前提條件和數據來源不同,所得到的評估結果會存在差異,因此,資產評估的三種基本方法本身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每種方法的使用都必須具備一定的前提條件和技術參數,使得評估結果依賴于評估方法選擇的科學性。運用市場法的關鍵是要存在活躍公開的市場,并且市場上存在合適的參照物。成本法的計算過程相對比較復雜,除了要確定被估對象的重置成本外,還要分析被估對象的各種貶值因素。收益法的使用必須要具備對資產未來收益的合理預測,并要求計算合理的折現率,兩者缺一不可,而兩個必備參數的估測都具有較大的主觀性。
(二)會計人員尚未掌握具體的資產評估方法
傳統的會計以歷史成本為主要計量屬性,資產或負債的確認以實際發生的交易為基礎,會計人員的主要任務是根據已有交易的原始憑據,按照事實據以入賬。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引入,對會計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確定公允價值,會計人員不僅要熟悉公正的市場條件是否具備,還要選擇合理的參照物,并通過對調整因素的技術處理才能得到公允價值。資產評估方法為公允價值的確定提供了很好的借鑒,但是會計人員沒有受過專業的培訓,對具體的資產評估方法難以掌握,這也是公允價值無法廣泛應用的阻礙之一。
(三)會計準則沒有規定具體的公允價值計量方法
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在投資性房地產、生物資產、非貨幣性資產交換、金融工具等具體準則中,都對采用公允價值模式計量做了條件限定,即當具備活躍的交易市場和同類或類似資產的市場價格及相應信息的,才能運用公允價值進行計量。在非貨幣性資產交換中還指出當換入資產或換出資產不存在同類或類似資產的可比市場交易時,應當采用估值技術確定其公允價值。會計準則中對于活躍市場的規定,限定了只能使用市場法計量公允價值,而市場法下公允價值的獲得過度依賴于市場環境,當市場不充分、市場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市場上的資產交易價格就很難反映資產的內在價值,就無法使用公允價值計量。盡管有的準則中規定當活躍的市場不存在時,可采用估值技術確定公允價值,但是具體的估值技術沒有規定。正是由于我國公允價值在理論上和準則中都缺乏計量方法的操作說明,或者說明了卻缺乏具體計算過程的指導,才導致企業在實際操作中利用公允價值大肆造假。
(四)資產評估方法缺乏在公允價值計量中應用的條件和地位
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的規定,公允價值的計量前提主要包括兩個要素:相同或類似資產的活躍市場、市場上存在類似交易,這使得公允價值計量只能采用市場法,而收益法和成本法缺乏計量公允價值的條件和法定地位,使得這兩種方法在估值過程中的應用大打折扣。收益法和成本法的各項計算參數也是源于市場的,在評估條件和數據具備的前提下,評估結果同樣能夠代表資產的公允價值。
四、資產評估方法在公允價值計量中應用的對策
(一)進一步完善資產評估方法
資產評估方法本身的完善,是促進其推行的根本。市場法、收益法和成本法已經形成較為成熟的方法體系,但是三種方法在使用過程中仍然存在大量的評估參數需要評估主體的人為判斷。例如市場法中以公平市場上的現實交易價格為參照物,然后將參照物與被估對象進行比較,確定調整因素,逐一調整最終確定被估對象的公允價值。而不同的評估主體,所選擇的調整因素和修正系數不同,評估結果也不同。因此,資產評估方法要在公允價值計量中加以推廣,需要進一步完善自身的方法體系以及使用條件,使評估參數的選擇有嚴格的標準,以剔除人為因素的操縱。例如,可根據上百年的評估經驗,將評估對象進行分門別類,建立起全國聯網的資產報價系統,構建不同資產的價格體系查詢平臺,營造一個動態實時的市場估價環境,使市場法評估的應用更加有據可循。同時,將常用資產的資產收益率進行網上通報,建立資產預測收益與實際收益的后期跟蹤系統,以發現收益預測的偏差,提高資產收益預測的精度,使收益法評估的應用更具有說服力。
(二)加快會計人員對資產評估方法的掌握
公允價值計量的引入要求會計人員除了具有豐富的會計理論外,還要了解評估、金融、資本市場等相關知識,提高業務能力、職業判斷能力,并掌握估值技術。因此,應在加強公允價值計量宣傳的同時,大力開展資產評估方法的培訓,使會計人員盡快掌握資產評估方法的使用前提、技術參數以及具體的計算過程,及時掌握資產市場價值變化的動態,以更好地計量資產的公允價值。
(三)將資產評估方法納入公允價值計量方法體系
資產評估方法為公允價值計量提供了技術支撐,因此,應將資產評估方法引入公允價值計量過程,除了市場法的應用外,明確成本法和收益法使用的前提條件,確立成本法和收益法在計量公允價值中的地位,使公允價值計量在現有的方法基礎上,成為完整的方法體系。如在進行專用機器設備的減值測試中,不存在活躍的交易市場,就可以采用成本法進行設備公允價值的估值。再如投資性房地產如果不存在活躍市場,而投資性房地產的投資目的是為了獲得出租收益的,就可以使用收益法進行估值。
(四)細化公允價值計量方法的操作說明
《企業會計準則》中已經明確規定公允價值的使用,隨著公允價值計量技術的成熟,應進一步擴大公允價值計量的資產范圍,并且列示公允價值計量的操作說明和具體估值方法,使公允價值計量方法規范化、程序化,增強公允價值計量的可操作性。例如,在投資性房地產具體準則中可增加說明,當活躍的市場存在時,建議用市場法確定公允價值,并指出運用市場法進行估值時,選擇的參照物應該具備哪些數量和質量的要求;對參照物的交易價格進行調整時,應考慮哪些重點調整因素。除了要細化公允價值計量方法的操作說明外,還應該對公允價值的整個計量過程進行表外披露,將數據的獲取過程和計算過程以底稿的方式留存備查。
(五)推進資產評估業與會計業的深度合作
基于成本效益原則,日常對于資產公允價值的計量由會計人員完成,但是會計人員畢竟不是資產評估的專業技術人員,因此,還應該引入獨立的第三方,即資產評估機構,由專業的資產評估人員對期末財務報告中以公允價值計量的數據進行權威性認定,對公允價值估值的方法和過程進行技術性鑒定,并出具專業的公允價值鑒定報告,以更好地保證公允價值的可靠性、可信性和可驗證性。
結束語
資產評估的實質就是確定資產在某特定條件下的公允價值,資產評估方法為公允價值的計量提供了很好的借鑒經驗。目前,會計界和資產評估界的合作成為一種國際趨勢,隨著資產評估方法在公允價值計量中的推廣,會引起更多會計人員對資產評估基本方法的關注,使公允價值計量屬性得到真正的應用,同時也會使更多的企業意識到資產評估的重要性,促成企業主體與資產評估機構的良性互動與深度合作。
【參考文獻】
[1] 全國注冊資產評估師考試用書編寫組編.資產評估[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8.
[2] 程智.透過次貸危機認識公允價值[J].財會月刊,2009(5):20-21.
[3] 徐玉德.公允價值雖好,專業評估少不了[J].新理財,2007(3).
[關鍵詞]無形資產評估;收益現值法;差額法
[中圖分類號]F273.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2-2880(2011)03-0134-03
作者簡介:姜潔(1966-),女,大連人,東北財經大學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會計學 。一、無形資產評估的必要性
1.知識經濟時代市場化的要求
無形資產評估可使無形資產的市場價值定位并使其價值不斷得以發掘和提升,在企業改制、合資合作、聯營、兼并、重組、上市等各種經濟活動中,以專利技術、商標權等無形資產作為投資已很普遍。對于出資方來講,用無形資產投資可以減少現金支出,以較少的現金投入獲得較大的投資收益;可以擴大使用注冊商標的商品或服務項目的生產經營規模,進一步提升商標價值。對于接受無形資產投資的企業來講,商標權資本化可使其直接獲得知名商標的使用權,進而打開市場,擴大生產經營;接受商標權投資,也可促使企業嚴格依法使用注冊商標,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和商品或服務質量,增加產品品種,增強企業產品或服務的市場競爭力。評估的結果既是投資者與被投資單位投資談判的重要依據,也是被投資企業確定其無形資本入賬價值的客觀標準。
2.培養品牌意識
在市場經濟下,知識產權就是財富。企業都在想盡各種方法對自身現有的無形資產進行挖掘、開發、整合,通過評估將各種附加值體現出來。商標、品牌等資產的評估及宣傳是強化企業形象、展示發展實力的重要手段。
3.防止國有資產的流失
隨著企業并購不斷深化,管理層收購在我國資本市場上悄然興起。據有關統計,目前我國通過管理層收購達到控股的上市公司已經超過100家,管理層收購的核心內容之一就是要對相關的無形資產進行科學評估并使其具體量化,以防止國有資產流失,促進無形資產的保值增值。另外,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無形資產在企業生產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因而引起的糾紛也日益增多,各種無形資產的案件也越來越多,對于無形資產所有者被侵權的損失額和賠償額等的確定,也要通過無形資產評估來解決,無形資產評估是公正、妥善地解決無形資產權糾紛和侵權現象的必要手段。
無形資產評估方法直接關系到評估結果,在我國無形資產評估實踐中,往往由于不能運用科學的方法,造成較大的誤差,所以要深入研究各類無形資產的評估方法,借鑒國外先進經驗,綜合我國評估工作的具體實踐加以創新。無形資產的評估方法有收益現值法、成本法和市場法三種。但是基于無形資產具有成本與效用的非對應性和無形資產難以復制的特征,在評估實踐中運用最廣泛的評估方法是收益現值法。收益現值法是以動態方式估價資產,著眼于資產的未來收益,是無形資產轉讓和投資價值評估的依據。
二、收益法的基本原理
收益法是運用貨幣時間價值的原理,根據無形資產的未來經濟利益或未來現金流量按折現率折算成現值的一種評估方法。收益法的基本假設前提是任何投資者在購買該項無形資產時,所支付的價款不會超過該項無形資產的預期收益的折現值。從理論上說,在獲利能力真實、預測科學的情況下,該方法能夠較準確、合理地評估出無形資產所具有的內在價值。
收益法涉及三個變量:第一,無形資產未來預期收益。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未來預期收益越大,無形資產價值越大。第二,預期收益的持續時間。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未來預期收益持續時間越長,無形資產價值越大。第三,投資者期望收益率,即折現率。這體現了投資者對未來預期收益風險水平的判斷以及基于“高風險,高收益”原理的對收益率的期待。投資者期望的收益越高,無形資產價值越小。合理預測其未來收益是正確評估無形資產價值的關鍵所在。
三、采用收益法中的差額法評估無形資產價值原理及實例分析
如果無形資產能夠單獨發揮作用,其產生的新增效益能夠單獨計算,則可以根據使用技術標準后帶來的超額收益現值計算無形資產價值,即采用直接收益評估無形資產的價值。但是,大多數情況下不能直接計算出無形資產產生的新增效益,無法將使用的無形資產和沒有使用的無形資產收益情況進行對比時,就無法直接計算無形資產價值,此時可考慮采用間接預期法即差額法估算。所謂“差額法”即通過預測使用技術標準后的收益,從中分離出技術標準帶來的收益部分就是無形資產的評估價值。評估程序為:先用“收益現值法”評估出企業的整體資產的價值,然后用“重置成本法”評估出企業有形資產的價值,然后用前一種方法評估出整體資產的價值總額,減去后一種方法評估的有形資產價值額所得到的差額就是無形資產的評估價值。
“差額法”基本公式如下:
姜潔:論收益法在無形資產評估中的應用無形資產帶來的超額收益(評估值)=年凈利潤-企業有形資產評估值×行業平均資產收益率
由于無形資產屬于創造性勞動成果,無形資產的內涵已經遠遠超出了它外在的含義,其在企業會計賬面的生產成本只具有象征意義,因此在評估時,應該根據無形資產的自身特點,考慮影響其價值的相關因素,主要因素有:
1.無形資產的收益能力。一項無形資產的獲利能力越強,證明其未來給企業帶來的收益就越大,其價值就越高。
2.無形資產的壽命。無形資產的壽命包括法定壽命和經濟壽命。有的無形資產雖然法定壽命很長,但是由于科學技術的進步,可能會在法律保護期內被新技術淘汰,已經喪失了經濟上的壽命,因此在評估時必須考慮這一因素。
3.無形資產的發展前景。影響無形資產發展前景因素主要包括企業自身的經營狀態、行業的整體走勢以及宏觀經濟環境等。
4.無形資產的以往交易歷史情況。包括類似資產的市場價格信息、無形資產的轉讓方式和轉讓次數等。一般認為轉讓次數越多,競爭對手就越多,無形資產的價值就越低。
5.無形資產受法律保護的程度。有的無形資產受法律保護,有的無形資產尚未納入法律保護范圍,一般來說無形資產受法律保護的程度越高,其獲利的穩定性就越強越持久,其價值就越高。
6.無形資產的市場供需狀況。一是無形資產的市場需求情況;二是無形資產的適用程度。需求者越多,適用范圍越大,評估值就越高。
案例:甲公司是一個以生產銷售礦冶設備中振動機械為主的工業企業,擁有一系列企業自主開發的專利技術,企業打算以專利技術投資入股擴大收益,評估目的是為合資作價入股提供參考依據,與乙公司合資生產礦冶設備。考核超額收益主要從企業的銷售凈利潤率和資產凈利潤率看是否超出同行業的、社會的平均水平。甲公司2001—2004年銷售收入情況報告如下:
甲公司2001—2004年銷售收入表
單位:萬元
項目名稱2001200220032004合計年平均額年銷售
收入1652.082291.452825.723462.882553.03年收入
增加額639.37564.27607.161810.8603.6年凈
利潤209.54282.31380.86430.551303.26325.82年凈利潤
增加額72.7798.5549.69221.0173.67年增
長率34.73%34.91%13.05%27.13%總資產2257.962944.243493.513971.313241.76銷售凈
利潤率12.68%12.32%13.34%12.43%12.7%資產凈
利潤率9.28%9.59%10.9%10.84%10.05%從2001—2004年財務報告中分析得出,前4年該企業的銷售凈利潤平均為12.7%(高水平),該公司屬于礦山冶金機械制造行業。據統計同行業5萬戶工業企業銷售凈利潤平均3%;前4年該企業資產凈利潤率10.05%,同行業資產凈利潤率平均為1.18%;該公司前4年資產收益率平均為10.05%,一年定期銀行存款利率4.77%,可以認為社會平均收益水平指標,則該公司是社會平均收益水平的2.11倍。可以看出,該公司前4年的銷售凈利潤率、資產收益率大大超過了同行業平均水平,表明該企業資產有超額收益,資產價值評估應該采用收益現值標準,應用收益現值法進行評估。
接受評估委托后,評估機構組織人員對委托方技術開發、產品開況進行了實地考察,就該技術的權屬、廠房設備及動力需求、原材料供應、市場情況進行了調查和分析,并咨詢了有關專家,調查表明,技術資產是該公司無形資產的主體。從國家產業政策、產品的應用范圍、產品性能價格比、產品壟斷性的可能性等方面分析得知,市場前景很好,估計專利技術未來經濟壽命還有7年。從財務報告中評估師分析計算出企業平均每年增加銷售收入603.6萬元,前4年銷售凈利潤率平均為12.7%,經過測算,預計該收益水平一直持續到未來第3年,未來第4年到第5年收益大致持平,第6年到第7年銷售收入略微下降。評估該無形資產步驟如下:
1.該公司無形資產的資產清查
該公司承擔并完成了部、省科技計劃項目35項(其中省部級項目12項),獲得各種科技獎勵28項,獲得實用新型國家專利6項,獲得各種獎狀、獎杯58個。眾多的科技成果和有關技術的基礎工作和成績,使得該公司振動機械產品迅速發展成為有25個系列,近千個規格。產品暢銷全國28個省、市自治區,遠銷東南亞和非洲地區。
2.測算未來7年的年凈收益
評定估算的思路:先計算無形資產帶來的超額收益,用每年凈利潤——企業有形資產評估值×行業平均資產收益率得出。再計算評估值,即把無形資產帶來的超額收益采用適當的折現率折算成現值,然后加總求和,從而得出無形資產評估值。
未來第1年凈收益=(3462.88+603.53)×12.7%=4066.41×12.7%=516.43(萬元)
未來第2年凈收益=(4066.41+603.53)×12.7%=4669.94×12.7%=593.08(萬元)
未來第3年凈收益=(4669.94+603.53)×12.7%=5273.47×12.7%=669.73(萬元)
未來第3年=未來第4年=未來第5年=669.73(萬元)
未來第6年=(5273.47-603.53)×12.7%=4669.94×12.7%=593.08(萬元)
未來第7年=(4669.94-603.53)×12.7%=4066.41×12.7%=516.43(萬元)
3.該企業有形資產評估值=流動資產+建筑物+在建工程+機器設備=5670.48(萬元)
4.測算未來7年的年超額收益(扣除有形資產)
無形資產帶來的超額收益=年凈利潤-企業有形資產評估值×行業平均資產收益率
行業平均資產收益率為4.77%
未來第1年超額收益=516.43-5670.48×4.77%=245.95(萬元)
未來第2年超額收益=593.08-5670.48×4.77%=322.6(萬元)
未來第3年=未來第4年=未來第5年=669.73-5670.48×4.77%=399.25(萬元)
未來第6年超額收益=593.08-5670.48×4.77%=322.6(萬元)
未來第7年超額收益=516.433-5670.48×4.77%=245.95(萬元)
5.折現率確定,折現率一般由無風險利率和風險報酬率兩部分組成。由于礦冶設備處于中期,技術風險應中等,風險報酬率估算為5%,以一年定期銀行存款利率4.77%作為無風險利率,折現率估算應適當=4.77%+5%=9.77%。
6.無形資產評估值確定,無形資產評估值=245.95/(1+9.77%)+322.6/(1+9.77%)2+399.25/(1+9.77%)3+399.25/(1+9.77%)4+399.25/(1+9.77%)5+322.6/(1+9.77%)6+245.95/(1+9.77%)7=1631.6(萬元)
“差額法”應用的關鍵在于如何取得各變量相關的信息資料,以及如何確保這些信息資料的可靠性。
四、提高無形資產評估水平的思考
1.應進一步把握無形資產評估對象和范圍
由于無形資產一般不會單獨產生效益,它要與企業中其它資產共同協同才能夠產生收益。這樣,在評估無形資產時,往往要將各項資產協同作用產生的收益進行分離,界定屬于被評估無形資產直接產生的收益即超額收益。我國仍有部分合資企業在合資初期未將其商標權、專利權、商譽等無形資產進行評估。一些企業即使對無形資產作價計股往往也只限于商標、專利等易于評估的無形資產,而對那些評估難度較大的商譽、特許經營權等則忽略不計。有的企業又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對無形資產評估值越來越高,對評估的對象、范圍越來越大。其次,無形資產的超額收益是個受內在和外在多種因素影響的概念。內在因素包括無形資產自身的性能、無形資產經濟壽命、無形資產壟斷程度及轉讓內容等因素;外在因素包括市場因素、法律因素、政治因素和宏觀經濟環境等因素。相比較而言,內在因素是影響無形資產超額收益的關鍵,而外在因素對無形資產超額收益的實現也有重要影響。
2.加強無形資產評估業務培訓
無形資產評估業是依托科學技術和其他專業知識面向社會提供服務的新興行業,涉及到評估學、會計學、工程技術、市場營銷學、法學等多門科學,知識含量高,具有較強的專業性、綜合性及復雜性。因此不僅要求執業人員要有較高的職業道德水平,而且必須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嚴謹的科學態度,廣闊的知識視野,豐富的實踐經驗和較強的工作能力等。這就要求執業人員一要認真學習、熟悉掌握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做到依法評估;二要加強專業知識的學習和培訓,需要認真學習研究無形資產評估的理論、方法和技巧等。在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不斷提高評估的技術和水平。
[參考文獻]
1引言
黨的十群眾路線開展以來,全國各地把反腐倡廉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怎樣用最少的錢辦最大的事成為國企爭相追逐的熱點內容,因此正確使用資產評估的方法對國有企業資金供應鏈進行控制成為了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資產評估師對資產某一時點的價值進行估算,是指具有一定資格的評估主體,根據特定的評估目的,選擇公允的評估標準,依照一定的評估程序,運用科學的、適當的和公認的評估方法,對評估對象在某一時點上的公平市場價值進行評定和估算,為資產業務當事人提供價值尺度的一種社會經濟活動。
2國企改制中資產評估面臨的問題
2.1評估機構的定位模糊,監管不嚴
國有企業的交易中,很多企業都片面的夸大了一種資產評估的作用,而忽略了交易雙方的意愿,使得起到參考作用的資產評估的作用轉變成為主導作用,過分的相信資產評估的一種方法導致資產評估報告中出現許多誤差而得不到很好的解決,運用成本法、收益法和市場法等多種不同的方法從不同角度進行評估,形成多元化資產評估的方式,結合雙方的共同協商,最終討論出一個合理的報價比直接作為交易價格顯得要合理得多。資產評估需要一個合理的定位,在國有資產評估中,經常會出現評估信息不完善、評估工作不到位、缺乏對評估機構和評估人員的情況有效的了解,職業人員濫用評估職權對評估資產高估或者低估、弄虛作假等現象屢禁不止,為了迎合上級的不合理要求、惡性競爭等都為資產準確評估造成了一些難度,因此,加強對國企資產評估監管迫在眉睫。
2.2缺乏無形資產評估的正當完善程序
國有企業的資產評估中大部分是對有形資產評估,對無形資產的評估顯得不那么重視。無形資產計價、評估轉讓的審計監督等機構建立的不完善,無形資產的法律有所發展,但是對于無形資產的法律法規落后于其他國家,缺乏一套切實可行的資產評估標準,產權交易中無形資產計價、評估、轉讓的審計監督、缺乏相應的法律和制度支持,國有企業無形資產因為這些漏洞的存在而流失。很多外國企業利用我國這一缺陷,低成本取得專利、商業秘密、企業品牌、市場份額在內的無形資產,加速了我國無形資產的流失。
2.3資產評估內容及信息未公示
國有企業中,資產評估的定價是雙方進行協商的,而資產評估方法、評估數據和參數的選用并未作出說明,國有企業涉及到職工利益的談判會議,國有企業的職工很難列席參加。諸如此類的事件出現的越來越多,評估的結果就顯得不那么真實了。因此,解決這一類問題更需要將資產評估的方法普及給廣大職工。大多數職工掌握了方法更有利于發揮群眾的力量進行監督。
3三種評估方法的基本含義
3.1成本法
成本法是從現時條件下被評估資產的重置成本中扣減各項價值損耗,來確定資產價值的方法。成本法計算公式:被評估資產評估值=重置成本-實體性損耗-功能性損耗-經濟型損耗或被評估資產評估值=重置成本×綜合成新率。按現在的市場條件重新構建被評估資產的現時重置成本,即被評估資產功能相同的資產的成本耗費減去實體性損耗、功能性損耗、經濟型損耗或評估值等,得到的結果即為成本法所計算出的資產評估值。生產費用價值論是成本法的理論基礎,即資產的價值是由其在構建時的成本耗費所決定的。資產的原始價值的大小與原始成本是成正比的。
3.2收益法
收益法是根據資產未來預期收益經折現或資本化處理來預估資產價值的方法。通過按一定折現率或資本化率折算成現金并估計被評估資產的未來可能產生的收益確定該項資產的評估值是收益法評估的基本思路。收益法的計算公式為:
被評估資產評估值=∑ni=1未來各期資產的預期收益(1+折現率)i。
效用價值論是收益法的理論基礎,該觀點認為效用決定資產的價值。資產的效用體現在資產能夠為資產者帶來怎樣的收益。風險報酬率不變,資產的價值的大小取決于未來收益的預估。
3.3市場法
市場法是將比較評估資產與參照交易資產的比較得來的,并根據參照交易資產的市場價格來衡量評估資產的價格,并進行調整。市場法的思路為在資產市場中尋找被評估資產替代品的市場價格,然后比較被評估資產替代品與被評估資產的差異,將這些差異進行比較分析,比較出兩種產品的優勢與劣勢,調整兩者之間的差異,準確的評估出被評估資產的價值。市場法的基礎為均衡價值論,即買賣雙方在公開市場上達成一致的均衡價值決定資產價值。市場法以與被評估的替代品為參照物,來決定其價值。因此,市場法的基礎的是資產定價的替代原則,即一項資產的價值等于為獲得同等滿足的類似產品所支出的成本市場法的計算公式為:
被評估資產評估值=[∑ni=1(參照物成交價×各項因素調整系數)]n。
43種資產評估思路的聯系與差異
市場法、成本法和收益法3種資產評估方法相互聯系又存在差異,評估結果也不盡相同。一般3種資產評估的結果為:資產評估收益法評估出的價格高于市場法評估出的價格,市場法評估出的價格又比成本法評估出的積算價格高。在國有企業的資產評估中很好的運用著3種評估方法,從不同角度把握3種評估方法的聯系與差異,才能夠準確評估出被評估資產價值。
在資產評估中,根據不同的評估目的、評估對象以及主要經濟技術參數和搜集到的數據資料的不同,資產評估的方法應有所側重,其余的方法進行驗證,使用有效的資產評估方法盡可能將評估對象得到準確的評估值。將評估對象得到大家的認可。
資產評估的方法也是互相滲透的,成本法也是將歷時資產與現實資產的比較方法,通過確定被評估資產的實體性編制、重置成本以及功能性編制等將評估值對象與現實功能相同的資產進行比較,從而確定資產被評估的價值。在收益法中,土地使用的年限修正系數需要用到折現方法,成本法中對功能性標志也常運用收益法中的折現方法。因此收益法中的重要指標折現率也在市場法和成本法中得以運用。
收益法的運用需要結合市場法。在發達國家中收益法與市場法結合的方式運用的十分廣泛,收益法需要對資產評估值進行預測,如何科學的預測預期收益額是收益法所面臨的問題,這就需要結合市場法的參照物標準,將替代品的有關數據適當地運用于評估中,確定資產評估的對象的收益現值,收益法與市場法結合起來確定評估對象的收益現值。
3種資產評估方法既有區別又相互聯系,在國有企業中運用資產評估的不同方法對評估對象進行評估,將評估出的不同價格進行比較分析,運用評估方法相互聯系的部分進行綜合評定,從而將少被評估誤差,準確的評估出被評估值的價值,很好的將評估機構的作用得到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