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資本經營論文范文

        資本經營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資本經營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資本經營論文

        第1篇:資本經營論文范文

        一、企業金融資本經營的概念及特征

        企業的金融資本主要以有價證券為表現方式,如股票、債券等,也可以是指企業所持有的可以用于交易的一些商品或其他種類的合約,如期貨合約等。它是與企業資本相對應的資本形態。

        企業金融資本經營就是指企業以金融資本為對象而進行的一系列資本經營活動。它一般不涉及企業的廠房、原材料、設備等具體實物運作。企業在從事金融資本經營活動時,自身并沒有直接參加生產經營活動,而只是通過買賣有價證券或者期貨合約等來進行資本的運作。所以,企業金融資本經營活動的收益主要來自于有價證券的價格波動以及其本身的固定報酬所形成的收獲。企業金融資本經營的主要目的是以金融資本的買賣活動為手段和途徑,通過一定的運作方法和技巧,使自身所持有的各種類型的金融資本升值,從而達到資本增值。

        企業金融資本經營與實業資本運營相比較具有如下特征:

        1.經營所需的資本額較少

        實業資本運營,尤其是項目較大的固定資產投資經營活動,往往都要求企業投入巨大的人力、財力和物力,需要投入巨額的資金。而對于企業的金融資本經營,只需企業購買一定數量的有價證券或交納一定數量的保證金,即可從事金融資本的經營活動。所需資金量相對實業資本來說較少,大多數企業都能夠承受。所以,金融資本經營是一種適合于大多數企業進行的資本運作方式。

        2.資本的流動性和變現能力較強

        金融資本投資經營的結果主要體現在企業所持有的各類有價證券上,而這些證券又都是可以隨時變現、隨時充當支付手段的媒介。由于企業的金融資本在經營活動中,資產的流動性和變現能力較強,也就使企業在從事金融資本運作時有了較大的選擇余地和決策空間。換言之,一旦企業察覺到形勢有變或者有了新的經營意圖,它可以較方便地將資產變現或者轉移出來,以及時滿足企業的需要。

        3.心理因素的影響巨大

        社會心理因素對各種資本經營方式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從而造成經營行為和經營效果的偏差,而這些影響一般都具有間歇性和偶性發的特點。但在金融資本經營中,心理因素卻是每時每刻都在起作用。比如,當證券投資者預感到一種證券價格將要發生變動時,他就會依據自己的心理判斷搶先做出行動。當這種意識為多數人所共有時,則會形成集體的“搶先”意識。這種共有的意識構成了證券市場每時每刻的心理潮流,并常常會由此引發價格的劇烈波動,而這種現象又反過來進一步加劇了投資者的心理動蕩。

        4.經營收益的不穩定性

        金融資本經營是一項既涉及企業自身條件,又受外部宏觀環境因素干擾的活動。企業的自身條件有:企業的資金實力、決策人員的能力、企業所具有的金融資本經營的經驗和技巧等;而企業外部宏觀環境因素諸多,如國家的經濟形勢,政府所制定的相關法律、法規、行業政策,國民經濟增長水平,居民收入等。這樣就使企業金融資本的經營容易受到不確定因素的干擾,造成其收益的不穩定性。另外,金融資本經營的收益主要是通過有價證券價格的變動來獲取的,由于證券交易市場上價格的頻繁變化,企業收益發生波動也是必然的。

        二、金融資本經營的技術操作原則

        1.經營目標明確,制定投資計劃

        要使企業的金融資本經營取得成效,應首先確定一個明確的目標,在確定目標的基礎上,制定相應的投資計劃,以避免投資經營的盲目性,保證預期投資效果的實現。企業在擬定投資經營計劃時,應充分考慮以下幾方面問題:(1)資金的來源與穩定性。(2)投資收益的獲取方式,是以股票投資經營為主,還是以債券投資經營為主。(3)處理好可獲得的信息,把握機會。

        2.組合投資經營,分散投資風險

        在金融資本經營過程中,收益和風險是緊密相連的。在風險已定的情況下,應盡可能使投資報酬最高,或在報酬已定的情況下,盡可能使風險最小,這是金融資本經營的基本原則。在這一原則下,企業在金融資本經營進程中,要實行組合投資經營,即將各種不同類型的金融資本運作方式合理搭配起來,以分散企業的投資經營風險。一般是將企業的金融資本分為三部分:一部分資金用于購買安全性高的債券或優先股;一部分資金用于購買具有成長性的普通股;另一部分應作為準備金,以待更好的投資機會或用來彌補意外損失。

        3.堅持以人為本的經營原則

        企業的一切經營活動都是靠人來進行的,人的潛能最大,同時也是最容易被忽視的資本要素。金融資本運作是一項需要高度智慧性勞動的復雜工作。因而,投資決策者必須具有扎實的相關理論知識以及一定的經營能力,能夠把握住金融資本經營的有利時機,做出成熟的決策。

        4.機會成本最小原則

        在金融資本經營交易市場上,資本的經營方向是可變的。資本要不斷地從那些盈利性低的部門退出,進入盈利性較高的領域,以使金融資本運營的機會成本最小。要做到這一點,投資者應該理智、慎重,控制自己的情緒,在對各種類型的經營方式做認真比較的基礎上,選擇最適合的動作對象和方式。

        三、如何選擇金融資本經營對象

        企業金融資本經營最常見的方式有三種,即股票交易、債券交易、期貨和期權交易。金融資本經營對象的選擇,主要是指企業選擇何種金融資本經營方式的過程,一般需要考慮以下幾方面的因素:

        1.風險因素

        在金融資本經營市場上,不同的投資者由于其財力、物力和人力的不同,風險承受能力也不一樣,這就要求企業在金融資本經營中,在充分了解自身情況的基礎上選擇風險適度的投資經營對象。風險與收益一般成正比例關系,即高風險高收益,低風險低收益。但也不排除會有低風險高收益和高風險低收益的情況。企業在選擇投資經營對象時,應注意各種不同經營對象的風險與收益的對應關系,保證在一定的風險水平下有相應的收益相匹配。超級秘書網

        2.變現因素

        由于證券構成企業金融資本的主體,所以金融資本的流動性主要表現在證券的變現能力上。在沒有二級市場的情況下,證券的流動性取決于證券的償還期限,期限越短,流動性越強;如果存在二級市場,證券的流動性則主要取決于二級市場的發達程度和某種證券的熱度。

        3.收益因素

        追求高收益是大多數投資者的最終目的,但在選擇投資對象時,必須要充分考慮價格、手續費、現金等因素,以期在成本——收益原則下,選擇出以較低成本獲得較高收益的投資對象。

        4.便利因素

        第2篇:資本經營論文范文

        從國內與國際的角度來看,在銀行、保險及證券業的發展中,先進的數據處理和電信設備以及政府對金融行業管制的放松將會創造新的統一金融服務業,這加劇了金融各個行業間與行業內企業之間的競爭。保險業發展的主導方向逐漸被資產規模巨大、資本雄厚、經營領域寬泛又不失競爭力的以保險為主業的金融服務集團所掌握,這些保險集團作為“金融超級市場”經營各類金融產品與服務,既包括壽險、非壽險、再保險等保險業務,也包括資產管理、信用卡、證券承銷和經紀等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業務。而這一切的形成與發展,都離不開資本經營。

        資本經營是保險經營中最重要的方式之一,既是保險公司在困境中進行企業再造的有力手段,也是保險公司成長壯大的必由之路。資本經營是通過產權的變更與交易實現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以及公司治理結構的變革,最終提高產業的競爭力,以增加所有者權益。通過資本經營研究如何調整現有不合理的資本配置,啟動存量資本,吸納閑散資本,激活呆滯資本,聚集優勢資本,甚至引進外來資本,在增加資本的同時,擴大保險業的經濟效益。

        資本經營的制度基礎是較為完善的公司制與發達的資本市場。現代公司制明晰的產權關系使產權的變更與交易成為可能。資本市場是企業為進行資本經營而籌集資本和進行投資的場所,一個結構完善、競爭有序、規范嚴密的資本市場,可以促進資本經營的順利進行,可以發揮市場對資本的配套功能,資本市場的不發育和不完善,將是資本經營的制約因素。

        資本經營的對象是所有者權益,以及由所有者權益所產生的一系列權利的制度安排。這些制度安排從根本上決定了保險公司的經營效率。正如哈佛大學商學院凱斯教授所認為的,不存在最佳的公司產權制度與治理結構,應根據環境的變化與行業的特點,及時調整公司產權制度與治理結構。而企業產權制度的重新設計,則屬于資本經營的范疇。資本經營的突出特點是資產的擴張,保險業通過資產擴張,可以實現效率和競爭力的提高。

        一、保險資本經營的形式和目的

        資本經營是對所有者權益的經營和管理。所有者權益是指所有者對企業資產的剩余權益,企業所有者權益依其組織形態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獨資企業的所有者權益稱為“資本益”,合伙組織所有者權益稱為“合伙人權益”,公司組織的所有者權益稱為“股東權益”。對于國有獨資公司而言,所有者權益自然被稱為“政府權益”。保險資本經營是資本所有者及其人依據出資者的所有權經營企業的所有者權益,以實現資本的保值與增值目標。

        在“資本稱王”的時代,保險業資本經營是優化資本結構,解決資本金短缺的重要途徑。資本經營不僅滿足產權主體和監管政策的需要,同時為跨業經營與收購活動提供重要的戰略手段。20世紀80年代后期,在美國保險業2600多家公司中有70多家破產,尤其是排名在前25名的加利福尼亞執行保險和共同受益保險的破產,動搖了客戶對整個保險業的信心。投保人的需求已轉向對利率敏感型的保險產品,同時金融業內的競爭越來越激烈,這種趨勢導致了對更具有競爭力的經營方式的研究。1992年,美國的保險公司如安塔那、旅行者保險公司和公平人壽采用直接從外界輸入資本或出售部分資產的方式,使保險業的困境得以扭轉。1990年前后,美國保險業由于“垃圾債券”市場與不動產市場的暴跌,引起了政府和公眾對其的信任危機。為了提高投保人的信心,10大保險公司都分別從其控股公司接受資本注入,改變股權結構,以防止評級機構發表的信用級別滑坡和提高投保人和人的信心。這里美國保險業所倚重的主要就是資本經營的方式。

        保險的資本經營主要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是改變企業的所有制形式,進行融資。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保險業所采取的組織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在現代保險業發達的國家與地區,股份制和相互制是最常見的兩種商業保險所有制形式。此外還有相互保險社、保險合作社、勞合社等形式。

        在不同的經濟環境與保險業發展的不同階段,不同的所有制形式對企業的發展更為有利。按照解釋經營組織方式和管理人員行為方式的企業理論,在一個特定行業競爭中取得成功的企業是其所有制形式有利于其壓縮總成本至最低限度的企業。通過改變企業的所有制形式,進行融資,使企業投資主體多元化,不僅實現了資本的增加,降低成本,為未來生產經營的發展奠定基礎,而且可以重塑企業的法人治理結構。

        第二種方式是兼并與收購。并購是產權流動最主要的方式之一。企業并購的實質是一種產權轉讓或交易行為,由此引起企業對可控制與支配資產權力的轉移。保險行業的特點以及大多數保險產品和其他金融產品之間的可替代性和競爭性使保險業與其他金融服務業之間相互進入的成本較低,使并購成為現代保險業擴張業務領域的重要手段。生產經營、投資經營是企業實現內部成長逐步擴大規模的途徑與手段,而并購是企業實現外部成長的主要途徑。

        轉變所有制形式和兼并與收購,都是保險業依托資本市場利用多種金融工具與手段,進行擴張經營領域,增強企業財務基礎,適應金融混業趨勢,組建金融服務集團的手段。組建多元化的金融控股集團是保險公司資本經營的最終目的。對保險業而言,只有達到一定的規模才能具備市場競爭力。根據美國A.M.Best對美國以資產計最大的200家保險公司連續4年的調查研究表明,保險公司的規模與經營業績呈正相關。這200家保險公司在數量上只占美國保險公司的13%左右,但保費收入所占比例卻高達88%,資產占比更高達93%,稅后利潤占比為86%。在1998年按營業收入排名的“全球500強”的企業中,保險公司共有52家,超過企業總數的10%,其中壽險公司多達34家,擁有絕對優勢。因此,資本經營是保險公司最終實現資產擴張、集團化經營的必由之路。

        二、保險資本經營產生的必然性

        保險公司組織架構可以分為專業公司模式與集團公司模式。保險資本經營實際上是保險集團化在企業經營手段方面的表現,而集團化是保險公司發展到一定高級階段的必然趨勢。在全球前20家保險公司中絕大部分都是集團公司的形式。

        單一經營保險業務的專業公司是保險業發展初期,在分業監管、精算與投資技術落后的背景下產生的,可分為專業分設模式與專業控股模式。在專業分設模式下,保險公司只經營保險業務,在絕大程度上側重于生產經營,投資經營不是重點,投資方式與策略也非常簡單。在專業控股模式下,保險公司開始重視投資經營,并投資設立提險產品與其他金融服務的子公司,母公司在經營保險業務的同時對子公司進行資產管理。母公司與子公司作為獨立的法人,彼此業務嚴格分開且對外獨立承擔責任。但其突出的特點是經營主體規模小,所能提供的服務單一,導致提供同樣的產品成本高,競爭力弱,償付能力低,經營風險高。這使得保險公司在放松對分業的監管情況下,隨著金融領域各個行業間與內部競爭的加劇,集團化成為保險公司必然的選擇。

        在集團公司的模式下,集團公司通過控股對專門進行生產經營的保險子公司與產險子公司以及專門進行投資經營的投資子公司進行管理,由集團公司對重大對策等方面進行統一管理。各個子公司經營與保險相關的業務范圍給保險公司提供了更大的空間,開拓了除保險業務以外的多種收入來源,并通過資產多元化,使保險公司具有更大的整體穩定性。由于提高了競爭力,集團模式被越來越多的保險公司所采用。

        資本經營實現公司的集團化,使保險業可以為客戶提供包括投資在內的全方位的金融服務,既有利于企業競爭力的提高、規模的擴大,又有利于建立更為密切的企業與投保人之間的關系。在市場化的經營環境中,保險公司在利潤目標與競爭機制的作用下,有強烈的擴張資產規模的愿望,這需要通過跨國經營、規模經營、多元經營等方式來實現,而其中最核心的手段就是資本經營。

        三、保險資本經營的作用

        資本經營是企業與行業在發展過程中,增強自身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對保險業而言,通過資本經營可以增強保險業承擔風險的能力,迅速擴張保險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有利于資源的有效配置,促進存量資本的流動,實現保險業內部企業間與其他行業企業間優勢的互補,從而提高行業的整體效應。

        1.有利于資源在保險業的優化配置

        不同的保險公司各有優勢。例如,有的保險公司具有較強的市場開拓能力與適應市場需求的險種,有的保險公司具有較大的市場規模和品牌優勢。在某一方面優勢的培養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在這期間公司將喪失掉很多成長的機會。通過資本經營,公司實現了資產重組,優勢互補,并購前公司所具有的技術、管理經驗、知識等生產要素能以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成本傳播與嫁接,劣勢公司被優勢公司所接管,優勢公司得以擴張,使生產經營、投資經營形成規模,以實現規模經濟。

        2.解決保險公司所有制形式不適應經濟環境的問題

        轉變所有制形式與組織架構,是企業在當今經濟環境發生迅速變化時期所采用的重要手段。尤其對保險業,在其發展過程中,所采用的組織形式與組織架構比較多樣化,這就需要企業經營者與所有者根據環境的變化,及時調整所有制形式。在美國,限制金融業跨行業經營的Glass-SteagallAct已經被廢止,在1999年底,經克林頓簽署通過的金融現代化方案的推動,使金融控股公司的組建成為可能。1996年,日本進行的“金融改革”開始促進銀行、證券與保險的相互兼營。這使得組建以保險公司為核心的金融控股公司成為可能。

        3.可以解決保險業在發展過程中資本投入不足的問題

        根據保險公司的經營規律,在新市場上開業的保險公司其開業的前5、6年之內難以盈利。同時,在競爭性投資收益上升的情況下,保險公司難以吸引到新的投資。因此,保險業以較快速度發展時,存在增量資本不足的問題。一方面保險業在擴大增量時,缺乏資金;另一方面,保險業中存在著大量沒有被有效利用的存量,用存量來彌補增量不足的基本方式就是并購。

        4.是企業實現經營戰略的重要手段

        經營戰略是企業在根據自身條件和外部環境分析的基礎上,為實現企業的經營目標而做出的長遠規劃,資本經營關系到企業的長遠發展,因此,其必須以企業的戰略為指導。在企業選擇進取型發展戰略時,可采用兼并、收購、改制、控股等形式,形成資產規模的擴張與資本收益的增加。當企業選擇轉變或退卻型戰略時,可以采取拍賣等產權轉讓的形式,縮小企業規模或進行經營重點的轉移,對某一類業務進行轉讓,從而調整企業的產品結構,提高資產經營的效率。

        資本經營可以打破行業間、市場間的壁壘,實現經營重點的轉移。保險公司要實現跨國家、部門、行業間的進入,利用資本經營打破壁壘比直接投資進入更為迅速和有效得多。

        5.有利于金融資產的合理配置,實現負債管理的科學性

        金融業的各相關行業的不同特性,歸根到底是由其負債的不同特性所決定的,而負債的不同特性又決定了其不同的資產匹配屬性和風險控制方法,進而決定了該行業的經營特性。當保險業的資本經營活動向金融行業的其他領域拓展時,可以充分利用不同特性負債的屬性,在各種金融資產之間實現科學的配置,從而提高資產負債管理的科學性。

        第3篇:資本經營論文范文

        稅收籌劃論文分析了在現代經濟條件下,稅收作為企業的客觀理財環境之一,如何依法納稅并能動地利用稅收杠桿,謀取最大限度的經濟利益,成為企業理財的行為規范和基本出發點。一個企業如果沒有良好的稅收籌劃,不能有效地安排稅務事項,就談不上有效的財務管理,也無法達到理想的企業財務目標。對于追求價值最大化的企業來說,如何在稅法許可下,實現稅負最低或最適宜,也就成為企業稅收籌劃的重心所在。因此,稅收籌劃論文深入探討企業稅收籌劃的理論依據和籌劃思想,就成為迫在眉睫的問題。

        一、稅收籌劃論文稅收籌劃的含義與特點

        稅收籌劃論文闡述了稅收籌劃是指在遵守稅法和符合立法精神的前提下,利用稅收法規所賦予的稅收優惠或選擇機會,通過對企業投資、經營和理財等活動的事先安排和籌劃,盡可能地節約稅款,達到稅負最輕或最佳,以實現利潤最大化的行為。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日趨完善,稅收籌劃必將成為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稅收籌劃論文提到它具有以下幾個顯著的特點:

        (1)合法性。稅收籌劃不僅符合稅法的規定,而且符合稅法立法的意圖,這是稅收籌劃區別于偷稅避稅的根本點。在合法的前提下進行稅收籌劃,是對稅法立法宗旨的有效貫徹,也體現了稅收政策導向的合理有效性。國家在制定稅法及有關制度時,對稅收籌劃行為早有預期,并希望通過稅收籌劃行為引導全社會的資源有效配置與稅收的合理分配,以實現國家宏觀政策。因此,提到稅收籌劃不僅不違法,而且作為納稅人的權利受到國家的保護。

        (2)超前性。稅收籌劃是企業對生產經營、投資活動等的設計和安排。在現實的經濟活動中,納稅義務的發生具有滯后性,即由于特定經濟事項的發生才使企業負有納稅義務。一旦經營活動實際發生,應納稅款就已確定,再進行籌劃已失去現實意義。稅收籌劃就是要將稅收作為影響納稅人最終收益的重要因素,對投資、理財、經營活動做出事先的規劃、設計、安排。

        (3)整體性。稅收籌劃的整體性,一方面指稅收籌劃不能只注重于某一個納稅環節中的個別稅種的稅負高低,而要著眼于整體稅負的輕重;另一方面指總體稅負的輕重并不是選擇納稅方案的最重要依據,應衡量“節稅”與“增稅”的綜合效果。稅收籌劃不僅要考慮納稅人現在的財務利益,還要考慮納稅人的長期利益;不僅要考慮納稅人的所得增加,還要考慮納稅人的資本增值;不僅要考慮納稅人的稅后財務利益最大化,而且還要使納稅人因此承擔的各種風險降到最低。總之,稅收籌劃只有從納稅人財務計劃、企業計劃這些整體利益出發,趨利避害、綜合決策,才能真正達到目的。

        (4)積極性。從宏觀經濟調節看,稅收是調節經營者、消費者行為的一種有效經濟杠桿,國家往往根據經營者和消費者的“節約稅款,謀取最大利潤”的心態,有意通過稅收優惠政策,引導和鼓勵投資者和消費者采取政策導向行為,借以實現某種特定的經濟或社會目的。

        (5)目的性。稅收籌劃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減輕企業的稅收負擔。減輕稅收負擔一般有兩種形式:一是在多種納稅方案中選擇稅負最低的方案;二在納稅總額大致相同的各方案中,選擇納稅時間滯后的方案,這就意味著企業得到一筆無息貸款,通過稅負減輕而達到收益最大化的目的。

        (6)普遍性。從世界各國的稅收體制看,國家為達到某種目的或意圖,總要犧牲一定的稅收利益,對納稅者施以一定的稅收優惠,引導和規范納稅人的經濟行為,這就為企業提供了進行稅收籌劃、尋找低稅負、降低稅收成本的機會,這種機會是普遍存在的。

        二、稅收籌劃論文闡述了稅收籌劃的主要方法

        1.稅收籌劃論文闡述了籌資過程中的稅收籌劃

        不論是新設立企業還是企業擴大經營規模,都需要一定量的資金。可以說,籌資是企業進行一系列經濟活動的前提和基礎。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可以通過多種渠道進行籌資,如企業內部積累、企業職工入股、向銀行借款、企業間相互拆借、向社會發行債券和股票等,而不同籌資渠道的稅收負擔也不一樣。因此,稅收籌劃論文表明企業在進行籌資決策時,應對不同的籌資組合進行比較、分析,在提高經濟效益的前提下,確定一個能達到減少稅收目的的籌資組合。

        (1)債務資本和權益資本的選擇。就舉債籌資而言,要考慮舉債籌資費用,如發行債券要支付手續費和工本費等,而借款雖不需支付手續費和工本費,但要按借款合同金額的一定比例繳納印花稅,因此稅款的繳納作為籌資費用因素必須考慮。但是利用債務籌資,納稅人不僅可以獲得利益收益額,而且負債利息可以在所得稅前扣除,與不能作為費用支出只能以稅后利潤中分配的股利支付相比,負債籌資可以少繳所得稅,獲得節稅收益。這樣,企業在確定資本結構時必須考慮對債務籌資的利用。一般而言,如果企業息稅前的投資收益率高于負債成本率,負債比重的增加可提高權益資本的收益水平。然而,負債利息必須固定支付的特點又導致了債務籌資可能產生的負效應,如果負債的成本率超過了息稅前的投資收益率,權益資本收益會隨著負債比例的提高而下降。因此也不是負債越多越好,隨著負債比例的提高,企業的財務風險也就隨之增大了。

        (2)融資租賃的利用。租賃也是企業用以減輕稅負的重要籌劃方法。通過融資租賃,納稅人不僅可以迅速獲得所需的資本,保存舉債能力,更主要的是租入的固定資產可以計提折舊,折舊作為成本費用,減少了所得稅的征稅基數,少納所得稅,而且支付的租金利息還可在所得稅前扣除,進一步減少了納稅基數。因此融資租賃的稅收抵免作用極其明顯。

        2.稅收籌劃論文闡述了投資過程中的稅收籌劃

        稅收籌劃論文闡述了企業在進行投資預測和決策時,首先要考慮投資預期獲得的效益,其次要考慮收益中屬于本企業的有多少。對投資者來說,稅款是投資收益的抵減項目,應納稅款的多少直接影響到投資收益率,尤其是所得稅對投資收益的影響更需決策者的重視。

        (1)組織形式的選擇。企業在設立時都會涉及組織形式的選擇問題,而在高度發達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可供企業選擇的企業組織形式很多,不同的組織形式稅收負擔不同。企業可以通過稅收籌劃,選擇稅收負擔較輕的組織形式。

        (2)投資地區的選擇。企業需要對投資地稅收待遇進行充分考慮,有時國家為了支持某些區域的發展,一定時期內對其實行政策傾斜,如現行對經濟特區、經濟技術開發區、西部地區等的稅收優惠政策。在這些地區投資,有些稅種可以少交或不交,這完全符合政府的政策導向和稅法的立法意圖。

        (3)投資行業的選擇。為了優化產業結構,國家在稅收立法時,也做了相應的規定,以鼓勵或限制某些行業的發展。因此,企業投資時選擇投資何種行業也可以進行稅收籌劃,要結合實際情況,予以充分的考慮。

        3.稅收籌劃論文闡述了經營過程中的稅收籌劃

        企業以不同的方式籌集資金,并按照科學的方法投入企業后,其經營活動進入營運周轉階段,這一階段集中了企業的主要經濟活動,籌資、投資的效益通過這個階段得以實現,而且自始至終包含著稅收籌劃。企業可以通過合理安排生產經營活動來進行稅收籌劃。例如,對于享受限期減免所得稅優惠的新辦企業,獲利年度的確定也應作為企業稅收籌劃的一項內容。由于新辦企業產品初創,市場占有率相對較低,獲利初期的利潤水平也較低,因此,減免所得稅給企業帶來的利益也相對較小。為了充分享受所得稅限期減免的優惠,企業可通過適當控制投產初期產量及增大廣告費用等方式,一方面推遲獲利年度,另一方面通過提高產品知名度,充分挖掘其潛在的市場占有率,提高獲利初期的利潤水平,從而獲得更大的節稅利益。

        三、稅收籌劃論文闡述了進行稅收籌劃應注意的問題

        (1)遵守稅法,依“法”籌劃。稅收籌劃的一個顯著特點在于合法性。不合法,就沒有稅收籌劃。具體包括3方面的內容:一是以依法納稅為前提。二是以合法節稅方式對企業生產經營活動進行安排,作為稅收籌劃的基本實現形式。三是以貫徹立法精神為宗旨,使稅收籌劃成為實現政府利用稅收杠桿進行宏觀調控的必要環節。

        (2)稅收籌劃活動要充分考慮實際稅負水平。影響稅負實際水平的因素有貨幣時間價值和通貨膨脹。貨幣時間價值對企業投資績效及稅負水平的最深刻影響,表現在現金流量的內在價值的差異方面。在稅收籌劃中,企業應提高應收現金的收現速度和有效比重,在不損害企業市場信譽的前提下,盡可能延緩稅收支出的時間和速度,控制現金支付的比重。考慮通貨膨脹因素會形成應稅收益的高估,同時還應注意到通貨膨脹也使得企業延緩支付稅金,會達到抑減稅負的效應。

        (3)稅收籌劃要考慮邊際稅率。對稅收籌劃影響較大的稅率不是某項稅負的平均稅率,而是其邊際稅率。邊際稅率是對任何稅基下一個單位適用稅率,也即對每一新增應稅所得額適用的稅率。在實踐中,往往會出現“邊際稅率越低,稅收收入越高,邊際稅率提高,稅收收入反而降低”的怪現象,這反映了邊際稅率變化對納稅人心理的影響及對經濟行為的影響。企業應通過對邊際稅率的考察,核算稅收籌劃的邊際收益與邊際成本,合理開展稅收籌劃活動。超級秘書網

        (4)稅收籌劃要有全局觀。稅收籌劃要從企業微觀經濟系統甚至國家宏觀經濟系統角度全面考慮,細致分析一切影響和制約稅收的條件和因素。

        (5)稅收籌劃應注意風險的防范。稅收籌劃之所以有風險,與經濟環境、國家政策及企業自身活動的不斷變化有關,尤其是那些立足長期的稅收籌劃,更是蘊涵著較大的風險性。因此,在稅收籌劃中,有關人員除了全面學習稅收法規之外,密切保持與稅務部門的聯系與溝通至關重要。

        第4篇:資本經營論文范文

        行政管理的開題報告 題目:企業經營者的激勵問題研究

        一、選題的目的、意義和研究現狀

        (一)選題的目的與意義

        激勵對一個人的心理和行為會產生強大的作用,經過激勵的行為與未經激勵的行為有著明顯的差別。不同形式的激勵,在不同的場合、時機,對行為過程會產生程度不同的影響。采取科學有效的激勵手段,激發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提高對企業的忠誠度,才能使企業在競爭中始終處于有利地位。但在實踐中,很多國內企業對激勵機制的認識既不到位又不全面,沒有真正認識到激勵機制是企業發展必不可少的動力源。因此,激勵要在實踐中有效發揮作用,就必須選擇科學的激勵機制。本文在結構安排上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對激勵的定義和特性進行了簡單的闡述,通過借鑒他人的研究成果,結合本人的學習和分析將國內外現有的激勵理論進行歸納和分類,按照研究曾面的不同將激勵理論分為內容型和過程型激勵理論,并在此基礎上對現有的激勵理論進行綜述。最后部分是文章的最終落腳點,是解決問題的部分,主要論述了現代企業激勵機制的建立問題。論文著眼于大局先列舉了建立現代企業激勵機制必須遵從的有效原則,再從靜態和動態的角度將企業員工進行合理的分類,針對不同的員工和員工不同的階段設計了不同的激勵機制,并設計了現代企業激勵機制具體實施的操作流程圖。

        (二)研究現狀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改革的不斷深入,企業從傳統的簡單的勞資問題轉而發展到關注復雜的人力資源管理問題,而激勵在人力資源管理方面的作用日益加深。我國的學者運用西方的理論結合企業實際情況,做了一些研究,主要有以下幾類:

        1、對激勵對象的研究

        俞文釗設計了《員工需要自我評價調查表》對我國員工的需要層次進行了廣泛的調查研究,發現不同單位、職務因素、文化因素、年齡因素等在需要等級上存在不同,他在公平理論基礎上聯系中國實際提出了公平差別閥理論,馬勝祥博士也進行了一些相關的實證研究。韓大勇、顧建平、林彬等都對知識型員工的激勵進行了研究,韓大勇提出了小滿意創造大收益的觀點。而顧建平則認為對于知識型員工的激勵主要是實施薪酬激勵。林彬則認為激勵知識型員工最好的方法是為員工制定好職業發展規劃。張望軍對知識型員工和非知識型員工的激勵因素進行對比,探討了對知識型員工的激勵模式。蘇偉倫通過對企業的實踐研究總結出了8類激勵員工的方法。分別是物質激勵、精神激勵、目標激勵、行為激勵、關懷激勵、民主激勵、競爭激勵和反向激勵。王志兵提出通過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和實行完善的溝通體系以激發員工的積極性。

        2、著重于對企業經營者的激勵問題的研究

        張冬梅對企業經營者人力資本與激勵問題進行了系統深入的理論研究和實證分析,她結合理論分析和實證分析主要回答了三個問題:經營者人力資本為什么是高價值的?為什么要對經營者進行高激勵?怎樣對經營者進行高激勵?她的論點是:在為經營者人力資本高價值,所以需要對經營者進行高激勵對經營者的高激勵才能體現經營者人力資本高價值.

        總體來說,我國對于員工的激勵存在著一定的缺陷:顧建平、武志鴻等人都提出了在激勵中存在的薪酬設計不合理的問題。顧建平還指出企業薪酬激勵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薪酬標準不高、薪酬戰略意識弱、結構不合理等。楊和茂則指出企業激勵的的力度和范圍設置不合理,同時也指出了股權激勵單一性的缺點。王志斌說,企業管理者和員工缺乏溝通,導致了激勵時無法真正滿足員工的需求。

        二、研究方案及預期結果

        (一)論文主要研究內容

        本課題的研究內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對激勵理論回顧。其次,我國企業激勵現狀與問題,現代企業激勵機制以及現代企業激勵機制的建立等問題進行了討論。最后,得出了在知識經濟條件下,企業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求得生存和發展必須有效實施人力資源管理的結論。

        (二)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方法。文獻研究的是最為基本的,也是必須要使用的一種普遍的研究方法。在本篇論文中,需要從前人的研究中拓展視野,也需要發現已有研究之不足、尋找進一步研究的切入點以及可能的創新點。在本篇論文中,將大量閱讀國內外文獻,試圖分析并提取出非常有價值的觀點并予以探討,同時在此基礎上,也將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2、系統分析方法。系統分析方法是指把要解決的問題作為一個系統,對系統要素進行綜合分析,找出解決問題的可行方案的咨詢方法。

        (三)論文框架

        1、激勵理論回顧

        1.1、激勵的內涵

        1.2、主要的激勵理論

        2、我國企業激勵現狀與問題

        2.1、我國企業激勵現狀

        2.2、我國企業激勵中存在的問題

        3、現代企業激勵機制的建立

        3.1、現代企業激勵因素分析

        3.2、現代企業激勵模式

        3.3、現代企業激勵機制建立的原則

        3.4、現代企業激勵機制設計

        3.5、現代企業激勵機制的實施

        3.5.1、激勵模式的選擇

        3.5.2、激勵因素(資源)配置

        3.5.3、激勵方案整合

        3.5.4、激勵方案實施和監控

        3.5.5、激勵效果評估

        3.5.6、激勵信息反饋和調整

        三、研究進度

        20xx年xx-xx月選題、確定題目

        20xx年xx月搜集資料,撰寫、修改開題報告

        xx月上旬提交開題報告,

        xx月中下旬整理資料,完成論文初稿與修改論文

        xx月上旬畢業論文定稿,指導教師、評閱教師審閱

        月中下旬畢業論文答辯,提交論文與開題報告

        四、主要參考文獻

        [1][奧]熊比特著。經濟發展理論[M].商務印書館,1997.

        [2][美]羅伯特。赫勒著。激勵員工[M].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

        [3]吳明亮,李旭凱,張佃淑。試論企業激勵機制的建立[J].齊魯糧食,2001.

        [4]張明輝,陳光波。激勵理論與激勵方案設計[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01.

        [5]劉志虹,慶繼勝。如何激勵知識型員工[J].現代企業,2002.

        [6]向秋華。現代企業中激勵機制的設計[J].經濟師,2001.

        [7]李柏洲。論企業中的精神激勵[J].學術交流,2002.

        [8]彭煒,溫金林,于英川。現代企業激勵機制設計的思考[J].企業經濟,2001.

        [9]李春琦,石磊。國外企業激勵理論述評[J].經濟學動態,2001.

        [10]王中。勞動力產權:現代企業制度下激勵機制的理論探索[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2.

        [11]吳叔平,虞俊健。股權激勵--企業長期激勵制度研究于實踐[M].上海遠東出版社,2000.

        [12]Brown,H.D.TeachingbyPrinciples:AnInteractiveApproachtoLanguagePedagogy[M].PrenticeHallRegents,1994

        行政管理的開題報告篇二 論文題目 官僚制在當前行政改革中的價值學院法政學院專業行政管理(年級)03學生姓名

        路 人 甲

        學 號 200012003040

        指導教師 教 授乙 ;

        教務處制表

        二00 七 年 三 月二十六

        一、選題依據

        選題依據: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技術革命的改變不僅改變了經濟運行環境,而且引起了社會、文化和政治領域的深刻變革。這種機遇和挑戰相互交織的進程,對政府的管理、決策以及服務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為了適應這種新的變化,世界各國紛紛開始大刀闊斧地進行行政改革,西方國家興起了以新公共管理運動為代表的政府創新活動,他們對傳統的公共行政模式韋伯的官僚制進行了猛烈抨擊,一段時間以來,摒棄官僚制突破官僚制和政府再造等成了廣泛關注的話題。那么,官僚究竟是走到了[文章來日中國報告網]盡頭,還是依然具有生命力?對于和發展中國家有著不同歷史背景和改革路徑的發展中國家,中國應該怎樣正確合理的對待官僚制?這個問題對于正處于社會轉型和改革關鍵時期的中國行政改革而言,無疑是具有指導和現實意義的。

        理論意義:在公共行政學領域中,對官僚制的研究占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以至于可以這樣說,公共行政學是無法回避對官僚制發表意見的。研究者們要么接受官僚制的理論體系并為其建構、改造和發展提供進一步的建言;要么對官僚制理論體系提出批評,并試圖尋找替代性的方案。尤其是以被稱為組織理論之父的馬克斯韋伯為代表的一大批學者對官僚制所展開的學理研究使之成為社會科學研究中的一道亮麗的風景。韋伯是無可厚非的管理學和社會學的大師級人物,他的思想博大精深,邏輯嚴密且內涵豐富,十分具有理論研究價值。

        現實意義:研究官僚制在當前行政改革中的價值亦有其必要的現實意義。官僚制在社會實踐層面的應用與理論研究交相呼應,使我們的社會生活處處都與官僚制形態及其人員聯系起來,密不可分。現代官僚制是近代西方工業化發展的產物,體現了資本主義的理性精神,在現代社會具有普適性價值。而現實的中國正在經歷著向工業化社會的轉型,中國在行政模式的選擇上應如何對待官僚制,是沿襲?是摒棄?是完善?還是超越?成為近年來學術界爭論的熱點問題。懷著檢視歷史和理論以服務當前問題的想法,本文將選取對韋伯官僚制的分析作為論文選題,從管理學和行政學的視角入手,希望從韋伯思想中提取一些認識,在實踐分析上作一點嘗試。

        二、文獻綜述

        研究現狀:

        韋伯雖是20世紀初的人物,但越是影響深遠的理論,越易受到廣泛的批評和錘煉。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特別是隨著新公共管理運動在西方的興起,重塑政府、政府再造、企業化政府成為行政改革的主要方向,而長期以來指導政府構建的權威理論{baogaocn.com}官僚制理論受到了極大的沖擊,對韋伯的批判幾乎不絕于耳。在這方面,國內學者對于中國行政改革中應該如何對待官僚制的問題,主要有以下爭論:有的學者認為應順應西方新公共管理改革的要求,摒棄官僚制,超越官僚制才是政府未來的治理模式,尤其在電子政府時代即將到來的時刻,官僚制的理念與現實已格格不入;另一派學者則認為,官僚制在中國不是過多,而是不足,在這樣的現實下,談超越官僚制只是烏托邦式的理想,應著力于官僚制的完善,官僚制在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還具有頑強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第5篇:資本經營論文范文

        論文關鍵詞:采用BT模式進行公路工程項目建設的探討

         

        BT是英文buildtransfer的縮寫,中文的狹義解釋是建設移交,廣義解釋代表一個完整的投資過程,即項目融資、建設、移交的全過程。通俗地說,BT投資是一種“交鑰匙工程”,政府通過特許協議,社會投資人投資、建設,建設完成以后“交鑰匙”,政府再回購,回購時考慮投資人的合理收益。google_protectAndRun("render_ads.js::google_render_ad", google_handleError, google_render_ad);

        目前采用 BT模式籌集建設資金成了項目融資的一種新模式。 1、BT模式產生的背景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高速發展及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實施,基礎設施投資尤其是公路工程建設資金的銀根壓縮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如何籌集建設資金成了制約公路建設的關鍵。原有的投資融資格局存在重大的缺陷,金融資本、產業資本、建設企業及其關聯市場在很大程度上被人為阻隔,資金缺乏有效的封閉管理,風險和收益分擔不對稱,金融機構、開發商、建設企業不能形成以項目為核心的有機循環閉合體項目管理論文,優勢不能相補,資源沒有得到合理流動與運用。2、BT模式的運作政府根據當地社會和經濟發展需要對項目進行立項,完成項目建議書、可行性研究、籌劃報批等前期工作,將項目融資和建設的特許權轉讓給投資方(依法注冊成立的國有或私有建筑企業),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根據項目未來的收益情況對投資方的經濟等實力情況為項目提供融資貸款,政府與投資方簽訂BT投資合同,投資方組建BT項目公司,投資方在建設期間行使業主職能,對項目進行融資、建設、并承擔建設期間的風險。項目竣工后,按BT合同,投資方將完工驗收合格的項目移交給政府,政府按約定總價(或計量總價加上合理回報)按比例分期償還投資方的融資和建設費用。政府在BT投資全過程中行使監管,保證BT投資項目的順利融資、建設、移交。投資方是否具有與項目規模相適應的實力,是BT項目能否順利建設和移交的關鍵論文提綱怎么寫。

        3、實施BT模式的依據3.1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采購法》第二條“政府采購是指各級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和團體組織,使用財政性資金采購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購目錄以內的或者采購限額標準以上的貨物、工程和服務的行為。”3.2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公路法》第一章第四條“國家鼓勵引導國內外經濟組織依法投資建設,經營公路。”3.3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2003]30號《關于關于培育發展工程總承包和工程項目管理企業的指導意見》第四章第七條“鼓勵有投融資能力的工程總承包企業,對具備條件的工程項目,根據業主的要求按照建設―轉讓(BT) 、建設――經營――轉讓(BOT) 、建設―擁有――經營(BOO) 、建設――擁有 ――經營――轉讓(BOOT)等方式組織實施。”4、廣東順德公路BT工程案例中國中鐵順德公路BT工程項目――廣東省佛山市一環南拓暨順德區快速干線項目,是佛山市順德區政府與中國中鐵股份有限公司適應改革發展要求,借鑒國內外成功經驗,采用BT工程總承包模式建設的廣東省2010年亞運會重點配套工程。該項目2007年開工建設,2008年超額完成了施工產值保4(億元)爭5(億元)的投資目標。盡管工期緊、壓力大、施工環境復雜,但項目開工至今,整個項目施工管段沒有發生一起大的安全責任事故,也沒有出現任何擾民事件。

        5、BT模式的特點根據BT的概念可知:5.1 BT模式僅適用于政府基礎設施非經營性項目建設;5.2政府利用的資金是非政府資金,是通過投資方融資的資金,融資的資金可以是銀行的,也可以是其他金融機構或私有的,可以是外資的也可以是國

        摘要求政府完善償債機制,建立專項償債發展基金,健全國有資產運作機制,重新整合各類資產項目管理論文,特別是特許經營管理的項目;10.5 BT模式不僅獲取了較大的投資效益,還提高了項目管理的效率,增強了投資方的人文技能、管理水平及參與市場的競爭能力,積累了BT模式融資的經驗,增加了施工業績,為以后打入融資建筑市場創造了條件;10.6 BT模式擴大了資金來源, 使項目順利建設移交給政府,推進了當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高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其他行業的融資樹立了典范。結束語:作為工程項目建設的一種全新投資和管理模式,BT模式近年來在國內外取得了較大發展,它在較好地解決建設單位融資難題,加快公路建設的步伐的同時,也為資金實力雄厚、綜合經營能力強的承包商提供了更多機會。更為關鍵的是,依托項目承包者成熟的大型工程項目管理模式和管理經驗,從源頭上確保了整個工程項目的安全、質量和工期,從根本上實現了工程項目建設的效益最大化。

        第6篇:資本經營論文范文

        論文關鍵詞:企業;品牌戰略;市場

        論文摘要:近年來,我國企業實施品牌戰略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是,企業在實施品牌戰略上缺乏緊迫感,對實施品牌戰略的理論缺乏,品牌營銷空白,缺乏相應的機制等問題影響企業實施品牌戰略。解決這些問題的對策是建立和完善企業制度,樹立企業的品牌戰略意識,準確地進行市場定位,運用資本經營和充分利用信息網等。

        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企業間的競爭已由過去的質量、價格競爭轉變為質量、品種、信譽、企業形象和服務水平等綜合素質的競爭,進而發展為品牌、品牌戰略的競爭。誰能創出品牌,誰就擁有了稱雄市場的資本,也就能夠獨占鰲頭。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品牌具有不可估量的“多米諾骨牌效應——品牌效應”。所謂品牌效應,就是質量、信譽的影響力,是產品滿足社會而獲得的經濟效果。本文即對我國企業實施品牌戰略存在的問題及對策進行探討。

        一、品牌戰略在我國企業運作的問題

        目前,我國企業在實施品牌戰略上的情況是怎樣的呢?從總體來說,對實施品牌戰略、發展自己的品牌商品還是剛剛意識到。這種意識一是來源于政府的引導,二是來源于市場競爭的實踐。特別是市場的實踐,使許多企業在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使盡各種競爭招數左沖右突而難以奏效,而看到一些同行另辟蹊徑,發展自己的品牌商品卻連連獲勝。在上海,就有三槍牌內衣、開開牌服飾、古今牌胸罩、真絲大王、愛建衣料,等等。這些企業,由于發展了自己的品牌商品,而使企業在同樣激烈的競爭中,殺出重圍,轉眼之間,發展成為令人驚羨的大企業。更有春蘭牌空調,已經踏上了世界的征程。于是許多企業覺悟到,市場經濟發展到今天,再走傳統的道路不行了,應走現代經營之路,去實施和推進品牌戰略,發展自己的品牌商品。但是,企業意識到品牌戰略是一回事,在付諸實踐時又是一回事。當前,我國企業在實踐品牌戰略上存在著不容忽視的一些問題。主要是:

        1.缺乏實施品牌戰略的緊迫感

        許多企業領導認為,實施品牌戰略是一個系統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慢慢來。當前最要緊的是把銷售抓上去,其他的事都要放一放。把銷售抓上去誠然重要,但怎樣抓上去呢?不是已采取了各種擴銷、促銷措施都收效不大嗎?與其屢戰屢敗,倒不如狠下心來研究品牌戰略,從這里找尋突破口,從而找準方向。商業企業應有實施品牌戰略的緊迫感。

        2.不知從何著手

        或囿于實施品牌戰略的理論缺乏,或囿于企業實施品牌戰略、發展自己的品牌商品的物質條件不充裕,一些企業在當前實施品牌戰略時茫然無措。其中,一個迷茫的舉動是想看別人怎么做,特別是自己的同行搞什么品牌,然后去跟著學樣。其實,這是最要不得的。因為,實施品牌戰略是一個嶄新的知識,并沒有太多現成的東西可以照搬。再說,創新本身就是追求一個新字,要各顯神通。萬事要抱定一個宗旨,從自己的實際出發。唯有從實際出發,才能開發出自己的具有個性的品牌商品來,那才是有生命力的。

        3.缺乏相應的機制

        目前,許多企業正在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其中一個關鍵的問題是實行資產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唯有實行這種分離,企業的經營者才有獨立的人格。這對實施品牌戰略是必須的。但現在不少企業還沒有實行資產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或雖實行了分離,但界定不嚴格、不清晰,仍然使經營者缺乏完整的獨立人格。這在實施和推進品牌戰略時,難免產生短期行為。而品牌戰略是很忌諱短期行為的。因為,實施品牌戰略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要有連續性,短期行為是搞不好品牌戰略的。所以,我國企業實施和推進品牌戰略一定要解決好企業的經營機制問題。

        4.受國家政策保護及限制的行業,品牌戰略尚未提上日程

        在中國市場,外資品牌通過合資、獨資或兼并收購等多種方式,創造了一個個成功的本土化品牌。相比之下,我國除了開放較早、競爭比較完全的行業,如家電、化妝品、食品飲料等行業品牌發展較好以外,受國家政策保護及限制的行業,品牌營銷仍是一片空白,真正的強勢品牌幾乎沒有。

        5.消費者中民族品牌意識的淡薄,不利于民族品牌的成長

        我國大城市消費者已有很強的品牌消費意識,中小城市及農村市場品牌意識也漸漸增強。年輕人以追求知名品牌的消費來實現自我價值已成為一種時尚,但他們從小消費外國品牌,如雀巢、麥當勞以至于發展成以追求外國品牌為時尚,這不能不讓有識之士為國內民族品牌擔憂。二、改進企業運作品牌戰略的對策

        當前企業應該怎樣實施和推進品牌戰略?根據前述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應采取以下幾個方面的對策:

        1.要樹立強烈的品牌戰略意識

        企業的經營者,首先是大型企業(集團)的經營者,要通過學習現代營銷知識,審時度勢,及時抓住機遇,實施和推進本企業的品牌戰略。深刻認識實施品牌戰略是現階段爭奪市場份額,求得企業生存與發展的根本手段之一。更是企業為國家、為民族做出應有貢獻的一個大途徑。應從這樣的高度和理念,樹立起強烈的品牌開發戰略意識,以高度的政治責任心和緊迫感實施和推進本企業的品牌戰略。

        2.選準市場定位,確定戰略品牌

        一個企業實施品牌戰略要經過市場調查,從本企業的實際出發,開發一、二個品牌在現代科學技術和社會化大生產使消費品越來越趨于同質化的情況下,開發的同質化商品要體現出異質性。唯其這異質性才是品牌開發的成功之處,關鍵所在。這一異質性是要根據市場的消費需求來開發的。

        第7篇:資本經營論文范文

        論文關鍵詞:產權制度,會計目標變遷,交易費用

         

        會計的發展與產權經濟發展的關系既十分密切而又歷時久遠,無論是產權經濟的發展對于會計所產生的重要影響,還是會計的發展對產權經濟的重要貢獻都是與生俱來的(伍中信等,1998)。從本質上講,市場經濟是產權經濟(郭道揚,2004)。

        一、現代產權制度:會計目標重構的理論基石

        科斯關于企業合約理論的中心是把企業理解成一個人力資本和非人力資本共同訂立的特別市場合約(周其仁,1996)。企業是一系列合約的聯結,這一系列合約包括非人力資本投入者(股東、債權人)、人力資本投入者(經營者、工人)、產品消費者、原料供應商、政府之間的合約。在這些合約關系中如果交易費用為零會計目標變遷,那么根據科斯定理所有合約都是等價的,即同樣有效率。但是由于現實世界中信息總是不完全的,而交易費用也無所不在,因此,,不同合約下企業的效率是不同的。產權經濟學派指出:市場運行之所以存在缺陷,其根源在于產權界區混淆,由此造成交易過程中的摩擦和障礙,即交易費用為正的情況下,不同的產權界定,會帶來不同效率的資源配置論文提綱格式。只要存在交易費用,產權的合理界定和構成,就會對經濟運行效率產生直接影響。現代企業產權制度的變遷從最早的單一業主制、到合伙制、再到有限責任公司制、最后到今天的股份有限公司制,其實也正是交易費用不斷降低的合約演進過程。“體現產權結構、反映產權關系、維護產權意識稱為20世紀會計發展的根本使命。會計理論和實物的環境無不充滿著產權主體變化所引發出來的問題,會計的職能無不體現出對產權的界定和保護,一切會計規范和會計準則的建立、都甚在節約交易費用、維護各產權主體的財產權益(康均,2004)”。

        二、產權制度變遷對會計目標的影響

        在資本主義發展的初期,由于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較低會計目標變遷,市場相互分割,尚未形成一定的規模,因此,企業一般規模較小,從產權結構上看,多為獨資或合伙企業,在法律上稱為自然人企業。自然人企業的一個重要特點便是:在產權制度上,企業的所有者就是企業的管理者,產權和管理權是統一的。按照團隊理論的觀點,在古典企業的合同中,分配和激勵條款是不對稱的,團隊成員從總產出中獲得的報酬的分配方式也是不同的。企業中的工人得到固定的工資,而集所有權和管理權于一身的企業所有者同時也是企業的監控者,并擁有剩余索取權。這一時期的產權制度決定了會計具有核算的功能,也僅僅有核算的功能。它單純地來提供一些比如收支、資產、負責、損益之類的歷史性信息。

        但隨著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特別是交通、通訊技術的發展,市場規模急劇擴大。而產業革命則使機器化大規模生產成為可能會計目標變遷,企業規模迅速擴大以適應擴大了的市場需要。這時,自然人企業的產權制度由于其固有的局限性,難以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其中一個重大的缺陷便是:產權的可轉讓性和流動性差,在具有多種合伙人的情況下,任何產權制度的調整都要求所有成員的同意,從而增加了交易費用,導致產權變動、交易的困難,無法迅速集聚資本擴大規模。為了適應生產力發展和企業規模迅速擴大的要求,產權制度發生了重大變化論文提綱格式。首當其沖的便是所有權與經營權發生了分離,企業的管理者不再是古典企業中的所有者,而是資本雇傭的勞動者。公司資本的雙重化,使資本的所有者和職能資本發生了分離,在兩權分離并且擁有財產所有權的所有者和擁有財產經營權的經營者是在確定的經濟環境下,委托方關注著受托資源的保值與增值情況,委托方可以向受托方提出各種管理受托資源的要求。受托方如未完成既定的受托責任,委托方可以更換受托方。受托責任這一概念開始真正進入會計目標的范疇。

        然而會計目標變遷,隨著規模的擴大化和資本的趨利性流動,社會資源逐漸分散化,形成了這樣一種格局:在大多數公司,尤其是在股票上市交易的股份有限公司中,股權十分分散。眾多分散化的小股東在公司經營中直接行使所有者職能的能力非常有限,因此,小股東持有公司股份的目的不在于獲得公司決策,而是以獲取資本利得為目的,或者說,眾多小股東的持股目的不是參與公司決策獲取長遠利益,而是通過股票價格獲取資本利得的短期利益。這樣,原本明確對應的委托關系開始逐漸模糊化,原本在委托責任下既定的委托關系逐漸演化為個人的決策——在股票市場上“以腳投票”的方式,決定是否持有或拋售特定公司的證劵。此時,投資者就迫切需要決策相關的會計信息來幫助他們進行相關的投資決策,借以降低決策過程中的風險和不確定性,由此會計目標變遷,決策有用觀逐漸形成并發展起來。

        正如R·瓦茨與J·齊默爾曼(1983)所講:“會計與審計都是產權結構變化的產物。”會計目標是隨著現代企業產權制度的變遷而變遷的,受托責任觀和決策有用觀其實并無好壞、對錯之分,兩者并不是完全對立的,都是本著維護利益相關者的合理權益、降低交易成本的宗旨。

        三、產權理論視角下的會計目標

        依據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的有關論述,產權具體表現為一組權利體系,包括占有權(指對財產的直接控制權)、使用權(即經營權)、收益權(是人們擁有產權的利益所在)、處置權(即決定財產所有權發生轉移的權利)等,這些權利體現為所有權,即產權。從法學角度來講,產權可以被定義為“主體擁有的對物和對象的最高的、排他的占有權”。根據這一理解,筆者認為一切對企業具有任何形式排他性的某種權利的個人或組織都是企業的投資主體。企業的所有者擁有對企業財產的終極所有權與決策權;經營者擁有對企業財產的經營權;債權人擁有對企業的債權而請求企業償債的清償權(也可以說債權人是企業破產清算狀態下的所有者);債權人對政府對企業擁有稅收征管權(也可以看作是一種強制性的單向債權),因而我們可以明確投資者、債權人、政府都是企業的產權主體;另外資本市場上廣大的資金供應者也可看作企業潛在的產權主體論文提綱格式。由此,可以認為,會計應該是為這些現實的或潛在的產權主體服務的。

        科斯第二定理表明:在存在交易費用即交易費用為正的情況下,不同的產權界定會影響最終的資源配置。企業這一契約集合,由于信息不對稱性,合約的不完備就理所當然了,交易費用不可能為零會計目標變遷,這樣,在不同合約下的企業效率是不一樣的。會計可以提供有助于股東、債權人、經營者、工人、政府等企業的利益相關者做出正確決策的定量信息。而交易費用的核心部分就是信息費用,因此從產權理論的角度來說,會計是降低信息費用從而降低交易費用、進而影響到企業組織形式發展的強有力工具。

        從交易成本的角度看,不論是受托責任觀,還是決策有用觀,從更廣義的角度看,都是為了滿足個產權主體的利益要求,節約交易成本,實現帕累托最優。從這個意義上看,產權制度視角下的會計目標起碼應被賦予——節約各產權主體交易費用——這一本質內涵。

        參考文獻:

        馬克思.資本論[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郭道揚.論產權會計觀與產權會計變革[J].會計研究,2004.(02)﹒

        康均.20世紀美國產權會計發展研究[J].會計論壇,2004,(02)﹒

        伍中信.產權與會計[M]:上海:立信出版社,1998﹒

        高程德.現代公司理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美]R﹒L瓦茨, J﹒L﹒齊默爾曼.實證會計理論[M]: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1990﹒

        第8篇:資本經營論文范文

        摘 要 本文以國美電器控制權的爭奪為例分析了國美電器在公司治理過程中的問題。一方面,國美電器一直延續家族式管理模式,黃光裕一手獨大以及不合理的董事會特權,使得黃光裕長期掌握著國美電器的控制權,損害了小股東的利益;另一方面,陳曉在接替董事局主席后缺失了作為職業經理人的職業道德,違背了股東的利益。進而,針對國美電器公司治理中的以上兩個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建議,完善公司治理模式的同時推動國美電器向現代企業制度轉變,并且要加強對職業經理人的道德培養。

        關鍵詞 公司治理 職業經理人 現代企業制度

        一、國美控制權之爭的背景資料

        1987年黃光裕在北京創立了第一家經營進口家電的國美電器公司。1993年,國美電器開始了連鎖經營和統一的管理。2004年國美電器在香港成功上市,成為知名的大型的上市公眾公司。在2008年,隨著黃光裕涉嫌經濟犯罪,國美電器開始陷入危機,為了應對危機,由陳曉接替黃光裕董事局主席的職務,并引入美國貝恩資本解決國美電器資金鏈斷裂的問題,這便成為日后的黃陳之爭關鍵點。2010年年度股東大會,黃陳在是否任命貝恩資本提出的三名非執行董事上產生了分歧,與此同時,陳曉通過股權激勵的方式增加了自己的控制權,并且擁有了股票的配發、發行以及買賣國美股份的一般授權,使得黃光裕的控制權地位得到了威脅,于是黃光裕于2010年8月4日召開臨時股東大會,要求撤銷陳曉董事局主席的職務,并同時收回董事會增發股票的一般授權。至此,黃陳之爭愈演愈烈。2010年9月28日,國美股東做出了自己的選擇:公司董事會無權增發,大股東股權被攤薄的危機解除了,同時陳曉繼續擔任董事局主席,保證了現有管理團隊的穩定。

        二、基于國美控制權之爭對公司治理的思考

        1.從宏觀角度來看,黃陳之爭標志著國美公司治理制度的演變;從微觀來看,是大股東控制權的轉變

        國美電器是由黃光裕發起并創立的,控股權穩定的掌握在發起人黃光裕手中,具有濃厚的民族企業色彩。黃光裕為了滿足自己的控制欲望,設立特殊的董事局權力,即董事局具有配發、發行以及買賣國美股份的一般授權。隨著國美電器的成長,黃光裕這種一手獨大的弊處逐漸的凸顯出來,黃光裕對國美電器的控制權的擁有不僅使他在董事局中擁有特殊的權力,而且損害了小股東的利益。陳曉利用董事局這種特殊的權力通過激勵機制增加了自己的控制權,以及在黃陳之爭的關鍵時期貝恩資本將債務轉換為股本,增加了陳曉的控制權的同時稀釋了黃光裕的股權。

        國美電器屬于經理式企業,即所有權和經營權已經發生分離,并且企業的經營管理有專門的經理人員負責。黃光裕對國美電器雖然只具有少數的股權,不足以擁有所有權,但是作為董事局主席他對國美電器具有絕對的控制權,掌握著企業的經營決策權,這是很多企業上市后的特點,企業的股權雖已不斷的分散,但是家族的成員仍然占據著企業的高層管理的位置。隨著公司治理結構和市場機制的不斷完善,家族成員會逐漸退出企業的高層管理,逐漸失去控制權,國美電器的黃陳之爭雖然是人為造成的,但同時也是國美電器的未來發展趨勢,即國美電器逐漸向股權多元化轉變,不斷的成為一個公眾公司。

        2.在公司治理過程中職業經理人的職業道德至關重要

        黃光裕在國美電器資金危機的時刻讓陳曉接替董事局主席的職務,是基于對職業經理人的信任,也是私人的信任。陳曉在接替董事局主席后,通過激勵機制增加控制權,背離了股東的利益,喪失了作為職業經理人的職業道德。

        作為國美電器的職業經理人應具有職業責任和道德責任,陳曉的職業責任是企業所賦予的,決定他負責企業的經營和投資資本的增值。陳曉在國美電器處于危機的情況下接替了董事局主席的職位,并且引入了美國貝恩資本成功的解決了國美電器資金鏈斷裂的問題,陳曉履行了他作為職業經理人應具備的職業責任。但是,在國美電器危機解除以后,聯合貝恩資本,爭奪企業的控制權時他失去了職業經理人最起碼的道德責任。職業經理人基本的道德責任之一就說維護股東的基本利益,職業經理人應擺正位置,明確自己的職責,牢牢樹立股東至上的觀念,誠心為股東服務,絕不為了自己的利益損害股東的利益,絕不利用職務之便反對股東,從而得到一己私欲。

        三、結論

        應借助此次黃陳之爭實現由家族化管理向現代化管理的轉變,將企業股東的范圍擴大到社會公眾的范圍,利用激勵機制使經理人和員工的切實利益與企業的利益緊密相連,增加員工對企業的責任感、向社會吸收資本,股權逐漸分散,使國美電器能夠在資本市場的監督和約束下逐漸完善,公司的治理結構逐漸不斷規范。

        第二,在公司治理過程中職業經理人的職業道德不容忽視,在選擇職業經理人時,要把職業經理人的個人品德放在首位。另外,在公司治理方面要保證董事會和經理層的相對獨立,建立健全的職位制約機制,防止一人兼任多種職位,。

        參考文獻:

        [1]邱積敏.東南亞華人家族企業治理模式的演變分析.浙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6.1.

        [2]段海燕.中國家族企業治理模式變革研究.山西財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3.30.

        第9篇:資本經營論文范文

        關鍵詞:經濟增加值 利與弊

        一、經濟增加值的概念闡釋

        (一)經濟增加值概念

        經濟增加值,即Economic Value Added的縮寫,簡寫為“EVA”。從其定義上看,經濟增加值指的是企業“稅后凈經營利潤”減去“經營資本成本”,包括債務成本和股本成本后的余額,它所反映的是企業價值的增加或資本增值,它強調的是一家企業若要創造財富,它賺取的收益必須要大于它的資本成本。在經濟學界又稱其為“剩余收入”或“經濟利潤”。

        經濟增加值(EVA)的基本計算公式簡為:EVA=稅后利潤-所有資本成本=NOPAT- WACC×投入資本=(ROIC-WACC)×投入資本。其中,“NOPAT”為稅后凈利潤;“ROIC”為稅后投入資本回報率,“WACC”為加權平均資本成本。當EVA>0時,即為創造了價值反之,則為虧損。

        (二)經濟增加值起源及發展歷程

        經濟增加值,其理論起源于諾貝爾獎經濟學家默頓?米勒和弗蘭科?莫迪利亞尼于1958年至1961年發表的關于公司價值的經濟模型的一系列論文。而將其作為企業業績考核指標,則是由美國Stern Stewart咨詢公司于1982年率先提出,并于1993年9月在《財富》雜志上完整地將其表述出來。

        在國外,隨著經濟增加值理論的不斷完善及其應用的不斷擴展,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國家的企業引入經濟增加值指標作為本企業業績考核指標。據統計,截至2005年,全球已有超過400家大型公司使用經濟增加值指標進行價值管理。經濟增加值指標考核,已經得到越來越多的企業和管理者的認同和應用,并開始成為企業決策的核心工具,用以指導企業的戰略目標設定、戰略評價、財務預算管理、薪酬激勵、兼并收購等。

        在國內,EVA指標也受到極大關注及深入研究。首先是從理論上,國內眾多專家和學者從不同角度對EVA進行了深入探討和研究,并在國內各類雜志報刊上發表了大量的研究成果論文,這對EVA在我國的實際應用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其次,在實際應用上,從2002年開始一批大型企業開始實施EVA價值管理體系,并總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經驗和做法;2008年,國資委在央企中試行經濟增加值考核,共有93家企業自愿參加;從2010年起,國資委將在中央企業范圍內全面推行經濟增加值考核。這也標志著經濟增加值指標在我國企業中的應用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二、經濟增加值與傳統會計準則比較分析

        (一)經濟利潤指標計算不同

        經濟增加值指標與傳統會計利潤指標的最大不同之處,在于兩者對資本成本的處理不同。資本成本是指經營所用資本的成本,是為補償公司投資者、債權人所必要的最低收益。一方面,傳統會計利潤計算上,一般不會扣減因使用權益資本而產生的成本,并且留存收益是可以無償使用的;經濟增加值指標計算中,使用“已投入的資本”,其中包含了權益成本;另一方面,會計利潤僅僅體現了成本的節約部分;經濟增加值指標綜合考慮了企業的長期投資,包含了因節約資本而帶來的收益。

        (二)報表項目的差異

        經濟增加值指標對于傳統會計準則下報表項目有較大調整。經濟增加值指標在研發費用和市場開拓費用、遞延稅項、準備金賬戶等項目上都有調整。如在研發費用和市場開拓費用上,經濟增加值將研發費用和市場開拓費用資本化,使得公司投入的研發費用和市場開拓費用變為分期攤銷,從而避免了對經營者的短期業績產生負面影響。

        (三)人力資源等支出的定義不同

        在傳統會計方法中,人力資源投資,如用于招聘、培訓等支出,是計入沖抵當期收入的費用;在經濟增加值計算方法中,人力資源投資等支出被記為資產,是以雇員創造的經濟增加值的最優化為標準。舉例來看,如一家建筑公司花10萬元人民幣招募并培訓一名建筑工程師。按照傳統會計處理方法,無論所招募人員的工作性質如何,都會將這10萬元人民幣作為成本開支從當期收入中扣除;但以經濟增加值的計算方法,這10萬元支出應被記為投資,并且這個花10萬元購回的“資產”會對今后的不同財務階段對企業的收入做出貢獻。

        (四)公司收購中商譽的處理不同

        “商譽”,即能在未來期間為企業經營帶來超額利潤的潛在經濟價值,或一家企業預期的獲利能力超過可辨認資產正常獲利能力(如社會平均投資回報率)的資本化價值。商譽是企業整體價值的組成部分。在企業合并時,它是購買企業投資成本超過被合并企業凈資產公允價值的差額。根據我國《企業會計準則》之規定,在公司收購過程中,超過被收購公司凈資產總額的部分所形成商譽,在進行會計核算時,要作為無形資產列示在資產負債表上,并在一定的期間內進行攤銷;而依照經濟增加值則,則把這部分投資記為資產負債表中一種需要培育的新型資產,并在將來的經濟增加值中進行相應的攤銷。

        三、經濟增加值利弊分析

        (一)國有企業采用EVA考核指標的意義

        一是有利于經營決策與股東權益一致。經濟增加值指標,改變了傳統會計利潤方法下管理者往往不注重投資者權益的狀況,糾正不計成本地擴大股權融資規模、盲目籌資、投資的現象;同時,經濟增加值還強調了經營者利益保證,確保了企業經營者的利益,通過改善組織內部人員工作環境和態度,最終給經營者帶來更多的財富回報。

        二是引導經營者關注資本效率。經濟增加值與傳統會計準則的重要不同之處就在與,經濟增加值指標不僅考慮債務成本,又考慮股東權益,這對正確衡量國有企業的經營業績及保證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使得經營者不再追求不計成本的投資,使其思維從“做大”向“做強”轉變,從“粗放型”經營模式向“集約型”經營模式轉變。

        三是有利于引導經營者更加關注長期效益。更好地避免了經營者任期問題的短視行為,引導經營者更加關注企業的長遠利益及可持續發展問題,有助于企業的健康發展。

        (二)采用EVA指標的局限

        一是企業性質的局限。央企的國有企業性質決定了其必須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政府的宏觀調控必不可少,這也就意味著央企采取EVA考核指標所需的完全開放的空間變為不可能。

        二是各行業及行業內部企業發展不平衡的局限。EVA所涉及的調整事項頗為繁多,但當前眾多央企發展并不平衡,不同行業需要不同的資本結構指標,同行業企業的發展也不均衡,對新指標的承受能力不同。當前對企業調整項目的選擇并未進行規定,因此,企業在選擇調整項目時存在較大的主觀性。因此,EVA指標還需進一步的本土化改造。

        三是資本成本計算的局限。債務成本及權益成本的確定需要采用國際化及行業化的評定標準,但在我國資本市場尚不成熟和完善的情況下,資本成本計算困難,如計算權益資本成本所需要的三大要素:無風險證券的收益、權益資本的市場風險溢價、系統性風險系數等并不完全具備。

        四是EVA自身的局限。EVA歸根還是對企業歷史性會計數據的體現,是一個反映企業當期經營業績的靜態指標;另外,EVA無法反映企業在行業內的相對發展情況,不能體現企業在行業內財富創造方面的占比情況。

        參考文獻:

        [1]張魁冬,基于新準則實施后的EVA與企業業績評價.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9

        [2]尹凌青.戰略績效考核-可持續發展企業素質及經濟增加值考核[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6.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在线观看亚洲欧美不卡视频 | 日韩欧美在线观看一区二区视频 | 综合久久久久综合 | 亚洲欧洲中文日韩AV乱 | 丝袜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 亚洲一区精品动态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