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地質災害防范條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地質災害現狀與特征
截止明年3月底,全縣共調查核實地質災害點143處,分布于19個鄉鎮59個行政村。地質災害類型為滑坡、崩塌、泥石流,其中以滑坡為主,共85處,占災害點總數的59%;次為崩塌,共31處,占22%;再次為泥石流,共27處,占19%。滑坡、崩塌主要為淺表殘坡積層地質災害,泥石流主要為小型低易發溝谷。地質災害規模以小型為主,共135處,其余為中型7處,大型1處。地質災害危害程度為重大級的15處,較大級41處,一般級87處。地質災害共威脅837戶4621人的生命財產安全,威脅財產4233萬元。我縣地質災害點分布點多面廣,除古市鎮外,各鄉鎮均有分布,主要分布在*鎮、*鄉、*鎮、*鎮、*鄉和*鄉等,在空間分布上以海拔500-800米地段居多,300-500米次之。
二、地質災害防治總體要求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貫徹實施《*省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為契機,按照“預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和全面規劃、突出重點”的要求,加強組織領導,進一步落實各鄉鎮、各部門地質災害防治責任;切實加強地質災害應急處置能力和鄉鎮政府防災能力建設;進一步強化地質災害隱患調查和監測預警預報;繼續做好地質災害應急調查、治理和避讓搬遷,做到“不死人、少傷人”,最大限度避免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三、地質災害防治重點
(一)重點防范時段和災害類型
根據我縣地質環境條件,結合以往地質災害發生時段、類型分析、氣象趨勢預測等因素,預測今年我縣氣象災害偏重,發生地質災害的概率比較高。明年,我縣地質災害多發時段仍主要集中在5~6月梅汛期和7~9月臺汛期兩個階段,縣內大部分山區梅汛期、臺汛期地質災害的發生幾率比去年要高。梅汛期地質災害重點防范期為日降雨量50毫米以上,或連續大雨3天以上、過程降雨量大于100毫米的時段,需重點防范的地質災害為滑坡、崩塌及泥石流。臺汛期地質災害重點防范期為臺風降雨開始時至臺風降雨停止后48小時時段,需重點防范的地質災害為滑坡、崩塌、泥石流。近兩年來,春汛期持續強降雨天氣也容易引發地質災害,需引起重視,加強巡查監測工作。
(二)重點防治區域
一是地質災害多發區。主要集中在*鎮、*鄉、*鎮、*鎮、*鄉和*鄉等鄉鎮,是突發性地質災害易發區域;二是重要交通干線、山區公路和康莊公路。重要交通干線主要指50省道*線和44省道上松線,途徑地質災害易發區,需預防崩塌、滑坡地質災害。山區公路和康莊公路由于道路邊坡防護等級低,為滑坡、崩塌多發地段;三是山區農居點和中小學校舍。地質災害易發區的山區農居點和中小學校舍一般緊鄰山坡建設,切坡建房、修路等工程活動形成的邊坡易引發和遭受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四是小流域泥石流區域。小流域泥石流往往危害范圍較大,威脅人口較多,為我縣重點防治區域。
(三)重點防治地質災害(隱患)點
根據地質災害(隱患)點的規模、穩定性和危害程度,今年我縣確定需重點防治的地質災害點18個,其中“A”類地質災害點2個、“B”類點8個、“C”類點8個。每個點由縣國土局統一安排監測員進行監測,汛期前必須進行一次全面檢查,編制完善防災明白卡、應急預案,切實落實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四、地質災害防治主要任務
(一)切實抓好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梅汛、臺汛期是我縣地質災害多發時段和重點防范時段。各鄉鎮政府以及國土、交通、水利、教育、建設、農業等部門要在主汛期來臨前對轄區內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域及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一次現場檢查,提出并落實具體防治措施。A、B、C類地質災害點由縣國土部門統一安排監測員進行監測,D類災害點由各鄉鎮政府和部門備案在冊,定期組織巡查,發現險情及時上報。各鄉鎮政府和國土資源等有關部門要堅持汛期值班制度,加強應急值守,嚴格執行險情巡查、災害預報和災情速報等制度。一旦出現災情,要在第一時間趕赴現場進行調查,組織防災搶險工作,同時按速報制度規定向上級主管部門報告。出現較大級地質災害臨災險情或發生地質災害時,縣地質災害領導小組必須立即指派人員趕赴現場,組織應急調查,并視險情大小立即啟動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組織實施搶險救災工作。各有關部門應當按照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的分工,快速做好相關的應急救助工作,最大限度減少災害造成的損失。
(二)開展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建設
群測群防是地質災害防治的一種有效手段,群測群防“十有縣”建設在避讓地質災害、減少人民生命與財產損失中成效顯著。“十有縣”建設的內容是:有組織、有經費、有規劃、有預案、有制度、有宣傳、有預報、有監測、有手段、有警示。今年,省國土資源廳部署在全省開展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建設,根據安排,我縣“十有縣”建設工作最遲2011年驗收,相關工作今年需開展起來。
為進一步加強群測群防體系建設,全面提升地質災害群測群防水平,根據省國土資源廳的要求,我縣今年要開展鄉(鎮)國土資源所地質災害防治“五到位”(評估、巡查、預案、宣傳和人員五個到位)建設工作,創建1~2個“五到位”國土資源所。在4~9月份,通過辦培訓班、發培訓書、上視頻錄像課等方式,對鄉(鎮)國土資源所人員、群測群防負責人、地質災害監測員和中小學師生進行一次宣傳培訓,計劃全縣參加培訓班人員達到200人次,觀看視頻錄像培訓到達1000人次。
(三)強化突發性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預報
縣有關部門要結合氣象條件,及時當地地質災害預報(警)信息。要充分利用網絡、電話等載體,及時*市國土資源局的地質災害預報(警)信息,確保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各鄉鎮和有關部門、地質災害監測員和可能受威脅的群眾能在第一時間收到預報(警)信息。要加強地質災害的現場查驗,及時反饋地質災害信息。加強對已建2處地質災害監測設施的運行和維護,及時掌握動態變化信息。
(四)加強新農村建設中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高度重視和加強新農村建設中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為全面開展農村山區地質災害隱患調查評價工作打好基礎。交通、農業、林業等部門要重視農村山區公路、機耕路和林區道路建設造成地質災害隱患的調查評價工作;水利、旅游等部門要加強對水利工程、旅游景區建設造成地質災害隱患的調查評價。
舊村改造、新村選址、移民遷建及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要盡量避開地質災害高、中易發區,并按相關規定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對受地質災害隱患威脅的村莊,有計劃地開展排險治理或搬遷避讓,消除地質災害隱患的威脅。國土、建設等部門和鄉鎮政府要加強對山區農民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內分散建房的監管,指導農民因地制宜采取地質災害防治措施。交通、農業、林業、建設等部門要加強對農村山區道路建設、切坡建房的指導、管理與服務,切實防治人為工程活動造成的地質災害隱患。
(五)做好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勘查治理與搬遷避讓
積極組織開展突發性地質災害點和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勘查治理與搬遷避讓。因自然因素造成的農村居民點地質災害隱患,要結合新農村建設、下山脫貧和舊村改造工程,通過治理、搬遷避讓等途徑妥善解決。繼續做好*鄉山乍口村田忠寮滑坡治理和*鄉大嶺頭滑坡應急排險工程。做好*鎮七村溪邊滑坡應急排險項目申報工作和*鄉后畬村新房后崩塌治理工程。做好*鎮白麻山村滑坡等7個整村搬遷避讓項目的申報工作,共計搬遷213戶782人。
因工程建設等人為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按“誰誘發、誰治理”的原則,由責任單位負責治理。公路和其他道路建設造成的地質災害隱患點,交通、農業、林業部門要在調查評價的基礎上建帳立冊,有針對性地加強防范和治理,以保障道路的營運安全。水利、旅游開發等工程建設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按照相關部門的職責分工,落實地質災害勘查與治理任務。加強對施工、監理單位的資質審查以及治理工程、監理工作的管理力度,確保工程質量。
(六)做好山區中小學校舍場址的地質災害防治
我縣中小學校舍場址地質災害隱患排查工作已于去年完成,縣教育部門要對存在地質災害隱患的校舍場址,組織編制治理規劃,按危害程度進行分類處置,落實各項防災措施。應急排險能消除危險的,應盡快實施應急排險工程;短期難以消除的,應劃定危險區并設立警示標志,編制防災預案,落實防災責任人及日常巡查、監測人員,并因地制宜地開展預案演練;需要工程治理的,按要求實施勘查治理工程。學校要加強對教職工和學生地質災害防治知識的教育,培養他們的安全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
五、地質災害防治主要措施
(一)加強領導、明確職責
各鄉鎮政府和有關部門要站在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高度,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作為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鄉鎮政府和部門主要領導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負總責,分管領導具體抓,全縣要通過地質災害領導小組會議制度,實行統一管理、部門職責明確、分工協作、分級管理的工作機制,做到責任、投入和措施“三到位”。按照《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和《*省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的規定,把地質災害防治經費列入財政預算,加大投入力度,管好、用好地質災害防治專項資金,進一步建立健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長效機制。
(二)完善制度、強化監管
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地質災害調查、預報、資質管理、危險性評估和治理工程“三同時”等制度,加強地質災害防治管理機構和能力建設,配備充實相關人員和裝備。要強化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監督管理,確保嚴重威脅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得到及時的治理。嚴格按照“誰誘發、誰治理”的原則,落實地質災害治理責任人的治理責任,最大限度地減少人為引發的地質災害。國土部門要會同有關部門加強重點防治區域以及重點地質災害隱患點治理的監督檢查,并將檢查情況反饋給相關責任部門。
年全區發生地質災害3起,其中地裂縫1起,地面塌陷1起,崩塌1起,未造成人員傷亡事故,直接經濟損失約30余萬元。年全區共有地質災害隱患點78處,其中重要地質災害點5處、一般地質災害隱患點18處、無隱患(地質物理現象)地質災害點55處,潛在經濟損失2350余萬元。年我區未發生地質災害人員傷亡事故。
二、年全區汛期降雨趨勢(預測)
根據氣象部門預測,我區年降雨主要集中在5月至8月降雨量為719.6毫米,從4月中旬開始進入雨季,5月中旬到7月中旬雨水較為集中,多大到暴雨,易誘發山體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三、年全區重要地質災害點分布情況
年全區有重要地質災害點5處。地質災害點排、巡查出現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各鄉(鎮)人民政府、辦事處及相關單位須采取有效措施,確保不發生地質災害人員傷亡事故。
四、重要防范區域及重點防范期
根據區人民政府批準實施的《區地質災害區劃調查》和《區地質災害防治規劃》,我區地質災害重點防范區域為:溪北辦事處、清溪辦事處、貴筑辦事處、、久安鄉、燕樓鄉、馬鈴鄉、青巖鎮、黔陶鄉、高坡鄉、孟關鄉。全區重點防范期為汛期(4月至10月)。
五、防范措施
(一)、實行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責任制
各鄉(鎮)人民政府、辦事處及各有關部門要提高對地質災害特殊性和危害性的認識,加強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領導,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當作一件大事來抓,進一步建立完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機構,嚴格貫徹“預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的工作方針,切實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落到實處。各鄉(鎮)人民政府、辦事處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地質災害防治和搶險救災工作;各工作部門、各企事業單位負責本行業、本單位的地質災害防治和搶險救災工作;各鄉(鎮)人民政府、辦事處、各工作部門及各企事業單位的行政主要領導為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第一責任人。各鄉(鎮)人民政府、辦事處、各工作部門對本年度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要做到早安排、早部署,并按照地災辦()1號文《關于年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安排意見》落實各項工作。對發生的重要險情和發生的地質災害須按應急救援預案組織搶險救災,并按速報制度的規定報區人民政府及相關部門,盡量減少災害損失。對因造成地質災害發生,給國家和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造成重大損失的責任單位和責任人,區政府將按照年終考核目標和《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的規定追究相關人員的行政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各鄉(鎮)人民政府、辦事處、各工作部門應對本年度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進行總結,為來年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提供資料,并作好相關準備。
(二)、建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部門責任制
市國土資源局區分局是區人民政府對本行政轄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統一監督管理部門,負責會同區交通、水利、建設等部門編制區本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報區人民政府批準后實施;指導、督促各鄉(鎮)、辦事處、各部門對地質災害隱患的排查和巡查,在區政府的領導下,會同相關部門開展對各鄉(鎮)、辦事處、各部門地質災害防治(年度防治方案、應急救援預案、重要隱患點防災預案的編制及巡查、排查、汛期值班等制度的建立以及監測人員、巡查、排查人員的安排落實)工作的落實情況進行檢查,組織有資質的單位對發生的地質災害進行調查認定。
區發改、交通、水利、鄉企(煤炭)、教育、旅游、農業等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主要責任部門要按照《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部門責任制度》(花府辦發[]21號)規定負責本系統、本單位的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督促、檢查本系統所屬單位部門因工程建設活動所引發的地質災害及隱患進行治理和防范;接受市國土資源局區分局的監督和指導,并提交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部署、工作計劃和落實情況;向區政府報告地質災害發生情況,按照應急預案組織搶險救災工作及災后各項恢復重建工作,確保災害發生地的生產、生活、教學等秩序恢復正常。各鄉(鎮)、辦事處、各部門須編制本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防災預案(明確責任人、監測人、報警人、預警信號、撤離路線),嚴格執行汛期24小時值班制度,并于4底前報區人民政府及市國土資源局區分局備查。
區財政局須按照《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的規定和《區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安排地質災害治理專項財政資金,并設立專戶,確保我區地質災害治理及治理項目立項的前期工作的開展。區氣象、民政、供電、公安分局等部門負責災民搬遷,防雨預報,江河水情通報,災區治安秩序維護等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三)、建立汛期地質災害險情巡查制度
各鄉(鎮)、辦事處及區建設、水利、交通、發改、鄉企(煤炭)、教育、旅游、農業等部門在汛期須組織力量加強對中、小學校、工礦企業、工程建設項目的巡查和排查,建立完善地質災害檔案,發現險情和隱患及時排除,確保人員和設施安全,市國土資源局區分局加強監督管理力度,在區政府的領導下,組織相關部門開展汛期地質災害防治的督促檢查工作。
六、全區地質災害隱患點分布及監測、預防責任人
全區78個地質災害點分布情況,具體分布地點及監測人、預防責任人詳見《區年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一覽表》、《區年一般地質災害隱患點一覽表》、《區無隱患地質災害一覽表》。
一、全區地質災害種類及重點防汛期
(一)地質災害主要災種。我區地質災害以崩塌、泥石流、采空塌陷、地裂縫等突發性地質災害為主。
(二)地質災害重點防范期。地質災害重點防范期為汛期,即6到9月。
二、地質災害防治重點及區域
(一)省級地質災害隱患3處。分別為:
1.門樓鎮上許家村泥石流;
2.門樓鎮姜家夼村泥石流;
3.高疃鎮王家莊村西北采空塌陷、地裂縫。
(二)區級地質災害隱患4處。分別為:
1.杜家崖金礦(采空塌陷、崩塌);
2.門樓馬山火山灰采礦場(崩塌);
3.福新黃家采石場(崩塌);
4.高疃老官莊采石場(崩塌)。
三、地質災害隱患防范措施
(一)門樓鎮上許家村泥石流。上許家位于山洪溝匯流處下游,地勢較低,山坡較陡,流域面積達3000多畝。同時,流經上許家村的河道偏窄,生活垃圾較多,且存在一段河道,在遇強降雨時,河道排泄難度增加,對附近居民構成較大威脅。須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1.疏浚橋上河道60米,橋上30米處河東側漿砌河壩,壩后填土壓實。
2.當降雨強度達到暴雨時,要啟動防災應急預案,及時將村東群眾轉移到安全地帶。
3.對河道內的生活垃圾進行集中清理,保證汛期水流通暢。
4.加強監測預報預警。如遇雨,要及時啟動防治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同時要建立24小時專人值班制度和及時匯報制度。
5.在河道險要位置設置地質災害警示牌。
(二)門樓鎮姜家夼村泥石流。姜家夼村南面地形地質條件與上許家村相似,匯水面積較大,水庫位于村南1.5公里處。存在的隱患主要為水庫旁溢洪道較窄且堵塞,河道流經村莊部分生活垃圾較多、水流不暢。須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1.加寬水庫溢洪道,兩側砌壩,亂石護底,溢洪道建生產橋一座,建泄洪閘一處,保證汛期排洪順暢。
2.對河道內的生活垃圾進行疏通清理,保證汛期河道通暢。
3.在河道險要位置設置地質災害警示牌。
4.降雨強度達到暴雨時,對水庫壩體穩定性進行全面巡查,出現險情及時將村民撤離到安全地帶。
(三)王家莊銅礦歷史采區采空塌陷、地裂縫。王家莊銅礦現有三處采空塌陷,面積達1706平方米。須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1.制定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和防治方案。
2.在險情影響范圍周圍設立警示牌(3—5處)。
3.加強監測預報預警,建立一支監測督察隊伍,對各種不穩定現象進行定時監測,發現異常及時上報處理,組織人員疏散,緊急避險。
4.盡快委托資質部門對居民區范圍內進行全面勘查,查明采空區分布、規模、特征、危險程度和影響范圍,提出防治方案,及時進行整治,消除安全隱患。
(四)區級地質災害防治措施。在上述四個區級地質災害隱患點要埋設警示標志,加強動態巡查,建立預警監測機制,加強組織領導,將責任落實到村、人,嚴防地質災害發生。
四、工作要求
(一)進一步強化組織領導,加大地質災害隱患治理力度。區政府成立由分管副區長為組長、相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在區國土分局。各鎮街也要高度重視地質災害防范工作,成立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層層落實責任,加強監督檢查,確保各項工作落到實處。要針對汛期地質災害易發區、危險區和防治重點,制定落實各項防災減災措施。制定切實可行的地質災害治理方案,建立健全地質災害預警、監測和應急制度,明確責任、落實資金,全面做好地質災害隱患治理工作。
(二)進一步強化汛期巡查,扎實做好群防群治工作。各鎮街、有關單位要加強對轄區內地質災害易發區、危險區的巡查,特別在強降雨期間要確保24小時連續監測和巡查。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危險區要設立警示標志,制定具體可行的防治措施,并積極向災害隱患區(點)所在單位介紹防災知識,提高群眾的防災避險意識。同時,要加強對值班人員的培訓,完善群測群防網絡,對重大隱患點、危險點要責成防災責任單位提出防治和應急搶險預案,落實災害點監測、預警、應急防御措施以及預定避災地點、撤離路線等。要進一步落實地質災害防災明白卡的填制、發放工作,將防災明白卡發放到每個防災責任單位和責任人,避險明白卡發放到受災害威脅的群眾手中,并組織應急演練。領導小組辦公室要對防治方案落實情況進行督導檢查。
(三)加大地質災害隱患治理力度。各鎮街要結合實際,明確責任,全面做好地質災害隱患治理工作。門樓鎮上許家村泥石流、姜家夼村泥石流要于2011年底前完成治理,王家莊銅礦采區采空塌陷于2011年底前查明采空區分布,摸清地下地質情況,提出防治方案。
一、地質災害類型及重點防范期
我區地形地貌起伏較大,海岸線較長,花崗巖山體多,地質構造相對復雜。近年來,隨著礦產資源開發和城鄉建設活動的增加,地質地貌發生許多新的變化,受汛期降水影響,極易誘發崩塌、泥(渣)石流、滑坡等地質災害。根據地質災害多發生在汛期的特點,我區地質災害重點防范期為7—9月份。
二、地質災害隱患分布
我區地質災害主要為崩塌和泥(渣)石流。
崩塌主要分布在生產礦山及已關閉采石場的礦區范圍內和挖山平整場地形成的廠區周邊。目前,中航船廠廠區東、南部邊坡,三進船業廠區辦公樓北部陡崖存在崩塌地質災害隱患。
泥(渣)石流主要分布在鎮和鎮采石場集中開采區內。開采剝離產生的廢石、廢渣堆放在沖溝內,未及時清理或搬運,汛期遇到強降水極易形成泥(渣)石流。
三、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1、加強地質災害隱患點治理。對崩塌地質災害隱患點,要因地制宜進行削坡減重處理,將邊坡控制在安全范圍內,坡腳要建攔石壩,坡面栽種植被,頂部做好疏排水工程,劃定危險區域并進行隔離,在醒目位置設立危險警示標志,并建立群測群防體系,加強日常監測,堅持汛期值班、災情速報制度,及時處理危巖體,并制定相應避讓措施。對泥(渣)石流隱患點,在設立警示標志的同時,要將沖溝內堆積的廢石、廢渣及時清理,或異地堆放,或建攔石壩,以消除或減輕汛期災害造成的損失;遇到惡劣天氣,要加大巡查力度,發現險情及時處理并迅速上報。
2、加大建材開采區監管力度。對正在開采的采石場,要安排專人隨時觀測作業面周邊的情況,發現險情立即報告,并采取措施,消除隱患,或撤離施工人員進行避讓;對存在較大地質災害隱患的采石場要限期停產整頓,對作業人員進行安全教育,提高安全和地質災害防治意識。對已關停的礦山,要安排地質災害監測人員對邊坡進行監測,及時處理各種災害隱患;處理難度大或不宜采取工程措施的,要設立警示標志,提醒游人主動避讓。
3、加強地質災害易發區工程建設項目監管。國土資源分局對新上建設項目依法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對正在進行的建設項目要加大巡回檢查力度,避免人為誘發地質災害;已經出現地質災害隱患的,督促責任單位立即整治。公安、供電等部門要大力配合監管工作,對破壞地質環境、加重地質災害的建設項目,要停止爆破物品和電力供應。
4、完善地質災害預警體系。國土、環保、安監等部門要加強對地質災害易發區和礦山地質災害隱患的調查,查清災害隱患點的分布,制定和落實防災治理措施;國土、建設、農經等部門要密切配合,認真搞好災情監測預報工作。
5、建立群測群防網絡和定期巡查制度。各鎮、街道辦事處、各有關部門要嚴格落實汛期24小時值班制度、險情巡查制度和災情速報制度,認真做好汛前各地質災害隱患點巡視檢查和防災、避災明白卡的發放工作;要逐個地質災害隱患點制定應急行動方案,明確受威脅范圍、監測預報方法、預警預報信號、轉移疏散路線、避災防災地點、應急搶險措施以及各環節責任人等。發生險情,要及時上報,并迅速組織搶險救災,防止災情擴大。
一、年度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概況
年,為認真貫徹落實省國土資源部門及市委、市政府關于加強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要求,預防和最大限度的減少地質災害給國家和人民造成的損失,針對轄區內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分布特點,我區制定了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和應急預案,并積極主動地對轄區內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汛前、汛中、汛后的不間斷巡查和排查,特別是抓好強降雨后檢查管理力度,真正把責任落實到崗、落實到位、落實到人。并按照地質災害防治“五到位”工作要求,及時做好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兩卡”發放等各項制度的落實。由于措施到位、落實到位、責任到位,在強降雨多、閃電雷擊頻繁等惡劣天氣下,轄區內沒有發生一起地質災害事故,沒有造成人員和財產的損失。
二、年度轄區內地質災害趨勢及防治措施
我區局部區域突發性地質災害致災地質條件已經具備,在汛期降水量較大以及其他人為工程活動誘發條件下,有發生地質災害的可能。
我區正常年份雨季于6月中、下旬開始,9月底結束,其間為地質災害重點防范期。據以往發生的地質災害記錄,汛期地質災害以崩塌、滑坡、地面塌陷、地裂縫等地質災害為主。
我區地質災害隱患點主要分布如下:
(一)山西側不穩定邊坡地質災害
山西側不穩定邊坡地質災害位于山西北側,山坡坡度約為70—75度,局部可達80度,坡體體高約10—15米,長約250米,由沖積物組成。山體由于開山修路,對邊坡進行過切坡,但未采取有效處理措施,隨著強降雨等因素影響,坡面有掉塊現象。在降雨作用下,存在失穩可能,對道路及車輛等構成威脅。
監測、防治責任單位:街道辦事處
防治措施:
一是劃定地質災害危險區,并予以公告,加強監管;
二是建立群測群防體系對崩塌體進行監測;
三是對危石進行人工卸載;
四是在崩塌體滑落路線上采取建立擋土墻、植樹造林或建立緩沖坡等措施,以消減崩塌體勢能;
五是落實汛期值班制度,如遇險情及時通知受威脅居民進行避讓。
(二)山危巖崩塌滑坡地質災害
1.山中部危巖于山的中部,公路的南側邊坡,山坡坡度為80—85度,局部呈“倒坡”,潛在崩塌體高約5—6米,寬約2—3米,厚約2米,體積約為30—36立方米。受人工開挖及降雨等因素影響,危巖體坡頂裂隙發育,呈水平、垂直分布,部分危巖基本脫離母體,在降雨作用下,存在失穩可能,對下方道路上的行人生命財產安全構成威脅。
監測、防治責任單位:街道辦事處
2.山西坡不穩定邊坡,位于水利局宿舍東側山西坡,山坡坡度約為75-80度,局部可達85度,不穩定邊坡高20-22米,長約77米。受人工開挖、風化及降雨等因素影響,部分危巖基本脫離母體,破碎嚴重,在降雨及地震等作用下,存在失穩可能,對下方小區內居民生命財產安全構成威脅。
監測、防治責任單位:區域內建設單位
防治措施:
一是劃定地質災害危險區,并予以公告,加強監管;
二是建立群測群防體系,定人定時監測,雨季加密監測;
三是對危石進行人工卸載;
四是堵塞滑坡裂縫,在后緣開挖排水溝,防止雨水沿裂縫下滲;
五是在滑坡前緣設明顯警示牌,使過往行人、車輛等嚴加防范;
六是對難以實施治理工程的滑坡危險區,采取必要搬遷避讓措施。
(三)坡危巖崩塌滑坡地質災害
坡危巖崩塌滑坡地質災害位于中井村南側,山公園對面。山體由于開山修路,對邊坡進行過切坡,使兩側山坡坡度約為70—75度,局部可達80度,坡體體高約10—15米,巖層巖性主要為厚層奧陶系馬家溝組灰巖,受地質構造及風化作用影響,巖石破碎,因未采取有效處理措施,隨著強降雨等因素影響,坡面有掉塊現象,存在失穩可能,對道路及車輛人員等構成威脅。
監測、防治責任單位:工業區管委會
防治措施:
一是劃定地質災害危險區,并予以公告,加強監管;
二是建立群測群防體系,定人定時監測,雨季加密監測;
三是對危石進行人工卸載;
四是在滑坡前緣設明顯警示牌,使過往行人、車輛等嚴加防范;
五是對難以實施治理工程的滑坡危險區,采取必要搬遷避讓措施;
六是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杜絕災害隱患。
(四)山北坡不穩定邊坡地質災害
山北坡人工削坡位于山西北側,山坡坡度約為70-75度,局部可達80度,坡體體高約15-20米,最高約25米,長約200余米。區域前期曾開展過破損山體治理工程,近期受人工開挖及降雨等因素影響,邊坡坡面上形成高陡邊坡,坡頂裂隙發育,在降雨作用下,存在失穩可能,對下方施工人員及車輛等構成威脅。
監測、防治責任單位:區教育局
防治措施:
一是劃定地質災害危險區,并予以公告,加強監管;
二是建立群測群防體系對崩塌體進行監測;
三是對危石進行人工卸載;
四是在滑坡前緣設明顯警示牌,使過往行人、車輛等嚴加防范;
五是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杜絕災害隱患。
(五)山人工削坡及渣土堆坡
山的中西部、西部、西南部(政法學院內),存在三處安全隱患點:
1.山的中西部,危巖于山坡中部,山坡坡度約為60-70度,危巖體體積約為20-30立方米。受降雨等因素影響,危巖體坡頂裂隙發育,裂縫寬度0.005-0.02米,在降雨作用下,坡體前緣可能產生失穩,對下方操場上的人員生命財產安全構成威脅。
2.山的西部,由于長時間堆放建筑垃圾,形成巨大渣土山,堆體坡度約為70-75度,坡高5-10米,長約為400米。坡面無排水設施,坡體外側主要在土質邊坡上修建了毛石擋土墻,受降雨等因素影響,局部毛石擋土墻已出現破損及開裂,在降雨及震動影響下,可能產生失穩,對下方的人員生命財產安全構成威脅。
3.山的西南部,邊坡由人工切坡修建而成,坡體坡度約為65-70度,局部可達75度,坡高3-5米,長約為198.5米。邊坡主要由基巖及其風化層組成,坡面無排水設施。由于未對坡面及坡頂進行有效的處理及處理不到位,坡面危巖分布,受降雨等因素影響,坡面可能產生失穩,對下方的人員生命財產安全構成威脅。
監測、防治責任單位:省政法學院
防治措施:
一是劃定地質災害危險區,并予以公告,加強監管;
二是建立群測群防體系,定人定時監測,雨季加密監測;
三是對危石進行人工卸載;
四是在滑坡前緣設明顯警示牌,使過往行人、車輛等嚴加防范;
五是對難以實施治理工程的滑坡危險區,采取必要搬遷避讓措施;
六是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杜絕災害隱患。
(六)采空塌陷地質災害
廢棄礦井,由于鐵礦開采后,未采取有效處理措施,造成山體出現采空區塌陷地質災害。現該處廢棄礦井已多次出現采空區塌陷地質災害,形成的崩塌體立面高約35-40米,長約50-60米,陡崖上部還存在貫穿東西方向裂隙,且目前正處于發展階段。在崩塌體前緣堆積崩塌物,體積約600-800立方米,崩塌巨石呈方形,最長約3米,寬約2米,厚約2.5米。在崩塌體的前部分有6處2層樓房,人口約12人,崩塌物距對樓房僅5米,對附近居民生命財產安全構成潛在威脅。
監測、防治責任單位:龍洞街道辦事處
防治措施:
一是設立地質災害易發區警示牌;
二是建立群測群防體系,定人定時監測,雨季加密監測,發現險情、災情及時上報;
三是對小型崩塌、滑坡體實施人工排險;
四是采取必要的避讓措施,制定好撤離計劃。
三、地質災害防治方案的落實
(一)建立健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責任制。根據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和《市地質災害防治管理辦法》的要求,結合本轄區地質災害實際狀況,制定《區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同時對存在突發性地質災害隱患、可能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重大損失的會同相關部門,擬定《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有條件的組織進行一次應急預案演練,以確保應急預案的可操作性。若遇突發性地質災害應立即啟動應急預案,并立即組織有關部門及時到現場進行應急調查處理,同時做好險情、災情上報工作。
(二)推進地質災害防治“五到位”工作。按照省國土資源廳《關于在鄉鎮國土資源所推行地質災害防治“五到位”的實施意見》的要求,繼續推進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建設。落實責任,扎扎實實抓好“五到位”工作,即:
(1)對轄區內居民建房,地質災害隱患簡要評估到位;
(2)對地質災害隱患點群測群防員聯系到位;
(3)對地質災害隱患點組織巡查到位;
(4)對地質災害防治宣傳材料發送到位;
(5)發生地質災害災情險情預案和人員到位。
(三)落實汛期值班制度和災害速報制度,保證防災信息暢通。認真執行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建立群測群防網絡,落實險情巡查、災情速報、汛期24小時值班等制度。對轄區內存在地質災害隱患的重點地段,要指派專人監測,汛期各單位主要領導、分管領導以及值班人員要保證手機24小時開機,重要崗位實行主副制度,并切實安排好節假日應急準備工作,確保有足夠的應急力量隨時啟動應急預案。如遇突發地質災害險情或災情,必須按照地質災害速報制度迅速報告,并在第一時間到達現場展開調查,及時主動地向區政府和相關部門報告情況,在區政府統一指揮下,與相關部門協調配合,認證負責地進行應急處理。同時,進一步做好“兩卡”的填制和補發工作,并有針對性地做好宣傳工作,提高廣大干部群眾的防災意識,真正明白怎樣防災、如何避險。
(四)加大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執法力度。加強對崩塌、滑坡、地面塌陷等重點地質災害隱患點的跟蹤管理,加大執法監督力度。對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內進行的修路、建房、開礦、取土等工程活動,必須事先做好地質勘查工作,嚴格按照國家有關標準進行設計、施工,杜絕人為活動誘發的地質災害。對因工程誘發的地質災害,誰誘發誰治理,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質災害防治經費列入財政預算。各有關單位要將災害危險點的監測和防治責任落實到人,組織好重點地質災害隱患點的監測和防治工作。
(五)開展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勘查、治理和搬遷避讓。合理開展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勘查、治理和搬遷避讓工作。對規模較小、危害較輕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實施應急排險,消除隱患;規模較大、危害嚴重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在勘查的基礎上實施工程治理;防治迫切,但治理技術難度大、經濟上不合算、自然條件不適宜居住的,應實施受威脅人員搬遷避讓。
(六)嚴格執行《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做好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處于易發區內的建設項目,建設單位必須委托有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資質的單位開展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未做危險性評估工作的項目,政府將不予辦理建設項目規劃審批手續。此外,建設單位要對建設項目周圍破損山體和地質災害進行治理,制定切實可行的建設項目周圍破損山體整治方案,治理破損山體,消除地質災害隱患。建設活動中要加強對地質環境的保護,堅決杜絕挖坡建房、修路,破壞地質環境,誘發地質災害的行為。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部門要堅持以人為本,把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放在首位,堅持預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和全面規劃、突出重點的原則,切實加強領導,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保證領導到位、人員到位、措施到位、資金到位。要建立和完善領導責任制,要將各災害危險點的監測和防治任務落實到具體單位、具體負責人,務必做到任務到人、責任到人。
一、做好農村宅基地審批工作
保護基本農田,嚴格執行《基本農田保護條例》四川省〈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列》嚴格控制耕地數量。認真做好農村建房審核報批工作以及場鎮部份國有土地辦證審核工作,共審批農村居民建住宅用地31戶,審核面積約5.66畝,其中耕地1.67畝,非耕地1.7畝,舊宅改建2.3畝,積極做好占用耕地建房的農戶搞好土地還耕工作,全年土地復墾2.3畝。
二、積極開展國土宣傳活動
場鎮懸掛宣傳標語3幅,積極開展“6.25全國土地日和地質災害防災減災宣傳活動。發放各類宣傳資料300余份,通過開展宣傳活動,切實增強了廣大干部群眾節約集約用地意識、保護耕地意識、防災減災意識,增進了全鎮社會對土地管理工作的解、理解和支持,為建立依法有序的土地管理秩序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三、認真做好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完成了鎮域范圍內的3處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點的建設。并制定了地質災害防災預案,積極開展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工作。成立了以各村支部書記為組長的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工作領導小組,會同鎮安辦定期對鎮內地質災害隱患點位進行巡查、監測,對2戶離隱患點近,受威脅較重的群眾發放了避讓搬遷通知書”遇暴雨由村組干部及時幫助轉移到安全地帶。由于防范及時,措施有力,全鎮汛期無一例因地質災害而引發人員傷亡事件發生,確保了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及早防范。今年汛期新增地質災害隱患點10處,組織和督促落實全鎮各村對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認真排查。累計隱患點共18處,對各隱患點落實了監測責任人,制作了警示標牌,定期巡查。同時加強鎮、村值班紀律,要求一旦發生地質災害險情要及時向上級部門報告。
四、落實災后重建用地。
堅持分散和集中相結合,按照規劃先行方案具體的要求。堅持原地重建與異地新建相結合,堅持方便群眾生產生活與節約用地相結合,尊重群眾意愿,因地制宜,充分考慮新農村建設和統籌城鄉發展需要,以組為單位,同時打破村組界限,做好農房重建規劃選址工作。
對規劃區內建房嚴格審查審批制度,嚴格按照土地管理法審查報批非農業用地手續。對不經鎮政府批準擅自開工建設的不予辦理相關手續,并報請相關上級部門進行查處,經檢查清理無違章違規用地現象。針對災后重建以來用地審批比較放松,群眾用地審批意識淡化的實際情況,組織各村主任召開了專門的會議,對今后用地審批的程序、要求進行了培訓和強調,逐步規范全鎮用地秩序。
關鍵詞:地質災害 概念 類型 防治
一、地質災害的概念及類型
地質災害:根據國務院394號令《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地質災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為活動引發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的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與地質作用有關的災害。它具有兩大特征:一是必須對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構成危害,二是必須與地質作用有關,二者缺一不可。
類型:主要由自然變異導致的地質災害稱自然地質災害;由人為作用誘發的地質災害則稱人為地質災害。按地質環境或地質體變化可分突發性地質災害與緩變性地質災害兩大類,前者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即習慣上的狹義地質災害;后者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又稱環境地質災害。按地質災害發生區的地理或地貌特征可分山地地質災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平原地質災害,如地面沉降等。我們通常所講的地質災害主要為《地質災害防治條例》上明確的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六大類。
二、如何科學應對當前地質災害防治的嚴峻形勢
我國為地質災害多發、易發地區,每年因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巨大,而其中大多數都是人為引發的地質災害。地質災害防治事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事關科學發展觀的落實,事關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做好這項工作人命關天、意義重大,因此切實有效防治地質災害,從源頭上控制和減少地質災害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加強群測群防,做好預警預報工作
突發公共事件多發于基層,有效排查、監測突發公共事件風險隱患,及早防范、化解事件苗頭,是提高基層應急管理能力的基礎性工作。各級政府要緊緊依靠基層組織,充分發動群眾,大力開展防災救災基本知識的宣傳培訓,不斷提高廣大群眾的公共安全意識、社會責任意識和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在防治中圍繞“從被動變成主動”這一要求,在預警預報上下功夫,創造“災前可預警、險情可處置、重點可治理”的主動防災條件,發揮其在預警預報中的重要作用,堅決避免事故發生。
(二)發揮天氣預報對地災預警預報作用
對由強降雨引發的地質災害的預防,雖然有天氣預報及地質災害氣象預報給人們提前告知,但由于天氣系統的復雜性,天氣預報及地質災害氣象預報的準確率目前不是很高,即使以后科技發展了也不可能達到完全準確,有時天氣預報有大雨或暴雨而實際上可能沒有,而有時天氣預報為小雨或中雨而實際則下了大雨、暴雨甚至特大暴雨,后面一種情況的出現,所引發的突發性地質災害,來勢兇猛與突然,沒有及時預防或避讓,往往就造成較大的生命財產損失。因此,很有必要進一步加強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網絡的建設與維護工作,強化地質災害監測,開展實際降雨量監測,一旦發現實際降雨量將要達到地質災害發生的臨界值,立即通知地質災害危險區的居民采取措施,及時預防避讓,減少損失。
(三)提高地質災害調查頻率和危險性評估
地質災害具有一定的隱蔽性,但并非不可預測,地質災害調查的主要目的就是發現具有隱蔽性的地質災害,地質災害發生基本上沒有規律可循,不知什么時候會發生地質災害,這就要求我們相關部門必須進行地質災害調查,通過提高地質災害調查頻率,保證地質災害信息預報的全面性,同時還應當因地制宜,對于地質災害多發區,還應當配備其他的技術手段對地質災害進行預測,以確保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是指在對評估區進行地質災害調查的基礎上,分析論證工程建設區和規劃區各種地質災害的危險性,進行現狀評估、預測評估和綜合評估;提出防治地質災害措施和建議,并作出建設場地適宜性評價結論。加強對地質災害危險性的評估,切實做好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各項規定的落實,可以對多項地質災害種類涉及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裂縫等,進行地質災害防治的勘查和施工項目,分析得出危險性評估報告,為進一步地質災害防治提供可靠的科學依據,避免了地質災害帶來的人員和財產的損失,或盡可能的將損失降到最少。
(四)建立地質災害動態監測系統
由國土資源部的《地質災害防治管理辦法》中明確規定,對地質災害應當實行動態監測。目前,由于我國各個地方經濟發展程度不同,并未在全國范圍內所有地方都建立地質災害監測系統,這就要求相關部門進行幫助、扶持。建立地質災害危險點和隱患點分類分級臺帳,通過動態監測系統的監測能夠及時發現地質災害的變化變形跡象,掌握其發生發展趨勢,采用全國統一的地質災害數據庫標準和基于GIS的地質災害監測信息系統,在災害發生前,采取有效防治措施,最大限度減輕地質災害對人民財產造成的損失。
(五)加強宣傳,提高全社會的地質災害防治意識
積極開展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宣傳,內容可包括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地質災害防治管理辦法》等有關法律法規,地質災害的種類、防治、預報、報告制度,如何安全選擇村民住宅用地防范地質災害,在雨季如何開展地質災害應急處理,災害發生時如何處置及應急救災等內容。各地可按當地實際情況,適時公開進行專題學習和培訓活動,通過報紙、廣播、電視、張貼宣傳畫等效方式,廣泛宣傳地質災害防治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防災減災的相關知識,努力提高廣大干部群眾的防災意識和搶險救災能力。
(六)要多渠道對地質災害防治投入,繼續加快地災隱患點治理或搬遷工程
各級政府和部門要發揮地質災害防治投入的多渠道,分步實施治理或移民搬遷,堅持“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有針對性地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一是與水利建設防汛防旱相結合。庫區是地質災害易發區。在水利工程建設中,必須投入專項資金,解決好庫區邊岸失穩的問題,防止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的發生。二是與交通建設相結合。在交通建設過程中,特別是在地質災害多發的山區,一定要重視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加大防災工作的投入,若在選址階段,花費一定的資金,開展地質災害專項勘查評價,可以及早地避開災害隱患,及早地采取防范措施,有效防止造成的更大損失。三是與農村脫貧工作相結合。一些貧困山區,由于山高坡陡,地質條件較差,較易發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從實際出發結合山區脫貧工作,采取搬遷避讓的方法,是解除地質災害威脅的有效途徑。通過扶貧資金的渠道,優先安排受地質災害威脅嚴重的山村,分期分批整體搬遷、下山避災、重建家園,走出一條避災下山脫貧之路,取得“雙贏”的效益。四是與生態環境建設相結合。當前地質災害頻發,是生態環境失衡的惡果之一。因此,加強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遏制生態環境破壞,對于防治地質災害,減輕其危害,促進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三、結束語
一、地質災害隱患基本情況
在縣地質災害區劃調查報告(省國土資源廳2008年組織實施,長安大學環境工程學院完成并提交報告)的基礎上,通過汛前全面排查,今年全縣分布著滑坡、崩塌、地裂縫三類地質災害隱患點共計96處,涉及15個鎮50個行政村、8個礦山企業,主要分布在以下地區:九峰鎮、集賢鎮、樓觀鎮、馬召鎮、廣濟鎮、駱峪鎮、青化鎮、翠峰鎮、竹峪鎮一線黃土臺塬區居民點和鎮、村道路旁邊,以中、小型滑坡、崩塌居多;山區各鎮及馬召以南108國道、鎮道附近地區;各礦山及附近地區;危及390戶,1621人,房屋1273間,108國道1000m,鎮道540m,河道500m,較上年新增地質災害隱患點7處。由于近兩年來我縣均遭遇持續強降雨,地質環境脆弱,加之極端天氣頻發和重大工程項目施工等人為誘發因素,防治形勢依然嚴峻,任務十分繁重(各隱患點具置、危險程度、危及范圍、監測預防措施詳見附表)。
二、降水趨勢預測
根據省、市、縣氣象臺2012年降水趨勢預測,目前,天氣氣侯處于異常時期,其復雜性、多變性、異常性十分顯著,極端氣侯天氣發生頻率越來越高。預計我縣4—10月份降水總量500—700mm,較歷年同期偏多150mm,總體是初夏汛雨出現日期較歷年同期偏早,6月下旬至7月上、中旬為汛期多雨時段,9月中旬至10月上旬有弱秋淋。
三、地質災害趨勢預測
根據我縣地質災害分布、發育特征,結合2012年降水趨勢預報,對全縣地質災害發生趨勢預測如下:
1.地質災害發生的區域預測。根據降水趨勢預測,全縣范圍在夏秋季節自然因素誘發的地質災害強度較高;地質災害主要發生的區域為:沿山9鎮(竹峪鎮、翠峰鎮、駱峪鎮、廣濟鎮、馬召鎮、青化鎮、樓觀鎮、集賢鎮、九峰鎮)滑坡、崩塌災害易發生;山區4鎮(厚畛子鎮、陳河鎮、王家河鎮、板房子鎮)滑坡、崩塌發生率較高,特別是陳河鎮原甘峪灣鄉舊址、金井二組、六合村二組、共興村一組邱家梁、孫六村一組等滑坡;樓觀鎮延生觀一組、七組滑坡;集賢鎮九龍三組滑坡;駱峪鎮向陽村九組滑坡;竹峪鎮飛仙溝、把頂溝、張龍村、青化鎮半個城村竹峪溝等崩塌、馬召鎮馬召村一組西坡滑坡等14處隱患點,要高度警惕,加強防范;山前黃土臺塬和磚瓦粘土企業等生產生活區域滑坡、崩塌發生可能性較大,也要加強防范。
2.有可能發生地質災害的交通干線、鎮村道路預測。108國道(板房子鎮、陳河鎮境內、馬召鎮桃李坪段);山區鎮道(王家河境內);部分礦山道路(馬鞍橋金礦、鐵礦、駱峪礦區)。由于修路切坡,尾礦、尾碴堆放等因素,造成不穩定的邊坡較多,同時隨著溝內殘坡積物不斷積累,局部地段有可能發生滑坡、崩塌等災害,汛期為高發期。各有關鎮政府和部門要按照防治方案部署的措施,切實做好預警、監測防范,保障行人交通安全暢通。
3.有可能發生地質災害的礦山預測。駱峪鎮西駱峪礦區露天采礦較為集中,礦山廢碴量大,易形成松散堆積且易堵塞河道,遇強降雨易誘發泥石流;馬鞍橋金礦、鐵礦、駱峪銅礦、硐口廢碴均為松散堆積,同樣易形成滑塌、泥石流,采空區易發生塌陷,各礦山企業應高度重視,做好轄區及生產生活區內地質災害的避讓監測防治工作。
四、地質災害預防措施
1.加強領導,夯實責任。各有關鎮政府和部門及礦山企業要認真貫徹落實《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和《國務院關于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的精神,按照省人民政府《關于貫徹國務院關于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決定實施意見重點工作分工方案的通知》的通知,在預防、應急處理、治理等各個環節上切實履行職責。要根據各自轄區內地質災害發生、發展情況及預測趨勢,把汛期防災責任落到實處;要制定以人員緊急避險和財產轉移為主要內容的防治、應急預案,把責任落實到村、組(班),做到任務到人,責任到人;要認真開展排查、巡查,發放填報“明白卡”、“防、搶、撤”預案責任書,確保措施落實到位。
2.加強宣傳教育和培訓工作。縣國土資源局要積極組織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廣泛深入的宣傳《地質災害防治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規定》和《市地質環境管理辦法》,并利用多種形式開展培訓,大力宣傳和普及地質防治有關知識,使廣大群眾掌握地質災害的監測預防、避險、治理等有關知識和技能,提高全社會的防災減災意識和能力,實現群防群治。
3.突出以人為本,堅持“預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的原則。一是按照《縣地質災害防治規劃(2011—2015)》(周政辦發[2012]37號)的部署要求,抓緊實施2012年涉及各相關鎮政府地質災害點移民搬遷。
各鎮政府要切實轉變地質災害防治理念,創新機制,把整體移民搬遷與新農村建設、與災后重建、生態移民、文化旅游產業開發等政策相結合,多渠道爭取資金,積極開展實施地質災害點移民搬遷,確保2012年度搬遷任務按時完成。二是在地質災害易發區進行工程建設、新建礦山、村鎮規劃、地質災害隱患點移民搬遷選址都要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從源頭上預防災害。三是各礦山企業要加快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治理進程,尤其是鐵礦要加快制定《地質環境保護和恢復治理方案》,切實做好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工作。四是對投資大、暫時治理有困難的地質災害隱患點,要在加強監測預警和預報的同時,采取有效措施,確保受威脅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4.落實經費,確定專人,確保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順利開展。各鎮政府和有關部門及礦山企業要全面落實地災防治工作經費,確定專職人員負責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切實搞好汛期地質災害調查處理、隱患點的監測、預警、預報等工作。要按照“誰誘發,誰治理”的原則,分清責任。要廣泛吸納社會資金,建立地質災害防治新機制,同時,規范人為活動,避免人為誘發地質災害。
5.嚴格執行地質災害防治各項制度,增強反應能力。要嚴格執行汛期值班、險情巡查和災情速報、應急調查等各項制度,發現地質災害險情或災情的單位和個人,要立即向當地政府和縣國土資源局報告。一旦出現災情和險情,各鎮政府和責任主體要迅速啟動《應急預案》組織搶險救災,以防災情擴大。要認真執行汛期地質災害管理日報、月報、季報制度,汛期實行24小時值班制度,確保信息暢通。
6.5—10月為地質災害高發期和重點防范期,各責任主體單位要在汛前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各項準備工作,落實各項制度,及時進入工作狀態。
五、工作要求
1.各鎮政府和相關單位以及縣國土資源局要結合地質災害隱患實際情況,開展汛期防災大檢查,主要檢查隱患防災責任和各項制度的落實情況。
關鍵詞:施工企業地質災害預防防治
中圖分類號:TU7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地質災害防治方針及基本概念
1.1保障責任體系
施工企業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必須實行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和各相關職能部門分工負責、自上而下逐級監管的管理機制,并根據自身施工業務板塊進行分類管理。管理工作做到法治化、科學化、規范化、信息化和制度化。同時,應實行各級法定代表人(行政主要負責人)負總責、分管領導具體負責的地質災害防治責任制度,按照“誰分管、誰負責”、“一崗雙責”的原則,建立健全有系統、分層次的地質災害防治保證體系和監督體系,保證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目標的實現。總部機關應成立由法定代表人為主任的地質災害防治委員會,下設委員會辦公室,具體負責日常管理工作。所屬單位應成立以各級法定代表人(行政主要負責人)為組長的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明確歸口管理部門,建設項目還應根據防治工作需要成立相關職責明確的工作小組。總部各部門按照分工履行地質災害防范工作,對部門職責范圍內的地質災害預防、治理和應急處置工作全面責任;各事業部全面負責管理企業或分管業務板塊的地質災害預防、治理和應急處置工作。所屬各單位(項目)是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直接責任主體,對負責區域及場所的地質災害調查、預防、監測、報告和處置承擔主要責任。并應結合所在地域特性,制定地質災害防治實施細則,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納人本單位(項目)安全生產的全過程管理。各單位應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納人本單位的年度生產經營計劃中,做到計劃、布置、檢查、總結、考核生產工作與災害防治工作“五同時”。
1.2各級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應履行的職責
(1)貫徹執行地質災害防治法律、法規、條例、規章和標準。
(2)負責組織編制本單位年度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方案及《地質災害應急搶險救援預案》,開展應急演練活動,組織協調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3)負責本單位地質災害防治的排查、評估、監測、預警、培訓及應急響應工作。
(4)負責預警聯動機制的建設及信息報送工作。
(5)協助政府主管部門啟動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響應。
(6)積極組織開展宣傳教育,普及提高員工地質災害防治的基本知識,增強防災、抗災、救災、避險意識。
建設項目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除應履行上述職責外,還應履行以下責任:
(1)主動與當地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建立聯系,接受其指導,根據其的行政區域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組織施工、生活區域內項目地質安全評估,提出分析評估報告。
(2)落實監測人員,做好監測、記錄和資料上報工作,及時傳遞預警預防信息。
(3)組織開展本項目地質災害排查、巡查、核查,并及時上報上級主管部門。
(4)按照上級命令,及時組織員工轉移避災;危急時,直接組織員工迅速避災自救。
(5)監督檢查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方案和應急預案演練執行情況。
2地質災害防治管理制度體系的建設
建立健全符合施工企業實際情況及自身特點的管理制度體系是保證地質災害預防與防治工作有效開展的基礎和根本所在。施工企業所屬單位應依據國家、行業及企業有關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法律、法規、條例、規定,制定本單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管理制度,使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制度化、規范化、標準化。
2.1管理制度應包括(不限于)的內容
(1)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實施細則。
(2)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值班制度。
(3)災情險情速報制度。
(4)汛期險情地質災害巡查制度。
(5)應急調查評估制度。
2.2預案編制
各單位(項目)應結合所處地域及場所的地質、氣候等情況,按年度編制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方案,并依據單位(項目)的實際編制《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搶險救援預案》,對重要的地質災害隱患點應編制現場處置方案,并認真組織演練。
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搶險救援預案編制應包括的主要內容:組織機構和職責、主要地質災害的類型與特點、主要地質災害危險點的威脅對象及范圍、主要地質災害險情的應急處置對策、預警信號和人員及財產轉移路線(避難場所)、主要地質災害災情的應急搶險救援實施對策、地質災害險情或災情的應急響應和處置程序、宣傳培訓和演練、保障措施等。
各單位編制的《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搶險救援預案》應每年進行評估,根據需要適時更新(最長時限不能超過5年,建設項目的預案應根據項目進展情況及時更新)。
2.3工作方案編制
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方案編制應包括的主要內容:所處地域及場所易發地質災害概況、防治目標及原則、重點防范區域和場所及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工程建設遭遇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工程建設引發或加劇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地質災害的重點防范期、地質災害防治的組織領導、排查及監測防治原則與職責、具體要求及保障措施、預期效果等。
3地質災害防治的監測、預防與預苦
地質災害防治最重要的手段是建立科學、系統、有效的監測、預防與預警機制。尤其是多數施工企業建設施工項目具有地域跨越性大、人員流動性強、通信條件差等問題,監測、預防與預警機制的完善越發突顯重要。
3.1預防評估與檢查
建設項目應會同有關部門溝通業主和設計單位索取地質資料,并參考當地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的行政區域地質災害防治規劃,進行項目安全評估及安全設計,辨識、分析工程項目實施過程中的地質危險因素,評估劃定本單位地質災害易發區和地質災害危險區;提出科學、合理、可行的安全對策措施,并形成地質災害預防分析評估報告。同時,要定期監督檢查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方案執行情況,落實包括防災組織機構、責任人、報警信號、通信聯絡、緊急疏散撤離路線、避難場所、應急搶險等內容的組織措施,建立群專結合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體系。嚴格執行訊期24h值班制度,在遇到強降雨等異常氣候環境時,各單位(項目)應建立保持與國土資源管理、氣象、業主等部門24h災害預警信息定時聯系制度;必要時,安排專項資金,確保及時獲得水文、氣象、地震等信息支持。
3.2監測預普
各級政府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是地質災害信息的權威機構。各單位應進一步完善地質災害監測預警機制,建立嚴格的預警預防信息傳遞責任制。預警預防信息傳遞必須做到及時、準確,落實到每一位員工(包括分包商人員)。同時,要積極與當地政府、氣象部門、國土資源部門、業主、參建各單位建立災害預警信息共享聯動機制,指定專人負責地質災害預警的信息溝通及傳遞,對地質災害實行動態監控,確保信息渠道暢通。對評估劃定的地質災害易發區和地質災害危險區,應落實災害監測預警負責人,安排監測人員,進行經常性監測,并做好隱患點的監測、記錄和資料上報,加強對數據和資料的統計分析。危險區域應設置警示標志。此外,要完善汛期地質災害防范各項準備工作,加強險情排查、巡查工作。認真落實臨時避災場地和撤離路線,規定預警信號,準備預警器具,及時傳遞預警預防信息。
4地質災害防治災情報告
施工企業實行地質災害速報制度。地質災害發生后,現場有關人員應立即報告項目部、本單位負責人。各級負責人接到事故報告后,應按國家法律法規和有關規定,按時限要求如實報告災害發生地政府及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同時逐級上報到企業總部。
5地質災害防治應急響應與處置程序
施工企業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應嚴格執行分級響應,并建立相應的處置程序。突發性地質災害發生后,受災單位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應立即啟動5地質災害應急搶險救援預案6,組織現場力量搶險救援。現場力量不足時,應就近組織足夠力量趕赴現場支援,并對地質災害現場嚴密保護,對可能發生的次生災害有足夠的防范措施,防止人員傷亡擴大。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在核實地質災害初步情況后,根據本單位5地質災害應急搶險救援預案6應急響應劃定的預警級別,在向當地政府、國上資源管理部門及上級部門報告的同時,分級啟動預案,進行搶險救援處置。小型地質災害由受災單位做應急響應,并負責處置,企業所屬相鄰單位給予幫助支持。受災單位分管領導或其指定的負責人召集有關人員組成調查組進行調查,形成調查報告,并按規定分級上報;中型地質災害由企業各事業部、子公司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做出應急響應,并組織各單位和各方力量進行處置。受災單位第一責任人應立即趕赴現場,指揮協調災害的調查處理,并成立內部調查組,協助政府調查組開展調查。施工企業總部酌情組織調查;大型和特大型突發地質災害由施工企業總部地質災害防治委員會組織應急處置的同時,立即向地方政府及國家相關部委報告,請求支援。
各級類型地質災害搶險救援處置程序執行施工企業總部5地質災害應急預案6規定。中型及以上地質災害發生后,子公司、總部事業部第一責任人或分管負責人、施工企業總部地質災害分管領導及管理部門負責人應趕赴現場指揮協調地質災害的調查處理;大型及以上地質災害發生后,施工企業總部成立內部調查組開展災害調查,并協助政府事故調查組開展調查;地質災害調查組組長由施工企業總部和子公司、總部事業部或受災單位指定,成員應由地質災害管理部門、監察部、工會等有關部門人員組成。必要時,應聘請有關專家參與調查。
6結束語
隨著中西部開發力度的增大,建設工程項目不斷向地形、地質、水文、氣象等條件越來越復雜惡劣地區展開,地質災害的規模增大、頻次升高、破壞損失日趨嚴重,在今后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將呈持續發展趨勢。防治地質災害是一項系統性、長期繁重的工作,作為施工企業應充分認識地質災害預防與防始的重要性,建立科學、有效的防治體系,綜合預防災害與避讓應急措施相結合,才能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員的傷亡和財產損失,更好地履行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