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學生的主體地位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新課改針對傳統教學中過分重視老師的“講”和過分沉溺于學生機械記憶的現象,提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和平等中的首席”的新觀念,大力推行面向全體學生,提倡組織學習。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就“在自主學習中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切入點,談幾點膚淺的體會。
一、創設適宜學生自主學習的情境
“自主學習”是指學生自己主宰自己的學習。在小學階段,學生的學習雖不能完全自主,但仍然具有相對獨立性,與傳統課堂的“他主學習”是相對立的。自主落實得好不好,首先是要一個適合于學生自主學習的學習環境,使這個環境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前提和基礎。例如:人教版三年級“噸的認識”的教學,由于“噸”的概念和噸的體驗,學生比較陌生,為了幫助學生自主學習,教學采用以以教師的講為主的有意義的接受性學習。教學是這樣安排的:首先教學組織學生復習“克”和“千克”的知識,讓學生回憶起在計量物體的重量時,較輕的物體的重量用“克”作單位;一般的問題的重量用“千克”作單位,那么計量較重的物體的重量用什么作單位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內容有關“噸”的知識,(板書課題:噸的認識)那么“噸”與“克”和“千克”有什么聯系呢?在這里,老師告訴你們,“1噸=1000千克”(教師直接告訴學生,典型的接受性學習)那么1噸有多重呢?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研究這個問題,(學就此拉開了體驗“1噸”重量的帷幕)老師先了解一下同學們的體重,根據學生的回答:24千克、25千克、26千克……老師在歸納引導中說:如果一個學生的體重是25千克,那么4個學生是多少千克?待學生回答之后,讓一排的4個同學起立,兩排同學的體重呢?三排呢?……九排呢?十排呢?由于學生經歷了1千克、2千克、3千克、……9千克、10千克,也是1噸的學習經歷,體驗了40個同學的的體重之和就是1噸,把對抽象的“噸”的認識落實在創設情境的過程之中。
二、提供適宜學生自主學習的條件
學生參與自主學習的條件是多方面的,這些條件相互支持,但又相互制約,相互協調,但又相互排斥,最終在怎樣在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前提下得到統一。在這些條件中,給學生提供必要的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是條件的主要方面。例如:教學“循環小數”時,首先學生自主學習,計算400÷75,先是因為除不盡,出現了疑惑,進而發現余數“25”連續不斷的重復出現,商也連續不斷的出現“3”這是怎么一回事呢?教學并不急于給學生解惑,又讓學生接著計算78.6÷11,讓學生再次經歷在余數連續不斷出現的過程中,商“45”也連續不斷的重復出現,就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疑竇重生,心欲通而未達,口欲言而未能的前提下,教學把教師的講解與學生看數學書有機的結合,一是教師指出象0.333……,7.14545……這樣的數叫做循環小數,并板書課題,二是讓學生看書,知道在小數里,一個數從某一位起一個數字或幾個數字連續不斷的出現,這樣的數叫做循環小數,至此完整的揭示了循環小數的概念。這里無論教材的安排或者是教學過程的實施,都立足于學生自己去體驗,即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而這一過程的落實的首要條件是給學生學習時間和學習空間的保證。
三、安排適宜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并不是隨處可見的,它不僅需要教師去發現,更需要教師不失時機的把握。例如:教學二年級“三個兩位數連加”的計算時,在基礎練習時設計如:“8+5+6和62+10+8”的復習,教學對這兩個題的設計要有比較深刻的認識,即通過它不僅對舊知的復習,讓學生掌握三個數連加的方法,同時也是新知的引入,讓學生在舊知的復習中重溫三個數連加的計算方法,然后運用這種方法探究三個兩位數連加的計算,并從特殊過渡到一般,掌握三個兩位數連加,就是先把前兩個數連加,然后再把所得的結果與第三個數相加的方法。所以這里復習,內容的安排是在提供先行組織者的材料,過程卻要把握舊知與新知銜接的機會,努力讓學生在舊的的練習中,不知不覺的從舊知過渡到新知,并掌握新知,新課不新,新課無痕。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發展能力,我們的教學必須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那么在數學教學中,如何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呢?
一、營造寬松的課堂氣氛。 要想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發揮其主體地位,必須提高學生的主體意識,即學生對于自己學習主體地位、主體能力、主體價值的一種自覺意識。而要喚醒和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必須營造平等、民主和和諧的課堂氣氛。一個良好的課堂氣氛,能促進師生雙方交往互動,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觀念與理念,能真正把教師轉變為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把學生轉變為真正學習的主人。 營造寬松的課堂氣氛,必須用 “情感”為教學開道。夏丐尊曾經說過:“教育之沒有感情,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為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所以教師首先要愛生,這種愛是多方位的。既有生活上關懷學生的冷暖、喜惡之愛,更有學習上了解學習情況,填補知識缺陷,挖掘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多鼓勵,而不輕易否定,恰當指引,想學生所想,急學生所急。這樣才能讓學生真正感到老師既是良師,更是益友。
二、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不是靠“聽”會的,而是靠“做”會的,只有動手操作和積極思考才能出真知。因此,我們不能讓學生在課堂上做“聽客”和“看客”,要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動口、動手、又動腦,親身參與課堂和實踐,包括知識的獲取、新舊知識的聯系,知識的鞏固和應用的全過程。要強調凡能由學生提出的問題,不要由教師提出;凡能由學生解的例題,不要由教師解答;凡能由學生表述的,不要由教學寫出。
三、讓學生自主的學習。 自主學習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能力的有效學習方式,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通過相互討論、爭辯,有利于形成不同思想的碰撞,最容易產生獨特的觀點和方法,最容易激發學生創造的欲望。因此,我們應該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首先,教師要鼓勵學生質疑。讓學生大膽提出問題,又要保護學生的積極性。教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回答不清、或表現 出的不耐煩都會影響到學生的情緒,挫傷學生提問的積極性。因此,教師對沒有多大價值的問題也要盡力找出所提問題的合理部分,給予及時的肯定、表揚和鼓勵。鼓勵、贊許、肯定在激發學生靈感,調動學生積極性方面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們要鼓勵學生講自己的東西,鼓勵講別人沒有講過的東西。錯誤和失敗是再正常不過的現象,是學生學習的自然過程。沒有人一生下來就有偉大的發現。 其次要教給學生數學發現的方法,使學生有問題可問。數學規律的發現既要靠直覺思維、形象思維,也要靠邏輯思維。數學推理既有歸納推理、類比推理,也有演繹推理。一般由合情推理去猜想,靠邏輯推理來證明。所以教師平時應注意引導學生多角度的觀察問題。引發學生豐富的聯想,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暴露思維過程。在要領教學中,教師要展示概念的形成過程,使學生自己學會思考。在例題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思考為什么要這樣去推導、證明、求解、思路方法是怎樣想到的,并把自己解題過程中遇到的挫折暴露出來。這樣,學生在這些經歷中會逐漸學會如何思考,如何發現。
最后,學習的興趣與積極性是學習活動最堅實的后盾,我們要通過學習讓學生感受到知識的力量,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當然要使學生真正感受到學習的快樂,確是十分困難的,因為學習畢竟是要付出艱辛努力的。“不是一番寒徹骨,哪有梅花分外香。”學生只有充分認識到這一點,才具有學習的內在動力和求知的迫切欲望,才會去刻苦,才會感到“苦”中有“樂”。 總之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發展的主體。因此我們的教學必須以學生為中心,而要做到這一點,在數學教學中就必須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關鍵詞: 英語教學 學生 主體地位
英語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 學生要具有一定的英語聽、說、讀、寫能力,除了要認真學習英語的有關知識外,更重要的是要親自實踐。在英語教學活動中,學生才是主體,衡量教學效果的最終尺度是學生對英語掌握的程度。因此,調動學習者的學習主動性,并確立自身的主體作用意識已成為教師的一項重要課題。
一、為何要突出學生主體地位
1.突出學生主體地位是素質教育的要求
素質教育要求以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以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精神,注重開發人的智慧潛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征。學生培養人才必須堅持素質教育,這早已是共識,成為學校教育的目標。突出學生的主體性是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教育教學過程中只有以學生為主體的活動才能培養學生的全面素質,可以說突出學生主體地位是學生開發自身潛能的根本途徑和重要保證。
2.突出學生主體地位是教學大綱的要求
全日制英語教學大綱提出英語課程有四大基本理念,其中的第三條要求英語課程突出學生主體,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并且明確指出:“學生的發展是英語課程的出發點和歸宿。英語課程在目標設定、教學過程、課程評價和教學資源的開發等方面都突出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課程實施應成為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構建知識、提高技能、磨礪意志、活躍思維、展現個性、發展心智和拓寬視野的過程。
3.突出學生主體地位是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保證
(1)突出學生主體地位促進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以學生為主體就是教師在課堂教學的各種進程和環節中扮演引導者的角色。而讓學生在各種課堂活動中起主體作用、扮演主要角色,需要注意的是課堂是學生活動的主陣地,教師只能負責引導及“裁判”工作,除此之外,教師參與學生活動越少越好,否則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時間和效率將會大打折扣,本來的學生活動將會由教師唱獨角戲,被教師所影響。讓學生在活動中充分展示教師適時的指導、鼓勵和表揚能夠促進學生積極地參與課堂活動,讓他們認識到自己真正融入課堂,在課堂中可以發揮自己的作用。
(2)突出學生主體地位提高課堂效率。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可以讓學生更積極有效地參與課堂。在課堂教學中,只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為主體才能讓學生記住所做過的事、所學過的內容。以學生為主體才能讓學生產生學習興趣,才能進一步提高課堂效率。
二、如何突出學生主體地位
1.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之真正樂于學
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愛因斯坦也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見,情感態度對一個人所從事事情的重要性。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一客觀規律性,積極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要通過精心的,備課本知識,備學生心里,備不同學生的特點,做到在課堂上有的放矢,因材施教,積極地去引導學生們學習;教師還要創設民主、輕松的學習氛圍,鼓勵學生的獨特見解;教師也要善于稱贊學生的點滴進步,使學生不斷體驗獲得成功的成就感,從而增強自信心,愿意學。
2.采取有效的課堂教學策略,引導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例如我在講授八年級英語(人教新課標版)上冊unit 3 What are you doing for vacation?的時候,我從網上下載了很多國內的風景名勝圖片和介紹當地風土人情的資料,在課堂上展示給學生觀看,同學們興趣盎然。隨后我就介紹說我去年暑假去了青島,看到了大海,觀看了海底世界,還在大海里游泳了,看到了大海的美麗景色。同學們跟著我的思路也飛向了大海,這時我問一學生,“Where are you going for vacation?”如果你要去旅行了,“What are you doing for your vacation?”你準備為假期做些什么?同學們自然而然地進入了今天的課堂學習。
3.對學生充滿愛心,用愛去感化學生,給予學生學習的動力
對于大多數的中小學生來說,老師的一個會意的微笑、一個欣賞的眼神、一個親切的手勢或者一句贊賞的話語都會使學生產生無窮的動力。愛可以使學生找回自信,樹立自尊,自強不息。愛是教師必具的美德,只有讓學生感受到濃濃的愛意,才會喚醒他們內心的渴望,去追尋知識的源泉,才會增強學生的自主性學習。
總之,英語課程教學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雙邊活動,學生參與程度如何,對提高教學質量是至關重要的。教師不僅要采取各種靈活有效的方式來突出與強化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英語學習的主體意識, 而且要使自己的教真正服務于學生的學。
參考文獻
以學生為主體,就是讓學生真正成為英語課堂活動的主角,確保學生有充足的時間進行語言交際能力的訓練。學生是認知的主體,發展的主體,處理信息的主體,他們不應該像一面鏡子似的接受客體的反映,也不應該像錄音機似的聽取和儲存教師的語言信息。學生只有把自己當作學習的主人,在學習過程中主動地去觀察、研究、獨立思考,才能使獲得的知識真正內化為自己的精神財富。
那么,在課堂教學中如何才能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呢?具體說來,筆者認為應該體現在“五多”。
一、多思考
中學英語教學大綱把“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作為教學的主要目的,充分體現了我們這個時代的教學特點:真正的學校應該是一個積極思考的王國,必須讓學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善于思維,勤于思考是一個學生學會學習、掌握方法的重要標志。以往的課堂教學,教師在重結論、輕過程的影響下,在教學進度的催逼下,往往“忍不住”要把結果或結論告訴學生,學生思考的機會很少甚至沒有。這種重結論、輕過程的做法實際上從源頭就剝離了知識和能力間的內在聯系,排斥了學生的思考和個性,把教學過程簡化到無需智慧和努力,只需聽講和記憶就能掌握知識的程度,從而造就了一批只掌握知識卻不思考知識、詰問知識、評判知識、創新知識的高分低能的學生。鑒于此。新課程強調學生探究新知識的經歷和獲得新知識的體驗。同時,在課堂教學中,思考還可以起到強化思維、加深理解、促進記憶的作用。
二、多活動
《英語課程標準》指出:“英語教學是英語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在英語教學活動中,學生應主動思考,積極參與,遞進式地構建自己的英語知識結構。
教師在課堂上精講的同時,要留大部分時間讓學生進行語言訓練,最大限度地為學生創設交際的情景,引導學生使用有限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意愿、情感和需求,讓學生充分參與語言交際活動,幫助學生在情境中通過實踐提高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教師也可以通過舉辦英語演講比賽、英語興趣小組活動以及英語角、故事會、歌曲演唱等活動營造語言環境和氛圍,使學生在這些活動中獲得富有個性的發展。
三、多質疑
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做學習的真正主人,也是確保學生主體地位的一項措施。問題意識即一種懷疑精神,一種探索意識。它是創造的起源。沒有問題意識,就沒有創造性。學生問不完的為什么正是他們認識世界、獲取知識的方法,而且是最有效的方法。愛因斯坦認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依照傳統觀念,在課堂教學中往往是教師發現問題向學生提出,引導幫助學生去解決問題。教師始終是提問者,學生是應答者。而在“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中,教師應更注意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過程。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去深入思考,學習才不會停留在表層和形式上。
四、多爭辯
在課堂教學中常常會遇到一些有爭議的問題,或是由于學生理解力的差異而引起的不同看法。在過去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習慣于以“權威”自居,學生往往也聽命于教師。這實際上是對教學民主的背叛,也是對創造性思維的扼殺。遇到這樣的問題,不妨讓學生爭一爭,辯一辯,辯論是一種能激發學生強烈創新意識的教學方法。辯論時,辯論雙方為講清各自的基本思路和觀點,并有效批駁對方,需要調動各自的智慧和積極性,使自己的思維處于高度激活狀態。同時,每個人的知識背景和思維習慣、觀察問題的角度和方法都不一樣,通過辯論可以互相啟迪思維。
五、多自評
關鍵詞:課堂教學;以生為本;主體地位;自主探究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04-296-01
如何以生為本,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呢?下面結合本人的教學實踐談一點粗淺的認識。
一、創設和諧情境,營造課堂氛圍
傳統數學教學忽視學生活潑好動、好奇心、好表現的天性,課堂上教師“一只粉筆、一張嘴、從頭講到尾”這樣的課怎能不乏味呢?沒有給學生留下主動參與的空間,極大的抑制了學生個性的發展,這必定導致學生主體性的生成和發展成為一句空話。要使學生的主體性生成和發展不成為空話,就必須還學生“空間”,只有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間、活動空間,才能激發他們主動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使他們的思維在一個廣闊的空間里自由馳騁,也才能產生多種教學資源促進“生成”。在課堂上,只有把時間還給學生,把講臺讓些給學生,學生才能成為真正的主人,把學習的權力還給學生,把討論的權力還給學生,教師要創設“和諧”的情境,使學生有主動參與的氛圍。教學中,教師要把“教”與“學”當作師生之間“理解”與“交往”的過程,應強調師生之間的相互傾聽、相互訴說、相互激勵,以及對事物的共同體驗和意義分享,就會出現以學生為主體的充滿活力的數學課堂教學。
課堂為學生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時空,讓數學課堂活起來,這是數學課堂的新要求、新境界。只要教師為學生營造了一個適合展示的氛圍和舞臺,那么,學生就會有精彩的發言,就會有思維的火花,就會有創造的沖動,也往往令教師驚嘆不已,發出“師不必賢與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的驚喜。例如:按鉛筆的顏色分;按鉛筆的長短分;按鉛筆有沒有橡皮頭分;按鉛筆有沒有削過分;按鉛筆桿上有棱和沒棱分;按筆桿上的花紋分;按有鉛筆尖和沒有鉛筆尖分……學生分鉛筆的方法之多,真是出乎意料,真為學生的創造而驚嘆、稱贊。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播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給學生一個民主寬松的學習環境,平等愉悅的學習氛圍,創設教學情境,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他們以飽滿的熱情和旺盛的精力,主動的學習,敢想、敢問、敢說、敢做、勇于表現、樂于創造,保證研究性學習活動的順利進行。例如:在教“圓錐體體積”時讓生根據事先準備好的等底等高圓柱、圓錐;等底不等高的圓柱、圓錐和等高不等底的圓柱、圓錐,用沙子或水進行實驗,通過實驗學生驚奇地發現了等底等高的圓柱、圓錐體的關系。讓學生推導、歸納出圓錐體體積公式。教學中教師信任學生,大膽放手讓學生動手操作,去研究、去探索,充分肯定學生的研究成果。允許學生出錯,對學生的錯誤要指導學生認真分析原因,及時糾正,從而獲得新知識。
二、創設問題情景,激活學生思維
在研究性學習中,教師應著重對解題思路、解題方法進行指導,及時捕捉學生思維的火花,運用自身的知識、經驗,給學生點播和啟發。將思考和更多的想象空間留給學生,有意創設質疑氛圍,使學生應趣而生疑、應疑而生奇、應奇而生智,創設質疑的情境方法多種多樣。如用舊知識不能解決新問題產生質疑;設置開放性問題,讓學生展開想象產生質疑,動手操作,發現問題等。使學生樂于質疑,善于質疑,在質疑中發展。如: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時先用數方格的方法讓學生數一數,底、高分別等于長方形的長、寬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并與計算出的長方形面積進行比較,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產生質疑:為什么形狀不同,而面積相同呢?接著,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運用小組學習形式,進行實踐操作,經過剪、移、拼轉化成長方形。比較轉化前后圖形的各部分關系,使學生明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等于轉化后的長方形面積,推導出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解決了質疑,最后用面積公式的學習,解決了不同的習題,使學生運用知識解決了問題,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
三、創設實踐活動,搭建參與舞臺
現代教育理論主張“讓學生動手去做科學,而不用耳朵聽科學。”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通過自己的時間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內在的規律、性質和聯系。因此,教學過程要積極創設條件,引導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而不是被動地接受教師所灌輸的知識,努力促使學生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能解決問題的創造性學習,在動手中研究學習,在研究中動手實踐,在研究學習、實踐操作中探究、創新。例如:教學比例尺時,學生根據比例尺,計算學校大樓的占地面積,并根據比例尺知識畫在圖紙上,學生只有動手實踐,親自測量才能獲得有價值的知識。
四、創設合作氛圍,引導自主探究
小組合作學習是在課堂教學中學生以小組為學習群體,突出學生間的協作與討論,利用集體的力量,共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小組各成員相互學習、相互評價、相互交流、相互協作,他們各自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例如:下面這道應用題,你能想出幾種方法?
例:某班有學生50人,男生是女生的2/3,女生有多少人?
關鍵詞:體現;學生;主體地位
隨著社會的發展,教育的改革日新月異,由封閉向開放轉化,由重知識向能力發展轉化,由培養尖子人才向普通綜合型人才轉化。盡管素質教育開展近三十年了,各地就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也有不同的發展和看法,究竟采取哪幾種合適,還需因人、因學科、因教材內容來確定,自己對素質教育中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的看法是:
1、教案設計體現學生主體地位。
教師在備課時要充分考慮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操作、自主活動的時間與內容,根據兒童的學習心理與學習規律,培養指導學生注意掌握和運用不同的學習方法,以養成良好自主 學習習慣。如教學《鳥的天堂》一課時,有學生提出疑問:“鳥的天堂存在的原因是什么?”教師沒有解答,而是讓學生帶著自己提出的問題,自己去尋求答案,興趣濃、效果好。學生有了疑問,教師不急于回答,而是通過“懸疑”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去閱讀,去思考,這樣可以使學生通過自行解疑品嘗到成功的喜悅和學習語文的樂趣。
2、課堂教學體現學生主體,教師主導地位。
教育教學要根據課前準備的教案面向全體學生,靈活的開展自主教學。教師要為學生的自主學習盡可能多的提供服務與幫助,真正做到教為學服務。
①課堂教學,注重認知過程,發展思維能力。知識的認知過程,包括由具體到抽象,由個別到一般,由已知到未知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使學生成為認知的主體,就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在啟發學生思維、激感、調動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認知過程時,要讓學生自主的充分的發表意見,減少暗示,允許學生發表不同的意見或保留有爭議的意見(因為同樣的雞蛋,從不同的角度看,得到不同形狀圓)以激勵和保護學生開拓創新的精神。
②加強學法指導,培養會學能力。要體現學生自主學,就要體現教師創新精神,打破傳統的教育教學思想與方法。現在的社會已進入信息發展的時代,教育亦應跟上時代的形勢。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知道學會自主學習的人,不懂信息技術的人。在教育教學中,如何教會學生掌握運用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指導學生向信息技術領域發展的潛意識。如教學《誠實的孩子》一文,當講到第三自然段的時候,有個細心的女孩提了個問題:“為什么姑媽在問花瓶是誰打碎的時候,表兄妹回答‘不是我’,句末用的是感嘆號,而列寧回答‘不是我’卻用的是句號呢?”這個問題提得好,我沒有馬上直接回答,而是做了個小實驗,我指著一塊本來已經破碎的窗玻璃問一學生:“是你打碎的?”學生不假思索地回答:“不是我!”這時學生明白了文中感嘆號表示表兄妹沒有打碎花瓶的語氣十分肯定,列寧的回答用句號,表明他撒了謊,語氣不十分肯定。這時學生感受到了自己提出問題與自己解決問題的樂趣。教學中,教師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可以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挖掘創新思維潛能。
著名的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說:“教師的責任不僅僅在于教會學生一些知識,而在于教會學生知道怎樣去學習、探索新知R,掌握新技能。”德國的第斯多惠說:“一個壞的教師奉送真理,一個好的教師則教人發現真理。”眾多事實說明,教學方法的重要性。重視學法是教學觀念的根本轉變,學法指導的改革,是高層次教學方法的革新,這也是教師教育思想觀念必須適應時展的需求。
3、對學生綜合評價,體現合理性、科學性、針對性,有利于學生健康良好心理品質的形成與發展。
從當前看,主要學科的考試成績已不再是衡量學生好壞的唯一標準,人們已充分認識到正確合理的評價對學生一生的發展是多么的重要,過去教育管理中最普通、最簡單的教學方法,如體罰學生、言語刺激、好壞對比等方法都對學生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的傷害,以此來壓迫學生按照教師評價的標準塑造發展自己的個性,現在想來是多么的失敗,現行的教學評價提倡:一是多發現學生的閃光點,肯定學生已有的特長;二是針對缺點不足,采取激勵性語言鼓勵學生,促使學生自我調解,發揮特長,克服缺點,糾正不足;三是改革考試制度與檢測手段,要求學校改變過去一張卷定終身的評價方法,推行“三三制”學業評價方案,即口試、筆試、試驗操作三試結合,平時、期中、期末三結合,百分制、等級制、評語制三結合。強化了學生素質評價的全面、全向、公平與合理。
4、充分考慮各學科的特點,在組織教學時打破課本與課堂的限制。
語文課,要考慮其基礎性、綜合性特點,結合學校、家庭、社會教育現狀,一方面要逐步增加學生的閱讀量,實行開放閱讀,允許學生將課外讀物帶進課堂,豐富學生視野,擴大知識與信息的了解量。另一方面是打破課堂的限制,將課堂教學靈活的引向課外,校外,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野外實踐。如數學教學、自然教學等學科都可以把課堂與課外教學結合起來開展,通過觀察自然、社會,體驗勞動與生活,在活動中培養學生感悟知識間的內在聯系,真實、自然的把握自然、社會中有規律的東西,幫助學生提高理解與運用知識能力及適應社會的綜合能力。
關鍵詞:英語教學 主體地位 自主學習
當前我國基礎教育領域正在實現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重大轉變。而素質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質,使全體學生得到主動全面的發展。主體教育是針對我國教育中存在的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的弊端而提出的,其要義是培養學生的主體性。它科學地闡述了教學中的主體與客體、主動與被動的關系,其對立面是“客體教育”和“被動學習”。學生素質的發展,離不開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一個沒有追求目標、對學習缺乏責任感和熱情、不善于獨立思考的學生,不可能取得包括學習在內的全面素質的提高。所以,培養學生的主體性――即教學中實施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
一、在英語教學中充分發揮主體性的原則
長期以來,我們的英語教學一直存在重知識輕能力、重服從少創新、重識記輕實踐的現象。過英語六級的大有人在,學了十幾年英語開不了口的現象也屢見不鮮。因此,新的《英語課程標準》要求教學課堂是一個開放、自由、歡樂,并創造一個個鮮活生命個體的、和諧的小社會,而不是一個只有紀律、權威、服從和講解,沒有情感、趣味和創造的冷冰冰的空間。主體性教學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努力運用靈活多樣的方法,精心設計教學過程中的各個環節和教學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圍繞學生能力素質的發展進行教學,把課本中的知識自然生動地滲透到教學活動中,使學生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之中學習語言、增加交流、增強英語的應用能力。
如何在英語教學中實施主體性教學呢?在制定教學目標時要把培養學生具有較強的自主學習動機和自主學習能力作為重要的教學目標。傳統的教學目標主要抓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訓練;主體性教學的目標不僅重視知識技能方面的目標,而且強調發展能力和滲透思想教育方面的目標,在發展能力上尤其重視發展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在滲透思想教育方面尤其重視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動機。
教師在制定一個學期、一個單元、一節課的教學目標時,是否把培養學生具有較強的自主學習動機的自主學習能力作為重要目標,這是關系到實施主體性教學成敗的首要問題。因為教學目標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出發點和歸宿,教師有了明確的自主性教學目標就能突破傳統教學思想的束縛,發揮自己的主體性,自覺、自動地激發和指導學生自主學習。
二、在英語教學活動中盡量讓學生自主學習
英語課程改革的重點是改變英語課程過分重視語法和詞匯知識的講解與傳授,忽視對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強調課程從學生的興趣、生活經驗和認識水平出發,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和任務型的教學途徑,發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使語言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主動思維和大膽實踐、提高跨文化意識和形成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因此,教師要注意把教學內容和實際相聯系,創設自然語言環境,貼近學生生活,力求課堂教學生動、形象、活潑,教師可以適時采用開放式和討論式的教學,培養合作精神,使學生學得親切、容易,感覺學了有用。例如在教授《Television:good or bad》一課時,可以先組織學生分成正方反方兩組討論,然后在教師的指導下,班長主持,兩組學生各推選四位辯論選手進行現場辯論,由學生決定誰是勝方、誰是最佳辯手,最后教師總結。這個教學活動自始至終都是學生在積極地運用語言,培養了他們對英語學習的積極情感,引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他們學習的效率,達到了通過自主學習提高語言能力的教學目標。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的傳授扮演了課堂的主角,占去了絕大多數時間,這樣長時間下去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得不到培養。在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中,我們提倡師生互動,以課上的自主學習為主。學生的學習結果主要取決于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只有在自主學習的實踐活動中,才能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在課堂上盡量讓學生自主學習,既能提高課堂學習吸收率,又能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同時也是檢驗教師教學思想的試金石。
三、學生的自主學習靠教師的激勵和指導
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不是生來就有的,而是在自主學習實踐中逐漸形成發展起來的。中學生的自主學習活動,不論課上的還是課后的,主要靠教師的激勵和指導。因此教師在學習過程中是一級調控主體,他不僅調控制自己的施教活動,還指導全班學生的活動;學生是課堂學習活動的二級調控主體,他們在接受教師指令后進行學習活動的自我調控。學生是否能夠自主學習要看教師是否給他們提供了自主學習的條件和時間。同時來自教師的激勵的語言、贊美的眼神、支持的行為、熱情的表彰,都是學生們積極自主學習的動力。因此在課堂學習實踐中教師要多安排、多指導、多表揚、多激勵學生,只有這樣學生的主體作用才能發揮淋漓盡致,也只有這樣學生在享受成功的喜悅的同時才能增強自信心,自主能力也才能得到發展。
四、“給學生留有余地”是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有效策略
任何一個人如果總是被要求如何,而自己一點自力都沒有,一切照章辦事,那么工作也就會沒有積極性、創造性。學生的學也是如此,只有讓學生自主學習,學生才可能產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
若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自己制定學習目標、學習計劃,自主檢測和評定學習結果,自主補漏和矯正,學生就有主動權,能把教師的正確要求變成學生自覺的自我要求,把教師脫離學生實際的教學要求和措施變成符合學生實際的要求的措施。凡在可能的情況下,教師應盡量給學生提供自主選擇的機會,讓學生感到自己不是在外界強迫下被動地學習,而是作為教師的合作者自主地學習,以此來提高學生的自尊心、責任心和主動性。
教師“給學生留有余地”的做法體現了師生平等、生生平等的原則,課堂教學必須體現師生之間和生生之間的平等和諧關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關注全體學生,給每個學生提供活動和表現的機會,盡可能地照顧學生在生理、智能和文化素質等方面的差異。要糾正傳統教學觀念中有關“差生”的錯誤認識,保證教學活動中的公正、平等和無歧視。在英語課的設計提問、回答問題時,教師應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的問題,即使學生回答不出來時也要耐心等待,或啟發幫助,讓學生感到教師的耐心期待。只有這樣才能使每個學生感到生生平等、師生平等,只有這樣學生才能體驗成功,從而不斷增強自信心。
現代社會的發展要求高素質的人材,這就給英語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只有不斷更新觀念,構建新的教學模式,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材,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楊利嫻.仿寫―中學英語寫作訓練的重要方法.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03,(9).
教與學是學習行為統一的兩個方面,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是英語學科實際活動和英語認識活動的參與者和實踐者,是認識的主體;教師是這一活動過程的組織者和指導者,其作用在于引導學生發揮主體性。因此,教師要牢固樹立“教是為了學”的觀念,在英語教學實踐中凸顯學生的主體性。那么如何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呢?我認為宜從如下幾點入手:
一、 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是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前提
首先,通過各種方法使學生明確英語是學習文化科學知識,獲取世界各方面信息,與國際交往的重要工具,是升學、成才和出國深造的重要工具。教育心理學認為:人的各種活動都是由一定動機引起的,動機是激勵人去行動達到一定目的的內在原因,而學習動機指的是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內部動力。只有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起學習動機,學生就會對學習英語產生興趣,在學習中就能表現出積極性和自覺性。
二、創造一個有利于顯示發揮主體性的氛圍,讓學生達到一個最佳的學習狀態
一方面,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使教師往往熱衷于“滿堂灌”,搞“一言堂”,形成一個“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寫,學生抄;教師考,學生背”的生硬模式。這種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觀念忽略了學生在學習中適當的精神狀態,而這種狀態恰恰是教學活動過程中最重要的。大教育家贊可夫說過:“我們要努力使學生充滿無拘無束的氣氛,使兒童和教師在課堂上能夠‘自由的呼吸’……”。我們應當努力營造這種良好的教學氣氛,保持學生興致勃勃的情緒,使英語課堂氣氛濃郁,生動活躍,從而開發學生英語學習的潛能,提高英語語言素質,以適應新世紀對人才的需求。為了在英語教學中創設并保持良好氣氛,教師應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真正樹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創設學生最佳的學習狀態。比如,在講授人教版高中第一冊Unit 21 Body Language 時,教師可以先請班上的學生表演一些facial expression,讓學生用所學的英語猜單詞,讓學生在輕松快樂的氛圍中體會到學英語的快樂。
另一方面,融洽的師生關系是教學工作得以成功的保證。列寧說:“沒有人的情緒,則過去、現在和將來永遠也不可能有對真理的追求。”這也充分肯定了情感的巨大作用,教師對學生“情之所至,金石為開”。學生對教師“親其師才能信其道”。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性與師生的情感交流有著密切的關系。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向學生毫無保留地貢獻自己的精力、能力和知識,還要竭力對學生施以情感誘導,給予學生關懷、尊重和理解。教師對學生充滿愛心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因此,在課堂中,教師要多運用一些鼓勵性的語言,如:“Good”, “Well done”, “Never mind”, “Have a try”等,肯定學生的點滴進步,樹立他們的自信心。對學生口語實踐中出現的小錯誤,不要抓住不放,要講究糾正錯誤的藝術,以免挫傷學生的積極性。
三、發展好教師的主導作用
學生的主體性在教師正確發揮主導作用的條件下能得以正確的發揮和不斷增長。在教育過程中,學生必須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己的活動去取得知識,接受觀點,形成信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觀能動性不是與生俱來的,不是自發形成的,而是主要由教師培養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觀能動性的發揮離不開教師的啟發誘導、激勵教育,教師的職責主要在于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主導作用發揮得越充分,學生的積極性與教師的主導作用相結合,是英語課順利進行并取得成效的基本條件。
因此,教師在平時的備課和課堂教學中,盡可能的設計形式多樣、趣味性濃的言語活動;用圖片、實物、簡筆畫教新單詞和詞組;用動作、表情、教具、投影、錄像、表演法、游戲法、競賽法等教對話,用分排練習、兩人小組練習、小組活動、分行練習、連鎖練習來操練句型。
四、激勵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培養其創新能力
國外專家指出,一個人在未來社會必須通過教育擁有三張“通行證”,即學術性通行證,職業性通行證,以及事業心的培養已是人們的共識。為了激勵學生英語創新思維的發展,我們可大致從如下兩個角度入手:
1、精心設計課堂提問
思維永遠是從問題開始的。正如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所指出的那樣:“教學過程是一種指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持續不斷的活動。”所以,我們在課堂教學設計中要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提出形式多樣、富有啟發性的問題。設疑與提問就是英語教學課堂調控的常規武器。對于學生來說,設疑與提問還具有多種教育心理功能:即能激發學生興趣,集中學習注意力,又能誘發積極思考,培養思維能力和習慣,啟迪聰明的智慧,還可充分訓練口頭表達能力。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提問來檢查和了解學生的理解程度,鼓勵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問題,復習鞏固運用所學到的語言知識。提問可大致分為回憶性提問、理解性提問、分析性提問、綜合性提問和評價性提問五大類。
2、注意創新能力培養
正如Douglas Brown所言:“Teaching is guiding and facilitating learning, enabling the learner to learn;Setting the condition for learning.”作為教師(teacher)的解釋詞“facilitator”已為我國外語界廣泛認同,教師是引導者,是助學者,創造條件讓學生學,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作為英語教師,我們的任務不僅是“teach students English”,更應是“teach students how to learn English”,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
五、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增添學生的自我意識
學習是學生的自覺行為。教師要引導學生根據自身情況運用最佳方法領悟和運用語言,進而達到交際的目的;通過各種方式進行自我評價、自我判斷、自我控制、自我議論、自我監管,不斷向自己提出新的要求,使自我教育意識達到一定水平,真正成為教育的主體。教師在充分認識這點的基礎上要求學生做到以下幾點:
1、要求學生計劃安排好自己的學習,有計劃地進行預習、復習;根據不同的教材內容對學生的預習、復習提出不同的要求,如:課文預習、通讀全文、領會課文大意,并要求學生針對課文內容提問。第一層次問題用一般疑問句和反意疑問句等對文章提供的信息提出淺層次的問題;第二層次用特殊疑問詞what, when, where, how, why等對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意圖和深刻含義等提出深層次的問題。
2、要求學生對課堂上所學的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進行自查,弄清疑點,善于提問題。
3、要求學生對所學的語言知識加以總結、歸納、比較和系統化。
【關鍵詞】燃燒和滅火 教學設計 探討
由教育部2012年審定,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教科書九年級上冊第七單元《課題1 燃燒和滅火》這一課題從幾幅有關燃燒的圖畫引入,體現燃燒在遠古時代生活和生產中及現代生活和科技發展中的應用和作用,形象地說明了燃燒與人類社會的關系。從燃燒的條件歸納滅火的原理,使學生認識到:對生活中一些現象的解釋以及日常所使用的方法都有科學依據,來源于科學知識和原理。現就本課題談談自己的做法,從而引出更多更好的做法,供大家學習與借鑒。
一、魔術式導入,作好鋪墊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導入,作為課堂教學中的開場白,他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如同一場戲劇的序幕,讓人一下抓準了劇情的核心,又如同一曲優美音樂的序曲,瞬間勾起情緒令人產生共鳴,抑或一本書的小序,帶人走進故事的情境之中。導入雖然短小,但在它精悍的內容中卻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的欲望。利用兩個趣味實驗:師生共同完成“燒不壞的手帕”和“魔棒點燈”導入新課。
二、分組探究,激發學習的主動性
變教師演示實驗為學生分組實驗能培養學生的實驗技能。在新知識學習環節,教材中給出的“實驗7-1”,由于該實驗用到的藥品白磷(白磷非常活潑,必須儲存在水里,人吸入0.1克白磷就會中毒死亡),且燃燒的產物是五氧化二磷(接觸有機物有引起燃燒危險;受熱或遇水分解放熱,放出有毒的腐蝕性煙氣;具有強腐蝕性)。所以教科書128頁強調“由教師演示本實驗,實驗需在通風櫥或抽風設備下進行。”若照本宣科按教材上的安排進行教學,就不能很好地彰顯學生的主體地位。為了更好地讓學生參與、動手、動腦,進行分組探究,將教師演示實驗改為學生分組實驗。具體如下:學生實驗(1)用坩堝鉗分別夾取一種可燃物(如小木條、竹簽等)、一種不燃性物質(如玻璃棒、磚塊等)和一種著火點比較高的可燃物(如煤塊等)在酒精燈上灼燒,學生觀察、分析現象;(2)分別點燃兩支蠟燭,將其中的一支蠟燭用燒杯罩住,學生觀察、分析現象;(3)①取兩支干燥的大試管,分別放入一小塊已用濾紙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和一小匙干燥的紅磷,分別塞上橡皮塞。②將上述兩只大試管同時放入一杯熱水中(約80℃),學生觀察、分析現象;(4)將一小粒白磷放在盛有約80℃熱水的燒杯中,學生觀察現象,分析不燃燒的原因。通過學生的討論分析,小結出物質燃燒的三個條件。并讓學生大膽猜想實驗(4)中使水中白磷燃燒的方法。綜合上述討論,小結燃燒需要有可燃物,使溫度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需要氧氣(或空氣)。三者缺一不可。
三、小試牛刀,前后照應
課堂教學要獲得成功,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是關鍵。在教學目標的實施過程中,應注意前后“鋪墊”,“照應”。可以說,注意“鋪墊”和“照應”可以體現課堂教學的層次性、藝術性,是實施教學目標、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方法。在“導入”用兩個實驗作了“鋪墊”,學生具備了“燃燒的條件”這一知識點后,嘗試引導學生分組討論、分析解釋“燒不壞的手帕”和“魔棒點燈”兩個實驗,前后照應,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和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提出問題,引出滅火的原理及方法
教師講解“燃燒好比一把‘雙刃劍’,既可以造福人類,又會給人類帶來災難”。接著教師用多媒體出示火災的視頻,從而提出如何撲滅一般的火災?引導學生結合教材129頁3問題進行討論、交流,最后歸納出滅火的原理。學生已經掌握了可燃物燃燒的三個條件,且知道三個條件缺一不可,結合燃燒的條件就能很容易總結出滅火的原理:破壞燃燒的條件之一。接著引導學生結合滅火的原理小組討論滅火的方法,教師作好引導和評價。
五、學以致用,培養能力
學生學習過程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學生通過看書、感知教材、形成了知識的表象,通過動腦分析,研究預習提綱中的問題,理解教材,形成了概念。在課堂上,通過回答問題復習鞏固知識,形成了記憶。這幾個過程,就是認識的第一次飛躍過程。而在課堂上練習時利用所學的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就是認識的第二次飛躍的過程。
六、課堂小結,畫龍點睛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而精彩的結尾往往又是畫龍點睛之筆,通常能收到出乎意料的教學效果。課堂小結是課堂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它是一段教學內容的結束,也是營造有生命的課堂教學的點睛之筆,還是課堂教學的升華,更是對學生心靈的觸動和思維的點撥。課堂小結時間不長,但我們要充分關注課堂小結,精心設計出一個“言有盡而意無窮,余言盡在不言中”的課堂小結,給學生以啟發、引導,讓學生主動去求索知識的真諦。課堂的最后教師利用3~5分鐘的時間圍繞“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原理”引導學生Ρ窘謁學知識和方法進行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