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美術史論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至于戲劇演出,由于戲劇是綜合藝術,由非常復雜多樣的各門藝術所組成,因此演出形式更是千變萬化。縱觀幾千年的演藝史,就是各種演出形式的不斷更迭變換的歷史。而現代演出的形式趨向于多樣化,不僅歷史上所使用過的各種形式都在使用,而且層出不窮地追求新的演出形式,標新立異,出奇制勝。對于形式的研究在世界各國已成為了一種時髦。舞臺已不再滿足于現實生活的復制,而要求更多的藝術加工和處理,使每一個戲都有它特有的表現形式,對觀眾具有更大的感染力和說服力。
舞臺布景有著它獨特的藝術語言,不再完全依賴于繪畫手段。各種新思想、新技術,被運用到舞臺上來。新的物質材料取代了木框蒙布的傳統布景方法。塑料、有機玻璃、玻璃鋼、鉛皮、銅片、金屬結構等,以它們特有的質感,直接與觀眾見面。而各種投映景的運用又使戲劇演出的形式活躍和富于變化。觀眾正是通過各種布景所給予的視覺信息,激發想象,加深感受。現代的舞臺美術應更多地運用形式感,在觀眾中引起一定的情緒反應,使戲劇演出達到預期的藝術效果。
在藝術創作中,一定的內容決定一定的形式。WWW.133229.coM形式受內容制約,內容又必須通過形式來表達。而在一定條件下,形式也可以反過來作用于內容,甚至在創作中起決定性的作用。形式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審美價值。
為什么一個劇本可以有許多種不同的布景設計,而在戲劇舞臺上,同一形式又可以適應于許多個不同戲劇的演出呢?前者是一個內容可以用多種形式來表達,后者則是許多個內容可以用一種形式來表達。
中國戲曲舞臺演出是程式化的。一桌二椅,城片火旗,約定俗成,可以適用于許多不同劇目的演出。這些砌末道具本身也具有了一定的審美價值,有它相對的獨立性。同一組城片,可以演《空城計》,也可以演《古城會》。戲劇的內容不同,所使用的布景形式卻是相同的。猶如寶石,既可雕琢成人物,也可雕琢成花鳥果品,外形不同,而寶玉本身的晶瑩的美質是相同的。
舞臺美術家的任務是要創造戲劇演出的外部形式,它不是圖解,而是以劇本創造為基礎的一種再創造。他要在與導演和演員的合作中力圖體現劇作的思想,創造與之相適應的富有表現力的形式。這個工作常常要求藝術家付出艱巨的勞動,以旺盛的精力和堅毅的意志來努力完成。
一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提出:人的需要除生理需要外,還有更高層次的社會需要。比如交往的需要、受人尊重的需要等。這些社會性需要從嬰兒時期就開始陸續產生,隨著年齡的增長,需要的內容與層次就會更加發展,成為心理活動的一部分。而賞識教育正是根據兒童這一心理特點,在承認差異、尊重差異的基礎上而產生的一種良好的教育方法。
通過賞識,可以維護孩子自尊,建立孩子的自信。其實每個孩子在學畫的過程中都會出現逆反心理,明智的老師鼓勵孩子,從不挖苦孩子。當學生畫了一張很糟糕的畫,不忘拍拍孩子的肩膀說:“你是個聰明的孩子,若再認真些就一定畫得好!”這既給孩子留了面子,又讓其發現自己的不足和問題。WwW.133229.CoM在這樣寬容的老師面前,孩子一般不會出現心理問題。針對膽小的孩子,要鼓勵他大膽畫、不要怕畫壞,在不斷的鼓勵和肯定中,孩子會覺得自己有能力、能勝任。久之,將具有獨立創作的能力。
賞識教育可以挖掘孩子繪畫的潛力。奧蘇伯爾根據學習進行的方式把學習分類為發現學習和接受學習。現在的少兒美術教育往往更注重后者,專業技術的訓練成為教育的重要目的。孩子的潛能受到限制,把技術混同于藝術,使教學成為毫無興趣可言的機械運動。我認為,對少兒最好不要進行“嚴格的專業訓練”,而適合進行放松的、自由的、鼓勵發現的趣味練習,這也是培養孩子繪畫興趣的關鍵所在。如果對兒童進行一絲不茍、循規蹈矩的繪畫練習,就會用“像不像”的標準來要求他,兒童就會為“不像”而苦惱,最終會因為“不像”而對繪畫失去興趣。賞識教育有利于學生興趣的鞏固,可以在少兒繪畫中適當地進行以線為主的靜物寫生訓練。既不失兒童繪畫的趣味性,又為以后的專業訓練打下基礎,作一些有必要的銜接。在素描的初級階段意在建立素描觀念,不要進行長期正規的寫生訓練,應以短期小幅的畫為主,畫好的可能性更大,給孩子一種“馬到成功”的感覺。但不能時時、事事都讓孩子“馬到成功”,因為興趣的鞏固需建立在繪畫技能不斷提高的基礎上。只有提高孩子對繪畫內在規律的理解與掌握,才能使他們對繪畫興趣升華到一個新的高度。這一時期教師的引導顯得尤為重要,要多為孩子提供展覽、比賽、交流、發表的機會。這種“賞識方式”能讓孩子受到獎勵和好評,孩子的自信心得以滿足,做到了初步的學用結合、學以致用,使孩子自主創作的欲望強烈,繪畫興趣得以持續。
二
有人把“賞識教育”推至“無批評教育”,顯然不合理。賞識教育應以表揚、肯定為主,批評為輔。在少兒美術教學過程中筆者有以下淺見。
用寬容、和善的心面對孩子,不要吝惜贊賞。賞識要有一定的藝術性,適時運用肢體語言。當孩子畫畫取得成績或遇到困難時,摸摸孩子的頭、拍拍孩子的肩、拉拉孩子的手、送去一個贊賞的目光、對孩子報以會心的微笑,這會給孩子帶來極大的安慰和鼓勵;也可采用將畫全班傳閱或是貼在墻上等宣傳形式,讓孩子感到成人對他的尊重、信任,使之充滿信心。一般情況下,教師都會鼓勵孩子,但要具備耐心、方法得當。“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孩子犯錯時,批評是必要的,切記情急之中不加鼓勵、反倒譏諷,用敏感的語匯如:“這么笨,別再畫了”“你真沒記性”等,挫傷孩子的自尊心,降低孩子對自我的評價。
適當把握賞識度。主張對孩子多肯定、多鼓勵,但不等于孩子畫得多糟糕也不去批評,盲目賞識。若賞識不夠,對孩子不屑一顧或訓斥指責,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使之產生自卑心理,缺乏自信,表現懦弱或有攻擊行為,以至于破罐破摔;反之,頻繁的表揚和獎勵也會使學生的興趣發生偏離,使學生對繪畫本身的興趣異化為對老師表揚的虛榮追求和既得的物質利益,從而導致孩子自滿自傲,任性,不能客觀正確地評價自我,稍遇坎坷便一蹶不振。教師應正確客觀地認識孩子,了解孩子身心需要,分析孩子的心理狀態。面對內向的孩子多肯定鼓勵,少批評指責;聰明、任性的孩子適當賞識,多提新的、更高的要求,幫助他克服任性的行為。
要善于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及時予以強化。以滿意的情緒對待學生作品,因人而異、避免用統一標準評判學生。調皮好動、坐不住的孩子偶爾也會畫得不錯,在常人看來這也許微不足道,但作為老師或家長必須努力捕捉這些稍縱即逝的閃光點,給予必要的表揚、鼓勵。以后只要他稍有進步都及時肯定,而不是當孩子興沖沖地說:“老師表揚我的畫了”,家長卻說“你得意什么,寓畫好的標準還差遠了”。這樣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造成孩子對繪畫失去興趣或缺乏信心。而貌似不經意地說句:“你進步了”“老師希望你畫出更好的畫”,將會對孩子的教育產生良好的效應,對孩子的發展有積極的影響。
實踐證明,在少兒美術教學活動中適時運用賞識激發孩子,不但能開拓繪畫題材的空間,有效激發少兒進行美術創作,還有利于教師更好地關注兒童心理狀況,了解孩子的思維方式。因此,該課題的研究價值不僅僅在于美術的本身。讓我們慎重地對待每個孩子,為培養創造型人才,走好這關鍵的一步,使孩子將來成為祖國建設的棟梁之材。
參考文獻:
[1](美)馬斯洛著《人類動機論》,《心理學評論》1943.
因為考察中國舞美的新發展,就要面向世界,站在世界舞美的高度。那么,世界舞美呈現哪些新的發展趨勢呢?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多元化
多元化的21世紀,世界舞美也呈現明顯的多元化發展趨勢。這種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又可以分為以下四個層面:
(一)舞美構成要素的多元化
舞臺美術原本就由布景、道具、服裝、化妝、燈光、音響效果等多種要素構成,并且涵蓋了繪畫、雕塑、工藝美術、實用美術乃至建筑、園林、音樂等各種藝術因素。而現在,除上述多元化因素之外,又囊括了廣告宣傳、海報制作、節目單設計等等。可謂是舞臺藝術“大綜合”之中的“小綜合”,其多元化發展趨勢,越來越明顯。
(二)藝術風格的多元化
過去的舞臺美術,基本上分為寫實主義與寫意主義兩大藝術風格,而現在的舞臺美術,除了這兩種藝術風格外,還包括了印象派、抽象派等西方現代派的藝術風格。wWW.133229.COm其藝術風格的多樣化,也越來越鮮明。
(三)縱橫交匯
世界舞美還呈現縱橫交匯的發展趨勢。在縱向上,呈衍化特點,即從本民族或特定區域的藝術源流出發,保持傳統特色又賦予時代精神。我國戲曲舞美就是民族化與現代化結合的有力證明。歐洲各國亦如此。英國、法國、德國、俄羅斯等國家的舞臺美術,也都既有本民族本地區的傳統特色,又融入新時代的新元素、新特點。
(四)時空造型的多維拓展
作為舞美的主要方式——舞臺時空造型,也呈現出多維拓展的發展趨勢。許多舞美大大加強了動態功能,大幅度地拓展了時空落點與表現范疇。或用樸素的造型形式表現深刻的內涵,或用華麗的形象構成奇特的景觀,但都共同致力于將舞美由僅僅是舞臺藝術局部的裝飾發展到總體意念的表達。從舞臺的二維空間發展到三維空間,并進一步發展為包括觀演關系的演出場所在內的多維動態時空的立體化結構設計。例如音樂劇《貓》的舞美設計,就像整個劇場內外設計成一個“動物世界”,使整個天地真正變為一座“大舞臺”。
二、科技化
綜觀世界舞美,呈現明顯的科技化發展趨勢。許多現代化的高科技,都進入舞臺美術領域,例如電腦設計的布景、投影布景、激光布景,燈光中的電腦燈、激光燈,音樂音響的電腦調音臺等等,使整個舞臺美術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景像,令人耳目一新。
現代化的聲、光、化、電等各種高科技的廣泛應用,使世界舞臺美術真正形成一個廣闊的藝術世界。
三、人性化
在人性化的21世紀,世界舞美也呈現人性化的發展趨勢,這種人性化的發展趨勢,又表現在以下幾個層面。
(一)充分發揮舞美設計師的作用
尊重舞美設計師,使他們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和藝術創造性。例如在捷克,就有舞美設計大師斯沃博達與威赫爾。國家對他們格外重視,不僅待遇優厚,而且分配有高級豪華的別墅。政府對舞美的高度重視,促進該國的舞美學科走在世界舞美前列,成為世界舞美中心。他們把舉辦國際舞美展覽活動當作國際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把舞臺美術看成是人民文化生活中進行綜合審美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二)培養舞美設計新人
許多國家的藝術院校或戲劇院校,都設立了舞美系或舞美專業,大力培養舞美新人,這也成為世界舞美的一個新的發展趨勢。
巷道的穩定性比較差,在開采的過程中,其施工質量比較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因素,如果施工人員技術不精,安全意識淡薄,就會造成巷道坍塌等問題。最后,這項工作比較復雜,應用的施工技術以及設備較多,如果工藝流程選擇不當,則會影響煤礦開采的安全性。
2影響煤礦開拓掘進工程效率的因素
巷道掘進是煤礦開采的重要程序,在掘進的過程中,對施工工藝及技術要求較高,施工人員必須具有一定工作經驗,還要熟練使用機械設備,保證每道工藝流程的連續性,從而確保巷道挖掘的效率與安全性。通過分析發現,在實際掘進的過程中,其比較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營銷,下面筆者對這些影響因素進行簡單的分析,希望引起施工單位的注意,起到一定警示作用。
2.1掘進設備比較落后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我國煤礦企業的施工技術水平越來越高,這也促進了煤礦行業的發展,但是我國煤礦企業的發展并不均衡,在一些煤礦企業中,使用的機械設備仍然比較落后,這不利于提高該企業的生產效率,很容易被市場所淘汰。我國的煤礦開采技術,相對于西方發達國家較為落后,很多設備不具備自動化與智能化的功能,而且較容易受到地質條件的影響,在一些地形條件比較差的地區,煤礦開采效率以及質量并不高。
2.2地質條件
地質條件對煤礦資源的開采安全性有著直接的影響,如果地質條件較為穩定、良好,工作面煤巖的硬度合適,那么就能夠確保巷道快速掘進的質量與效率,從而實現安全性生產,但若不具有穩定性,瓦斯涌出量過大,那么極有可能在生產過程中出現瓦斯爆炸等安全事故,威脅到技術人員的生命安全。
2.3施工組織管理差,施工者綜合素質不高帶來的因素
目前,我國正處于經濟快速增長期,原煤產量出現供大于求,很多煤礦管理者只注重眼前利益,在施工組織管理不注重科學性,在沒有相應的措施下,過度開采煤層,同時,一些煤礦企業的工作人員綜合素質低,工作經驗不足,沒有掌握煤礦巷道的掘進新技術與新工藝,或者掘進設備的性能不熟悉,造成掘進設備的應用率不高,巷道掘進速度不高。
3加強煤礦巷道快速掘進水平的施工技術方法
首先,大力應用超前地質探測技術。地質探測技術對煤礦企業極為重要。準確的測量工作能夠保障實現煤礦企業設計目標,能夠很好的解決煤礦企業在采煤生過程中出現的新的地質問題,因此,超前探測技術是煤礦企業巷道掘進安全最可靠準確的技術保障。煤礦超前地質探測可以利用鉆探、物探及巷探等技術方法,探清煤層的采、掘頭面安全距離范圍內的地質構造、水文地質狀況以及巖層等重要地質信息,預防誤揭煤、誤透老空老巷積水、誤透構造水等現象,同時也能夠預防發生瓦斯突出與突水事故,促進煤礦企業安全生產。當前,超前探測所采用的方式大約三種類型,即鉆探、物探和巷探。煤礦企業應該結合自身特點,在煤礦采掘前對礦區地質進行超前探測。探測前,要科學編制井下超前鉆探設計圖紙,制定嚴密的防突出、防水患、防誤透老空等專門舉措和應對方案;探測施工要嚴格按照井下鉆探設計圖紙進行施工,發現施工與設計圖紙有沖突,要第一時間對圖紙進行研究,有必要的前提下進行科學變更。要對鉆探圖紙等資料進行認真的分析和總結,強化礦井的超前探測管理工作。其次,不斷改進的施工方法及施工工藝。實踐證明,只著眼于完善“常規”的施工方法,尚不足以使巷道掘進速度產生新的躍進,還必須積極推廣并進一步研究新的施工工藝和技術,如中深孔爆破,深孔爆破等。最后,加強勞動組織管理,加強施工組織管理。安全是任何一個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和前提,更是煤礦生產的頭等大事,是天字號工程。煤礦的第一要務是落實各級安監主管部門頒發的安全生產規程,在安全的前提下進行施工、采礦、掘進。另外,煤礦企業還要根據煤礦巖巷施工技術與機械設備現狀,盡力實施多工序平行交叉作業。對每個環節的工序的潛在能力仔細分析,合理的進行勞動組織管理,促進讓各個工種協作性、銜接性以及作業循環性,注重過程控制,不斷完善質量保證體系。
4結束語
1.很少學生想去條件相對艱苦的偏遠地區完成實習環節任務
隨著當下經濟全球化趨勢的日趨顯著,部分大學生有比以往更加濃厚的追求高生活品質的意愿,同時對“物質生活帶來的賞心悅目及便利”也越發依賴。如此高校難以安排學生到條件相對艱苦的偏遠地區完成相應的實習環節任務,很難達到“培養學生吃苦耐勞、承受社會壓力的能力”的目的。
2.部分學生綜合素質較低,難以勝任實習崗位工作和完成實習環節任務
由于各種原因,部分美術教育畢業生在校期間缺少主動培養自身文化素養以及專業技能的意識,導致自身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不高,最終難以勝任實習單位分配的任務,難以適應實習單位環境,欠缺實踐能力及實踐操作的培養能力。該環節不足主要表現為:
第一,部分高校美術教育專業學生在校期間對相關技能的掌握程度不夠、對專業知識的積攢不足,導致其后期學習能力和主動性不強;
第二,部分高校美術教育專業學生思維局限嚴重、閱歷較淺、知識儲備不足、綜合素質較低,為后續的實習任務加大難度;
第三,部分高校美術教育專業學生正確處理社會現實和個人理想的能力較欠缺,并在日常的生活、學習過程中養成了“我行我素、自我中心”等不良習慣,甚至到實習單位后無視實際教學狀況、條件,脫離教學實際,單方面奉行“藝術至上”的宗旨,難以完成“培養自身合作精神、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的實習任務。
3.部分高校美術教學專業學生欠缺科學有序、有計劃而相對完善的技能訓練和指導
當下,部分美術教育專業學生對形式美表現能力教學序列概念及其理解并未達到相對清楚的程度要求,對相關技能的掌握不夠牢固。并且,很多學生僅對專業課程、課本知識展開機械、死板的學習,其所在高校很少為其安排相應的技能訓練環節,學生自身更是很少主動尋找運用知識、訓練技能的機會。很多高校美術教學專業缺失科學有序、有計劃而相對完善的技能訓練和指導,直接導致了學生自身相關技能的欠缺。
二、改進措施
針對上述不足,各高校應有意識地培養并提升學生創新能力,鼓勵并采取相應的措施(如個人物質方面的補助、精神方面的褒獎等)引導大學生到條件相對艱苦的偏遠地域展開實習,完成、達到培養自身適應環境、承受當今社會壓力的任務和目的。對于創新意識、實踐精神較為突出的部分學生,教師應相應地及時投入并加大對“培養創新”的投入力度,因勢利導,利用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合格的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在具體的教育實習環節中,指導教師還應格外注意對學生具體教學任務的安排,以便學生能在該環節內充分理解、掌握教材中的難點、重點;注重對學生個人潛力的挖掘、調動其實習積極性,使得學生的特長能充分發揮,促進自身專業技能的提升和自身素質的完善。當然,實習環節的重中之重便是制訂“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并且針對性較強的”教學實踐計劃和實習指導。教學實習展開之前,做好準備工作和計劃,以便有針對性地提高學生各方面專業能力和對知識的實際運用能力。與此同時,教師還應該重視對參與實習的美術教育專業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的培養,以便達到以培養創造力為基礎來提高個人技能的目的。安排實習是提高學生專業素養的必要環節和有效途徑,為提高高校美術教育實習環節的成效,教師應該實時分析實習環節中所遇到的問題,及時針對實習環節中的不足和弊病制訂相應的解決方案,采取合理的改進措施保證高校美術教育實習環節的順利展開。
三、結語
1.提供欣賞平臺
借助學校網站、教師博客、《雨竹》校刊等平臺開辟名家名畫作品賞析欄目。比如齊白石的《蝦》系列賞析、徐悲鴻的《奔馬圖》賞析、凡•高的《向日葵》系列等,讓學生從小接觸經典的藝術作品,引導他們認識名家美術作品的多元性,學會寬容和尊重大師的作品,與大師直接對話,并且撰寫欣賞心得,以幫助他們在童年時代就獲得較高的藝術發展起點。
2.加大宣傳力度
在學校宣傳窗、海報欄、美術教室等場所定期舉辦學生優秀美術作品展以及學生個人畫展,張貼學生創作的能夠體現兒童天性、天真樸拙的優秀美術作品,如書法、國畫、剪紙、青花、線描等一系列作品,這一舉措能拉近孩子的心理距離,更易被孩子們接受。今后筆者還準備將一些優秀的國內外名家名作引入學校公共空間,為本校學生努力打造更完整的藝術欣賞氛圍。
3.相關活動配合
因本校的校園文化理念是“詩意雅韻”,每年借助校園藝術節這一契機,定期開展全校性的詩配畫比賽,由學生自選一首喜歡的古詩,以硬筆書法的形式書寫之后,配上與詩歌意境相符合的畫面,以此表達學生的審美感受。這一舉措具有一定的跨學科色彩,實現了抽象的文字思維與美術的形象思維之間的聯系與互換。除定期開展詩配畫比賽,近年來圍繞學校民樂特色,開展“樂之繪”美術比賽,也是全校學生共同參與的一項大型活動,學生的繪畫能力得到了很好的發揮。
4.豐富學校圖書館美術藏書
筆者學校有個南京市級的示范圖書館,有兩萬冊的藏書,其中就包括一定數量的美術類讀物,給愛好美術的孩子們提供了一個擴大美術閱讀視野的好機會。
5.家校聯手
另外,利用家校平臺,號召家長在家中給孩子創設一定的藝術氛圍,使孩子耳濡目染,快速提升其審美品位。
二、凸顯主體,鼓勵學生“美”的學習
1.合理利用美術學習單
在過去的美術欣賞教學中,筆者曾有過這樣的體驗,就是過分重視了教師的分析與講評,而忽視了學生對于美術作品的自主理解。或者就是簡單問問學生,你覺得這幅畫怎么樣?那么,學生大多數情況下回答的可能就是“我覺得很好、很漂亮”這樣很空洞的一些評論。一些經典的美術作品所蘊藏的內涵和意境,可能不是小學生的認知水平所能完全洞悉的,而教師所秉承的又可能是成人化的視角,這就造成了教與學的斷裂。因此,筆者開展了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嘗試,根據上課內容,設計了相關問題,編制成美術學習單,學生回家后,在家長幫助下上網檢索相關資料,或者去查找搜集相關的實物,再結合自己的審美感受填寫相關問題,由此獲得對于欣賞主題的感性認識和初步的理性判斷。
2.“我當小老師”
“我當小老師”即學生評畫環節,具體的做法是,展示欣賞對象后,要求學生根據先前閱讀的資料,大致描述自己的欣賞感受,然后由教師引導學生走上講臺,拿起教棒擔當小老師,從相對專業的角度進行稍具深度的分析,如色彩、線條、情緒、內容等。這一方法還能夠讓學生展現自己的欣賞水平,形成熱烈活潑的課堂環境。
3.同伴互助
在筆者的課堂里,對全班學生進行“七彩虹”的分組,每一組代表彩虹上的一種色彩。人員的組合上也是由繪畫能手領銜,搭配能力層次高低不同的學生,互幫互助,尤其在進行集體畫創作或是手工制作時,學生們長期的合作訓練,能讓每一個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任務,深知自己是彩虹橋上不可或缺的顏色,從而得到樂趣和歸屬感,身心同時得到愉悅,得到美的熏陶。
三、拓寬視野,挖掘“美”的社會資源
美術教學不應該只在教室里開展,教師無論是有意識地組織開展教學,還是鼓勵學生通過課外時間請家長協助共同開展,課外美術活動都是美術教學重要的補充和延伸,是非常必要的。
1.積極挖掘本土資源
合理借助利用本土優質文化資源,實地觀察欣賞,感受藝術和生活的聯系,激發保護與創新精神。如棲霞寺石窟文化、南朝石刻、燕子磯公園、城南老建筑群等,并將這些素材穿插在校本教材中,成為書本知識的有益補充,增添教材的本土性、地方性。對于本土的文化資源,如果光讓學生從網絡或書籍上查找圖片,還是會顯得有些距離感,所以讓孩子們去實地游覽和觀察,現場震撼力很強。筆者曾帶著學生組成“我身邊的南朝石刻”尋訪小組,去尋訪棲霞區內的南朝石刻,讓孩子們現場感受經歷了1500多年風雨的南朝蕭秀、蕭恢墓石刻,孩子們顯得十分好奇和激動。他們想象中的石刻應該是非常華美的,但是現場很樸素,甚至顯得有點殘缺破敗,雖然帶給他們些許失望,但是他們很快就被石辟邪、石碑的雄壯所打動,仔細研究上面的花紋,并且在本子上臨摹下來石獸、石碑的樣子,回校后還寫了尋訪日記,身臨其境的體驗大大強化了他們的審美感受,欣賞能力也得到了較好的鍛煉。
2.參觀博物館、美術館
南京作為六朝古都,具有多個豐富底蘊的博物館、美術館、展覽館、名人舊居等,這些場館中的美術教學資源,有的可以直接拿來用,有的可以通過教學讓學生簡潔地體驗與感受,還有的可以與美術知識融合,形成新的綜合知識,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感官認知,也在與藝術品近距離的接觸中感悟了美的力量,從而獲得審美能力的提升。
3.感受四季變化
在美術學習中,能夠逐步建立或者基本具備藝術感覺的兒童,不僅僅是研究眼睛看到、耳朵聽到、身心感受到季節的變化,而且是領悟到了季節變化帶來的不同感受。更重要的是,四季更替的變化能夠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使其具備一種與眾不同的眼光和思維。假如小學生能夠在看似平常的景致里捕捉到細小的事情,而且這些現象讓人能夠注意到它,它帶來的刺激就會長驅直入地進入小學生的意識。筆者曾經帶領學生在校園里同一處地點“曲荷滴翠”處觀察景色,四季的變化使得景物在造型、色彩上產生變化,孩子們通過觀察寫生,在這種記錄中再現了真實,又藝術化地升華了真實。創造四季美景的經歷讓學生們提升了敏銳的感知美的能力,也培養了其表現美的技巧。
四、加強實踐,提高教師“美”的素養
1.了解幼兒美術教育的相關理論。
教師的美術教育觀念直接關系著幼兒的藝術創作過程,實施幼兒美術教育更需要掌握一定的兒童美術和美術教育的相關理論來架構和引領正確的幼兒美術教育觀念。幼兒教師應了解兒童美術教育發展的歷史,對兒童美術的發展階段理論及代表人物的基本觀點要熟悉,如兒童美術的發展階段理論代表庫克、羅恩菲爾德,兒童美術的認知理論及代表人物古德伊娜芙,兒童美術的分析理論代表人物艾修勒、哈特薇克,兒童美術知覺理論代表人物阿恩海姆,兒童美術的本質論代表人物艾斯納等。在對幼兒美術發展歷史的回顧中,了解兒童美術的特點、兒童美術教育的發展進程,不斷豐富自身的幼兒美術教育基礎知識。
2.加強對相關政策法規的培訓。
基于幼兒園教師對語言、社會、科學、藝術、健康五大領域皆顧的特殊性,往往也會出現對每個領域都不精通的問題,需要加強對兒童美術教育相關的幼教政策法規的培訓。如《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的第二部分“教育內容與要求”中明確規定了藝術教育的目標、內容與要求、指導要點,需要幼兒教師深入解讀,并內化到幼兒美術教育活動中貫徹落實。此外,教育部于2012年10月頒布了《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第五部分是關于藝術領域的闡述,《指南》中美術教育分為兩大部分,一是感受與欣賞,二是表現與創造,每一部分用兩個要點來闡述。在每個要點根據幼兒的年齡段設定了“學習與發展目標”,告訴我們三個年齡段幼兒美術的教育大致可以達到什么樣的發展水平,而達到這樣的水平我們可以根據教育建議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和手段。有助于教師了解幼兒美術學習與發展的基本規律和特點,明確幼兒美術學習與發展的價值取向,學習幼兒美術教育的有效策略。
3.豐富幼兒教師自身的藝術底蘊。
作為幼兒教師開展兒童美術教育,若要讓幼兒掌握一個點,教師必須先掌握一個面、一組鏈。我們應對著名的畫家、畫派有所了解,如國外的凡•高、米羅、蒙德里安等大師,國內的徐悲鴻、劉海粟、吳冠中等,以及中國當代超寫實主義油畫的領軍人物冷軍等,在感受與欣賞中加強對優秀作品的賞識和解讀。此外,我們還要學會雅俗共賞,關注周圍環境中的藝術美,如廣場雕塑、自然景物、羽毛創意、石頭彩繪等,這樣才能做好兒童與美術之間的“審美中介”。幼兒園還要加強美術園本教研,通過一課三研、同課異構、現場觀摩、說課評課等,探討美術技能培養與幼兒創造力的發揮之間的關系、面向全體與個別指導的關系、教師放手與出手之間的關系,充分認識“前臺”的精彩與“幕后”的積淀之間的關系等,不斷轉變觀念,提升教師自身的藝術文化底蘊。
二、對幼兒期各年齡段美術特點的把握
開展幼兒美術教育應了解3-7歲年齡段幼兒的美術活動的特點。如幼兒的手工活動可以分為無目的的活動期(2—4歲)、基本形狀期(4—5歲)、樣式化期(5—7歲)。幼兒的繪畫發展一般經歷涂鴉期(1.5—2.5歲)、象征期(3.5—5歲)和圖式期(5—7歲)三個階段。在幼兒園美術教育實踐中,我們發現幼兒期各年齡段幼兒的美術活動特點和建議如下:3—4歲的幼兒參與美術活動的特點是能把圓和橫線結合起來,畫出的是“符號人”,建議教師可以通過美術游戲的方式開展幼兒美術教育活動,如:網小魚、彈珠滾畫、蔬果拓印等。4—5歲幼兒的特點是手部控制能力增強,喜歡畫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事物,對顏色也有了不同的運用,能用簡單形狀逐漸深入地表現越來越多的事物,從畫中也能區分幼兒的性別,看出幼兒的繪畫心情。此階段建議教師從關注幼兒的興趣入手,引導幼兒從生活用品、環境、布置、節日裝飾及四季景色中獲得美的感受,創設有趣的情景和寬松的氛圍,提供多種美術工具、材料(包括專門材料、自然物或廢舊材料),支持、鼓勵幼兒用美術方式表達自己的所見、所知、所想,讓幼兒充分感知和欣賞,學會自由選擇并正確使用,進行大膽表現,還要關注幼兒有序的收放習慣的養成。5—6歲幼兒的特點是不僅能抓住事物的特征和形狀,還會畫出物體之間的關系,會畫出一些透明的物體,畫完會講出畫的內容。觀察力和想象力明顯增強,表現物體也比較接近實體,強調或夸張畫中人物的某項特征,這個階段也是幼兒繪畫最充滿活力的時期。建議此階段可以充分挖掘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讓幼兒大膽嘗試多種材料作畫,開展主題繪畫、借形想象、立體創作等美術活動,有條件的幼兒園可以指導幼兒參與一些繪畫比賽,充分展示幼兒的藝術才能。當幼兒教師了解了不同年齡段幼兒美術的特點,就能制定出合理的活動目標,選擇恰當的教育方法,實施正確的作品評價,有針對性地開展幼兒美術教育活動。
三、對幼兒美術教育實施智慧的充盈
“美術教育是一把雙面的刃,教得多了,想象力得不到發揮,兒童易被稱作為教師雇用的童工;教得少了,期待自然開花的結果,卻常見兒童為技巧不足,學習的過程空有刺激而沒有收獲。”在幼兒美術教育中,作為一線的老師不僅需要具有審美的眼光,同時還要掌握一定的幼兒美術教育智慧,這也是教師美術素養的主要體現。
1.材料運用的智慧。
材料在幼兒美術教育活動中非常重要,我們應關注材料在幼兒美術教育活動中可能會產生的干擾作用。如在大班《水墨故事》美術活動中,由于宣紙放入水中拉出來很容易爛掉,在教學時教師就智慧地將牛皮紙裁剪成合適的大小,中間掏空成扇形、圓形等各種形狀再進行封塑,然后將宣紙貼在上面,這樣紙就不容易壞掉,而且還起到了一個裝裱的效果,因此,幼兒美術教育中材料的運用也有智慧。
2.難點分解的智慧。
一節有效的幼兒美術教育活動課,必須對難點進行分解,采用兒童易于接受的方式和策略,促進目標的達成。如大班美術《愛心車》的難點是幼兒對動物主要特征應了解,并能通過繪畫的方式表現在紙上,還要體現汽車的樣子。在難點分解時,教師通過對各種動物形象的欣賞,示范時結合兒歌教學法“:愛心車,變變變,變出大象長鼻子;變變變,再變大象大耳朵,還要加上車輪子。”教師邊念兒歌邊示范演示汽車變形的畫法,解決了動物與汽車變形之間的難點,并通過怎樣讓愛心車更受小動物喜歡完善了線條、色彩對動物汽車的裝飾。
3.示范演示的智慧。
教還是不教?教又該怎樣去教?其實注重幼兒在美術活動中的自由創作,并不意味著教師不用去教,而是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在大班《葫蘆添畫》中,針對葫蘆較小、立體操作較難看清的問題,采用平面復制、教師演示、幼兒嘗試、幻燈片貼畫的流程,讓幼兒看得更清晰。透明膠片的運用,減少了一一演示的時間浪費,達到了借形想象并添畫的效果。
4.操作要求的智慧。
教師的操作要求將直接影響幼兒美術活動的效果。如《水墨故事》活動中幼兒的操作環節,教師提示幼兒:滴3滴墨、浸紙,數到“7”提起來。其中也蘊含著教師的專業智慧。這“3、7”兩個數字哪里來?教師從平時不斷的探索實踐中獲得,墨滴多了,墨團太濃,不好看;滴少了,墨的紋理效果不明顯,3滴正好。數到“7”,“7”之前的效果太淡,不清晰;“7”之后,宣紙會爛掉。幼兒操作時的最佳效果時間控制體現了教育智慧,又讓幼兒在邊數邊操作的過程中增加了很多樂趣。
5.作品評價的智慧。
國花是國家形象和民族精神的象征。國花具有國家名片的象征意義(我國社科院陶慶梅博士語)。梅花是我們中華民族與
梅花原產
梅花,有著蒼勁挺秀,疏影橫斜,清雅宜人的神韻,它在冰里育蕾、雪里怒放。人們通常把它作為美麗高潔和剛強意志的象征,倍加贊賞。
文人詠梅以詩賦,畫家畫梅則以筆墨。以梅入畫,是淵源很早的事情了。早在南北朝時,梅花就已經入畫,到了北宋,畫梅成了一種風氣。歷代畫家皆以筆墨來描繪梅的品格,以形傳神,寄托自己的人文理想。
周淑瑩筆下的梅花正是這樣。她畫中的梅花,依稀可見粗壯的枝干,或傲然橫過,沖擊著你的視線,或側枝曼舞,傲迎風雪。在堅強冷艷背后,分明又有一抹柔情,再添生趣。由此,我們感受到的不僅是梅花的高潔品格,更有畫家對梅花的深刻理解和獨特感悟。由此,她筆下的梅花才得以這么富有韻味。
“筆墨當隨時代”。周淑瑩的傳統功力自不必說,因為沒有傳統功力,不足以表達梅的品格,更不足以寄托自己的感悟。值得注意的是,周淑瑩在表現方法上很用了一番心思的。我們可以看到她的畫面在背景上的渲染處理,而且在梅花形象表現方法上的突破,以及枝干以白破黑的表現方法,這都是一種大膽的嘗試。不僅使梅的形象得以表現的更加強烈,對梅的品格神態表現也更趨完美。這種處理方法,不僅基于傳統功力,而且要求畫家既要大膽放手,又要適度把握。WwW.133229.coM否則,不但不足以表現“梅”的主題形象,反而會喧賓奪主,適得其反。然而周淑瑩做到了,這正是作為畫家的難能可貴之處。
“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她的畫不但鮮明又微妙地表現出梅花的神清骨秀、高潔端莊、幽獨閑靜的氣質風韻,同時,畫家本人的人文理想也得以展現。相信,正值藝術創作黃金年華的藝術家周淑瑩,一定會畫出更多更好的梅花作品,為我們這絢麗多彩的時代錦上添花。
一首美麗的朦朧詩
關鍵詞:寫實主義油畫 情感表達 直覺表現 視覺世界
進入21世紀,作為架上繪畫的主要種類,油畫及其創作在中國已呈現出繁榮的發展趨勢。畫家們從學習、研究油畫的傳統技法和以前的風格流派,到理解油畫的視覺規律和表現形式,逐步認識到油畫的理性和感性層面,以及影響力和沖擊力,已開始介入抽象、半抽象、實驗表現、行為藝術等的語言探索,許多較為獨立的個體風格也逐漸形成和建立。油畫的表現問題,盡管在世界藝術的發展潮流中已不再是一個爭論的熱點,但對于當今的中國美術界來說卻并非毫無意義。由于中國傳統藝術形式中,普遍存在著有抽象意味的視覺傳統,中國油畫家在利用合適母題、意象、符號轉換方面,也有著廣泛的創作空間。加之時尚文化的影響、個性的張揚、經濟的需要、社會的認可度,油畫這門在中國以嚴謹寫實、純客觀表現為基礎的藝術,已開始走向直覺表現和抽象表現。當然,表現僅僅是一種外在的方式,探求其視覺世界的深層含義更為重要。
所謂視覺世界是指畫面呈現給人的感觀和刺激,其中包括了形體、色彩、線條、筆觸、肌理等一系列的表層概念和由此產生的深度、層次、體量、質感和色調、氛圍,更體現了作者的一種情感因素,是自身經驗、造型能力、表現技巧的融合,這屬于畫面深層次的內容,是可以引起視覺興奮乃至產生思想共鳴的東西;寫實主義是指以“全因素”素描為基礎,“印象派”色彩為表現方法,比較接近“照片”效果的一種“真實”和“純客觀”的繪畫方式;直覺表現可以說是現代油畫表現手法中的一種形式,也可以認為是畫家在創作過程中的一種自覺和不自覺的行為方式,在此不作理論和技法上的深入探討,只是借用這一形式的大概念而已。Www.133229.cOM
寫實主義與具象表現
中國油畫最早的發展離不開徐悲鴻先生,他是寫實主義油畫的倡導者,早年曾提出“美術應以寫實主義為主,雖然不一定為最后目的,但必須以寫實主義為出發點”。他還曾旗幟鮮明地反對過后期印象派和野獸派,傾向古典主義造型的油畫,主張“盡精微,至廣大”。實際上他本人的油畫就是既得益于新古典主義嚴謹、細膩的分析與表現,又融合了現實主義油畫的用筆和直接表現。在徐悲鴻先生油畫觀念和美術教育思想的影響下,中國油畫多年來的發展一直是以寫實主義為主導地位,寫實主義油畫在很大程度上體現的是油畫的具象表現。這一時期的風格形式的表現,畫面常常采用傳統油畫中的同類色為調子,取景比較局部化,畫面表現嚴謹,對細節的描繪也比較多,傳統的技法貫穿始終,充滿少許故事化、情節化的處理,尤其是對質感、層次和深度的表現,有了敘事結構的意味。這一類的表現已基本形成了寫實主義油畫的語言風格:具象、細節、厚重、體量、空間、明暗以及與現實世界的可比性、參照性,凸現出藝術觀念上的禁忌和傳統慣例的作用。“眼見為實”成為一種觀念、見解和認識。“真實”被一再構筑,一再重建,當然也開始了一再質疑和一再追隨的創作過程,這就是當時寫實主義的油畫呈現的視覺世界和與之相應的具象表現形式。
情感需要與自然表達
隨之而來,“現代藝術之父”塞尚的畫風在中國的美術界掀起了一股浪潮。他主張的用主體意志改變自然對象,在畫面上創造“第二個自然”的新理念和革新精神,逐步被中國的油畫界廣泛接受,這一觀點與中國的古典文化傳統有著驚人的吻合。中國文化傳統中一直認為藝術是一種人格,是畫家本人在世界面前的一種態度,人應該用自己的體驗和情感表現在畫中。《尚書·舜典》中的“詩言志”說的是:詩詞創作應當表達個人的情感。我們也可以理解成“畫言志”,讓個人的富于個性的情感及所表達的藝術,引起與作者有相同的情感體驗的民眾理解,從而產生情感的認同、藝術的共鳴,這才是藝術的影響力和魅力。當然,美術,尤其是油畫仍然離不開形、色、線、結構的獨特表達,這樣才能成為人類對視覺美的不可或缺的需求,成為社會的需求。在這種思潮影響下的油畫,畫面用色已經帶有一定的主觀傾向,構圖有了一定的表現力和張力,加入了現代平面設計構成的理念。減少細節刻畫,減弱畫面的前后關系和層次感,但是仍然離不開形的體積感和自然的光感,明暗處理仍舊遵循自然原則,色彩冷暖手法的運用、畫面厚薄的安排,一如寫實主義油畫的原則,偶爾也出現些裝飾意味的表現,但表現得并不充分和成熟。回想起來,這一時期是對油畫的視覺世界的理解和迷惑,是對自然極端謙虛的態度。一心一意表現空間、體積、色彩的協調以及形式的流暢與和諧,但又逐步離開了“文學性的東西”,去除了敘事結構和情節性描繪,加入了一些理性上的內容,還試圖表現畫家的某些感受和認識。不過由于思想的局限性和手法的沿舊,所以畫面不夠完整,藝術的語言也不強烈。在視覺世界的表達上,雖然看上去充滿了靜默和永恒,但同時體現了一定的跳動和徘徊,這一時期的油畫有視覺上的體現,但沒有相對的表現形式和方法,是一種由于情感需求和認識的深入,自然而然的表達方式。
直覺表現與意象再現
如何更深層次地發展,如何由客觀到主觀,由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回復到另類感性,這是一個擺在每一個畫家面前不可回避的問題。想要尋找到“代表自然”的本質特征,自己必須通過視覺和大腦來整頓、梳理感覺,從自然中領悟出其內在的關系——固有的形式與秩序,進而生成既有理性結構又有直觀意味的創作性意象。我們知道,視覺世界中眼睛對形和色的反應是有“記憶性”和“遺忘性”的,從人的精神領域或者直接說從人的視覺經驗中,人只記住強烈刺激的景象。但是,油畫的創作以及最后呈現給人的油畫作品的畫面,并不只是產生一種視覺上的強烈刺激,而是需要既有刺激,又能給人留下思索的余地,還要有愉悅之感,補充、緩和、松弛部分眼部神經。這就是油畫的視覺世界的真諦。
油畫直覺表現就是基于此理論上的一種創作方式,憑直覺捕捉對象,可以無具象的形態,無敘事結構,無嚴謹的、純客觀的事物表象,只有顯現的“心象”和“意象”。當然也可能完全進入“痕跡化”“點劃式”“符號化”的地步,這是另外研究的話題。目前,我們所經歷的直覺表現仍然要有或多或少的原型,以及客觀事物的成分。隨著信息文化和消費文化的產生,畫家個人的處境與感受的強烈,為了體現對當代社會文化語境的反映,內心深處文化記憶的萌動、調整和升華,人們需要個性語言,需要抽象表現、需要直率表達,在這種前提下的油畫表現,呈現出了一種新的氣象。畫面籠罩在優雅的調子之中,微微透出一些主觀色彩,表現的是整體上的、印象中的事物,基本元素多層組合,減弱了空間的前后關系。某些方面作了概括性的裝飾性處理,用光集中,畫面中的物象自由組合,表現了世界的擁擠、無序、神秘而自然,是一種精神層面上的再現,更是一種內心強烈感受的表現。這種經過思索和整理后的直覺表現,手法輕松自如,盡抒心中意氣,既讓人愉悅,又能讓人思考,是從物質感覺到精神結構的內在轉換,是一種從混亂、相對、零碎,到秩序、絕對、堅實的視覺領悟和視覺世界的表達。
毋庸置疑,沒有個性就沒有藝術的獨創。面對新一輪的油畫浪潮,每個從事油畫創作的人都應該保持足夠的反思與警醒。我們需要想的問題、需要做的事情還很多,筆者認為,把握好油畫在視覺世界里的規律和原則,無論是具象表現還是直覺表現——正如畢加索所說:“抽象藝術不存在,立體主義也不存在,作品的任何元素不過是另一種的表達需要。”——只要采用符合自己心跡的表現形式,大膽地創作,認真地思考,再創作,再思考,一定能創作出發自內心的能引起共鳴的藝術作品,直面世界,通過理解和感受進入藝術的冥想狀態,從而實現自我內心世界的協調和完美,進入一種新的藝術境界。
參考文獻:
[1]戴士和《標準樣式質疑》
[2]譚天《新學院主義》
[3]林木《先為自己服務,再為社會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