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留守兒童心理論文范文

        留守兒童心理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留守兒童心理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留守兒童心理論文

        第1篇:留守兒童心理論文范文

        留守兒童在社會環境、教育、家庭等方面存在缺失,其成因分析如下:

        1.家庭原因

        由于父母長期外出打工造成兒童心理發生很大變化。留守兒童無法同父母進行交流和思想交換,得不到父母的安慰和鼓勵,形成無助、自卑、怨恨、暴躁等情緒。家庭教育作為兒童最早的啟蒙教育,影響一個人的一生。良好的家庭有利于培養健康的一代,父母作為第一任教師,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留守兒童缺乏這種家庭教育,由于監護人教育水平、精力、體力等限制,不能對留守兒童實行家庭教育,造成孩子行為發生偏差。

        2.學校原因

        學校對留守兒童的重視不夠,甚至有些學校根本沒有留意到留守兒童的這種心理需求。學校對留守兒童關注力度不夠,表現在辦學條件的制約,由于學校的師資力量、硬件設備不齊全,造成教育方法缺乏針對性。有些學校心有余而力不足,師資力量嚴重不足,教師短缺的現狀,導致教學過程中耗盡教師精力,根本就沒有時間和精力關注留守兒童,影響教學質量,造成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

        3.政府原因

        政府對留守兒童的關注力度不夠,并沒有提供可執行的有效幫助。當下對兒童提供有效發展的機構數量不多,尤其在廣大農村,更沒有社區為留守兒童提供幫助。除此之外,政府部門對游戲廳、舞廳、網吧的管理并不完善,有些企業為了商業利益,允許未成年人進入公共場所,嚴重影響兒童的心理健康。

        4.社會原因

        留守兒童大部分生活在我國廣大農村,農村的治安狀況比較差,這部分兒童大都缺乏自我保護意識,而社會對違法打擊力度遠遠不夠,導致傷害留守兒童的案件時有發生。

        二、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應對措施

        1.家庭應對措施

        父母首先應該具備責任意識,客觀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恰當選擇監護人,同監護人合理搭配,改善留守兒童心理狀態,強化溝通交流。首先,父母應加強同孩子之間的交流,讓孩子充分體會到父母對他們的關愛。其次,采用多種溝通方式。父母可在使用電話的同時輔以書信的方式,強化同孩子之間的交流,孩子也能通過書信的方式,將無法用言語表達的情感表達出來。再次,強化同監護人的溝通。父母應該及時同孩子的監護人溝通交流,獲取孩子的學習、生活、心理信息,進而采取有效溝通,對孩子的問題進行疏導解決。最后,溝通內容應寬泛。溝通過程中,不應該僅僅注重孩子的生活、學習問題,也應當注重孩子的健康問題,涵蓋孩子的心理發展、變化等,注重孩子的健康發展。

        2.學校應對措施

        學校應建立健全留守兒童的心理檔案。學校應讓家長充分認識到心理教育的重要性,要求家長多參加學校舉辦的關于心理方面的活動,通過定期培訓的方式,提高監護人、家長的心理輔助能力,推廣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學校也應該為教師提供培訓,提高教師對心理健康的了解,掌握兒童的心理特征,可通過心理機構培訓的方式,提高教師的技能,提高心理健康的效果。除此之外,還應開設心理健康課程和心理咨詢室。

        3.政府應對措施

        政府應樹立責任意識,尤其是鄉、縣,應對留守兒童多加關注。政府應加大教育投入,加強學校建設,改善留守兒童生活條件和居住環境,充分發揮政府職能。由于農民工子女不能享受城市孩子同等的教育,所以政府需要對體制進行改革,同時對法律、法規進行完善,改變留守兒童的現狀,讓進城務工人員的孩子享受同城市孩子相同的教育。政府應加強對農村經濟的扶持,加強對基礎設施、學校資金的投入,發展農村經濟,解決留守兒童出現的問題。

        4.社會應對措施

        應加強對游戲廳、網吧等公共場所的監管,加強農村治安,加大對違法犯罪的打擊,建立健全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對于大眾傳媒來說,應引導社會關注留守兒童問題,集合社會力量,鼓勵愛心活動,關注留守兒童。進而幫助留守兒童自強、自信、自立,徹底解決留守兒童心理問題。

        三、小結

        第2篇:留守兒童心理論文范文

        論文摘要:以留守兒童和非留守兒童為被試,考察人格類型與心理健康的關系,以及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之間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否存在顯著差異。采用艾森克人格測驗和scL一9O對蕪湖一所中學160名學生進行調查。結果顯示,與非留守兒童相比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對較低,不同人格類型的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水平無顯著差異。

        一、引言

        留守兒童是指其父母一方或雙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鄉,并需要其他親人照顧,年齡在十六歲以下的兒童。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城市建設步伐的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民工加人到經濟建設的隊伍中,這必然導致留守兒童數量的增加。因此,有關這一群體的教育與心理健康問題也越來越得到人們的關注。目前的大多數研究顯示留守兒童產生心理問題的幾率高于非留守兒童,并且,在學習成績、社會交往等方面與非留守兒童有顯著差異。桑標、范方的研究顯示,留守兒童由于其家庭環境的改變形成了以下一些人格特點:一是樂群性低,比較冷淡;二是情緒不穩定,易心煩意亂,自控能力不強;三是自卑拘謹,冷漠寡言;四是比較圓滑世故,少年老成;五是抑郁壓抑,憂慮不安;六是沖動任性,自制力差;七是緊張焦慮,心神不安[Ci]。黃艷蘋和李玲的研究表明留守兒童總的心理健康狀況比曾留守和非留守兒童均差,主要表現在學習焦慮、對人焦慮、過敏傾向、身體癥狀、恐怖傾向和沖動傾向方面[z]。盧利亞指出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檢出率很高,具有輕度及其以上心理問題的3100,他們的SCL-90的得分率顯著高于全國常模,表現突出的是軀體化、抑郁、焦慮、敵對和恐懼[3]。目前,大多數有關留守兒童的研究都表明,這一群體的心理健康水平令人堪優,但對于人格對其心理健康究竟有何影響,不同人格類型的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如何,等問題值得我們進一步加以思考和研究。因此,本研究以艾森克的人格理論為基礎,探討不同人格類型的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希望能通過人格教育來改變留守兒童群體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方法

        (一)被試

        采用整群取樣法,在蕪湖市某初中進行取樣,其中留守兒童80名,男生48名、女生32名。選取非留守兒童80名作為對照組,其中男生36名、女生44名。被試年齡在13一15歲。

        (二)程序與工具

        采用量表測驗法對留守兒童及對照組的人格因素和心理健康水平進行測試,用SPSS11.0進行數據處理。

        人格因素用“艾森克人格問卷少年版(Eysen-ckPersonalityQuestionnaire,簡稱EPQ)"實測,該量表是Eysenck于1975年制定的,它是一種自陳量表,包括4個量表:E—內外向;N—神經持質,又稱情緒性;P—精神質,又稱倔強、講求實際;L謊造或自身隱蔽。經艾森克等人的因素分析計算,前3個量表代表人格結構的3種維度,它們是彼此獨立的,L則是效度量表,代表假托的人格特質,也表現社會性樸實、幼稚的水平,該量表具有較高的信度和效度,中國的艾森克測驗由陳仲庚等于1981年修訂。

        心理健康水平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SCL90最原始的版本是由Derogaitis,L.R.在他編制的Hopkins癥狀清單(HSCL1973)的基礎上,于1975年編制而成的。本測驗共90個自我評定項目。測驗的九個因子分別為: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及精神病性。此量表使用簡便,測查角度全面。它對有可能處于心理障礙邊緣的人有良好的區分能力,適用于測查人群中哪些人可能有心理障礙、有何種心理障礙及其嚴重程度如何。該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三)統計

        數據錄人完成后,用SPSS11.0進行方差分析、事后檢驗等。

        三、結果

        (一)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以及人格類型

        根據癥狀自評量表以及艾森克人格問卷的測量結果,將SCL-90中10個因子分呈陽性的被試及EPQ中典型精神質和典型神經質的被試人數統計如下(見表1)a

        (二)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比較按留守兒童以及非留守兒童分類,對其心理健康十個因素作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如表2:

        研究發現,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之間的十個因素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顯著差異。

        (三)留守兒童的氣質類型與心理健康之間的關系

        對留守兒童的氣質類型(由艾森克人格問卷區分)以及心理健康之間作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發現,留守兒童的氣質類型與其心理健康的十個因素均不存在統計學顯著差異。

        (四)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的人格類型與心理健康之間的關系

        對留守兒童的人格類型(精神質、內外向以及神經質)以及心理健康之間作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發現,留守兒童的精神質、內外向與其心理健康的十個因素均不存在統計學顯著差異;神經質人格類型中,焦慮因子對其人格類型產生顯著差異(F=3.45,P=0.029)。

        四、討論

        本研究表明,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水平與對照組相比差異顯著,在SCL-90的十個因子上,留守兒童的成績均高于對照組,在軀體化、強迫、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和偏執幾個因子差異尤為顯著。在對留守兒童的人格類型和心理健康的關系進行分析時,發現其人格類型與心理健康的關系不顯著,即人格類型不能影響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水平。

        產生以上結果的原因有:一由于留守兒童的父母長期在外,影響了家庭功能的完整性,父親或母親角色的缺失,影響了留守兒童某些方面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研究表明,由于父母外出務工,導致家庭環境的改變,影響了留守兒童的學業成績及行為問題。另外,有些留守兒童被寄養在親屬或祖父母家里,家庭的環境和家長的態度也會影響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二本研究的結果顯示留守兒童人格類型和心理健康的關系不顯著,留守兒童是指其父母一方或雙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鄉,并需要其他親人照顧,年齡在十六歲以下的兒童。從該概念中可以看出,留守兒童是指十六歲以下的兒童。本研究的被試年齡在13-15歲,在這個年齡階段,兒童的人格還在繼續發展之中,這種不穩定的因素無法來預測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另外,人格包括性格和氣質兩個部分,以往的研究已表明,氣質沒有好、壞之分。因此,在本研究中沒有發現氣質類型和人格類型對心理健康的影響。該研究結果也說明了,任何氣質類型和人格類型的人群都有產生一定的心理問題的可能,因此,教師要全面的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狀況和日常表現,應根據不同兒童的人格類型來因材施教。

        五、結論

        第3篇:留守兒童心理論文范文

        關鍵詞:音樂教育;咸寧市;橫溝中學;橫溝小學;留守兒童;心理健康;調查報告

        中圖分類號:J6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7721(2012)02-0127-09

        一、調查的起因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轉型加速運行,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農村勞動力大規模流動,進城務工農民大量增加,有力促進了城市經濟發展。農民的“工人化”再就業,獲得了比農村更多的收入,加快了新農村的建設,促進了農村社會發展。但是,在這個大好的發展環境下,廣大的農民工身后隨之產生了一個特殊的群體———留守兒童。

        留守兒童是指因父母雙親或單親長期在外務工而孩子被留在戶籍所在地,由單親、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親戚朋友或其他委托人照看,年齡在16周歲及以下的兒童。[1]留守兒童作為我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個特殊群體,由于長期遠離父母,缺少家庭關愛、親子關系疏遠,再加上學校教育資源失衡、教育目標存在一定的問題,部分留守兒童容易出現不健康的性格特征,如果這些心理問題不能得到及時的解決,將對留守兒童造成嚴重的心理傷害,對社會而言也容易形成不穩定因素。因此,“留守兒童”問題被社會各界所關注,并成為當前教育領域出現頻率較高話題之一。2004年以來,有關學者和各類工作者,從多視角、多領域對留守兒童問題進行分析研究,對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提出了許多有益見解和解決途徑,甚至從理論高度、法制層面做了有益探索。學校教育和教學是兒童接受教育影響的主要途徑,對兒童身心成長有著較大的影響作用。但是,目前少有從課程功能和教學效能方面進行具體實驗研究的,對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解決方案多數顯得空洞和類同。

        筆者2009年在做課題“鄂南農村音樂教育狀況與發展對策”時,開始接觸到“留守兒童”現象,通過與受訪學校領導和老師的交流發現有關留守兒童問題,產生了運用“音樂教育”這一特殊的教育功能和教學手段,促進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研究思路,申報并獲批了《城鄉音樂教育現狀比較及均衡發展對策研究》這一課題。筆者認為,音樂課堂不僅是學習音樂知識的場所,同時也能成為安撫心靈的“保健中心”。我們把音樂課和音樂課外活動作為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點,通過音樂幫助和引導他們走出心靈的“洼地”,建設“心靈開發區”。音樂教師可以在音樂教育中自覺地體現“教書育人”的思想,充分運用音樂的教育功能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引導,促進留守兒童身心健康成長。基于以上想法,筆者針對留守兒童存在的學習、心理健康、青春期教育、思想道德品質等方面問題,對音樂教育促進留守兒童身心成長問題進行調查和研究。

        二、留守兒童存在的主要問題

        為了了解留守兒童的身心狀況,我們對受訪學校留守兒童學生做了相關調查。我們發放20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85 份,問卷有效率為92.5% 。從被調查的留守兒童性別和年齡結構來看,在所調查的185名留守兒童中,男童98名,占53% ,女童87名,占47%;年齡最小的5歲,最大的16歲,有60% 的兒童在6歲至12歲之間。從留守兒童的監護人情況來看,97.3% 的留守兒童的監護是祖輩監護型,其中,88.9%的留守兒童監護人由爺爺奶奶承擔,8.4%的監護人由外公外婆承擔,2.7%的兒童無人監護,即父母雙方均外出,兒童獨自在家,可能偶爾會得到親戚或者鄰居的照料,但大部分時間是獨立生活,屬自我監護型。

        (一)學習教育方面呈現的問題

        1、學習動力不強。留守兒童的學習和教育缺乏父母直接有效的引導和監督,30%學生學習動力不足;一部分外出打工的家長對子女的成才期望過低;有10%留守兒童從自己的家長和周圍的農村人的身上隱隱看出,學習沒有什么用,因而沒有學習動力。2、學習成績不容樂觀。40%留守兒童的成績屬于中等偏差,一些孩子因長期見不到父母而產生強烈的思親情緒和孤獨感,導致上課注意力分散、聽課效率低下,學業成績不穩定。

        (二)心理健康方面呈現的問題

        1、缺乏心理支持導致自卑。留守兒童缺少父母在身邊的支持,往往心理比較自卑和脆弱,30%孩子性格普遍較為內向。2、缺少關愛容易引起對抗。由于缺少父母關愛,60%學生容易對周圍的人和事物產生戒備和敵對的心理。20%留守兒童不愿意與同學或老師交流,逃避各種公共場合和活動,有的留守兒童甚至與監護人發生摩擦而產生隔閡,大約5%左右學生面對老師的管教會說:“我父母都不管,你管干嘛?”對老師的教育有明顯的抵觸情緒。3、缺位管護導致薄情和任性。在外出務工的背景下,撫育孩子的責任全部轉移到祖輩或親朋好友身上。有些家長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外出了,子女對他們比較陌生,“父母”成了一個概念,導致薄情。因隔代育人或受托育人而產生溺愛寵嬌,容易造成兒童任性。還因為祖輩或其他親友的文化背景與閱歷的差異,他們的教育方式和思想觀念,容易使兒童產生逆反心理,而且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變得更加強烈。

        (三)青春期教育方面呈現的問題

        由于社會生態環境和生活條件的改善,小學四年級到初中畢業成為兒童的青春期發育的最重要階段,兒童面臨著身體特征和心理特征的不斷變化,生理成熟期到來了,而心理卻沒能同時成熟。80%留守兒童面臨青春期的苦惱,由于家庭教育功能缺位,學校的青春期教育薄弱,使得留守兒童在這一階段往往無所適從。

        (四)思想道德品質方面呈現的問題

        1、道德觀念發生偏差。家長長期務工在外,對孩子都產生了強烈的愧疚感。“金錢+物質”就成了他們用來彌補孩子親情缺失的最直接方式。有些孩子心目中的父母印象,就是那個經常打電話過問學習成績,承諾發給獎賞的人。容易使孩子形成功利主義人生觀,產生“讀書無用論”和拜金主義等錯誤思想。2、道德行為出現異常。據受訪教師反映,大約有2%留守兒童缺乏起碼的自我道德約束,未能建立起對他人的應有尊重,也未意識到其對社會應負的責任。由于長輩的溺愛寵嬌,部分學生很不懂得尊重長輩,甚至認為那種疼愛是他們應得的。在道德行為方面, 6% 的留守兒童經常有違紀行為, 1.5%的有打架偷盜行為, 部分好逸惡勞、奢侈浪費、曠課逃學。

        三、音樂教學活動對留守兒童教育的實驗調查分析

        當前,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農村基礎教育近年來雖有了很大的發展,但是大部分學校還只能做到“保安全、保工資、保運轉”,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從體制上來解決或許還需要一段時期,因此探索非體制機制的解決方式和方法已經迫在眉睫。為了尋求非政策性、非體制性的有助于農村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可行途徑,筆者對咸寧市咸安區橫溝中學和橫溝小學進行了為期一年的實驗研究。

        (一)實驗點初期概況及調查問卷統計

        橫溝中學和橫溝小學是湖北省咸寧市咸安區橫溝橋鎮直屬的農村重點學校,是咸安區留守兒童教育實驗點。初中有22個班級,僅有1名專職音樂教師,另有3名兼職音樂教師。小學26個班,有1名專職音樂教師,4名兼職音樂教師,有1臺電子琴,還有一些洋鼓洋號,用于大型活動。從該校課程表上看,每班每周安排有1節音樂課,但能否真正上音樂很難說。我們訪問了該鎮橫溝小學校長陳清河①,他說,目前農村學校普遍缺乏音教設備和藝術類師資,教學供需比較緊張,“普九”時配備了一些器材,現在不是舊了就是壞了,藝術教師基本到不了農村。音樂教師呂志遠②表示很想多開展一些音樂活動以滿足孩子們熱愛音樂、快樂學習的心愿,但心有余,力不足。以上狀況與拙文《論音樂教育中的公平問題——以鄂南地區部分中小學為例》[2]的調研分析是一致的。

        2010年6月在橫溝中學和橫溝小學,我們向四個年級(四年級、五年級、七年級、八年級)發放了問卷,在每個年級中抽取了20名留守兒童進行了問卷調查,共發出80份問卷,收回80份,作廢卷0份。通過數據統計,主要結果如下:

        在問及留守兒童們是否能夠承受挫折的時候,15%選擇了“不能”,59%選擇了“有時”,28%選擇了“完全可以”。

        在問“你遇到困難或苦惱時,首先會想到誰?”中,有10 %選擇了老師;27%選擇了爺爺奶奶(外公外婆);23 %選擇了同學;32%選擇了父母。

        在問“你目前最大的愿望是什么?”中,36 %選擇“讀書升學”,27 %選擇“有好老師、好成績”,還有36%選擇“和父母在一起快樂生活”。

        從問卷調查的統計結果中看出,被調查的留守兒童大部分比較坦誠,不同程度的存在自卑、孤獨、內向、說謊等心理問題,與老師平常掌握的情況總體相符;統計數據同時也顯示留守兒童普遍都熱愛音樂,喜歡音樂課,能夠給他們帶來快樂,這是我們感到欣慰的。被調查的學生大多數喜歡并信任音樂老師,使我們深感音樂教育者的責任重大,使命光榮。

        (二)實驗概況

        橫溝中學和橫溝小學均設立了“留守兒童教育辦”,已經在探索留守兒童的教育工作,并在音樂教學方面做了積極的嘗試。兩校的“留守兒童教育辦”有名有實,校長親自任主任,建立了工作責任制,幾位音樂老師都是留守兒童教育辦的成員,由此可見該校的留守兒童教育有自己的特色。調研中我們與橫溝小學校長陳清河、音樂教師呂志遠,橫溝中學音樂教師黃蓉③、酒方方④等進行了幾次座談,了解到該校的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問題,如強調成績,心理壓力較大;性格內向、缺乏自信心;群體意識、合作意識較差;對他人防備懷疑,缺乏安全感等等。在該校的調查結果沒有超出我所參閱的關于農村留守兒童的調研報告的分析,只是各項目的具體數據不同。這在一定程度上應證了我國大多數農村學校的留守兒童的實際情況,也為提高本文的真實性、有效性和指導性奠定了實證基礎。下面是音樂教師對留守兒童進行教育活動的實驗。

        實驗一:

        形式:合唱隊

        年級:小學各年級

        指導教師:呂志遠

        訓練時間:每周二、四下午課外活動

        訓練內容:1、完成當天語、數作業,呂老師代替家長檢查;2、合唱歌曲

        呂志遠老師經驗總結:留守兒童不愿主動跟老師交流,但通過合唱隊這個集體活動,對音樂老師有些親善感。因為音樂老師給他們的是輕松愉快而不是學業和管教的壓力。這些留守兒童在心中對她不設防,比較聽她的話,也向她說一些內心的想法。因此,作為音樂老師她不但沒有副科老師的自卑,相反更多感受到的是學生的信任和教育者的責任。根據她的經驗,低年級的孩子們比較喜歡描寫家庭溫馨、色彩溫暖的歌曲;五、六年級的孩子的感情開始復雜起來,需要教師的悉心指導和調節。在日常教學中,呂老師針對不同年級和班級學生的心理特點認真備課,既面向全體學生,又側重留守兒童,增加他們感興趣的內容,調減不適合農村學生和留守兒童的教材內容,效果很好。

        實驗二:

        形式:星星樂隊

        年級:初中各年級

        指導教師:黃蓉

        訓練時間:每周二、四下午課外活動

        訓練內容:歌曲、小樂曲。(樂器:古箏、二胡、笛子、葫蘆絲等)

        黃蓉老師經驗總結:音樂教育對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促進作用是積極有效的,留守兒童通過音樂課和參加樂隊學習使一些性格內向、不遵守紀律但是又期待關注和表現自我的男生變得積極自信;使一些膽小內向的女生變得活潑可愛。有一部分男生課堂上經常搗亂不安分,原以為他們是故意影響課堂紀律,對此進行過嚴厲批評。后來通過觀察交流發現,他們的“故意”源自他們渴望表現、渴望周圍的人去認可他們,以至用“搗亂”來證明他們的存在,吸引老師和同學的“眼球”。把握這一心理特點,運用“動態生成”教學思想,在音樂活動中,表演樂器獨奏,大膽的讓他們有序有度地表現。針對部分女生膽小自卑,回答問題時聲音只有自己能聽見的情況,鼓勵她們放開嗓門歌唱,對她們好的表現和進步報以熱烈的掌聲。這樣既全面提高了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培養了學生自信心,既發揮了個性特征,有培養了他們的合作精神。

        實驗三:

        形式:留守兒童活動小組

        年級:初中各年級

        指導教師:酒方方

        活動時間:每周五下午課外活動

        活動內容:唱歌比賽、野外郊游、音樂游戲、主題演講等。

        酒方方老師經驗總結:作為音樂教師,身兼數職,負責學校團委、學生會工作,還要負責“留守兒童教育辦”工作。對留守兒童教育的基本工具和方法就是——音樂,把教學與教育融合為一體。近年來,該校以音樂活動為基本載體,積極開展學生社團和第二課堂,通過唱歌比賽、主題演講,讓留守兒童從學習中增強自信;通過野外郊游、音樂游戲讓留守兒童從愉快中學會合作與信任。第二課堂對留守兒童的教育收到積極效果,這充分說明音樂教師對留守兒童的教育是有積極作用的。

        經過一年的音樂教育活動實驗,我們在2011年6月進行了第二次問卷調查(表一、表二)。從統計表中的數據可以看出,通過一年的音樂教育實踐活動,同樣的對象、同樣的問卷,調查結果卻有了明顯的不同。特別是學生對家長的依賴感減弱,孤獨、自卑、無助的心理狀態好轉,恐懼感基本消除,學生心態整體呈現陽光。

        四、用音樂對留守兒童進行教育的幾點經驗

        筆者認為音樂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特別是身心健康是有積極的影響和教育作用的。根據橫溝中學和橫溝小學的教育教學實踐,結合音樂教育的功能,可以總結為五個基本作法:

        (一)充分運用教材,寓情感教育于音樂之中

        音樂教育以情感體驗和形象思維作為審美的主要途徑,音樂教育中培養的情感是一種高尚的情感,他可以使人的思想達到最高境界。由于農村留守兒童普遍處于“生活缺人照應、行為缺人管教、學習缺人輔導、感情缺人安撫”的“四缺”狀態,一些留守兒童產生了“被拋棄感”,導致他們以稚嫩或扭曲的心靈去面對社會。音樂教師可以在歌曲的教學中,利用富有感情的歌詞和旋律對留守兒童進行情感教育,引導他們愛父母、愛家鄉、愛老師、愛同學,培養他們健康陽光的心態。例如:八年級欣賞課《回家》,教學中通過樂曲分析和情景再現,告訴學生“家是最溫暖的地方”。 再如七年級歌曲《在我們生日的時候》、九年級歌曲《兒行千里》,學生們學習時首先會想到父母。通過教師有意識的教育引導,可以拉近留守兒童和父母的心靈距離,教他們學會感恩、學會愛。教師可以選擇一些主題組織教學,如《外婆的澎湖灣》、《父親》、《母親》,對中小學生的親情教育非常合適。結合各地區風土人情、文化背景,選唱或欣賞一些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民歌民調補充到教材中,培養鄉情。如《鄉間的小路》、《誰不說俺家鄉好》、《我熱戀的故鄉》;再如具有地方特色的咸寧“名歌”《江南桂花香》、《溫泉河》。選唱教材中的《校園的早晨》、《校園里有一排年輕的白楊》、《每當我走過老師窗前》、《長大后我就成了你》、《相逢是首歌》、《幸福快車》,可以培養學生愛學校、愛老師和同學間的友愛情感。

        實踐證明,經常向留守兒童教唱一些積極向上、充滿親情的歌曲,能使他們感受到社會、父母、老師和同學的關愛和親情,用感情來點燃信心和希望的火炬,這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都將產生積極的影響。

        (二)發揮美育教化功能,在音樂中引導學生立德弘志

        根據新課標要求編寫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音樂》教科書,在不同的年齡段安排了一些具有思想品德教育功能的音樂材料。比如,愛國題材的《歌唱祖國》、《一個媽媽的女兒》、《我是中國人》、《讓我們蕩起雙槳》;勵志題材的《歌唱二小放牛郎》、《紅梅贊》、《我怎樣長大》;樹立理想題材的《年輕的朋友來相會》、《我的未來不是夢》。在教唱這些歌曲的時候,要重點介紹歌曲的背景和相關歷史故事,對學生進行理想、道德和愛國主義教育,引導學生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

        (三)合理組織教學游戲,引導學生學會合作與信任

        國際二十一世紀教育委員會在論述教育的四大支柱時,特別強調“學會共處,學會與他人合作”,并認為“這種學習可能是今日教育中的重大問題之一”。一個優秀的教師,應當善于建設一個優秀的集體,而優秀集體的顯著特征恰恰就是成員之間能融洽相處,善于與人合作。在中小學音樂課中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具有很重要的社會和教育價值,音樂課中的群體活動是培養學生“合作意識”的最佳領域。音樂教師可以在音樂課堂中適當設置一些教學游戲,讓學生們通過互助合作去完成,培養他們相互協作和相互信任的意識,[3]找回自信。教師要根據學生實際,結合音樂教材設計教學游戲,以同桌、同組或其他組織形式開展活動。在音樂游戲活動中使學生加強交往,體驗互助合作的意義和價值,增強自信,發展互信,養成誠實守信的好品質。如在音樂欣賞課《漁舟唱晚》教學中,通過分析與聆聽音樂讓學生發揮音樂想像力,根據自己對音樂不同的理解,利用小組分角色的方法和不同表現形式進行表演。器樂小組:碰鈴代表水聲,三角鐵代表水波中透明、柔和的月色,笛子代表寧靜與安詳,利用器樂重奏的形式表現了樂曲中“明月當空、漁舟泊岸”的意境。小品組:一家四口出海打漁,孩子撒網,父母劃船,通過他們之間的對話及動作來表現樂曲中滿懷喜悅、漁歌飛揚的畫面。舞蹈小組表現“夕陽西下、漁舟晚歸”。還有詩歌朗誦小組、圖畫展示小組、歌詠小組等,要求學生表演大膽,思維開闊,充滿情趣。一堂看似枯燥單調的音樂欣賞課,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不但讓學生體會到了音樂的美,鍛煉了學生音樂表現的才能,而且使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能力得以加強。

        (四)開拓音樂教育資源和空間,助推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發展

        在調研中我們發現不少中小學生在遇到困難時,首先想到的是老師,而且其中不少是音樂老師,這充分體現音樂的力量。據中小學老師的教育經驗,中小學4-9年級階段學生遇到的最大困難和疑惑是青春期生理和情感問題。在留守兒童教育,特別是女生的青春期教育問題上,女性班主任和音樂老師功不可沒。青春期教育問題本不是音樂老師的職責,也不是音樂課的教學內容,但是“協同教育” 是音樂老師的“課外作業”。音樂老師是學校最好、“最廉價”的“教育資源”,它的開發利用,不僅延伸了音樂課堂時間和空間,而且構建了助力留守兒童心理發展的平臺。在實驗點我發現有一些學生喊“老師姐姐”、“老師媽媽”,讓我深受感動。這正是音樂的魅力和音樂教師價值的體現。因此,我認為音樂課沒有“上下課”,音樂老師沒有“上下班”,完全可以在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中大顯身手。

        (五)加強音樂實踐活動,培養留守兒童的集體意識和成就感

        藝術實踐活動是培養學生的藝術修養、集體意識和成就感的重要途徑和平臺。[4]從橫溝中學和橫溝小學的調研來看,雖然這兩所學校是農村學校,但是非常重視素質教育,并取得了較好成績。特別是橫溝小學比較重視藝術實踐活動的開展,積極設計和組織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音樂實踐活動,取得了預期教育效果。學校還把這些教育教學活動與新農村文化建設結合起來,每年舉辦“藝術節”或參加市區“學生藝術節”活動,年年都舉行全校“文藝匯演”。每逢大型活動,學校邀請鎮村和教育辦干部、學生們邀請家長、親戚朋友觀看表演。從該校校長的介紹中,我真切感受到農村中小學在素質教育和留守兒童教育方面所做的努力。我認為農村中小學應該重視合唱隊、小樂隊和文藝匯演等藝術實踐活動的開展,這既是素質教育和留守兒童教育的需要,也是教育公平的需要。它的價值和意義不在于活動本身的藝術性或場面效果,而是它的教育性和愛的傳遞與輻射!

        五、結 論

        留守兒童問題是經濟社會轉型時期的產物,要徹底解決這個問題將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我們通過對受訪學校實驗的調查,針對兒童心理狀況有關指標制作了實驗前后效果對比示意圖(圖1)。

        從調查實驗中看到了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希望,摸索到促進留守兒童身心健康成長的教育和教學思路、方法,從微觀層面找到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取得了積極的效果。

        通過實驗調查,筆者有以下幾點體會:

        1、對于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我們不能期待有關政策和法規的完善,從宏觀上去徹底解決。但是完全可以從微觀層面有所作為。即使有了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政策環境,也需要廣大教育和社會工作者端正教育思想,從點滴做起,在細節中具體落實。2、學校教育和課堂教學是兒童接受系統和正規教育的主陣地與主要途徑,是實施“教書育人”的平臺。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要將留守兒童身心健康教育列入教學和教育目標。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和政府督學機構應該將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納入教育評價或考核范疇。3、音樂教育對兒童,特別是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教育、引導、鍛煉功能,能夠促進兒童身心健康成長。如果學校把留守兒童的教育進行系統設計,由各科教師分工實施,留守兒童的身心狀況會更健康。4、各地的經濟發展狀況、文化背景差別很大,留守兒童家庭條件也不盡相同,我們應該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因地制宜、以校為主、以人為本,在教育思想和具體教學措施制定上應體現科學性、靈活性、可持續性。

        音樂教育對留守兒童身心成長實施影響還屬于探索階段,筆者期待通過本文,能有更多的有識之士投入到留守兒童的教育事業中,為改善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狀況,促進留守兒童全面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作者說明: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立項“鄂南農村音樂教育狀況與發展對策”(項目批準號:2011jyte145)。

        附件:

        關于留守兒童心理問題與音樂問題的調查問卷

        1.你會想念在外打工的爸爸媽媽嗎?

        A. 會 B.有時 C.不會

        2.你會常常感到孤獨嗎?

        A. 會 B.有時 C.不會

        3.你現在由誰看護?

        A.爺爺奶奶 B.外公外婆 C.親戚或父母的朋友

        4.你平時會做家務嗎?

        A.會 B.有時 C.不會

        5.你會因為自己是“留守兒童”而覺得自卑嗎?

        A.會 B.有時 C.不會

        6.你平時容易發怒急躁嗎?

        A.會 B.有時 C.不會

        7.你能夠承受挫折嗎?

        A.不能 B.有時 C.完全可以

        8.你會莫名的情緒低落嗎?

        A.會 B.有時 C.不會

        9.你常常感到恐懼嗎?

        A.會 B.有時 C.不會

        10.你會說謊嗎?

        A.常常 B.偶爾 C.不會

        11.你會經常感到無助嗎?

        A.常常 B.偶爾 C.不會

        12.你遇到困難或苦惱時,首先會想到誰?

        A.父母 B.老師 C.爺爺奶奶(外公外婆) D.同學 E.聽音樂

        13.你喜歡音樂課嗎?

        A.喜歡 B.一般 C.不喜歡

        14.你平常喜歡唱歌和聽音樂嗎?

        A.喜歡 B.一般 C.不喜歡

        15.你覺得音樂課能夠給你帶來快樂嗎?

        A.能 B.不能 C.沒感覺

        16.你喜歡你的音樂老師嗎?

        A.喜歡 B.一般 C.不喜歡

        17.你一般會在什么時候唱歌和聽音樂?

        A.思念的時候 B.快樂的時候 C.空閑的時候 D.隨便 E.其他

        18.你目前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A.讀書升學 B.有好老師、好成績 C.和父母在一起快樂生活

        注釋:

        ①陳清河,男,46歲,小教高級,咸寧學院87屆畢業,歷任3所農村學校教師,先后擔任過兩所小學校長12年,獲得多項省市級榮譽。

        ②呂志遠,女,28歲,咸寧學院音樂系2006屆畢業,從事小學音樂教學5年。

        ③黃蓉,女,25歲,咸寧學院音樂系2008屆畢業,從事中學音樂教學3年。

        ④酒方方,女,25歲,咸寧學院音樂系2008屆畢業,從事中學音樂教學3年,橫溝中學團總支、學生會指導教師,湖北省優秀支教生。

        [參 考 文 獻]

        [1]張俊良,馬曉磊.城市化背景下對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探討[J].農村經濟,2010(3):102-103.

        第4篇:留守兒童心理論文范文

        留守兒童是需要我們關注的特殊群體。我國兒童產品市場巨大,但以留守兒童為設計的出發點,可以彌補他們缺失的親情的產品卻少之又少。文章以留守兒童親情化產品設計作為研究對象,分析設計的需求趨勢,提出可遠距離互動、可陪伴兒童成長、可寄托父母關愛的產品設計方法,以期讓留守兒童不再感到孤獨。

        關鍵詞:

        留守兒童;親情化;產品設計;關愛;陪伴

        一、留守兒童親情化產品設計理念的概述

        留守兒童,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工作,而自己留在農村生活的兒童,由于缺乏親情的滋養,這些兒童少有依靠,內心的寂寞與憂傷使這些幼小的心靈有的走向消極、孤僻,有的變得任性、暴躁。親情化產品設計,即設計具有親情特征的產品,是一種新的設計理念,尤其適用于長期缺少親情和關愛的留守兒童產品設計。留守兒童親情化產品設計是指產品設計在造型、功能上,運用以親情作為紐帶的各種元素,如父母的關心、問候等。留守兒童親情化產品是父母和留守兒童相互溝通交流的媒介,能使留守兒童在使用產品時感受父母的關愛,體會親情的溫暖。親情是有血緣關系的人之間存在的感情,是所有愛的起點,是人類最基本、最重要的情感。狄更斯說:“沒有無私的、自我犧牲的母愛的幫助,孩子的心靈將是一片荒漠。”父母的愛,不僅需要物質的供應,更需要心靈的陪伴。一件好的產品會影響孩子的一生,為留守兒童設計親情化產品,增加父母和留守兒童之間的互動和情感交流,補充殘缺的親情,幫助他們度過艱難的留守時期,是解決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心理發展問題的新探索,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

        二、留守兒童親情化產品設計的需求趨勢

        2013年全國婦聯的《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流動兒童狀況研究報告》指出,我國農村留守兒童有6102.55萬。其中不乏有心理健康問題者,且父母打工年限越長,兒童的心理問題往往越嚴重,這不僅對留守兒童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還給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帶來不利的影響,這無疑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另外,兒童產品市場是一個富有生機、極具商機的巨大市場。特別在我國國情下,留守兒童是整個社會關注的焦點,也是他們的父母未來的希望。父母外出工作,希望給孩子最好的生活,他們往往自己省吃儉用,卻在兒童用品的花費上毫不吝嗇。優秀的設計不該只是為了獲取商業利潤,更要關注被忽視的弱勢群體,如偏遠山區的失學兒童、殘疾人、缺失親情的留守兒童等。然而,國內市場上少有針對留守兒童心理特點設計的人性化的、關注人文情懷的、重視親情交流的產品,我國兒童產品市場的未來發展尚不全面。

        留守兒童區別于一般兒童,在心理發展上有其特殊性,他們容易自卑、內向、孤僻,這些都是留守兒童產品設計中必須注意的。兒童產品是兒童成長中重要的輔助工具,它對兒童的性格塑造、智力成長、心理發展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留守兒童親情化產品設計有一定的難度,需要將兒童的親情需求賦予產品,讓留守兒童能夠感受到父母的陪伴,以滿足其情感的需求,增進留守兒童和父母之間的感情,幫助留守兒童健康快樂地成長。留守兒童雖然隅居農村,看似與城市生活毫不相干,可是我們不能無視他們的存在及其將來對社會的影響,他們的成長與中國的未來息息相關。

        三、留守兒童親情化產品設計方法

        1.可遠距離互動的設計方法對于留守兒童而言,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地打工,交流溝通渠道單一,造成感情缺失,使留守兒童與父母不僅在空間上的距離遙遠,而且形成心靈隔膜。能與父母溝通和交流,成了他們樸素卻又遙不可及的愿望。可遠距離互動的設計方法,即為留守兒童與父母搭建遠距離交流的通道,提供情感溝通的平臺,使他們即便是分隔兩地,也能輕松、便捷地進行溝通交流。如,可以設計具有語音對講、短信互動、定位檢測等功能,并能與手機APP互動的兒童手表,緩解留守兒童思念父母之苦,讓留守兒童和父母彼此更貼近,讓其感受到父母的關愛,也讓父母見證孩子的成長。另外,一款名為Frebble的模擬牽手觸感產品,它能在視頻聊天中模擬與對方牽手的感覺,通過藍牙無線連接到電腦,它能檢測擠壓并把壓力傳送到另一端,實現模擬牽手的感覺。可遠距離互動的設計,通過運用聽覺、視覺、觸覺等多感覺、多維度的設計手段,為留守兒童與其父母提供遠距離的情感交流體驗,有效解決他們難以互動、渴望互動以及對親情的需求問題,這也與留守兒童親情化產品設計的理念不謀而合。

        2.可陪伴兒童成長的設計方法對于產品設計而言,人們在產品的使用過程中所獲得的情感價值與產品的功能是同樣重要的。尤其對于留守兒童而言,產品存在的意義不僅僅是其功能,其背后的情感價值顯得更為重要。可陪伴兒童成長的設計方法,是指產品在造型和功能上根據留守兒童的成長發育、娛樂、學習認知過程,通過加減、替換零件的方式進行升級和變換,滿足各年齡段留守兒童的使用需求,從而有效延長產品的生命周期,使產品陪伴兒童成長。留守兒童對產品的情感寄托,在于父母是產品的共同使用者或購買者。在兒童快速成長的過程中,他們所使用的產品的功能不斷快速地轉變,但很多產品由于功能單調,很快就因為滿足不了留守兒童的使用需求而遭到淘汰,而其父母又因為不在孩子身邊,不能及時為他們更換產品。陪伴兒童成長的設計方法,讓父母只需購買一件產品,便可適應留守兒童各個年齡段的需求,這樣的產品能伴隨他們成長,充當父母派來的小伙伴的角色,可以創造寶貴的親情價值。

        3.可寄托父母關愛的設計方法可寄托父母關愛的設計方法,就是以產品作為寄托父母關愛的載體,在設計產品時,先預留一部分空白的空間,待父母購買產品后,再“填充”關愛,把產品補充完整。如,可以植入聲音的電子產品,父母可以將“寶寶,今天期末考要加油哦,爸媽永遠支持你”“寶寶,天冷要注意多穿衣服,不要著涼了”“寶寶,別復習太晚,該睡覺了”等話語錄入,再設置播放時間。除了聲音,還可以將照片、視頻等進行填充,滿足留守兒童與父母實際的、個性化的需求。留守兒童缺乏父母的關愛,有的甚至記不清父母的模樣和聲音,通過設計可寄托父母關愛的產品,可以用關愛溫暖留守兒童的時光,讓他們留守卻不孤單,隨時感受到父母在身邊的幸福。

        四、結語

        讓設計真正符合人們的需求和期望,尤其是設計出能給予弱勢群體更多愛與關懷的產品,是設計師的責任。留守兒童親情化產品設計,以親情作為切入點,運用可遠距離互動的設計方法,架起留守兒童與父母溝通的橋梁,打破心靈的隔閡,使交流不再是奢望;運用可陪伴兒童成長的設計方法,賦予產品生命力,也能使留守兒童獲得不可估量的親情價值;運用可寄托父母關愛的設計方法,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父母的關愛,家庭的溫暖,將是推動兒童樂觀、積極地面對生活,重拾自信,不斷前進的強大動力。關注弱勢群體的暖心設計是產品設計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留守兒童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讓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是社會的責任,也是構建和諧社會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文章通過對留守兒童親情化產品設計的研究,傳達關愛留守兒童的理念,并為今后留守兒童產品設計提供了理論參考和借鑒,具有一定的實踐價值和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

        [1]趙愛麗.基于情感化設計理論的兒童產品設計研究.大眾文藝(學術版),2012(21).

        [2]王亮.心理彈性導向留守兒童親子產品設計研究.江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第5篇:留守兒童心理論文范文

        關鍵詞:少數民族聚居區 山寨 留守兒童 思想道德教育

        中圖分類號:G751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4.002

        “留守兒童”一詞是在20世紀90年代才首次出現的詞匯。定義留守兒童應考量留守兒童父母外出數量,是父母同時外出,還是一方外出;留守時間是半年還是一年;兒童年齡是14歲,還是16歲,亦或是18歲。本文采用2004年中央教科關于留守兒童的定義,認為農村留守兒童是“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農村的家鄉,并且需要其他親人或委托人照顧的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兒童(6~16歲)。”[1]中國是一個由漢族和55個少數民族組成的多民族國家,少數民族聚居區在全國總面積中比例高,約為64%,集中分布在中西部的一些邊遠省份。以湖南為例,民族聚居區占全省總面積的17.8%,湖南西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八縣市、懷化市、永州居住著全省總人口10.13%的土家族、瑤族、苗族、侗族等少數民族。少數民族聚居區經濟落后,缺乏吸納大量勞動力的第一、二、三產業。為了生存,少數民族聚居區勞動力每年大量涌入沿海地區、東部發達地區,被迫將孩子交由其他親屬代管,留守兒童在少數民族聚居區山寨極為普遍。山寨留守兒童在民族地區山寨所孕育的聚落空間特征注定其在整個社會中居于少數人中的少數地位,注定少數民族聚居區山寨留守兒童思想道德教育有著不同于漢民族甚至其他少數民族族群的特點。少數民族聚居區山寨留守兒童在單親監護、隔代親屬監護、親友監護中思想道德狀況令人堪憂,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由于監護人時間、能力、精力的有限,很多監護人既要忙農活,又要處理家務,還要管理孩子,很難對留守兒童有效監管,多數監護人道德觀念落伍,缺乏道德培養的科學方法,也不關心留守兒童的道德行為習慣,導致留守兒童容易出現道德價值偏離,道德情感脆弱,道德倫理紊亂。二是父母外出引起親緣教育減少,留守兒童缺乏家庭道德潛移默化的引導。留守兒童的自信心不足,自律性較差,道德意識薄弱。有的留守兒童道德行為失控,經常違反學校紀律,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推進,少數民族山寨留守模式必將在一定時期內長期存在。針對少數民族聚居區山寨留守兒童思想道德教育進行專門性研究,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這一特殊人群的思想道德教育研究缺陷。理論層面不僅可以加深對主流與邊緣、傳統與現代關系的理解,而且可以從邊緣地位的民族山寨思想道德教育的現實狀況出發,充實和完善現有的兒童德育理論體系,豐富和發展思想道德教育內容和方法。現實層面少數民族聚居區山寨留守兒童的思想道德教育是一個全新的課題,客觀、全面地了解少數民族聚居區山寨留守兒童思想道德客觀現實,分析少數民族聚居區山寨留守兒童思想道德教育的特點以及影響因素,探討社會發展與時代變遷背景下針對少數民族聚居區山寨留守兒童的新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有助于提高整個少數民族聚居區山寨留守兒童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促進少數民族聚居區山寨留守兒童群體和個體的健康成長,有助于和諧社會和新農村建設,有助于良好社會風尚的形成。

        1 國內外研究現狀分析

        1.1 國內研究現狀述評

        國內關于留守兒童教育研究成果頗為豐富,但是涉及少數民族聚居區山寨留守兒童思想道德教育專門性論文沒有。與本研究關系密切的留守兒童思想道德教育研究成果只有6篇,已有成果梳理歸類如下:第一,留守兒童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問題。黃應圣、劉桂平的《農村“留守學生”道德品質狀況的調查與思考》認為留守兒童在道德品質方面存在著諸如花錢大手大腳、道德情感缺失、只知索取不去奉獻、依賴性強、缺少社會責任感、生活自理能力差等問題。[2]第二,留守兒童思想道德教育影響因素。葉敬忠、詹姆斯?莫瑞〔美〕主編的《關注留守兒童―中國中西部農村地區勞動力外出務工對留守兒童的影響》一書從社區的層面調查了父母外出務工對留守兒童生活、安全、教育等方面的影響。第三,留守兒童思想道德教育路徑。谷佳媚的《留守兒童思想道德建設的環境優化路徑》解決留守兒童思想道德建設的環境問題,需要優化留守兒童思想道德建設的實物性要素。[3]第四,留守兒童德育的教育對策。廖鴻冰的《農村留守兒童思想道德教育問題的思考》從教育體系上、家庭教育上、社會職能上對農村留守兒童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粗略的建議。[4]國內關于留守兒童思想道德問題的探索性文章數量相當有限,說明社會對其重視程度尚且不足,對少數民族聚居區山寨留守兒童思想道德教育的專門研究更是缺乏。已有研究比較零散,學術性表達多于實踐性描述,理論與實踐脫節,多數只停留在基本情況的調查與診斷性的分析層面,研究缺乏留守兒童思想道德問題理論建構,迫切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

        1.2 國外研究現狀述評

        留守兒童是中國農村大量的富余勞動人口向城市遷移的一種特殊現象,留守兒童問題本質上是中國三農問題的衍生。在發達國家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中沒有出現接受城市的排擠,并沒有出現家長和未成年子女之間長期分離的留守兒童現象。但國外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研究卻很充分。早在2000多年前蘇格拉底通過講寓言故事來對未成年人進行思想道德教育。這是歷史上國外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研究的較早記載。近年來,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國際組織和世界各國都異常關注青少年道德教育問題。重視和加強青少年道德教育,已經成為世界各國教育改革的共同特征。與此同時,各國也加大對德育的研究力度,如新加坡、日本、美國等國。從比較德育的研究角度來講,為尋求少數民族聚居區山寨留守兒童思想道德教育的規律、方法提供了可以借鑒的經驗。

        2 研究目標、研究內容

        2.1 研究目標

        針對少數民族聚居區山寨留守兒童,考量思想道德教育的現時狀況,分析少數民族聚居區山寨留守兒童思想道德教育的特征;形成符合少數民族聚居區山寨留守兒童實際的思想道德教育路徑;構建富有實效的少數民族聚居區山寨留守兒童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論體系。

        2.2 研究內容

        少數民族聚居區山寨留守兒童思想道德教育現狀研究。以實證的研究方法研究少數民族聚居區山寨留守兒童德育,其主要包括山寨留守兒童道德認知研究、道德行為研究、道德心理研究、道德意志研究、道德人格研究。

        少數民族聚居區山寨留守兒童德育的客觀性研究。主要包括山寨留守兒童德育問題分析、德育本土資源分析、德育實踐方法。通過全面深入分析,總結少數民族聚居區山寨留守兒童德育方面呈現的客觀規律。

        少數民族聚居區山寨留守兒童德育的路徑選擇研究。主要包括思想道德教育與少數民族聚居區山寨經濟狀況、社會變遷、傳統文化與山寨留守兒童的關系研究;德育目標的選擇性研究、基本原則確定、可行性路途研究。

        少數民族聚居區山寨留守兒童德育對策研究。宏觀上包括針對少數民族聚居區山寨留守兒童系統性的德育體系建構及創新模式研究;微觀上主要包括山寨留守兒童適宜的家庭德育對策,該研究的重點是外出父母與山寨留守兒童德育溝通策略、隔代德育策略、委托監護人的德育育人策略;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教育因為評價指標是彈性的軟指標而難以量化,往往導致學校重視知識的傳授,重視智力的開發,重視教學的實踐,輕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學校留守兒童德育對策重點研究針對山寨留守兒童相關的學校德育策略、教師德育方法、德育活動的開展;少數民族聚居區山寨留守兒童社會德育對策研究,重點研究山寨留守兒童生存、安全、發展的保障機制研究;從學生的角度來看,不關心思想道德教育,對道德教育了解甚少,思想道德方面學習意識薄弱,行動上不積極參與思想道德教育實踐活動,自身道德素質不高。因此自我教育研究重點研究山寨留守兒童積極人格的確立。

        3 研究方法

        3.1 文獻法

        仔細收集、查閱、鑒別相關文獻,在深入比較、分析相關文獻后,分析研究文獻的側重點和獨特之處,并認識其不足之處,批判性繼承文獻資料的精華,創新性地發現文獻資料的規律,形成本次研究的切入點,獲取進一步調查的理論框架。

        3.2 問卷調查法

        筆者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八個縣(市) 發放了少數民族聚居區山寨兒童的德育抽樣調查表共5800份,針對貧困山區山寨兒童的生活條件、學習情況、道德認知、心理特點等方面做了詳細的調查,回收的有效問卷為100%,獲得了詳細的第一手資料。

        3.3 訪談法

        筆者在湘西自治州召開了少數民族聚居區山寨留守兒童思想道德教育的集體座談會8場,出席座談會的代表有校長、老師、留守學生、家長、婦聯、關工委、教育主管部門等。同時,對留守學生進行個別訪談61人(次),對28個中小學生在家兒童進行了個別訪談。在集體座談會和個別訪談中,筆者均分類做了較為詳實的記錄。

        3.4 實地考察法

        筆者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八個縣(市)的學校湘西自治州吉首市吉首鄉光明村小、鳳凰縣板畔鄉魚井村小、永順縣鹽井鄉熱烈村小、古丈縣默戎鎮中寨村小、花垣縣雅酉鎮冬尾村小學、保靖縣馬王鄉大壩村小、龍山縣桶車鄉義比村小、瀘溪縣達嵐鎮車頭小學,實地與留守兒童學生、監護家長、學校、村委會交流考察,其間所獲得的第一手材料,客觀地反映了少數民族聚居區山寨留守兒童的真實德育情況,為準確地把握少數民族聚居區山寨留守兒童成長環境,了解山寨留守兒童德育特點,解決山寨留守兒童德育問題,提供了背景材料。

        4 創新之處

        少數民族聚居區山寨留守兒童是留守在農村的孩子的一部分,與其他兒童相比,有其特殊性。經濟層面,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本身就很落后,山寨經濟就更是脆弱,留守山寨的孩子們很大一部分生活貧困,生活上缺乏照顧自己的親人。加上山寨少數交通不便,父母很少回家,甚至很少與孩子電話聯系,山寨留守兒童情感上更孤獨。委托監護人層面,往往因為山寨留守兒童的委托監護人文化程度,缺乏德育教育有效方法,家庭德育力量薄弱;社會支持方面,少數民族聚居區山寨信息閉塞,各種關愛和服務山寨留守兒童的資源匱缺,少數民族聚居區山寨基本上沒有相關的少年兒童社區教育組織,使得少數民族聚居區山寨思想道德教育在社區教育中尚處于空白。在這些因素以及學校條件較差的綜合作用下,山寨留守兒童德育問題凸顯。本研究具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創新之處:

        第一,研究視角上,從思想道德教育的角度對少數民族山寨留守兒童進行研究的甚少,故選題就內容而言不失為新的研究領域。針對少數民族聚居區山寨留守兒童德育問題進行的實證性專門研究,詳細分析了山寨留守兒童德育的客觀情況、問題、特征,并提出了一系列的解決對策,彌補留守兒童思想道德教育研究中的不足。

        第二,研究內容上,對少數民族聚居區山寨留守兒童思想道德教育問題的應對策略進行了宏觀架構及微觀梳理,具備較強的現實指導意義。緊扣民族聚居區和山寨留守兒童兩大特殊性,通過細致的調查,深入研究少數民族聚居區山寨留守兒童思想道德教育的現狀、問題及其影響因素,形成了少數民族聚居區山寨留守兒童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些規律性認識,提出了多中心治理模式,不僅表明了一種新的理念和制度安排,而且滿足了解決現實問題的迫切需要。

        第三,研究方法上,少數民族聚居區山寨留守兒童思想道德教育研究注重把理論化、抽象化為特征的傳統思想道德教育模式轉化為以生活化、具體化為特征的現代思想道德教育模式;采用理論分析和實證說明相結合的研究方法;使論證更具說服力。

        參考文獻:

        [1]周宗奎等.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發展與教育問題[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2005,(1).

        [2]黃應圣,劉桂平.農村“留守學生”道德品質狀況的調查與思考[J].教書育人,2004,(11).

        [3]谷佳媚.留守兒童思想道德建設的環境優化路徑[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6).

        第6篇:留守兒童心理論文范文

        關鍵詞: 兒童發展 家庭 生態系統理論

        近日在一些期刊和網絡上,人們在關注一個有關孩子教育的有趣爭論,這一論爭的主題是――在孩子的發展與教育中,是“窮孩子”有利于孩子的發展還是“富孩子”有利于孩子的發展?爭論者認為,所謂“窮孩子”就是家境較困難的兒童,“富孩子”就是家境較富足的兒童。對此,雙方都提出了相應的現象和理解。

        一、關于兒童教育中的“窮”與“富”的爭議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社會獲得了穩定的發展,城鎮居民也大多走上了富裕之路,富裕之后如何教育孩子,就成了人們關注的問題,而教育中“窮”與“富”的爭論就由此而生。

        (一)“富孩子有利觀”的論點

        1.富了當然要富孩子,富孩子天經地義,符合中國國情。“再富不能富孩子”的論點有違中國人“為子孫造福”的傳統幸福觀,不合歷史常理;有違所有中國父母都認可并堅持的“再苦不能苦孩子”的觀點,不合人之常情;有違富起來的家庭讓孩子好好生活的現實,不合生活常態;“富了當然富孩子”才能促進社會的發展。

        2.“富孩子”擁有更好的物質條件,其需要得到了必要的滿足,有利于人格的健全發展;接受更好更多的教育,受到更多更好的幫助,有利于智力的充分發展。因此,發展前景必然會更好。

        3.“富孩子”的父母接觸到更多的成功人士,在潛移默化中模仿成功人士的成功人格、為人處世做事的方法、思考問題的方式等,更利于其成長。

        4.所謂“富孩子的問題”其實更多是一種偏見,如果說存在的話,那么相對來說“窮孩子的問題”可能會更多,很多人關注貧困生問題就是例證。

        (二)“窮孩子有利觀”的論點

        1.“富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衣食無憂,不知生活的艱辛,狂妄而不知謙虛,自私而不知感恩。

        2.“富孩子”有需要很少得不到滿足,很少經歷挫折,容易產生“驕嬌”二氣,很難正確對待挫折,意志薄弱,心浮氣躁,遇事半途而廢。

        3.“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窮孩子”更能設身處地理解別人,處事更成熟,意志堅強,吃苦耐勞。

        4.“窮孩子”由于家庭經濟支持更少,往往學習主動性和獨立性更強,有利于學業成就的取得。

        5.有人提出,所謂“窮”與“富”是相對的,存在“窮家富孩子”和“富家窮孩子”。“窮孩子”是指學習生活條件較為儉樸,只提供必需的物質條件,其中包括“窮家”孩子與家庭經濟狀況一致的物質條件和“富家”孩子避免生活上的奢侈與教育上的過度投資。“富孩子”是指學習生活條件極為優越,包括“窮家”孩子追求生活上的奢侈與教育上的過度投資和“富家”孩子不加限制的物質滿足。

        應該說,兒童的發展,是家長們和教育家們關注的永恒話題,但是,以這種方式關注和爭論,卻能真實反映當下中國眾多家庭教育的現狀――一切以孩子為中心,折射了中國的歷史文化傳統――“為子孫造福”的幸福觀。家長們“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愛子之心和社會人士的“再富不能富孩子”的憂慮之心,都是可以理解的,從心理學上看,兩者都承認客觀條件對兒童發展和社會化的影響,也都看到兒童是處在相應的環境中的。但是,兩者都沒有看到兒童所處的環境是一個復雜的包含家庭教育環境的大生態系統,其發展固然受家庭客觀物質條件的影響,也受到兒童教育大系統其他部分的影響和家庭環境中其他因素的影響。沒有看到環境與兒童個體之間存在交互作用;沒有看到兒童具有主動性,他們能自覺地建構自己的主觀世界。這正是生態系統學理論告訴我們的。

        二、生態系統理論的觀點

        (一)生態系統學理論強調兒童的發展離不開一定的環境,任何脫離具體的環境而孤立地探討兒童的發展問題都是缺乏科學性的。對此,生態心理學家克力克認為,環境對孩子行為的影響至少表現在四個方面:①生活的空間及空間的事物對兒童的影響要遠超成人。作為兒童生活經驗中最為基本的部分,生活空間和空間的事物對兒童動作和感知覺的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②物質環境是兒童獲得知識的重要一環,通過主動對物質環境中各事物的作用,兒童獲得其他領域中的知識。③游戲環境對兒童發展起特殊的作用,在誘導和鼓勵孩子之間的交往與合作方面,良好的游戲環境不可或缺。④游戲活動是幼兒的最基本的學習形式,物質環境會影響到兒童游戲活動的種類。兒童認識外部世界,主要通過動手操作,在與客觀事物的相互作用中逐步實現的。具體的物質對兒童發展和成長是不言而喻的,其重要性會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而相對減少。因而,不管是“窮”家還是“富”家的孩子,都是家庭的重要成員,都是受家庭保護的未成熟個體,從一出生就處在家庭生態環境的影響之下。家庭的環境,包括物質環境當然會對兒童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

        (二)生態系統理論認為,個體生活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并與之相互作用,組成個體發展的行為系統,這些相互聯系和影響的系統構成了個體發展的生態系統。生態系統呈現出同心圓式的層級結構,從里至外依次為――微系統、中間系統、外系統和宏系統,前者逐個被后者包含,與個體的活動頻率和密切程度依次降低。

        1.微系統(microsystem)。位于環境層次的最里層,是兒童活動、交往及體育的直接環境。微系統是兒童從事活動、承擔角色、發展人際關系,并親身獲得真切的感受和經歷的環境系統。家庭、學校、同伴關系等都是兒童的微系統環境。“窮”與“富”最終必須直接通過微系統的物質、互動、關系等形成影響。如兒童之間的對“窮(富)孩子”的排斥;成人對“窮(富)孩子”的區別對待。

        2.中間系統(mesosystem)。位于微系統外層,是指微系統環境之間的彼此聯系與相互作用,是由微系統環境間關系所組成的系統。如家庭和學校的關系、學校和社區的關系、家庭和同伴的關系等,都會影響到生活在其中的兒童的心理發展。“窮”與“富”在此時表現為受其影響之下的各種關系。如學校對“窮(富)家孩子”的不同待遇。再如,“富”孩子在家受溺愛,在外卻不一定享受這種待遇,從而帶來不平衡,進而影響到與同伴的關系。

        3.外系統(exosystem)。位于中間系統外層,是個體并未直接參與其中,卻影響兒童成長的環境及其作用與聯系。發生在外系統環境中的事件會影響個體所生活的環境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從而間接而必然地影響到個體的發展。如父母的工作環境會影響到他們工作的性質、要求、條件等因素,導致在家庭中的行為方式和態度受到影響,從而影響對子女的養育質量,因此,兒童雖未參與其中,卻仍間接地受到父母工作環境的影響。如外出農民工對留守兒童的影響。

        4.宏系統(macrosystem)。位于生態系統的最外層,是指個體所處的文化、亞文化或整個社會環境的背景(藍圖)。微系統、中系統和外系統都涵蓋在宏系統中,并受到影響和作用。“窮”與“富”亦表現為社會文化和價值觀。如一定時期人們的嫌貧愛富。

        5.歷時系統(chronosystem)。在勃朗芬布倫納的生態系統中,時間的變化是貫穿所有系統的長線,歷時系統是指在兒童成長環境中產生影響兒童發展的新情況的時間變化。如多年以前留守兒童可能覺得受到歧視,而現在留守兒童可能受到關注。

        生態系統理論強調,在兒童發展過程中,不能靜止而孤立地考察單一的環境或即時的環境,而要放眼于各類環境之間的相互聯系,并進一步了解這些情景根植的更大環境,在多個層次關系尤其是大系統的關系層次上解析兒童的發展尤為必要。

        簡而言之,家庭的“窮”與“富”必然影響了兒童,但如何影響,應該考慮到“窮”或“富”通過各大系統具體對兒童施加的影響。如,有些家庭或許“窮”,買不起玩具,卻可以自制豐富多彩、非常別致的玩具,既滿足了兒童的智力與技能發展的需要,又滿足了兒童的自尊心,更重要的是父母對兒童的關心比單純的物質給予更能讓兒童體驗到積極情感。

        (三)兒童對環境的影響。生態系統理論提出,兒童的發展固然受到環境的影響,兒童的主體因素會融入到兒童發展的環境中,會對環境發生相應的作用。兒童對環境的影響主要表現為以下三方面。

        1.變更。改變某種活動的性質和內容,是兒童影響環境最常見的方式。譬如,“富”家為孩子學習買來了一臺電腦并接通網絡,孩子卻沉迷網絡游戲而荒廢學習。

        2.建構。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兒童智力發展的核心是兒童通過自己的動作作用于物體,并將經驗組織到自身的認知系統中,這是一個對外部適應的動態建構過程,環境也會受到知識建構過程的影響。兒童的建構活動改變和創造了新的活動情境,如以水代替墨水在紙上寫字,進而可以重復練習。

        3.非參與性。精心設計的教學環境或活動環境,兒童的參與是其發揮教育功能的前提。因此,興趣是環境設置必須考慮的因素,否則,兒童會以不參與表達自己的要求,這是對已經設置的環境最有力的影響方式。兒童對活動(學習)的非參與性,意味著改變環境設置的必要性。

        因此,可以認為,作為生態環境不可分離的一部分,兒童不是僅受環境影響的發展主體,而會對環境產生影響;兒童的發展與環境之間相互交織,關系復雜,不是簡單而機械地誰決定誰的聯系;對兒童的發展起主導作用的是環境與發展主體――兒童之間的交互作用,而不是單獨的環境或發展的主體因素。比如,有的“窮”孩子生活節儉,學習勤奮,贏得教師和同學的尊重,充滿自信,更加嚴于律己;有的“窮”孩子生活奢侈,無心學習,讓老師和同學費解,極不自信,放縱自我;有的“富”孩子謙虛勤奮,大方友善,充分利用家庭的有利條件,獲得了應有的發展;有的“富”孩子恃寵而驕,嬌氣蠻橫,以自我為中心,和同學和伙伴很難相處,自然不利于發展。

        參考文獻:

        [1]鄧賜平,劉金花.系統發展觀:兒童社會化研究中的一個重要發展傾向[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0,(1).

        [2]席居哲,桑標,鄧賜平.兒童心理健康發展的家庭生態系統特點研究[J].心理科學,2004,27,(1).

        [3]朱z.近50年來發展心理學生態化研究的回顧與前瞻[J].心理科學,2005,28,(4).

        第7篇:留守兒童心理論文范文

        社會的發展離不開人才的培養,人才培養模式也反映了一個時展的特點并且與之相適應。關于社會學的論文題目有哪些?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2021社會學畢業論文題目參考,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優秀大學生社會學論文題目1.淺析大學生炒股的博弈心理現狀

        2.網絡環境下大學生自主學習行為的現狀研究--以河南牧業經濟學院金融學專業為例

        3.在華韓國留學生文化智力對文化認同的內隱影響研究

        4.大學藝術與禮儀教育滲透研究

        5.讀懂“90后”才能獲取真正的生力軍

        6.高校學生自殺原因分析及對策

        7.關于綜合性大學開設禮儀課程的探索

        8.信任與公平:青年社會心態的區域比較

        9.淺析生態社會主義思潮對大學生的影響及對策

        10.試論專業化.職業性社會工作推進的必要性與發展趨勢分析

        11.高校“公共關系學”課程教學方法改革的幾點建議

        12.民族院校家庭經濟困難生社會價值人際交往發展需求研究

        13.民國時期女大學生婚姻觀研究

        14.構建以職業能力培養為訴求的課程實訓模式--以公關課程為例

        15.“社區為本”的兒童保護服務本土化模式創新--以佛山市里水鎮“事實孤兒”保護項目為例

        16.影視作品對當代大學生婚戀觀影響的實證研究--以河南省部分高校為例

        17.穗.港兩地青年學生的交流與融合

        18.90后男大學生穿著行為分析

        19.雙語教學在社會工作專業的應用性分析

        20.羅振宇:我看到的世界

        21.基于網絡大數據的社會心理學研究進展

        22.對高校經濟統計基礎知識的研究

        23.統計學專業就業難問題的分析及對策研究

        24.基于社會認同理論的社工大學生專業認同研究

        25.新常態下社會思潮的存在邏輯與新表征

        26.大學階段數據分析師的培養研究

        27.社會工作如何在精準扶貧中發揮作用

        28.社會工作專業人才流失現象的探討

        29.社會心理學視角下的親環境行為探討

        30.高職院校開設禮儀課程的意義探析

        31.中國當代社會心理學發展的新方向

        32.實踐性教學在女性學課程體系中的運用

        33.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職業聲望排序及變遷研究

        34.基層電大統計學原理教學輔導改革初探

        35.社會信任對網絡公民參與的影響--以大學生網民為例

        36.“小組工作”方法運用于課堂教學的實踐報告

        37.內地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社會支持網絡的構建

        38.對高校禮儀課程教學方法改革的思考

        39.性別意識與女大學生就業質量--基于福建省五所高校的調查

        40.國外青少年移動網絡通訊設備使用情況研究綜述

        41.甘肅省大學生自殺意念與羞恥感.述情障礙.領悟社會支持的關系

        42.農村大學生“訴貧傷害”的社會學分析

        43.癥結與解決:受懷舊風影響的大學生戀愛觀

        44.關于提高開放電大“統計學原理”教學效果的探討

        45.論大學生手機成癮行為的原因

        46.家庭依戀模式對杏林學院大學生網絡成癮的個案研究

        47.當代女大學生性行為現狀及影響因素的研究綜述

        48.大學生親密關系暴力的相關研究評述

        49.社會工作人才保障激勵機制研究--以南京市為例

        50.哈貝馬斯交往行為理論對大學生“低頭族”的啟示

        51.湖北高校大學生社交媒體使用狀況的實證分析

        52.微信對大學生人際交往影響的調查與分析--以新疆農業大學為例

        53.改進當代西方社會思潮的教學方法及其意義

        54.信息化環境下應用統計學實踐環節教學改革的研究

        55.論當前我國社會的四種非理性文化心態

        56.微時代環境下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網絡共同體”研究

        57.信息技術女性用戶對信息技術設計的影響

        58.關于高校“統計學”課程的教學滿意度評價

        59.大學生親子關系與朋友關系的相關研究

        60.常見校園犯罪的法律說明及其預防

        法律社會學論文題目選題參考1.涉罪未成年人異地社會調查制度現行做法

        2.完善未成年被告人人格調查制度的司法對策--以廣州市的審判實踐為樣本

        3.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的理解與完善--兼論《刑事訴訟法》第275條

        4.我國少年司法之人格甄別制度引入

        5.未成年被告人人身危險性調查的理念確立和機制構建

        6.少年司法分立論

        7.“打人命”:農村青年婦女自殺特殊干預的一般意義

        8.校園虐童行為模式與預防對策研究

        9.社科法學的知識反思--以研究方法為核心

        10.自由的女性與女性的自由--自由主義女性主義法學的主張及其影響

        11.中國青少年網絡犯罪研究綜述

        12.“封存”還是“消滅”?--評新刑訴法犯罪記錄封存條款

        13.“罪錯未成年人新聞報道的權益保護與法律規制”研討沙龍綜述

        14.未成年人刑事檢察辦案機制創新研究--以玄武區檢察院“協作式”辦案制度為視角

        15.江蘇省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地方立法的實證分析--以A市未成年人犯罪成因和預防現狀為調研對象

        16.社區服刑人員社會支持系統調查研究--以上海為例

        17.我國少年司法的困境與出路

        18.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程序性制裁機制研究

        19.赦免制度:“寬恕”在國家心理中的體現

        20.司法社工職業的獨特性

        21.論強制辯護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訴訟程序中的適用--以《刑事訴訟法》第267條為中心

        22.我國社會工作者隊伍建設立法研究綜述

        23.未成年人犯罪的性法學思考

        24.未成年犯罪人的社區矯正

        25.試論青少年法制觀念的培養

        26.從性科學研究的基本思路看性法學研究的未來課題

        27.關注弱勢群體--女性主義法學的啟示

        28.哈貝馬斯的交往理性法律觀及其啟示

        29.青少年犯罪預防中的“兒童參與”--創新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的新思考

        30.少年司法程序中品格證據適用的沖突與重構

        31.兒童虐待的心理危害

        32.未成年人輕罪案件非刑罰化處理之構想--以刑事和解為視角

        33.未成年人犯罪特別程序之定位

        34.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審理中社會調查制度的實際運用與分析

        35.論我國未成年人人格調查制度之完善

        36.寬嚴相濟語境下未成年人累犯制度釋疑及完善

        37.可能性與空間考量:精神障礙者的司法社工介入

        38.法社會學視角下的男性自殺問題研究

        39.論大學生犯罪是否從寬處罰及其完善

        40.新時期重慶市青少年犯罪研判與對策

        社會工作專業畢業論文題目參考1、家庭暴力問題解決的社會工作介入研究

        2、流動兒童城市適應性的社會工作介入研究

        3、北京市社會工作事務所中社會工作者的激勵狀況研究

        4、社會工作視角下的城市空巢老人社區養老問題研究

        5、社會工作教育對社會工作專業化的影響

        6、關于最低生活保障與社會工作融合的研究

        7、災害社會工作的本土實踐:一種優勢視角的分析

        8、社會工作介入農民工婦女社會支持網絡的服務研究

        9、社會工作對自閉癥家庭的干預研究

        10、社會轉型期青少年偏差行為矯治的社會工作介入研究

        11、醫務社會工作實習研究

        12、社會工作專業人才流失問題研究

        13、整合式社會工作方法介入流動兒童青春期性教育的研究

        14、軍休干部服務中的社會工作倫理困境研究

        15、民辦社會工作機構運行模式研究

        16、資源依賴視角下社會工作機構服務質量研究

        17、社會工作機構資源動員模式研究

        18、社會工作介入青少年人際交往的探討

        19、“三社聯動”機制推動廣州城市社區社會工作發展的研究

        20、社會工作服務機構能力現狀分析

        21、社會工作機構人力資源管理滿意度調查

        22、新形勢下沿海地區農村社會工作問題研究

        23、傷殘人群社會工作中的困惑思考

        24、社會工作專業學生專業認同影響因素及前瞻思考

        25、社會工作介入空巢老人居家養老的模式研究

        26、專業社會工作與中國社會治理相結合的探討

        27、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社會工作介入

        28、欠發達地區社會工作發展路徑探析

        29、增權理論視角下面向“三失”青少年的社會工作個案幫扶途徑與方法研究

        30、社會治理視角下新疆社會工作示范點的發展研究

        31、制度信任視角下的社會工作“嵌入”公辦福利機構問題研究

        32、青少年厭學的社會工作個案介入研究

        33、社會工作實務中的倫理困境與倫理抉擇

        34、從社會工作機構的成立看本土性社會工作的發展

        35、社會工作視角下和諧醫患關系構建研究

        36、社會工作理論與實踐的脫離和整合

        37、社會工作方法在改善醫患關系中的運用

        38、資源依賴視角下社會工作機構服務機制探析

        39、社會工作行業組織明確組織使命與發展道路方法的研究

        第8篇:留守兒童心理論文范文

        論文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時小學未來師資培訓的要求進一步提高。師范生教師職業技能訓練內容結構的合理與否,將直接關系到師范生職業水平的高低。應重構小學教育專業本科師范生教師職業技能訓練內容,使未來小學師資能力結構得以改善,從而有效提升小學教師培養的質量。

            師范生職業技能訓練是師范生培養教學計劃的整體組成部分,是教師培養的重要環節,是師范生專業化發展的基礎。為了加強高師院校師范生的職業技能訓練,1992年,原國家教委師范司印發《高等師范學校學生的教師職業技能訓練基本要求(試行稿)》,1994年又頒布了《高等師范學校學生的教師職業技能訓練大綱(試行)》(以下簡稱《大綱》),對師范生應具備的教師職業(專業)技能作了系統而又明確的規定,是對學生進行教師職業技能訓練的依據。包括講普通話和口語表達、書寫規范漢字和書面表達、教學工作、班主任工作技能等四部分內容。兩份文件的頒發,有利于全國高師院校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師范生進行系統的教師職業技能訓練,對培養合格師資起到了很大的指導作用。

            我國本科層次小學教育專業的出現,不僅意味著小學教師的培養在學歷層次上的提高,更意味著小學教師培養的專業化程度將進一步加強。特別是隨著基礎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對教師培養質量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大綱》中的關于師范生教師職業技能訓練內容體系,已不適應社會發展和教育自身改革的要求。基于城鎮教師編制飽和,鄉村教師緊缺的實際情況及“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我們有必要對現有的師范生職業技能訓練內容體系進行重新地建構,這就要求教師教育從專業設置、培養模式、實踐教學等方面進行根本性變革,特別是以職業技能訓練與考核達標為牽引,著力提高師范生從事小學教育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和專業技能。

            一、小學教育專業本科師范生職業技能訓練內容重構的原則

            本著繼承、更新與發展的態度,我們對原《大綱》中教師職業技能訓練內容進行了重新審視,設計并實施符合小學教育專業本科培養要求的教師職業技能訓練內容體系。在重構中遵循了以下原則:

            (一)可持續性原則

            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精神,小學階段課程設置以綜合課程為主,教學內容呈綜合化。同時筆者在兩個縣六所鄉鎮小學調研中發現:農村留守兒童增多,村完小一級學校有住宿生,很多學校都缺少音樂、美術及體育類專業教師,需要語文、數學等教師從能教授小學一門課程向多學科教學發展。因此,需要在原《大綱》基礎上拓展師范生綜合實踐活動的研究、校本課程的研究、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研究、藝體活動技能,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技能、生活管理技能訓練等內容。只有這樣,小學教育專業本科學生才能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需要與農村教育實際,構建自己應有的技能結構,增強就業和創業可持續發展的潛力。

            (二)整體優化原則

            課程體系是專業建設的核心問題,是專業人才培養規格的具體體現。要完成小學教育專業本科的培養目標,就迫切需要構建與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相協調的課程體系。教師的專業化是憑借“實踐性知識”加以保障的,因此,整體優化原則就要求教育理論基礎課程、實踐技能課程、微型課程等各類課程進行整體優化設計,凸顯教師教育的專業優勢和特色。如我院小學教育(語文教育方向)專業,重視構建培養應用型人才的課程體系。2008,2009級的實踐教學分別占總學分比例為35.7% ,43. 1%;注重學生教育教學實踐能力的培養。并認真修訂教學計劃,力求音樂基礎、課件制作、學科教學論等課程的開設,體現從基本技能訓練到專業技能訓練的逐步深化過程。低年級側重解決基本技能與技能特長問題,高年級側重解決教育教學實踐技能與教育研究技能問題。讓師范生通過有計劃、有步驟地訓練,初步掌握從事小學教育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和專業技能。

            (三)個性化原則

            《大綱》對師范生的教師職業技能提出了一般的要求,具有普適性。作為師范生,除了具備從事小學教育專業的基本技能外,不同具體專業方向的師范生還應具備進行小學某一學科教學所需的專業技能,以實現同一專業不同專業方向的個性特征。如語文教育方向對普通話、朗讀、文本細讀技能;數學教育方向專業對速算、繪圖技能;英語教育方向對英語歌曲教唱、英語游戲組織技能等都有專業的特殊要求。基本技能和專業技能兩者應互補互促。教師要根據專業、年級和個體的差異,有重點、有計劃、分層次地進行培養訓練。

            二、小學教育專業本科師范生職業技能訓練內容重構的體系

            根據原《大綱》的要求以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和小學教育專業本科師范生專業發展的需要,我們進一步將重構的師范生職業技能訓練內容體系細化為六大類17個項目(見表1)。

            三、小學教育專業本科師范生職業技能訓練內容重構的實施

            師范生職業技能訓練是一項長期艱巨的系統工程,它需要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進行長期研究和探索。在重構的小學教育專業本科師范生職業技能訓練中應考慮兩方面因素:一是技能培養訓練問題,二是技能考核問題。如何開展這項工作,筆者依據多年的教師職業技能訓練的實踐經驗,和調研獲取的資料,談談自己的實踐體會與思考。

            (一)加強課程滲透,堅持課內指導與課外自練相結合

            教師職業技能訓練的相關內容應具體滲透在學科教學法等相關課程中,成為課程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教師在教學方法的選擇和教學過程的安排上,應注意發揮案例教學的示范作用,并對師范生進行相關技能的培養訓練。如教師口語課程,理論知識的傳授應考慮做到簡約性,切實提高學生口語訓練的實效性。用于講授學時為30%,用于實踐訓練的學時為70 %,督促師范生充分利用課余時間,開展技能訓練活動,保證學生在課程教學中有計劃、有教材、有指導地訓練。同時,課程教學中應注意強化教師自身的引領示范作用,讓每節課都成為教師職業技能訓練示范課,讓教師以良好的教師職業技能給學生以潛移默化的影響。

           (二)開展常規訓練活動,目標引領與任務驅動相結合

            教師職業技能必須在教學理論學習的基礎上,通過反復訓練才能形成。指導任務盡管已滲透到相關的具體課程教學中,但僅靠有限的課堂教學、學生的社團活動及學生自覺的訓練,難以達到師范生在校期間的理想水平。為了保證學生有足夠的時間進行技能訓練,需要學校或各院系根據專業特點和學生的實際需求,對師范生技能訓練進行統一規范和安排。一是將重構的師范生職業技能訓練內容體系(表1),和《小學教育專業本科師范生職業技能訓練與考核手冊》下發給每位學生,讓師范生一人學就能夠了解到各年段訓練內容與考核要求,并讓其成為自己的學習目標,成為自主訓練、自主學習的動力;二是將琴房、舞蹈室、書畫技能室在課余、休息日開放,同時制定《早自習、晚自修師范生基本技能訓練安排》,如主要包括:“開展晨讀課”—以班級為單位組織學生進行晨讀練習。“每日一寫”—學生每日都寫粉筆字或鋼筆字,每個學生一塊小黑板,每日寫一板;“每月一作”—指多媒體課件制作或簡易教具制作。“每周一歌”—每周月晚上7 :30一8 ; 00練習唱歌。保證學生有時間、有場地、按要求進行訓練。輔導員要按計劃組織各班班干部安排好“每日、每周、每月一練活動”,并經常檢查督促。其余時間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加強學科專業技能的訓練。從人學開始,四年不斷線,確保每個學生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鍛煉和提高。

            (三)建立教師職業技能競賽長效機制,以賽促教,以賽促練詳

            根據教師職業技能培訓鮮明的實踐性特點,除了開展常規訓練活動外,每年各院系要定期舉辦“未來教師杯”職業技能競賽,以賽促教,以賽促練。可采用班級為單位初賽和院系決賽的參賽體系,圍繞各個競賽項目,通過教學設計、課件制作、上課、說課、粉筆字展示等多種方式,以及舞蹈比賽、美術書法比賽等方式,營造氛圍,給學生提供展示和匯報舞臺,以此激發學生參與訓練的熱情。各教研室還可根據專業特點,定期舉辦師范生學科競賽或教研活動。如文科教研室組織演講比賽、征文比賽、朗誦比賽等;理科教研室組織課件制作競賽等活動。多年的實踐證明,教師職業技能競賽不僅促進了師范生的教師職業技能訓練,而且在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和造就復合型人才方面也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四)努力發揮校園文化在師范生職業技能形成中的滲透功能

            與專業文化素質教育一樣,師范生教師職業技能培養同樣需要營造一種良好的教育環境氛圍。一是應科學設計和正確引導校園文化活動。圍繞教師職業技能成立學生社團組織,活躍校園文化氣氛,充分發揮學生社團以點帶面的積極作用,激發他們參與技能訓練的積極性。二是定期請小學優秀班主任、特級教師、杰出校友來校開展“說課、評課”等專題講座或開設微型課程,傳經送寶,為師范生搭建理論和實踐溝通的橋梁,提高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三是確立師范生是重要的課程資源的觀念,在校園網或各院系網站上開辟“師范生教師職業技能培養”的教學網站。把有關教師職業技能培養的課件、講義及優秀教學設計、課堂實錄、新課程的案例研究等優質教育資源掛到網上,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和信息化教學手段,讓他們網上學習優秀教學設計或觀看視頻課程,以滿足學生自主性學習、自我訓練、自我培養的需要。積極創設、營造培養學生從教技能的實踐環境,使練就從教技能成為高師院校校園文化的主流。

            (五)在實習支教活動中夯實師范生教師職業技能

            舒爾曼認為,“教學實習是經過認真設計的教學范例,而且都伴隨著嚴格管理的、為學生提供容易進人實踐的教學階段,以確保學生學會所需的技能,并表現出恰當的工作表現、方法和價值觀。”教學實習是促使師范生專業化的關鍵環節,在一個教師的專業準備階段是最有力的介人。教育部2007年7月下發《關于大力推進師范生實習支教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指出:”開展師范生實習支教工作是推動教師教育改革,強化師范生實踐教學,提高教師培養質量的有效措施“。實習支教是師范生掌握教師職業技能的良好平臺,”頂崗實習支教與以往的常規實習相比,時間為一個學期,具有全職性質,將實習生作為全職教師進行要求和考核。由于實習時間的延長,實習生上課課時、做班主任工作的時間大大增加,而且實習內容豐富,更加有利于培養師范生的教育教學實踐能力。借助這一平臺,重點做好三項工作,已達到夯實師范生教師職業技能的目的。實習支教之前,力求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中重點對師范生的課堂教學技能進行強化培訓,將師范生分為若干小組,進行上課模擬教學,培訓教師引導學生針對模擬教學同學的教態表情、課堂語言、板書等逐一點評,促使他們反思、修改、反復訓練中提高課堂教學技能。實習支教過程中,一是要求師范生參加所在實習學校的教研組學習、研究活動(如集體備課),這是師范生快速成長的途徑;二是實習后階段,上教學匯報課并進行課后反思。通過教學的展示與反思,促使師范生有意識、有目的、自覺地尋求提高教育教學能力的方法與途徑,或進行一些帶有探索性的嘗試;三是在實習學校搜集原始材料、開展問卷調查、進行教育研究,或在實踐教學中發現新情況、新問題,選擇并確定畢業論文選題。實習支教結束后,一是引導師范生開展課題研究,撰寫教學論文或調研報告,培養師范生教育教學研究技能;二是要進行全面的總結和經驗交流。針對師范生在實習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采取相應的補救措施,拾遺補i},有針對性地補充理論和實踐上的不足和缺憾,以期盡可能完美地進人到未來的工作領域。如我院教師教育學院在實習生回校后,針對部分師范生教學技能欠缺等問題,仍然堅持開設《小學語文教學技能訓練》和《小學數學教學技能訓練》課程進行強化訓練,取得良好的效果。

            (六)建立科學考核評價機制,規范評價考核

            為了使教師職業技能訓練與考核不流于形式,真正把這一工作抓出實效,需要制定一整套明確規范的評價標準。目前,“除了普通話在語委的統一指導與考核下執行嚴格的標準以外,其它訓練項目劃分不夠具體,考核的質量標準也不夠健全”。應建立教師職業技能培訓“三級考核’,機制。考核工作由各院系教師技能教研室總體負責。各項考核標準由相應責任課程教師負責制定,教研室匯總,編輯成《小學教育專業本科師范生職業技能訓練與考核手冊》(以下稱《手冊》)。該手冊包括考核年段、考核項目、考核內容與要求、考核方式、考核成績等內容。

        相關熱門標簽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五月天综合网亚洲综合天堂网 | 日本特级婬片免费看 | 日本香蕉尹人在线视频 | 亚洲中文制服丝袜欧美精品 | 日本免费人成网视频免费看 |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