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動態心電圖范文

        動態心電圖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動態心電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動態心電圖范文

        閑聊之中抓病情

        早晨7點鐘剛過,動態心電圖室三位醫務人員就開始了一天的忙碌。每天要為50個帶了一天動態心電圖記錄盒子的病人拆卸下來,再給另外50位預約的病人背上,一進一出就是100人。

        只見她們為一個個病人取下貼附在身上的電極,拿下心電圖盒子,掏出記錄芯片。再為另一邊等待的病人,將6個心電圖的胸導聯按照位置迅速準確地貼在身上,安裝上心電圖記錄盒。一位60多歲的先生因為上廁所時突然暈倒,冷汗直冒,要做一個動態心電圖找發病原因。一位19歲的女孩前幾天因室上速剛做完射頻消融手術,今天做個動態心電圖,檢驗一下手術效果。

        “你叫什么名字?有什么不舒服嗎?”“記著回去后不要洗澡!不要做帶電的檢查!不要接觸強磁場!,'她們一邊麻利地幫患者拆裝著動態心電圖機,一邊不斷地重復著這樣的詢問和叮囑。

        和病人“聊天”是工作的一部分,許多險情就是這樣問出來的。一天上午10點左右,一位約70歲的老太太來預約動態心電圖。“閑聊”中,老太太說自己有頸椎病,頭經常發暈。夏耘立即問怎么暈,每次暈多長時間?老太太回答說經常暈,暈時眼前發黑,突然暈倒,意識喪失。憑經驗夏耘覺得老太太心臟有問題,正巧那天還有一個閑置的動態心電圖記錄盒,她立即讓老太太帶上。沒想到老太太當天就發病,昏倒在地。突發時的心電圖被及時記錄下來:尖端扭轉型室速與室顫。這是一種危險的心律紊亂,老人當即被收治入院,經過及時治療,終于恢復了正常。

        在海量的信息中檢索

        在電腦上讀取和分析24小時心電圖記錄下來的數據,進行細致分析,寫出報告,是動態心電圖室的主要工作。一個正常人24小時內約有10萬多次的心跳。借助計算機程序從10萬多次心跳中把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的情況一一捕捉出來。面對大量病人,海量的信息數據,她們不僅要眼尖手快,還要細致準確,不可疏漏一個地方。屏幕上那些對普通人而言宛如天書般的心電圖波形圖,夏耘她們卻讀出了一個個危險的信號,不管是室早、房早、室性心動過速、房速、房顫,亦或是ST下移、ST抬高,一個都逃不過她們的眼睛。

        當發現有急性冠狀動脈缺血,Ⅲ。房室傳導阻滯癥,長R―R間期(停跳)等嚴重病情時,她們會立即打電話找到病人,病人如不在家,就問到單位,或找其家人,跟蹤追擊,直到最終找到病人,或交待吃藥,或讓病人及時入院救治,從不放過一個可疑的病情。

        第2篇:動態心電圖范文

        [關鍵詞] 冠心病;動態心電圖;常規心電圖;診斷效果

        [中圖分類號] R541.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3)10(b)-0095-03

        冠心病是臨床中常見的一種疾病,一般多發生于老年患者中,嚴重的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臨床中對于該病的診斷主要采取冠狀動脈造影檢查,但是這種檢查方法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且屬于有創檢查,導致多數的患者耐受力降低。因此,如何有效的提高該病的診斷效果成為醫師們關注的重點。隨著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心電圖檢查逐漸的應該到相關疾病的診斷中,并且屬于無創檢查,重復性高[1]。本研究對動態心電圖與常規心電圖診斷冠心病的效果進行對比分析,從而為臨床中診斷該病提供可靠的參考依據,具體的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選取浙江省衢州市衢化醫院2009年4月~2011年4月間收治的60例冠心病患者,男30例,女30例,年齡為56~79歲,平均(64.2±2.7)歲。病程時間為2~18年,平均(6.2±1.4)年。本組的患者均經過浙江省衢州市衢化醫院倫理委員會通過,且患者知情同意此次的臨床研究。

        1.2 診斷標準

        本次研究的60例對象均符合國際心臟病學會和協會及世界衛生組織臨床命名標準化聯合專題組制定的《缺血性心臟病的命名及診斷標準》中關于冠心病的診斷標準[2]。

        1.3 檢查方法

        本次研究的60例冠心病患者進行動態心電圖與常規心電圖檢查,具體的檢查方法如下:

        1.3.1 常規心電圖檢查 本組的所有患者均在安靜的狀況下進行檢查,并且取平臥位,且全身放松,從而有效的消除患者的恐懼和害怕等情緒,并且在檢查時應有效的避免藥物因素的作用,從而確保心電圖的結果不受影響。主要采取NEC-3321型的12導聯心電圖進行連續的描記,紙速控制為25 mm/s,并且需要有效的保持其基線的平穩和圖像清晰,對于T波 < 導聯R波10.0%時,且ST段下移值 > 0.05 mV,診斷為ST-T改變[3]。

        1.3.2 動態心電圖檢查 本組的所有患者均采取BI9800型動態心電圖進行檢查,主要有效的記錄患者24 h的心電圖變化,并采取BioxWin軟件對其觀察的圖像進行全面的分析。檢查的過程中應多的對其進行檢查,從而有效的排除的影響與干擾。心肌缺血陽性診斷標準:①J點后80 ms位置的ST段水平型或者下斜型降低值≥1 mm,心電圖的基線ST段已經降低或者升高,則減去原有降低值或者升高值;②心電圖的ST段明顯移位至少持續有1 min,而且有兩次的心肌缺血發作,每次間隔的時間至少1 min[4]。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軟件SPSS 18.0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心肌缺血陽性結果比較

        通過對兩種不同的檢查結果比較,常規心電圖檢查患者心肌缺血陽性有29例,檢出率為48.3%;動態心電圖檢查患者心肌缺血陽性有49例,檢出率為81.7%。兩種方法檢查的心肌缺血陽性檢出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23,P < 0.05)。

        2.2 心律失常檢查結果比較

        通過對兩種不同的心律失常檢查結果比較,動態心電圖檢查室性早搏二/三聯、室性早搏成對、房性早搏二/三聯、房性早搏成對、短陣室上速的檢出率均明顯的高于常規心電圖檢查室性早搏二/三聯、室性早搏成對、房性早搏二/三聯、房性早搏成對、短陣室上速的檢出率,兩種檢查心律失常的檢出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35,χ2=7.28,χ2=7.24,χ2=7.59, χ2=7.18,P < 0.05)。而兩種檢查的房室傳導阻滯和房性早搏早發的檢出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26,χ2=0.17,P > 0.05)。數據分析見表1。

        3 討論

        冠心病為臨床中常見的一種疾病,一般多發于于老年中,嚴重的影響老年患者的身體健康。因此,臨床中如何有效的診斷該病成為醫師們關注的重點。臨床中常常采取冠狀動脈造影術進行診斷,這種診斷方法屬于有創檢查,且多數的患者耐受力降低,重復性差[5-6]。因此,如何有效的選取有效的診斷方法診斷該病成為醫師們關注的重點。

        隨著醫療水平的不斷發展,心電圖檢查逐漸的應用到臨床診斷中,這種診斷方法屬于無創檢查,且重復性強,診斷效果明顯。臨床中常常分為動態心電圖和常規心電圖兩種[7]。因此,臨床中對于這兩種診斷效果一直存在疑問。常規心電圖是臨床中最早的一種診斷方法,診斷費用低,經常應該臨床中,能夠有效的反應患者心臟興奮的電波活動情況,在心臟疾病的診斷中具有較好的應用效果。同時,這種對各種心律失常也具有較好的應用效果[8]。而動態心電圖是一種長時間紀錄患者心臟的活動電波,在臨床中具有較好的應用效果[9]。

        通過本次的臨床的研究分析,臨床中對于冠心病患者采取動態心電圖的診斷效果優于常規心電圖的診斷效果。本組的資料顯示,常規心電圖檢查患者心肌缺血陽性有29例,檢出率為48.3%;動態心電圖檢查患者心肌缺血陽性有49例,檢出率為81.7%。兩種方法檢查的心肌缺血陽性檢出率比較具有明顯的差異(χ2=7.23,P < 0.05)。動態心電圖檢查室性早搏二/三聯、室性早搏成對、房性早搏二/三聯、房性早搏成對、短陣室上速的檢出率均明顯的高于常規心電圖檢查的效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而兩種檢查的房室傳導阻滯和房性早搏早發的檢出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由此分析,兩種檢查方法均能夠有效的檢查出冠心病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的狀況。但是動態心電圖心肌缺血陽性檢出率高于常規心電圖檢查結果[10]。主要由于動態心電圖能夠連續24 h的觀察患者心電圖的變化情況,從而使得整個收集的信息更加精確,導致整個診斷的效果優于常規心電圖的診斷結果[11]。同時,由于其觀察的范圍廣泛,從而有效的彌補了常規心電圖的不足,提高整體的診斷效果[12]。另外,動態心電圖檢查過程中的導聯少,而從某種程度上講,這種檢查方法對患者的心肌缺血狀況無法記錄,從而使得不能夠對其進行全面的檢查[13]。因此,臨床中為了有效的避免這種情況發生,在檢查之前應先打標準電壓,并且在其每次切換導聯之后進行記錄,從而有效的避免上述情況發生[14-15]。

        綜上所述,臨床中對于冠心病患者的臨床診斷中采取動態心電圖檢查是可行的,其診斷效果優于常規心電圖的診斷效果[16]。動態心電圖的檢查屬于一種持續性和動態性的檢查方法,能夠全面的反應出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的基本情況,且對于心律失常也具有較好的診斷效果。這種檢查方法屬于無創檢查,重復性高,值得臨床中應用,在冠心病的臨床診斷中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龐志茹.動態心電圖與常規心電圖診斷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比較[J].中外醫療,2009,12(13):563-564.

        [2] 董競琳.冠心病患者動態心電圖與常規心電圖心律失常診斷結果對比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1,13(36):522-523.

        [3] 曾令忠,陳漢娜.動態心電圖與常規心電圖監測與診斷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比較[J].實用預防醫學,2008,13(5):683-684.

        [4] 孫莉莉.動態心電圖與常規心電圖診斷冠心病的臨床對比分析[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2,17(9):777-778.

        [5] Zheng Yi,Cen Zhen,Hu Hailei. Routine electrocardiogram in diagnosis of dynamic electrocardiogram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myocardial ischemia and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ects of cardiac arrhythmia [J]. Modern Practical medi cine,2011,21(6):524-525.

        [6] Gao shurong. Routine echocardiography, ECG and holter and radionuclide Myocardial Perfusion Imaging in diagnosis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omparative study [J]. Clinical Journal of Ultrasound in Medicine,2011,16(12):747-748.

        [7] 李媛霞,楊春林.兩種心電圖篩查與診斷冠心病心律失常的結果比較分析[J].內蒙古醫學院學報,2012,21(6):351-352.

        [8] 湯喜紅,孫玉敏.動態心電圖與常規心電圖診斷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比較[J].中國衛生產業,2012,22(29):462-463.

        [9] Zhou Jun,Lu Xilie. Dynamic electrocardiogram and general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electrocardiogram in diagnosis of asymptomatic myocardial ischemia [J]. Chinese Journal of pract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2009,14(5):683-684.

        [10] 梁德英.動態心電圖監測冠心病患者36例分析[J].保健醫學研究與實踐,2009,15(2):355-356.

        [11] 李娟.對我院75例冠心病患者的動態心電圖臨床分析[J].中外醫療,2011,16(17):425-427.

        [12] 顧驊.動態心電圖監測冠心病患者無癥狀心肌缺血的臨床分析[J].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2013,11(4):974-975.

        [13] Zhao Wenxue,Sun Lie,Yang Jiming,et al. Dynamic Changes of Ecg st-t segment on diagnostic value for coronary heart disease [J]. Modern medicine,2008,21(6):335-336.

        [14] 陳香美.動態心電圖與常規心電圖在診斷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中的價值[J].中國鄉村醫藥,2012,22(12):355-356.

        [15] 侯琳.動態心電圖與常規心電圖診斷冠心病的比較[J].中國當代醫藥,2010,12(16):265-266.

        第3篇:動態心電圖范文

        [關鍵詞] 心電圖; 臨床癥狀; 評價

        [中圖分類號] R540.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3)06(c)-0189-02

        在臨床檢查中,盡管心電圖診斷系統還比不上專業醫生的水平,但它們在基礎護理、門診檢查、人口篩選、職業病防治和流行病等領域仍得到一定的應用。往往一次心電圖難以撲捉到有效的診斷依據,但患者又有明顯自覺癥狀,所以多數情況下醫生建議她們來進行心電的動態監測,心電圖的自動化程度仍有改進的余地。動態心電圖分析可以監測快速性心律失常,短暫的,特定情況下始出現的心律失常。可進一步對其發生與終止規律進行了解。是否伴有SSS綜合征或預激綜合征(尤其間歇性)以及其分型。常規ECG易漏診,而DCG可以使短暫的異常心電變化被捕捉到, 從而使心律失常的起源、 頻率、持續時間、發生與終止規律得以了解,可與日常活動,臨床癥狀同步分析其相互關系。

        1 動態心電圖機特點

        動態心電圖機主要由兩部分構成:①隨身帶在患者身上的記錄器;②回放及顯示分析的主機。關鍵部件是動態心電圖記錄器,對Holter系統的整體性能起直接決定作用。常規Holter系統用于心律失常分析時的采集率一般在250 Hz以下,而心室晚電位信息和起博脈沖包含100 Hz以下的頻率成分, 完整記錄只有選擇1 000 Hz以上的采集率才可以,最好在4 000 Hz。隨著軟件技術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系統的信息量。過去只能編輯和分析幾種常見的心律失常,現在可以編輯和分析幾十種復雜的心律失常。而且還開發出了微伏極T波電交替(TWaveAlternation,TWA)、竇性心率震蕩(簡稱HRT)、評價房室結功能、初篩睡眠呼吸暫停等方面的檢查,對檢測心臟功能和檢測猝死高危患者具有重要意義。

        2 新的研究方向

        現在更好地利用從心電學不同研究領域中獲得的經驗的時候到了,動態心電圖可在患者長時間記錄多個導聯心電信號,借助信息化手段分析處理,以記錄并發現心電改變,發現各類心律失常及ST段異常改變等,為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重要依據。那么在今后對于動態心電診斷程序的新方向可能是:

        2.1 采用所有心跳中可獲得的所有信息

        通過綜合對各單個心博的分類,可以改進對心電圖的鑒別。CSE研究已表明綜合那些具有不同的分類知識和不同的特性知識的不同程序來進行心電分類的優越性。

        2.2 吸收心電學其它研究領域中所得到的知識

        體表電位圖研究人員已在心電圖的臨床分析中作出了很有價值的貢獻,有可能定量地描述心肌缺血的程度;心電圖診斷程序的研制人員可以獲益于別人的研究。

        2.3 心電圖自動診斷的優化

        心電圖自動分析技術的產生及應用已經經歷了近半個世紀,伴隨著新技術的不斷應用,自動分析的性能也日益提升。由于心電圖本身在診斷疾病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評價心電圖自動診斷的性能應以自動診斷的結果與專家小組診斷結果的符合性作為指標。針對 CSE 數據庫, SEMIP 自動診斷與專家小組的診斷結果相對比,結果顯示,在自動診斷方面與專家小組的診斷結果具有較高的一致性,自動診斷結果基本能夠表達醫生的診斷意圖。

        表1 心電圖自動診斷和專家小組診斷的比較結果(%)

        3 結合臨床癥狀新技術應用討論

        3.1 心率變異性

        指竇性心率在一定時間內周期性改變的現象,即逐次心搏周期差異的變化情況。心率變異性是反映交感和副交感神經張力及其平衡狀態、定量評價心臟自主神經功能的無創性方法,更是預測心血管病死亡的重要指標。在迷走神經活性增高或交感神經活性減低時,心率變異性增高,反之降低。判斷指標:①時域指標:SDNN、SDANN、SDNN Index、rMSSD、NN50、PNN50。SDNN(24 h):>100 ms(141±39)心率變異性正常;

        3.2 竇性心率震蕩

        竇性心率震蕩是竇房結對室性早搏的一種雙向生理反應,指一次室性早搏發生后,竇性心率出現先加速后減速的短期波動現象。正常人及低危患者可表現這一典型變化,而心肌梗死后的猝死高危患者中該變化減弱或消失。診斷指標:震蕩初始:TO0異常。震蕩斜率:TS>2.5 ms/RR正常,

        3.3 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

        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又稱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癥,分為阻塞性、中樞性、混合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應用動態心電圖初篩OSAHS:①應用心電圖推導的呼吸曲線:7 h睡眠過程中呼吸暫停及低通氣反復發作在30次以上,或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指數≥5次/h。②應用心率變異性指標對睡眠呼吸暫停進行定性初篩:HRV時域指標3項;頻域指標5項。

        3.4 Q-T分析和T波電交替

        是動態心電圖新增加內容,分為QT間期、QT離散度、QT變異度分析。QT間期分析:是反應心室復極化異常的心電學指標。QT間期延長標準:女≥460 ms,男≥450 ms;QT間期縮短標準:男或女≤390 ms。QT離散度分析:是標準12導聯心電圖最大QT間期與最小QT間期之差:主要反映心室肌復極的不均一性,可代表心室肌興奮性恢復時間不一致的程度,或心室肌不應期差異的程度。QT變異度分析:是反應心室復極變化的指標,又稱心室復極時間變異性:以24 h中每小時QT間期均值的標準差從時間上動態反映心室復極變化,可預測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預后和猝死。

        心律規整時,體表心電圖上T波形態、極性和振幅的逐搏交替變化,是心室復極不一致的表現。T波電交替,提示心肌電活動不穩定,是患者發生惡性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臟性猝死的強有力的獨立預測指標。分為毫伏級T波電交替、 微伏級T 波電交替。診斷標準:(1)頻域法:①休息時交替壓>1.0 μV;②運動后Valt>1.9 μV;③ 交替率>3;④持續1 min以上。(2)時域法:時域方法檢測TWA的陽性參考值為頻域測量法陽性參考值的四倍,即T波電交替>7.6 μV,信噪比≥3,持續時間1 min以上為陽性。

        3.5 心電散點圖和頻譜心電圖

        心電散點圖屬非線性檢查方法。最新研究認為,心電散點圖可用于快速了解心率、心律及心律失常情況;植物神經功能;評價藥物和疾病治療效果。正常人相鄰的RR間期大致相等而圍繞45°角散開,說明竇性心律不齊。散點圖上端寬,說明心率慢,竇性心律不齊明顯,迷走神經優勢;下端散點圖窄,說明心率加快,竇性心律不齊減少,交感神經優勢。散點圖在45°方向的長短代表24 h內平均心率變化的大小。判斷標準:若相鄰3個導聯發生心電能量譜異常,判為該導聯反映的心臟部位存在明顯心肌缺血。

        3.6 連續心率減速力

        心率減速力檢測可以定量評估受檢者迷走神經張力的高低,主要是通過24 h心率的整體趨向和減速能力分析測定的,之后可以篩選和預警猝死高危患者人群,是一種新的無創心電技術。而連續心率減速力指動態心電圖記錄中,連續出現RR間期逐跳延長的現象。心率減速力降低提示迷走神經興奮性降低,患者猝死危險性增加;正常提示迷走神經對人體的保護性較強,受檢者屬于猝死低危者。連續心率減速力檢測優勢:①方法簡單易行,與Holter同時檢測;②預警與危險分層結果可靠;③檢測的敏感性高,特異性強;④死亡的危險分層與臨床實際高度相關。

        同步檢測動態心電、血壓和血氧飽和度功能指應用一個記錄盒,在動態檢測心電信號的同時同步檢測血壓和血氧飽和度,可使臨床醫生更多的了解心臟活動全過程,為某些心血管病的診斷帶來新的突破。功能特點:①記錄盒輕巧,攜帶方便;②重復性好,準確性高;③24 h連續同步測量心電、血壓、血氧飽和度。

        [參考文獻]

        [1] 黃貴南,侯謹新.心電圖指標在估計急性心肌梗塞早期室性心律失常中的價值[J].實用醫學雜志,1997(5):44-45.

        [2] 劉伊麗.重視心電圖在評價心肌灌注中的作用[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5,33(9):777-778.

        [3] 程宏勇,張鉦.心電圖T波峰-末間期及臨床應用[J].臨床心電學雜志,2006,15(3):207-208.

        [4] 耿晉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部分心電圖指標與預后相關因素分析[J].實用醫技雜志,2008,15(11):1430-1431.

        第4篇:動態心電圖范文

        關鍵詞:室性心律失常;冠心病;高血壓病

        【中圖分類號】R541.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3783(2012)09-0102-01

        室性心律失常是臨床上常見而多發疾病,常可導致嚴重后果,本文將我院自2005年7月至2005年11月經24 h動態心電圖監測120例患者資料進行分析,將具有室性心律失常84例分析如下,以探討室性心律失常的發病機制,指導臨床治療。

        1 資料與方法

        1.1 對象:我院2005年7月至2005年11月間住院及門診患者,年齡在15歲~95歲,平均年齡66.2歲,男性65例,女性55例,經臨床確診為冠心病57例,(其中陳舊性心肌梗死2例,急性心肌梗死2例),高血壓病35例,冠心病合并高血壓病23例,未發現器質性心臟病5例。

        1.2 方法:采用監測儀為Premier Ⅳ Holter系統。胸部安放7個電極做連續24 h記錄。監測中讓患者詳細記錄1 d活動、情緒變化等,然后將所有心電信號輸入計算機分析系統,并同時人機對話進行取樣分析。

        1.3 統計學處理: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

        2 結果

        在120例患者中有84例記錄有室性心律失常,其中室性心律過速(室速)2例,每次發作5陣~10陣,發作時間多出現在下午、夜間。室性早搏(室早)82例,主要發生在活動、勞累后。84例中基礎心律全部為竇性心律,大部分伴有其他心律失常,其中房性早搏(房早)40例,房室傳導阻滯6例,結性早搏10例。84例記錄有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中,發現有器質性心臟病存在79例,占94%,其中高血壓病20例,占高血壓患者57.1%;冠心病44例,占冠心病患者77.2%;冠心病合并高血壓病15例,占冠心病合并高血壓病患者65.2%;經各項物理檢查及X光、超聲心動圖、心電圖檢查均未能證實有器質性心臟病存在,也排除由電解質紊亂和藥物引起的5例,因以上資料研究對象均為就診患者,并未在正常人群中進行,故這里僅討論在高血壓患者、冠心患者及高血壓病合并冠心患者中發生室性心律失常的發病率,結果見表1。表1室性心律失常在三組患者中的發病率(略)注:χ2=4.215,P>0.05。以上三組患者發生室性心律失常的發病率差異無顯著性。

        3 討論

        室性心律失常多發生在有器質性疾病的基礎上。本組中有2例短陣室速,均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因為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缺血,受損的心肌于正常心肌間電生理不均勻,可誘發折返激動引起室速。認為心肌梗死的非持續性室速是持續性室速或室顫的標志[1],可見積極改善心肌缺血再進行抗心律失常治療,是預防心臟性猝死發生的重要措施。本組中高血壓病共35例,以胸悶、心慌就診,Holter監測到有室性心律失常的20例,表現為室早合并房早96次~527次,經12導聯心電圖、及超聲心動圖檢查均有左室肥厚。原發性高血壓所致心肌肥厚有心肌細胞本身的肥大與增殖,也有反應性間質纖維化和膠原增生,重構的心肌增加了心肌細胞之間電活動不均性從而易于電傳導折返和異位興奮灶的形成[2]。原發性高血壓病,左室肥厚患者不僅容易發生室性心律失常,也有很高的室上性期前收縮發生率和發生非室性嚴重心律失常危險性[3]。本組中未發現器質性疾病的有5例,年齡為30歲~50歲,以心悸、胸悶就診,Holter監測到室早為3個~8 539個,經各項檢查包括X光、超聲心動圖、心電圖等均未能證實有器質性疾病,用慢心律、谷維素等治療月余,室早減少或消失。最近國內外專家認為植物神經功能失調可致心臟性猝死,認為交感神經張力增高是有害的,降低室顫發生閾值,迷走神經對心臟起保護作用,使室顫的閾值升高。一般情況下,迷走神經興奮通過減慢心率延長舒張期供血時間和其付性肌力作用減少心肌耗氧以及對心臟電生理特性的直接影響而抑制室性心律失常的發生[4]。此5例,有可能因植物神經功能紊亂,情緒不穩、精神緊張導致皮層下中樞功能紊亂,交感興奮性增強,心臟興奮性增高。確切機制尚不明了。綜上所述室性心律失常多發生在冠心病,高血壓病等基礎上,對于這些患者應積極治療病因。對于無器質性心臟病基礎的室性心律失常,應及早確立診斷并給予適當鎮靜劑或抗心律失常藥物,以防止心臟性猝死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韓桂蘭.動態心電圖監測室性心動過速17例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01,21(1):44

        [2] Stuart DP,Francis GD,MBCHB,et al.Significance of ventricular arrhy thmias is systemic by pertension with 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Am[J] Cardiol,1992,69(10):193197

        第5篇:動態心電圖范文

        【關鍵詞】暈厥 動態心電圖 診斷

        在急診工作中常常接診因突發暈厥的病人,家屬及陪患均急于要求醫生做出診斷和治療。因而在實際工作中要對暈厥病癥有一個熟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有效快速做出診斷,對患者的預后及轉歸有很大的影響。現將我院2006年5月至2010年5月接診且有記錄的56例疑似心源性暈厥的病人進行動態心電圖檢測,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本組患者共56例,其中男34例,女22例,男性占61%,女性占39%,發病年齡15—76歲,平均年齡48歲,首次發作10例,多次發作者46例。發作時間大多少于3分鐘。這些病人來院后經詳細問病史及各種常規檢查、腦電圖、CT、MRI、直立傾斜試驗等檢查,未發現暈厥的其他直接原因,故疑似為心源性所致的暈厥。

        1.2研究方法 均采用12導聯動態監測系統。肢體導聯和加壓肢導電極粘于胸前;雙上肢分別粘于左右胸骨柄第二肋間中線,雙下肢分別粘于左右肋緣下1厘米鎖骨中線處,胸導聯同常規心電圖。全程記錄12導聯同步心電圖信息,記錄期間囑患者家屬配合記錄日常活動,準確記錄暈厥發生的時間。49例進行了24小時的觀察,7例進行了48小時的觀察。

        2 結果

        2.1各種心律失常發生暈厥的情況 持續竇性心動過緩伴竇性停搏16例,暈厥發生5例;竇房傳導阻滯8例,暈厥2例;陣發性房室傳導阻滯8例,暈厥2例;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5例,暈厥1例;反復發作短暫房顫6例,暈厥1例;陣發性室性心動過速5例,暈厥1例;單純性房早和室早8例,無暈厥發生。56例動態心電檢測中與心律失常發作時間同步暈厥12例,占總數的21.4%。這12例中與緩慢心律失常有關者9例,與快速心律失常有關者3例。在緩慢心律失常病人中,表現為心室停搏(最長R-R>3.0S)。在此12例經動態心電圖診斷提示預激綜合征并發陣發性室上速2例,病態竇房結綜合征3例。

        2.2 12例暈厥病人中發生心室停搏>3.0S共18次,其中15次發生暈厥;而心室停搏<3.0S92次,無一例發生暈厥。

        3 討論

        暈厥是由于短暫的全腦組織缺血導致的短暫意識喪失,特點為發生迅速的、短暫的,自限性的并且能夠完全回復的意識喪失[1]。是由多種病因導致的一組臨床表現,暈厥并不是一種獨立的疾病。

        3.1常見暈厥的病因 反射性暈厥(包括臨床最常見的血管迷走性暈厥、性低血壓、頸動脈竇綜合征、排尿性暈厥、咳嗽性暈厥、心源性暈厥、腦源性暈厥、血源性暈厥)。

        3.2心源性暈厥預后差 任何因心臟疾病引起的心搏出量急驟減少或暫停,均可導致腦組織缺血而發生短暫的意識喪失。心源性暈厥可發生于任何,如平臥位發生常提示心源性暈厥;用力常為誘發因素;前驅癥狀多不明顯或僅有短暫的心悸,伴隨癥狀有面色蒼白、發紺、呼吸困難以及心率、心律、脈搏的改變,既往有心臟病史或心臟病體征、心電、超聲心動、X線檢查多有改變[2]。

        3.3診斷或排除心律失常性暈厥的唯一有效方法 是在典型癥狀出現時能記錄到心電變化[3]。12導聯動態心電圖檢查為心源性暈厥的有效方法,其能長時間不間斷記錄動靜狀態下的心電改變,能準確提供更多的病變信息,且為無創傷檢查,易于應用和被患者接受而廣泛用于臨床檢測一些原因不明暈厥或反復發作暈厥者。

        本文56例病人中經12導聯動態心電圖檢查,有嚴重心律失常伴發暈厥12例,占總監測人數21.4%,與大多文獻報導相符。本組資料提示心源性暈厥的發生與停搏或心動過速時間過長,有效心搏出量減少,引起大腦低灌注密切相關。心源性暈厥病情重,預后差,12導聯動態心電圖檢查可獲取可靠的診斷依據,但陽性率并不高,陰性時亦不能排除心源性暈厥的可能。所以臨床工作中必須首先要獲取病人詳細資料,包括詢問病史及向家屬及旁觀者了解,重點了解來診前的一些情況是否存在誘因,有否心臟病及其他病史等。并注意相關的輔助檢查,以明確暈厥的病因,為進一步治療提供可靠依據。

        心源性暈厥的治療應針對病因進行治療,避免盲目用藥,可能防止暈厥發作。如抗心律失常藥物的合理應用,安裝起搏器、手術的治療等。

        參 考 文 獻

        [1]劉文玲.歐洲心臟病學會暈厥診斷與治療[J].指南、醫師報,2010,6(10)14.

        第6篇:動態心電圖范文

        [關鍵詞] 動態心電圖;變異型心絞痛

        [中圖分類號] R443+.8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1)32-141-02

        A Case Report:Dynamic Electrocardiogram Monitoring Variant Angina Pectoris

        QI Bing MAO Rui BAO Yan GAO Jilong

        Siping Center Hospital,Siping 136000,China

        [Abstract] A 48-year-old man,presented with onset of chest pain and tightness in the early dawn of last 3 days and alleviated after 3-4 mins spontaneously,conventional electrocardiogram failed to offer any clue. He gave a history of 8 years of hypertension and was admitted on May.10th,2011. A 24 hour 12 lead synchronized dynamic electrocardiogram recorded injury-like S-T segment change and type 2 second-degree atrioventricular block. The patient was diagnosed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variant angina pectoris,type 2 second-degree atrioventricular block and hypertension. Variant angina pectoris is hard to be diagnosed by conventional electrocardiogram for its short episode of onset. The 24 hour 12 lead synchronized dynamic electrocardiogram can acquire the information of about 100 thousand cardiac cycles,clearly show the time distribution,duration time,location and degree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and offer reliable evidence for diagnose.

        [Key words] Dynamic electrocardiogram;Variant angina pectoris

        變異型心絞痛是自發性心絞痛的一種類型,發作與心肌耗氧量無明顯關系;主要由于冠狀動脈痙攣引起變異型心絞痛,易發展為急性心肌梗死,同時伴有室速或室顫等惡性心律失常。變異型心絞痛常發生在夜間或清晨,具有周期性,可持續10s~30min,常規心電圖很難捕捉到心電圖動態演變過程,動態心電圖可記錄到24h 12導聯同步心電圖的變化,對變異型心絞痛的及時診斷和治療有非常重要的臨床意義[1]。

        1 病例資料

        患者男,48歲,心前區不適3d,每天凌晨4點鐘自覺心前區疼痛,伴緊縮感,持續3~4min后自行緩解,于2011年5月10日就診。入院查體:BP:150/80mmHg,雙肺呼吸音清,心率80次/min,既往有高血壓病史8年,血壓最高達185/105mmHg。常規心電圖示:竇性心律、正常心電圖;運動試驗:陰性;心臟彩超:各腔內徑正常;24h 12導聯同步動態心電圖示(圖1):動態心電圖記錄到ST段Ⅱ、Ⅲ、AVF、V5、V6導聯損傷型抬高,對應導聯Ⅰ、AVL、AVR、V2、V3導聯壓低,同時伴有Ⅱ度Ⅱ型房室傳導阻滯,持續4min后恢復(圖2),可見ST段回到等電位線。冠狀動脈造影可見左前降支近段50%~70%的節段性狹窄,近、中段可見彌漫性斑塊。臨床診斷:冠心病、變異型心絞痛、Ⅱ度Ⅱ型房室傳導阻滯、高血壓病。

        圖1 變異型心絞痛發作中動態心電圖

        圖2 變異型心絞痛發作后動態心電圖

        2 討論

        變異型心絞痛屬自發型心絞痛的一種類型,發病與心肌耗氧量增加無明顯關系,冠狀動脈痙攣是變異型心絞痛的重要原因之一。引起冠狀動脈痙攣的因素很多,如神經因素、體液因素、缺鎂、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內皮損傷等都是冠狀動脈痙攣最重要的誘發因素。臨床發作特點:心絞痛多發生于午休、后半夜睡眠時及清晨,也可發生于一般日常活動時。發作常呈周期性,大多在每天同一時間。清晨起床后大便、洗漱、吃飯時易發作,在同等活動量的下午則不易誘發。有的變異型心絞痛發生于夜間上床休息或剛剛睡眠時。每次變異型心絞痛發作持續時間差異很大,短者數十秒鐘,長者可達半小時左右。半數以上持續時間在5min左右[2]。無痛性ST段抬高常見,舌下含硝酸甘油可迅速緩解心絞痛癥狀。

        2.1 變異型心絞痛發作時動態心電圖特點

        ①ST段損傷型抬高,心肌損傷程度越重,ST段抬高越顯著,部分患者對應導聯ST段下降;②T波增高變尖;③出現急性損傷阻滯圖形,表現R波振幅增高,QRS時間延長至0.10~0.12s,也可伴有房室傳導阻滯;④心臟電交替現象,有QRS波群、ST段、T波或Q-T間期電交替。

        2.2 冠狀動脈造影所見

        冠狀動脈痙攣發生于狹窄部位約占變異型心絞痛的70%,造影正常的變異型心絞痛約占20%。約90%的患者痙攣發生于冠狀動脈粥樣硬化部位,表現閉塞性痙攣和不完全閉塞性痙攣。前者造成穿壁性心肌損傷,出現ST段抬高;后者造成心內膜下心肌損傷,引起ST段下降。以左冠狀動脈前降支痙攣發生率最高,而無明顯冠狀動脈病變的患者,右冠狀動脈痙攣發生率高于左冠狀動脈前降支。大的冠狀動脈痙攣可引起多個導聯上的ST段改變。

        根據變異型心絞痛的誘發因素及臨床發作特點,常規心電圖時間短只能記錄到3~5個心動周期,難以捕捉到ST段的動態演變過程。24h 12導聯同步動態心電圖可獲得10萬個心動周期心電信息[3]。變異型心絞痛患者運動試驗常可呈陰性,而24h 12導聯同步動態心電圖可清楚地顯示出變異型心絞痛發作的時間分布、持續時間、心肌缺血的部位與程度,能夠為臨床診斷變異型心絞痛提供可靠依據[4]。

        [參考文獻]

        [1] 黃宛. 臨床心電圖學[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6:95-97.

        [2] 郭繼鴻. 新概念心電圖[M]. 第3版. 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7:151-154.

        [3] 盧喜烈. 12導聯同步動態心電圖臨床應用[J]. 心電學雜志,2009,28(4):270-271.

        第7篇:動態心電圖范文

        摘 要:目的:探討心臟病患者24h心電圖的變化。方法:通過分析386例心臟病患者的24h動態心電圖情況,分析其各類心臟病與心律失常相關性。結果:各種心臟病中最為常見的是出現房性心律失常,而冠心病、高血壓心臟病的室性心律失常發生率最高,但心衰與室性心律失常之間差異無顯著性(P>0.15),說明室性心律失常與左心功能減退無相關性。LOWN分級Ⅲ級以上室性心律失常易引發猝死。心房纖顫多見于風心病,其次為冠心病和肺心病;房室傳導阻滯則多于病毒性心肌炎;無癥狀性心肌缺血(SMI),在冠心病、心絞痛中發生率較高。結論:24h動態心電圖監測對心律失常評估有著很大意義。

        關鍵詞: 動態心電圖; 心律失常; 無癥狀性心肌缺血

        Analyse to Dynamic Electrocardiogram(DCG) of 386 Cardiopathy Patients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change rules of 24 hours dynamic electrocardiogram. Method:Monitoring results of DCG of 386 cardiopathy patients were analysed. Results:Incidence rate of atrial arrhythmia was the highest in all kinds of cardiopathys, but incidence rate of ventricular arrhythmia was the highest in 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 and hypertensive cardiopathy.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heart failure and ventricular arrhythmia(P>0.15) and the results revealed there were not correlation between ventricular arrhythmia and left heart function failure. Ventricular arrhythmia patients who were Ⅲ grade of LOWN were apt to sudden death. atrial fibrillation usually occurred in rheumatic heart disease(RHD), CHD and pulmonary heart disease. Atrioventricular bundle usually occurred in virus myocarditis. Silent myocardial ischemia(SMI) usually occurred in CHD and angina pectoris. Conclusion:It had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hat 24 hours dynamic electrocardiogram was used for assessing arrhythmia.

        Key words: Dynamic electrocardiogram; Arrhythmia; Silent myocardial ischemia

        心源性猝死的患者,多因存在復雜、惡性的心律失常或延誤診治,本文收集386例心臟病患者24h動態心電圖,就其臨床和心電圖分析,旨在探討各種心臟病與心律失常的關系和其臨床意義。

        1 資料和方法

        1.1 檢查對象:本組對1990年至2004年386例為門診或住院患者,臨床診斷為:冠心病168例,心肌梗死32例,高血壓心臟病79例,病毒性心肌炎11例,慢性肺心病5例,風心病29例,病態竇綜合征10例,其中男278例,女98例,年齡19~82歲(平均63.5歲)。

        1.2 方法:采用美國DMSODTWARE公司產MGY-H7型動態心電圖儀檢測,選用標準導聯A(7)三通導心電信號,在24h監測后閃光卡回放分析。

        1.3 統計學處理:采用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意義。

        2 結 果

        2.1 各類心臟病心律失常發生率分布:表1可見房性心律失常發生率居高,次為室性心律失常。

        2.2 各類心臟病與室性心律失常的關系,本文對室性心律失常分析LOWN分級法,Ⅰ~Ⅱ級為單純性,Ⅱ級以上室性心律失常易致猝死,故屬惡性心律失常。從表2可見,心肌猝死組室性心律失常發生率最高與其他心臟病相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其次是冠心病心衰及心絞痛組,最低發病率為風心病及肺心病組。

        表1 各類心律失常發生率(略)

        表2 各類心臟病心律失常例數(略)

        2.3 心肌缺血檢測出率,本文168例冠心病患者檢測中,見表3,其中冠心病組71例,占80.7%。

        表3 缺血性改變檢出率(略)

        冠心病心衰組18例檢出率72%,心絞痛組23例檢出率86%,心絞痛組和心梗組與冠心病組無痛性心肌缺血發生率比較有顯著差異性(P<0.05),但心絞痛組與冠心病組無痛性心肌缺血發生率相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

        3 討 論

        3.1 本組386例心臟病患者共檢出各類心律失常288例,占74.6%,與文獻報道[1]大致相似,其中可見室上早發生率最高,為68.7%,其次為室性心律失常,為30.1%,尤其是冠心病組,其室性心律失常為44.6%,而心梗組高達60%,這為冠心病心肌缺血可致心肌自律、興奮性、傳導性異常導致異位特點自律性增高,折返或觸發活動而引起[2]。有關高血壓心臟病檢出率為29.1%,較郭俊艷報道為高[3],其原因應系左室舒張期壓力高影響心肌組織血氧供應,使心肌組織缺血缺氧進一步加重,心肌細胞處于心電不穩定狀態,致室性心律失常[4]。

        3.2 惡性室性心律失常是各類心臟病的首要并發癥,表2可見缺血性心臟病發生率最高,并有4例室速發生,與報道監測心臟病患者、缺血性心臟病室速發生率[5]大致相似。本組有2例猝死患者,均為冠心心衰、心肌梗死并惡性早搏,其猝死前都曾因晚電位檢測陽性而追蹤1~2年。可見室性心律失常是猝死的獨立因素。

        3.3 本組見房顫,分布于不同類型心臟病患者,而發生率最高為風心病,其后為冠心病42%,也提示心房纖顫在臨床上除風濕心外,多見于冠心病患者。

        3.4 在168例冠心病患者中,無癥狀性心肌缺血占78.4%,與文獻報道大致相似[6],大大高于癥狀性心肌缺血,說明冠心病患者無癥狀性缺血發生率高。近年來國內外對無癥狀性心肌缺血特別重視,而用24h心電圖監測,即簡便準確、可重復、定量實用。自廣泛應用以來見不少冠心病者常有無癥狀ST下移,因無任何癥狀,致誤診或猝死。有學者認為反復的無癥狀性心肌缺血導致進行性左心功能不全,推測無癥狀心肌缺血猝死可能由于觸發了致命性心律失常[7]。由于核素、心腦造影運用方便,在病人從事日常活動時,記錄醫院外長時間心電圖和心律失常情況,同時也可與閃爍圖和血流動力學監測的缺血證據有很好的相關性[8],是評價無癥狀性心肌缺血的予后有很大的臨床意義。

        參考文獻:

        [1] 張敏州著.24h動態心電圖735例分析[J].新醫學,1991,22:583.

        [2] 盧喜烈.多導同步心電圖分析大全[M].第1版.北京科學技術文化出版社,1998.891-895.

        [3] 郭俊艷,盧喜烈,著.頻發室早24h動態心電圖分析[M].2003.406.

        [4] 張潮淪,何呈封,張琳,著.對265例高血壓病室性心律失常動態心電圖分析[J].心功能雜志,1997,402-403.

        [5] Suyama A, etal. Prevalence of ventricular tachycardiain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underlying geart disease a study by holter ECG monitoring [J]. Am Heart,1986,112:44.

        [6] 侯慶典,安沛然,編著.現代冠心病學[M].第1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6.126

        第8篇:動態心電圖范文

        【摘 要】目的: 探討24h動態心電圖在診斷冠心病過程中的臨床應用價值。方法 收治2009年1月~2011年1月冠心病患者46例,分別行冠狀動脈造影術和24 h動態心電圖檢查, 將兩種檢查結果對比分析,并對其資料進行臨床分析。結果46例患者中24h動態心電圖檢查陽性33例,其中冠狀動脈造影陽性27例,冠狀動脈造影陰性6例。24 h動態心電圖檢查陰性13例,其中冠狀動脈造影陰性10例,冠狀動脈造影陽性3例。動態心電圖檢出冠心病的敏感性為73.0%(27/37), 預測準確性為80.4%(37/46),冠狀動脈單支病變較多支病變者易出現動態心電圖假陰性。結論 動態心電圖檢查是冠心病診斷的一項篩選檢查,與冠狀動脈造影結合起來可以提高冠心病診斷的準確性。

        【關鍵詞】24 h動態心電圖;冠心病;臨床價值

        動態心電圖(dynamic electrocardiogram,DCG )檢查在臨床上已被廣泛應用,對心肌缺血的檢出率高,還可進行定位診斷,尤其對癥狀不典型的心肌缺血、心肌梗死或無癥狀性心肌缺血診斷具有無可代替的臨床價值。ST-T改變與時間同步的活動相關分析有助于判斷其心肌缺血的類型及伴隨的心律失常類型及頻率,是診斷冠心病及評價其預后、療效的重要無創傷性檢查方法之一。本文對本院46例臨床擬診冠心病患者動態心電圖與冠狀動脈造影術(CAG)的結果進行對照分析[1], 探討動態心電圖在臨床冠心病診斷中的應用價值。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選擇本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在臨床上擬診為冠心病的住院患者46例,男27例,女19例,年齡56±9歲(45~78歲)。包括典型心絞痛23例,其中穩定型13例,不穩定型10例;陳舊性心肌梗死4例,不典型胸痛、胸悶、氣短、心悸23例;合并高脂血癥11例、高血壓22例、糖尿病4例;吸煙21例。行常規血糖、血脂、肝功能、腎功能及血心肌酶譜等檢查,同時做動態心電圖和CAG檢查,兩項檢查間隔時間為9.5天(7~15天)。

        1.2 動態心電圖檢查:檢查前3天停用可能影響ST段改變的藥物,使用模擬12導聯記錄儀,監測時間24 h。判斷陽性標準:ST段水平型和下斜型下降≥0.05mV,抬高0.1mV,持續2min以上者,排除、過度換氣或基線影響致缺血型ST段下降。

        1.3 冠狀動脈造影檢查:所有受檢查者使用的C型臂機,采用經右側股動脈Jindkins法于多方位、多角度做選擇性左、右冠狀動脈造影。冠心病診斷標準:冠狀動脈左主干、左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狀動脈及其主要分支中任何1支或1支以上管腔內徑狹窄50%為陰性,≥50%為陽性[2]。

        1.4 統計學方法:所有計量資料均以 表示, 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X2檢驗,P

        2 結 果

        2.1 動態心電圖和冠狀動脈造影檢查結果:24h動態心電圖檢出冠心病的敏感性為73.0%(27/37),特異性為 33.3%(3/9),陽性預測值73.0%(27/37),陰性預測值33.3%(3/9), 預測準確性為80.4%(37/46),假陽性率為66.7%(6/9),假陰性率為27.0% (10/37) (表 1)。

        2.2 不同冠狀動脈病變支數患者動態心電圖檢查陽性率的比較

        46例患者中 24 h動態心電圖檢查陽性33例(71.7%),33例中冠狀動脈造影陽性27例(81.8%),其中輕度狹窄16例(59.3%),重度狹窄11例(40.7%);單支病變 16例,雙支病變5例,三支病變4例,左主干2例。33例陽性者中檢出受累血管48支,其中右冠狀動脈(RCA) 19支,左前降支(LAD) 17支,左旋支(LCX)9支,左主干(LM)3支(表 2)。

        3 討 論

        動態心電圖檢查是無創、安全、價廉的診斷冠心病的先進手段,而冠狀動脈造影檢查是目前臨床診斷冠心病的"金指標",能準確地判定冠狀動脈狹窄的程度、部位和支數。本文以冠狀動脈造影檢查結果100%為參照,動態心電圖檢查敏感性為73.0%,特異性為33.3%。但是動態心電圖檢查能夠對冠心病的診斷和冠狀動脈的狹窄程度進行初步判定;隨著心肌缺血程度發展,冠狀動脈病變支數逐漸增加,動態心電圖檢查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均有所提高。雖然DCG的敏感性及特異性不高,陽性率稍低,但記錄時間長,能夠將24 h ST段的變化完整準確記錄下來,易于捕捉到冠心病的缺血型ST段改變,已成為院外和日常活動時心肌缺血的主要無創檢查手段,而且動態心電圖有助于確定心肌缺血的部位、持續時間和嚴重程度,由于冠狀動脈血流尚可滿足心肌需氧,可不表現出對應導聯的ST段異常和心絞痛,只有在冠狀動脈血供下降至正常的35%~70%時才能表現出動態心電圖對應導聯的ST段異常,故冠心病的心肌缺血與動態心電圖檢查陽性有平行關系。動態心電圖出現假陽性同諸多因素有關,可受患者的、情緒、進食、吸煙、飲酒、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及營養過剩、代謝綜合征、過度換氣等因素的影響。有些患者雖無心臟冠狀動脈器質性病變,但受到心肌肥厚及誘發冠狀動脈痙攣等因素, 動態心電圖檢查引起假陰性,多為冠狀動脈單支病變、心肌缺血范圍較小、側支循環建立良好及運動量不足不能誘發心肌缺血的心電圖改變。

        本研究結果表明: DC與ECG對高血壓病患者缺血樣ST段改變顯示ECG的波動與臨床癥狀不完全一致及慢性冠狀動脈供血不足的易變化,說明許多高血壓病患者存在無癥狀性心肌缺血,提示有潛在性冠狀動脈病變存在。對此類患者臨床應進一步檢查以發現早期冠心病的存在。ECG診斷為ST段改變者,DCG均有明顯ST段改變,且呈持續性。高血壓病患者由于血壓升高,心臟負荷加重,心肌耗氧量增加,尤其是高血壓合并左心室肥厚者心肌毛細血管密度與左心室流量增加不平衡,易導致心肌缺血。總之,對高血壓病患者行DCG檢查是判斷早期ST段改變情況比較敏感又安全的方法。

        綜上所述, 動態心電圖可以作為疑似冠心病的初步判斷,有利于檢出不同程度心肌缺血,進一步提高檢測陽性率,減少誤診和漏診, 可提高對冠心病診斷的準確性;雖然診斷陽性率準確性和特異性較冠狀動脈造影低,但只要科學地分析,動態心電圖仍然是目前最簡便、實用和可靠的無創性檢測診斷冠心病的方法,特別是對于雙支及以上病變的冠心病可為進一步選擇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提供合理的篩選依據,減少患者不必要的負擔,提高冠狀動脈病變診斷率,把握救治時機。

        參考文獻

        [1] 呂茂家.核素心肌顯像冠脈造影和運動心電圖負荷試驗診斷冠心病的對比性研究[J].疑難病雜志,2006,5(2):8587

        [2] Bharkhada D , Yu H, Wang G. Knowledge-based dynamic volumetric cardiac computed tomography with saddle curve trajectory [J].JComput Assist Tomogr ,2008,32(6):942-950 .

        第9篇:動態心電圖范文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根據1999年世界衛生組織高血壓診斷標準確診為原發性高血壓患者96例,其中Ⅰ期高血壓病62例,Ⅱ期高血壓病34例;男58例,女38例;年齡44~71歲,平均53.6歲。

        1.2 方法。96例患者常規心電圖均為正常,動態心電圖機使用美高儀HoltWin7.0Goid,為7線3通道記錄,連續24h動態監測記錄,記錄完畢后放入主機回放分析。

        1.3 診斷標準。動態心電圖診斷心肌缺血以J點后80ms測量ST段呈水平型或下斜型下降≥0.1mV,持續1min以上;ST段恢復后1min以上再次下降≥0.1mV為另一次發作[1]。

        2 結果

        檢出ST段改變42例,其中ST段呈水平型下降33例,ST段呈下斜型下降9例, ST段改變時伴有或不伴有T波改變;檢出僅T波改變9例,ST段無變化,T波改變由直立變為平坦或倒置。ST-T改變時伴有心前區不適癥狀者14例,無癥狀者37例。

        3 討論

        3.1 高血壓病是目前危害人類健康的主要疾患之一,是導致冠心病的主要危險因素。高血壓患者由于血壓升高,心臟負荷加重,心肌耗氧量增加,容易導致心肌缺血。早期的心肌缺血呈潛在性改變,常規心電圖盡管是高血壓患者的常規檢查項目,由于記錄時間較短,而且是在相對安靜狀態下,因此難以捕捉到心電圖改變。動態心電圖檢查陽性率明顯提高,本文96例常規心電圖正常的高血壓患者,動態心電圖ST-T出現改變的51例,占53.1%。觀察缺血性ST-T變化特點,發作的持續時間較短,均少于3min;間隔時間較長,均大于5min;持續總時間少于30min。因此只有動態心電圖24h長程監測,才能記錄到ST-T一過性或間歇性缺血性改變,方可為臨床早期診斷提供可靠依據。

        3.2 目前動態心電圖是發現冠心病患者無癥狀心肌缺血的主要方法。本文51例心肌缺血的患者中有37例ST-T改變時無臨床癥狀,多發生在 06:00~10:00,與文獻報道一致。 在監測中我們發現,部分患者的記錄癥狀與心電圖表現呈不一致關系,分析原因有三:①缺血性ST段改變往往只出現在相應的幾個導聯,我們使用的是3通道的動態心電圖儀,可能會使缺血性ST段漏掉,12導聯同步記錄的動態心電圖儀可以提高缺血性ST段的檢出率。②沒有同步使用動態血壓監測,患者的胸悶癥狀是否與血壓變化有關。③患者記錄的反復發作癥狀與心臟、血壓無關,屬于其他病癥或心神經官能征。因此我們認為12導的動態心電圖和動態血壓同步監測,更有利于診斷。

        3.3 文獻報道中有大量資料證明,高血壓病病人無論是否進行有效的降壓治療,其心律失常的發生率及復雜程度都高于同年齡組的正常血壓者,室性心律失常和易損心肌可能是其發生突然死亡的原因,本文未對心律失常作出統計,僅就ST-T改變與常規心電圖作一比較,旨在提示人們認識對高血壓患者常規進行動態心電圖檢查的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相關熱門標簽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尤物国产在线精品一区 | 亚洲精品第一国产综合精品99 | 亚洲第一人成网站在线播放 | 中文欧美日韩久久 | 天堂视频中文字幕一区 | 亚洲国产在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