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數碼技術論文范文

        數碼技術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數碼技術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數碼技術論文

        第1篇:數碼技術論文范文

        隨著社會的發展、技術的日漸成熟,數碼已經不是白領層人士與青年一代的專用品,數碼產品正向普及性、大眾化發展,而消費群體的擴大也為數碼產品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海外一家公司就推出了一款專為老人設計的手機,大字體大屏幕,按鍵接觸面積相比普通手機要大出30%,方便老人撥號或者編寫信息,而且內置多組快速撥號鍵,可以在遇到緊急情況時一鍵撥打求救電話。同時,殘疾人用數碼產品、兒童用數碼產品等也已成為廠家與設計界研究的重要課題。

        市場在擴大的同時也呈現出細分化的趨勢,消費者越來越突出與強調對個性化或個人特有的風格的追求,也就是說當前人們對產品的選擇,主要基于個人獨特的感受和所在階層或小團體的價值觀,由此導致產品的設計正逐漸由尋求“原型”到追求“個性”。而當前“原型”與“個性”相互矛盾的傾向并列,造成一種矛盾雙方并列存在的時期。正如TufanOrel所說:一方面,消費者們期望變得自然,具有創造性,和成為自己趣味的主人;另一方面,各種模型、趣味或風格標準又不斷強加于消費者,為的是使他們將自己的生活環境“個性化”。而如何才能在原型與個性、獨特化與標準化之間找到平衡,以廣博得創新應對多變的市場,也是數碼產品所要面對的問題。而在這一問題上,我們也一直在不斷地思考與嘗試,尋求解決“原型”與“個性”的方法,例如,在手機產品設計中由系列產品的組合到單一產品的變異,利用模塊化的設計進行單一手機的造型形態的變化,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與審美。像索愛SO703i這款手機就提供了Style-Up面板更換功能,只要將Style-Up面板與安置在手機上的“香囊”粘貼在一起,手機就能夠發出香味。同時,不同的Style-Up面板具有不同香味的Style-Up面板,比如藍色的面板和香囊粘貼后可以散發海洋一樣的香味,因此可讓消費者根據自己的喜好有所選擇。

        二、功能的多元化、集成化

        數字技術在音、視頻傳輸及信息的互動方面存在傳統的模擬技術無法比擬的優越性,伴隨著數字技術的推廣與成熟,現代個人數碼產品的功能呈現一種由標準化、單一化向靈活化、集成化的轉變,多數產品都集多功能于一身。以手機為例,現代的手機除了基本的通訊功能外還集攝像、游戲、音樂、電子閱讀器等為一身,根據不同的消費需求,產生了不同的產品概念,已經脫離了傳統的手機概念。

        歐洲一家公司研制出一種名為“SmartBadge”的ID胸卡式手機(圖1),它將ID胸卡與手機這兩樣必備物品合二為一,平時可當作ID卡,在配上相應的耳機后便可接電話,用于通訊。

        三、系統的網絡化、平臺化

        隨著網絡與數字技術的發展,數碼產品的兼容化、網絡化、平臺化正逐漸顯現,以家庭為中心的多媒體綜合處理系統正成為未來生活的一大發展趨勢,網絡與日常居家生活產品的融合正才成為時尚生活的代表,智能家居生活系統已不再是傳說。例如:微軟和惠普力推的MEDIACENTER多媒體中心操作系統、聯想大力研發的關聯電腦、海信“DNet-home”數字家庭系統都是數字技術與家電融合的顯著代表。

        四、交互的人性化、虛擬化

        傳統的“人機工程學”僅集中于用戶與產品之間的物理性界面,然而現代更需要研究的是用戶和產品之間的認識的和情感的關系。在信息化時代,信息的交互是數碼產品設計的核心,是人機之間互動的平臺,已經成為決定產品功能能否成功實現的關鍵因素之一。

        當前,由于交互的頻繁與產品環境的復雜,人機交互越來越多地考慮人的因素,注重交互方式與交互界面的研究。其中界面設計是一個多學科參與的工程,結合計算機科學、美學、心理學、人機工程學等工業和商業領域的行為,了解各類用戶的習性、技能、知識和經驗,執行和優化信息與通信系統以滿足用戶的需要。加之科技的發展與高端技術的運用,也為人機的交互帶來了巨大的靈活性。虛擬現實技術的運用就帶來了一種全新的模式,其通過借助于部分特殊虛擬外設,將交互基礎由“以計算機為主體”轉換成“以人為主體”,向用戶提供一個身臨其境、實時交互、自由構想的環境與平臺,建立和諧、靈活、人性化,以人為中心的交互式系統。

        總之,隨著社會的發展,數碼產品的普及與普遍化,產品的競爭也就由初期的高新技術轉向產品的設計——市場的開拓、功能的開發、系統的建立、交互的人性化等等,由此就需要我們對數碼產品的現狀進行分析與研究,以便了解與把握數碼產品的發展趨勢。

        【摘要】隨著數字化和網絡化的日益發展,對于數碼產品的設計也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傳統的設計理念與方法已遠遠不能滿足于當前經濟發展的需要了。本文對數碼產品的設計現狀進行了分析,并提出對于未來數碼產品的發展趨勢的相關看法。

        【關鍵詞】數碼產品市場功能系統交互

        參考文獻:

        [1]馬克·第亞尼.非物質社會.四川人民出版社.

        第2篇:數碼技術論文范文

        一、培養創新意識

        對于設計者而言,創新是第一位的,這與其所擁有的創新意識密不可分。設計者在平時思考設計的過程中,如果只是運用習慣性思維,一成不變而不加以創新,其設計出的必然是平庸的作品,沒有自己的特點,永遠停留在模仿的階段。因此,設計者必須打破固有思維模式的束縛,培養創新意識,才能做到不重復、不模仿,從而超越他人、超越自己。在創作作品的過程中,一旦設計者具備了創新的思維,這種創造力會讓其作品具備非一般的形象性、生動性,其發散性的思維會使作品的內容更加深刻和豐富;當其思想不受邏輯的束縛,并擁有不斷尋找靈感的沖動時,就成為了一個具備自我意識的設計者。荷蘭科學思維版畫藝術大師埃舍爾,其藝術設計的成功就在于跳出了一般傳統思維的局限,其作品的建構兼顧了藝術性與科學性。時至今日,數碼技術的發展為設計者提供了技術上的支持,也為展現一個超自然的藝術世界提供了新的平臺。對設計而言,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數碼時代的到來為創造一種有秩序且反邏輯常態的幻想式的思維方式提供了可能。這就要求設計者在面臨設計問題時要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積極地思考,在可能和不可能、現實和超現實之間尋找到適當的解決辦法。我們應該保持后現代主義的想象力,堅持思維上的創新。即使我們在科學方法和技術設計上會受到一些限制,但創造性的思維是不受限的。人類使用左腦進行抽象思維,其具有數字意識,這似乎與右腦對圖像、音樂的感悟能力相分離。而今,數碼時代全方位的視知覺體驗強化了人們在左、右腦思維運用上的交叉和統一,最大化地發揮了左、右腦的交互功能,在數碼廣告設計中也應當充分利用這一優勢達到創作思維能力的最佳發揮。

        二、借鑒傳統藝術,汲取民間文化精華

        廣告設計固然離不開經濟的繁榮和技術的進步,而傳統文化更是使其發展壯大的營養。在廣告藝術作品設計的過程中,應當增強不同文化之間的互補性,以帶給人們不同的審美感受。為了豐富廣告藝術創作的思路,設計者應當及時學習和補充民族文化方面的知識,如民間繪畫藝術等傳統民族文化。我國有五千年的悠久文明歷史,這個巨大的文化寶庫給廣告藝術設計帶來了無窮無盡的財富。現代廣告應當與傳統文化共同發展。作為一種大眾消費文化的廣告文化,獲得公眾的認知是十分重要的。廣告設計應當反映出傳統文化的特征,這樣才更符合大多數觀者的心理需求,提高消費者對其的熟悉度和認同感,從而在廣告文化特定的價值觀和行為模式下實現精準的產品定位。廣告創意策略和傳統文化息息相關。文化是廣告發展的基礎,現代廣告的發展離不開傳統文化的肥沃土壤,設計者只有抓住自身獨特的傳統文化資源,才能打造出屬于自己的有中國文化特色的廣告。在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之間找到一個完美的契合點,是設計師在創作過程中需要體悟和解決的。生活是藝術的土壤,藝術反映了人們的生活狀態,體現了人們的思想感情、精神追求和生活方式,這就要求設計者不能單一地脫離生活而進行所謂的“創新”。創新應該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只有這樣,我們的廣告設計才會有自己的“品牌”,從而走出有自己特色的發展道路。

        作者:宋穎 單位:長江大學藝術學院

        第3篇:數碼技術論文范文

        論文摘要:從馬鈴薯的栽培時期、種薯的選擇與處理、大田種植、施肥、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收獲等方面介紹了冬種脫毒馬鈴薯的高產栽培技術,以供馬鈴薯種植戶參考。

        近年來,我鎮各村出現不同程度耕地拋荒現象。為了解決冬季耕地拋荒問題,提高復種指數,我鎮于2007年大力推廣冬種脫毒馬鈴薯。冬種脫毒馬鈴薯由于脫除了病毒,恢復了原品種的特征特性,從而達到了復壯的目的。同時在脫毒的過程中將其所感染的真菌和細菌病原物一并脫除,在一定時期內脫毒薯沒有病毒、細菌和真菌病害,其生長勢很強,生活力特別旺盛,生產繁殖的馬鈴薯不僅薯塊大,而且商品率大幅提高,避免了種植感病種薯易引起的腐爛、尖頭、龜裂、畸形等現象,產量高、品質好,平均產量達23865kg/hm2,市場銷售價格2元/kg以上。因此,冬種脫毒馬鈴薯是解決我鎮冬春季節性拋荒和增加農民收入的一條好途徑。現將其高產栽培技術介紹如下。

        1栽培時期

        馬鈴薯是屬茄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喜陰涼濕潤,怕霜凍,不耐熱。土溫在5~7℃時薯塊開始發芽,以18℃時最快;莖葉生長適溫為20℃,高于30℃不利生長;土溫在16~18℃時適合塊莖膨長。根據湖雷鎮氣候特點,可于11~12月播種,翌年3~4月收獲。

        2選好種薯

        選用高產優質的克新3號、克新2號、紫花851馬鈴薯脫毒良種。播種前應選擇生長粗壯、生活力強、無病、大小中等(10~12粒/kg)的整薯作種薯。

        3曬種消毒,把好催芽關

        將種薯攤開曬2~3d,每天曬3h左右,并常翻動。用消毒水浸泡過的刀切種薯(一般用75%酒精消毒刀具),切塊時宜豎切,不宜橫切,切塊后每塊種薯保持20~25g,并要求每塊有2~3個芽眼,隨切隨用,不可堆積。將切好的種薯塊放入0.1%高錳酸鉀藥液中浸泡5min,撈出備用,也可用草木灰沾切口。為確保全苗、壯苗,種薯應催芽,以芽長1cm左右為佳。播前7~10d,用九二(1g九二對水1000kg)浸種0.5~1.0h,取出晾干后選地勢較高、通風涼爽、沒有陽光直射的地方催芽。具體方法是將芽床整平后先在地面鋪上3~4cm厚的濕沙,然后鋪上消毒切好的種薯,再鋪第2層沙,如此鋪2~3層,最上面一層厚度4~5cm,再蓋上稻草,如遇雨天要用薄膜蓋,嚴防雨水進入苗床。經過6~7d就能發芽。

        4精耕細作,合理密植

        宜選擇土質深厚疏松、排灌方便的沙壤土和壤土。晚稻收割后及時翻犁、整地,要做到“細、勻、松”,并開溝做畦,推廣高畦深溝雙行栽培。一般畦寬70cm,畦高25cm,溝寬25~30cm,行距40cm,株距33cm,每穴下一薯塊,栽種5.25~6.00萬株/hm2為宜。種植深度要求芽的基部至畦面12cm,種植前施用基肥,并與肥土混合后加蓋3cm凈土層再播種,播種后再用凈土蓋種3cm。種薯宜倒放,芽眼朝下,以利早發根,早出苗。

        5使用除草劑與蓋草

        播種蓋土后用安全高效的50%乙草胺乳油750mL/hm2,對水750kg/hm2,均勻噴霧,雜草防效可達90%以上。噴施除草劑后畦面蓋草,厚度2~3cm,不宜過厚或過薄。過厚影響出苗;過薄漏光,易形成綠薯,降低品質。

        6施足基肥,增施磷鉀肥

        每生產1000kg鮮薯需用純氮4~5kg、五氧化二磷1.5~2.0kg,氧化鉀10~12kg,氮∶磷∶鉀比約為1∶0.5∶2.5,此外,還需鎂、硼、鋅、鉬、錳、銅等微量元素。以重施基肥為好,2/3肥料作基肥,1/3作追肥。

        我鎮是缺鉀、缺硼地區,根據我鎮特點,鮮薯產量30t/hm2的施肥量和施肥期如下:①基肥。施腐熟的有機肥30t/hm2、三元復合肥450kg/hm2、硫酸鎂30~60kg/hm2、硼砂7.5kg/hm2,肥土混合后,施于穴底,蓋凈土3cm,再播種。②齊苗肥。施人糞尿9t/hm2(或碳銨和磷肥各60kg/hm2),對水900kg/hm2穴施。③塊莖膨大肥。當第1批匍匐莖末端開始膨大時(倒7葉出現),施尿素120kg/hm2,硫酸鉀或氯化鉀225~300kg/hm2,施于株周10cm外,再培土。

        7加強管理,保證植株健壯生長

        (1)中耕培土。齊苗第1次中耕除草,深度約3cm;隔10~15d進行第2次中耕培土,深度宜淺;再隔15d進行第3次中耕,深度宜淺,離根稍遠些,將畦邊溝土鏟削后移到畦面,培土厚度10cm左右,以防止因塊莖膨大土層開裂而形成綠薯,每株留3~4個壯芽。

        (2)灌溉。幼苗出土后遇干旱,易導致細苗萎縮;蕾期、花期需大量水分維持植株正常生理活動和形成塊莖,所以在各階段如不下雨,地面開始裂縫,就應及時在早晚進行澆水,保持土壤濕潤。雨后注意排水,保持雨停溝不積水。

        (3)化控措施。對正常生長的田塊,在初蕾期,用15%多效唑75~120g/kg,對水750kg/hm2,于晴天露水干后葉面均

        勻噴施(不可重噴)。對生長過旺的田塊,于現蕾或封行時,用225g/kg15%多效唑,對水750kg/hm2葉面噴施,可控制徒長。對不能封行或苗架瘦弱的田塊和單株,則不宜噴施多效唑。

        (4)根外追肥。基肥若未施用硼肥或鎂肥,可于現蕾初期和盛花期,各噴施1次0.25%硼砂溶液或0.2%硫酸鎂溶液。砂壤土易缺鋅、銅、鉬,可于五至六葉期、現蕾初期、盛花期各噴1次0.2%的硫酸鋅、0.05%鉬酸銨、0.05%硫酸銅混合液,以補充微量元素,可提高產量和改善品質。

        8病蟲害防治

        (1)晚疫病。馬鈴薯的主要病害之一,常在塊莖膨大期間發生。可在馬鈴薯株莖葉封行時,用40%甲霜銅粉劑或25%甲霜靈粉劑600~800倍液,或可殺得500倍液于晴天葉片露水干時噴霧防治。如噴后3h內遇雨,應雨后重噴。發現病株,應及時拔除燒毀,并對病穴撒生石灰消毒,以防病菌傳染。

        (2)青枯病。可用農用鏈霉素50~100mg/kg溶液防治。

        (3)蚜蟲、二十八星瓢蟲、薊馬。可用吡蟲啉150~225g/hm2對水750kg/hm2噴霧防治,或用40%樂果1000~1500倍液噴霧防治。

        (4)地下害蟲地老虎與蠐螬。可用50%辛硫磷乳劑1000倍液澆灌植株。蠐螬常發區,播種時可用甲基異柳磷穴施防治。

        (5)線蟲病。可用滅線磷30~60kg/hm2或米樂爾75kg/hm2于種植時穴施。

        第4篇:數碼技術論文范文

        論文摘要:從品種的引進、選擇,土地的整理、播種和田間管理等幾方面介紹了牧區沙土地馬鈴薯栽培技術,為當地馬鈴薯生產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依據。

        1優良品種的選擇

        1.1氣候要相似

        從地理位置相距較遠的地區引種,主要看兩地的氣候條件是否接近。一是指在同一季節兩地氣候是否相似;二是指在不同季節兩地的氣候條件相似。只有引種地的氣候與原產地的氣候相似,進行品種引進就容易獲得成功。

        1.2要滿足光和溫度的要求

        馬鈴薯是喜光,并對光敏感的作物。把它由長日照地區引種到短日照地區,它往往不開花,但對地下塊莖的生長影響不是太大,而短日照品種引種到長日照地區后,有時則會造成不結薯。溫度對馬鈴薯生長關系極大,特別是在結薯期,如果土溫超過了25℃,塊莖就會基本停止生長。因此,引種時必須注意品種的生育期長短。

        1.3要掌握由高到低的原則

        由高海拔向低海拔、高緯度向低緯度引種,容易成功。其原因是在高海拔、高緯度種植的馬鈴薯病毒感染輕,退化輕,引到低海拔、低緯度地方種植一般表現較好,成功率高。

        1.4要按照試驗、示范、推廣的順序進行

        同一氣候類型區域內,從距離較近的地域引種容易成功。若從氣候類型不同且距離較遠的地區引種必須經過試驗和示范過程,以防止盲目引種給生產造成損失。同時引種應在種子管理部門的指導和監督下進行。

        1.5適合阿克塞縣種植的馬鈴薯品種

        1.5.1隴薯一號。中早熟菜用和淀粉加工兼用型品種,由甘肅省農科院糧作所育成。

        特征特性:株型開展,株高80~90cm。莖綠色,長勢強,葉濃綠色,花白色。塊莖扁圓或橢圓,皮肉淡黃,表皮粗糙,塊莖大而整齊,芽眼淺。結薯集中,塊莖休眠期短,耐貯藏。生育期85d左右。薯塊含淀粉14.70%~16%,還原糖0.02%。輕感晚疫病,感環腐病和黑脛病,退化慢。每667m2產量為1500~2000kg。

        1.5.2渭薯1號。晚熟淀粉加工和菜用兼用型品種,由甘肅省渭源會川農場育成。

        特征特性:株型直立,分枝中等。莖綠色,葉小,淺綠色,長勢強,花白色。塊莖長形,白皮白肉,中等大小,芽眼深,表皮光滑。含淀粉16%左右。結薯較集中。中抗晚疫病和黑脛病,感環腐病,退化慢。一般每667m2產量為2000kg左右。

        栽培要點:適宜于一年一熟地區肥力較好的地塊栽培。栽培密度為每667m24000株左右。

        1.5.3隴薯3號。中熟淀粉加工型品種,由甘肅省農科院糧作所育成。

        特征特性:株型半直立,株高60~70cm。莖綠色,粗壯,葉深綠色,花白色。塊莖為扁圓形或橢圓形,皮稍粗,塊莖大而整齊,黃皮黃肉,芽眼淺,呈淡紫紅色,頂芽眼下凹,結薯集中。單株結薯5~7塊,大中薯串為90%~97%,塊莖休眠期較長,耐貯藏。含淀粉21.20%,還原糖0.12%。植株抗晚疫病,每667m2產量3000kg左右。

        栽培要點:適宜種植密度為每667m24000~4500株。旱薄地以每667m2種植3000株左右為宜。

        1.5.4烏盟684。屬中熟淀粉加工型品種,由烏蘭察布盟農科所育成。

        栽培要點:株型開展,分枝多,株高47cm。莖綠色,葉深綠色,長勢強,花紫色。塊莖圓形或橢圓形,頂部圓形,紅皮白肉,表皮粗糙,塊莖大小中等,整齊,芽眼多,深度中等,結薯集中,塊莖休眠期短,不耐貯藏。生育期90~100d。塊莖含淀粉18.30%,還原糖0.22%。抗晚疫病,易感環腐病和黑脛病。每667m2產量一般為1000~1500kg。

        栽培要點:適宜種植密度為每667m23500~4000株,水地、旱地均可種植,以肥沃沙壤土為宜。現蕾前期應多培土。

        1.5.5隴薯2號。屬中晚熟淀粉加工型品種,由甘肅省農科院糧食作物研究所育成。

        特征特性:株型開展,莖粗壯,株高60~70cm。葉色濃綠,花淡紫紅色。塊莖扁橢圓形,黃皮黃肉,表皮光滑,塊莖大而整齊,芽眼較淺。結薯集中,塊莖休眠期短,較耐貯藏。含淀粉18.60%,還原糖0.65%,植株抗晚疫病,輕感環腐病和青枯病,退化快,一般每667m2產量為2000kg。

        栽培要點:每667m2適宜種植4000~4500株。適合水肥條件好的地塊種植。

        1.5.6高原4號。屬中晚熟淀粉加工型品種,由青海省農林科學院育成。

        特征特性:株型直立,莖葉綠色,生長勢強,花白色,能天然結實。塊莖圓形,黃皮黃肉,表皮粗糙,塊莖大而整齊,芽眼深中等。結薯集中,塊莖休眠期較短,耐貯藏。生育期為120d左右。含淀粉17%~19%,還原糖0.49%。中高抗晚疫病,輕感環腐病,輕抗雹災。一般產量每667m22000kg。

        栽培要點:每667m2適宜栽培3500株左右。其植株粗壯高大,根系發達,適宜于等行距種植。適宜在水肥條件好的地塊種植。

        1.5.7下寨65號。屬中晚熟淀粉加工型品種,由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農科所育成。

        特征特性:株型直立,分枝多,株高90cm左右。莖綠色,葉色淺綠,生長勢強,花淺紫色。塊莖長橢圓形,大面整齊,表皮較光滑,皮肉淺黃,芽眼較淺。結薯集中,塊莖休眠期長,耐貯藏。含淀粉15%~18%,還原糖0.23%。植株較抗晚疫病,輕感黑脛病,退化較輕。水澆地一般每667m2產薯量為2000~2500kg,旱地每667m2產薯量為l500kg左右。

        栽培要點:一般水澆地每667m2適宜種植3200~3500株,旱地3400~3700株

        1.5.8高原3號。特征特性:株型直立,株高85cm左右。莖綠色,葉深綠色,生長勢強,花紫色。塊莖圓形或卵圓形,黃皮黃肉,表皮光滑,芽眼較淺。結薯集中,塊莖中等大小,整齊,休眠期短,耐貯藏。薯塊含淀粉18%左右,還原糖0.10%。植株抗晚疫病和環腐病,退化輕,抗旱。一般每667m2產量為1500kg左右。

        栽培要點:每667m2適宜種植3500株左右。

        1.5.9渭會2號。屬晚熟淀粉加工型品種,由甘肅省農科院糧食作物研究所育成。

        特征特性:株型開展,株高95cm左右。莖綠色帶淡紫色斑紋,葉綠色,花白色。塊莖橢圓,白皮白肉,表皮光滑,芽眼深度中等。結薯較集中,塊莖大而整齊,休眠期長,耐貯藏。生育日數為120d以上。薯塊含淀粉19%左右,還原糖0.24%。高抗晚疫病,中抗環腐病,感黑脛病,退化快。一般每667m2產量為1500~2000kg。

        栽培要點:適宜種植密度為每667m24000株左右。種植中要注意增施肥料,及時澆水,早培和多培土。

        2土地整理

        由于馬鈴薯生育期較短,需肥相對集中,應以底肥為主。耕地前每667m2撒施優質糞肥3~5方,盡機械能力深耕,耙平。化肥開溝后溝施,一般每667m2施用尿素5~10kg,過磷酸鈣50kg,硫酸鉀25~40kg,或施用三元復合肥20~30kg代替尿素和過磷酸鈣。有機肥不足應加大化肥用量,施用化肥同時施入辛硫磷或其他低毒農藥防治地下害蟲。施溝肥應注意與土摻勻,避免燒芽。粘重土壤,先播種、蓋膜后澆水;中壤土壤,耕前洇地;沙質土壤開溝施肥后澆溝水,待濕度適宜時播種,必須確保足墑播種。

        3播種

        3.1種薯處理

        3.1.1催芽:根據技術人員要求的儲藏溫度,將種薯放置于合適的環境中保存越冬。播前30d左右檢查,如果幼芽已經萌動并長到麥粒大小,取出置于溫暖向陽處曬種,使幼芽綠化粗壯,播種前切塊;如果芽眼還未萌動,可放在日光溫室或其它溫暖環境中進行催芽,以利于種薯盡快通過休眠,確保苗齊苗壯。

        3.1.2切塊:一般要求單塊重量25g左右。小個種薯豎切,每個切塊都帶上頂部壯芽;大個種薯,從尾部開始,尾部弱芽淘汰,按芽眼順序向頂部斜切,最后將頂部一分為二。切口要貼近芽眼,可促進早出苗,出壯苗;切塊時最好用兩把鋒利的小刀放在75%的酒精中輪換使用,病薯要嚴格淘汰,否則會造成病害的傳播。種薯切完后,應及時播種。利用脫毒小薯整薯播種,可以充分利用頂端優勢,防治切刀傳播病菌、病毒,是一項有效的增產措施,一般比切塊播種增產20%以上。

        3.2播種方式

        采用深播淺蓋(深開溝,淺覆土)的方法,按66.70cm等行距開溝,深約10~20cm,株距20cm,芽眼向上,每667m2保苗5000株,播種后覆土6~8cm,噴除草劑(乙草胺)隨后蓋好地膜,一般用130cm寬的地膜蓋兩行,或用200cm寬地膜蓋3行。待出苗后10d左右揭膜,隨苗生長培土2~3次,莖葉封行前培成大壟。

        4田間管理

        4.1破膜放苗出苗期每天上午9點前進行田間檢查,及時破膜,以防燙苗;如果表土干燥,應及時澆水,以免影響出苗。

        4.2追肥澆水如果播種時墑情較好,地膜沒被風吹開,出苗前可以不澆水,但出苗后10d左右應及時進行追肥澆水,促進幼苗發棵,每667m2追施尿素15~20kg或碳銨50kg,澆水后隨苗生長進行中耕培土;此后應保證土壤見干見濕,收獲前約1周停止澆水。

        第5篇:數碼技術論文范文

        電腦作為信息時代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已滲入到我們生活的每一個領域,成為各個環節中一個必不可少的運作手段。而在現代設計行業對電腦輔助設計的應用,已基本取代了傳統的手工繪制工具,為設計師提供了一種前所未有的藝術表現空間,更為設計師提供了實現創意的極大潛能。隨著電腦輔助設計的廣泛應用,也為設計教育帶來了全新的發展契機,電腦數碼多媒體技術逐漸成為了設計表現的主流,它使學生有了多元化的視覺表現方法,使設計過程變得更迅速和便捷,設計創意能更輕松地得到展現,學生也由此獲得更多的精力和時間來進行新的構思和創意的嘗試。這彌補了傳統繪畫工具的不足,用鼠標和屏幕代替了筆和畫紙,使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直接面對高科技帶來的無限多樣性和可能性。為此,很多設計院校都在近幾年開設了多媒體設計的必修課程,通過課程的教學,使學生實現設計草圖、圖形輸入、虛擬環境模擬、圖形設計等環節的電腦電腦數碼化處理,快速而準確地表達設計創意。

        一 電腦數碼藝術與傳統文化——傳承

        文化藝術與科學技術結合的產物是設計,而藝術與科技,又同屬于廣義的文化范疇。文化是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總和,具有不可逆的傳承性。雖然一代又一代的藝術家與設計師,總是企圖擺脫傳統文化的陰影,創造屬于他們自己的藝術里程碑,但傳統文化還是如影隨形,到處可見。因此,我們可以說,任何傳統文化,都必然對藝術與科技的發展,產生非常深刻的影響,并且通過藝術與科技,或者直接,或者間接,都對現代設計產生連帶的巨大影響。

        任何一種藝術形式的出現,都要依賴于當時社會和科技的發展。電腦數碼設計這一藝術形式便是隨著計算機的發展和普及,電腦電本文由收集整理腦數碼化時代的到來而誕生的。著名藝術家羅伯特·勞申伯(robert rauschenberg)和設計大師喬治·開普斯(george capps)在上世紀60年代就開始成立了專門機構研究電腦數碼圖形與電腦數碼藝術,從上世紀80年代美國蘋果電腦公司推出macintosh電腦形成“桌面排版系統”(簡稱dtp)開始,電腦數碼技術在設計領域應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電腦數碼圖形技術的成熟帶動了cad/cam(電腦輔助設計/電腦輔助制造)的普及和發展,設計藝術與電腦數碼技術才得以真正結合。隨著現代的電腦數碼技術在藝術表現領域中開始形成自身獨特的視覺表現語言,體現出更高的藝術價值,電腦數碼設計開始進入到藝術的古老殿堂。但是當電腦數碼藝術創作給藝術家帶來興奮和視覺的新奇的同時,卻發現因文化科技等諸多因素,產生了電腦數碼藝術與傳統繪畫藝術美的情感差異和電腦數碼藝術表現的不足,同時還存在一些對電腦數碼藝術的模糊認識。通過對傳統藝術形式和電腦數碼藝術創作文化淵源的發掘,探討電腦數碼設計創作的視覺表現和美學趨向,及其藝術創作最基本的圖形、色彩、民族文化、電腦數碼技術等方面的要素,有助于學生正確認識電腦數碼藝術。用傳統藝術,尤其是民族的文化藝術來豐富電腦數碼藝術創作,以彌補電腦數碼藝術創作中藝術文化內涵的不足,解決在現代電腦數碼藝術創作中存在的視覺表現,以及認識和發展方向的問題,是正確表現電腦數碼藝術創作中傳統繪畫藝術美的關鍵。

        二 電腦數碼藝術與傳統文化——審美情感差異

        形成傳統藝術形式和電腦數碼藝術創作審美情感的差異,首先是文化傳統淵源的不同。傳統繪畫藝術創作是建立在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歷史淵源之上的,蘊藏著眾多的地域風情和民族文化。傳統的藝術精粹形式豐富,包涵著深刻的文化積淀、民族的心理情感、風俗習慣、審美觀念及審美情趣。傳統繪畫藝術所體現出深遠的歷史傳統,眾多的風格流派和博大的地域民族文化,以及傳統繪畫的筆墨造型和傳統藝術的文化淵源,都在人們的心理情感交流上造成親和力,產生心靈的共鳴。而新生的電腦數碼藝術創作是在科技和工業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美學情感上缺乏傳統文化基礎,在表現形式和內容上有較大的局限,使人產生在文化遺傳上的陌生和疏遠。其次是因為現代科技的含量導致創作和表現的差異。延續了幾個世紀的傳統繪畫,尤其是傳統的工藝美術,除了在技法和材料上的創新外,還沒有受到過像現代電腦電腦數碼化所帶來的這樣巨大的沖擊。

        三 電腦數碼藝術與傳統文化——完美結合

        在電腦數碼設計表現過程中,吸收不同文化、各學科領域的相互補充、借鑒是電腦數碼藝術發展的根本。結合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和藝術形式是不斷充實電腦數碼設計的魅力和生命力所在。電腦數碼藝術創作也具有很多自身的魅力,她為傳統繪畫創作的表達和反映藝術家的創作構思提供了形象化的手段,最大限度地發揮藝術家的思維和想象力。

        在近50年來久負盛名的設計師中,諾曼·塞斯

        轉貼于

        第6篇:數碼技術論文范文

        網摘要介紹南陽盆地夏芝麻高產栽培技術,主要包括選用優良品種、選地整地與施肥、搶時搶墑播種、搞好田間管理、化控及病蟲害防治、適時收獲等內容,以期為夏芝麻高產栽培提供技術參考。

        芝麻是我市重要的油料作物,在種植上以夏芝麻為主。現將夏芝麻高產栽培技術總結如下。

        1選用優良品種

        選擇高產、優質、生長勢和抗逆性強的優良品種是夏芝麻高產栽培的基礎,這些優良品種表現為植株高大、生長勢強、結蒴快而多,耐病耐漬性強,抗病性好;同時,由于夏芝麻田間生長時間較短,應選擇早、中熟品種,如豫芝9號、豫芝11號、國審豫研鄭910、鄭芝98N09、鄭雜芝H03等。

        2選地、整地與施肥

        芝麻不耐淹、不耐重茬,而夏芝麻生育期間一般雨澇偏多,因此須選擇地勢高燥、排水方便且2~3年以上沒種過芝麻的田塊種植。前作收獲后及時整地,配合整地施入基肥,施肥的原則是控制氮肥,增施有機肥和鉀肥。施過磷酸鈣450kg/hm2、尿素75kg/hm2或磷酸二銨225kg/hm2,農家肥15~45t/hm2,硫酸鉀150kg/hm2,硼、鋅、錳肥各15kg/hm2作底肥,并用50%辛硫磷乳油1.5kg/hm2拌細土375~450kg/hm2均勻撒于土表,隨犁翻入土內,以防地下害蟲。耕地深翻15~20cm,犁后耙磨3~5遍,達到地平、上虛下實。田間起壟,壟寬80cm,溝深20cm。

        3搶時搶墑播種

        要充分利用現在機收、機耕、機播的快捷優勢,趁墑、趁天搶收、搶種,一般應在6月10日前下種完畢。播種前用多菌靈或五氯硝基苯拌種,進行種子消毒,預防芝麻根腐病、枯萎病和莖點枯病等病害。播種可用3行流體播種機或普通耬條播,行距30cm;播量按品種特性決定,一般品種適期播種留苗15.0~22.5萬株/hm2,早播肥力偏高地宜稀,晚播肥力稍差地宜密。播后適當加壓,趟平耬溝,以提高保墑能力,利于出苗。并用50%拉索乳油3000mL/hm2對水750kg封閉除草,也可在出苗后芝麻3對真葉時用50%禾草克乳油750~1200g/hm2對水葉面噴施,都有好的除草效果。

        4搞好田間管理

        第7篇:數碼技術論文范文

        3Dmax是一門實踐性強的課程,強調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當前的教材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主要是對3Dmax軟件基礎知識的講解,對界面面板和各種命令詳細講解。這類圖書的不足之處是實例少,操作步驟簡單。而另外一類則是完全的實例詳解,缺乏基礎知識的講解,對初學者來說較難上手。這兩類教材在教學中都存在各種不足,難以滿足學生熟練掌握課程內容的需要。教材中的的內容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學情,理論和實踐有脫節,急待改進。

        2.教學學時有待增加

        據調查,很多老師和學生都反應3Dmax課程存在學時不夠的現象。3dmax軟件命令多,僅常用的命令就有3千余個,操作繁雜,對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學生在進行基礎知識的學習階段需要進行大量練習,才能掌握不同數據對模型創建的影響。教師為了在規定學時內把所有內容上完,只能在學生還不能完全掌握建模知識就進入下一個環節,這樣學生不僅模型創建學習的不夠深入,到后期的材質、燈光等綜合練習,也是一知半解,最多只能依葫蘆畫瓢進行操作,不能獨立進行設計制作。

        3.教學方法有待改進

        在3Dmax課程教學中,大部分教師采用“你聽我講”的教學方法,忽視與學生的課堂互動和交流,課堂氣氛比較沉悶,影響了課堂教學效果。

        4.教師自身水平有待提高

        教師自身水平參差不齊,部分教師缺乏一線工作經驗,缺少對實踐知識的吸收更新,所教內容照本宣科,不符合當前行業的需求。部分教師教學經驗缺乏,教師自身沒有加強學習,某些學校也不太注重教師能力的提高,從而影響了教學水平的提高。教學改革措施針對目前3Dmax課程教學改革中存在的不足,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決,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根據行業需求調整教學內容和學時

        3Dmax效果圖是環境藝術設計中將設計方案制作成為成果的一種方法和手段,是設計師向甲方匯報方案的重要內容之一。由于效果圖能直觀表現設計效果,在方案匯報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隨著行業要求的不斷提高,對效果圖制作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同時,隨著軟件技術的不斷革新,很多繪圖方法也不斷簡化。作為一個和市場動態變化息息相關的行業,學生所學內容必須緊跟市場步伐,才能被市場接受,專業也才能生存和發展。因此,教學內容必須緊跟行業發展而調整。由于3Dmax課程的教學內容相當多,同時是一門相當重要的基礎課程,必須保證一定的學時才能讓學生入門,同時不影響后續專業設計課程的正常進展。我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3Dmax課程由原來的64課時增加到現在的96課時,并分成建模和渲染兩部分課程,教學效果明顯得到了提高。

        2.改進教學方法

        在基礎知識的講授過程中,可采用實例教學法。每部分指令在系統講述后均結合具體設計案例完成實際操作,通過設計綜合練習全面了解繪圖各步驟,綜合掌握設計表現方法。同時引入啟發式教學法,加強培養學生自主操作能力,提高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以提問、討論等方式促使學生獨立完成作品的繪制,這樣能大大提高他們獨立進行方案創作的能力。

        3.加強教師的教學和專業水平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教學和專業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教學質量的好壞。因此,提高教師自身水平刻不容緩。一方面,參加相關教學培訓,觀摩優秀教師的授課,定期開展教師交流會,加強同事之間的溝通和學習,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另一方面,加強自身專業水平的提高,有條件的話參與一些實踐項目或到行業內兼職,為學生提供第一手的行業資訊,傳授學生最新的理念和方法。

        第8篇:數碼技術論文范文

        關鍵詞馬鈴薯;貯藏;問題;對策;陜西漢中

        馬鈴薯是漢中地區繼玉米、水稻之后的重要糧飼作物,曾在為該區廣大人民解決溫飽問題和脫貧致富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近年來,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政府已經將馬鈴薯定位為支柱產業進行發展[1],每年栽種馬鈴薯2萬hm2左右,年產量約40萬t。隨著馬鈴薯播種面積和產量的不斷增加,馬鈴薯貯藏過程中的存在的問題不斷顯現,如何科學有效地進行貯藏[2-3],減少損失,是目前亟需解決的問題。

        1馬鈴薯貯藏對環境條件的要求

        1.1溫度

        在馬鈴薯貯藏初期,有約10d愈傷期,應將溫度保持在15~20℃范圍內,濕度90%。馬鈴薯的機械傷口形成具有保護作用的皮層,阻止氧氣進入,也可控制水分的散失及各種微生物的侵入,有利于貯藏,以后應將溫度控制在0~3℃。

        1.2濕度

        相對濕度85%~90%最為適宜。濕度太小塊莖的重量會出現很大損耗,而且會變軟和萎縮;濕度太大,則使塊莖過早萌發和形成須根,以及引起上層塊莖出汗,形成大量水滴,附著在塊莖表面,導致塊莖病害蔓延和腐爛。

        1.3通風

        通風可以調節馬鈴薯貯藏環境的溫、濕度,供給氧氣,排除CO2,防止塊莖出汗和抑止微生物的活動和繁殖。

        1.4光照

        光照能促使馬鈴薯發芽,能促使葉綠素以及茄堿苷的形成,薯塊照光或發芽后,茄堿苷含量急劇增高,對人畜均有強烈毒性。因此,馬鈴薯應避光保存。

        2貯藏中存在的問題

        2.1入窖質量差

        漢中地區由于馬鈴薯收獲期比較集中,時間緊迫,勞動力不足,多數農戶圖省事,不經晾曬、挑選,直接將帶土的塊莖包括病、爛、傷薯一起入窖,泥土多造成通氣不暢,窖溫升高致使塊莖呼吸作用加強,促進了各種生理生化進程,使塊莖提早發芽,降低了品質。尤其是病爛塊莖,將各種病菌直接接種到薯堆內,成為發病的菌源[4-5]。

        2.2不分品種、用途混合貯藏

        漢中地區多數農戶家只有1個貯藏窖(室),食用薯、種薯、商品薯和加工薯混合貯藏在一起,不僅造成品種的退化、混雜和病害相互傳播,影響品種特性;同時對保證食用品質和保持加工價值極為不利,直接影響農戶的經濟效益。

        2.3貯藏期間缺乏管理

        該區許多農戶采用“自然管理”的方法,在貯藏期間,不檢查、不調整溫度和濕度,不通風換氣,任其自然發展,很容易造成病傷、發芽等損失。另外,造成CO2氣體的大量積累,使薯塊的正常呼吸受到阻礙,薯芽窒息,以致影響出苗率,且易造成人入窖窒息,出現人身事故。

        2.4貯藏窖建造不科學

        該區地下水位較高,造成窖內濕度過大,甚至出水。有些貯藏窖沒有通風孔道,或通風孔道設置不合理,因而無法調節貯藏窖內溫濕度,更無法通進新鮮空氣,導致貯薯塊受損害。

        3對策

        3.1做好田間病蟲害防治,適時收獲

        入窖塊莖的病斑和爛薯是貯藏的最大隱患,而病薯和爛薯都來自田間,因此,搞好田間病害的防治,是減少塊莖病斑和爛薯的最根本的辦法。及時有效地進行田間馬鈴薯病害的藥劑防治,就可以大大降低病害感染率,入窖時就比較容易挑除病、爛薯,從而保證入窖馬鈴薯的質量。適時收獲可以促進薯皮老化,薯皮老化程度是決定薯塊是否耐貯的重要指標。因此,必須采取措施,使收獲的塊莖表皮老化,以增強它的保護和抗傷害能力。

        3.2嚴把質量關,確保入庫質量

        入窖時嚴格控制入窖質量,挑去傷、爛、病、蟲蛀等薯塊,認真搞好入窖前薯塊處理,做到薯皮干燥、無病塊、無爛薯、無傷口、無泥土及其他雜質。為使薯皮干燥,在塊莖收獲出土時,短時間風干,再運回窖旁晾曬。對于食用和加工用薯則不能曝曬,晾干即可,對于種薯要挑出畸形和非本品種塊莖。入窖前可給薯塊噴灑殺菌防腐劑,殺死附著在塊莖表面的病菌,切斷菌源,挑選出爛薯,并清除薯塊上附帶的泥土,防止病害的擴大和蔓延。

        3.3分類貯藏

        要做到分品種、分級別、分用途單窖(室)貯藏,便于按用途進行相應的管理,一般每戶應建2個以上貯藏窖或一窖多室,保證貯藏薯的種性和商品性。對于以種薯生產為主的農戶,單窖(室)貯藏可以保證用種的純度,沒有機械混雜,同時保持最適宜的溫濕度,適宜溫度應保持在3~4℃,適宜濕度應保持在90%左右;對于食用薯及商品薯而言,要黑暗貯藏,溫、濕度按照種薯標準進行調節;對于加工馬鈴薯而言,溫度應保持在8~10℃,以降低薯塊中還原糖含量。

        3.4加強貯藏期間的管理

        貯藏管理工作的重點就是通過調控溫、濕度及通氣狀況,創造最佳的貯藏環境和條件,防止薯塊過多的失水、傷熱、發芽等現象及病害的發生,降低損耗,保證其優良品質。窖內要懸掛溫度計和濕度計,定期檢查,了解溫度、濕度的變化情況,一旦發現不適宜狀況,及時調控,同時應根據貯藏的不同時期和天氣狀況,及時調控溫濕度。為防止莖塊發芽,可以施用馬鈴薯抑芽劑,以達到保質保鮮的目的。

        3.5改進貯藏窖,增加調控能力

        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采用現代化保溫材料,建造容量大,機械化程度高,調控能力強的現代化貯藏窖,實行集中管理和貯藏,這樣不僅可以提高貯藏品質,減少損耗,而且還可以大大降低成本。也可以在現有基礎上改進貯藏窖的結構和設施,增強調控能力,主要是增加自然通風換氣設施,利用強制通風換氣設備,根據經濟實力,可建造有風機、主風道、分風道的水泥、磚石結構的大中型現代化貯藏窖。

        4參考文獻

        [1]柯斧.秦巴山區馬鈴薯規范化高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09(19):103.

        [2]宋吉軒,張敏,鄧寬平.貴州馬鈴薯貯藏現狀、存在問題及解決措施[J].安徽農業科學,2007(30):9488-9489.

        [3]韓秀蓉.馬鈴薯的貯藏[J].貯藏加工,2002(12):29.

        第9篇:數碼技術論文范文

        關鍵詞:馬鈴薯;貯藏;管理

        1貯藏前的準備工作

        1.1貯藏庫的建設

        建設具有通風、調溫、調濕等設備的地下或半地下式的大型現代化貯藏庫。庫房分成左右兩部分,中間為走廊,庫門和走廊寬度為2~4m,能通車,庫門與走廊相通。設雙重庫門,以起到緩沖作用,防止寒風直接吹入庫內引起庫溫激變。

        1.2預貯

        剛收獲的塊莖尚處于后熟階段,呼吸十分旺盛,分解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水分和熱量,不能立即入庫,而應放在15~20℃、氧氣充足、有散射光或黑暗條件下,經5~7d,塊莖保護部位形成木栓保護層,以阻止氧氣進入和病菌侵入。切勿堆放在烈日下曝曬,以免薯皮變綠、茄素增加,影響品質。

        1.3藥劑處理

        為了防止貯藏期病菌侵入,可將百菌清或農用鏈霉素均勻噴灑于塊莖表面并晾干。另外,在收獲前10d割秧曬地,以免病菌侵染塊莖。

        1.4裝袋定包

        為方便運輸、貯藏,避免碰傷、擦傷,一般30~35kg/袋,大小薯分開裝袋。裝袋前應嚴格剔除病薯、爛薯、破損薯、畸形薯、青頭薯。

        1.5運輸

        盡量減少運轉次數和運轉環節,避免機械損傷。選擇裝卸方便、經濟耐用的包裝材料,保護塊莖在運輸時不受損傷。

        2貯藏

        2.1及時入庫

        將貯藏庫清理干凈后,用百菌清煙劑封閉熏蒸48h。一切準備工作就緒后,及時入庫,以防薯皮見光變綠,影響原料薯品質。另外,要防止天氣驟變和氣溫突變而凍傷薯塊。

        2.2適宜的存貯量

        貯藏庫存貯量與貯藏庫容積成正比,一般存貯量以貯藏庫總容積的1/2為宜,最多不超過2/3。如果按1m3種薯重約600kg計算,那么貯藏庫的最大存貯量(kg)=貯藏庫的總容積(m3)×2/3×600(kg)。試驗表明,在較好的貯藏條件下,貯藏200d的塊莖淀粉平均損失7.9%左右,如存貯量過大,薯塊呼吸釋放的熱量水分和二氧化碳等不能及時散發出去,就會影響薯塊正常呼吸,引起塊莖發芽和腐爛,還原糖升高,從而降低原料薯的品質。

        2.3貯藏方法

        2.3.1按休眠期不同分開貯藏。馬鈴薯品種不同,休眠期不同;同一品種成熟度不同,休眠期也不同。休眠期較長的馬鈴薯與休眠期較短的馬鈴薯貯藏在一塊,其休眠期會縮短,所以應按品種、成熟度不同分開貯藏。

        2.3.2按薯塊大小分開貯藏。薯塊大小不同,薯塊間隙不同,通氣性不同,而且休眠期也不盡相同。故也應分開堆放,裝大薯的袋子堆放得高一些,裝小薯的袋子適當低一些。

        2.3.3堆放方法。在走廊兩側按垛、組、排堆碼,即每層6(2×3)袋,5層為1垛,垛與垛之間留1小通風道;3垛為1組,組與組之間留1條稍大的通風道;10~15組1排,排與排之間留1條走道。根據貯藏量大小適當調整垛、組、排的大小,和通風道、走道的數量以及它們之間的距離。

        3貯藏過程中的管理

        3.1殺菌消毒

        入窖后,每120m3用500g高錳酸鉀對700g甲醛溶液進行熏蒸消毒殺菌,每月1次,可防止塊莖腐爛和病害蔓延。

        3.2溫、濕度控制

        原料薯剛入庫時應迅速把溫度降到10~13℃,并維持15~20d,使薯皮盡快木栓化,形成保護層。之后窖溫應逐漸降至1~4℃,轉入正常貯藏(溫度在8~10℃時薯塊呼吸強烈,菌類繁衍,薯塊易腐爛;溫度在0~1℃時薯塊中的淀粉開始轉化為糖分,食味變甜)。在此期間要保持溫度相對穩定;濕度必須保持在85%~93%之間。在這樣的范圍內,塊莖不會因失水太多而萎蔫,也不會因濕度太大而腐爛。

        3.3二氧化碳控制

        如果通風不良,庫內積累的大量二氧化碳會影響塊莖的正常呼吸,進而影響庫內溫度和濕度。所以應定期打開頂蓋或用風機換氣,降低庫內二氧化碳濃度。

        3.4忌頻繁出入

        盡量減少出入次數,減少光線進入,以避免薯皮變綠、茄素增加、食味變麻,降低品質。另外,庫內外有溫度差,頻繁出入,會造成庫內溫度波動。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性做久久久久久 | 香蕉大伊亚洲人在线观看 | 日韩肏屄久久网站视频 | 亚洲国产精品第三页 | 午夜性爱在线视频 | 午夜性刺激在线看免费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