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馬云卸任演講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路透社的新聞透露,前紐約市長邁克爾?彭博(Michael Bloomberg)將重返他在1981年創立的數據和財經新聞公司彭博有限合伙公司,繼而取代決定離職的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丹尼爾?多克托洛夫(Daniel Doctoroff)。
身為彭博公司的控股股東,邁克爾在其晚年選擇回歸自己創辦的公司表面上看似順理成章。然而,這位擔任紐約市張長達12年的彭博曾經表示過,他“從未打算回到彭博公司”。邁克爾這次商-政-商路徑最終以“食言”的方式回歸商界,還是挺讓外界驚詫的。
從事新聞業的邁克爾應該也能意識到他身上的新聞價值,政客和巨賈身份的合二為一,
財富榜單上邁克爾的個人財富超過320億美元。這個數字是什么概念?如果要類比的話,這個數字跟亞洲首富李嘉誠的財富不相上下,即使是在世界也是富豪榜的前十級別。
邁克爾的回歸本身,受到影響的自然是即將卸任的首席執行官多克托洛夫。看這位經理人的業績,其實也足夠耀眼。他于2008年擔任彭博公司總裁,2011年7月兼任CEO。在他任職期間,公司的營收從54億美元增長到超過90億美元。今年56歲的多克托洛夫也曾擔任過紐約市政的要職(紐約副市長)。
一位來自中國的富豪所受到的關注絕不亞于邁克爾。他的名字叫馬云。
盡管馬云即將躋身中國首富,他所締造的阿里巴巴即將成為美國資本市場上最大筆的募資額,來自中國的電商巨頭將讓世界警察……這些都不是我要說的終點。關注點財經新聞的人應該都知道,馬云在去年年初的時候曾經大藏旗鼓地宣稱自己要退休了。
以他50多歲的年齡發表了一場聲勢浩大的退休演講,在中國也就只有馬云了。頓時,城內場外的觀眾都沸騰了,不斷地追問“干的好好的,為什么說退就退了呢?
當一些制作周期嚴重滯后于移動客戶端的傳統媒體還在打磨“馬云退休”的封面文章時,馬云已經捋起袖子開始為阿里沖刺上市而加班加點了。還不止這些,他牽頭物流巨頭們再做的“菜鳥”也大張旗鼓地
馬云重新定義“退休”的同時,也讓“急流勇退”僅僅停留于傳說。感覺受了欺騙的人們都不免有些義憤填膺。評論者們甚至都開始大放厥詞了。
但是反過來講,我們需不需要把企業家的這種跨時空“謊言”當真?既然法律管不了,道德限制不了,你何必管人家是真退休還是假退休呢?可能惟一不爽的人,就是跟阿里真刀真槍對干的競爭對手,他們聽到馬云退休的消息時,就像雷軍聽到喬布斯歿后要在手機業大展拳腳一樣。
馬云說話不僅不算話,從最初的退而不休到不退不休。做的事情反而越來越多了。只是,如果馬云回想起自己在那么大的場合喊著要退休,要享受生活快意人生的時候,又怎樣看今天這種回歸呢?
都已經如此級別、擁有如此量級財富的人了,當然不太可能玩什么下野刷存在感的小兒科了。當然,主觀地去刷一些偉大的存在感也都無可厚非。
慢慢運動
馬云喜歡武俠是眾所周知的事情,他曾經這樣講述自己與武俠之間的淵源:“我小時候常跟父母去聽評書,尤其喜歡聽俠義故事。我看過無數遍《水滸傳》、《七俠五義》、《岳飛傳》……金庸先生的小說更是讓我癡迷,那時的我總夢想有一天也能行走江湖,行俠仗義。”而馬云在阿里巴巴公司內部的代號就是“風清揚”,熟悉武俠小說的人都知道,風清揚是金庸先生代表作品《笑傲江湖》中一位絕世武功高手的名字。
馬云喜歡武俠可不只是看看而已,當年李連杰的電影《少林寺》風靡一時,馬云看完后血脈賁張,整天找人練拳習武,他在杭州拜過很多師傅,可惜武藝毫無進展,參與同學鄰居間的“江湖紛爭”不少,但勝的概率很低,于是天天期待能獲得一部武功秘笈或得名師指點。很多年后,他真的和“武林高手”李連杰成了朋友,2013年卸任阿里巴巴CEO后,他還和李連杰一起合辦了一所太極館――太極禪院。
在學武的道路上,馬云最終沒有練成金鐘罩鐵布衫,他選擇了一門與養生息息相關的功夫――太極拳。馬云與太極拳的緣分還要上溯到他的大學時期,當時有位同學給愛好武術的馬云介紹了一位在杭州西湖公園教太極拳的馮素貞老師。
馮老太太那時已經70多歲,操一口不太聽得懂的溫州普通話,衣著干凈樸素,看上去似乎和街上的普通老太沒什么不同,她每天早上5點半都會準時笑地在公園為大家教習楊式太極拳。那時候一心尚武的馬云覺得太極拳是老頭老太們的活動健身操,所以也就有一搭沒一搭地跟著練。突然有一天,公園里來了一位壯漢要跟練太極拳的人比試推手,結果把在場的人都贏了。最后輪到馮老太太出場,只見她笑地與壯漢一搭手,談笑間就把壯漢騰空摔了出去……
自那以后,馬云便對太極拳刮目相看。據馬云回憶,馮老太太還有一絕,她每天來教拳總是順便提著一個菜籃,準備練完拳后去菜市場買菜,然后再坐公交車回家。那時候早高峰的公交車擁擠不堪,連年輕人都經常是前門擠進,后門擠出,但馮老太太卻能提著滿滿的菜籃順利上車,并穩穩站在擁擠的人群中,旁邊的人則會不自覺地被移開。馬云見識之后終于承認,這的確是真功夫。此后,他開始死心塌地研習太極拳,絲毫不敢怠慢。
盡管多年來馬云的拳法進步不是很明顯,也沒有練出什么真功夫,但他卻在練拳過程中由衷地喜歡上了太極的魅力,以及太極背后的哲學思想,并從中感悟了“定、隨、舍”等人生真諦,這使得他能在紛繁復雜的人生中始終保持超然于世的良好心境,游刃有余地應對塵世變遷。
說到這,必須要提及馬云的另一個愛好――圍棋。馬云在上大學的時候開始學習圍棋,半年之后他棋藝大進,殺遍外語系男生無敵手。誰知大學畢業那年的暑假,他被浙江嵊州少體校一個五六歲的棋童殺得“丟盔棄甲”,從此他有10多年時間沒再碰過圍棋。再后來,馬云終究難耐棋癮,但也只是找那些比自己棋藝差的人下下,圖個樂。
太極拳也好,圍棋也罷,它們有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都屬于慢運動。這類運動的強度小,節奏較慢,適宜長期練習。馬云有一句關于太極拳的感悟流傳很廣:“人要活得長,需少動;要活得好,需多動。人生和公司一樣,要想活得又長又好,就得練太極拳,慢慢動。”太極拳講究快慢張弛,而互聯網公司的運轉節奏快,馬云試圖通過太極文化消除人內心的焦躁。他還在阿里巴巴集團內部開辦太極拳班,得到員工的熱烈響應。后來,他干脆把太極拳固定為公司的內訓項目之一。
對于馬云喜歡太極拳和圍棋,運動專家劉欣曾如此評價:“一個人選擇運動是符合其個性和生活行為的。很少有年輕人會一下子喜歡上這兩項慢運動,作為中國傳統項目,太極拳和圍棋既健身又健腦,尤其是二者超越運動本身的文化內涵,需要練習者從中不斷感悟,才能達到一定的境界,而這大概就是馬云的特別之處吧。”
快樂人生
馬云曾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次路過阿拉斯加的一個機場,我在簡樸的休息室里結識了夜班服務員詹妮弗,短短的十幾分鐘,我聽到她和我的同事討論人類基因與疾病的關系、大氣變暖地球公轉和自轉的關系……站在一旁的我對她的談吐和學識目瞪口呆,便好奇地問起她的背景,然后才得知她來自美國南部,原本是一個基因科學家,會開直升機,因為丈夫工作調動才跟隨其來到這個北極小鎮定居。我想不通一位基因專家為什么會放棄高薪來此工作,而詹妮弗的回答是:‘我喜歡這份工作,因為不用太動腦子,簡單而快樂。’由此可見,人是否快樂,主要來自于自己的心態。總有人能在自己重復乏味的工作中找到快樂,而很多人即使工作再有意義和樂趣也總是不滿意。”
馬云自己也是一個快樂面對工作的人。創業初期,他曾在北京待過幾年,和其他創業者一起住在地下室。一天,他們十幾個人在潘家園橋附近找了一家58元一位的自助烤肉館。吃了一會兒,有人覺得吃得不過癮,便另叫了一桌,然后把肉一盤一盤拿過來烤,等到烤肉堆滿了桌子,他們便一下子吃光,把老板都嚇壞了。看到這一幕感慨萬分的馬云掏出一串鑰匙對大家說:“等我們成功了,每人一輛寶馬、一套法國別墅。”有人見狀后大喊道:“那是咱們地下室的鑰匙!”現場一陣哄堂大笑。也許當時只有馬云一個人相信自己的豪言壯語有朝一日會變為現實,他也正是用這種樂觀精神一點一滴鼓舞同伴,并最終創造了奇跡。正如他在某次演講中所說的那句名言:“夢想一定要有,萬一實現了呢?”
在平日的工作中,馬云就像一個孩子王,他經常帶著集團里的一大隊人一起玩軍棋、看超女,上至高管、中層,下至員工、司機,一個都不能少。身邊的人評價他是一個“群居動物,喜歡熱鬧”。
而在集團年會上,馬云把自己愛玩的天性表現得淋漓盡致。在阿里巴巴成立十周年慶典大會上,馬云以一身經典的朋克造型亮相,甚至還開口唱了兩首英文歌。此前的一年,他也曾在年會上身穿白色紗裙,頭戴金黃色假發扮演公主,讓很多人念念不忘。“獨樂樂不如眾樂樂”,馬云總能把快樂因子散播到四面八方。
健康掙錢
W上流傳著一句馬云的養生格言:“可以有人替你開車,替你賺錢,替你花錢,但沒人替你生病!什么東西丟了都可以找回來,但是有一件東西丟了永遠找不回來,那就是命。”
馬云主張不要因為賺錢而”虧待”了自己,健康才是最大的本錢。盡管創業路上壓力巨大、磨難重重,但一點也不妨礙馬云愛自己。
他很看重休息。因為工作的原因,他經常要做“空中飛人”,乘坐飛機輾轉各地,午餐也常常要到下午兩點才吃得上。但他堅持準時吃晚餐,并且每天保證七八個小時的睡眠。他常說:“睡覺是很重要的休息。”每年他還會和家人一起去度假,大部分時候是去國外,偶爾也在國內轉悠,比如西部的高山大川。
關鍵詞:大數據背景 計算機基礎 改革
一、大數據概況
2013年5月10日,阿里巴巴CEO馬云在淘寶十周年晚會上,做卸任CEO職位前的演講時,馬云說:“大家還沒搞清PC時代的時候,移動互聯網來了,還沒搞清移動互聯網的時候,大數據時代來了。”在IT這個日新月異的產業,不斷掀起一波又一波的科技浪潮,在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之后,我們又迎來了一次顛覆性的技術創新――大數據。
大數據歸納起來有4V+1C五大特點:第一,多樣Variety。數據產生的來源多樣性決定了數據的多樣化,有結構化的數據,更多的則是非結構化數據,比如網頁、圖片、音頻、視頻等數據。第二,海量Volume。由于網絡和智能設備的普及,每天產生的數據量由TB級別上升為PB,有觀點認為,現在只需要兩天我們就能夠產生自文明誕生以來到2003年所產生的數據總量。第三,高速Velocity。短時間內能夠產生海量的數據,這也就要求必須能夠快速地對這些龐大的復雜的數據進行處理和分析,以保證數據的有效性,為快速決策提供支持。第四,價值Value。大數據蘊藏著大價值,數據存儲和挖掘技術的有力保障之下,大數據是我們新的獲取價值的源泉。第五,復雜Complexity。顯而易見,大數據的產生復雜多樣,對數據的存儲以及如何在海量數據中挖掘出有用信息也會是一個相當復雜的問題。
隨著網絡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物聯網把物體連接網絡,接受我們的控制和使用,云計算為海量數據的處理提供了可能,移動物聯網也為數據信息的傳輸提供便利,以及PC電腦、平板電腦、手機,以及遍布地球各個角落的各種各樣的傳感器等終端設備無時無刻不在產生數據。大數據已悄然滲透到我們日常生活的各個角落。
二、現階段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開展情況
(一)教學內容缺乏時代性
目前,大部分的計算機基礎課程教授的主要內容一般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計算機基礎知識,包括計算機的發展、分類、特點(概述),計算機的系統組成及信息的表示;第二部分是microsoft office 常用組件word、excel、powerpoint、access及frontpage基本操作;第三部分是網絡基礎知識及信息安全的介紹。計算機行業是一個日新月異的行業,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課本知識的更新遠遠落后,對教師素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學生個體水平差異顯著
學生來源由于城市和農村的地域差異、統招生、單招生、三校生等組成差異等等,使得生源多元化,學生組成復雜、錄取分數不高、理論知識基礎相當薄弱等現狀,這促成了學習需求和發展方向的多樣化,因而學校很難順利組織和實施統一的教學活動。學生實訓水平參差不齊,對課堂教師教授內容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和實際操作的動手能力不可能達到一致,這就導致了教師布置同一實訓任務,有部分學生在上課時間結束之前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務,而計算機機房的機器都裝有系統還原,上一次課堂上機沒有完成的實訓任務難以在下堂課繼續。
(三)考核評價缺乏針對性
由于個體的差異,每名學生的計算機基礎并不在同一起跑線上,但是在課程結課時,傳統的課程考核方式往往注重的是最后結果,對學生整體進行統一的同水平要求的考核。對學生的考核應該進行個體的縱向比較,而不是總體的橫向對比。衡量的標準應該是每名學生相對自己進步的大小,而不是學生距離統一考核目標的遠近。但常規意義上的普及性授課顯然難以滿足各專業對計算機的不同要求。目前,大多數的計算機基礎課程授課內容單一,而不同專業學生在就業崗位上對計算機知識和應用能力的要求各異,課程教學和實際應用存在一定的脫節。
三、大數據背景下計算機基礎課程改革思路
(一)及時更新教學內容
緊跟科技發展的腳步,在大數據時代,高職計算機基礎課程在原有傳統教學內容的基礎上,要把計算機及應用新技術穿插到課堂教學中。比如,在計算機的發展階段中,介紹新型量子計算機、光子計算機、生物計算機、神經網絡計算機、納米計算機等;在計算機硬件系統中,新型存儲器、時下熱門大數據的存儲技術、3D打印機講解;在計算機軟件系統中,移動智能終端操作系統特別是智能手機操作系統介紹、當前流行手機APP功能介紹;辦公軟件部分要重視在線幫助和聯機協作;計算機網絡部分,伴隨網絡而產生的大數據的存儲、管理、挖掘及分析,以及移動互聯網的介紹。
(二)科學管理教學信息
這樣一個大數據時代,對數據的存儲技術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不難得到一套新型的機房管理軟件,不用配置高端的設備,借助某些平臺利用網絡,我們能夠保存每一臺計算機的節點信息,學生能夠更方便地完成任務,而且通過這些數據信息,教師能夠更好地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通過一系列的比較,也能夠客觀地評價學生的進步。
(三)合理設置專業課程
計算機基礎是每一位高職大一學生都需要學習的一門必修基礎課程,授課教師需要做好充足的調研,以確定本專業個性化教學內容。一方面,計算機教師需要和本專業相關資深專業教師進行溝通,了解學生在后續專業課程的開設過程中需要用到的計算機知識和技能;另一方面,調研本專業畢業生在核心就業崗位上的任職需求,了解對計算機的需求。經過調研,結合計算機教學內容,設計符合專業崗位的項目案例,真實模擬崗位環境工作過程,讓學生提前打好就業基礎。
(四)持續創新教學模式
隨著這場大數據革命的到來,充分實現教育信息化,對課堂的把握不再依賴于教師的經驗,而是通過教學數據更精準地掌握學生學習情況;不同水平的學生可以通過網絡課堂調節適合自己的學習節奏,教師只需要進行相應的監督和指導,扭轉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窘況。
四、Y語
本文先是闡述了大數據的概念、基本性質及產生的影響,總結了現階段我國計算機基礎課程存在的現實問題,并提出了針對性的改革思路,以期為大數據背景下科學高效地開展計算機基礎課程改革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庫克耶.大數據時代[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39).
面對洶涌而至的移動互聯網時代,大公司們以資本卡位,迅速搶灘,在新的行業布局中謀求有利位置。而人們的現實生活,則在這個人人都有手機的年代,在這個大數據的年代,發生著巨大的變革。
“這些變革背后,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思維方式在規劃、推動甚至主導,可以說,這種新思維正在重塑現實生活。”相關專家如是表示。
2月18日,出租車司機使用兩部手機,分別裝著“嘀嘀打車”和“快的打車”軟件,以方便“搶單”。
一、打車應用“瘋狂燒錢”
家住北京東三環附近的張艾,近日從太平橋大街打了個車回家,車費共29元。她和出租司機的手機里都裝了“快的打車”和“嘀嘀打車”兩個打車App(手機客戶端),在分別用兩個App綁定的支付寶和微信結算后,她一合計,這次近10公里的打車,花了自己區區4元錢,而支付寶和微信分別替她支付了13元和12元,還分別為出租司機補貼了10元。
“盡管嘀嘀打車等都表示加大了反作弊的力度,稱對有現場叫車和指定叫車等作弊行為的司機和乘客會永久封號,但現在看來,還是有漏洞可以鉆的。”張艾說。
這樣一個看似不可思議的“燒錢”行為,正在全國的幾十個城市時刻上演著。興起已兩年有余的打車軟件,因為阿里巴巴和騰訊兩家巨頭的介入,在馬年春節后正在演化為一場支付寶和微信間的“近身肉搏戰”。
從去年12月起,在北京就可以實現手機支付寶付打車款,通過給乘客單筆最高200元的免單額度或是返還5元現金的方式,在一個月內累積了超過5萬人嘗鮮;今年1月上旬,“嘀嘀打車”在32個城市開通微信支付,乘客使用微信支付車費就立減10元,司機立獎10元。這一活動迅速點燃了用戶的參與熱情,一個月內,補貼總額高達4億元。
與支付寶聯合的“快的打車”毫不示弱。在其所覆蓋的全國40個城市里,自1月21日起宣布再投入5億元,“請全國人民免費打車”,給乘客的獎勵升至每單10元,司機則每單獎勵15元。
故事遠未結束。從2月17日起,兩者的競爭再度升級。“嘀嘀打車”與微信支付第三輪營銷活動宣布再投入10億元,將補貼重新調回10元。而當天下午,“快的打車”就針鋒相對地宣布“獎勵永遠比同行多一元錢”。
2月18日,“嘀嘀打車”將補貼提到隨機的12元—20元,“快的打車”則將每單減免提高到最少13元,超過了全國絕大多數城市的出租車起步價。同時,兩家還打起了捆綁戰,“嘀嘀打車”將微信游戲“全民飛機大戰”中的高端戰機列入贈送范圍,而“快的打車”則開啟了贈送淘寶及天貓平臺上的退貨包郵。
“燒錢”帶來的效果是明顯的。出門前先用軟件打車正在成為越來越多“打車一族”的習慣,來自“嘀嘀打車”的數據顯示,1月10日至2月9日首輪互動期間,其用戶突破4000萬,較活動前增長了一倍;支付寶的數據也顯示,到1月25日,每天用支付寶錢包付打車款的日訂單數就超出15萬筆。
對的士司機而言,由于減少空駛率和補貼效應,收入也增加不菲,在采訪中,有的司機就對記者直言,月收入增加2000元左右。為了更快更多的接單,不少司機都在車上裝上了兩臺手機。
不過,“打車大戰”收獲的并不是贊譽聲一片。司機行車過程中頻繁看手機接單是否會帶來安全隱患?是否會降低路招成功率給不會使用打車軟件的人群造成不公平?……這些,都成為近期熱議的話題。
在此背景下,相關主管部門的政策也在不斷出臺:北京市交通委出臺規定,要求司機在出租車內只能安裝一個叫車軟件終端;成都市交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駕駛員在駕車同時用手機搶單,將面臨罰款100元、記2分處罰;昆明市出租汽車管理局相關負責人則表示,正在設計官方打車軟件。
“除彼此間火熱的競爭外,不確定的行業政策成為兩個打車App共同面臨的問題。”有業內人士如是表示。
二、巨頭們想干嘛?
俗話說,“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盡管背靠阿里巴巴和騰訊兩大互聯網巨頭,“快的打車”和“嘀嘀打車”都“不差錢”。但人們在樂此不疲地通過打車App省錢的同時,也難免疑惑:巨頭們為何這樣做?
“表面上看是爭奪打車用戶,實際上是爭奪移動支付用戶,爭奪移動互聯網的入口。”業內人士分析表示,簡單來說,幾大互聯網公司正在做的事情是,以資本解決時間壁壘,搶占移動互聯網時代版圖。
“互聯網最可怕的壁壘不是資金、技術,而是時間”,對于互聯網大鱷而言,“如果能用資金解決時間壁壘,再貴也值得”。金山網絡CEO傅盛在分析Facebook以190億美元收購WhatsApp時說的這句話,對這場打車大戰而言,同樣適用。
在業內人士看來,目前正硝煙彌漫的打車大戰,實際上是去年以來巨頭間日益火熱的戰爭的延續。
無論是淘寶與微信的互斷鏈接,還是來往與微信的正面PK,抑或百度地圖對高德地圖的突襲,背后體現出的都是巨頭們對正迎來黃金發展期的移動互聯網市場的爭奪。
這場“圈地大戰”,在近幾個月集中表現于對移動支付的搶奪。除打車大戰,這場競爭在春節期間的微信“搶紅包”中就已鋒芒畢露。這一借力傳統習俗的新玩法,從除夕到正月初八,微信紅包就吸引了超過800萬用戶參與,這一事件讓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云直言,遭遇了一場互聯網金融的“珍珠港偷襲”。
不僅是移動支付,事實上,爭做用戶的移動互聯網入口,已成為巨頭們近來頻繁的收購動作的“主題”——百度收購91助手以及糯米,在智能手機服務平臺和團購上發力;阿里巴巴宣布全資收購高德公司,既補齊了移動互聯網時代重要的地圖資源,也擁有了后者的上億用戶;騰訊與大眾點評戰略合作,并收購其20%的股份,強化線下布局,發力移動O2O。
“第一陣營的互聯網企業,均在進行入口型企業的布局和壟斷。”易觀國際首席分析師李智分析表示。
當然,這并非中國互聯網巨頭獨有的移動互聯網擴張模式,而是世界范圍內的主流。2月19日,Facebook宣布以190億美元收購擁有4.5億用戶的移動即時通訊應用WhatsApp,同樣被分析人士解讀為緩解其“移動焦慮癥”的舉措,為移動互聯網布局。
“巨人倒下時,體溫還是暖的。”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馬化騰在去年的一場演講中,這樣警告著大公司跟不上形勢后的悲慘結局。在業內人士看來,這既是巨頭們轉型焦慮的注解,也是他們創新升級的驅動力。
事實上,除以重資本收購、燒錢等“搶頭條”的行為外,通過業務創新,巨頭們的移動互聯網布局已悄然邁出了許多重要步伐。
以擁有數億活躍用戶的“超級App”微信為例,它與易迅、愛奇藝、友寶、1號店等多個網上商家實現了支付合作,而更多的線下商家,接入微信支付后,顧客只需掃描商品二維碼即可付款。
個人理財同樣成為大公司戰略版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截至1月15日規模已超過2500億元人民幣的余額寶,還是后程發力的理財通,它們既彼此競爭,也在聯手改變著行業的生態。專注于電子商務的京東,也于2月公測“京東白條”,使得部分用戶可以“先消費、后付款”。
“移動互聯網的競爭正在進入創新與資本并重的時代。”有業內人士如是表示。
三、新思維改變生活形態
當然,巨頭間的競爭帶來的不僅是硝煙彌漫,在分析者看來,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正在催生人們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一種未來的生活可能性正逐漸揭開面紗。而在許多從業者看來,這種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其背后是移動互聯網時代思維方式的變化。
正如UC優視董事長兼CEO俞永福所說,從PC到移動,是互聯網對每個人生活從滲透到占領的過程。人們正在改變的生活習慣,其背后都有對應的被改變甚至顛覆了的行業。
例如,打車軟件在改變人們招手打車的習慣,出租行業生態在變化;余額寶等理財產品將人們的錢從銀行挪了出來,個人理財的途徑在增多;京東正在試驗的新功能中,用戶只需提供自己的身高、體重數據就可在網上試穿衣服,未來,線下商場可能連“淘寶試衣間”的地位都難保……
而由于移動互聯網與人幾乎“形影不離”,在可見的未來,這種改變將更為明顯。
以打車軟件為例,由于移動互聯網對收集的大數據有著天然的優勢,有專家建議,未來可根據海量的用戶使用情況,推算出不同時間點的打車高峰線路、常用線路等,同時對司機的行車路線進行優化,增加其與乘客的匹配度,減少浪費。
事實上,此前支付寶就根據其海量數據過春運的熱門線路,百度也推出了“百度遷徙”等,這無疑可以為鐵路部門的決策提供借鑒。
移動互聯網深入人們生活,還可能帶來一種全新的信用體系。在傳統互聯網時代,買家和賣家間互相評分,使得眾多賣家為求好評而提高服務和產品質量;而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即使素未謀面的人,打交道前也可以根據對方的信用情況來雙向判斷。例如,家住北京的陳小姐告訴記者,她現在用打車軟件叫車時,都會先看看用戶評價,“如果司機抽煙,我肯定不坐他的車”。而在招手打車的時代,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在迎接這種新生活的同時,諸多從業者意識到,能造就這一切的將是新的思維方式和更為年輕的力量。
去年5月,馬云宣布卸任阿里集團CEO一職時說:“我們將把領導責任交給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同事們。因為,我們相信他們比我們更懂得未來,更有能力創造明天。”
百度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日前也透露,該公司啟動了“少帥計劃”,以百萬元以上且上不封頂的年薪吸引30歲以下的優秀人才。他的意圖也很明確,“真正顛覆性的創新是來自于年輕人,我們希望把這些最優秀的年輕人招進百度,在百度產生顛覆性創新。”
“沒有人保證一個東西是永久不變的,因為人性就是要更新,即使你什么錯都沒有,就錯在太老了。”一向被視作重視創新的馬化騰,也這樣感嘆移動互聯網時代的“長江后浪推前浪”。
不過,每一次概念或工具的履新,尤其是商業層面,其有確定意義或意義的確定的前提,都是為企業客戶降低了成本,也使普遍的消費者獲得了更好的服務。
盡管“大數據”在最近幾年才引起人們的關注,但許多互聯網公司走在了時代的前面,他們作為大數據時代的先行者,為如今的“大數據”的興起奠定了基礎,并在歷史的經歷中卓有成效,有時也成為追逆或效仿的對象。以下,希望從IBM、SAP、Oracle、Facebook、亞馬遜、百度、阿里巴巴、騰訊、京東這十家大數據的先行踐行者們,看看他們都在各自的領域創造了哪些有關大數據的基礎與標準,以便讓更多的B和C再進一步了解一下“大數據”應用的邏輯。
IBM、SAP、Oracle:我們只是大數據的搬運工
前段時間IBM賣掉了自己的芯片業務,這表明了IBM對自己的未來有著一些清晰的規劃——減少硬件業務,將精力投入云計算、分析以及智慧地球的項目之上。IBM全球副總裁Eric Sall說,“IBM不能裝作這世界一成不變,這世界當然在隨時變化”。IBM此舉也恰巧說明了一個行業的趨勢,即數據在未來的發展至關重要,而分析數據的能力則顯得尤為突出。從信息時代到數據時代,是一種抽象的簡化。
作為一個以大數據為基礎為各行業提供解決方案的企業來說,硬件業務的多少與好壞似乎已并不能衡量自身的實力,自身的軟件服務才更可能決定一些根本性的東西。在今年,IBM宣布以10億元組建新部門,目的是發展公司最新的電腦系統Watson,它將據客戶過往的歷史記錄,幫助企業更好地認識客戶,隨時隨地以客戶選擇的方式進行接洽,并在需要行動時提供強大支持。因此它將大大節省企業/客戶的人工成本,以便更好地做出決策,更快的實現業務成效,而在去年,這一系統已經開始應用于醫療以及零售領域,幫助行業實現轉型。
盡管如此,IBM仍然是到了一個艱難的時刻,盡管投入了較大資金發展全球數據中心,比如以20億美元收購云計算基礎架構服務提供商SoftLayer,但其在云計算領域取得的收入應屬是杯水車薪,面對來勢洶洶的后起之秀,IBM這個藍色巨人可能需要放下過去的慢熱,雖然大象和螞蟻轉身需要的能級不同。
說到IBM就不得不提SAP,這個由前IBM員工成立的軟件公司如今已經發展為全球最大的企業應用軟件供應商。然而,SAP所涉及的領域不僅于此,他已經將自己的觸角伸及到了體育界。相信大家對2014巴西世界杯德國隊的奪冠記憶猶新,在這背后或有“大數據”的力量,可謂是德國隊的“第十二人”。早在此次世界杯之前,德國足協便與SAP公司合作,定制名為“Match In-sights”的足球解決方案,用以迅速收集、處理分析球員和球隊的技術數據,基于“數字和事實”優化球隊配置,從而提升球隊作戰能力,并通過分析對手技術數據。通過此種方式,德國隊在戰術制定上的時間成本大大縮短,這可以算所是“大數據”的一種勝利,同時也是未來體育發展的一種趨勢,即引入當今世界最發達的技術,提高自身比賽水平,借助大數據強有力的分析處理能力制定合理的訓練計劃與比賽戰術,而非像以前那樣單純的依靠球隊的不斷操練來實現。我們可以相信,在未來,不只是體育屆,任何范疇內的決策都會要借助“大數據”的分析結果來完成,因為它可以既便捷又準確。
這就是“大數據”的力量。百度李明遠有一句話:“大數據的特點就是發現人們原來看不到的數據,將這些數據應用于商業,改變認知的核心工具。”由此才產生了諸多在接入“大數據”業務后,發展迅猛的公司,Oracle就是其中之一。
Oracle最初的業務僅是數據庫,這也是他存在的基礎,直到1987他才成立了一個僅有7人的軟件開發部門,管理也十分成松散,而這個部門成立的理由只是因為Oracle公司需要一個財務管理系統。就在這種偶然下Oracle開始了“大數據”業務的發展,至1996年,Oracle贏得了華為的合作,稍后又拿到了美的、中興的訂單,直到1998年,他們已經擁有了1300位客戶。僅用了6年時間,Oracle就超越了諸多前輩一躍成為應用軟件業的第二,雖然同SAP仍有很大差距,但已經是一個不小的成績。
Oracle應用軟件的創始人杰夫·沃克說過:“盡管SAP有R/3,但在應用軟件市場上,他們并沒有達到高不可及的程度,他們并沒有真正做到象Oracle那樣成功。”到目前為止Orcale已經成為了應用軟件業僅次于SAP的公司,為戴爾公司、蘇格蘭皇家銀行等業界巨頭提供服務。其中,波士頓醫學中心在使用了Orcale的應用服務以優化其臨床及數據存儲環境之后,不僅消減了存儲成本并且使其性能也提高了74%。
不論是IBM、SAP還是Oracle,都是依靠應用軟件服務來創造盈利,他們在“大數據”的數據服務上已經取得了成功,其占據的市場份額是后起之秀們難以企及的。其實他們所做的并不復雜,可他們發現了前任未曾發現的信息。國內外的企業中,做應用軟件的不少,意圖涉足大數據領域更多,可是卻仍在低端市場中苦苦掙扎,這并非管理水平偏低的原因,而是因為太過看重自身的利益而忽略了“大數據”業務發展的必然條件,成本的降低與服務的提高,只有針對這些不變的點,才能真正走上“大數據”的發展道路,成為下一代領導者。
百度、google:不要再把我們看做搜索引擎,我們正在做些別的事情
“新一代的數據收集不僅是數據工具,數據本身會有很大的發展。”李彥宏如是說。
同樣是2014巴西世界杯期間,百度“世界杯預測”上線,盡管足球是一件不確定性級高的事情,可在比賽結束后發現,百度這次的預測無一錯誤。想想世界杯時無數走上天臺的小伙伴們,若是知道百度有此神器,應該是有些感想的吧。
在其賽事預測的產品說明中寫到“百度大數據部收集了2010-2013年全世界范圍內所有國家隊及俱樂部的賽事數據,構建了現在的賽事預測模型”,這是其利用“大數據”在傳統領域的又一次嘗試,并且他們希望在建立起成熟的模型之后,在球隊訓練、體彩等方面發揮商業價值。可以推斷,百度應該在“大數據”上有著極大的野心。
球賽預測的結果是可喜的,不過百度在另一項事情的預測上則栽了跟頭。在《黃金時代》上映之前,百度會上宣布電影《黃金時代》的票房預期可達2.0—2.3億,當時的媒體都認為這個數字估計的太過于保守,然而截止到10月16日,《黃金時代》的累計票房為4698萬,如此成績對于片方、媒體和公眾而言都是出乎意料,2.0億的票房估計竟然已經算是十分樂觀。這并不是百度第一次做票房預測了,早在7月14日愛奇藝就透露在內部,百度票房的預測已經有了百分之八十的準確率。百度也因為此次的預測失敗而推遲了票房預測產品的上線,我們可以看到在百度預測中,電影票房預測那一項仍是灰色,標注著“即將上線,敬請期待”的字樣。對此,可能的原因是類似《黃金時代》的文藝類影片樣本較少,不確定性大。
同百度這次失敗同樣的,他的競爭對手Google也有馬失前蹄的時候。在2008年Google推出了他的Google Flu Trends流感預測服務,在這之后的幾年時間中,預測的結果都是準確的。這也幫助各國對即將到來的流感進行了有效的預防,避免了更大的損失。直到2013年2月,Nature上出現文章,表示GFT預測的全國范圍的流感樣疾病(占全國人口的比例)近乎是實際值的2倍,這是由于Google所抓取的數據是直接從搜索引擎中來,這就使得真正的流感患者同跟風搜索流感的人混淆在一起,最終夸大了流感人口的比例。
可見,“大數據”中最重要的不是分析數據而恰恰是數據本身,如果數據本身存在著問題,那么不論算法如何正確出來的結果也是失之千里。
當然這僅僅是兩個微小的錯誤,并不能就此否定這兩家公司在“大數據”上做出的努力,畢竟以搜索引擎起家的他們天生就具有“大數據”應用研究與實踐的優勢。如今百度已經有了一套看起來更完整的“大數據”引擎系統,共三個部分:開放云,百度的大規模分布式計算和超大規模存儲云,對應到Google則是他舉世聞名的數據中心以及基于Colossus的云;數據工廠,百度將海量數據組織起來的軟件能力,對應到Google,其近年來為迎接大數據時代不斷改造核心技術,包括比MapReduce批處理索引系統搜索更快的Caffeine,專為BigTable設計的分布式存儲Colossus,Dremel和PowerDrill管理和分析大數據,以及Instant和Pregel。百度大腦,能夠應用這些數據的算法,對應到Google,Google提供的大數據分析智能應用包括多個方面,技術有Big Query、趨勢圖等。如果說百度大數據引擎是一個程序,那么它的數據結構就是數據工廠+開放云,而算法則對應到百度大腦。可以說二者在如和發展“大數據”上思路及其一致。在百度預測的界面我們可以看到已經能夠看到一個預測開放平臺,為每一個用戶提供平臺化的預測服務。借助這種服務,應該能夠更準確地預見未來的趨勢,趨利避害。譬如通過“疾病預測”,可以知道同類疾病全國哪家醫院最好,同城醫院中,哪家醫院現在排隊人數較少,或者當前天氣需要預防那種流行病;通過“景點預測”,我們能夠有效地規劃出游行程,只能看人不能看景的情況,而景區也能夠據此作出正確的判斷而非依靠以往模糊的經驗。對于企業來說,能夠有效地規避風險,調整戰略,進而減低成本,縮減開支,最終達到效率與收益的提高。
在如今搜索引擎市場已經不能為他們帶來更多盈利的情況下,百度與Google將目光同時轉向了“大數據”開發與研究。曾經有一個這樣的問題,問百度能夠依靠大數據做些什么,答可以分析網上賣假藥的情況。這固然是針對百度搜索中側邊經常顯示的廣告的調侃,但也反映了百度所面臨的尷尬,搜索業務所能提供的利潤已經接近飽和,盈利模式的更新已經迫不及待,而通過“大數據”變現,在目前是一條最有希望的道路。有消息稱,Google每年通過“大數據”可獲得約80億美元的收入,這一數字遠遠超過了百度。若百度能通過“百度預測”這一系列產品獲得成功,那么他所能獲得的不僅僅是更加海量的數據,更是源源不斷的現金流。
亞馬遜、京東、阿里巴巴:當你們在瀏覽商品時。。。
眼下隨著日子的臨近,一年一度的雙十一又要來了,在那些網頁彈出的廣告中,不難注意到那些推薦的產品,正是曾經搜索過或者瀏覽過的,這正是基于“大數據”的結果。而這種智能推薦的服務是“大數據”應用商業化中較為成功的例子。
說道電商中“大數據”方面做得最成功的無疑是亞馬遜了,亞馬遜是云計算的奠基者,他在用戶偏好、商業領域等方面的“大數據”能力可以說甚至超過了Google。他從每一位客戶上捕捉大量數據,如購買記錄、瀏覽記錄、瀏覽時間等,從這些雜亂的數據中找到產品的關聯性,從而產生最適合推薦給用戶的產品。亞馬遜不對人進行分類,而是對用戶的需求分類,從而產生了亞馬遜的推薦系統,而此舉它帶去30%的銷售收入。反映在網頁上,我們可以看到亞馬遜會將智能推薦的過程貫穿購物的始終。此外,亞馬遜也會向用戶發送郵件,推薦少量的商品,甚至是你未來可能會用到的商品。更為重要的是這一系列過程并不會令人產生反感,用戶體驗也隨之提高。
對應到國內,不得不提的是阿里巴巴,作為國內最早運作云的部門,他的推薦系統同樣優秀。在淘寶首頁你會很容易看到一個名為“發現·好貨”的瀏覽框,其中的物品全部都同你最近瀏覽購買或搜索的類似。
淘寶作為一個擁有海量用戶數據的平臺,每天都有上千萬交易發生,數據從手機端、電腦中上傳,為阿里提供了一個數據庫。自去年3月起阿里上線了自己的云服務平臺——御膳房,旨在為第三方軟件服務商和品牌商提供大數據計算、挖掘、存儲的云環境開發平臺,構建阿里數據生態。這也是其在以“云計算、大數據”為核心的DT戰略上邁出的一步。截止到目前,僅一年多的時間,就同300多家第三方軟件服務商形成了合作,提供了包含流量推廣、商品管理、數據分析、CRM、ERP、廣告精準投放等多個支撐工具,覆蓋了180萬天貓、淘寶商家,為他們帶去了利潤。例如,通過“日報單品分析”服務能夠使得運營人員方便的進行單品優化、頁面調整,分析人員能夠清晰地進行業務分析;通過“財務對賬”服務能夠使得線上付款、線下交易更加融合,節省了中間周轉的成本。阿里數據平臺事業部王賁表示:“我們就像一個廚房,提供了最優質的原材料、最鋒利的工具,讓開發者、服務商這樣的大廚能夠快速實現大數據應用的各種idea。”
同樣的還有京東,雖然目前在云計算領域還遠遠達不到阿里的高度,但仍有著自己的努力。作為一個直接為用戶提品的電商,供應量變得十分關鍵,京東通過銷售情況、市場預期、時間日期的綜合數據,形成一個預測系統,最后自動形成訂單發送給供應商,避免缺貨情況的存在。另外,在我們搜索商品時,出現的標簽往往并不是商品的分類而是來自于商品的評價,這讓我們能夠更為準確的找到自己想要的商品。這一服務源自京東對于后臺搜索數據分析的結果,他們發現在京東商城進行購買的用戶往往對商品的分類并不清楚,而經常以商品的功能或作用來進行尋找,因此在他們看來,更重要的是在搜索欄中出現商品的評價而非分類,而主動將此類標簽加入搜索系統中能使用戶更好的找到自己想要的商品,加強了對用戶的服務,使得購物體驗大為提升,而這一舉措更是使自身的贏利大為增加。
然而這三家電商所收集的數據較多的為非結構化數據,在理解與分析上較為困難,因此偶有推薦系統向客戶并不需要的商品的情況的發生。
馬云在卸任演講上說:“很多人還沒搞清楚什么是PC互聯網,移動互聯網來了,我們還沒搞清楚移動互聯網的時候,大數據時代又來了。”“大數據”為平臺提供了更好的信息支持,創造出更優質的服務,更優質地服務又能帶來更多的數據,更多的數據樣本使分析結果更為精確,為用戶提供更佳的體驗,如此則有更多的人投入使用中來,這樣便形成了一個數據的良性循環。如此,“大數據”可以說是未來電商們發展的基礎資源及優勢所在,透過“大數據”的支撐,能夠提高用戶數量,提供優質服務,降低運營成本,提升總體盈利。
騰訊、facebook:交流的是情感,看到的是數據
還記得今年情人節時Facebook發表的那份關于戀愛的數據么,通過“大數據”他能知道你們何時會戀愛,何時可能分手,甚至你本身尚未意識到時,他就已經察覺了。這是基于2.7億活躍用戶的統計結果。
同傳統的戀愛過程類似,社交網絡中的愛情也有一段“追求”的階段,在這一階段中,每位用戶每日會至少推送一條消息,而在關系確定之后推送的頻率則會直線下降。另一個趨勢是在找到伴侶后,由于愛意的增加,情侶間互動的內容會越來越甜蜜,正能量的傳遞也會隨之增多。不僅如此,Facebook甚至能夠推算出這段感情能夠維持多長時間,最長的可達4年以上,以及最容易分手的時間,通常是在5-7月。也許,Facebook應當基于此推出一項戀愛預測的服務,來幫助廣大單身青年們“脫團”,使他們的“雙十一”不再孤單。
早在2012年,Facebook就開始了用戶“大數據”的收集,主要是收集用戶在Facebook上公開的感情數據,并嘗試著讓用戶發表自己收聽習慣,并得到了有趣的結果。根據這些數據,他們制作出了“戀愛歌曲TOP10”以及“失戀歌曲TOP10”以此來慰藉那些墜入愛河以及傷心不已的用戶。可這并不是出于一時的好奇心或僅為好玩,最終的目的是將這些數據用于用戶推薦服務上,他們根據統計得到的數據,建立了“看心聽曲”服務,即根據用戶的心情,推薦不同的曲目,如此貼心的服務,不僅使用戶們感到暖心,同時也讓Facebook的用戶忠實度有了上升。
國內的騰訊在公司還在很小的時候就通過后臺記錄、分析用戶的每一個習慣,時至今日已經擁有了廣大的用戶數據,而正是這種對數據的重視,使得騰訊建立了今天的企鵝王國。
如今,騰訊云服務已經有了包括計算與網絡、存儲與CDN、監控與安全、數據分析等多項服務,并投入到清華大學微信建站,糗事百科、365日歷應用軟件運行等項目之中,為他們提供了多樣化的服務。DNSPod CEO吳洪聲說:“接入騰訊云之后,極大地減少了我們運維成本,特別是使用了云數據庫和CDN之后,我們的服務響應更快了,運營產品變得更簡單了。”其中,騰訊的數據分析平臺已經接入了100過個產品的各類數據,涵蓋數據數據管理、數據監控、數據分析、數據可視化、數據挖掘等多個方面,而推出的云分析服務,則是其“大數據”戰略的重點所在,從公布的信息中來看,從微信到微博,騰訊為云分析提供了全面的平臺支撐,達到了統計全面上報詳細的目的。
小小比如,騰訊基于“大數據”的產品“廣點通”,在騰訊大社交平臺海量用戶積累的基礎上,進行以人為核心的數據挖掘,實現精準的廣告推薦,形成用戶、物品和推薦位之間的交叉效應,其中最成功的就是同萬科聯手,使萬科投入了3萬的廣告費用,獲得了400萬元的銷售額。
然而騰訊現在需要做的除了開發“大數據”與云,還要打通自己的后臺數據,使其形成一個完整的生態圈,等待后期完全成熟的技術,加以借鑒,更深層次的挖掘自己的“大數據”。
基于社交網絡的公司統計分析“大數據”的一個特點就是側重于呈現人的行為以及社會關系的信息,從這些數據中,可以分析人們的日常生活與行為,從而從中挖掘社會、政治、商業等信息,甚至能夠預測未來。在這兩點上,騰訊與Facebook都做到了不少,也許我們如今不應將它們狹義地視為一個SNS社交軟件,而是進行重新的定義,如今它們的核心競爭力已不再是社交領域,而轉移到數據業務上,而SNS只是更好地完成其“大數據”戰略的一種應用,產生、收集、挖掘海量數據的一個工具。正如投資人Federated Media的約翰·巴特利(John Battelle)對Facebook的展望那樣,“該公司正嘗試著對自身進行重新定義,不滿足于做狹義方面的社交網站,而這恰是外界對它的理解”。
以上這些,算案例嗎?應該算吧。如果不是案例,就不是在講大數據。
一般而言,國外的公司起步早發展快,如今已經成為全球“大數據”領域的領導者,他們懂得如何將開發出的“大數據”服務快速變現,通過這種方式源源不斷的為自己的“大數據”開發及數據獲取提供資源,已經形成了一個成熟的生態體系。雖然IBM處于財務困境,但我們相信他只是到了一個繼續轉型的時期,丟掉沉重的硬件包袱,他必將重新崛起。而SAP雖然面臨眾多后起之秀的競爭的巨大壓力,可業界第一的位置仍然難以撼動。對于Oracle來說,想要和SAP一搏,僅靠不斷的收購是行不通的。
不論“大數據”這個概念是否僅是互聯網行業制造出的一個噱頭,越來越多的信息被映射到網上,數字世界正逐漸轉為虛擬世界,互聯網企業坐擁海量數據并將其應用于自身服務中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當然,未來沒有一家企業不是互聯網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