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養成教育內容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摘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對于人才的需要也越加細致,就體育教育人才而言,素質教育的體育課程內容改革對人才的培養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本文以體育課程內容改革對體育教育人才培養的內容影響進行分析。
關鍵詞體育課程內容改革體育教育人才培養影響
體育課程內容的改革提出了對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應該樹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并構建相關的人才模式體系,以適應體育課程改革后體育教育人才培養的具體要求。
一、體育教育專業課程內容現存的問題
體育課程的多元化目標對今后體育教師提出了更為具體性的要求,假如不具備接受、消化、理解當前基礎教育的多元目標能力,該類教師就會被體育教學拒之門外。因此,需要將體育教育人才的輸出進行關卡的把握,將人才的培養進行進一步的內容提升[1]。
與國外的該項內容比較,我國體育教育課程的設置重視學術輕視學科,課程設置存在學科與學術知識比例不合理的情況,學生在體育院校的學習階段,大部分的時間都安排在了專項訓練上。
除了以上的問題以外,實習教育是學生檢驗實際操作能力的關鍵內容,學生可以在實習階段,將不同的體育游戲展現在不同學生的教育內容中,讓學生在體育游戲中體會到體育的實際運用。但在現階段的體育教師培養階段,很多實習學生在經過實習之后再進行體育游戲課程的實踐,其游戲內容就會出現不可規避的約束現象。并且,現階段的課程結業都放在實習期期間,學生為了保證畢業的論文能夠有質量的完成,很多學生也會放棄進行實習的機會,為了修夠學校的學分整天在學校里進行理論知識的學習[2]。
二、體育課程內容的改革對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影響
(一)體育課程內容改革后人才培養的對策
體育課程的內容改革給我國體育學校帶來了全新的發展方向,這種內容性的變化在某種程度上刺激了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理念[3]。課程改革中提出了體育教育專業人才應該將運動技能的學習分成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態度與觀念三部分,這三部分應該在教育的過程中進行進一步的落實,實現三者的和諧統一,這種統一就是為了充分展現課程改革的教育功能,體現素質教育的精華部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4]。
體育課程改革之后的內容只是將學習目標、內容框架以及教學建議進行了進一步的規劃,對于教學內容并沒有明確的意見,這種教學模式方便體育教師的潛力開發,充分展現體育教師的智慧,并開展具有當地特色的體育教學活動。這種全新的要求對體育教育專業人才的培養上進行了全面的方向引導,需要在培養過程中加大對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學能力的多元化能力培養,以方便適應今后的人才需求。
除了以上的內容之外,課程改革的出現就是對體育教育專業的教學內容與課程設計提出了全新要求的內容落實,加快教學的改革內容,努力服務于基礎教育。合理的安排理論客戶才能與實踐課程的比例狀況,將選修課程與必修課程的學時比例進行進一步的劃就是現階段改革的一項必備內容。想要將該內容進行進一步的改善,可以在學生實習期間進行教案的撰寫比賽、學科的教學比賽,在比賽的過程中找到自身與他人的優點與缺點,方便學生在實習期間有個良好的鋪墊,讓學生能夠在實習階段更好的鍛煉自己[5]。
最后,還應該對課程的內容進行進一步的安排,并對課程進行有效的加工、整理、整合,假如把體育的相關教學內容進行進一步的規劃,這樣既可以整合課程的知識內容,還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對于這些課程的熟悉程度。必修課程書學生掌握專業基礎知識、基礎理論以及基礎技能的根本保證,但隨著學校對于選修課程的程度不斷加強,必修課程的課程數量出現了很大程度的擠壓。所以,在今后的課程設置中,可以將相近的課程進行統一性的課程處理,這樣的課程設置不僅僅可以服從課程的整體結構,還能夠保留必要的基礎課程內容,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保證學生扎實的基礎知識積累。
(二)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
我國的體育院校缺乏系統有效的訓練培養,這種內容的缺乏與學校的場地與師資力量有著直接的關系。比如:學生喜歡就業面比較寬的網球,但由于學校的場地不允許學生進行實踐訓練,導致學生不能對相關知識進行有效開展。或者學生只是有單一的專業知識,這種單一知識的構建已經不能適應現階段的社會發展趨勢,所以,在具有強大實力的主項基礎上,學生還應該有副項基礎作為支撐,增加學生的這種多元化學習能力不僅僅能夠提升學生的整體體育學習知識,還能夠滿足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需求。
三、結語
面對新課程的改革和社會的發展,體育教學應該適應這種多元化的教學模式,這種模式的改進將是體育教育專業必須面對的一項內容。在對體育教育人才的培養中,其相關問題應該從實踐的角度入手,在教學中進行內容的改進,以方便這種內容能夠適應現階段社會的發展方向,為今后的體育人才培養奠定扎實的基礎性保證。
參考文獻:
[1]付丹.體育教育專業體操課程的人文價值及其實現途徑探討[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5.
[2]賀慧.首都體育學院體育教育專業體操普修課程教學大綱發展與變化的研究[D].北京.首都體育學院,2014.
[3]楊雪.體育教育專業田徑專修學生教學實踐能力培養內容優化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4.
[關鍵詞] 教學內容;階段;實習項目;驗證性;競技性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17) 04-0086-03
一 引言
現代產業要求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學生不僅掌握扎實的工程基礎知識和本專業的基本理論知識,具有綜合運用所學科學理論、分析和解決問題方法和技術手段分析并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還要具有良好的工程職業道德、較強的社會責任感和較好的人文科學素養及較好的組織管理能力、交流溝通、環境適應和團隊合作的能力,并具有良好的質量、環境、職業健康、安全和服務意識等[1]。而“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正是以行業企業需求為導向,以工程實際為背景,以工程技術為主線,通過高校和行業企業的密切合作,制訂人才培養標準、改革人才培養模式、著力提升學生的工程素養,工程實踐能力、工程設計能力和工程創新能力的教育改革的新嘗試[2]。
二 金工實訓在卓越計劃中的作用
按照人才培養計劃設置的各門課程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發揮的不同作用,金工實訓是工程實訓的基礎性實踐教學課程,是我國現階段教育模式下學生進入大學階段接觸到的第一個較長時間認識機械專業知識的工程實訓教學環節,是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學生的必修課程,是學習工程材料成型、數控技術及機械制造技術基礎等專業基礎課的先導課程。通過金工實訓,使學生熟悉機械制造的一般過程,掌握金屬加工的主要方法,為后續專業理論課、專業實驗課等建立感性認識,是專業基礎知識與工程實際的紐帶。同時,金工實訓的過程也培養了學生團隊合作、遵守紀律、安全意識、工程意識、創新能力等綜合素養,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卓越培養計劃”中的通識平臺課程,是最多地滲透和穿插行業企業崗位需求內涵的課程。因此,做為培養工程實踐能力的平臺和企業實訓實踐的基礎先行課程,也必須按照卓越計劃的宗旨進行課程內容改革。
三 卓越計劃下金工實訓課程的教學內容改革
任何一項教學改革主要是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金工實訓也不例外,它是一個很有特點的實踐教學,一是它具有學生首次接觸機械知識及操作實際的基礎性;二是兼備機械制圖、公差互換、機械制造技術、材料成型工藝、數控技術、特種加工等多門課程基礎知識的寬泛性;三是訓練操作技能,應用現場學習基礎專業知識的實踐性。
根據金工實訓教學的特點,它的教學內容不僅要體現在圍繞預設教學目標的理論內容和掌握設備工具的操作技能,更要有體現合理選擇應用、綜合、實踐理論內容的載體,即金工實訓作品,同時兼顧卓越計劃“以行業企業需求為導向”的培養模式要求的綜合素質及創新能力。
金工實訓雖要求教學內容重基礎,但圍繞卓越計劃培養目標的教學內容寬泛,因此合理設置金工實訓教學內容是實現“以工程實際為背景,以工程技術為主線” 卓越計劃培養方案的重要體現。相對于傳統金工實訓,卓越計劃下金工實訓教學內容改革總的宗旨是讓學生“印象深、多實踐、打基礎、立素質”。
1 分析學生特點,分階段安排教學內容
多年的實訓教學發現,學生在整個實訓過程的表現可分為虛心求教、躍躍欲試和自我滿足三個階段。由于金工實訓是學生第一個形式有別于理論教學的實踐教學,加之受到實訓動員的鼓舞,實訓剛開始時大部分學生情緒高漲,學練積極性很高,這一時期是“虛心求教階段”;隨著幾個工種的實踐過后,學生具備了一定操作技能,已實訓過工種的學習遷移效用也使得新工種的知識與操作接受理解起來更快,學生這個階段往往表現出想按照自己的意愿加工作品,不滿足于規定的實訓內容,這一時期是“躍躍欲試階段”;實訓后期,由于體力疲乏,年輕人缺少恒心和只求已知不求熟練(甚解)的自滿使得他們認為自己已經掌握了操作技能、工藝知識,有的學生喪失了實訓積極性,往往在最后兩個工種實訓時松懈隨意,這是“自我滿足階段”。
為調動學生實訓積極性,遵循學習認知規律,針對學生表現出的三個階段,將金工實訓教學內容劃分為三個層次,按預設的教學目標和方式分別對應每個工種學習劃分為基礎訓練階段、綜合應用階段、設計創新階段[3]。由于學生缺乏機械專業知識和操作能力,基礎訓練階段在老師引領下按規定項目講解基本理論和工藝,學習設備、工具等使用與操作技能,這階段除學習基本操作外,作為知識與技能的應用與考核,每個學生需獨立加工一件作品,如小錘。
綜合應用階段以3~4名學生為小組進行基于工程實際的項目化金工實訓。學生在已掌握的基礎工藝知識和操作技能上,自行討論、制訂一個多零件、多工藝的較復雜產品的加工,比如桌虎鉗。學生小組獨立制定各個零件的加工方法和工藝流程,基本獨立完成產品的加工制作,將各種機械加工方法和所學工藝知識進行綜合運用,以滿足學生躍躍欲試的思維要求。
設計創新階段以綜合運用知識、發展創新思維和培養創新意識為目的,采用項目化教學方法,學生組成項目小組來共同完成產品的創意構思、結構設計、工藝制定和制作加工等整個產品實現環節[4]。三個階段教學內容層次漸進,滿足學生不斷增高的知識渴求和實踐欲望。
2 開發提升學生興趣的驗證性、競賽性實訓項目
金工實訓項目是知識應用和能力訓練的重要載體,項目的內容結構、功能檢驗與考核方式等會直接關系到實訓內容是否充實,能否實現啟發式、討論式、互動式教學方法,能否體現探索性、研究性、項目化等的教學內容,更重要的是能否提高學生實訓積極性。
基礎訓練階段的實訓內容主要是一些基礎知識和練習,比如車削加工的基本知識,操作主要是車端面、車外圓、車圓錐、車內孔等,以及按照老師講授的加工工藝車削一個錘柄,并以其做為本階段考核的依據。那么接下來如何在基礎訓練階段以后讓學生的“躍躍欲試”得以滿足。在以往的實訓報告中很多學生提出能不能在掌握基本操作后不按老師給定的加工工藝,自己解決一下問題試試。因此,本次教改設想讓學生依據所學操作技能及工藝知識,自主加工一件作品,并且作品蘊含其功能是否滿足設計要求的可驗證性,建立可驗證、可競技實訓項目的目標,實現學生對自己加工作品功能的自我驗證,并且可相互之間進行功能水平的比試,把競賽引入實訓。
基于此理念,在實訓內容中開發出桌虎鉗項目、油壺活塞項目和水管焊接項目等多個可驗性、競賽性實訓項目。桌虎鉗項目的零件需要在多個工種、用不同機床加工完成,由同臺機床的學生自己討論工藝過程、自主加工,鉗工裝配后,自己檢驗桌虎鉗的動鉗口滑動、配合間隙、鉗口夾緊、與桌面的鎖緊等功能。油壺活塞項目學生自己測試油壺上部小油缸內徑,根據小油缸內徑設計并加工小活塞桿及活塞,裝配后油壺內裝水檢驗能否將水噴出,學生之間可以比比誰的油壺噴水距離遠,并將比賽結果做為第二階段考核和加分的內容。水管焊接項目在焊接基礎訓練完成后進行,學生將兩段水管對焊,然后將焊管的一端堵死,另一端連接試壓水泵,檢驗所焊圓焊縫是否漏水。這些項目中融合了探究性、問題式、自主式學習,學生討論積極,將學習延伸到了課堂外,遇到問題時教導老師啟發,較好地促進了學生自主學習,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驗證性、競賽性實訓項目也較好地將教學內容融入其中。
學生在每個工種經過基礎訓練階段以后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掌握了基本的機械工藝知識和設備操作技能,產生了躍躍欲試的想法。
3 增設加工難度系數大、多種加工方法的實訓項目
實踐需要以具體任務為中心將多學科知識綜合運用。如果實訓項目只是一些簡單的零件加工,實訓內容單調,不夠充實,不能體現出實踐知識的綜合過程,是很難培養學生的工程素質和工程能力的,更說不上對后續課程如“機械制造技術基礎”中有關選擇合理加工方法、制定零件機械加工工藝過程等專業知識的學習起不到了解和鋪墊作用。
以往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的實訓項目是加工一個小錘子,車工再加工一個包含T形螺紋、圓錐面、半球面、圓柱面的綜合件,實訓項目結構過于簡單、加工精度低,不具有明顯的“真實”產品的特征,實訓過程不能將各個工種聯系起來,形成一個工程體系,這對于學生從真正意義上體驗產品生產全過程,樹立工程意識效果不明顯。因此,在金工實訓教學中開發出了微型桌虎鉗。微型桌虎鉗包括鉗身、動鉗口、靜鉗口、夾緊斜塊、絲杠、手柄、壓緊盤、鉗口鐵等11個零件,零件數量多、加工難度加大,加工精度也明顯提高。加工內容大體包括車端面、車外圓、攻螺紋、套螺紋、锪孔、鉸孔、銑平面、銑臺階、鋸削、銼削、裝配等多種加工方法,增加了加工方法和各工種之間的橫向聯系,讓學生盡可能多地掌握各類加工方法和操作各種加工機床。綜合應用階段使用有難度、各工種相關聯的實訓項目,增強了學生實訓的目的性,調動了實訓積極性。
4 培養創新能力,實現學生自我滿足感
學生在完成綜合應用階段的實訓后,操作技能進一步熟練,專業基礎知識獲得了綜合應用,初步完成了產品全過程的制造和運行環節,按照CDIO工程教育的核心要求及工程項目的實際要求,應把工程的“構思――設計――實現――運行”四個環節貫穿于教學的整個過程當中,尚缺少設計及工藝環節。結合實訓中學生出現的“自我滿足”狀況,為使學生全面了解、體驗工程的全過程,使大學以來所學專業知識綜合運用,教學內容更加突出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增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在實訓的最后時期鼓勵開展自選創新項目。
將學生分為小組,讓學生自己設計產品,可以是運動機構、實用的工裝具等,但必須是機械方面的作品,要求具有裝配關系和一定的加工精度。各組學生按照真實企業的生產要求畫出詳盡的設計圖紙,細致地標注尺寸和各項公差。尤其要求學生認真填寫每個加工零件的加工工藝卡,分析其加工過程,選擇要使用的機床、刀具、夾具等,學生雖然還沒有學習“機械制造技術基礎”課程中有關“工藝規程設計”的相關知識,但有意識地將“機械制造技術基礎”課中的工藝規程內容提前安排在實訓中,打破原來先學后干的順序,讓學生先接觸和編制工藝卡片,初步了解和熟悉機械加工工藝規程的制訂原則、步驟和方法,增加工藝規程設計的感性認識,為“機械制造技術基礎”課程學習時打下知識對接的基礎[4]。
四 教學改革的實施效果
這次的金工實訓教學改革,從試點的情況來看,效果明顯優于原有實訓模式,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促進自主學習能力的加強和工程素養的提高
由于縮短了“基礎訓練”的實訓時間,在后面兩個階段的學習過程中,必須掌握的專業內容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完成了對知識與技能的掌握,將實訓延展至課外,促進了學生的自學能力與后續專業知識的預習。在國內知名企業與畢業生座談時,多名畢業生對金工實訓學習過程和指導教師印象深刻,并反映說金工實訓時學到的技能在就業后對本崗工作幫助很大,有些技能直接應用在平時的維修保養中。
2 分階段實訓強化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
分A段實訓和“競技性”項目訓練,使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得以強化,學生在實訓過程的熱情明顯高于教學改革前。2015年卓越金工實訓 的8名學生分2組參加了“河南省大學生挑戰杯”科技作品競賽,分獲第3名。實踐證明,參加過該項目訓練的學生應知應會能力明顯強于其他學員。
3 創新實踐貫徹始終,側重實踐創新意識的培養
在本次教改中,對每個實訓項目都強調實踐創新,鼓勵學生在掌握基本操作的基礎上,自行完成創意作品的設計制作,把實踐創新貫徹于實訓始終。按自己想法干,做自己想做的,大大提升了實訓學生的學習興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參考文獻
[1]林健.“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通用標準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21-23.
[2]王浩程.面向卓越工程師培養 構建現代工程實訓平臺[J].中國大學教學,2011(6):83.
【關 鍵 詞】 良好;習慣;養成;策略
一、精選內容,突出養成教育的重點
小學生良好習慣養成教育的內容很多,要對所有的良好習慣進行養成教育顯然不可能也不現實。小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教育不貪多求全,要有計劃、分學段、有重點地實施,保持教育的層次性和連續性,循序漸進,讓好習慣一個個地養成。為此,學校應當組織行政領導和經驗豐富的骨干教師深入調研,結合學校實際特點和具體辦學特色,有針對性地選擇重點,精選內容,進行探索和實踐。在實踐中要緊緊圍繞《中小學生守則》和《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進行內容精選,突出重點。要對傳統的養成教育內容大膽揚棄,加入時代元素,體現未來社會對人的發展新要求。要摒棄遠離學生實際、違背兒童天性的“高、大、全”要求,增強養成教育的針對性和實踐操作性。
為了更好地精選內容,突出重點,提高小學生良好習慣養成教育的有效性、連續性和好操作性,學校可以根據《中小學生守則》和《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結合學校實際,組織力量,精選內容,分年級、分內容、有層次地制定學生良好習慣養成教育讀本作為校本教材,進行教學和培養。
二、深化課改,發揮課堂教學的主導作用
課堂教學是小學生良好習慣養成的主渠道和主陣地。要進一步深化課程改革,更新教育觀念,改善教學行為,發揮課堂教學的主導作用。
如語數學科要重點開展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品德與生活》和《品德與社會》課程要以養成教育為重點,結合相關單元的主題內容,積極開展教育教學。班隊課應積極探索好習慣養成教育的新課型、新模式。其他學科教育也要依據各自特點,設立養成教育目標,開展有富有學科特色的養成研究和探索。
三、強化訓練,發揮活動的載體作用
“紙上得來終覺淺,覺知此事要躬行”。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不能只停留有內容上、宣傳上,更重要的是要落實到行動上。百說不如一練,百煉才能成鋼。有些行為習慣必須在強制性的訓練下才能得以養成,也就是說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離不開訓練。為了讓學生真正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就必須對學生反復進行行為的訓練。
因此,要求學校行政教師要勤于督促,嚴格規范學生的行為。對于有不良習慣的學生,要用一種正確的態度指出他們的不足,幫助他們及時糾正。在對學生進行教育和培養時,要表現出了極大的耐心,以及反復督促、絕不放松的態勢,即使遇到學生出現了反復的情況也不放棄、不氣餒,孜孜不倦的、不厭其煩地對他們進行教育和訓練。
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是養成教育的有效載體。為此,學校應經常開展形式多樣的養成教育實踐活動,要遵循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性格特征,特別注重在活動中培育其良好習慣。
四、課題實施,探索養成教育的路徑及模式
通過課題化的形式實施良好習慣養成教育,可以避免教育的隨意性和盲目性,提高養成教育的科學性和有效性,探索出一條具有鮮明特色的養成教育系列化的有效途徑和模式。
如為了探索養成教育的路徑和模式,我們片區的教研共同體學校共同制定了《小學生良好習慣養成教育的探索和實踐》課題方案,并成功申報為市級課題。在總課題的基礎上,共同體又擬定了十多個分課題和子課題,分解安排到各個共同體成員校認領研究,各成員校再把認領的子課題分解布置到各個老師和班主任,組織開展研究。各學校和教師緊緊圍繞課題設定的目標,扎實開展研究工作,共同探索養成教育的路徑及模式,使良好習慣養成教育從一開始就邁上正規化和科學化軌道。通過共同體各成員校的共同研究,并經常開展研討和交流,可以真正實現學校和教師間的優勢互補、資源共享,探索一條具有共同體教研特色養成教育的有效途徑和模式。
五、優化環境,營造養成教育的氛圍
優美環境能夠教育人,優良文化能夠熏陶人。學校要充分利用校園環境和校園文化來創設各種育人氛圍,讓學生在優美化的環境中和立體化的文化中耳濡目染,接觸體驗,逐漸達到育人的目的,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一)要創設優美化的校園育人環境
環境能夠改變人,優美化的校園環境能夠教育人。育人要有與之相適應的環境,教育效果才能達到最好。因此,學校應當通過加大投入,努力創設優美、潔凈、有品味的校園環境。如校園路面干凈、整潔,學生就容易養成不隨地吐痰、扔紙屑的習慣,教室樓道墻面潔白,學生就會養成不隨便涂畫的習慣。校園綠地、花圃美麗,學生就會養成愛護花草樹木、愛護環境的習慣。
要教育學生以校為家,做學校的主人,要通過開展系列的教育活動,讓學生通過自己的雙手去愛護、呵護校園環境。在優美化的校園環境中體會到愛護校園環境是自己義務,也是責任,自己是學校管理者也是踐行者,讓學生在環境中受到熏陶,得到教育,養成愛環境、愛衛生、愛公物的好習慣。
(二)要創設立體化的校園文化氛圍
校園文化建設是小學生良好習慣養成教育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使小學生良好習慣能夠在校園文化氛圍中得到潛移物化的熏陶與提升。
校園文化要突出立體化熏陶,要通過多方位、多角度、多元化的形式營造立體化的養成教育顯性環境和隱性環境來熏陶學生。
如在校園圍墻、樓道、走廊等墻面的布置,內容要豐富多元。既要有反映校園精神的校訓、校風、學風,校歌、校標,辦學思想、辦學理念等,也要有反映學生行為習慣的小學生守則、規范、名人名言等,還要有反映傳統文化的經典詩詞、三字經、弟子規等。可以利用校門口的電子屏幕,每月打出一條本月應養成的習慣,讓學生時刻反省自己的行為;可以每周打出一條以習慣養成教育為主題的名人名言,讓學生閱讀、自悟;可以每月定期出版以養成教育為主題的班校黑板報,讓學生觀看、學習;可以在紅領巾廣播中播報關于養成教育的故事,表揚表現突出的同學等等。通過立體化的校園文化營造,形成養成教育的濃厚氛圍。
六、家校合作,提高養成教育的合力作用
學校是養成教育的主陣地,家庭是養成教育的第一課堂。要積極探索學校與家庭同步實施養成教育的有效方法,發揮家庭教育的特殊功能。只有家校聯手、緊密配合,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提高養成教育的成效。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做好家校合作:
1. 讓家長提高認識,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通過家長學校、家長會、家訪、家校互動卡等多種形式,廣泛開展家庭養成教育宣傳加強家校聯系,溝通家長和學校的情感,推廣家庭養成教育的成功經驗,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掌握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學的育兒水平。久而久之,潛移默化地影響家長,使學校的養成教育通過家長可以更有效地得到落實和顯現。
2. 讓家長和學校的教育協調一致。讓學生把家庭教育的好習慣帶到學校,同時讓學生把學校教育的好習慣帶回家,尋求家長的支持、見證、督促與強化,實現家校教育的協調一致,達到了共同教育孩子的目的,進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讓家長養成良好習慣。“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學生良好習慣模仿的直接榜樣。通過要求和倡導,營造家庭養成教育的好環境,以家長的正能量催生孩子的好習慣,以家長的好習慣影響學生好習慣的養成,促進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總之,小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是一個長期的、反復的、不斷強化的過程,學校開展養成教育也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工作,只要我們共同體學校持之以恒,堅持不懈地開展探索和實踐,學生良好習慣養成教育的探索和實踐一定會取得顯著的成效。
【參考文獻】
[1] 黃甫全. 小學教育學[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和孟子都曾經談及如何做人,如何培養個人的良好修養。孔子要求學生做一個講求仁義道德的“君子”,“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的成功的標準。孟子認為對學生除了要傳授文化知識外,還要養成良好的個人修養,即所謂的“養”人。由此可見,我國古代圣先賢都不同程度地涉及養成教育,對個人品格的養成尤其重視,也從不同層面涉及養成教育的目的和任務,即全面培養受教育者的“知、情、意、行”素質。近現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教育理論,精髓是“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他認為青少年需要從小就從生活與社會中學習如何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對“養成良好習慣”也尤為重視,他在自己的實踐中,非常注重創造環境對學生進行養成訓練。當代我國也有不少學者對養成教育進行了研究。邢國忠對養成教育的定義進行了探討,強調高校的主體性,因為學生的養成教育主要是在高校完成的。但是他同時也強調家庭與社會的配合,認為這是一個系統工程,高校承擔主要責任,但不是唯一的責任主體。他把大學生養成教育分成了三個方面:規范教育、糾偏教育和陶冶教育,認為通過研究和遵循大學生養成教育的規律,綜合運用各種專業手法,對整體學生的言行進行規范,對偏差學生的言行進行糾正,并注重氛圍的營造,注重潛移默化的影響,這樣才能達到養成教育的目的。柳國強等認為,養成教育要通過多種手段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屬于養成教育的內容,應該側重于行為習慣的養成,在“知、情、意、行”等方面通過嚴格管理、規范行為等使其得到提高,最終形成符合社會道德規范要求的良好品質和行為習慣。他的研究重視手段的多樣化,重視學生自主養成的重要性,涉及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哲學等多學科知識的運用,為養成教育奠定了良好的理論基礎。喬多在大學生養成教育方面的認識與柳國強等的認識有相同之處,強調嚴格管理、行為訓練、規范反饋等多種手段的綜合運用,強調日常生活中的氛圍創造和長期堅持,立足于大學生“知、情、意、行”等全方面素質的協調發展。同時強調大學生養成教育應注重做好五個結合,使理論與實踐、思想教育與制度約束、外部教育與自我教育等全方位結合起來,強調家庭、學校及社會作用的分工與統一。王蘭蘭等認為,養成教育應從學生的行為訓練入手,通過多種教育方法的綜合使用,使學生“認知、情感、意志、行為”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行為習慣的訓練與培養應該得到重視和加強。孫圣勇等認為,行為習慣養成的理論基礎是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人類的學習是在不同的情景中發生的,人們的認知能力影響著人們的行為表現。江浩認為,養成教育的理論基礎包括哲學基礎、教育學習論、學習環境場理論。石曉娟對于加強大學生養成教育的途徑進行了探討,認為制度建設、教育契機、教育基地、榜樣示范、強化訓練等都不可少,同時也要加強大學生自我教育,提高大學生自我養成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童政權認為,大學生養成教育的主要內容包括,優良道德品質的養成教育、優良學風的養成教育、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健康心理的養成教育。鐘品妍對高職院校學生的養成教育進行了探討,認為高職院校的養成教育應立足于培養目標,突出養成教育的目的性,有計劃地進行。重點是培養學生自我約束、自我管理,最終實現自我教育和自我養成。養成教育的內容主要應該包括:思想品德、生活習慣、學習品質、心理品格、創新思維等多方面。楊濱認為,高職學生養成教育的實施途徑是多元的,需要從建立科學的學生輔導系統、以教育促養成、完善制度促養成、以管理督促養成、創新認識促養成等六個方面進行。王劍認為,高職實施養成教育的途徑包括:建立規則,設計活動,強化培養職業道德素質,加強“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等四個方面。國內大學生養成教育的研究,主要從養成教育的內涵、主要內容、基礎理論、實施途徑和方法等方面進行探討。
二、國外關于學生養成教育的研究
國外相關的研究內容比較多,從古至今,有影響的理論層出不窮。古希臘著名哲學家、思想家亞里士多德提出最為樸素的養成教育理論,即德行出于習慣,認為要加強習慣培養。17世紀英國思想家洛克的“白板論”也是養成教育的重要論述之一,他認為通過優良的教育、理性的啟蒙、內省及反復的練習可以使人形成習慣,培養出良好的德行。19世紀英國教育家紐曼認為,大學應提供博雅教育,大學的職能就是提供智能、理性的思考行為。20世紀美國教育學家柯爾伯格提出了道德發展的“三水平六階段”論,非常客觀地指出了道德教育的階段性和長期性,指出了養成教育長期漸進的必要性。20世紀美國的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提出了“生活教育”的概念,強調通過社會實踐,讓學生直接參加社會生活,在生活中接受應有的道德訓練。杜威的這個觀念對養成教育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英國大學德育教育目標的內容除了注重宗教知識和傳統的教育外,也強調了個人品行和公民意識的養成教育。美國高校沒有明確采用“德育”或“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卻有明顯的道德培養傾向。在美國,培養具有民族精神的“好公民”是高校德育的靈魂。日本則非常注重大學生教學課程和養成教育的結合,強調理論知識學習和習慣養成具有同樣的重要性。國外養成教育普遍注重道德價值觀的養成,重視對受教育者進行良好的價值觀引導。強調養成教育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將外在的信息內化為自身良好的行為習慣。
三、對國內外養成教育的歸納與評價
國內外眾多學者在理論和實踐中,對養成教育做了較多研究,盡管表達不同,具有共識。養成教育的內涵,主要包括下列要點:高校是大學生養成教育的主體,家庭與社會是輔助系統,養成教育要符合大學生的身心形成和發展規律,教育手段要多樣化,注重實踐,強調學生自主性的激發,立足大學生“知、情、意、行”素質的全面發展,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為最終目的。養成教育的實施途徑和辦法,主要包括幾個方面:注重“三養成”即,加強規章制度建設,規范養成;樹立榜樣,示范養成;加強大學生自我教育,自我養成。注重“三教育”,即規范教育、糾偏教育、陶冶教育。注重“三結合”,即理論教育與實踐訓練相結合,思想教育與制度約束相結合,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相結合。通過對文獻的梳理,結合實際,可以歸納出以下結論,高職大學生的養成教育要根據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有目的、有系統地實施,運用各種途徑和手段,培養學生“知、情、意、行”等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全面、和諧成長。養成教育主要分成四個方面內容:認知養成、情感養成、意志養成、行為養成。此外,養成教育雖已形成許多值得借鑒的理論成果,但從已有文獻資料來看,仍需進一步研究。
(一)研究內容及對象
目前國內大學生養成教育的研究多集中在內涵、重要性和實施方法等的探索上,其中,針對高職學生養成教育的研究不多,針對高職女大學生養成教育的研究更近乎空白。
(二)研究深度
目前的研究過于注重從一般性和整體性上研究,而沒有更為細致深入的研究,對不同群體養成教育的特殊性研究不夠,亟待做進一步深入系統的考察。
四、高職大學生養成教育的實施設想———以中華女子學院高職學院為例
在社會快速轉型的現實情況下,在高等教育從精英型走向大眾化的背景下,當代大學生已經成為思想價值取向多元、素質層次交錯的復雜社會群體。總體上來說,高職學生具有思維活躍,動手能力強,敢于表現自我等特點。同時,也存在文明修養程度偏低;紀律性不強,自由散漫,缺乏自律意識;文化基礎偏低,學習動力不足,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自信心不強;人生目標模糊等問題。由于中華女子學院的特殊性,女生在學生群體中所占比例較大,而高職女生既具有一般高職學生的特點,同時也具有性別的特殊性。她們自我意識強烈,自控能力差;獨立意識強,抗壓能力差;普遍存在焦慮等現象。根據高職女大學生的上述特點,可以從“知、情、意、行”四個方面全面開展養成教育。
(一)認知養成
認知是學生對事物的是非、真偽、善惡、美丑等的認識、判斷和評價。它在養成過程中起著指導作用。在認知養成的過程中,要注重德育教育和規范教育。根據高職學生思想水平參差不齊、紀律性不強等特點,將思想道德教育與規章制度約束相結合,有效地幫助學生養成好習慣,進而規范行為,內化品質。
(二)情感養成
情感是一種心理表現,它伴隨著認識而產生和發展,對行為起著巨大的調節作用。在情感養成的過程中,注重心理教育和賞識教育。根據高職女生心思細膩敏感,抗壓能力差,個性較強,又易產生自卑等生理、心理特點,幫助用適當的途徑緩解心理壓力、管理情緒,同時增強她們的自信心、自尊心,調動她們的積極性,讓她們認識自我、肯定自我,更加自覺地順應學校規則的約束,形成積極的世界觀。
(三)意志養成
意志是學生在實踐某種理想時戰勝困難的毅力,體現為學生戰勝困難的信心與持久動力。在意志養成的過程中,要注重信仰教育、示范教育和熏陶教育。根據高職學生個人主義思想強烈,意志力薄弱等問題,通過信仰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實現信仰對意志養成的引導作用。樹立正面典范,激發個體的榮譽感、責任感,培養團隊意識,以堅定意志和信念。
(四)行為養成
1高職養成教育存在的問題
養成教育作為德育的重要途徑,在基礎教育上已經開展的初具規模,但是在高職教育上的實施卻相對落后。目前雖有很多高職院校開展了養成教育,但是依然存在許多問題。
1.1缺乏正確認識
許多高職院校都沒有正確認識到養成教育的重要性,也缺乏正確的認識。有的將養成教育狹隘地理解為思想道德教育,僅僅注重對學生進行道德意識和道德行為的養成教育,旨在培養學生優良的道德素質和行為習慣,而忽視了對高職學生思想素質、心理素質及各種能力的關注。在實踐中,養成教育還被錯位地理解為一門短期課程,將開設課程作為高職養成教育的主要實施途徑。這些問題的出現都在于對養成教育的認識不足,缺乏對養成教育特征和實施規律的理解。
1.2養成教育的針對性不強
現在高職學生的成長環境和所處時生了變化,他們注重個性的張揚,他們期望成為多元價值中的不一樣。養成教育需要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得以開展,這些變化給高職養成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戰。目前高職院校的養成教育工作缺乏對當代高職學生的個性特征及思想觀念變化的考慮,存在聯系學生個體實際情況不夠與忽視學生個性發展的傾向,因而造成了有些高校的養成教育工作形式上搞得轟轟烈烈,而實際上收效并不大的狀況。
1.3養成教育內容的時代性不強
經濟的飛速發展和科技的日新月異,對走入社會的每一個個體都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新時期的高職學生養成教育必須要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更新并增添新的教育內容,而部分高校養成教育的內容顯得有些滯后,跟不上時代的步伐,不能有針對性地回答學生關心的熱點問題,使得高職學院在面對社會上出現的種種新生事物與各種新的挑戰時常常處于被動的接受地位,而不能與社會現實進行同步互動。
2加強高職養成教育的途徑
上述的諸多問題嚴重制約著今日高職養成教育的實施效果,急切需要高職院校采取相應措施,遵循高職教育特征,關切高職學生身心特征,切實提高養成教育實施效果。
2.1規章制度建設,注重管理育人
規范養成管理是大學生養成教育的重要手段,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加強高校學生管理,是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的重要途徑。管理的目的在于規范學生的行為,是通過外在規章制度的實施和監督來約束高職學生的言行,幫助高職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除了建立完善制度對高職學生的品行進行有效地約束、控制之外,還要輔之以一定的監督、檢查和獎懲措施,充分發揮校園輿論監督、抑惡揚善的作用,實現從規范他律性向高職學生自律性的轉換。
2.2緊抓教育契機,適時養成學生
養成教育應該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契機,適時地開展養成教育工作。在整個高職學習期間,可以充分利用好軍訓、新生入學教育、特殊節假日活動和政治時事參與,不定期的對學生進行強化。如軍訓可強化高職學生的組織紀律觀念和愛國主義精神,新生入學教育可幫助新進學生較快適應大學生活、融入大學生群體,唱紅歌、演講比賽等各類主題活動能從不同側面對高職學生進行道德熏陶。甚至,高職學生在校園生活中所經歷的每一件小事,都可以成為敲動心靈開啟靈智的大門。
2.3樹立榜樣,示范養成
列寧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高職學生養成教育中,可以借助榜樣的力量來培養高職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與行為準則。高職院校要善于發現和宣傳社會中的正面典型,關鍵還要樹立高職學生身邊的典型,如優秀學生典型、優秀教師典型。要讓真正優秀的榜樣來自于高職學生所能感受和見證的真實世界,強化榜樣的示范性,用榜樣真實的一言一行回應高職學生在生活中的道德困惑,以此為契機直接或間接的引導高職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的價值觀,在“親其師”的過程中做到“信其道”和“踐其行”。
2.4加強養成教育行為訓練,實踐養成
養成教育的實踐屬性,要求我們必須積極引導高職學生參加各種各樣的社會實踐活動以加強對高職學生的行為實踐性訓練,“讓高職學生的優良行為在實踐活動中得到強化并最終形成行為習慣”[2],使不自覺的行為逐步轉變為自覺的行為。高職院校可結合高職學生的專業特征,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社會實踐活動,如社會調查活動、生產勞動和社會服務活動、科技發明活動、勤工助學活動和社區服務活動,通過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幫助高職學生進一步強化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提高其適應能力、認識能力和創新能力。
3結語
當然,高職學生養成教育也不能離開家庭和社會,除了高職院校的養成教育之外,還需要家庭、社會的積極配合,三者協調聯動,互為補充,形成教育合力,發揮全員育人的群體功能,最終實現高職學生養成教育的目標。
作者:陳艷芳 單位:湖南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思政教研部
參考文獻:
關鍵詞:德育工作;習慣養成教育;方法;小學生
小學生的心理年齡決定其此時正處于對外界事物進行接受及認知的時期,也是培養其形成正確道德觀念的重要時期,因此在小學中十分重視德育工作的開展。目前在全面素質教育的影響下,德育工作的開展向著更加人性化的方向發展,而習慣養成教育的理念符合現今對德育工作的要求,也是促進德育工作開展的重要發展方向。
1習慣養成教育與小學德育工作
習慣對人的行為、語言、思維有著直接的影響,習慣的形成與改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尤其是在兒童時期養成的習慣可能會帶來一生的影響。據調查顯示,6~10歲是兒童形成習慣的重要時期,因此在德育工作中,需要在這個時期利用習慣養成教育來對學生的習慣進行培養,使其形成健康的人格。而如何加強在小學時期對學生的習慣養成教育,是在現今德育工作中應著重考慮的部分。目前在小學德育工作中應用習慣養成教育的核心內容是培養兒童健康人格,使其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根據在德育教學工作中的實踐來看,采用多種方法進行習慣培養取得了不錯的成果。
2習慣養成教育的內容與要求
學習與行為是習慣養成教育中的重點,也是小學德育工作中的核心,其包含的內容較多,并且較為瑣碎,在這種條件下進行習慣養成教育可以從利用以下內容進行。
2.1小學生學習習慣養成教育內容與要求
(1)學會傾聽的習慣。傾聽是尊重他人的重要表現,也是小學生學習習慣中重點培養的部分之一,傾聽習慣可以保證其在學習的過程中認真的傾聽教師的授課內容,從而使其更加主動的參與到學習活動中,避免其它事物對小學生的吸引,減少其在課堂中做與學習無關事情的次數,從而聽從教師在學習上的安排。(2)善于思考的習慣。在小學時期形成的思維習慣對其之后的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因此要著重培養其思維能力及思考習慣,培養其積極思考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從而使其形成創造性思維能力。(3)自主讀書的習慣。閱讀是文化積累和文化建構的重要途徑,對人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要在小學階段就養成邊讀邊想、圈點勾畫、寫讀書筆記的良好習慣,注重知識的積累。要樂于讀書,愿意和書交朋友,養成閱讀的好習慣。
2.2小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內容
(1)舉止文明的習慣。行為舉止可以直接反映出一個人的道德素養,因此需要對小學生的站姿、坐姿、行走、手勢、表情等行為進行規范,對其不合禮儀的行為習慣進行糾正,并養成小學生使用文明用語的習慣,使其具有良好的行為舉止,從而體現出自身的文明修養。(2)誠實守信的習慣。誠實守信是中華的傳統美德,也是約束我們行為的重要道德規范,對小學生來講,誠實守信,就是要他們明白說了就要努力去做;借了別人的東西要按期歸還,說話要算話。(3)尊重他人的習慣。從小學階段起,應該培養學生耐心聽他人說話,不隨便打斷他人說話;聽到別人的批評時,不要激動,平靜地聽他把話說完。(4)勤儉節約的習慣。小學生要養成愛惜學習用品,不隨便撕扯作業本;珍惜糧食,不挑食,不浪費飯菜;節約用電、用水,做到人走燈滅,水龍頭用后隨時關緊開關;對自己、他人、集體的財物要愛護等好習慣。(5)勤于動手的習慣。在小學階段,就應該培養學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整理書包、收拾房間的意識和能力;做事不但利己還要利人,用過的東西放回原處。
3習慣養成教育的途徑與方法
習慣養成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做到的,其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對學生的習慣進行培養,這也需要多方的配合。
3.1加強德育教育的意識
在小學中德育工作不單單是某一教師群體或是某一部門來進行的,其也需要全體師生共同意識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從而形成良好的道德習慣,因此需要在學校對德育工作進行宣傳,從而為師生樹立正確的德育觀念,使德育觀念對學校師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3.2制定切實可行的方案
在制定德育習慣養成教育的實施方案時,需要廣泛的吸取建議,并根據學校的實際需要對于這些建議合理的篩選,制定的實施方案需要具有針對性,并保證其內容的可行性,根據這些習慣養成的內容制成德育手冊,保證其下發到每一個學生的手中。
3.3家長的協調配合
家庭教育是影響學生成長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學校需要與家長進行溝通,使家長明白德育工作與習慣養成教育的重要性,從而主動配合教師進行習慣養成教育,得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3.4分層教育
在小學中,不同年齡階段對德育教育的要求也有一定的變化,例如,低年級學生自控力較差,沒有形成完整的道德觀念,此時應注重對其學習習慣及文明禮貌等方面進行教育;其次是中年級學生,這個時期的學生正處與較為自我的階段,因此需要加強其行為習慣的培養,并增強其集體意識;高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道德觀念,此時則更應注重對其社會責任的培養,使其形成良好的社會公德習慣。
3.5加強課堂德育教育
在小學德育教育中,其教育方法最主要的就是課上教育,因此在實際的課堂德育教育中,需要教師進行詳細的教學設計,要對習慣養成教育的教學條例進行確定并細化,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保證習慣養成教育實施的有效性。小學作為學生成長的基礎時期,其所產生的是長遠意義上的影響,因此必須要在此時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使其可以健康的成長。在小學德育工作中,需要以教育改革的內容為基礎,結合現代教育理念,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選擇合適的方法對其進行習慣養成教育,使其在未來的發展中可以以正確的價值觀念來面對學習與生活,從而為社會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巴桑.小學德育工作把習慣養成教育作為重中之重[J].科學導報,2015(17).
論文摘要:養成教育是我國德育工作的重點內容。體育專業大學生有其不同于其它專業學生的特征,高校教育者在對其實施養成教育過程中,需要有的放矢。本文從體育專業大學生的特點入手,分析了體育專業大學生養成教育的內容和開展養成教育的幾個重要環節。
我國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強調,“公民良好道德習慣的養成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大學階段是人一生的重要階段,養成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點內容。筆者以從事體育專業大學生的輔導員工作實踐來看,加強體育專業大學生的養成教育非常必要。
一、養成教育的內涵
養成教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養成教育是指人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的養成及其教育。廣義的養成教育是一種使自然人成為社會人的教育,是使人具備生存和發展的基本素質技能的教育。養成教育的內容廣而細,它不但對學生進行品德行為指導,同時也要對學生進行生活、學習、個性和社會行為等方面的指導。
總的來說,養成教育一種培養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教育,是教育者通過一系列教育訓練活動,將一定的社會道德規范內化為受教育者自身良好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的過程。養成教育的內容十分廣泛,如培養文明禮貌習慣、學習習慣、衛生習慣、語言習慣、思維習慣等等。
二、體育專業大學生的特點
體育專業大學生作為高校學生中的一個群體,既有普通大學生的共性,又有其不同于其它專業學生的特征,高校教育者在對其實施養成教育過程中,需要有的放矢,對癥下藥。具體來說,體育生明顯表現出以下特征:
1.自理能力強,但缺乏自律性
體育生由于長期參加大強度的體育專業技術訓練,比較能吃苦耐勞,絕大部分的體育生進入大學后自理能力很強。但同時又比較自由散漫,不善于約束、控制自己的行為。迷戀電腦游戲、滿口臟話、無故曠課、打架斗毆等現象時有發生。
2.文化理論水平較低,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
由于體育生從事專業技術訓練擠占了文化理論學習的時間和精力,使他們具有較高的專業技能而忽視文化理論課的學習,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和刻苦精神。上課遲到、早退、注意力不集中,上課說話等現象非常普遍。
3.個人主義思想嚴重,集體觀念比較淡薄
體育專業學生大多爭強好勝,喜歡表現自我,獨立性很強。但是有些學生在集體生活中則表現出我行我素,而忽略他人感受。如有的同學因為個人的不良習慣,直接影響寢室成員的學習和生活。也有的凡事只考慮自己的得失,不愿參加集體活動。
4.接受新事物能力強,但缺乏堅持性
體育生外向活潑,反應迅速,接受新事物能力強,適應新環境的速度也很快。他們好奇心強,有激情,做事積極,但又缺乏堅持性。如大一之初,很多同學加入了學校各級社團組織,但新鮮勁一過,面對一些瑣碎的具體事務時,很多同學往往不能持之以恒而選擇了放棄。
三、體育專業大學生養成教育的內容
養成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內容。大學生的養成教育狀況反映出其個人的綜合素質水平,也反映出高校的整體風貌,更反映出當代社會的道德建設水平和文明程度。高校的養成教育,由高校的培養目標、培養手段和育人環境所決定。教育者需要充分考慮體育專業大學生的特點,實施有效的養成教育。
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黨的十七大提出要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引導大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確保社會主義事業薪火相傳,繁榮發展的迫切需要。通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使其明確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
2.社會主義法制和校規校紀教育
高校是大學生接受系統的法制教育的重要渠道。當前大學生法制觀念較淡薄,法律素質較差。高校教育需要加強對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法制教育,此外,還需做好校紀校規和安全常識的教育工作,加強學生的法律意識,增強學生的紀律觀念,養成遵紀守法、自覺遵守校紀校規的良好習慣。
3.文化素質教育
較好的文化素質是學生未來自身發展的必要條件。體育專業學生普遍文化基礎較差,在學習中又重專業輕文化。但要想在未來激烈的社會競爭中立足,文化素質非常重要。因此,對體育專業學生的養成教育中,要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獲得必要的知識技能,具備較高的綜合素質。
4.身心素質
健康的身體素質和健全的心理素質是衡量體育專業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基本標準,也是現代人才的必備條件。身體健康,才能有足夠的體力、精力;心理健康,才能有堅強的意志力、適應力、自信心和穩定的情緒等去完成專業學習,掌握專業技能。
5.禮儀規范教育
加強對大學生的生活習慣和行為規范教育,是學校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作為現代大學生,自身擁有良好的禮儀規范行業非常重要,是個人修養的體現,也是成功的社會交往的前提。禮儀規范涉及大學生生活學習的各個方面,如儀容儀表、舉止談吐、待人接物等。體育專業大學生,要從日常生活小事入手,行為文明,培養自身修養,提升個人形象。
四、把握體育專業大學生養成教育的幾個重要環節
1.入學教育
新生入學階段是養成教育的關鍵時期。入學之初,學校積極開展校紀校規學習、法制安全教育、專業思想教育,特別是通過新生軍訓,引導學生增強法制安全意識、組織紀律觀念,使學生從思想上、生活上規范自己的行為習慣。
2.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是高校教育的重要方式,目前已經開設了一些養成教育課程,如法律基礎、思想道德修養、大學生社交禮儀、心理健康教育等,有的課程在教學中,涉及到了很多養成教育的內容。不論是否專門的養成教育課,教育者都要通過自身言傳身教,引導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幫助其養成良好的心理、學習和行為習慣。
3.課外實踐
養成教育是理論學習與實踐學習的統一體,實踐訓練是養成教育的重要途徑。學校通過開展各種校園文化活動,提供校內外社會實踐機會等方式,注重在實踐中引導學生將養成教育的理論,深刻內化為自我行為,使其具備良好的道德品質、個人修養及行為習慣。
4.網絡教育
網絡已成為大學生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成為影響大學生理想信念、道德修養、行為規范的重要途徑。教育者要利用網絡的開放性和多元性,開展生動活潑的網絡教育活動,加強對學生的養成教育宣傳,引導學生樹立良好形象,營造良好的校園網絡文化氛圍。
高校教育者應該在教育、培養學生全面發展過程中,循循善誘、循序漸進地對體育專業大學生進行養成教育。同時也應認識到,高校對體育專業大學生的養成教育只是一個方面,學校、家庭、社會必須要做到協調一致,共同教育,才能形成養成教育的良好外部環境。
參考文獻:
[1]劉春魁.養成教育的含義、特點、功能及本質[j].邢臺學院學報,2004(2)
關鍵詞:農村幼兒;養成教育;習慣培養
加強農村幼兒在園生活的養成教育是一個人成長的重要階段。也是養成教育貫穿于農村幼兒一日生活的重要內容,養成教育有著特殊的教育價值和生存實踐意義。如何將幼兒養成教育發揮更大的價值,這些問題的研究對農村幼兒養成教育具有特殊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加強農村幼兒在園生活的重要性
“養成教育”是指在生活、學習、工作中形成的良好習慣。從小注重農村幼兒的養成教育,使農村幼兒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農村幼兒教育工作者的一項責任,更是農村幼兒教育工作的一項艱巨的任務。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所以幼兒教育是影響個人一生思想健康的重要階段。從現在來看,培養農村幼兒成為現代文明人,將來成為社會有素養的人,幼兒園的“養成教育”成為素質高尚人的不可缺少的品質。從現實意義上分析,社會越進步,科學越發展,就越需要重視“養成教育”。可見“養成教育”是提高幼兒素質的關鍵,也是一個人成長中養成高素質的必經之路。
二、注重過程管理,抓好各種習慣的養成教育
(一)養成良好衛生習慣的教育。農村幼兒園的衛生習慣教育是農村幼兒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培養良好的衛生習慣對于提高一個人的文明素質有重要影響。所以培養幼兒良好的衛生習慣要以常規教育方法和制度規范為主導。首先要讓幼兒認知什么是衛生,什么是不衛生,懂得衛生常識,了解衛生習慣養成的好處。
(二)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的教育。良好的生活習慣也能影響人的文明素質水平,中華民族幾千來已經形成了許多生活習慣禮儀要求。如今農村的孩子大多都是獨生子女,在家中處在中心地帶,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整天被愛包圍著,任性、自私心理普遍存在,更談不上關心別人和周圍的環境了,在加之近年來由于對人禮儀教育重視不夠,一些農村家長也忽視了對幼兒生活習慣方面的禮儀教育,這就需要幼兒園要為幼兒進行生活習慣的教育。幼兒的生活習慣教育的主要內容有:睡眠、進餐、寢室規范和生活樸素教育及獨立生活能力教育等方面。如睡覺時不影響別人、進餐時不講話、不剩飯菜、不亂花錢、節約用物、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盡量做。
(三)文明禮貌習慣的養成教育。文明禮貌養成教育是中華民族的美德。幼兒年齡小,是養成文明禮貌習慣的最佳時機。所以應該重視對幼兒的文明禮貌習慣的培養。文明禮貌教育內容有:語言文明、禮貌待人、尊敬長輩、和睦相處、與人為善,是非分明、先人后己等。在教育過程中教師要以身作則、為人師表,在幼小的心靈上種下文明的種子。如:教師在平時的工作中多一聲輕輕的問侯,多一個甜蜜的微笑,多一個無微的關懷,多一個文明的行為都是影響幼兒的成長因素。更以模范標兵為典型,讓幼兒懂得講文明、講誠實才是好孩子。
(四)良好勞動習慣的養成教育。培養幼兒良好的勞動習慣是幼兒形成良好品德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農村幼兒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家庭,或是留守兒童,在這種家庭模式下,孩子在家就是小皇帝,小公主,每天過著穿衣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 為了從小培養幼兒愛勞動的意識,在幼兒園班級要開展一些幼兒力所能及的活動。如“小小值日生”、“幫助別人的好孩子”、“會動手的小聰聰”等。要樹立好榜樣教育,讓大家都向他人學習,從而培養幼兒的自豪感;履行自己的職責,為班級服務,為小朋友服務,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通過各種活動有效地幫助孩子樹立信心,養成幼兒良好的勞動習慣、增強幼兒集體意識、培養幼兒社會交往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讓幼兒在幼兒園的生活中得到學習和發展。
三、塑形象重視示范性教育
俗話說:“言傳不如身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師是幼兒的一面鏡子,幼兒是教師的影子。幼兒對教師的一言一行高度崇拜,使他們對教師的各種行為表現都能認真地模仿和學習,可見教師對幼兒心理發展和品德形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因此在幼兒養成教育工作中,教師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示范性影響。可見身教重于言教,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和感染幼兒。教師在工作只有不斷地加強自身修養,提高道德水準才能給幼兒以身示范的教育影響。
四、配合家長進行養成習慣教育
幼兒在家庭中的時間要多于在幼兒園的時間,由于父母與幼兒的親情關系的影響,他們往往對來自家庭中的教育因素的影響接受得更快一些,更多一些。所以要使孩子的良好習慣得到鞏固,必須要有家庭教育的配合才能達到預期的教育目的。因此幼兒園教師應該與家長保持經常性的聯系。教師首先要了解幼兒在家庭中的活動與表現,掌握幼兒在家庭中的變化情況,以便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同時教師還應向家長介紹幼兒在園內的學習情況和表現,宣傳幼兒園的教育主張和養成教育的重要性,促使家長能夠按照幼兒園的教育要求在家庭中對幼兒進行養成教育,才能使幼兒園養成教育工作產生實效。
總之。加強農村幼兒在園生活的養成教育是一項長期的、持久的工作。作為幼兒教育工作者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在幼兒成長與發展中發揮更大的價值作用。
構建特色教學模式,發展養成教育,已經成為了目前學校突破自身桎梏,實現教育新突破的有效渠道。而為了能夠更好地達成這個目標,在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的同時,教師隊伍的建設是不可缺少的。本文針對師生成長視角下的養成教育特色進行幾方面分析探究。
關鍵詞:
師生成長;養成教育;特色
1引言
素質教育高度普及的背景下,人們更加關注學生的德育發展,養成教育的重要性也隨之凸顯。養成教育不僅僅是針對學生,對于教師的成長也非常重要,教師和學生同時作為教學活動的要素,兩者是不可分割的,同時也是相互聯系的,在構建特色養成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與學生應該同時進步,共同成長,我們應該將養成教育視為師生共同成長的途徑,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做到我國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2養成教育體系概述
養成教育與課堂教育有一定的相對性,所謂的“養成”,就是指脫離課堂之外,在生活以及其他社會實踐中提升各方面的素養,主要在德行方面,在這些活動中,受教育者建立了自我意識、習慣以及要求,通過日常生活中的行為習慣,使自己成為一個品德高尚的人,或者是一個德才兼備的人。總之,“養成”教育的重點在于受教育者的主動行為,以及自然行為,不像傳統教育那樣被動的接受,而是跟隨一定的自然方式所建立起來的教育模式,這樣的教育模式更加科學,更具合理性,更加符合人的發展特點。學生養成教育更加側重于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我養成,通過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主體能力和主體人格,發展學生在教育實踐中的能動性、自主性和創造性,使學生成為道德教育實踐活動的根本主體。養成教育與傳統教育相比,在教育功能上更加完整,它既包括社會功能,也包括學生個體功能,兩者相互協調,共同發展。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使得教育對于人本主義理論更加突出,因此在養成教育理念下,提升人的地位、發展人的價值就成為一個最核心的內容。
3基于師生成長視角,打造養成教育特色
3.1教師方面研究備課,內容緊扣課堂教學在師生成長視角下的養成教育,教育的對象從學生轉變為“教師+學生”,在教師幫助學生提升自身綜合素養的童年故事,自己的能力與修養也需要完善和提升,兩者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建立一個良性的教育循環,這就是師生視角下養成教育的特點。在教師這個部分,首先教師需要做的是將自己教學的內容準備好,如與目前課本教學內容相配合的多種媒體等等,同時,教師也要充分利用課堂時間,養成培養學生認真學習的習慣。教師本身也要意識到自己在教學活動中的作用,在生活和工作中不斷學習,引入先進的教學方法與教學理念,充實自己的教學內容。
3.2統籌各種教育資源和教育力量在開展養成教育過程中,學生德育教學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大量的實踐研究發現,個體道德意識的產生以及道德意志調度鍛煉,與個體所在生活環境與生活實踐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具體來說,個體只有在參與社會實踐的過程中,其主體道德意識才能夠得以形成并提升,個體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其道德品質會不斷完善,甚至是自我超越。脫離了現實的生活世界,僅靠單純空洞的知識傳授、說教和灌輸,是不可能達到預期教育效果的。學生養成教育是一項植根于現實生活世界的系統工程,家庭、學校和社會都負有責任。家庭、學校和社會這三方面的教育以不同的空間和時間占據了大多數學生的整個生活。無論哪一方面出現空白,都將使學生在一定時空范圍內放任自流,致使一些不健康的東西就有可能乘虛而入。就所屬群體而言,學生主要生活在家庭、學校和同輩群體構成的三重社會之中。這三者本身都是具有不同社會學特征的三個“小社會”,學生在其中處于不同的“社會地位”,它們各自也以其獨特的優勢對學生施加著種種影響。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這三者中的學校和同輩群體兩大要素的影響施加區域主要都是發生在學校當中。伴隨著年齡增長,家庭對學生的影響將會弱化,而學校和同輩群體對其的影響效應將會不斷增強。因此,對于學生群體而言,在學校區域接受的教育和影響是至關重要甚至是影響終身的。
3.3逐步完善家長和社會層面的習慣養成教育體系在養成教育開展的過程中,家長層面是一個不可缺少的要素。眾所周知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任教師,家長對于學生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從大量的實踐研究中發現,教師是重要的教育資源,學生接受教育的過程中應該建立家長聯盟,建立家長與學校的聯系,學校以及教育工作者有責任建立這樣一個有效的鏈條,實現學校資源與家庭資源的共享,兩者相互促進,相互交融,在這樣一個鏈條得以構建之后,家長投入教育的積極性得到極大的調動,家校教育的內容涉及生命、文明、讀書、旅行、服裝、環保、美術、感恩、歷史、理財等多個領域,有效開闊學生的視野,拓寬學校教育的維度。學校的教育理念和家庭教育理念有效溝通,不僅培養了班主任的家校溝通能力,更提高了家長對于學校的理解度和透明度,很大程度上實現了教育的三位一體。
4結束語
養成教育在我國教育系統的普及,極大地推動了學生自身素養的完善與健康人格的構建,學校整合課堂教育與社會實踐教育兩個方面,實現了教師與學生隊伍的共同成長,也實現了學校、家庭與社會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學生擺脫了傳統枯燥、死板的教學模式,在社會實踐中,逐漸建立自己的行為道德標準,獨自去判斷行為的對與錯,教師、家長給予他們適當的點拔和引導,同時社會各界也為教育事業提供一定的支持,這樣一來,我國教育才能夠有所突破,才能夠擺脫課堂的桎梏,促進學校特色發展,提升辦學品位,真正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董德鳳.淺談小學“養成教育”的實施方法[J].科技咨詢導報,2013,(18).
[2]溫耿元.對學生進行文明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是小學德育的重點[J].特區經濟,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