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卓越計劃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卓越計劃;大學教育項目;培養計劃;聯合實驗室;光電信息工程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893X(2013)06?0066?02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以下簡稱“卓越計劃”)是教育部2009年推出的一項重大的教育改革試點項目,是高等工程教育滿足國家戰略需求、強化主動服務行業企業需求、創新高校與行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機制、改革工程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重大教改項目。通過“卓越計劃”的實施,提升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推進我國高等工程教育的發展。本文以我校“卓越計劃”的試點專業光電信息工程為例,積極探索并不斷完善這一新的人才培養模式,以國際知名信息技術企業QNX/TI中國大學教育項目資助的NUPT- RIM/QNX-TI光電應用聯合實驗室為平臺進行校企深度合作,培養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光機電工程技術人才,實現卓越計劃之實施初衷。
一、光電信息工程專業“卓越計劃”實施目標、培養標準和培養要求
(一)實施目標
為了完善高等工程教育體系,促進我國從工程教育大國走向工程教育強國,培養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光電工程技術人才,教育部進行工程教育改革而啟動實施“卓越計劃”。我校光電信息工程專業是“卓越計劃”的試點專業,為積極參與教育部 “卓越計劃”,探索我校光電信息工程專業“卓越計劃”培養新模式,促進相關專業建設水平提升,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培養優秀光電類工程技術人才,學校對 “卓越計劃”的實施進行部署。預期經過4年“卓越計劃”對光電信息工程專業學生的培養過程,學校形成成熟的光電類卓越工程人才培養模式和培養方案,工程教育專業建設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明顯提高,“卓越計劃”人才培養的社會效益顯著,對其他相關專業建設具有顯著示范作用。
(二)培養標準
經過“卓越計劃”培養的學生熟練掌握光電信息工程的基礎理論、系統的專門知識,必要的生產實踐及試驗方面的知識和技能,了解本學科前沿發展動態和方向,并具備較強的工程意識、工程素質、工程實踐能力、自我獲取知識的能力、創新素質、創業精神、社會交往能力、良好的職業道德、組織管理能力和國際視野。可以從事光電信息系統的設計、研發、制造、營銷、服務或相關項目過程的實施、使用及維護,也可承擔企業管理、生產技術管理及企業市場運營等工作。
(三)培養要求
按本校光電信息工程專業“卓越計劃”培養的學生應具備較全面的光電知識、較高的能力和素質為。學生應德、智、體全面發展,具有良好的溝通能力、管理組織能力和較強的團隊合作精神;應具有較扎實的自然科學基礎,較好的人文、社會科學
[收稿日期] 2013-07-12;[修回日期] 2013-10-10
[基金項目] 南京郵電大學人才引進項目(NY211042);江蘇省普通高校自然科學研究計劃項目(TJ212031)和QNX/TI大學教育項目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 喻春雨(1976-),女,遼寧沈陽人,南京郵電大學光電工程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光電成像與圖像處理;韋瑋(1960-),女,北京人,南京郵電大學光電工程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光電功能材料研究與制備.
基礎和良好的心理素質;能較系統地掌握本專業領域的技術理論基礎知識,主要包括數學、光學與光子學、理論物理、電子技術、光電檢測、光電成像、光電顯示與存儲、圖像信息處理及計算機應用、市場經濟學、經濟法律及企業管理等基礎知識;具有本專業必須的設計、研發、使用、維修及管理等方面的綜合能力;具有本專業領域某個專業方向必須的專業知識,并了解其科學前沿和發展趨勢;具有初步的科學研究、科技開發及組織管理能力;具有較強的創新意識、工程實踐和獲取新知識的能力;能熟練使用一門外語,并兼修第二外語。
二、基于大學教育項目的光電信息工程專業“卓越計劃”實施方案
(一)學校總體“卓越計劃”實施方案
借鑒國內外工程教育成功經驗,遵循“行業指導、校企合作、分類實施、形式多樣”的原則,以我校光電信息工程專業為依托,以培養“厚基礎、重實踐、強能力、求創新”的本科工程型卓越工程師后備人才目標,以校企聯合實驗室為平臺,以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改革以及教學方法與形式改革為核心,以高水平工程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為保障,積極探索和創建具有我校特色的校企合作工程教育模式。合理制訂“學校工作方案”和“專業培養方案”,以光電信息工程專業等先行試點專業帶動其他專業,爭取我校所有工程教育專業在“十二五”期間完成“卓越計劃”申報工作并成功加入國家級或省級“卓越計劃”試點。除制定政策外,學校對試點專業每年投入數十萬經費,以支持“卓越計劃”實施。
(二)以QNX/TI大學教育項目我校實施光電信息工程專業“卓越計劃”
TI與QNX目前在中國著名高校推行大學教育項目[5]。眾所周知,TI成立于1930年,總部位于美國得克薩斯州達拉斯,是全球領先半導體設計制造公司,它的技術應用從數字通信娛樂、醫療服務到汽車系統無所不在。QNX是黑莓RIM的子公司,成立于1980年,總部位于加拿大渥太華,是嵌入式系統領軍者,其產品應用包括:網絡路由器、車載遠程信息處理裝置、工業控制系統、醫療設備、安全防衛系統等。
為積極拓展在華業務,QNX于2010年8月上海世博會期間推出中國高校計劃,此計劃由QNX聯合TI共同實施,展現軟件對于系統運行在降低開發時間、成本上的重要性,為中國頂尖工程院校(以車輛研究為主)提供有力支持。此計劃已于2011年暑假在中國教育部備案,并將在5年內發展30家高校成員,目前以清華為首的十幾所高校已加入該教育項目,我校是唯一的光電應用技術高校成員。此教育項目有助于提高我校在光電技術領域的教學水平,學生通過接觸QNX嵌入式軟件和TI硬件產品,能夠進行更多以實踐為基礎的技術研究,有效的將光、機、電結合,更好地為將來的職業生涯做準備。
我校涵蓋信息類專業比較全面的高校,有實時嵌入式系統專職教師,具備RTOS平臺研發經驗并熟悉Vxworks、Linux系統和源碼,對于掌握QNX技術具有良好基礎,同時對TI產品已經比較熟悉。充分利用QNX/TI教育項目為我校提供的軟件(QNX Neutrino微內核實時系統平臺)、硬件(TI OMAP3530為基礎的Beagle Board開源社區開發平臺)及相關參考設計部分源代碼,初步建立兩個實驗平臺,分別是醫療系統實驗平臺和智慧汽車實驗平臺。
2004年我校專升本以來,會計學專業提出了通過四年本科教育,打造出一大批“A型會計人才”。即我校培養的畢業生能夠適應多變的經濟社會需求(Adaptability),具有創新意識和冒險精神(Adventure)、 應用型(Applicability)的高級(Advanced)會計師(Acc-
ountant)。“A型會計師”培養模式為剛升本的會計學專業建設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隨著2005年財政部啟動全國高級會計人才培訓班,以及2006年我國新會計準則的頒布實施,傳遞出一個清晰的信息,我國急需大量善于管理、精于業務、熟悉市場規則和國際慣例、具有國際視野和戰略思維的高素質、復合型的高端會計人才。現在的大學生都是80后、90后,個性張揚,突出自我,針對會計教育環境的變化,我校的人才培養模式也需要不斷做出調整和完善。在我國新會計準則實施之際,筆者對浙江省、特別是寧波市的會計專業人才供需情況進行了調研,同時組織相關專業負責人到杭州、上海、深圳、重慶、成都等著名高校進行專業調研,并邀請財務總監、總會計師、會計學者等共同組成專業改革咨詢委員會,提出了新環境下會計人才能力、素質要求,在保留吸收“A型人才”模式中素質、能力培養特色的同時,又增加了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個性”且具備“國際化視野”兩大特色,從而使我校培養的畢業生成為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特長”、具有“國際化視野”、 適應多變的經濟社會需求, 具有創新意識和冒險精神、應用型的卓越會計師(Excellent Account-
ants)。經過四年的實踐探索,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得以不斷完善,培育“卓越會計師”會計專業人才的探索已取得初步成效。
二、卓越會計師培養目標及培養模式構建
(一)卓越會計師培養目標及規格 根據我國對外開放程度不斷擴大,寧波經濟外向型發展趨勢以及新會計準則頒布后對于熟悉國際會計準則、掌握國際資本市場慣例、能夠承擔國際業務、精通外語的國際化會計人才的迫切需求以及當代大學生個性突出、善于張揚自我的特點,我校確立了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會計專業人才應充分發揮學生個性,以能力培養為核心,培養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慣例,適應多變的經濟社會需求,具有創新意識和冒險精神、應用型的卓越會計師。在對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準確定位的基礎上,提出會計學專業畢業生業務規格就是具有國際視野,熟悉國際會計準則、掌握國際資本市場慣例、能夠承擔國際業務、精通外語具有系統的會計、信息、運籌、管理、經濟、法律等知識,具備較強的會計核算與分析、財務管理與投資理財、審計與稅收籌劃等方面的能力,具備一定工程素質的應用開發型的會計管理人才。通過四年本科教育,本專業將打造出一批卓越會計師,即個性鮮明,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慣例,適應多變的經濟社會需求,具有創新意識和冒險精神、應用型的卓越會計師。使本專業成為寧波會計師的“搖籃”。
(二)卓越會計師的涵義 一個人只有充分發揮自己的個性、特長、興趣,才能極大的激發創造力,才能高超出眾,而我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是立足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個性、特長,要求學生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慣例,具備良好的外語溝通能力,同時又能適應多變的經濟社會需求,成為具有創新意識和冒險精神、應用型會計管理人才。其具體內涵如下:(1)培養的是國際化會計人才。會計師不僅要精于會計實務,而且要科學認識會計實務的理論基礎。不僅要精通外語,而且要熟悉國際慣例。畢業生經過一段不長的實踐,能勝任各種行業和企業單位的會計工作,能滿足各種行業和企業單位對外貿易和國際投資的需要。(2)培養的人才要適應性強。會計專業本科畢業生不僅要系統掌握本專業的知識,具備從事本專業的工作能力,更要培養適應未來復雜多變的會計環境的能力,學會根據客觀現實創造性地運用所學的基本原理解決新的問題。(3)“應用型”也是人才培養的主要特色。會計專業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離開會計實踐,學生將很難準確掌握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從而難以勝任會計工作。會計應用型人才強調“高素質、強能力”,理論聯系實際,核心是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和社會實踐能力。(4)具備了上述專業功底扎實、適應性強、具有創新意識的“高素質、強能力”的應用型會計人才,自然就有了將來成為會計職業界的高素質人才的潛質。在四年本科教育中針對每個學生不同興趣愛好提供四個可選擇的專業方向,為學生塑造自我、發展個性建立科學合理的機制。培養的畢業生既能潛心從小事做起,具有良好的敬業精神,又有遠大的志向和抱負,為將自身打造成卓越會計師有意識地努力和準備,永不放棄,直至到達金字塔塔尖,成為會計職業界的佼佼者。
(三)卓越會計師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 卓越會計師扎實的理論和實踐素質是通過“五類知識融合,校企內外聯動”的人才培養路徑實現的。該人才培養路徑是指通過具體人才培養方案,將卓越所需的“自然人身心素質”、“社會人綜合素質”、“職業人道德素質”、“會計人專業素質”和“職場人可持續發展素質”五個方面的知識有機地加以融合,并通過實踐環節將知識運用于實踐,與企業進行有機的契合,在有效的信息溝通和交流合作的過程中,既可以引進其他學校先進的教學理念以及企業界最新的發展動態,也可以將滿足企業現實需求的應用型人才輸送出去。這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可以實現從社會需求出發,最終接受社會檢驗的循環。
三、卓越會計師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保障
關鍵詞: 卓越工程師計劃 創新能力 工程實踐能力 選拔方式 培養模式
從目前中國的工業生產總值和出口經濟總量看,中國已經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工廠”。但是從目前的工業技術水平和工業生產附加值看,中國只是一個制造大國,還不是一個制造強國,賺取的還是廉價勞動力價值。全球制造業正加速向東南亞、南亞、非洲等成本更低廉的地區和國家轉移,我國經濟正處在從要素驅動向效率驅動,并進一步邁上創新驅動臺階的關鍵時期。
同志早在2012年的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就提出我國要在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同志在2014年的兩院院士大會上多次強調青年人才的培養;在2014年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上就職業教育、多樣化人才培養、傳承技術技能等做出重要指示。制造業是中國的強基固本之業,此業興,則中國興;此行業強,則中國強。2015年,在全國兩會上首次提出“中國制造2025”計劃,同年總理組織的國務院常務會審議通過《中國制造2025》。
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簡稱“卓越工程師計劃”)是促進我國由工程教育在國向工程教育強國邁進的重大舉措,是培養造就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各類型工程技術人才的教育保障,是中國教育界的大事情[1]。
西華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汽車發動機專業是四川省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立項專業。西華大學“卓越計劃”的建設旨在培養造就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各類型工程技術人才,為國家走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人才強國戰略服務。
一、卓越工程師應具備的能力分析
卓越工程師計劃是一種“加法教育”,所培養的學生在具備基本的學習能力、分析解決問題能力、開發設計能力等能力的基礎上還應具備創新(創造)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2]。
1.創新(創造)能力
創新能力是人們運用已有的基礎知識、專業知識、工具性知識或方法論知識及綜合性知識產生某種獨特、新穎、有社會或個人價值的產品的能力。創新的過程是一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發現矛盾、提出假設、論證假設、解決問題及在解決問題過程中進一步發現新問題,從而不斷推動事物發展變化的過程。要使所培養的學生具備創新能力就要讓學生具備創新思維,學會如何進行創新實踐,學會解決遇到的各種現實問題。
2.工程實踐能力
工程實踐是指工程專業的學生通過現場實習,把自己所學知識用于實踐,以此鞏固專業知識。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過程要求學生明確實踐的目的,基于實踐的內容將自己所學習的理論知識與實踐內容充分結合,發揮理論知識的指導作用,領會實踐內容驗證理論知識的必要性,體會由理論知識到實踐活動并轉化為生產力的全過程。
二、卓越工程師計劃學生的選拔
基于上述對卓越工程計劃學生所需要能力的分析,卓越工程師計劃是一種精英培養模式,應從在校大學生當中選拔一些更適應卓越工程師培養方式的學生作為培養對應。選拔應考慮以下要素:
1.報考目的
卓越工程師計劃是為了培養能夠潛心于工程實踐一線的工程技術人才,是為了培養畢業后有意愿長期從事工程相關領域的人才,而不是簡單地通過這種培養獲得一種榮譽或者證書。有意愿參與的學生必須秉承這一單純目的,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學生全程配合和參與培養過程,達到卓越工程計劃的培養目的。
2.所取得的課程考試成績
在強調卓越工程計劃的創新能力與工程實踐能力的同時,也不能忽略了大學應具備的基本能力。大學的課程培養計劃是在充分考慮大學生應具備的基本能力之上而制訂的,整個課程體系具有嚴密的邏輯性。學生所取得的課程考試成績能夠較好地體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學習能力、分析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具備的專業知識和學習態度,等等。因此,考核學生所取得的課程考試成績是很有必要的,還應根據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的特點有所側重。
3.所參與過的實踐活動
實踐是大學生活的第二課堂,是知識常新和發展的源泉,是檢驗真理的試金石,也是大學生鍛煉成長的有效途徑。一個人的知識和能力只有在實踐中才能發揮作用,才能得到豐富、完善和發展。各個大學都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實踐課程、實踐活動和實踐平臺。考查學生所參與的實踐活動可以充分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知識結構、思維活躍性和組織能力等綜合素質。實踐能力是卓越工程計劃學生的必備能力之一,因此這一考核項目的重要性對于選拔合適的卓越工程師計劃學生不言而喻。
4.課外活動
課外活動是培養全面發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途徑,是課堂教學的必要補充,是豐富學生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課外活動被認為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和有效方式,其根本原因在于培養學生與人相處、與人合作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交流能力等,這對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引導學生適應社會、促進學生成才就業,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5.選拔考核方式
對于卓越工程師計劃學生的選拔,很多學校均采用了筆試和面試相結合的方式,而筆試的科目多選擇了數學和英語這兩門課程,如山東大學、山東理工大學、四川大學等。事實上,如果能夠考查學生以往的課程考核成績,那么這種再單獨進行數學、英語或者是其他科目的筆試的意義不大。其原因有:①在單獨增加筆的情況下,學生的考試成績存在有意而為的可能性,有的學生會為了加入這個計劃而進行針對性、突擊性的學習,不能客觀反映其長期性的學習習慣、興趣和能力;②少量的筆試科目,如數學和英語等只能反映學生某一方面的思維方式和學習能力,不能全面反映學生整體上的學習能力、掌握知識的能力和興趣愛好,可能導致因為數學和英語等某一科目而把其他能力較強的學生排除在外。
面試是選拔人才的一個重要且有效的方式。在很多升學考試,如碩士和博士研究生的招錄過程當中均會有面試環節;在其他一些招錄活動當中,如就職、入黨等也會采用面試的方式。其主要原因在于面試能夠讓面試者通過談話等方式全面了解被面試者,獲得難以在筆試中獲得的信息。
面試的方式有很多種,如一對一面試、一對多面試,等等。一對一面試,即一個老師面試一個學生,這種方式氛圍相對輕松,但是一個老師其側重點不一樣,老師的個人喜好和關注重點也不一樣,難以從全方位考查一個學生。一對多面試克服了考查不能全面的問題,但是對一些學生來講氛圍不是太活躍,學生不一定能夠完全地表達出自己的全部想法。
為了彌補上述面試方式的不足,在西華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汽車發動機專業卓越工程計劃學生的選拔過程中設置了一種相對較靈活的面試方式。具體方法為:①設置面試老師數據庫,數據庫里面設置面試學生人數約一半數量的老師人數;②學生從數據庫里面自主選擇老師采用一對一面試的方式接受老師的面試,面試的時間地點由學生和老師相互商量確定;③學生至少要從數據庫當中選取三位老師面試并取得面試老師的打分。④老師的打分主要考查學生的報考目的、以往的課程考核成績、社會實踐活動和課外活動情況綜合給出打分。如果面試老師有發現學生其他方面特別優秀的地方就可以進行特別說明。⑤最終的打分由老師直接提交給選拔組織人員,學生不直接接觸自己的打分,學生的最終得分由各位老師的給分平均值確定。此外,為了避免同一老師面試多個學生的情況,規定每一位老師所接受的學生人數不大于學生總人數的1/3。這樣的面試方式可以從每一位老師的出發點考查學生,使考查結果更全面,同時也加強學生與老師的交流,為日后雙向選拔指導老師作鋪墊,這種考查方式老師和學生都是一種考驗。
三、卓越工程師計劃學生的培養模式
導師制是一種由來已久的教育模式,這種制度要求在教師和學生之間建立一種“導學”關系,針對學生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指導學生的思想、學習與生活。
西華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汽車發動機專業采用了“雙導師”制與“3+1”兩種模式相結合的培養模式[3-4]。雙導師制就是學生在學校選擇一位指導老師,同時在企業也指定一位指導老師,兩位指導老師各有側重,分階段完成學生的指導工作。“3+1”即學生前三年在學校接受理論課程,在此期間接受基于學校平臺的一些實踐活動訓練,在假期到企業進行實習。在第四年則是學校與企業對學生進行聯合培養,這一年企業培養的主要任務是進行工程實踐的培養,學生要學習企業的先進技術、先進設備和先進企業文化,增強對企業的適應能力。這一階段的指導主要由企業導師完成,學校導師輔助。
四、結語
中國由制造大國轉變國制造強國需要人才的支持,卓越工程師計劃正是為國家培養技術人才的教育計劃,是國家制造業與教育界的大事情。全國各大高校借此契機都積極推進卓越工程師計劃學生的選拔與培養工作,結合西華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汽車發動機專業卓越工程師計劃特點,提出相應的選拔方式和培養模式。雖然提出的選拔方式和培養模式不盡完善,但是計劃已經啟航,通過在計劃實施過程中的不斷探索和改革,定會對發動機領域的人才培養產生積極的影響。
參考文獻:
[1]林健.“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通用標準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21-29.
[2]李震,朱昌平,范新南,等.“3+1”教學模式與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7,24(1):128-130.
[3]鐘麗萍,施俊俠,張文峰.卓越工程師培養背景下機械類專業“3+1”應用型人才培養探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16):158-160+165.
關鍵詞:卓越計劃 人才培養模式 課程體系改革
一、引言
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快速發展,目前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已經達到23%。但是,企業的反饋意見卻認為目前大學培養的畢業生無法勝任企業的工作,工科大學生的培養方式必須進行改革。為了解決工科學生的培養無法滿足企業人才需求的問題,教育部于2010年召開了“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以下簡稱卓越計劃)啟動會,該計劃培養的標準體系由通用標準、行業標準以及學校標準三個層面構成。“卓越計劃”是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項目,也是促進我國由工程教育大國邁向工程教育強國的重大舉措,旨在培養造就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的各類型工程技術人才,為國家走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人才強國戰略服務,對促進高等教育面向社會需求培養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導作用。其目的在于通過培養方式的改革,培養出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和企業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各類型的工程技術人才。
清華大學工程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林健認為,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改革是成功地進行卓越工程師培養必須完成的一項至關重要而又具有挑戰性的關鍵工作,實現卓越工程師培養課程體系的四個方面的價值取向為總體目標,采用模塊化結構進行卓越工程師培養課程體系的設計和構建,并對原有專業的課程體系進行全面系統的整合重組,最終形成一個“厚基礎、寬專業、重實踐、強個性”的課程體系,應該能夠滿足卓越工程師培養的需要。
我校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于2013年經教育部批準,進入第二批“卓越計劃”,該項目的批準是專業深化學校辦學定位的一個標志性成果。為了適應國家對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人才的需求,構建工程實踐型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的改革勢在必行。
二、原課程體系
1.公共基礎課,共67學分,其中含選修6學分。高等數學(12學分),大學物理及實驗(10學分),大學英語(16學分),大學計算機基礎(2學分),高級語言程序設計(3學分)。
2.學科基礎課,共48學分,其中含選修3學分。線性代數(2學分),機械制圖(7學分),互換性與技術測量(2學分),理論力學(4學分),材料力學(4學分),機械原理(4學分),機械設計(4學分),電工電子學及實驗(7學分),機械制造基礎(3學分)工程材料(2學分),液壓與氣壓傳動(2.5學分),機械工程測試技術(2學分)。
3.專業課,共2分,分為三個專業方向,方向平臺課程10學分,方向限選10學分,任選分。金屬切削原理與刀具(2學分),機械制造裝備(2學分),機械制造工藝學(2學分),數控技術(2學分),機械制造專業英語(2學分)。
三、“卓越計劃”新課程體系
我校是新建本科院校,學校的《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中提出培養和造就卓越的高等工程技術應用型人才的核心理念和“技術立校、應用為本”的辦學方略,為了貫徹這些思想,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經過幾次修訂,形成了上述的2011版培養方案。從上述課程可以看出,該方案基本上體現出了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具備機械設計制造基礎知識與應用能力,掌握現代設計、先進制造及自動化等方面的專業知識,獲得現代機械工程師的基本訓練,具有創新精神和工程實踐能力,能在機械工程領域內從事設計制造、技術開發與應用研究、生產管理等工作的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的目標。
專業獲批“卓越計劃”后,對原方案進行了細致的討論,認為需要打破過去以“掌握知識”為主的傳統課程體系,按照“卓越計劃”的學校培養標準,研究建立以能力為主,知識、能力與素質協調發展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教學體系。課程體系設計應根據機械類專業具有卓越工程師素質的能力和知識結構要求的多個核心技術為各自的聚焦點,聚集與其相關的若干門課程,形成具備核心技術特征的模塊化課程組,使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并重,而且讓學生在真實的企業工程環境中接受熏陶,提升工程素質和能力。
通過對行業需求、崗位描述、能力描述及專業核心技術的分析,形成具備工程能力特征的模塊化課程群,每個模塊都有其對應的具體應用領域或應用對象,每個課程模塊結束時均安排一個綜合實踐項目,提高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使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并重,加強實踐環節,確保學生機械工程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1.優化培養體系,降低總學分
原培養方案中,總學分為200,這使得學生的業余學習時間很少,而上課時候的注意力集中程度有限,使得學習效果不佳。計劃將學分減少到170左右,課余引導學生參加各類大學生創新項目和競賽,培養和激發專業學習興趣。加大選修課程的比例,為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創造條件。增加校外企業實習經歷,與企業進一步對接。
2.強化基礎,拓寬專業
在降低總學分的同時,增加專業核心課程的學分,計劃將金屬切削原理與刀具、機械制造裝備、機械制造工藝學、數控技術這四門課程的學分進一步增加,同時改革課程內容,將原來課程重疊和老舊的部分內容刪除,增加企業需要的新知識。
同時增設熱力學、流體力學、傳熱學、控制工程基礎、微機原理及接口技術課程,加強力學學科基礎和控制工程學科基礎。
設置兩個專業課程模塊,學生可任意選修,同時在每個模塊中安排對應的綜合實驗和項目綜合實踐,如機械制造技術模塊安排了數控機床檢測綜合實驗和機械制造技術項目綜合實踐,將前面學習的相關課程知識與工程實際項目結合,鍛煉學生實際工程能力。
3.加強實踐教學
原2011培養方案中的實踐教學體系主要是課程實驗、綜合實踐、生產實習和畢業設計,而生產實習的安排是以班級為單位,人數眾多,企業安排的時候以集中講解、現場授課和參觀為主,很難達到動手的目的。畢業設計環節與大多數工科院校一樣,教師根據自己的研究方向命好題目,學生查找資料,確定研究路線,進行設計和研究,設計圖紙和撰寫說明書或論文。由于畢業設計時間較短,且與各單位實習重合,學生精力有限;同時教師的題目數量有限,而且,不可能有很多較系統全面的題目,因此,畢業設計的綜合訓練往往達不到我們對學生的預想期望值。
綜上所述,解決這個問題主要采用兩個途徑。加強教師的實踐能力培養,要求每位沒有工程實際工作經驗的教師必須到企業進行為期一年的掛職鍛煉,同時所有教師定期走訪企業交流。另外,為“卓越計劃”試點班級配備5-6位不同企業指導教師,學生的實習、綜合實踐和畢業設計環節采用企業項目,由學校指導教師和企業指導教師共同輔導完成。
四、總結
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卓越計劃”的課程體系體現了“厚基礎、寬專業、重實踐、強個性”的人才培養模式。降低了總學分,使得學生課余時間增加,授課學時大大減少,同時增加了專業核心課程的學分,增設了力學和控制工程學科課程,加強了專業基礎。通過綜合實驗、綜合實踐環節的改革,得到了全面、系統、工程化的鍛煉,完善“知識+能力+素質”三位一體的工程人才培養體系。通過“卓越計劃”的學習與工程實踐,使學生系統掌握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理論基礎,具備數字化設計或制造技術專長,具有創新精神和機械工程能力,知識、能力與素質協調發展,能在生產第一線從事產品設計與制造、設備維護與管理、質量控制、產品調試、生產與技術管理、產品營銷等方面工作卓越的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林健.“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通用標準研制[M].武漢: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
[2]丁毓峰.基于創新計劃體系的機械工程卓越工程師的培養方法[J].教育教學論壇,2012,(11):34-36.
[3]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師”培養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1-9.
綜合就業特點、國家現階段的安全趨勢和企業需求,天津理工大學安全專業卓越工程師的目標定位為為企業培養“安全生產規范化及企業全面風險管理”的卓越工程師為特色。在學生培養中,注重扎實的專業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相結合,特別強調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通過學校和企業共同開設的專業課、認識實習及源自企業實際的畢業論文等主要環節的培養,使學生在學習階段就能深入企業安全生產的實際工作,具備建立安全生產責任制,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規程,排查治理隱患和監控重大危險源,建立預防機制,規范生產行為的能力,從而保障企業落實安全生產工作的規范化、法制化。在培養中同時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通過理論學習及企業實踐鍛煉,使學生具備應用系統安全先進的理論和方法對系統的設計、生產、使用、維修、報廢的全壽命周期、全方位的風險識別、分析、評價、控制及風險安排的能力,從而使企業實現安全生產管理的科學化和系統化。
2安全工程專業卓越工程師培養模式的建立
2.1培養方案的制定根據培養目標,制定了卓越安全工程師四年本科教學的培養方案,該培養方案有以下特點:(1)形式上:采取“2+1+1”模式,即2年基礎理論教學,1年專業理論教學和綜合能力培養,1年企業實訓,其中,企業實訓以企業現場教學為主,校企教師聯合授課。(2)內容上:理論教學學分占60%;實踐環節占40%。理論課程內容覆蓋現場工程師知識要求和人文素質培養要求,強調安全管理能力提升要求;實踐教學系統化,著重現場工程師能力培養和工程素養的提高,取得從事安全工程相關的職業資格證書或具備相應職業資格要求的能力。(3)專業課教學上:將人事部組織的國家注冊安全工程師職業資格考試、勞動保障部組織的國家安全評價師職業資格證書考試要求以及企業安全標準化相關要求納入專業課教學內容中;教學模式采用課堂教學和現場教學相結合的方式,將生產中的事故案例進行現場教學講解,加強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強化課程體系對于工程師能力的訓練功能。(4)企業實訓課程:企業實訓課程考慮目前的就業形勢,分為建筑安全及化工安全兩個模塊,以滿足不同學生的興趣要求。
2.2校內培養方案校內培養方案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基礎理論教學,該部分課程以數學、體育、英語、物理、化學、計算機等基礎課程為主,目的是培養學生具有較好的人文社會科學素養、較強的社會責任感、工程職業道德和服務意識,通過學習獲得從事安全專業所需的自然科學知識和經濟管理知識,有一定的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流、競爭與合作的能力。另外一部分是專業理論教學,該部分課程體系由安全系統工程、安全人機工程、安全管理學、工程熱力學、燃燒與爆炸原理等理論教學體系和安全工程實驗、課程設計等實踐教學體系構成,目的是要求學生掌握安全科學、安全工程、安全管理、職業健康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2.3企業培養方案企業培養方案分為現場教學及實踐教學兩部分,現場教學部分分兩個專業方向,其中化工安全方向課程體系由石油化工工藝及設備安全,化工安全設計,化工安全管理標準化,化工事故案例分析四部分組成;建筑安全方向課程體系由建筑施工組織設計,建筑施工安全,建筑安全管理標準化,建筑事故案例分析組成。授課教師采用校企聯合,要求企業教師專業職稱至少為安全高級工程師,并具備多年的從業經驗。現場授課重點提高學生分析能力、解決實際工程問題能力、安全技術管理能力以及技術創新素質的培養。內容側重行業需求、行業發展方向、工程師素質、工程倫理、工程技術理論、工程技術方法、企業的主要生產工藝流程、原料、物料及產品的理化性質,各生產作業環節及主要生產設備存在的隱患及危險性,初步認識和了解安全防護裝置、安全設施的維護與運行情況,一旦發生事故可能的事故類型、事故原因及防范措施等方面。目的在于使學生了解安全工程專業發展以及需求,培養學生的專業興趣,從介紹安全工程的基本原理、知識和方法入手,對學生進行專業能力培養。
企業實踐教學部分由認識實習、專業設計、畢業設計三部分組成,認識實習主要通過現場參觀,使學生對各工藝過程、設備設施,尤其是安全設施作用有所了解,進而為后期的理論知識的學習提供基礎。認識實習時間為兩周主要內容。專業設計是畢業設計前的一項實踐教學活動,其主要目的是通過專業設計,使學生掌握安全工程的基本原理及基礎知識,并用所學知識完成一個理論問題探索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加深對所學專業的理解和認識,最后提交設計方案。與企業課程相對應安全工程卓越工程師專業設計分為兩個方向即化工安全方向和建筑安全方向。化工安全設計方向通過對主要工藝流程的危險辨識、評價提出保證工藝安全的設計方案。建筑安全設計方向通過對主要施工過程的危險辨識、評價提出保證施工安全的設計方案。畢業設計通過16周時間,學生在企業工程師及校內指導教師的共同指導下,選擇企業實際現場技術問題作為畢業設計選題,查閱、學習相關科技文獻資料,確定設計方案與技術路線,完成規定的設計任務,通過校企聯合組織的畢業設計答辯。
3結束語
在實施卓越工程師計劃的教學過程中,很多青年教師普遍表現出了對工程素養及工程實踐能力的欠缺,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專業實驗課程需要指導培訓。很多青年教師踏上工作崗位后,需要從事一定的教學工作,而很多專業課是有配套實驗課程的。但是從實際的教學效果來,很多青年教師對于一些專業課程的基本實驗也不了解,基本的動手能力有所欠缺,需要老教師的指點、指導,才能夠完成實驗課程。這表明很多青年教師理論水平較高,但是欠缺最基本的動手實驗能力。
(2)專業生產知識亟待補充。很多學生在生產實習、定崗實習及工程訓練等實踐教學活動中,會對生產實習工藝過程或者一些生產環節中涉及到的技術問題存在疑惑,而青年教師普遍不能給出滿意的解答,這就表明青年教師在專業素養方面有所欠缺,對專業生產技術及工藝環節存在一定的知識脫節。
2原因分析
青年教師大多具備很高的學歷,一般都具有博士學位,但是為什么其工程實踐能力普遍欠缺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1)學校導向政策存在一定偏頗。很多地方高校往往一味重視科研成績,如每年申請多少個國家級項目,獲得多少獎勵等等;對于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自然力不從心。在這樣的政策導向作用下,很多青年教師也著眼于科學研究,從而忽略了教學研究,也忽略了自身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
(2)青年教師自身重視程度不夠。很多青年教師往往把學術研究看得很重要,但是對于本科教學,尤其是工程實踐教學,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輕視。另一方面,青年教師存在晉升職稱的壓力,往往更加看重具有量化考核指標特點的科研,自然就再無精力用于教研及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
(3)學校工作量考核方式存在誤區。很多本科院校的工作量考核方式存在一定誤區,青年教師往往由于剛剛走上工作崗位,科研成績不是很突出,為了完成每個年度的工作量考核,只能通過教學和指導學生競賽等方式來彌補工作量的欠缺。而這樣的考核方式所帶來的直接后果就是很多青年教師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課題教學和指導學生方面,而在科研領域,及自身的工程實踐能力提升方面則缺乏必要的時間和精力的投入,由此造成惡性循環,其最終結果就是影響到了整個學校卓越工程師計劃的實施質量。
3青年教師工程實踐能力培養的途徑與措施
(1)高校應當為青年教師開設系統的工程實踐培訓課程。高校將青年教師引入之后,不能立即給青年教師布置大量的教學和科研任務,相反,應當為其開設系統的工程實踐培訓課程,這對于青年教師日后自身的發展,以及提高整體科研實力和教學水平都是有益處的。通過系統的工程實踐培訓課程,能夠幫助青年教師培養其工程素養,鍛煉其動手能力,提高其工程實踐能力。
(2)青年教師自身應當不斷加強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很多青年教師踏上工作崗位之后,怕吃苦受累,很多人不愿因承擔工程實踐教學、實驗課程教學等任務,因此而喪失了培養和鍛煉自身工程實踐能力的機會。實際上,一方面高校應當通過適當的政策傾斜,給勇于承擔實驗課程和工程實踐教學的青年教師更多的優惠政策,另一方面青年教師自己也應當通過工程實踐教學來提升自己的工程實踐能力。
(3)大力實施“走出去、請進來”計劃。高校應當鼓勵青年教師勇于走出去,到生產企業定崗實習。在不影響教學任務的前提下,通過發放適當的實習補貼,定期安排青年教師到企業集中生產實習,掌握生產技術與工藝環節,提升自身動手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另一方面,高校也要定期將校外名企的技術專家、工人師傅等請到校內,通過開設專題講座、實地演示、上崗操作等形式多樣的方式,對青年教師進行耳濡目染的工程實踐引導和能力培訓,從而不斷提高青年教師的工程實踐能力。
(4)引導青年教師多參與橫向課題。青年教師在縱向課題的研究方面具有較高的理論水平,但是普遍在橫向課題方面表現較差,究其原因,本質上還是因為橫向課題是與企業簽訂的課題,目的是為了解決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的實際技術問題,而對于工程實踐能力有所欠缺的青年教師而言,做好橫向課題自然是比較困難的事情。為此,應當引導青年教師在橫向課題方面多投入一些時間和精力,通過到企業實地考察,鉆研生產技術,提出并解決設計方案,實施技術方案等環節的訓練,能夠有效提高青年教師對專業技術的理解程度,在提升了自身工程實踐動手能力的同時,也提高了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結語
(煙臺大學海洋學院,山東 煙臺 264005)
【摘 要】為了提高“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制冷壓縮機課程的創新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針對制冷壓縮機理論和拆裝實踐教學方法進行了探索和改革嘗試。實踐結果表明:優化多媒體資源、課堂理論教學和實踐同步進行以及互動式的教學方法,能夠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課堂理論知識,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 卓越工程師計劃;制冷壓縮機;教學方法改革;課堂理論和實踐同步
“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是教育部著力實施的針對高等工程教育的重大改革項目,也是存進我國工程教育大國邁向工程教育強國的重大舉措。其主要目標是面向工業界、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培養造就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扎的高質量工程技術人才[1-3]。煙臺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入選教育部第三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為進一步滿足卓越計劃提出的創新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對本專業重要課程之一的制冷壓縮機進行了教學方法改革。
制冷壓縮機課程主要包括往復式制冷壓縮機、滾動轉子式制冷壓縮機、渦旋式制冷壓縮機、螺桿式制冷壓縮機以及離心式制冷壓縮機等內容,課程涵蓋的制冷壓縮機類型較多,部分類型壓縮機結構復雜、零部件較多。通過傳統的理論講解和學習,學生往往不能準確理解和定位,造成理論和實踐的脫離。本文針對制冷壓縮機中的活塞式制冷壓縮機和螺桿式制冷壓縮機對本課程的教學方法進行改革。
1 重視多媒體資源
制冷壓縮機課程以傳熱學、工程熱力學、流體力學以及制冷原理等課程為理論基礎,其理論性、實踐性與應用型均很強的專業課程。為了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制冷壓縮機熱力性能、工作原理以及結構特點等內容,需要重視多媒體課件等相關教學內容的制作。多媒體課件是教師順利開展教學活動,根據課程的教學大綱和教材,對教學內容、教學步驟以及教學方法等內容進行具體設計的面向學生的實用性教材[4]。常見的多媒體課件制作軟件包括flash、Authorware以及Powerpoint等。其中,Powerpoint為常用的授課形式,它具有內置豐富的動畫過濾效果和多種聲音效果,并可直接調用外部動畫、圖片已經影音等文件。制冷壓縮機多媒體課件制作時,需要根據課程的特點,將文字、圖片以及動畫等有機結合在一起,甚至部分教學內容輔以教學視頻,以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例如,氨活塞式制冷壓縮機曲柄—連桿機構的結構及工作原理,需要圖片、動畫以及視頻三位一體的多媒體方法進行講解和演示。因此,多媒體教學資源在講述壓縮機結構特點以及工作原理時,通過大量的圖片、動畫以及視頻等資源,可以使學生及時掌握相關內容,收到較好地教學效果。
2 理論與實踐同步進行
實踐環節是指學生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所進行的最為直觀、最能檢驗理論教學效果的有效方式。與此同時,實踐教學環節是理論和實踐的有效補充與完善。煙臺大學制冷壓縮機理論教學和制冷壓縮機拆裝大實驗實踐教學安排同一學期,實現了制冷壓縮機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同步進行。
為實現制冷壓縮機理論課程和拆裝大實驗的“同步”進行,對教學安排和執行計劃進行了微調,即制冷壓縮機拆裝大實驗安排在相關理論課章節后進行,使學生理論學習后,直接進行拆裝實踐,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往復式制冷壓縮機理論章節學習后,進行氨用活塞式制冷壓縮機拆裝大實驗;螺桿式制冷壓縮機理論章節學習之后,開始開啟式螺桿拆裝大實驗。通過理論和實踐同步進行的教學方法,達到理論和實踐相關促進的目的。
3 互動式教學方法
互動式教學是從現代教育理念出發,以滿足學生的有效求知和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對人才的需要,以促進教師自身水平與教學效果的提高為目的,通過教與學全方位的相互促進和溝通達到上述目的的教學形式[5]。互動式教學方法包含層面的內容,主要有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教材內容與新技術之間的互動以及理論知識和工程實踐之間的互動等。針對制冷壓縮機課程具有較強的實踐性,作者將重點就理論知識與工程實踐之間的互動進行闡述。
制冷壓縮機理論知識與工程實踐之間的互動式教學方法是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主要手段。另外,教師還應該引導學生講課程知識應用到實踐之中,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針對活塞式制冷壓縮機、渦旋式制冷壓縮機以及螺桿式制冷壓縮機的不同使用場合、在實際使用中正常運行及故障現象以及相關解決措施,在理論教學和拆裝實驗時進行互動,使學生進一步了解制冷壓縮機課程的工程應用背景,并將理論和實踐較好地結合起來,獲得良好地課堂和實踐教學效果。
4 結語
制冷壓縮機作為制冷空調專業的一門非常重要的專業課,通過優化多媒體資源、課堂理論教學和實踐同步進行以及互動式的教學方法,能夠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課堂理論知識,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為實現卓越計劃的目標和成為一名卓越工程師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1]楊文煥,李衛平,于玲紅,殷震育.基于給水排水卓越工程師培養的課程設計實踐教學方法改革[J].教育教學論壇,2014,24:52-53.
[2]吳江,任建興,潘耀芳,何平.基于培養模式改革的卓越工程師計劃探索與實踐[J].2013,32:30-31.
[3]韓建海,杜輝,仝克勤,蘇冰,邱明,劉橋方.校企協同育人 構建卓越人才培養新模式[J].教育教學論壇,2015,13:30-31.
[4]張喜明,趙嵩穎.《傳熱學》課程教學探討[J].科技創新導報,2011,7:140-142.
[關鍵詞]卓越工程師;職業勝任能力;培養;策略
[DOI]1013939/jcnkizgsc201552129
2010年6月教育部提出了“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以下簡稱“卓越計劃”),旨在培養造就一大批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工程技術人才。南京郵電大學作為“卓越計劃”的試點高校,第一批2011級“卓越計劃”學生經過四年培養,已經臨近畢業,這批學生的就業觀念、就業狀況如何?與普通本科生相比,他們的職業勝任能力有何優勢,還有何缺失?帶著一系列問題,課題組進行了調查和走訪,以期將調研成果運用到“卓越計劃”培養全過程。
1職業勝任能力的內涵
職業勝任力是指從事某種職業必須具備的,并在該職業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多種能力的綜合,體現了個體對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個體特征與職業活動的契合程度。已有研究對職業勝任力的界定涉及“個體對自我職業動機、價值觀、職業身份等的識別能力,與職業生涯相關的知識、技能,以及個體獲取社交網絡的能力”三個方面。通常認為職業能力包括了五個模塊,即學習與知識、身心素質、品德與發展、管理技術技能、表達與溝通能力。
2調查概況及結果分析
2015年5月課題組在南京郵電大學2015屆“卓越計劃”試點專業(以下簡稱“甲組”)和普通本科專業(以下簡稱“乙組”)畢業生中分別發放了300份就業調查問卷,回收率達100%、97%。對比之下,“厚基礎、重素質、揚個性、求創新”為目標的“卓越計劃”培養方案落實在就業工作中,體現了較大優勢,但是其中暴露出來的一些共性問題和背后的原因,以及對學校就業指導、人才培養方面的訴求,值得我們深思。
21就業問卷反映的主要問題
問卷的1~17題是選擇題,現摘要其中比較典型的選題舉例,其中后3個選擇題中,甲、乙組的選擇非常相近,課題組作了合并分析。
(1)“是否已經落實就業單位(或考取研究生)”,甲、乙組的結果大相徑庭(如圖1),甲組的就業人數是乙組人數的兩倍多,說明甲組的就業狀況遠遠好于后者。
(2)“畢業去向打算”一項中(如圖2),乙組中選“不斷找單位,到滿意為止”占1718%,選“先不就業,繼續考研”的占893%,這兩項合計占2611%;而甲組中僅1333%選擇這兩項答案。――說明乙組超過1/4的學生定位偏執、過高甚至不找工作,而甲組學生就業定位相對合理,在考研、創業、出國等途徑上擁有更多自信。
(3)“能接受的最低月薪”一項中,乙組選“3000元以上”占756%,甲組的期望值則更高,“3500元以上”占9267%。――說明大多數畢業生的薪酬期望高于實際,求職必然受阻。
(4)“面對就業形勢,首選何地工作”一項中,兩組591人中3486%選“回家鄉工作”(這些學生主要來自江浙滬魯的發達城市)、3435%選“經濟發達的大城市”,兩項合計692%,而選“西部或鄉鎮”僅占052%。――說明近70%學生把工作定位在大城市,漠視西部或鄉鎮,局限了就業出路。
(5)“最想進入的行業”一項中,甲組選“IT與通信行業”占5067%,乙組選此項答案的則更高,占5601%。――說明半數以上畢業生囿于專業對口,就業范圍狹窄,擁擠熱門行業“獨木橋”。
(6)“應聘時遇到的主要困難”多項選擇中,選“缺乏面試技巧”占335%,選“沒有工作經驗”占6311%。――說明本科生普遍缺乏社會實踐能力和應聘技巧,與企業要求嚴重錯位。
22開放式問答題透露的學子心聲
問卷的18、19題是開放式問答題,比較真實地匯集了學生的心聲。主要反映是:
(1)就業面窄:面向本科生主要是一線技術支持、銷售等崗位,家庭經濟困難或學業基礎薄弱的學生、女生求職更難,要想找到高質量且專業對口的職位概率很小。
(2)心理壓力大:普遍感到求職過程非常痛苦,遇到了想象不到的困難、尷尬、打擊,心理非常受挫。
(3)選擇盲目:面對苛刻的招聘條件,有的人手足無措,不知應對;對于職業崗位分類、具體的崗位職責,一點都不清楚就盲目投簡歷。
(4)缺乏經驗:沒有高學歷,沒有社會經驗,沒有應聘技巧,沒有特殊技能,加上沒有足夠思想準備,到處投簡歷卻“石沉大海”。面試技巧和語言表達欠佳,在面試中發揮也不太理想。
(5)就業指導課:就業指導課比較枯燥空洞,很難學到實際應聘中需要的面試技巧、職業禮儀訓練等。
調查中發現,與普通本科專業學生相比,“卓越計劃”培養的學生在就業心態、就業意識、就業技巧、成功率等方面,都占有較大的優勢,但是重理論輕實踐、重智育輕素養而造成職業勝任能力欠缺的弊端仍然存在。
3提升“卓越計劃”學生的職業勝任能力的路徑
南京郵電大學是一所以通信信息學科為特色的省屬重點高校,以培養復合型應用人才為己任,獲批“卓越計劃”第二批試點高校。通過近幾年的實踐總結和對該校“卓越計劃”畢業生的調查分析,我們應該深刻認清就業形勢嚴峻、生源質量下滑造成的嚴重后果;同時也應該反省在教育教學方面的缺失。為了提升“卓越計劃”學生的職業勝任能力,全校上下應以促進學生未來持續性發展為導向,把分年級、分層次進行就業教育和引導提上重要日程。
31大學三年級
大四畢業雙選工作即將來臨,未雨綢繆,應盡快全面啟動就業宣傳。
(1)引導學生根據自身情況,明確定位畢業去向:考研、就業、出國留學、考公務員等。嚴格考察志向考研學生的質量,不要“一窩蜂沖研”,勸退基礎薄弱的學生專心學業、準備就業;要求考研學生兩手準備,在認真備戰的同時積極參加就業應聘行列,不要錯失良機。
(2)利用就業指導課、大小班會以及個別談話等方式加強就業動員,幫助學生認清就業形勢的嚴峻性,校正就業期望值,增強就業的主動性和抗挫能力;教育幫助他們確立“先就業、后擇業”的思維和“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的緊迫感。
(3)引導學生早做職業規劃:根據自身興趣、特長和能力,做好從事管理類、技術類還是營銷類崗位的方向選擇;思考就業的地域、行業、薪酬等問題,合理定位;根據不同崗位的任職要求,督促學生取長補短,強化專業技能和表達能力;精心指導學生做好“個人簡歷”(應聘自薦書),強化他們的心理素質和應聘技巧。
(4)組織學生聆聽各類企業的宣講會、學長的就業經驗交流會等;可邀請相關人士為學生開設就業形勢、就業技巧與就業心理等方面的講座。
(5)開展諸如簡歷設計大賽、模擬面試、制作就業主題班報、禮儀常識問答等活動,營造就業氛圍,使就業觀念深入人心。動員并引導學生利用暑假去企業實習鍛煉,積累實踐經驗,為就業增加砝碼。
(6)要求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帶頭轉變就業觀念,成為求職應聘的榜樣;落實就業宣傳責任制,組織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協助輔導員做好學生思想工作。
(7)廣泛聯絡與“卓越計劃”專業相關的用人單位,積極為畢業生開拓就業市場;收集并及時各級公務員和企業招聘信息;對志向考研的學生提供優質服務;引導學生擴展思路,多渠道求職,避免扎堆現象。
32大學一年級、二年級
就業指導工作,是起于新生入學、貫穿在校全程的基礎工作,對大一、大二年級而言,不存在為時尚早的問題。“卓越計劃”專業所在學院、相關輔導員應該充分利用時間優勢,把就業指導工作做得更加扎實。
(1)重點引導學生進行并完善職業規劃,制訂近期與長遠目標。指導學生根據自身興趣、特長和能力,恰當定位畢業去向,對是否考研,就業地域、行業、崗位的選擇上早作考慮。每學期結束時,指導學生對職業規劃進行修改與調整。
(2)強化學生的就業意識,不是鼓勵兼職,而要做好就業的思想、心理和技能準備,他們當前的主要任務是扎扎實實地完成學業。輔導員要教育指導學生將鞏固學業與未來求職緊密聯系起來,不斷優化學習方法,拓寬知識面,增強求職本錢。
(3)拓展“完成學業”概念的內涵,加強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包括對基礎知識融會貫通能力、專業知識運用能力、操作動手能力、社會實踐能力、人際溝通能力和表達能力等。可以結合實際,適當開展職業模擬活動,強化就業意識。
(4)經常性地進行就業宣傳與氛圍營造,重點是宣傳就業形勢、校正就業觀念、增強心理素質、指導就業技能;幫助學生確立主動求職意識、“先就業、后擇業”思維和“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的緊迫感。
4結論
高校承擔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四大功能,“卓越計劃”宏偉目標的實現,任重而道遠,筆者以多年積累的就業工作經驗獻言獻策,希望將“卓越計劃”人才培養的寶貴經驗推廣出去,造就更多的高素質工程技術人才。
參考文獻:
[關鍵詞]煤田 地震勘探 觀測系統 工程設計 卓越工程師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5)08-0146-02
“煤炭黃金十年”大大地推動煤炭地質事業的發展,尤其是煤田地震勘探技術的應用和煤田三維地震勘探技術的普及推廣,為煤礦開采提供了更為有效的勘探手段和可靠的地質依據。[1]同時也推動了煤田地震勘探課程教學的改革與發展。我校資源勘查工程、地質工程、水文及水資源工程、地球信息科學與技術及煤與煤層氣工程先后增加了煤田地震勘探教學內容或煤田三維地震勘探課程。[2]受“卓越計劃”啟發,就傳統的煤田地震勘探教學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細化專業理論教學,掌握知識點
針對二維地震勘探觀測系統設計教學,主要知識點包括以下幾方面:其一,深刻理解觀測系統概念、設計相關參數及相關參數的計算公式。其二,理解地面的觀測方式與地下勘探的反射點對應關系,掌握利用綜合平面圖示法繪制觀測系統圖的要領,目的是對已知的觀測系統參數通過圖示的方法表達觀測系統中炮點、檢波點和排列的所有道,并確定滿覆蓋次數起止位置,會計算滿覆蓋次數的范圍。其三,設計的觀測系統在生產中如何實施。
(一)勘探深度與勘探的排列長度之間的關系
勘探排列長度與勘探深度一般是0.5~1.5倍的關系,視具體情況而定,主要依據以下計算公式來確定排列的參數。
設激發點移動道數為r,覆蓋次數為n,儀器接收道數為N,S為與觀測系統有關的常數,單邊激發S=1,雙邊激發S=2;則有
r=NS / 2n
這里著重強調以下幾點:
1.雙邊激發就是一個排列不動的情況下先后分別在兩端激發;
2.中間激發時S=2;儀器接收道數為N,與排列長度有關,排列長度≈目的層埋深;
3.煤田二維地震勘探在淺層地震地質條件好的地區一般覆蓋次數n=12次;
4.煤田地震勘探目的層比較淺,故道距一般采用10米。
(二)地面觀測點與地下勘探目的層反射點之間的關系
大家知道地震勘探就是在地面進行人工炸藥激發地震波向地下傳播,遇界面反射回地表,檢波器接受到信號傳輸儀器記錄下來。那么地面觀測點與地下界面的反射點之間的關系就是觀測系統。綜合平面圖是反映觀測系統關系的表達方式。
綜合平面圖示法是沿測線標出若干炮點和第一個排列的檢波點。將檢波點投影到過炮點的45度線上,過任一個檢波點做垂線,垂線相交的炮線條數,即該CDP點的疊加次數。[3]
概念比較抽象,采用綜合平面圖示法畫出相應的地下反射點就一目了然了。偏移距為0,采集道為12道3次覆蓋觀測系統圖如圖1所示。第一個反射點與地面測點橫向位置一致,地面測點間距就是道距10米,而地下反射點CDP間距是5米。
從圖1不難看出,測線50米處是滿3次覆蓋起點,放6炮所觀測滿3次覆蓋的范圍是75米。通過觀測系統的制作可以了解到反射點CDP間距是5米,是接收道距10米的一半。
■
圖1 12道3次覆蓋觀測系統圖
(三)觀測系統在工程勘探中的移動方式
地震勘探野外數據采集施工是按放炮的順序,對于一個固定的觀測系統排列,簡單理解看似整體搬家一樣,炮和排列的相對位置不變,而實際施工起來為了省時省力,施工采用滾動的方式,放完一炮,相應下一炮的接收排列往施工前方滾動,收起后面不用的地震道,增加前面的備用道。
通過以上知識點的學習,把知識點聯系起來就形成了對二維地震勘探由觀測系統設計到工程實施過程的了解。
二、勘探工程觀測系統設計
通過對二維地震勘探觀測系統的學習,學生們基本上理解和掌握了觀測系統設計的概念、參數和步驟。如果不聯系實際或解決具體的地質問題,就難以與生產實際結合起來,所以理論學習結束后應布置課程設計一次,讓同學們針對煤礦生產需求做一個煤田二維地震勘探的觀測系統設計,讓他們知道學有所用之道。
實例:某煤礦開采過程中,煤層(埋深500米,煤厚6米)突然缺失,無法繼續進行生產,請問采用什么技術手段解決這一地質問題?請提供可行性方案。
課程設計初步方案:生產礦井煤層突然缺失初步判斷為前方出現斷層(斷距應大于6米)導致煤層缺失,如何判斷斷層性質、斷距大小最有效的技術手段應為二維地震勘探方法,因為目前地震勘探主要就是解決地質構造問題。那么根據已知煤層埋深可以分析判斷以下觀測系統參數:
1.根據目的層埋深可以判斷排列長度是500米左右,由于煤層埋深淺,一般采用道距10米,滿覆蓋次12次就可以解決地質構造問題,那么根據炮間距與覆蓋次數的計算關系式,初步確定排列長度為480米比較適宜。
2.在地層傾角不大或是單斜地層時,最好采用單邊下傾激發,這里S=1。
3.如果要確定地下煤層缺失區構造,至少地面要勘探1000米(滿12次覆蓋),并且測線布置方向垂直構造走向。
4.采用綜合平面圖示法畫出觀測系統圖可知這次地震勘探施工參數如下:加上附加段測線長度為1580米,偏移距為0,道距10米,48道采集道,總計地震生產物理點51個,測點159個。
總之,通過理論學習,了解觀測系統設計是二維地震勘探工程觀測系統設計的關鍵技術,覆蓋次數、接收道數的多少決定炮點移動道數的多少,即決定炮間距,同時也決定地震勘探的工作量的大小;掌握綜合平面圖示法,可以位置畫出觀測系統圖,可直觀地看出目的層界面上地震觀測次數,并可判斷滿覆蓋次數的起止和范圍及觀測系統生產實施過程的滾動方式。
三、結束語
通過“卓越計劃”培養模式的實施,應試教學過渡為動手解決問題能力培養模式,不僅了解了二維地震勘探原理、概念、基本的觀測系統設計參數、計算公式及能解決什么樣的地質問題,而且了解了針對煤礦生產遇到的具體問題,采用二維地震勘探方法是如何設計制作觀測系統,并能夠應用于生產的。這樣,增加了學生學習煤田地震勘探的興趣及創新能力,增強了為勘探服務的信念。
[ 注 釋 ]
[1] 楊雙安.煤田三維地震勘探技術的應用及發展前景[J].物探與化探,2004(28):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