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頂管施工范文

        頂管施工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頂管施工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頂管施工

        第1篇:頂管施工范文

        關鍵詞:頂管施工 測量 控制

        Abstract: the pipe jacking construction is a construction method of underground pipeline, it does not need the excavation surface layer, and the ability to cross the road, railway, river, the ground buildings, underground structures and various underground pipelines, is a wide range of knowledge, the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requirements, construction requirements of comprehensiv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Keywords: control of pipe jacking construction measurement

        中圖分類號:TU74文章標識碼:A文章編碼:

        一、概述

        頂管施工是一種地下管道施工方法,它不需要開挖面層,并且能夠穿越公路、鐵道、河川、地面建筑物、地下構筑物以及各種地下管線等,是一門涉及知識面廣、施工管理要求高、施工作業要求嚴的綜合性施工技術。在覆土較深時,與開槽埋管相比,頂管具有土方開挖量小,造價經濟、工期短、施工作業人員少、交通影響小、地面拆遷量小、安全等優點,因而隨著各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和下水道普及率的提高以及舊城區的改造,公用事業的發展,頂管施工已越來越普及,應用的領域也越來越寬。而在頂管施工過程中,測量控制尤為關鍵,控制不好往往會發生管道高程、方向偏差,無法投入使用,造成很大的損失。為保證頂管施工順利進展,達到預期目標,下面就根據筆者的親身體會就大管徑直線頂管和曲線頂管施工的測量控制作以介紹,以供頂管施工參考,不對之處,敬請指正。

        二、直線頂管施工中的測量

        直線頂管測量控制比較簡單,施工過程中首先測放設計管道中心線和工作坑的地面平面位置,進行工作坑施工,完畢后,在地面工作坑旁利用經緯儀將設計管道中心線引入工作坑內,定出1或2個基準點,并作好標記,利用水準儀、塔尺或垂線尺測出工作坑內基準點高程。在管道頂進過程中,將測量儀安放在基準點上,基準點與待測點距離可用測距儀測得,按設計管道平面位置和縱斷面里程高程要求對管道頂進方向,高程及時測量,發現偏差及時糾正,確保頂管按設計要求順利進展。參見圖1。

        圖1直線頂管

        三、曲線頂管施工中的測量

        測量在曲線頂管中最為重要,而且在曲線頂管中也最為復雜。根據測量儀再工作坑內是否通視可分為簡單測量和復雜測量兩種,這要由最大一次測量距離而定。當最大一次測量距離不小于頂進時曲線的弦長時,通視良好,測量儀設在工作坑內就可以進行全程測量,即為簡單測量。當最大一次測量距離小于頂進時弦長時,不完全通視,測量儀設在工作坑內不能全部控制,需要在管內設1個或數個測站才能進行全程測量,即為復雜測量。最大一次測量距離計算參見圖2。

        x取值由管徑而定,根據平面幾何關系有D/2-x=R-(R2-L2/4)1/2,

        則整理得最大一次測量距離L=2﹝(2R-D/2+x)(D/2-x)﹞1/2。

        圖2最大一次測量距離

        a、簡單測量

        ①、平面測量控制

        曲線頂管簡單測量的平面測量控制參見圖3。

        A——測量儀安裝在工作坑內的測量基準點。

        S——A點到始曲點Q之間的距離。

        L0——A點到管中心所要測點W之間的距離,可用測距儀測得。

        α0——測量儀從A點向管中心W點測得的與測量基準線AQ之間的夾角(正值時,偏向順時針;負值時,偏向逆時針)。

        x、y——被測點W的坐標值。

        d——被測點W與設計中心線的誤差。

        則有:x= L0COSα0-S

        y= L0Sinα0

        d=R-〔x2+(R-y)2〕1/2

        在管道頂進施工過程中,及時測量計算d值,若d為正值,則頂進方向偏右,若d為負值,則頂進方向偏左。頂進過程中及時測量、計算,出現偏差及時調整頂進方向,確保管道按設計中心線頂進。

        ②、高程測量控制

        曲線頂管簡單測量的高程測量可將水準儀安放在工作坑內對被測點W的高程及時測量,并與管道設計縱斷面相應里程高程校對。測量值偏高,管道頂進偏上;測量值偏低,管道頂進偏下。及時調整管道頂進高程,確保按設計要求進行。

        圖3曲線頂管的簡單測量

        b、復雜測量

        1、曲線頂管內設一個測站

        當曲線頂進的弦長略大于最大一次測量距離時,可在管內設一個測站即可進行全程測量控制。

        ①、曲線頂管內設一個測站時,平面測量控制。參見圖4。

        Z1——管內第一測站。

        A——測量儀安裝在工作坑內的測量基準點。

        S——A點到始曲點Q之間的距離。

        L0——A點到管中任意可通視點Z1之間的測量,可用測距儀測得。

        α0——測量儀從A點向管中第一測站Z1點測得的與測量基準線AQ之間的夾角(正值時,偏向順時針;負值時,偏向逆時針)。

        α1——測量儀從Z1點向A對準后再轉到W點所測得的A Z1延長線與Z1W之間的夾角。

        L1——第一測站Z1點到管中心所要測點W之間的距離,可用測距儀測得。

        x、y——被測點W的坐標值。

        d——被測點W與設計中心線的誤差。

        則有:x= L0COSα0-S+ L1COS(α0+α1)

        y= L0Sinα0+ L1Sin(α0+α1)

        d=R-〔x2+(R-y)2〕1/2

        在管道頂進施工過程中,將測量儀安放在Z1點,及時測量計算d值,若d為正值,則頂進方向偏右,若d為負值,則頂進方向偏左。頂進過程中及時測量、計算,出現偏差及時調整頂進方向,確保管道按設計中心線頂進。

        ②、高程測量控制

        曲線頂管設一個測站的高程測量可將水準儀安放在管中任意通視點對被測點W的高程及時測量,并與管道設計縱斷面相應里程高程校對。測量值偏高,管道頂進偏上;測量值偏低,管道頂進偏下。及時調整管道頂進高程,確保按管道設計高程要求進行。

        圖4管內設一個測站

        第2篇:頂管施工范文

        關鍵詞:頂管施工法;涵洞;原理;質量控制

        中圖分類號: F253 文獻標識碼: A

        一、頂管施工法概述

        (一)頂管施工的基本原理

        頂管施工就是借助于主頂油缸以及中繼間的頂進力,把工具管或頂管掘進機從工作坑內穿過土層一直頂進到接收坑內吊起。與此同時,把緊隨在工具管或掘進機后的管道埋設在兩個工作坑之間。在頂管施工中主要有三種工作面平衡理論:氣壓、土壓和泥水平衡理論。

        其施工工藝流程如下:測量放線工作井施工裝配式后背墻安裝導軌安裝主頂千斤頂安裝油泵安裝頂鐵安裝進出洞施工及密封管道頂進出土。

        (一)頂管施工的優缺點

        優點:地表施工面積小,由傳統的線狀縮小為點狀,因此對對面破壞不嚴重,降低了對交通與居民生活環境的干擾;噪音污染了也極小,在施工的過程中不影響現有管線及構筑物的使用。

        缺點: 盡管頂管技術具有很多優點,但在施工的過程中也存在一些缺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當曲率半徑比較小且多種曲線組合在一起時,頂管施工就很難順利進行;在施工的過程中,如果遇到軟土層也極容易發生偏差,一旦發生偏差糾偏比較困難,從而引起管道發生不均勻的沉降;遇到障礙時處理這些障礙較困難;超長距離頂進困難;當遇到5 m以上的大口徑時頂進也比較困難;如果覆土淺時經濟效益并不高,沒有開槽埋管的效果好。

        二、頂管施工法在涵洞施工中的應用

        (一)工程概述

        **路是貫穿南北的主要道路,北面與**路相接,南面與**大橋相接,并設置A、B兩條匝道與**橋下江濱路相接。DN2600雙排暗涵管道頂管施工地點位于****市**路東北側K0+540~K1+328.788路段,總長880m,最大埋深12m,一般埋深在8~12m之間,暗涵采用并排布置的兩條DN2600Ⅲ級鋼承口鋼筋混凝土涵管,兩條涵管中心距離為5.12m,兩管外壁間距2m,管內凈空尺寸直徑為2.6m,管壁厚0.26m,每條涵管長約880m,管底縱坡1.02%。**暗涵全段布置4個頂管工作井,單個工作井開挖平面尺寸為12.6m×10.1m,工作井沉井深度10.7~13.7m,井壁厚0.8m,頂管工作井采用沉井施工,DN2600涵管2×880m,總長1760m,按照設計圖紙分為4個頂程,平均每段頂進長度約220m。

        (二)施工技術要點

        1、頂管工作坑設施

        基坑導軌應具有足夠的強度和剛度。本工程基坑導軌由型鋼和鋼板焊接而成。在工作井底板基礎上應事先預埋鋼板,預埋鋼板的位置與基坑導軌相吻合,以便導軌與之焊接。預埋鋼板上的錨固鋼筋要焊牢并有足夠的錨固強度,導軌安放后,還應在二側用型鋼支撐好,必要時再澆筑混凝土,確保導軌在受撞擊的條件下,不走動,不變形。

        2、頂管頂進

        當井內、井外的準備工作全部完成后,可將機頭吊放到井內導軌上,調整好方向,開始頂管的出洞。工作井前壁預留有機頭及管道出洞的洞口,為防止井外水土從預留洞口與機頭外壁之間的縫隙流入工作井內,預留孔洞與管道間設有動密封裝。

        3、洞口密封結構

        出洞口密封結構的作用是阻止在頂管過程中泥水從管節與洞口間的間隙流入井內。 根據管道中心線與井壁預留孔的位,制作一個鋼結構的內套環,套環內圈設有橡膠止水板,套環安裝在預留孔與管節之間,焊接在孔的預埋鋼板上,內圈橡膠緊貼管節。

        4、破墻頂進

        當機頭前端進入洞口密封圈后,即可破墻頂進。工作井預留洞口采用磚砌體臨時封堵,在頂前采用風鎬鑿除內層一部分封堵墻體,然后將機頭推進,依靠機頭前端刀口破除外層墻體,切入土體中,隨后即可進行正常頂管施工。

        當出洞口外為透水性較強的砂質土層時,應事先對洞口周圍一定范圍的土體進行壓密注漿,防止外側的水土進入工作井。

        5、方向監測

        頂管出洞方向控制得好,整條管道才有可能頂好,頂管出洞不好,整條管道就難于頂好,故必須嚴格控制頂管出洞精度,采用跟蹤測量,隨時調整機頭出洞的方向及高程偏差。

        6、頂進施工

        當工具管頂入土體后,留其尾部約300mm長擱在導軌上,縮回千斤頂活塞桿,卸走替頂和分壓環,安裝管節,開始進行管道的頂進施工。回縮千斤頂安裝管節時,需對機頭或以后的管節作臨時支撐,以防機頭在氣壓下退回,造成地面坍塌。臨時支撐措施應一直維持到管外壁摩阻力大于氣壓反力時為止。

        (三)施工中的質量控制

        1、出洞措施

        頂管進出洞是整個施工過程中的關鍵環節之一,進出洞成功等于整個頂管工程成功了一半。

        (1)出洞施工程序:將工具管推進至離洞口1m處停止。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在工作井外側所頂管道范圍內,依次從一側向另一側施打鋼板樁。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用空壓機鑿除井壁洞口,將鑿除物清理完畢。為防止出洞時產生叩頭現象,可以采用延伸導軌。并將前3節鋼砼管做成可調節鋼性聯接。推進工具管,直至洞口止水圈能起作用為止,靜侯3-4小時,測出靜止土壓力,結合理論數據,頂出推進土壓力控制系數。繼續推進工具管,在安裝第一節管前,應將工具管與導軌之間進行限位焊接,以免在主頂縮回后,由于正面土壓力的作用將工具管彈回。縮回主千斤頂,吊放鋼管。割除限位塊,前三節與工具管連接用剛性連接后,繼續頂進。

        (2)出洞注意事項:接收井進洞處理:頂管頂到接收井前,按設計穿墻位置在進洞位置用油漆標志,鑿薄接收井進洞位置的混凝土,當頂管頂到墻置時,鑿穿實際工具頭進洞位置的混凝土,迅速頂出工具頭。進洞過程中,準備好充足稻草,穿墻位置流砂時可采用稻草塞縫,防止過量的砂土流失,當工具頭頂進到位時,接縫位置采用預埋管引水快凝水泥封縫,之后采用雙液(水泥漿、水玻璃)壓漿止水。

        2、頂進軸線的控制

        (1)高程控制

        在頂進過程中一旦頂管出現上拋現象,不宜采取降低地面土壓力、增大出土量、過量向下糾偏等動作。應在頂進時將機頭高程始終控制在負值,這樣即使在機頭下沉較大時,所采取的糾偏措施也和地面沉降控制相統一。

        (2)平面控制

        由于受第一條頂管頂進時擠壓、壓漿等影響,在已成管道周邊土體強度較原狀土大,在第二條頂管頂進時,機頭平面可能有偏離已成管道的現象,頂進時應把機頭平面始終控制在靠已成管道方向。

        (3)轉角控制

        矩形管道的橫向水平要求較高,在頂進過程中對機頭的轉角需密切注意,機頭一旦出現微小轉角,應及時糾轉。

        a) 糾轉裝置糾轉

        安裝于殼體兩側的糾轉裝置根據需要旋轉角度,將翼板伸出殼體插入土體內,在機頭向前推進時,土體在翼板上產生一側向分力,形成一力偶使機頭按所需的方向旋轉,以達到糾轉目的。

        b) 壓漿糾轉

        壓漿糾轉是利用殼體上壓漿管注漿,翅板將漿液分隔成四個區域,根據糾轉方向的要求,選擇適當的壓漿點,使壓出的漿液在機頭形成一力偶,使機頭按所需的方向旋轉,以達到糾轉目的。

        c) 利用變角切口糾轉

        安裝于機頭切口環二惻的左右各二個變角切口,其千斤頂的伸縮可控制翻板的角度,頂進時產生一定的超挖,使殼體二側土體產生一條槽形空間,并同時在機頭一側配合注漿,使機頭產生一力偶,以控制機頭的姿態,達到糾轉的目的。

        (4)機頭糾偏控制

        頂管在正常頂進施工過程中,必須密切注意頂進軸線的控制。在每節管節頂進結束后,必須進行機頭的姿態測量,并做到隨偏隨糾,且糾偏量不宜過大,以避免土體出現較大的擾動及管節間出現張角。

        參考文獻

        第3篇:頂管施工范文

        關鍵詞:頂管施工工藝工法

        中圖分類號:TU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2.頂管施工工藝流程及工法

        本文以手掘式頂管來闡述頂管施工的基本工藝工法。

        2.1頂管施工工藝流程圖(圖2.1)

        2.2頂管設備安裝與調試(圖2.2工作井布置圖)

        安裝前,根據已知的控制點、標高,準確無誤的測出進出洞口的標高和頂管的軸線,并依次測放設備的安裝位置。導軌、千斤頂支架、靠背等設備必須安放準確牢固,以保證頂管的順利進行。

        A.主頂裝置

        主頂裝置有主頂油缸、主頂油泵和操縱臺及油管等四部分組成。主頂油缸是管子推進的動力,主頂油缸的壓力由主頂油泵通過高壓油管供給,主頂油缸的推進和回縮是通過操縱臺控制的。

        B.環形頂鐵

        環形頂鐵的主要作用是把主頂油缸的推力較均勻的分布在所頂管子的斷面上。

        C.導軌

        導軌是由兩根平行的箱型鋼結構焊接在軌枕上制成的。它的作用是使推進管在工作井中有一個穩定的導向,并使推進管沿該導向進入土中,并讓環形頂鐵工作時能有一個可靠的托架。

        D.后靠背

        后靠背是把主頂油缸推力的反力傳遞到工作坑后部土體中去的墻體。后靠背和頂管軸線必須垂直,背面如果有空隙用素砼填實。

        E.油缸架

        在主頂油缸架上方搭一平臺,此平臺上安裝主頂油泵、電源箱等。接下來把油管及油泵電源接上試車。

        圖2.1頂管施工工藝流程圖

        2.3頂進與糾偏

        1、待用砼管 2、頂管工具管 3、砼管節 4、洞口止水圈5、導軌

        6、環形頂鐵 7、主頂油缸8、主頂油泵 9、激光經偉儀10、后靠板

        圖2.2工作井布置圖

        2.3.1頂進操作工藝流程:

        2.3.2管道頂進及糾偏:

        頂進施工,應嚴格控制前5m管道的頂進偏差,其左右及高程偏差均不能超過5mm。

        管道頂進中發現管道偏移要立即采取措施糾正。要依照“隨偏隨糾,在頂進過程中糾偏,一次糾偏量不能過大”的原則。頂進糾偏可采取調整糾偏千斤頂的辦法進行編組操作,如同時有高程和方向偏差,則應先糾正偏差大的一面。發生較大偏差應分析發展趨勢,采用分次逐步糾正,勤調微糾,若偏差超過質量標準,應通知停止頂進,研究有效措施,方可繼續頂進。

        2.4管節安裝

        安裝管節前,應先安裝好止水膠圈,在管節端面粘貼好松木襯墊,再將管節吊放在軌道上穩固好,使管節插口端正對前管的承口中心,緩緩頂入,直至兩個管節端面密貼襯墊,并檢查接口密封膠圈及襯墊是否良好,如發現損壞,應重新安裝。

        2.5管道接口

        2.5.1頂進前應對混凝土管成品、橡膠密封圈和軟土襯墊材料從尺寸、規格、性能、數量等均作詳細檢查,必須符合要求,頂進前還必須在現場作試安裝,對不合格的砼管予以剔除。

        2.5.2混凝土管接頭的槽口尺寸正確,光潔平整無氣泡。

        2.5.3橡膠圈的外觀和任何斷面都必須致密均勻,無裂縫、孔隙或凹痕等缺陷,橡膠圈應保持清潔,無油污,不得在陽光高溫下直曬。

        2.5.4襯墊板的厚度,應按設計頂力大小確定,粘貼時,凹凸口對中,環向間隙附合要求。

        2.5.5插入安裝前滑動部位可勻涂薄層硅油等材料,減少摩阻。

        2.5.6承插時外力必須均勻,橡膠圈不移位,不反轉,不露出管外,否則應拔出重裝。

        2.5.7頂管結束后,按設計要求在管內間隙嵌以彈性密封或水泥砂漿填料,要求與前后管口抹平。

        2.6頂進挖土出土

        2.6.1頂進挖土

        手掘式掘進挖土應本著“勤挖、勤出、勤頂”的原則操作。

        2.6.2運土、出土

        管內運土采用自制斗車運輸,在井內使用電動葫蘆或吊車垂直運輸出土。頂管出土需在現場臨時堆放,稍加晾曬,即可運至永久棄土場。

        2.7工具管進洞

        2.7.1頂管進洞時,在接收井內予先安置枕墊和滾筒,當頂管接近封門時嚴禁擠壓,應拆除封門后頂入接收井,當管節頂進接收井后施工技術人員應考慮工作井和接收井各留出的管節長度,以:

        a盡量避免敲拆混凝土管。

        b方便接口施工。

        c露出的管段應小于管長的三分之一,以使管節重心繼續留在土層中。

        2.7.2在工具管進洞時,應嚴格控制其水平偏差不大于5mm,其高程應為設計標高加以拋高數(其數值可根據土質情況、管徑大小、工具管自身重量和頂進速度等因素設定),以抵消工具管出坑后的“磕頭”而引起的誤差。出現“磕頭”時應迅速調整,必要時應拉出后重新頂進,但必須抓緊時間迅速完成,以減少對正面土體的擾動。為防止工具管出現“磕頭”,可采用以下措施:

        a在工具管后兩節管子上預埋鋼板,通過螺栓將工具管與其連接起來。

        b 在預留孔處填入良性粘土,使導軌與預留孔底保持水平。

        2.8測量監控

        2.8.1前期測量:頂管前,應在工作井處設置管道軸線控制樁和臨時水準點、工作井護樁,測放出頂管軸線,確定導軌、后靠背的軸線位置及標高,以便頂進過程中隨時復核頂管軸線和工作井位置是否移動。開頂前,準確測量掘進機中心的軸線和標高偏差,并作好原始記錄。

        2.8.2頂進測量:測量儀器固定安放在工作井的后部千斤頂架子中心,并在工作井內建立臨時測量系統。頂管過程中必須按要求測量和控制管道標高和中心偏差,并作好記錄。每頂進50必須測量一次管道中心的軸線和標高,發現偏差應立即采取措施糾正。記錄交工程師審核確認,測量儀器隨時校正,每一次交接班時必須校正儀器一次。

        2.8.3竣工測量:一段管道頂完后,應立即在每節管道上選點,測量其中心位置和管底標高。根據測量結果,繪制竣工曲線,以便進行管道質量評定。測量地面的沉降,并作好記錄以確定頂管施工對周圍環境的影響情況。

        3.頂管施工中常見問題及糾正措施

        3.1頂管工程管道軸線偏差過大

        A.現象:管道軸線與設計軸線偏差過大,使管道發生彎曲,甚至造成管節損壞,接口滲漏。

        B.原因分析

        1)地層正面阻力不均勻,使工具管受力不均勻,形成導向偏差,造成管道軸線偏差。

        2)頂管后背發生位移或不平整,使頂力合力線偏移,造成管道軸線偏差。

        3)千斤頂不同步,或千斤頂間頂力相差較大,或安裝精度不夠,造成頂力合力線偏差,使管道軸線發生偏差。

        C.預防措施

        1)頂管施工前應對管道通過地帶的地質情況認真調查,設置測力裝置,指導糾偏,糾偏應按照勤測量、勤糾偏、小量糾的操作方法進行。

        2)采用同種規格的千斤頂,使其頂力、行程、頂速相一致,保持頂力合力線與管道中心線相重合。

        3)加強頂管后背施工質量的控制,確保后背不發生位移,并應使后背平整,以保證頂進設備的安裝精度。

        4)頂進過程中應隨時繪制頂進曲線,以利指導頂進糾偏工作。

        D.治理方法

        1)重新調整千斤頂行程、頂力、頂速,或重新調整千斤頂的安裝精度。

        2)對頂管后背進行加固,防止位移繼續發展,并確保后背平整。

        3)糾偏前應認真分析頂進曲線的發展趨勢,采取適當的糾偏量,循序漸進,切不可操之過急,適得其反。

        3.2頂力突然增大

        A.現象:在頂進過程中頂進壓力突然增大。

        B.原因分析

        1)土層塌方,或工具管前端遇障礙物,使摩阻力增大。

        2)管道軸線偏差形成彎曲,使摩阻力增大。

        3)減阻介質,膨潤泥漿配比不當或注入不及時,或注入量不足,減阻效果降低,使摩阻力增大。

        4)頂進設備油泵、油缸、油路發生故障。

        5)頂進施工中,因故停頂時間過久,泥漿失水后,使減阻效果降低。

        C.防治措施

        1)頂進過程中嚴格執行勤測量、勤糾偏、小量糾的操作要求,使管道軸線被控制在允許偏差范圍之內。

        2)按不同地質條件配制適宜的泥漿,并采取同步注漿的方法,及時足量地注入泥漿。

        3)頂進施工前應對頂進設備進行認真的檢修保養。

        4)停頂時間不能過久,發生故障應及時加以排除。

        D.治理辦法

        發生頂力過大的情況時,應立即停止頂進,查找原因,判明情況后采取相應措施進行處理。

        3.3工具管旋轉

        A.現象:工具管沿圓周方向旋轉,使頂進操作發生困難。

        B.原因分析

        1)工具管前端土層軟硬不均勻,使工具管受力不均勻,造成工具管向土層軟的方向旋轉。

        2)頂進千斤頂及油路布置不合理,千斤頂之間存在著頂進時間差,使頂進合力線偏移,造成工具管旋轉。

        3)頂管軸線發生偏差時,糾偏量過大,使工具管發生旋轉。

        C.預防措施

        1)遇前端土層軟硬不均勻,應采取多挖硬、少挖軟的辦法。

        2)頂進前應將千斤頂逐臺調試好,要采用同種規格的油缸,并使液壓泵到各千斤頂之間的距離相等,管徑一致。

        3)嚴格控制頂管軸線偏差,執行勤測量、勤糾偏、小量糾的操作要求。

        4)工具管設置測力裝置,以便測定出平衡力的大小來指導糾偏。

        第4篇:頂管施工范文

        關鍵詞:市政道路頂管施工技術

        一、施工前備

        l、在施工前必須進行充分的材料準備工作,及時進場,不得影響基槽開挖地基處理后立即進行管基、管道鋪設和管溝回填的施工任務。

        2、進場管材必須經項目監理認可后方可使用。

        3、砂、石、水泥原則上混凝土采用商品混凝土或建立混凝土攪拌站集中生產,現場不慮砂、石、水泥等材料的堆放。

        二、頂管施工技術措施

        l、頂進施工。頂進利用千斤頂出鑄在后背不動的情況下將被頂進管子向前推進,其操作過程如下:(1)安裝好頂鐵,擠牢,管前端已一定長度后,啟動油泵,千斤頂進油,活塞伸出一個工作行程,將管子推向一定距離。(2)停止油泵,打開控制閥,千斤頂回油,活塞回縮。(3)添加頂鐵,重復上述操作,直至需要安裝下一節管子為止。(4)卸下頂鐵,在混凝土管接口處放一圈麻繩,以保證接口縫隙和受力均勻或采用其他防滲漏措施,保證管與管之間的連接安全。(5)重新裝好頂鐵,重復上述操作。

        2、頂進掘進穿墻措施。頂進前所有頂進設備及頂管掘進機必須全部安裝就位,設備需試運轉。在穿墻前通過襯墻上的預埋螺栓安裝好簾布橡膠板、圓環板、扇形后板等止水裝置,由于工作井外為smw工法的圍護結構,故洞口一般情況下需另外采取加固措施。一般采用壓密注漿的方法臨時加固洞口,將掘進機機頭頂進至工作井導墻內,為防止初始出洞階段由于正面水土壓力大于掘進機周邊的摩阻力,而使掘進機及管段在拼裝時發生后退現象.在前20m一30m頂進砼管外壁設置埋件,每次拼裝管子前將已頂進的部分與井壁進行連接,直至不發生后退為止。

        頂管接收井進洞措施:在頂管掘進機接近洞口30m---50m時,作一次全面的軸線及高程復核,在確認無誤后,在接收井內做好接收的一切準備工作,包括接收平臺的搭設。

        3、初始頂進管道防后退措施。由于在初始頂進階段正面水土壓力遠大于管周圍的摩擦阻力。

        4、對混凝土套管頂進的技術要求。在混凝土管頂進過程中,千斤頂的頂力必須大于各種混凝土管產生的作用力,混凝土管方能正常頂進。混凝土管的頂進能否按原定的標高和方向頂進,主要與千斤頂作用點有關系。當使用一個千斤頂頂進時,著力點在混凝土管中心垂直線靠管底的1/3處;再有頂管的管端與頂帽之間,還有千斤頂與后靠背墻之間都應該襯上軟墊,以防止受到的力不均勻,影響混凝土管的正常頂進;當頂完一鎬時,可以用小千斤頂把頂桿退回到原來的位置上,再增加一段頂鐵接著頂進,頂譬所用頂鐵可多準備幾根,這樣可根據管端和千斤頂間的不同間距,交替使用頂鐵。如果被頂的管子尾部只剩下0.3m時,可以把千斤頂桿退回到原來的位置上,然后卸下頂帽和頂鐵,再下一根混凝土套管,兩根管子的對口縫隙應襯上軟墊,并且在混凝土管內用內漲圈固定,再用木楔擠緊,方可繼續頂進。當頂完全部混凝土管套管后,可以取下擠緊內漲圈的木楔,然后用石棉水泥抹口,或者用水泥沙漿抹口,再將環口縫隙填滿塞嚴,以防止漏滲。

        在混凝土管頂進的過程中,每頂進一根管,必須測量一次標高和中線,如果土質不好,更需要隨時檢查。當頂進60cm時,必須測量一次,以確保準確無誤。如果發現所頂混凝土管左右偏離,則需在偏離的一側少挖一些土,在另一側多挖些土,這樣可以糾正混凝土管的偏離。如果所頂混凝土管出現“低頭”情況時,倘若誤差不太大,則可將小千斤頂放在墊木上,讓力的作用點在管端上,隨著混凝土管頂進,隨著放松小千斤頂,這樣可使混凝土管逐漸地恢復到正常位置上;如果混凝土管出現“仰頭”情況,可以將管底土適當地多挖一些,或者把千斤頂的作用點向上少一點移動,等恢復正常后,再把力的作用點挪回到原來的位置上繼續頂進。通過上述方法,就能保證混凝土管的正常頂進,頂管施工才能順利進行。

        5、頂管管節接頭形式及防水措施。為防止管道滲漏和地下水涌入,管節間必須有可靠的防水措施。本工程剛性鋼圈接頭,接頭內采用環齒橡膠密封環。

        6、頂管工作面排水。頂管工作應盡量從下游向上游方向進行,地下水由工作面流向工作井集水坑,再用泵排出地面。

        7、不良地層事故處理技術措施。在頂管過程中,由于泥水平衡壓力控制不當或停頓時間過長,可能會造成突頂和工作面塌方事故。

        8、管道滲漏的治理。對管道滲水和漏水點,先鑿v形槽,埋入導水水管,用速凝水泥封閉管周,待水泥有一定強度后,用手動泵壓入水泥水摻玻璃漿液封堵。

        9、頂管作業面通風。頂管作業面通風采用壓人強制性通風措施,用風機通過1.5英寸鐵管向工作面壓風。

        10、頂管坑內檢查井的砌筑。管道完成后,按設計圖在坑內用磚砌筑檢查井,井內外批防水砂漿。待砂漿達到一定強度后,回填石屑至管頂面,用水沖實,其上用土回填,分層夯實。

        11、測量與糾偏

        (1)測量次數。開始頂第一節管子時,每頂進20一lOOcm測量一次。校正時,每頂進一鎬即測量一次。

        (2)中心線測量。根據工作坑內設置的中心樁掛小線,使拉線3對準垂球2,讀管前端的中心尺4刻度,若拉線3與中心尺4上的中心刻度相重合,其差值即為偏差值。

        (3)高程測量。一般在工作坑內引設水準點,停止頂進,將水準儀支設在頂鐵上,測量前端管底高程。

        (4)糾偏措施的確定:應在管道頂進的全部過程中,控制工具管前進的方向,根據測結果分析偏差產生的原因和發展趨勢,確定糾偏的措施。

        (5)管道糾偏方法:管道糾偏采用臂內挖土法進行,用小角度逐漸糾偏,緩慢進行,防筑出現糾偏過量或出現大空隙而引起地面沉陷。

        三、排水管道嚴密性試驗

        1、閉水試驗準備

        (1)全部預留孔洞應封堵不漏水。

        (2)管道兩端堵板承載力應經核算并不大于壓力合力,除預留進水管外,應封堵堅固不漏水。

        2、閉水試驗

        (1)閉水試驗管段的長度不得大于500米。

        (2)試驗管段灌滿水后浸泡不小于24小時。

        (3)試驗水頭為上游管頂以上2米,帶井試驗。

        (4)當實驗水頭達到規定時開始計時,觀察管道的滲透量,直至觀測結束時,應不斷的管道內補水,保持試驗水頭的恒定。實測滲水量應滿足規范要求。

        (5)試驗原則應從上游向下游分段試驗。試驗后的管段不得長時間滯水。

        (6)試驗合格管段應井蓋封嚴,管口堵死,嚴防地面污水泥土等雜物進入管井堵塞管道發生墜人事故。

        (7)試驗用水排放:清水應就近排入附近雨水管道,泥水澄清后排人雨水管道。嚴禁亂排

        (8)試驗管段應防止落差過大,謹防臂段管井爆裂。

        (9)管段試驗:施工員應積極報驗試驗合格監理簽證后方可進行下一道工序。

        四、結論

        頂管施工技術在該地區深埋污水管道施工中,由于各項技術環節考慮充分、全面,各項技術、施工措施得當,管理到位,取得了成功經驗,可供類似工程借鑒。

        參考文獻:

        [1]段孟春,市政給排水施工中的長距離頂管施工技術分析,《科技資訊》,2010.

        [2]周森軍,淺析市政給排水施工中頂管技術的應用,《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0.

        第5篇:頂管施工范文

        關鍵詞:矩形頂管 技術措施 地下過街通道 頂進 分析

        盾構是在軟巖和土體中進行隧道施工的專門機具,使用盾構機開挖隧道的方法稱為盾構法。頂管法是將分節預制好的地下管道(或小型隧道)在土層中頂進,穿越障礙物的一種施工方法。盾構法和頂管法是軟土地層中隧道暗挖施工的兩類主要方法。當遇到路面交通復雜,無法進行明挖施工,同時工期緊迫,需要預制管節頂進作業的地下工程,往往可以將兩類施工方法結合使用。

        以筆者參建的南京洪武路過街通道為例---洪武路地下過街通道工程地處南京市中山東路洪武路交叉口位于南京最繁華的新街口商業街區,人車流量大。為緩解該路通壓力,形成人車分流,建設地下人行過街通道。

        頂管在粉土中頂進,該土層飽和、流塑狀,壓縮性高,自穩性差,具觸變特性,頂進中的參數控制難度較大。綜合本工程以上特點,針對性地采取如下技術措施:

        1、施工前的籌劃

        為減輕大型設備、構件的進出對路口的交通壓力,遵守市相關部門關于夜間施工的有關規定,本工程安排設備進出場、構件運輸以及場地出土均在夜間22:00之后進行。在始發井一側場地內合理設置管節堆場和集土坑,力圖裝卸、進出方便。同時做好工程周邊的交通協助、保潔等輔助工作。

        2、頂進中的技術措施

        ⑴、由于矩形頂管對施工的連續性要求較高,因此穿越前對全套機械設備進行徹底檢查,保證頂進時具有良好的性能,連續施工。

        ⑵、根據本工程的埋深、土質情況等基礎資料,對土壓力、頂力等參數進行計算,施工中嚴格控制頂管的施工參數,防止超挖、欠挖。

        ⑶、機頭在進出洞加固區穿越時,加固區土體強度較高,容易造成螺旋機出土不暢,針對性地在刀盤上設置注漿孔,可根據需要通過注漿孔向機頭前方壓漿或者壓水,通過刀盤的運動將前方土體攪拌均勻,從而保證出土順暢。

        ⑷、嚴格控制頂進的糾偏量,盡量減少對正面土體的擾動,尤其是在穿越管線下方頂進時,盡量做到少糾偏,以減小對正上方管線的影響;頂進中糾偏動作要適時而作,一般在頂管上(下)行偏離軸線30mm之前動作,遵循“勤測勤糾”的原則,避免一次過大糾偏造成的曲線突變。

        ⑸、施工頂進速度不宜過快,一般控制在15mm/min左右,盡量做到均衡施工,避免在途中有較長時間的耽擱。

        ⑹、在穿越過程中,必須保持持續、均勻壓漿,使出現的建筑空隙被迅速充填,根據實測的沉降情況進行補漿,保證通道上部土體的穩定。

        ⑺、克服“背土”現象,利用在機頭殼體頂部安裝的壓漿管和開設的壓漿壓注減摩泥漿,使土體和殼體上平面之間形成一泥漿膜,以減少土體與殼體的摩擦力,防止背土現象的發生。

        3、安全進出洞措施

        進出洞是矩形頂管施工的兩個較為重大的風險點。出洞襪套作為防止坑外水土涌入始發井的關鍵措施,保證其密封性能至關重要;而進洞施工由于前方土體的漸少,存在土壓力由正常逐步減小至0的過程,在頂力的作用下,易出現土體倒向接收井內的情況;同時,機頭重達130余噸,應采取措施減小對底板的壓強。

        ⑴、頂管出洞大口徑井點降水措施

        由于本工程地處中山東路繁華街區,交通量較大。地質潛水水位較高,加之土質砂性化較為嚴重。根據施工經驗,則需在始發井頂管出洞口外設置備用降水深井, 一旦頂進過程中出現沿頂進間隙向井內涌水、涌砂的極端情況,可開啟預先設置的大口徑降水井及時降低水位。保證正常的頂進,同時避免井周邊出現較大的沉降。

        ⑵、出洞襪套增強措施

        在頂進的全過程中,出洞洞門襪套起著防止坑外水土涌入始發井的作用,而且由于頂進過程中管節始終處在運動狀態,襪套與管節的接觸面也始終在變化,因此襪套的密封性能至關重要。尤其本工程頂管在粉土夾薄層粉砂中頂進,地下水位高,易出現水土沿洞圈與管節間隙向井內涌入。為解決此問題,改進原有常規襪套,由原先的一道橡膠簾布板增加為三道,起到三重保護的目的。

        ⑶、土內進洞措施

        根據本工程地質資料,頂管主要在粉土夾薄層粉砂中頂進,同時常年地下水位平均為地面以下0.5m。根據以往經驗,在進洞過程易出現水土涌入井內的情況。由于進洞為頂管機頭自土體進入到接收井的過程,因此不能安裝類似于始發井的止水襪套,因此需采取特定的措施。

        具體方法為:接收井結構完成并達到設計強度,并完成洞門的測量復核后,回填土至頂圈梁標高。回填土采用含水量大的淤泥質粘土,起到和坑外水土平衡的作用。進洞時,洞門外型鋼拔除后直接將機頭整體推進至接收井內,推進距離由始發井一側進行測量,保證管節到位即可。然后通過第1、2節管節(自機頭開始計數)的注漿孔向外壓雙液漿,封閉管節與洞門的空隙。最后利用長臂挖機挖除坑內土體,進行機頭的整體吊裝。

        ⑷、接收井設置底梁措施

        由于機頭重量重達100噸,加上土倉內殘留的土,重量將達到將近120噸,如果機頭直接推進到接收井底板上,容易造成接收井底板結構的損傷,因此在接收井內預先增設左右2根底梁作為接收架。底梁寬400mm,高度高出洞圈底5cm,設置在頂進軸線兩側各2m位置。由于是在土中進洞,所以接收架無法再作調整,只有在回填土之前預先設計、計算好。頂管機在進洞前有意識地將機頭抬高,使之順利地落在預澆的兩根底梁上。

        4、經驗及教訓借鑒

        在本工程在整個施工過程中,也伴隨著一系列的問題;該如何吸取經驗教訓,避免類似的問題在本工程出現,以及在問題出現之前采取怎樣的準備措施,都是本工程實施前必須考慮到的,主要歸納以下幾點:

        ⑴、各施工單位緊密配合,尤其保證各工序之間的銜接時間和質量

        頂管施工有其特殊性,對連貫性要求較高,因此在頂進之中的各個環節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應盡量加快施工進度。比如進出洞前型鋼的拔除、漿液的回灌等需要配合頂進的工作,應抓緊一切時間,連夜施工,盡量減少機頭在途中耽擱。

        ⑵、充分重視頂進中的測量工作

        頂管施工中地面及管線的沉降數據、頂管軸線的姿態,是控制頂進的重要數據。應嚴格按照測量頻率進行測量,并且在特殊時間段,如穿越重要管線或者進出加固區時,適當加密測量頻率,保證數據的及時反饋;頂進至一半時,對頂進軸線進行復測,確保頂進精度。同時,做好配合第三方監測對環境的監測工作。

        第6篇:頂管施工范文

        關鍵詞:頂管;施工技術措施

        Pick to: briefly discusses the large diameter double row parallel pipe jacking technology measures, through the calculate and determine the double row parallel steel tube of pipe jacking center spacing and longitudinal displacement from the guarantees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two rows of pipe jacking without adverse effects. Through the survey and the settlement of into the control, and to ensure the top into work smoothly.

        Key words: top tube; Construction technical measures

        中圖分類號:TU7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工程概況

        天津市北塘地區某泵站進水管道頂管工程采用2Φ2400mm預應力鋼筒混凝土管雙排平行頂管施工工藝,雙排平行頂管管中心距離分別4.5m,管頂覆土深度為5m 左右,施工中需穿越現狀道路和道路兩側綠化及兩側的配套管線,最大頂距為50m,施工條件復雜,施工工期較短,施工難度大,對地面沉降要求較高。

        二、頂管施工技術措施

        2.1頂管設備選擇

        根據地質報告,整個管線在淤泥質粉質粘土中頂進,結合管道口徑大和頂管區內的施工環境,選用了2臺國內自行研制的多刀盤土壓平衡頂管機。

        理論上講工具管管頂擾動寬度如小于或等于兩孔中心距即為安全,即:Be≤L

        Be=D{[1+Sin(45°-ψ/2)]/Cos(45°-ψ/2)}

        式中:Be為管頂土體擾動寬度(m);D為工具管的等效外徑(m), 對于土壓式平衡式頂管:D=D0;ψ為土的內摩擦角D0為工具管外徑(m)

        內摩擦角ψ取14°,經計算Be =4.19m,中心間距工=4.5m,滿足要求。

        2.2雙排平行頂管間距的控制

        由于本工程工期緊迫,采用雙排平行前后同步頂進的先進技術,因此兩管前后錯位縱距的合理確定,對于減少兩管相互干擾和影響及管間土體的擾動至關重要。

        在土壓平衡式工具管的施工中,其正面對土體的施力狀況是按(45°+ψ/2)向前方360°擴散,其縱向影響距離推算如下:

        P=F

        P= PpπD2/4

        P=P0π[D/2+dtg(45°+ψ/2)]2

        Pp=rhtg2(45°+ψ/2)+2ctg(45°+ψ/2)=178 kPa

        P0=K0rh=43.75 kPa

        則:d=0.7

        式中:D為工具管外徑(m);Pp、P0為土的被動土壓力、靜止土壓力 (KPa); r為土的容重,取17.5KN/M3;h為深度,取5.0m;ψ為內摩擦角,取14°;c為土的粘聚力,取9.0kPa;K0為靜止土壓系數,取0.5

        同時,考慮到前方管因糾偏所引起對側向土體的擾動因素,以及工具管無注漿孔,其側壁摩擦剪力對側向土體的擾動因素,取γ系數來解決,則雙排管前后最小縱距為:

        Lmin=γ×(d+H)=1.5×(0.7+7.5)=12.3m

        式中:H為前方工具管管長,因本工程施工中,機頭與前一個柔性接頭是剛性連接,所以H為機頭長度+第1個柔性接頭長度(m);γ為由土質性質決定的系數,取1.5

        2.3頂進過程中軸線控制

        測量是頂進軸線沿著設計路線頂進的保證。測量分靜態測量和動態測量。靜態測量是采用放置在工作井的經緯儀,根據設計坡度、預頂進軸線、機頭內的標靶定位后,24h跟蹤測量。操作人員參照標靶上的激光點移動進行糾偏,校正頂進方向。動態測量是在頂進過程中,不斷地復核預頂進軸線。在頂管施工中,當頂力達到一定值時,工作井會產生一定位移,這樣,預頂進軸線會不斷地產生微小變化。所以動態測量就成為靜態測量的必要補充。主要措施如下:

        1、布設在工作井后方的儀座應避免頂進時移位和變形,必須定時復測并及時調整。

        2、頂進糾偏必須勤測量、多微調,糾偏角度應保持在10ˊ—20ˊ,不得大于1°,并設置偏差警戒線。

        3、管進入土層過程中,每頂進30cm,測量不應少于一次;管道進入土層后正常頂進時,每頂進100cm,測量不應少于一次,糾偏時應增加測量次數。

        2.4注漿減阻

        在頂管施工中頂力控制的關鍵是最大限度地降低頂進阻力,減阻的方法有打蠟和注漿。此工程采用注漿減阻,即在管節外壁與土層之間形成良好性能的觸變泥漿套,不僅可使頂進阻力成倍的下降,而且對控制地表沉降、減少土體的擾動有很好效果。因此為了確保完整泥漿套的形成,嚴格控制泥漿質量并選用優質膨潤土,并根據頂進情況,不斷優化泥漿配比。在控制好泥漿配比的同時,控制泥漿拌制質量;拌制好的泥漿靜置24h 后,要求漏斗粘度時間大于26s,并使用前再次攪拌。其次,在壓漿時還著重控制以下幾個方面:

        1、出洞口的止水裝置要確保不滲漏,管節接口和中繼間的密封性能良好,是形成泥漿套的先決條件;

        2、從出洞口開始壓漿,出洞口的壓漿可以避免管子進入土體后被握裹,進而引起“背土”的惡果;管道在“背土”條件下的運動將對土體產生很大的擾動;

        3、機尾的同步壓漿,使泥漿套隨機頭不斷延伸,若不及時壓漿,機殼外面也很容易產生背土現象,尤其是在穿越地鐵隧道階段,確保機尾處泥漿套形成對減少土體擾動非常重要;

        4、對管道沿線定時補漿,不斷彌補漿液向土層的滲透量,在穿越過地鐵隧道后的后續頂進中,不斷地補漿有助于減少管道前移時對地鐵隧道上方土體的摩擦擾動。

        2.5頂管出洞的控制

        大口徑頂管在剛出洞口時,由于洞口外沉井下沉后土體擾動,破壞了原來的土體平衡,并且洞口外地質經常出現淤泥質軟流塑地層,承載力低;當工具管重量超過地層承載力時,常發生頂管出洞口后,產生“叩頭”現象,導致頂管失敗;另外,出洞一定距離內,由于正面土壓力大于摩擦阻力,千斤頂回縮吊放管節時,常發生工具管“后退”現象,使出洞口土體遭到大范圍、大幅度沉降,造成再次推進工具管偏向,給頂管施工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原因是工具管正面土體主動土壓力大,機頭與管壁間的磨擦系數小,在深覆土、工具管斷面大面積受力情況下,不可避免地常發生工具管出洞“后退”現象。針對以上情況分析,總結經驗措施如下:

        1、大口徑頂管出洞“叩頭”的控制措施:

        ⑴、出洞口處事先注漿,并輔以井點降水,提高洞外土體整體強度。

        ⑵、工具管出洞時,將工具管與后續砼管進行剛性連結,提高其整體穩定性。

        ⑶、控制好出洞頂進速度與注漿量。

        2、頂管出洞,工具管“后退”情況的控制措施:

        ⑴、采用在導軌上焊接活動防退支架;

        ⑵、利用井壁兩側預埋件,架設活動斜頂撐。

        2.6雙排頂管減少擾動的措施

        為了減小頂管施工對鄰近管線的擾動影響,可以采取以下控制措施。

        ( 1) 合理控制注漿工藝,做到注漿孔布設均勻,以使注漿壓力沿管道周邊均勻分布; 及時補充壓漿,力求使地層與管道結構間的縫隙始終由漿液密實充填; 及時調整注漿壓力,力求使其與管段所在位置的水土壓力值相等。

        ( 2) 管道頂進速度對相鄰管道有較大影響。所以,施工中應控制施工速度。

        ( 3) 合理控制掘進機的開挖量、掌子面的注漿壓力以及頂推力,使得這些因素引起的土體應力變化達到平衡,減小施工擾動。

        2.7沉降控制措施

        在頂管穿越的路段,不是有建筑物、公路、河浜,就是有地上、地下公用管線、及地下構筑物等,所以控制土體沉降,減少施工引起的財產損失就成了至關重要的控制目標。

        1、在掘進機的軸線上方,每隔2米設一個沉降控制監測點,在頂進時精心組織地表監測,通過測得地表沉降資料與相對應的掘進機主要參數進行比較,從而優化掘進機參數,控制地表沉降。

        2、嚴格控制糾偏量,以減少糾偏對土體的擾動而產生的沉降。

        3、控制工具管推進速度與出土體積,保持連續施工。

        4、控制好頂進時的注漿量,頂進結束后,不要急于撤除注漿設備,要清洗注漿減摩設備系統,并且進行水泥漿置換,以填充管外觸壁泥漿固結后體積縮小產生管外周空隙。

        3、結束語

        第7篇:頂管施工范文

        關鍵詞:三線長距離鋼頂管、并排頂進、科技攻關

        Abstract : The East Road along pipe as the Shanghai landscape road, its engineering quality, safety and civilized construction have the high requirements; the Shanghai Bank data processing center is located here, it transmits the information data to each big bank, so constructing here has the heavy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big impact; the pipe line crosses pipeline, creeks, roads, houses and the ancient building Shanghai Wealth God Temple, s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deformation and subsidence control are high in the process ; the three line pipe jacking side by side is the first in China, three lines long distance steel pipe technology is not mature, and it has many processes and quality control factors, and all these link closely.

        Key words: three lines long distance steel pipe jacking; side by sid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中圖分類號:TU7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1.工程概況

        青草沙水源地原水工程是解決上海市市民用水的一項市重大工程,也是一項為民造福的民心工程。目前嚴橋、金海、凌橋支線已貫通并投入運營,供水范圍覆蓋上海大部分地區,收益人口超過1000萬。為了使這項工程惠及上海更多地區,青草沙南匯支線應運而生。

        本工程最長單線距離為987m,最短為91m;鋼管采用Q235B鎮靜鋼,為螺旋焊縫卷管,DN2000管道外徑2020mm,壁厚20mm;DN1800管道外徑1820mm,壁厚18mm。兩根DN2000管道中心間距為5.00m,DN1800與DN2000管道中心為4.0m。

        南匯支線在設計上推陳出新,在全國首次提出了三線頂管并排頂進的設計理念。

        2.施工控制

        2.1長距離頂進前設置模擬試驗段

        為確保長距離頂管順利頂進,本工程將91m、137m兩段短距離頂管作為三線并排頂進的模擬試驗段,通過試頂進,來掌握穿越土層特性、摸索、優化頂進施工參數,并通過兩段試驗段不同的頂進順序安排,結合地面沉降變形規律、進行模型受力分析,在確保周邊環境安全的情況下以合理工序布置來提高頂進效率。

        2.1.1掌握穿越土層、摸索、量化、優化施工參數

        在頂管頂進過程中,每班進行二次沉降監測,根據監測數據調整施工參數,指導頂管頂進。這樣通過一段距離的反復監測和施工參數的調整,掌握了該區域土層特性、推進時的土壓力、出土量、頂進速度、注漿量及糾偏量、后期泥漿置換量等參數的最優配置,能將地面沉降量控制在很小的范圍內。

        通過總推力與摩阻系數計算、膨潤土實際用量與理論用量對比、注漿壓力調節、優化泥漿配比等步驟,完善了頂進參數。

        2.1.2分析受力模型、合理安排工序

        為了解頂管機對土體擾動的影響趨勢,掌握不同施工階段沉降控制側重點。我項目部根據以往頂管掘進過程中土體沉降的變化,并結合試驗段各施工階段地表沉降量進行分析、總結,以便在頂進過程中有針對性的采取相關措施。

        通過兩段試驗段不同的頂進順序安排,結合地面沉降監測數據、進行模型受力分析,在確保周邊環境安全的情況下以合理工序布置來提高頂進效率。

        ①J1-J0三線錯開、依次頂進:相互錯開30m,地面、管線沉降可控,控制要點同雙線頂管頂進,三號管對一號、二號管線影響非常小。

        ②J2-J3兩線同時頂進:中間二號管先頂50m,一號管再頂20m,然后一號管、三號管同時頂進,沉降可控,但施工參數控制更為嚴格,要保證泥漿套完整、軸線偏差小。

        通過試驗段對三線頂管不同頂進次序的模擬,打破了傳統頂管必須錯開依次頂進的觀念瓶頸,為后續長距離三線頂管的工期節約打下了基礎。

        2.2 自主研發,技術革新,集成化、自動化控制,提高機械設備的穩定性

        2.2.1頂管機的選型及保養

        頂管掘進設備的選用對整個頂管工程的成敗起著決定性作用,為控制地面沉降變形,加快施工速度的先決條件之一。

        目前國內一般采用泥水平衡和土壓平衡二種形式的頂管掘進機,在施工前,我們綜合考慮各施工段土質情況、地面沉降控制等因素選用我公司自主設計研發的DN2000大刀盤泥水平衡頂管機。此機型采用內、外兩種操作模式,通過集成化、自動化控制,提高施工效率,保證施工人員職業健康要求。同時泥水出土可以保證頂管施工連續進行。

        2.2.2長距離頂進準備措施

        對于686m、987m兩段長距離頂管,考慮到頂力控制、糾偏等需要,需增設中繼間,其采用二段一鉸可伸縮的套筒承插式結構,可拆卸式,螺栓連接,在鉸接處設置二道可徑向調節密封間隙的密封裝置,確保頂進時不漏漿。管道貫通后基本上所有部件都可以拆除,可以重復使用,降低成本;能有效保護內外防腐。

        同時中繼間是頂管施工質量控制薄弱環節,其密封性要求高,后期閉合要求也高,保證閉合措施符合設計要求,保證水壓試驗和內防腐施工要求。

        2.3 優化觸變泥漿配比,現場開孔,采用壓力表控制、按需補漿

        在頂管管節外壁與土層之間形成性能良好的觸變泥漿套,不僅可使頂進阻力成倍的下降,而且對控制地表沉降、減少土體的擾動有很好效果。

        第8篇:頂管施工范文

        關鍵詞:曲線頂管;施工技術;市政工程

        中圖分類號:TU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隨著城市基礎建設日益完善,市政地下工程越來越普遍地采用非開挖技術,其中頂管施工技術正成為地下管道工程最主要的施工技術之一。在污水治理工程中,隨著工程在更大范圍內的展開,在實施過程中遇到了許多復雜的地質情況和交通情況,工程所處的位置和施工環境不可能進行較多的地面開挖作為頂管工作井,因此常常會采取減少頂管作業井數量,增長頂管一次頂進長度,特別是將直線頂管變更為長距離曲線頂管的方案。

        一、曲線頂管施工

        1、 曲線頂管設備的選型與設計

        選擇好頂管掘進機對頂管施工是至關重要的。頂管掘進機的選型與土質情況有關,而與曲線情況無關。該工程頂管穿越土層多為灰色淤泥質粘土層,土體軟弱,含水率高,所以,工程選用了目前國內較先進且適合于本地區土質,較易于控制沉降量的全封閉大刀盤頂管掘進機 Φ2400 泥水機械平衡式頂管機。同時針對工程實際情況對曲線頂管的機頭糾偏系統另行設計,滿足機頭處有 3~4 套糾偏系統,用機頭處的整體彎曲弧度來導向,引導后續管道順利曲行。糾偏系統的設計著重注意以下關鍵數據:(1)該工程機頭糾偏油缸總推力 F 控制在 6 800 kN,取 8 臺 D =200 mm 雙作用油缸,每組 2 臺,滿足推力要求。(2)機頭長徑比(即機頭前殼體長度 /機頭外徑),若過小,在軟土地層中頂進,常會因土體反力不夠,加之掘進機自重和機械振動的影響,即使在機頭糾偏油缸伸出的情況下,仍無反應,故該工程的機頭長徑比取值為 1.1,糾偏效果良好。(3) 機頭最大糾偏角度,由于頂管糾偏的原則是勤測、勤糾、微糾,如果取值過大,操作人員往往很難控制微糾,若設計太小,又不能滿足及時糾偏的要求,根據大量經驗數據,最后取為 2°。(4)糾偏特殊管的設計,一般掘進機的糾偏系統設計成 l套 4 組,成 45°斜線上下方布置,但是考慮到該工程為急曲線頂管,所以在機頭的 l 套糾偏系統上再增加 3 套糾偏系統。這種糾偏系統是用糾偏特殊管形式來解決的,即在 F 型成品管的尾部預置若干個油缸槽,以便頂管進入曲線段時,可以用油缸強行把成品管接縫張開,同時在接縫處塞人木墊,滿足設計確定的 θ 值和縫隙值。

        2、 成品管的選型與設計

        目前頂管用的管材型號有企口管、T 型鋼套接口管和 F 型鋼套接口管三種。該工程選用 F 型成品管。管節接縫有以下幾何關系:tanθ=L/RX=Dtanθ=DL/!R式中,θ 為相鄰兩管節之間的轉角;L 為管長(標準管長為 2.5 m);R 為曲線半徑;X 為管外壁的縫隙差;D 為管外徑。當 R=300 時,代入上式,得:X=24 mm,θ=0.48°,當 R=600 時,代入上式,得:X=12 mm,θ=0.24°。成品管的另一個重要問題是管節端面的木襯墊。在直線段,木襯墊經受力已經被壓縮了一部分。進入曲線段以后,在管道內側又被壓縮了一部分,但是這種壓縮與材料性能有關。試驗顯示:采用多層夾板,變形量很小,為 15%;而采用松木,變形量可以達到 30%以上。對曲線頂管施工,曲線段管子端面的承載面積應盡可能大些,同時襯墊材料也能夠滿足強度條件,顯然松木襯墊更適應于曲線頂管施工。同時,木襯墊的厚度也不宜太薄,否則將起不到壓縮變形和補償端面承載面積的作用。為此選擇厚度為 30 mm 的松木襯墊。

        3、 頂管施工過程

        整個曲線頂管過程分為四個階段:出洞前準備階段、正常頂進階段、曲線段頂進、出洞及后期收尾階段。

        ⑴ 出洞前準備階段該階段工作包括:起重設備就位,頂管設備進場,洞口止水裝置安裝,軸線放樣,立后靠,機坑導軌、主頂油缸組成及測量安裝就位,泥水系統機坑旁通閥組及管道系統安裝就位,操縱平臺搭建,電氣控制線路布置,儲水箱及泥水泵安裝就位、壓漿系統及其管道安裝就位、頂管機頭下井就位,各部分設備調試運行,聯機總調試,觸變泥漿攪拌儲存等。

        ⑵ 正常頂進階段鑿除水泥土或混凝土,割除型鋼或鋼筋,打開洞門,機頭頂入洞口后下設備段。轉接油管、電纜及泥水管后繼續頂進。油缸頂到位后,拆除泥水管和電纜,第一節管下井,設備段與第一節混凝土管合攏,接通泥水管和電纜繼續頂進。重復上述過程。在頂至預定長度后,下中繼環并聯機調試一次。在頂進過程中每頂一節管就要對頂進軸線作1~2 次測量,確定糾偏的方向和時機,并對機頭前10 m,后 20 m 的地面沉降監測點作測量,以便當班施工人員能及時采取相應措施,控制沉降幅度。整個頂進過程中從機頭后設備段、即后續管每隔兩只管節設置一圈壓漿孔向管壁外注入觸變泥漿,進行頂進中的定點壓漿和中間補漿,用以減小頂進時管外壁阻力,填充土中空隙,減小地面沉降。

        ⑶ 曲線段頂進管道頂進進入曲線段時,利用機頭糾偏油缸作(管道)機頭一側“伸展”形成曲線。這種“伸展”所產生的曲線穩定可靠,但后續接口易產生張開量不均勻的問題,嚴重時會造成接口破壞。為確保每個管節的接口張開量均勻,須用液壓千斤頂來調整接口張開量。當接口張開后,用特制的厚木墊嵌入開口處而使接口張開量保持恒定。

        ⑷ 出洞及后期收尾工作該部分工程包括:接收導軌就位,安裝洞口止水裝置,機頭偏差復測,井位復測,打開洞門,機頭進洞并吊運,管道內清理,洞口井壁與混凝土管節間連接處理,機坑內設備拆除和吊運, 管道清洗,管節偏差測量記錄。

        二、曲線頂管控制的技術措施

        1、 曲線頂管頂力控制技術

        根據以往工程實例和有關資料,機頭壓力對地表變形有較大的影響,在頂管中要要嚴格控制好機頭壓力。對于曲線頂管,只要在管外壁形成質量良好的完整泥漿套,曲線頂管頂力的變化與直線相似。問題是要形成良好的漿套。

        2、 曲線頂管軌跡控制與糾偏技術

        ⑴頂管自動測量引導系統測量對曲線頂管的軌跡控制至關重要。由于在曲線頂管管內,測量儀器不能與機頭通視,而且在頂進過程中,整體管道都是處在無規則動態,還會發生旋轉現象。若采用人工地下導線測量方法,不僅測量時頂管必須停止,而且工作量大,影響頂管進度。在二次測量之間,只能盲目頂進,頂管質量難以得到可靠保證。為此,引進了國內先進的頂管自動測量引導系統,實現了機頭的跟蹤測量,做到“隨測隨糾”,有效地保證了頂管的質量并大大提高整體施工進度,效果特別明顯。

        ⑵曲線頂管的糾偏技術除了機頭一套糾偏裝置以外,把最前 3 節管子設計成糾偏特殊管。即:在普通管的尾部預留油缸槽,放置起曲油缸,以便頂管進入曲線段時,可以同時啟用機頭糾偏油缸和起曲油缸,并把松木墊逐步墊到設計厚度,形成整體彎曲弧度開始起曲。只要機頭及前幾節管子已經開始起曲,后面的管節一旦到達起曲段,也會自行起曲。為了保持曲線,必須在管節開口后,逐步塞入木墊,直到設計厚度為止。同時在前 8 節管子上設置拉桿,以便控制管節縫隙的變化,以防線型失控。當頂進從曲線段恢復到直線段時,也是通過機頭糾偏油缸和起曲油缸實現的。這時可把原來壓實的木墊抽出,或在反方向塞人木墊,逐步達到設計厚度。曲線頂管從直線段到曲線段和曲線段恢復到直線段,應經過一段過渡曲線。施工前可根據設計曲線制定實際控制曲線,實際控制曲線宜保持在設計曲線的內側。

        結語

        曲線頂管中,在確保注漿套完整的情況下,管外壁側向摩阻力與直線段相比不增加。曲線頂管應嚴密計算確定成品管管長、管縫及鋼套環接口長度,據此確定實際控制曲線。曲線頂管技術為施工困難地區管道工程提供了新的施工途徑。特別是老城區,由于原有管線密布,道路彎曲,曲線頂管施工技術必將在市政工程建設中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

        【參考文獻】

        第9篇:頂管施工范文

        關鍵詞 掘進頂管;工作坑;頂管接口

        中圖分類號TU9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1)49-0145-02

        人工取土掘進頂管法是依靠人力在管內前端掘土,然后在工作坑內借助頂進設備,把敷設的管道按設計中線和高程的要求頂人,并用小車將前方挖出的土從管中運出。

        1 頂管施工的準備工作

        1.1 制訂施工方案

        施工前,應對施工地帶進行詳細的勘察研究,進而編制可行的施工方案。其內容有:

        1)確定工作坑的位置和尺寸,進行后背的結構計算;

        2)確定掘進和出土方法、下管方法、工作平臺的支搭形式;

        3)進行頂力計算,選擇頂進設備以及考慮是否采用長距離頂進措施以增加頂進萇度;

        4)遇有地下水時,采用的降水方法;

        5)工程質量和安全保證措施。

        1.2 工作坑的布置

        工作坑是掘進頂管施工的工作場所,應根據地形、管道設計、地面障礙物等因素布置。盡量選在有可利用的坑壁原狀土作后背處和檢查井處;與被穿越的障礙物應有一定的安全距離且距水源和電源較近處;應便于排水、出土和運輸,并具有堆放少量管材和暫時存土的場地;單向頂進時應選在管道下游以利排水。

        1.3 工作坑的種類及尺寸

        工作坑有單向坑、雙向坑、轉向坑、多向坑、交匯坑、接受坑之分。工作坑的平面形狀一般有圓形和矩形兩種。圓形工作坑的占地面積小,一般采用沉井法施工,竣工后沉井可作為管道的附屬構筑物,但需另外修筑后背。矩形工作坑是頂管施工中常用的形式。

        1.4 工作坑的基礎與導軌

        工作坑的施工一般采用有開槽法、沉井法和連續墻法等。

        開槽法是常用的施工方法。根據操作要求,工作坑最下部的坑壁應為直壁,其高度一般不少于3m。

        在地下水位下修建工作坑,如不能采取措施降低地下水位,可采用沉井法施工。即首先預制不小于工作坑尺寸的鋼筋混凝土井筒,然后在鋼筋混凝土井筒內挖土,隨著不斷挖土,井筒靠自身的重力就不斷下沉,當沉到要求的深度后,再用鋼筋混凝土封底。在整個下沉的過程中,依靠井筒的阻擋作用,消除地下水對施工的影響。

        連續墻式工作坑,即先鉆深孔成槽,用泥漿護壁,然后放入鋼筋網,澆筑混凝土時將泥漿擠出來形成連續墻段,再在井內挖土封底而形成工作坑。連續墻法比沉井法工期短,造價低。

        2 頂進施工

        準備工作完畢,經檢查各部位處于良好狀態后,即可進行頂進施工。

        2.1 下管就位

        首先用起重設備將管道由地面下到工作坑內的導軌上,就位以后裝好頂鐵,校測管中心和管底標高是否符合設計要求,滿足要求后即可挖土頂進。

        2.2 管前挖土與運土

        管前挖土是保證頂進質量和地上構筑物安全的關鍵,挖土的方向和開挖的形狀,直接影響到頂進管位的準確性。因此應嚴格控制管前周圍的超挖現象。對于密實土質,管端上方可有不超過15mm的間隙,以減少頂進阻力,管端下部135°范圍內不得超挖,保持管壁與土基表面吻合,也可預留10mm厚土層,在管道頂進過程中切去,這樣可防止管端下沉。在不允許上部土層下沉的地段頂進時,管周圍一律不得超挖。在松軟土層或有流砂的地段頂管時,為了防止土方坍落、保證安全和便于挖土操作,應在首節管前端安裝管檐,管檐伸出的長度取決于土質。施工時,將管檐伸人土中,工人便可在管檐下挖土。

        管內人工挖土,工作條件差,勞動強度大,應組織專人輪流操作。

        管前挖出的土,應及時外運,避免管端因堆土過多下沉而引起施工誤差,并可改善工作環境。管徑大于800mm時,可用四輪土車推運;管徑大于1 500mm時,采用雙輪手推車 推運;管徑較小時,應采用雙筒卷揚機牽引四輪小車出土。土運至管外,再用工作平臺上 的起重設備提升到地面,運至它處或堆積于地面上。

        2.3 頂進

        頂進是利用千斤頂出鎬,在后背不動的情況下,將被頂進的管道推向前進。其操作過程如下:

        1)安裝好頂鐵并擠牢,當管前端已挖掘出一定長度的坑道后,啟動油泵,千斤頂進 油,活塞伸出一個工作沖程,將管道向前推進一定距離;

        2)關閉油泵,打開控制閥,千斤頂回油,活塞締回;

        3)添加頂鐵,重復上述操作,直至安裝下一整節管道為止。

        4)卸下頂鐵,下管,在混凝土管接口處放一圈麻繩,以保證接口縫隙和受力均勻;

        5)管道接口;

        6)重新裝好頂鐵,重復上述操作。

        頂進時應遵守“先挖后頂,隨挖隨頂”的原則,連續作業,避免中途停止,造成阻力增大,增加頂進的困難。

        頂進開始時,應緩慢進行,待各接觸部位密合后,再按正常頂進速度頂進。頂進過程中,要及時檢查并校正首節管道的中線方向和管內底高程,確保頂進質量。如發現管前土方坍落、后背傾斜、偏差過大或油泵壓力驟增等情況,應停止頂進,查明原因排除故障后,再繼續頂進。

        2.4 頂管測量與偏差校正

        頂管施工比開槽施工復雜,容易產生施工偏差,因此對管道中心線和頂管的起點、終點標高等都應精確地確定,并加強頂進過程中的測量與偏差校正。

        2.5 頂管接口

        頂管施工中,一節管道頂完后,再將另一節管道下人工作坑,繼續頂進。繼續頂進前,相鄰兩管間要連接好,以提高管段的整體性和減少誤差。

        鋼筋混凝土管的連接分臨時連接和永久連接兩種。頂進過程中,一般在工作坑內采用鋼內脹圈進行臨時連接。接口時將鋼內脹圈放在兩個管節的中間,先用一組小方木插入鋼內脹圈與管內壁的間隙內,將內脹圈固定。然后兩個木楔為一組,反向交錯地打人縫隙內,將內脹圈牢固地固定在接口處。

        3 結論

        頂管施工技術是一項綜合的先進技術,施工過程中結合具體的地形及現場條件,合理利用此方法,是保障頂管施工作業的關鍵。

        參考文獻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中文字幕一区在线 | 在线观看亚洲区激情AV | 亚洲欧美偷拍综合图区一区 | 亚洲白色白色永久在线播放 | 日韩欧美永久免费aⅴ在线 午夜少妇特级福利 | 亚洲精品在线中文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