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課題設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闡述背景。即闡述該課題研究的背景,包括理論背景和實踐背景。理論背景主要是闡述該課題的研究是在什么樣的意識形態環境下產生和進行的,理論依據是什么,將在什么樣的理論指導下進行研究。實踐背景主要是說明在什么樣的實踐環境中產生和進行,其中具有什么有利條件和不利因素,存在什么問題等。
2.研究的對象和內容。確定課題研究的對象和內容目的是讓人明確該課題要研究什么,在什么范圍內研究。這是課題設計中的重要內容。
3.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包括說明問題產生的原因、課題的理論和實踐價值、前人的工作和經驗教訓、完成本課題已具備的條件、存在的困難和障礙,以及克服困難的主要措施等。
4.研究的目的和意義。闡明該課題的研究有什么意義,要達到什么目的。
5.研究假設。確定和闡明研究的實驗因子,提出對解決課題中問題的最初假設,即假設根據某種理論和條件,通過研究可以取得什么樣的成果。
6.研究原則、方法和手段。要規定課題研究的指導原則,并根據課題的類型和性質決定采用什么研究方法和手段。
7.評價。闡明對研究成果將如何評價,包括評估的人員、原則、過程、方法等等。
8.實施步驟和措施。確定整個研究過程的實施步驟,包括研究階段劃分,每階段的具體任務,各位參與研究人員的工作范圍和任務,各階段各方面的負責人,研究成果的形式和要求,所需財力、物力及開支的預算計劃與安排。
當今物質爆炸的消費社會,“服裝設計并不是單純的款式或是色彩上的創新,它還應該包括材料、結構和穿著狀態等方面的巧思立意。”[1]單純的款式變化早已不能滿足人們對個性表達的需要,對面料的重視已經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雖然現在的面料豐富而多樣,但商家為了爭取更大的市場份額,面料設計師往往會考慮其適用的廣泛性,這就導致面料個性的不突出,因此具體到某些服裝款式或適應某類人群的需要時,面料可能會略顯單調與不足,滿足不了部分消費者的期望,因此這就要求對面料進行造型設計。西方服裝設計大師除了有固定的面料供應商以外,還有長期合作的手工面料工作室,他們專為高級時裝界設計、制作和加工,法國高校甚至有培養手工面料設計師的專業。我們在被大師作品所折服的同時,也總讓我們感慨于在這方面與西方的差距。“當我們仰頭觀看Dior、Chanel、ChristianLacroix的高級時裝時,常驚嘆于那些漂亮、精致的手工制作面料。”[2]而被稱為“面料魔術師”的日本設計師三宅一生(IsseyMiyake)更是這方面的代表。他在設計時,總是把布料披掛在身上,去感覺它、理解它。三宅一生對面料的要求近乎苛刻,經常讓面料供應商進行多達上百次的改進,甚至親自參與面料的開發與設計,將設計直接延伸到面料領域。他結合東方的哲學思想與個人理解,創造出獨特而不可思議的織物和服裝,《我愛褶皺》系列讓他享譽世界,從而躋身服裝設計大師行列。
誰都知道停留在紙上的設計只是空談,而實踐就需要豐富的面料作為支撐,參加各類比賽和組織小型表演都是練兵的好機會。然而現實的問題是普通市場上所能買到的面料過于單一,專業市場又不對學生零售,在校生永遠不可能像企業設計師那樣能得到豐富且新穎的面料,而這與他們強烈的創新意識形成極大的反差。因此,這就需要學生自己對面料進行二次設計,通過各種簡單的技術手段,將普通的材料變得具有表現力,還能改變面料的風格特征,滿足設計需要與個性追求,這也是進行課程改革的另外一個原因。《服裝材料學》是我國各高校中服裝設計類專業普遍開設的必修課程,目的是介紹服裝材料的組成、結構、性能及服用價值,具有內容多、概念抽象以及理論性強等特點。但對于設計專業學生而言,其直觀感性的認知方式以及潛在的重設計、輕理論的片面認識態度,導致這種邏輯性強的基礎課程必然會存在客觀上的難度與主觀上的輕視,這就容易導致材料課程變成走過場的形式。缺少實踐的知識永遠都是抽象和表面的,不利于學生真正的掌握,因此對《服裝材料學》進行改革,變《服裝材料學》為《服裝材料造型設計》,在課程中設置可參與的實踐環節,這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還是鍛煉解決問題能力手段,對理論知識而言更是有力證明與補充。
服裝材料造型的課題設計
《服裝材料造型設計》課程計劃安排51課時,其中理論17課時,實踐34課時。實踐環節包括材料的褶皺造型設計、減法設計、加法設計和綜合設計等四項課題,使學生從陌生到熟悉、從簡單到復雜、從單項到綜合、從純形式探討到結合功能需要進行設計研究,通過一系列有針對性課題的訓練,在面料的立體造型和簡單的后處理、材質與工藝的綜合利用等方面得到鍛煉。通過教學實踐取得較為理想的效果。
褶皺是材料造型的最基本形態,因此將這個小課題設置為本課程的第一個訓練項目。褶皺造型設計是指不借助其他輔助材料,只利用面料本身的特性,通過對面料自身的折疊、縫合、捆扎和抽縮等方式改變其原來的風格,從而獲得不同面貌的褶皺造型。通過褶皺處理之后,可以增添材料的層次感與節奏感,從而成為整個款式中的設計亮點。這個課題的重點是訓練學生利用面料進行立體造型的能力,訓練學生使用最單純的元素與最簡單的手段做最多可能性的探索。褶皺可分為規律性褶皺和無規律性褶皺,或硬褶皺與軟褶皺。褶皺可大可小、可松可緊、可正可斜而變化多樣。它既可以作為裝飾手段,也可以作為服裝結構的一部分,并運用在服裝的多個部位。褶皺的造型手段需要同時考慮面料的自身特點與適用款式,并考慮新造型被運用在服裝上后將呈現出的外觀形態與服用效果。
材料的減法設計是指用水分、熱量或外力等物理的方法對面料的表面或結構進行相應的處理,通俗地講就是進行“破壞”處理。主要有:挖孔、抽紗、磨洗、激光和剪切等手段,使原本普通尋常的面料增添豐富的材料表情,牛仔面料就是這方面的典型。普通牛仔布呈現的是單色效果,單調而缺少層次,但經過水洗或激光等后期處理以后,達到局部的褪色與磨白,產生一種自然泛舊的外觀效果,這種風格一經推出立即風靡全球。圖1所示的是用激光處理后的牛仔布包袋。減法設計從表面上看是在“減少”,但在材料表情的豐富性來看則是在增加,增加的不僅是色彩與肌理的外觀,還賦予了材料新的內涵與新的視覺表現力,它不僅能更好地烘托服裝的設計主題,還能準確無誤地傳達使用者的生活態度。
材料的加法設計是指在原有的面料上添加其他材料或施以其它工藝,使面料的價值得到提升或外觀變得豐富,具有材料造型中最為多樣的表現手段,同時也是最常用的設計手法。主要有刺繡、印染、縫紉、粘合、填充、拼接等。這個課題的重點是研究材料與材料、材料與工藝的綜合使用能力。刺繡是傳統的技術手段,除了常規的方法外,還可以將面料、珠片、金屬、絲帶、羽毛、蕾絲、皮革、紐扣或人造花等材料縫綴上去,使其更顯華麗與時尚;在面料的造型設計環節,印染主要是對其局部進行印花或染色,涂料印花、轉移印花、扎染和手繪是常用手段;縫紉也是一種常用的方法,它既可以將其他材料貼補上去,其本身的線跡也是一種具有美感的形式,見圖2;粘合是指用熱壓的方法將珠片、亮片或碎鉆等材料粘在面料上,能一下子讓普通的面料變得閃亮;填充可以是在面料與里料間填充,也可以是在面料上的局部填充,使其具有功能性或立體感;拼貼是指將多塊或多種小型面料拼合在一起,拼合后的面料具有豐富的層次感;此外材料造型還有鑲嵌、打鉚釘和編織等方式。
如果說前面所設置的課題都是單項訓練,是根據已有材料的再次加工的話,那么這個單元的練習就是綜合設計,需將面料造型運用到服裝款式的整個過程,使之成為服裝設計的一部分,也是實驗教學的成果檢驗與最終目標。本課題是結合服裝款式的主題設計,要求繪制服裝效果圖,同時制作出面料小樣。此課題難度在于,必須尋找材料造型與服裝款式的最佳結合點,在為給出的題目進行設計時,必須根據款式特點,對材料選擇與加工工藝進行綜合的判斷,用最合理的手段將材料設計融入到整個設計中,同時做到合理而不做作。
實踐教學環節的引導
在課程開始時,由于概念的陌生會使大家一時無從下手,需要在學習目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等方面進行指導,以使學生對此有良好的認識態度與掌握正確的設計路線。從調研入手是最便捷的路徑,通過對品牌服裝與面料市場的調研,得到最感性的認識;還可以采用調查統計的方法對大師作品進行研讀,主要在手法、比例、運用部位、細節與整體的關系等方面進行分析,研究大師對材料與款式、材料與工藝的處理方式。仔細觀察每一種材料的構成形式,并用心去體驗它們的性格與表情,再從模仿到創造,并學會從生活、從自然中找尋靈感,時刻考慮材料與款式的結合、材料與結構設計的結合,由表及里、循序漸進,逐步走向成熟。
它主要體現在對設計思維、設計方法和工藝技術等方面的把控與指導上,其中對設計的正確理解尤為重要,避免出現偏差或走不必要的彎路。對服裝材料的造型設計而言,藝術化的表現固然重要,形態、色彩、紋理和質感等方面是表現的重點要素,但似乎還不能只停留在所謂“觸覺肌理”與“視覺肌理”的簡單認識上,而更要看到消費者對這兩種肌理的心理訴求,只有對此有深刻理解并進行針對性的設計才能達到與消費者的心理契合。高科技早已廣泛應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體現的是整齊理性的機器美學,并影響了設計風格的走向,人們在享受這些物質成果的同時也深感人與環境的隔閡,在這樣的語境下,以手工藝為代表的低技術含量的制作手段則更能體現人類最樸實、最純真的感情,往往能帶來精神上的慰籍。因此,在服裝上的手工痕跡就有了存在的合理性。挖洞、磨邊、褪色等做舊效果是表達在高科技時代對過往的懷舊情節,其背后隱藏的是“回歸自然”思潮的反映,著裝充分體現自然美,反對呆板的外觀,追求舒適、隨意、輕松而不刻意的生活態度;人類自古都有追求華麗、美好與精致的愿望,也是表達對美的愛好,于是就有了刺繡、縫綴和印染等加工與裝飾的方式;而鉚釘、金屬拉鏈或金屬扣等體現的是工業化背景下,人們對由此而帶來的一系列社會問題在著裝上的反映,人們要以此表現他們的與眾不同、表現他們的叛逆、表現他們對這個現實社會的看法。因此每一種材料或款式的廣泛流行都不是孤立的現象,其背后必然都有著與之對應的深刻的社會意義。由此,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材料造型不是簡單的裝飾美化,要反對為設計而設計的無病,必須懂得去體會材料與服裝、材料與人的關系,并思考這種造型的功能目的,以及將會對人產生的影響。
關鍵詞:技術應用型本科 畢業設計 工作量 創新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08(c)-0246-01
改革開放30年以來,特別是高等教育大眾化以來,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規模和速度舉世矚目,其中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數量增長較快。我國現有的700多所本科院校中,約有600余所是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上海電機學院自升本以來,一直提倡“技術立校,應用為本”的本科生培養模式。在學生四年的教學過程中,學校非常注重實踐課程的建設,學院計算機和軟件工程專業開設相當數量的課程設計與實訓,單開的實踐類課程要求學生完成從實驗設計,實施,編寫實驗報告以及最后答辯的完整過程。這樣的實踐類課程對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綜合能力有很大的幫助。本科畢業設計是學生在完成四年學習實踐的最后一門課程,對于計算機和軟件工程專業的學生來講,這門課程需要學生綜合運用四年所學的專業知識與技能來完成。目前學生的本科畢業設計也存在一些缺憾,例如學生完成實驗所需的硬件條件不完善;畢業設計所涉及的軟件項目非常的龐大,影響了畢業設計的效果;設計課題難度過大,影響了畢業設計的進度等等。在這些問題中,有些硬件的不足可以通過軟件的方式來實現,而有些問題來自于畢業設計自身,并非通過技術升級可以解決。本文結合技術教育的特點,考慮學校學生的專業培養方案,提出畢業設計的課題選擇以及技術的選用的總結。
學院本科畢業設計課題方向有如下幾個:硬件課題,網絡課題,軟件信息系統課題,理論研究課題。前三者均需要學生通過實踐來完成,理論研究課題主要集中在軟件過程方法與研究,密鑰加解密算法研究,網絡安全性的研究等,這一類課題需要比較好的理論基礎,同時實踐性的活動也相對少,學生往往需要收集和閱讀課題相關的資料,并在前人的工作基礎上完成課題內容。前三種課題有時需要學生根據課題的需要學習新的知識,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又比較高的要求,同時需要學生能夠在比較短的時間里學會使用開發工具以及開發方法。正如前文所述,由于處于畢業班狀態,學生的注意力不光集中在畢業設計課題上,也面臨工作,考研等比較現實的問題。因此學生經常抱怨沒有時間,或者在比較短的時間里完成一些畢業設計課題相關的活動,這些問題都對本科畢業設計課題的完成質量帶來的影響。考慮到學生的時間有限的情況下,結合近幾年所帶軟件工程專業的畢業設計,總結了以下畢業設計課題選擇方法。
(1)對于軟件工程專業的學生,他們具有比較完善的軟件知識,對于學習和使用新的軟件技術以及開發工具不會有很大的問題,因此在畢業設計課題中讓學生學習一些新技術對學生的學習能力會是一種提高。目前有幾種主流的軟件開發技術和方法,例如.NET,JAVA,PHP,相應的數據庫管理系統也相對穩定,在四年的學習過程中,學生一般都已經掌握了這些編程和SQL知識,因此學生不需要花太多的時間來對技術的熟悉。比較重要的是學生可以借畢業設計課題的機會熟悉一些開發框架。例如.NET2010的MVC開發框架對學生會是一個很好的挑戰,JAVA技術下很多的開源框架均使用了類似的技術,其它新技術如虛擬實現技術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這些技術適用性比較廣,學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會經常碰到。
(2)對于開發課題的規模,過大或者過小均不合適。有些學生為了參加考試和招聘面試經常需要在學校和外地來回跑,甚至為了考研而開夜車的現象也時常發生,原本相對學業壓力的比較小的大四反而成為他們的負擔。因此一個合適大小的課題能夠幫助學生完成畢業設計課題的任務。過大的課題規模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導致最后畢業答辯無法通過。
(3)課題的內容應當有新穎性和實用性。在這方面Web應用有比較多的課題選擇的余地,目前web開發是一個很熱門的領域,許多基于Web的應用層出不窮,博客應用系統,網盤技術,P2P技術等等。另外虛擬現實技術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例如將虛擬現實技術應用于小區三維立體介紹。這些課題既能讓學生學習了新的知識,同時也能在今后的工作中有所用途。課題的新穎性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得他們學習能力和學習興趣有所提高。
(4)本科畢業設計要求學生能夠閱讀英文材料,因此畢業設計課題的文獻翻譯應當與課題內容相關,或者涉及軟件開發過程和框架,或者涉及軟件技術。目前許多技術的文檔資料均是英文材料,學生通過閱讀既提高了英文水平,同時學會了新的技術和方法。
通過所帶畢業設計的效果來看,學生比較喜歡課題的工作量適中,難度適中,在這前提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最高。通過實踐發現,在課題工作量適中的前提下,學生能夠比較好的與教師交流溝通,能夠及時反饋課題進度,學生的這些態度能夠保證課題及時完成,對學生也受益匪淺。
參考文獻
[1] 范錚.在大學計算機系中開設文獻學課程的體會[J].情報科學,1982,5.
[2] 顏莉.課題研究在會計本科畢業設計中的運用[J].當代經濟,2009,5.
[3] 馬捷,田有慶.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應加強三個過程管理[C].科學發展觀與成人教育創新—— 2004年中國成人教育協會年會論文集(I),2004.
[關鍵詞] 藝術設計專業;課題式教學;探討
近些年,由于我國引進了許多海外先進的藝術設計教育方法與理念,國內的藝術設計教育日趨完善,越來越多的藝術設計學校漸漸開始轉變其原來的教學模式與教學內容,院校教師開始舍棄過去對學生進行知識灌輸的教學方式,尊重學生個性發展,對其開展啟發性教學活動,鼓勵學生自主學習,這種新型教學模式開始在藝術設計學院普及起來。其中課題形式便作為一種最為有效的教學形式,南京藝術學院、中央美院等藝術學校的課題式教學形式日漸受到許多相關教育者的關注。課題式教學具體而言,就是老師或者工作室負責人與企業取得聯系,一同確定合作的項目及其目標,再由老師分解該項目,向學生作示范性的指導,進而將學生進行分組,分別對自己承擔的項目任務進行信息收集、共同合作、探索性學習與設計。最后,對一同完成的項目情況進行評價,以此對學生進行考核,確定其是否完成教學目標。
一、課題式教學目標
課題式教學形式,即為一種通過老師引導,讓學生參與到課題研究進行自主學習的新型教育形式。課題式教學的主要目標在于令學生脫離簡單得理論學習層面,將課堂教學變成讓學生參與到實踐活動的平臺,以培育學生的綜合能力、設計能力、創造力,其重在啟發。它關注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積極引導學生發揮個人優勢,激發學生潛在的創造力,重視挖掘和訓練學生的創造力與思維能力。課題式教學的特征之一便是借助于一系列的課題項目來完成教學目標。藝術設計專業的課程安排通常只有方向性模塊,比如,實踐模塊、理論模塊等,每個模塊都依賴于一系列課題來實現,以此達到教學目標。
二、課題式教學環節
圍繞課題開展的課題式教學包括以下環節,理論性研究、課題的具體分析、設計構思、方案的探討、定稿和制作等,通過這一系列環節有助于培育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獨立思考能力。這種課題式教學模式,將課程知識點融入在教學課題的各環節里,讓學生邊做邊學,更容易掌握相關理論知識與設計技能,而且在教學過程中,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性探究學習,重在訓練與培育學生挖掘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與技巧,達到讓其由被動接收知識到主動獲取知識的目的。課題式教學通常分成以下階段:第一階段,課題分析和理論學習階段,通常由老師進行講授,讓學生對相關理論知識有較為完整、系統的理解。第二階段,構思創意和設計草案階段,基于對實地進行考察之上,引領學生進行深入思考與想象,及時抓住出現在腦海里的創意和想法,用文字寫下來或者用草圖畫下來,之后開展頭腦風暴式的討論,分別敘述自己的想法和創意,在老師的指引下,對信息進行整合,找出最合適的設計方案,以此確定最后的設計方向。此環節主要是為了開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力,激發學生的創意思維。第三階段,討論方案和確定設計稿件階段,老師與學生共同組成的項目成員依照計劃開展實際的設計工作,同時在進行設計時積極與企業負責人進行溝通,以推進項目的實行。負責課題的老師系統歸納確定下來的設計方案后,將其打印裝訂好交給合作企業,由企業對方案進行驗收、評估。第四階段,制作完稿和總結學習階段,要成功地完成課題項目,學生目前知識還尚有欠缺,需在做課題期間對相關技能與理論知識進行補充學習。
三、課題式教學效果評價
教學課題項目的效果評價極大地影響著學生最終的學習效果,教學效果評價的科學合理化不僅有助于增強學生和老師的學習互動,還有助于提高教學效果和質量。就藝術專業的課題式教學來看,其課題式教學效果評價重在評價學生的課題執行結果和學習方法掌握情況,將結果性評價和過程性評價相結合進行評價。因此,課題式教學的評價標準需以行業能力要素與課程知識點為中心開展,借助對素養、技能與知識等教學內容的細分,將教學內容和通用能力、崗位能力和專業能力的訓練相聯系起來,綜合考量學生的行業素養、專業技能及理論知識,引導學生樹立整體、系統的設計思維模式,提高學生的綜合知識素養、綜合設計能力。
四、結語
相較于傳統的課程式教學,課題式教學取得了顯著的效果:關注學生綜合能力的培育。借助和企業合作的形式,讓學生以實際銷售和生產為設計出發點來構思自己的設計,緊密聯系企業的產品開發步驟與計劃來開展,把技術的訓練與理論的學習共同融入到完成課題項目的過程里,激發學生自主思考,同時培養了學生的思考分析能力、溝通能力與團隊合作能力,令其對藝術設計開發的程序有較好的掌握,提高了其綜合設計能力。
參考文獻:
[1]鮑偉.淺析藝術設計教學中的課題式教學[J].大眾文藝, 2009年20期.
[2]羅高生.“學研產――產學研”教學模式的思考―以新余學院藝術設計項目式工作室為例[J].設計,2013年02期.
[3]楊頤.“課題制”教學模式在家紡產品形態與結構設計教學的實踐[J].裝飾,2011年第07期.
關鍵詞:美術;課題設計;創新;新穎
中圖分類號]G62.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小學美術教學,不同于其它學科,它是以學生實踐為主,教師每節課的活動時間一般在15分鐘左右,結合學生年齡特點及認知規律,課題的展示宜簡潔、直觀、趣味、新穎,在短時間內,通過學生各種感官,抓住學生注意力,讓學生產生學習興趣,點燃學生的探究的激情,引導他們在藝術課堂中自由地馳騁。在教師揭示本課要學習的內容時,如何抓住課題出示的瞬間,讓它成為有效的教育契機,成為學生學習中璀璨的記憶。在課題的設計上,我注意做到:設計新穎;手段多樣;適時出示;服務教學。
一、課題的設計制作新穎化
1、增加情趣――文學性
在教學活動中,有很多較直白的課題,如“過新年”、“春天”、“彩條貼畫”等。由于小學美術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美術活動接受美的熏陶、擴大藝術視野、培養學習興趣,因此有些技能型的課題就顯得缺乏生氣、較為呆板,需要教師根據教學內容設計課題。如小學美術第二冊中利用開窗原理設計制作一扇小窗子、并畫出窗子中景物的教學內容,教材中的標題就是“制作小窗子”,假如直接用這個課題,學生沒有新鮮感,缺乏情趣,而如果改為“打開窗子看一看”這一課題,則既突出了本課的主要教學目的:制作可以打開的窗子;又增添了一些教學時代感,比較富有生活情趣,使學生產生聯想。學生在制作好各種款式的活動窗后,以日常生活為創造依據,在窗子中畫出各種景物,有人物、動物、窗簾、家具等形象,豐富多彩。可以開啟的小窗與打開窗子后豁然開朗的景物給學生帶來新鮮感和創作的樂趣。
2、圖文結合――變字形
美術課要展示給學生美的畫面,美的感受,美的享受,讓學生每時每刻接受美的熏陶,作為課堂濃縮的課堂教學板書,我每節課都精心設計,改變常規中漢字或圖畫出示課題的方法,采用字畫結合的形式精彩點題,讓學生一上課了解課題時就被新穎的課題所吸引,如上一年級《洗澡》一課時,我將課題“洗澡”兩字的三點水偏旁變成三滴水的圖畫,將“澡”字的品字頭變成三個“泡泡”,“ ”兩個字吸引了學生極大興趣,然后我根據“水滴和泡泡”展開提問,學生有了思維方向和依據,暗中鼓勵學生標新立異,大膽創新,也給學生一份帶趣味的啟發,順利地開展教學。如此課題設計在潛移默化中鼓勵學生標新立異,大膽創新。也給學生一份帶趣味的啟發。所以一個活潑新穎的板書使學生在倍感親切的字體中,加深所學知識的印象。
二、課題的出示手段多樣化
美術課的課題出示要盡量生動有趣、富有啟發性,以引起學生的新奇感和求知欲,為學生順利地學好新課創造良好的條件。
1.因勢利導過渡出示
結合與本堂課有聯系的內容,通過復習舊知識、講評作業等作為過渡來揭示課題。一年級美術課中的《下雨了》這一課,教師將上堂課學生的優秀作業“雞的一家”展示出來,因勢利導,講故事的形式引出雞的一家在下雨時的情景。由此出示課題“下雨了”,非常自然、富有童趣,學生也從中了解了雨天的天氣及環境變化情況。
2.回顧總結比較出示
通過比較繪畫及制作的形式、方法等異同引出課題。如在上《撕紙貼畫》一課時,教師可以展示幾幅相同圖案但用不同方法繪制的作品,有彩筆畫、剪貼畫、樹葉貼畫等,這些畫種大部分已經學過了。其中一幅撕紙貼畫不同于這幾幅作品。它與剪貼畫有點類似但是邊緣比較粗糙,是手工撕出來的。這樣在學生集中注意力進行比較后,教師及時出示課題,效果會較理想。同樣,在教對稱式、均衡式紋樣時也可以用到這種方法。
3.優化資源談話出示
師生通過談話、討論、發表見解來出示課題、導入新課。我在上《太陽》一課時,和學生談話中,學生提到了“太陽兄弟”,另一個學生緊跟著說“天上原來有十個太陽”,我及時優化資源,將課題出示為《太陽十兄弟》,通過和學生繼續交談,在板書的文字課題下隨手畫出幾個形態各異的太陽形象,將太陽形象從單一的豐富性、從豐富性到人文性,學生頭腦仲單一的太陽造型得到拓展,變得豐富,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課堂效果十分理想。
4.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根據新授知識的需要,創設人物形象、自然風貌等教學情境,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在課堂環境與教學內容相一致的氣氛下,教師適時出示課題,造成一種感染力和沖擊波。五年級《萬里長城》這一課,我們可以一試這種課題出示方法。教師先請學生聽一段樂曲《駝鈴響叮當》,看哪位同學能夠說出這首曲子描繪了一幅什么畫面。根據學生道出的沙漠、駱駝,教師在音樂聲中娓娓說出:在茫茫的沙漠中,中國的一條巨龍從這里向東延伸;在渺無人煙的戈壁曠野上,長城筑下了座座雄關。然后伴著音樂,讓學生看錄像中雄傳的長城。當他們沉浸在美妙的景色、優美的音樂中還未緩過神時,教師出示課題,引起學生極大的繪畫熱情。
5.激情引趣表演出示
教師或學生針對教學內容進行相關的現場表演后出示課題,能引起學生很高的創作熱情。上低年級的《小手套》時,教師就可以用直觀有趣的手形表演來激發興趣,從而出示課題,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學內容上來。《紙偶》《小紙人》等課都可以用這種方式來出示課題。“教有法,而學無定法。”教學過程中的客觀規律是不會多變的,而具體的教學方法卻是多種多樣、靈活機動的。美術課題的出示方法還有很多:通過故事、兒歌出示;通過游戲出示;通過提問出示;通過實驗出示;通過欣賞出示等。無論采用什么方法來出示課題,都必須從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出發,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學內容上來,奏好一堂美術課的優美序曲。
三、課題出示把握時機
課題的出示可以一上課就寫在黑板上,也可以隨著課堂教學過程逐步完成,或者在整節課結束時,用過學生的探究、匯總歸結出來,這需要美術教師有一定的扎實的基本功為底蘊的。
很多科研人員(包括臨床醫生)在進行科研工作過程中,習慣用專業知識取代一切其他知識。其突出表現是:等科研工作已經完成,甚至論文已寫完,因某些數據處理有問題被退稿時,才想起要找統計學工作者幫助處理論文中的實驗數據;考慮問題稍周到一些的科研人員在科研工作完成之后,在撰寫論文之前就想到要運用統計學知識來分析實驗數據。這兩種運用統計學的科研人員都是在把統計學當作分析數據的“計算工具”或當作發表學術論文的“敲門磚”,是對統計學重要性認識不足的突出表現。理由很簡單,科研數據是否正確可靠、是否值得進行數據分析、結論是否可信等一系列重要問題都沒有令人信服的證據來幫助說明,換句話說,若缺乏科研設計或科研設計不科學、不完善,即使花費10年時間和數億人民幣進行調查或實驗獲得了大量科研數據,與某人用計算機產生的毫無專業含義的任意多個隨機數據沒有什么區別,除了浪費了大量國家和人民的血汗錢,對科學技術進步、對人類的貢獻不僅為零,甚至是負數!因此,在進行科研工作之前,制定科學完善的科研設計方案,特別是其中的實驗設計方案或調查設計方案的質量好壞,是科研工作成敗的關鍵所在!
科研設計包括專業設計和統計研究設計。專業設計主要包括基本常識和專業知識的正確、全面、巧妙地運用;而統計研究設計包括實驗設計、臨床試驗設計和調查設計。值得注意的是:在很多科研人員所做的科研課題中,不僅嚴重忽視統計研究設計,就連專業設計也有嚴重錯誤,主要表現在犯了基本常識錯誤和違背專業知識錯誤。這類錯誤所發生的頻率還相當高,是一種不能容忍的不正常現象!
在統計研究設計所包含的3種研究設計中,實驗設計是最重要的,因為很多關鍵性的內容都包含在其中,其核心內容是“三要素”、“四原則”和“設計類型”。所謂“三要素”就是受試對象(或調查對象)、影響因素(包括試驗因素和重要的非試驗因素)和實驗效應(通過具體的觀測指標來體現);所謂“四原則”就是隨機、對照、重復和均衡原則,它們在選取和分配受試對象、控制重要非試驗因素對觀測結果的干擾和影響、提高組間均衡性、提高結論的可靠性和說服力等方面將起到“保駕護航”的作用;所謂“設計類型”就是實驗中因素及其水平如何合理搭配而形成的一種結構,它決定了能否多快好省且又經濟可靠地實現研究目標。科研人員若對重要非試驗因素考慮不周到、對照組選擇不合理、設計類型選擇不當或辨別不清,導致科研課題的科研設計千瘡百孔、數據分析濫竽充數、結果解釋稀里糊涂、結論陳述啼笑皆非。下面筆者就“實驗設計”環節存在的問題辨析如下。
1 在分析定量資料前未明確交代所對應的實驗設計類型
人們在處理定量資料前未明確交代定量資料所對應的實驗設計,對數千篇稿件進行審閱后發現,大多數人都是盲目套用統計分析方法,其結論的正確性如何是可想而知的。這是一條出現非常頻繁的錯誤,應當引起廣大科研工作者的高度重視。
2 臨床試驗設計中一個極易被忽視的問題——按重要非試驗因素進行分層隨機化
例1:原文題目為《氣管舒合劑治療支氣管哮喘的臨床觀察》。原作者寫到:“全部病例均來源于本院呼吸專科門診和普通門診,隨機分為治療組40例和對照組30例。其中治療組男21例,女19例;年齡21~55歲,平均(36.28±9.36)歲;病程2~23年,平均(10.31±17.48)年;病情輕度者16例,中度24例。對照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齡20~53歲,平均(35.78±9.53)歲;病程3~24年,平均(11.05±6.47)年;病情輕度者13例,中度者17例。兩組間情況差異無顯著性,具有可比性。”請問這樣隨機化,其組間具有可比性嗎?
對差錯的辨析與釋疑:顯然,研究者在試驗設計時未對重要非試驗因素采用分層隨機保證各組之間的可比性。這條錯誤的嚴重程度為不可逆,出現不可逆錯誤意味著原作者的試驗設計具有無法改正的錯誤,必須重做實驗!究其原因,主要是原作者未理解統計學上隨機的概念。統計學上隨機化的目的是盡可能去掉人為因素對觀測結果的干擾和影響,讓重要的非試驗因素在組間達到平衡。稍微留意一下原作者隨機化分組,明顯帶有人為的痕跡,治療組40人比對照組30人多出10人;治療組病程的標準差17.48是對照組病程的標準差6.47的近3倍。筆者很疑惑怎樣的隨機化才能達到如此的不平衡?事實上隨機化有4種:子總體內隨機、完全隨機、分層隨機和按不平衡指數最小原則所進行的隨機,原文條件下應當選用分層隨機,即以兩個重要的非試驗因素(性別和病情)水平組合形成4個小組(男輕,女輕,男中,女中),然后把每個小組內的患者再隨機均分到治療組和對照組中去,這樣分層隨機的最終結果一定是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5人,且使2組間非試驗因素的影響達到盡可能的平衡,從而可大大提高組間的可比性。在本例中,若“病程”對觀測結果有重要影響,在進行分層隨機化時,在按“性別”和“病情”分組的基礎上,還應再按“病程”(設分為短、中、長)分組,即共形成12個小組,將每個小組中的患者隨機均分入治療組與對照組中去,這是使“性別、病情、病程”3個重要非試驗因素對觀測結果的影響在治療組與對照組之間達到平衡的重要舉措,也是所有臨床試驗研究成敗與否的最關鍵環節!
3 實驗設計類型判斷錯誤
例2:某作者欲觀察甘草酸、潑尼松對慢性馬兜鈴酸腎病(AAN)腎損害的干預作用,于是,進行了實驗,數據見表1。原作者經過用甘草酸和潑尼松分別與同期正常對照組和模型組比較,一個P<0.05,另一個P<0.01,于是得到甘草酸、潑尼松對慢性AAN腎損害具有一定程度的保護作用,且潑尼松的效果更佳。請問原作者的結論可信嗎?表1 各組大鼠血BUN及SCr變化比較(略)注:與正常對照組同期比較,*P<0.05,**P<0.01;與模型組同期比較,P<0.05,P<0.01
對差錯的辨析與釋疑:本例錯誤極為典型,通常科研工作者欲觀察某種藥物是否有效,習慣上會建立正常對照組、模型組(即該藥物擬治療的病態組)和在模型組基礎上的用藥組(如本例中甘草酸組和潑尼松組)。這樣的設計本身并沒有錯,但這僅僅是專業上的“實驗安排(可稱為多因素非平衡組合實驗[1])”,而并非是統計學中所說的某種標準實驗設計類型。寫在“組別”之下的4個組,并非是一個因素的4個水平,而是2個因素水平的部分組合。這2個因素分別是“是否建模(即正常與模型2個水平)”和“用藥種類[即不用藥(相當于安慰劑)、用甘草酸和用潑尼松3個水平]”。2個因素共有6種水平組合,即“組別”之下缺少了“正常基礎上用甘草酸”和“正常基礎上用潑尼松”。這樣設計的實驗才可能反映出“是否建模”與“用藥種類”2個因素之間是否存在交互作用。
在本課題研究中,由于未在實驗前作出正確的實驗設計,處理數據時錯誤就悄然產生了。具體到本例,從原作者在表1的注解中可以看出,通過單因素方差分析分別比較同期(即相同觀測時間點)的甘草酸組和潑尼松組與正常對照組和模型組之間的差別是否有統計學意義。這樣的做法有3個嚴重錯誤:第一,嚴格地說,在模型組基礎上的用藥組是不適合直接與正常對照組相比較的,因為這樣的比較解釋不清到底是藥物的作用還是由于模型未建成功而造成的假象;第二,將各個時間點割裂開分別比較破壞了原先的整體設計,數據利用率降低,誤差估計不準確,導致結論的可信度降低。將一個重復測量實驗的各個時間點割裂開來考察,就等于在各個片段上估計實驗誤差、作出統計推斷,好像盲人摸象一樣,摸出來的結果差別何其之大;第三,要想說明兩種藥物哪個效果更佳,在得出差別具有統計學意義的基礎上,衡量的標準是應看組間平均值的差量的大小而不應看P值是否足夠地小,不能說P<0.01時就比P<0.05時更有效,這種忽視實驗誤差、忽視絕對數量和脫離專業知識的想法和做法都是不妥當的。
如何正確處理表1中的實驗資料呢?關鍵要正確判定該定量資料所對應的是什么實驗設計類型。由前面的分析可知,表1定量資料對應的是“多因素非平衡組合實驗”,而不是某種標準的多因素實驗設計類型。明智的做法是對“組別”進行合理拆分,即根據專業知識和統計學知識,對“組別”之下的所有組重新進行組合,應使每種組合對應著一個標準的實驗設計類型。正確地拆分結果分別見表2和表3。表2 正常對照組與模型組大鼠血BUN及SCr變化的測定結果(略)表3 模型組和2個用藥組大鼠血BUN及SCr變化的測定結果(略)
事實上,由科研習慣形成的這一套實驗方案筆者形象地稱之為多因素非平衡的組合實驗,或者說,它是實驗設計的表現型。通常可以進行統計分析的都必須是標準型(即統計學上所說的某種實驗設計類型),因此需要能看出代表表現型本質的原型(本例中組別之下應該有6個組,這6個組構成一個2×3析因設計結構,但原作者少設計了2個組)。通常需要將表現型或/和原型拆分成標準型后再選擇合適的統計分析方法進行數據分析。本例根據原作者的意圖,可以將表1拆分成2個標準型,形成2個具有一個重復測量的兩因素設計定量資料,見表2和表3。相應的統計分析方法就是具有一個重復測量的兩因素設計定量資料的方差分析。此處請讀者注意:第一,具有一個重復測量的兩因素設計定量資料的方差分析和一般的方差分析雖然都叫方差分析,但它們的計算公式卻有本質區別,絕不可混用;第二,重復測量因素(本例中為時間)不要與實驗分組因素(表2中叫“是否建模”;表3中叫“藥物種類”)同時列入左邊,它們是本質不同的兩種因素,一般應該把“重復測量因素”放到表頭橫線下方。
通過本例可以看出,在實驗前明確實驗設計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情。試想,若讓本例原作者寫明他的實驗設計類型,他必然就會對基本的實驗設計類型作一番調查和學習,自然就能發現他所“設計”的實驗并不是統計學上相應的實驗設計。那么通過咨詢相關人士必能做出比較正確的實驗設計,不僅可以提高科研設計水平,而且可以大大提高科研課題和論文質量。
例3:原文題目為《土荊芥-水團花對胃潰瘍大鼠黏膜保護作用的研究》。原作者使用單因素多水平設計定量資料方差分析處理表4中的數據。請問原作者這樣做對嗎?表4 各組黏膜肌層寬度、再生黏膜厚度變化(略)注:與正常組比較,aP<0.05;與NS組比較,bP<0.05;與CP 10 mg·kg-1 組比較,cP<0.05
對差錯的辨析與釋疑:本例涉及到統計學三型理論[1]中的一些概念,簡單地說就是可以直接進行統計分析的來自標準設計的數據表叫標準型,反映問題本質但并非是標準型的數據表叫原型,而掩蓋了原型信息的數據表叫表現型。“組別”之下的6個組,似乎是某個因素的6個水平,其實不然!這6個組涉及到多個試驗因素,應對“組別”拆分重新組合后,再分別判定各種組合所對應的實驗設計類型,并選用相應的統計分析方法。組合1:空白對照組(正常)、陰性對照組(NS),這是單因素兩水平設計(簡稱為成組設計)。由于正常組無實驗數據,故該組合無法進行統計分析;組合2:NS組、RA組、CP(20/mg·kg-1)組,這是單因素3水平設計,因素的名稱叫“藥物種類”;組合3:NS組、CP(10/mg·kg-1)組、CP(15/mg·kg-1)組、CP(20/mg·kg-1)組,這是單因素4水平設計,因素名稱叫CP的劑量(其中,NS組可視為CP的劑量為0)。
對于組合2和組合3,若定量資料滿足參數檢驗的前提條件,可選用相應設計定量資料的方差分析,否則,需要改用相應設計定量資料的秩和檢驗。
4 人為改變設計類型且數據利用不全
例4:某作者使用表5中的數據進行分析,欲比較治療組和對照組在治療后的各個時間點的療效情況,使用的分析方法為一般卡方檢驗,請問原作者這樣做對嗎?
對差錯的辨析與釋疑:從給出的統計表可以看出,該作者有意或者無意之間收集了一類相當復雜的實驗設計類型下的定性資料,結果變量為多值有序變量的具有一個重復測量的兩因素設計定性資料,處理這個設計下收集的定性資料要使用相應設計定性資料的統計模型分析法。由于上述方法過于復雜,因此,通常在實際運用中,實際工作者將重復測量因素武斷地視為實驗分組因素,從而使該資料變為結果變量為多值有序變量的三維列聯表資料。在已經出錯的前提下,原本應當使用CMH校正的秩和檢驗或者有序變量的多重logistic回歸分析處理資料。然而,該作者顯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合并了數據,將結果變量變成二值變量(有效、無效),也就是說,原作者實際使用的僅僅是最后一列數據(即總有效率),并且最為嚴重的錯誤是將三維列聯表資料強行降維成二維列聯表資料,使用一般χ2檢驗進行分析。經過一系列的簡化與錯誤合并,最后結論的可信度還剩下多少呢?表5 原作者對2組療效比較的試驗設計及數據表達(略)注:與對照組同期比較,*P<0.05
由于篇幅所限,這類錯誤筆者只給出1例,實際上此類例子在很多雜志中普遍存在。這說明在進行實驗設計時,很多研究人員并未做到心中有數;分析數據時,按自己熟悉的簡單統計分析方法所能解決的數據結構強硬地改造數據,嚴格地說,在用表格表達實驗資料的那一剎那就已人為改變了資料所對應的實驗設計類型,這種做法的科學性和得出結論的正確性都將受到質疑[2]。
5 正交設計及數據處理方面的錯誤
人們在進行正交設計和對正交設計定量資料進行統計分析時,常存在下列3個誤區:很多人過分強調用正交設計可以大大減少實驗次數,因此,無論各實驗條件(正交表中的每一行)下的實驗結果波動有多大,都不做重復實驗,這是第1個誤區;將正交表各列上都排滿試驗因素,用對實驗結果影響最小的試驗因素所對應的標準誤作為分析其他因素是否具有統計學意義的誤差項,導致誤差項的自由度較小,結論的可信度較低,這是第2個誤區;在對正交設計定量資料進行方差分析后,即使存在多個無統計學意義的因素,仍對少數幾個有統計學意義的因素進行解釋,未將無統計學意義的因素合并到誤差項中去重新估計實驗誤差,以獲得具有較大自由度的誤差項,這是第3個誤區。
參考文獻
【關鍵詞】 初中生;綜合閱讀素養;課題設計
一、課題的研究背景
近幾十年來,國外學者對閱讀理論的研究給予極大關注。他們從心理語言學、社會語言學、認知心理學等各個不同角度,對閱讀作了廣泛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然而,諸多研究者以調查研究的方法對學生的閱讀現狀作了調查和分析表明:閱讀尚未成為大多數中小學教師實現專業維持的教學方式。此外,縱觀國內對初中閱讀素養的研究,都只局限于某個具體學科的閱讀素養研究,未見從整體上對初中生“閱讀綜合素養”的研究的報道。因此,本課題提出了在對不同學科閱讀素養研究的基礎上,進行縱向、大跨度思維,從整體上深入研究培養學生綜合閱讀素養的策略和方法。
依據上述背景,撫順十九中學聚集了本校語文、英語、數學、史地生等不同學科的骨干教師參與到本課題的研究中,根據不同學科對閱讀素養培養的自身特點,有針對性的分別對不同學科的閱讀素養培養的關鍵問題進行理論和實驗研究,找出不同學科的學生閱讀素養培養的一般規律和有效方法。在此基礎上,進行縱向、大跨度思維,借鑒其他學科的研究成果進一步提升和改進本學科學生閱讀素養培養的策略和方法,進而從整體上全面提升初中生閱讀素養的綜合能力培養,構建省時、高效的閱讀教學模式。
二、課題的含義
閱讀素養是指閱讀的動機、情趣和閱讀技能、閱讀習慣等閱讀心理的構成和培養。學生對各種學科知識的學習都離不開閱讀,通過閱讀獲取信息、接收知識、培養能力。因此,本課題中涉及的“閱讀素養”實際上是指“閱讀綜合素養”,涵蓋了初中語文、英語、數學、史地生等不同學科的閱讀素養的培養。不同學科的閱讀素養的培養既有緊密聯系,又具有各自的不同特點,因此,對于初中生不同學科閱讀素養的培養策略和方法,應具有較強的針對性,不能以偏概全,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三、課題的研究內容
本部分研究力求從縱向、深層次探索出培養初中生綜合閱讀素養的有效方法和策略,進而有針對性的指導各學科教師在培養本學科學生閱讀素養的研究中有所突破和創新,探索出更加有效的閱讀素養培養模式。
四、本課題的創新點
1、緊貼我校的學生資源現狀(學生群體的閱讀基礎均較為薄弱),以各學科的新課程標準為依據,以課堂教學為切入點,根據不同學科的自身特點,有針對性開展各學科的培養學生閱讀素養的新策略和新方法研究。
2、進行縱向、大跨度思維,借鑒其他學科的研究成果進一步提升和改進本學科學生閱讀素養培養的策略和方法,進而從整體上全面提升初中生閱讀素養的綜合能力培養,構建省時、高效的閱讀教學模式。
五、課題的研究方法
1、本研究首先利用文獻分析法,查閱文獻資料,整理國內外閱讀理論及閱讀教學研究現狀,分析其研究成果與不足之處,確立本研究的理論基礎。
2、利用個案研究法、通過對部分學生和老師交流、聽課,在平時狀態下搜集、研究第一手資料,分析目前初中生不同學科閱讀教學現狀,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初中閱讀教學模式的具體改進方法。
3、采用案例研究和經驗總結等方法進行不同學科的閱讀素養培養的理論基礎性研究。主要側重于有針對性的進行有效方法和策略融入到閱讀中的教學設計研究。
4、本研究采用實驗法和統計分析法,對不同年級的平行班進行對比實驗教學研究。實驗班采用以閱讀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對比班采用以傳統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定量采集實驗教學前后的考試成績和分布情況等相關數據,運用統計分析法分析學生實驗前后閱讀能力和閱讀綜合運用能力的變化,以驗證以新的教學模式能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并通過教學實驗修改、充實、完善課題研究方案,不斷提升實驗教師的閱讀教學水平。
六、完成課題的保障條件
1、本課題屬于基礎研究,研究周期為3年,實驗教師具有較為充足的理論研究時間和實驗實施時間。此外,學校具有充足的研究資料、研究經費和研究技術設備,可以保證課題的順利實施。
2、本校具有優良的教學改革氛圍和創新意識,以校長為首的領導班子大力支持和倡導具有創新方思維的教學手段在教學過程中實施,學校后勤給予充分的資金保障,經費落實到位,能夠保證本課題的順利進行。
3、我校與省內眾多中學有著廣泛的合作和交流,通過邀請不同學校的英語學科的專家和骨干教師進行講學和交流,可以及時調整和修改本課題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案,能夠保證本課題始終具有正確的研究方向和實施方法。
4、目前,課題組成員已經開展了本課題的部分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定得研究進展,相關研究成果即將發表在國內教育期刊《新課程》和《讀寫算》,基本上建立了本課題的研究雛形。
七、預期研究成果
1、提交體現“培養初中生綜合閱讀素養研究”創新教學思想的教學案例設計;
2、提交“培養初中生綜合閱讀素養研究”的課題研究報告;
3、提交省級以上教育期刊發表的有關本課題成果論文3篇以上。
參考文獻
1 各學科的《新課程標準》[M].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01.
2 邢娜. 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策略探討[J]. 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 2010年第2期 。
論文關鍵詞:產品形象,品牌,設計
1. 研究范圍的界定
產品形象的建立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內容:(1)產品的視覺形象:產品造型、產品風格、產品PI系統、產品包裝、產品廣告等;(2)產品的品質形象:產品規劃、產品設計、產品生產、產品管理、產品銷售、產品使用、產品服務等;(3)產品的社會形象:產品社會認知、產品社會評價、產品社會效益、產品社會地位等內容。本課題主要是對正泰電工的產品的外觀造型、風格以及產品線進行規劃研究。
2. 正泰電工產品形象策略設定過程
2.1 正泰的品牌定位
正泰建筑電器有限公司始創于1997年,主導產品包括電工、照明、智能、小家電等四大系列、1200多種不同規格的產品。歷經十年的不懈奮斗、創新磨礪,以現代化的管理、優質的產品和良好的服務贏得廣大顧客的青睞,綜合實力位居全國電工行業前列,正泰電工品牌已享譽國內及東南亞、澳洲等市場。[①]但是面對目前電工行業激烈的競爭,如何在與國際電工品牌過程中生存、發展,成為正泰電工品牌思考與研究的課題。
何謂“正泰”:正,即經營要走正道,為人要講正氣,產品要做正宗;泰設計,即泰然、安泰、三陽開泰。因正而得泰,正道則泰興。是謂“正泰”論文開題報告范例。[②]正泰品牌圖1 正泰品牌標志
標志如圖1所示。該集團旗下的子公司品牌均以“集團品牌+產品屬性”格式命名,而“正泰電工”就是子公司品牌之一。
通過正泰的自我描述可以看出,正泰企業作為一個在溫州發展起來的民營企業,其核心價值觀(圖2)還是很明確的。在中國品牌研究院公布的第二屆中國行業標志性品牌名單中,正泰蟬聯低壓電器行業標志性品牌。這也說明了正泰品牌的價值。利用好正泰的品牌價值,發揮其品牌影響力,在正泰品牌形象的指導下,樹立起其電工產品的產品形象;而產品形象的樹立,也是對其品牌形象的維護,進一步提高了正泰的品牌價值。
圖2 正泰企業核心價值觀
2.2 市場現有開關產品形象調查比較
(1)按型號分
墻壁開關產品按照型號可以分為120、86、118三種。其中118系列以家裝較多,86系列以工程為多,120系列則以浙江為多。如圖3所示。
圖3 墻壁開關按型號劃分
(2)按造型風格分
開關面板的外觀造型也十分多變,目前,主要以簡約主義風格,大平板直線條設計為主,并局部進行裝飾,簡潔實用。因為歐洲許多開關品牌進入中國市場,帶來了歐洲設計的新鮮元素,流線型的歐式開關曾經流行一時,以西門子和西蒙的產品為主設計,給人帶來動感活潑的波浪流線造型設計。市場上目前還有一些開關造型比較獨特,面板裝飾線條較多,指示燈、熒光條的設計也比較花哨,以飛雕的產品為代表,主要是針對低端市場,市場份額較小。
圖4 按造型風格分類
(3)按材質色彩分
大多數的開關面板的材料為PC材料。主要以白色調為主,色給人清潔凉爽,干凈利索的聯想。白色PC材料又有多種處理方法,有光亮平滑的白色,有壓了紋理,質感鮮明的白色,有帶花紋的白色,白色搭配局部彩色、深色、或金屬色的點綴,畫龍點睛,亦可提升產品的檔次。
看一下身邊的潮流,以換彩殼手機的熱銷為縮影,彩色開關面板也開始走進人們的生活論文開題報告范例。隨著高新技術的發展,金屬色迎合了這一類的時尚和風格,也是時下最流行最酷的色彩,在這個越來越追求奢華的時代中,金屬色還將延續很長的一段生命力設計,金屬色能給人帶來高檔豪華的感受。金屬色又有啞光、拉絲和鍍鉻等多種效果,帶有色彩傾向的金屬色,還可搭配使用,但是產品價格較高。所以退而求其次就出現了采用銀色噴涂處理的面板,在市場上掀起了金屬流行色的熱潮。
圖5 按色彩材質分類
(4)開關面板產品視覺形象比較
目前的開關市場絕大多數產品外觀定位都非常相似,以簡約風格為訴求,總體外觀差異性不大。同質化現象比較明顯。但是,外觀形態各種風格都有所體現。
圖6 開關面板產品視覺形象的比較
2.3 電工產品消費者構成及影響其購買的因素
電工產品在中國每年的市場容量90%以上是靠房地產市場的發展而帶來。電工產品介于耐用消費品和工業品之間。一般來講每人人均消費不超過3次,重復購買頻率低,日常關注度低,消費者行為介與感性與理性之間。消費者對品牌的忠誠度較低,影響購買電工產品因素主要有:產品質量、外觀形象、廣告、服務、價格等。
直接消費者一般是私人消費者,他們購買產品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裝修住宅或商業設施,他們的購買決策過程受到品牌廠家、廣告宣傳、電工、朋友親戚、商店陳列、商店推薦、價格、自己的消費體驗等諸多因素影響;間接消費者主要包括工地水電項目部經理、裝修公司水電項目經理、電工,他們的購買決策過程受到設計院、工程甲方、品牌、廠家廣告宣傳、價格、商店陳列、商店推薦、利潤、自己的消費體驗等因素影響。現階段購買商品房的主要消費者是上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中葉出生的人們。70年代出生的青年消費者對生活充滿激情與憧憬,購物感性較沖動,個性較張揚,對歐美生活很向往,攀比心理較強。而50年代至60年代出生的中年消費者消費比較理性,消費觀點注重安全、實用及周圍環境的協調性,對價格較為敏感設計,是中檔開關插座的主要消費群體。商店、餐館、酒店、賓館、辦公樓、公共場所等也是開關插座的選購者,他們選擇開關插座的檔次主要是根據建筑物的定位。農村市場是低檔開關插座、明裝開關插座的主要消費群體論文開題報告范例。
2.4 正泰電工現有產品線
圖7 正泰電工開關產品線
從圖7可以看出,正泰開關大致分為六個系列,其中NEW1系列是正對農村市場的低檔明裝86開關,外形與NEW7系列相同,在產品外觀上與其它品牌差異性不大,主要依靠其價格優勢來占領市場。NEW2系列是歐式開關,外觀造型圓潤,產品種類單一,與以歐式開關為主的歐洲開關巨頭西門子、西蒙等品牌相比并不具有競爭優勢。NEW5系列是118型號開關,NEW5是低端路線,NEW5E是中檔開關,中間一塊面板采用銀色噴涂工藝,NEW5F和NEW5G為新品。總體上看,NEW5系列由于型號地域性限制,市場銷量也不高。NEW6系列主要是86型的中檔產品,NEW6由于其面板有多種顏色搭配,成為一大亮點。NEW6C、6D、6E、6F是最近兩年推出的新品,創新性外觀設計,在材質、色彩等方面都有所突破,目前已經成為公司的主力產品。NEW7系列是86型號的工程版產品設計,主要是依靠其較低的價格,在工程上廣泛應用,具有一定的市場占有率,但是由于其外觀與其它品牌產品嚴重同質化,所以,當原材料成本上升之后,對其優勢構成一定威脅。NEW7E正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而產生的,外形簡潔細膩,而且成本也不高,市場反應不錯。NEW9系列是120型開關,主要市場在江浙地區,NEW9是低端產品,NEW9E和NEW9F屬中高檔產品,是在最近推出的新款,首先采用了鍍鉻金屬包邊設計,造型細膩。
通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由于在公司產品設計上,產品形象的概念剛剛引入,所以,正泰的品牌價值并沒有能夠在品牌形象上完整的體現出來。
2.5 產品品牌形象設計策略設定
通過上面對市場現有開關產品形象、電工市場消費者等方面進行分析,再結合正泰的品牌定位設計,以及正泰現有產品線,應用SWOT分析方法,來確定正泰企業本身的競爭優勢(strength),競爭劣勢(weakness),機會(opportunity)和威脅(threat),從而將公司的戰略與公司內部資源、外部環境有機結合。清楚的確定公司的資源優勢和缺陷,了解公司所面臨的機會和挑戰,對于制定公司未來的發展戰略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通過對比和歸納,判斷企業的優勢、劣勢、機遇和威脅,更準確地找到通向未來品牌定位的途徑(如圖8)。
圖8 正泰電工SWOT分析
通過上圖可以看出,正泰電工在國內電工行業還是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的,并且當前我國的市場機遇也非常好,但是,面對著激烈的市場競爭,需要加強管理,向國際品牌學習,不斷縮小差距,同時要以卓越的產品為基本,與消費者建立良好的溝通,才能使企業品牌形象落到實處。針對目前現狀,為了使產品具有一致性和獨特性設計,并且符合正泰品牌的核心價值觀,現提出以下幾點產品開發策略:
(1) 對低端產品外觀進行改良設計,與其它品牌產品形成差異化。
(2) 中高檔產品設計風格進行統一論文開題報告范例。因為NEW9D產品外觀行業反應較好,建議設計風格向9D靠攏。
(3) 研發高檔產品,雖然目前市場上的高檔產品被國外品牌所占領,但是由于正泰目標是成為“世界一流電氣制造企業”,所以,也應該進軍高檔產品市場,同時也填補正泰高檔產品的產品線。
(4) 正泰電工開關產品的產品線基本清晰,但是在市場推廣的時候依然沿用企業內部名稱編號,不利于市場推廣,建議給每個系列產品起個好聽的名字,例如西門子的“靈致”系列、“靈動”系列等,一方面利于市場推廣,另一方面也通過名稱使不同系列的開關具有一定的相關性,給人帶來一種統一的感覺,以利于品牌形象的塑造。
整合開關設計元素,主要包括面板、按鍵、指示燈(熒光條)、產品商標四個基本內容,屬于簡單產品,可設計點不多,如果單純從視覺形象上對其進行統一設計,難免會給人帶來死板和缺乏創新的感覺。應該從品牌核心價值上挖掘內容,為了使品牌精神清晰的體現在產品上,使不同產品線的產品達到微妙的和諧統一。
3. 總結
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正泰電工作為民族電工行業的領軍人物,運用工業設計的理念,來對產品的開發進行規劃是十分必要的。通過研究產品與企業品牌、文化的內在關系,通過產品形象的設計和新產品的開發,來促進品牌的成長,同時通過企業品牌的成長來加深產品形象的文化內涵,產生超脫于實體功能技術層面的高附加值。只有這樣,才能提高產品在市場的競爭力,從而拉動企業持續恒久發展。
參考文獻:
[1]《產品形象的視覺設計》,張凌浩,劉剛,東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
[2]《產品設計指南》,s.point design,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年
“課題一生活中常見的鹽”說播課教學設計
平羅縣黃渠橋九年制學校
教師:劉立娟
今天我說播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初中化學下冊第十一單元課題一生活中常見的鹽第2課時。下面我將從教學目的、教學理念、教學分析、教學方法及教學安排五個方面來進行闡述。
一、教學目的。本節課從兩個層面設計的教學目的。
(一)知識層面教學目的
1、讓學生認識碳酸鈣、碳酸鈉、碳酸氫鈉的組成性質和用途。
2、讓學生學會碳酸根離子檢驗方法。
3、初步認識新的反應類型復分解反應。
(二)學生情感層面的教學目的
1、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和能力。
2、讓學生充分感受到科學探究的樂趣從而增強學生創新素養能力。
二、教學理念
1、讓學生以輕松愉悅的心情去認識多姿多彩,與人類息息相關的化學世界,積極探究化學奧秘,形成持續學習化學的興趣。
2、從學生已有經驗出發讓他們在熟悉的情境中感受到學習化學的重要性,了解化學和日常生活密切聯系。并逐步學會分析和解決與化學有關的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讓學生積極主動去體驗享受探究過程,逐步培養學生創新素養能力。
三、教學分析
(一)教學內容分析
鹽是中考的重點考試內容,寧夏中考化學試卷在2018年關鹽測試分值為分,2019年為分,2020年為分。鹽類的性質綜合了酸、堿、鹽、金屬、非金屬氧化物相關性質考察,學好鹽是整個化學學習過程中相關物質性質知識點的回顧和綜合應用,是整個化學學習內容的升華,對于學生而言,學好、學通鹽的性質對于學好化學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本節課主要認識常見碳酸鹽的性質,該內容與第十單元常見酸和堿為同一體系,相互聯系,在上一單元學習中學生對鹽的概念已有初步認識,知道化學中的鹽與食鹽的區別,本節課主要利用二氧化碳的制取實驗做引導探究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等碳酸鹽與酸和堿的反應,從而認識常見碳酸鹽性質,并初步認識和掌握復分解反應概念。
(二)教學重點
1、認識常見碳酸鹽的用途。
2、學會碳酸根離子檢驗方法。
3、初步認識復分解反應概念。
(三)教學難點
怎樣正確合理的利用碳酸根離子檢驗方法去分析和解決與化學有關的實際問題。
四、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舊知識回憶、實驗探究、歸納總結
教學手段:多媒體輔助、演示實驗、學生探究實驗
五、教學安排(教學過程)
引入:前面對于鹽的概念我們已有初步認識,我們了解到化學中的鹽指的是由金屬離子和酸根離子形成的一類化合物,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下常見的鹽的性質。教師在黑板上書寫三種碳酸鹽的化學式,碳酸鈣、碳酸鈉、碳酸氫鈉從它們的結構上來看它們有什么共同的特點?學生共同回答:都有碳酸根離子。教師總結:我們就將這種含有碳酸根離子的化合物統稱為碳酸鹽。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碳酸鹽的性質和用途。
一、板書課題,展示學習目標
二、教學內容
(一)認識碳酸鹽的化學性質
請同學觀看一段視頻“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學生仔細觀察實驗方法、步驟以及實驗現象,并且寫出反應原理。
教師活動:在制取二氧化碳氣體時我們已經知道碳酸鈣可以與稀鹽酸反應產生二氧化碳氣體,那么碳酸鈉和碳酸氫鈉是否也能發生類似反應呢?
學生回答:三分之二學生推測能,三分之一學生保持沉默。
教師活動:為了證明同學們推斷,教師演示實驗11—1。(播放教師演示實驗視頻)
學生:仔細觀察實驗現象,分析記錄實驗結果。
碳酸鈉+稀鹽酸
碳酸氫鈉+稀鹽酸
實驗現象:
有大量氣泡產生,試管內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有大量氣泡產生,試管內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實驗分析:
有二氧化碳氣體生成
有二氧化碳氣體生成
教師提問:為什么所有的碳酸鹽當他們遇到稀鹽酸時?能發生相同的實驗現象呢?
學生集體回答:因為他們都有碳酸根離子。
教師提問:那么結合剛才的操作方法和實驗現象,請同學們來分析一下在化學實驗室如何檢驗碳酸根離子?
學生回答:加入稀鹽酸有氣泡產生,將產生的氣體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變混濁,則該物質含有碳酸根離子。
教師提問:剛才我們通過實驗證明,碳酸鈣,碳酸鈉,碳酸氫鈉,都能與稀鹽酸反應,你能寫出反應的方程式嗎?
學生活動:請學生上臺展示碳酸鈉,碳酸氫鈉與稀鹽酸反應的方程式。
教師活動:碳酸鈉能與稀鹽酸發生化學反應(和酸的反應),那么碳酸鈉能否與堿發生反應呢?教師演示實驗11-2(照片展示)
學生活動:描述實驗現象,并寫出碳酸鈉和氫氧化鈣反應的 方程式
(二)認識常見碳酸鹽在生產生活中的用途
教師提問:認識了碳酸鈣,碳酸鈉,碳酸氫鈉的化學性質,那么它們在我們生產生活中有哪些應用呢?請同學看課本73頁,第二自然段,了解它們的妙用。(圖片展示學生自學效果)
當堂訓練:
1、現有兩瓶白色固體只知道它們分別是氯化鈉和純堿請用化學方法把它們區別開來,并寫出有關化學方程式。
學生答題情況分析:本題考察的目的是了解學生對所學碳酸鹽的化學性質的知識點的掌握,重點考察碳酸根離子的檢驗方法,學生統一回答,用稀鹽酸并將產生的氣體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學生回答完全正確,但是方法過于單一,老師又再次強調問:同學們還有沒有其它的方法?于是各小組經過討論發現可以利用澄清的石灰水,氫氧化鈣溶液來進行驗證。本題考察的出發點不僅僅是為了鞏固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利用所學知識來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間接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素養。
2、某同學發現上個月做實驗用的氫氧化鈉溶液,忘記了蓋瓶蓋對于該溶液是否變質,同學們提出了如下假設:
假設一:該溶液沒有變質
假設二:該溶液變質了
請你設計實驗方案,分別驗證以上假設,簡要敘述實驗步驟和現象,并寫出相關反應化學方程式。
學生答題情況分析:所有學生在考慮氫氧化鈉變質問題時,第一印象是產生了碳酸鈉,因此,同學們一致認為本題考查的知識點為碳酸根離子的檢驗,因此,大部分同學在設計實驗時都利用了稀鹽酸和澄清的石灰水來檢驗碳酸根離子,但是同學們卻忘了之前我們學習的有關堿的內容相結合。
于是老師拿出一瓶變質的氫氧化鈉,讓同學們,按照他們設計的實驗方法和步驟來探究氫氧化鈉的變質問題,同學們發現,當最初滴入稀鹽酸時,并沒有明顯的現象,于是孩子們對所學的知識產生了懷疑并引起了他們的反思,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現象呢?經過小組討論,他們發現有可能該試劑當中還含有未變質的氫氧化鈉,于是他們改進了實驗方法,他們像所給的試劑當中加入大量的稀鹽酸,他們看到有大量的氣泡產生,從而檢驗此時的氫氧化鈉已變質。同時,同學們還想到了可以直接利用澄清的石灰水,氫氧化鈣來檢驗氫氧化鈉的變質情況。
(三)初步認識復分解反應的概念
教師提問:下面請同學們一起分析今天我們學習過碳酸鈉和氫氧化鈣溶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