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原生態保護范文

        原生態保護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原生態保護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原生態保護

        第1篇:原生態保護范文

            論文摘要:原生態民族藝術和民族文化,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標記已廣泛地存在于中國文化和藝術之中。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原生態的特征,就為其藝術和文化的存在和發展帶來了很大的挑戰。而生態保護則成為保護原生態民族藝術和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 

        在全球經濟交往日趨深入的今天,全球文化在不斷的交往與碰撞中相互融合。在中國的藝術長廊中,有一種藝術形式被稱為原生態民族藝術,這為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帶來了別樣的生機。 

        一、原生態民族藝術與民族文化 

        原生態,顧名思義,代表著生命之態、自然之態,是一切生活及藝術的根源。原生態一詞最初見于聲樂比賽,隨后在表演藝術等領域迅速躥紅,成為文化領域的特殊符號。原生態這一概念被引入文化領域之后就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特征存在著。而所謂的原生態民族藝術,多是指一些原始的、原創的、民間的、鄉土的藝術形式,其作為一種特殊的民間智慧存在于我們所生活的社會,可以說原生態民族藝術是在特定的原始環境中衍生出來的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作為比較原始的民族藝術,原生態民族藝術的素材多源自于對自然的崇拜以及人類的本能,經過不斷的融合和發展,逐步形成了一種以原始為基本的奇特的藝術形式。原生態民族藝術所代表的,是民間藝術和民族風俗所組成的一個多元的文化空間,是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相融合的產物。 

        原生態民族藝術和民族文化,在沒有被更多的人認識的時候,往往是以一種民間藝術的形式存在。不論何種民間藝術或民族藝術,都有其豐富的物質功能和精神功能,特別是一些少數民族地區的民族藝術,其本身就具有特定的精神功能,是整個民族廣泛遵守的行為準則和價值標準。原生態民族藝術在未被發掘之初,是只在這個民族內部流傳的一種藝術形式,表現的是這個民族所特有的精神生活,往往帶有原始文化的特征在里面,會有對自然現象的原始崇拜的現象。也正是因為這種原始的活動及其所代表的文化活動,這種不為人知的民族藝術才能被稱為原生態的民族藝術。當某種不為人知的民族藝術及民族文化被眾人所接受的時候,帶給人們的往往是來自原始文化的沖擊,這也許就是為什么這些民族文化為什么被稱為原生態民族文化的原因,就是因為其本身所具有的原始的、鄉土的甚至是神秘的氣息。人們通過原生態的藝術形式,了解這個民族的物質文化生活,甚至可以了解這個民族的起源,這就是原生態民族藝術呈現給世人的來自于非物質文化的整體價值。原生態民族藝術作為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其本身所展示的是一種原生態的生活態度,是這一民族的價值體系、心理認同在藝術文化上的體現。 

        二、原生態民族藝術和民族文化的生態保護 

        由于原生態民族藝術及民族文化一直處于被主體文化忽視的邊緣地帶,所以一直不為眾人所知。但其作為一個民族精神生活的總和,一直引導著這一民族的價值取向和心理認同,所以,保護原生態民族藝術和民族文化,可以說是保護這一民族的精神核心。美國文化人類學家從研究文化生態變遷的角度提出了文化生態學的概念,其尋求的是闡明不同地域的特定的文化特征。在文化研究,特別是民族藝術和民族文化的研究過程中,應當從原始的、鄉土的甚至是神秘的藝術形式和神秘的文化入手,以最自然的方式去了解最原生態的民族藝術和民族文化。 

        在原生態民族藝術和民族文化的生態保護過程中,首先要注重民族藝術和民族文化的整體性和差異性。民族藝術是一個民族的瑰寶,但不同的藝術形式有著其各自的特點,所以不能要求所有的藝術都是一個形式,要尊重不同藝術形式的存在的差異,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原生態民族藝術的豐富多彩。同樣,原生態的民族藝術是其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但民族藝術并不能代表整體的民族文化,只有尊重民族文化內部存在的差異性,才能更好的促進原生態民族文化的整體發展。其次是要保護原生態民族藝術和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很多原生態民族藝術和民族文化,代表的往往是一個整體,在其內部有存在不同的分支和體系,因此保護多樣的原生態民族藝術和民族文化種類的多樣性,也是原生態民族藝術和民族文化的生態保護中不容忽視的問題。再次要注重保護原生態民族文化的空間和諧性。在原生態民族藝術和民族文化集中的地區,建立相應的文化生態保護區,構建和諧的原生態民族藝術和民族文化空間,尊重其民族存在的各種各樣的藝術和文化活動,尊重其變化發展規律,不進行人為的或刻意破壞其和諧性的活動。最后,尊重原生態民族藝術與民族文化的涵蓋性和包容性。原生態民族藝術和民族文化,作為一個民族所特有的文化體系,有著其獨特的、巨大的凝聚力和穿透力,千百年來一直影響著其族人。作為一個民族的文化精神價值體系,其本身就具有很強的涵蓋性和包容性,在不斷的融合與發展的過程中,不斷改進自身的價值體系。因此,注重原生態民族藝術和民族文化的涵蓋性和包容性,對原生態民族文化的發展至關重要。 

        三、結語 

        原生態的民族藝術和民族文化都是民族獨特性的體現,以自然的方式對其進行生態保護能夠保持原生態民族藝術和民族文化本身的特點,保留二者的整體與差異性,保持文化藝術的多樣性,保護空間和諧型,延續涵蓋性和包容性。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生態民族藝術是一種不可以商業化的自然狀態。但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在文化全球化的時代,如何保護原生態的民族文化和民族藝術,就成為文化發展的重中之重。 

        參考文獻: 

        [1]晏月平,廖煉忠.民族文化大省建設與原生態民族文化轉型[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8,(10):75-76. 

        第2篇:原生態保護范文

        答:國家在制定這項政策時,根據全國不同草原牧區的實際,提出了一個基本的測算數據,即禁牧平均每畝補助6元,草畜平衡每畝平均獎勵1.5元。這只是測算的數據,并非每畝草原一律按照禁牧6元補貼、草畜平衡每畝按照1.5元獎勵,因為不同載畜能力的草原,應當采取不同的補貼和獎勵標準,這樣才能體現公平。例如10畝就可以飼養一只羊的草原,同70、80畝飼養一只羊的草原享受同樣的補貼,顯然是不合理的。因此,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要根據不同草原類型、不同載畜能力制定相應的補貼標準。我區經過各方面專家的共同研究,提出以“標準畝”作為補貼的基本單位。

        “標準畝”是指根據我區天然草原的平均載畜能力,測算出平均飼養1只羊單位所需要的草地面積為1個標準畝(根據2009-2010年我區最新草原普查數據,全區平均載畜能力為40畝養一只羊單位),其系數為1,大于這個載畜能力的草原,其標準畝系數就大于1,反之則小于1。利用標準畝系數,將禁牧實際面積換算為標準畝面積,再計算出1個標準畝的補助額,以此確定不同地區禁牧的補助額度。

        問: 封頂和保底政策是怎樣規定的?

        答: 為了防止出現補助獎勵兩級分化的現象,我區提出要實行封頂和保底措施。由于各地的情況不盡相同,封頂和保底的具體標準不能搞全區一刀切,而應當同各盟市牧民的實際生活和收入水平掛鉤。按照這一思路,結合自治區“十二五”期間農牧民收入年均增長12%的需要,提出了按照本盟市上年牧民人均純收入的2倍進行封頂。保底標準將根據全區匯總后的實際情況,由自治區政府進行統一研究確定。通過采取封頂保底的措施,既可以有效防止壘大戶的現象,又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證牧民的生產生活不受影響。

        問:實施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是否影響畜產品供應?

        答: 實施補獎機制后,就全區來講不會對畜產品的供應造成大的影響。原因是,從牧區來看,雖然短期內牲畜數量可能會有所下降,但是通過草原的合理流轉,將會有一大批牧業大戶通過加強基礎建設、提高科學養畜水平發展成為家庭牧場;還有大批的牧戶通過牧民合作組織建設,發展規模化、集約化的養殖小區。今后牧區通過發展家庭牧場和養殖小區,在促進傳統草原畜牧業生產經營方式轉變的同時,還能有效緩解牧區牲畜飼養量大幅波動,對穩定草原畜牧業的發展,穩定牧民收入,穩定牧區畜產品供給都將發揮重要作用。

        從半農半牧區來看,我區有21個背靠牧區、連接農區的半農半牧區旗縣,為養而種、為牧而農的產業結構蘊藏著巨大的畜牧業發展潛力。既具有承載牧區轉移牲畜的能力,也具備北繁南育的優勢,因此,半農半牧區是我區畜牧業生產重要的增長點。此外,還有農副產品資源富集的廣大農區,通過進一步加大農作物秸稈的加工轉化,全面提升飼草料的生產供給能力,可以為發展畜牧業提供充裕的物質保障。

        問: 如何確保補獎機制得到有效落實?

        答: 一是建立健全目標管理責任制。實施補獎機制,國家將采取切塊下達任務的方式,目的就是要做到更加科學合理,更加切合實際。對我區而言,由于地域遼闊,各地草原生態環境、牧民收入以及地方財政等情況千差萬別。為避免脫離實際、大包大攬,防止一刀切,我們也要采取自上而下的分級負責制。總的想法是,工作重心下沉前移。自治區負責制定實施補獎機制的基本原則、基本目標和基本政策,部署盟市任務,提供技術支持,承擔監督、檢查、指導、服務的職責。各盟市本著分類指導的原則,確定各旗縣的任務,并發揮承上啟下、組織協調的作用。旗縣作為責任主體和實施主體,按照責權統一的原則,允許從實際出發,在國家和自治區規定的大原則指導下,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性地開展工作。自治區要同盟市、盟市要同旗縣、旗縣要同鄉蘇木、村嘎查層層簽訂責任狀,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有人管、事事有人辦的工作格局。同時,明確旗縣政府作為第一責任人,實施嚴格的考核制度,并將補獎機制的落實作為旗縣政府政績考核的一項重要內容。

        二是強化對補獎機制工作的監管。自治區組成了包括草原監理、草原監測、草原技術推廣以及項目管理在內的四個專門工作團隊。每個團隊都明確了工作職責。草原監理團隊由自治區草原監理局牽頭,會同各級草原監理部門,負責對實行禁牧和草畜平衡的草原進行監督管理;草原監測團隊由自治區草原勘察設計院和草原監理局共同牽頭,會同各級草原監理和技術推廣部門,負責對草畜平衡草原進行動態監測,為開展草畜平衡提供科學依據;草原技術推廣團隊由自治區草原工作站牽頭,會同各級草原技術推廣部門,負責對人工種植優良牧草進行技術指導和服務;項目管理團隊由自治區草原勘察設計院抽調技術人員組成,負責整個工程的項目庫建設、項目區草原上圖、檔案管理以及相關管理軟件的編制,要求做到禁牧和草畜平衡草原都要實現電腦上圖,每一個享受補貼的牧戶都要建檔立卡。還要求上述各個團隊都要承擔相應的培訓任務,尤其是基層項目管理及技術人員的培訓,使他們能夠盡可能的熟練掌握相關知識及技術,為更好地開展工作奠定基礎。

        第3篇:原生態保護范文

        為了保護和改善我區草原生態環境,轉變生產經營方式,增加牧民收入,促進牧區經濟社會穩定,現將新一期生態獎補工作開展情況匯報如下:

        一、任務完成情況

        已與XX戶牧民簽訂XX年《禁牧責任書》,簽訂完畢后,將XX年草原補獎資金通過惠農一卡通發放到牧民手中。

        二、資金發放情況

        自2011年以來,XX區按照XX市禁牧政策的要求,在全區范圍內實行全面禁牧,制定了《2016年至2020年XX區禁牧工作實施方案》,成立禁牧執法大隊,加大專項執法檢查工作力度。

        XX區XX年草原禁牧補獎面積XX萬畝, XX年中央為我區下撥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總資金為XX萬元。通過與牧民簽訂禁牧協議書,對牧民進行補貼從而達到全面禁牧,XX年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資金正在發放中。資金發放情況說明如下:

        XX區現有牧民XX戶,結合草原確權工作,經實地勘驗測量,符合發放條件的牧民XX戶,發放草原生態補獎資金XX元;其余XX戶牧民不具備發放條件,暫緩發放草原生態補獎資金,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1、拒領生態獎補資金:涉及牧民XX戶(畢力格),該牧民堅持要求按照原XXXX年發放的第一輪草牧場使用證確認草場面積, 與XXXX等牧民草場面積重疊面積較大,且大部面積已被廠礦企業占用,現狀為非草地類型。XXX持有XX年XXX農場發放的第一輪草牧場使用證,矛盾無法調解。XXX從一期獎補起一直拒領生態補獎資金。

        2、因涉法涉訴停發生態獎補資金:涉及牧民XX戶(XXX)。XXX因采取不正當手段取得一輪證換發了第二輪草原使用證,XX區政府吊銷其第二輪草原使用證,喬志高不服XX政府行政決定,提起行政訴訟,國家最高法要求自治區高院重新審理該案件,目前案件仍在重審中,因權屬不明,停發生態獎補資金。

        XX因經濟糾紛,區法院執行局將其草場及草場收益凍結,目前,法院未解除凍結決定,暫緩發放生態獎補資金。

        3、改變草原使用性質暫停發放:XX戶(XX),XX270畝草原已被廠礦占用,全部變為非草地類型,不予確權,不予發放生態獎補資金。XX草場基本被廠礦企業占用,部分在保護區內,如企業退出,恢復生態植被,可依據生態恢復情況再發,未恢復生態前,不予發放。XX草場基本被廠礦企業占用,全部在礦區綜合治理區域內,如治理結束,生態植被恢復,依據生態恢復程度再發,未恢復生態前,不予發放。

        4、牧民對核減企業占用面積有疑義:XX戶牧民(XXX),牧民XXX部分草場被企業占用,我站占用面積進行實地測量,XX戶牧民對核減面積不認同,因面積暫時無法確認,暫緩發放,準備聘請第三方有資質的測繪單位,重新測量,確認面積,確認面積經牧民認可后,再行發放。

        5、登記面積全部征收:XX戶(XXX),牧民XXX草場登記面積XXX畝,政府歷年征收面積XXX余畝,不予發放。

        6、草場邊界糾紛導致無法核定補獎面積:XXX戶(XXX),牧民XXXX草場重疊面積較大,雖多次調解,牧民之間互不退讓,無法確定獎補面積。暫緩發放,現仍在組織調解中,如調解成功,確認面積,再行補發。

        第4篇:原生態保護范文

        關鍵詞:內蒙古草原;保護;法律

        中圖分類號:D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0475(2016)04-0055-02

        一、內蒙古草原生態環境法律保護現狀

        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家出臺了《草原法》《農村土地承包法》《礦產資源法》《土地管理法》《刑法》等一些與草原治理有關的法律法規。隨之,內蒙古陸續制定了兩自治條例分別為《草原管理條例》《基本草牧場保護條例》;三個部門規章分別為《草原管理實施細則》《草原承包經營權流轉辦法》《草畜平衡暫行辦法》,形成了獨特的民族區域自治地方草原保護工作的法律法規體系,在制度上創造出西部民族地區草原生態自然資源法律法規保護的良好社會環境。[1](P.44)

        在草原生態保護法律體系中,《草原法》第5條、第12條明確規定國家保護草原資源,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犯。《草原管理條例》第4條明確規定地方各級政府積極保護草原、實行目標管理責任制。《草原管理實施細則》第7條明確規定:“集體所有草原由旗縣人民政府確認草原所有權,核發《草原所有證》。嘎查村農牧民集體所有的草原,《草原所有證》發給嘎查村農牧業集體經濟組織;已經屬于蘇木鄉鎮集體經濟組織所有的,《草原所有證》發給蘇木鄉鎮農牧業集體經濟組織;已經分別屬于嘎查村內兩個以上農牧業集體經濟組織所有的,《草原所有證》分別發給各該農牧業集體經濟組織。”第9條明確規定:“全民所有草原和集體所有草原,可以由集體或者個人承包從事畜牧業生產。”《基本草牧場保護條例》第2條明確規定:“本條例所稱基本草牧場,是指為改善草原生態環境,適應畜牧業可持續發展,滿足一定時期人口和國民經濟對畜產品的需求,而確定的重點保護牧區、半農半牧區和農區草原。”《草原承包經營權流轉辦法》第5條、第7條明確規定草原承包經營權可以合法流轉;集體所有的草原承包在本集體內優先流轉,流轉時要保證草原等級的穩定,不能破壞草原資源。 [2](P.35)

        二、內蒙古草原生態環境法律保護的效果評析

        文章上述這些法律法規遵循新理念,加強了草原監理體系建設,規范了草原行政執法行為,進一步明確草原權屬,為維護農牧民合法權益、實現草原畜牧業和諧發展創造出良好氛圍,具體表現在:

        第一, 在制度上營造出草原資源保護的良好環境。《草原法》較為完整地規定了草原資源生態保護的各項基本制度,不僅完善了法律層面意義上的禁止傳統的過度開墾草原、禁牧和休牧,還預見性地規定了中部草原地區的礦產資源開發、礦產企業開采作業活動、維持半干旱地區的草畜平衡、發展生態性草原地區民族特色的旅游活動管理等制度。[3](P.23)與此同時,《草原法》還著重于加強規范一系列關于草原的各種行政執法行為,進一步補充了草原行政執法的配套監督檢查、相關人員法律責任方面,建立了一種有效法律機制,健全了草原生態資源管理機制內容。《草原管理條例》《基本草牧場保護條例》《草原管理實施細則》《草原承包經營權流轉辦法》和《草畜平衡暫行辦法》構建了內蒙古草原資源生態保護、監督體系,加大了草原糾紛案件的執法力度,依法解決草原權屬糾紛,明確草原權屬和完善草原家庭承包制,落實草原所有權和使用權維護農牧民合法權益,打破草原粗放經營模式和固化均衡的傳統,實現草原生態管理體制等,為實現草原畜牧業可持續發展創造良好氛圍。[4](P.56)以2011年為例,包頭市政府就針對西部高原地區草原結構的特點制定、擬制了《包頭市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實施方案》,這一方案不僅進一步強調國家草原生態保護獎勵機制的總體思路和原則,還規定了符合當地經濟水平的草種補貼標準、禁牧補貼標準等具體配套政策,從而細化了國家草原生態保護獎勵機制在西部欠發達地區的實施范圍和保障措施;同年達茂旗、九原區、固陽縣這三個旗縣提交了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工作試點的申請,并已得到包頭市政府批復,已開始加緊運作各自的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實施方案。巴彥淖爾市通過大量調研,由政府牽頭,組成制定行政規章的領導小組,在分析當地草原管理機構提供的基礎數據上頒布了《巴彥淖爾市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牧草良種補貼實施意見》,這一實施意見對巴彥淖爾市具體落實草原補獎植物種類和草種補獎標準做出了配套的政策規定,現已上報自治區人民政府并通過審核。鄂爾多斯市派遣技術人員對各旗區基層政府、村委會、牧民進行相關草原補獎具體實施方案的專業指導,對其所制定的補獎補貼政策進行評審,使草原生態補獎方案和牧草良種補貼方案的落實與國家草原生態保護獎勵機制的總體思路和原則相一致。

        第二,在實踐工作中營造出草原資源保護的良好環境。在草原保護意識方面,上述法律法規頒布出臺后,廣大農牧民自身合法權利的保護意識不斷增強,基層草原執法部門工作人員的遵法、用法積極性明顯增強,[5](P.76)以2011年為例,包頭市針對本地區的希拉牧仁草原相關礦產企業、牧區的農牧民推行了一系列有關草原法律法規的普及工作,持續進行宣傳的車輛、人員有26臺、67人次,地方電視和廣播草原法規專題講解11次,共發放蒙漢文宣傳材料8100余份、舉辦草原法律業務培訓班10期、培訓農牧民7723人次、基層草原監理員34人次。巴彥淖爾市以“保護草原生態、共筑美好家園”為內容舉辦了草原普法專題活動,制定了《關于開展2011年草原普法宣傳月活動的通知》、制作了專題節目對草原征占用內容進行重點報道,通過地方媒體重點針對草原上從事礦產資源開發的企業和單位進行形式多樣的各項草原保護法律法規學習。鄂爾多斯市的各級草原監理人員在村民委員會、那達慕召開之際舉辦了各種形式多樣的草原保護法律法規培訓班,向廣大農牧民播放微電影和PPT,生動地講解了草原保護法律法規,取得了良好效果。在草原圍欄面積和禁牧面積方面,以2011年為例,農牧業廳、財政廳首家批復了《包頭市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實施方案》,[6](P.75)同年包頭市政府又在原有基礎之上進一步制定了《包頭市草原保護補助獎勵機制補助任務》,明確規定包頭市草原禁牧目標為2415.29萬畝,全市補貼多年生牧草保留補貼面積21.42萬畝,即按照4個等級進行分類補獎,多年生牧草70元/畝、一年生牧草30元/畝、飼用灌木15元/畝和10元/畝。據統計,20011年全年巴彥淖爾市就多年生牧草共補貼資金600萬元、新建面積達到20萬畝,飼用灌木共補貼資金1000萬元、新建面積達到100萬畝。在草原保護的基礎工作方面,包頭市政府積極推動建立以市、旗縣區的兩級草原監理單位為核心的草原生態保護機制,其中包括市級草原監理機構1個、旗縣區級4個、草原動監測點27個,該機制由包頭市草原監理部門帶頭、圍繞希拉牧仁草原生態現狀進行監測分析、把鄉鎮作為檢測單位制定調查路線,全面了解圍封禁牧和草原保護的現狀,從而制定相應的草原監測與評價機制對草原植被狀況進行監測和評估。同時,包頭市農牧業局為強化草原生態保護基礎工作,組建了草原生態補獎機制領導小組,依照各司其責的要求,按照部門職能性質特點具體分設了草原監理監測組、草原旅游項目管理組、草原人工種草技術支撐組三個小組,由行政正職擔任組長、行政副職擔任副組長,負責落實補獎機制的具體實施。巴彥淖爾市重點查處各類非法占用并開采草原、侵害牧民的違法行為,共查處各類草原違法案件85起、非法臨時占用草原案件56起、已進入審理階段并結案的4起,遏制了草原生態環境破壞的趨勢。

        同時,西部各地方政府加大了基層草原監理機構建設,建立以科研院所為技術支撐積極開展對所屬的草原流轉情況、相關草原承包家庭的調查,積極掌握草原流轉的參與主體,草原流轉收益的分配,草原生態的監測預警,草原生態破壞的形式、面積和時間等,及時將新問題和新發展反饋給立法機關,使之做出相應對策;認真核查草原礦產開發活躍區、草原違法開墾易發多發區的相關行政審批程序,盡快完善這些地區的行政處罰、恢復補償等票據具體操作流程,降低行政執法過程中的自由裁量權,改善草原生態環境。

        參考文獻:

        [1]馮學智,李曉棠.我國草原法律體系的完善[J].草業 科學,2013,(5).

        [2]斯慶圖.內蒙古“一法一例一規章”草原法律體系的 實踐探析[J].內蒙古林業調查設計,2012,(6).

        [3]王俊霞,賈志敏.內蒙古草原地區礦產資源開發與 草原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法律研究[J].內蒙古 社會科學(漢文版),2012 ,(6).

        [4]鞏芳,王芳,長青,劉鑫.內蒙古草原生態補償意愿 的實證研究[J]. 經濟地理,2011,(1) .

        第5篇:原生態保護范文

        【關鍵詞】生態旅游 資源保護 布置狀況 調整措施

        我國經濟實力大幅度提升之余,旅游產業日漸興盛,旅游資源數量和規劃形式五花八門,生態旅游便是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創新型旅游模式。其主張將視野集中投放在生態自然景觀改善層面之上,力圖令游客精神需要得以全方位滿足,避免對既有生態環境體系造成任何沖擊弊端。不過因為我國經濟和科研實力限制,在多元化生態旅游資源保護機制設置上還存在諸多不足。該類機制是否能夠得到落實健全,將直接決定今后旅游產業和我國綜合國力競爭拓展前景,針對其加以精細化探討驗證,絕對是勢在必行。

        一、在我國開展生態旅游資源保護工作的必要性論述

        生態旅游模式,主張針對各類生態資源進行科學妥善性開發、沿用和保護,令游客在欣賞特色景致基礎上,身心情感得到深刻的渲染。利用優質化且獨特的自然景致吸納廣大游客之后,經濟、社會、環境交互式關聯性將順勢強化,進一步釋放出生態資源既有的魅力。截至至今,生態旅游項目已經得到社會各類領域的認同,整體發展形勢一片大好,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已然衍生轉化出形式豐富多樣的旅游業務組織方式。

        當然,為了愈加深刻強勁地推動生態旅游發展健康良性控制進程,在生態資源開發應用力度必須予以適當加強。不過盲目地進行既有生態資源大規模開發活動,必然會給原有生態環境體系和經濟結構造成不小的沖撞危機。須知,我國在生態資源保護法律機制搭建上存在諸多缺陷,某種層面上令生態資源開發約束效應全面弱化,一旦相關監督人員思想和行為產生任何懈怠反應,便會對生態資源造成深度破壞,令生態旅游事業可持續發展步伐至此遺留顯著的滯后跡象。生態資源一旦遭受侵蝕,生態環境整體價值自然大打折扣,所以說,生態旅游資源保護機制,便是這部分旅游事業可靠發展的保障條件。目前急需著手處理的,便是在生態旅游發展前提條件下,構建起健全完善樣式的生態旅游資源監督保護機制,這對于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旅游事業發展等,都將發揮關鍵性的影響作用。

        二、現階段我國多元化生態旅游資源保護工作規劃布置的實際狀況研究

        生態資源保護始終是生態旅游事業系統化發展的前提保障,對應保護機制可以為生態資源保護提供諸多便利支持服務性條件,隨著時代進步,我國目前已經針對相關生態旅游資源實施特殊性的保護規范措施,希望借此令以往激烈的生態資源開發沿用行為得以適度克制。不過該類體制結構上還是存在諸多缺陷,實施過程中未能見得可觀的整改實效,加上現場監管控制力度有待加強,使得生態旅游資源保護工作就此面臨發人深省的改革困境。

        (一)既有法律規范內容有待健全完善

        盡管說如今我國已然制定實施諸多生態旅游資源開發監督防護體制,法律監督力度得以適度強化,不過生態旅游中始終未見顯著整改實效。當中許多法律體制的建設動機,都是進行各類游客基礎權益保障,至于在生態資源可持續開發和保護上并未提供詳細的規范要求。所以說,我國生態旅游資源保護工作一直都不能提供完善性的法律規范,如若長期放置不管,最終生態旅游資源也將難以得到妥善的保護。

        (二)既有生態旅游資源開發處理上不夠科學合理

        旅游機構在針對相關生態旅游資源進行創新性開發和應用管理過程中,時刻將精力集中投射在個人利益獲取層面之上,為了保證贏取經濟價值的最大結果,在生態旅游資源保護事務上不夠上心。實際上,為了快速拓寬生態旅游實際發展空間范疇,推動多元化旅游經濟革新拓展步伐,有關開發商對生態資源才進行全方位或是過度開發。另外,因為對應法律機制約束效應的缺乏,使得相關主體在進行生態旅游資源開發改造環節中,不能重視保護機制交叉布置的現實意義,隨后造成嚴重的生態資源破壞和環境污染問題,這已經和預設的生體可持續化旅游事業發展觀念,產生強烈的沖突跡象。

        三、新時代下多元化生態旅游資源監督保護機制的建設手段解析

        (一)修繕相關立法監督體制

        判定一類生態資源保護機制是否具備實效性,主要看其為旅游事業可持續發展前景綻放做了多少支持輔助貢獻。在此期間,需要構建起生態旅游資源專屬樣式的立法掌控體制,至此令生態旅游業務得以合法性規范控制。面對如今我國生態旅游資源實際保護狀況,有關領導應該盡快地將相關保護機制貫穿到國家、地方立法體系之中,力圖針對以往生態旅游資源過度開發行為加以強而有勁的約束掌控,維持后期多元化生態旅游實踐項目管理的合理性,進一步為該類事業多元化可持續發展,提供明確健全的法律指導建議,針對既有生態環境提供完善的保護功效。這類結論如今已經得到明確認證和推廣,不管是對于多元化生態旅游保護機制,或是法律支持維護,都是極為有利的。

        (二)構建起健全完善樣式的生態旅游資源保護機制

        在進行立法缺陷修繕基礎上,仍須構建起專業完善的生態旅游資源監督保護機制,并且交由旅游單位予以統一化管制。經過一系列立法約束之后,使得既有管理模式得到前所未有的規范。

        首先,便是進行各類生態旅游資源持久性開發沿用,在嚴格化的資源保護機制指導作用下精心布置拓展各類生態化旅游項目。事實證明,唯獨在生態環境資源良好狀態控制作用下,各類生態旅游項目才能順利交接。

        其次,針對旅游管理機構內部所有職責內容進行合理認證,提升不同結構單元管制水準,使得生態資源保護的實際效果得以有機提升,特別是在生態旅游項目多元化發展背景下,提供妥善的保障,為生態旅游長效發展提供不竭推動力。

        四、基于生態資源保護機制下的我國旅游事業多元化可持續發展建議補充

        (一)布置拓展保留地方生態人文特色的民族旅游發展項目

        第一,開放保留休閑功用且品質高端的民族鄉村生態化旅游模式。此類旅游運營服務模式和既有民族鄉村生態化旅游相互對比,時刻呈現出以下規范特征:時刻凸顯民族生態文化的核心主導地位,隨后衍生的旅游產品獨具特色且可以提供游客多樣的休閑服務,令該類群體多元化旅游觀賞訴求得以有機迎合。這部分強調的生態化旅游產品的高端品質,就是說將民族生態文化基礎性內涵在各類旅游資源中得以充分呈現,同時維持對應服務內容的規范性,滿足主人社會的實際發展利益,并且兼顧社會、經濟、生態,以及市場等多方利益。如才倫多森林農莊,其位于青海省互助北山國家森林地址公園內部,經過內部經營主體市場細致劃分之后,主動進行各類旅游服務單元精確化定位設計,使得當地生態環境和民族文化,現代體育和戶外運動功能得以全方位融合,同步提煉公布出一類靜養研習的理論內容,加快了后續系列森林生態多元化旅游產品的打造進程,過渡成為全面關照游客身心發展的現代民族鄉村旅游模式。

        第二,設置功能多元且專業的民族博物館旅游控制模式。不同類型具有權威性的博物館存在的核心功用,便是進行稀有的民族文化展示,經過和多元化生態旅游業務交接融合之后,便過渡成為廣受旅游市場青睞的民族博物館旅游,對于諸多民族區域來講,屬于一類飽含生命活力的民族生態創新化旅游業態。民族博物館的主要吸引點,就是收藏容納了不同類型民族物器和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生態多元化旅游項目中予以貫穿,可以強化更多游客主動游覽的欲望。

        (二)構建起科學健全樣式的生態旅游資源保護體系

        為了順利貫徹有限生態旅游資源保護工作的實效性,有關項目規劃主體需要將生態化旅游活動特征、資源特殊性和區域實際氣候狀況等多方因素考慮進去,同時不斷加大政府引導、扶持、投入等支持力度,鼓勵全社會都參與該類資源保護工作之中,相信在生態社區主體規范體制牽引作用下,將盡快搭建起愈加科學有效的民族生態旅游資源保護控制體系,如不同層級政府立法保護機制、政府組織、學者參與的規范保護機制等。事實上,該類體系規劃實施期間需要時刻秉承分類和立體保護原則,同時針對不同區域生態資源進行全方位尊重,自覺地令該類體系轉化成為現代我國多元化生態旅游資源保護工作的核心指導思想,以及關鍵性指導行為。如在進行山地原有自然風貌和文化特色保護過程中,要清楚地明白山地旅游風景區的最大吸引力,始終在于富有特色的原始自然風貌和山地文化。至于其間細致的保護管理工作內容將順勢細化為:

        第一,保證人工防護建筑設置的少與精效果。在山地風景區,不宜多建人工建筑、人工景點,更不能新建寺廟,索道纜車也應盡量少搞。應做到數量少、質量精,講究特色。不得不建的建筑或項目,也必須要符合總體規劃的要求,嚴格執行國家有關基本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報告制度。對已列人世界自然或文化遺產的山地,還要遵守國際公約和標準。旅游線路和設施建設的規劃布局要盡力做到不破壞自然景觀,不污染環境,不影響物種生存和繁衍,保護和維護生態系統的安全和完整性。

        第二,維持人工保護設施和既有生態資源體系的協調性。人工保護設施在選址、體量、色調、形式等方面必須講究和周圍環境的協調。山地建筑風格宜山野化、園林化,不宜人工化;空間布局宜分散,不宜過分集中;建筑色彩宜淡雅,不宜濃烈;建筑材料宜采用木石竹草,慎用水泥,有條件的地方應推廣生態建筑。

        (三)兼顧各方利益,同時重點保護東道主社區和游客利益

        生態旅游業在國際范圍內大力革新發展背景下,形成一類利益共同體,當中直接利益方將同步細化出不同地方政府、旅游投資商、東道主社區、多元化生態旅游資源和游客等,同時還包括諸多間接利益方,想要切實地贏取我國現代多元化生態旅游事業可持續改革發展績效,就必須事先針對上述共同體各自利益加以有效維護。處理好不同參與主體在生態旅游事業發展中的利益關系,將是判定一類區域生態旅游事業科學發展結果的重要指標。具體來講,科學式的生態旅游事業,應該針對東道主社區提供合理數量的經濟效益和改革發展動力,令他們自身能夠不斷強化對身邊生態資源的保護意識。

        第一,旅游應該賦予各類游客一段飽含價值的經歷,在此類理念控制范疇之下,不同層級政府和旅游業職能機構,需要竭盡全力地推動生態旅游資源保護機制構建速率;同時秉承整體利益維護觀念,利用相關資源保護舉措系統化制定實施途徑,處理好東道主社區利益維護事務,特別是在進行生態旅游事業中當地居民利益過程中,要清晰地認知并控制該類社會群體參與到生態旅游資源保護工作期間福利保障條件的合理性。

        第二,全方位保護各類游客基礎性利益,避免和其余利益方的沖突跡象,至此令特定區域生態旅游事業朝著愈加科學可持續化的目標方向過渡發展。

        綜上所述,我國生態旅游經過內部資源多元化開發改造和沿用之后,衍生出別具一格的旅游規劃控制模式,階段化贏取的社會和經濟效益都十分可觀。為了順勢加快生態旅游事業的可持續革新發展速率,就必須搭建起完善樣式的生態資源防護機制,同時主動完善相關立法制度,使得以往生態旅游資源保護缺陷得以調試改善。相信長此以往,必將為多元化生態旅游資源獨有功用發揮,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童偉.論地方旅游資源保護法規的貢獻與完善[J].滁州學院學報,2010,(01).

        [2]于春雨.黑龍江生態旅游資源保護研究[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0).

        [3]韋杰.論生態旅游資源的脆弱性及其可持續發展的對策[J].大眾科技,2011,(01).

        [4]胡洪亮.淮安生態旅游資源開發與推廣對策研究[J].價值工程,2013,(17).

        [5]呂德.我國生態旅游資源的分類及利用研究[J].商,2013,(16).

        第6篇:原生態保護范文

        關鍵詞:草原生態變遷 生態保護 節水灌溉 高新節水

        一、草原生態的重要性

        阿勒泰地區草原生態是我區長期依賴且將永久依賴的基本生態基礎,在阿勒泰地區的經濟建設中起重要的作用。加強草地生態置換保護體系建設,加快牧民定居的步伐,對加大生態保護與建設力度,改善生態環境,促進畜牧業發展、牧民增收,實現阿勒泰地區經濟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可持續發展目標有著重大的意義。

        二、草原生態變遷和保護

        1.草原生態變遷

        1.1草地退化沙化現象

        阿勒泰地區草地退化現象十分嚴重。根據2003年底數據統計,全地區可利用草場面積10859萬畝,退化草場面積6929.5萬畝,占可利用草場面積64%,其中嚴重退化面積占40%,沙化草場面積545.99萬畝,占可利用草場面積5.03%,鹽堿化草場面積458.86萬畝,占可利用草場面積4.23%。

        1980年以來有375萬畝的草場因嚴重退化、沙化和鹽漬化而成為裸地,情況十分危急。目前草場覆蓋度減少,草層低矮,據1981年的調查資料與60年代相比,山地草甸及山地草原植被總覆蓋度平均減少5%,平原草地即草原化荒漠地和荒漠草地植被總覆蓋度減少5~10%。其中超載過牧是造成草地退化最為主要的原因。

        1.2草原生產力下降

        據1981年調查資料與1960年資料相比,山地草甸及山地草原草層高度降低30~50cm,產草量每畝減少10~20kg,即1/5~1/3。平原草場即草原化荒漠草地和荒漠草地的草層高度降低5~10cm,畝產減少10~20kg。同時草地種類組成發生變化,優良牧草明顯減少,毒害草,不食草大量增加。目前原始植被的面貌已不復存在,以禾草、苔草和雜類草為建群種的草甸植被已被千葉耆扁蓄和一年生雜草播娘蒿所代替。草地產草量和植物覆蓋度不斷下降,估計產草量比60年代下降30~60%。嚴重者下降60~80%。天然草地退化嚴重,草畜矛盾日益突出,直接影響畜牧業可持續發展。

        1.3水土流失嚴重,沙塵災害加劇

        阿勒泰地區草地嚴重退化面積為3446萬畝,由于草地生態惡化導致阿勒泰地區生態環境劣變,主要表現在土地沙漠化嚴重,沙漠侵襲綠洲趨勢加快,洪水、沙塵暴頻繁,強度不斷增加。據調查從建國開始到80年代,準噶爾盆地沙漠在30年間向北擴展了20多km,近些年雖然有水土保持工程的實施使沙漠化進程減慢,但是仍然擴展了10多km,沙塵暴天數呈增加趨勢。

        2.草原生態保護

        阿勒泰地區草原生態是我區長期依賴且將永久依賴的基本生態基礎,在加強草場保育,恢復天然草場的同時,大力發展人工飼草料基地,提供足夠的飼草料是實現牧民定居的前提條件之一,是草原生態保護可持續發展之路的重要舉措。

        2010年底,阿勒泰地區牧民144343人,其中已定居42158人,占牧民總人口的和29.2%,仍有70.8%的牧民人口102185人未定居。這些牧戶過著逐水草而遷徙、居無定所的傳統游牧生產生活方式,有30%牧民戶均牲畜頭數不到50頭(只),貧富差距不斷加大。牧區人口增長過快、勞動力過剩、人均占有牲畜數量偏少、草畜矛盾和人畜矛盾突出,已影響到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和生態安全。阿勒泰地區行署提出,爭取用8年時間,全面實現阿勒泰地區游牧民的標準化定居,加快傳統畜牧業向現代畜牧業轉變,實現草原生態的逐漸恢復和牧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三、改革保證措施

        全地區水利發展與改革要圍繞水資源調配如何建設這一主題,在確保跨流域調水的同時,以保障、支撐和促進全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建立起城鄉供水、城鄉節約用水、城鄉水安全、城鄉清潔飲水、城鄉景觀水利、城鄉水資源保護、水利多元投入、水利工程高效管理等“”保障體系;堅持興利除害結合,開源節流并重,防汛抗旱并舉,節流優先,治污為本,科學開源,綜合利用的方針。

        1.加快農牧業水利基礎設施建設

        當前,耕地草場不足、草畜矛盾日益突出,已成為制約農牧業持續發展的“瓶頸”之一。打破“瓶頸”,必須先走“節水、增水、增地”之路,要緊緊抓住國家實施節水灌溉項目的機遇,大力加強農牧業基礎設施建設,把“節水、增水、增地”作為一項革命性的措施來抓,今后,新開工的農田、草場水利建設項目都要采取節水措施,大面積推廣節水灌溉技術和管理技術。要加快現有灌區的節水改造,通過節水和高效用水,實現土地的有效開發和可持續利用。盡快實現牧民戶均50畝飼草料地、農民人均10畝耕地的目標,為農牧業持續發展和農牧民持續增收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

        2.生態旅游業的發展的同時注重保護生態環境

        我區生態環境脆弱,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環保工作必須長抓不懈,不能掉以輕心。如果生態環境遭到破壞,不僅生態環境質量會嚴重下降,使生態旅游無法開展,而且將會嚴重制約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所以,當務之急是保護好現有的生態資源,堅決制止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保障生態旅游的順利運行。

        3.圍繞大中型水利項目建設,加快水能發展

        以建設全疆重要的淡水資源戰略儲備區和水電基地為目標,圍繞引額濟克、引額濟烏等大型水利項目的建設,不斷提高水資源的綜合開發和利用水平。利用中小型水利工程,加快發展農村小水電。通過整合水電資源,努力降低電價,吸引高耗電企業來阿勒泰投資落戶。要在全力配合自治區做好引額濟克、引額濟烏工程的同時,積極爭取早日開工建設一批生態補償項目,合理布局和配置區域內的水資源,確保地區生態平衡,實現可持續發展。

        第7篇:原生態保護范文

        (南京鐵道職業技術學院 軟件與藝術設計系,江蘇 南京 210015)

        摘 要: 面對著全球化經濟發展與現代文明的沖擊,通過保護民間文化的原生態藝術特征與文化空間可以真正地實現非物質遺產保護的理性發展。首先要在社會學、人類學、美學和生態學等學科的綜合基礎上建立一套符合我國民族傳統與民間藝術特征的審美導向與評價體系,建立系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發展體系;另外,利用現代媒介的人性化特征,使其成為非物質遺產保護與發展的新型傳承方式。

        關鍵詞: 非物質文化遺產;原生態;民間文化;理性

        中圖分類號:G02文獻標識碼:A

        Promoting the Rational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Nation’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i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Original Culture

        XU Ling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活態性、行為性和綜合性的人類遺產的重要資源,是特定文化群的歷史文化和價值觀念的傳承。根據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的定義,非物質文化是存在于民間的傳統的和俗世的文化,是典型的原生態的文化。從民間的服飾建筑到風土人情,它體現著各個文化群體獨特的歷史發展與精神文化,是一個民族與國家歷史文化的重要部分。但是在現代社會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的迅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下,這些處于弱勢的非物質文化受到極大的沖擊,甚至有學者聲稱每一秒鐘都有一種傳統的文化形式在消亡。因此,如何挽救我國豐富但又處于瀕危狀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成為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本文認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需要理性的反思,要處理好它們自身的原生態文化特性與民間文化傳承的獨特性,才能有效地保護好這些關乎國家前途與命運的寶貴文化遺產,促使現代文化的多樣性的良性發展。

        從實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發展角度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體、中心、重點、主旨均在‘民間文化’”。[1]它的文化空間是一個集中了民間和傳統文化的地點。這一定義力圖“從歷史、藝術、人種學、社會學、人類學、語言學或文學角度來看具有特殊價值的民間和傳統文化表現形式”。所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點是民間的文學、民間的藝術、民間的文化。它主要包括以下四個層面:(1)詩歌、神話、傳說等的敘事的表演的公開的口頭表述;(2)節慶或禮儀活動中的音樂、戲劇、歌舞等表演藝術;(3)社會風俗、禮儀、節慶,如人的出生到死亡的一生中的成年、結婚等各種儀式,有關四季的儀式等;(4)有關自然界的知識和實踐,包括農業活動、氣象、醫藥、航海、冶金等的各種知識和技能。這些從口頭表演、衣飾器物到知識實踐等的民間文化形式與占主導地位的官方文化相比,是一種處于社會發展的底層的具有邊緣特征的俗文化。這些語言、歌唱、舞蹈等都是一種以“人體器官、行為和傳人”為載體的“人體文化”。這些無形的文化遺產也是一種行為藝術,以口頭傳承的形式代代相傳。這種非文字的文化流傳方式使得這些非物質的文化形式具有極強的生命力,它們“是一代代口頭傳承的多民族活態文化傳統,是一部用人民的生存行為和生存情感構筑成的文化史。”[2]但由于未受到主體文化的尊重,這種活態文化傳統同時也非常脆弱,自生自滅,極易受戰爭、自然災害等外力影響而隨時消亡。

        “民俗文化和民間文化最本質的特性就在于它是社會性的普遍的大眾的”,它們培育了“社會的一致性”。[1]豐富的民間藝術,不僅僅是藝術范式,更是不同的群體對自身的文化價值、文化存在的和在社會大群體中的文化地位的確立,是對自身認知在文化領域內的反映。這些文化范式所承載的宗教、倫理、社會次序等理念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神的多元體現。這些普遍的文化精神是為了更好的生存而發明創造的,每一種形式都有它的物質和精神功能,成為民間大眾普遍遵守推行的行為方式、價值準則、作為能力等。通過歷史的傳承和空間的傳播,各個具體的民間文化范式得以在一定的群體內流傳繼承,具有典型的原始文化的特征。由于受到對自然認知不足的限制,對自然現象蒙昧無知的敬畏與崇拜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普遍存在,這種混沌的多位一體的認知是人類發展的必然階段。這些以人傳授的方式積累的原生文化意識在表象的深層,構筑了一道“集體無意識”的風景。正是具有強烈原始狀態象征與比喻意義的活態文化構成了民族文化獨特的原生態特征。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扎根、生長、發展的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才是其作為遺產的整體價值所在。當我們意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在淵源與發展特征時,對它們的保護與發展就要求我們必須認真對待它們所扎根的原生態文化空間。

        具有深厚民族歷史積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扎根于民間的文化空間,呈現出與現代文明截然不同的原生態文化的特征。“原生態”本來是專用于自然生態保護的術語,現在被引入文化領域,成為界定文化的一種特征或標記。原生態,是生命之態,是自然之態,是生活中最基礎的藝術之源。原生態體現自然的形態與生態特征,是民間的鄉土環境、人文歷史、民族風俗融為一體的多元的文化空間。在這種生活中的文化空間中,不同于我們經常接觸到的具有專門的理論、藝術流派等的正統繪畫藝術、音樂藝術等,這些活態的原生的藝術不脫離生存發展的自然與人文環境,是與民俗、民風相伴的一種特定的生活與表達情感的方式,是活態文化承載的樸素的生存與繁衍哲學最自然的體現。雖然這些藝術遺產的存在往往是自生自滅,但它們具有極強的生命力,深入到民間生活的各個層面,是民間各種生活訴求的精神體現,但它們又不是做給他人看的,它們是生活的藝術。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生態文化特征不是一種可以商業化界定的自然狀態,它本身是一種生活,是一種自在的自我欣賞的文化,是民族的深層心理的體現與維系。縱觀人類的歷史,這些民間的文化形態豐富,具有民族文化價值與心理認同的共性特征,成為民族文化發展的口頭的活態的歷史見證,也是現代文化發展的根源與保證,是保持現代文化多樣性的生命源泉。從瀕危的昆曲到熱鬧的年畫,從各民族的服飾到不同節日的風俗,它們都能讓現代的觀者體驗到來自自然藝術空間的美的沖擊,體驗到民族文化的強大的藝術感染力,而它們只是以最自然的形態展現出現代商業文化所所忽略的原生態的文化形式。

        但是不可否認現代化的經濟發展已經對原生態文化造成相當大的沖擊。尤其是現代工業生產和城市化的生活方式都對原生的自然生態造成毀滅性的破壞。正如著名的理論家詹明信指出的那樣,“全球化在各地都在標準化。這種標準化影響到文化問題,使文化也產生了標準化,相同的媒介在全世界到處宣揚。目前的文化遠不是差異大的問題,而是越來越趨向同一的問題”。[3]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里提到“變化中的社會和經濟條件”使文化遺產越來越受到破壞的威脅。而近幾年的有形的和無形的文化遺產的瀕臨滅絕的狀態也很好地說明了這種現狀。

        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生態文化空間多包含著從自然狀態到生態狀態諸多的原始農業文化因素,在當今外來商業文明的快速沖擊下,這種文化空間處于岌岌可危的狀態。一方面是現代的社會理念與價值觀的迅速轉變與建立,主流文化、時尚文化以及文化市場在現代傳媒快速發展的影響下,嚴重缺失傳統因素或民族自我意識。另一方面,來自民間的文化一直被主體文化所忽視,處于邊緣地位。當現代傳媒將商品文化生動地呈現在一直處于原生態文化背景中的民眾時,主流文化的強大影響力以及一直存在的不被認同的心態和否定的態度也導致這些原生態文化迅速地失去受眾。同時,這種由于長期歷史、社會等原因造成的民族文化的自卑感使得活態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處于一種缺少積極引導與有效保護的狀態,這也直接導致這些傳承這些活態文化的人才的流失甚至是后繼無人。

        因此,為了有效保護與積極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首先需要建立符合我國民族傳統與民間藝術特征和文化空間的審美導向與評價體系,在社會學、人類學、美學和生態學等學科的綜合基礎上建立系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發展體系。在此體系的指引下,建立對民族文化的自覺與尊重的文化認識與文化責任,加強對原生態文化的更加深刻的文化訴求。“如果沒有理論和學術為后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發展“最終一定是雜亂無章,事與愿違”。[4]

        作為“文化分類的一種”和“觀察文化的全新視角”,“非物質文化遺產這種文化保護體系的學術背景或學科技依據更多的側重于人類學、文化人類學的標準”。[1]這種科學合理的體系可以幫助我們從人、歷史、文化和生態的角度確認、研究、保護與發展我們的豐富的活態文化。廣義的人類學是一門設計多重角度與學科領域的研究,它的許多研究成果幫助我們對人類的文化有更加豐富與科學的認知。人類學從人的角度研究人類的體質和社會文化的科學。現代人類學在人類傳統的解剖學和生理學研究基礎上,進一步從體質、文化、考古和語言諸方面對人類進行廣泛綜合的研究。體質人類學從生物的角度研究包括人類的起源、發展、種族差異、人體與生態的關系等內容,并在如人類進化的研究、人種學的研究等領域形成一些技術性手段和許多理論和分析方法。文化人類學從文化的角度研究人類文化的起源、發展變遷的過程、世界上各民族各地區文化的差異,探索人類文化的性質及演變規律。文化人類學最突出的是對人類的婚姻家庭、親屬關系、宗教巫術、原始藝術等方面的研究。考古學則在對有關古代的人工制品、遺跡及與人類有關和自然環境的考察基礎上力圖復原人類歷史文化,研究人類發展的歷史規律等。人類學的語言視角則通過從語言功能、語義等的研究了解語言與文化的科學關系與相互影響等,發現語言與社會環境、人類的思維方式、民族心理和的關系等。生態文化實為“人--社會--自然組成的復合生態系統”,所遵循的應該是“人、社會、自然共生的存在”的基本原理。人類學日益多元化的研究視角與研究方法都可以成為幾近空白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體系的理論依據。?功能學派、心理學派、新進化學派和結構主義學派等的人類學研究成果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研究分析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起源和演進、發展規律、文化的深層結構、民族文化的具體功能、國民性等。另外,人類學普遍采用的跨文化對比分析與實地考察已經成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所倡導的可行方法。如馮驥才就提出“理論發展的最佳途徑則是深入田野實踐,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4]在這些學科理論研究成果與研究方法實踐的指導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發展可以更加系統、科學與健康的發展,也可以真正地實現民族文化的多元與整體的良性發展,而不是在正規、系統與規范的主流文化評價體系下喪失其原生態的文化特性,成為主流文化的犧牲品。

        以民間文化為主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發展還需要“時效性、應用性和工具性”。[4]當我們建立系統科學的非物質文化保護體系時,我們還面臨著如何進入主流文化的評價、傳播體系。尤其是原生態文化原初的口頭傳承的傳播渠道如何與現代傳媒相融合,以更好地促使民眾了解接受這些活態文化。原生態文化的口頭傳承的方式使得它具有廣泛的傳承性與傳播性,口頭語言的因人而異的不確定性則加強了它的變異性與豐富性。但在現代文化與生活方式的沖擊下,這種傳統的傳播方式已經很難承擔其實這些文化內容繼續廣泛地傳播與發展下去。在面對現代媒介的沖擊,這種口頭傳承的方式已經不再具有它歷史上的作用了。

        作為現代文明的代表,現代媒介促使人們從多維的角度反思對待文化的歷史與發展。在文化領域,關于現代媒介對文化發展的沖擊也是眾說紛紜,毀譽參半。現代媒介是否會毀滅人類的最自然的文化生態與深層的文化需求呢?本文認為現代媒介是人類科技進步的產物,它可以幫助人類更好地取得文化藝術的發展。根據保羅•萊文森的“人性化趨勢論”,任何一種后繼的媒介,都是對過去的某一種媒介或某一種先天不足的功能的補救和補償。他對媒介演進和人類前途抱積極樂觀的態度, 認為技術的進步不會使人喪失主體能力。萊文森認為,人可以對技術進行理性選擇,能夠主動去選擇和改進媒介。[4]一方面,人在技術發展中具有創造能力和理性選擇。另一方面,人類的技術將越來越完美,越來越“人性化”。[5]也就是說,現代的媒介應該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重要手段,而不是加速它們的滅亡或異變。當然,這種保護建立在對原生態的非自然文化遺產的科學認知與自覺尊重的基礎之上的。

        總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發展中面臨著原生態文化作為生活的文化如何保有其自然的生態環境的問題。在全球化經濟發展與現代新型文化的沖擊下,這些寶貴的藝術遺產是在我們這一代消亡還是發展,是所有炎黃子孫面對民族文化索要思考的問題。而樹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的審美標準和價值標準的體系,在其原生態的文化空間中正確利用現代傳媒宣傳與保護這些活態文化,是我們面臨的迫切任務。正如尼采所說:“藝術是生命本生的形而上學活動,唯有藝術才能拯救人生”。[6]當我們在現代科學發展的繁榮下渴求文化的滋潤時,我們是否會面臨著一片文化遺產的荒漠呢?當我們深刻地認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命運關系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未來,我們為何還在無所作為甚至是肆無忌憚地毀滅呢?讓我們在科學與藝術的理性發展下善待我們的民族文化,珍惜我們的燦爛文化。

        參考文獻:

        [1]向云駒.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M].銀川:寧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喬曉光.活態文化: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初探[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

        [3]詹明信.回歸“當前實踐的哲學”[J].讀書,2002,(12):12-24.

        [4]保羅•萊文森著,何道寬譯.思想無羈:技術時代的認識論[M].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3.

        第8篇:原生態保護范文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曾多次鄭重提出,在建設物質文明的同時,要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社會主義政治文明。黨的十七大報告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中,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目標。物質文明是人類在社會發展中改造自然的物質成果,它表現為物質生產的進步和人們物質生活的改善。生態文明是人類在發展物質文明過程中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成果,它表現為人與自然和諧程度的進步和人們生態文明觀念的增強。

        強調建設生態文明,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從全球范圍看,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在物質生產取得巨大發展的同時,對地球資源的索取超出了合理的范圍,對地球生態環境造成了破壞。其嚴重后果就是全球氣候變化,以及過度開發土地、濫伐森林、過度捕撈、環境污染等所產生的其他負面效應。近些年來暴雨、高溫等極端氣候頻繁發生,就是大自然向人類敲響的警鐘。

        在我國突出強調建設生態文明,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任務。一方面,我國人均資源不足,人均耕地、淡水、森林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和*%,石油、天然氣、鐵礦石等資源的人均擁有儲量也明顯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另一方面,由于長期實行主要依賴投資和增加物質投入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能源和其他資源的消耗增長很快,生態環境惡化問題也日益突出。因此,提出建設生態文明,不論對于實現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還是對于改善生態環境、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都是至關重要的。實踐充分證明,物質文明建設,不僅同精神文明建設、政治文明建設相互依存、互為條件,而且同生態文明建設互相依存、互為條件。

        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到*年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年在我國國內生產總值構成中,第二產業占*%,其中工業占*%,分別比*年提高*和6個百分點,特別是近幾年一些消耗資源多、污染大的行業發展過快,這是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矛盾日益突出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消耗資源較少、污染較輕的第三產業比重明顯偏低,*年僅占國內生產總值的*%,只比*年提高*個百分點。因此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加快發展第三產業,提高其比重和水平;并且優化第二產業內部結構,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提升高技術產業,限制高耗能、高污染工業的發展。同時,要立足我國國情,正確引導消費結構升級,形成有利于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城鄉建設模式和消費模式。應當看到,西方發達國家的消費模式,是建立在索取全球資源基礎上的。據全球生態足跡網估計,如果在全球維持一個像美國社會這樣的物質社會,將需要五個地球的資源,而維持一個像英國這樣的社會也需要將近三個地球的資源。當今的時代條件和國際環境決定了我國不可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舊式工業化道路;人口眾多,人均資源不足的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國不應當也不可能模仿一些發達國家以揮霍資源為特征的消費模式。比如,城市應以發展公共交通為主,適度發展私家車;建筑應大力發展節能省地型的,限制建設占地多的別墅、高爾夫球場,等等。

        第9篇:原生態保護范文

        小時候,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想擁有它,一個小小的心愿便誕生了。上學了,想做同學們學習的榜樣,又成了我的心愿。可現在的心愿是什么呢?其實,我的心愿太多太多,它們仿佛離我很近,可又很遠,就像天上的星星,看得見,卻夠不著,其中有一顆始終放著最耀眼的光芒。

        在21這個高度發達的世紀中,人類充當著主角,他們是最偉大的。他們讓這個世界豐富有趣,絢麗多彩。然而當他們創造了輝煌的同時,卻又深深地傷害了以人類為朋友的動物種群,玷污了水精靈的身軀讓我們的地求母親傷痕累累。

        更為殘暴的是,人類居然無情地戳穿了為他們遮風擋魚的森林。盡管它們無私地奉獻――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新鮮的氧氣;降低氣溫,增加濕氣;防止水土流失;等等。但人類沒有顧慮這些,為了眼前的一丁點利益,用電鋸把它們一根根砍下來。

        終于,地球母親忍無可忍,讓狂風帶著沙礫,沖入了人們的安身之所,面對著她最有出息的兒子――人類,使勁地發泄著心中的憤怒。大街小巷,飛沙走石,到處都顯示著她征服人類的痕跡:一位老農看著自己辛辛苦苦種下的稻谷,被漫天飛舞沙礫掩埋著,心中的悲傷不知道向誰傾訴;

        一座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樓,招架不住突如其來的龍卷風,整個身子已經坍塌崩潰了;一家家商店顧不上錢財,紛紛關上大門,狼狽地寫著:因天氣變化,營業暫停。

        街上幾個稀少的行人,都是瞇著眼,帶著口罩,頂著狂風艱難的行進人類不怨天,不罵地,自己就是罪魁禍首。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综合日韩一区 | 在线a一级大片免费观看 | 亚洲日韩欧美综合在线 | 丝袜足j国产在线视频456 | 一线天粉嫩在线视频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