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談談科技發展與社會生活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物理教學 創新能力 激發興趣 科學素質
自2004年以來,我縣進行了新課程標準改革, 教師的教育觀念有了很大的轉變,有以前的"應試教育"逐步轉向了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作為物理教師,我們在認真地組織課堂教學的同時,還組織學生開展物理實驗探究創新活動,能進一步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開發學生的特長和潛能,培養學生科學素質和創新能力。下面就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探究創新能力談談我們的體會。
一、動手參與,激發興趣
學生在學習了基礎知識的基礎上,鼓勵學生自己動手,設計實驗讓學生來驗證一些理論知識,從而更好的理解課本知識,如"鹽水中浮起的雞蛋"、"紙鍋燒水"等。通過這些實驗,既能較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又能幫助學生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樹立科學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在物理實驗中,盡可能多地給學生提供動腦、動手的機會,使學生通過自己設計實驗方案、實驗操作來解決某一實際問題。例如,在學了《密度》后,讓學生通過實驗來觀察牙膏皮展開時和卷起時在水中的浮沉情況,從而更好的理解輪船采用空心法能漂浮在水上的原理。
二、開展小制作、小發明比賽活動,培養學生創造能力和動手能力
科學小制作、小發明活動帶有很強的實踐性、社會性和科技性,有利于學生德智體的全面發展,可以促使學生把動手與動腦、實踐與探索、學習與創造、基礎知識與科技信息密切結合起來,培養了學生各方面能力。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我們積極組織學生利用課外活動時間開展科技制作活動,引導學生利用廢舊材料制作土電話、彈簧測力計、溫度計、密度計、杠桿、飛機機翼等實驗儀器或模型、樓梯電燈開關電路等;對原有的實驗裝置進行改造和創新等,并開展小發明小制作的評比。科技活動的開展,既能鍛煉學生的科技制作能力,又能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提高了學生把科技知識應用于實踐的能力。
三、引導學生閱讀科普讀物,培養科學思維能力
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教師有針對性指導學生閱讀有關的科普讀物,組織學生注意收集報刊雜志上最新科技發展動態,引導學生在家里定時收聽收音機、收看電視里的科技節目,擴大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科技知識,使學生更多地了解科技知識和科技發展的新動向,并定期舉辦"初中物理報"專刊評比,定期組織"實用物理知識競賽",以調動學生學習、讀書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科技閱讀及寫作能力。
四、舉辦科普知識小競賽,開闊眼界,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
科技知識與社會發展、生產、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教師認真收集軍事科學、航天技術、通信技術、空間技術、科學家的事例與貢獻等材料,利用活動課分班級或集中舉辦一些科普知識競賽,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精神。也可以由老師或學生拿出一些專門的時間進行科普知識講座,可以聯系社會生活中的物理,讓學生自己搜集資料并在班上進行專題介紹,還可以利用板報介紹科普知識及物理知識的應用或者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一些我國的最新科研成果,以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精神,提高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培養學生的科技意識。通過引導學生學習現代科學技術的新發展、新成果、新技術,以及現代科學技術的重要應用,使學生意識到現代生活離不開現代科學技術,學生學習現代科學技術的興趣明顯提高,關心現代科學技術信息和社會熱點問題的學生越來越多。
關鍵詞:思想政治課程;課程資源開發;資源利用
新課改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新意識,要求教學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滿足學生需要和促進學生發展。
一、科學認識課程資源,樹立正確的課程資源觀
長期以來,人們普遍認為課程資源就是教材,教材是唯一的課程資源,這是認識上的一個誤區。在這種課程資源觀指導下進行的教學活動必然是乏味的,缺乏生命力的。其實,教材僅僅是課程實施的一種資源,課程資源的內容是十分豐富的。在學校的課程實施中,只要能促進課程教學內容與現代社會,科技發展緊密聯系,激發學生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交流合作且能增長知識、開發智力、培養能力、陶冶情操的一切要素都應是課程資源。
二、一切從實際出發,合理開發課程資源
課程資源豐富多樣,不同種類的課程資源作用不同,這就需要我們在開發中根據課程需要、教學需要和學生的發展需要,準確地選擇擬開發的課程資源,即課程資源開發活動應切合實際,符合學校、學生、教師的具體條件、特點和要求以提高資源開發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具體來說,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應注意:
第一,體現本學科的知識結構和特點。思想政治課既是一門智育課,又是一門德育課。因此擬開發的課程資源應有利于學生接受課本知識,有利于化解學生"知"與"不知"的矛盾,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消除學生"做"與"不做"的困惑。
第二,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的客觀規律。學生在不同的年齡段,生理、心理特點不同,思想政治狀況不同,思維能力和知識水平不同,對課程資源開發的要求也就不同。高中階段學生的的綜合分析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較強,對社會現象關注和分析的興趣比較濃厚,所以高中政治教學可以選擇學生關心的社會熱點與社會生活緊密聯系的實際問題作為課程資源來開發。可以利用新聞報道和新聞圖表等資料,將國內外重大時事結合教材的相應章節有選擇地納入課堂教學,增強政治課的吸引力,引導學生對其進行分析論證。這樣既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學習政治的積極性,又能讓學生體會到政治課的實用價值,達到發展個性、開發潛能的目的。
第三,積極推進校本課程開發。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不同地區、不同類型的學校應充分利用各地的資源,如:自然資源、人文資源、社會資源、網絡資源等。在開發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應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把握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為學生的成長負責,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結合自身優勢,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三、合理利用課程資源,增強教學實效
1.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資源
在新形勢下,教師應結合本地實際、特點和風格以及學生的現狀創造性的使用教材,摒棄以往教學就是"教教材"的舊理念。就思想政治課教材而言,其結構單一,落后于時代要求和脫離社會生活實際的弱點比較突出,不能克服這一弱點的政治課教學往往是乏味的,當然也就不能達到好的效果。因此作為政治教師應建立大教材觀,靈活而有創造性的使用教材,對教材的內容、編排順序等方面進行適當的補充或調整。都可以與教材內容聯系起來,有的放矢適時選用形成地方課程或校本課程,促使教學更好地符合學生學習的需要和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政治課的興趣,開闊視野,拓展思維,真正發揮教材作為課程資源的作用。
2.充分利用社會實踐這一課程資源
思想政治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要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就必須為學生創造和提供可以選擇的實踐資源。教師應根據學生活動的興趣和教學活動的要求,及時安排學生從事課外實踐活動,有計劃的組織學生到工廠、農村、青少年活動中心、企事業單位進行調查研究、體會感受、實際操作、歸納總結,在活動中學,在活動中教,在教與學的基礎上不斷提高處事的實際能力,真正促使每一位學生在自己的課堂生活中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個體生活的主體,社會生活的主體"。
3.推動學生自主學習
開放性是思想政治課的一大特征,在開放性教學的過程中,課堂上會出現大量隨機生成的課堂新資源,即"生成性資源"。這種資源是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互動的結果,是學生主體性在教學過程中的充分體現,對學生這種感興趣的生成性資源,教師應充分發揮興趣導向的作用,引導學生在學習中研究,在研究中學習。盡管從過程來看,這樣可能會打破預設的教學過程,使課堂教學的知識目標無法當堂實現,但從學生的角度看,研究性學習的過程對學生而言就是一個自主學習和選擇性學習的過程,學生的收獲要遠大于單一的課堂灌輸教學。
總之,要使我們的政治課教學"活"起來,實現新課改的培養目標,我們應該強化課程資源意識,因地制宜合理開發利用各種課程資源。只要我們在采集和運用課程資源的過程中努力探索,就一定能夠取得豐碩的成果。
參考文獻:
[1]余文森,諶啟標.高中新課程(教師讀本)[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
[2]李國華.教師開發課程資源的基本方式與途徑[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04,(11-12).
關鍵詞:無形課程資源;好奇心;生活經驗;已有知識;新聞事件
文章編號:1008-0546(2012)06-0086-01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6.037
化學課程資源按其存在的形態可分為有形課程資源和無形課程資源。有形課程資源指以物質形態存在、能被感知的客觀資源,如教材、教具、圖書、儀器、設備及場地等,無形課程資源以非物化的形式表現出來,主要是學生的生活經驗以及所了解的科學信息及對生活的感悟,具有較大教育價值和教育意義的精神存在物,是具有潛在的、間接的、不可量化與考核的軟資源。無形課程資源重視學生的現實生活、情感和價值觀的培養,適當充實到教學內容中去,有利于實現新的課程理念,使課程具有時代性,能切實提高學生的化學素養,無形課程資源需要每一位教師去挖掘和發現,并用于教學中。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在化學教學中如何利用無形課程資源,以和讀者共飱。
一、調動學生的好奇心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由此可見,好奇是最好的老師。也是重要的無形課程資源,好奇是學習的動力,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就必須把教學活動與學生的好奇心相結合,這樣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化學離不開實驗,而學生又更喜歡千變萬化的化學實驗,化學實驗在培養學生好奇心方面就尤為重要,所以老師在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時應注重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可以通過實驗引入新課,讓學生課上演示實驗,做分組實驗,做家庭小實驗等多渠道激發學生對化學現象的好奇,促進教學效果的更優化。每一堂課一個小小的實驗,或是課本上演示實驗、或是老師的創新實驗,都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產生學好化學的熱情。當我們老師講到晶體結構時,要帶模型到班級,這時,就會有好多的學生走到講臺上來,用手去摸模型,甚至有的學生在老師不留意時,將模型拆開了,這時我們做老師的不能批評學生,學生對模型有這樣的好奇心,正是我們要充分利用的學生好奇心方面的課程資源。
二、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資源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反復強調,學生是教育最重要的力量,如果失去了這個力量,教育也失去了根本,因此學生不僅是教育的對象,而且是教育的資源。學生的經驗是一種資源,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常有許多現象蘊含著豐富的化學知識,而學生卻往往熟視無睹,他們既不會將生活中的某些現象同化學知識相聯系,也不能用所學的化學知識來解釋生活中出現的化學問題,這就要化學老師能有的放矢,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掌握化學基礎知識,并能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現象,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如有些同學去菜場買菜,讓他們認識色澤太過艷麗,太白的蘑菇等是被漂白過的,過于潔白的粉絲是被SO2熏過的,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運用化學課堂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達到鞏固課堂所學知識的目的。
三、發揮學生的已有知識資源
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抽象思維能力正在走向成熟,但是形象思維仍然占據主導地位,為此,在講解一些較為抽象的概念時,老師不妨借助一些學生頭腦已有的知識,化抽象為具體,讓學生易于接受。如高一學生在學到化合價與原子核外電子排布關系時,因這一概念比較抽象,遇到有些問題時,無從下手,這時,老師若將這些問題具體化,學生接受起來就會更容易。
例:R元素為1~18號元素中的一種非金屬元素,若其最高價氧化物的水化物的化學式為HnROm,則其氣態氫化物的化學式為 。
分析:在初中階段,學生只學習了常見元素的化合價,而且是通過死記硬背記住的,還不知元素化合價與原子核外最外層電子排布的關系,再加上本題出現的都是字母,不象初中給的都是具體的物質,所以,此時老師要能通過從特殊到一般,由具體到抽象,舉出具體的物質,學生就會更容易理解。
解:根據物質的化合價代數和為0,可求出R元素的化合價為:+(2m-n),這一步學生是能理解的,然后舉出兩組常見物質:
在這兩組物質中,①H2SO4中S元素的化合價(+6)與H2S中H原子個數之和為8;②HNO3中N元素的化合價(+5)與NH3中H原子個數之和也為8。此時,學生悟出:氣態氫化物中H原子個數與最高價氧化物的水化物中R元素化合價之和為8。很容易求出本題氫化物中H原子的個數為:8-(2m-n)。
四、挖掘新聞事件中的化學資源
在教學過程中,不少學生和家長都都會提出這樣的困惑,化學有什么用?生活中哪些方面用到化學,化學給我帶來了什么?這正暴露出我們在平時的化學教學中的不足,一部分老師沒有意識到化學教學活動的功能及對學生的現實意義,只知道講課本上的化學知識與大量的做練習,暫時提高班級化學平均分,沒有將化學知識拓展到學生的社會生活與日常生活中[2]。
隨著電腦的普及、手機上網功能拓展,許多學生也能在第一時間了解國內外的新聞事件,但很多學生并不能洞察許多新聞事件中所包含的化學知識,很多老師也只是將某一新聞事件作為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隨便聊聊的話題。實際上,新聞事件在化學教學中大有作為,老師可以以新聞作為情境引出課題、用貼近學生社會生活的新聞來重組教材、用與化學有關的新聞拓展學生的視野、利用新聞材料設計情境試題改進評價。如:在近日,央視報道了藥用膠囊重金屬含量超標的新聞,引出蛋白質的變性課題。從2012年夏天開始,大家喜歡吃的冰淇淋將不再是五顏六色,引出食品添加劑這一課題。通過恰當地、適時的在化學教學中引入改寫的新聞事件,給化學教學注入更多的新內容,有針對性的營造課堂教學氛圍,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使自主、探究式教學有良好的開端。
新一輪的課程標準要求化學課程內容與學生的生活以及現代社會、科技發展和生態環境相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已有經驗,提倡“從生活走向化學,從化學走向生活”,這就要求老師積極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化學素養。
參考文獻
關鍵詞:初中科學;STS教育;實施途徑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6148(2008)1(X)-0013-3
“科學、技術與社會(STS)”教育是近年來世界各國理科教育改革中形成的一種新的科學教育構想,以強調科學、生活和發展的應用為指導思想而組織實施的科學教育。科學課程標準(7-9年級)已將STS教育和生命科學,物質科學,地球、宇宙和空間科學以及科學探究(過程、方法和能力)一起作為科學課程的五個內容領域,并提出了具體的目標和要求。在初中科學教學中實施STS教育,對增強學生的現代科技意識和社會的責任感,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應用科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具有重要意義。筆者結合自己近年來在教學中進行的STS教育的實踐,對如何在初中科學教學中開展STS教育的途徑進行探索。
1 課堂教學中滲透
課堂教學作為學校教育教學的主陣地,由于面向全體學生,教育對象廣泛,便于我們從普及的角度大面積實施STS教育,是滲透STS教育的主渠道。同時初中科學知識覆蓋面較廣,為我們多渠道、多層次地滲透STS教育創造了有利條件。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認真分析研究各章節的知識點,充分挖掘教材中進行STS教育的因素,找出滲透點,合理組織滲透內容,并編寫出“各章節知識教學與STS教育相結合的系列表”,以便在教學中有目的、有計劃地實施。教師在新授課、實驗課和習題課的教學中均可以滲透STS教育。
1.1 利用新授課的教學滲透STS教育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新課引入、舉例說明都可以運用STS材料,往往幾句話、一兩分鐘的陳述就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例如筆者在上初中科學第一課《科學在我們身邊》(浙教版七年級上)時,首先介紹我國的載人航天計劃及航天技術發展、紅外報警器等,這樣更容易把學生引入科學世界。在教學過程中也可以進行隨機滲透。例如,在學習牛頓第一運動定律、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時,通過對科學史話、科學學家事跡的介紹,把科學學科中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一面開發出來,使學生懂得任何科學成果的取得,都不是輕而易舉、一蹦而就的,都是科學家經過艱苦的努力甚至付出畢生精力才取得的,從而培養學生頑強的意志,強烈的進取心。
在課堂教學中滲透STS教育,應以課本為主,但又不囿于課本。例如,在課堂教學中可以介紹磁懸浮列車、衛星發射、磁卡、B超、超導、纖維鏡等高科技成就,講解有關污染、電能的輸送和節約用電等社會問題。向學生介紹人們正在探索新的“反物質”能,據稱正反物質“湮滅”放出驚人的能量。介紹“嫦娥一號”探月衛星、宇宙飛船進入空間站的對接。美國的“發現”號航天飛機可經常出入太空,中國的科學家在這方面也在進行不懈的努力。激勵學生勇于探索,將來為我國的科技發展作貢獻。
1.2 利用實驗課的教學滲透STS教育
利用實驗課的教學開展STS教育也是一條非常重要的途徑。初中科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科學實驗是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與手段。在初中科學教學中,通過科學實驗不僅可以使學生獲得科學知識、培養實驗技能,而且還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態度、作風和習慣,從而使學生形成科學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利用演示實驗滲透STS教育。在演示實驗教學中,適度滲透STS教育思想和內容,更有利于加強科學實驗教學,提高演示實驗的效果。例如,在做壓縮氣體可使氣體液化的演示實驗時,除引導學生觀察注射器中乙醚的狀態變化以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外,還要注意引導學生把這一科學知識同日常生活中的石油液化氣、氣體打火機等緊密聯系,使學生認識科學知識的社會價值,特別是壓縮氣體液化這一科學知識,在現代高新技術中的廣泛應用。如我國向國際市場提供發射人造衛星用的“三號”運載火箭的第三級,就是采用上述方法將氧氣和氫氣液化后裝在火箭里的。利用課本中的演示實驗引導學生學習科學知識及實際應用,使他們了解科學知識及實際應用,使他們了解科學知識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進科技發展,促進社會進步的重要作用,以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2)利用分組實驗滲透STS教育。分組實驗是學生最喜歡上的課之一,因為同學們自己通過觀察、動手、動腦去感知、去體驗,是自己主動積極地去學習。例如做“測小燈泡的功率”實驗,通過測小燈泡在額定電壓下的功率和U實略高于U額、U實略低于U額時的實際功率,并對功率的大小和小燈泡的亮度進行對比,分析有時家里日光燈較暗的原因,是因為實際電壓低于額定電壓,所以日光燈的實際功率就小于額定功率,亮度也就比額定電壓下暗。通過這一實驗課教學,不僅培養和提高了同學們動手、動腦的能力,同時也提高了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3)利用隨堂實驗滲透STS教育。初中階段是學習科學的啟蒙階段,興趣的培養對以后的學習過程有很大的推動作用,利用小實驗和插圖中蘊含的實驗內容,做空瓶“吞”雞蛋、理發用電吹風機吹風等實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觀察分析能力。
1.3 利用習題課的教學滲透STS教育
在習題課教學中,教師可根據教材中和其他資料中的科技知識,依據相關的教學內容,選用或編寫學生熟悉的、與現實生活有密切聯系的習題,使學生在練習中受到“STS”教育。例如“在抗洪搶險中,戰士穿的救生背心,夾層里面填充的是泡沫塑料塊,這樣做的道理是什么?”;“有一枚第ll屆亞運會紀念幣,它的質量為16.1g,體積為1.8cm3,則制成這枚紀念幣的金屬密度是多少,它是什么材料制成?”;“筷子也是杠桿,使用筷子時,支點及動力、阻力的作用點各在何處?”等,這些題目把對基礎知識的學習與社會生活實踐結合起來,以社會生活為背景,以基礎知識為核心,引導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也掌握了知識的應用。作業“在學校或你居住的社區做調查,了解社區內的主要噪聲源”,“調查學校或家庭所在社區的光污染現象,寫一份調查報告”,“向眼科專家請教,并在老師指導下查閱資料,談談青少年視力下降的原因,提出保護視力、愛護眼睛的措施。”等中,通過把科學知識、科學技術與社會相結合的同時,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做到既教書又育人。
在課堂教學中滲透STS教育,既要注意聯系日常生活、生產實際,又要適當滲透現代高科技方面的內容,在這里需要把握一個適當的度,做到適應、適量、適度、適用。
2 開展課外科技活動
課外科技活動是學科課堂“STS”教育的延伸,是指以知識點為參考,結合教學內容拓展各種科技活動,主要包括小實驗、小制作、小發明、小問題、小討論等。當今社會在一定意義上可算是技術社會。現代技術不僅廣泛滲透在生產及各種工作職能之中,而且已經不可阻擋地進入了家庭生活,從而導致一個教學中值得重視的問題:現代生產的發展要求新一代人不僅具有科學文化知識,而且應具有一定的基本技術和技能,科學對人的基本素質的客觀要求,使技術教育成為不可忽視的一個方面。開展科技活動能夠增進學生對科學與技術相互理解的理解,激發學生的興趣愛好,培養應用科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養成學生獨立動手、動腦的習慣,形成并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進而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
課外科技活動一般跟隨課堂教學進度,以課本小實驗、小制作為主,教師也可以有意識地增加一些探索性和設計性的小實驗、小制作等。鼓勵學生利用身邊條件,就地取材、因陋就簡地做一些課外制作或實驗。由于課時有限,主要活動在課外進行,一般利用布置課外小實驗、小制作等“作業”的方式,讓學生在課余時間自主完成,然后交來“作品”,老師利用輔導課時間安排“制作講評課”,屆時,同學們的“作品”都帶到教室來,進行成果展示,老師有目的的對一些“作品”進行評價,尤其是有創新的作品或作品中有創新的部分,學生會從不同的“作品”中獲得不同啟發、學到意想不到的知識。在學生獨立完成小制作和小實驗的過程中,使學生學會發現新問題,解決新問題,這樣一來,不但促進了學生思維發展,并從中激勵出創造的火花。
例如筆者在教授《聲音的發生和傳播》(浙教版七年級下)后,要求學生制作“土電話”,同學們在教師的引導下制作了各種各樣的土電話。聽筒和話筒:有紙盒的、金屬盒的、塑料盒的;連線:有鐵絲、銅絲、尼龍絲、棉線等。制作完成后,要求評價各自或其他人的作品,同學們便從不同的角度作出了比較客觀的評價。最后推薦出幾件相對比較優秀的作品,有的形狀美觀;有的材料成本低、無污染;有的制作工藝精巧;有的通話效果很好。筆者將效果好的收集到講臺和同學們一起觀察,同學們會從他人的作品中總結出其效果比自己做得好的原因,從而提出對自己的作品做出進一步改進的設想或方案,使同學們的思維被調動起來。馬上有人又想到把兩個人的土電話連線從中間交叉連接起來,一人講話,三個人聽,當堂就試,效果很好,同學們看到自己一件普通的作品有如此的魅力,興奮難以掩抑,接下來又會思考哪種材料做的連線效果最好呢?探索活動又將深入下一個環節。
3 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
STS教育本身就是強調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以及科學技術在社會生產,生活中的應用,而學校教育就應該把科學教育對社會的影響充分地展現在學生面前,這就需要充分利用周邊環境及本地區的特點給學生一個參與社會實踐的機會。在社會實踐中,能將理論與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培養了學生的科技意識、創造意識和實用意識。在實踐過程中學生接觸社會更多,可以鞏固書本知識,還可以豐富學生書外的知識,可以彌補校園學習、生活的不足,同時培養學生關注人類生存和發展的責任感。通常的活動形式有參觀、調查、問題解決等活動形式。例如學生在學習了能源的開發和利用以后,組織學生參觀了太陽能熱水器專賣店,了解熱水器工作原理,進人用戶調查使用效果和每年使用時間,以集鎮為對象統計了用戶數量,然后,讓學生研究一下一年就此可節省多少液化氣。在學習了《安全用電》后,要求學生調查家中和附近地區違反用電安全的事例及造成的嚴重后果,并提出解決的辦法。在學習圖凸鏡的成像的知識后,組織用照相機進行攝影實踐活動。在學習了密度知識后,組織學生用鹽水或泥水選種。在學習了《水的利用和保護》、《物質的酸堿性》后,讓學生調查當地著名風景區楠溪江的水污染情況,測定雨水的PH值,調查當地酸雨的情況,使學生體會水污染、大氣污染等給人們帶來的危害,并讓學生進行討論,探索怎樣控制、消除這些污染等。讓學生了解如何用科學技術來解決社會問題,使課堂教學內容有效地升華,同時增強了學生的環保意識、樹立社會責任感,將來更好地服務社會,造福人類。
在初中科學教學中開展STS教育是深化科學教育改革的一項重要舉措。在教學實踐中應該遵循學科性、特色性、綜合性、實踐性的原則,結合初中科學的學科特點,針對農村中學學生已于觀察自然與生態現象,貼近生活、生產的特點,進一步摸索適合科學學科教學的STS教育途徑,使其盡塊地在科學教學中開花結果。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科學(7-9年級)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1
[2]孫可平.STS教育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8
[3]袁云開,蔡鐵權.科學課程與教學論[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8.
一、辦學品牌
在中職教育中,把發展作為學校的第一要務,走出一條“內強素質,外塑形象,打造品牌,全速發展”的特色發展之路,那么就應做到:
1.推進專業管理模式改革
中職教育應遵循發展規律,打造特色品牌專業。在發展中,應大力推進專業管理模式改革,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的專業,從而形成了品牌專業的特色。在辦學體制上,建立學校與行業、企業緊密聯系的辦學機制,形成了“熱”、“冷”、“新”的辦學格局。“熱”就是根據勞動力市場的需求設置急需的專業;“冷”就是其他學校尚未關注或沒有涉足的專業;“新”就是較多地包涵新知識、新技能,新領域。從現狀來看,新興專業課程的開設、對技能的重視、培養方向的轉變都是不同學校根據自身特點來進行的,學校要發展,也需要尋找最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具有特色才能整體推進學校的進步。
2.專業設置要再細化
隨著社會發展,社會人才領域需求不斷地擴大,學科專業供需不平衡,地區之間的供需不平衡,就經濟發達地區和一些中心城市對畢業生需求量較大,而邊遠和欠發達地區需求明顯不足;相同專業在不同地區需求也不同,就業中供需的結構性矛盾越來越突出,因而專業形式也在不斷地擴大,中職教育的專業模式應該不斷地細化,使它更加廣泛地涉及到邊遠地區人才需求,使中職教育的專業需求彌補了這一人才空缺。同時,中職教育應對老專業進行調整和改造。如,學校應從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均做一些幅度調整,使老專業煥發了新的生機,使之適應當前社會人才需求,拓寬了學生的就業渠道,由“夕陽”專業又變為了充滿生機的“朝陽”專業。
3.中職教育的教學改革
近年來,中職教育觀念正逐步得到改變,以培養適應市場需求的應用型人才為目標,培養具備綜合職業能力和全面素質的,直接在生產、服務、技術和管理第一線工作的應用型人才,職業教育應結合市場經濟突出實踐性教學及技能訓練,強調以培養技能型人才為本位的指導思想。因而在教學中,教學方法值得我們深思。首先要深入研究教學對象、教學內容所致。比如:計算機教育具有雙重性,一方面它是一種技能教育,這主要對非計算機專業的學生而言,這時計算機主要是作為一種工具,學習目的是為后續課程服務以及為今后工作和生活中應用計算機做準備;另一方面它是一種專業教育,這是針對計算機專業的學生而言的,這時計算機是一門學科,學習計算機的目的是為了計算機的全方位應用和開發。因而一是教學內容的改革,首先選擇合適的教材。教材是搞好教學工作的基礎,如果選擇不當,往往出現教材內容與現實脫節的現象;其次是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改革,編寫適合人才培養需求的教材。教材的內容應緊跟發展潮流,讓學生及時掌握發展的新知識、新內容。再次教學觀念要改變,隨著教育思想的不斷更新和教改發展的需要,先進的教學思想與落后教學手段的矛盾更加突出,要求現代教育技術去啟發學生的智力,開發創新潛能,形成“活模塊、多實踐、重綜合能力培養”的教學模式,即以注重培養學生專業能力、綜合能力、適應市場變化的跨崗能力及個性特長為目標的靈活模塊群,以提高學生技能水平。
二、學生自身品牌
1.德育內涵的培養
目前,德育的內涵成為了用人單位第一要求。“立世德為首,立德育為先”。德育是教育者培養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動,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紀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品質教育的總和。因此,中職生要在競爭激烈就業環境中生存,就必須注重德育內涵的培養,提高內在氣質,塑造良好形象,挖掘自己的閃光點。
2.扎實專業知識
隨著科技的發達,世界經濟的發展,對科技含量依賴程度的不斷提高,對應用性技能型人才在科學技術水平與工作能力上的要求也相應提高。中職生要在當今競爭激烈的人才市場,與眾多的大專生、本科生競爭,就必須突出中職生的特點,既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又有熟練的操作技能。很多企業都希望中職生盡可能地縮短應屆畢業生進入工作的磨合期。‘拿來就能用’是比較被企事業看中,但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
3.培養自學和創新能力
所謂自學能力,是指在已有的認識結構基礎上,不依賴他人的一種自主學習知識的能力,即獨立地獲取知識、運用知識、發現和解決問題的一種學習的能力。自學能力,是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一個人博學廣闊,知識豐富,大都是靠自學得來。學生在學校里接受知識的時間是短暫的,他們還沒有把社會上所需要的知識全部學會就邁出學校大門,他們運用到更多的實踐性知識是從社會里獲取。一般來說,學校的設施設備只是基礎知識的操作平臺,但公司里的設施設置一般都是走在科技發展的前沿,他們如果沒有培養這種自覺獲取知識的能力,那面對新的事物也只能是措手不及、不知所措。一旦有了自學能力,面對知識日新月異的今天,他們仍能迎頭趕上。
1.“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細絹)帛者,謂之為紙。縑貴而簡重,并不便于人。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后漢書·蔡倫傳》)下列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A.據材料能得出“蔡倫是造紙術的發明者”這一結論
B.材料說明文字記載是我們得出歷史結論的首要依據
C.人們的需求是推動科技進步的原因之一
D.對原料的選擇和降低造紙的成本沒有關系
解析:C 蔡倫改進了造紙術,A項錯誤;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造紙,比用縑帛更便宜,對原料的選擇降低了造紙的成本,D項錯誤;此材料屬于二手材料,實物材料是得出歷史結論的首要依據,B項錯誤。
2.(2013玉溪摸底)15世紀時梵蒂岡一個圖書管理員說:“過去稀有而索價上百金幣的書籍,現在只要二十金幣,不論古今,罕有人類發明之重要堪與媲美。”這里說的“發明”是指()
A.造紙技術 B.雕版印刷
C.活字印刷 D.裝訂書籍
解析:C 本題考查古代中國四大發明對歐洲的影響。據題干中“上百金幣的書籍,現在只要二十金幣”等信息,并結合題干中“15世紀”判斷,C項為正確答案。
3.(2014湖北聯考)1724年(雍正二年)的《圣諭廣訓》規定:“又如西洋教宗天主,亦屬不經,因其人通曉歷數,故國家用之。爾等不可不知也。”此規定()
A.表明清朝實行了寬松的宗教政策
B.有利于西方科技知識傳入中國
C.表明清朝高度重視西方先進科技
D.有利于“東學西漸”
解析:B 從材料信息看,雍正認為,西洋教屬于“不經”之教,但洋人通曉歷法,因而任用,故A項不正確。任用洋人參編歷法并不能說明清朝高度重視西方其他先進科技,故C項不正確。材料中的規定有利于“西學東漸”,故B項正確,D項不正確。
4.(2013平頂山月考)科學家李約瑟在《中國科技史》中提出:“他們固然沒有把個人與社會人分開,也沒有把社會人與整個自然界分開。或是他們向來主張,研究人類的適當對象就是人本身。因此,在整個中國歷,儒家反對對自然進行科學的探索,并反對對技術做科學的解釋與推廣。”對李約瑟這段話的理解,準確的是()
A.個人與社會人、自然界是無法分開的
B.研究人類唯有研究人本身
C.中國古代只重人的研究,不重科技的研究與推廣,影響了科技的發展
D.對自然界的研究是無法窮盡的
解析:C 本題考查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特點。材料指出儒家“研究人類的適當對象就是人本身”,“儒家反對對自然進行科學的探索,并反對對技術做科學的解釋與推廣”,說明儒家只重人的研究,不重科技的研究與推廣,影響了科技的發展。
5.(2013佛山檢測)文字是一定時期社會的產物。古代漢字“羣”(群)結構是:君在羊(百姓)的上邊,以下解釋正確的是()
A.“君”字體現了君權神授
B.“羣”字與“民貴君輕”有著根本的區別
C.“羊”字說明了人民群眾處于被統治地位
D.“羣”字是宋明理學的產物
解析:C 材料中“羣”(群)字意為君主處于百姓之上。君權神授是說皇帝的權力來源于上天,代表上天統治人間,因此A項不符合題意;B項二者根本上都是維護地主階級利益;D項顯然在時間上與材料不符,“羣”字很早已經產生。
6.《說文解字》釋讀為:“大冊也。”今人認為似手捧冊置于架上。該釋讀與下列記錄文字信息材料相關的是()
A.甲骨 B.絲帛
C.竹木簡 D.石碑
解析:C 本題考查學生對中國古代文字的認識。從材料信息可看出,材料對題中文字的解釋是“似手捧冊置于架上”,而“冊”作為象形文字,明顯與竹木簡有關,故此題答案為C。
7.(2014汕頭模擬)下圖說明()
A.三教合流成為社會潮流
B.中外文明碰撞沖突不斷加劇
C.藝術作品日益世俗化
D.外來文明與中國傳統文化相融合
解析:D 題干材料說明中國傳統繪畫中融入了外來宗教故事,說明外來文明與中國傳統文化的交流與融合,D項正確。A項材料無體現,B項中“沖突”、C項中“世俗化”說法均錯誤。
8.(2013廣東聯考)以黃公望為代表的所謂元四家主張“逸筆草草”“不求形式”,詩文印信入畫,詩畫相聯,其畫作多表現“隱居”“出世成仙”的情感。可知其畫作應屬于()
A.山水畫 B.人物畫
C.文人畫 D.風俗畫
解析:C 材料中“逸筆草草”“不求形式”“詩文印信入畫,詩畫相聯”“表現……的情感”與文人畫集文學、書法、繪畫及篆刻藝術為一體,強調表現個性,講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韻意趣的特征相符。故選C。
9.(2014莆田質檢)《墨子·公孟》中說:“儒者歌《詩三百》,舞《詩三百》,弦《詩三百》,誦《詩三百》”。《楚辭·離騷》《九章》中《涉江》等篇的末節都有“亂曰”,“亂”既是內容的總結,也是標識音樂的末章。這說明先秦文學具有()
A.綜合性 B.創始性
C.隨意性 D.寫實性
解析:A 從材料可以看出《詩三百》(即《詩經》)可歌、可舞、可弦、可誦。《楚辭·離騷》等篇都有標識音樂的末章,表明先秦文學具有綜合性。
10.(2013哈師大附中摸底)有學者認為:宋代以后,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城市的繁榮,庶民成為推動城市大眾文化的主流,出現一種新型文化——“庶民文化”。下列不屬于“庶民文化”范疇的是()
A.風俗畫 B.心學
C.宋詞 D.明清小說
解析:B 本題旨在考查學生運用知識解讀信息的能力。心學的理論性、思辨性較強,屬于士大夫哲學,故不屬于“庶民文化”,答案為B。
11.京劇是中國的“國粹”,它用趨于虛實結合的表現手法,限度地超脫了舞臺空間和時間的限制,以達到“以形傳神,形神兼備”的藝術境界。下列關于京劇的說法,錯誤的是()
A.道光年間,出現“徽漢合流”局面
B.同治、光緒年間,京劇走向成熟
C.京劇的出現標志著我國古代戲曲的成熟
D.京劇以表演歷史故事為主,角色分為生、旦、凈、丑四大行當
解析:C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元雜劇的出現標志著中國古代戲曲的成熟,C項錯誤。A、B、D三項都是關于京劇的正確說法。
12.(2013涼州一模)“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萬雄兵”“咫尺地五湖四海,幾更時萬古千秋”,這些詩句是對下列中國哪種傳統藝術特點的描述()
A.魔術 B.繪畫
C.戲劇 D.雜技
解析:C 本題考查學生解讀歷史材料,并運用所學知識進行正確判斷的能力。題干中詩句是對中國戲劇形象生動的描述,體現了戲劇場景的虛擬化。二、非選擇題
13.在許多方面,宋朝在中國歷都是個激蕩的時代。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英國科學院院士李約瑟博士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說:“中國的科技發展到宋朝,已呈巔峰狀態。在許多方面實際上已經超過了18世紀中葉工業革命前的英國或歐洲的水平。”
材料二 北宋興起的新儒學講究由心而發,格物致知,在文學藝術和社會生活方面產生了深遠影響。蘇軾認為:“書必有神、氣、骨、肉、血,五者闕(缺)一,不為成書也”,強調書法的精神氣度,他還認為,“我書意造本無法”“自出新意,不踐古人”。
北宋宮廷畫院曾出過一道考題:“野水無人渡,孤舟盡日橫。”獲得第一名的畫作,畫著船夫躺在船尾,獨自吹著笛子。畫家要表達題中的“無”,是“非無舟人,只無行人”。
材料三 天理流行,觸處皆是。暑往寒來,川流山峙,父子有親,君臣有義之類,無非這理。
——《朱子語類》
材料四 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定時期的文化是一定時期政治經濟的反映。”
(1)結合所學知識,舉例說明宋朝的科技發展“已呈巔峰狀態”及對世界文明進步所起的重要作用。
(2)根據材料二,概括指出新儒學的產生對宋代文人書法、繪畫的影響。
(3)理學又被稱為“新儒學”,據材料三說明其“新”在何處。明代晚期,思想家李贄對統治階級極力推崇的新儒學大加鞭撻,痛斥孔子為“庸眾人類”。結合所學知識,談談李贄這樣做的社會原因。
(4)結合宋代在科技、思想、文學藝術等某一方面的新變化論證材料四的觀點。
解析:第(1)問考查宋朝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火藥的發展及對世界文明的影響,據教材解答即可。第(2)問據材料二第一段可看出在理學的影響下書法更強調精神氣度,第二段則表明繪畫更注重意境。第(3)問據材料三中“天理流行,觸處皆是”“無非這理”分析“新”的含義。李贄鞭撻新儒學的社會原因可結合教材中明代晚期進步思想產生的背景,從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角度分析回答。第(4)問據教材中宋代在科技、思想、文學藝術等某一方面的成就,說明材料觀點即可。
答案:(1)活字印刷術推動了世界文化的傳播;火藥廣泛應用于軍事,幫助西方資產階級在近代戰勝封建****;指南針應用于航海,在地理大發現(或新航路開辟)中起了重要作用。
(2)影響:理學的興起使文人更加注重內心的修養,反映在書法上就是強調精神氣度,繪畫上更加注重意境。
(3)“新”的表現:把“理”和儒家傳統道德結合起來(或把儒家傳統道德上升到“理”的高度)。
社會原因:君主****制度達到頂峰;商品經濟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產生;新儒學進一步束縛了人們的思想(或反映了當時人們追求個性自由發展的愿望)。
(4)科技:戰爭頻繁,促進火藥和火藥武器的發展(海外貿易、航海發展促使指南針用于航海;“重文輕武”使得讀書參加科舉考試盛行,催生了活字印刷術)。
思想: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使得儒學發展為理學。
文藝:商品經濟發展和市民階層興起使宋詞(書法、民俗畫)等市民文化興起(文人山水畫的興起反映了文人階層的壯大,理學興起)。(回答某一方面即可)
14.(2013安溪、德化聯考)法國歷史學家雅克·勒高夫在《新史學》中稱:“歷史不僅是政治史、軍事史和外交史,而且還是經濟史、人口史、技術史和習俗史;不僅是君主和大人物的歷史,而且還是所有人的歷史。”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東京)街南桑家瓦子……瓦中多有貨藥、賣卦、喝故衣、探搏、飲食、剃剪、紙畫、令曲之類。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二
材料二 梨園演戲……兩淮鹽務中尤為絕出。例蓄花、雅兩部、以備演唱,雅部即昆腔,花部為京腔、秦腔、弋陽腔、梆子腔、羅羅腔、二簧調,統謂之亂彈班。
——(清)錢泳《履園叢話》卷十二
材料三 金閶(今蘇州城西南)商賈云集,宴會無時,戲館數十處,每日演劇。
——(清)顧公燮《消夏閑記摘抄》卷上
材料四 豆棚茅舍,鄰里聚談,父誡其子,兄勉其弟,多舉戲曲上之言詞事實,以為資料,與文人學子引證格言、歷史無異。
——高勞《東方雜志·農村之娛樂》卷十四
請回答:
(1)材料一中的“瓦子”又名“瓦肆”,它指的是什么?
(2)依據材料一、二、三,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戲曲發展的主要原因。
(3)材料二中的“花、雅兩部”不斷融合兼收,最終導致哪一劇種的形成?依據材料三、四概括戲曲的主要社會功能。
(4)在新史學理念的影響下,商人、戲曲及民間生活進入史學家的視野,這表明史學研究出現了怎樣的變化?
解析:第(1)問結合教材基礎知識回答即可。第(2)問通過三則材料可以看出商業及城市的發展推動了戲曲的發展,而市民階層壯大,其對文化娛樂的需要也是戲曲文化獲得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第(3)問第一小問考查京劇的形成;第二小問通過材料三可以看出戲曲具有休閑娛樂功能,材料四“父誡其子”“兄勉其弟”等則反映了戲曲的社會教化功能。第(4)問從設問即可看出史學研究增加了新的內容,緊扣此點回答即可。
答案:(1)娛樂演藝場所。
(2)商業的發展,城市的繁榮,市民階層的壯大。
一、小學數學教學中,落實素質教育的理念
“數學是一門研究思想事物的抽象的科學”“數學是量的科學”“數學是結構的科學”“數學是引出必然性結論的科學”“純數學是一組假設與演繹的理論”“數學是模式的科學”……數學家們這樣論述“什么是數學”。但是,數學家們論述的是“數學科學”,卻不是小學數學。小學數學是小學開設的一門課程,它和數學科學既有本質的聯系,又有本質的區別。我們的小學數學教學的意義不在于或主要不在于培養數學家,而在于培養人的數學觀念和數學思想,通過開拓頭腦中的數學空間,進而促進人的全面素質的發展和提高。即:全面體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位一體的課程功能,從而促進數學教育教學重心的轉移。促進學生的終身可持續發展是小學數學教學的基本出發點。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認識的起點往往不是邏輯公理,而是學生生活中的一些實際事例。如果說作為科學的數學的面孔是“嚴肅”的,那么,作為教育內容的小學數學的面孔則是“活潑”的、“親切”的。
二、充分挖掘課程資源
作為學科數學的小學數學與數學科學在目的、形式、順序、認識的起點上(或基礎上)是不同的。數學科學,是精確地闡明某些數學理論、是嚴格的推理、是以數學理論的邏輯系統進行編制。小學數學是“兒童自己的數學”,是學生在生活與活動中產生的數學,是學生“街頭數學”的繼續和延伸。每個學生并不是上學后才接觸數學,也不僅僅是在學校中才接觸數學,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會碰到各種數學問題,從而逐步形成自己的數學認識。學生的數學學習,并不是獨立于社會環境之外的一個體系。學生認識的起點往往不是邏輯公理,而是學生生活中的一些實際事例。如,小學生學習加法的時候,并不是從定義出發的,而是從生活中的加法的事例出發,然后總結出加法的法則和意義的。尚未入學的兒童掌握的數學知識已經相當豐富,這些數學知識雖然是非正規的、不系統的,有的概念是模糊的、不清楚的,甚至是錯誤的,但是對學生來說是生動、有趣和真實的,它是在學校中學習學校數學知識的必要基礎。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是一個對現實經驗的理解、反思和抽象的過程。所以,學生學習數學的內容應當具備他們所感興趣的實際背景――熟悉的現實生活;有趣的數學史實;富有挑戰性的問題等。即:充分將學生的興趣與生活、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等因素作為課程的來源。
三、注重學習方式的改變和教學
自從夸美紐斯創造班級授課制以來,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一直成為傳授知識的主要方式。其表現形式就是填鴨式滿堂灌的教學方法,它的弊端在于極大地限制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扼殺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其實,教學活動是教師與學生的雙邊活動,數學教學過程不僅是一個認知過程,而且是一個情感的交流過程。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注意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規律,善于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由于學生的年齡特點,活潑好動、充滿好奇、渴望走向成熟,因此,教師要善于抓住積極因素,鼓勵學生大膽設疑、探索,使學生的整個學習活動充滿喜悅,學習的需要才得以實現。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始終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給學生以充分自主的權力,創設一個良好和諧的學習氛圍。即:通過加強過程性、體驗性目標,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發展學生收集、整理、分析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四、評價建議要有更強的指導性和操作性
關鍵詞:新課程 素質教育 研究性學習
當前,社會的發展日新月異,在新課標和新課程背景下,思想政治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面臨很多新的問題,如何轉變課堂教學的觀念和行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政治教師面臨的新課題。這就需要運用一種新的學習方式——研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基于自身興趣,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學生自身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領域。其最顯著的特點就在于這種學習方式改變了原來的學習模式,教師不再是把現成的結論告訴學生,而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主地發現問題,探究問題,從而最終獲得結論,提高自身的能力。下面我對在高中政治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談談自己的認識。
一、素質教育呼喚研究性學習
傳統的教學觀念,扼殺了學生個性,阻礙著高中政治研究性學習的開展。長期以來,在“應試教育”教學觀念支配下,高中政治課的課程設置、課程標準和教材單一。教學中,師生們圍繞高考這根無形指揮棒團團轉,必然地形成了“老師教書,學生背書,國家考書”的教學模式。為提高學校知名度和教學質量,不少學校把競爭片面理解為考試的競爭、分數的競爭、升學的競爭、政治教師只能通過填鴨式、注入式等辦法來培訓學生的應試能力,甚至不惜來用超負荷的題海戰術,去爭取考分的優勝、升學率的優勝。事實上高中學生在身心發展狀況、知識能力基礎、社會生活經驗等方面都達到了較高水平,他們的個性品質也逐漸穩定和成熟,在高中政治教學中,學生已經能用書本理論作指導去發現、分析解決各種問題,學生完全可能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主研究,在做的過程中悟出理性知識,培養研究技能和研究氣質。但在傳統觀念束縛下,高中政治課教學活動局限于課堂的狹小范圍內,難以適應高中學生的身心發展和實際特點,壓抑了高中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扼殺了學生個性,阻礙著高中政治課研究性學習的開展,不利于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培養創新人才。而研究性學習通常要圍繞一個需要研究解決的特定問題展開的。在學習中,學生在開放的環境中自主的發現和提出問題,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收集資料、分析資料和得出結論,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等,這就為學生創設了有利的學習環境。如保留學生心理的安全和自由;為學生的學習留有思考問題的空間,給學生提出問題創設良好的氛圍等;同時研究性學習中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也有利于培養創造性人格。如培養學生的恒心和毅力;提高學生自信心;保護學生的好奇心;發展學習的創造性思維等等。
二、開展研究性學習的關鍵——創設問題情境
創設問題情景,有一個由教師引導到獨立發現和提出問題的漸進過程,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設計一些新穎別致、妙趣橫生,喚起學生求知欲的問題,從而使他們帶著濃厚的興趣去探求新知。在《樹立正確的消費觀》教學時,提出“高消費就是高貢獻嗎?”、“有錢就消費好嗎?”等問題。同時,教師還應該有目的地創設一種促進學生提出問題的情境,啟發學生學會發現問題、善于提出問題,并展開討論交流,教師適時點撥指導,使課堂內充滿積極思考、勇于探討的良好氛圍。
三、研究性學習要求教師轉變教育理念
首先教師要轉變教育觀念。要走出對研究性學習的認識誤區,不少教師認為,中學屬于基礎教育階段,是學生打基礎的最佳時期,其主要任務是學好各門文化課,搞研究性學習應放在課外,不應作為必修課;搞研究性學習,農村中這樣的教學條件還不足、執行有困難,很難搞出名堂來;搞研究性學習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成績,降低升學率……顯然,這是受應試教育、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影響所產生的顧慮,教師應加強對研究性學習的目的、意義和實施方法的認識,消除上述顧慮,研究性學習讓學生學會了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方法,把知識應用于社會實踐,這不僅使學生看到了學習文化知識的重要價值,提高學習積極性,還加深了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要充分認識研究性學習對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研究能力和創新精神和重要意義。要改變自己的角色,在研究性學習中,學習與教師一樣能通過互聯網,各種媒體等多種途徑獲取信息,教師已不再是知識的壟斷者,而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建立平等、民主、教學相長的師生關系。
四、研究性學習的評價
【關鍵詞】高中物理 學習熱情 高效課堂
新課程改革可謂適應形勢的發展和社會需要,其提出的教育教學的新理念,對我們的教學和學生的發展意義重大。因而,新課程改革呼喚我們教師從單純的知識傳遞者走向研究者、反思者和課堂教學的改革者。下面,我結合我的教學工作談談我對新形勢下高中物理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所得和思考。
一、清楚認識物理教學, 找到激發學生熱情的契合點
《高中物理課程標準》的施行,推動著高中物理課程設置的改革,我們的教材改變過去重難偏繁的特點,教學內容加強了與學生生活的關系,也與現代社會、科技發展緊密聯系。首先,強調由生活現象談物理,再有物理學習聯系社會生活。如每章都有聯系生活實際并淺顯易懂、幽默風趣的精彩導入,這些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輕松氛圍中進入物理學習。而具體的學習內容往往有高度概括性,能夠啟發學生思考,引導他們關注生活細節、思考物理問題;從而激發他們的好奇心、產生學習興趣和熱情。其次,由物理基礎知識的學習感受物理學習的難點和核心。我們的教材經過不斷的修訂活改版,內容呈現著科學性,嚴謹性;知識結構凸顯著邏輯性、層次性。能夠讓學生循序漸進、不斷提升的學習。再次,物理知識的構建突出學生通過物理實驗和探究思考。
因而,從我們物理教材的整體設計來看,關注著學生的自我發現、自我學習提升,提高著學生關注實驗、演示實驗,獲得動手動腦學習的樂趣,注重著學生物理學習的探究能力、方法和自主學習的能力。由此可見,我們高中物理教材具有鮮明的科學性和學習的邏輯性,有眾多的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地契合點。只要我們教師注意因勢利導,發揮教材的的優勢,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物理學的事實、原理,理解物理科學知識形成的過程,就能培養他們依靠自己獲取科學知識,形成物理學習的能力,形成一定的物理水平。
二、建構課堂教學情境,立足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新課程理念之一就是減負增效,于是課堂教學的質量至關重要。那種“滿堂灌”或是“放羊式”都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形成學生學習的能力。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創設學生質疑的空間,采用“啟發式”教學,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因此,我們的物理教學課堂要有學生生產問題的情境。首先,我們要鼓勵學生大膽提問題,學生有問題說明他們有思考。因此,不管學生在課內或是在課外產生的物理問題,都應該鼓勵學生大膽提出來。如我在《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教學活動中,我播放月亮繞地球慢慢旋轉的動畫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他們思考“為什么月亮總圍繞地球運行,不飛走呢?那為什么不掉下來呢?”學生大多質疑,這種情境能讓學生產生了好奇心,很大程度上激發了學生學習動機和自主學習的渴望。
其次,生活中的物理問題是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的,要培養學生從生活現象中提出問題。我們生活中很平常的現象包涵了深奧的物理知識,比如牛頓是在觀察蘋果落地這一現象后,對這一問題進行思考后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的。再如,德國物理學家倫琴觀察到陰極射線管附近的熒光屏上出現了幾點熒光,治學嚴謹喜歡質疑的他經過研究,發現起名為X射線的倫琴射線。
再次,培養學生從實驗現象中提出問題,我們的物理實驗不論“驗證”實驗還是“探索”實驗,學生再實驗中都會有一些發現和問題,對這些現象和問題進行思考和探究,可以發現可能蘊藏著物理問題,能夠提高學生的物理素養和物理方面的探究能力。如“探究感應電流的產生條件”這一內容的學習中,我讓學生思考“是不是一定要導體在磁場中切割磁感應線,才能產生感覺電流?”,繼而指導學生做實驗驗證這一問題。當然,我們還要培養學生能夠從物理現象的的反面提出問題,即突破思維定勢,由物理現象活結論的對立的、顛倒的、相反的角度進行逆向思維。如,法拉第從電產生磁的現象中得到啟發,逆向思維——磁能不能產生電呢?最終其經過多年的艱辛努力和反復實驗發現了電磁感應原理。
總之,我們的物理課堂教學要讓學生有興趣、有熱情,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找到與學情和學生能力相關的知識契合點,鼓勵他們思考物理現象和問題,大膽地探索物理問題,形成物理學習能力,達成課堂教學的有效高效。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