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動物疾病范文

        動物疾病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動物疾病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動物疾病

        第1篇:動物疾病范文

        關鍵詞:畜牧養殖;動物疾病病因;防控策略

        1常見的動物疾病分類概述

        在畜牧養殖過程中,由于受到外部環境等多項因素綜合影響,導致畜牧養殖產生諸多疾病,在各類疾病中常見的主要有寄生蟲病以及傳染性疾病。其中寄生蟲病較為常見,導致此類病因發生的主要原因就是在動物機體中寄宿的蠕蟲以及節肢動物,對各個動物體內存儲的營養物質進行吸取。當寄生蟲從不同機體之間來回轉移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病毒的大量傳播。在畜牧養殖過程中傳染性疾病發病率較高,發病之后控制難度較大。各類傳染性疾病病原體主要是借助真菌、細菌、病毒等傳播。在動物養殖過程中,各類動物之間會發生接觸,在機體接觸過程中會導致病原體快速傳播,對養殖場整體發展產生較大損失[1]。

        2畜牧養殖的動物疾病病因分析

        2.1生長環境

        在畜牧養殖過程中建立穩定性較強的生長環境具有重要作用,各類動物養殖過程中,如果外部環境不利于動物全面生長發育,對動物機體生長會產生較大限制作用。動物在養殖過程中,如果外部環境存在較多不利性因素,機體在生長中會產生較多不適應狀態,此類表現癥狀將導致動物原有的活動能力以及生理表現功能受到較大損傷。不能在生長階段對自身生長現狀進行合理調控。這樣動物機體在新陳代謝過程中不能和外部環境進行實時能量交換,長期發展會誘發疾病。動物在生長過程中當外部環境突然發生變化,各項養殖條件趨于惡劣,會產生各類重大疾病。

        2.2人為因素

        在畜牧養殖過程中,養殖人員養殖方式及養殖人員專業素質對養殖成效具有較大影響,但是目前部分養殖場養殖人員自身專業養殖技術及養殖管理方式有待提升,導致養殖階段容易產生較多管理問題。其中人為影響因素主要體現在此類方面,養殖場各類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管理活動需進一步調控,防止隨意應用各類藥物。有部分養殖人員在養殖過程中未能選取科學化養殖模式,養殖觀念較為落后,片面認為在養殖階段不需要設置各類設備。對養殖環境缺乏綜合分析,管理理念缺失。在養殖過程中,由于養殖缺乏有效監管,各類藥物應用不科學與錯用,將會誘發嚴重的負面養殖問題。

        3畜牧養殖的動物疾病防控策略

        3.1全面營造良好的養殖環境

        在養殖場選址過程中,要選在通風條件較好的區域,其次要進一步做好排水與污染控制工作,為養殖場營造良好的養殖環境,避免對養殖區域周邊環境產生較大負面影響。管理部門要定期組織人員對養殖場進行清理,清除動物排泄物,避免養殖環境中大量病菌滋生。其次要定期對養殖場進行消毒清理。做好養殖過程衛生監管,在消毒過程中要結合養殖環境基本現狀合理選取對應的消毒劑。

        3.2完善養殖飼養與管理工作

        在畜牧養殖過程中對各類疾病進行防控要強化日常飼養管理工作,養殖場要做好預防工作,合理應用防治技術措施。在畜牧養殖過程中動物飼養是重點部分,各類動物由于個體性差異,在養殖過程中要遵循不同的飼養標準,促使各類動物生長過程中各類營養需求能及時補充。結合動物物種生長發育基本現狀以及對營養的需求,來配置各類高營養、高質量的飼料,提升動物養殖抵抗力。

        3.3強化動物安全檢疫以及疾病防控

        在日常飼養管理過程中,要做好安全檢疫工作,管理部門要結合高標準養殖要求設定對應的養殖檢疫檢查制度與養殖環境消毒制度,對進入養殖區域的各類車輛、人員、設備用具等進行消毒檢疫,通過規范化消毒處理后才能進入到生產區域。在養殖過程中發生各類動物疫情之后,要及時選取對應控制進行處理,對疫情及時進行隔離處理。為患病動物注射治療針劑,在日常投喂飼料中添加維生素與治療藥物,控制疫病大范圍傳播。

        第2篇:動物疾病范文

        為切實增強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豬藍耳病和豬瘟等重大動物疫病的綜合防控能力,完善基層動物防疫體系建設,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重大動物疫情應急條例》,結合我市實際,現就進一步強化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工作提出如下意見:

        一、進一步強化對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工作重要性的認識

        近年來,我國先后多次發生較大規模的禽流感、口蹄疫和豬藍耳病等疫情,對畜牧業發展造成了嚴重危害。我市作為畜牧業大市,對動物防疫工作一向高度重視,成效顯著,連續多年未發生重大動物疫情。但從形勢發展看,仍然面臨嚴峻威脅。一方面,各類動物疫病頻繁暴發,傳播迅猛,發病種類不斷增多,規律發生重大變化,疫情傳入的威脅和疫病控制的難度進一步加大。另一方面,作為全省的南大門和東北亞地區重要的商品集散地,畜禽及其產品往來調運頻繁,疫病一旦傳入,防控不當引起疫情蔓延,將對畜牧業經濟造成重大影響,甚至破壞穩定的經濟發展環境。為此,各地區、各有關部門必須站在講政治、講大局的高度,充分認識動物防疫工作的緊迫性和重要性,認真貫徹“加強領導、密切配合,依靠科學、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斷處置”的總方針,全面明確責任、層層分解目標,超前謀劃、精心組織,落實各項防控措施。要切實強化履職意識,著力抓好隊伍建設,使動物防疫工作常態化、制度化、科學化,確保不發生重大動物疫情,確保公共衛生安全,確保人民群眾身體健康。

        二、進一步強化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工作的相關措施

        (一)進一步強化強制免疫措施。各級政府、畜牧獸醫部門要繼續堅持“預防為主、防控并舉”的防控方針,按照強制免疫“政府保密度、業務部門保質量”的要求,定期組織開展重大動物疫病強制免疫注射工作,其中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豬瘟和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的免疫密度必須達到應免的100%。加強對疫苗領取、發放、儲運等環節的監管,保證疫苗質量。重點做好免疫檔案登記工作,使免疫工作有據可查、疫情信息全程可追溯。按照抗體消長規律,適時開展免疫效果監測,不合格的要及時補針補免,建立起堅強的“動物疫病免疫帶”,確保畜禽始終處于高效免疫保護狀態。

        (二)進一步推進清潔養殖工程。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結合強制免疫定期開展清圈消毒工作,集中清洗圈舍、器械及畜禽污染物、排泄物,對養殖環境及周邊地帶進行全面消毒處理,消除疫情滋生蔓延的隱患。加強對規模飼養場戶、養殖小區的監督管理,切實提高飼養管理水平。按照科學的養殖、免疫、管理和無害化處理規定,大力推動健康養殖業,發展標準化、規范化、集約化生產。轉變多種畜禽混合飼養的不科學生產方式,大力倡導相對封閉、全進全出的飼養方式,建立“動物飼養隔離帶”,從源頭上防范重大動物疫情的發生。

        (三)進一步完善預警預報機制。284個市級重大動物疫情監測點要充分發揮作用,常年采取樣品實時監測,做到動物疫情監測常態化。定期對畜禽養殖密集區域、疫情多發易發區域開展流行病學調查,詳細載明調查數據,總結疫情發生發展規律,為動物疫情預測預警提供技術支持。進一步嚴格執行疫情日報告制度,確保值班人員24小時在崗,按照程序履行職責,做到“有事快報告,無事報平安”,形成信息交互暢通的“動物疫病預警預報信息網絡”。任何單位和個人發現疑似疫情,均要按照規定程序及時準確上報。各級政府、相關部門接報后要迅速行動,及時核查疫情線索,并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嚴格防止疫情擴散。

        (四)進一步強化疫病追溯管理。要按照《畜禽標識和養殖檔案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對豬、牛、羊等免疫動物加施二維碼免疫標識,做到一畜一標一號。建立規范的電子免疫檔案,詳細記載免疫、檢疫、調運、飼養等情況,為迅速發現、控制和撲滅動物疫情提供可靠依據,逐步實現對畜禽養殖和畜禽產品加工的全程監控,為全面建立重大動物疫病可追溯體系奠定基礎。

        (五)進一步健全應急處理機制。各級政府要認真貫徹落實《重大動物疫情應急條例》,健全應急機制,落實防控責任。按照國家和省的物資儲備標準,定期充實儲備庫物資,保證重大動物疫病疫苗、消毒藥品、防護用具等應急儲備物資充足并及時更新。認真抓好各級應急預備隊的培訓演練工作,應急預備隊要定時集中,開展實地演練,一旦發生疫情立即進入緊急狀態,并按照疫情應急處理程序,迅速控制并消滅疫情,做到“及早發現、快速反應、嚴格處置、減小損失”。

        (六)進一步加強動物檢疫監管。強化產地檢疫申報制度,切實提高產地檢疫覆蓋率,確保健康畜禽持證出產地。加強畜禽定點屠宰及駐動物屠宰場檢疫員的管理,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嚴格執行國家技術規定和標準,認真履行檢疫程序,發現染疫、病死動物一律按照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程序嚴格處置。嚴厲打擊私屠濫宰行為,堅決防止病害肉流入市場。加大對農貿市場、牲畜交易市場、畜產品批發市場的監督檢查力度,嚴厲打擊經營染疫動物和病害動物產品的行為。加強對動物飼養、經營、交易場所和動物產品生產等動物防疫條件的審核和監督,取締無證飼養、生產、經營活動,提高動物飼養的生物安全水平。按照屬地管理原則,強化大專院所獸醫實驗室的生物安全監管,規范實驗程序,堅決杜絕實驗室微生物菌毒泄露事件的發生。

        (七)進一步加大人畜共患病防治力度。各級政府、各有關部門要進一步加大狂犬病防治力度,強化綜合整治措施,嚴格防范人感染狂犬病。采取綜合措施,進一步加強布魯氏菌病、結核病、炭疽病等人畜共患病防治工作,嚴格控制染疫動物跨境流動,禁止染疫動物及動物產品進入市場。衛生部門要定期開展易感人群流行病學篩查,并采取相應的預防、控制措施。畜牧獸醫部門要做好易感動物的健康檢查工作,對陽性動物及時予以撲殺并作無害化處理。發生局部或小區域牲畜人畜共患病疫情時,當地政府要及時組織防治和凈化工作,堅決杜絕人間感染。

        三、進一步夯實強化重大動物疫病防控的工作保障

        (一)切實加強領導,明確防控責任。各級政府要按照“政府負總責、主要負責人是第一責任人、分管負責人是具體責任人”的工作要求,健全重大動物疫病防治指揮機構,由政府主要領導擔任指揮長,相關部門主要負責同志擔任成員,并通過健全機制、完善職能,加強制度建設,逐步形成政令統一、上下聯動、反應迅速的防治指揮系統。建立健全防控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對因失職、瀆職造成疫情傳入和擴散的,要嚴肅追究責任。

        (二)強化部門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各相關部門要按照“統一領導、分工負責、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的要求,依據《市突發重大動物疫情應急預案》,在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加強協作、密切配合。畜牧獸醫部門負責制定動物疫病防治規劃和工作方案,組織落實各項防控措施。衛生部門負責修訂和完善人畜共患病防控規范和工作方案,開展人畜共患病排查工作。林業部門負責野生動物的疫病預防、監管工作。工商部門負責加強對市場、攤販的經營監管。商務部門負責嚴厲打擊私屠濫宰行為。公安部門負責配合做好各類執法的安全保障和推進工作。財政部門負責保證防控資金、儲備資金及時到位。發展改革、城管、民政、司法、交通運輸、質技監督等部門負責依據各自職能分工,協調推進防控工作。

        第3篇:動物疾病范文

        一、引發畜牧養殖動物疾病的原因

        (一)環境影響。畜牧養殖戶在養殖過程中最容易忽略但是也是引發動物疾病最重要的因素就是養殖環境,養殖基地是動物養殖過程中的主要生長場所,動物也是一個生命活體,容易受環境影響,它們也會生病,會被感染,甚至說也會因為疾病而死亡,所以,生長環境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動物的生長機能。動物在生長過程中需要通過和所處環境發生能量交換才能夠確保機體能量平衡,同時,動物的機體代謝也會受能量交換的所處環境的影響,這也就是畜牧養殖動物為什么會受環境影響而引發疾病的原因之一,因此,動物疾病控制部門以及畜牧養殖戶應該重點改善不利于動物生長的惡劣環境。(二)人為影響。動物疾病的引發很大程度上也受人為因素的影響,一方面是養殖人員在對藥物屬性不了解的情況下對畜牧動物濫用藥物,沒有針對性的錯誤用藥或者用藥比例不對進而影響動物的身體健康,甚至會導致動物因此出現死亡或者中毒現象。另一方面是養殖人員認為動物的養殖是一項非常簡單的工作,所以沒有意識到養殖技術和養殖配套設施對于畜牧養殖的重要性,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沒有為動物構建一個科學健康的養殖環境,空氣、水甚至是飼料得不到安全保障,致使動物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下容易因各種病菌而引發呼吸道或者胃腸道的疾病。(三)飼喂影響。畜牧養殖的動物有時候會因為養殖人員對其飼喂不當而產生疾病。一方面是養殖人員還不夠了解該如何對動物進行飼喂,對于飼喂方法、飼喂時間以及飼喂頻率等方面都不甚了解,時常會出現既不科學也不合理的盲目飼喂,動物在這樣的飼喂下生長發育和身體機能得不到合理滿足,其免疫力也會在這樣紊亂失衡的身體機能下越發下降。另一方面,飼養人員也沒有根據動物的生長需求對飼料進行選擇,這樣不僅會不適應動物的特性和習性,還會極大地影響動物的身體機能,使其被疾病感染。

        二、畜牧養殖動物疾病的防治措施

        (一)養殖場布局要合理。為了確保動物能夠得以健康的生長,需要為其提供一個地勢、通風、排水等各方面都利于其生長的養殖環境,從而對動物的舒適性以及健康安全提供保障。除此之外,雖然說動物生長需要一個良好的環境保障,但是居民的生活也需要有良好的環境,所以,在畜牧養殖選址的時候需要考慮動物排便對居民生活環境的污染,并在不對居民生活環境造成影響的地方建設養殖場。(二)加強動物飼養管理。動物的生長離不開飼料的喂養,而配置和管理飼料是養殖動物過程中極為重要的一個環節。一方面,日常的飼料喂養直接影響著動物的生長健康,另一方面,科學合理的飼料喂養能夠有效降低動物的疾病發生率。因此,為了確保動物能夠健康成長,養殖人員需要加強對動物飼料的管理,不僅要合理地對不同階段、不同種類的動物有針對性地配置飼料,還要定期對飼料進行檢測和消毒,以使飼料的質量和安全得到保障,更好地促進動物的生長發育。另外,工作人員的素質也直接影響工作質量,只有工作人員具備良好的責任意識和工作素質,才能夠對養殖環境做到科學清理,并對養殖廢物進行高效利用,使環保和清潔兩方面都能得以保證。(三)定期對動物進行安全檢疫。為了能夠及時發現畜牧養殖動物的發病情況并針對性地提前對其進行防治,定期對動物進行安全檢疫是非常必要的一個環節。一方面,可以針對性地對及時發現的動物疾病進行治療,避免其疾病大規模擴散影響其他動物甚至是人類的生命健康,另一方面,定期的檢疫行為可以通過疫苗的注射來使動物的免疫力得以提高,從而不易受疾病及病菌感染。

        三、結束語

        因為畜牧養殖是我國總體經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應該更加關注畜牧養殖動物的健康,從根源上對影響動物健康的因素實施預防措施,進而提高養殖動物的免疫力,降低動物疾病的發生率。雖然說動物發生疾病的不可預測性使疾病防治工作的開展困難重重,諸多問題亟待解決,但是只要養殖人員能夠科學合理地開展飼養行為,那么就能夠及時地發現動物疾病的發生情況,促使養殖的效益得到保障。

        作者:侯曉霞 單位:甘肅省康縣寺臺鄉畜牧獸醫站

        參考文獻:

        第4篇:動物疾病范文

        一、強化免疫,確保春季免疫效果。免疫工作的有效落實直接關系到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工作的成效。各鄉鎮要認真做好春防的宣傳發動、免疫方案的制定、免疫任務的部署、免疫隊伍的建設、防疫物資的儲備等基礎性的工作,并繼續按照“政府保免疫密度,業務部門保免疫質量”的要求,從即日起迅速組織開展春季高致病性禽流感、牲畜口蹄疫集中免疫工作,于月10日前完成畜禽存欄的普查工作,并匯總上報區指揮部,組織專門的防疫工作隊,逐村、逐戶(場),逐畜(禽)進行強制免疫,并配戴免疫標識,規范建立免疫檔案,全面推行動物免疫證入戶和村級動物免疫日制度,確保禽流感和口蹄疫的免疫密度達到動態的100%,切實消除免疫空白點,確保在月10日前全面完成轄區內所有規模畜禽飼養場強制免疫工作,在月20日前完成農村散養戶畜禽的免疫工作。同時要做到邊防疫,邊消毒,消除疫情隱患。

        二、強化監測,做好疫情的預警、預報。區指導部計劃在月25日至月15日,全面完成一次高致病性禽流感、牲畜口蹄疫等重大動物疫病免疫效果監測,規模畜禽飼養場的監測面要達到100%;散養戶的監測面以村為單位,也要達到100%,畜禽免疫合格率要達到70%以上,對免疫不合格的,要及時進行補免,補免率必須達到100%。同時,農業、林業、衛生等部門要根據各自的職責,做好畜禽、野生動物和高接觸人群的監測工作,掌握疫情動態,及時提出預警信息和防控對策。要堅持24小時值班,規范疫情報告和疫情舉報核查制度。一旦發現可疑疫情,要按照“早發現、快反應、嚴處理”的要求,果斷處置。

        三、強化監管,確保畜產品安全供應。農業部門要進一步強化各項監管措施,嚴格動物產地檢疫和屠宰檢疫,做到“三必檢”,即動物離開飼養場必檢、動物進入屠宰場必檢、動物及動物產品進入市場必檢;經貿部門要加強對牲畜定點屠宰的管理,嚴厲打擊私屠濫宰等違法行為;工商部門要強化市場監管,嚴禁未經檢疫的動物和動物產品上市;其它各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共同做好防控工作,實現聯防聯控。

        四、強化保障,確保春防工作順利開展。要認真落實高致病性禽流感、牲畜口蹄疫等疫苗配套、疫病監測、應急物資儲備和防控工作等經費,確保防控經費及時、足額撥付到位。要繼續按照“各級人民政府對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工作負總責,政府主要領導為第一責任人,分管領導為直接責任人”的防疫工作責任制,強化組織領導,建立健全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切實做到職責到崗、責任到人,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人人有責任的工作格局。

        第5篇:動物疾病范文

        關鍵詞:動物疾病 原因 解決辦法

        1前言

        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畜禽養殖業得到了迅猛發展,規模化養殖蓬勃興起。然而,由于建場不規范,管理不到位,體制不健全,給養殖業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并給畜產品安全帶來了極為不利的影響,面對這些問題,實現規范管理勢在必行,要有效防控規模養殖場疾病的發生,大力維護規模養殖業的健康發展和畜產品安全。

        2動物產生疾病的原因

        動物產生疾病前,往往由于消毒工作不到位,消毒前對飼養環境不進行徹底清洗清掃,錯誤的認為消毒劑氣味越濃越好,長期使用一種消毒劑等。多數規模養殖場單一重視育肥豬驅蟲,對種豬、母豬的驅蟲缺乏重視力度。獸醫發現單一的病例,只是做單一治療,本能有效全面的防控。沒有科學的免疫程序及方法,打疫苗前后使用抗菌素或激素,疫苗配置的效果不合理,注射疫苗方法不當,打飛針,消毒不夠嚴格。由于動物養殖的地域性,從外地采購的藥物,沒有做任何調查,沒有經過動物衛生監督人員檢疫、檢測,普遍存在不隔離的現象等。病死畜、禽不進行無害化處理,有的隨意亂扔,造成疫源的擴散和對養殖環境的深度污染。這些潛伏的病原體在環境及氣候因素適宜時則引起疫情的發生,由此形成惡性循環,使疾病流行形成多次反復,長期得不到控制。

        3科學的防控措施

        外界環境對動物飼養起著很大的作用,保持環境的干凈、衛生是規模化、產業化動物養殖首先要做的工作。其核心思路是通過嚴格的免疫、消毒、檢疫檢測、隔離和無害化處理等一系列綜合防控措施,科學的建立多層防御體系,降低和消除病原微生物對動物群體的危害,使動物處于最佳生長狀態,從根本上減少依賴疫苗、藥物實現預防和控制動物疾病的目的。建立生物安全體系,加強動物飼養管理是防控動物疾病極為有效的措施。

        3.1加強動物飼養管理工作

        動物飼養管理是建立生物安全體系的基礎,保障著動物的安全正常生存。其主要內容是管理飼料營養、飼養密度、飲水質量、防暑降溫、通風換氣、糞便和污物處理、環境衛生和消毒、動物圈舍管理、生產管理制度等,只有制定詳盡的飼養管理制度并嚴格實施,徹底有效地切斷疾病的傳播途徑,防止病原微調生物在不同批次群體中形成連續感染或交叉感染。這將為建立生物安全體系,有效防控規模養殖場動物疾病傳播奠定堅實的管理基礎。

        3.2免疫工作要科學嚴謹

        對于規模養殖場來說,免疫要嚴格按照規定程序或抗體檢測水平進行,免疫前后10天內不得使用抗菌素和磺胺類抗菌、抑菌藥物以及激素,這是動物防疫法嚴格說明的。疫苗注射的計量要科學、合理,嚴格消毒動物要注射的部位,杜絕打飛針;疫苗存放要科學,不能讓陽光直接照射,開瓶后2小時內必須使用完。

        3.3倡導動物疾病傳播隔離防范意識

        隔離是有效防止動物疾病傳播的措施,它降傳染源置于不能傳染給健康動物環境下,便于集中管理消毒,徹底切斷了傳播路徑,防止健康畜群繼續受到傳染,有效地控制疾病蔓延傳播。隔離的對象主要包括病畜、引進動物、可疑感染畜禽等。規模養殖場必須傳播隔離意思,培養動物隔離觀念,科學的分清隔離對象。對引進動物或疑似感染動物要嚴格進行隔離,待兩星期以上或完全康復后再混群飼養。

        3.4做好病死畜禽的處理工作

        對于病死畜禽處置工作,要嚴格按照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規程,科學合理的執行。若養殖場條件有限,沒有經濟實力建造無害化處填理井,可用焚燒掩埋的手段。這是最簡單實用的方法,但掩埋時深度不應過大。動物死體上層應離地面1.5米以上,掩埋底部鋪2厘米厚生石灰,尸體投放后澆上柴油進行焚燒,焚燒后掩埋并將掩埋土夯實;尸體表面和地面環境要噴灑消毒劑;掩埋地點應干燥、平坦,盡量選擇距住宅、道路、水井、牧場、河流較遠的偏僻地方。

        3.5合理的消毒、清理

        對動物飼養過程中的寄生蟲要定期清除,科學使用預防驅蟲藥物,嚴格按照說明書的要求進行操作。要做好畜禽驅蟲前的準備和驅蟲后的管理工作。此外,建立并完善消毒制度勢在必行,規模飼養區要經常清掃整理,排除污水、填平洼地,畜禽舍要定期消毒,同批畜禽調出后要徹底的進行一次消毒。根據要求藥毒液品種至少需要三種,消毒液要定期更換,防止污染。

        4總結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規模養殖越來越多,受到了國家的很大重視。養殖過程中一些不科學的因素往往是動物疾病產生的主要原因,規模養殖場應加大養殖管理力度,科學的采取防范措施,做好動物的免疫與消毒工作,使動物遠離疾病,一旦發生病情,及時處理,這是規模養殖戶必須要解決的問題。做好動物養殖疾病的防控,對飼養者本身乃至人民的生活都是息息相關的,只有這樣才能提高養殖的效益。

        參考文獻:

        [1]周永春.規模健康養殖防疫應先行.疫情防治,2011,4.

        [2]李慶康.我國集約化畜禽養殖場糞便處理利用現狀及展望[J].農業環境保護,2000,19(4):251-254.

        [3]任浪,等.畜牧生產帶來的環境污染及對策[J].當代畜禽養殖業,2003(3):29-31.

        [4]張欣.畜牧養殖合作社和畜牧業的發展.山東畜牧獸醫,2011,9.

        第6篇:動物疾病范文

        自2011年起,我們對水產動物疾病學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進行了循序漸進的改革,主要改革的措施如下。

        1.1合理調整了教學大綱全國執業獸醫資格考試委員會組織制定了全國執業獸醫資格考試(水生動物類)大綱,該考試大綱是考試命題和復習的依據,更多注重考核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加強調實踐性,注重知識的運用。因此,我們把水產動物疾病學教學大綱根據全國執業獸醫資格考試大綱要求做出適當的調整,以使學生適應執業獸醫考試。比如原來的教學大綱將幾乎所有教材中的疾病種類都包含進去,要求掌握,但是考試大綱要求考生主要掌握水生動物一、二、三類疫病的診斷、處置、防控與治療的綜合能力,因此,我們在新的教學大綱中只保留了一、二、三類疫病,其余的不列入講授范圍。

        1.2編寫了新穎實用的教案,制作了生動活潑的教學課件目前國內編寫的水產動物疾病學教材有多本,各有特色,但是內容都不是與執業獸醫資格考試大綱完全一致,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在全面把握教材內容的基礎上,結合執業獸醫資格考試大綱要求,對授課內容進行了適當修改,編寫了新的教案。新教案對授課內容進行3個等級的劃分,即“全面掌握”、“重點掌握”和“一般性掌握”,使得教學重點更加突出,教學目的更加明確,針對性更強。為了制作出新穎實用、生動活潑的教學課件,我們從多方面收集資料:我們將現有的水產動物疾病學相關文獻、書籍、圖譜收集起來,將其中典型的圖片掃描編輯,作為教學案例的插圖;從電視新聞、網絡、專業期刊、會議資料等搜集教學素材;在生產一線的診斷現場攝錄圖片和視頻資料。通過以上途徑,我們積累了大量的文字、圖像、聲音、視頻資料,然后利用多媒體技術制作教學課件,將臨床病例、病原體的形態結構及其特征以及防治過程等方面通過多媒體進行再現,使學生可以通過視聽感覺獲得知識,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取得良好效果。

        1.3采用了豐富多樣的教學方法我們對教學方法的改進主要體現在以下3個方面:(1)注重多媒體教學與板書教學相結合。水產動物疾病學是一門實踐性較強且較為直觀的學科,需要大量的圖片、影像資料進行直觀的講解,因此在教學中我們以多媒體教學為主。但是多媒體教學在帶給學生豐富的圖像和大量的信息的同時,也帶來了速度過快、筆記困難等問題,因此我們在多媒體教學的基礎上,將一些重點難點采用板書教學,放慢節奏,重點講解,使學生有足夠的時間理解和消化;(2)注重創建師生互動平臺。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弊病很多,我們在教學中很注重與學生的互動,盡量讓學生以主動學習為主。除在講授中經常以問答方式與學生溝通外,我們還引入了學生上課教師聽課的模式,挑選出10余種較為重要的疾病,每3~4個學生一組,將資料分發給他們,讓他們自己補充資料,組織資料,制作課件,練習講解,最后派出一個代表走上講臺給同學們講授。教師聽課后給予點評,并補充講解不足之處。這種教學方式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得到了學生的認可和積極響應;(3)聘請行業專家學者進行專題講座。我們每年邀請3~4名本專業的專家學者、企業成功人士給學生做專題講座,向學生介紹學科前沿的研究動態和生產實踐中面臨的主要問題,學生認真聽取專題講座,開展課堂討論,這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啟發了學生思維。

        1.4進行了深入的實踐教學改革水產動物疾病學是一門實踐性和應用性的學科,為了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我們對該課程的實踐教學體系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1)改善了實驗條件,更新了實驗設備,豐富了病原標本。在學校的支持下,我們建立了一個標準的水產動物疾病學教學實驗室,配備了齊全的、較為先進的儀器設備,并通過多種途徑搜集和制備了疾病標本,為實驗提供了充足的實驗材料;(2)調整了實驗大綱,增加了實驗課時和內容。原來的教學大綱實驗課為16學時,現在我們將水產動物疾病學實驗設置成一門獨立的實驗課程,共開設10個實驗,其中驗證性實驗3個,技訓性實驗3個,綜合實驗4個,總學時32學時,外加2.5周的課程實習。通過本實驗課的學習,進一步加深和鞏固了學生對水產動物疾病學基本知識的理解,并得到病體解剖、病原生物分離鑒定、臨床診斷等方面的基本訓練,具備常見水產動物疾病的診斷、預防和治療的基本技能;(3)實驗教學采用了設計型實驗教學模式:2~3人為一個實驗小組,根據實驗要求,實驗小組自行設計實驗方案,準備器材設備;實驗小組按照自己的實驗方案去實施,記錄實驗結果,驗證預設實驗目標;實驗小組對取得的結果進行歸納分析、總結提煉,撰寫出條理清楚、簡要而全面的實驗報告;(4)開辟了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為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我們積極開辟第二課堂,主要是利用學生的課程實習和生產實習期間進行。實習期間帶隊教師對實踐中發現的病例及時給予現場指導,加強了學生的感性認識,通過臨床實踐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2.5完善了考核評價體系我們把水產動物疾病學課程考核分成理論考核和臨床實踐考核。在理論考核上,按照全國執業獸醫資格考試大綱要求,結合教學大綱,更新理論考試內容。由于執業獸醫資格考試題型全部為單項選擇題,期末在對學生進行理論考核時要相應地對試題庫進行適應性調整,增加選擇題所占比例,適量保留主觀題,以利于學生能在執業獸醫考試中適應考試形式。臨床實踐考核必須在臨床現場和實驗基地完成,考試內容以臨床操作技能為主,并且以平時考核成績為主,占臨床實踐考核的70%,期末考核占30%。

        2水產動物疾病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效果

        第7篇:動物疾病范文

        [關鍵詞]畜牧養殖 動物疾病 防控措施

        [中圖分類號]S851.3 [文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650(2016)03―0262―01

        在畜牧養殖過程中,由于環境、動物以及人為因素的影響,動物極易患上各種疾病,若養殖戶的預防和控制措施不到位,就會造成很大的風險隱患,甚至造成疫情的大范圍擴散。因此,積極研究畜牧養殖動物疾病病因并提出相應的防控措施具有重要意義。

        1畜牧養殖動物常見疾病的類型

        1.1普通疾病

        普通疾病的發病率較高,涉及類型較多,包括眼病、外傷、消化系統疾病、呼吸系統疾病等。此外,流產、難產等畜牧產科疾病也歸為普通疾病的范疇。

        1.2傳染性疾病

        傳染性疾病具有高危害性、傳播迅速等特點,此類疾病多由細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引起,發病后表現出一定的傳染性和流行性,醫治難度相對比較大。部分傳染性疾病甚至能夠傳染給人類,因此是畜牧疾病防控的重中之重目。

        1.3寄生性疾病

        寄生性疾病也是動物常發疾病,主要由節肢動物、蠕蟲、原蟲等引起,特別是蠕蟲、原蟲等寄生后,往往需要較長的發育期,此類疾病大多以身體接觸的形式傳播。

        2畜牧養殖動物常見疾病的誘因

        2.1環境因素

        環境因素是影響動物健康的主要因素,若動物生長環境中出現環境污染、毒害物質等對其生長發育不利的因素,就會給動物的新陳代謝造成影響,出現生理失衡等疾病癥狀。

        2.2動物因素

        部分動物在胚胎發育期間就被母體感染上了疾病,導致其一出生就成為了病原攜帶者,故加強動物母體檢疫工作是十分重要的。此外,不同動物個體的抗病能力也存在差異,也會對疾病防控造成一定的影響。

        2.3人為因素

        由于部分養殖人員不具備專業的養殖技術知識,沒有科學用藥意識,導致動物體內發生藥物毒素積累,對其機體健康造成一定的影響。同時,部分養殖場所的配套設施比較落后,加之養殖人員沒有按時做好排污、換氣工作,也加劇了動物疾病的發生。此外,有些養殖場的管理存在疏漏,如沒有及時對一些病死動物進行消毒處置,使得疾病進一步傳播,擴大了疫病的影響范圍。

        3畜牧養殖動物常見疾病的防控

        3.1加強養殖場所管理

        首先,要科學進行選址工作,通過選擇優良、合適的養殖場所,能夠為畜牧動物提供安全、適宜的生長環境,從根本上減少各種疾病因素的干擾。一般來說,畜牧養殖場所應盡可能建立在地勢較高、空氣干燥且通風良好的地方,同時還應保障取水或排污的便利。其次,要強化對動物的飼養管理,通過科學、合理的日常飼養管理可以有效提升疾病防控的效果,為此,養殖人員要定期進行消毒管理,并按時進行衛生打掃,為動物生長提供良好的衛生環境,同時還要做好飼料的檢查工作,確保其配比合理、營養均衡,借此提高動物機體的免疫抵抗能力,實現疾病防控效果。再次,要按時做好消毒、檢疫管理,并對出入養殖場所的車輛進行嚴密控制,必要時可對出入車輛進行消毒處理,特別是省際、城際等跨地域運輸車輛,消毒管理尤為重要。對于新引進的動物,要進行全面的檢疫檢測,確保其不攜帶有害病原體,并已注射相關疫苗。

        3.2適量飼養,合理用藥

        養殖人員要積極學習養殖技術知識,提高自身專業水平,結合動物生長發育情況予以適時、適量喂養,并合理搭配飼料配方,確保營養的全面、均衡,這樣能夠改善動物身體狀況,從根本上提高動物對疾病的抵抗能力,從而降低其患病幾率。其次,養殖人員要樹立正確的用藥意識,在用藥時不僅要選擇正規廠家的藥物,還應避免使用毒副性大的藥物,從而提高動物機體的免疫力,達到疾病防控目的。此外,要合理控制飼養密度,不能盲目追求高飼養量,以保證動物的生活環境質量。

        3.3提高養殖戶防控水平

        政府應強化對基層養殖人員的技術指導和培訓,或者組織相關專家和技術人員赴現場給予指導,幫助其掌握專業的動物疾病防控知識,同時熟悉各種常見的動物疾病類型,從而科學地做好疾病防控工作。養殖人員自身也要提高學習意識,積極了解并掌握最新的動物疾病防控方法,同時時刻關注本地區的動物疫情發展情況,以做到防患于未然。

        第8篇:動物疾病范文

        1小型豬在心血管疾病模型方面的研究

        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心臟及血管病變而引起的一系列疾病,包括心臟病、高血壓病、高脂血癥等,具有發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高、復發率高、并發癥多等特點。目前,在我國居民的死亡譜中,心血管疾病已經成為僅次于惡性腫瘤的第二號殺手,而且每年還有數以萬計的人因患該病導致殘疾。為了控制心血管疾病對人類生命健康的危害,科學家們一直在探索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發展機理和治療措施。畢建忠等[2]采用大球囊擴張小型豬一側頸總動脈后高脂飼養的方法成功建立小型豬頸動脈粥樣硬化狹窄的動物模型,其超聲結果顯示球囊擴張側均出現不同程度的動脈粥樣硬化并管腔狹窄,病理顯示損傷側頸總動脈明顯粥樣斑塊形成,血管壁各層改變符合動脈粥樣硬化特點。豬的心臟大小和冠脈循環與人類相似,堵閉冠狀動脈分支后形成的心肌梗死模型與人心肌梗死病變有很大相似性,對臨床研究心肌梗死的病理生理、治療方法有重要意義。陳欣等[3]將栓子推注到雄性貴州小型豬冠脈左前降支以期建立心肌梗塞模型,術后5周進行病理檢查,結果顯示,9只受術豬均形成心肌梗塞,3只死亡,6只存活,存活率為66.7%;且病理檢查均見瘢痕形成。由此可見,應用介入栓塞法建立小型豬心肌梗塞模型是可行,并能為心肌梗塞診治研究提供穩定的動物模型。蔣益波等[4]應用經皮腔內冠狀動脈成形術球囊封堵豬冠狀動脈成功建立豬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并能保持封堵冠狀動脈通暢。該法與開胸法相比更接近人體狀態,具有創傷小、動物生存時間長并易于術后飼養等優點。董曉英等[5]采用硝酸甘油注射液及低分子右旋糖酐耳大靜脈給藥的方法,以探討通過藥物改變血流動力學影響脈搏的方法建立小型豬脈滑變動物模型,結果顯示,該建模方法可靠簡便、損傷小、重復性好,可用于小型豬脈診研究。

        2小型豬在代謝性疾病等模型方面的研究

        小型豬的營養吸收和胃腸道結構、新陳代謝機制,以及糖的吸收、轉運和利用等方面與人類相似;此外,豬的胰腺發育和形態也與人類相似。因此,用小型豬制作的消化系統疾病動物模型與其他同類動物模型相比有獨特的優點。RolandssonO等[6]給雌性小型豬注射低劑量鏈脲佐菌素成功誘導具有類似人類Ⅰ型糖尿病末期特征的小型豬糖尿病模型。LeeL等[7]將改良的動脈粥樣化飲食飼喂Ossabaw小型豬,24周后檢測發現,Ossabaw小型豬患有嚴重的代謝綜合癥和與人類極其相似的非酒精性的肝硬化。席守民等[8]采用高脂高糖飼料飼喂貴州小型豬3個月后,觀察其體重、血糖、胰島素及血脂的變化,結果顯示,貴州小型豬出現明顯的高血糖癥和高脂血癥,并可用此來建立Ⅱ型糖尿病動物模型。田宇瑛等[9]用360mL/L冰乙酸給五指山小型豬灌胃,3h后肉眼觀察胃內壁隆起呈明顯白黃色、嚴重缺血壞死狀態,鏡下顯示胃潰瘍組織黏膜上皮層損傷嚴重,部分區域黏膜上皮層完全消失,暴露出固有膜組織。研究結果顯示,360mL/L冰乙酸灌胃可成功復制小型豬胃潰瘍模型。

        3小型豬在皮膚燒傷模型方面的研究

        豬的皮膚在形態學、生理學與藥理學上與人非常相似,包括體表毛發的疏密、表皮厚薄、表皮具有的脂肪層、表皮形態學和增生動力學、燒傷皮膚的體液和代謝變化機制等,故豬是進行實驗燒(燙)傷研究的較理想動物。同時小型豬也有望發展成為皮膚毒理學替代試驗的理想模型而成為常規方法用于藥物、化學品等產品的安全測試和相關科學研究[10]。BeckerST等[11]用小型豬背部兩側全層皮片進行自體交叉移植,移植后的皮片分別用加壓敷料和用促皮片血管再生的生長因子處理的真空敷料處理,以比較兩種不同敷料對移植皮片血管再生的影響,結果顯示,用促皮片血管再生的生長因子處理的真空敷料處理對移植皮片的血管再生有較好的促進作用。AgayD等[12]采用骨髓間充質干細胞移植法治療哥廷根小型豬因60Co放射所致上皮放射損傷綜合癥,取得良好效果。孫同柱等[13]采用自制恒溫燙傷裝置,設置燙傷溫度為100℃,燙傷時間為15s,可復制小型豬典型的小面積深Ⅱ°燙傷模型。為探討小型豬嚴重燒傷后6h內切痂(即超早期切痂)的可行性,劉軍等[14]對Ⅲ°燙傷的中國實驗用小型豬進行血流動力學和血液流變學研究,結果顯示,超早期切痂可使小型豬在圍手術期內血流動力學更加平穩,對血液流變學也無不良影響,由此認為超早期切痂對大面積燒傷創面早期修復及臨床治愈率提高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4小型豬異種器官/組織移植方面的研究

        由于人源供體的嚴重短缺,使人們將目光投向了異種移植。小型豬在解剖學、生理學特性、營養代謝等方面與人極其相似,以及隨著移植醫學和免疫學的深入研究,到目前為止,小型豬被選定為最適合的異種移植供體。小型豬-人異種器官/細胞移植是當今生物醫學領域帶有國際性的難題和研究的熱點之一。目前,異種器官移植的主要障礙是人體對植入外源器官的免疫反應。為了解決這一難題,科學家們進行了不懈的努力。將α1,3-GT基因敲除豬的心或腎移植到已免疫抑制的狒狒體內,分別成活179d和83d,都克服了超急性血管排斥[15-16]。Ura-niaT等[17]應用明尼蘇達和哥廷根小型豬進行角膜同種異體移植研究,發現這種移植的臨床特點和組織學評價與人的移植排斥發應非常類似,由此顯示,小型豬作為角膜移植的動物模型比嚙齒類動物如小鼠、兔等更具明顯優勢。由此可見,克服超急性排斥反應的研究也就集中于抑制受者血液內的補體系統的激活,去除受者體內的天然抗體,改變供者器官血管內皮細胞的免疫學特性等。堅信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小型豬在異種移植領域中的應用前景將更為廣泛。

        5小型豬在口腔疾病模型方面的研究

        小型豬的牙頜系統、牙體形態、牙齒生長發育特點,以及具有乳牙和恒牙兩副牙列等與人類極為相似,且易患人類某些口腔疾病,因此近年來,豬常被用作齒科疾病的模型動物。謝永健等[18]觀察不同力值作用于小型豬下頜乳側切牙后的牙根吸收情況,研究不同力值對小型豬牙根吸收程度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小型豬牙根吸收程度隨加載力值的增大而加重,并成功建立小型豬正畸牙根吸收動物模型,為正畸臨床實踐中預防牙根吸收提供參考。李鈞等[19]給小型豬腮腺主導管注入10g/L龍膽紫水溶液后,小型豬的主要病理改變包括腺泡急性壞死、腺泡萎縮、纖維修復,導管系統上皮脫落,形成栓子阻塞導管,最終導致整個腮腺完全萎縮及纖維化,且不會引起組織細胞的異常增生及分化。此模型的建立為利用龍膽紫治療慢性阻塞性腮腺炎提供了病理依據,并為研究雙側腮腺萎縮對口腔的影響提供了基礎。李兵等[20]采用低壓低氧方法建立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模型,在經過22d的低氧處理后,小型豬發生的變化可模擬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的呼吸壓力、咽部組織結構、血氧飽和度的變化,能夠模擬疾病的組織學、病理生理學和病理學的變化,對進一步研究持續正壓通氣治療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提供有力的依據。

        6小型豬在其他疾病模型方面的研究

        小型豬除了在上述幾方面具有重要應用價值外,藥理學、毒理學、神經生物學等都有應用。Yuki-takaT等[21]對墨西哥無毛小型豬采用顱部外科手術將脈絡膜動脈永久性閉鎖成功復制腔隙梗塞模型,為探討腦和脊髓白質損傷的細胞機制提供良好的動物模型。由于小型豬在一些藥物的代謝動力學方面比狗和猴更能反映藥物在人體內的情況,因此,小型豬被越來越多地用于臨床前藥代動力學的相關研究[22]。BjarkamCR等報道[23]用哥廷根小型豬探討運用干細胞移植、深部腦刺激等神經調節治療模式來治療帕金森病,并通過活體腦部影像、膀胱測壓、步態分析等神經學上的評估,以及死后組織學和立體學(腦)分析來評估帕金森病中樞神經系統的變化,從而獲得大動物在神經學上的應用研究數據。JensenKN等[24]對哥廷根小型豬橋腦排尿中心長久植入深部腦刺激電極成功建立了橋腦排尿中心-深部腦刺激的大動物模型,為神經性腦橋上部排泄紊亂的治療提供了良好的動物模型。

        第9篇:動物疾病范文

        關鍵詞:水產經濟動物疾病學;改革;綜合素質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24-0138-02

        The Reform and Practice in the Experimental Course of Aquatic Animal Diseases

        Cai Jia et al.

        (Fisheries College of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Zhanjiang 524088,China)

        Abstract:Aquatic animal disease is an important course in the speciality of aquaculture. It is also the basic course of aquatic animal medicine major that just set up in our university. The reformance focus on teaching content,teach method and practice teaching for experimental part of this course will improve teaching effectiveness,undergraduates' comprehensive ability and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new major development.

        Key words:Aquatic animal disease;Reform;Comprehensive ability

        水產經濟動物疾病學是一門知識面廣、實踐性強的課程,是廣東海洋大學水產學院水產養殖專業重要的基礎課之一。其涉及的內容包括魚類免疫學、病原生物學、水產動物病理學等,交叉內容較多,其中水產動物疾病的病癥、病原以及組織病理變化等內容對于學生來說,比較抽象且信息量大,僅僅通過理論課的學習,學生印象不深,容易遺忘,教學效果不太理想[1]。因此,鼓勵學生多觀察、多動手實踐有利于對該門課程知識的吸收及消化,增設實驗課則能幫助學生鞏固學到的理論知識,加深對水產動物病害的感性認識,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各項能力[2]。然而由于病原及病理標本積累、教材、基礎設施等因素限制,本校水產經濟動物疾病學實驗教學大多數以簡單的驗證性實驗為主,學生只能依照固定的實驗安排與流程完成實驗內容,制約了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發展。本文針對該門實驗課程存在的問題,在教學內容、教學手段以及教學方法等方面的改革措施進行了探討。

        1 優化實驗教學設置

        水產經濟動物疾病學課程理論與實踐聯系較強,開展實驗需要相應理論知識的支撐,邊學邊做,才能更好地鞏固課堂上學到的理論知識,提高教學效果。然而原有教學模式下,由于課時、課程設置等方面的原因,理論課與實驗課內容進度不太一致,這就影響了實驗課的教學質量,因此需根據每個學期的課程安排對原有實驗課設置進行調整。例如,原有實驗課設置為:魚病檢查―土法疫苗制備―病原觀察,而實驗課開設一般在理論課開始的第二周,理論課內容尚未涉及病原生物學的相關知識(包括不同病原的特征、發病特征與病理變化等),學生在第一次實驗時會出現無法判斷魚體是否發病及發現病原等問題,實驗效果大打折扣。如能將實驗延遲一至兩周開課,授課順序調整為:病原觀察-魚病檢查-土法疫苗制備,這樣就能讓學生在實驗課中鞏固理論課學到的病原生物學知識,在做實驗的過程中將特定病原與發病癥狀有機結合,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從而提升實驗課程的教學效果。

        2 加強課程資源建設

        我校水產經濟動物疾病學已開設多年,部分標本已經損壞或者典型特征已經無法辨識;再者,近年來隨著細胞生物學、分子免疫學及病理學等檢測技術的迅猛發展,越來越多的病原被分離鑒定,且病理特征了解的愈發透徹[1],現有的實驗素材不夠系統全面,因此需進一步完善病原及病理資料庫的建設,充分利用多方渠道收集病原、病理標本,并進行整理分類。具體實施辦法有:(1)挑選養殖戶送檢樣品中具有典型癥狀的個體制備標本;(2)利用學生參加社會實踐與生產實習、教師外出培訓和社會服務的機會采集標本;(3)與相關科研院所建立標本資源共享平臺,進一步豐富實驗材料,為學生創造直觀認識病理和病原特征的條件,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此外,由于目前授課對象均為90后的大學生,是伴隨互聯網、手機和電腦成長的一代[3]。針對學生的這一特點,可以多媒體信息技術為載體,利用網絡、QQ、微信等現代化技術拓展授課素材,包括PPT、動畫、短視頻等,相比單調抽象的語言描述,上述素材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對實驗課的興趣,使學生更直觀地理解實驗原理與實驗過程,提升實驗教學效果。

        3 增設綜合設計型實驗

        現有的實驗課程中,授課教師往往只準備一類樣品供全班使用,而且操作方法及步驟相同,結果基本一致,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只是簡單地執行與驗證,無需思考,這樣不利于培養學生獨立操作能力與創新能力[2]。開設綜合型實驗能充分調動起學生科學研究的興趣,培養學生完成科學實驗的能力,且還能在驗證型實驗的基礎上進一步聯系其他課程知識對結果進行拓展和分析[4]。因此,在實驗教學中提供多種實驗材料,特別是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養殖品種,或者是養殖戶送檢樣品,讓學生自行設計實驗方案,完成患病個體解剖、病理學觀察、病原分離鑒定及檢測,并對病因進行初步的判斷,使學生對疾病診斷過程有一個系統的了解,同時還能激發學生的興趣,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動手實操與分析問題的能力。

        4 實驗教學與生產實踐有機結合

        水產動物疾病學是我校水產養殖專業應用性較強的一門專業課,對水產動物疾病的診斷也不能僅僅局限于實驗課程安排的患病個體檢查,掌握課堂上的知識還遠遠不能滿足生產實踐的需要。因此,要將實驗教學實驗與生產實踐有機結合。可在生產實習或者社會實踐期間,讓學生跟隨指導老師或者實習單位技術人員深入生產一線,參與水產動物病害現場診斷與防治的過程,根據實踐中發現的病例現場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分析,并引導學生利用其他課程的知識(如從水環境因子、養殖管理與藥物使用等方面分析致病因素)對病因進行判斷并制定防治策略,讓學生切身體會到實際生產中的工作氛圍,了解生產實踐中疾病診斷的基本模式,這樣對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動手解決生產實際問題的綜合實踐能力大有裨益。

        5 結語

        綜上所述,通過對水產經濟動物疾病學實驗教學的一系列探討,有望使學生在實驗中鞏固課本上理論知識的同時對生產實踐中遇到問題進行深層次的思考,增強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該門課程的實驗教學質量,并且還能為我校剛獲批的水生動物醫學相關專業課程的建設提供參考,對培養適合行業發展的水產養殖專業應用型人才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蔡雙虎,魯義善,簡紀常.水產動物疾病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革措施[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3,11:39-41.

        [2]陸宏達,張慶華.改革水產動物疾病學教學內容,提高教學質量[J].高等農業教育,2001,120(6):63-64.

        [3]龐歡瑛,魯義善,蔡雙虎,等.水產動物病原生物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安徽農業科學,2014,42(17):5723-5724.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日本久久国产精品 | 日韩欧美国产一二三区 | 亚洲午夜精品久久久久 | 亚洲中文字幕精品四区 | 亚洲再在线观看中文字幕精品 | 色鬼7777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