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人體解剖學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計算機的廣泛應用和網絡的不斷建全,使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在各個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推廣,學校的多媒體教室基本普及,多媒體技術在教學活動中則占有了一席之地。它打破了我們的傳統教學模式,為我們的教學改革提出了新的課題。對教師應用多媒體教學是否適合本專業,以及多媒體課件的制作,教學效果等等,都提出了新的思考。人體解剖學是一門形態科學,是研究正常人體形態、結構的一門學科。幾年來,在人體解剖學教學活動中我們應用了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結合的方法,與以往的傳統教學比較,教學效果有了明顯的提高。說明多媒體適合人體解剖學的教學,但也并非十全十美,教學中也發現了一些不足之處。這樣,就使得我們要在教學中不斷的改革,不斷的總結,不斷提高,不斷的完善。
1 多媒體教學課件是關鍵
人體解剖學是一門重要的醫學基礎學科,它雖屬形態學,但由于人體的結構極為復雜,名詞術語繁多,邏輯推理性不強,理論抽象難記。所以只依賴傳統的教學手段,講述、記筆記、看掛圖,教學內容抽象,授課過程枯燥、乏味,學生對所學知識難以理解,失去學習興趣。近年來,多媒體技術在教學領域的應用,使人體解剖學教學出現了曙光。這項新技術、新手段應用到人體解剖學的教學活動中,它能夠使文字、圖片、動畫、視頻集于一體,使授課具體、形象、直觀。每版人體解剖學教材都有配套的PPT演示課件,但僅依靠配套課件就能上好課是不夠的,配套課件僅僅是按照教材的重點要求表達內容,忽略了教師的個人想法,不能體現每個教師的教學特點。在現有課件的基礎上,遵循"用圖不有表,用表不用字"的原則,圖片可采用進入、退出、移動、幻燈片、動畫等效果,還可以插入音頻、視頻效果,資源的采集主要來自于網絡,以及個人的總結和到實驗室拍攝掛圖、標本、模型等,在于平時的積累,建立自己的資料庫,這樣應用起來才能得心應手。例如:在學習腕骨時,腕骨位于腕部,共有8塊,可分近、遠4列,每列各4塊,由外向內近側列依次為手舟骨、月骨、三角骨、豌豆骨,遠側例依次為大多角骨、小多角骨、頭狀骨、鉤骨,我可將圖片的8塊腕骨染成不同的顏色,標注名稱,按順序進入排列,并在圖片下方編成小歌決:"舟、月、三角、豆,大、小、頭狀、鉤"。在心臟的教學過程中,可利用軟件powerpoint制作胸腔的冠狀切面,來觀察心臟的位置和毗鄰,制作心臟的冠狀切面觀察心壁的層次和心的各腔及結構,利用真實的心臟視頻資料講述心的外形,還可以利用Flash軟件制作心腔內血液及心的血液循環動漫,用紅色標出動脈,藍色標出靜脈,用箭頭表示血流的方向,同學們看了有興趣、易懂、易記、學習變的輕松快樂,所以用好多媒體教學必須要有精品課件。
2 多媒體教學優點
2.1提高教學效率,拓寬教學內容 傳統的人體解剖學教學需要在課前準備大量的教具,授課中展示過程繁瑣,而且有限的教具資源會在利用上發生沖突,另外,在大階梯教室授課中,后排的同學由于距離較遠難以看清掛圖和板書,也聽不清老師的講解,這些都會影響到教學效果。而多媒體技術的應用使得上述幾個問題都得以解決,因為多媒體課件可容納大量的圖片、文字和動畫,同時視覺、聽覺效果也非常清晰,而且它具有制作容易,攜帶方便,使用簡單等優點。
多媒體教學可以使課堂教學時間得到充分利用。以往的傳統教學模式,以講述和板書為主,大量的時間被過多的講解、板書和展示圖所占用,導致教學內容少,教學過程緊張,一些前沿知識或相關的周邊知識只能放棄不講,完成教學任務較困難。多媒體教學的應用,可先將板書的內容在課件上做好,圖文并茂的教學生動有趣一目了然,不但使得學生容易理解和接受,同時也減少了展示掛圖和板書的過程,節省了大量時間,有效地解決了學時數少與教學任務重的矛盾,同時教師可利用剩余時間答疑解惑、查標補標、擴展前沿或周邊知識,同學也可以提問或多做些練習題,提高教學效果。多媒體教學可利用大量的網絡資源,將人體解剖學網站的名師課堂、精品課件、復習指導等收納到老師的資料庫,應用到課堂,并可以將好的人體解剖學網站和論壇介召給同學,使其到圖書館進行電子閱覽,提高同學的自主學習能力,課本的內容得到了拓展。這樣不僅提高學習興趣還開闊了學生的視野。
2.2提高了教師和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多媒體教學需要制作精品課件,這就需要教師對課件的制作加以深入的了解和學習,除了學校對課件的制作進行嚴格的培訓外,教師本人也應該加強計算機的學習,熟練掌握人體解剖學相關網站、圖片和視頻下載、音頻和視頻收集和插入等多項技術手段,這對教師的業務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這科技迅速發展的時代,對教師能力是一種挑戰,只有全面掌握新知識和新方法,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和要求,以滿足教學需要。多媒體教學中每節課的內容增加,信息量加大,這就需要學生在課前預習,課上集中精力、開拓思路、認真總結,課后復習通過電子閱覽查閱資料等,能夠引導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2.3多媒體教學生動直觀、簡單易懂 在多媒體教學中可以將繁瑣的板書和掛圖事先都制成了課件,利用圖像、動畫、視頻、音頻等多種信息載體,將枯燥的講解變的生動有趣,將抽象的內容變的形象、直觀,將難以理解的內容變得簡單、易懂。神經系統較為復雜,在學習神經系統傳導通路中,很難得到形態學上的支持,我們只能靠理解和想象學習,既不易理解又費時費力難懂難記。但通過多媒體技術我們可以將不同的傳導通路制作成有型的動態演示,這樣就將微觀和抽象的轉化生為具體有視覺的,這樣的轉化能使復雜的教學內容簡單化,易引起同學的學習興趣。
2.4資源共享,緩解教學和資源少的壓力 由于學校招生在不斷的增加,導致教學任務壓力大,教學資源嚴重缺乏,主要體現在教師不夠用,教室不夠用,實驗室不夠用,掛圖、模型、標本短缺等方面,傳統教學手段難以保證教學質量。通過多媒體技術的應用,采用大多媒體階梯教室合班上大課的方法,解決了教師和教室缺少的矛盾,又通過制作課件下載了大量的解剖學圖像和視頻,緩解了實驗室、教具、標本缺乏的矛盾,為正常的理論教學和實驗室教學提供了非常有力的支持。
3 多媒體在實驗和考試中的應用
人體解剖學是一門形態學科,學習中理論結合實踐尤為重要,那就需要上好實驗課。由于學校的不斷擴招,實驗資源就顯得缺乏。大體標本有限,長期的使用氣味有害并且風干情況嚴重;掛圖使用多年已破損退色字跡不清;模型和瓶裝標本老化和損壞情況嚴重,使實驗課的教學質量下降。那么只依賴有限的實驗資源是無法滿足實驗課的需要,多媒體技術的出現解決了這個難題,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圖片和視頻,采用觀察掛圖、標本、模型與老師講解和觀看圖象、視頻相結合的方法,既保正了實物觀察又保正了實驗課的質量。
高等職業教育應注重實踐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我院在實踐教學改革中,增設了實訓基地,騁用臨床老師實踐指導,增加了實驗課學時,同時也要進行實驗課考試。人體解剖實驗考試主要是考察學生對正常人體形態、結構的正確認知能力。我們利用數碼相機或攝像機對實物標本、模型、掛圖等多角度拍攝,再截取成一定大小的視頻圖像,按系統編號,方便使用。平時上實驗課同學觀察實物標本后,我們可利用制作的視頻課件提問,考試時,從中抽取20個結構,插入音頻效果,每個結構間隔60s自動播放,每個結構1分,共計20分,占期末總成績的20%??荚嚤仨氁趯嶒炇矣^察實物標本后才能解答,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觀察能力,避免了只看圖不觀察實物的毛病,同時也提高了考試效率。
4 人體解剖學多媒體教學的不足
關鍵詞:人體解剖學;教學;發展趨勢;多元化
人體解剖學是一門醫學基礎課程,是一門研究人體正常形態結構的科學,屬于形態學范疇。幾乎所有醫學相關專業的學生都需要學習人體解剖學,只有學好人體解剖學,才能在此基礎上理解人體的生理功能,才能區分人體形態結構的正常和異常,從而開展疾病的診治,因此學好該門課程對于一個醫學相關專業學生的成長成材是十分重要的。高等院校的教學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因此作為教師,理應積極思考現用教學方法的利弊,并根據講授經驗和學生的直接或間接反饋對教學方式作適當的嘗試與改進。目前國內高等院校的人體解剖學教學比較主流的仍然是以教師進行理論講授為主,輔以模型和標本的觀察,實行班級授課制輔以分組教學和個別教學。近年來關于人體解剖學教學的改革已有初步的探索,包括翻轉課堂(FlippedClassroom,FCM)、微課、問題導向式學習(Problem-basedlearning,PBL)等教學方式的摸索,對科學使用網絡資源輔助教學以及對實驗標本選擇的探討等,人體解剖學的教學方法正在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不同的教學方法有各自的優點和缺點,若能充分了解這些新興的教學方法,與傳統教學方法互相結合,揚長避短,應能產生更好的教學效果。
一翻轉課堂(FCM)
翻轉課堂是指重新調整課堂內外的時間,教師不再占用課堂的時間來專門講授書本知識,而是去了解學生的疑惑并進行指導,這種教學模式在國外已得到開展,比如耶魯大學就是采用高度信息化的教學手段,在課程開始之前就把所有課件都給學生,構建了完善的網絡資源平臺(圖譜、影像資料、練習題等)供學生預習和復習用,而在課堂上教師主要起指導答疑的作用,講解重點難點,并指導學生就某一些問題進行討論,實驗操作分組開展[1]。翻轉課堂的課前學習包括課件PPT、圖譜、短小精悍的教學視頻等,通過這些資料讓學生熟悉將要學習的知識框架和知識點。教學視頻中比較有名的例子是薩爾曼•可汗制作的教學視頻,因為太長時間的教學會使學生疲乏,注意力無法集中,而較短的視頻可以圍繞某一個知識點展開講授,他的講授兼具科學性和趣味性,學生注意力能夠很好地集中,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成績。這種視頻是近年流行的微課的核心組成,所謂微課,是指教師圍繞某個知識點(重點難點疑點)的單一教學任務進行教學的方式,具有目標明確、針對性強和教學時間短的特點。微課無論對于傳統課堂還是翻轉課堂都是有效的輔助教學手段,應在對質量嚴格把關的基礎上進行推廣。翻轉課堂可以讓學生發揮自主能動性,主動學習,并對學習內容展開深入思考,更好地掌握知識點,其不足之處在于其對于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要求較高,若學生沒有足夠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則很難開展或很難獲得想要的效果,所以需要針對具體的學生群體進行選擇性實施。
二問題導向式學習(PBL)
PBL教學模式是由教師提出一個問題或案例,讓學生由問題或案例出發去探究式地學習相關的知識,例如以某男性泌尿系結石引起疼痛為案列,學習泌尿系統器官的結構特點,尿液排出的路徑以及途中會遇到的狹窄部位、診療措施等,這種教學模式符合基礎醫學教學與臨床課程整合的醫教改革大趨勢。很多高等院校已經在初步開展PBL教學,本校人體解剖學也進行了此類教學嘗試,無論作為必修課還是選修課,學生的積極性都比較高,對于問題的討論比較積極全面,獲得了不錯的反饋。但是在傳統授課之外廣泛開展PBL會增加學生的課業負擔,因此需要在基礎與臨床課程整合不斷推進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全面開展。PBL教學模式對教師的能力有比較高的要求,需要教師不僅能熟練掌握本學科的所有知識,也要掌握相關基礎學科和臨床課程的知識,才能具備引領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還需培養選拔一批優秀的PBL課程教師隊伍。
三多媒體資源平臺的構建
人體解剖學是一個以形態觀察為主的學科,因此比其他學科要求有更多的直觀性,要求通過多種直觀展示的方式增加學生的感官認識,幫助學生記憶,而多媒體多樣的展現形式為此提供了很好的資源,包括圖片,視頻以及3D軟件等等,在網絡上經常能看到醫學學霸們手繪的解剖圖、外科手術圖,科學性和精美度均很高,帶著對這些圖作者技藝的感嘆與崇拜,讓人更愿意去關注,去學習。在信息化普及的現在,學生對一些相對酷炫的展現方式表現出更高的興趣,因此教師應針對學生的這一特點盡可能制作或搜集質量高的資源以供學生學習。無論是微課還是課件、圖譜、3D軟件、影像資料和練習題,其質量的優劣對于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成果有十分重要的影響,而醫學生課業繁重,并且對于教學資源的優劣判斷并不成熟,因此讓學生自己去尋找好的學習資源不是有效率的做法,這就要求教師群體共同構建優秀的學習平臺,整合質量高的圖譜、視頻等資源以供學生學習。
四標本的選擇
觀察實體標本,也就是我們尊稱的大體老師,是學生認識人體結構很重要的一個環節,但是如今尸體資源短缺,制作好的標本在教學過程中被不斷耗損,經常會出現組織結構無法辨認或某些組織缺失的情況,并且在教學過程會發現學生對大體老師并沒有顯示出足夠的尊重與敬意,即使在觀察之前教師會帶著做一些例如獻花、默哀之類的儀式,也并沒有得到很明顯地改善,可能福爾馬林難聞的氣味讓學生沒有辦法敞開心胸泰然地面對是其中一個原因,福爾馬林作為最常用的固定劑,它對人體會造成損害已是所有人都知曉的常識,在這種情況下希望學生毫無芥蒂地湊近去觀察似乎不能得到積極地響應。因此,塑料模具已經較為廣泛地應用于課堂教學,使得學生可以比較清晰地觀察組織結構,但是塑料模具有其局限性,制作不夠逼真,或者太過理想化,以至于當學生觀察真正的人體結構時,無法與模具上的結構對應上,存在脫節現象,而近年來時興的3D打印技術則有望解決這個問題。3D打印技術是高科技的產物,是一種快速成型技術,在數字模型文件基礎上使用可粘合材料,通過逐層打印的方式來構造物體,其中數字模型文件的獲得可以通過計算機建模,在醫學領域則可以通過CT、MRI掃描等手段獲取。3D打印技術在近20年來已應用于醫學領域的各個方面,例如,在產前通過對胎兒MRI掃描,三維重建后進行3D打印,對胎兒的顱面部解剖進行評估,以便在圍產期對顱面部發育異常的胎兒進行積極地治療[2];對腫瘤的3D打印可以幫助醫生在不進行有創檢查的情況下評估患者病情,并進行手術預演,以減少真正手術的時間,增加成功率,實現個性化診治[3]。3D打印技術也被應用于醫學教育,莫納什大學的McMenamin教授將3D打印技術應用于人體解剖學教學[4],并且進行了商業化生產,3D打印出來的模具能高度還原實體標本,比一般的塑料模具顯示出明顯的優勢,還可以通過3D打印技術打印出臨床見到的一些異常結構,如室間隔缺損的心臟等,使得學生對這些異常結構有直觀的認識。相信3D打印的解剖學模具未來會在解剖學教學中得到廣泛的應用。
五小結
總的來說,多元化教學是人體解剖學教學的發展趨勢,在理論教學方面,應合理嘗試翻轉課堂、PBL教學等新的教學模式,評估教學效果,積極改進,但在嘗試改革的過程中需要考慮具體學生的實際情況,不能照搬照抄別人的成功經驗;在實驗教學方面,應尋找能盡可能替代實體標本的模具,包括高質量的塑料模具和3D打印模具。我們解剖學教師應該鼓勵并引導學生積極學習解剖學知識,為將來成為合格的臨床從業人員打下良好的基礎。
作者:何輝 金國華 呂廣明 單位:南通大學 醫學院
參考文獻
[1]劉偉,劉克,李文婷等.耶魯大學與北京協和醫學院解剖教學比較[J].協和醫學雜志.2013(3):334-7.
[2]VanKoeveringKK,MorrisonRJ,PrabhuSP,TorresMF,MychaliskaGB,TreadwellMC,etal.AntenatalThree-DimensionalPrintingofAberrantFacialAnatomy[J].Pediatrics.2015;136(5):e1382-5.
[關鍵詞] 人體解剖學;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427[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3-7210(2008)08(b)-103-02
Exploration of human anatomy teaching
LI Xiao-shuang, JU Xue-hong,WANG Jin-ping
(Department of Human Anatomy, Weifang Medical University, Weifang 261042,China)
[Abstract] Human anatomy is an important basic course in medical education,and the research on teaching method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improving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human anatomy. The article has investigated in the preparation of human anatomy teaching,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interested in learning, the application of researching experiment teaching and practice teaching,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human anatomy.
[Key words] Human anatomy;Teaching method
人體解剖學是研究正常人體器官形態結構、相關功能及其發生發展規律的科學,也是一門古老的形態學科和重要的醫學基礎課程,是醫學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研究其他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的必要基礎[1]。解剖學以描述形態為特征,雖無復雜的理論與學說,但名詞繁多,易懂,難記,易忘。如何教好人體解剖學,提高教學質量是解剖學教師必須深入研究和探索的課題。本文就如何選擇教學方法,使學生學好人體解剖學談幾點體會。
1吃透教材,認真備課
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教師要熟練掌握教材,尤其對于年輕教師,學歷高,卻未經歷系統的教育學教育,且對教材的掌握有所欠缺。在掌握教材時,要盡可能地多看教材,每一種教材都有自己的特點,多掌握幾種教材,就多幾分收獲。在掌握教材的同時,還要系統聽課,不光能夠學習別人的授課方法,還可以熟悉教材內容。本人有一桶水,才能為別人倒出一杯水。熟練掌握教材后,對照大綱,在教研室集體備課的基礎上,對教學內容進行分級和篩選,明確每一章節、每次課的重點和難點,精心設計好教案。對重點和難點,盡量把解剖學的講授與臨床有機地聯系起來,這樣既突出了重點,又加強了學生的記憶。例如在講授肝的體表投影時,將其與肝的觸診結合起來,加深了同學對知識的理解。此外,要注重集體備課。集體備課時,教學組的全體教師集體討論,集思廣益,交流教學方法,教師通過集體備課既保證了教學內容的統一,又可相互取長補短,最大限度地克服了各自為政的教學弊端。
2 聯系臨床實例授課,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一種帶有趨向性的心理特征,人對于任何感興趣的事物,往往能顯現出優秀的記憶能力。解剖學的性質決定了學習解剖的環境較差,學習條件艱苦,作為教師就要想法讓學生克服畏難情緒,因此在講授第一堂人體解剖學課時,應積極引導,啟發學生對人體解剖學產生強烈的興趣,首先要強調人體解剖對醫學的重要性、必要性,用一些淺顯的例子說明解剖學與其他醫學的聯系,讓學生建立學醫就必須學好人體解剖學的觀念,從而對該課程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和極大的興趣。在以后的教學中,除了經常聯系一些臨床實例,進行啟發式教學,還可將自身的科研情況根據課程的內容適當介紹給同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同學體會到學好解剖學對于一個醫生的重要性,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 積極實行研究性實驗教學,提高大學生創新能力
研究性實驗教學是基于強調教師通過對實驗教學的研究,對實驗課程內容、實驗教學方法、實驗課堂活動以及實驗管理等進行研究性的科學設計,從而引導學生的研究性實驗學習,將教師的研究性實驗教學與學生的研究性實驗學習有機地結合,激活學生對實驗的學習和探究動機,增強學生對該課程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2],達到培養學生獨立研究能力和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
3.1 研究性實驗教學的設計
研究性實驗教學具有很強的目的性,即培養學生獨立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因此具有高度的研究性。在研究性實驗教學過程中,其中心主題是課題的設計,要把學生的思維引入問題中,讓學生發揮自己最大的潛能思考問題。課題的設計要注意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要根據課程內容,同時結合學生的興趣來確定研究課題;二是要考慮到課題研究可行性與現實可能性,考慮到現實研究時間及其他資源因素,盡量做到難度適中,并保證學生在預期時間內能做出成果。
3.2 研究性實驗教學的實施
學生是研究性實驗教學的主體,在研究性實驗教學中,教師將實驗室、儀器設備、藥品和試劑全部開放給學生,教師只是起引導作用。學生通過自己查閱資料,設計實驗研究方案,進行實驗,撰寫論文。研究性實驗教學,使學生第一次系統接受了科學研究訓練,學生通過親身體驗和學習,能大幅度地提高他們獲取信息及處理信息的能力,進一步激發起他們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創造欲望。在教學過程中,重點是如何把研究性教學與研究性學習緊密結合。我們根據人體解剖學與其他學科相互交叉,相互滲透,與臨床緊密結合的特點,在系統解剖開放性實驗中開展研究性實驗教學,收到較好效果。首先,教師根據課程內容,結合臨床,確定研究專題;其次,學生結合自己興趣選擇研究專題,成立課題研究小組,每小組控制人數為6~8人,小組的同學結合課程內容,在教師指導下,提出研究課題。學生在廣泛查閱各種文獻資料的基礎上,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驗的創新設計。學生從不同角度入手開展研究:“肱骨骨折”專題小組,從骨折的固定,損傷神經的治療等方面進行設計;“腦損傷”專題組從損傷模型的建立,損傷后病情演繹的機制,損傷后治療方法的選擇等方面進行設計。各組同學充分發揮創造力,創新了很多知識,并獲得一些新的科研生長點。通過研究性實驗教學,教師傳授了知識,與學生一起創造了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能力,提高了學生的素質。
4 強化實踐教學,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在眾多形象直觀的教學中,尤以實物教學最有助于記憶。解剖學教學必須堅持實踐第一[3]。教學中如果僅靠口頭講解不僅枯燥乏味,而且難以理解。實驗教學是解剖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實驗教學的目的在于加強學生基本技能的訓練,提高操作能力,并且通過實驗操作,增加理論知識的直觀性與趣味性,從而提高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與記憶[4]。因此,我們的授課采取以實習課為主,講習比為1∶2.5。我們還加大了對實驗室硬件建設的投入,建成了省內領先,國內先進的人體解剖數碼互動實驗室。我們在實驗教學中運用標本、模型、多媒體等教具進行直觀教學,并與學生互動,產生了“百聞不如一見”的效果,學生在實驗室中看得見,摸得著,學得活,記得牢,教學效果非常好。
[參考文獻]
[1]邱治民.試論人體解剖學教學工作中的智能培養[J].解剖學通報,1982,5(3):117.
[2]王金發,戚康標,何炎明.實行研究性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J].中國大學教育,2005,(4):8-9.
[3]柏樹令.系統解剖學[M] .第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6.
關鍵詞:信息技術;人體解剖學;課程設計
1學情分析
1.1學生特點
理論學習興趣不高,動手能力較強,主動探究與團隊協作意識較弱,喜歡生動直觀、互動性強的學習方式。
1.2認知水平
學生對呼吸系統的基本構造已有所了解,但對肺的復雜結構認識不足,有一定的學習興趣及學習需要,但主動探究意識較弱,教學中宜采用任務驅動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及動機。
1.3能力水平
學生對電子產品及網絡興趣濃厚,能使用手機、電腦搜索和查詢。
2教學設計思路
由于學生第一次接觸呼吸系統的內容,普遍存在較強的好奇心。本部分教學內容抽象,若采用傳統教學法,學生很難理解。可以利用肺臟模型,引導學生主動探究。教師創設信息化學習環境,利用“雨課堂”、3Dbody仿真軟件,采用任務驅動的教學形式,實現做中學、做中教。
3教材分析
3.1教材地位
人體解剖學是中職護理專業一年級上學期開設的專業基礎課,以王之一主編,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十二五”國家規劃教材《解剖學基礎》作為教材。本教材編排遵循滿足護士執業資格考試要求、為醫學課程提供必要理論知識的原則,全書分為13章,本次課選自第五章第二節“肺”。肺是呼吸系統的重要器官,具有氣體交換功能,學習該章節內容對于學生掌握肺臟疾病護理操作具有重要意義,計劃1課時。
3.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說出肺的位置及形態。(2)能力目標:指出肺的位置,在模型上辨別肺的形態結構。(3)情感目標:體會肺結構的精巧之美,養成愛護肺臟的好習慣,能對肺臟疾病患者進行健康宣教。
3.3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肺的位置,肺的形態。教學難點:肺的微細結構。
4教學方法與策略
4.1教學方法
(1)任務驅動法:學生在學習該部分內容前已經掌握了細胞、組織等基本概念,對人體分部已有初步認識,但對各系統器官還很陌生,存在畏難情緒,主動探究與團隊協作意識較弱,宜采用任務驅動法激發學習動機。(2)直觀教學法:學生對純理論的學習興趣不高,但動手能力較強,將教學地點設在實驗室,可營造良好學習氛圍。
4.2教學策略
分析學情及教學重難點,將課堂教學分為課前資源整合、課中知識內化、課后拓展延伸3個環節。課前資源整合:將微課、視頻資源、學習任務單等學習資源上傳至“雨課堂”平臺,供學生下載學習,根據學生學習情況調整教學計劃。學生上網了解肺的位置形態及疾病相關知識。課中知識內化:首先,利用視頻引出主題,導入新課。學生針對課前自主學習中遇到的問題進行模型拆解安裝、小組討論、角色扮演,分析解決問題。其次,根據教學目標拓展保持肺臟健康的相關知識。最后,通過自我評價、學生互評、教師點評的方式評價學生學習效果、課堂表現。課后拓展延伸:要求學生制作肺臟健康宣教材料。
5教學過程
5.1前置學習
“呼吸之間———肺臟探秘”微課,發放課前學習任務單,對學生任務單完成情況進行統計。
5.2創設情境
教師提出問題:肺的位置在哪里?肺的形態是什么樣的?對比氣球和肺的異同點。要求學生觀看“呼吸時肺的運動”視頻,思考并回答問題。
5.3任務引領,學做合一
(1)任務1:在人體半身模型上指認肺的位置。展示人體半身模型與肺臟標本,引導學生將模型放于胸前肺的相應位置。學生觀察模型,在人體半身模型上拆解安裝肺臟模型,完成任務,并在自己身上找到肺的位置。通過在人體半身模型上拆解安裝肺臟模型以及在自己身上尋找肺位置的方式,加深學生感性認識,實現知識遷移,有利于其對肺位置的掌握。(2)任務2:觀察肺的形態并指認相關結構。教師利用人體肺臟塑膠模型引導學生觀察左右肺的區別。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觀察肺的形態,并指認相關結構,觀察左右肺的差別。通過指認結構及區分左右肺的方式加深對肺形態特征的理解,提升學生動手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3)任務3:拼接肺的微觀結構。教師展示肺實質各部的卡片,引導學生按順序拼接。播放內窺鏡下吸煙者肺部的影像視頻,引導學生討論吸煙對健康的影響。學生觀看氣體吸入的動畫,以小組為單位完成肺內氣道的拼接任務。通過肺內氣道的拼接,加深對肺微細結構的認識,鍛煉了動手能力,增強了職業自豪感。
5.43D演示,課堂反饋
教師指導學生利用手機3Dbody軟件觀察肺的位置、形態特征,完成自測題。學生利用手機3Dbody軟件,查看肺的位置、形態特征,并進行自評、小組互評。
5.5布置作業,拓展延伸
以“關愛肺臟”為主題,要求各組制作健康宣教資料。鼓勵學生利用網絡查找資料,將學習由課內延伸到課外,拓展了知識的廣度和深度。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eaching methods to improve students to master human anatomy knowledge; Method: in three nursing professional classes of 2008, take class 06 as experimental class, the other ones as comparative classes; Result: the whole design of the experimental class be superior to comparative classes, and theory achievements have no obvious difference; Conclusion: "curriculum design" teaching methods can improve students' operation, application and learning ability, which will produce positive impact for raising more skilled and knowledgeable talents.
關鍵詞: 人體解剖學;課程整體設計;教學方法改革
Key words: human anatomy;course design;the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s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13-0255-02
0引言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不斷發展,對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不斷增加,為強化學生對學科知識的應用能力、操作能力及學習能力的訓練和培養,筆者在2008級護理專業06班的《人體解剖學》教學中,引入“課程整體設計”教學方法,取得較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一般情況及資料
1.1 2008級護理專業06班有學生48名,均為女同學,年齡主要分布在17~20周歲,生源主要來自云南省內各縣,均通過高考錄取的大學專科學生。
1.2 2008級護理專業學生教材均使用人民衛生出版社衛生部規劃教材《人體解剖學和組織胚胎學》第五版,總課時118節,其中實驗班理論課42節,占總課時的35.6%,實習課76節占總課時的64.4%。對照班理論課64節,占總課時的54.2%,實習課54節占總課時的45.8%。
2方法及步驟
2.1 方法將2008級3個護理專業班級中06班做為實驗班,開展“課程整體設計”教學,其余二個班級為對照班,按傳統方法教學,觀察實驗班及對照班的教學效果的差異。
2.2 步驟
2.2.1 對照護理專業培養目標及人體解剖學教學大綱要求,將人體解剖學的課程教學要求、單元教學要求及課堂教學要求轉化為學生應完成的總項目(任務),大項目及小項目,并按項目要求完成配套課件制作。
2.2.2 理論教學采用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模式,主要針對教學難點和重點進行教學,以提高學生對人體解剖學知識的理解能力及應用能力,幫助學生建立人體解剖學學科知識體系。
2.2.3 實驗教學將學生分為四組,依據課堂項目要求,讓學生利用標本、模型及多媒體資料,通過自主學習,掌握人體各系統的形態、結構,教師主要起指導、檢查及督促作用。如消化管部分的課堂實習項目為“在標本上說出消化管各段的組成、位置及形態結構”,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完成自主學習后,由指導教師對不同部位的消化管按項目要求對本組學生隨機檢查不同學生,督促學生達到教學學習目標。
3結果
采用“課程整體設計”教學法,教學效果明顯優于傳統教學,在學生技能掌握提高方面更為明顯。見下表:
3.1 實驗班與對照班技能考試成績表
3.2 實驗班與對照班理論考試成績表
4分析與討論
4.1 “課程整體設計”是寧波職業技術學院戴士弘教授在2002年提出[1],深圳職業學院、寧波職業技術學院,邢臺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懷化醫學高等??茖W校等國內部分高職院校先后對 “課程整體設計”教學改革進行探索性實踐[2]。戴士弘教授提倡的整體設計的教學改革,通過“把課程從知識講授型為主,變成知識應用型為主”、“把課程從以理論思維為主,變成以能力訓練為主?!?、“把課程內容從以教師講授和課本知識為載體,變成以完成項目任務為載體。”、“把學生被動聽講,變成學生主動參與操作,積極參與新知識的探索”、“把課程從教師講解為主,變成由教師積極引導、創造學生的環境條件為主。”的教學方法的改革,必將對我國高職高專教育教學的改革及養更多技能型、適用型、知識型的人才產生積極影響。
4.2 實驗班學生實驗課課時為76,占總學時數的64.4%,對照班實驗課時數為54,占總學時數的45.8%,實驗班采用“整體課程設計”教學方法,將傳統的人體解剖學的教學要求轉化為學生學項目(任務),將單元教學要求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大項目,將課堂學習要求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小項目,對學生學習任務提出了明確要求,與教師示教、學生觀察學習為主的傳統解剖實驗教學方法相比,“課程整體設計”進一步突出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強化了學生的技能訓練,提高了教學的實用性和應用性。因此,學生在技能考核中,實驗班成績優于對照班(P
4.3 “課程整體設計”是對傳統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的創新與改革,在人體解剖學教學中,通過對解剖學的課程目標、單元目標及課堂目標學習目標轉變為學生學習完成的項目,改變了教師的地位與角色,既教師由主體地位變為指導性的主導地位,教師演變成幫助學生完成各學習項目的指導者面不是單純的教育者。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得到進一步增強,對解剖知識的分析、理解及應用能力得到進一步訓練和提高,因此,在理論課時減少的情況下,開展“課程整體設計”教學實驗班的學生對學科知識的系統性理解及對專業教學要求的掌握程度不低于傳統教學的班級。在理論考試成績比較表中,實驗班和對照班成績無明顯差異(P>0.05)。
4.4 教師由于長期形成的教學觀念和教學習慣,在教學活動中,有意或無意會地會將傳統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帶入課堂,影響“課程整體設計”的教學方法的實施。如運動系統等學生易理解、掌握的教學內容,學生的主動學習性高,學習效果好,較易開展整體課程設計教學,教師的角色、地位也易轉變。但復雜的不易理解的教學內容如神經系統等,由于內容復雜、抽象,學生自主學習效果較差,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保證教學要求的完成,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講解的內容相應增多,教師角色和地位的轉變較為困難。因此,“課程整體設計”教學對教師和學生的要求較高,在開展教學前,應做好教師的學習、培訓待工作,堅定教師的信心,為教師自學轉變地位和角色打下堅實基礎,才能保障“課程整體設計”教學的順利開展。
4.5 目前,醫科院校在尸源供給較為困難,對解剖教學的開展和實施造成了一定困難,開展“課程整體設計”教學,實驗條件和成本要求過高,特別是尸體及局部標本需要量大,教學中雖然可采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及解剖圖譜等方法以彌補標本直觀教學的不足,但教學效果與采用標本開展的直觀教學效果存在著一定差距,因此,為保證學生達到學習目標,學校應加大支持力度,改善實驗條件,為“課程整體設計”的實施提供堅強保障。
參考資料:
人體解剖學是研究正常人體各個器官位置、形態、結構、毗鄰關系、發生發展規律的科學,屬于生物科學中的形態學范疇,是學習其它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課程的重要基礎課,也是醫學各學科的先修課。解剖學課程內容龐雜,理論描述抽象難懂,學科中的醫學名詞繁多,多數情況下需要死記硬背,學習起來枯燥乏味,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如何提高教學質量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隨著計算機及互聯網的應用與普及、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與發展,人類社會已經逐漸進入了一個網絡信息化技術的全新時代,“微課”作為一種新的教學理念也正逐漸的深入到各個學科、各個層次的教學中,它也將日益成為我們人體解剖學教學中的新方法、新手段。
一、傳統解剖學教學模式的特點在人體解剖學的教學中,理論課傳統的教學模式是教師根據教材內容,通過板書和講解來傳遞知識,是學生被動的接受知識。教學過程單調,內容枯燥,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近年來,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多媒體技術在解剖教學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其運用電腦軟件,將文字、圖片、聲音、動畫和視頻等多種信息進行了編輯,以最直觀的方式向學生傳遞了知識信息,使枯燥乏味的內容形象化、具體化,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但是多媒體教學方法也有它的缺點,例如:在多媒體教室上課的時候,為了使學生能夠看清楚屏幕上的內容就需要拉上窗簾,這樣就會使教室的光線變得昏暗,從而就會使學生產生昏昏欲睡的感覺,影響聽課效果。解剖學實驗課的教學一般都是由教師利用掛圖、標本、模型等進行講解,然后由學生自己進行識別、觀察和記憶。由于對解剖標本有恐懼、怕臟的心理以及福爾馬林強烈的刺激性氣味,使得學生不愿意靠近、接觸人體標本,教師示教時,有的學生捂著鼻子離得很遠,教師示教完后學生不敢親自觸摸觀察,影響了實驗效果。并且近些年,隨著招生人數的不斷增加,使得尸體標本日益短缺,已經無法滿足正常的教學需求,很多尸體標本都是反復使用,一些結構也已經破壞,這也會影響學生對一些解剖結構的掌握。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現代教學的需要,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當中要不斷的尋找新方法、新手段來提高解剖學的教學質量和激發學生學習解剖的興趣。
二、微課在人體解剖學教學中應用1.微課在人體解剖學教學中應用的可行性“微課”全稱是“微型視頻課程”,是指以視頻為主要載體,記錄教師在課堂內外教育教學過程中圍繞某個知識點(重點、難點、疑點)或教學環節而開展的精彩教與學活動全過程。微課的自身特點決定了它能夠作為一種新的輔助教學手段應用在人體解剖學的教學中:(1)教學時間較短。教學視頻是微課的核心組成內容。微課的時長一般為5~8分鐘左右,最長不宜超過10分鐘,這可以減少學生因長時間觀看解剖視頻而產生的枯燥感和乏味感。(2)教學內容較少。微課主要是為了突出課堂教學中的某個重點、難點、疑點內容,主題突出,更加精簡。可以更加直觀、清晰地展現每一器官或者結構的位置、形態、毗鄰關系等,甚至可以放大“解剖”過程,從而使學生對解剖形態有一個形象化的認識。(3)資源容量較小。微課視頻及配套輔助資源的總容量一般在幾十兆左右,視頻格式須是支持網絡在線播放的流媒體格式(如rm,wmv,flv等),也可靈活方便地將其下載保存到終端設備(如筆記本電腦、手機、MP4等)上實現移動學習、“泛在學習”。微課可以營造出相對靈活的個性化學習空間,學生可以通過自身特點和學習進度自行決定學習時間和學習內容,并且可以隨時隨地的觀看需要的解剖學視頻資料。2.微課在人體解剖學教學中的應用通過對微課這些特征的認識,我們感到微課是能夠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運用到人體解剖學教學中的,在制作微課時應當:(1)在教學內容上應該圍繞某一重點、難點、疑點進行講解。例如,在講解某一器官時,要用最短的時間將該器官的形態、結構、功能和毗鄰關系等講清楚、講透徹;講解某一部位的解剖操作時,要錄制該部位操作時的具體過程,要一邊操作一遍講解,并要強調在操作過程中的注意事項等。(2)由于微課要求教師要在10分鐘左右的時間里將重點、難點、疑點講透徹,這就要求教師要在錄制微課之前做好教學設計,其中包括如何運用簡明、扼要、生動的語言來進行講解,使學生能夠理解并且記憶深刻;如何進行操作可以使學生看的清楚;如何使用標本、模型能夠將知識點講透徹等。(3)要充分運用一切可以使用的輔助方法。如三維圖像、動畫、視頻等,將抽象難理解的知識點更加直觀、清楚地展現給學生,使學生對抽象的內容有一個形象的認識。例如,在講解神經系統的傳導通路時,由于神經系統的傳導是非常抽象的,如果只是用文字進行描述,學生就只能是越聽越糊涂,也會產生懼怕、厭煩的心理。此時,在錄制微課的過程中就可以運用三維圖像、動畫等方法來演示神經傳導的動態過程,使抽象的傳導過程形象化、立體化,使學生易于理解、記憶深刻。(4)微課的內容要不斷的進行更新。醫學知識和醫學技術在不斷更新和進步,教師也要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斷地學習,不斷地錄制一些新的與解剖學相關的醫學前沿知識的微課視頻,上傳到校園網上的解剖微課視頻資料庫中,不斷地豐富微課視頻的內容,供學生進行學習使用!綜上所述,傳統的解剖學教學方法已經不能夠滿足現代教學的需要,微課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是可以運用到人體解剖學教學中的,它能夠使抽象難理解的知識形象化、具體化,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解剖學的興趣,也可以使學生在課下能夠根據自身的學習特點和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來自己安排學習時間和學習的內容,重點掌握課上沒有理解的知識點!微課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傳統解剖學教學方法的不足,與傳統解剖學教學方法相輔相成、取長補短,在提高教學質量的同時,也激發了學生學習解剖的興趣和積極性,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但微課在解剖學教學中的應用還不夠成熟,這需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不斷的完善,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解剖學知識,為學習其他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課程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使用文、圖、物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人體解剖學所涉及的專業名詞多、形態描述多,如果讓學生死記硬背,不僅束縛了學生的思維,而且抑制了學生的求知欲。合理、高效地上好解剖學理論課,是培養學生學習人體解剖學興趣的關鍵,具體應做到文、圖、物三結合。所謂文是指教材的理論敘述,講解時要條理清晰,生動有趣。圖是教材插圖、解剖學掛圖以及教師畫的結構簡圖。物即人體解剖學標本和模型等。在教學中,我發現,面對一些比較復雜的內容,如果教師上課時能夠先對著解剖學掛圖講解一遍,然后在黑板上,邊講邊畫一遍,最后再對著模型再講一遍,學生可以很快掌握這些內容。
二、利用體表標志和活體觸摸的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人體解剖學研究的是人體,所以學生自己就是現成的標本,利
用體表標志及深部結構在體表的投影,在自己身上找尋和觸摸,
既有利于掌握知識,又有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例如,學習肱二頭肌和肱三頭肌時要求學生在臂前群和后群摸到這兩塊??;學習胸骨角時讓學生在前胸摸到胸骨角,與胸骨角平對的是第二
肋;學習肩胛下角時讓學生在背部摸到肩胛下角,與肩胛下角平對的是第七肋;麥氏點是闌尾根部的體表投影,約在臍與右髂前上棘連線的中外1/3交點處,闌尾雖然看不到、摸不到,但通過它的體表投影的位置,學生很容易就記住了。還有學習臀大肌時講解與肌肉注射有關的體表標志;學習關節時,講解關節的運動和脫位的臨床表現;講解脈管學時,讓學生找準并觸摸心尖搏動點的位置、全身主要動脈的體表搏動點及急救時壓迫止血點的位置等。這些體表標志還可以讓學生之間交換觸摸,這樣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
三、運用趣味記憶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由于人體解剖學內容龐雜、名詞繁多,學習時難以理解,記憶難是師生共同的感受。但解剖學內容中有許多器官或結構的名稱、結構特點等具有趣味性,可利用趣味性激發對該內容的興趣。因此,在教學中多聯系生活現象和臨床實例,用一些比喻、夸張的方法創作一些切合實際,又便于記憶的順口溜等,使之趣味化,可以提高記憶能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1.比喻記憶法
用日常生活中發生的事例來比喻人體解剖學的內容,以熟悉的事物理解人體形態結構,也是提高學生記憶的有效方法。如講到脊髓被膜時,可以比喻為人體穿一件透明的襯衣,再穿一件較厚的外衣,人體的皮膚相當于軟膜,襯衣相當于蛛網膜,襯衣與皮膚之間相當于蛛網膜下隙,較厚的外衣就相當于硬膜了。
2.比較記憶法
比較記憶法是對相似、相對、相反的兩類或兩類以上材料同時進行記憶,找出知識的內在聯系,弄清并依據彼此的共同點或差別進行記憶。有比較就有鑒別,運用比較法能精確地認識事物的特征,從而加深理解和記憶。全身最粗大的骨是股骨,最細小的骨是鐙骨;全身最長的肌肉是縫匠肌,最短的肌肉是鐙骨?。蝗碜畲执蟮哪X神經是視神經,最短小的腦神經是嗅神經;男性尿道最長的部位是海綿體部,最短的部位是尿道膜部;腹膜腔的最低部位在男性是直腸膀胱陷凹,在女性是直腸子宮陷凹;全身最薄的皮膚部位是眼瞼,最厚的皮膚部位是足跟;顱底最大的孔是枕骨大孔,最小的孔是篩孔;最大的舌是輪廓,最小的舌是絲狀;蛛網膜下隙最大的部位是小腦延髓池,而在臨床穿刺最多的部位是終池;全身最多的動脈分支是腎動脈分支,最少的動脈分支是升主動脈分支等。
3.歸納記憶法
這種記憶法是在復習的時候要求學生列表歸納,把所學的知識進行橫向聯系,融會貫通。人體解剖學中有很多的三狹窄結構、三角結構和門結構,這些結構容易混淆又難于記憶,如果把它們歸納起來就好記多了。如三狹窄結構:食管的三個狹窄、輸尿管的三個狹窄、男性尿道的三個狹窄、椎動脈的三個狹窄。如三角結構:膀胱三角、肝膽三角、股三角、鎖骨上三角、心包三角、動脈導管三角、食管上三角、食管下三角、危險三角、三角、尿生殖三角,如賁門、幽門、肝門、肺門、腎門等。
4.歌訣記憶法
可以把人體解剖學的有些內容編成語言精練、節奏鮮明、整
齊、押韻、簡短而朗朗上口的歌訣或順口溜。經常背誦,就能較容易地將所學的知識記在心中。例如,十二對腦神經編成“一嗅二視三動眼,四滑車,五三叉,六展,七面八前庭,九舌,十迷,十一副,十二舌下”;跗骨的歌訣:“上距下跟后出頭,一二三楔骰內舟”;腕骨的歌訣:“手舟月三角豌豆,大小多角頭狀鉤”等等。另外還可以引導學生把自己感覺難記的內容自編歌訣,來加強記憶。
1虛擬現實技術的內涵及其特征
虛擬現實技術是利用計算機技術、圖像技術和傳感技術等創造出來的產物,操作者在計算機設備中進行操作營造出一個三維世界,讓人們能夠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人們通過接觸虛擬世界,對事物的感知能力就能有所提高,思維也會更加開闊,從而獲得全方位的信息。在這種虛擬環境下學習,人們可以投入多感官,從而達到最佳學習效果。虛擬現實技術有三個特征:(1)沉浸:透過虛擬現實系統人們就能進入虛擬環境中,有些人在短時間內甚至無法辨別真實世界與虛擬世界;(2)交互:人們可以在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的物體進行互動;(3)構想:使用者通過觀察虛擬環境中的物體加深認識,從而獲得新的啟發[1]。簡單來說,虛擬現實的目的在于讓人們模擬多維信息空間,幫助人們獲得新的知識和概念。
2在人體解剖學教學中應用虛擬現實技術的優勢
2.1彌補教學條件的不足。在人體解剖學教學中,由于實驗設備缺乏、經費較少和解剖尸體不足等原因,再加上高校不斷擴招學生,所以學生能夠親手做實驗的機會很少。而虛擬現實技術可以解決這方面的問題,比如說“虛擬標志肌學習軟件”可以讓學生反復觀看實驗過程,甚至模擬實驗操作,這樣就可以解決尸體不足的問題,彌補現實中實驗教學中的缺陷。2.2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傳統的人體解剖學教學,大多是以靜態圖片或者標本形式展現在學生面前,但是靜態圖無法生動地展現器官的結構,標本也不會自動收縮,學生因此無法完全掌握人體形態。而“虛擬標志肌學習軟件”利用BB模塊將三維動畫、動態圖片和音頻等素材集結在一起,建立了一個交互平臺,為學生營造了圖文并茂的學習環境,讓人體解剖教學變得生動有趣,學生的感知能力也被激發出來,對人體形態有了更深的認識[2]。譬如說三維動畫可以幫助教師完成人體形態解說,學生也更容易理解,從而能吸收到更多的新知識,從而對人體解剖學產生更大的興趣,改變了人體解剖學枯燥無聊的傳統形象。2.3避免實驗室有害氣體的危害。以前的人體解剖學實驗都是利用尸體進行直接演示,而且需要使用福爾馬林進行防腐處理,但是福爾馬林具有致癌性,會給人體帶來嚴重的危害,而“虛擬標志肌學習軟件”不需要使用福爾馬林,人體也因此不會受到危害,具有較高的安全性。2.4提高學習效果?!疤摂M標志肌學習軟件”中的資料可以動態顯示出來,血栓可以從多個角度進行觀察,這也大大降低了培養學生空間概念的難度,因為學生運用軟件可以完成自主預習和復習,還可以通過做課后練習題檢測自己的成果[3]。這個軟件非常適合自主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學生也可以全身心投入其中,從而實現最佳的學習效果。2.5構建網絡解剖學教學系統?!疤摂M標志肌學習軟件”可以根據人們的需要生成執行文件,并將其制作成光盤,為學生提供個體化學習契機。在現代媒體網絡大行其道的趨勢下,人體解剖學教學可以結合多媒體網絡教學改變一下教學形式,將“虛擬標志肌學習軟件”中的精品課程與網絡課程等鏈接分享給學生,讓學生利用網絡實現遠程自主學習,構建出數字化人體解剖學教學系統。
3結語
虛擬現實技術這一新型教學媒體已經得到了教育界的廣泛關注,因著計算機技術的不斷進步,虛擬現實技術的運用成本也不斷降低,所以教育界掀起了一股新的風潮,人們開始運用虛擬現實技術改進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效果也因此不斷提升。
作者:劉灝 單位:內蒙古民族大學
參考文獻
[1]師哲.在解剖學實驗教學中如何應用虛擬現實技術[J].衛生職業教育,2017,35(07):46-47.
關鍵詞:解剖教學;課堂管理藝術;案例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15-0100-02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持續深入及用人單位對醫學院校畢業生能力要求的提高,如何從本科一年級開始將學生的創造力及解決實際問題的潛能發揮出來,貫穿整個大學學習,對于醫學合格人才的培養至關重要。傳統的解剖教學由于解剖名詞多、內容枯燥,老師講、學生聽,聽沒聽懂、聽懂多少直到考試后才知道。1920年由哈佛大學法學院蘭德爾創建的案例教學法在中國逐漸興起,然而新生學習能力、自控力尚不成熟,高中期間養成的依賴教師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尚未擺脫,因此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管理者,如何將課堂管理藝術融入到案例教學中,對于案例教學的應用效果尤為重要。我們借鑒國內外的經驗,在中西醫臨床專業新生中,選擇學生普遍反映較難的神經系統章節嘗試案例教學法,注意課堂管理藝術,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一、案例教學的組織實施及課堂管理藝術的合理應用
(一)精選案例
正常人體解剖學是中西醫臨床專業新生接觸的第一門醫學基礎課,學生沒有其他醫學背景知識,為成功應用案例教學法,選擇的案例要符合以下要求:(1)代表性。選擇的案例要緊扣大綱要求的掌握內容,有代表性,難易適中,適合新生分析。(2)真實性。案例來源于實際臨床病例,讓學生提前進入醫生角色,有身臨其境之感。(3)生動性。采取還原案例現場,運用場景描述、PPT圖片展示等方式,激發學生興趣。(4)啟發性。所選案例應具有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作用,有助于學生有意識地去剖析解決同類問題。如講授內囊時,案例如下:
患者,男性,65歲,高血壓病史10年。在一次情緒激動時突然暈倒,不省人事,急診入院。2天后意識恢復,但右側肢體癱瘓,數周后入院檢查發現:①右上、下肢痙攣性癱瘓,肌張力增強,腱反射亢進;②整個右半身的淺、深等各種感覺喪失,但痛覺仍存在;③兩眼視野右側同向性偏盲。CT顯示右側內囊存在高密度影。
診斷:右側內囊出血。
討論:(1)內囊的位置及上下行傳導束各有哪些。(2)內囊易出血的解剖學基礎,試從動脈血供角度考慮。(3)查閱文獻結合課本,談談內囊出血為什么會出現上述癥狀。(4)查閱文獻簡述老年高血壓患者應該注意的問題。
(二)課前準備
1.分組預習。將我校2012級中西醫臨床本科新生30人,按照同寢室6人為單位,分為5組,每組推薦選出負責人。實施案例教學章節前1周將選好的案例告訴班級同學,要求學生們帶著案例提前預習1周后上課章節;同時向學生介紹案例教學法的基本概念及注意事項。
2.疑問解答。由于新生對案例涉及到的背景醫學知識的局限,因此在正式上課前3天,由案例主講老師負責通知每組負責人帶著預習時不懂的問題到辦公室,負責解答背景醫學知識,如講授內囊出血時,從脊髓前角受大腦皮質軀體運動中樞控制的角度對肌張力、腱反射概念簡單解釋說明;同向性偏盲結合視覺傳導通路進行闡述。
3.課堂教學。(1)課堂教學的基本過程。課堂教學的基本過程為案例導入教師講授章節小組討論教師總結。①小組討論。每組負責人用2~3分鐘時間闡述本組觀點,組內其他同學必須發言,每組時間控制在5分鐘以內。②教師總結。將案例涉及到的章節知識點逐一講解,在總結各組同學們的觀點后,將知識點與案例結合起來加以分析。(2)課堂教學管理藝術的合理應用。案例分析課上,由于有的學生自控力較差,在別的組同學發言時搶著說,否定或肯定別的同學觀點,有的同學則由于害羞或害怕說錯了,不敢或不能很好地表達自己的意思,還有的同學在別人發言時注意力分散。針對以上問題,我采用微笑應對法、鼓勵利導法及幽默法加以處理。比如運用案例“腰髓2-4節病變引起膝跳反射消失”講授反射弧中,針對搶著發言的同學,我笑著說,真理不辨不明,不過呢,總得讓對方把話說完,這樣搶著打斷別人話的同學自然不好意思說了,也不會覺得尷尬。針對害羞的同學,我會鼓勵他說:“不要擔心說錯了,老師上學期間回答問題也不好意思,之所以現在能站在這里教你們,是因為回答得多?!崩俗约号c同學的距離。發現有部分同學注意力分散,我采取幽默法把同學們的興趣拉回來,我說剛剛一組同學談到了膝跳反射的組成,大家自己敲敲髕韌帶,看看自己的膝跳反射能不能做出來,看到注意力分散的同學也在做,我接著說,好多同學都做不出來吧,是不是我們的腰髓2-4節損壞啦?看到同學們哈哈一笑,我立刻引導同學們,如果不是腰髓損壞,那說明什么呢?想想效應器是股四頭肌,它是隨意肌,那么它受什么控制呢?當然是意識,自然而言我們就能得出腰髓,包括整段脊髓,是受大腦控制的結論。
(三)教學評價
采取學生評價及考試評價兩種方式,將案例教學班與另一個中西醫臨床專業30名傳統教學班學生比較。
1.學生評價。采取問卷調查方式,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效果等方面設定分值,總分100分,統計學生評價量表得分后,去掉最高最低分,取平均分后發現案例教學班的85分遠遠高于普通教學班的70分。
2.考試評價。選取神經系統練習題,分別發給案例教學班及普通教學班同學,考試結束后,統計班級得分,去掉最高最低分,取平均分后發現案例教學班的90分遠遠高于普通教學班的73分。
二、教學體會
(一)案例教學優勢
1.有助于學生提高學習興趣。案例教學要求學生提前預習、熟悉了解章節部分及背景材料,用案例引導學生將解剖學知識與相關知識融會貫通并聯系臨床,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學習潛能最大化發揮。從學生及考試評價結果看,案例教學班明顯高于普通教學班。
2.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及創造力。課前,同寢室同學需要共同預習、集體討論、查找資料,這有助于同學們團隊意識的培養;而基于培養學生創造力及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案例教學法,將使學生處于未來醫師的角色,在獲得有效背景知識的同時,身臨其境解決案例中的實際問題。
3.有利于促進教師的業務水平。如何做好背景知識的準備、選擇適當案例、方法和技巧的設置、組織管理的藝術化,都對任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課堂管理藝術應用體會
藝術化應用課堂管理,可以創設和諧的課堂環境,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氣氛,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取得盡可能大的課堂教學效果。
三、存在的問題
課堂管理藝術融入案例教學中,我們認為最大的困難在于如何選擇合適的案例及學生對案例的把握上,如何選擇貼近新生能力的案例,如何把解剖學知識與案例本身結合起來,如何根據解剖學特點合理應用藝術化管理等,都是我們今后在實踐教學工作中需要分析、研究的課題。
總之,將課堂管理藝術融入案例化教學在我校尚處于嘗試階段,雖然實際操作存在一些問題,但是,我們相信,只要能充分準備、合理組織實施案例教學,將課堂管理藝術化,對于提高解剖教學質量和醫學人才培養質量,確實能起到切實有效的作用,我們也將繼續研究、探討,爭取早日構建融課堂管理藝術、案例教學于一體的教學體系。
參考文獻:
[1]劉志哲.解剖學直觀教學與素質教育[J].衛生職業教育,2006,24(1):56-57.
[2]王松濤,陳麗麗,孫春莉,等.標準化教學在解剖實驗教學中的應用[J].醫學信息,2009,22(5):469-470.
[3]侯鵬高.多種教學方法在解剖學教學中的應用與體會[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2,33(17):2383-2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