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茶道文化范文

        茶道文化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茶道文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茶道文化

        第1篇:茶道文化范文

        日本茶道文化:和敬清寂,一期一會

        陸羽寫下《茶經》之時,日本尚無人飲茶。日本飲茶,至今不過800余年的歷史。日本茶道從形成伊始,便和佛教有著密切的關系。奈良時代至平安時代初期,茶葉由遣唐使傳入日本。《日吉社神道秘密記》記載,日本僧人最澄在唐順宗永貞元年(公元805年)入唐學習,回國后,于弘仁六年(公元815年)進奉煎茶給嵯峨天皇。此時,傳統日本茶道的形式還沒有形成,飲茶只是天皇、貴族、高級僧侶等上層社會模仿唐風的一種高雅之事。鐮倉幕府時代,日本禪師榮西到中國學佛,同時學習了有關茶樹、茶具、點茶方法的知識,回國時帶回了茶籽,而且帶回了《茶經》手抄本。受中國宋朝的末茶沖飲法影響,日本茶文化的內容豐富起來。在鐮倉新佛教的影響下,茶與禪發生了密切的關系,日本茶道完成了它的草創期。室町時代,日本茶道得到飛速發展。第八代將軍足利義政設計了地面用榻榻米鋪就的茶室,形成了茶室的傳統。室町時代末期,奈良僧人村田珠光創立了新型的點茶法“茶之湯”。其后,日本茶道經由村田珠光的弟子武野紹鷗的進一步推進而達到“茶中有禪”、“茶禪一體”的意境。通過禪,茶道提升為一種藝術、哲學和宗教。江戶時代日本的茶道藝術達到巔峰。村田珠光的第三代弟子千利休創立了“陀茶道”。他將日本的飲茶文化與禪宗、神道等宗教理念相結合,對原有的茶道形式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對沖茶、獻茶等規定了固有的程序。日本茶道有專用茶室,茶室中只有茶具和簡單的裝飾,茶室中不能高聲說話,更不能談笑喧嘩。“茶道中的茶庭,不是供人們欣賞的,而是修行的道場,人們進入茶庭以后就要忘卻俗世中的煩惱、私欲,洗清心中的塵埃,露出自由的佛心。”[7](P152)千利休希望通過茶道營造一種禮敬、寂靜的環境,使人們隨時反省、自律,以期消弭紛爭。他提出的“和、敬、清、寂”四字,被稱為日本茶道的四諦。“和”指人與茶事的自然融合,“敬”指敬愛之心,“清”源于禪宗的“六根清凈”,“寂”即“本來無一物”。這些概念與禪的思想都是緊密聯系的。到了20世紀,日本茶道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通過茶人們的發展,日本茶道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如表千家、武者小路千家等。同時,茶道在平民中也逐漸普及。

        中日茶道文化之異趣

        第2篇:茶道文化范文

        關鍵詞:日本茶道 審美意識 茶具 茶室 和敬清寂

        中圖分類號:TS9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10(b)-0210-01

        1 日本茶道的創立及形成

        日本茶道是日本傳統文化中極具代表性的內容之一。日本茶道起源于中國,中國的茶葉及茶文化傳入日本后,經過汲取、融合,形成了獨具大和民族特色的茶道。

        平安時代初期,遣唐使中的日本高僧最澄將中國的茶樹帶回日本,并開始在近畿的坂本一帶種植。茶在剛剛傳到日本的時候完全屬于奢侈品,只有皇族、貴族和少數高級僧侶才可以享受。茶道被當作一種高雅的先進文化僅局限在皇室周圍。自鐮倉時代開始,受《吃茶養生記》的影響,飲茶活動以寺院為中心開始逐漸普及到民間。到了室町時代,畿內的茶農為對茶葉進行評級而舉行品茶會,由這種茶集會發展成為許多人品嘗茶葉的娛樂活動,并發展了最初的茶道禮儀。

        “茶道”這個概念,最早則是由15世紀的和尚村田珠光所創立。村田珠光在參禪中將禪法的領悟融入飲茶之中,從佛偈中領悟出“佛法存于茶湯”的道理,由此開創了獨特的尊崇自然、尊崇樸素的草庵茶風。

        日本歷史上真正把茶道提高到藝術水平上的則是日本戰國時代的千利休。千利休將室內的裝飾簡化到最小限度,使茶道擺脫了物質因素的束縛,使得茶道更易于為一般大眾所接受。同時,千利休強調體味“本心”,并主張簡化茶道的規定動作,拋開外界的形式操縱,以專心體會茶道的趣味。

        2 日本茶道中的審美意識

        日本現代禪學研究者伊藤古鑒所著的《茶與禪》中,將茶道從三個層次進行分析:茶道技巧、茶事禮法、茶“道”。日本人傳統的審美意識即體現在這三者之中。茶道技巧即茶人如何挑選組合茶具、如何擺放插花與飾物、如何調制、如何點茶、如何敬茶飲茶等;茶事禮法即主客之間互敬之禮。主要體現在茶人如何打掃布置、根據季節及茶會目的所做準備中;茶“道”即是茶人與飲茶人一步步領悟人生經驗,最終達到超然物外的境界。

        2.1 茶具與飾物

        日本茶道技藝中的茶具、字畫、插花等飾物,體現了日本人的“自然美”意識。從茶道的鼻祖村田珠光開始,茶人就致力于在寂靜與質樸之中,探求淡泊生活中的趣味。村田珠光選擇茶具時,反對奢侈華麗之風,提倡清貧簡樸。他認為和式黑色陶器色彩幽暗,自有樸素、清寂之美。用這種質樸的茶具,真心實意地待客,既有審美情趣,也利于道德情操的修養。在選用和物的基礎上,多選用朽葉色、青色茶具等適應閑寂氣氛的茶具。村田珠光認為正是這種以冷峻、恬淡、閑寂為美的審美意識,才能使人體會古樸的生活樂趣,以達到心神上的安逸。

        千利休為茶道儀式建立獨立的茶室、露地、石燈籠等。茶室雖簡陋樸素,茶人卻致力于茶具、茶室、庭院的干凈清潔。只有環境清潔和諧才能“進入自明之道”,和諧、恬靜有禪意的氣氛才是茶道的最佳體驗。千利休大師對于茶道的審美,也正是日本人傳統審美意識的集中體現。

        2.2 茶室的布置

        在茶室布置方面,茶人追求如出世般的虔誠心境,重視事物的自然美。插花是日本茶道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求選用時令花木,在整體上注重自然之美,順其花枝自然之勢,不求華麗,只求自然簡潔,觸動人心,其所呈現的生命之美,要恰如其分地在茶室中與季節、畫軸相呼應,真正貼近生命自然的本質。這也是日本人心中始終所貫穿的“與自然的和諧”信念之體現。《茶之書》中也提到“花瓶滴落的清水其實并不需要加以抹去,因為它暗示著露水一般的純凈與清爽”。同樣體現了日本茶道美學中的自然美思想,即人當與自然相融合,在茶道布置與技藝中,重自然,輕人事,注重生命最本真的和諧。

        3 日本茶道精神

        3.1 和敬清寂

        16世紀末,千利休用“和敬清寂”四字概括了茶道精神,創立了日本正宗茶道。“和敬”主要指和睦以及敬人與事心之心,切勿虛榮自大;“清寂”是指冷峻、恬淡、閑寂的審美觀。

        舉辦茶會之前,茶人須先認真打掃、整理庭院、擦洗茶具,茶葉要碾精細,茶具要擦干凈,插花也要根據來賓和季節的不同等進行選擇。茶人的動作要規范敏捷,“既要有舞蹈般的節奏感和飄逸感,又要準確到位”。以此表示對來賓的尊重,體現主人真誠的待客之道。同樣,客人須穿著與茶室背景顏色協調的衣著,再尊貴的權勢進入茶室都須跪爬入室。就坐時必須安靜,并先向主人安置于床之間的書畫行禮致敬。最后達到人與人交流的“和敬”氣氛。

        室町時代,隨著商業經濟的發展,城市奢華喧囂。不少人厭棄這種生活,以冷峻、恬淡、閑寂為美,他們渴望過隱居的生活,尋求心神上的安逸。茶道之茶稱為“佗茶”,“佗”有“幽寂”、“閑寂”的含義。邊品茶邊閑談,不問世事,修身養性,凈化心靈。“清寂”之美從此時開始得到廣泛的傳播。

        3.2 禪茶之緣

        日本茶道是必須遵照一定規則程序來進行的喝茶活動。茶道的精神,正蘊含在這些看起來繁瑣的喝茶程序之中。日本茶道的繁文縟節,并非要把茶客的注意力從茶的本身上引開,而是要茶客專心致志于飲茶的全過程,從而把人從世俗的緊張、煩惱等事務中解脫出來。茶道里禪的內涵,就是通過繁瑣的規則來磨練人心,當這些定規不再令飲茶者厭煩,當飲茶人信手而為就符合茶道禮法時,才算領會了茶的真諦。

        茶道將精神修養融于生活情趣之中,通過茶會的形式,賓主配合,在幽雅恬靜的環境中,以用點茶、鑒賞茶具、談心等形式陶冶情操,培養樸實無華、自然大方、潔身自好的完美意識和品格。這也就是禪宗里的“勿使染塵埃”和“本來無一物”的兩個境界。人只有通過不斷地拂拭內心,才能最終令塵埃無可染之處。日本茶道,是用一種儀式來向人講述禪的思想,是日本文化的結晶,是融佛教、道教、儒家學說為一體的一種精神文化。

        綜上所述,日本茶道不只是單純的趣味、娛樂活動,它使人們在審慎的茶道禮法中養成認真、無條件的服從社會公德的習慣。同時,其實質已上升成表現日本人日常生活文化的規范和理想,并將日常生活行為與宗教、哲學、倫理和美學熔為一爐,成為一門綜合性的文化藝術活動。

        參考文獻

        [1] 村井康彥.茶道思想[J].日本研究,1990(1):79.

        [2] 千宗室.茶道文化的特點及其在日本的發展[J].日本學,1995(5):273.

        [3] 千宗室.〈茶經〉與日本茶道的歷史意義[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2:25-26.

        [4] 錢樸.茶道淵源初探[J].農業考古,1995(38):51.

        [5] 鈴木大掘.禪與日本文化[M].北京:三聯出版,1989.

        [6] 鈴木大拙.禪與藝術[M].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1988.

        [7] 吳平.禪趣人生[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8] 趙天相.〈茶禪一味〉尋蹤有感[J].農業考古,2000(58):126.

        第3篇:茶道文化范文

        關鍵詞: 茶道文化 日本社會 影響

        1.日本茶道的歷史

        1.1日本茶道的起源和形成

        茶在中國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相傳“嘗百草”的神農氏偶然間發現了茶具有解毒功能,從而把茶用作解毒的藥物。780年陸羽的《茶經》問世,促進了中國茶文化的形成與發展。日本遣唐僧侶最澄、空海、永忠把唐朝的茶文化帶回日本,形成了以嵯峨天皇、貴族、高級僧侶為主體的“弘仁茶風”。據史料記載,日本高僧最澄把中國的茶籽帶回日本,種在日吉神社,這里成為日本最古老的茶園。《日本后記》弘仁6年(815年)記載了僧侶永忠為嵯峨天皇煎茶獻茶。不過此時日本的飲茶法還只是效仿唐代的餅茶煮飲法。

        鐮倉時代,曾來南宋學習臨濟宗的僧侶榮西仿照《茶經》撰寫了日本第一部茶書――《吃茶養身記》。書中主要講述了茶的藥用功效,并把當時宋朝的末茶飲茶法――日本茶道的抹茶飲法傳入日本。中國的寺院飲茶茶禮在日本寺院盛行,日本茶道的茶禮就是在此基礎上演變發展而來的。

        鐮倉時代末期到室町時代中期,從中國宋朝傳入的游戲性的“斗茶”成為日本茶文化的主流。室町時代第八代將軍足利義政為中心的東山文化,是日本中世文化的代表,誕生了以鑒賞唐物為主要目的的飲茶活動――書院茶道。

        被稱為茶道開山祖師的村田珠光將禪的思想引入到了茶道中,開創了樸素自然的草庵茶風。珠光通過禪與茶道的結合,把飲茶由一種飲食娛樂形式升華為一種藝術、一種哲學、一種宗教。武野紹鷗將日本的歌道理論與茶道相結合,補充和完善了珠光的茶道思想,推進了茶道的民族化和規范化。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千利休繼承了珠光、紹鷗的茶道思想,進一步完善深化了草庵茶。千利休精減了點茶的程序,不使用端莊華麗的中國茶碗,而使用厚重樸素的高麗茶碗和日本樂窯茶碗。他還特別規定了茶花、懷石料理的法則及作為茶人的資格,創造了茶道中日本特色美的完整的藝術體系。至此草庵茶道,也即日本茶道正式形成。

        1.2日本茶道的現狀

        1592年千利休去世后,他的子孫和弟子們繼承了他的茶道,至今大約形成20多個流派。千利休的子孫分為表千家、里千家、武者小路千家三個流派,現在日本流行的茶道主要指這三個流派。其他還有二十幾個流派,主要有:遠州流、織部流、三齋流、藪內流、宗遍流、庸軒流等。這些流派雖然有各自的茶道風格,但都以千利休的茶思想為指導思想。茶道的多樣化促進了茶道的發展,茶道迅速普及到了社會的各個階層。自明治維新以后,女性也加入到茶道活動中來,茶道成為許多女性出嫁前的必修課之一。

        如今,茶道已是日本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被視為一種修身養性、提高文化素養和進行社交的手段。茶道作為日本民族文化的象征,已完全融入到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對其生活乃至整個日本社會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2.茶道對日本社會的影響

        2.1茶道倡導了日本人的精神文化理念

        《南方》中記載了利休的話:草庵茶道最重要的目的是領悟佛法,修行得道。茶道的本意在于禪,倡導人們通過茶事活動修煉身心,升華思想境界。“和敬清寂”是茶道的根本精神,成為400多年來日本茶人的行為準則。

        按照久松真一的觀點,“和敬清寂”的理念不應只局限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必須是對“事物人境”而言的。“事物人境”涵蓋整個茶道內容,包括茶道中的每一個方面,每一個細節。具體說來,“事”指點茶、喝茶、清掃、茶室的布置等諸事情;“物”指茶碗、茶勺、茶罐、茶刷等茶道具;“人”指主人、客人;“境”指茶庭、茶室等環境。只有在茶道中貫徹對“事物人境”的“和敬清寂”,才是真正的茶道。理解了這點,才會體會出復雜茶禮的奧妙,體會到日本人所推崇的審美觀。點茶的手法、茶道具擺放的位置、在茶室中行走的路線和步伐、飲茶的步驟等,這些環節是茶人在反復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最穩妥、最合理的路徑和程式。當人們信手而為就符合茶道禮法時,才能真正領悟茶道“和敬清寂”的精神,最終達到“茶禪一味”的境界。

        茶道把待客、吃飯、喝茶等日常的生活行為提煉成極具傳統和形式美的藝術高度。正如桑田忠在《茶道的歷史》前言中所說,茶道已成為表現日本人日常文化生活的規范和理想。它完善了日本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促進了日本國民文化水平的提高。

        2.2茶道形成了日本傳統建筑風格

        茶道建筑由茶室和茶庭兩大部分組成,茶室和茶庭是供人舉行茶事的場所。茶道建筑是日本傳統建筑的代表,對后世日本建筑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日本茶道的茶室因其外形與農家草庵相似,又被稱為“草庵茶室”。茶室使用竹、木、草、石等材料建造而成,秸稈屋頂、砂土摻稻秸涂抹的墻壁、不剝樹皮的原木做的柱子,盡顯其古樸、自然的風格。茶室的標準面積一般為四張半榻榻米。茶室雖小,但每一個細節的設置,每一種材料的選擇,茶人們都力求獨具匠心。茶室的小入口、壁龕、地爐、小天窗等都是茶道大師們幾百年來智慧的結晶。利休的茶室、織布的茶室、遠州的茶室等各具特色,這些茶室所體現和追求的美感,對江戶時代的武士階層和上層市民階層的房屋建筑風格有很大影響。人們把這種代表日本傳統建筑風格的建筑稱之為“數寄屋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茶庭,顧名思義是指與茶室相配的庭園。禪宗中把領悟的境地稱為“白露地”,受此影響日本茶道中稱茶庭為“露地”。茶庭的面積不大,大多在100~200平方米,分為外露地和內露地,內外露地以中門分隔開來。客人先在外露地靜心安神,而后經中門進入內露地,也就進入了忘俗的境界。在茶室門口首先要洗手和漱口,就是要人們洗滌心靈,除去雜念的意思。茶庭中設置等待室、廁所(雪隱)、塵穴、石制洗手缽、石燈籠等。茶庭中的小路,大多以腳踏石和碎石鋪就。庭中除去一條條迂回曲折的小路,均被常綠樹木所覆蓋,營造出“山中草庵”的風情。

        腳踏石、石制洗手缽、石燈籠已成為現代日本庭園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不論是日本庭園還是居家院落,都受到了茶庭的影響,歷經時間錘煉的茶庭是當代日本庭園建筑的代表。

        2.3茶道促進了日本陶藝制造業的繁榮

        茶碗是茶道具中品種最多、最重要的用具。在茶道興起的初期,使用的幾乎都是來自中國的茶碗,其中端莊華麗的天目茶碗最受追捧。隨著草庵茶的確立,隨著草庵茶道的確立,茶風趨向樸拙自然,外形粗糙、色彩樸素的高麗茶碗開始大行其道。為了更好地表現草庵茶道的風格,千利休與陶工長次郎一起設計制造了樂窯茶碗。優雅厚重的樂窯茶碗是草庵茶中規格最高的茶碗,是日本茶陶的代表。

        江戶時期,茶道的普及使日本陶藝技術迅速發展開來。織布窯、遠州七窯、仁清窯、志野窯等,日本的民窯遍地開花,并傳承至今。茶碗在品類、造型、釉色、裝飾藝術等表現手法上的多元化極大地推進了日本陶藝民族化、本土化風格的發展。

        日本茶道不僅是點茶、飲茶的過程,而且是包括吃飯在內的招待客人的整個過程。茶道中用到的道具多達上百種,涉及陶藝、漆藝、木藝、竹藝、紙藝等行業。這些行業里的藝術家們都以創作出符合茶道理念的獨特作品為最高追求,可以說茶道的影響滲透到了日本的各個工藝制造業。

        2.4茶道豐富了日本人的飲食文化

        在茶道形成初期,點茶之前吃的飯一般寫作“會席”,在《南方》中開始寫作“懷石”(日語中,懷石與會席都讀作“kaiseki”)。“懷石”原本指禪僧為了抵御寒冷而塞在懷里的溫熱石頭,喻指簡單的飲食。近代以來日本人把茶道中的飯稱為“懷石”。

        茶懷石的內容最初是由千利休規定的,一般為一湯三菜。菜品簡單,但烹飪卻極為講究。選材崇尚應季的天然食材,注重搭配的協調,將茶道精神與飯菜融為一體。考究的器皿,宛如工藝品般的菜肴,每一道菜都給人味覺和視覺上的美好感受。

        在江戶初期大名和武士的茶道中,茶懷石不再拘泥于簡素,變成菜品豐富的豪華料理,成為茶道外也可享用的料理――江戶中期,在東京、大阪等地的高級餐館就出現了“會席料理”(即現在的“懷石料理”)。新鮮的食材、上好的烹飪、精致的器皿、優雅的環境,懷石料理已成為日本傳統料理的主流,成為日本高級料理的代表。

        3.結語

        歷經400多年的日本茶道已發展為集宗教、哲學、美學、藝術和建筑設計等為一體的綜合藝術,不僅影響了日本國民的精神文化、建筑風格、陶藝制造和飲食文化,還在其生活習慣、服飾、書法甚至文學等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可以說沒有茶道,就沒有日本文化史。研究茶道,對于我們了解日本文化、認識日本社會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立花山.南方.京都造形蕓大學.茶のを學ぶ[Z].京:角川店,1999.

        [2]滕軍.日本茶道文化概論[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2.

        [3]久松真一.茶道の哲學[M].京:社學文813,1987.

        第4篇:茶道文化范文

        關鍵詞: 中國禪宗;日本茶道文化

        禪宗和茶道曾在日本文化史上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在當今的日本社會生活中,其深刻的內涵和特征依然是日本傳統文化的重要表征,并繼續對日本社會文化和生活產生影響。研究發現,不論從內容、形式到社會作用來看,中國禪宗和日本茶道之間有著很深遠的歷史淵源關系,有著某些相似之處。日本茶道文化研究者武野紹鷗所提出的“茶禪一體”,正是二者關系的精辟闡述。探究和分析中國禪宗思想和日本茶道文化精神的融合,對于進一步了解中國禪宗文化和日本茶道文化的精髓,促進中日兩國文化的深入交流和發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和長遠的歷史意義。

        1. 中國禪宗的基本精神

        傳說南北朝梁武帝時期,印度菩提達摩傳法于中國。菩提達摩始成為中國禪宗的初祖。之后宗派林立,枝葉茂盛,盛唐時得以定型。這期間主要由唐代六祖慧能所確立的南宗禪盛行,其宗旨為“以心傳心,不立文字”,并以其“不離世間,明心見性”的修行理念和莊子哲學思想相互融合,成為中國禪宗的主流。南宗對禪的修行方法和教義進行了簡化,主張“頓悟”的空無觀,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主張“相對論”,這種近似道家的陰陽轉換思想;認為佛在“心內”,提倡修行不必苦修身心,也不必出家坐禪,只要在日常生活起居中保持一種心靈境界的超凡脫俗,做到無心不動念就是成佛。這種中國化的教義和修行理念很快被深受傳統儒家思想熏陶的中國老百姓接納并盛行起來,慧能的“頓悟成佛”之說也就成為了禪宗正法中的核心思想。到了晚唐幾乎壟斷了整個中國佛壇。唐末五代時期,南宗一系分流,發展為五個流派。臨濟宗是其較大流派,臨濟宗在北宋中期又分成楊岐派、黃龍派。南宋以后最為盛行的流派是南宗五派中的臨濟宗和曹洞宗。

        定型于盛唐的禪宗是佛教中國化進程中兩種不同文化間的變異和同化并進而形成的另一種佛教宗派形態。它是中國歷史上大規模接納和認同外來文化的革新運動,是東方文化的一朵奇葩。因為,從印度傳教過來的佛教只有禪而沒有禪宗,禪宗是典型的中國文化精品。它融合了中國的道家、儒家以及印度的佛教精華,成為最適合中國士大夫另一種口味的宗教形式,是中國化的佛教,是中國哲學思想與印度佛教思想相結合的產物。它道以修心達成真人,儒以誠心修成圣人,佛以明心見性成佛,其思辯性和思想性對于中國乃至日本等亞洲國家的思想、藝術、文化等各個領域,都將產生巨大影響。

        約公元1192―1333年,日本鐮倉時代,貴族佛教和國家佛教逐漸喪失統治地位,這時注重內心信仰的人們,對禪的鐘情和強烈興趣開始重新喚起。與此同時,榮西明庵(公元1141―1215年)傳中國臨濟禪于日本,道元 (公元1200―1253 年)傳中國曹洞禪于日本,并由此形成日本禪宗兩大流派。榮西明庵和道元兩位禪師成為最先將中國禪宗傳入日本的佛教大師。他們將中國禪宗發揚光大,在吸收中國南宗的同時,將其運用到日本生活及茶道、武士道等諸多領域,使其成為日本禪宗文化的思想主流。

        2. 日本茶道的文化內涵

        縱觀日本茶道的發展史,我們知道茶道并不是日本傳統文化所固有的,而是由中國傳入并演繹發展起來的。中國是世界上種茶、制茶、飲茶最早的國度。據戰國時代《神農本草》記載,早在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期,中國就已發掘和開始利用野生茶樹了;從宋代王象之的《輿地紀勝》可知,人工種植茶樹的最早記錄是在我國西漢。唐代肅宗乾元元年,陸羽的《茶經》深刻論述了當時中國的種茶、制茶和飲茶理論并初具規模和體系。

        唐德宗貞元年間(公元785年―805年),日本高僧最澄為學習中國的佛法,來到中國浙江的天臺山國清寺拜道邃禪師為師,貞元21年,學成回國,將中國的茶樹種子攜帶回了日本,種植在日本的近江(即賀滋縣)臺麓山上。這是中國茶種最早傳向海外的文字記載。日本茶祖榮西禪師(公元1141―1215)兩次來中國研究和學習臨濟佛法,他不僅對中國寺廟的點茶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而且對禪院里羅漢貢茶進行了詳細的記錄和研究。后來,他將中國不同種類的茶籽和全套的茶具都帶回日本,并完成了對日本茶道形成產生巨大影響的巨著《吃茶養生記》。宋開慶元年(公元1259年),日本高僧南浦昭明來到浙江余杭徑山寺,拜師于虛堂和尚,學成后,把著名的佛教徑山的吃茶、斗茶、茶宴等中國文化茶習俗也帶回了日本。

        傳入日本后的中國茶文化,歷經幾代日本茶人的潛心研究、不懈努力和改革創新,將日常這種簡單的飲茶活動升華到了極具內在美和形式美的藝術高度。這種獨具特性和審美價值的日本茶道是中國禪宗日本化后孕育出來的一種高度講究的文化修養,一種新型的文化式樣。它在吸取中國禪宗精華的同時,結合了本民族特色,最終形成了體系完整、獨具魅力的文化思想,即日本茶道。提出“茶道”一說的村田珠光和尚在參禪中將禪法融入飲茶之中,悟出“佛法存于茶湯”之道,而把茶道技藝提升為藝術的高度,是受中國佛教禪宗思想影響的日本茶道宗師千利休體味了吃茶的“本心”,使吃茶擺脫了外界物質因素的束縛,進而提出了“和、敬、清、寂”茶道“四諦”思想。

        從形式上來講,以“茶湯”為主要形式的日本茶道實際上是一種儀式化的、供奉客人的飲茶之事,是有關飲茶和沏茶的禮儀,所體現出來的是一種社交手段,只不過經過幾代茶人的創新和發展,演變成了以品茶為主的特殊文化現象了。其本質是通過程式化的形式,體現修身養性之品行,增進情誼之目的,研習禮法之效果,并以善心去濟度人世。體現日本藝術結晶和文化象征的茶道,它在反映日本人生活起居和準則的同時,也反映了日本的國民性。時至今日,這種方式都在影響著日本國民的日常起居和文化生活。

        3. 中國禪宗主張與日本茶道精神的內在聯系

        日本茶道隨著與本土文化,特別是本土皇道文化、神道文化和武士文化的滲透和融合,不論在形式和內容上,都殊異于中國茶道,蘊含大量“禪”的元素,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成為宗教性質的禪門茶道文化。這就是日本茶道所體現出的“茶禪一味”思想。這也充分體現了日本的“茶道宗教”理念以及有異于中國茶文化的本質屬性。

        3.1“和”與禪

        茶道“四諦”中的“和”是指在整個茶事進行過程中內心情感的一種和悅、具體形式的一種和諧。這是日本茶道整個過程中重要的支配力量。它包括主與客之間的和睦、客與客相處的和悅以及人與自然環境間的和諧。不管是側重于形式的和諧,還是側重于內在情感表露的和悅,“和”的精神氛圍始終是茶室里的主旋律。從茶事中茶碗的手感、茶室中茶內的熏香以及茶具的擺設看,既要與茶事的目的和氛圍相一致,又要與室內的布置相協調,還要與季節的變化相適應。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地位差別和不平等十分鮮明,這就對人的交流相處造成了一定的拘謹和阻礙,只有在茶室中,這種封建等級觀念的束縛全都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平等的溝通和交流,賞心的愉悅和自然,這就是中國禪的精神追求和體現。中國禪法提倡地位的人人平等,體現出的是“我心即佛”、“不生憎愛、亦無取舍、不念利益”的真諦,追求的是“和”的境界。這也正與以原始“神道”為根基的日本本土文化相吻合,與日本茶道之“和”相吻合。茶道不僅是禪宗自然觀外化的藝術形式,還是化解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減少紛爭,實現內心的寧靜與平和,促進社會和諧和穩定的劑。

        3.2“敬”與禪

        “敬”指的是在茶事過程中相互有禮有節、謙卑恭敬、真誠交往。既體現主客之間的相互謙恭和尊敬,又體現客與客之間的恭敬坦誠。

        如,為表達恭敬之意,主人將茶碗端出來給客人喝,只能正面對著客人來把茶端出,客人為表謝意,也盡量避免從正面飲茶帶來不恭。茶事中原有的“貴人入口”一律取消,不分貴賤,所有的客人都必須從同一出口自由進出,就連武士的佩刀也不準帶入茶室,必須放在室外。客人進茶室后得先對茶室內懸掛了體現茶會主題的字畫行禮,來表達客人對主人的尊敬和謝意。日本茶道中,“敬”體現的是“心佛平等”的禪意,是平等敬愛之心,實際上與中國禪宗漢傳佛教所倡導的“二部四眾、平等互重”的主張是一致的,無論是平民百姓,還是皇權貴族,在真如面前,人人都得到尊敬和愛護。禪宗認為人的一切欲望和雜念皆源自“我執”與“自我主心”。要想成佛,就得超越自我,達到無意識的內心自悟。日本茶道它吸取了中國南宗的“心佛平等”主張,融入了“心佛歸一”的精神,并加以提煉和升華,促成了“敬”的思想情感的形成。由此可見,在追求人的平和敬愛方面,中國禪宗和日本茶道的主張是一致的。查閱日本茶道文化史,我們可以看到“一座建立”,指的就是茶事活動中,人人平等,相互尊重,共創和諧茶室的理念和氛圍。

        3.3“清”與禪

        “清”指的是茶事活動中茶室茶具的整潔和干凈。它既是對茶室內部裝飾物品的描述,也是對茶室外部自然環境的表達,同時也是對飲茶者心靈純凈的要求。茶室庭院茶人經常要清掃,保持整潔干凈。而茶室內部更要窗明幾凈,一塵不染。室外環境鳥語花香、清幽逼人。室內環境嫻靜幽美、樸素典雅。茶人們心靈恬靜,無私心雜念,面對滾燙的茶水,有條不紊地進行著茶事表演。由此洗凈身外的污濁,實現心靈的純凈和美麗。這種內容與形式的統一,它既是日本茶道通禪的一種化境,也是禪宗自然觀的一種體驗,同時也是茶道特有的審美情趣。一代宗師千利休在他的《南方錄》中寫道:“茶道就是要在茶室中實現清凈無垢的基礎上,創造出一個理想的社會。”千利休所說的“清”,實際上是指人該“拂去浮世俗塵”之意。既要清除人身上的塵埃,還應洗滌心靈的塵埃。日本茶道的“清”體現的是用獨特文化式樣所表現出來的“物我合一”的禪宗意境。禪宗的“禪”意為“靜慮”,可見“清靜”是禪宗空無觀最明顯的特點之一。禪宗認為只有“本心清靜”,才能“物我兩忘”,只有清除干擾、清心靜慮,才能 “梵我一如”。

        3.4“寂”與禪

        “寂”是日本茶道最高美學境界,也是日本茶道最根本的精神內涵,它要求茶人們擯棄欲望和凝神沉思,達到一種寧靜、幽閑和幽雅。它鼓勵茶人們將世間欲望和凡塵俗世統統拋開,保持思維的獨立和完整,獲得更多拓寬想象的空間和新的啟迪。在梵語中,“寂”為“靜寂”、“和平”、“靜穩”之意。在佛典中,“寂”為“死”、“無”、“涅般木”之意,可以理解茶人或禪者在人死后,自然而然地進入無色無聲的“皆無之域”之境界。這里沒有色彩、沒有聲音,甚至無我。“死”是“無”的世界,同時,也是“有”的根本和源頭。人世間那種鳳凰涅的希望其實它源于佛教的輪回思想。就像坡先生所云:“無一物中無盡藏,有花有月有樓臺”。“寂”是“四諦”中體現出的最高層面的禪宗法則。它倡導人們無論世間如何紛亂都要秉持一種謙虛做人、坦蕩無私的心寂。如果心有雜念人生既不會圓滿,也不會閑寂。這和中國禪宗的“物我兩忘”同出一轍,所表達的情感是一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禪境。正是基于這種禪境的空寂體悟,茶人們和禪僧才能將有色的大千世界悟至枯淡閑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達到一種清靜無我的境界。禪宗和“四諦”是日本茶道統一的精神所在,“禪”的精神境界與“四諦”的精神內涵一脈相通,浸潤著禪宗出世思想的茶道文化已成為人們追求精神超脫和心境恬靜不可或缺的心靈寄托與媒介。

        4.結束語

        日本茶道文化從一開始就與中國的佛教禪宗有著不解之緣。中國茶文化和禪宗文化傳入日本后,經過日本民族多元文化的相

        互交融、演繹、發展,禪宗成為了日本民族的生命哲學,茶道成為了日本民族的生活藝術,正是有了中日禪僧對中國飲茶之風的發現、引進和發展,才有了日本的茶道文化,才使得中國禪宗與日本國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息息相關而歷久不衰。正因為日本茶道吸取、融匯了中國禪宗的精髓,才形成了日本茶道文化“和、敬、清、寂”的精神內涵和獨特的審美價值文化,才有了“茶禪一味”的日本茶文化現象,才使日本茶道有了生命的支撐,有了藝術的高度。日本茶道與中國禪宗密不可分。

        [參考文獻]

        [1]李紅.和敬清寂 茶禪一味[J].河南大學學報(社科版),2013(2):132―136.

        [2]焦毓芳.論日本“茶禪一心”的必然性[J].日語學習與研究,2014(1):89―95.

        [3]蔡荷.茶道中的哲學意味[J].湖南醫科大學學報(社科版),2010(4):36―39.

        [4]陳文華.人心需靜,以茶通禪,由禪悟道[J]. 農業考古,2014(2):235―238.

        第5篇:茶道文化范文

        [關鍵詞]武當道茶;茶文化;道教

        中圖分類號:K892.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391(2016)06-0028-08

        武當山景區寺廟的商店和特產店里所銷售的茶被取名為“武當道茶”。茶商們除了強調其保健功效外,更是將當地的茶與道教養生實踐的理論相聯系。八仙觀茶場在他們的宣傳資料和網站上均引用了民俗和歷史神話,以宣揚武當道茶深厚的地方文化內涵。該公司以這種手法效仿鐵觀音和大紅袍等中國名茶的記憶敘事。

        和其他地方一樣,中國便捷的交通讓人們現在能夠去到一些在幾十年前只有少數人有機會去的地方,并和那里的人們建立聯系。當今商品全球化的趨勢所造成的后果之一,是包括獨特的文化族群在內的地方社群的成員都在尋求為旅游市場創造獨特的地方品牌。相關的做法包括在諸如T恤衫、民族服飾之類的產品上印刷當地的地名和圖案。一般當地人都覺得游客可能會品嘗本地獨特的美食,同時也會購買禮物和紀念品。商業公司則一直致力于從這些地方傳統中挖掘他們可以轉化成商品的東西以提供給更廣闊的市場。

        茶是一種全球商品,但茶的歷史源于亞洲。東亞、東南亞地區的大部分人都有喝茶的習慣,南亞地區也有少部分人喜歡喝茶。然而,對于許多中國人而言,喝茶是一種濃縮了中國人身份認同的生活藝術。中國的作家和茶博物館的負責人常說中國是茶的故鄉。按他們的理解,若從傳說中的神農大帝那里開始追溯茶的歷史,中國人的飲茶史長達五千年。

        武當山的茶商可能在尋求借助道教的特色進行茶葉的營銷。然而,自唐朝(618-907)開始,飲茶的實踐作為齋戒和禪修的輔助手段,早已隨著佛教僧人的流動而四處傳播。這個r期,從日本來到中國佛教寺院里修道的佛教徒也學習了佛教茶文化,并將茶葉種植技術和飲茶的習慣一起帶回了日本。《茶經》的作者,被稱為“茶圣”的陸羽(733-804)從小在一座佛寺里長大,從他師父那里學習了佛教茶文化。在《茶經》中,他向大眾普及了茶樹的栽培、茶葉的制作和飲用的方法。

        與混雜了儒釋道元素的中國民間宗教類似,中國人認為茶文化同樣融合了儒釋道的價值觀和實踐。例如,王玲在其《中國茶文化》一書中指出,“茶文化對社會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儒家思想上,而其美學觀、技藝和實踐精神則主要受道教思想的影響。”他還進一步觀察到,茶文化表達了道教“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出茶的栽培、沖泡和飲用蘊含著對自然法則的深刻洞見。他認為道家注重養生,而茶可能被用于寧神和提升悟性。

        有技巧地分享一杯茶的社會行為廣義上代表著一種中國式的認同,但茶的品種的多樣性又與不同的地區、民族文化和宗教認同相互關聯。例如,中國大陸很多地區以及臺灣都生產烏龍茶,但烏龍茶最著名的品種只在福建省的安溪(鐵觀音)和武夷山(大紅袍)出產。這些茶都有詳盡的歷史敘事來闡釋其如何被發現或被培育,以及被官方認可的歷史。例如,對于“大紅袍”茶這一名字的起源,人們就是根據幾個故事來對其加以闡釋的。其中的一個版本,說武夷山天星寺(Tianxing Temple)的和尚曾將這種茶送給一位在進京趕考途中生病的秀才。秀才喝了這茶以后病好了,并且一舉高中。為了表達他的感激之情,他特地命人送了一件大紅袍到武夷山,蓋在曾經產出茶葉治好他病的四株茶樹上。安溪鐵觀音也有一個類似的故事。這個故事說鐵觀音之所以出名是因為曾有一位參加科舉考試的考生進貢了一些鐵觀音茶給乾隆皇帝品嘗。

        一、武當茶文化

        武當山道教建筑群是湖北省旅游資源最為豐富的景點之一,吸引了大批來自中國國內及大中華區的朝圣者和游客。武當山于1982年被中國國務院評為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1994年,聯合國將武當古建筑群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地方政府與中國道教協會合作,開發分布在400平方公里內的道觀和樓閣,將其打造成為一個主要的旅游目的地。武當山秀麗的景色,豐厚的歷史遺產和宗教文化,以及享譽中外的武術都是政府主推的賣點。

        2006年,武當道樂和武術分別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武當的儀式表演者和武術團體經常到國外演出,武當山的武術學校則吸引了大量國際學生和游客前來學習和觀摩武術。雖然武當茶文化的知名度不高,但本地茶商都聲稱武當茶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和道教特質。

        武當山位于秦嶺山脈,屬于一個包含神農架自然保護區的大型山脈的一部分。武當山處于亞熱帶地區,森林茂密,植物種類豐富。南崖宮嵌在懸崖邊上,下面是草木叢生的深峽谷:峽谷的另一邊,石刻的龍形香爐與金頂遙遙相對。坐落于金頂最高處的古銅殿是每個朝圣者的目的地,在這里可以從各個方向俯瞰群山。

        旅游文獻都十分強調明王朝(1368-1644)鼎盛時期所修建的道教建筑歷史悠久,但這些道院的修建時間,有一些可追溯至唐代、宋代及元代。武當山的守護神是玄武大帝(又稱真武大帝),傳說是在武當山修煉得道的一位救世神靈。明王朝的第三代皇帝奪取了其侄子的王位,他將自己的成功歸因于玄天大帝的保佑,因此資助修建了這個道觀群。位于金頂的小廟原本設計為帝王祭拜專用,直到清代才對公眾開放。受民間小說《北游記》的影響,明朝時玄天大帝上升為國家神。

        玄天上帝的民間信仰屬性,使得武當山吸引了大量香客和游客,他們來自中國各地以及大中華區的臺灣、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等國家和地區。東南亞華人的武當山進香之旅類似于基督徒前往伯利恒等圣經上記載的圣地朝圣之旅。香客和游人們可以選擇步行上山,通過三座天門后到達金頂,也可以選擇乘坐索道纜車直接上山頂。香客們大多會在紫霄殿祈求姻緣,得子或是增加財運,一些人會還會奉獻錢款做儀式或是抽簽。

        在道觀的門口和周邊,游客們可以看到一些商店出售各種與武當山有獨特關系的商品,如太極劍、道教書籍、道教儀式的音像制品,干的野生菌菇以及草藥,而武當茶是游客最常購買的商品之一。和其他野生山珍一樣,人們認為武當山產的茶吸收了這片壯闊山區環境中的泥土、水、陽光和空氣中的自然能量,因而富有“靈氣”。

        一些店家聲稱他們所賣的野生茶是自己采摘,但也有人低聲說這些茶是從別處批發來包裝成武當茶賣的。盡管這些茶的來源令人生疑,但武當山景區內的確有茶山和一座茶廠,其生產的綠茶、烏龍茶和紅茶在專賣店里有售。坐在茶場茶樓里,對面就是連綿起伏的茶園,游客們可以一邊品茶,一邊放松休息。

        二、武當茶:被“制造”的傳統

        武當山吸引了來自世界范圍內的游客、香客和武術家。無論人們出于何種興趣來到武當山,許多人都會尋求購買諸如嫩春筍(封建時代曾是武當的珍貴特產之一)、野菜、野味、走地雞等土特產以及本地出產的各種茶葉。武當茶的銷售點有不少,在本地人開的小店,太子坡(又稱“復真觀”)的茶室和八仙觀茶場面山的休閑茶亭都能買到。

        景區的交通車可以載著游客在不同的景點之間穿梭。金頂是大部分游客和香客都會去的景點,一些傳統的香客仍然喜歡沿著烏鴉嶺的石板路或者只有當地人知道的小路上山。不過大多數游客的行程都比較趕,并且很多是組團前來,這類人一般會選擇乘坐纜車直達山頂。開往纜車乘坐點的班車有經過八仙觀茶亭和茶葉專賣店,乘客可以要求司機在這個地方停車。

        八仙觀是建于元朝年間的一座不起眼的小廟,從路邊望過來幾乎看不見它。它沒有被修復,很顯然是被遺忘了。如果游客想去廟里看看,需要沿著一條泥路穿過一片茶園和當地村民的院落。因此,很多路過此處的游客都直接前往八仙觀茶店和茶亭。這一小片居住區是八仙觀村的所在地,建有一些工人宿舍,有幾家小旅館和餐館,一些在八仙觀武術學校習武的學生也住在這里。商業街的主要建筑都被茶葉公司和茶葉專賣店占據了。

        太子坡(復真觀)里銷售的茶并不是自產的;相比之下,八仙觀茶則是產自武當山本地的茶場。在茶亭的周圍,可以看到漫山的茶樹,就像綠毯披在山坡上。

        地人采摘和加工這些茶樹出產的茶葉,并在茶葉公司的專賣店銷售。根據宣傳冊的介紹,目前茶園的面積有1500畝(約247英畝),每年產茶25000公斤。茶葉公司開發了超過20種的茶產品,其中包括曾獲過獎的“武當銀劍茶”。另外,“武當有機道茶系列”產品還通過了歐盟的有機產品認證。

        武當山茶場是由退休軍人王富國在1986年創辦的一個現代企業,1987年開始以公司的形式經營。王富國與武當山道長王冠德關系密切。王冠德是一個致力于武當山道教社區重建和國際聯系拓展的人物。

        雖然企業的創建時間不算特別長,但八仙觀茶場對外卻一再宣傳自己有深厚的歷史根源。和筆者交談的公司經理稱,武當茶的歷史遠比福建省要悠久,福建種茶的歷史從元代才開始。公司的一則宣傳材料上寫,“中國是茶葉的起源地,而武當山則是最早發現茶的地方”(“武當道茶”)。然而據歷史學家考證,中國西南部的山區和印度東北部均有野生茶樹存在,以此來看,武當山不太可能是最早發現野生茶樹的地方。被廣泛轉述的茶的傳奇歷史,使得湖北省在中國茶葉史上也扮演了一定的角色。

        成書于唐代的《茶經》是傳奇歷史故事的來源之一,當時飲茶在中國已經十分流行。《茶經》(陸羽,1974)應該是第一部以茶為主題的著作,因此很多人常以此論斷中國是茶的故鄉。其作者陸羽出生于湖北景陵(今湖北省天門市),這也在事實上印證了八仙觀茶場經理關于這一地區“茶文化歷史悠久”的說法。今天,陸羽被茶商們奉為“茶圣”,在茶廠和茶博物館經常能看到他的雕像。

        陸羽在《茶經》中指出,“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中國農業始創者神農在嘗百草分辨各種植物藥性的過程中發現了茶。“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嘗百草曾“日遇七十二毒”,但他后來發現茶有解毒功效,“得荼而解之”。(唐代以前無“茶”字,而只有“荼’’字的記載,直到唐陸羽作《茶經》,方將“荼”字減一畫而寫成“茶”)然而,神農畢竟只是一個傳說人物,這點是無可置疑的,并且有關他的文字記載也是在幾個世紀之后才出現。

        一些人認為神農嘗百草的地方位于距西安不遠的陜西境內,也有人宣稱湖北大巴山才是正確的地點。湖北省的最高峰是在神農之后命名的,而武當山距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絡成員的神農架山區也不遠。“武當道茶”是一個新命名的品牌,然而其銷售者們卻宣稱它與湖北的茶文化有深厚的淵源。

        盡管中國茶史上的兩位重要人物都與湖北有聯系,湖北省的產茶量也很高,但它并不是中國最著名的茶葉產區。中國十大名茶在不同的名單上雖然有所差異,但是較具代表性的茶產區均包括中國沿海(福建、浙江、江蘇)以及中國西南(云南),這些地區出產的十種最高品質的茶葉在國內的茶葉店、超市、機場的商店均有銷售,同時也出口到國外。

        從經濟的角度看,2012年中國的十大品牌茶包括西湖龍井(一種綠茶),其品牌價值為52.6億元,而安溪鐵觀音(一種烏龍茶)的品牌價值則為52億元。雖然湖北的武當道茶沒有進入前十名,排在第18位,但其品牌價值的估價也達到了12.7億元。西湖龍井和安溪鐵觀音都是以獨特的制作工藝和產地而馳名,相比之下,武當道茶僅靠原產地的名氣而為人所知。

        武當道茶被政府評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意味著只有該地區出產的茶才能使用“武當道茶”的品牌。作為一種限制性的法律手段,這種策略被歐盟和其他地區廣泛用于保護羅克福爾羊乳干酪(Roquefort)和香檳酒(Champagne)等產品,只有在指定地區生產并符合相關的品質標準的產品才能使用上述品牌標簽。

        武當道茶可能是湖北最好的品牌,但到目前為止這種茶在國際市場的銷路還不是太廣。美國科羅拉多州科林斯堡市有一家名為“茶道”的企業有銷售產自武當山的有機茶葉。該企業網站上的資料顯示,其創始人是一位名叫鄭云翔的道士。他在武當山修行了10年,但目前人在科羅拉多。除了進口茶葉之外,鄭道長也是個武術教練。他建立了一個介紹武當道教和武術的網站來宣傳武當道教文化和武術,并通過一個在線商店銷售他自己的書和光碟。他定期組織“啟蒙之旅”前往中國。2009年“啟蒙之旅”的路線除了參觀武當山和他自營的茶場外,也去了以大紅袍母樹而聞名的武夷山。

        在茶店的網站上,鄭云翔對其進口武當道茶到美國的緣起做了說明。2000年,他帶領一個訪問團來到武當山,在去金頂的路上,他們在一處學校附近遇到一個教師和一群學生靠種茶來維持學校的運作。于是他買下了他們出產的茶,后來那所學校搬走了,但是茶園里出產的茶仍然還是出口到美國。

        網站描述了這些茶是如何種植的,并且還聲明他們的“有機圣山綠茶”的制作流程嚴格遵循傳統方法,采用無機械化加工,并且“茶葉制作完畢后,每一磅茶葉都經過紫霄宮的道士進行了祈禱儀式”。這一古老的儀式目的在于使每一片茶葉都充滿健康、安樂和愉悅的福氣,并將這種福氣傳遞給購買的消費者。該公司希望把享受高端茶葉和“正宗茶文化”的體驗“帶給生活在同一星球上的一個擴大化的全球共同體”。

        鄭道長向美國人推廣“圣山綠茶”的行動顯得有點孤單。相比之下,中國的八仙觀茶場則采取了一種游客們喜聞樂見的方式來推介武當山以及他們的茶葉。

        三、道茶文化的展演

        武八仙觀茶場創造了一種融合了道教符號、健康訴求、傳說、歷史以及命名實踐的茶文化來打造道教文化品牌茶及其茶藝。

        鑒于道茶產品在營銷上的成功,1999年,農業部將武當山認定為“中國道茶原產地”(武當有機道茶系列)。盡管道茶的知名度不如武當武術,但毫無疑問道茶已成為武當山的重要旅游吸引物之一。

        2009年6月,筆者參加一個在武當山鎮舉辦的會議,會議組織者邀請與會者觀看了一場由中國武當功夫(藝術)團表演的節目。除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武術表演外,另有兩名歌唱者和一位舞蹈演員也登臺獻藝。其中一個舞蹈展示的正是武當茶文化。女舞者身穿黑白相間的服裝,上面印有陰陽八卦圖案,旁白說,舞蹈展示的是道教風格的茶禮。

        在八仙觀茶樓,有年輕未婚的女子為人們奉茶(圖3),他們身上穿的緊身旗袍同樣繡有陰陽八卦圖案。在一個由茶樓經理組織的招待馬來西亞華人的休閑聚會上,三位女子以完美嫻熟的技藝同步為我們泡茶,同時另有一男一女和一位馬來西亞音樂家輪流為我們演奏中國古典音樂。

        “茶道”是描述茶的藝術的通俗說法。然而八仙觀茶場調換了這兩個字的順序,并將他們對“茶道”(way of tea)的實踐轉換為“道茶”(Daoist tea)。通過附會各種故事以及對不同種類的茶的命名,他們進一步將這種茶命名為“道茶”,并且將產品的保健功效與道家的養生實踐以及茶樹栽種地武當道教名山的“靈氣”相聯系。如同鄭云翔道長開在科林斯堡的茶葉店,不斷強調產品的有機性以及茶樹生長于擁有原始水環境和生態平衡的山區環境。

        2008年,八仙觀茶葉公司在好萊塢蒙納瑞克斯(Monarex Hollvwood Corporation)總裁克里斯蒂?尼夫(Chris D,Neve)的協助下制作了一部宣傳片。尼夫近年來制作了多部由“神秘中國”獨家授權的紀錄片,其中2009年拍攝了兩部片子,一部是專門推介武當山的《圣山》,另一部是《功夫道長》,里面有武當武術的腳本。尼夫為八仙觀茶葉公司拍攝的片子取名為《中國道茶文化之鄉》,里面有年輕女子邊唱茶謠邊采茶的鏡頭。

        紀錄片首先以航拍的形式展現了武當山壯觀的景色,接著對一些茶文化專家進行了訪談,這些專家將道茶文化定義為中華文化遺產。影片既追溯和引用了茶文化的經典論述,也提供了飲茶的保健功效的科學論證。鏡頭中包含了外國人在茶店和茶樓喝茶的場景,每年“三月三”“九月九”時武當道人將最好的茶獻給紫霄宮的神靈真武大帝的敬茶儀式片段,以及武當道茶在湖北、香港、日本和馬來西亞展銷時的獲獎照片。

        武當道茶的紀錄片和宣傳文書都從歷史角度對“八仙觀”這一名稱做了解讀。傳說八仙過海時造訪武當山,玉皇大帝和玄天上帝在那里以茶款待八仙。八仙被武當山迷人的風景和香茗所吸引,在那里流連忘返。為了感謝八仙對武當山的喜愛,當地的人們建造了八仙觀來供奉他們。

        除了附會上述傳說之外,八仙觀茶廠也通過在茶葉產品的命名中注人道教文化元素的方式來凸顯自身的道教背景。該廠生產的道茶系列產品,包括“銀劍茶”(因廣受游客歡迎的武當劍而得名)、武當針井茶(磨針井是武當山一處著名景點,與真武大帝武當修行的傳說有關)、武當太和茶(太和是道的別稱,武當山也稱太和山)和武當奇峰茶(與武當72峰相關)等。

        此外,他們還銷售武當道茶王,又名“武當太極功夫養生茶”。據產品手冊介紹,制作這種茶需要十八道工序,其中一道據稱運用了武當內家36功法之一的太極乾坤球功。紀錄片中沒有出現茶廠的工人,只展示了三個身穿道袍的人手抱裝茶的球體,以太極拳的動作緩緩甩茶的鏡頭。

        武當道茶的價位涵蓋了相對便宜(本地人都認為價格很貴)到非常昂貴。一份最新的價格表顯示,最便宜的茶(綠茶和武當奇峰茶)也要賣60-70元/500g(約9-10美元/磅)。而最貴的茶(武當銀劍和武當針井)都是限量生產,價格為2880元/500g(420美元/磅),比最便宜的茶貴了400多倍。據公司的秘書介紹,這些茶的購買者多為有錢人,政府也會采購最好的茶作為公務接待之用。

        茶葉生產者們以所謂的“道茶藝術”表演來推銷他們的茶葉。他們一再提醒,“武當道茶表演的獨特之處在于它融合了道教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以武術文化、道教方藥以及靈山秀水強身健體的理念。”(《武當道茶》)為進一步強調茶葉的道教身份,外包裝上還印有太極陰陽八卦圖標。店內銷售的茶具也是一樣,一面印有陰陽八卦圖標,另一面則有“武當道茶”字樣。他們賦予了旅游宣傳冊上代表武當山的陰陽圖標一種現代的闡釋,并將圖標作為公司的形象標示。

        四、結語

        八仙觀茶場的武當道茶營銷策略綜合運用了歷史、傳說、儀式以及神圣化的地點來使自己的茶葉區別于其他地方生產的綠茶、紅茶和烏龍茶。道茶文化的發展與武當山本身作為一個獨特的、代表道教及道教武術的歷史與當代實踐的地點的發展是同步的。

        筆者與一些茶葉鑒賞專家交流,他們都毫無疑問地傾向于購買散裝茶葉,喜歡通過看成色和聞香味的方式選茶。然而許多像八仙觀茶場這樣的茶葉公司,采用的是印刷精美的產品手冊、吸引眼球的網站、產品宣傳片以及精致的外包裝等一系列現代營銷策略,試圖以此打動潛在的消費者。

        雖然該公司剛開始對他們的產品進行國際化營銷,但他們顯然充分享受了武當山作為一個享譽海內外的著名景區所帶來的優勢。不過,中國著名的產茶區有多個,如福建的武夷山和浙江的龍井山,這兩個地方的茶葉品質都獲得了國際認可。

        八仙觀茶場試圖以茶葉生長環境的獨特性(類似于一些酒強調其特定的產區)以及茶葉的歷史淵源來定價產品,同時使用傳說和神話歷史對產品進行定位,將他們的茶葉與武當山的道教養生文化及武g傳統相關聯。然而,在當今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中,他們顯然很難重塑宏大的茶葉發展史。鐵觀音和龍井綠茶的廣告都宣稱自己的茶葉曾是宮廷中達官貴人所享用的貢茶。八仙觀茶場則必須附會八仙過海飛臨武當山,玉帝與真武大帝賜飲武當茶的傳說來達到類似的效果。

        在《族性》一書中,約翰(John)和讓?可馬洛夫(Jean Comaroff)認為,“具體化或再造社會主體(‘人群’,‘國家’,‘社區’)與生俱來的文化認同是商業運作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手法。”。尤其是他們斷定人們會由于“物質化的族群意識”而使用承載身份認同的物品來作為溝通的媒介。他們關注諸如要求索回民族性的商標署名產品等知識產權糾紛的現代話語。

        武當茶商運用了能夠激發消費者對武當山的歷史、地方傳統和景觀產生想象的故事、包裝和茶藝表演來營銷其產品。他們甚至聲稱“道茶融貫了武當山這座圣山的靈氣”。然而在現今的國內外茶葉市場上,茶葉制造商復制歷史敘事以抬高山茶價格的營銷套路已是人盡皆知,而業內人士已更傾向于根據品質和口感來評價茶葉。

        雖然中國其他地方生產的綠茶、烏龍茶和紅茶都以相似的方式在銷售,但武當茶商們仍在強調他們的茶生長在仙山的環境,融貫了武當山的靈氣。湖北省的官員也出以高價購買八仙觀茶廠出產的高品質茶,然而在國外市場上,武當道茶仍不太為人所知。雖然其銷量可觀,但即便是在國內,武當道茶的銷量排名也遠遜于一些知名度較高的茶。隨著武當山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地的全球知名度的上升,湖北武當道茶系列或許能夠在世界特色茶市場取得一席之地目前。但就目前來看,武當道茶仍只是一個象征著帝王的、民族的、道教的以及具有強烈地方色彩的創新品牌。

        第6篇:茶道文化范文

        一、“茶馬古道”的定義、主要路線與歷史概貌

        “茶馬古道”是一個有著特定含義的歷史概念,它是指唐宋以來至民國時期漢、藏之間以進行茶馬交換而形成的一條交通要道。具體說來,茶馬古道主要分南、北兩條道,即滇藏道和川藏道。滇藏道起自云南西部洱海一帶產茶區,經麗江、中甸、德欽、芒康、察雅至昌都,再由昌都通往衛藏地區。川藏道則以今四川雅安一帶產茶區為起點,首先進入康定,自康定起,川藏道又分成南、北兩條支線:北線是從康定向北,經道孚、爐霍、甘孜、德格、江達、抵達昌都(即今川藏公路的北線),再由昌都通往衛藏地區;南線則是從康定向南,經雅江、理塘、巴塘、芒康、左貢至昌都(即今川藏公路的南線),再由昌都通向衛藏地區。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所言只是茶馬古道的主要干線,也是長期以來人們對茶馬古道的一種約定成俗的理解與認識。事實上,除以上主干線外,茶馬古道還包括了若干支線,如由雅安通向松潘乃至連通甘南的支線;由川藏道北部支線經原鄧柯縣(今四川德格縣境)通向青海玉樹、西寧乃至旁通洮州(臨潭)的支線;由昌都向北經類烏齊、丁青通往藏北地區的支線,等等。正因為如此,有的學者認為歷史上的“唐蕃古道”(即今青藏線)也應包括在茶馬古道范圍內。筆者以為,雖然甘、青藏區同樣是由茶馬古道向藏區輸茶的重要目的地,茶馬古道與“唐蕃古道”確有交叉,但“唐蕃古道”畢竟是另一個特定概念,其內涵與“茶馬古道”是有所區別的。而且甘、青藏區歷史上并不處于茶馬古道的主干線上,它僅是茶葉輸藏的目的地之一。“茶馬古道”與“唐蕃古道”這兩個概念的同時存在,足以說明兩者在歷史上的功能與作用是不相同的。正如世界上的道路大多是相互貫通和連結的,我們并不能因此而混淆它們的功能與作用。當然,有的學者主張茶馬古道應包括“唐蕃古道”,主觀上是想擴大茶馬古道的包融性。這一愿望可以理解,但這樣做有一個很大的危險,即任何一個概念若將其外延無限擴大,則其內涵亦會隨之喪失。因此,在對待“茶馬古道”這一特定歷史概念乃至在開發利用茶馬古道過程中,采取一種科學的、客觀求實的態度是非常重要的。

        從有關史籍記載看,茶馬古道的歷史可追溯到唐朝與吐蕃交往時期,茶葉也正是在這一時期由祖國內地傳入吐蕃。藏文史籍《漢藏史集》記載,在贊普赤都松贊(676~704年)在位時吐蕃已出現茶和茶碗,稱“高貴的大德尊者全都飲用”,且對不同種類的茶已有所區分和了解,并且還提到一本記載如何鑒別漢地茶葉好壞的書,名為《甘露之海》。(1)唐人李肇所著《國史補》也記載,唐德宗時監察御史常魯出使吐蕃,“烹茶帳中,贊普問曰:‘此為何物?’魯公曰:‘滌煩療渴,所謂茶也。’贊普曰:‘我處亦有。’遂命出之,以指曰:‘此壽州者,此舒州者,此顧渚者,此蘄門者,此昌明者,此 湖者。’”(2)這條記載恰好可與《漢藏史集》的記載相印證。常魯入蕃時間是建中二年(781年),較之赤都松贊執政年代已晚了80~90年。據唐人封演所撰《封氏見聞錄》記載,唐時飲茶風氣的形成與佛教禪宗的流行密切相關,因禪僧坐禪,“務于不寐,又多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輾轉相仿效,遂成風俗。”(3)而唐時漢地佛教對吐蕃影響最大者正是禪宗,吐蕃時佛教所發生的最大僧諍一“漸頓之爭”即是漢地禪宗(頓悟派)與印度顯宗(漸悟派)之間的紛爭。(4)所以,茶之最初傳入吐蕃很可能與禪宗向吐蕃的傳播有關,也就是說,是禪僧們到吐蕃傳法的同時也將飲茶習俗作為一種“坐禪不寐”的技巧傳到了吐蕃僧眾之中。《漢藏史集》記載:“對于飲茶最為精通的是漢地的和尚”,又記吐蕃“高貴的大德尊者全都飲用”,(5)這段話能說明這一點。但從“高貴的大德尊者全都飲用”的記載看,吐蕃時茶還是一種奢侈品,其飲用者主要為佛教高僧和貴族上層。由于吐蕃與唐朝的交往極為頻繁廣泛,而且這種頻繁的交往持續達200余年,因此,當時唐地的茶開始傳入吐蕃并在吐蕃上層中逐漸形成飲茶的習慣是完全可能的。

        不過,漢、藏之間茶馬貿易與茶馬古道的大規模開通與興起應是在宋代,亦即吐蕃王朝崩潰以后的分裂時期。此時飲茶習俗在藏區已逐漸從上層普及到民間,茶開始成為整個高原藏區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飲用品。為此造成了藏區對茶葉需求量的驟增。這也導致了由宋朝中央政府直接介入的漢、藏之間大規模茶馬貿易的興起。兩宋時期,為對抗北方遼、金、西夏等游牧政權的侵擾,需要大量戰馬。北宋熙寧七年(1074年)設立茶馬司,并在西北地區設置了眾多買馬場和賣茶場,每年由官府將川茶大量運往西北地區與吐蕃等部落交換戰馬,同時也在四川地區用川茶與吐蕃部落交換羈縻馬。自此,漢、藏茶馬貿易開始興起。有學者估計,北宋時官府用川茶交換藏區的馬匹每年達2萬匹以上,南宋達1萬匹以上,而兩宋時期四川年產茶3000萬斤中,每年至少1500萬斤以上銷往藏區。(6)宋代還“禁南茶勿入陜西,以利蜀貨”,(7)從而保證川茶向藏區的銷售。但元朝仍重視茶葉向藏區的銷售,曾一度設立“西番茶提舉司”,由官府統購茶葉,在碉門(今四川天全縣)等地互市。因官府加價過高,難以為繼。元朝官府不得不放棄經營,改由商人自行購銷,按引納稅,聽其銷往藏區。元代銷往藏區的茶開始形成一種新品種,即“西番茶”(即今藏區所稱“馬茶”),因其味苦澀,適宜制酥油茶而深受藏區民眾喜愛。

        明代是漢、藏茶馬貿易的極盛期。由于明朝的治藏之策是“以其地皆肉食,倚中國茶為命,故設茶課司于天全六番,令以市馬,而入貢者又優以茶布。諸番戀貢市之利,且欲保世官,不敢為變”,因此,茶成為明朝廷牽制、籠絡藏區僧俗首領和對其優予貢利的主要物品。茶葉也成為明代藏區僧俗首領朝貢的重要目的之一,他們不僅因朝貢而獲得大量茶葉,其返回藏區時更是大量“市買私茶等貨,以此緣(沿)途多用船車,人力運送,連年累月,絡繹道路”,(8)足見當時茶葉輸藏之盛。明朝,茶葉不僅成為漢、藏之間一個重要經濟紐帶,同時也是漢、藏之間一條重要的政治和文化紐帶,它對于加強明朝中央與西藏地方乃至漢、藏人民之間的依存關系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為強化茶葉在漢、藏之間的聯系作用,明政府于天順二年(1485年)規定“今后烏斯藏地方該賞食茶,于碉門(今四川天全)茶馬司支給”。(9)成化三年(1467年)又“命進貢番僧自烏斯藏來者皆由四川,不得逕赴洮、岷,著為例。”(10)成化六年(1470年)又明令西藏僧俗官員入貢“由四川路入”。(11)自此,川藏道成為入藏正驛,兼貢道、官道為一體,成為茶葉輸藏的主要通道。

        清代,茶葉輸藏規模及漢、藏茶道的開拓又有長足發展。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雖停止茶馬貿易,但卻十分重視茶葉輸藏,清廷放棄了對藏區茶葉供應的限制,使茶葉大量輸入藏區,帶動了漢藏貿易的全面發展。清代,除川茶外,滇茶也開始大量輸藏。順治十八年(1661年)五世達賴喇嘛請求在云南勝州開展互市,以馬易茶,得清廷許可。(12)云南銷往藏區的主要是茶、糖。雍正時規定,云南商販所販茶葉每百斤為一引,由戶部頒發茶引3千,各茶商向麗江府申領引票,經中甸、阿墩子(今德欽)進藏售茶。(13)因當時普洱茶受到藏區歡迎,今中甸、德欽的藏族商隊每年有馱馬300~500匹到西雙版納運茶,銷往西藏昌都、拉薩等地,稱“邊銷茶”、“蠻裝茶”,每年約3000擔。(14)茶葉還是清廷饋贈藏族上層的重要物資,如清廷每年賜達賴茶5000斤,班禪2500斤。由于清代茶葉輸藏規模擴大,促進了茶馬古道沿線市鎮迅速興起和繁榮。雍正時置打箭爐(今康定)廳,“設兵戍守其地,番漢咸集,交相貿易,稱為鬧市焉。”(15)使邊茶市場由雅安碉門深入到藏區,從此打箭爐成為南路邊茶總匯。乾隆時,松潘也發展成為川西北、甘青乃至蒙古的西路邊茶集散地,“人漸稠密,商賈輻輳,為西陲一大都會”。(16)此外,理塘、巴塘、道孚、爐霍等集鎮也都因茶葉集市和轉運而迅速興起和繁榮。特別是察木多(今昌都)因其為川藏茶路與滇藏茶路的交匯處,又是川藏南、北兩路入拉薩匯經之地,各地茶商云集,也迅速成為“口外一大都會也”。(17)從明至清,川藏茶道分別形成了由雅州、碉門越馬映山(二郎山)至打箭爐的“小路茶道”和由滎經、黎州(漢源)越大相嶺、飛越嶺至打箭爐的“大路茶道”。再往西,即有由打箭爐經理塘、巴塘、芒康、貢覺、察雅、昌都至拉薩的南路茶道和由打箭爐經乾寧、道孚、爐霍、德格、昌都而至拉薩的北路茶道。但無論是南路,還是北路茶道,其至拉薩的單邊行程(借助畜力情況下)一般均需3~5個月。(18)清末由于印茶入藏,使漢、藏經由茶馬古道而進行的茶馬貿易受到沖擊和影響。為抵制印茶,清末在雅安設立邊茶公司,改良茶種,整頓茶政,在打箭爐設立分公司,并在理塘、巴塘、昌都設立售茶分號,保證內地茶葉迅速銷往各藏區。內地茶葉成為漢藏民族共同反對英帝國主義侵略西藏、傾銷印茶的斗爭武器。

        民國時期,由于軍閥戰亂和川藏糾紛,雖以國家和政府角色茶葉輸藏逐漸淡出,但是漢、藏民間商人之間的茶葉貿易卻始終活躍,內地茶葉仍暢行于藏區,在當時特殊的歷史條件下仍成為溝通內地與藏區的重要經濟聯系,并一直延續至民國末。

        二、茶馬古道的歷史文化價值與特點

        今天,隨著現代交通的興起,這條自唐宋以來延續達一千多年并在漢、藏之間發揮過重要聯系作用的茶馬古道雖已喪失了昔日的地位與功能,但它作為中華民族形成過程的一個歷史見證,作為今天中華多民族大家庭的一份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卻依然熠熠生輝,并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日益凸顯其意義和價值。我想,這恐怕也正是促成今天藏、川、滇三省區聯合舉行此次大型的茶馬古道學術考察活動的一個原因。那么,應當如何看待和認識茶馬古道的歷史文化內涵及其與其他文明古道相比有什么特點?同時,我們又應當如何在茶馬古道與當前藏區社會經濟發展之間尋找一個結合點,使其在新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煥發生機?這是今天我們迫切需要思考和回答的問題。筆者認為,對茶馬古道的特點及其歷史文化內涵,目前我們至少可以得出以下幾點認識:

        第一,茶馬古道是青藏高原上一條異常古老的文明孔道。

        從茶馬古道的路線看,我們不難發現,昌都是茶馬古道上的一個重要樞紐,它不僅是滇藏道和川藏道兩條道路的必經之地,而且也是這兩條道路的一個交匯點。事實上,茶馬古道并非只是在唐宋時代漢、藏茶馬貿易興起以后才被開通和利用的,早在唐宋以前,這條起自衛藏,經林芝、昌都并以昌都為樞紐而分別通往今川、滇地區的道路就已經存在和繁榮,并成為連接和溝通今川、滇、藏三地古代文化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通道。它不僅是衛藏與今川滇地區之間古代先民們遷移流動的一條重要通道,同時也是今川、滇、藏三地間古代文明傳播和交流的重要孔道。從考古文化遺跡看,遠在4~5千年以前,昌都就出現了像卡若遺址這樣大型且時間延續極長的古人類聚落遺址。(19)這說明至少在新石器時代晚期,昌都一帶以卡若文化為代表的古文化已相當繁榮。昌都之所以能如此早的時代就產生如此發達的古代文化,其原因正在于昌都是位于今川、滇、藏三地之間古代文明交流與傳播的一個重要孔道上。從卡若文化中,我們既可見到川西、滇西北地區原始文化的因素與特點,也可見到黃河上游地區馬家窯等原始文化的某些影響,同時亦能發現其自身的特點,(20)說明卡若文化具有濃厚的復合文化特點,它并不是一個孤立發展的原始文化,而是與周鄰地區諸原始文化之間存在廣泛的聯系和交流。卡若文化的這一特點,正好說明當時的昌都一帶不僅是衛藏與今川、滇西部地區原始文化發生交流聯系的一個通道,同時也是各種原始文化因素傳播和匯萃的一個重要樞紐地區。

        此外,在今川西高原的甘孜、阿壩自治州境內和滇西北橫斷山區一帶,發現了大量的石棺墓葬,俗稱“石棺葬”。這種石棺葬在岷江上游地區、雅礱江流域和金沙江流域地區均有較為密集的分布。川、滇西部地區的石棺葬雖存在某些地方性差異,但其主要特征和文化面貌在總體上趨于一致,其時代則是從商周一直延續到東漢。值得注意的是,石棺葬不但在昌都地區的芒康、貢覺、昌都有發現,(21)而且在林芝都普,山南隆子、錯那、乃東乃至喀則地區的仁布、薩迦等地也均有發現。(22)學者們從石棺葬形制和出土器物上明顯發現西藏石棺葬同川、滇西部地區石棺葬之間存在密切的關聯性,特別是昌都和林芝一帶的石棺葬,基本上與川滇西部地區的石棺葬屬同一個文化系統。(23)從分布上看,則更能說明問題。川滇西部是石棺葬最流行、最集中和發現數量最多的地區,而目前西藏所發現的石棺葬絕大多數集中分布在由川滇西部高原進入西藏的主要通道的沿線范圍。我們知道,從川滇西部高原越過金沙江、瀾滄江、怒江等,經昌都一林芝一山南一日喀則,這是古往今來由川滇西部進入衛藏的一個主要通道,也是最便捷、最易行走和最重要的路線。一般說來,古人選擇道路主要是沿河道而行。這條路線的絕大部分路段恰恰是河流所形成的天然通道。茶馬古道(亦即今滇藏公路和川藏公路沿線)就正好是沿著這一通道行進的。所以,由石棺葬可以證明,以昌都為樞紐的茶馬古道路線很早以來就是一條今藏、川、滇三地原始居民進行溝通往來的重要通道。這條通道被開通的歷史,從考古發現看,至少可上溯到距今約4~5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或更早。

        第二,茶馬古道是人類歷史上海拔最高、通行難度最大的高原文明古道。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積最大的高原,被稱作“世界屋脊”或“地球第三極”。所以,說茶馬古道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文明古道,是沒有問題的。正因為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道路并且幾乎橫穿了整個青藏高原,所以其通行難度之大在世界上的各文明古道中當是首屈一指。說茶馬古道是世界上通行難度最大的文明古道,主要表現在:其一,茶馬古道所穿越的青藏高原東緣橫斷山脈地區是世界上地形最復雜和最獨特的高山峽谷地區,故其崎嶇險峻和通行之艱難亦為世所罕見。茶馬古道沿途皆高峰聳云、大河排空、崇山峻嶺、河流湍急。正如任乃強先生在《康藏史地大綱》中所言:“康藏高原,兀立亞洲中部,宛如砥石在地,四圍懸絕。除正西之印度河流域,東北之黃河流域傾斜較緩外,其余六方,皆作峻壁陡落之狀。尤以與四川盆地及云貴高原相結之部,峻坂之外,復以邃流絕峽竄亂其間,隨處皆成斷崖促壁,鳥道湍流。各項新式交通工具,在此概難展施。”(24)據有人統計,經川藏茶道至拉薩,“全長約四千七百華里,所過驛站五十有六,渡主凡五十一次,渡繩橋十五,渡鐵橋十,越山七十八處,越海拔九千尺以上之高山十一,越五千尺以上之高山二十又七,全程非三、四個月的時間不能到達。”(25)清人對茶馬古道之險峻崎嶇有生動的描述,焦應旂的《藏程紀略》記:“堅冰滑雪,萬仞崇崗,如銀光一片。俯首下視,神昏心悸,毛骨悚然,令人欲死……是誠有生未歷之境,未嘗之苦也。”(26)張其勤的《爐藏道里最新考》記,由打箭爐去拉薩,凡閱五月,“行路之艱苦,實為生平所未經。”(27)杜昌丁等的《藏行紀程》記滇藏茶路說,“十二闌干為中甸要道,路止尺許,連折十二層而上,兩騎相遇,則于山腰脊先避,俟過方行。高插天,俯視山,深溝萬丈……絕險為生平未歷。”(28)茶道通行之艱難,可見一斑。其二,茶馬古道沿線高寒地凍,氧氣稀薄,氣候變幻莫測。清人所記沿途“有瘴氣”、“令人欲死”之現象,實乃嚴重缺氧所致之高山反應,古人因不明究竟而誤為“瘴氣”。茶馬古道沿途氣候更是所謂“一日有四季”,一日之中可同時經歷大雪、冰雹、烈日和大風等,氣溫變化幅度極大。一年中氣候變化則更為劇烈,民諺曰:“正二三,雪封山;四五六,淋得哭;七八九,稍好走;十冬臘,學狗爬。”其行路之艱難可想而知。千百年來,茶葉正是在這樣人背畜馱歷盡千辛萬苦而運往藏區各地。藏區民眾中有一種說法,稱茶葉翻過的山越多就越珍貴,此說生動地反映藏區得茶之不易。《明史·食貨志》載:“自碉門、黎、雅抵朵甘、烏斯藏,行茶之地五千余里。”如此漫長艱險的高原之路,使茶馬古道堪稱世界上通行難度最大的道路。

        轉貼于 第三,茶馬古道是漢、藏民族關系和民族團結的象征和紐帶。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因此,中國的歷史很大程度上也是多民族逐漸聚合在一起的歷史。茶馬古道所見證的,正是漢、藏乃至西南其他民族怎樣逐漸聚合的歷史過程。我們知道,漢族文明的特點是農業和儒教;藏族文明的特點則是高原地域和藏傳佛教,兩者都有深厚的底蘊,但也有一些差異。那么,是什么因素使兩者在歷史發展進程中緊密地聯系在了一起?藏族是一個在中國歷史舞臺上發揮過重要作用的民族,藏族之所以成為中國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雖然由多種原因所促成,但可以肯定,這條連接漢、藏之間的茶馬古道在其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說,漢、藏之間在經濟上的互補性和相互依存,是使其共同成為今天中華民族大家庭成員的一個重要原因。所以,茶馬古道的意義顯然并不僅止于歷史上的茶、馬交換,事實上它既是歷史上漢、藏兩大文明發生交流融合的一個重要渠道,也是促成漢、藏兩個民族進行溝通聯系并在情感、心理上彼此親近和靠攏的主要紐帶。恰如藏族英雄史詩《格薩爾》中所言:“漢地的貨物運到博(藏區),是我們這里不產這些東西嗎?不是的,不過是要把藏漢兩地人民的心連在一起罷了。”(29)這是藏族民眾對茶馬古道和茶馬貿易之本質的最透徹、最直白的理解。所以,無論從歷史與現實看,茶馬古道都是漢、藏民族關系和民族團結的象征與紐帶。

        第四,茶馬古道是迄今我國西部文化原生形態保留最好、最多姿多彩的一條民族文化走廊。

        茶馬古道所穿越的川滇西部及藏東地區是我國典型的橫斷山脈地區,也是南亞板塊與東亞板塊擠壓所形成的極典型的地球皺褶地區。岷江、大渡河、雅礱江、金沙江、瀾滄江、怒江六條大江分別自北向南、自西向東地從這里穿過,形成了世界上最獨特的高山峽谷地貌。由于高山深谷的阻隔和對外交往的不便,使該地區的民族文化呈現了兩個突出特點:第一,文化的多元性特點異常突出。沿著茶馬古道旅行,任何人都可深刻地感受到一個現象,即隨著汽車的前行,沿途的民居樣式、衣著服飾、民情風俗、所說語言乃至房前屋后宗教信仰標志始終像走馬燈一樣變化著,讓你應接不暇。對這種現象,當地諺語有一個形象的概括,叫“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這種多元文化特點,使茶馬古道成為一條極富魅力且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走廊。第二,積淀和保留著豐富的原生形態的民族文化。茶馬古道所途經的河谷地區大多是古代民族遷移流動的通道,許多古代先民在這里留下了他們的蹤跡,許多原生形態的古代文化因素至今仍積淀和保留在當地的文化、語言、宗教和習俗中,同時也有許多歷史之謎和解開這些歷史之謎的線索蘊藏其中。千百年來,不僅是漢、藏之間,藏族與西南其他少數民族乃至藏族內部各族群之間的文化交流與傳播均在這里默默地、不間斷地進行著,這里既有民族文化的沖突與碰撞,也有各民族文化之間積極的互動、融合與同化。事實上,正是這條東西橫跨數千里,穿越青藏高原眾多不同民族(或不同族群面貌)、不同語言和不同文化地區的茶馬古道,猶如一條彩帶將他們有機地串連起來,使他們既保持自己的特點,又彼此溝通和聯系并協同發展。所以,茶馬古道既是民族多元文化薈萃的走廊,又是各種民族文化進行交流、互動并各自保留其固有特點的一個極具魅力的地區。誠如先生所言,該地區“沉積著許多現在還活著的歷史遺留,應當是歷史與語言科學的一個寶貝園地”。(30)

        三、開發茶馬古道的意義

        由以上四點所體現的茶馬古道的歷史文化價值及特點,我們不難看到,茶馬古道是一個極具文化底蘊和開發價值的珍貴文化遺產。它的歷史地位與文化價值不但不遜于世界上任何一條文明古道,而且也完全可與北方的絲綢之路相媲美。顯然,茶馬古道自身所包含的豐富的歷史文化價值,不但為其開發提供了基礎,同時也提供了廣闊前景。

        筆者認為,當前對茶馬古道的開發至少有以下三個意義:

        一、茶馬古道可成為發展藏區旅游的一個黃金品牌和黃金路線。

        當前藏區人民要求發展的愿望非常迫切。這種迫切的發展愿望,正是促成此次藏、川、滇三個藏區聯合舉行茶馬古道學術考察活動的主要動因。且從藏區的實際來看,旅游業可能是藏區最具前景,最能使人、自然、社會協調發展的產業。發展旅游對于藏區社會至少有兩個最直接的好處:一可促進開放,開放可促成觀念的轉變與更新;二可促進基礎設施(如交通、通訊、電力等)建設和對人文及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這兩點乃是任何一個社會發展所必需之前提。但在藏區發展旅游面臨一個很大問題,即藏區的范圍太大,地域遼闊,藏區各地的人文與自然景觀又存在較大差異,如果各地都僅僅強調自己的特點和優勢,就勢必造成分散和分化局面,難以發揮藏區在旅游上的整體優勢,也很難使藏區的旅游資源對外形成強大影響和輻射。因此,我認為,從“茶馬古道”這一有豐富內涵的歷史文化遺產的思路上切入,讓“茶馬古道”成為藏、川、滇藏區實現旅游發展的一個整體戰略思路和共同品牌,對于有效發揮藏區各地的優勢和特點,構建藏區旅游資源的整體優勢并對外形成強大的影響和輻射力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打一個形象的比喻,如果說,藏區各地各具特點的人文與自然等旅游資源是一顆顆璀璨的珍珠,那么,“茶馬古道”就是一根線,它可以把所有的珍珠串連起來,將一顆顆單一、分散的珍珠變成一串美麗的項鏈,從而構建起藏區旅游資源的整體優勢與品牌并對外形成強大的影響力。茶馬古道獨具特點的旅游資源已顯示出其旅游開發前景無限廣闊。事實上,今天已經成為旅游熱點并仍在急劇升溫的云南香格里拉和四川康定兩地,都只是茶馬古道分別在云南藏區和四川藏區的兩個起點而已,它們率先成為旅游熱地絕非因為其旅游景觀在茶馬古道上最突出,主要原因是因其靠近內地并得交通之便利。所以,就茶馬古道的旅游開發前景來說,今天的云南香格里拉與四川康定不過是浮出水面的冰山之一角。

        二、茶馬古道開發對弘揚藏族文化、提升昌都和川滇藏區知名度將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茶馬古道不僅是一個旅游品牌,更是一個文化品牌。茶馬古道上的斑斑印痕不僅記錄了千百年來藏族人民不畏艱難險阻,孜孜不息地與惡劣的自然環境相抗爭的民族精神,也記錄著藏族人民的開放意識,記錄著漢、藏人民源遠流長的情誼與歷史關系。所以,茶馬古道本身即是藏族歷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藏民族昨天的一段可歌可泣的歷史足跡,也是中華民族寶庫中一份珍貴而厚重的歷史文化遺產。從這個意義上說,開發和宣傳茶馬古道這個品牌,既是宣傳藏民族的歷史,展示藏民族的多姿多彩的文化和民族精神,也是展示藏族與中國多民族大家庭的緊密關系與逐漸聚合的歷史過程。此外,茶馬古道沿線本身即是一條展現藏族文化的走廊,是藏族文化之多樣性及與其他民族文化交流、互動的一個極為典型的地區。所以,茶馬古道的開發對于展示藏族文化的豐富內涵和特點,宣傳和弘揚藏族文化必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長期以來,拉薩以享譽世界的布達拉宮、大昭寺等景觀而馳名中外;日喀則以歷代班禪主寺扎什倫布寺而吸引八方游客。甘、青則因是入藏的主要交通干道并擁有塔爾寺。青海湖和拉卜楞寺等著名景點而為外界所知。相比之下,西藏昌都和川滇藏區則因地處橫斷山脈的高山峽谷地區,交通相對不便,其知名度在藏區中一直偏低,其經濟發展程度在藏區中也相對滯后。不少對藏族情況較陌生的一般民眾甚至只知藏族居住于西藏,而不知四川、云南也有藏區。與川、滇藏區相接的昌都地區則因地處西藏之最東部、又遠離中心城市而知名度較低,其經濟發展條件也相對不利。在當今時代,任何一個地區發展之前提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開放之程度。而開放的程度又顯然與該地區的知名度即是否對外界具有吸引力息息相關。由于茶馬古道所穿行的核心地區正是處于橫斷山脈地帶景色壯麗的昌都和川滇藏區,所以,茶馬古道的開發對于提升昌都和川滇藏區的知名度,加快這一相對滯后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三、茶馬古道的宣傳及開發利用有利于增進漢、藏民族團結和維護藏區穩定。

        茶馬古道是漢、藏民族關系和民族團結的象征和紐帶。千百年來,茶馬古道猶如一條強有力的經濟文化紐帶,將藏民族同祖國大家庭緊緊地拴在了一起。所以,宣傳和開發利用茶馬古道,在今天對于密切漢、藏關系,增進漢、藏民族之間的和諧與團結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雖然,隨著航空、火車、公路等現代交通手段的開辟,茶馬古道的作用已不如從前,昔日人背畜馱、“連年累月,絡繹道路”的繁忙景象也一去不復了。但是,今天歷史又重新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機遇:這就是我們可以通過開發茶馬古道來發展旅游,通過旅游來溝通藏區與內地、藏區與世界來促進藏區的開放與發展,也促進漢、藏民族之間的進一步聯系與溝通,從而讓茶馬古道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重新煥發其加強漢、藏聯系與漢、藏團結的紐帶作用。因此,開發茶馬古道其意義遠不止于旅游一項,它對藏區社會發展各個方面所產生的積極作用將會更為廣泛和持久。

        鑒于茶馬古道開發在當前對促進藏區發展具有的重要意義,筆者以為,“茶馬古道”應該是一個大思路、大手筆,需要有一個高起點的定位。也就是說,要把茶馬古道開發提高到加快藏區發展的總體戰略高度來考慮和認識,而不能單單將它定位在旅游開發的層面(雖然不能否認旅游層面的操作將是茶馬古道開發的一項重要內容)。事實上,茶馬古道作為一個具有世界意義的獨特的文化品牌,作為中華民族一份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作為中國多民族國家形成過程的一個歷史見證,它的涵蓋及其對藏區發展所具有的現實和潛在意義與作用要遠遠超過了旅游開發層面。因此,從更高的目標著眼,如果我們能通過對茶馬古道的開發與利用,讓茶馬古道成為一條與“絲綢之路”齊名的享譽世界的文明古道之品牌,其對于藏區的發展和弘揚藏族優秀文化將會起到不可估量的巨大推動作用。

        同時我們有理由相信,對茶馬古道的進一步開發與利用,不僅將使之成為我國西部一條絢麗多姿且極富魅力的民族文化走廊,更重要的是,也會給至今尚不富裕且亟待發展的茶馬古道沿途的各族人民帶來新的生機與活力。

        注釋:

        (1)達倉宗巴·班覺桑布:《漢藏史集》,陳慶英譯,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04~106頁。

        (2)李肇:《國史補》下卷。

        (3)封演:《封氏見聞錄》卷二。

        (4)參見[法]戴密微:《吐蕃僧諍記》,耿升譯,西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見注(1),第143~145頁。

        (6)賈大泉:《川茶輸藏的歷史作用》,載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四川藏學論文集》,中國藏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4頁。

        (7)《宋史·黃廉傳》。

        (8)(9)《明英宗實錄》卷177、291。

        (10)《續文獻通考》卷29。

        (11)《明憲宗實錄》卷78。

        (12)《清圣祖實錄》卷四。

        (13)參見成崇德、張世明:《清代西藏開發研究》,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版,第75頁。(14)參見楊毓才:《云南各民族經濟發展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00頁。

        (15)王世睿:《進藏紀程》;見吳豐培輯《川藏游蹤匯編》,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第62頁。

        (16)民國《松潘縣志》。

        (17)林雋:《西藏歸程記》;見吳豐培輯《川藏游蹤匯編》,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第106頁。

        (18)賈大泉:《川茶輸藏的歷史作用》,載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四川藏學論文集》,中國藏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29頁。

        (19)(20)西藏自治區文物管理委員會、四川大學歷史系所編《昌都卡若》,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151、153頁。

        (21)西藏文管會文物普查隊:《西藏貢覺縣香貝石棺墓葬清理簡報》,載《考古與文物》1989年第6期;西藏文管會普查隊:《西藏貢覺縣發現的石板墓》,載《文博》1992年第6期;西藏文管會文物普查隊:《西藏小恩達新石器時代遺址試掘簡報》,載《考古與文物》1990年第1期。

        (22)扎丹:《林芝都普古遺址首次發掘石棺葬》,載《西藏研究》1990年第4期;西藏自治區文物管理委員會編《錯那、隆子、加查、曲松縣文物志》,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西藏自治區文物管理委員會編《乃東縣文物志》,鉛印本;西藏文管會文物普查隊:《西藏仁布縣讓君村古墓群試掘簡報》,載《南方民族考古》第4輯,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年版;《薩迦、謝通門縣文物志》,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3)羅開玉:《川滇西部及藏東石棺墓研究》,載《考古學報》1992年第4期。

        (24)任乃強:《康藏史地大綱》,西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25頁。

        (25)《康藏交通與抗戰建國》,載《邊政公論》卷五。

        (26)(27)(28)吳豐培輯《川藏游蹤匯編》,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第13、387、41頁。

        第7篇:茶道文化范文

        我在問茶,還是茶在問我。茶在這里。

        我在看茶,茶也在看我。我們都在這里。

        我品茶,茶品我。

        山間仙品

        “揚子江心水,蒙山頂上茶”。古往今來,蒙山就以其五峰狀若蓮花,視為祥瑞之地。山間古木蒼翠,山泉淙淙,景色幽雅,因而成為天下名山。蒙山最著名的首推仙茶。

        兩千年來,蒙山云霧繚繞,山頂受純陽之氣照耀,茶樹之葉厚實飽滿,孕育成為醍醐灌頂的甘露。

        好山好水方出好茶。當年神農氏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不僅是人間珍飲,更被古人看作是治病的靈丹妙藥,除病祛疾,益壽延年,返老還童,有羽化登仙之效。

        蒙頂山茶汲取了天地之靈氣,日月之精華,“乃是神物護持的仙茶”,成為仙家修煉的必須品。

        皇家貢物

        不僅如此,蒙山仙茶成為帝王青睞的貢品,早在周武王伐紂成功后,巴蜀每歲進獻以茶,蒙頂山從西漢時始,茶祖吳理真就“行歸落井靈光燦,手執仙茶瑞葉芬。”他被封為靈應甘露普慧妙濟菩薩,所制茶葉進貢朝廷。

        到了唐代,蒙山貢茶聲名遠播,成為天下第一茶。白居易《琴茶》詩云:“琴里知聞惟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每到清明前,唐德宗總在長安翹首期待蒙頂山茶的到來。“積雪猶對蒙頂樹,驚雷未發見溪春。”“中州地暖萌芽早,入貢宜先百物新。”

        蒙頂山茶一直是皇帝祭祀和飲用的專用茶,所以稀缺罕有,每年蒙山正貢茶由特制銀瓶裝入盛以木箱,用黃絹丹印封之,卜吉日護送至京城,其聲勢浩大,與楊玉環吃進貢荔枝的場面堪有一比。

        非常功夫

        如果有人說茶僅僅是解渴的飲品,未免顯得過于淺薄,茶中滋味其實非常了得。

        茶是有生命和悟性的,它是為了那些知其滋味的知音而存在于天地間,就像古桐做成的琴是為了遇到伯牙這樣的琴師,兩者合奏而鳴,方能還原出世間最美的旋律。

        好茶同樣需要好的茶師用心對待它。茶師用靈巧的雙手,更是用細致的心靈來善待茶葉,從采摘、殺青到烘干、焙火,舉手投足間,都是順其自然,合乎天道的方法,把茶葉最美好的一面展現出來,細致入微到極致,仔細嚴謹到極致,千錘百煉到極致,這才是茶之舍利。

        茶本無貴賤,貴在求真,當你喝道蒙山仙茶時,那是茶的功德,更是制茶人的功德,也是飲茶者的緣分。

        一口茶湯入口,你眼前仿佛會看到蒙山那郁郁蔥蔥的山林和茶田。那樣你會讀懂制茶師的那顆質樸求真的心。

        你為那片茶葉,她會蘇醒過來,她會輕聲地歌唱:那白雪壓枝的寒冬,冰雪消融的初春,云霧彌漫的清晨,云霞滿天的黃昏。她的記憶里有山泉在流淌,百鳥在林間歡笑,這一切美好的記憶會如數帶給品茗者。

        我們感謝茶的真摯和制茶人的用心,哪怕是一小片綠葉,也能使一壺水成甘露。也只有茶之甘露,才能徹底蕩滌我們的心靈,找到真正的自我。

        我們端起一盞清茶時,不禁有些恍惚如夢,世間的功名、功德如同山間的幽蘭一樣,散發出的清香轉瞬而過!我們在喝上一口仙茶時,自己幻化成一葉香茗,在茶湯中沉浮。又仿佛是一片香葉在看著品茶人。

        我是茶,還是茶是我?我在那里。

        我在問茶,還是茶在問我。茶在這里。

        第8篇:茶道文化范文

        中國自古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在這些生活必需品中,茶素來有著“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恬淡閑適,也有著“靜試恰如湖上雪,對嘗兼億剡中人”的優雅情懷。綠茶的“香”、紅茶的“醇”、青茶的“柔”,這些都是茶客舌尖熟悉的滋味。

        作為六大茶類之一的黑茶,卻不太為人所熟知,但在中國邊遠地區,黑茶卻是少數游牧民族同胞每日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他們的奶茶、酥油茶的原料就是黑茶,所謂“寧可三日無糧,不可一日無茶”,就是西北地區邊疆生活的最好寫照。

        中國是茶文化古國,按照茶葉的發酵程度分類,中國茶葉可以分為“綠、黃、白、青、紅、黑”六大茶類,其中黑茶又分為云南普洱(熟普)、安化黑茶、廣西六堡、湖北青磚、藏茶等。

        安化黑茶起源于唐朝,從茶馬古道上伴隨著陣陣駝鈴走來。它盛于宋朝,明朝定位官控茶,用于推行“以茶安民”、“以茶治邊”等政策。近代,普洱曾向它學藝而大紅大紫,五十年代后安化黑茶卻又幾乎絕跡。2010年,上海世博會它席卷而來,甫一亮相,就極受追捧,成為“中國100元素”之一,榮獲“中國十大名茶”殊榮,“永泰福”千兩茶作為0433號藏品也被世博館永久收藏。

        安化黑茶屬全發酵茶,是采用安化境內云臺山大葉群體品種鮮葉為原料,經獨特工藝加工制成。按照制作工藝分為“三尖、三磚、一花卷”,尤以磚茶中的茯磚與花卷中的千兩茶、百兩茶最受廣大茶友歡迎。所謂千兩茶,以每卷(支)的茶葉凈含量合老秤一千兩得名,而按現在的產品規格為36.25公斤,百兩茶則為3.625公斤,千兩茶被尊稱為“世界茶王”。其制作工藝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永泰福第七代傳人李勝夫和李立夫則為“非遺”技藝傳承人。

        安化黑茶的養生功效

        在中國素來有“以茶治病”的說法,安化黑茶因其明顯的“降三高、養腸胃、消食解膩”養生功效被廣大茶友所接受,又因為堅持飲用對身體帶來的良好變化而離不開黑茶,所以很多茶友會主動向周邊的家人和好友推薦黑茶。

        在黑茶加工的過程中,特別是在茯磚生產工藝中,在適當的溫度、溫度和松緊度條件下,會產生一種名叫“金花”的特殊物質,它的學名“冠突散囊菌”,是黑茶發酵后產生的一種特殊的益生菌體。概括起來,黑茶的功效可以總結為以下幾點:

        清脂肪,減肥胖:

        安化黑茶被稱為“瘦身茶”、“美容茶”、“消食茶”。黑茶中的多酚類及其氧化產物能溶解脂肪,促進脂類物質排出;還可活化蛋白質激酶,加速脂肪分解,降低體內脂肪的含量。

        清腸胃,助消化:

        黑茶富含膳食纖維,具有調理腸胃的功能,清腸胃;且有益生菌參與,能改善腸道微生物環境,助消化。我國民間有利用老黑茶治療腹脹、痢疾、消化不良的傳統,黑茶對老年性便秘有特殊的功效。

        清血管,降三高:

        黑茶中富含茶黃素,能軟化血管,有效清除血管壁內的粥樣物質,被稱為“心血管的清道夫”;茶氨酸有效抑制血壓升高,類黃酮物質能使血管壁松弛,增加血管的有效直徑,降低血壓;茶多糖具有類似胰島素的作用,降低血糖含量;多酚類及其氧化產物能溶解脂肪,促進血管內脂類物質排出,降低血液中膽固醇的含量。藏民天天食用牛羊肉,極少有蔬菜水果,卻罕見“三高”,其實就是這個原因。

        清毒素,護肝腎 :

        黑茶中獨特的益生菌的功能因子和多酚類氧化物、兒茶素等多種化合物成分,參與人體內新陳代謝,對人體內臟具有特殊的凈化功能,吸附體內的有毒物質(酒精、重金屬、體內垃圾)排出體外,能深層排毒;又對病菌有抑制作用,保護肝腎。

        安化黑茶的飲用

        初次飲用黑茶的茶友也許會認為,黑茶加工過于粗放,口感難以接受,但當你飲用一段時間后,你會感覺安化黑茶有著其它茶類所無法比擬的“先澀、后甘、再醇”的口感,湯色橙黃,色如琥珀,香氣純正,面對這樣的好茶,實在是人生一大享受。

        要喝一壺好的黑茶,泡茶工藝也是十分講究的。黑茶泡茶用水一般以泉水、礦泉水、純凈水為佳,黑茶講究滾水沖泡,一般用100度沸水,講究的茶友可以用老鐵壺沖泡,以便充分泡出百兩、千兩茶的內含物。與普洱一樣,黑茶的第一泡用水沖洗棄用,從第二泡開始就可以用心品茶,第四到十泡是最佳狀態,一般情況下,一泡茶可以泡十五泡左右(當然看泡茶量)。也可用沸水潤茶后,再用冷水煮沸其滋味更佳,煮出來的尾水甘甜無比。

        作為日常飲茶,大部分茶友也許無法過于講究泡法,推薦大家用一種簡易方便的泡茶工具,無論在家里或是辦公場所,只需一只飄逸杯,每次取茶8~10克,用開水沖泡,就可以輕松享受一天的好茶。

        安化黑茶的投資與收藏

        微生物學家王志偉曾經說過:“黑茶在存放的過程中,由于微生物作用、濕熱作用、自動氧化作用等綜合因素的影響,茶品的內含成分發生一系列變化,從而使黑茶品質風味和保健功效得以提高。”因此黑茶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其存放時間越長,茶味越醇,更能將保健功能發揮。

        由于市場需求量不斷擴大,黑茶價格一路攀升。以千兩茶為例,50年代產的“千兩茶”,其初始售價不到200元/支。2009年安化茶博會上,一支1953年制作的“千兩茶”以680萬元出售,創下當時茶葉銷售價格最高紀錄。如今,黑茶價格每年穩步上漲,漲幅空間在20%-30%之間。

        但是投資安化黑茶也不能盲目,并不是所有黑茶都具有收藏價值,像一些磚茶比較適合家庭飲用,價格也一直比較平穩,而好的百兩茶、千兩茶和一些優質磚茶的收藏價值相對高一些。

        那么如何挑選好的安化黑茶作為收藏品呢?

        首先,應有好的葉料。在挑選安化黑茶時,一定注意要選擇正宗的安化境內所生產的本地茶,古時稱“道地茶”。用“道地茶”加工制作的黑茶,才是正宗的安化黑茶。安化之外所產之茶稱“外路茶”。安化境內所生產的“道地茶”尤以“芙蓉山、香崖溪、高馬二溪、五龍山”等區域所產的茶葉品質為佳,其中“芙蓉山”為國家黑茶中準樣生產地。

        其次,好的安化黑茶就遵循傳統工藝生產。安化黑茶的加工工藝十分復雜,好的千兩茶制作時,要經過初制和精制工藝,初制分為殺青、揉捻、渥堆、七星灶干燥,精制再分為風選、篩分、分級、去雜等23道工序,再經過七七四十九天的日曬夜露(不能淋雨,最長晾曬時間長達180~200天),在自然條件催化下,自行發酵、干燥,然后進入長期陳放期。

        再次,作為長期收藏的黑茶存放也很有講究。總結起來有幾點:1、宜陰涼忌日曬,日曬會使茶品極速氧化。2、宜通風忌密閉,通風有助于茶品的自然氧化。可用棉紙、紫砂罐等通透性能較好的包裝物進行包裝儲存,切忌使用塑料袋密封。3、宜開闊忌異味,茶葉具有極強的吸異性,宜置放在開闊而通風透氣的環境中。

        第9篇:茶道文化范文

        民族文化助力創意

        動漫報:悠久獨特的本土文化對文化創意產業來說是一項不可比擬的資源,在民族文化與動漫創意融合方面,如何才能找好結合點,做出新意?

        張茂虎:山西有五千年的文化發展史,如何將民族文化與動漫創意相結合,確實是一個創新,我公司也是根據走出一條差異化發展的實際道路,將地方戲與現代動畫表現手法相結合,在尋找動漫企業發展的新路子。假如找到一個合適、有效的載體,比如動漫電影,民族文化就會吸引更多人關注,有吸引力就會激發創作熱情,就會有更多人從事此項工作。民族文化傳承問題解決了,動漫電影的市場也就豐富了。以《孟母三遷》為例,2013年5月在央視熱播,隨后,省臺、市臺相繼播出。借助傳統文化這張牌,匯眾在差異化發展道路上邁出了堅實而成功的一步,我也相信接下來的差異化道路,將會越走越寬,越走越通暢。

        動漫報:你公司的秧歌劇動畫電影《孟母三遷》得到廣大觀眾的一致好評,由此創作了衍生品小孟子點讀筆,目前市場營銷這方面跟傳統的營銷方式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

        張茂虎:《孟母三遷》以動漫的形式,寓教于樂,向全國觀眾展示了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祁太秧歌,從側面反映了山西動漫產業的發展現狀。作為秧歌劇動畫電影《孟母三遷》的衍生品,小孟子點讀筆目前還處在剛剛面世階段。點讀筆造型可愛,顏色鮮艷,深受小朋友喜歡,小朋友可以用點讀筆在書本上玩游戲、聽口令、辨聲音等,在體驗、探索中開啟快樂的學習之旅。營銷方面我們秉承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新路子。線上我們開通了互聯網、手機網、微信對產品進行全方位地展示;線下開通連鎖店、直銷隊伍和自創專賣店等方式進行。

        打破無序 精品引導方向

        動漫報:隨著政府對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視,對動漫的扶持也逐漸從追求數量到扶持精品轉變,面對這種轉向,從動漫企業來講該如何響應和應對?

        張茂虎:我很希望政府能盡快規范動漫行業,改變無序雜亂的競爭。政府對文化創意產業的扶持最終要落在精品上,只有這樣才能起到引領的作用。與此同時,企業要認清形勢,及時進行調整,走差異化發展的路子,走出自己的特色,否則便可選擇退出。

        動漫報:動漫產業發達的地區集中在沿海及一些南方城市,那么匯眾選擇在中西部地區發展動漫又有哪些優勢呢?

        張茂虎:山西的動漫行業發展仍處在初級階段,不論是在創意、技術、品牌形象,還是在市場推廣和營銷上,和發達地區相比,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目前我們很有自己的特色:首先,公司手機動畫已出品500多部,成為山西唯一一家中國移動合作的供應商,很有代表性;其次,地方戲與動畫結合拍成電影在全國也是首創;再次,動畫衍生品小孟子點讀筆及有聲圖書在山西僅此一家,雖然剛剛起步但前途可觀。總之,我們將致力做出更多、更好的動漫產業文化產品,助力山西動漫產業蓬勃發展。通過將動漫與本土文化結合,激發出更多更好的創意。

        文化擔當 技術升華

        動漫報:在很多企業看來,只要動畫作品在央視播出就意味著這個動畫項目成功了一半,對此,以匯眾的經驗,你如何看待?

        張茂虎:動畫作品在央視播出確實是一件好事,說明動畫片符合大頻道播出標準,證明了企業的經濟實力、創作實力,塑造了產品的形象,但是不能僅僅認為在央視播出就說明成功了,在我看來,這只是成功了一半,在央視播出是一個良好的開端,要想后續發展提高知名度,仍有大量工作需要完成,制作衍生產品經濟效益,才能逐步實現成功。有業內人士評價,《孟母三遷》開創了中國“新式動漫電影”時代,它不只是娛樂,更是一種文化從業者責任的擔當。匯眾在挖掘、升華本土文化的基礎上,有力地把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動漫結合起來,創造了新的文化產業。

        動漫報:手機及移動終端現在已成為一個很好的內容承載平臺,傳統型的動漫制作公司如何更好地向這個平臺上轉型,匯眾有哪些經驗可以跟我們分享一下?

        張茂虎:借助手機及移動終端發展動漫,這確實是當下發展的一種趨勢,當下越來越多的人們工作壓力比較大,用手機可以隨時隨地看動漫,愉悅身心。目前我們已開通手機移動互聯的多個平臺并聯接彼此,手機網、微信、APP地址、12114平臺等互動將為產品進入市場,用戶與企業產品互動等起到一個非常好的宣傳、互動、促銷活動平臺,手機互聯是企業必備的首選通道。

        孩童視界 或形式重于內容

        動漫報:匯眾作為曾經的山西動漫節承辦方,對于國內目前這種動漫節展遍地開花、項目雷同的現象,就動漫節展如何做出新意、做出文化底蘊方面,你有什么好的想法和建議?

        張茂虎:動漫節的目的是展示原創動漫,挖掘動漫新秀,鼓勵創新精神,并以發展動漫產業為宗旨,力爭打造集專業性、藝術性、觀賞性、娛樂性為一體的動漫藝術盛會。這也是動漫企業及愛好者一個交流展示的極好機會,但同時這是一個政府職能極強的行為,單靠一個企業的力量想舉辦這樣一個地方專業展會難度很大,不僅僅是宣傳渠道,在企業參與度還有舉辦活動力度等方面都力所不能及。

        動漫報:你如何看待動漫在兒童教育和文化傳承方面的作用,這其中動漫企業扮演了一個什么樣的角色?如何定位?

        張茂虎:動漫與兒童有天然的淵源,不論什么樣的動漫形式都會得到孩子們的喜愛,但是如果簡單將傳統文化元素的內容堆砌,則很難達到預期的目的,孩子們更多的熱愛是動漫的表現形式而不在于其文化內容,所以,我認為如何將豐富的文化內容與動漫的藝術形式有創意地結合起來才是真正的定位。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欧洲日韩国产精品妖精 | 日本十八禁黄无遮禁在线视频 | 亚洲人成网站a在线播放 | 在线精品国精品91 | 中文字幕在线永久在线在线 | 伊人久久国产免费观看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