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人體科學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人和宇宙
(一)人和宇宙:
人是巨系統,宇宙是超巨系統。人是宇宙的精靈,人體科學的奧妙和宇宙的奧妙交織在一起。宇宙誕生的歷史太長太長,人類誕生的歷史太短太短。如果我們把宇宙誕生的時間隧道壓縮成24小時,地球人誕生的時間還不到1分鐘,人類研究宇宙的時間還不到0.01秒鐘。盡管如此,古代我們民族的圣賢智者在2400多年前,就用人類特有的智慧,采用心靈溝通的辦法,來探索宇宙,了解自然和人體自身。現代,近幾百年發展起來的科學技術,特別是1916年現代宇宙學的誕生,以及1990年4月美國哈勃空間望遠鏡送入太空后,對宇宙的觀察和研究達到了空前的程度。現代對宇宙的研究,主要是用觀察的方法、物理研究的方法和考古的方法。
縱觀古代和現代人類對宇宙的探索研究,我對宇宙生成學和宇宙結構學作這樣的概括:宇宙生成學可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宇宙虛空界,即宇宙的本原態;第二層次是色界,即在宇宙大爆炸產生第一批恒星后,出現各種實體物質和能感觀到的景色;第三層次是欲界,即在宇宙的星球里出現了海洋,有植物、動物、智能生物,特別是出現地球人之后,對各種欲望追求無窮。宇宙結構學由兩部分組成。一是宇宙的本原態物質。它叫渾元氣,隱而無形,似亡實存。二是宇宙萬物都由陰陽物質構成一個相互依存的整體。這個整體中,一類為常態的自在之物,它是具體的實存在;另一類為非常狀的自為之物,它是抽象的虛存在?,F代對宏觀宇宙的探索以及對微觀物質的研究,在萬物負陰而抱陽這個認識框架下,很多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
1.人類認識宇宙始于自然。人類在社會生產實踐活動中,不斷追求對天、地、人的認識。古代中國人認為“天圓地方”,現代經科學研究得知宇宙誕生于140億年前的宇宙大爆炸。2003年2月12日,美國航天局(NASA)公布了探索器拍到的宇宙“嬰兒期照片”,測出了宇宙的實際年齡是137億年。
2.宇宙規律:總的規律是從無到有,從有到無。對人類影響最大的主要規律:(1)陰陽互體;(2)螺旋運動;(3)逐漸變化;(4)優勝劣汰;(5)相輔相成,物極必反。
3.小宇宙和大宇宙的關系:人是小宇宙,經科學家考證,人體的元素包含著宇宙形成三個主要階段的縮影。人不僅是宇宙中的小宇宙,而且是個開放的巨系統,他受宇宙超巨系統的制約和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人受宇宙物質的影響。這個物質指看得見的和看不見的,已知的和未知的,有些是現代科學儀器探測不到的,但練功有素的人能感覺到?;钪娜穗S時隨地都和宇宙進行物質交換,交換受阻的話,人就感到不舒服,甚至生病,大受阻就生大病。另一方面是受宇宙精神的影響。所謂宇宙精神是指宇宙中除地球人以外的智慧生命體的精神和人類潛意識體的影響,有些練功有素的人通過自發的信息交換都能感知到,這是因為人類生命的靈性與宇宙靈性相通。
(二)古代宇宙學:(略)
(三)現代宇宙學:
1.現代認識宇宙的科學:
從牛頓定律、哈密頓方程、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等等一直到霍金、彭羅斯給我們繪制了宇宙演變、變化的歷程,給我們認識宇宙的誕生、發展和消亡提供了很好的理論和實踐依據。
2.我們現在的宇宙:
(1)人類認識宇宙,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由“天圓地方”一“地心學說”一“日心學說”一現代宇宙學。
(2)現代科學對宇宙的認識。宇宙誕生于“大爆炸”,終結于“大擠壓”。宇宙“大爆炸”始于“奇點”,“奇點”是個超物質、超能量、超時空的聚合物,是個巨大的能量場。“奇點”爆炸后經過冷卻,大約經過30-50萬年后,宇宙進入絕對黑暗時期,一直等到第一批恒星形成,才重新點亮了它。因此,觀察、探測第一批恒星的形成,成了科學家們研究宇宙的重點。沒有第一批恒星就沒有銀河系、太陽、地球和人類。
(3)我們現在的宇宙。太陽是銀河系的成員之一,經科學家的長期觀測,在銀河系外,大約有1000億個像銀河系這樣的星系,統稱河外星云。從另外一個角度講,宇宙是由空間、物質、時間構成??臻g是宇宙的框架,物質是宇宙的內容。時間,宇宙沒有統一的時間體系,這個時間是地球人用的時間單位。
3.對宏觀宇宙的研究:
(1)對宇宙的鑒測手段。
(2)對宏觀宇宙的研究:A.宇宙在膨脹。B.宇宙中的射線:遠紅外線、X射線、γ射線。C.宇宙中的特殊星體:中子星,白洞、黑洞,磁星。D.超光速和宇宙中看不見的物質:超光速,反物質,暗能量,暗物質,隱形世界。
(3)銀河系、太陽、地球和月亮。
4.對微觀物質的研究。
二、步入殿堂
(一)瑰麗的中國古代文化:
氣功是中國古代文化中的一顆明珠,它以《道德經》、《易經》、《黃帝內經》作為理論框架,以“天人合一”和“身心合一”為其指導原則。
(二)人體生命的奧秘:
1.人體生命的奧秘和宇宙形成有關:
(1)人體生命運動的內涵:A.人要經歷一個由生長、壯大到衰老、死亡的變化過程。B.人是萬物之靈,但存在著善惡的雙性變化。C.人要很好地利用宇宙中的氣物關系。
(2)人體生命的奧妙架構。什么是人體生命的奧妙架構:人體生命是由陽性的物質結構而成的血肉之軀、陰性的潛藏于物質結構中的能量結構以及性靈結構中的精神意識所組成。人體的血肉之軀由顯性的七大系統、隱性的經絡系統以及統帥顯隱系統的水系統組成。人體生命的性靈結構――精神意識,它可分為兩個層次:顯意識和潛意識。
1高校運動人體科學實驗教學改革的目的
從我國高校的運動人體科學實驗室來看,表現出了非常有特色的實驗內容、實驗器材與實驗應用,通過結合人體靜態與運動態的機能變化,來開展運動人體科學的實驗研究。受到運動人體科學實驗特殊性的影響,實驗項目設置的開放性、創新度等有了非常大的可利用空間。當下的運動人體科學實驗教學,一方面要幫助大學生學會基本的實驗操作方法,還要幫助大學生提升實驗創新設計的能力。在實驗教學的過程中,一方面要注重教材基本實驗設計所表現出來的精致性,更要幫助大學生去感悟和思考實驗設計者的實驗研究思路,從而更好地達成實驗操作的目的。當前,我國高校的運動人體科學實驗內容主要有運動人體解剖學、保健學、運動生物化學、運動生物力學等人體科學實驗,從當前的運動人體科學實驗教學的發放來看,大部分采用的是分學科教學方式,即各教師根據相關課程實驗的基本要求,來開展所教課程的實驗內容,這難免會造成學科間的聯系不強,影響了大學生所學知識綜合運用能力的考量。
2高校運動人體科學實驗教學改革的策略
2.1提升運動人體科學模塊化教學的精準使用
通過對當前我國運動人體科學專業所在高校的實驗教學狀況分析,大部分高校使用的是分課程教學的方式,即不同的教師負責所授課程的實驗教學,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運動人體科學實驗教學出現交叉重復的問題,導致運動人體實驗課處于較低的層次,并且實驗缺乏系統性,很難有效地提升大學生參與運動人體科學實驗的積極性,實驗創新與應用能力更難以提升。在新的實驗室管理過程中,管理人員的職責是做好實驗室的日常事務、維護保養好實驗的器材與設備,并統籌規劃實驗項目,從而更好地提升實驗儀器和實驗設備相互間的資源共享效果,減少實驗設備的采購費用,提升高?,F有實驗器材的使用效率。模塊化教學是在打破原有的單一課程教學體系的基礎上,實現運動人體科學實驗教學內容、學科知識結構相近的簡單驗證型實驗等實施有效地整合與設計,并將其歸納分類的方式,進而提升運動人體科學實驗項目從簡單地驗證轉化成設計型、綜合考查型的過程。這種轉變對提升運動人體科學專業大學生的實驗興趣、應用能力、創新能力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例如,在運動生理學的實驗身體成分測定這一內容、人體心電圖的描記,保健學實驗里面同樣也有人體心電圖的實驗,這就造成了不同學科的實驗重復問題。因此,為了避免重復,可以通過分類整合與模塊實施的方法,來提升模塊分類的精準化,從而幫助大學生能夠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實驗設計和實驗創新當中,達到模塊化實驗教學效益提升的目的。這樣能夠進一步提升運動人體科學實驗教學的信息含量,幫助大學生拓寬運動人體科學的知識面,促進運動人體科學知識的系統掌握與應用。
2.2創新運動人體科學實驗教學綜合化實施力度
高校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是通過安排大學生參與相關的科研內容,促進大學生在課余時間更多地進行實驗設計與動手操作的機會。借助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能夠讓科研成為大學生實驗操作能力的載體,幫助大學生獲得實驗學習的時機,培養大學生實驗創新的能力。有效的實驗教學是培養運動人體科學應用型人才的基本手段。傳統的教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為大學生提供較為系統的運動人體理論知識,但是缺乏基本的運動人體科學實踐,往往不利于大學生實踐能力和動手操作、知識應用能力的提升。而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的引入,就是幫助高校大學生獲得更多的實驗操作機會,讓大學生在校學習期間能夠掌握更多的實驗技能、實驗應用知識。高校運動人體科學實驗室在加入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之后,能夠將前期所掌握的實驗內容教學方法、實驗教學進度等編排到教育體系當中,促進實驗教學項目的系統化。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的加入,能夠有效地提升運動人體科學大學生對綜合知識的運用與把握能力。同時,這些實驗項目在實驗室中開展,促進了大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實現了雙向促進。
2.3重視開放式運動人體科學實驗的使用
在運動人體科學實驗教學的過程中,驗證型的運動人體科學實驗,往往是安排大學生根據教材中的實驗內容提前展開預習,再到運動人體科學實驗室做實驗,因為運動人體科學實驗是驗證型的實驗,所以在運動人體科學實驗教材里面的設計方案、實驗步驟等較為詳細,大學生不用自行設計實驗內容,根據實驗教材的順序做完就可以。這就使得大學生雖然做了實驗,卻是被動地接受,對整個實驗的目的等缺乏深入的研究與認識,這就造成了大學生在設計畢業論文的時候,不能夠有效地進行論文的創新與攝入的研究,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日常實驗教學關注大學生創新設計不夠。所以,為了更好地提升運動人體科學專業大學生的實驗能力,可以借助開放式實驗教學來達成。在運動人體科學專業學習的過程中,大部分實驗內容與運動訓練有著密切的關系,運動人體科學實驗既可以在實驗室進行操作,也可以在比賽場等開展測試實驗,從而實現實驗空間的轉化。這種轉化使得高校大學生以更為專業的眼光與思維,對待運動訓練、比賽中的生理現象,并通過這些問題的實驗方案的自行設計與實驗結果的科學預測,達到發展大學生參與運動人體科學實驗的積極性與創新性。
3結語
運動人體科學實驗教學的方法等對實驗教學的質量會產生直接的影響,實驗教學質量的高低關系到運動人體科學專業大學生綜合能力、就業競爭力的水平高低。因此,為了更好地提升運動人體科學實驗教學的質量,各個高校要在對現有實驗教學方法、評價方法分析的基礎上,不斷地提高運動人體科學實驗教學的創新力度,在幫助大學生掌握基本的運動人體科學實驗動手技能的基礎上,提升大學生的實驗應用能力,從而更好地實現高校運動人體科學實驗教學的效益。
參考文獻:
[1]黃天云.高師體育院校運動人體科學本科專業的現狀思考[J].才智,2016(7).
[2]孫睿哲.高校運動人體科學專業建設過程中的問題分析與對策研究[J].城市地理,2015(20).
[3]蒙恩.淺議運動人體科學的實驗教學改革[J].當代體育科技,2013(34).
朱曉蘭運動人體科學學院
實習是我院本科生必修的課程之一,是學生對自己所學知識進行總結性檢驗的過程,又是走向工作崗位前一次很好的鍛煉機會,同時也是對學院教學工作的一次“質檢”過程。實習對本科生畢業后更好、更快地適應社會、適應本職工作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我院歷來十分重視本科生的實習工作,把本科生的實習當成全院一項很重要的工作來抓。
為了更好地適應新的形勢,從××年開始,我院在認真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制定了新的本科生實習方案,對學生實習時間和內容作了相應的調整。縱觀級學生整個實習過程,綜合各方面意見,可以看出,原創:此次實習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通過實習,不僅使學生的綜合能力素質得到了提高,而且促進了實習單位各方面的工作。
一、實習時間的安排更趨合理
我院級以前畢業生的實習活動在第七學期前九周完成。由于實習時間比較短,使實習計劃無法有效而順利地完成。針對這種情況,級以后的實習時間調整為第六學期和第七學期,在我院實驗中心和康復中心分散進行。經過三年的實踐,發現這種安排在實踐中難度很大,存在許多弊病。今年,由于學生在第七學期大多數已修完畢業學分,前九周時間空閑,而后九周忙于考研復習和做畢業論文的前期準備工作,考慮到今年畢業班的特殊情況,經過學院研究,并請示有關部門,決定把級運動人體科學專業學生的實習安排在第六學期末結束后至第七學期的前九周結束,即在⒎⒏⒐四個月進行實習。這樣一方面增加了實習時間,另一方面也使實習更加集中,既保持了實習時間的連續性,便于實習工作的深入開展,又不影響學生在第七學期的后九周畢業論文和學生考研復習等工作。
二、實習基地的建立為實習工作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過去,由于實習基地的不確定以及經費不足等原因,我院學生的實習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體療康復實習(在我院康復中心進行);第二部分是病例實習(在我院康復中心進行);第三部分是科研儀器操作及科研實習(在我院實驗中心進行)。這種實習方案雖然實習內容很豐富,但由于實習基地的范圍很狹小,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因此實習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為了使實習更有效,更有針對性,我院下決心實行實習改革,××年月,我院主管教學的副院長王瑞元教授親自到上海、無錫、宜興等地進行考察調研。通過考察調研發現,基層運動隊和科研單位對我專業學生非常歡迎,經多方協調,河北體育科研所、江蘇體育科研所、安徽體育中心、上海體育運動技術學校匯豐基地、上海閔行區少體校、北京康比特威創體育新技術發展有限公司、國家體育總局游泳中心、信息管理中心、社體中心、朝陽醫院康復保健科等單位能夠接納我院的學生實習,有些單位希望成為我院長期的實習基地。鑒于這種情況,由副院長王瑞元牽頭,辦公室主任兼教學秘書李珉、輔導員朱曉蘭協助,在學院院長謝敏豪和黨總支副書記李荷的支持下,完成了級名學生的實習派遣工作。(具體安排請詳見附表:級實習派遣明細表)
三、實習的內容得到了進一步的充實
在級實習過程中,學生在不同的實習基地完成了不同的實習內容,包括:⒈以科研實驗為主的實驗室工作(江蘇體科所、河北體科所等科研單位);⒉保健康復工作(國家奧運集訓隊、朝陽醫院康復保健科);⒊隨隊科研教練工作(河北秦皇島自行車訓練基地、安徽體育局水上中心);⒋科學營養膳食指導工作(上海閔行區少年體校);⒌運動營養品的開發研制及推廣工作(康比特公司);⒍辦公室行政文秘工作(體育總局游泳中心、社會體育指導中心);⒎計算機網絡工作(國家體育總局信息中心);⒏宣傳工作(校黨委宣傳部)等等。由于實習內容豐富,使學生在多方面得到了鍛煉,也為他們就業提供了更多的機會。
四、實習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學生實習期間,為了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實習情況,及時解決可能出現的各方面問題,副院長王瑞元帶領李珉和朱曉蘭專門到各實習基地了解實習情況。
各實習單位都非常重視學生的實習,派專人進行指導,并做到有計劃、有實施、有保障??当忍毓緦iT為我院學生制定了長達頁的實習計劃,并配有專門的指導老師;運動醫學研究所的領導親自帶領實習生進行課題研究;被派往國家體育總局各中心的學生都被各中心領導委以重任,獨當一面完成工作;各體科所對我院學生進行專門培訓,并將所里貴重的實驗儀器提供給學生使用,并對實習學生加以指導。通過實習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提高了他們動手操作的能力,使他們將理論與實踐更好地結合在一起,提高了專業能力和專業素質,為他們今后不論是繼續深造還是走向工作崗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受益匪淺。
我院學生通過他們誠懇的態度、謙虛的品格、敬業的精神和艱苦的工作得到實習單位領導和同事們的一致認可,對我院學生不怕苦、不怕累、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開展工作等等表現給與了高度評價和贊賞,有的甚至要求延長學生的實習時間,有的明確表示要學生畢業后去工作,可以看出,我院學生在各實習單位充分展現了北京體育大學學生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展現了運動人體科學學院學生較強的專業理論水平和較多的綜合素質以及良好的學風。同時,通過腳踏實地的工作,為實習單位各項工作的開展發揮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五、今后實習過程中需著力解決的問題
新的實習方案的施行,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為了保證今后的學生實習工作更加有效而順利的開展,還要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調整⒈級的第七學期前九周的課程安排
由于實習占用第七學期前九周的時間,這對于執行教學的級、級學生,就存在要適當調整教學計劃的問題,原創:使他們必須在第六學期結束前修完所有學分,以便使他們更集中精力參加實習。
.做好實習前的準備工作
通過本次實習,許多學生感覺到專業實習中遇到的最大問題是實驗儀器的操作,而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鍛煉和培養是遠遠不夠的,而且由于人員和資金等問題,現有的實驗、科研儀器還不能讓每個學生親手操作,阻礙了學生綜合專業水平的提高,今后學院要重點解決此問題。
.建立鞏固的實習基地
創造更多的實習機會、豐富實習內容、建立鞏固的實習基地應成為我院今后的工作重點之一,只有這樣才能在一定程度上給學生一定的自由度,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并結合自己今后的工作進行選擇,使實習更有針對性,更好地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關鍵詞:體育學科 實驗教學 新思路
一、現狀
1.學生理論基礎知識單薄,實驗學習興趣不高
普通高校體育專業學生的生源絕大多數來自于有體育特長的高中學生,很多學生入學成績遠低于普通高校招生的入學成績,他們對理論學習的興趣較低,尤其是運動人體科學類課程大多數知識是學生很不擅長的記憶類的內容,其學習成效的好壞更依賴于實驗課程中所獲得的直接學習經驗。但由于長期以來的實驗內容的設置更多的是與理論課程高度相關的驗證性內容,與體育運動實踐的關聯性不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加之操作不規范,實驗經驗少,故在實驗后獲得的學習效果不佳。
2.實驗教學依附于各理論課程,各成體系,實驗教學內容交叉重復
在傳統體育專業的教學過程中,運動人體科學類課程中的實驗教學只是輔的教學,是用來配合理論教學,無論是實驗管理體系、實驗課程設置,還是實驗內容選擇都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實驗教學體系設置和開設依附于各理論課程,實驗教學缺乏全面、系統的統籌安排和相對獨立性。運動人體科學實驗,一般在理論教學計劃中安排一定的實驗課時,教學內容完全圍繞理論課,致使各課程實驗教學彼此獨立,實驗教學內容沒有交叉和滲透,各課程實驗教學間有機的聯系被人為地割裂,甚至出現重復實驗內容。
3.實驗設備陳舊老化,內容及方法手段更新慢
除一些專業的體育學院,一般高校的體育學院在進行建設時多偏重于運動場館的建設,運動人體科學實驗室建設普遍重視不足,建設資金偏少,導致實驗設備陳舊,器材組(套)件數少,更新速度慢,實驗技術落后,導致一些實驗無法正常開設,嚴重制約了實驗教學的順利進行。
4.實驗教學形式單一
運動人體科學實驗教學的形式相對封閉,時間集中在課堂,場地集中在實驗室。但課堂時間有限,有限時間不能進行充分的實踐,只能保障基本教學任務的完成,無法滿足部分學生要求進行更深層次學習的要求;實驗教學與其他院校、專業交流匱乏,不能取長避短。學生的實驗經驗獲得與體育運動實踐相差較遠,不能真正在體育運動過程中發揮其醫學指導和醫務監督的作用,在運動場地、體育比賽中,又不能進行因時、因地教學,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受挫,不易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5.實驗室管理落后
部分高校在近年來購進的一些大型先進的儀器,也因其功能的精密性和使用操作的規范性,對儀器的管理有較高的要求,致使實驗教學尤其是本科教學很少能利用,導致實驗手段與現代技術相脫離。部分實驗室設備也存在重復購置,造成資源浪費。部分學校實驗室仍沒有實行開放式實驗教學管理,課余時間無法對學生開放。
二、人體科學實驗教學改革新思路
1.構建獨立的運動人體科學實驗教學體系
實驗教學內容的更新和優化應以建設有利于培養創新人才的實驗課程體系和教學模式為目標,以適應高素質創新人才的培養。針對運動人體科學發展的趨勢及社會發展的需要。按循序漸進的階梯方式,根據實驗內容的復雜程度、包含知識點的多少,將運動人體科學實驗體系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層次,基礎性實驗課程類。突出基本知識、基本操作、基本技能在實驗教學中的重要性。代表課程如人體解剖學,運動生物力學,運動生理學和體育保健學等。第二層次,綜合性實驗課類。著重綜合性實驗,以掌握基本的運動人體科學研究方法為目的,旨在培養學生掌握基本的運動人體科學科學研究方法。第三層次,設計性實驗課類:完善研究設計性實驗,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實驗內容具有一定的開放性。第四層次,專業段研究性實驗:逐漸展開學生自主實驗,本層次實驗由學生自主選題,內容完全開放,類似于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進行的課題研究,突出學生的個性培養,為優秀成才創造條件。
2.創建開放式實驗教學體系,進行開放式實驗教學
運動人體科學類實驗進行開放教學,是給學生提供時間和空間充分開放和自由地進行實驗的環境。開放式實驗教學包括兩個方面:對學生開放和對社會開放。對學生開放是指除課堂實驗時間之外,實驗室應每天定時向學生開放,學生可根據學習興趣和自身基礎,學生可隨時來實驗室,練習實驗操作或選做自己感興趣的項目,還可安排一定的時間對社會開放,為社會公共提供體質測評、健身、理療等方面知識咨詢和檢測服務。此外,走進各類運動場所和各種體育比賽場地,開展相應的實驗項目,提高學習興趣,養成自主學習、探討研究的良好學習習慣。
3.實現實驗儀器數字化和多功能化
實驗儀器的數字化和智能化代表了信息化發展的方向,因此我們的應該致力于大型的多功能實驗平臺的開發和使用,如現已投入使用的運動心肺功能測試系統、多導運動信號處理系統,則能在同一系統中完成多組別的實驗數據的測試并進行記錄分析,如此進行的實驗教學既節約了實驗設備的購置費用,又可以讓學生能與體育科學研究實際工作相結合,獲得人體科學的實踐經驗。
4.增強對實驗教學人員的培訓
學生進行實驗活動的引導者是教師,實驗教師對實驗成果的好壞有直接的影響。實驗教學質量的提高,教師隊伍是關鍵。合理實驗師資隊伍的培養,是提高整體體育科研水平和引領學生進行科技活動的關鍵。我們不能只著眼于引進高水平的人才,吸引博士,碩士到實驗教學崗位,更應該是通過各類的培訓、進修、學習的機會,提高業務水平,形成一支結構合理、專業素質強、科研能力高的師資隊伍。
5.改善實驗教學的評價體系
體育實驗教學效果評價的主體主要包括學校、教師和學生。學校作為主導對體育專業實驗室進行管理,以教師和學生為主體,主動參與實驗教學改革,提高實驗教學管理水平,改進實驗教學的管理模式。以增加學生實踐運用能力為目的,以體系化的實驗環節為過程,建立符號社會需求的評價體系。
三、結論
運動人體科學實驗是實踐應用性強的實驗課程,不僅要求學生有運動相關的基礎醫學知識,更要求學生在運動實踐中能夠進行應用。用理論指導運動實踐,在運動實踐中檢驗理論。教會學生進行思考和總結,則達到了培養人才的最終目標。
參考文獻:
[1]趙煥彬,王海濤,劉彩綿等.體育院校實驗室及實驗課現狀與發展對策[J].體育學刊,2006.
[2]黃麗敏.關于高校體育專業實驗教學改革的探討[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9.
[3]王珍武,劉麗艷,徐群.關于體育實驗教學的改革[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2.
[論文摘要]運動人體科學專業在醫學院校的發展已初見規模,為了克服體育院校辦此專業的缺陷,凸顯醫學院校的特色,以滿足社會需求,文章從培養方案與社會需求的關系出發,以將學生培養成為具有“能用體育的方法去解決人的健康問題”的復合型人才為目標,提出了醫學院校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的發展方向。
運動人體科學是一門多學科交叉的邊緣性學科,是利用生物學與醫學知識研究體育運動對人體形態結構、功能和代謝等方面相互關系及其規律的學科。它既涵蓋體育科學中的運動生理、運動生化、運動保健與康復、運動生物力學等課程,也包含生物科學和醫學等學科中的一些基本理論知識。1998年教育部將運動人體科學設置為本科專業,屬于教育學的體育學類。2004年普通醫學院校開始招收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的學生。但因該專業招收的對象是“普通理科生”并且授予教育學學士學位,再加上該專業是一個新專業,缺乏辦學經驗,大部分醫學院校在培養方案和專業建設上,基本上套用體育專業和臨床醫學等專業的相關課程,難以體現“以運動的方式和方法去解決人的健康問題”為特色的課程體系,導致在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上產生了偏差。為了更好地促進運動人體科
學專業的建設與發展,筆者就醫學院校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的發展方向談以下幾點體會。
一、醫學院校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的現狀
1.培養方案。運動人體科學的產生和發展順應了我國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的需要。到2007年止,全國擁有該專業的本科院校達27所,其中,已招生的醫學院校就有5所。各院校的總體培養目標與1998年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中所提出的培養目標基本一致,即“培養具備運動人體科學理論和實驗研究能力,能在中等以上學校、體育科研機構、運動訓練基地和保健康復等部門,從事運動人體科學方面的教學、科研、競技運動和康復指導的高級專門人才。修業四年,授予教育學學士學位”。
2.課程設置。因該專業緣起于體育院校,在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的設置方面,招收的是普通理科生,并且他們的體育技能素質又較差,再加上大部分體育院校缺乏臨床醫學專業作支撐,導致在課程設置中基礎課程偏多,而醫學知識過于簡單,特別是“在神經系統、骨關節、心血管、慢性疼痛等疾病的康復方法和手段,以及心理學方法在康復治療中的應用等方面的內容”就更少。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大多數院校在醫院實習的時間偏少,不能很好地適應運動康復的要求。
3.教材建設。教材是規范課程內容,體現課程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目前我國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的教材建設嚴重滯后,大多是使用臨床醫學專業和體育教育專業中的相關教材,在教學內容上難免造成不連貫性,影響教學質量。教材與培養目標不相匹配,就很難適應現在的教學要求。
4.畢業生的就業情況。因所學課程大多為體育方面的知識,而大多數學生的愿望又是想成為康復治療師,再加上目前社會上對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的了解和認識不足,導致該專業的畢業生“能在中等以上學校、體育科研機構、運動訓練基地和保健康復等部門,從事運動人體科學方面的教學、科研、競技運動和康復指導”就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就業前景不盡如人意。
總之,隨著康復治療學專業的發展,若運動人體科學專業不拓寬專業培養口徑,不改變招生對象以及學位授予方式,不對該專業的培養方案和課程設置進行改革,則在醫學院校的發展道路將舉步維艱。
二、醫學院校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的發展前景
中國已逐漸步入老齡化社會,由此而帶來的老年人身體鍛煉和病后康復等問題,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為此,學校必須制訂科學合理的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為培養社會所需的既懂醫、又懂鍛煉的復合型運動人體科學專業人才而努力。
1.培養目標應與市場需求相統一。在現代生活方式疾病已成為全球公共健康核心問題的背景下,體育運動在這類疾病防治上的重要作用已初顯端倪,作為主要培養專門從事“體療”人才的運動人體科學專業已成為社會緊缺專業。為此,醫學院校應根據其獨特的資源優勢,靈活把握培養目標,既不能將運動人體科學專業混同于體育教育學專業,也不能將它類同于康復治療學專業。應根據市場需求,認真探索體育與醫學之間的內在聯系,突出“如何運用體育的方法解決人的健康問題”這一主線,制訂培養方案,建立合理的課程體系,以滿足社會市場需求。醫學院校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的業務培養重點應是:掌握體育、生物學的基本理論、各項基本的體育訓練方法以及康復醫學的基本理論,學會運用運動處方解決人類健康問題,即在掌握醫學理論的基礎上,采用適宜的運動量和運動形式來促進人體組織結構和生理機能的一系列積極變化,提高患者免疫能力。
2.凸顯醫學院校特色。運動人體科學專業始建于體育院校,“落戶”于醫學院校,為了與體育院?;パa,凸顯醫學院校運動康復的特色,將學生培養成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復合型”人才,成為較好地從事保健康復工作的“體療師”,應按照寬口徑、厚基礎、重能力的要求,采取前期公共教學模塊與后期專業分流的方式,合理設置教學課程。具體來說:第一,要將招生對象由“普通理科生”調整為“體育生”,學制四年,授予教育學學士學位或理學學士學位。第二,在大一和大二期間,采取公共教學模塊,讓學生掌握體育學及康復醫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主干課程除大學公共課外,應有系統解剖學、功能解剖學、運動生理學、運動生物化學、運動生物力學、基礎醫學概論、中醫骨傷學、運動營養學、運動心理學、體育保健學、運動創傷學、運動處方原理等課程。第三,在大三開始進行專業分流。一為“體育保健與康復”分流方向,主要是將學生培養成從事保健康復工作的“體療師”,主干課程為醫用物理、臨床醫學概論、醫學影像學、康復評定等,授予其理學學士學位;二為“休閑體育”分流方向,主要是培養學生具有休閑體育發展所需的學術研究、技術指導以及教育、組織管理與策劃的能力,主干課程為教育學、休閑體育概論、休閑體育社會學、休閑體育管理學以及體育技能實踐系列課,授予其理學學士學位;三為“體育教育”分流方向,主要是將學生培養成懂得康復保健知識的中小學體育教師,主干課程與師范院校的類同,授予其教育學學士學位。
3.合理安排畢業實習。實習是學生即將工作前的一個培訓階段,為學生向職場轉變做準備,非常重要。專業分流為“體育保健與康復”方向的學生,主要安排在醫院康復科進行實習,時間一般為6~8個月左右;專業分流為“休閑體育”方向的學生,主要安排在健身俱樂部或中學進行實習,時間一般為2個月左右;專業分流為“體育教育”方向的學生,主要安排在中小學進行實習,時間一般為2個月左右。所有分流方向的學生在第8學期返校后,針對實踐中出現的知識和技能空白,有所側重地進行補課。
三、對我國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發展的建議
為更好地促進、規范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的建設與發展,進一步深化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的改革,培養出高質量的專業人才,應組織專家編寫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的主干課程教材。
把握人才市場需求,及時調整專業的培養方向及人才培養目標,在招生對象方面,應將普通理科生改為體育生,以拓展畢業生就業渠道。因普通理科生體育技能稍差,對體育運動的興趣不濃。
同時,要瞄準人才市場需求,加大宣傳力度,注重人才培養質量和適應性,使運動人體科學專業建設走上良性循環的軌道。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摘要】近年來分子生物學技術以及其它高、新技術在病理領域得到廣泛的應用,同樣作為體育界的基礎研究學科運動人體科學的發展已經不能滿足簡單的宏觀的研究,越來越多的醫學檢驗以及病理學實驗技術在運動人體科學廣泛應用,尤其是組織病理學技術中定位技術,例如免疫組化、原位雜交等。本文就以上三種病理學常用的定位技術的方法進行綜述。
【關鍵詞】組織病理學;技術;運動人體科學
【中圖分類號】 R818.0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1074(2009)04-0045-01
1免疫組織化學實驗技術
隨著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技術的廣泛應用,病理學研究產生了劃時代的飛躍。免疫組織化學是病理學實驗中常用的方法,是在蛋白質水平用各種特異性抗體檢測細胞內各種抗原物質。根據標記物的不同,免疫組織化學技術可分為免疫熒光細胞化學技術、免疫酶細胞化學技術、免疫鐵蛋白技術、免疫金-銀細胞化學技術、親和免疫細胞化學技術、免疫電子顯微鏡技術等。
1.1免疫組織化學實驗步驟免疫組化技術是在組織化學的方法上結合免疫學的理論和技術發展起來的一門新技術。其原理是利用免疫學的核心――抗原體特異性結合的原理,用標記抗體追蹤抗原,通過化學反應使標記于結合后的特異性抗體上的顯示劑,如酶、金屬離子、同位素等顯示一定的顏色,并借助顯微鏡、熒光顯微鏡、電鏡對其顏色進行觀察,以達到檢測抗原物的目的[1]。
1.2免疫組化技術的優點免疫組化技術的優點:①特異性強,免疫組化中抗體與組織細胞中的抗原的結合是特異的。如白細胞共同抗原(LCA)顯示淋巴細胞成分。②敏感性高,而今,由于抗生物素―生物素(ABC)法和鏈酶素―過氧化物酶連接(SP)法的出現,使抗體的稀釋度(代表敏感度)達到了上千、上萬,甚至上億倍,使免疫組化技術更加可靠。③定位準確,由于抗原抗體的結合是特異的,因而免疫組化技術可在組織和細胞內準確定位,對不同抗原在同一組織或細胞中進行定位觀察,將形態與功能相結合,對疾病進行深入的研究。
2原位雜交實驗技術
原位雜交是將組織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技術結合來檢測合定位核酸的技術。它是用一段已知序列的核苷酸片斷來檢測細胞內是否存在欲檢測物質的DNA或RNA,是比免疫組化更加靈敏而深入一個層次的檢驗方法。根據所選探針和待測靶序列的不同,核酸原位雜交有DNA-DNA雜交、DNA-RNA雜交、RNA-RNA雜交等。
2.1原位雜交技術的應用原位雜交由于不需要從待測組織中提取核酸,可完好的保存組織、細胞的形態結構,將形態學與基因功能活動的變化相結合進行多層面的研究。主要應用:①細胞特異性mRNA轉錄的定位可用于基因圖譜、基因表達和基因組進化的研究;②感染組織病毒DNA/RNA的檢測和定位;③癌基因、抑癌基因及各種功能基因在轉錄水平的表達及其變化的監測;④基因在染色體上的定位;⑤檢測染色體的變化;⑥間期細胞遺傳學的研究。
2.2原位雜交技術與免疫組化的比較
2.2.1兩者的區別原位雜交與免疫組化染色技術相比較,這兩種方法的共同之處均具有定位檢測的功能,且均有較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所不同的是免疫組化染色是用的是抗體,其檢測對象是抗原,機制是抗原-抗體的特異性結合,是蛋白質表達水平的檢測;原位雜交使用的是探針,遵循堿基互補配對的原則與待測靶序列結合,是DNA或mRNA水平的檢測。從實驗方法來看,免疫組化染色操作相對簡單,成本相對較低,受外界因素的影響相對小;原位雜交技術無論從實驗設計上,還是從實際操作上均較免疫組化染色復雜,成本的高低與試劑的種類和來源密切相關。一般而言,直接選用商品化的標記探測和檢測試劑盒的實驗成本較高;熒光標記探針較非熒光標記探針的成本高,對樣本及實驗條件的要求較高,也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
2.2.2免疫組化與原位雜交雙標技術雙標技術是在同一張組織切片上標記兩種不同的抗體或同時應用兩種不同的檢測手段,如免疫組化和原位雜交技術,在不同層次來檢測同一細胞上某些物質的表達是否有相關性的一種實驗方法。與傳統的單項檢測相比,雙標記具有無可比擬的優越性,可以克服由于切片間各種差異而引起的時間或空間的樣本誤差。實驗方法上先進行原位雜交會減少免疫組化過程中對待測DNA或RNA的破壞或影響,一般目前均推薦先進行原位雜交后進行免疫組化標記[2,3]。具體的操作跟單純的免疫組化和原位雜交各自的方法一致。需要注意的問題就是:①所用的實驗設備必須經DEPC水浸泡或200℃烤箱過夜,操作時須帶口罩及手套;②當雜交步驟完成后,切片必須認真浸泡及長時間洗滌至少超過30min。③作免疫組化的各步驟時間均須適當延長,以增加抗原抗體間的結合,楊青春等人研究發現每個步驟均延長2~3倍時間。④免疫組化顯色后不需要用蘇木精復染,以免遮蓋核信號。
參考文獻
[1]紀小龍,施作霖.診斷免疫組織化學[M].北京:軍事醫學科學出版社,1997.5.
[2]許良中.實用腫瘤病理方法學[M].上海: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1997:222-223
【論文摘要】近年來分子生物學技術以及其它高、新技術在病理領域得到廣泛的應用,同樣作為體育界的基礎研究學科運動人體科學的發展已經不能滿足簡單的宏觀的研究,越來越多的醫學檢驗以及病理學實驗技術在運動人體科學廣泛應用,尤其是組織病理學技術中定位技術,例如免疫組化、原位雜交等。本文就以上三種病理學常用的定位技術的方法進行綜述。
1免疫組織化學實驗技術
隨著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技術的廣泛應用,病理學研究產生了劃時代的飛躍。免疫組織化學是病理學實驗中常用的方法,是在蛋白質水平用各種特異性抗體檢測細胞內各種抗原物質。根據標記物的不同,免疫組織化學技術可分為免疫熒光細胞化學技術、免疫酶細胞化學技術、免疫鐵蛋白技術、免疫金-銀細胞化學技術、親和免疫細胞化學技術、免疫電子顯微鏡技術等。
1.1免疫組織化學實驗步驟免疫組化技術是在組織化學的方法上結合免疫學的理論和技術發展起來的一門新技術。其原理是利用免疫學的核心——抗原體特異性結合的原理,用標記抗體追蹤抗原,通過化學反應使標記于結合后的特異性抗體上的顯示劑,如酶、金屬離子、同位素等顯示一定的顏色,并借助顯微鏡、熒光顯微鏡、電鏡對其顏色進行觀察,以達到檢測抗原物的目的[1]。
1.2免疫組化技術的優點免疫組化技術的優點:①特異性強,免疫組化中抗體與組織細胞中的抗原的結合是特異的。如白細胞共同抗原(LCA)顯示淋巴細胞成分。②敏感性高,而今,由于抗生物素—生物素(ABC)法和鏈酶素—過氧化物酶連接(SP)法的出現,使抗體的稀釋度(代表敏感度)達到了上千、上萬,甚至上億倍,使免疫組化技術更加可靠。③定位準確,由于抗原抗體的結合是特異的,因而免疫組化技術可在組織和細胞內準確定位,對不同抗原在同一組織或細胞中進行定位觀察,將形態與功能相結合,對疾病進行深入的研究。
2原位雜交實驗技術
原位雜交是將組織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技術結合來檢測合定位核酸的技術。它是用一段已知序列的核苷酸片斷來檢測細胞內是否存在欲檢測物質的DNA或RNA,是比免疫組化更加靈敏而深入一個層次的檢驗方法。根據所選探針和待測靶序列的不同,核酸原位雜交有DNA-DNA雜交、DNA-RNA雜交、RNA-RNA雜交等。
2.1原位雜交技術的應用原位雜交由于不需要從待測組織中提取核酸,可完好的保存組織、細胞的形態結構,將形態學與基因功能活動的變化相結合進行多層面的研究。主要應用:①細胞特異性mRNA轉錄的定位可用于基因圖譜、基因表達和基因組進化的研究;②感染組織病毒DNA/RNA的檢測和定位;③癌基因、抑癌基因及各種功能基因在轉錄水平的表達及其變化的監測;④基因在染色體上的定位;⑤檢測染色體的變化;⑥間期細胞遺傳學的研究。
2.2原位雜交技術與免疫組化的比較
2.2.1兩者的區別原位雜交與免疫組化染色技術相比較,這兩種方法的共同之處均具有定位檢測的功能,且均有較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所不同的是免疫組化染色是用的是抗體,其檢測對象是抗原,機制是抗原-抗體的特異性結合,是蛋白質表達水平的檢測;原位雜交使用的是探針,遵循堿基互補配對的原則與待測靶序列結合,是DNA或mRNA水平的檢測。從實驗方法來看,免疫組化染色操作相對簡單,成本相對較低,受外界因素的影響相對??;原位雜交技術無論從實驗設計上,還是從實際操作上均較免疫組化染色復雜,成本的高低與試劑的種類和來源密切相關。一般而言,直接選用商品化的標記探測和檢測試劑盒的實驗成本較高;熒光標記探針較非熒光標記探針的成本高,對樣本及實驗條件的要求較高,也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
2.2.2免疫組化與原位雜交雙標技術雙標技術是在同一張組織切片上標記兩種不同的抗體或同時應用兩種不同的檢測手段,如免疫組化和原位雜交技術,在不同層次來檢測同一細胞上某些物質的表達是否有相關性的一種實驗方法。與傳統的單項檢測相比,雙標記具有無可比擬的優越性,可以克服由于切片間各種差異而引起的時間或空間的樣本誤差。實驗方法上先進行原位雜交會減少免疫組化過程中對待測DNA或RNA的破壞或影響,一般目前均推薦先進行原位雜交后進行免疫組化標記[2,3]。具體的操作跟單純的免疫組化和原位雜交各自的方法一致。需要注意的問題就是:①所用的實驗設備必須經DEPC水浸泡或200℃烤箱過夜,操作時須帶口罩及手套;②當雜交步驟完成后,切片必須認真浸泡及長時間洗滌至少超過30min。③作免疫組化的各步驟時間均須適當延長,以增加抗原抗體間的結合,楊青春等人研究發現每個步驟均延長2~3倍時間。④免疫組化顯色后不需要用蘇木精復染,以免遮蓋核信號。
參考文獻
[1]紀小龍,施作霖.診斷免疫組織化學[M].北京:軍事醫學科學出版社,1997.5.
在以市場化為主要目標的人才培養方式的今天,油畫作為傳統美術類重要專業之一,面臨著眾多挑戰,其挑戰主要有二,其一:以往的美術類油畫專業作為本科的培養目標是畢業后做中小學,甚至是高等學校美術老師,就現在來說,雖說并非不可能,但面臨的競爭相當大,主要是供大于求,且在中國的基礎教育中,似乎對那些非統考科目仍然有太多的不重視。具體說就是畢業生較多,但招老師的學校缺寥寥無幾,就像擠公務員一樣,有時候是幾十個人競爭一個崗位,難度可想而知。其二:以往培養的油畫專業本科生,由于其專業的兼容性,畢業后可從事的職業有報社或雜志美編,還有就是專業從事油畫創作,做職業畫家,最后一條路就是繼續深造讀研。這幾條路現在看來都不容易,做美編現在更多的是學平面設計的,做職業畫家壓力很大,考研深造是條不錯的路子,但并非適合每一個人。
現行的按年級和班級學大綱、材、統一進度的教學模式,是一種中小學的模式,它根本適應不了現代高等美術教育中應充分尊重學生個性多樣化和學習進度有差別的現實,我們不能像工廠流水線生產一樣培養統一標準化的藝術人才。“由于中國教學機制的緣故,長期以來,教與學是分離的,教的霸權與學的奴役始終是心照不宣的形式”,特別是對于像油畫這種傳統專業,在市場化的今天,一切為了就業,一切為了市場,油畫專業則首當其沖,面臨著更多的挑戰,由于國內的特殊情況,在一般的情況下油畫作品很難很快進入市場,而且在傳統就業方向縮水的今天,我們應該加大對油畫教學的改革力度,在保留傳統課程的基礎上,使之能為日益壯大的油畫市場服務。這樣油畫既能繼續發展,又能為畢業生就業提供新的路子,使之更好的服務于社會。因此,個人課題的教學實驗,試圖改變這種教師一統天下格局,每個學生在這一個階段對個人存在的問題和興趣,選擇一個點做系列深入的探討,尋找表現的各種可能性,從而增強創作能力和明確個人的審美傾向,也為油畫市場化作更進一步的深入探索。
二、改革目標
傳統的專業面臨著極大的挑戰與調整,正式引入中國也就百年歷史,油畫極大的社會審美、凈化心靈、陶冶情操、教化宣傳、引人為善等功能毋庸置疑,油畫作為文學藝術不可分割的部分其分量不可小視,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建設和諧社會的精神支柱之一。所以我們改革的目標就是通過對油畫創作課的拓寬調整使得每一個畢業生在就業時多一條出路,多一些選擇,但又不至于完全脫離本專業,能做到可進可退。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應該有不同的藝術發展方向,根據學習進度補充不同的基礎知識,因此教學應該是靈活的。我們常說的“因材施教”就是應該因人、因地、因時而采取不同的教學要求和不同的方法。當我們對當前教育體系單一化產生質疑時,個人課題的教學實驗試圖在教育如何培養多樣化人才,尊重不同類型的人,培養獨立的精神,激發創作的興趣等基本問題提出我們的思考和探求。具體為如下幾點:
1、讓學生理解自己創作的作品有所用,從而提高學生對油畫創作課的熱情和興趣。
2、活躍課堂學習的氛圍,使學生的學習在輕松和愉快的氛圍中進行。
3、個人課題式的創作教學實驗能更好培養多樣化人才,尊重不同類型的人,培養獨立的精神
4、減輕同學們對創作課的壓力和難度,做到隨時隨地搞創作,關注身邊生活的點滴,做到有話可說,有話想說。
5、在互動中掌握創作理論知識,在理論和實踐的相互訓練中熟練地將創作理論知識運用到繪畫實踐中去。
6、恰當的與市場接軌,做到畫有所用,為畢業生就業提供新的思路。
三、具體實施計劃
雖然課堂作業是學生解決造型規律性問題和訓練藝術表現力的主要實驗手段之一,但藝術本身也無所謂統一的標準,所以課堂作業的好壞并不是教學評價的唯一標準。我們應更關注學生的整體學習狀態:諸如個人的近期目標:要解決的問題、課余寫生、創作,以及遠期目標:畢業生就業面向等問題。尤其是以大量的創作來激活學生的學習狀態,學生就容易掌握學習的主動權,因此個人課題教學模式能較好地解決這一問題。具體實施計劃如下:
1、個人課題教學法不單是在課堂教學,還包括課外教學,利用課外時間,由學生根據個人的興趣和階段學習中的重點,自己選擇一個課題進入深入研究,可以是油畫基本語言訓練研究,如造型、色彩、空間、構圖、構成、筆觸、肌理等;也可以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題材,運用自身獨特的審美去尋找一種藝術感受,一個獨特的觀察角度,一種表現語言,完成系列性作業,尋找各種表現的可能性。比如,有些學生他就喜歡逆光,他就可以通過各種題材,各種角度來表現這一藝術感覺,激發創作思維,多嘗試,積極借鑒中外大師作品,逐步明確個人的審美傾向和藝術發展方向。
2、在大二分專業時就開始實施個人課題教學法,在完成教學大綱內容的同時,利用大量的課內課外時間指導學生進行系列創作訓練且對自己所不足的專業基礎進行補充和充電,使之更好地服務于創作。鼓勵學生以參加省內外美術展覽來帶動課外創作或者以市場為導向創作些可以出售的作品,以增強學生的創作動力。
3、我們力圖尋找一條將課堂規律性的基礎訓練與課外的學習創作和審美引導相結合的有效途徑,改變以往的基礎訓練與創作、審美環節割裂的兩段教學模式。每一個課題的長短時間不限,應盡量深入和窮盡后再轉入另一個課題。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每學期制定一次整體學習計劃和目標,且每個人做一次自我課題計劃包括課題研究題材內容、表現手法、持續時間及要解決的問題等,然后每月舉行一次理論學習研討會,每個學生作這一階段的學結及下階段的學習計劃,然后同學之間討論并提出不同看法,最后教師對學生近階段作品進行集體講評。時間長度二至四年級全過程。
關鍵詞:主持人形體基本功共性與個性科學性
節目主持人專業的形體訓練方法要有科學性、系統性、規范性和理論性,但目前在市場上找不到一套針對節目主持人或表演專業的形體訓練教材和教學法。即使有一些學校開設了主持人專業,但形體課的授課內容也因教師自身學習經歷的差異而各有不同。
在全國范圍內,培養本??茖W歷舞蹈教育人才的院校只有北京舞蹈學院等幾家,并且每年只有幾十名舞蹈教育畢業生走向社會。但在各級各類中等學校、青少年宮及藝術文化館等機構有成千上萬,再加上各級高等師范中的音樂系科等,社會對舞蹈教育專業人才的需求是極為龐大的,而北京舞蹈學院的這幾十名畢業生相對來講無疑是“杯水車薪”。雖然也有一些由專業團體“退役”下來的演員從事藝師教育工作,但是由于受到國家對從事教育工作人員學歷條件的限制,他們在晉級與專業職稱評定中容易遇到一些障礙。鑒于這種情況,一些學校就不得不啟用高師音樂專科畢業,且有些舞蹈特長的人員來“替補”,又由于音樂專業舞蹈課程的容量極為有限,這些人在上崗后就普遍地顯露出如舞蹈基本功底不扎實、編導與教學水平偏低等缺陷,使正常的教學進程與質量無法保障。
另一方面,社會和媒介對節目主持人的需要日益增多,高等院校的主持人專業應運而生。據不完全統計,現在全國已有100多家高等院校設有主持人專業或專業方向,另有一些高校則在中文、新聞、大眾傳播和藝術類專業里開設主持人專業的課程。但是,節目主持人的專業教育是一個新生事物,不僅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的運用尚在摸索之中,而且教材的建設相對滯后,直接影響了人才培養的規格。
因此,形體訓練要借鑒舞蹈基本功科學系統訓練中的“法”,形成主持人形體基礎訓練法,即形體基本功。
1980年7月12日,中央電視臺《觀察與思考》欄目播出時首次打出“主持人”字幕,以龐嘯為代表的5位出鏡記者以“主持人”身份出現于熒屏;1981年1月1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對臺灣廣播的《空中之友》節目出臺,推出主持人“徐曼小姐”。這兩個節目的相繼面世,標志著我國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的誕生。
從寬泛的意義上看,節目主持人與記者、編輯、播音員一樣都是隸屬于廣播電視傳媒機構,服務于觀眾的傳播者,而播音員與主持人又是直接面向觀眾,以有聲語言及體態語進行傳播的職業傳播者。主持人是廣播電視媒體中,集社會性與人際性于一身的最具親和力的傳播者。具體地說,這句話有兩層含義:一方面,從根本屬性說,主持人是黨的宣傳工作者,黨的新聞工作者,是廣播電視媒體中以有聲語言(含體態語)進行傳播的人,此其社會性;另一方面,從特殊性說,主持人以觀眾信賴和喜愛的朋友身份,以與觀眾平等的關系,以“個性化”“人格化”及觀眾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傳播,是最具有親和力的傳播者,此其人際性。
據科學家的研究和統計表明:在傳播信息的時候,語言(只是字和詞)的作用僅占7%,聲音(語言、語調及其他聲響)占38%,而占55%的信息是無聲的。從人們獲取信息的角度來看,來自聽覺的信息占11%,80%以上的信息則是通過視覺獲得的。這就告訴我們,在電視傳播的過程中,如果忽視了受眾的視覺需求,忽視了在言語播報中非言語信息傳播的作用,就等于丟棄了應傳遞的大部分信息內容。這是不符合電視傳媒基本特性和違背電視傳播基本要求的。因此,要成為一名全才的電視記者、播音員、主持人,在提高播音水平與技巧的同時,必須努力掌握運用形體動作進行非言語傳播的基本體能技巧,才能使電視傳播達到應有的水平。
在視屏傳播中,有聲語言的播報和運用形體語言進行無聲有形的信息傳播,是完成具有視聽特性的視屏傳播工作的兩大支柱。電視節目主持人傳達信息、表達感情,不僅要運用口頭語言,還要運用主持人的主體形象和體態語言。節目主持人的工作,從本質上說也是與受眾之間的一種審美對話。優美而富有個性的主持人形象和得體而富有表現力的體態語,能增強受眾的信任感,能幫助觀眾更好地理解主持人所要表達的內容,同時也給受眾提供了一種審美的享受。電視節目主持人的體態語,是一種以主持人面部表情、身體動作、空間距離及服飾等為手段傳播信息、交流感情并訴諸觀眾的無聲語言,又稱副語言。體態語是形體語言,它的基礎訓練是形體的訓練。然而,主持人的形體基本功訓練與舞蹈專業學生的基本功訓練既有著相同之處又有著不同之處。
舞蹈是一門科學,它對人體有著科學的訓練方法。每一個學習舞蹈專業的學生,在剛開始學習舞蹈時,都要接受正規的訓練,從地面訓練到把上訓練再到中間訓練。這個訓練過程是在基本功課上完成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在訓練中掌握正確的用力方法,并充分地訓練到身體上的每一塊肌肉,使學生掌握基本的形態、基本的舞姿,各種技術技巧及舞蹈專業人才所需的協調性、表現力、節奏感及對音樂的理解。
主持人形體的基礎訓練要借鑒舞蹈科學的訓練方法,這樣才有一定的科學性和規范性。大學本科主持人專業的學生在入校以前基本上都是高中生,他們是一張“白紙”,可能什么都不會,既沒有學過舞蹈也沒有學過表演受過語言訓練。有接觸過的也是少數人,他們在小時候上過訓練班,或者中專在某個藝校就讀。但大部分學生因文化和生長環境的不同,在生活中形成了他們的自然體態。如扣胸駝背、斜肩脖歪、胯部松懈等毛病。那么,在學習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有耐心的把正確的用力方法和舞姿教給學生,如何肌肉用力,怎樣讓線條更長一些,怎樣才有延伸感,怎樣才能更加挺拔不松懈等。在這個教與學的過程中,一定要嚴謹和規范化,要有階段性地進行訓練,要遵循從地面訓練到把上訓練再到中間訓練這樣一個螺旋式提升的規律。
一、主持人和舞蹈是兩個不同的專業,訓練的時間是不同的
1.舞蹈專業有中專五年制或六年制的,大學是四年制,因為舞蹈的特殊性,所以舞蹈演員都要從小(11—13歲)開始培養,在這9到10年當中基本功幾乎每天都在學都在練。
2.在大學4年當中,主持人形體課有一年或有兩年的。在實踐教學中,形體基本功應占一年,每周兩次課,每次90分鐘比較適合。特別對于17—22歲的播音主持專業的本科學生來說,他們正處于形體發展成熟、日趨定型的階段,這正是形體塑造的關鍵時期——形體可塑性大,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強,接受訓練的愿望強烈。如能抓住這一特定時期科學、系統、有針對性的形體訓練,并開掘、發展出他們對于形體美的自我意識,將正確的形體意識、形體狀態和身體發展結合起來,對于今后從事播音主持工作一定會有很大的幫助。
因此,主持人形體基本功在借鑒舞蹈訓練的過程中是要有選擇性和針對性的,舞蹈演員所需要的技巧、旋轉、大跳及軟開度等,不適合主持人的訓練。所以,形體在基礎訓練中做動作的要求上也要和舞蹈專業學生做動作的要求有一定的區別。
1.舞蹈中站一位腳,尤其芭蕾要求胯跟一定要開。主持人則可以站小八字步,胯跟自然。
2.舞蹈中擦地的要求,向前擦出去時腳后跟帶動,胯跟要求打開;主持人訓練擦地的要求,向前擦出去時用力點在腳掌,胯跟自然,或者在平行步上進行擦地。這樣肌肉的線條、彈性、延伸感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訓練,而且走路時也不會像芭蕾舞蹈演員一樣外八字腳。
二、主持人形體基本功的訓練在音樂伴奏上與舞蹈的區別
1.舞蹈基本功在課堂上,有鋼伴教師,是現場鋼琴伴奏,好的鋼伴還能根據動作的需要。
而彈性音樂,這樣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動作。
2.主持人形體基礎訓練,一般沒有鋼伴教師,音樂也不是現場伴奏,因此,音樂大部分
是教師自己找的,且這些自己找的音樂很多都是學生們熟悉的,因此,學生會很有興趣,在做動作時也會更加用心。這樣在熟悉的音樂中做動作,可以提高他們的節奏感。
三、主持人形體基礎訓練與舞蹈基礎訓練的相同之處
1.舞蹈訓練和主持人訓練的物質載體都是人體。
2.舞蹈訓練和主持人訓練,在沒學本專業以前,都是一張“白紙”。
3.舞蹈訓練和主持人訓練,在剛開始學習本專業時,都要進行基礎的訓練。
4.舞蹈訓練和主持人訓練,都要求肌肉要有延伸感和挺拔感。
5.舞蹈訓練和主持人訓練,都要求學生要有協調性和松弛感。
6.舞蹈訓練和主持人訓練,都要求學生要有節奏感,要理解音樂。
7.舞蹈訓練和主持人訓練,都要由淺入深,循序漸進,要遵循螺旋式提升的規律。
8.舞蹈訓練和主持人訓練,都是有意識地培養和提高學生形體美的自我意識。
9.舞蹈訓練和主持人訓練,都注重內涵外雅的氣質。
總的來說,一個節目主持人如果缺乏良好的形體就等同于是缺少了表現體態語的“本錢”。主持人形體基本功必須有針對性、有選擇性地借鑒舞蹈基本功中的動作和方法,科學地進行訓練,才能將身體各部位的柔韌性與協調性、內心節奏得到提高,使身體更加協調統一,達到形體挺拔、動作和諧的境界,并充分展示出人體內在與外形的完美結合,給觀眾帶來視覺上的美感。
參考文獻:
[1]王鴻昀.對高師音樂??莆璧附虒W改革的思考與實踐.舞蹈研究,1996年4月.
[2]吳郁,侯寄南著.廣播電視新聞語言與形體傳播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