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都市文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都市“自移性”中的藝術設計
理論家米米•謝勒爾•約翰•厄里(MimiShellerJohnUrry)認為:“自移性是一個由內聯的機器、社會慣例和并非在室內棲息于移動的、半私有化的、高度危險的坐艙內的方式所構建的復雜綜合體?!雹鬯@里指的“自移性”是城市化中汽車給都市人帶來的移動化特點,這種特點對于藝術設計既提供了發展空間又構成了挑戰。面對自移性,設計師不僅要關注汽車的性能設計、造型設計、外立面設計與內部設計等“顯性”的設計方面,同時也不能忽視人在這種半私有化空間中的狀態以及人、車與街道三者之間的關聯性。移動中的汽車給人們提供了速度感,但移動中速度使車廂中的人們弱化了很多感知車窗外風景的能力,而堵車中的人們更是急躁不安,人們身處這部“移動的機器”中需要的不僅是速度與目標感,同時需要一種由藝術和設計帶來的享受和樂趣。
具體說,設計師在關注駕駛員及乘客的安全性、便捷性、舒適性的同時,還要考慮到汽車是都市街道的“藝術風景”,外立面上是設計廣告?是畫插畫?還是為了追求汽車簡約造型而什么裝飾也沒有?汽車作為街道的一種“移動裝飾”,對于行人而言是移動的視覺享受。同時,汽車的內部的設計是用“有機性”去柔化“機器”帶來的純理性感覺,如設計非常人性化的坐椅靠墊、裝飾物等,車廂內的設施設計也會解除人們在半隔絕空間中的無聊,如視頻廣告設計、音樂等的適度引入,這一點對于緩解堵車人們的緊張情緒也會起到良好的效果。
二、都市“流動性”中的藝術設計
當代都市文化中還有一個重要的方面是信息時代的“流動性”特征。曼紐爾•卡斯特爾(M.Castells)在提到城市文化時這樣表述:“現在,新的通訊技術好像取代了作為經濟效率和人的合作基礎的鄰近空間的實際需要機會也多得異乎尋常,因為被電子網絡擴展了的人類思想可以將歷史、地理,以及文化的多樣性聯系起來,讓我們的親身體驗和我們的虛擬體驗之間產生前所未有的相互影響,這兩種體驗同樣真實?!雹墁F在,人們每天通過E-Mail、QQ、MSN、視屏、短信、飛信等信息交流方式進行交流,而無需面對面親身經歷,設計師可以運用Flash、Dreamweaver、Illustrator等軟件美化網絡或視屏界面,構建出各種趣味橫生的視覺符號與視覺標志系統,把在虛擬世界交流的人們帶入如夢如幻的超現實的藝術世界。然而,面對信息時代的“流動性”特征,藝術設計不能僅注重對通訊交流界面的視覺美化,也應該有健康、明晰的藝術內涵引導,使人們在富有“流動性”特征的虛擬空間中感受“真實的”快樂。比如手機的用戶界面可以設計有趣的Flas,讓人們在使用手機進行交流之余感受活潑簡約的藝術造型、色彩與動畫帶來的樂趣,這種體驗與我們欣賞裝飾畫或看電視《史努比的故事》所產生的樂趣并無區別。藝術設計在虛擬世界中的健康引導是用藝術表現現實世界的真善美,絕不是使人們對虛擬世界本身產生迷茫而不能自拔。所以,虛擬空間中的藝術設計之美為我們親身體驗,空間虛擬但感受真實;藝術設計在此是連接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的美的橋梁,是強化而非弱化人們對現實世界美的敏感性,從而進一步加深人們對現實生活的熱愛。
三、都市人“個性”中的藝術設計
1.1經濟基礎
城市化與市場化進程的加快,促進了都市經濟的快速發展。體育文化是以經濟為基礎的,體育文化產業在各國國民經濟中已經占據一席之地,并且正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v觀我國全運會的獎牌分布情況,獲得的金牌數量與省市經濟水平有密切關系。以上海為例,近幾年來成功舉辦特奧會、女足世界杯、第48屆世乒賽以及F1、網球大師杯、田徑黃金大獎賽、斯諾克大師賽、匯豐高爾夫大獎賽和上海國際馬拉松等重大賽事,對上海的經濟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體育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都市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為都市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標志。
1.2文化基礎
都市是古老的歷史遺存、歷史文化與現代文化的結合,彰顯其傳統與現代并存的文化底蘊和濃郁的人文氣質。隨著都市咖啡館、酒吧遍地開花,“品質第一”的文化消費觀念,顯然已在許多市民心中扎下了根。但在奧運文化的輻射下,體育文化消費成為頗具個性化的時尚消費,“與其請人吃飯,不如請人流汗”在居民生活中頗為流行,讓人流汗的運動健身項目也因此成為一大熱點。許多體育場館的羽毛球、乒乓球、網球等場館異?;鸨?如不預訂,根本沒有場地,文化消費逐漸成為都市生活中的“黑馬”。都市生活中,體育文化需求不再依賴于“需求原則”,而是取決于居民的“欲望原則”。體育文化不僅為居民帶來了歸屬感與安全感,也豐富了都市生活,加速了體育文化消費走向大眾化的趨勢。
1.3精神基礎
都市體育文化豐富都市精神的內涵,都市精神為體育文化發展奠定精神基礎。都市體育文化的發展不僅取決于體育設施的完善,更取決于都市精神的支撐,都市體育文化對外展示的是形象,是吸引人才、資金和旅游的重要方面,對內凝聚的是力量。夢想、創造、競爭的紐約精神;時尚、浪漫、文化的巴黎精神;干練、優雅、合作的東京精神;愛國、創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這些都是都市精神文化的生動展現,深切的體現了都市的傳統文化、精神狀態、社會風氣和人文價值。體育文化不僅擁有都市歷史文化的積淀,而且也有自己的精神偶像。姚明就是一種精神的代表,不僅擁有高超的技能,而且憑借個人的魅力展現了中華體育精神,也成為上海市民的精神偶像。1.6教育基礎體育文化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它與教育相伴而生,互為前提,互相激勵。都市經濟發達,政府對都市的教育投入力度大,體育院校、高等學校以及社團協會等專業素質較高,指導能力較強,同時教育硬件設施配備健全,這些雄厚的教育資源為都市體育文化的發展提供了物質教育條件。教育是使人“文化化”的活動,體育文化是培養人對真、善、美的認識過程,并從中獲得價值觀念、思想情感和知識經驗的共享,因而獲得認同感,提升居民接受教育的能力和綜合文化素質,也塑造了都市居民的教育觀念,為體育文化的發展提供一定的精神支撐。都市的教育法規、政策措施較健全,能深刻領悟教育部門的教育思想,順利的執行和實施教育文件建議,為都市體育文化發展提供有利的教育法規保障。
2都市體育文化發展的路徑選擇
2.1人文關懷與科技教育的統一
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不僅是對經濟活動而言,對于文化建設和發展,也應高度重視科技對文化生產力發展的促進作用。在體育文化發展中,科技和市場的作用越來越明顯??萍寂c文化歷來如影隨形,文化借助科技的力量才能創新和發展,科學技術的每一次重大進步,都會給文化的傳播方式、表現形式、發展樣式帶來革命性變化。鳥巢和水立方、世博園等呈現出都市獨特的魅力,為體育文化傳播提供了新的載體,并依靠科技教育的力量,以獨特的方式展現文化的表現力,給人們帶來前所未有的審美體驗。
2.2行政管理與市場調控的統一
實現都市體育文化的繁榮發展,必須培育大眾化體育文化消費市場,構建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在文化產品、文化要素的創新和配置上,一定要充分發揮市場的積極作用。在宏觀層面上建立政府管理、體育協會自律、社會監督的文化管理體制。政府要轉變管理職能,履行政策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的職能。在市場層面上,要建立完善的市場體系,打破按部門、按行政級次劃分體育文化資源的體制。改革政府包辦體育文化的狀況,理順政府與文化單位、體育協會之間的關系,使各部門組織間各行其道、各負其責,將體育文化產品、服務、文化資金、設施、人才等市場系統有序的運行,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兩手抓。
2.3財政投入與企業融資的統一
對文化建設投入的增長幅度,提高體育文化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例,進一步拓展體育文化投入的來源渠道。調整和優化財政文化支出結構,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范圍,支持加快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把主要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項目、公益性文化活動納入公共財政經常性支出預算。堅持以公共財政為支撐、以公益性文化單位為骨干、以全體市民為服務對象,推動完善都市社區結構合理、功能健全、實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立以企業的投融資為主體,逐步改變以政府為主體的文化投融資格局,形成多元化投入機制,完善文化投融資體系。
2.4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統一
都市體育文化在發展過程中,要有開放包容的胸懷和轉化再造的能力。對待外來文化,應以都市的實際需要為前提,進行有機的“化學反應”。都市體育文化擁有對外來文化有著強大的整合能力,吸引外來文化,貴在以我為主,為我所用,重在實現都市化、本土化。注重把優秀的外來文化與都市的傳統體育文化結合起來,融入中國體育文化的元素,打上中華文化的烙印。
3結語
【關鍵詞】 城市化;城市文化;休閑文化;創意文化
一、城市化與城市文化
金義都市區是網絡型的浙中城市群的核心區域,由金華、義烏城區和金東―義西南戰略發展區為主體共同構成。金東―義西南戰略發展區作為聚合浙中城市群的黃金主軸和金義都市區的新型現代城區進行規劃建設,根據《浙江省城鎮體系規劃(2011~2020)》對“三大城市群”、“四大都市區”的定位要求,浙中城市群是我省接軌上海、融入長三角、參與全球競爭的三大主體城市群之一,金義都市區是浙江省第四大都市區、帶動浙江中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在我省區域經濟格局中,杭、甬、溫三極強化趨勢非常明顯。
我國目前一些城市在建設過程中趨同現象嚴重。城市規劃建設中模仿和復制現象十分普遍,城市面貌趨同的現象日趨嚴重。我國的城市化建設不是圍繞文化在建設而是圍繞GDP增長,城鎮趨于商業化、工業化。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基和靈魂。文化發展是經濟發展的驅動力。城市因為擁有文化更加具有魅力,文化愈深厚,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動力越足,城市應該是歷史的積淀和文化的記憶。一個城市的歷史積淀越深厚,文化越成熟,城市的品位就越高,特色就越明顯。城市化的過程中離不開文化的培育和開發,注重城市文化因子的培育。城市文化的概括和培育可以使得更多的市民對城市認可。因此,金義都市新區城市文化形象在繼承傳統中要體現“傳統與現代”、同時要體現“多元”的城市文化特色。
二、金義都市新區城市文化的塑造和建設
(一)注重商業文化培育
浙商文化作為一種區域經濟文化,對社會經濟發展起著重要推動力的作用。正是浙商文化基因中那些符合市場經濟特征的價值觀,有力地推動了浙江經濟的發展。鼓勵和引導文化消費。滿足市民多層次、多樣化的文化需求,創新文化產品和服務,培育消費熱點,拓展消費領域,引導社會公眾的文化消費。阿里巴巴是全球最大的電子商務企業、全球領先的網上交易市場,“阿里巴巴攜手金華,在金義都市新區投資建設電子商務新城,有利于培育新的商業文化和電子商務文化。
(二)注重創意文化培育
金義都市新區地處“浙江之心”,可以積極開發利用金華周邊縣市的特色經濟。金華市區汽摩配、義烏小商品、永康五金、浦江水晶等產業。目前文化創意產業與制造業、旅游業、信息業、農業等產業的融合明顯。可以利用上述地域經濟的錯位發展,開展創意文化的培育和開發。對工業設計、包裝設計、旅游產品設計、多媒體設計、工藝品設計等,提高專業化服務水平。由“小狗經濟”向“大象經濟”轉型和提升。采取文化與旅游相結合、產品創意與商品創意相結合的原則,發展都市文化旅游、現代文化娛樂旅游、鄉村旅游、文化休閑旅游、修學度假旅游、等旅游文化創意產業,大力開發具有浙點的文化旅游商品。
(三)注重休閑文化培育
據金華市統計局數據,2013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完成1406.98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423元,增長9.8%,快于全省平均增速0.2個百分點,增速位居全省第五位。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4788元。休閑文化產業與經濟水平成正比。休閑是生產力發展的目的,既可以促進消費,又能促進生產。是未來經濟發展的必經之路。是人類進步的表現。新興城市不僅需要加工制造業的發展和繁榮,更應該依靠各種休閑活動。以提高生活質量為代表的公園、景點景區、服務業、體育設施、藝術場館、游樂場等。與休閑文化產業緊密相關的是旅游業,金華、義烏有著豐富的文化資源和旅游資源。利用節慶等活動開展休閑文化活動。利用科技,帶動休閑文化產業的發展。
(四)注重文化產業開發
文化產業正以含金量高、能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小、可持續發展等特點和優點,顯現出強大的生命力。文化產業既可以有力地促進經濟發展,也可以極大地提高一個城市的文化品位。金華和義烏是有悠久而獨特歷史、文化積淀深厚的歷史文化名城,有著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為此,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作為提升軟實力,提高文化產品檔次和技術含量,培育若干個區域品牌,提高產業高新技術含量和產品附加值,提升產品在國內外市場的競爭力。文化因子可以通過生產、流通、銷售等方式轉化成為體現獨特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的優秀文化產品,使之重新融入現實社會,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這種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產性保護是最具文化延續性和創造力的保護。
(五)注重多元文化培育
金義都市新區毗鄰義烏市,義烏市常年居住外國數量位居浙江省首位。義烏外來流動少數民族人口總數首次超過10萬,少數民族已達到50個。城市人口的多元化形成了城市多元文化。社區的多元文化應既包括傳統文化,又要有現代文化,既要有精英文化,又要有大眾文化和民間民俗文化。通過多元文化交流和活動的開展使來自不同國家的外國人能夠了解、接受甚至欣賞文化差異。通過開展社區多元文化活動和交流,可以讓社區居民多一些寬容,少一些文化極端主義。
縱觀世界文化城市,都傳承了歷史傳統文化精髓,吸收世界上各種各樣的優秀文化,還能讓自己的文化為世界所了解、喜愛和接受。
(六)注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和保護
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旅游開發,就應該全面了解和掌握金華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種類、數量、分布狀況、生存環境、保護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有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不適合旅游開發,重在保護,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必須進行分類保護和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開發要遵循合理布局、重點開發、分類開發、開發有序的原則,來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經濟價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開發的載體形式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手工藝旅游紀念品和依托旅游景區景點的實景舞臺劇等等。因此,利用金華市、義烏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的優勢,做大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品牌活動和項目。進一步突出主題和特色,形成非物質文化旅游品牌效應,實現金華文化和產業經濟的大發展和大繁榮。
參考文獻:
[1]章劍鳴.浙商文化的社會價值[J].探索與爭鳴,2006,(12).29
[2]黃永林.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是最好的保護.光明日報
[3]陳宇鵬.多元文化背景下“國際社區”管理與服務的創新研究[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12,(2).30
[4]佘曙初.文化產業振興背景下金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開發研究[J].前沿,2012,(2).110111
基金項目:
本文為2013金華市社科聯重點課題,課題編號:2013Z115,金華市屬高校第三批市級重點學科社會學學科建設成果。
關鍵詞 民間舞蹈 文化精神 再生
在新時期,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都市民間舞蹈文化得到了新的發展。城、鄉廣泛興起了廣場文化活動,為群眾性舞蹈活動提供了發展空間。不同階層、不同年齡段的群眾在廣場文化中自娛自樂,自我陶醉,自我提高,活躍身心,鍛煉身體,交流感情,體驗舞蹈藝術的樂趣。據不完全統計,各個城市都有各類的群眾性舞蹈場地百余個,交誼舞、集體舞項目種類繁多。這些不僅在節目的外在形態和內在形態上與傳統的民間舞蹈有所區別,并且有了新的發展,再生了新的城市民間舞蹈文化精神。具體表現在民間舞蹈自身的變化與發展,新的舞蹈作品不斷涌現,參與人員的文化層次、人員結構的變化,研究人員的加入以及民間舞蹈在編排的理念上朝著人性化方向發展等方面,都形成了新的城市民間舞蹈文化。這些文化是勞動人民所創造,同時又滋養著城市人民群眾的文化精神生活。
一、民間舞蹈自身變化與發展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在悄然改變,然而市民對民間舞的要求也日益高起來,具體表現在:都市民間舞蹈的形式和內在結構在演出過程中不斷得到完善;表現內容有了新的闡釋;民間舞蹈的功能發生改變;民間舞蹈的表演技巧的變化與發展等。
都市民間舞蹈的形式和內在結構在演出過程中得到不斷完善。以豫西南云陽鎮的“云里馬”為例,云里馬的外在演出形式和背裝故事相同,有一個姓顏的老背裝藝人感到十幾個背裝如有一個高一點兒的領頭,豈不更好。他看到云陽紙扎鋪賣的紙馬和真馬大小差不多,就建議領頭的背裝先背上一匹紙馬,再找一個小孩兒扮成哪吒,經過這樣的發展,云里馬就出現了。并且它的表演內容變成了“神馬四蹄踩祥云,騰空而起,哪吒騎在馬身上,手拿乾坤圈率眾仙遨游太空”。表現內容有了新的闡釋,其表演形式和內在結構得到了提高和完善,這種變化和創新是民眾能夠喜歡它的原因所在。
在改革開放的今天,都市民間舞蹈功能發生改變。其功能不再是簡單的娛神、娛人。而是吉祥慶典、廣告宣傳、法律法規普及的手段和途徑,文化旅游產業的開發,強身鍛煉,提高團體凝聚力,和獲得美感的有效手段。例如民間舞蹈道具的功能,舞蹈道具傳統功能無非就是傳情達意的手段,增強舞蹈的表現力,而新時期的舞蹈道具根據需要又賦予了它新的含義。鼓在民間舞蹈里面就是渲染氣氛的打擊樂器,而現在可能會制作成工藝品,在文化旅游區變成商品,成為饋送親友的禮品、增強感情的手段。有的道具充分利用科技發展的成果,不再是傳統的制作方式,大大提高了表演效果和效率。如民間舞蹈里的造型類舞蹈的運輸工具和部分民間舞蹈的道具直接由機動汽車所代替。上面所表現的內容是廣告宣傳、法律法規普及,與傳統舞蹈相比也有新發展。
二、創作作品不斷涌現
近年來,根據傳統民間舞蹈創作改編的舞蹈節目大量涌現,并且成為劇院舞臺演出的亮點,并受到群眾好評。如河南省南陽市民間舞蹈《九蓮燈》的主題曲《編花籃》成為河南的代表性民歌,在全國以致世界都有一定影響,在全省、全國音樂舞蹈大賽中也頻頻獲獎。近幾年來,各地節會開幕式上的大型廣場舞蹈表演,給都市民間舞蹈文化帶來新的血液。其中,南陽市“兩節一會”開幕式大型文藝表演中的舞蹈,氣勢磅礴,歡快熱烈,絢麗多彩,促人奮進,創下了多項“南陽之最”。其中一項大型群眾舞蹈,動用演員近6000人。從頭至尾貫穿全場的“星光舞”、“編花籃”、“壯士舞”、“盤鼓舞”、“白河舞”等等,紅火熱烈,自然流暢,整齊美觀。變幻出的各種畫面,排列出的各種造型,產生出撼人心魄的美感,無數次調動起全場觀眾發自內心的激情和陣陣雷鳴般的掌聲。特別是《白河舞》的編排,場面宏大,震撼人心,由近千名演員手舞藍綢帶,組成奔騰不息、后浪推前浪的白河,象征著都市生活的今天和未來,象征著正昂首闊步走向世界大舞臺的人們。在都市舞蹈史冊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這個節目的出現,標志著城市民間舞蹈文化活動又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三、參與人員的變化
都市民間舞蹈的參與人員,不論是組織者還是表演者以及剛剛參與進來的理論研究者,都自覺不自覺地發生著變化。就組織者來說,現在出現了政府干預等手段,這個變化也是值得關注的,因為民間舞蹈的組織向來就是民間自發的。傳統民間舞蹈的儀式過程中充滿了嚴肅的氣氛(宗教與祭祀),以及表演過程中的荒誕、詼諧的文化因素。無論是嚴肅的氣氛或者是荒誕詼諧的表演,都是與政府的嚴肅性格格不入的,甚至是背道而馳的。各級文化部門在民間舞蹈的挖掘整理、繼承發展方面作了不懈努力,各級文化局、文化館廣泛動員,深入基層,深入民間,挖掘整理,都編印出《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并利用調演、會演等手段,廣大文藝工作者創作出來一批新的舞蹈節目。還有一些地方高校的科研項目的立項,一些高校教師進行專項理論研究,并出了一批科研成果。
在都市民間舞蹈里面,表演者的性別、年齡、文化層次以及心理等也是值得研究的一個課題。就拿表演者的性別問題來說,民間舞蹈里面的男旦現象是歷史的產物,導致這種并非常態的“男扮女”現象的原因之一,跟舊時代禁止女演員登臺的封建道德律令有關。然而,在新的歷史時期,隨著女權的確立和地位的提高,女同志參與進民間舞蹈里面來了,以主人公的姿態展示當代女性的風采。而原有的“男扮女”時的表演動作風格(如男人模仿封建時期女人小腳的動作動律)也隨之發生改變。
四、向人性化方向發展
現在的都市民間舞蹈在發展過程中,強調以人為本的理念。無論是表演過程、表演目的和功能,無一不突出“人性化”的特點。以河南省南陽市西峽縣桑坪鄉的獅子舞為例。西峽縣桑坪鄉的獅子舞以高難度技巧而出名,有點兒類似于雜技,獅子要完成“上天梯”,要在十一尺高,垂直而上的天梯上完成“游四門”,最后還沿繩子而下。“過天橋”要在高七米多,寬度僅僅二尺的天梯上完成兩獅子對面而過、追逐爭彩球、鉆梯、盤梯、梯上倒掛、梯頂倒立、梯頂游四門、兩獅子換皮等技巧。難度和危險性讓人看得目瞪口呆,演員的生命安全根本得不到保證。近幾年來,獅子舞僅保留了上桌子等一些簡單的技巧,增強了觀賞性,在取悅民眾的同時確保演員的生命安全。這一變化也充分體現了對生命的重視,符合中國哲學的根本特點。
其實,“從東方人體文化學的觀點看,正是武術、舞蹈、養生這些文化人體的修煉、體悟,才產生了中國哲學的生命文化特征?!睆亩际袕V場舞蹈的興起來看,也充分體現了“以舞養生”的觀點。不論是廣場舞蹈,還是健身類的武術鍛煉,都應以人為本,體現生命至上的追求。中國舞蹈家協會名譽主席賈作光先生在看了劉俊驤老師的《九脈修身》之后,給作者回信中說:“九脈修身,大道法真。天地人和,百家獨尊。陰陽并諧,精要功深。根除百病,永葆青春?!笨梢?,廣場舞蹈,武術對人的養生方面,也有著重要作用。
五、結論
研究中國文化,不能不研究民間舞蹈文化。尤其是豐富多彩的民間舞蹈文化,有著歷史悠久的傳統,源遠流長,風采獨具,是我國樂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受地理環境、氣候、民俗民風、文化、民眾心理、審美取向等因素的影響,形成了特有的民間舞蹈文化特色。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本文對城市民間舞蹈文化進行一些理性的研究,為的是讓民間舞蹈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發揮積極作用。研究民間舞蹈文化對研究文化藝術發展史,理解文化基本特質,探究人們的傳統心理結構、精神趨向和美學思想方面,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通過對新的歷史時期,特別是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民間舞蹈隨著時代的變遷也發生著變化。從民間舞蹈節目自身的變化與發展、新的舞蹈創作作品的不斷出現、參與人員層次,以及結構的變化和節目向著人性化方向發展等方面進行闡述,論述了在新的歷史時期所形成的都市民間舞蹈文化的新特色。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是當代世界的一種普遍呼聲,而且已經成為我國的一項責任,通過城市民間舞蹈文化的研究,喚醒人們對非物質遺產的保護意識,能夠讓城市民間舞蹈文化更好地為人民群眾的精神文明生活服務。
參考文獻:
[1]劉俊驤.武術文化與修身.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年1月.
[2]河南省鎮平縣民舞編寫小組.河南民族民間舞蹈集成.鎮平縣卷(上卷).內部資料.1988.
[3]張守鎮.民間舞蹈.中原民俗叢書民間舞蹈卷.河南:海燕出版社.1977.
關鍵詞:文化;空間拓展;都市發展;城市創新
中圖分類號: TU98文獻標識碼: A
當前,我國正處在轉型期,城市人口激增,城市間競爭加劇。河南省作為中部地區的人口與經濟大省,在崛起的進程中同樣遇到發展瓶頸,經濟結構調整等一系列問題。而構建城市的核心競爭力,進而尋求差異化戰略,就成為河南省城市在今后的發展中所必然面臨的選擇。從現實來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帶動城市發展進入轉型期,在競爭形式、手段、方法越來越趨同的情況下,以文化為“動力因”的城市可持續發展之路不僅能突顯出城市競爭的獨特優勢,同時也積極的順應了時展對城市的要求。
一、當前河南省城市建設與發展的現狀及成因
近年來,河南省在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尤其是中原經濟區建設中以鄭州為核心的中原城市群在城市的發展與建設中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盡管如此,這些城市在發展的進程中同樣普遍遇到發展瓶頸,面臨著城市人口激增,城市間競爭加劇等一系列問題。例如,對于許多城市而言在過去的發展中一味只重視物質經濟層面的發展與進步,而作為反映城市品質、內涵乃至城市精神的城市文化的發展卻被忽視了,城市的歷史文脈無法得到很好的傳承,甚至城市在發展的過程中逐漸趨同化,失去了城市的個性魅力,并逐漸演變成特色危機。由此帶來了城市發展的失衡并且產生的負面影響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都是難以消失的。問題的出現究其原因,主要是理念上缺乏城市發展的整體觀念,忽視了城市文化建設對于城市均衡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同時,在實踐過程中,沒有把城市特色文化資源進行最大的整合,并形成一種以城市文化為形態和載體的系統工程發展模式。所以,在今天高度強調社會和諧、全面發展的背景下,我們不難看出城市特色危機的根源實際是在于文化危機。
二、加快城市文化建設的目標及內容
1、城市文化發展的基本目標
針對當前河南省城市文化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我認為在近十年內,河南省城市文化建設的基本目標應包含如下幾個方面:
首先,統籌考慮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本地文化與外來文化,文化遺產保護與文化資源開發的關系,進而初步構建提高文化軟實力的平臺。其次,文化產業應當發展成為河南省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同時形成較為完備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文化創新體系、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再次,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的各項建設工作初見成效,并為后續相關工作的實施奠定良好基礎。
2、城市文化空間拓展的主要內容
城市文化建設的基本目標要以城市乃至區域的文化積淀與內涵為依托,以文化空間的拓展為手段來加以實現。
作為河南省城市文化空間拓展與文化軟實力提升的重要著眼點與著力點,應從以下內容加以實施。主要包括:城市物質文化空間、城市精神文化空間、城市管理文化空間。
(1)城市物質文化空間的拓展。城市物質文化是一種外在的文化,是能夠被直接感知到的、具有鮮明物質載體的文化類型。主要包括人們常見的城市景觀、城市建筑、城市風貌等,這些是能夠塑造城市外在的直觀形象。盡管這些文化是以物質的形態出現的,但是它們卻都承載著城市的文化要素,是城市精神品質的直觀體現,因此在城市文化建設中承擔著非常重要的責任。具體來說,城市物質文化主要包含了:城市建筑文化、城市產業文化、城市消費文化。
(2)城市精神文化空間的拓展。城市精神文化與城市物質文化是文化在不同層面的反映。其文化載體以及體現形式均有所不同。城市精神文化反映的是城市的精神價值、觀念層次,因此其體現文化本質的方式也會更加直接。
城市精神文化空間拓展主要包括:城市歷史文化、城市大眾文化、城市高雅文化、城市休閑文化、城市網絡文化、城市生態文化、城市旅游文化、城市民俗文化。
(3)城市管理文化空間的拓展。城市管理文化對人的素質有一種定型塑造作用。其中包含著調節市民行為的準則、規范系統,即規范層面。城市管理文化空間的建設應包括基本的兩個方面即:城市行政文化建設、城市道德文化建設。
三、加快河南省城市文化空間拓展的基本對策
1、科學確立和實施文化發展的整體規劃
作為全國重要的經濟增長板塊和重要的現代綜合交通樞紐,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河南必須從戰略的高度來認識文化發展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推動作用,加大對文化發展的扶持和投入,引導文化建設健康發展。要以規劃為龍頭,統籌考慮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本地文化與外來文化,文化遺產保護與文化資源開發的關系,構建提高文化軟實力的戰略平臺。
2、明確文化在河南省城市發展中的定位
(1)以文化引領城市發展。發揮文化對城市建設的引領推動作用,著眼于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在更廣視野、更高起點、更深層次上大力推進文化改革發展。
(2)增強文化的聚合輻射效應。河南省有深厚悠久的歷史文化、民俗文化、現代文化,異彩紛呈。要圍繞文化亮點,整合城市以及區域文化資源,以中原文化為核心,積極塑造傳承歷史文化、突出地域特色、引領未來發展的新時期城市精神,全面提升城市的精氣神。
(3)通過文化支撐提升城市發展。中原地區歷史文化資源豐富,文化產業的發展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要充分發揮這一優勢,積極探索文化資源開發的新思路,大力推動資源優勢向產業優勢轉換,帶動中原經濟區產業結構的升級。
3、進一步重視對傳統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
(1)完善文化遺產保護基礎設施建設。采取多種形式,建立、健全文化遺產管理和保護機構。
(2)合理利用文化遺產,惠及廣大民眾。文化遺產與民眾生產生活密不可分,與當地居民有著天然的歷史、文化和情感聯系。要妥善處理好文化遺產保護與經濟建設、發展旅游、改善民眾生活的關系,使保護工作惠及當地民眾。
(3)針對中央對構建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的要求,重點加強以鄭州、洛陽、開封、安陽為中心的中原歷史文化核心區的建設,深入傳承與發揚傳統歷史文化。
4、深入加強河南省城市公共文化體系建設
(1)正確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內核,引導城市文化軟實力建設。
(2)進一步完善以公共文化設施、公共文化產品、公共文化服務為主要內容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確保文化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保障廣大公民平等享有基本文化權利。
5、進一步促進文化資源的產業化,提升文化產業發展水平
河南省是文化資源大省,必須努力改革文化產業體制,進一步激活文化市場,打造具有品牌特色的文化產業,增強河南文化總體實力。以文化產業的大發展帶動文化事業的大繁榮,真正形成經濟、文化雙輪驅動的發展格局。
6、提高文化自主創新能力,增強文化發展的動力
文化發展必須以創新為前提,因此在大力完善發展傳統文化的同時,必須高度注重文化的自主創新能力。要加快數字化、網絡等先進信息技術在文化產品、文化流通等環節的應用,做到文化建設與科技進步相結合。
四、結語
時代的發展賦予了城市文化新的活力和內涵,同時也帶給我們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應該認清的是,城市文化由于其本身存在的復雜性,因而圍繞其開展的各項工作也將會是長期而困難的。關于城市文化空間拓展的具體方法與措施應根據實際情況適時地進行調整,而城市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意識也還需要不斷地被強化。只有這樣,都市的發展與城市的創新才能沿著健康的道路進行下去。
參考文獻:
[1]何卓亞,趙 霞.2010河南文化產業發展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美食是旅游活動中的一個重要吸引要素,以美食為吸引的旅游活動也漸漸成為一種獨特的旅游形式。美食旅游是以美食文化為核心,以餐飲享受為吸引,有著獨特的人文吸引魅力。成都市于2010年2月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的“美食之都”稱號,在成都美食文化的內涵中,川菜無愧為其中最重要的核心內容。然而由于川菜菜肴對工藝及技術人員的依賴性,加之飲食文化單獨作為旅游資源獨立表現形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致使一些川菜文化正在消失,工藝正在失傳。如何弘揚中國璀璨的川菜文化,打響成都美食之都名片,探索一條川菜文化與旅游聯合發展的新路徑是當前亟待思考的問題。
一、成都市川菜文化旅游發展現狀
(一)川菜成為旅游的推薦餐飲
川菜文化與旅游業的融合最早體現在旅游行程中的推薦餐飲,旅游相關部門通過制訂有關川菜餐飲店的行業標準和服務規范,實現對推薦單位的標準化與規范化管理。2007年,“成都最佳餐飲特色名店――旅游接待推薦單位”評選活動舉行,共評選出75家中餐川菜館、火鍋、小吃、茶樓/館。推薦的餐飲產品在市場上具有一定知名度和美譽度的機構,基本上能體現主要川菜質量水平和形象,能讓游客感受到一定的川菜美食文化。通過網絡統計調查,旅游者在這些餐飲店的食客中比例達76.7%,而本地食客卻只占到23.3%(其中還包含81.6%的宴請消費)。從以上情況可以看出,成都市川菜文化與旅游的融合已有一定基礎,但目前融合還停留在表層,主要是通過就餐環境和菜肴菜品體驗川菜文化,與其他旅游要素融合較少。
(二)逐漸形成文化旅游資源
目前,川菜已建立非遺保護名錄體系。有31項、擴展項目5項被列入四川省省級川菜非遺項目,有52項列入重慶市市級川菜項目。兩省市共有83項省級川菜非遺項目、5項省級川菜非遺擴展項目。此外,四川省和重慶市各下轄的市、縣、區也制定了非遺保護名錄,其中列有一些川菜非遺項目。此外,在四川和重慶地區已建立川菜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體系。截至2014年2月底,僅四川省有1名國家級川菜非遺項目傳承人,重慶市暫無。四川省擁有36名省級川菜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重慶市有32名直轄市級川菜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川菜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利于進一步成為一種固定的文化旅游資源。
(三)創建了川菜旅游主題景區
位于成都市郫縣的中國?川菜體驗園景區是目前中國唯一的川菜文化旅游景區,是集川菜文化博覽、川菜美食體驗、工業生產線參觀、特色商品購物于一體的川菜文化體驗地。2013年已創建成為國家AAA級旅游景區。景區中的中國?川菜文化體驗館,建筑面積4000余平方米,是中國?川菜體驗園景區的核心,博物館“以川菜為題,以豆瓣為魂”,濃縮了川菜三千年的文化歷史,集知識性、趣味性、參與性于一體,在視覺、聽覺上全面展現川菜文化的博大精深與獨特魅力。這一景區的創立是川菜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的里程碑,是將川菜文化轉化為旅游資源的成功典范。
(四)推出川菜文化旅游節慶
隨著《成都市人民政府k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快成都市川菜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2016)》出臺,成都市逐年加大對川菜產業的推動力度,加強弘揚川菜文化,旨在推動川菜產業的國際化。成都市近年來與旅游融合舉辦的重點節慶活動主要有中國國際美食旅游節、川菜文化旅游節、成都美食節等。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規模性和持續性。另外,依托節慶,成都市還舉辦了川菜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發展論壇、川菜文化與產業發展高端論壇,這些節慶及論壇的舉辦對弘揚川菜文化,促進川菜文化與旅游的融合起到了一定助推作用。
二、成都市川菜文化旅游存在的主要問題
雖然成都市在川菜文化旅游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川菜與旅游深度融合發展還不足,沒有形成一個獨特的旅游品牌。
(一)游客對川菜文化的認知度較低
為獲得川菜文化旅游目前所存在的不足,筆者根據川菜文化包含的要素進行了調研,共發放問卷350份,回收有效問卷350份。在調研中發現,人們對川菜文化的內涵了解不夠,對川菜了解主要還體現在川菜本身菜肴味道。通過對川菜文化表現要素調查,總體游客對川菜文化要素的感知度較低。廣大游客對川菜文化了解僅局限于“吃”及“制作工藝”,體驗形式單一,川菜文化還不足以形成強有力的旅游吸引力,亟待挖掘新的展現形式。
(二)資源聚集力不夠
川菜文化雖然博大精深,但單獨作為一項旅游資源的吸引力及凝聚力略顯單薄,承載力缺乏,內涵還不夠豐富。加之川菜傳統經典菜品和傳統小吃被忽略、品質的劣化、川菜文化整理發掘和研究的薄弱,對川菜的宣傳、展示僅集中在少數節會上,新媒體對川菜的宣傳、展示還很少,這更加造成川菜在發展中文化底蘊的缺失,削弱了川菜文化旅游資源的凝聚力。
(三)缺乏與其他產業融合
目前川菜大多局限在城鎮餐飲中,與農業基地、食品加工、旅游景區、旅游城鎮及村落等融合較少,沒有形成一二三產聯動。另外,川菜與文化、科技、教育、體育等方面融合也較少。隨著現代生活節奏及方式的改變,大眾對飲食口味及各方面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追求時尚化及品質化,川菜如果不拓展新領域并與新媒介相融合,傳統烹飪技法的失傳將加快,川菜文化的傳承也面臨重大挑戰。
(四)文化傳承及創新不足
由于菜肴對工藝及技術人員的依賴性,加之飲食文化單獨作為旅游資源獨立表現形式具有一定的難操作性,致使一些川菜文化正在消失,工藝正在失傳。目前中國以美食文化獨立存在的主題旅游區寥寥無幾,基本是借助其他旅游景點景區成為附屬和輔助產品,難以讓人們深入了解餐飲文化,其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都沒有發揮出來。川菜雖然已建立起較為完備的國家級、?。ㄖ陛犑校┮约笆?、縣區等不同級別的川菜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但川菜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呈現的級別還相對較低,數量也與川菜非遺項目的數量相距較大,國家級的代表性傳承人較少,在川菜文化傳承上仍需較大的努力。對傳統川菜文化資源的開發及創新利用尚有余地。如何有效開發利用川菜文化資源,與其他產業緊密結合,是川菜文化發揚光大的關鍵。
三、構建川菜文化旅游目體系的對策
根據旅游目的地體系理論,一個完成的旅游目的地體系應包括旅游景區、旅游通道、旅游城鎮等三大重點環節。完整的旅游目的地體系有利于景區長足發展及其輻射帶動周邊效應,有利于樹立品牌形象和對外營銷。根據目前川菜文化與旅游融合深度不夠,文化表現形式單一,缺乏創新,凝聚力不夠等問題,可按照旅游目的地體系將川菜文化與旅游業緊密融合,從川菜文化旅游景區、川菜文化旅游線路、川菜特色村鎮三個進行大旅游目的地構架。通過旅游目的地體系構建將豐富而濃厚的川菜文化優勢發揮出來,創新川菜文化旅游產品,把川菜文化做“活”,形成特色品牌效應,帶動地方經濟發展。
(一)構建一批川菜文化旅游景區
1.劃分特色川菜文化功能分區。目前,除了中國川菜文化體驗園,以聚集形式展示體驗川菜文化的景區還不多。成都可以從主城區及區縣特點進行功能分區。如成都市五城區重點發展成為川菜特色街巷體驗區;郫縣是川菜的發源地,郫縣豆瓣被譽為川菜之魂,可以借此打造川菜之魂溯源區;都江堰市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灌溉成都平原,使其成為天府之國,成就了川菜的品質,可以打造成川菜文化之源追憶區;彭州、崇州、大邑、邛崍等依據傳統菜肴和特色小吃可以打造傳統川菜品味區;蒲江、新津、雙流依據川菜現展可打造川菜美食創新區,主推與時俱進的川菜文化。形成功能區后,成都市各區在川菜文化的體現上可以實現差異化主題發展,相互補充,形成成都川菜美食文化大旅游區。
2.建設特色川菜文化旅游景區。成都市除了郫縣川菜文化體驗景區外基本無川菜主題性景區,可根據《成都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快成都市川菜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2016)》的發展目標,把川菜文化及川菜產業作為特色旅游資源,拓展延伸產業鏈,形成一二三三產互動,打造一批川菜主題體驗景區,如:川菜文化特色街巷、川菜美食節(會)、川菜主題園區、川菜原料基地、川菜企業等旅游景區,融合城市文化產業、創意產業、制造產業等推陳出新。同時,川菜文化的傳承傳播及旅游開發,需要依靠現代大數據的助推,引入新媒介。采用科技手段創新川菜旅游產品。如可設置開發:川菜營養檢測,科學美食川菜食譜,川菜智能體驗館、川菜科普、虛擬川菜等旅游項目。川菜文化在保持傳統工藝手段上,應盡可能地借助科技及信息手段,助推其與旅游的結合及創新。
3.與其他景區深度融合。根據各知名景點文化特色,將川菜與景區特色相結合,注入川菜文化旅游資源,憑借景區的客源優勢來擴大川菜在游客中的宣傳;而且可以通過旅游餐飲產品的開發,進一步完善旅游景區的旅游產品體系,滿足游客多方面、多喲蔚男棖螅提高游客的消費水平。例如,滿足旅游者保健養
(下轉第頁)
(上接第頁)
生目的,開發川菜養生美食,可與宗教旅游景區及度假景區相結合;結合成都歷史文化開展三國川菜美食體驗;結合古鎮歷史開展特色古鎮川菜旅游等。
(二)建設川菜文化特色村鎮
以新型城鎮化及旅游城鎮建設為契機,與旅游特色城鎮相結合,形成特色川菜文化美食城鎮,作為游客追逐川菜文化的支撐點??梢猿浞滞诰蜻@些特色城鎮及本身具有川菜文化的旅游村鎮,將川菜文化延伸至全產業鏈,將成都市各區縣具有川菜歷史底蘊的村落打造成為川菜特色美食村鎮,把原材料基地、加工地、美食體驗地結合起來設計川菜文化旅游地圖,形成特色川菜村鎮體系。最終形成川菜與人文村鎮的良好互動,豐富川菜文化載體,創新旅游項目。
(三)推出川菜美食旅游線路
在旅游通道建設上,依據旅游交通,形成特色川菜文化旅游通道及旅游線路。在通往主要川菜旅游景區及村鎮的交通道路上,設置川菜文化的引導標識及文化氛圍。推出“追溯川菜之源,體驗川菜美味”的整體核心線路,并推出不同主題的川菜文化主題線路:(1)可以推出特色街店游。錦里,寬窄巷子探尋川菜成都特色小吃。到著名川菜館品嘗正宗川菜感受正宗川菜的做法和故事由來(如到陳麻婆豆腐總店、夫妻肺片總店、韓包子、龍抄手和鐘水餃等店內品嘗參觀);(2)可以推出旅游目的地結合景區又看線路。如尋訪川菜之源,和川菜之魂,前往都江堰景區參觀著名水利工程,了解程度平原怎么變成“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的天府之國。到青城山品嘗具有道教文化特色的川菜。最后到郫縣參觀川菜博物館,看被譽為川菜之魂的郫縣豆瓣是怎么樣做出來的。(3)推出川菜研學旅游。依托四川旅游學院休閑美食文化園及亞洲最大的烹飪廚房,在此學習川菜的制作,品味美食,形成獨特的游學旅游線路。(4)推出特色川菜農家游。在春暖花開的季節游客們可以以家庭為單位到成都周邊如龍泉驛桃花溝,在農家樂里一邊品嘗特色川菜一邊賞花娛樂休閑。
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custom is one part of the whole nation’s customs and rituals which include the entire tradition of the main cause of one’s life journey. In this paper ,The whirligig phenomena which appeared among the Urumqi city at the stage of modernization Uyghur’s traditional custom, which the Uyghur have been through, which is happening recently ,very special cultural phenomenon in our rituals, “Gul Qay ” ritual , is investigated in it’s cultural aspects.
關鍵詞:都市維吾爾人 人生禮儀變遷 “Gul Qay”儀式
Key words: City Uyghur Whirligig of ritual “Gul Qay ” ritual
作者簡介:吾熱亞提?玉素甫(1972-),女,維吾爾族,新疆喀什伽師縣人,新疆師范大學圖書館館員,新疆師范大學歷史與民族學學院2007級在職研究生。
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地區。各個民族在長期的共同生活中形成了互相依存、互相借鑒、互相補充、共同發展的民族關系和民族文化系統。烏魯木齊作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首府,是一個開放型的商貿城市,從兩千多年前的絲綢之路古道一直走進了今天的正在現代化的國際商貿城市,成為了世界各類文化的匯集地。
文化作為一種歷史現象、歷史事物,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的,其內容和結構總是在日益豐富,其地位和作用也總在不斷調整。風俗習慣作為民族社會心理的表現形式,是一種重要的文化現象。它直接反映并影響一個時代的民族精神和生活面貌,是民族文化生活的組成部分[1]。
生活在烏魯木齊的維吾爾人有本地的和來自全疆各地的,在他們的生活習俗中既有傳統的,也有現代的文化因素。這種交融在都市維吾爾人的人生禮儀中表現最為突出。在都市這種特殊環境里維吾爾人的人生禮儀正在經受著現代文化的沖擊并發生變遷及創新。新近出現的都市維吾爾人的獨具特色的慶祝活動――“Gul Qay” 儀式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作為都市維吾爾族社交圈子里的一份子和儀式活動的參與者,要從人類學文化研究的角度去分析和關注傳統文化的變遷及新出現的有些獨特的文化現象的種種歷史背景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維吾爾族人生儀式“Gul Qay”產生的文化背景
人生習俗是整個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包括人們在整個生命旅途中主要階段上的全部生活習俗。由于這種習俗具有突出的社會性和民族性,而且發展、變化相對緩慢,所以人們往往將這類習俗看成是能反映一個民族特點的主要方面。維吾爾族傳統的人生禮儀主要有分娩禮、命名禮、搖床禮、割禮、婚禮、禮、葬禮。這些主要是圍繞著人的生命歷程中的關鍵時刻而形成的特定的儀式活動。其主要目的是標記或幫助人們成功及順利地度過那些關鍵時刻,完成人生角色的轉變。然而,傳統文化及風俗習慣隨著社會政治、經濟、科學技術等的發展和變化而發生變遷和創新。
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都不是一成不變的。特別是在傳統文化向現代社會轉型過程中,文化變遷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 。在現代化的進程中烏魯木齊各民族的文化正在經歷著從傳統到現代的深刻轉型。各民族的文化相互滲透,相互借鑒并相互交融,尤其是各民族社會自身的發展,即進化、發明、發現引起的內部的動因使烏魯木齊市成為當代新疆最能集中體現各民族社會文化變遷過程的典型地區[2]。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環境的改善,這種文化的變遷在都市維吾爾人的人生禮儀上表現的最為突出。包括禮儀的范圍、場所、形式、意義、功能等方面的變遷。它們的變遷又反映了社會結構和人們意識形態及文化價值觀的變遷。
隨著社會人際關系的擴展而擴大的城市里的各種禮俗儀式,給生活在大城市里的維吾爾人帶來某種程度上造成了緊迫感和經濟壓力,使他們已陷入了一種“文化的尷尬”[3]狀態下出現的“Gul Qay”儀式,引起了本民族文化活動的參與者們的紛紛議論,甚至有些文化批評家們的反感。盡管如此,近幾年來這種儀式非??焖俚拈_始普遍起來了。
二、“Gul Qay”儀式的解釋和定義
(一)解釋
“Gul Qay” 是維吾爾語,漢語的直接翻譯是“花茶” ?!?Gul” 在漢語里的意思是“花”。寫在維吾爾族女孩名字里是“古麗” 。維吾爾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愛花的民族。花在維吾爾人的生活中無處不在。不管在物質生活方面或者在精神生活方面維吾爾人總與花有密切的聯系。眾所周知,維吾爾族女孩名字后面幾乎都帶“……Gul”(……古麗),有的名字直接以花卉草木命名。比如:熱依汗古麗(十姐妹花),塔吉古麗(雞冠花),阿娜爾古麗(石榴花)…等等。聽過“古麗”這首歌曲的人都知道新疆的維吾爾族姑娘都叫古麗?!癎ul” 從維吾爾族的物質和精神生活延伸到他們的名字里,甚至又跨越到他們的儀式里。
“Qay”――是維吾爾族禮俗上用來招待客人的第一道程序,也是在日常生活人際關系上的重要環節。親戚、朋友之間的各種小型聚會叫“Qay”?!癎ul Qay”在維吾爾族的“Maxrep”買西來普活動中的意義也重大。得到買西來普的“Gul Qay”是意味著得到了舉行下一次“買西來普”的榮譽和權利?!癚ay”這里也有儀式和活動的意思。
“Gul Qay”是在都市維吾爾人的各種“Qay”活動的前提下演變而成的,從最初的少數人群間的慶?;顒影l展并演變到現在的正式儀式場合中進行的一種有象征意義的慶?;顒?。
(二)定義
根據上述分析文章里所要探討的“Gul Qay”的意思就是――為“古麗”舉行的“茶”儀式或慶?;顒印?/p>
“Gul Qay”儀式是近幾年內在烏魯木齊等城市維吾爾人中新出現的專門為獨生女孩子或者是沒有男孩只有兩個女孩子的有些家庭所舉行的一種人生禮儀,形式上基本與城市維吾爾人在宴會廳舉行的“搖床禮”或者給男孩子舉行的“割禮”儀式一樣。只是這種儀式的或活動的主人公不再是“傳統的搖床禮”上的剛滿四十天的小嬰兒,也不是“現代的搖床禮”上的一歲或者兩歲以下的小女孩,而是兩三歲至十五歲之間的小女孩或小姑娘了。據調查這種儀式在城市工薪階層年輕一代家庭中舉行的比較多。
三、“Gul Qay”儀式產生的原因分析
(一)維吾爾族儀式功能與“庫拉圈”的比較分析
任何一個民族都生活在自己的傳統文化基礎之上所形成的風俗和習慣的社會網絡和文化圈子里。他們的行為和生活方式常常會受到傳統文化模式的約束。任何超出自己傳統文化行為規則的行為和言語都被認為是違背傳統的[6]。在傳統的維吾爾社會里舉行某種儀式活動時邀請或被邀請是一種非常高興的事情。傳統意義上的“儀式”的功能是加強和鞏固社會群體內部的團結和協作,教育后人,傳承或傳遞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就像人類學功能主義學派大師馬林諾夫斯基在西太平洋的特洛布里恩島所研究的(Kula Ring)“庫拉圈”[7]。特洛布里恩島部落社會是由眾多被海水隔開的列島組成的,而將這個部落社會“串”起來的就是“庫拉交易圈”。在庫拉交易圈中只有兩種不同類的物品被持續地、循環往復地交換,一種是用紅色貝殼穿成的長項鏈叫Soulava,按照順時針方向交換。另一種是由白色貝殼做成的手鐲叫Mwali,按照逆時針方向交換,這樣就形成了一個雙向循環的完整而閉合的“交易圈”。獲得“庫拉”物品者持有一段時間后,再把這些物品交換出去,在周而復始的交換中,無人將庫拉物品占為己有。因為“庫拉”物品象征著信譽、品德、聲望、認同、融入、參與、合作,每一次交換并非意味著“庫拉”關系的終結,而是循環的開始,“一次進入庫拉這個圈,就永遠在庫拉圈中”成為這個群島土著居民的社會規則。“庫拉圈”的社會功能不僅是經濟、物質的交換網,而且是用來加強社會關系網絡的符號交換,它既滿足了個體的心理需求,也滿足了社會整合和社會團結的社會性需要。維吾爾傳統社會的人際關系及禮儀活動的功能與性質基本上與“庫拉圈”儀式相吻合。
Kula Ring“庫拉圈” 圖表
(二)“Gul Qay”儀式產生的外在的推力和內在的動因的推論分析
維吾爾人的社會人際關系及禮儀活動自古以來是互動的基礎上進行的?;邮莾烧呋蛘呷后w之間的動態關系,一方的行為引起另一方的反應,反應的結果構成互動。互動影響和確定著社會和文化的許多特征。禮物交換是互動的主要表現形式。交換存在于社會關系,也存在于人的意識乃至深層的結構之中。禮物交換不僅僅是獲得物品而進行的交易,同時也是一種道德交易。交換是建立、確定、維持和發展社會關系的基礎。最終交換作為互動反映了社會變遷和文化變遷。當今都市維吾爾社會中開始普遍起來的“Gul Qay”儀式的產生也離不開種種文化變遷及社會因素的催促。根據參與調查、跟蹤訪談、個別訪談、隨時聊天和電話聊天等方式所得的調查情況分析:
“Gul Qay”儀式產生的外在的推力可以做出以下推論:
第一,在傳統的維吾爾社會和文化中,禮物贈與是一種道德規范和邏輯,是一種與市場和利潤相對立的人性禮物,在個人和群體的想象中,它是與權力關系、利益關系截然相反的。因此,傳統社會的儀式活動中的“禮物”就起團結友誼的作用。但改革開放前后出生的年輕一代人進入維吾爾社會傳統的社交圈子里時剛好趕上了國家的晚婚晚育、優生優育政策的提倡。結果使人生禮儀及人際關系上的互動失去了平衡。
第二,城市化、多種文化并存使傳統文化和現代人們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發生了變化。在城市里道路鋪的越寬,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變得越遠了。傳統社會上的鄰里關系、互相串門拜訪等習俗已漫漫淡化了。人際關系比較形式化了。有時只能借助某種活動或儀式保持彼此的關系。
第三,居住環境的改善和社會服務業的發展使傳統的禮儀和交際活動的場所發生了變遷?!岸Y物”的變遷使現代的儀式場所變成了“禮錢交易所”。
都市維吾爾人的任何一種人生禮儀活動中已經看不到“物”來“贈禮”的情況。在儀式場合中也幾乎沒有那種儀式的主人或主人公與參與者之間的傳統儀式上所存在的贈禮物及接受禮物時的感情交流、彼此的祝賀。在都市里的儀式活動中參與者把自己的“禮錢”要交給自己都不認識的手里拿著“禮錢賬本”的、打扮比較突出的“時髦會計小姐”?,F在甚至根本不用麻煩會計小姐挨個兒到所有桌前登記收取參與者的“禮錢”[8]。來參加儀式的客人們剛進到宴會廳與主人打完招呼就得自動交“禮錢”才能入座。更有意思的是有的儀式場合中就在宴會廳門外擺了一張桌子,上面擺滿了儀式中招待客人的所有的好吃的,那些“會計小姐”們邊吃、邊聊天或者互相贊揚著彼此的穿著打扮,對贈禮著似乎沒有一絲的表示歡迎的表情。比別人給的少一點會馬上受到其中一個人的冷落的目光。有時還排長隊等待交“禮錢”。這根本不符合維吾爾族傳統風俗習慣和道德規范。好像參與者先不交“禮錢”,就沒有資格入場或見到主人公似的。這在某種程度上給參與者帶來感情上的傷害。人際關系的無限度擴散而引起的“儀式危機”使生活在大城市的生活繁忙和工作壓力之下的維吾爾人進入了一種無可奈何的緊張狀態。因此,有時連“請貼”這個名字都會叫成“罰款單”了。
飛速發展的烏魯木齊這都市生活中處處都可以看到傳統文化的變遷。尤其是這種變遷更大程度上表現在都市里的維吾爾人的“婚禮”,“割禮”,甚至有些“乃孜爾”等儀式上。
上述種種文化變遷,人生禮儀活動中禮物“贈與”和“回贈”關系的不平衡所引起的心理因素和價值觀的變遷統統都可以認為是“Gul Qay”儀式形成的外在的推力。
“Gul Qay”儀式形成的最主要的值得注意的內在的動因可以歸納到以下幾點:
第一,隨著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都市維吾爾人的生活環境及社會結構,職業結構、權力結構和意識形態結構發生了變化,維吾爾族婦女的社會地位已有了一定的提高有直接的關系。
第二,男女平等思想宣傳教育的作用下,維吾爾族婦女積極參與了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不再受傳統的種種約束。
第三,國家的種種優越的優惠教育政策下,全疆維吾爾族婦女受教育情況普遍改善。尤其是改革開放后的近30年內維吾爾族女性不斷提高文化水平,提高自身素質,開闊眼界,在社會的各個行業中都擔負著重要的責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并取得了卓越的成績。
自然而然的,都市維吾爾女性意識到當今社會是一個發展迅速、競爭激烈的社會,如何把握自己,給自己定位,需要擺脫新疆少數民族自古以來的男女有別的人生禮儀,重男輕女的誕生禮儀,女性物化的婚姻禮儀,男女有別的喪葬禮儀等儀式過程中對女性自我意識的不良影響[9]。在現代社會中維吾爾女性所承擔的責任和義務并不比男性少,可以說是比男性還要重?!癎ul Qay”儀式可以看成對上述傳統的人生禮儀所提出的挑戰。它既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搖床禮”,也不是已被現代的都市維吾爾人所遺忘了的,甚至可以說是從未聽起過的“禮”,它純粹是一種完全新型的、現代意義上的、被創造的人生禮儀。
對于“Gul Qay”儀式的舉行,人們的爭論及看法都不一。雖然多數人紛紛主張人生禮儀應該按傳統的人生習俗來辦,但具體問起他們如果真的有一天收到親戚朋友或熟人的“Gul Qay”儀式的請帖時,是否要拒絕參加時,答案卻都比較一致:“當然不能不參加了,人之常情嗎”。
四、“Gul Qay”儀式的意義
習俗由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兩種因素決定。習俗的形成有“歷史相沿、群居相染”的過程。在共同的社會生活中人們互相影響,沿時空自然而然地傳播是習俗形成的擴散方式;部分人有意識地創造并加以提倡與推廣是習俗形成的倡導方式[10]。
“Gul Qay”儀式也是被部分都市維吾爾人所創造的人生慶祝儀式。這不是偶然的。出現這種儀式活動肯定有自己的特殊的歷史背景和社會意義。這關系到從文化的角度去觀察我們周圍社會的變遷,文化的創新,傳統的發明,思想觀念和文化價值觀的變化,維吾爾社會結構的變化等等。通過參與,調查某種儀式活動或者某種文化圈子里的文化現象才能得出比較合理的結論。所以研究這個儀式的意義非常重大。通過研究“Gul Qay”儀式的背景,可以分析出當代都市維吾爾人人際關系的形成及社會結構的變化,也能了解都市傳統文化向現代轉型的過程、創新、特點及多元文化對維吾爾族傳統文化的沖擊與民族心理的影響程度。
儀式有很多功能,無論是在個人層面上,還是在群體或社會層面上。它們可以成為情感的渠道并表達情感,引導和強化行為模式,支持或現狀,導致變化,或恢復和諧與平衡[11]。“Gul Qay”儀式的主人與主人公“通過儀式”(rites the passage)能夠展示自己的地位,在儀式上他們的地位得到了改變。每一種儀式場合中都有一些神圣之處。這種“神圣”的成分是“Gul Qay”儀式的舉行者在“通過儀式”上能夠獲得的。通過儀式主人與主人公能夠得到心里的平衡,重新獲得了相對穩定的狀態,并且還獲得了相對于其他人的明確定義、“結構性”類型的權力和義務。儀式的主人與主人公身上被寄予了一定的期望值:他們所做出的表現應當與某些習俗規范、道德標準相一致。儀式中能夠看到的是對一些普遍化的社會關系的認知。這種認知并不全是以語言的形式表達,而是以象征的形式表現出來?!癎ul Qay”儀式更大程度上反映的是當今都市維吾爾人男女平等思想意識的具體表現。
五、結論
美國人類學家露絲?本尼迪克特認為人類行為的方式有多種多樣的可能,這種可能是無窮的。但是一個部族,一種文化在這樣的無窮的可能性里,只能選擇其中的一些,而這種選擇有自身的價值取向。選擇的行為方式包括對待人之生、死、青春期、婚姻的方式,以至在經濟、政治、社會交往等領域的各種規矩,習俗,并通過形式化的方式,演成風俗,禮儀,從而結合成一個部落或部族的文化模式。各模式都有其存在的理由。社會的本質是通過評價而使個體的行為趨于同化,調諧各種沖突因素,從而整合出文化完形[12]。
總之,傳統文化向現代的變遷是一個歷史過程。任何民族文化的現代化都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立足于原有民族文化的深厚基礎之上,根據新的需要,與現代化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相適應,并從現實生活中吸取激情,不斷的選擇、融化、重組、整合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優秀特質突變出新的結構、新的體系。
人們在某種情境中,可以選擇各種不同的行為方式,他們的選擇,大都是由于社會的原因。他們的行為會受到自己同伴意見的影響,并且被應當怎樣做的價值觀念所左右。
“Gul Qay”儀式作為人生慶?;顒幽芊癯蔀榱曀谆蛘邆鹘y,值得學者們的繼續關注和研究。
參考文獻:
[1]林耀華.民族學通論(修訂本)[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7:380~447
[2][3][6][8] 迪麗拜爾?蘇來曼. 維吾爾族傳統儀式及其變遷――從鄉村到都市的嬗變[J].新疆社會科學,2007(4):66
[4]優素甫?哈斯哈?哈吉甫.福樂智慧[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13~14、19、241
[5]寧銳.中國的茶俗[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3:278
[7]〔英〕馬林諾夫斯基.西太平洋的航海者[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
[9]周亞成. 新疆少數民族傳統人生禮儀對女性自我意識的影響[J].新疆大學學報哲社版,1999(1):21
[10]徐萬邦,祁慶富.中國少數民族文化通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6:48
關鍵詞:鍋莊;社會功能;文化價值
中圖分類號:J7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02-0118-02
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精神文化需求及多元化文化的發展,各民族民俗舞蹈已逐漸活躍在都市。迅速發展的社會,人們對自己生活的質量有著更廣泛的要求,講究文化、健康、時尚、和諧的生活。快節奏的工作學習往往令人緊張疲憊,忙碌之余經常會選擇很多的方式放松解壓。在都市,越來越多的人參與了“鍋莊”舞蹈,它充實了現代社會中人們對業余文化生活的享受。閑暇時間,在廣場上、社區里、校園中,總會聽到悅耳動聽的歌曲,看到優美舒展的舞姿,人人臉上掛滿了笑容,心里載滿了快樂?!板伹f”舞駐入都市后,給人民群眾的生活增添了許多樂趣。
一、“鍋莊”舞的基本概況
“卓”流傳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拉卜楞地區,是藏族三大民間舞蹈之一,分布于昌都、那曲、四川阿壩、甘孜、云南迪慶及青海、甘肅的藏族聚居區。卓即“果卓”,漢稱為“鍋莊”,藏語即舞的意思,意為圓圈舞蹈。“天上有多少顆星星,果卓就有多少調;山上有多少棵樹,果桌就有多少詞;牦牛身上有多少毛,果卓就有多少舞姿?!边@是人們對“果卓”舞的樸素贊譽,從中可以明顯的看出,“果卓”是一個極為豐富的舞蹈,無論是詞、調或是舞姿,都有著多樣性的特征。藏族民間舞蹈主要可分為兩種形式――自娛性舞蹈和表演性舞蹈,文中所提到的“鍋莊”即是一種自娛性舞蹈形式。男女圍成圓圈,自右而左、順時針起舞或載歌載舞。多以手臂的撩、甩、晃來變換舞姿,再加上諧調的步伐順時針舞動。大家胯著同樣的步伐、做著同樣的動作,有時手拉手,或單手搭在前面一人的肩膀上舞蹈,具有很強的溝通性和群體歸屬感。
各民俗舞蹈,都會與當地的生活、生產、風尚習俗息息相關,“鍋莊”也不例外,它是人民傳承文化中最貼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種文化類型,其中的舞蹈元素來自于他們的生產勞動、日常生活、傳統節日等。它深植于民間群體,在時間上人們一代代傳承它,在空間上它由一個地域向另一個地域擴布;舞蹈是一種文化,通過這種文化傳遞給人們的信息是值得長期發展的。正如一段文字記載:“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則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蔽璧改軌蚴惆l人們的情感。同樣,“鍋莊”舞可以健身美體、怡情益智;拜師結友、切磋交流;展示才藝、完善自我。這正是人們針對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而進行的活動。
二、“鍋莊”在都市民俗舞蹈中的發展樣態
近幾年在提倡構建和諧社會、注重精神文化建設的同時,“都市民俗舞蹈”在大多民眾的生活中已占有了很重要的地位。種類繁多,亦可稱為“廣場舞蹈”。人們之所以會踴躍參與,其中原因也有很多,不同的人群會有不通的解答,重要的是它存在著普遍性,隨處可見即可隨處而舞,它作為一種新型的舞蹈類型,吸引著很多民眾的關注。筆者發覺,眾多民眾在關注的同時都又會情不自禁的被感染,在環境的帶動下,當然少不了自己置身于其中,于是在都市中逐漸廣泛流傳。“鍋莊”在都市中又可分為以下幾類:
(一)強身健體、愉悅身心的社區“鍋莊”
今天的都市社區里,人們經過長期的交往、生活,必然少不了文化的交流,而社區舞蹈則是社區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男女老少,都希望自己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有一份愉悅的心情。于是在固定的某個場地,利用閑暇而聚集在一起,享受他(她)們的精神生活,并能夠在很快的時間內融入其中。“鍋莊”不但可以起到鍛煉身體的作用,還能夠深入人們心靈的交流。在弦歌幽幽的音樂聲中愉悅身心,提高民眾對藝術的更深認知與文化享受,久而久之便成為了一種文化現象,深受人民群眾喜愛。
(二)休閑娛樂、舞中取樂的廣場“鍋莊”
相對社區與校園,廣場“鍋莊”有更充足的活動條件,比如說光照充足,除了清晨的活動也可以在夜晚共同起舞,不會因為影響視線而導致無法流暢的活動。有了固定的場地和設備,還需要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來完成整個舞蹈的組織工作。每個不同的隊伍,也會有不同風格的舞蹈動作,時而簡單美觀,時而熱鬧宣泄。很多人通過這樣的一種運動方式,來解壓一天的忙碌勞累、愉悅身心。于此同時也豐富了人們的業余文化生活,潛移默化中產生了共鳴。由此可見,“鍋莊”不僅僅是一種舞蹈形式,它也是這個社會中的一種精神文化現象。
三、“鍋莊”在都市生活中的社會功能與文化價值
都市是一地經濟、政治及文化中心,有著較多的、集中的、不同職業身份的居民。它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又是文化發展的象征。社會經濟發展速度迅猛,人們在勞動創造的過程中同樣需求精神文化的氧份。白天奔波在緊張忙碌的工作學習中,閑暇之余必然少不了要留給自己一些時間去放松解壓,選擇健康的解壓方式,也是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的重要部分。舞蹈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是積極的、能動的、多樣的。起到了較多的社會功能與文化價值,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社會功能
1.認識作用
中國古代,孔子就主張“樂教”,曾說:“移風易俗,莫過于樂?!蔽璧改軌蛏鷦拥谋憩F不同時代、地域的文化特征。時代背景與生活條件下,也有豐富多彩的生活習慣,在眾多民間民俗舞蹈中可以看到多樣的舞蹈生活場景,表現各種人物的精神面貌,使人們擴寬眼界。這種視覺藝術,有很強的形象性和鼓動性,能通過直觀的表現方式感染和教育。多樣的舞蹈形象在某種意義上還有著行為的示范意義,能成為人們直接模仿的形象和學習的對象。
“鍋莊”舞迅速在都市中受到認可,成為一種時尚的娛樂活動。通過舞蹈的傳播與認知,使都市民眾對藏族地區文化有了更直觀的了解,多元的民族文化在舞蹈中傳遞,得以交流。加深了不同地域之間,人與人的友誼,起到了相互了解、相互認知的作用。
2.娛樂作用
舞蹈的娛樂作用在社會功能中極為重要,“樂者,樂也。人情之必不免也?!边@說明人們通常會以舞蹈來表現自身愉悅的情緒,同時也起到了愉悅周圍的作用。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無論是喜慶佳節,婚嫁宴聚,還是驅邪打鬼,求神還愿,生產勞動,都把舞蹈作為鼓舞精神、增進團結、傾訴心愿、表達感情的一種手段。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引導下,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已不再是單一的物質享受。“鍋莊”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舞種之一。
原始社會人類就已經把舞蹈當做交往娛樂的重要手段。娛樂是人們追求快樂、緩解壓力的一種天性,舞蹈活動多以娛樂為出發點,民眾紛紛參與在“鍋莊”的健身活動中,通過這種社會娛樂形式,滿足了人們所需要的娛樂要求。群體間的關系也更加頻繁、密切。
3.健身作用
根據生理學“用則進,廢則退”的規律來說,每個人都應當保持適當的健身,長期堅持可以使各臟腑器官得到增強,由于機體充滿活力,就可以使人延緩衰老、健康長壽。無論是青少年兒童或是成年、老年人,都應當堅持鍛煉,促進全身血液循環的同時,肌肉的動作耐力、速度、靈活性和準確性均能夠提高,從而保持肌肉的靈敏性。
“鍋莊”在也屬于體育運動項目的一類,具有著體育運動的健美、舒展、明快等特點。在都市,民眾自發式的帶動大家,運用既簡單又舒展的舞蹈動作活躍在圓圈中,開始很多人覺得有點難,但在氛圍的帶動下,哪怕是不規范的動作,在隊伍里也會顯得各具特色,跳上幾圈也便熟能生巧了。不知不覺中,人們對自身的四肢支配也加以鍛煉,從而更加協調。
(二)文化價值
1.歷史文化的傳承
文化傳承,“是指文化在民族共同體內的社會成員中作接力棒似的縱向交接過程。”多民族發展的中國有著多元文化的特點,在舞蹈文化傳承的過程中,包含著豐富的人文知識與生活知識,引導社會和諧發展的同時,推動精神文化建設的不斷進步。各民族文化的傳承在文化積淀的基礎上,集中在一些活動中得以表現。經過循環的時間傳承,不同地域之間的文化融合,證實了多元文化的可傳承性。
“鍋莊”在傳入都市的過程中,保留了藏族原始的“鍋莊”特點,也融入了都市民俗舞蹈元素??梢钥闯觯瑹o論是在藏區或是都市,兩個不同地域之間的文化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對精神生活的享受都有著同樣的定義。例如,我們所偏愛的“鍋莊”舞蹈歌曲,是沒有藏區與都市之分的,《青藏高原》、《北方大草原》、《扎西扎西》等,不存在任何地域之間的偏愛問題??偟膩碚f,在大體形式沒有改變的基礎之上,只是都市呈現出的舞蹈動態相對藏族地區有一些韻味和動態情愫細微的差異?!板伹f”已成為都市文明的象征,星羅棋布于祖國的大小都市,它驗證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促進了社會的進步與繁榮。
2.多元文化的凝聚
人類群體在社會歷史的生存中創造文化,在生活中享受文化,并娛樂于文化的海洋之中,不知不覺,人類已經創造了許多具有凝聚力的業余活動。佛教文化中有這樣一個重要的名詞――“眾緣和合”。釋義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是由眾多的因緣條件和合而成的,沒有任何一件事情可以單獨成立,沒有任何一個事物可以單獨在這個世界上存在,所有事物的存在發展都與其他事物之間充滿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五十六個民族共同發展的祖國,文化就如同一條條脈絡,融匯貫通了所有的知識與智慧。如同“鍋莊”的音樂、舞姿、體態、情緒,顯而易見,幾十或上百人能在同一時間、地點聚集在一起,參與同一個娛樂活動,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而廣大群眾自發性的參與其中,又驗證了“鍋莊”內在的魅力與凝聚力。
經過歷史漫長的考驗,藏族與漢族的睦相處,延伸至今共同創建了中華民族團結統一的大家園。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相互吸收、共同進步,促進民族文化的全面發展,形成了所謂的“共同文化”。在和諧社會的建設目標之下,使各民族文化各顯其才,共同繁榮。
【關鍵詞】“文化成都”;國際傳播;媒介策略;傳播方式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139(2012)01-0143-5
一、成都應該以模式建構貢獻世界
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化從1978年的17%提高到2009年的46.59%,進入到持續、高速發展階段。據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經濟增長與宏觀穩定課題組預測,中國城市化率2015年將達到52.28%,2020年將達到57.67%,2030年將達到67.81%。在世界城市化建設浪潮中,中國各地城市建設模式呈現出各自的特色:北京的政治經濟發展引領城市建設模式;上海的經貿易會展文化引領城市建設模式;深圳的海外服務外包產業主導城市建設模式。
文化是一個民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的高度凝聚,包含著這一民族的信仰、價值觀、世界觀、行為規范、生活習俗等“軟文化”,也包含這個民族所處的自然地理環境,所青睞的城市建筑風格、人文歷史器皿,藝術表演形式等“硬文化”。任何一個城市建設,都應該用自己獨特的文化去凸顯自我特色。成都也應該以其獨有的文化個性來標簽其城市的構建的理念與模式,構建出“文化成都”城市建設模式(以下簡稱“成都模式”)?!俺啥寄J健钡膫鞑ツ康脑谟谖龂庵髁髅襟w對于成都城市建設與發展的關注度,樹立世界平臺上的成都城市文化形象,產生對其他國家傳播受眾的吸引力和延伸城市文化的公共外交范圍;在于讓傳播受眾關注成都城市的文化魅力,理解成都城市發展的文化支持,尊重成都城市化國際化進程中的文化話語權。
“成都模式”應該是一種以成都大區域文化自然空間特征、歷史文化資源等為基礎,以“文化成都”軟實力形成城市凝聚力,構建以文化為標志的城市建設片區,整合打造成都文化重點發展標志性產業,以大區域文化特色來統籌成都城鄉一體化發展,推進城鄉文化建設的一種城市建設與發展方式,“模式”關注成都在國際城市群中的城市形象和城市話語權力的提升。它將是一種以城市文化特質來引領城市設計與建設發展的模式,城市特有的文化核心價值主導其城市建設的頂層設計。
在新近出臺的國家、四川省、成都市“十二五”建設發展戰略規劃綱要中,文化已經被列為與政治、經濟、教育、生態文明建設同等重要的戰略要素,得到了各級政府部門前所未有的重視。在成都城市未來發展的思考上,文化與文化產業引領的城市經濟發展與城市建設規劃成為一個值得多方關注的創新點?!矫妫冻啥际形幕瘎撘猱a業發展規劃(2009-2012)》,對本地文化創意產業中的傳媒、文博旅游、創意設計、演藝娛樂、文學與藝術品原創、動漫游戲和出版發行七個重點行業,進行了較為系統、全面和科學的規劃。作為一座正努力融入全球城市發展潮流中的中國西部城市,成都將全力把自己打造成為中國文化創意產業之城。目前,成都文化產業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占全省總量的45%-50%;全市文化產業的發展速度高于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的發展速度;從事文化產業的社會人員比重較大。另—方面,在城市建設方面,成都打破傳統行政區域,以文化為紐帶,文化產業發展為目標,提出了城鄉統籌發展,以區域文化為特色的大成都“世界現代田園城市”建設理念。目前,“成都模式”建構已經取得了初步的成效,為成都帶來了明顯的文化產業經濟提升,目前成都市文化產業實現經營收入232.54億元,創造增加值65.81億元,占全市地區生產總值(2185,73億元)的3%,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3.4%。成都已經在文化建設方面,邁出了具有自我特色的可喜步伐。
二、國際傳播意識的自覺是要務
國際傳播是指以民族、國家為主體而進行的跨文化信息交流與溝通。作為“世界現代田園城市”建設,應該大力加強其城市建設的“國際傳播”的力度,以體現其“世界性”。同時,全球城市化浪潮給成都的城市發展提出了兩個基本的問題:一是,如何將全球城市建設先進理念引入成都的城市建設模式當中;二是,如何凸顯城市建設模式中的成都本土特色,并將其充分展示在國際城市建設舞臺之上,成為多元城市發展模式中的一種文化支持,為他國的城市建設模式提供可借鑒的范本。但從目前國內國外主流媒體的關注度來看,“成都模式”國際傳播,與北京、上海、深圳模式的世界影響力相比較,尚顯滯后。因此,“成都模式”的國際傳播意識十分重要。
(一)“成都模式”國際傳播是成都與世界城市交流的需求
“成都模式”國際傳播是成都與世界城市交流的需求:一方面,成都城市建設需要通過恰當的國際傳播,引入他國現代城市發展理念;另一方面,世界城市發展也關注著成都如何挖掘自身城市本土文化精神,能向世界推出一種具有國際視野和本土文化芳香的創新城市建設模式。從傳播學的角度來看,“成都模式”國際傳播正是城市建設模式“本土化”和“全球化”和諧統一發展的需求?!俺啥寄J健北旧砭蜐櫽鴤鞑サ纳?,蘊含著成都人的生活價值觀,展現了立足于成都美麗恬靜的自然文化資源、悠久獨特的人文歷史文化積淀、生態包容的田園人居精神之上,而構建出的一個中國大文化體系中的成都文化城市建設模式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