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各民族的風俗習慣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摘要:在不同民族的日常生活中都滲透著風俗習慣,其具有深厚而廣泛的民族性和群眾性,在民族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中有著重要的影響。本文對民族風俗習慣進行了概述,闡明了法律保護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的重要意義,理性思考了法律保護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的基本問題。
關鍵詞:民族風俗習慣;民族習慣法;國家制定法
在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中,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是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民族平等、民族團結的基本原則出發,尊重各個民族的平等權利,不因為某些民族的風俗習慣不同而歧視或侮辱他們;民族風俗習慣的改革或保持,必須讓該民族的群眾去選擇,其他民族或個人不應強制或干涉;不能以自己的民族風俗習慣為標準,去要求和衡量別的民族,更加不能以個人主觀的好惡去看待民族風俗習慣,去處理有關民族風俗習慣的事情。
一、民族風俗習慣概述
民族風俗習慣的基本含義,是指各民族在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方面,廣泛流行的風尚和習俗,是在各民族經濟、政治和文化生活中的一種客觀反映。在民族生存環境中,由于各個民族所處的自然地理、社會政治、歷史發展等條件的不同,產生了各種各樣的民族風俗習慣。在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一個民族長期傳承和廣泛采用的生活方式。真正成為民族的風俗習慣的行為方式必然相沿成習、代代相傳,必然為眾人所用而廣泛普及。
只要民族風俗習慣形成,即為全民族所公認和遵守,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出各民族的生活方式、歷史文化傳統、道德標準和宗教觀念等。某個民族反映其民族特性,必然存在一些有別于其他民族的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等特征,代表著民族的標志。在民族的相互往來中,尊重民族風俗習慣,是民族關系中一個很敏感的問題,需要慎重看待。
隨著生活條件的變化,風俗習慣也在變化,然而,風俗習慣的變化常常滯后于生活條件的變化,呈現相對的穩定性。民族風俗習慣反過來影響經濟基礎,它帶有較大的穩定性,它的改變經常會滯后于社會生活條件的改變,它集中地反映著某個民族的得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
二、法律保護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的重要意義
保護少數民族風俗習慣,有助于更好地保護各民族的平等權利和民利。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風俗習慣的自由”。因此,不同民族無論是保持或改革自己的風俗習慣,是其民族的平等權利和民利。本質上是堅持不同民族平等原則和發展社會主義民主的具體反映,侵犯民族風俗習慣,就意味著踐踏民族平等權利和民利。刑法第147條規定:“國家工作人員非法剝奪公民的正當自由和侵犯少數民族風俗習慣,情節嚴重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把“侵犯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罪”歸入“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利罪”,是從法律上保護民族的平等權利和民利在刑法上的反映。
保護少數民族風俗習慣,有助于更好地維護民族團結。任何民族對自己的風俗習慣都有著深厚的感情,他們常常把其他民族對本民族風俗習慣的尊重,理解為對本民族的尊重,把對本民族風俗習慣的蔑視,理解為對本民族的歧視。所以,各種不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的言行,都會傷害民族感情,不利于民族團結。
保護少數民族風俗習慣,能夠促進繁榮和發展民族文化。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包含少數民族風俗習慣,不同民族的某些風俗習慣本身就是以歌曲、舞蹈、體育的形式呈現出來的。很多民族通過自己的風俗習慣來保存和發展自己民族的文化藝術。例如,我國少數民族有很多是以講故事和唱山歌的口頭文學形式在人民群眾中代代相傳,而且不斷得到鞏固和發展。還有一些表現在他們具有特色的日用器具、服飾、建筑和手工藝品等方面。正是由于千差萬別的民族風俗習慣,才構成了多彩多姿的民族文化,使文化藝術的內容和形式呈現出鮮明的民族特色。
三、理性思考法律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的保護
(一)遵循社會發展規律,提倡科學,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不能孤立地看待風俗習慣,必須從一個民族的歷史、經濟和自然條件去考慮這些風俗習慣之所以形成和存在的現象,如此才能讓我們的認識符合客觀情況。把民族風俗習慣看作陳規陋習,是對少數民族的誣蔑和歧視。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中存在某些陳規陋習,這是符合實際的。但是,漢族的風俗習慣中同樣有陳規陋習。任何民族的風俗習慣中都會有好的、一般的和不好的。對不同民族的風俗習慣不應全部肯定或全部否定,而應當進行具體分析。總體上,漢族在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水平上較先進,大部分少數民族發展較落后,這是客觀事實。但是,先進并不意味一切都好,落后也并不意味一切皆壞。
看待其他民族的風俗習慣,不能用自己民族的風俗習慣為標準,而應以對民族團結、對經濟文化發展、對國家統一、對社會主義事業和對人民群眾是否有利為標準。凡是有助于民族團、有助于經濟文化發展、有助于人民生活和身心健康的風俗習慣應當提倡和發揚。凡是有害于民族團結、阻礙生產和經濟文化發展、不利于人民群眾的生活和不科學的風俗習慣,應對本民族群眾說明害處,進行教育,幫助他們提高認識后,讓他們自己進行改革。改革某些風俗習慣,主要依靠文化的進步和經濟社會的發展來實現。提倡少數民族在衣食住行、婚喪嫁娶各方面奉行健康、科學和文明的新習俗。
(二)合理利用少數民族習慣法
少數民族習慣法是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的重要部分,應當被合理的利用。少數民族習慣法是在民族地區公平正義觀上歷練形成的一種具有特殊調控作用的行為模式和價值觀念。在堅持國家法制統一的基礎上,少數民族習慣法應通過國家權力機關的批準、同意或默許來使其具有雙重效力,使其權威性得到保障。在保持正義和秩序的基礎上,國家可以做出適當的變通,實現少數民族內社會關系的穩定和諧。
運行國家法律是個復雜的過程,只靠法典是不能實現其功能和效率的,強行推行法律常常也只是適得其反。制定法有必要給少數民族習慣法留出一定空間,去吸收和認可一些有益的習慣法,使其融入制定法。也不能簡單地用國家制定法來代替少數民族習慣法中的消極因素,而是通過發展民族地區的經濟文化、進行長期有效的法制宣傳等方式,實現少數民族習慣法和國家制定法的融合。
實踐中,對少數民族習慣法效力的承認須限定在特定的區域內。在民族自治地方,有關少數民族特殊事務上,可以對習慣法有選擇性地優先適用。對那些既符合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又符合全國人民利益的習慣法,可以優先適用。
結論:
認真看待民族風俗習慣,涉及到各個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關系到整個國家的繁榮穩定。正確處理少數民族習慣法與國家制定法之間的關系,重視和充分尊重民族風俗習慣,這樣才能使少數民族地區的秩序向著一種健康的、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民族平等是民族團結的基石。只有堅持民族平等原則,充分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切實保障少數民族合法權益,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團結才能不斷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和諧小康社會才能真正得以實現。(西南民族大學法學院;四川;成都;610041)
參考文獻:
[1] 宋才發、王紅曼、熊坤新、彭謙著,《中國民族法學通論》,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1.1中華文化是一元性的封閉的大陸文化,中華民族早就已經形成了重親情、重仁愛、重天倫之樂、重家庭的民族情感,這與我國的地理環境和幾千年來的自給自足的經濟形態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廣告語就應充分運用親切、溫馨和濃郁的情感訴求,力爭使廣告語富有濃郁的感染力。廣告語言中的情感設計是促成購買行為的核心要素,與此同時,廣告語言的人情味濃厚也是廣告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如:“南方黑芝麻糊”的電視廣告,就是親情訴求之作的經典。這則廣告中并沒有太多的表達感情的詞匯,然而它的廣告畫面卻將受眾的思緒和情感帶回到了他們的童年時代。開頭和結尾僅有的廣告語分別是:“小時候,一聽見芝麻糊的叫賣聲,我就再也坐不住了……。”和“一股濃香,一縷溫暖,南方黑芝麻糊。”該廣告畫面樸實、溫馨。賣糊母親的微笑,買糊孩子天真的眼睛……形象地展示了普通百姓間溫良、慈愛、樂善好施的美德和濃郁的人情味,讓消費者沉浸在溫馨的氛圍里,從而體味到了人與人相親相愛的感人情懷。又如,可口可樂的一則廣告語:可口可樂,萬家歡樂。廣告商把“可口可樂”與“家”這個讓人感覺溫暖,幸福的地方巧妙地結合在一起,一看到“可口可樂”,人們就會情不自禁地想起“家”,從而喚起消費者的購買欲望。
1.2謙遜、恭讓的道德準則謙遜、恭讓是中華民族的最基本道德行為準則。如漢語中的謙詞“奴、敝、在下”等和尊稱“您、君、貴、尊、閣下”等就是這一準則的直接體現。廣告是一種廣而告之的強有力的宣傳手段,其目的就是要刺激受眾的購買欲望,最終實現受眾的購買行為。如:聆聽您的心聲。我們的宗旨很簡單。讓您在旅行中得到企業家最想要的一切:最舒適的環境、最完善的設施和最精心的服務。(商務旅游)打開門,等著您的就是夢寐以求的家,無論您想要一座鄉間宅邸,或者是一間摩天大樓的頂屋,翻開下面幾頁就可以看到世界上最美的住宅,供您挑選。(房地產)充足的陽光,清新的空氣,一切為了您的子孫后代。(海濱度假地)毋庸置疑,這樣的廣告語讓消費者感覺到廣告的謙遜態度,進而便產生了對廣告內容的信賴感和認同感。
2廣告語言與民族風俗
自然環境、經濟水平和民族發展歷史的不同造就了各民族各具特色的民族風俗習慣。這些風俗習慣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民族的共同心理,是該民族的標志。在生活中,一般來說,消費者較易接受順應本民族風俗習慣的廣告語言形式。因而消費者的風俗習慣是廣告創作者在廣告語言創作時必須考慮的一個關鍵因素。如中國人喜歡請客送禮,喜歡在喜慶的日子穿戴紅色衣物,把紅色視為吉祥之色;而紅色在西方人眼中則沒有吉祥之意。又如,中國民間都有趨吉利、討口彩的風俗習慣,因而許多廣告創作者便抓住了消費者的這一心理特點,創作出了許多這類內容的廣告。如湖南旺旺食品公司在推銷旺旺食品時就創作出了這樣一句廣告語:“人旺、福旺、財旺、運道旺,旺旺。”這句廣告語很好地迎合了消費者的心理。在中國,每逢喜慶節日,如傳統的新春佳節,人們都會舞龍等以此來歡慶這個闔家歡樂的節日,因為龍在中國人眼中是一種吉祥的象征,而且中國人很自豪地稱自己為龍的傳人。而在西方人眼中,龍卻是一種邪惡的象征,就更不要說龍會給家庭帶來歡樂了。
3結語
(一)教學目標
本套教材在小學1~3年級安排了民族教育內容,旨在讓學生初步了解我國56個民族的分布、文化、衣食住行、風俗人情,感受祖國各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體驗民族情感,并自覺尊重其他民族的風俗習慣:培養民族自信心,增強民族大團結,從而熱愛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個統一的多民族的社會主義大家庭
(二)內容結構
本專題通過讓學生初步了解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各民族成員、了解少數民族鮮明的民族特色,如服飾特點、飲食習慣、民族樂器、聚居區、建筑風格以及特色節日,初步感知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體會民族文化的多彩多姿。主題和內容要點具體見表1。
(三)編寫特點
1 體現時代特點和現代意識一小學民族教育選擇學生易于接受并和生活緊密聯系的內容,如少數民族服飾、飲食、樂器、建筑等,并融入體現時代精神的民族文化教育內容,引導學生融會貫通地使用或改造民族文化,從小參與到中華民族文化傳承、文化創造活動中去,以增強其民族意識和愛國主義感情。
2 采用藝術性的表現手法,民族教育活動采用藝術性的表現手法,如歌曲、故事、兒歌、詩歌、游戲等形式,穿插在引題、總結部分,靈活多樣,增強了教學的功能,學習過程生動活潑起來,實現與藝術精神溝通。
3 注重設計體驗性活動,根據學生對各類體驗性活動有濃厚興趣的特點,寓民族知識于教育活動之中,設計了“當少數民族聚居地導游”“對江西的少數民族建筑開展小考察”“動手做特色民族節日剪貼報”“學民族節日里的歌舞”“民族節日知識競賽”活動,拓展民族教育的視野、時間和空間,體驗性探究活動為學生了解少數民族文化提供了更為寬廣的舞臺。
教學建議
1 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提高教學實效根據中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水平特點,增強少數民族文化教育活動的趣味性、可操作性,通過看有關少數民族的影視資料、圖片,聽少數民族的歌曲,從服飾上辨認少數民族等形式,宣傳民族常識。可開展“采擷民族風光風俗”的系列教育活動:集一集――收集資料,了解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美德:說一說――講各民族的風俗禮節,談身邊的民族英雄:賽一賽――勾畫未來少數民族的美景:做一做――制作版面介紹民族服飾、民族建筑。
2 充分利用本地教育資源,進行開放式教學。要建立開放的課程資源網絡,充分利用農村、社區等本地民族文化教育資源,帶領學生走出課堂,上網收集資料、進圖書館查閱材料、到社會做調查研究、走訪身邊少數民族家庭,并發展校外指導教師隊伍。教師要充分開發利用校內外的多樣化課程資源,使其為教學服務,以卓有成效的開放式教學對學生進行民族教育。
3 注意處理好與其他課程的關系,實現綜合效益。本課程既有自己的獨特性,又與其他課程有一定的聯系,應注意與語文、品德等學科的教學或校內外其他教育活動相結合,相互促進,實現綜合教育效益。 《特色民族節日》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 三年級第10課。
教學過程
(一)激趣引入。揭示課題
1 談話:同學們,你們喜歡過節嗎?你知道我國有哪些傳統節日,
2 猜想:你知道這個畫面展示的是什么節日嗎?(課件出示潑水節圖片)
教師小結:我國有55個少數民族,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節日及習俗,你想知道我國少數民族都有哪些傳統節日?歡度節日時有哪些風俗嗎?就讓我們走進少數民族,去領略一下精彩、獨特的節日文化
3 揭示課題:特色民族節日、
(二)合作學習,掌握知識
1 看一看。(課件演示少數民族歡慶節日時的熱烈場面)我國是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各個少數民族有著形形的節日習俗,有趣極了。
2 讀一讀。朗讀課文“智慧泉”里的節日介紹。邊讀邊思考:書中列舉了哪些少數民族的什么節日習俗?(那達慕大會、火把節、歌婆節)
3 學一學。(課件演示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蒙古族被稱為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人民有哪些習俗與我們漢族人民不同呢?(指導學生從課前收集到的美食佳肴、居住、服飾特點等方面談)蒙古族有一個最具民族特色的傳統活動是那達慕大會。那達慕是什么意思?你能介紹一下那達慕的特點嗎?(學生交流課前收集到的資料)
4 試一試。小組學習,選擇一個少數民族的節日,結合課文和資料研究,了解節日的時間和特點。
5 說一說。你還知道哪些民族的特色節日呢?你了解這些節日的傳說嗎?各小組交流、匯報。(如火把節、歌婆節、三月街、達努節等)
(三)感知體驗,活動延伸
1 開展四人小組合作,用課前收第到的少數民族節日的圖片,動手制作一份“特色民族節日”剪貼報,在全班展示交流。
2 走進少數民族特色節日,學一學少數民族歌舞。播放《我們新疆好地方》《美麗的草原我的家》《阿里郎》《青藏高原》等歌曲,學生戴頭飾配合音樂體驗節日的歡樂。
(四)思維沖浪,開拓視野
1 “你說我答”民族知識競賽,競賽規則:由一個同學描述某個節日的風俗習慣,或出示某個民族的節日圖像,指名或搶答,回答正確者為勝方。
2 了解民族之最。(課件演示)
關鍵詞:多民族 學生 班級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A
新疆是個多民族地區,學校一個班級有幾個民族組成是一種普遍現象。多民族班級的學生教育管理不僅是一個培養人才的問題,而且關系到民族團結和邊疆穩定建設的問題。他們有著不同,生活習慣不同和學習能力差異等特點。他們是一個錯綜復雜的集合體,他們的特殊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語言方面。少數民族學生喜歡小團體聚聚,他們喜歡和自己同一民族的同學在一起。在一起時候也用本民族語言進行交流,阻礙了與其他民族學生的溝通。甚至因為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不同,各民族學生常常發生些小矛盾,加大了同學們之間的隔閡,有時因為語言不通而造成一些誤會,阻礙班級的團結。
生活習慣。各民族之間的生活習慣存在著很大的差別。如在飲食習慣上,維族、哈薩克族和回族學生進餐去的是清餐,而漢族學生去漢餐吃飯;少數民族的穿著也和漢族有區別;少數民族之間生活上也有著不同的區別。這些差異無形中在不同民族之間形成心理隔閡,疏遠了彼此關系。
宗教問題。在新疆這個大民族融合的地方,孩子們會因為信仰的不同而抱團和分離,嚴重影響班級的團結,這需要班主任的引導,讓不同民族的學生能接受和容納不同信仰同學,團結奮進,共同進步。
思維方式。由于從小接受的教育差異,的不同,生活習慣的不同,而造成各民族之間思維方式不同。各民族學生處人為事方面有些差異。
學習方面。學習是學生的天職,對于維族和哈族來說,他們的漢語基礎較差,學習和理解能力差一點,而回族、蒙古族和漢族等民族的學生漢語水平較高,學習成績較高。他們因為學習能力和學習成績的差異,彼此產生嫉妒和偏見,從而疏遠了關系。以上是少數民族特招生在普通高校學習生活中表現出來的特殊性。這些特征潛移默化地使他們成為特殊的一個群體。他們保留著自己的民族習慣,不能完全彼此融為一體。從多民族地區班級管理實際情況出發,用理論與實踐緊密相結合,探討一種通俗的、可操作性較強的多民族班級管理方法。
第一,民族融合是處在第一要位的。要正面引導,培養學生健康積極的民族意識。各民族的意識都有積極因素,也有消極的因素。根據少數民族學生民族意識較強的特點,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養少數民族學生積極健康的民族意識很有必要。因此,我們尊重他們的語言文字和,要熟悉他們的風俗習慣,了解各民族的現狀、歷史和特點,引導他們建立良好的思想觀念。要反對民族歧視,引導學生不有利于民族團結的話不說,不有利于民族團結的事不做,開展各項有利于民族團結的活動,讓各民族學生真正從思想上樹立起互相信任、互相尊重的意識,進一步促進民族團結。利用各項愛國活動,結合少數民族學生對民族問題和政治地位敏感的特點,感染他們熱愛祖國,激勵他們為中國發展努力奮斗。
第二,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宗教觀。認為,宗教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歷史現象,有它發生、發展和消亡的過程。、宗教感情,以及同這種信仰和感情相適應的宗教儀式和宗教組織,都是社會歷史的產物。我們保護正常的宗教活動,但是我國宗教政策尊重和保護正當的自由,絕對不是保護封建迷信和毒害人的自由。所以,中職少數民族學生班級管理中,要正確引導少數民族學生宗教觀,讓學生看清和披著宗教外衣的各類違法犯罪行為的界線,樹立正確的宗教觀。
由此可見方法的重要性,再次不得不慶幸因為我們選擇了良好的方法從而對我們的研究有了顯而易見的幫助,使得我們平時的工作能夠有的放矢,也更加具有效率。首先為了探究學術前沿我們我們用了分析、對比的方法,將目前各種已有的學術性成果進行了查閱和研究,找出了我們研究的方向和我們科研的價值取向。其次我們主要依靠問卷調查分析的方法,走訪武漢各高校隨機發放問卷,對不同院校不同年級不同性別的少數民族進行了問卷的發放。在具調查問卷的分析中,我們用了Spss、Excel的分析方法,同時運用橫向縱向深度對比的方法使得各種數據能夠較為合理和完善地呈現。對于各種理論和現狀我們堅持用批判的而非盲目的眼光看待,帶著一種關懷而非鄙夷的態度去審視,最終全面地比較研究。最后我們從各個小點出發,以個案為基礎,以小見大地試圖能夠窺見目前少數民族大學生權益保障現狀和不足并提出自己的建議。
分析
(一)受教育權
在平等受教育權方面,少數民族學生都對學習有較強的自信心,但是實際學習狀況與學生的理想狀況差距較大,由于地域差異,許多少數民族大學生都以各自的民族語言為母語,所接受的教育也幾乎由本民族語言所傳授,所以對漢語掌握得并不熟練。而在大學里都是通過漢語或英語來接受知識,故少數民族大學生對學習還是具有一定的畏難情緒。在公正考核權方面,,筆者發現,在看似平等的考核制度面前,少數民族學生卻沒有得到實質的公正考核。在課程設置上,學校應適當考慮少數民族學生的狀況。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量開設具有民族特色的培訓班,適當降低少數民族班的課程難度,促進少數民族學生的綜合素質的提高。在考核制度上將少數民族學生和漢族學生適當區分,區別對待,適當降低少數民族學生薄弱科目的評價標準。
(二)自由和風俗習慣受保護權
縱觀以上結果,筆者發現在自由和風俗習慣受保護方面各高校已實施相關措施,但仍有很多方面存在欠缺,總結如下:學校伙食尚需改進,少數民族學生對食堂滿意程度不高;各高校開設的少數民族特色活動較少,少數民族大學生感覺不到本民族特有節日的氣氛。我國是個多民族的大家庭,在這種情況下,要想各族人民相處和諧、共同發展就必須讓各族人們的自由和風俗習慣得到尊重。總體來說,各少數民族同學都認為其他民族對自己風俗習慣尊重程度較好,說明在各高校中各民族間相處和諧,能夠做到互幫互助、共同進步。
(三)族籍權
絕大多數少數民族同學具有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我意識,且在調查過程中筆者發現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明顯大于同樣為少數民族的社會人員。少數民族社會人員在工作中往往不愿透露自己的民族,害怕受到歧視,會給自己的工作生活帶來影響。這在一定程度地說明了高校的措施和氛圍在保護少數民族自尊、自信上起了一定的作用。但筆者在調查過程中發現有很多同學在自己的合法權益遭到侵害時不清楚怎么去維權。筆者認為高校相關部門可針對此種情況開展一些講座來普及和宣傳維權知識,讓少數民族大學生提高該方面的意識。
建議
(一)受教育權方面
1.在高校建立相關針對少數民族學生的課程對接體系,幫助他們盡快適應學習節奏。高校可以在新生入學時進行英語水平測試,根據基礎的好壞來進行分班。2.礎較好的優秀同學與語言有困難的少數民族同學結成對子,互相幫忙了解,共同達成進步。3.高校應加大對少數民族學生學費補貼等經費的支持力度。在助學金、獎學金、國家貸款等方面適當給少數民族大學生一些優惠政策。4.在評價體系上,高校應適當考慮對確有困難的少數民族學生適當傾斜。在優秀學生干部,三好學生等其他評優評先中依少數民族自身的特殊情況予以適當考慮。
(二)自由和風俗習慣受保護權方面
1.進一步貫徹、落實、宣傳黨和國家的民族宗教、文化政策,使各民族同學都能夠意識到尊重其他民族的重要性。2.在飲食,住宿等方面適當考慮少數民族同學的特殊情況。對于那些對飲食有特殊要求的少數民族,學校應加強食堂的相關建設,提高飯菜種類、服務人員素質、環境衛生。3.建立、完善掛職干部、輔導員、學生家長、學生干部“四位一體”的關愛少數民族學生機制。4.適當開展一些具有少數民族特色的活動。
(三)族籍權方面
近幾年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辦學規模的不斷擴大,民族地方院校的招生數量與招生面也在不斷擴大,學生總數在急劇增多。但從民族地方院校招生生源來看,當地學生被當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錄取的占學生總數的大部分,其中有少部分學生是來自省外或省內其他地區。所以在民族地方院校里,少數民族學生所占比例較高。這樣生源結構必然導致不同民族學生之間諸多方面的差異,也體現了民族地方院校德育工作的特殊性。
1.道德文化的差異性決定學生德育工作的特殊性。不同的民族在長期適應自然環境、尋求生存物質、進行人際交往的過程中,各自生成獨特的文化,不同的民族文化滋養、形塑出不同民族群體的品質。由于受到各種不同民族文化背景因素的影響,民族地方院校里來自不同地區和具有不同民族身份的學生具有多元文化的特點,他們或多或少地都帶有本民族的文化印記,這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少數民族學生表現出不同的道德價值觀,在行為方式上也存在著很多的差異。比如說,各民族由于經濟社會條件不同而產生不同的價值取向,而不同價值取向影響著學生對國家、民族、集體、家庭、個人的看法。所以在對少數民族學生開展道德教育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尊重這種文化上的差異,并及時引導學生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2.民族心理的差異性決定德育的特殊性。隨著近些年各民族地方院校向外省招生的力度不斷加大,民族地方院校學生民族組成結構發生一些變化,雖然漢族學生數量在增多,但從學生比例來看少數民族學生的比重還是高得多,所以在進行學生道德教育時要考慮到民族心理的差異性。所謂民族心理是指各民族群體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由于受自然環境、族群內外交往影響所形成的具有較為穩定的共同情感、興趣,表現出受本民族風俗習慣、民族利益影響的心理現象。例如貴州的苗族、侗族,由于他們生活在山區里,長期處在封閉或半封閉狀態之下,所以苗族、侗族表現出兩方面的民族心理。一方面由于苗族、侗族先民長期被封建王朝和地方勢力欺壓,所以表現出生性膽小、遇到陌生人警惕性比較高的心理特點,當然現在生活在偏遠山區里的少數苗族、侗族也還存在這樣的心理現象;另一方面,由于苗族、侗族在共同的社區生活里邊需要相互照應、共同維護族群利益,所以在苗族、侗族的社區生活內部又表現出老少平等、互不盜取、鄰里團結互助的特點。從少數民族山區走出來的苗族、侗族學生大多數都保留著幾分保守與孤僻的性格,這種民族性格會影響他們與學生的交往和相處。他們一方面渴望得到其他民族同學的認同,但又因習慣和心理等方面的原因,將自己局限在本民族的小圈子內,形成民族性的非正式群體,限制了同學間的相處和溝通。
3.風俗習慣的差異性決定學生德育工作的特殊性。民族地方院校的學生主要來自不同少數民族地區,由于不同民族在居住環境、經濟發展狀況、價值觀、世界觀等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所以各少數民族風俗習慣也表現出各自的特點。風俗習慣差異很容易導致同學間的誤解,尊重不同民族的風俗習慣最重要的是讓學生了解不同民族的禁忌。比如說在飲食方面回族忌吃豬肉,再比如說在禮儀方面,我們在和同學、朋友打招呼的時候,手搭在對方的肩膀上,這表示對對方的親切、友好,但藏族朋友間互相打招呼時,忌諱別人的手搭在對方的肩膀上,更不能用手摸對方的頭。總之,各個民族的生活習俗差異較大,如果我們不考慮各民族的風俗習慣,就有可能“好心做壞事”。所以,對少數民族開展道德教育,一定要考慮到各少數民族的生活習俗差異。
二、加強民族地方院校道德教育的實踐探索
1.道德教育內容選擇要符合黨和國家培養人才的要求。
(1)加強民族團結教育。“我國是由多個民族組成的社會主義國家,增強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反對分裂,是我國各族人民的共同責任。”對學生開展民族團結教育要體現民族間相互尊重、平等、團結、友愛、合作的精神,克服大民族主義傾向與狹隘民族主義傾向。在進行道德教育過程中,應該使學生知道中國56個民族中的每一個民族都是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員;培養學生樹立起“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的觀念。
(2)愛國主義教育。大學生是國家的寶貴財富,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他們有沒有建設祖國的責任感、使命感關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興衰成敗。所以要加強民族學生對“國家好、民族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的辯正關系的認識,加強民族學生對國家統一重要性的認識,認識到我國是一個具有燦爛、悠久歷史文化的國家,具有愛國的優良傳統。愛國主義主教育要體現在熱愛中國歷史文化、熱愛社會主義、熱愛家鄉等方面,所以要在各民族大學生中培養熱愛社會主義、奮發圖強的愛國主義思想。
(3)民族理論和政策教育。用民族理論與黨的民族政策教育學生,使學生懂得民族理論和黨的民族政策的基本觀點,有利于學生畢業后在工作中自覺地執行黨的民族政策。
(4)合格公民教育。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做一個守法、明德的公民,培養學生的權利與義務意識,讓學生了解不分民族、不分性別,人人都享有法律上規定的各種權利,但也
必須承擔相應的義務,提倡坦誠、正直、同情、尊重他人。
2.道德教育要尊重不同民族學生的利益訴求。民族地方院校學生是一個利益訴求多樣化、文化背景多元化、人際交往復雜化的青年群體。有時候他們的利益訴求可能會與主流社會的道德觀念相悖,他們的行為有可能會與學校紀律要求相矛盾,那些受不同文化影響的學生之間對相同事物的看法會產生很大反差。因此,我們在道德教育過程中還應該學會運用學生的話語符號與他們交流,了解他們的心理特征、知道他們的內心需求,盡可能地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他們在道德發展過程中的各種需要,從而建立起良好的師生關系。在與學生建立起信任關系后,還應在尊重不同民族學生的基礎上,慢慢引導學生的行為符合社會主義社會的道德準則。
論文關鍵詞 習慣 行政法 風俗習慣 國際慣例
行政法的淵源有正式淵源和非正式淵源之分,我們耳熟能詳的行政法的淵源幾乎全部來自于正式淵源,比如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單行條例、規章、法律解釋及國際條約等成文法,至于行政法的非正式淵源卻很少得到重視。“習慣”作為行政法的非正式淵源,其重要性主要表現為立法者對“習慣”的重視,并通過某些法律條文明確“習慣”對行政活動的指導作用;與此同時,“習慣”在行政活動中發揮的作用也日益明顯,所以有必要強調“習慣”在行政法中的存在地位。
一、“習慣”為行政法的非正式淵源
(一)行政法的淵源涵義
行政法的淵源是行政法理論基本范疇之一,一般來說,法律淵源是法律的一種表現形式。我國的法律淵源包括:憲法、法律、法規、規章、法律解釋等。行政法的淵源分為正式淵源和非正式淵源,正式淵源包括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和自治條例、單行條例、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法律解釋、國際條約與協定。非正式淵源通常又稱間接淵源,指經國家認可的,由國家賦予其法律效力的規范性文件,包括公共政策、法律原理、判例等。
(二) “習慣”的涵義
習慣作為行政法淵源之一,與其他淵源相比具有自身的特殊性,這一特殊性由薩維尼和普赫塔所闡發,并被埃利希表述為:“習慣法既是行為規則,也是裁判規范;更確切地說,它始終首先是行為規則,通過行為規則才變成裁判規范。” 作為法律淵源,除了要求有一定的形式外,還要求人們在心理能夠形成心理確信,即由最初的“它部分地在法學家們的確信、部分地在法院的適用中來實際地確認有效”, 到發展為近當代大陸法系的法學理論當中對習慣作為法律淵源的效力根據則要求“有法的確信”這一指標。 習慣作為行政法淵源之一,在我國當代行政法律當中主要被用于填補制定法規定的不足及漏洞,其本身更多地體現為 一種補充性法源。
(三) “習慣”作為行政法淵源的涵義
“習慣”作為行政法的淵源是指某些習慣經制定法的認可起著行政法規范的作用。與行政習慣同類的行政法正式淵源空白時,在不與憲法、基本法律抵觸的前提下,該行政習慣具有法律效力,可結合憲法、基本法律的原則條款一并適用。
雖然本文肯定了行政習慣作為行政法淵源的地位及存在的合理性,但并不是說在某些范圍內的行政習慣優于行政法律我們就應該拋棄行政法律,卻遵從行政習慣。眾所周知,法律具有滯后性以及存在法律漏洞,而在長期的行政實踐活動中會形成行政習慣,這個時候行政習慣也許更符合社會利益,而正施行的行政法律對此并未規定或者規定得不夠全面。行政法律體系本身就是一個較為復雜的體系,不能像民商事法律一樣在法律未明確規定的情況下,且未違背社會利益時民商事主體可根據長期以往的民商事習慣進行民商事活動的往來。這與民商事活動遵從私法自治有著密切的關系,法律保護民商事主體的合法的經濟活動,這是為了繁榮市場經濟的發展。但是行政法體系就不能采取這樣的方法,因為行政法律關系主體具有特殊性,其主體一方是代表國家權力的行政主體,為了維護行政活動的正常高效運行,行政法一般規定較為詳細的行為過程,以防止損害處于弱勢的行政相對人一方的權利。因此,行政習慣不能在行政法律未規定或者規定的不夠全面的情況下使用,除非法律在該情況下明確表明適用行政習慣的規則,否則,行政習慣不可由行政法律關系主體自主選擇。
行政習慣指的是行政過程中的慣常做法,并未有充分的成文法上的依據;慣例則是指行政機關在處理先前行政案件時一貫遵循的準則。由于我國是非判例法國家,因此,在將習慣和慣例作為行政法的非正式淵源時,必須與其他非正式淵源結合起來。 與此同時,不能否認行政習慣對于行政法律的促進作用,在行政法律與行政習慣出現不一致時,立法主體為了保證行政法律的一致性以及連貫性,會適時通過調整法律來使出現的行政習慣得到制定法的認可,使其合法化。
二、 我國當代行政法中的“習慣”存在概況
(一) 行政法中的“習慣”的分布范圍
在行政法律中有11條涉及“習慣”的法律條文,分布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駐外外交人員法》、《人民武裝警察法》、《歸僑僑眷權益保護法》、《民用航空法》、《人民警察法》、《法》、《監獄法》中;行政法規中有關“習慣”的條文較少。行政法中的“習慣”數量較多,且在近些年得到較為廣泛的認可,使其成為行政法可參考的淵源之一;與此同時,也說明了行政習慣在當今行政活動中發揮著愈來愈重要的角色。當然,這都是建立在制定法對習慣加以認可、賦予其法律效力的基礎之上。
(二) 行政法中“習慣”的文字表達方式
1. 法律中對于“習慣”這一概念所采用的具體文字表述而言,多部法律之中存在著多種的表述方式。一般有:“風俗習慣”,比如:《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中第16條:“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應當征得調查對象的同意,尊重其風俗習慣,不得損害其合法權益”;“生活習慣”,《監獄法》第52條:“對少數民族罪犯的特殊生活習慣,應當予以照顧”;“習慣”,《監獄法》第70條:“監獄根據罪犯的個人情況,合理組織勞動,使其矯正惡習,養成勞動習慣,學會生產技能,并為釋放后就業創造條件”;“國際慣例”,比如:《歸僑僑眷權益保護法》第22條:“國家對歸僑、僑眷在境外的正當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或者國際慣例,給予保護”。
2. 行政法規中的情形較為類似,條文中多使用“風俗習慣”,“風俗、習慣”,“習慣”,“習俗”,“民族風俗和生活習慣”,“國際慣例”。
有關“習慣”的詞語在行政法律、行政法規中出現的頻率較高,足以體現出其在行政法中的地位。其不僅表明了行政法對風俗習慣、國際慣例的尊重和保護,而且也通過確認“習慣”作為行為規則的法律效力,明確其在某些情況下具有法律效力。可以說,在少數民族事務上管理、特定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特定行政主體的約束、國際慣例的遵守等方面都要遵守或者尊重相應的“習慣”,這不僅是由于特定的歷史文化所要求的,而且也與特定的國際背景有關:既要保護國內的歷史人文,也要接受國際上的某些文化規則。
三、 “習慣”在行政法上所體現的價值
根據上文的分析以及相關數據的展示可以看出我國“習慣”行政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且國家對于不同的“習慣”形式給予不同的態度。“習慣”在行政法中體現出不同的價值:意識通過規定參照、根據習慣處理某些事項,體現出對長期以來形成的慣例表示繼續沿用,而不對相應的情形予以重新規定,這是一種比較積極、主動的態度,國家不僅承認習慣具有法律效力,還要求必須按照習慣行事;二是國家也規定了對待習慣的尊重和保留的態度,不強制要求人們去按習慣為或不為某種行為;三是規定不得侵害某些習慣,這主要是通過禁止性的規定對該習慣進行保護,從而體現出“習慣”在行政法上具有否定性的價值。綜上,“習慣”在行政法中所體現的價值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一) 風俗習慣的價值
通過國家立法的形式強調了對于風俗習慣的尊重和保護,這是習慣在行政法中體現的最重要的價值。我國歷史文化悠久,其傳承下來的風俗習慣非常豐富;加之,我國少數民族數量之多,其各民族的風俗習慣也呈現出紛繁復雜的景象。因此,尊重和保護風俗習慣是我國法律的應有之意,更是傳承我國的歷史文化法律所體現的必有之意。當然,保護風俗習慣也被憲法作為基本權利所確認,《憲法》第54條第4款規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的語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風俗習慣的自由。”這樣,保護風俗習慣在行政法中也得到了詳細的貫徹,與此同時,制定法也對某些“習慣”予以認可,使其發生法律效力。
1. 突顯保護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的價值。現行有關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的制定法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的規定較為概括,其形式一般均為“尊重和保護當地的風俗習慣、按照依據當地的風俗習慣”等等。這就是通過制定法對習慣進行確認,認可其存在的合法性,進而確認了其法律效力:具有當地特定風俗習慣的特定事項依據當地的習慣處理。當然也有制定法僅僅是規定“尊重”當地的風俗習慣,并沒有規定某些事項必須按照當地的風俗習慣辦理,這時候“習慣”就變成了可參考使用的規則,并沒有法律上的效力。
2. 突顯保護涉外主體風俗習慣的價值。比如 《駐外外交人員法》第8條規定:“駐外外交人員應當履行下列義務:(2)忠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法律,尊重駐在國的法律和風俗習慣。”這體現的是涉外人員對外國的風俗習慣予以尊重,這是一種外交上的禮節,并不是認可外國習慣、使其具有法律效力,此時,習慣也僅僅是參考的作用。
(二) 國際慣例的價值
隨著國家交流的增多,世界呈現出融合之勢。在長期的交往之中形成很多國際交往上的慣例,有的制定法直接明確規定在特定活動中需要遵守國際慣例,此時就是賦予國際慣例以法律效力,這個時候的“習慣”就成為行政法的法律淵源,在具體的法律活動中按照習慣行事將會發生法律效力。例如《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第8條規定:“香港原有法律,即普通法、衡平法、條例、附屬立法和習慣法,除同本法相抵觸或經香港特別行政區的立法機關作出修改者外,予以保留。”又如《宗教事務條例》第20條第1款規定:“宗教活動場所可以按照宗教習慣接受公民的捐獻,但不得強迫或者攤派。”但是適用國際慣例有一個大前提就是不能違背我國社會公共利益,這與我國的國情和社會狀況有關,有些國際慣例并不適應我們的國情和社會的和諧發展。
一、跨文化交際
1.跨文化交際與語言。語用失誤是跨文化交際中一種普遍存在的問題,語用是對語言的理解和使用,而語言是人與人之間相互接觸時所使用的交際工具,是人們傳遞信息或表達思想的手段,是人類社會特有的想象,語言交際是跨文化交際中語言交流的一種重要形式。然而,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是一個人的語言表現形式總是受各種各樣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一個民族的語言是隨著本民族的發展而發展的,各民族的社會風俗習慣、風土人情都可以在語言上表現出來,因此,本民族的語言是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交際活動實際上是人們使用語言去表達到一定社會目的的活動,語言的交際功能具有普遍性,忽視文化差異往往會造成語言的誤用,文文化之間的交際帶來許多困難。所以,要進行跨文化交際,交際者就要掌握足夠的外語知識,了解對方的民族文化特點、說話習慣、生活方式,只有深入了解對方社會的發展歷史,密切聯系創造這種語言、使用這種語言的人們的歷史,去研究,才有可能達到跨文化交際的目的,使得跨文化交際得以成功。
2.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失誤。在跨文化交際中,只要聽話人所感知的話語意義與說話人所要表達的意義不同,這時就產生了語用失誤。任何一個民族或文化群體,都有一個固定的文化判定模式,因此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際雙方在交流中總會認為自己的文化價值觀是正確的,同一種語言在不同的文化范圍中往往有不同的含義,有學者指出,語用失誤是跨文化交際失敗的重要根源,可以反映學習者的語用能力弱。在跨文化交際中,人們能夠容忍語言或語音的缺陷,但對語用的失誤,人們常常把他歸結于不禮貌或不友好,會認為是粗魯和惡意的自然流露,認為說話人的人格有毛病,這往往帶來一定的沖突,產生尷尬的局面,影響交際。下面,將舉一些具體的例子來說明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失誤的問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中國學生最先學會的句子往往是“某某時候好,老師”,而在英語中,teacher不能直接做稱呼,這就是中西方語言文化的差異,在西方,許多講英語的人常常直接叫對方名字,不論是年齡懸殊還是地位懸殊的人之間都這樣稱呼,并沒有絲毫不尊重的意思。一個民族的語言行為與該民族的心理和習慣也有關系。在國人重逢熟悉的人或一位年紀較長身體尚健壯的老年人時,總愛說“你一點兒也沒變,還是老樣子。”這是句恭維的話,意思是對方青春永駐或指老年人身體健康。然而,當用英語說時,這句話絲毫沒有恭維的意思,“沒有變,還是老樣子。”只會被理解為對方沒有長進,是對自己的貶損。再如,在平常的交往中,中國人往往會表現的很謙虛,在受到表揚時總會說“不足掛口”,在請外國友人吃飯時面對滿桌豐盛的菜肴也會對客人說“今天沒來的及好好準備,菜不多請見諒”或者是“今天沒什么吃的”,這對外國朋友來說就會很困惑,明明有滿桌的好吃點為什么還會說沒有什么吃的呢?由此,我們看出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生活的人在說話方式或語言使用習慣上有很大的差異,如果我們忽視了這一差異,意識不到文化因素對跨文化交際的影響,就會不自覺地受到本民族語言使用習慣影響和干擾,在跨文化交際中就會犯“文化錯誤”使對方感到迷茫、困惑、云里霧里,甚至引起相互之間的誤解,如果只是單純地會說話,知道在什么樣的場合該說什么樣的話,僅僅是完成了文化交際的一半。所以,當進行跨文化交際時,要了解對方國家的語言習慣,從而避免在交際時語用失誤導致交際失敗。
二、跨文化交際中語用失誤的原因
1.文化價值觀念、風俗習慣等方面具有差異。文化價值觀念是彌漫于文化中的一些普遍的規范性的價值觀,它是生活在該文化中的人們關于什么是最好的行為的一種持久的觀念或信念,由于不同文化有不同的文化取向和不同的文化價值觀念,使得語言的使用規則存在十分巨大的差異,這些差異往往十分穩固地表現在社會語言規則或言語使用規則方面。一旦交際者不了解一個民族的文化價值觀念,自然就不會理解這個民族的語言表達方式和在交際過程中所表現的行為模式,從而使得不同文化的人們在交際時常常失誤達不到預期的目的,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人們在交往時產生的心理距離是很自然的,因而往往會導致文化碰撞、語用失誤,這樣產生的后果也十分嚴重。其次,各民族的風俗習慣都有特定的表現內容和表現形式,民族之間的差別很大,每個民族對本民族的風俗習慣都有著特殊的情感,有的引以為傲,不但自己恪守,也不容許別人侵犯,所以,在跨文化交際中人們的語言舉止行為都自覺或不自覺地遵守各自社會的生活習俗規范,例如有一位美女學者在國外參加一個宴會,一位老外稱贊她的衣服,說:“That’salovelydressyouhaveone。”這位學者聽了之后馬上用中國文化回答道:“No,No,It’sjustaveryordinarydress。”這太謙虛的答謝語在外國人聽起來來往往是有些虛偽的,或者會認為中國人對別人的贊美不領情。又比如中國人吃完飯搶著付錢、在車上搶著買票等,而西方人則奉行AA制等,這些都是文化差異造成的交際障礙。
2.交際者個人因素導致語用失誤。在進行跨文化交際時,交際著無視差異,盲目類推,即把自己的文化規范誤認為是他人也接受的文化規范,常常自覺或不自覺地用自己母語文化的交際規則、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去衡量它國的文化,做褒貶評論,是跨文化交際中的一個重要障礙。有些人在跨文化交際中有強烈的民族中心主義,自覺或不自覺地堅持和維護文化優越感或政治偏見,自高自大,以已律人,按照本民族文化的觀念和標準去理解和衡量其他民族文化中的一切,總認為其他文化群體是低下的。或者有意對不同于本國的文化進行歪曲解讀,總想分高下,而且總想自己的文化高于其他民族的文化。
3.語言知識缺乏,詞匯缺失導致語用失誤。在跨文化交際時,交際者對對方的文化掌握的不夠全面,這就很容易地對應的詞語或結構簡單地從母語向外語遷移,或對外語詞語的言外之意意知甚少乃至一無所知就使用了這個詞語,因此,必然造成失誤,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文化中的詞項缺失,在不同民族文化中,詞項缺失的現象是十分普遍的,在翻譯或者閱讀中常常會碰到這類只在一種文化中存在而在另一種文化中并不存在的詞。或者在兩種語言之間,對同一事物或者現象有著不同的表達方法,例如中文詞“孩子”用英文翻譯是“son”,而“兒子”用英文翻譯也是“son”。受民族文化的影響,一個普通的詞在一種語言中有及其豐富的聯想意義,而在另一種語言中可能僅僅就是一個語言符號。就拿漢英禮貌語言的文化差異來說,在關于隱私問題方面,中國人喜歡詢問他人的年齡、工資、所購物品的價格等,而西方人則對此很敏感;在批評人或受到邀請饋贈時,中國人往往有意見不當面提,喜歡做否定表態,而西方人都往往直接了當。
三、如何更好地進行跨文化交際
1.了解世界各國的禮儀文化。跨文化交際與普通交際的區別就在于一個“跨”字,即交際雙方來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學習世界各國不同的文化習俗、風俗習慣成為跨文化交際中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了解各國文化中存在著的不同的文化模式和交往規則,并且要做到尊重各國的風俗習慣與信仰、注意與尊重各國習俗禁忌、尊重各國的交往禮儀、注意語言的理解,這樣不僅可以幫助交際者認識到文化差異對交際的影響,還可以提高交際者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避免語言的誤用和行為習慣的不得體,從而促進文化交際活動的順利進行。
2.增加對不同文化的了解和認識。交際雙方加強在文化方面的相互了解和認識是至關重要的,事實表明,交際者在對方文化上的異同了解的越多,認識的越深,跨文化交際就有可能獲得成功。跨文化是一個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素養、交際能力的外在表現,對于一個國家來說,跨文化交際是一個國家文明程度、道德風尚和生活習慣的反應。所以,重視、開展相關的交際教育已成為當前社會的一個重要內容。尤其是在英語教育課堂上,外語教師在教學中要進行文化導人,結合外語課文介紹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在英語詞匯教學時,對于有明顯文化特征的詞匯,也要介紹其文化背景。教條件允許的學習可以請本校的留校生來給講一些他們自己國家的風俗習慣。作為高校學生則更應該多和本校的各國留學生交流,相互之間傳遞知識文化,互相學習。
四、結語
一、民族舞蹈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多民族國家,五十六個民族各自有著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和地域文化,這些不同的民族文化匯集融合,最終形成了中國厚重的傳統文化。中國的民族舞蹈藝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一個民族個性、人文的綜合體現。中國民族舞蹈集中著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具有燦爛的舞蹈文化,凝聚著民族藝術精華,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民族舞蹈的風格是各族人民長期社會生產、地理環境、風俗習慣、審美觀念等諸多方面的綜合反映,各民族不同的生活習俗,地理環境,人文風景所促成的民族舞蹈都風格各異。
民族遷徙與多民族的聚居,必定帶來文化上的相互交流滲透與融合,中國歷史上至少經歷了三次民族大融合,各民族都曾程度不同地受過外來文化的影響。民族風格,是一個民族的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形成的,是隨著時代的不同而變化發展的,體現在不同的時代風格和地方特色之中。舞蹈的民族風格是指積淀在某一民族舞蹈素材中的民族個性特征。民族舞蹈體現的風格就是作者在舞蹈藝術創作中所表現出來的藝術特色和鮮明的個性。
二、舞蹈編創過程中把握好民族風格意義重大
改革開放以來,民族舞蹈創作在題材、體裁、風格、樣式、結構等方面都呈現出多元化發展的繁榮景象,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舞蹈藝術呈現出多樣性和時代性等多種特征。舞蹈藝術的呈現方式直接付諸于感官,又具有潛移默化的功能。它對觀眾審美取向的培養,具有不容忽視的作用,并影響著人的價值觀念、思想意識和精神面貌。我們的舞蹈藝術實踐者應意識到置身新世紀的發展方向,要發揚自身的民族特色,博采眾長,為我所用。在當今世界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們更要保持和堅守民族文化的特點和精髓,順應世界文化發展的規律,這才符合民族發展的根本利益。我們必須對此有深入的思考和清醒認識,才能增強舞蹈創作中把握民族風格的自覺意識。
三、在編舞實踐中把握好民族風格
在舞蹈編創中,要發掘民族精神和民族特色,在表演形式上要體現出民族舞蹈的風格與特點,更為重要的是,在內容上充分體現出民族舞蹈所蘊含的精髓與靈魂,張揚民族特色的現代文化品格,發掘民族文化優秀傳統和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長處并不矛盾,汲取正是為了豐富我們的民族特色。
首先,我們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舞蹈表現技能和舞蹈編創的知識以后,才可能開始編創的實踐。在舞蹈編創的實踐中,要大力弘揚民族舞蹈文化,深刻感受民族舞蹈與人民生活、地域文化密切相連,認真體驗民族舞蹈,了解、掌握更多的民族舞蹈知識,發展自己的創造思維,編排出極具民族風格的舞蹈作品,更好地保存民族舞蹈的風格。
其次,必須透徹地理解舞蹈藝術特征、表現手段,及其類別等,熟練掌握舞蹈編創的特殊規律。舞蹈是人體動作的藝術,舞蹈藝術的主要表現手段是依靠人體的動作。民族舞蹈作為一種特殊的藝術形式,它來源于生活,但又不是簡單的對生活進行再現,它是用人體的動作、姿態和造型的組合、發展、變化所形成的舞蹈語言塑造出鮮明的舞蹈形象來反映現實生活,從而表現人物的情感和思想的。理解和掌握了舞蹈的藝術特征,才能在舞蹈編創的過程中更好的把握民族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