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高校行政管理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我國從設立公共管理一級學科開始,迄今全國開設行政管理專業的高校有500多所,這些高校都開設了行政管理學這一專業核心課程。行政管理學課程經過十幾年的發展與改革,在課程內容體系設計、課程教學手段改進、課程教學方法改革與課程教材建設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不同學校行政管理課程體系的設置各具一定的特色,但也存在一定的隨意性。與此同時,隨著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逐步完善與行政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高校行政管理專業的內部教學與外部教學環境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在此背景下,探討行政管理專業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確定指導行政管理專業課程體系設置的原則,對于確保行政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科學性與合理性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與理論意義。目前,地方高校行政管理課程教學體系設置還存在不少的問題,制約了其培養高素質專業化公共管理人才的功能發揮。本文通過對五邑大學行政管理學課程設置現狀的分析,探討存在的突出問題,然后有針對性地研究完善我校行政管理學課程教學改革的對策,以期更好地推進我校行政管理學課程體系的建設與公共管理人才的培養。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與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國家與社會需要大量高素質的行政管理專業人才。為了適應此形勢的發展,五邑大學于2002年創辦了行政管理專業,隸屬于經濟管理學院,面向廣東全省招生。截止2013年,已向社會培養了5屆本科畢業生,這些畢業生廣泛分布在珠三角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等各類組織。經過10多年的學科建設與發展,我校行政管理專業現有全日制本科生約為200人,專職教師6人,其中副教授1人,講師5人;在任課教師的學歷結構中,具有博士學位者1人,在職攻讀博士學位者4人,初步形成了良好的學歷結構與合理的年齡梯隊。應該說,我校行政管理專業與校內其他專業相比,或者與國內其他同層次的高校相比,我們的起步較晚,底子也比較薄。雖然經過十年的發展,我們的師資力量得到了相當的發展,但與同層次高校相比,我校行政管理專業實力還不夠強大,在人才培養、課程設置、實踐教學等方面還存在較大的改進空間。
二、行政管理專業課程體系設置原則
由于受學校性質、學校傳統和學校師資等方面的影響,不同學校課程體系的設置各具一定的特色。我校行政管理專業隸屬經濟管理學院,學院擁有應用經濟學、管理科學與工程、企業管理、會計學等省級與校級重點建設學科,在此背景下,經濟管理類課程在我校行政管理課程占有較大的比重。行政管理專業課程設置需要反映社會需求的變化,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原則:1.滿足社會需求原則在新公共管理的浪潮下,服務型政府與責任型政府的治理思想對政府官員的執政觀念、知識結構、能力索質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顯然,行政管理專業教育也必須適應政府體制改革的要求。這些反映在課程體系的設置上就是要求設置范疇具有動態性,突出地方高校的專業特色與辦學特色,適當考慮學生就業的需求,來適應政府行政體改革的深化與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潮流。2.政治性原則同一般管理學相比,行政管理學具有鮮明的政治性,它是研究國家權力機關的執行機關依法管理國家事務、社會公共事務和機關內部事務的客觀規律的科學。國家通過各級行政管理機關,運用各種手段,對國家事務的管理,包括行政機關自身的管理以及行政機關對經濟和社會生活的管理。區別于其他管理學,行政管理學是研究國家治理與培養各級國家機關公務員的政治性學科,這就決定其課程體系設置不能忽視相關政治性內容。3.社會性原則行政管理專業培養目標是能夠服務于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化解社會矛盾以及進行社會管理和服務的人才,能夠勝任社區管理、流動人口管理、社會治安、社區調解、突發案件應急處置等社會管理事務工作。要求學生掌握行政管理的基本理論與方法和中國政府的基本知識,熟悉我國政府目前工作的基本原則、方針、政策和法律。在設置課程體系時,要體現現代公共管理領域日益擴大與事務繁雜的特征,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實習基地教學相結合,確保課程設置能反映行政管理專業社會性日益增強的趨勢。4.綜合性原則由于政府公共行政管理涉及的對象和事務幾乎無所不包,每個人“從搖籃到墳墓”都離不開政府這只有形的手。行政管理學必須研究涉及各個方面的管理問題,這是由政府公共行政管理的復雜性、廣延性所決定的。行政管理學的綜合性主要體現在研究范圍的廣泛性和跨學科特性,其研究的對象涉及公共生活的各個層面,涉及的學科知識也呈現綜合性與多元化特點。作為指導國家治理與社會管理的重要學科,行政管理學吸收與運用了經濟學、管理學、政治學、社會學、心理學等的新成果。這就要求畢業生具有綜合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和較好的文字和口頭表達能力,必須具備許多相關學科的知識。5.實踐性原則行政管理學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現實緊密聯系的應用性學科,只有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相結合,才能掌握行政管理活動的精髓。實踐性是行政管理的基本特征,也是行政管理的生命力基礎。如果不能在實踐中去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行政管理就失去了現實意義與活力來源。反映在課程體系設置中要注意加大操作性課程與實驗性課程,通過實踐教學環節,使學生真正做到理論聯系實際與學以致用。
三、我校行政管理專業課程設置的缺陷分析
1.政治學課程較多,經管類課程較少目前,我校行政管理專業設置了西方行政史、政治學原理、國家公務員制度、行政組織理論等政治學色彩較重的課程,且這些課程所占比重比較大。經管類必修課只設置管理學原理、微觀經濟學、政府經濟學、基礎會計等課程,比重比較低。這種課程體系設置不夠合理,畢竟管理專業的很多課程需要經濟學基礎作為支撐,很多課程比如社會保障學、公共政策分析的很多課程都是建立在西方經濟學的基礎上[1]。同時,我校行政管理專業的畢業生大多數從事企業人力資源、辦公室行政后勤等與經濟管理相關的工作,如果行政管理專業的畢業生不懂經濟學的知識,顯然難以適應社會的需要。2.理論性課程較多,操作性課程較少由于學科特點,目前,國內高校行政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在設置上,還偏重于理論性知識的灌輸,而忽視操作性技能的傳授。據統計,我校理論性課程占行政管理專業課程設置的比例約為50%~60%,而培養學生行政能力和技能方法的課程比例不到30%。由于過度重視理論知識傳授,教師往往只關注術語、概念、法律、法規、制度等的解釋與說明,教學過程比較沉悶,造成學生被動接受純粹知識,無法喚起學生的學習欲望與主動性。而教師也因一個人唱“獨角戲”,容易在講授中冷場與缺乏師生間的互動反饋,最終造成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3.定性課程較多,定量課程較少我校行政管理專業的入學學生均為歷史、政治類考生,數理基礎相對較差,在行政管理專業課程設置與規劃時必須考慮這種現實情況。定量分析方法是行政管理專業的重要教學內容之一,也是行政管理研究的重要工具與未來發展趨勢。但是,現有的課程設置還倚重從抽象理論到具體實際的傳統教學思路,造成定性類的課程占大多數,而定量類的課程偏少,僅限于微觀經濟學、政府經濟學兩門課程,一些計量方法如SPSS、STATA更沒有涉及,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校行政管理畢業生缺乏數理量化分析能力。另外,定性課程開設過多造成本應開設的其他學科的課程因學時有限被壓縮或精簡,導致行政管理專業綜合性、復合性的學科特點被抹殺[2]。4.講解國外理論的內容較多,國內行政理論內容較少美國的行政學在世界行政學領域一直處于領先地位,行政管理學的許多重大理論發展、著名行政學家及其代表作大多產生于美國。美國出現了一批重量級學者,1887年美國人威爾遜的《行政研究》,1900年美國人古德諾的《政治與行政》以及1926年美國人懷特的《行政學導論》,1927年威勞貝的《行政學原理》,1936年美國人高斯的《公共行政的邊界》等著作的出版,對行政管理學的產生與發展做出了巨大的歷史貢獻。由于美國對公共行政學的巨大貢獻與影響力,以至于凡是論及行政學必稱是美國行政學。在實際教學中,無論是講授內容選擇還是時間分配上,出現了這么一個誤區:講授國外行政管理學理論尤其是美國行政管理理論偏多,講授現代行政管理學理論尤其是國內行政管理學理論偏少。5.課堂教學課時較多,實踐教學較少五邑大學作為一所地方性院校,其專業教師學術交流與訪問的機會較少,與外界的溝通條件不足,因此更多地專注于課堂教學。一些老師認為只要把每節課上好就是完成教學任務了,而較少考慮到校企合作,校政合作等社會實踐的環節。行政管理課堂教育“一言堂”的現象依然存在,課后的實習鍛煉比較少。課程設置與教學內容的安排多偏重于理論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將理論運用于實踐方面的鍛煉,沒有形成學生適應地方需要的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沒有體現出普遍性和地方性,綜合化與具體化的銜接與融合。這樣的課程設置必然產生重理論、輕實踐的結果,必然不能適應當代社會對行政管理人才的需求。
四、我校行政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的完善措施
行政管理專業人才培養主要是通過課程教學來實現的,課程是實施行政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主要載體,行政管理專業課程既包括一般常規意義的理論課程,也包括為社會培養優秀人才的實踐教學環節和各項有針對性的課外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因此,行政管理專業課程設置改革應該著重于課內課程改革與課外實踐改革。1.合理規劃課程設置科學的課程規劃對行政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至關重要,教師應該堅持以學生為主體,進行課程體系改革,構建“寬基礎、活模塊”的課程模式。具體做法是建立一個基礎課程模塊與若干個方向模塊,學生在完成基礎課程模塊之后,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或未來發展的需要,選修其中一個或若干個方向模塊的課程。這些方向模塊有:公務員考試或崗位模塊、企業行政管理方向模塊、公共管理方向模塊、繼續深造模塊、基本專業技能模塊[3]。建議刪除或合并一些過時、交叉、重復、理論與實踐嚴重脫節的課程與教學內容,適當調整與更新現有教學內容,增加情景模擬、角色扮演、案例討論、社會調查等方面的教學內容與學時,培養學生從事行政管理工作所必需的理論知識與專業技能。2.調整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比例針對理論性課程和實踐性課程比例失調的現象,我們應調整現有專業課程體系。行政管理課程設置要體現動態性,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降低傳統理論課程所占的比重。首先要轉變課程體系設置偏重理論性知識灌輸,輕視操作性技能的傳授教學理念,要根據實際情況適當壓縮理論課程模塊中部分課程課時,增加培養學生行政能力和應用能力的課程學時,適當弱化理論教學,強化實操教學。再者,在傳授理論知識時,可以通過情景模擬教學,即讓學生分組扮演各種角色,身臨其境,熟悉行政工作各個環節的操作程序與規范。最后,要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統一,在理論教學的同時帶領學生走出校門、深入社會,在實踐中加深學生對行政管理理論的理解,讓學生更深刻認識政府行政管理活動的規律。3.調整定性課程和定量課程比例我校在設置行政管理課程體系時一定要處理好定性課程和定量課程之間的關系,在課程體系上,要構建政治學、經濟學、法學和管理學、行政學合理配置的模塊結構,既要保證行政管理專業的本色,又要具有經濟行政特色,同時要充分體現寬口徑、厚基礎、應用型的人才培養理念[4]。具體做法如下:適當壓縮諸如西方行政史、市政學、比較政治制度等定性課程或把它們作為選修課程開設。同時,要確保諸如政府經濟學、公共政策定量分析等定量課程開設成功,設置足夠的學時保證學生能夠掌握基本理論知識與定量分析技能。在技術類課程方面,可以開設諸如行政績效評估技術、公共政策分析技術等定量課程,鼓勵學生選修外專業開設的課程,如工商管理專業開設的計量經濟學、經濟學專業開設的金融學等,以提高行政管理專業學生的量化分析問題能力。4.適當減少政治類課程總量政治學類課程所占比重過大是制約課程體系發展的重要原因,要解決這個問題可以參考廈門大學政治學與行政學系的做法。廈門大學曾經對行政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方案進行了兩次較大幅度的調整與修訂,刪除或合并過時、交叉、重復的課程及教學內容,并大量增加作為學科新基礎或反映學科前沿的實踐性、應用性強的課程[5]。建議我校在今后設置行政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時,一方面,教學內容盡量反映公共行政學科和領域的最新成果,尤其是政府治理方面的成果;另一方面,要打破行政管理學自身的理論體系,與經濟學、管理學、社會學、心理學等相關學科密切結合,調整后的課程體系有利于學生專業能力的培養。突出行政管理學理論教學體系與實驗教學體系并重的原則,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的內容相互穿插、互相補充的方法。5.增加實踐性課程學時經過十幾年的發展,我校行政管理學課程教學體系日漸完善,但在行政管理實驗教學與建設方面還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不論是設備投入還是行政管理實驗教學都十分缺乏,不能滿足行政管理學課程教學與社會對行政管理人才的需要。目前,行政管理理論知識傳授和實踐教學也需要根據科學研究的目的,通過變革、控制或模擬行政管理對象,使行政管理事務、過程得以發生或再現,從而去認識公共管理現象、性質及其規律。因此,我校要高度重視實驗教學,不斷加大投入力度,加強實驗教學隊伍建設,推進公共管理實驗教學改革,強化實驗教學管理,確保實驗教學在公共管理學課程教學體系的重要地位;要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宗旨,以實踐教學內容改革與整合為重點,創新公共管理課程實踐教學體系;要將課程理論教學實踐教學整體統籌考慮,構建循序漸進的公共管理學課程實驗教學方案,從而促進公共管理實驗教學資源優化配置,以開拓學生視野,促進他們去思考解決問題的多重方案。以培養學生能力為中心,積極進行教學模式改革的探索,實行“走出去”和“請進來”相結合的教學模式。“走出去”就是鼓勵教師利用寒暑假帶領學生走出校門,深入社區與政府部門,通過見習觀摩、社會調查、社區服務來加深對社會的了解;“請進來”就是吸收一部分具有較高理論修養的優秀行政干部加盟教師隊伍,聘請公共部門政府官員來我校舉辦相關學術講座。要加大產學研基地的聯系工作,多與實習單位溝通、協調,密切雙方之間的關系,確保產學研合作教育具有穩定的基地;制定教師實踐育人的規定和政策,加大教師培訓力度,不斷提高教師實踐育人水平。
五、結語
在通常情況下,服務理念下的高校行政管理模式主要以“服務”為重要理念,其主要包括如下三個方面。
1專業化服務模式
構建服務理念下的高校行政管理的基礎是建立專業化服務模式。只有通過專業化人才管理,才能有效地減少在解決問題過程中遇到的不必要的誤差,使服務得到進一步提升。高校行政管理本身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工作,因此各高校的行政管理部門應由多個崗位共同構成,且由專業化管理人員進行管理。
2規范化的服務模式
除了構建專業化的行政管理模式之外,高校還要建立規范化服務,這是實現高質量服務模式的重要途徑。由于高校行政管理本身是一項復雜而繁瑣的工作,為了有效地實施規范化服務管理模式,應根據高校行政管理的實際情況制定出相應的規章制度,從而提高高校行政管理的規范化管理。在實施行政管理的過程中,要將制度和程序進行有效的規范,同時加強服務型行政管理。例如,實施人性化管理或將繁瑣的流程盡量簡單化,以學生和教師為主要服務對象,將規范化服務模式應用于高校行政管理的各個環節,從而推動高校事業的快速發展。
3尊重模式
構建高校行政管理過程中要實施尊重模式,確保高校行政管理的順利進行,避免出現不必要的糾紛或者矛盾。首先,各個高校應制定相應的管理章程,將尊重貫穿于整個行政管理過程,實現師生之間的良好溝通。其次,在高校執行行政管理過程中,行政工作人員要以良好的服務態度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使用人性化的處理方式,構建行政管理的尊重模式。最后,通過各種適時機制讓尊重模式得以完美展現。例如,由于行政管理涉及管理對象的基本權益,這就需要行政管理人員給予管理對象一定解釋的權利,并根據實際情況對其進行復查或復核。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有效地解決問題,進而避免矛盾或者糾紛的產生。
二如何構建服務理念下的高校行政管理模式
服務理念下的高校行政管理模式符合社會發展的規律,能夠滿足高校發展的需求。針對如何有效地構建服務理念下的高校行政管理模式,筆者提出以下幾點措施。
1有效地樹立良好的服務型高校行政管理理念
良好的服務理念和服務原則直接決定了服務的質量。高校行政職能部門和相關工作人員應將服務理念貫穿于整個行政管理模式中,在提高服務的過程中加強行政管理,將服務和管理內容充分結合在一起,樹立良好的服務型高校行政管理理念。行政工作人員要堅持以教師和學生為主要服務對象,摒棄傳統的行政管理觀念,將服務意識深入到行政管理模式中的各個環節,將服務當作首要的行政管理職能。另外,在改變傳統的行政管理方式的過程中,要避免出現強制或命令式的工作指令,提倡主動的工作模式,以尊重師生利益為前提條件,以優質的服務調動師生的積極主動性。
2積極組織服務理念下的高校行政管理人員專業知識的培訓
只有充分加強高校行政管理人員的專業化培訓,才能有效地提高行政管理人員的專業技能。高校行政管理工作通常以本校的規章制度作為基礎,這就要求高校行政管理部門積極組織服務理念下的行政管理人員進行專業知識的培訓,包括學習管理中的組織和策劃溝通能力等,使行政工作的專業化操作得到進一步提高,為學校培養出更多的專業化管理隊伍。行政工作人員應經常參加服務型高校行政管理理論和技能的培訓,或者到其他高校進行學習和交流,了解兄弟院校的行政管理優勢。總之,高校行政管理人員應主動通過各種方式或途徑進行行政工作方面的學習,使自己的專業理論知識和技能得到進一步提升。
3健全并完善服務型高校行政管理的規章制度
隨著高校教育的不斷變革與發展,各高校應根據本校實際情況,以服務型管理為前提,建立一套適合本校實施的行政管理的規章制度。首先,建立科學民主的決策權。例如,有關學校發展的重大決策等,應充分聽取廣大師生的意見和建議,有效地加強與師生間的溝通。通過實施民主決策權建立透明化制度,加強師生對行政管理人員的信任感。其次,建立部門服務制度,主要體現在各職能部門之間要明確工作職責和內容,確保高校行政管理的有效進行。最后,建立并完善服務承諾制度。讓廣大師生了解行政工作人員的職能,增強廣大師生對行政工作人員的監督化管理,一旦行政工作人員出現違規違紀現象,將根據具體情節的嚴重程度進行嚴肅處理,從而使高校行政管理有章可循,賞罰分明。
4創建服務型高校行政管理考核制度
創建服務型高校行政管理考核制度有助于提高行政管理部門的服務質量,對行政工作人員起到一定的激勵作用,進而提高工作效率。在制定考核制度的過程中,應以學生、教師和科研人員為核心,將服務水平及師生滿意度作為衡量標準,有效地對行政管理部門服務效率進行合理評價,以此提高行政職能部門的工作能力和服務質量,推動高校行政管理的順利進行。
三結語
1.1人際關系不良
高校就相當于一個“小社會”,有不同的個體組成,人際關系構成十分的復雜。高職行政管理人員的人際關系主要是對高校行政管理人員與同事、學生以及領導之間的關系而言,一旦行政管理人員出現職業倦怠他們就會選擇封閉自己,遠離他人,并且對一些集體活動等避而遠之,具體表現在:一是對家庭成員不關心,總是以忙為借口,無故對家庭成員發脾氣;二是與高校教師之間的誤會不斷。高校行政管理人員與教師之間存在著某些利益的沖突,比如在職稱評定時因為涉及到教師與行政管理人員的切實利益導致行政人員與教師之間的矛盾不斷;三是與領導的關系協調處理不好。
1.2個人成績感降低
行政人員成績感降低主要表現為他們工作比較消極:一是行政人員厭倦管理現象,因為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導致行政管理人員出現消極心理,他們常常會迷失自己,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二是行政管理人員對行政管理工作疲于應付,導致高校對行政管理工作不重視,久而久之導致行政管理人員對自己的價值出現了懷疑。
1.3身體呈現亞健康
根據山東省對本身高校行政管理人員的健康現狀調查結果:約有70%的行政管理人員患有亞健康疾病,其中40以上行政管理人員出現慢性疾病的人數約占到總數的65%,由此可見在當前環境下,高校行政管理人員出現亞健康現象的人數比較多,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高校的規模不斷擴大,行政管理人員的數量卻沒有增加,結果造成行政管理人員工作量比較大,強大的工作量導致他們身體出現了許多的不適。
2行政管理人員職業倦怠的負面效應
2.1職業倦怠降低高校的行政效率
高校行政管理人員出現職業倦怠對高校行政部門工作效率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但是由于行政人員迫于生活與工作的各方面壓力,他們在具體的工作中不得不可以隱瞞自己的職業倦怠情緒,防止因為顯性的負面情緒被高校的管理者所觀察到,從而影響自己的工作。正是由于行政人員出現職業倦怠情緒之后不能及時的向外界表達,導致行政管理人員的職業倦怠現象會更加嚴重,久而久之就會直接影響到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效率。
2.2職業倦怠影響了正常的教學秩序
首先由于教學人員與行政人員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導致職業倦怠的出現,影響到教學工作效率。高校的教學活動計劃需要通過行政管理人員向高校的管理者進行信息傳遞,如果行政管理人員出現職業倦怠,他們就會造成教學計劃信息傳遞的不及時,最終影響教學工作效率;其次因職業倦怠引起的行政人員與教學人員之間的矛盾,容易影響到正常的教學活動。由于行政人員出現職業倦怠,他們的工作熱情就會降低,進而導致行政人員缺乏服務意識,這樣他們在與教師溝通中就會帶有不理智的負面情緒,容易與教師發生口角爭議,而發生這些不愉快的事情會直接影響教師的教學情緒。
2.3職業倦怠影響行政人員的身心健康
正如前面所述,高校行政人員職業倦怠容易造成行政管理人員出現亞健康,亞健康的出現嚴重損害了行政人員的生理健康,而生理健康問題的出現將會影響到行政管理人員的日常生活。我們對行政人員的生活進行觀察發現:從事行政管理工作的人員他們的情緒容易被激化,時刻存在危機感,而且這種負面的情緒常常會帶到家庭中,影響家庭生活的和諧。
3緩解高校行政管理人員職業倦怠的具體對策
3.1提高行政管理人員的自我效能感
首先高校管理者要多關心行政管理人員。任何人在作出相應的努力之后都希望獲得別人的認可,因此高校的管理者要多鼓勵行政管理人員,對于行政管理人員所做出的工作要及時進行表揚,并且要為行政管理人員提供各種心理咨詢活動,幫助行政管理人員排壓減壓;其次行政管理人員要增強適應環境的應變能力。行政管理人員職業倦怠的產生與行政人員自身的調節能力有很大的關系,如果行政人員在遇到困難時,他們能夠及時進行自我調節,那么他們就不會產生職業倦怠,反而會促進行政人員的自我發展,因此行政管理人員要懂得自我調節、學會控制情緒;最后行政管理人員要重視職業生涯規劃。行政管理工作是一種職業,因此高校行政管理人員要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進行炸爐規劃,分析自己是否適合該工作,確定自己適合該工作就要對其投入足夠的工作激情。
3.2健全與完善行政管理隊伍晉升和激勵機制
首先為解決行政人員的個人利益問題,高校要建立與完善行政人員晉升和激勵機制,通過制定完善的具體對策,激發行政管理人員的工作激情:首先明確行政管理人員的晉升方向,為其提供廣闊的晉升平臺。高校要將行政人員的職務晉升與專業水平晉升相結合,為行政管理人員提供多條晉升渠道,比如在行政人員職稱評定方面可以設置單獨序列,根據行政管理人員的工作特點制定有利于行政管理職業發展的具體策略;其次制定合理的激勵評價體系。高校對行政管理工作的不重視導致行政管理人員的薪酬福利待遇比較低,薪酬待遇不高是引起高校行政職業倦怠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高校要從對行政人員的激勵方面入手,改變傳統的激勵評價標準,采取以定理與定性相結合的考核方法,以短期激勵與長期激勵相結合的方法。
3.3建立健全高校行政管理人員心理健康評估機制
基于高校行政管理人員工作的特殊性,要求行政人員在工作中具有健康的心理、穩定的情緒、積極地工作激情以及健康的心理。尤其是健康的心理素質是決定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水平的關鍵,因此高校要重視對高校行政管理人員的心理評估工作,對進入行政管理行業的人員要對其進行心理評估測試,保障從事行政管理工作的人員具有較高的心理綜合素質。如果行政管理人員存在心理問題的,高校要積極的采取心理矯正措施幫助他們解決心理問題。
3.4優化行政管理人員的辦公環境和生活環境
教育與其它事物相比,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等院校是萬千莘莘學子寒窗苦讀奮斗十二年的最終目標,能夠為學生更好的實現人生抱負創造條件。其初衷和目的都是為了教書育人,為社會輸送綜合能力強的人才,使其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但是大學進行素質教育其目的并不僅僅在于學生成材,同時也是幫助教育學生怎樣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這也就是上述所提到的,高校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作用于學校的教學質量和社會形象。換言之,高校行政管理是高校實現教學、科研的前提條件。所以建立健全高校相關行政管理體系具有迫切性。因為高校管理體系的科學化和完整化與否,與高校辦學質量有直接關系。只有完善的行政管理體系,才能夠保障各項工作完美運行,才能夠將高校教學水平更上一個臺階,為社會輸送綜合能力強的人才提供保障。
二、當前形勢下我國高校行政管理中存在問題分析
科學社會的進步,使得高等教育越加大眾化,規模和數量相應的也得到增長,鑒于此,傳統高校行政體制已經不能夠符合當前社會發展的需要,無形之中也就突顯了提升高校行政管理效率的重要性。然而在當前形勢下高校行政管理還存在諸多問題,制約著高校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行政管理的服務意識和責任心尚需提升。高校行政管理其初衷和目的是服務于師生和教學科研機構,然而當前卻不是如此,服務意識淡薄、責任心不強是當前高校行政管理部門所表現出來普遍趨勢,甚至說行政職能相關工作人員多高校行政管理還缺乏深層次認識。部門與部門之間沒有進行有效溝通,獨立為政,對一些安排不明確的任務相互推脫,都直接影響著工作效率。再有,倘若教學者或學生需要辦一件事情,需要在多個部門之間徘徊,缺乏工作人員正確性指引,這也是影響辦公效率的根本原因。再有,在人事管理方面,側重于人才引進和管理,忽視了人才穩定和資源的有效利用。
2、管理觀念不能夠緊跟高校發展的需要,缺乏系統化和科學化的理論指導。高校管理部門較為繁雜,而權力又相對集中,傳統的管理觀念已經不能夠符合高校發展的需要,再有,相關工作人員所學專業與行政管理崗位不能夠有效銜接起來,沒有掌握系統化的專業知識,對教學者和學生當作是管理對象的事情時有發生,在管理過程中沒有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工作方法長期沒有創新,在執行相關管理制度過程中不能夠全身心投入,而這些都是影響工作效率的原因所在。
3、行政權力過大,沒有得到有效遏制。當前形勢下,各大高校行政管理體系大多都依據政府管理模式,換一種方式來說,學校的行政組織機構和工作人員兩者之間構成金字塔結構。嚴格要求下級絕對服從上級指示,權力方面過于集中,雖然說金字塔管理體系確保了高校各項工作的有效運行。但是從深層次上說,其顯現出來的弊端也是不可忽視的,而資源大多掌握在行政部門中,下級職員要想獲得好的發展必須要讓上級領導看到自身成績,使得無條件服從上級命令,導致在工作中自身很少考慮到如何利用科學管理方法來提升管理效率,為了討好領導做出一些有損高校利益的事情也屢見不鮮,根本上降低了高校行政管理的效率。
三、當前形勢下解決我國高校行政管理中存在問題的措施分析
1、更新管理理念,提高相關管理人員的素質,確保行政管理制度落到實處。在傳統高校行政管理理念下,人是作為一種部門的資產而并非一種具有創造性的資源存在的,其采取管理模式可以稱之為是“大鍋飯”的管理模式,忽視了人力資源開發和管理的重要性,嚴重挫傷了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要想根本性提升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其首要任務提升其政治素養,擺正他們心態。再者高校行政管理人員要加強自身學習,努力完善自身知識,掌握新的技能與方法,更好的處理行政管理中的各項工作,最終促進學校發展。
我國經濟由計劃經濟轉為市場經濟,由此帶來社會生活的一系列的轉變。同時,高校教育大眾化的發展也對自身提出了新的要求。國家不再對高校畢業生包分配,學生需要自己尋找工作;市場與社會對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突出了新的要求,原有的教育模式下培養的學生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的需求;就業率成為衡量高校辦學水平的指標之一,專業在市場多元化的需求下變得模糊,等等都對高校的管理工作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但是,縱觀我國高校當前的行政管理模式,還處在計劃經濟模式時就有的體制下,已經難以適應社會的發展,許多結構性的矛盾亟待我們去解決。
1、存在的問題
(1)高校民主管理體制不健全
我國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一直處于我國政府的行政管理體制當中,高校去行政化工作一直沒有真正的進展。而當前我國推行的是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度,實現的是民主集中制,但是在學校的決策與管理過程中,缺乏對權力有效的監督與制衡,校長負責制成為校長拍板制,民主會議成為走過場。同時決策的內容在落實過程中又存在著問題,由于決策缺乏民主參與,決策結果得不得真正的落實,管理成本高,落實效果差。高校是一個高級知識分子云集的地方,知識分子雖然在行政上沒有高位,但是擁有學術上的權威,急需得到社會的承認與官方的尊重。但是在高校,行政管理者處于高位,管理者之間以及與被管理者缺乏溝通,低位不平等,對被管理者缺乏足夠的尊重與信任,已經嚴重影響了高校的發展。
(2)行政管理工作強勢,學術管理處于弱勢地位
學術研究是高校最主要的內容,這不僅符合學術研究與傳遞的規律,而且也是被世界絕大部分大學所證實了的。因為知識的創新需要自由的空間與氛圍,創新需要知識分子在學術上高度的獨立性。而學術的獨立性需要人格與工作的獨立性得到尊重,行政管理不去擠占學術管理是最起碼的要求。當前我國高校行政管理擠壓學術權力的現象已經嚴重制約了高校學術研究的科學發展,學術服從于政治,服從于領導的意志,這是教育與科學的悲哀。久而久之,知識分子成為思想僵化、思維狹窄、缺乏創造力的學究。
(3)高校行政管理各個部門之間存在結構性矛盾
部門工作的協調性是高效管理的基礎。當前,高校在社會轉型期的被動轉型過程當中,對體制問題縫縫補補,沒有進行徹底的改革。導致了高校行政管理部分之間分工不明,工作協調性差。各個部門工作人員眼睛向上看,一味迎合領導意志,對于下面則充滿了官僚態度,部分之間遇到問題推諉,遇到功勞爭搶,很多部門不是為老師學生服務,而是成為凌駕于師生之上的官僚機構,使得管理工作效率底下。同時,部門之間缺乏溝通,例如:高校教師與輔導員、教師與學校領導、輔導員與學校領導之間,教師負責教學,但是沒有將相應的學生學習情況反映給負責學生管理工作的輔導員,因而導致對學生的學習情況的不了解,忽視學生的其他方面的發展。在學校方面,雖然學校聘用教師為學生教學,但是,學校對于教師的工作缺乏激勵,教師的工作表現不論好壞待遇差不多,因而可能出現有些教師消極對待教學工作,對教學工作不夠熱情,最后影響的將是學生。最后是輔導員,其工作是最累的,不僅需要管理學生的各個方面,同時,還需要對學校下達的任務做出解決,學校領導對于輔導員的忽視也必將影響整個學生的管理工作。
(4)高校行政管理人員的素質不適應工作需要
隊伍素質不專業,高校的很多行政干部都是老師出生,對行政管理工作不熟悉;同時,一些管理人員一方面要負責一些行政管理工作,有要承擔一些課務,所以精力不夠用。高校的行政管理具體工作人員專業化程度低,有的人文化素質不高,難以適應高校專業化程度較高的管理工作如圖書管理、教務管理、教研管理、德育管理工作等等。例如:高校政治輔導員是幫助大學生解決學習、生活和日益增多的心理焦慮和障礙最理想的教育主體。在日常工作中,他們既是管理者,又是教育的組織者和實踐者,他們的道德水平、工作能力、文化素質直接影響到教育工作的效果。但是目前有的政治輔導員剛剛畢業留校或是由業務行政干部兼任輔導員工作,作時間不長,缺乏經驗,對工作不熟悉,常常對工作感到力不從心。有的學校輔導員工作量大、難度大,但是工資待遇相對較低,這些思想問題和實際問題得不到解決分散了他們抓思想政治工作的精力,影響了教育工作的質量。
2、高校行政管理導致教育質量下降
(1)團隊創新能力下降
學校的干部與教師團隊在行政化的體制下成為行政命令的執行者,而非知識的創作者;是職稱與待遇的乞求著,而非道德與知識的擁有者。教師質量在道德與學術權力上的低位,影響了其教育思想與職業道德,在很多高校,教師成為功利主義的追求者,失去了知識分子清高的本質,大學的批判精神缺失,學術精神消失。教授徹底成為教書匠。
(2)學生的素質下降
在思想道德教育上,學生的思想與能力較差。大學生強調自我為中心,對家庭的依賴較大,自我管理能力較差、身體、心理素質較差,同時,缺乏自控能力和集體觀念,與同學之間缺乏溝通,社會適應能力差。加上大學沒有嚴格的約束,學習上缺乏刻苦鉆研的精神,缺乏責任意識與服務奉獻精神。在教學質量上,學生規模的擴大造成質量的下降。學校擴招后,生源質量明顯的不如以前,這就使原來的管理增加難度。學生的大幅增加,但老師數量沒有增加,導致老師工作做不到位,對學生的管理表面化。高校教育質量的下降,導致學校難以捕捉到社會發展的未來需要與當期需求,難以調整學校教學管理與教育管理工作政策,學生的能力發展不全面,學生質量難以滿足社會需要。
二.高校教育行政管理工作改進的措施
針對舊的行政管理體制的弊端造成的后果,新的行政管理改革應該以提高高校學術創新與學生素質提升為根本目標,構建體制健全、科學民主、高效通達的行政管理體制與體系。
1.大力行政管理體制的改革力度首先,要建立高效行政管理的民主機制,及早實行高校去行政化,重新定位行政管理與學術管理之間的關系,增強學術委員會的相對獨立性與權力分配份額,保障讓高校行政管理為學術管理服務,為學生發展服務,而不是讓行政干涉學術活動。其次,重新構建新的決策體系,實行民主決策,激發教職員工的工作積極性與創造性。實踐證明,如果只由管理者決定管理內容和程序,而管理對象對此無權表達自己的建議或意愿,管理對象的許多與管理內容高度相關的信息就難以搜集,其合理要求也將受到壓制。再次,行政管理單位做好“服務帳”,實行以人為本的管理,加強至下而上的評價與督查比重與力度,讓管理接受群眾督查評價。在學術為先的學校,好校長已不再成為官員,而是一個學術的領頭羊,是師生共同認可的服務者,一個具有民主風范的學術權威。實施行政管理與學術管理工作的分離。保障學術管理適當的獨立性,提高學術管理的地位。
2、優化高校教育行政管理結構
學生規模擴大后,高校管理機構逐年增多,長期的機構添加造成了機構的龐雜與混亂,導致管理效率低下。當前高校迫切需要對常年進行修修補補的機構進行重新洗牌。建議未來的管理方式由以往的增加管理層次轉變為增加管理幅度,使管理層次減少、管理幅度增加,各個部門密切聯系,統一協作,集權與分權相統一,從而形成一種高效運作的管理模式。面對當前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管理者角色混同問題,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實行層級管理體制,合理分配權力是一個良性的選擇。具體來講,就是要改革目前高校部門設置與職能分工問題,建立一個高校的層級管理制度與結構。面對新的高校管理工作的情況,要建立一種扁平式的網絡化的層級管理運行模式,讓決策層、執行層、監督層互相聯系、有效運作。
3、提高高校行政管理人員的素質
首先,要改進工作作風,堅持“以學生為本”“以教師為本”的管理理念,將管理和服務、育人緊密結合起來,通過管理創造民主、自由、平等的育人環境。管理者應充分尊重人的生命價值和主體地位,尊重人的基本權利,把謀求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學校管理的終極目標,通過情感激勵、目標激勵、成就激勵、評價激勵、獎懲激勵等多種形式,調動高校各類成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努力為人的自我實現創造條件和機會。其次,加強行政管理干部與職工的學習培訓與督查。用科學發展觀思想促進作風與方法的改變。建立學習制度、反思制度,更重要的是建立督查評價制度,讓管理人員認識到自己的工作建立在教師與學生滿意的基礎上。再次,實施高校行政管理崗位專業化工程,部分專業性較強的工作崗位的領導任命必須確保懂得專業管理。減少一些教書不行、學術落后、一心做官的教師“退”入行政管理部門,減低了行政管理的水準。同時,引進一些專業人員到具體崗位中來,提高職工的素質。同時,高校教育管理者應不斷改進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智慧,減少管理成本,提升管理收益。
4.選擇監督機制與績效管理
加強高校行政管理的監督機制,實行教代會與學代會的共同組成的決策監督機構,對部門決策進行評估監督,領導適當放權,還權于部門。推行問責制度,對于一些決策與實施中的錯誤進行問責,與職務晉升與崗位待遇掛鉤,促進行政管理者忠于職守,提高管理質量與效率。同時,對高校行政管理工作進行來自學生與老師的評估行動,讓服務的質量成為衡量行政管理人員績效的基礎。另外,實施績效管理,對行政工作人員的工作進行全方位的績效評價管理,建立評價指標體系,從成本效益、滿意率、成長指數等各個方面進行積分評價,促進工作人員工作質量的改進,這一點目前在企業中已經先行一步,但是高校做的很不到位。
案例教學的教育目標就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在案例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扮演著引導者的角色,學生才是案例教學活動中的主體,要在案例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及自主性思維,能夠熟練運用所學習的理論知識來解決案例中的問題。然而高等職業院校的“填鴨式”教育早已經使學生養成了學習懶惰的習慣,學生不愿意思考,主動參與的意識不強,對于自己的想法不善于表達,只是一味地認可老師的看法、說法。此外,教師在課堂上列舉的一些例子內容較多,案情復雜,理論性較強,學生很難對討論案例這一活動產生興趣,有一些年輕教師教學經驗不足,在進行案例分析時很容易陷入窘境,時間一長,學生也就喪失了參與討論的積極性。
二、解析案例教學法的內涵
所謂案例教學就是通過分析典型案例,在其中引入真實的生活,在分析的過程中模仿現實生活中的職業情景,并且對其進行分析、理解,最終使學生能夠充分地感受職業的感覺,能夠像真正的從業者那樣去分析問題、處理問題。案例教學法最早是由英國的貝雷斯在十九世紀初期提出的,最早是應用于法律的教學當中,在十九世紀末期,哈佛法學院教授朗德爾也將案例教學法引入自己的課堂。案例教學發展至今,其優勢已經逐漸被人們所認可,一改傳統“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將灌輸教學轉變成了啟發式教學。案例教學法主要具有以下幾個特征:
1.案例教學具有互動性
在傳統的教學中,都是教師占據著課堂的主體地位,教學模式具有單向性,然而案例教學法的引入可以增加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互動,使學生和教師共同構成課堂,這種雙向的教學模式可以將“教”與“學”真正地結合起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2]。
2.案例教學具有情景性
案例教學可以將學生帶入一種情景模式,可以對實際行動中的行政管理者的職業情景進行了解和感受,在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了解、分析的過程中鼓勵學生盡快進入角色,面對實際問題可以說出自己的想法,得出自己的答案。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運用基本理論知識的能力以及分析、概括問題的能力都會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3.案例教學具有自主性
案例教學可以幫助教師建立民主、平等的課堂教學平臺,教師扮演著引導者的角色,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要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討論氛圍,組織學生平等參與到案例討論之中。這樣一來,學生就會自主地將消極的學習態度轉變成積極學習,學習的熱情也會被燃起,學生的自主性學習情緒日益高漲[3]。
三、解析案例教學在高等職業院校行政管理專業教學中的優化措施
1.認真挑選教學案例
適合教學的案例應該是一個描述性的故事或者是基于一定的實事基礎和情景創作的故事,要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要使學生能夠在這個案例中有所收獲。案例教學主要是為了借助案例對學生進行引導和啟迪,因此,教學案例的選擇對案例教學的質量有很大的影響。高等職業院校的行政管理教育工作者一定要重視教學案例的選擇,要盡可能選擇真實性高、時效性強的案例,此外,選擇的案例還要具有開放性和典型性。真實案例才能具備實際的應用價值,具有時效性的案例才能提升教學效果。教師在選擇案例時可以充分地借鑒黨和國家公開出版的報紙、雜志等,還可以關注一下各地區的政府網站或者其他一些可靠性較強的媒體作為案例資源[4]。從這些渠道獲得的案例信息內容相對可靠,學生更愿意接受,自然就會提高其參與討論的積極性。開放性也是良好案例資源具備的基礎性質,它可以提供更加真實的問題、矛盾和困境,開放性的案例可以滿足學生從各個方面對其了解、分析的需求。案件的典型性需要選擇的案例能夠充分地體現出行政管理工作的特點,要使學生通過對典型案例的分析能夠對某一類型的事件的規律,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
2.對教學過程進行完善
案例教學并不是課堂上簡單地舉例,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之前一定要做好充足的準備,要不斷對教學過程進行完善。案例教學可以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完成,在課前可以將班級同學分成幾個討論小組,班級同學可以隨意選擇,大家共同推選出組長,組長負責組織組員對案例進行分析、討論,最后由組長負責將討論結果和意見進行統一,教師則要根據學生的表現對其進行打分,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團隊意識得到鍛煉,責任意識也會有所增強。教師要在課前進行充分的準備,要對案例提前進行剖析,要針對案例預設主題,并且要考慮到案例討論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一系列問題并提出解決對策,同時還要為學生提供案例的發生環境和背景幫助其學習分析[5]。
3.提升教師的業務素質
(一)高職院校行政管理人員學歷、職稱、年齡、專業結構較不合理
XX高職院校是廣東省一所全日制普通公辦院校,本文以該職業院校為例,分析高職院校行政管理人員的學歷、職稱、年齡和專業結構。該職業院校共有101名行政管理人員(含圖書館人員),以本科及專科學歷為主,占全部行政管理人員的81.19%,該學院行政管理人員職稱主要以中級和初級為主,副高和正高職稱行政管理人員較少。而且行政管理人員的職稱晉升渠道不清晰,職稱為副教授或教授的行政管理人員多是從教師崗調到行政管理崗,現在很多學院不允許行政管理人員申請講師、副教授、教授系列的職稱,但是對于申報研究系列的職稱又缺乏相應的指導和支持,這導致很多行政管理人員對于未來職稱發展存在迷茫。該院校行政管理人員主要以40歲以上中年行政管理人員為主,占63.36%,年輕行政管理人員較少,一方面行政人員管理經驗較豐富;另一方面容易造成行政人員官僚氣息較重,不易創新工作思路和方法。該院校行政管理人員專業較多樣,但有專門的教育管理方面背景的人員較少,因此要加強對行政管理人員管理學、人際溝通、公文寫作等專業知識的培訓和學習。
(二)缺乏明確的工作標準和科學的管理方法,管理效率低
高職院校沒有規定行政管理人員的工作標準,工作結果的好與不好難以比較。一些行政管理人員將工作不出大差錯作為對待自己工作的要求,沒有動力追求更高質量更高效率地完成工作任務。不明確的工作標準必然導致不完善的考評制度。考評體系的不完善容易使行政管理人員養成“不干不錯,多干多錯”等明哲保身的消極習慣,他們往往注重完成領導交辦的任務,很少甚至不會主動考慮如何采用先進的管理辦法提高效率。行政管理人員在工作中重經驗管理,輕科學管理。行政管理人員常常抱怨每天忙碌不已,但卻感覺沒有什么收獲,產生這種問題的原因之一是缺乏科學的管理方法。首先行政人員每天忙于應付日常瑣碎的工作內容,卻對每天每周每學期的工作缺乏計劃和總結反思;其次行政人員每天陷入瑣事急事之中,對于事情不區分輕重緩急,常常導致每天一直忙于處理緊急而不重要的事,而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沒有有效完成,時間管理意識和方法有待提高。
(三)高職行政管理人員的系統化培訓及個人持續學習滯后
目前針對行政管理人員的培訓項目總體較少,且主要集中在高職教育理論、政策的探討。面向教師的培訓有國家級培訓、省級培訓及下企業實踐,培訓類型及內容均很廣泛,而作為要求具備會說、會寫、會溝通、會操作的行政管理人員,卻缺乏相應的專門的系統化的培訓,如公文寫作能力培訓、文件歸類能力培訓、禮儀知識培訓、溝通技巧培訓等等。即使一些學校不定期開展了校內培訓工作,但也往往是不分類別和層次的粗枝大葉式,理論宣講太多,務虛太多。不能結合實際,不注重素質能力的培養和知識的更新。高職院校行政管理人員自主學習意識不強抑制了其專業化的發展。首先是缺乏持續學習、終身學習的意識,工作后忽視自我的成長和提高,缺乏用發展的和長遠的眼光看待工作對人的要求;其次是由于高職院校行政管理人員處在相對穩定和安逸的壞境,缺乏內外部競爭,使得行政人員的危機意識較弱,沒有壓力和動力改進工作方法和提高自身的知識和技能;最后行政人員中一般女性比例高于男性,白天忙于工作,下班后又被家事所累,沒有精力和時間為自己充電。
二、高職院校行政管理人員專業化發展對策探究
(一)優化學歷、職稱結構,提升高職院校行政管理人員整體素質
學歷和職稱結構調整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但對于提高高職院校行政管理人員專業化發展具有重要促進作用。首先,學歷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行政人員的思維方式、工作方法和工作效率。鼓勵部分優秀行政人員有計劃地提高學歷,攻讀與崗位工作內容相關的專業,同時提高引進的行政人員的學歷要求;其次,明確的職稱晉升渠道有助于行政人員不斷向既定的目標發展。明晰行政人員的職稱晉升渠道,對行政人員職稱申報給予詳細的指導和支持;最后促進年輕行政人員的快速成長,實施“老帶新”的助青成長政策,促使年輕人盡快適應工作環境,掌握工作方法;同時增強“老”行政人員的服務意識,改善服務態度和理念,要清醒意識到自己是服務于教師和學生,而不是管制他們。
(二)加強制度建設,實施職業資格證書制度,改善考評制度
制度建設是行政人員專業化發展的基石,行政人員專業化的發展需要相關制度的引導和保障。高校行政管理作為一種職業,須有嚴格的準入制度。實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是高校行政管理人員的職業準入制度。高職行政管理人員需要在崗前進行系統培訓,修完規定的課程或獲得相應學分,考試通過后才可獲得高校行政管理人員職業資格證書。目前的考核大多流于形式,并未真正評價出行政人員的工作業績。高職各行政部門應根據自己的職務特點,制定較為詳細的、具有科學性、操作性、實效性的考核標準和評價指標。改善行政人員考核層次過于簡單的問題,加大考核結果的區分度和影響力。過程評價要與結果評價相結合,注重行政人員日常工作的考核。公平公正的考評制度,促使做出突出貢獻的人員得到認可,使優秀的行政管理人員脫引而出。
(三)加強高職行政管理人員的培訓工作,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關鍵詞]高校行政;行政管理;文化管理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712(2012)10-0007-03
論高校行政的文化管理模式
當前,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越來越快,這對高校行政管理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制度管理的慣性已經使人們養成了凡事以規章制度為準則,受制度約束,甚至依賴制度的習慣。在推進高校內涵建設,實現科學發展的管理實踐中,人們發現大學精神、大學人文、辦學理念、發展戰略等文化因素在學校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在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如果沒有特色的文化精神,沒有共同的文化愿景,沒有高尚的文化品格,沒有先進的管理模式等,就會直接影響學校各職能部門的正常運行。由此,以尊重人、發展人為核心價值觀的文化管理模式就成了當前高校行政管理中重要的取向,在管理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一、高校行政文化管理模式的內涵
文化管理模式是相對于制度管理而言的,是“以人為本”的管理模式,即將人視為管理的出發點,“以人的生命價值的真正實現為最高目標,通過共同價值觀的培育,在系統內部營造一種健康和諧的文化氛圍,使全體成員的身心能夠融入系統中,變被動管理為自我約束,在實現社會價值最大化的同時,實現個人價值的最大化”[1]。我們可以從人性化、主體性、凝聚力等方面去理解高校行政文化管理模式的內涵。
(一)人性化
人的發展是管理的最終目的,這是文化管理的人性觀。它以“人”為出發點,實現人的生命價值。就高校行政管理來說,管理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教職工自身的發展,外在的規范也只有在成為人的內在需求時才有價值。規范能夠遵守也只有將個人和集體的發展緊密結合在一起才能實現。“是生命而非世界才是人至高的‘善’”[2],這是成“人”的條件。而人性化的文化管理模式能產生強大的驅動力,“以人為本”、追求和諧,對人的發展表現出深切的關注,從而調動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二)主體性
高校文化管理模式的主體性表現為提高高校教職工的綜合素質和促進個人發展,使他們有“主人翁”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文化管理模式強調的是發揮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主體性,要求每個人都明確自己所追求的精神價值到底是什么,要怎樣去實現。而在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中,大學精神和校園文化的滲透正是通過這種實現主體性的“軟管理”來引導教職工的行為和學校的發展。在這個共同體中,大家緣于“美好的東西使人們去做”這種德行,自覺自愿地擔負大學建設的使命。
(三)凝聚力
高校的發展和管理是復雜漸進的過程,它需要一種內驅力來激勵教職工,需要凝聚力量來統籌各方面。文化管理是一種間接的、柔性的管理,它可以利用被大家認可和接受的觀念來聯系和溝通學校所有成員,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來實現精神的共享,從而使教職工對學校產生認同感和歸屬感。文化管理沒有強制性的規定,但又能讓人們自覺行動和凝聚起來,共同建設校園文化。由此,文化管理追求的是以優秀的大學文化潛移默化影響人,進而使教職工自覺擁有共同體的責任和義務。
二、高校行政文化管理模式的價值取向
(一)文化認同
作為一種組織文化,高校校園文化是在學校的發展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沉淀、生長和塑形的,是在學校的管理活動中形成的特有的思想、信念和價值觀。如果沒有校園文化的支撐,那文化管理只能是一句空話。文化通過介入和滲透,在潛移默化中將社會生活規范內化為個人的行動,具有教化、塑造、熏陶人的功能。大學自誕生之日起,便具有文化屬性,大學文化是師生賴以生存的思想體系。對于高校教師和行政人員這樣一群具有高度自主意識和自我追求的職業群體來說,文化管理模式更容易幫助他們走出簡單的物質利益訴求,從而進入個體發展的主體狀態。在大學的文化發展中,他們開始對大學的文化氛圍產生認同,接受并融入大學的共同價值觀,培養共同的身份感和愿景。
(二)文化自覺
文化自覺是一種生命信念的形成,是一種具有時代特征的文化人格的凸顯。踐行文化自覺首先是要將文化的本質、規律和大學教育的文化職責理性地結合起來,使生活于其中的人們具備良好的精神狀態。大學匯聚了各學科領域的學者以及有著強烈求知欲的年輕學生們,大學教育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大學的學習生活過程中逐步烙上大學文化的“印記”。高校教職工在學科專業知識學習的過程中不能只做知識儲備的容器,而應該主動與各種文化成果交融,并將這些文化成果融進自己的知識體系中,從而體現時代精神。文化自覺能提升廣大教職工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探索創新的工作熱情,并自覺營造和維護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濃郁豐富的學術科研氛圍和嚴謹治學的風氣,真正實現高校與個人的協調發展,促進和諧氛圍的形成,進一步推動文化自覺。
(三)文化創造
創造力是大學教學的靈魂,沒有教師的教育創造,沒有學生的發展創造,大學就會失去生命活力。大學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主要平臺,為各種文化的相互理解、吸收和融合創造了條件。同時,大學的學術科研又是文化創新的直接表現,科研成果不斷豐富、發展和創造著人類的文化產品。大學教育有針對性地創造文化,引領社會文化的發展方向。可以說文化管理能塑造一個富有人情味的高校環境,它對于人的創造性活動具有特別的意義,可以產生不可估計的精神力量,推動教職工形成文化自覺,自主地將自己的聰明才智奉獻給學校,促進學校的持續發展。
三、高校行政文化管理模式實現的路徑
(一)樹立公平民主的管理理念,構建平等的溝通渠道
高校文化可以說是學校長期辦學的歷史沉淀,是一種無形的“魂”的凝聚,機械的制度如果不能轉化為一種認同,那它只能是一種游離于“人”的存在。為了使制度管理與文化管理有效結合,公平、民主的管理及溝通渠道就顯得尤為重要。長期以來,刻板專制的管理所謂的“真理性”“權威性”和“客觀性”,忽略了教職工的知識、經驗和精神訴求。只有在平等的溝通渠道中,廣大教職工才會以一種學校主人翁的角色融入學校文化。只有當這種民主、平等滲透到學校的每一個角落,全體教職工在不斷深化認同的基礎上,才會自覺自動地維護這筆精神財富,更加堅定自己的職業信念和專業發展,不斷地充實和完善自我,提高現代文明教養,共同構建高品位的學校文化,實現文化自強。
(二)體現和諧溫情的人文關懷,營造濃郁的學術氛圍
從事學術和科研是高校教師的一項重要工作,而保證大學教師的科研激情,創造科研自由的氛圍,是促進大學科研發展的重要途徑。在這一途徑實現的過程中,光靠制度冰冷的指標監測,極易導致教師喪失研究的動力。在促進教師完成科研任務的過程中,不能忽視教師價值理性的發展。一味地將科研作為唯一的目的,就會使教師將其當成工具,長此以往,會使教師失去對學術的激情、信心與創造性的追求。由此,文化管理模式要創設一種和諧溫情的人文關懷,鼓勵教師自主發展、主動創造,從而真正實現教師自身的發展,營造健康的學術氛圍,使教職工形成自覺主動的工作狀態,在充滿熱情的工作中不斷激發文化創造的活力。
(三)弘揚主旋律文化,創設高校特色的文化機制
高校行政文化管理模式要緊緊把握住時展的脈搏,弘揚主流價值觀,以主旋律文化引導高校工作的理念。同時,在學校管理的過程中,要更注重具有本校特色的文化的提煉、凝聚、認同和弘揚,走特色的道路。特色的校園“文化力”深入教職工的心靈深處,成為引導、激勵和鼓舞人的一種內在驅動力。具有高校特色的文化機制對于廣大教職工的道德修養、倫理規范、思想認識等都有著深刻的影響,從而使大家可以充分認識、理解、認同并融入學校文化系統,將其自覺內化為自己的價值追求。這樣,才能使高校教職工在社會主流價值觀的指引下,形成對學校特色文化的認同,增強文化自信,正確理性地認清當前社會和學校發展的方向,并能將個體的價值實現和社會、學校的長遠發展結合起來。
總之,成功的文化管理可以使廣大師生員工形成統一的價值觀、共同的奮斗目標以及高尚的人生理念。在此基礎上,通過科學合理的管理機制和績效機制,最大潛力地激發師生的內在驅動力和熱情,促進個人愿景和集體愿景的共同實現,從而為個人和學校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文化基礎,形成強大的凝聚力和戰斗力,共同建設和諧校園,推動高校發展。
參考文獻:
行政管理人員績效考核又是高校個人績效考核最難以量化的部分,因此,如何運用科學的績效考核調動高校行政管理人員工作積極性,使高校行政管理工作適應高校改革需要,保證績效工資穩步推進,成為許多高校目前十分關注的問題。
當前高校行政管理人員績效考核存在的問題1.戰略關聯性小。高校為了加快自身的發展步伐,擴大影響力和知名度,紛紛開始做長期規劃性戰略目標、年度計劃性目標以及分階段具體性目標。但是績效考核卻仍然沿襲《事業單位工作人員考核暫行規定》,將籠統的德、能、勤、績作為高校人員統一的考核內容,未將高校戰略目標轉化和分解成個人考核目標。有效的績效考核應該以學校工作目標為藍本,嚴格按照上級的工作計劃是下級的工作目標,下級的工作計劃是上級計劃的分解與細化,這樣就形成了一個考核網絡。同時也要求績效考核系統具有充分的彈性來適應學校戰略形式所發生的變化。
2.評價尺度不恰當。如前所述目前高校仍是將德、能、勤、績作為所有人員考核內容,不分職務職級,不分崗位類別。如此考核指標對有些崗位可能產生評價尺度過于單一的弊端,而對有些崗位則可能產生評價尺度錯合的問題。顯然,按照統一標準對所有個體進行績效考核不合理;而且德、能、勤、績考核內容中大部分考核內容是描述型,很難量化,無法量化的考核指標進一步導致操作性不強,最后考核流于形式,激勵作用不大。
3.評價信度低,考核誤差大。由于目前對高校行政管理人員評價指標量化程度低,考核方法主要采用主觀評價為主,導致考核信度低,誤差大。其中突出的是寬厚性錯誤及趨中性錯誤,所謂寬厚性錯誤是指領導在評價下屬績效時,容易出現好好先生,誰也不得罪,也就是對于行政人員所表現出來的實際績效,給予不應該的高標準評分;所謂趨中性錯誤是指考核結果集中在某一區間,比如高校行政管理人員考核最后結果都集中在優秀,鮮有其它結果,考核信度低產生的如此考核誤差必然影響實際工作出色的人。
高校行政管理人員績效考核的關鍵1.考核理念轉變。由于我國高校考核制度目前還處于剛起步階段,致使許多人將考核理解為個人年度工作總結、走形式,評優論資排輩、輪流坐莊;考核結果與個人職務晉升等無實質關聯。實際上,績效考核首先應該是行政人員清楚學校及部門對個人的期望與目標,并作為績效考核的依據。其次,個人考核的成果能以一套明確的標準與方法來衡量,并作為獎酬與績效改善計劃的依據。第三,對績效不佳的人員,使其了解需改善之處、方法及目標,使員工績效得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