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農業推廣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近年來,在陜西省發展現代農業,保障糧食安全的政策指引下,城固縣相繼實施了以稻油高產創建、測土配方施肥為代表的重大農業推廣項目。特別是自2008年實施的水稻高產創建以來,連續6年取得了全省第一名的好成績,創造了陜西省優質秈稻大面積集中連片單產歷史最高記錄。
1.1示范推廣取得顯著成效
根據不同區域資源優勢和品種潛力制定技術方案,充分發揮了科技在糧食增產中的作用,推動了全縣糧食總產持續穩定增長。水稻高產創建活動,6年累計實施13.2萬畝,項目區水稻平均畝產672.6kg,較全縣增產22.3%,輻射帶動全縣水稻畝產由項目實施前的497.4kg,提高到2013年的562.7kg,增產13.2%。完成測土配方施肥項目35.4萬畝,采集土壤樣本3650個,分析化驗相關指標項目2.1萬項次,推廣以秸稈還田、測土配方為主的沃土工程45.4萬畝次,為糧食高產穩定提供了基礎保障。
1.2技術集成創新有了突破
項目實施以來,針對生產中的主要技術障礙和制約高產的關鍵環節,累計引進高產優質良種30多個,引進示范稻茬麥油免耕、水稻機械化育秧、水稻精確定量栽培、油菜機械化播種收獲等新技術5項,開展品比試驗、水稻氮鉀后移、病蟲防治藥劑等試驗16項次。篩選出一批適應城固縣種植的優質高產主推良種和安全有效的病蟲害防治藥劑;優選出最佳施肥配方及施肥方式。堅持了密栽培、配方施肥、病蟲草害綜防種(插)、收農機農藝結合、秸稈還田配套為核心的水稻高產高效集成技術路線。強化主推品種、播(種)插(秧)時間、插植密度、肥水運籌和病蟲害防治五統一。開展的“水稻高產栽培技術集成示范與推廣”、“特色農產品配肥研究與應用”等3個自選課題項目,分別獲得省、市、縣科技進步獎。通過科技轉化應用,2008年博望鎮周家堰村種植宜香1577,百畝核心攻關田平均畝產756.3kg,2010年文川鎮文星村種植渝優35,2012年龍頭鎮新華村種植天龍優540,示范片平均畝產分別達到765.7和782.5kg,刷新了城固縣水稻單產新紀錄。
1.3減災保產增效技術發揮良好
農業是露天工廠,城固縣也是一個自然災害發生頻繁的地區,干旱、低溫陰雨寡照、倒春寒、洪澇、大風等農業氣象災害對糧食生產影響很大。根據本地氣候資源變化特點及不同年份間氣象差異,在水稻生產上,針對丘陵山區,提出采用水稻強化栽培技術,通過選用穩產性好、抗旱、耐病品種,適時早播,化學調控及病蟲害綜防等技術減災保產。在農業基礎條件好,光溫資源充足的平壩區,選用突出優質兼顧抗倒伏高產的良種,達到提質增效。在小麥油菜生產上,引進示范稻茬免耕稻草覆蓋栽培技術,不但實現了不違農時抗淋播栽,降低勞動強度,避免秸稈焚燒造成污染,在節本增效的同時還達到了資源循環利用。
1.4輻射帶動作用明顯
建立高標準樣板田,以點帶面,是實現農業技術推廣的重要突破口和抓手,我們堅持“村有示范戶、鄉有示范片、縣有示范方”的工作思路,為全縣糧食生產樹立了標桿。累計建立水稻高產百畝核心示范片2100畝,平均畝產755.4kg,較全縣平均畝增產150kg以上,輻射帶動周邊鄉鎮17.36萬畝水稻,畝均增產19.5kg,增幅4.1%,總增稻谷338.52萬kg;建立麥油稻草覆蓋栽培示范片3500多畝,帶動全縣年推廣免耕栽培5.7萬畝,節約生產成本500多萬元;建立水稻機械化播種、插秧示范1400畝,均發揮了較好的示范展示帶動作用。
2主要做法
2.1強化組織領導,夯實工作責任
項目實施以來,縣上成立了以縣政府主管縣長為組長、農技中心及項目鄉鎮主要領導為成員的領導小組,負責安排部署、組織協調和督導,并將其列為鄉鎮農業產業化考核的重點。其次是組建科技指導組,落實科技指導員。依托市縣業務主管部門科技人員組成專家組,實行首席專家責任制,制定方案,解決項目實施中的重大技術問題。從縣鄉抽調技術骨干100多人,建立包抓示范戶制度。對科技指導人員從進村入戶指導時間、實施成效、示范戶評價等方面進行量化考核,形成了“縣有技術骨干、鄉有技術標兵、村有技術能人”的技術網絡。
2.2整合資源優勢,狠抓關鍵技術落實
一是整合技術力量,形成合力??h農業局將農技、植保、土肥、種子等業務站全部納入項目實施小組,形成技術推廣部門一盤棋的工作格局。強化技術人員的責任意識,確保包村聯戶指導,各盡其能。二是整合項目資金,落實物化補貼。將水稻高產創建、測土配方施肥、一村一品建設等項目資金全面整合,向高產示范村傾斜,僅高產創建項目,累計投入資金520多萬元,從良種、肥料、農藥等方面實施物化補貼,統一供種、供肥,發放到戶。保證了以項目建設,助推新品種、新技術的集成示范應用。
2.3創新推廣方式,擴大技術宣傳
采取“項目帶動、企業參與、部門協作”的運作模式,廣泛吸納糧油專業合作社、糧油加工及供種企業等多方面參與,延伸服務鏈條,提高種糧群眾效益。累計推行優質稻訂單生產4.85萬畝,訂購稻谷3500多萬kg,為農民增收700多萬元。在項目村遴選科技意識強、在群眾中有威信的村級農民協理員,培育科技示范戶,作為工作聯系和指導的重點。利用電視講座、城固農業信息網、現場會、板報、專家大院等多渠道廣泛宣傳培訓。2008年以來累計開展各類技術培訓1200多場次,培訓農民8.5萬人次,印發各種技術資料10.5萬份;重要農事季節召開現場會30多場。大規模技術培訓和現場指導,有力的促進了關鍵技術落實到位。
2.4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建立多部門合作機制
高產創建,測土配方施肥等項目起點高、規模大,影響深遠。在良好的外部環境促動下,示范村圍繞糧食產業先后組建專業合作社5個,培育專業種糧大戶和家庭農場20個,依托專業合作社和種糧大戶帶動,確保水稻、小麥、油菜標準化生產產業化開發。縣上協調科技、財政、水利、農業綜合開發等部門縱橫聯合,把有限的財政支持資金用到重點區域建設。僅2013年以新華、文星為代表的20多個示范村,共吸引各類涉農資金1280萬元,累計建成“U”型渠道襯砌42km,硬化田間機耕道路65km,新建抽水機井32眼,配套輸變電線路4km,改良土壤1.2萬畝,預計年可增加糧食221.75萬kg,油料37.5萬kg,年增加種植業總產值738.45萬元,多部門一盤棋、大協作的聯動機制為糧食增產奠定了物質基礎。
3啟示與建議
農業農村進入新的發展時期以來,要實現“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目標,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促進糧食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3.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從目前情況看,糧食種植的比較效益仍不如經濟作物,短期內農業生產經營規模小的局面難以改善,農產品價格難以大幅度提高,生產成本難以有效降低,農業生產效率難以較大提升,因而必須以經濟效益激發種糧者的內在動力,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對種糧農民的直接補貼和其他政策扶持。
3.2加快經營機制創新
積極鼓勵探索發展加速土地流轉等多種方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提升專業化、集約化、標準化水平,提高土地產出率穩定糧食種植面積,減少和防止種糧副業化甚至土地拋荒現象發生。
3.3強化基礎設施建設
目前城固縣36.4萬畝基本農田,中低產田仍占到44.6%,旱澇保收面積也僅達到20.15萬畝。為此,首先應進一步加大水利等基礎建設,從根本上解決靠天吃飯難題;其次是把大規模改造中低產田,培育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作為挖掘增產潛力的重要途徑;三要堅持標準化生產,嚴控面源污染,確保土地資源健康永續利用。
3.4突出農業科技支撐
現代節水農業技術示范與推廣
1節水農業建設內容
1.1玉米集雨節水膜側栽培示范。用厚0.008mm、寬40cm的微膜覆蓋,將玉米種在膜側,寬窄行集雨保水種植。選用良種,適時播種。選用較耐旱的品種正紅2號、正紅115號、渝單8號、海禾1號、登海11號等品種,示范成單30、成單202等品種,適期播種。軟盤或營養土團育苗移栽。可提前15~25天育苗,當苗長到三葉,搶晴天帶土分級定向移栽,保證全苗。
施足溝底肥。玉米播種或移栽前,在玉米種植帶上挖一條深20厘米的溝槽(溝兩頭筑擋水埂),按每667m2用25個養分的復混肥30~40公斤或過磷酸鈣50公斤、尿素15公斤、鉀肥10公斤的標準,深施于溝底,壟成小壟。
小壟雙行種植。挖一個高于地面20cm,壟底寬40cm~45cm的壟,壟面呈瓦片型小壟。蓋膜,膜側挖窩施足清糞水,每壟2行播種玉米,再用土雜肥蓋種;或膜側挖窩移栽兩行玉米。規范化種植。凈作玉米采用1.32m開廂,寬窄行錯窩雙株密植,每667m2植4500~5000株。做好病蟲草害的統防統治。玉米播種時用粉銹寧或立克銹拌種預防絲黑穗病;用甲拌辛預防小地老虎等地下害蟲危害,用禾耐斯除草,也可用包衣種。
1.2水稻秸桿覆蓋保水栽培示范。采用軟盤育秧,培育多蘗壯秧,秸稈覆蓋,大田翻耕、施肥、整平后,秸稈粉碎或整株秸稈覆蓋在廂面,寬窄行移栽種植。選用優質良種。品種選用品質優、豐產性好、抗性強、生育期中熟或中熟偏遲品種,可選用Ⅱ優838、Ⅱ優7號、金優527、崗優527、宜香3003為主,搭配昌米011、涼秈三號等品種。軟盤育秧,培育多蘗壯秧。
秸稈覆蓋。水稻-小麥(油菜)、水稻-冬囤水的田塊,稻田翻耕、施肥、整平后,秸稈粉碎覆蓋在廂面,寬窄行移栽種植。適時移栽,規范化種植。4月下旬至5月中旬寬窄行移栽,雜交稻的栽插規格采用(26+13)×17cm,667m2栽2萬穴;常規稻的栽插規格采用(20+13)×13cm,667m2栽3萬穴。合理施肥。采用控氮、增磷鉀,農家肥、磷肥、鉀肥全部作底肥;氮肥施用上,底肥:分蘗肥:拔節肥為631。水稻灌漿期結合病蟲防治,用磷酸二氫鉀根外噴施,提高結實率。
科學管水。堅持淺水栽秧(淺水拋秧)、薄水分蘗、適時晾田控苗、有水抽穗、干濕灌漿。根據病蟲預測預報,以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病蟲害。
1.3玉米節水栽培示范建設的內容、方法
建620公頃玉米集雨節水膜側栽培核心示范區。購厚0.008mm,寬40cm的微膜壟溝覆蓋,將玉米種在膜側集雨種植。營養團育苗移栽。用塑料軟盤、玉米芯、制作玉米肥團器等育苗。
1.4水稻節水栽培示范建設的內容、方法
建227公頃水稻秸稈覆蓋保水栽培核心示范區。采用軟盤育秧、旱育秧,培育多蘗壯秧;秸稈粉碎或整株撒在廂面,寬窄行移栽種植。水稻秸稈覆蓋稻草免耕栽培。采用秸稈粉碎或整株撒在廂面,免耕寬窄行種植。
1.5玉米水稻節水栽培示范共同建設的內容、方法
打機井。在847公頃的核心示范區建機井160口。成立專業合作組織。由鄉村組抽出專門人員成立防治隊伍,配備機動噴霧器、農藥等,在水稻、玉米病蟲草害的關鍵時期進統防統治。種子補貼。核心示范區購優質水稻、玉米、晚秋洋芋種補貼農戶。開展抗旱新品種、新技術、抗旱保水劑、降解膜及配套栽培技術的試驗、示范。開展集雨節水項目土壤水份檢測工作。項目區新技術、新模式的培訓。
2相應保障措施
2.1發動群眾,加強領導
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決定關于長期穩定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和發展旱作節水農業的決策,極大地調動了農民向土地投入的積極性,為實施好旱作農業工程,首先要廣泛深入地宣傳發動群眾、提高對發展旱作農業的認識,樹立堅定信心和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自覺投入旱作農業開發。其次,要切實加強領導,將發展旱作農業納入西昌市國民經濟長期規劃,列入各級政府主要領導任期目標,責任到人。第三,切實抓好組織發動,經驗交流,制定方案,指導技術,督導落實,解決問題等管理工作。第四,落實好“一會兩查”制度。即每年召開一次專門會議,總結交流經驗,安排部署整體工作,實施中檢查督導,結束后檢查驗收,確保旱作農業工程建設的順利實施。
2.2抓點帶面,提高抗旱能力
西昌市現已在缺水、干旱的區域推廣實施四川省現代節水農業技術,建立節水農業示范區,通過該項技術的試驗、示范、推廣,提高西昌市農業種植水平,增強全市缺水、干旱區域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2.3強化科技服務,抓好質量標準
加強服務體系建設,要明確職能,配備必要的基礎設施和設備。加強技術、法規培訓,提高服務水平。市級主管部門要積極組織技術人員深入鄉村搞好技術服務,培訓農民技術骨干,通過對市、鄉抗旱服務隊、鄉鎮水管站等基層水利隊伍的培訓,提高技術水平和服務質量。同時,積極引進推廣新技術,組織科研技術部門對“集雨灌溉工程”等課題進行研究,解決現實問題,提高水利工程建設標準和質量;同時旱作節水農業示范項目是關系到旱區農民切身利益,是促進旱作節水農業發展的重大項目,必須抓好質量。
2.4增加物資投入,加大扶持力度
旱區生產條件差,經濟貧困、技術落后,搞好旱作農業,必須在資金、物資上給予傾斜。在旱區農民增加勞動積累工和義務工的同時,應集中資金扶持旱作農業發展。通過大力發展旱作農業,加強旱作農業類型區建設旱作基本農田,推廣旱作農業配套技術。
2.5技術保障
建立以省級專家為龍頭,以市級節水技術特派員為主體,以鄉農技員為依托,科技、農業部門互動的新技術示范推廣模式。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由技術指導員在農業生產關鍵環節(備耕、育秧、栽插、田間管理、病蟲草害防治、收獲等期間)及時帶上技術深入到每個核心農戶開展技術指導,技術指導員與核心農戶建立了經常性聯系,了解、檢查生產情況,幫助分析解決生產問題,提供供銷信息,以科技人員直接到戶、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人員直接到人的農業科技推廣新機制。
3技術創新
3.1因地制宜,優選節水技術。根據西昌生態特點,在缺水干旱區實施以玉米集雨節水膜側栽培和水稻秸桿覆蓋保水栽培為基本骨架的多項節水試驗、供優選適宜的節水農業新技術。如:玉米不同節水處理對玉米生物性狀及產量的影響試驗、玉米育苗與直播膜側栽培對比試驗、誘抗素對玉米農藝性狀及產量影響試驗、采用合理的輪作制度,玉米收獲后種植晚秋洋芋等。
3.2采用降解膜覆蓋保水及配套栽培技術,開展抗旱新品種、保水劑、誘抗素等試驗、示范。
3.3成立專業合作組織。由鄉村組抽出專門人員成立防治隊伍,配備機動噴霧器等,在水稻、玉米病蟲草害的關鍵時期進行統防統治。
現代節水農業技術主要經濟特性與考核指標
1創新指標
引進4~6項新技術、抗旱新品種5個、抗旱保水劑、誘抗素等試驗、示范。
2節水指標
水稻一生每667m2需水大概700m3[7],節水按10%計算,與傳統技術比較,水稻采用秸稈覆蓋保水栽培每667m2節約用水70m3;玉米一生每667m2需水大概300m3[8],玉米采用膜側集雨節水栽培技術每667m2節約用水50m3。
3增產指標
項目區玉米667m2增產50公斤,全市示范片面積620公頃共增產玉米46.5萬公斤;水稻667m2增產15公斤,示范227公頃共增產5.1萬公斤。
4增收節支指標
與傳統技術比較,水稻采用秸稈覆蓋保水栽培每667m2節約用水70m3,按1.00元/m3計,每667m2可節約70元;水稻667m2增產15公斤,每公斤按2.00元計,可增收30元,水稻每667m2共節支、增收100元。水稻純收益增加100元/667m2。玉米一生每667m2需水大概300m3,玉米采用膜側集雨節水栽培技術每667m2節約用水50m3,每667m2可節約50元;玉米增產50公斤,每公斤按1.60元計,增80元,玉米每667m2共節支增收130元。玉米純收益增加130元/667m2。
5知識產權
推廣的現代節水農業栽培技術,是適合中國國情、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國際競爭力的節水技術,是重大科技專項開發出的適合旱作區應用的耕作技術體系,與傳統耕作法比較,土壤含水率提高30%以上;易于推廣應用,增產效果好,能使水分生產效率提高。農業用水的利用率和效益的提高,能保障糧食生產安全和農民收入增加、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業生產能力,實現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2008年至2010年間全市推廣集雨節水抗旱栽培核心示范面積847公頃,輻射帶動6667公頃,實現抗旱減災增收5%以上,實現農業用水負增長。4.6其它在開展節水農業技術的推廣應用工作中,要結合當地實際,因地制宜地選擇使用一種或幾種節水技術。首先選用投資最少、節水效果最好、節水最多的技術方法。如秸稈、地膜覆蓋保墑技術、選抗旱品種、施用化學制劑節水技術均可。推廣雨水集蓄工程+微噴灌等高效節水技術。
推廣現代節水農業技術預期經濟效益分析及推廣應用前景
在西昌市示范推廣227公頃水稻秸稈覆蓋保水栽培項目,每667m2水稻增產15公斤,可增產水稻5.1萬公斤,增加產值10.2萬元;每667m2節省生產成本70元,可節省成本23.8萬元;合計節支增收34萬元。示范推廣620公頃示范區玉米集雨節水膜側栽培示范項目,每667m2增產50公斤,可增產玉米46.5萬公斤,增加產值74.4萬元;每667m2節省生產成本50元,可節省成本46.5萬元;合計節支增收120.9萬元。全市共計節支增收154.9萬元。西昌市水稻面積2.13萬公頃,若都采用秸稈覆蓋保水栽培,每667m2節支增收按100元計,可節支增收3200萬元;西昌市有玉米面積3733公頃,可采用玉米集雨節水膜側栽培面積2000公頃,按每667m2節支增收130元計,可節支增收728萬元。全市共計節支增收3928萬元。
項目實施后,將極大地提高旱地綜合生產能力,增強抗旱抗災能力,促進旱作節水農業的迅猛發展。地膜覆蓋能顯著地減少水土流失,增加土壤含水量,減少土壤流失,這對減輕洪澇災害,減輕河流、水庫的泥沙淤塞將起到積極作用。同時,秸稈還田或覆蓋,能培肥地力、增加有機質,改良土壤。實施幾年后,能顯著提高耕地的綜合生產能力,提高水稻、玉米產量,增加農民的收入,這對于保障糧食安全,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均有積極的作用。
1.1政府的重視力度不夠
對于我國目前的農業技術來說,其發展速度還是比較快的,但是,現有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并不適用于農業技術的推廣。該推廣體系是在國家統一領導下,對推廣中所需的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進行統一的分配與管理,對于重點的技術成果也是采取統一的推廣方式。然而,在實際運作過程中,往往會出現技術研究與技術推廣之間的分離現象,而且,科、教、農之間也沒有良好的聯系形式。大多數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站只是在農產品的種子與肥料上做文章,技術的推廣并沒有落到實處,這樣就嚴重制約了農業技術的推廣。
1.2農民接納現代化農業高新技術的積極性普遍較低
由于農民受到知識水平所限,個人缺乏對新興農業技術的了解和興趣,很多農民對新科技的使用不感興趣,主要是因為我國對農民的培訓力度不夠,其群體的文化素質相對較低,對新科技的應用一時間無法掌握,所以就沒有興趣進行試用。導致新品種和新技術無人問津。因此影響了農業高新技術成果的推廣工作。農民們在使用高新技術之前,都會在內心先打一打自己的“小算盤”,他們普遍都會對即將投入的成本和將來所能獲得的收益進行橫向比較,只有當結果顯示為收益大于投入時,他們才會選擇使用高新技術。而農業高新技術在使用之初也確實蘊含著一定的風險,這讓農戶們更加謹慎地投入資金和勞動力,所以他們大多對農業高新技術保持著觀望態度。
2解決我國農業技術推廣技術中所存在問題的方法與途徑
2.1加大政府職能部門的管理力度
同時,加大農業技術推廣人才的培養,做好他們的培訓工作,不斷提高他們的素質與能力。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激發推廣人員的積極性,并對推廣中取得成效的人員給予一定的獎勵。
2.2探索適合現代農業發展的農技推廣新方式
首先,要建立起以科研機構為依托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強技術研究與技術推廣之間的聯系。其次,將科、教、農有機結合起來,不能出現科研與發展之間的脫節現象。最后,還要建立起完善的農業技術創新的保障體系。在農業技術推廣中,必須要對農業科技制定良好的配套政策,確保農業技術創新的發展。
2.3引導農民積極引進新科技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只有搞好了示范戶的培訓工作,才能使試點工作順利進行,讓農民盡快看到實實在在的成果。這樣就在無形中提升了新科技在農民心中的分量,引發農民對新科技的興趣,從而引進新品種,使用新科技,推進農技推廣工作的更深入進行。
近些年來,為了農業的發展,我國一直積極致力于加強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建設,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如已經建立了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為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正常開展奠定了堅實、有力的基礎;逐漸推廣了一些先進的、具有較強實用性的農業新技術和新品種,為農業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農業技術培訓工作正在逐步開展,為農民素質的全面提升做出了積極的努力等。但是,從整體上來看,還是存在著不少的差距,需要更加努力。具體來說,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資金支持不夠
必要的資金支持對于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建設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和積極意義。但是,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我國對于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的資金投入遠遠不夠,政府的農業推廣事業費不夠,推廣項目費不夠,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的經濟實體創收收入也不高,作為政府推廣機構推廣經費的主要三個來源,情況都不夠樂觀,就注定了目前我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建設資金支持不夠。
1.2現行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存在的問題
要想更好地實現農業技術的推廣,就必要做好科研、技術服務與生產這三者之間的協調與配合。但是,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這三者依然處于各自獨立的狀態,尚且沒有緊密地聯合在一起,這樣就很容易導致科研攻關取得的一些成果沒有辦法及時進入農業生產的一線;生產者們因為無法及時得到新技術,加上受到自身文化水平等相關因素的限制,也很難實現生產效益的提升和經濟效益的提高。
1.3來自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原因
人是諸多因素中唯一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因素,因此,農業技術推廣人員自身素質的高低、積極性以及思想認識等都會對農業技術的推廣產生很大的影響。從當前掌握的情況來看,我國農業技術推廣人員隊伍整體素質不高,最為顯著的表現就在于:第一,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專業化水平比較低,從事這項工作的人很少甚至根本沒有是從事與農業相關專業的,自身對農業缺乏正確的認識,更別提對農業技術推廣的認識了。這樣就會給農業技術的推廣工作帶來很大的困難,也很難去就某一項技術的實施效果、是否值得大范圍推廣等去進行深入的分析與研究;第二,從事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工作積極性不高,很多人都是抱著一種“敷衍了事”的態度去完成這項工作,并沒有充分認識到做好這項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服務意識較為薄弱,服務態度也比較差。
1.4農業技術推廣方式的單一化
農業技術推廣的單一化主要表現在科技部門往往就是根據自身的主觀意愿去就某一項技術進行推廣,很少甚至根本沒有從地區和農戶們的實際情況出發去進行推廣從;此外,技術推廣后的評估滯后嚴重。在某一項技術推廣之后,沒有就推廣的實際效果進行評估,從而導致這些技術失去了其應有的價值。
2加強現行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的對策分析
要想真正發揮農業技術推廣對農業的促進作用,筆者認為我們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努力:
2.1進一步加大對農業技術推廣所需資金的投入
資金是重要的保證,沒有足夠的資金,就無法更好地展開科研;沒有足夠的資金支持,也就辦法將已有的科技成果推廣開來。因此,加大對農業技術推廣的資金投入尤為重要。此外,還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為了有效保證資金的投入和使用,必須盡快建立相應的監督機制,相關部門和領導各司其職,共同做好農業技術的推廣工作。
2.2注重對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培養
事實上,現行農業技術推廣工作能否得以順利實施,與推廣人員的綜合素養有著很大的關系。為此,一定要進一步加強對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培養,讓他們首先在思想上充分認識自己所從事工作的重要性,進而通過各種有效措施和途徑,如定期開展培訓與交流等,全面提升他們的綜合素養,讓他們成為農業技術推廣的專家,能夠就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難題進行解決,進而充分發揮出他們應有的積極作用。
2.3全面提升農民的綜合素養
現代節水農業技術示范與推廣
水稻秸桿覆蓋保水栽培示范。采用軟盤育秧,培育多蘗壯秧,秸稈覆蓋,大田翻耕、施肥、整平后,秸稈粉碎或整株秸稈覆蓋在廂面,寬窄行移栽種植。選用優質良種。品種選用品質優、豐產性好、抗性強、生育期中熟或中熟偏遲品種,可選用Ⅱ優838、Ⅱ優7號、金優527、崗優527、宜香3003為主,搭配昌米011、涼秈三號等品種。軟盤育秧,培育多蘗壯秧。秸稈覆蓋。水稻-小麥(油菜)、水稻-冬囤水的田塊,稻田翻耕、施肥、整平后,秸稈粉碎覆蓋在廂面,寬窄行移栽種植。適時移栽,規范化種植。4月下旬至5月中旬寬窄行移栽,雜交稻的栽插規格采用(26+13)×17cm,667m2栽2萬穴;常規稻的栽插規格采用(20+13)×13cm,667m2栽3萬穴[6]。合理施肥。采用控氮、增磷鉀,農家肥、磷肥、鉀肥全部作底肥;氮肥施用上,底肥:分蘗肥:拔節肥為631。水稻灌漿期結合病蟲防治,用磷酸二氫鉀根外噴施,提高結實率。科學管水。堅持淺水栽秧(淺水拋秧)、薄水分蘗、適時晾田控苗、有水抽穗、干濕灌漿。根據病蟲預測預報,以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病蟲害。玉米節水栽培示范建設的內容、方法建620公頃玉米集雨節水膜側栽培核心示范區。購厚0.008mm,寬40cm的微膜壟溝覆蓋,將玉米種在膜側集雨種植。營養團育苗移栽。用塑料軟盤、玉米芯、制作玉米肥團器等育苗。水稻節水栽培示范建設的內容、方法建227公頃水稻秸稈覆蓋保水栽培核心示范區。采用軟盤育秧、旱育秧,培育多蘗壯秧;秸稈粉碎或整株撒在廂面,寬窄行移栽種植。水稻秸稈覆蓋稻草免耕栽培。采用秸稈粉碎或整株撒在廂面,免耕寬窄行種植。玉米水稻節水栽培示范共同建設的內容、方法打機井。在847公頃的核心示范區建機井160口。成立專業合作組織。由鄉村組抽出專門人員成立防治隊伍,配備機動噴霧器、農藥等,在水稻、玉米病蟲草害的關鍵時期進統防統治。種子補貼。核心示范區購優質水稻、玉米、晚秋洋芋種補貼農戶。開展抗旱新品種、新技術、抗旱保水劑、降解膜及配套栽培技術的試驗、示范。開展集雨節水項目土壤水份檢測工作。項目區新技術、新模式的培訓。相應保障措施發動群眾,加強領導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決定關于長期穩定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和發展旱作節水農業的決策,極大地調動了農民向土地投入的積極性,為實施好旱作農業工程,首先要廣泛深入地宣傳發動群眾、提高對發展旱作農業的認識,樹立堅定信心和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自覺投入旱作農業開發。其次,要切實加強領導,將發展旱作農業納入西昌市國民經濟長期規劃,列入各級政府主要領導任期目標,責任到人。第三,切實抓好組織發動,經驗交流,制定方案,指導技術,督導落實,解決問題等管理工作。第四,落實好“一會兩查”制度。即每年召開一次專門會議,總結交流經驗,安排部署整體工作,實施中檢查督導,結束后檢查驗收,確保旱作農業工程建設的順利實施。抓點帶面,提高抗旱能力西昌市現已在缺水、干旱的區域推廣實施四川省現代節水農業技術,建立節水農業示范區,通過該項技術的試驗、示范、推廣,提高西昌市農業種植水平,增強全市缺水、干旱區域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強化科技服務,抓好質量標準加強服務體系建設,要明確職能,配備必要的基礎設施和設備。加強技術、法規培訓,提高服務水平。市級主管部門要積極組織技術人員深入鄉村搞好技術服務,培訓農民技術骨干,通過對市、鄉抗旱服務隊、鄉鎮水管站等基層水利隊伍的培訓,提高技術水平和服務質量。同時,積極引進推廣新技術,組織科研技術部門對“集雨灌溉工程”等課題進行研究,解決現實問題,提高水利工程建設標準和質量;同時旱作節水農業示范項目是關系到旱區農民切身利益,是促進旱作節水農業發展的重大項目,必須抓好質量。增加物資投入,加大扶持力度旱區生產條件差,經濟貧困、技術落后,搞好旱作農業,必須在資金、物資上給予傾斜。在旱區農民增加勞動積累工和義務工的同時,應集中資金扶持旱作農業發展。通過大力發展旱作農業,加強旱作農業類型區建設旱作基本農田,推廣旱作農業配套技術。技術保障建立以省級專家為龍頭,以市級節水技術特派員為主體,以鄉農技員為依托,科技、農業部門互動的新技術示范推廣模式。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由技術指導員在農業生產關鍵環節(備耕、育秧、栽插、田間管理、病蟲草害防治、收獲等期間)及時帶上技術深入到每個核心農戶開展技術指導,技術指導員與核心農戶建立了經常性聯系,了解、檢查生產情況,幫助分析解決生產問題,提供供銷信息,以科技人員直接到戶、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人員直接到人的農業科技推廣新機制。技術創新因地制宜,優選節水技術。根據西昌生態特點,在缺水干旱區實施以玉米集雨節水膜側栽培和水稻秸桿覆蓋保水栽培為基本骨架的多項節水試驗、供優選適宜的節水農業新技術。如:玉米不同節水處理對玉米生物性狀及產量的影響試驗、玉米育苗與直播膜側栽培對比試驗、誘抗素對玉米農藝性狀及產量影響試驗、采用合理的輪作制度,玉米收獲后種植晚秋洋芋等。采用降解膜覆蓋保水及配套栽培技術,開展抗旱新品種、保水劑、誘抗素等試驗、示范。成立專業合作組織。由鄉村組抽出專門人員成立防治隊伍,配備機動噴霧器等,在水稻、玉米病蟲草害的關鍵時期進行統防統治。
現代節水農業技術主要經濟特性與考核指標
創新指標引進4~6項新技術、抗旱新品種5個、抗旱保水劑、誘抗素等試驗、示范。節水指標水稻一生每667m2需水大概700m3[7],節水按10%計算,與傳統技術比較,水稻采用秸稈覆蓋保水栽培每667m2節約用水70m3;玉米一生每667m2需水大概300m3[8],玉米采用膜側集雨節水栽培技術每667m2節約用水50m3。增產指標項目區玉米667m2增產50公斤,全市示范片面積620公頃共增產玉米46.5萬公斤;水稻667m2增產15公斤,示范227公頃共增產5.1萬公斤。增收節支指標與傳統技術比較,水稻采用秸稈覆蓋保水栽培每667m2節約用水70m3,按1.00元/m3計,每667m2可節約70元;水稻667m2增產15公斤,每公斤按2.00元計,可增收30元,水稻每667m2共節支、增收100元。水稻純收益增加100元/667m2。玉米一生每667m2需水大概300m3,玉米采用膜側集雨節水栽培技術每667m2節約用水50m3,每667m2可節約50元;玉米增產50公斤,每公斤按1.60元計,增80元,玉米每667m2共節支增收130元。玉米純收益增加130元/667m2。知識產權推廣的現代節水農業栽培技術,是適合中國國情、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國際競爭力的節水技術,是重大科技專項開發出的適合旱作區應用的耕作技術體系,與傳統耕作法比較,土壤含水率提高30%以上;易于推廣應用,增產效果好,能使水分生產效率提高。農業用水的利用率和效益的提高,能保障糧食生產安全和農民收入增加、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業生產能力,實現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9]。2008年至2010年間全市推廣集雨節水抗旱栽培核心示范面積847公頃,輻射帶動6667公頃,實現抗旱減災增收5%以上,實現農業用水負增長。其它在開展節水農業技術的推廣應用工作中,要結合當地實際,因地制宜地選擇使用一種或幾種節水技術。首先選用投資最少、節水效果最好、節水最多的技術方法。如秸稈、地膜覆蓋保墑技術、選抗旱品種、施用化學制劑節水技術均可。推廣雨水集蓄工程+微噴灌等高效節水技術。
推廣現代節水農業技術預期經濟效益分析及推廣應用前景
在西昌市示范推廣227公頃水稻秸稈覆蓋保水栽培項目,每667m2水稻增產15公斤,可增產水稻5.1萬公斤,增加產值10.2萬元;每667m2節省生產成本70元,可節省成本23.8萬元;合計節支增收34萬元。示范推廣620公頃示范區玉米集雨節水膜側栽培示范項目,每667m2增產50公斤,可增產玉米46.5萬公斤,增加產值74.4萬元;每667m2節省生產成本50元,可節省成本46.5萬元;合計節支增收120.9萬元。全市共計節支增收154.9萬元。西昌市水稻面積2.13萬公頃,若都采用秸稈覆蓋保水栽培,每667m2節支增收按100元計,可節支增收3200萬元;西昌市有玉米面積3733公頃,可采用玉米集雨節水膜側栽培面積2000公頃,按每667m2節支增收130元計,可節支增收728萬元。全市共計節支增收3928萬元。項目實施后,將極大地提高旱地綜合生產能力,增強抗旱抗災能力,促進旱作節水農業的迅猛發展。地膜覆蓋能顯著地減少水土流失,增加土壤含水量,減少土壤流失,這對減輕洪澇災害,減輕河流、水庫的泥沙淤塞將起到積極作用。同時,秸稈還田或覆蓋,能培肥地力、增加有機質,改良土壤。實施幾年后,能顯著提高耕地的綜合生產能力,提高水稻、玉米產量,增加農民的收入,這對于保障糧食安全,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均有積極的作用。
1.1農合組織內部運行機制不健全,經營管理水平低
目前,彬縣部分農合組織均處于剛起步階段,雖然制定了各項規章制度,但是,由于自發性和盲目性導致其內部管理運行機制不健全,特別是在財務制度方面,做賬不及時,報表不規范、不準確,主事仍由少數人掌管,有些工作完全沒有征集全體社員的意見,特別是在利益分配方面分歧較大,民主管理機制難以貫徹,而且部分社員只看眼前利益,從不關心合作組織的未來發展,合作意識較差。另外,在風險保障機制方面也不規范,社員只愿利益分享,卻不能風險共擔,一旦遇到市場不穩定就很難再發展下去,利益分配機制方面也不合理,資本報酬過高,按照農產品交易額分配給社員的利潤仍較少。
1.2農合組織內部技術力量薄弱,專業技術能力有限
農合組織以服務內部成員為主,給社員提供農業生產技術、加工、運輸、銷售等一系列服務,但是,通過對目前已成立的合作經濟組織發展情況來看,技術管理人才的缺乏是制約農合組織健康發展的主要因素,組織成員主要是以農民為主,由于農民文化水平有限,只懂得傳統的耕種方法,對現代化農業的技術了解甚少,因此,專業技術人才的匱乏已成為制約彬縣農合組織長遠發展的主要因素。
1.3農合組織人員素質偏低
據調查得知,目前彬縣所成立的這些農合組織中,具有本科以上學歷的人員只有1%,大專3%,具有高中或職高學歷的有10%,初中學歷的65%,小學文華水平占21%,沒有上過學的社員也有4.5%。由此可見,社員的文化水平仍較低,所掌握的知識也基本局限在種植生產范圍內,在適應市場經濟、市場開拓能力方面較弱,這樣,導致農合組織管理混亂,組織協調能力差,在涉及與有關農業機構的合作上缺乏有效的協調配合能力,很難跟上現代農業發展的步伐,從而阻礙了農合組織所發揮的作用。
1.4農合組織運轉資金缺乏
目前,我國在農村金融體系建設方面仍不完善,這也制約了對農合組織在金融方面的支持力度。當前,國家各大銀行、農村信用社等金融機構對農合組織發放貸款非常慎重或不給予貸款,這主要是因為,在農村可作為抵押的東西太少,缺乏貸款擔保,因此導致農合組織運轉資金非常困難。目前咸陽市雖然出臺了農合組織發展的扶持政策,但是每年扶持資金有限,只能夠扶持少數具有特色的農合組織,資金的缺乏致使部分想將合作組織做大做強的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受到一定限制。
1.5農合組織的規模偏小,輻射示范帶頭作用能力弱
在咸陽市政府的大力鼓勵下,彬縣農合組織得到了快速發展,截至2014年8月,共有各類合作經濟組織有145家,社員2875人,雖然在數量上的發展快速,但整體規模仍偏小,在帶動能力和競爭力上仍較差,多數合作經濟組織基本停留在技術、信息的咨詢服務上,能夠真正走農產品生產、深加工、運銷一體化的合作組織較少,特別是有些農合組織是有名無實,純屬是爭取國家支持,難以真正發揮其應有的作用,而且由于部分鄉鎮的自然條件、經濟水平上的差異,也導致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發展不平衡。
2解決對策
2.1擴大宣傳,提高群眾組織化意識,引導農合組織發展
農合組織是市場經濟下的新生力量,起初農民對其作用、性質及組織原則不夠了解。為此,彬縣政府要高度重視農合組織的發展對彬縣乃至咸陽市農業發展的重要地位和帶動作用,進一步增強發展農合組織的緊迫感和責任感,從現實和長遠去認識農合組織的重要性,不斷提高農民群眾的組織化意識,引導農民發展農合組織,利用電視、網絡、廣播、印發材料等,在彬縣全縣范圍內進行多形式、多層次擴大對農合組織有關知識的宣傳,有效幫助農民更加深入地了解農合組織的作用和意義,并且借鑒正面典型案例進行深入的宣傳和教育,讓農民知道農合組織能給農民增收及農村經濟發展帶來什么樣的好處,從而調動廣大農戶參加合作組織的積極性。
2.2加強管理,健全農合組織的運行機制
健全完善農合組織的管理制度是確保農合組織持續健康發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彬縣應結合當地農業發展的實際情況,堅持實施“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在政府部門的引導和監督下,進一步完善并嚴格執行農合組織的管理制度,并按照農業合作經濟組織規章制度,嚴格執行經營管理、資產管理,公開獎勵和懲罰等制度,并且明確責任和權利,全面實施科學的民主管理。同時,引導沒有按照《農合組織法》要求登記注冊的合作經濟組織要按照相關規定進行登記注冊,對于已注冊的農合組織要進一步完善“六項運行機制”。
2.3加強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培養農村發展所需要的綜合性管理人才
截至目前,彬縣乃至咸陽市還沒有一家專門的農合組織培訓中心,或在高校里開設的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相關專業,因此,咸陽市政府要加強同咸陽師范學院、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西北大學、長安大學等高校建立合作,以高校為培訓基地,成立農合組織培訓中心,充分發揮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相關涉農學科的優勢,創辦集政府各相關部門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各方優勢學科的農合組織的人才培訓基地,定期對已創建成立的農合組織相關負責人及技術人員進行分期、分批、有計劃、分層次的培訓,盡快培訓出一批懂技術、善經營管理的人才隊伍,以促進彬縣農合組織事業的發展。
2.4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力度,不斷完善金融服務體系
大量的實踐證明,資金不足是農合組織發展的重要問題之一,因此,一方面需要積極挖掘農合組織的自身潛力,積極籌措資金;另一方面政府也要不斷加大對農合組織的扶持力度,特別是在資金上給予大力支持,通過建立農合組織專項基金,實行以獎代補的方式,對部分規模大、運行規范、輻射帶動能力強的農合組織給予獎勵,根據彬縣農業發展的特點,要重點扶持發展蘋果、梨、畜牧養殖、蔬菜等主導產業的合作經濟組織,促進其不斷擴大生產規模,從而增強市場競爭力和帶動力。積極協調銀行在政策允許的情況下,加大對農合組織信貸資金的發放金額,幫助農合組織解決貸款難的問題,并且鼓勵和引導農合組織聯合建立農業信貸擔保公司,專門為農戶貸款提供擔保。
2.5加大對農合組織的扶持力度,落實各項惠農政策
在農業的發展過程中,在很多國家特別是農業發達的國家,農業推廣是作為農村社會教育的一種而存在著的,其具體內容除了包括對農民起指導作用的農業新技術和成果外,還包括一切與農民本身有關系的更為深層的東西。我國現階段的農業人口在不斷的增多,耕地面積在逐漸的減少,農業資源利用率低,生態環境被破壞,農業生產技術含量低,再加上受到國際市場的沖擊,使得我國的農業發展壓力不斷的增大。這就要求我國在結合自身國情的基礎上,引進先進的農業技術、經驗等,促進我國農業發展水平的提高。有些專家認為,就我國目前的情況而言,必須對農業推廣進行具有中國特色的建立,利用自然與社會科學的原理,通過開發、咨詢和教育等多種形式,以及培訓、演講和示范等多種方法,在農業、農村以及農民中有效的應用和普及農業相關的新技術、新經驗等,通過農業推廣,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對勞動者的素質進行提高,完成潛在生產力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過程,進而促進生產力發展,推動農業生產和農村社會進步。
2新時期農業推廣與農業現代化之間的關系
現代農業是在傳統農業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其對傳統農業進行了有效的改造。農業現代化是通過對現代科技和工業所提供的生產設備和管理方法進行的有效運用,進而對農業進行科學改造,并完成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一個過程,其最終的目的是為社會主義的經濟發展提供服務。換句話說,也就是以先進的科學技術為基礎,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使其能夠在最大程度上與國民經濟和社會文化發展的需求相適應。農業現代化是一個具有動態性特點的概念,其新時期的內容與改革開放初期相比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它把經濟、社會以及生態等多方面內容緊密的聯系在一起,形成一個具有復雜結構和龐大規模的系統工程。我們可以通過該工程對良好的農業生產系統進行有效的建立,促進農產品質量的提高,盡可能的使其與社會需求相符合;對合理的農業生態系統進行有效的建立,運用多種方法和手段對生態系統中的運行障礙進行減少處理,爭取最大限度的對物質、能源等進行綜合利用。由此可以看出,在農業推廣中,農業現代化是其運行的最終目的,而農業推廣又為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手段。為了做好農業推廣的改革和創新工作,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第一,對農業推廣的思想觀念進行創新,逐漸達到“五個轉變”的目標;第二,對農業推廣的管理體制進行創新,逐漸完成新型農業推廣體系的建立;第三,對農業推廣的運作機制進行創新,逐漸完成農業推廣科學考評制度的建立;第四,對農業推廣的方式方法進行創新,逐漸完成農業技術推廣模式的建立。
3結語
目前,畜牧獸醫技術推廣應用工作中還存在著諸多制約因素,成果轉化速度慢,轉化率低。
(1)畜牧科技基礎脆弱,設施年久失修,利用率下降,效益減退。
(2)畜牧部門缺乏競爭機制,應變市場條件的能力脆弱。
表現在市場意識、商品客觀淡薄,內部沒有加工增值龍頭企業。畜產品屬于原始的初級產品,沒有轉化成多層次加工增值的高附加值產品,降低了農牧民收入水平和畜牧科技綜合經濟效益。
(3)畜牧科技推廣體系還不健全,科研與技術推廣脫節,成果轉化渠道不暢通,新技術推廣力度不夠,實用技術培訓跟不上。
畜牧科技成果從研究到應用,中間的畜牧技術推廣部門就顯得非常重要,如果沒有健全的推廣體系作為科研與生產的橋梁和紐帶,再好的成果也就無法實施。
(4)畜牧科技人才短缺,且人員知識老化。
畜牧獸醫科技人員的工作條件差,待遇低,任務重,科技人員外流現象突出。工作人員積極性不高,效率低,專業人員少,結構不合理,技術力量較弱。
(5)農牧民群眾文化程度低,科學養殖的意識淡薄。
畜牧科技成果要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就必須依靠廣大農牧民群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所以農牧民的意識轉變至關重要。目前,懂技術、善管理、會經營的人才還不多,給畜牧技術推廣的進程帶來困難。
(6)試驗、示范工作跟不上,推動力度不夠。
由于農牧民文化水平較低,缺乏對科學養殖技術的認識、理解和接受能力,因而科學養殖的技術水平較差。加之經費緊缺,畜牧推廣部門不能開展應有的試驗項目,得不到第一手資料和經驗,缺乏把握性的正確指導。技術推廣仍停留在理論和常規技術的項目上,新品種、新技術引進上仍沿用先試驗;再示范;后推廣的傳統作法。
2對策措施
2.1提高農牧民科技水平,增強科技轉化意識
通過各種宣傳媒體,廣泛深入地開展畜牧科技宣傳。各級領導要樹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意識,采取各項措施,強化農牧民群眾學科學;用科學和畜牧科技成果轉化工作。把動物防疫工作落到實處,變被動接受畜牧科學技術為自覺采用。畜牧科技部門之間互相聯系,互相協調;互相支持,拿出具體措施,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畜牧獸醫科技推廣和應用工作。同時,培養建立一批科學養殖能手和畜牧科技示范戶,建立示范專業養殖戶。通過加強技能培訓力度,提高農牧民的整體畜牧科技水平,以加速畜牧獸醫科技技術的應用推廣,使落后的養殖觀念向現代化養殖觀念轉變,小規模分散經營方式向產業化、標準化經營方式轉變。
2.2建立健全畜牧獸醫科技推廣網絡,強化服務功能體系
加強各級科技推廣機構的工作力度,逐步形成以縣畜牧科技推廣單位為龍頭,以鄉村畜牧獸醫服務組織為紐帶,以科技養殖示范戶、專業戶和養殖能手為主體,上掛大專院校、科研院所;下聯廣大農牧戶的畜牧獸醫科技服務網絡。促使畜牧科技成果盡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另一方面,為穩定畜牧科技隊伍應切實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對長期在生產第一線的專業技術人員,應在補貼、福利和技術職稱評定等方面給予適當照顧,以解除他們的后顧之憂,鼓勵他們安心本職工作,對工作成績突出者應予以重獎,充分調動畜牧科技人員的積極性。
2.3加大畜牧獸醫科技宣傳力度,改進技術轉化方法
畜牧科技的宣傳要堅持試驗、示范、推廣、培訓等結合的工作方針,建立樣板;以點帶面,把先進實用的畜牧獸醫科技成果與新技術組裝配套,加大推廣力度。一是試驗示范,按照實際情況把需要推廣的新品種、新技術和新成果,進行小面積試驗,小面積示范,讓農牧民群眾看得見、摸得著、學得會,切實體會到畜牧科技成果帶來的效益,通過典型示范擴大推廣面積。二是搞好技術宣傳和培訓,從實地、實用、實效出發,采取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技術培訓,使廣大農牧民群眾掌握畜牧科技的使用管理方法。三是開展產前、產中、產后系列化服務的產、供、銷一條龍服務,切實做好與畜牧技術相配套的其他服務工作,確保畜牧獸醫技術推廣應用順利進行。四是增加畜牧科技推廣應用的資金投入,落實各項工作措施。
3結語
1.1農業推廣體系不健全,推廣渠道不暢通
隨著我國農業現代化的不斷發展,農業推廣網絡也逐漸形成,但是目前這些推廣網絡僅局限于縣級以上國家興辦的推廣機構,面向基層推廣網絡建設還不完善,上下鏈接仍然不夠緊密,沒有形成縣、鎮、鄉3級推廣網絡共建平臺?;鶎油茝V經費不足,政策扶持不到位也限制了基層農業技術的推廣。然而,基層推廣網絡的建設在我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中起著決定性作用,是宣傳科技知識、落實新成果的重要載體,也是加快各種科研成果迅速轉化的重要媒介。
1.2科技成果與實際生產需求產生錯位
當前基層技術推廣存在另一個問題是科研成果很難滿足生產的實際需求。農民需要的是操作簡單、省時省力、成本低、實用性強的技術,但是科研單位出的成果都是高精端的技術,這說明缺乏實際的調研,導致研究成果出現錯位,在實際生產過程中也很難被推廣開來。例如,對玉米高產栽培技術研究,農民需要的不僅是高產,還需要好的品質等指標,因此,科研應該在實際生產經營尋找要解決的問題,這樣所獲得的成果便可以很好的進行轉化。
1.3農業技術推廣經費不足
農業技術推廣工作是一項公益性事業,在我國事業單位條例中規定推廣經費由政府財政劃撥,但是目前很多地區重視工業的發展,對農業的投入比例非常低,到基層鄉鎮農業部門經費就更少,這樣即使想搞一些推廣活因為沒有經費來源也是力不從心。基層從事農業技術推廣的人員工資福利待遇較低,甚至有些貧困地區還不能保證按月發放工資,工作條件較差,缺乏基本的基礎性設施和設備,這也影響了推廣工作的順利開展,影響了基層推廣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1.4基層推廣人員整體素質不高
基層推廣隊伍不穩定,機構不合理,素質相對較低,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學歷較低,缺乏專業人員。在目前基層農業推廣的隊伍里,無學歷或者中專學歷較多,大學本科畢業的人員很少,這就造成了人員結構不合理。而農業技術推廣工作本身還是對專業技術要求很強很嚴的工作,如果不具備一定的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無法從事好推廣、示范、試驗等工作。推廣人員知識結構單一化,基層主要推廣人員都是從事植保、農學栽培與育種等推廣工作,而從事經濟作物、園藝、蔬菜技術推廣人員較少,導致了經濟作物發展緩慢。缺乏知識更新培訓和再教育的機會,對一些農業新技術、新知識不了解,已經不能適應現代化農業的需要?;鶎觾炐阃茝V人員很少,受福利待遇、辦公條件、生活環境等原因,優秀的農業技術推廣人才都不愿意到基層進行工作。
1.5農民文化程度不高,農業技術推廣效率低下
農業技術成果推廣最終群體是農民,農民的科學文化素直接決定推廣效率和好壞,而我國大部分農村接受過教育的年輕人都出去打工,從事農業生產基本都是50多歲的中年人,他們的文化水平很低,對科技成果的認識也不到位,接受新技術能力較差,這在某種程度上也影響著農業科技成果的推廣。
1.6推廣理念和手段落后
目前,在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機構中,老觀念、舊方法還是普遍存在的,缺乏對新的現代化理念創新。例如,制定推廣的項目和研究成果基本脫離實際,導致農民參與性不高。有些地方推廣方式靠著行政手段強加執行,真正通過試驗和示范讓農民滿意的新技術并不多,這就造成了推廣部門和農民越來越遠,缺乏有效的監督雙向機制。
2基層農業技術推廣發展思路
2.1要建立健全農業技術推廣體系
地方政府應該給予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更多的支持,加大對技術經費的投入,完善農技推廣體系。要建立以政府農技推廣隊伍為主導,企業、社會團體、個人參與的多元化農技服務體系。要明確各自職能,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只承擔公益職能,做技術性工作,行政職能應該由政府農業部門行使,這樣可提高工作效率,便于管理。
2.2要加快成立專業合作社,提高農民效益
成立專業合作社是促進農業技術推廣很好的方式。通過租賃經營、股份合作等方式把一些散戶的土地或水產養殖區集中到養殖大戶手中進行規?;洜I。為了節省成本和提高效益,必須接受一些農業實用新技術,促進農業技術的推廣普及。例如,樂業縣雅長鄉黨委、政府依托資源優勢,大力推廣生態網箱養魚技術,建立水產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目前已經發展網箱養殖戶數達408戶,建成網箱養殖7380箱,庫灣養殖面積超過133hm2,投放魚苗達900多萬尾,水產品年產量達7000t以上,農民從水產養殖中人均純收入達4000多元。
2.3要建立產學研模式,保證科研和生產聯結
從事農業的大學及科研單位應該加強市場調研,研究成果要和實際相掛鉤,這樣才能保證成果快速有效的被推廣。要了解農民在生產中碰到什么問題,需要什么技術來解決,根據問題有針對性地研究解決這些問題。要加強農業政府部門、科研單位、推廣部門及農戶互利合作制度,促使科技人員與生產者形成利益共同體,這樣不僅能加強科研成果的轉化,還能提高農民接受農業科技的積極性,提高農業科技推廣效益。
2.4要培養專業人才,提高推廣人員的素質
要有計劃、定期對在職農業推廣人員進行專業基礎知識、實用技術和高新技術的培訓工作,這樣可以促進知識更新、拓寬知識視野,從而提高服務能力和水平。要引進農業院校各農業類專業的人才充實到農技推廣隊伍中來,讓人員結構更加合理,從而保證推廣隊伍更加充滿活力,效率更高。培養復合型推廣人才,在培養大田作物技術推廣人才的同時,也要有針對性地培養一些經濟作物、蔬菜、瓜果類的復合型推廣人才。在懂得糧食作物推廣技術的同時,也應該掌握地方特色的農業技術推廣技術,這樣才能適應于未來現代化農業的發展進程中。
2.5要加強農業技術推廣網絡與信息服務體系平臺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