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產業發展的建議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太陽能;產業發展;寧夏
中圖分類號:F299.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9)07-0114-02
當前,全球性的能源短缺、環境污染和氣候變暖等問題日益嚴峻,在此形勢下,太陽能作為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可再生新能源,開發與利用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1]。寧夏具有豐富的太陽能資源和較好的太陽能產業發展基礎,加快太陽能開發利用及產業發展,對于調整能源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跨越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寧夏加快發展太陽能產業的必要性與可能性
1.是實現寧夏可持續發展的現實需要
據權威部門預測,到本世紀后期,太陽能發電將占世界總發電量的60%以上[2]。從2001年開始,寧夏由電力輸出省區變為電力輸入省區,到2003年,成為了因電力供應緊張而采取拉閘限電的省區之一。雖然到2006年寧夏通過電網改造和加大電力開發投入已基本解決了電力供應緊張問題,但隨著寧夏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能源需求壓力將不斷增大。為此,除大力提高非可再生能源效率外,加快開發利用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是重要的戰略選擇。太陽能產業是高新技術和新興產業,發展太陽能產業必將成為寧夏產業升級的重要方向選擇,將能有效拉動寧夏裝備制造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對寧夏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推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都具有重大的意義。
2.寧夏發展太陽能產業具有一定的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
寧夏太陽能資源豐富,大部分地區屬于太陽輻射一類區。在全國31個省會城市太陽能可利用狀況綜合排序中,銀川市排序占第三位,僅次于拉薩和呼和浩特,區內其他城市也都具有一定的太陽能開發利用條件。寧夏太陽能應用始于20世紀70年代末期,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原材料生產―太陽能產品研發和生產―工程設計、施工與應用的較為完整的太陽能產業鏈,約有太陽能產品生產企業30多家,其中部分企業在某些關鍵技術領域已達到國內領先水平,有50多家產品營銷企業,近3000名較為穩定的從業人員,為寧夏太陽能產業的發展壯大奠定了良好的基礎[3]。
3.有效的促進政策為寧夏太陽能產業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環境
2007年國家的《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提出要力爭到2010年使中國可再生能源消費量占到能源消費總量的10%,到2020年新增太陽能發電約173萬千瓦,建成太陽能熱水器面積3億平方米。國家《節能減排綜合工作方案》的目標任務和總體要求也為增加太陽能資源開發利用市場份額提供了可能性。近期,總理主持國務院常務會議對節能減排工作進行了專門部署,明確提出要把節能減排提到國家科學發展的戰略高度予以重視,而開發利用太陽能、風能、水能等新能源是節能減排中的重要內容。以上這些政策的頒布和實施為寧夏加快太陽能產業發展營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二、影響寧夏太陽能產業發展的主要問題
目前,寧夏太陽能生產企業不足50家,數量不到全區工業企業的6%,產值更是不到1%。雖已基本形成從“原材料生產組件開發生產、太陽能產品研發和生產工程設計、施工與應用”較為完整的產業鏈,但產業鏈的各個環節還非常薄弱,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還較多,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產業發展規劃的戰略性和前瞻性不夠
從全區產業結構整體布局來看,太陽能產業還沒有成為重點發展產業。受經濟發展水平和消費水平的影響,太陽能市場的需求大多停留在太陽能光熱產品,如太陽能熱水器、被動式太陽房、太陽灶等低端產品領域。
2.相關激勵政策的制定明顯滯后
與國內其他省區相比,寧夏支持太陽能產業發展的政策體系還不夠完整,政府決策尚停留在宏觀層面上,缺乏統一、具體的戰略目標和指導方針,相關政策之間缺乏協調且穩定性和可操作性差,沒有形成支持可再生能源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激勵太陽能產業發展的經濟政策明顯滯后,特別是缺乏完善的對投資者、用戶及相關產品的補貼政策,缺乏系統的稅收優惠或強制性稅收政策,缺乏優惠的價格政策,缺乏低息(貼息)貸款政策等,且已有經濟政策激勵力度弱。
3.宏觀管理和投入保障水平低
一是沒有權威統一的組織管理機構。多年來,寧夏太陽能等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的管理工作分散在多個部門,職能交叉、資金分散、重復建設。二是市場監管不力,標準不完善,行業門檻低,致使市場產品和服務良莠不齊,不僅阻礙了行業發展,也使消費者利益受到損害。三是對太陽能等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投入太少。太陽能等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建設項目目前還沒有規范地納入各級政府財政預算和計劃。四是缺乏項目支持。國家財政部、發改委都有扶持太陽能開發的相應項目和資金,但寧夏企業至今未能爭取到一次機會。
4.自主創新能力差,研發人才極其匱乏
寧夏太陽能企業的研發能力普遍較弱,多數企業重引進、輕消化吸收再創新,沒有形成產學研一體化的自主創新體系。太陽能光電、光熱產業核心技術領域的研發人才屈指可數,在該領域全區還沒有形成一支高素質、國際化的研發團隊。隨著太陽能開發利用產業的快速發展,太陽能企業缺少自主創新帶頭人的矛盾日益突出。幾家重點原材料生產企業的主要技術人員都是從外省高薪挖來的,這些人才帶來的僅僅是經驗,其滿足程度和穩定性令人擔憂。
三、加快寧夏太陽能產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1.加強領導,建立統一高效的組織管理機構
設立寧夏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辦公室,統籌發改委、經委、科技廳、建設廳、農牧廳、環保局等部門的相關職能,建立支持可再生能源發展的長效機制,全面強化政府對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的宏觀管理和應用推廣力度。
2.盡快建立完善的太陽能產業政策支持體系
(1)抓緊制定科學的太陽能產業發展規劃。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匯集區內精英,共商寧夏太陽能發展大計,謀劃符合區情的太陽能開發利用戰略目標和指導方針,研究制定寧夏太陽能開發利用總體戰略布局及中、長期發展規劃,提出戰略措施,部署戰略任務[5]。
(2)抓緊制定加快太陽能產業發展的財稅激勵政策。要從財政補貼、稅收優惠和低息貸款等方面,建立系統、完善、可操作性強的財稅激勵政策,要明確享受國家優惠政策的對象應具備的條件及享受優惠條件后應達到的經濟目標和技術目標等。借鑒外省區的做法,對新建體育館、醫院、學校、機關辦公樓等政府資金投資的建筑項目,采取強制推行太陽能技術的政策。對酒店、商業大廈等商業性建筑,則給予稅收、貸款等激勵政策,提高其自覺應用太陽能技術的積極性。
3.全力組織實施一批太陽能開發利用的示范工程
(1)在城市亮化工程中,組織實施光伏路燈照明、光伏交通燈指示及光伏景觀燈示范項目。
(2)選擇部分使用財政資金新建的大型公用公益性建筑作為使用太陽能光伏系統的示范工程。
(3)支持一些用電量較大、經濟實力較強的企業作為應用示范點,建設20千瓦~100千瓦光伏發電系統,作為企業辦公等用電的補充電源。
(4)配合新農村建設,積極推廣應用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溫室、太陽能暖房、太陽能灶、太陽能殺蟲燈、太陽能草坪燈等,建設太陽能利用示范村、示范鄉(鎮)和示范縣(市)。
4.加強寧夏太陽能開發利用關鍵技術的研究與引進
(1)選擇具備一定研發能力和經濟實力的企業,邀請國內外有關知名專家或企業參與,組建競爭、流動、開放的以太陽能為主的寧夏新能源研究所,有關方面在資金、項目、政策方面給予一定的傾斜,使其盡快發展壯大。
(2)推動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支持3~5家重點企業籌建寧夏自治區級太陽能技術創新工程中心,有效提升太陽能開發利用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3)支持大專院校、科研單位進行光熱、光伏技術基礎研究工作,在寧夏科技攻關和自然科學基金中設立專項基金予以支持。鼓勵企業與大專院校、科研單位實行產學研聯合,開發具有自主產權的新技術、新產品,加快科研成果的轉化及產業化。
(4)盡早建立寧夏太陽能開發項目庫。選擇符合寧夏發展的太陽能技術,組織項目計劃,做好項目儲備和申報工作,積極爭取國家項目支持。
5.建立完善的太陽能產業發展市場體系
(1)建設以園區為載體的專業化太陽能生產基地。結合寧夏太陽能產業發展重點,依托骨干企業,優化產業布局,以工業園區為載體建設專業化的生產基地,推動產業集聚式發展,擴大規模效應。
(2)盡快規劃在銀川市或石嘴山市建設西北地區或國內最大的太陽能產品專營市場。選擇大企業、名品牌建立大型太陽能產品專營市場,將會大大提升寧夏太陽能產業發展的影響力和帶動力。
(3)盡快成立寧夏太陽能行業協會。由寧夏工商聯牽頭,發改委、經貿委、科技廳、建設廳、農牧廳等部門支持,通過聯合寧夏太陽能企業、外地太陽能廠商和有關單位成立寧夏太陽能行業協會,引導企業建立產業聯盟,負責企業與有關部門的聯系,參與制定地方行業標準并對行業資質進行審核。
(4)盡快成立寧夏太陽能產品檢測中心。加快太陽能產品質量標準的制定,嚴格太陽能產品檢測,保障用戶利益,促使太陽能利用健康發展,杜絕“三無”產品進入市場。
6.重視人才培養,為太陽能產業發展提供人才支持
支持寧夏大學、北方民族大學等高等院校與區內相關研究機構、企業聯合辦學,開設相關課程,培養太陽能開發利用人才。支持太陽能開發利用企業通過委培、定向等方式與院校聯合培養急需的專業技術人才。
參考文獻:
[1]桑建人.寧夏太陽能資源開發利用探析[J].寧夏工程技術,2006,(1):87-89.
[2]朱浩珉,石慧.太陽能光伏發電將成世界能源供應主體[EB/OL]..
[3]牛國元,等.寧夏太陽能開發利用及產業化發展方向研究[R].寧夏2007年軟科學研究項目,2008,6:57.
遵義市新蒲新區新舟鎮位于遵義市東35km處。全鎮國土面積165km2,耕地面積4000hm2(6萬畝),轄12個村1個社區,2010年人口9.2萬,是全國500個強鎮之一。新舟地理環境獨特,丘陵地帶,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境內植物種類繁多,森林資源比較豐富,森林覆蓋率達24.54%。境內若干個產糧大壩,土地肥沃,素有“黔北糧倉”之美譽。近年來,鎮黨委鎮政府立足鎮情,確定了以“加快農業產業化富鎮,加快工業化進程強鎮,加快農村城市化進程興鎮”的發展思路,確立了以“特色優質的農產品生產基地、品味現代的農村城市化示范”為發展定位,全面推進小康建設進程。農業作為基礎產業,建立了面積達1334hm2花椒、1600hm2辣椒、334hm2稻稻魚連養、334hm2果蔬、8萬頭出欄生豬、30萬羽出欄鵝等6個農業產業基地。樂耕“十里綠色水果長廊”、楊錄生豬養殖基地、沙灘禹門西瓜蔬菜、新舟群樂生態養鵝、金鐘綠塘花椒辣椒、樂耕楊錄肉鴿產業等欣欣向榮,基本實現了“一村一品”。
2農機推廣不能滿足農業產業發展的需求
新舟以“加快農業產業化富鎮,加快農村城市化進程興鎮”的思路發展農業已取得顯著成效,但對農業機械化的平衡發展規劃、推廣服務機制建立統籌與重視度不夠,以致農機推廣工作及農機化還不能滿足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需求。
(1)農機推廣機構不健全。鄉鎮機構改革以來,鄉鎮農口五站合一,農機站合并于鄉鎮農林服務中心,農機推廣服務體系已名存實亡。推廣人員納入鄉鎮府統一調配,農機推廣人員不能專職專用,不少農機員的主要精力沒有真正集中到農機化工作上,使農機員本職工作淡化,久而久之,農機員在思想、觀念、技術上已不能適應農機化發展形勢,行動上跟不上發展步伐。同時,縣及鄉鎮農機推廣人員年齡逐漸老化,知識結構不合理,新老交替緩慢,大中專畢業生寥寥無幾。農機推廣技術力量弱化,使農機推廣的專業性、技術性降低。
(2)農機化工作還未提到應有高度。鄉鎮政府及鄉鎮農技推廣中心的工作著力點在農業產業化發展及種養技術推廣,推廣農業機械幾乎是農戶自主自發的事。農業機械化發展規劃、農機化與農業產業發展配套布局研究不夠。而且縣級農機推廣部門與基層聯系松散甚至脫鉤,農民對農業機械的真實需求情況不得而知,有些農機化基礎工作得不到有效落實。因此,依靠鄉鎮基層農業(農機)推廣機構來發展農機化的可能性在淡化。
(3)農機裝備結構及布局失衡。由于農機技術推廣的政策引導與規劃指導性不強,農戶及產業基地對農機具購置缺乏長期規劃,有時顧前不顧后、顧頭不顧尾。一是低效率低價位的小型農業機械多,大型高性能高效率機械少,環保型機械及多功能機械少。二是自購自用的多,開展作業服務的少,致使部分農機具使用率低,造成資源的浪費及農機資產閑置。三是設施農業裝備發展不夠,養殖機械化技術及產后深加工機械化裝備少。
3加快推進農機化發展的建議
(1)同步謀劃農業產業與農機化發展規劃。根據城鄉一體發展要求和農業產業布局,統一規劃農業機械化發展。以6個農業產業基地為機械化技術推廣示范基地,結合基地實際,重點發展機械化深耕和平整地技術及裝備、節水灌溉裝備、育苗及移載機械裝備、大棚機電設備,養殖成套機械設備。
(2)改進推廣服務方法。以鎮農業服務中心為主力,統籌農機技術推廣工作,特別是要改進推廣服務方法。一是創新服務模式。在推廣方式上,應深入農戶和生產基地進行調查研究,認真聽取意見和要求,大力宣傳農機購置補貼等政策優惠,把服務送到田間地頭。二是因地制宜促推廣。結合本鎮的實際情況并加大示范點的力度,大膽將新技術新機具在產業基地、示范點和農機大戶中率先推廣應用,不同產業推廣不同新機具,發揮以點帶面的輻射作用;既要優先推廣投資少見效快、綜合效益顯著的新技術新機具,同時還應注意引進推廣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良好的新技術新機具。三是發揮橋梁紐帶作用。鎮政府及鎮農業服務中心要加強與農機生產企業和農機經銷商的聯系,搞好協調服務,督促企業做好農機產品售后的“三包”服務和技術培訓,解決購機、用機及修機過程中的問題。
(3)建立大型綜合性農機作業服務合作社。利用現有各種惠農政策支持建立服務全鎮的大型綜合性農機作業服務合作社,搞好農機作用服務社會化工作,提高農業機械利用率和經營效益,促進農機技術推廣健康發展。一是組織形式可采用股份合作制,有農機具的農戶及農機專業大戶可以機具折價入股,還可吸收工商資本入服。二是服務形式以代耕代種服務為主,提供重要生產環節的機械化作業服務,提供農戶或產業基地自已難以承擔的機械化作業服務。三是承擔農機維修養護服務和技術培訓,解決農機維修難的問題,開展農機手互教互學,提高農機手操作技能和安全生產意識。
關鍵詞:科技;時尚;自組織;低碳;特色;都市產業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8-0050-04
一、宏觀背景分析
(一)國際紡織產業發展趨勢:科技+時尚
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紡織業步入了新一輪調整升級周期,呈現以下四大特點。
1.往產業鏈的前端延伸,與科技研發的關系越來越密切。高新技術在紡織產業廣泛應用加快了全球紡織產業升級和紡織業橫向結構調整。一方面,合成纖維的產業化及技術裝備的高速化,使紡織品供給效率提高,更大程度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另一方面,歐美發達國家在高技術紡織品,如功能性的服裝與裝飾,以及產業用紡織品上的突破,使紡織業重新煥發生機。紡織技術的進步,拓展了紡織產業發展空間,帶動紡織產業由勞動密集型向資金、技術密集型轉化。
2.往產業鏈后端延伸,其時尚特點越來越明顯,紡織業態結構發生深刻變化。即文化、時尚內涵在紡織服裝產業中的權重日益增加,紡織服裝產品的品牌價值和文化內涵受到重視,由此衍生出相關的時尚產業。紐約、倫敦、巴黎、米蘭、東京世界五大時尚名都的發展歷程清晰表明,其紡織服裝產業均經歷過業態轉變,其產業鏈逐步延伸,并成為時尚產業發展的基礎和核心。
3.產業集中度逐步提高。即產業集群發展趨勢明顯,中國在這方面表現突出。廣東、福建、浙江、江蘇、上海、山東五省一市紡織產業規模占全國七成,而長三角地區紡織品產量和貿易出口量又占全國五成,這些基地成為世界相關紡織服裝產品重要制造基地。
4.紡織競爭層次不斷提高。高新技術的大量運用,紡織新材料的不斷開發,導致紡織業國際競爭從價格和質量的競爭轉向以高新技術為導向,以品牌競爭為焦點的更高層次的競爭。歐美發達國家的紡織業是新纖維開發、紡織機械供應、國際標準制定等方面的主導者,他們依靠綜合實力,牢牢把握全球高端紡織品市場控制權。
(二)中國紡織服裝產業轉型升級,創新驅動的基本路徑
中國作為世界紡織產業的大國,要想成為世界紡織服裝產業強國,“科技+時尚”是必由之路。而這條道路分兩步走應更符合慣例,也符合實際。即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轉變,再完成制造強國向現代紡織服裝產業強國的轉變(即中國的關鍵企業或集團處于微笑曲線的兩端)。中國紡織服裝產業目前正處于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的嬗變期,主特征是“低勞動成本優勢”向“勞動高效率優勢”轉變。在這一階段,中國紡織服裝產業發展的主要任務是針對人民幣外升內貶,以及勞動力價格大幅上升的現實及預期,加速從不易資本化的勞動密集型行業撤出,發揮資本實力,完成產業結構由勞動密集型向資本技術密集型轉型,改變國際產業競爭被動局面,完成由大向強的轉變。相應,在產業積淀實力的支撐下,在產業發展的內生驅動下,“科技+時尚”將厚積勃發,促進中國紡織服裝產業業態的巨變。過程中,在產業結構上,通過技術創新、管理創新,使中國紡織產業由制造產品的低端向微笑曲線的兩端延伸。在產業空間結構調整與布局上,中國東部紡織服裝產業將轉移中低端的勞動力密集型行業,紡織產業業態向“科技+時尚”演化,每一集群將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區域品牌,并暖育產業鏈與橫向產業的系列企業與產品品牌,通過品牌整合中小企業群,形成即可大批量制造高端紡織服裝產品,也可滿足個性化、多樣化、小批量需求的柔性生產經營的業態,構建中國現代紡織服裝產業國際競爭的排頭兵。與之同步,為充分挖掘中西部市場潛力,充分發揮中西部資源與產業基礎的優勢,通過產業大轉移釋放東部產業基地過剩的產能,削弱東部產業內耗能量,帶動中西部紡織服裝產業發展,促進區域經濟平衡發展,共享產業轉型升級的紅利。
二、四川省紡織服裝產業發展現狀
“十一五”以來,全行業工業總產值保持了年均31.09%的增速,取得了良好的發展成效。截至2012年底,全省規模以上紡織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1 200多億元,全行業總體規模居全國第十、西部第一。
(一)已形成較完備產業結構與較合理的產業空間集群
1.四川省紡織服裝產業在國民經濟行業4級層面分布齊全(2011年485家規模以上企業主產品統計表,未附)。在產業企業數結構中,以紡織原材料、面料、坯布生產為主,占紡服業的48%左右;服裝、服飾企業占20%左右;床上用品行業起步晚,僅占3%左右。我們還計算各行業銷售產值比,也顯示紡織原材料、面料、坯布、服裝、化工助劑行業對我省紡織服裝產業發展的貢獻值比較大。
2.四川省紡織服裝產業在空間布局上形成五大集群,即成、德、綿服裝、家紡產業集群、南充絲綢紡織產業集群、遂寧棉紡織產業集群、達州苧麻紡織基地,以及宜賓自貢的西部化纖紡織原料基地。
(二)產學研具備一定科技開發與創新能力
“十一五”期間,紡織科研項目獲得省科技進步獎15項、中紡協“紡織之光”科學技術獎40余項;由四川省紡織科學研究院牽頭研發的“聚苯硫醚(PPS)纖維產業化成套技術開發與應用”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在聚苯硫醚纖維、醋酸纖維、玄武巖纖維、芳綸、三聚氰胺纖維等高新技術纖維的研發及產業化取得新進展。目前,全省紡織產業共擁有省級企業技術中心15個,國家級1個。宜賓絲麗雅集團在染色繡花線、粘膠長絲、白胚繡花線等產品技術研發上,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
(三)區域品牌與企業品牌有較強競爭力
四川省六大地區品牌產品(絲織品、桑蠶絲、棉混紡布、人造纖維、工裝、苧麻布)在全國的競爭力較強。宜賓絲麗雅集團的染色繡花線產量亞洲第一,粘膠長絲占全國產量的26%,白胚繡花線占全國產能的50%,國內排名第一。“雷迪波爾”、“歐度”、“琪達”等品牌企業在服裝市場影響力較高。“琪達”牌服裝、“寶珍”牌絲綢被評為中國馳名商標,“宜賓絲麗雅”被評為中國出口名牌。全行業擁有四川名牌產品41個,四川著名商標30余個。
(四)發展后勁有所增強
通過多年市場競爭與企業并購,四川省企業競爭力不斷增強,總資產在5 000萬元上的企業215家,占規上企業的44.3%,紡織原材料、面料、坯布、服裝服飾、化工助劑行業集中度比較高,反映出四川省這些行業競爭力進一步增強。通過多年技術改造和淘汰落后產能,國內外先進的特寬幅箭桿織機、清梳聯合機、整經機、精梳機、無梭織機、全自動絡筒機等先進設備得到廣泛應用,約1/3以上的規模企業技術裝備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近年,通過不斷提高企業信息化投入,信息化基礎設施逐步完備,計算機輔助設計/制造系統(CAD/CAM)、資源管理系統(ERP)、供應鏈管理系統(SCM)等信息技術得到較好推廣應用,其中,宜賓絲麗雅、華潤錦華、華紡銀華、依格爾等一批重點企業集團的ERP應用水平走在同行業前列。“十一五”期間,全省紡織行業淘汰印染落后產能0.6億米,化纖落后產能6萬噸;通過技術升級,綿陽佳聯印染耗水量僅為1.4噸/百米布,遠遠低于《清潔生產技術棉染行業》(HJ/T185/2006)耗水量2.0噸/百米布的標準。
三、四川省紡織服裝產業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一)發展面臨的機遇
1.國家施行擴大內需政策,市場需求支撐紡織服裝產業發展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不僅引發世界經濟嚴重衰退,而且暴露出其社會經濟結構深層次問題――產業經濟競爭力不斷減弱與高社會福利剛性維持的矛盾難以解決。這一深刻矛盾導致西方發達國家包括紡織服裝在內的許多商品的市場需求,在未來較長時期接近極限。中國政府審時度,及時提出調整經濟結構,擴大國內需求的政策方針,并且在十報告中,進一步明確提出了奮斗目標與實現路徑。其中,把新型城鎮化作為實現目標的主要路徑,把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作為關鍵的政策保障措施。而黨的十三中全會,則進一步提出了系統的制度改革方案。可以預期,在黨和國家的這些政策措施的推動下,中國城鎮化進程將加快,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將不斷提高,社會分配結構更趨合理,中國國民的消費需求將不斷擴大,消費升級步伐將加快。紡織服裝產業作為民生產業,在國內市場需求的拉動下,將進一步發展。其中,一些與消費升級緊密相關的行業將會更好更快的發展,如家紡行業、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和高端、個性化、多元化的服裝行業將迎來全面發展的春天。
2.國家施行區域平衡發展戰略,四川省享有市場、產業發展雙機遇
中國政府一直堅持施行區域平衡發展戰略,對中國經濟相對落后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舉世公認。其中,第一輪西部大開發政策對中國西部能源開發、交通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等等的作用明顯。現在進入第二輪西部大開發政策實施階段,國務院已經批準的成渝經濟區發展規劃在順利執行,新一屆四川省委省政府也提出多點多級發展戰略。在以上各級政府的區域政策的集成作用下,四川省的城鎮化進展肯定是西部第一,而且肯定也會快于中部一些省。該省城鄉居民收入水平也會縮小與中部經濟較發達省份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差距,并保持較快增長速度。2011年,中部鄉村居民人均收入8 791元,多于西部鄉村居民的7 855元,但是,兩地城鎮居民人均收入都是19 868元,這既是昨天區域平衡發展戰略的結果,也預示明天的區域和諧發展前景。這為四川省紡織服裝產業提供了一個具有地理優勢的西部市場。與之同步,四川省正在推進“一樞紐,三中心,四基地”建設進程,成都市正在加快充分國際化進程,將為四川省承接產業轉移和保障產業的健康發展,提供更好的公共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環境。四川省紡織服裝產業當然也將獲益。
3.低碳、生態資源強省,發展特色產業潛力巨大
從長遠看,四川的清潔能源資源種類豐富,開發有序,未來定是中國清潔能源強省。在這一未來最有競爭力能源保障支撐下,該省產品應最具沖“碳標準”關實力。可以預見,屆時的“四川造”有可能是“中國造”的標準。從產業所需原材料的資源看,四川在蠶繭、苧麻生產,以及一些大牲畜、家禽的養殖方面有比較優勢,這些高品質的綠色資源在中國消費升級的第二、第三階段在不同地區并存時期,應成為個性化消費、綠色、低碳、環保消費品生產與制造的“稀缺”資源。四川還是一個多民族的省份、“變臉”的故鄉,歷史文化淵源流長、博大精深,這里應是對服裝產業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文化元素的寶庫。因此,資源優勢十分明顯,發展紡織服裝特色產業,四川有獨特優勢。
4.東部紡織產業重構,可能加大對西部投資
目前,中國東部五省一市的紡織服裝產業基地產值占中國該產業產值的80%,產業聚集發展模式極具競爭力,構成中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紡織產業的中堅。在國際需求接近極限,人民幣對外升值、對內貶值,以及在中國人口紅利消失,勞動力價格持續上升的共同作用下,中國紡織服裝產業如果不改變發展模式,國際競爭力肯定將喪失。同樣,中國許多產業都面臨相同局面。為此,黨在十報告中提出產業轉型升級,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這一戰略的鼓舞與指導下,東部紡織服裝產業正在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和轉變發展方式。相應,將加大分享國內需求擴大紅利的能力,為此,對西部投資是必然選擇。這為西部跨越式發展紡織產業提供了重要動力,四川省亦然。
(二)發展面臨的挑戰
1.四川省要素資源也有不足,減弱承接紡服產業轉入吸引力
客觀說,四川省紡織服裝產業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歷了政策落差、國企改制滯后等沖擊,經過企業改制,利用縫隙市場機會,主動融入東部供應鏈等舉措,形成目前產業競爭力水平和空間布局。
目前,產業整體在人才、技術、工藝設備、管理、信息化水平等方面與東部有較大差距。因此,不通過承接產業轉移,僅憑自身實力,實現產業轉型升級,應無可能。而東部產業要向西部投資,一是為接近市場,二是為獲得要素價格低廉的優勢或者使用要素效率高的優勢。西部市場前景肯定是美好的,這是東部產業愿意投資西部、四川的重要原因。目前,四川省在水電氣資源價格有一點優勢,但在土地資源上,無論是土地指標,還是土地價格,與中部比已沒有優勢可言,更關鍵的是,四川省勞動力價格與勞動效率大致都是東部的3/4。由此可見,四川省紡織服裝產業不但已喪失吸引東部投資的吸引力,而且如不轉型升級,將面臨后繼無人的問題。
2.產業缺乏自組織能力,發展面臨生存考驗
四川省紡織服裝產業處于被東部產業低端鎖定的狀態,在縫隙市場中生存發展特征十分明顯。第一,棉紡織業前紡大而不強,后紡弱且不優,高品質、高附加值的產品比重較低,化纖業的品種較為單一,新型化纖未形成完整的產業鏈,產業用紡織品總量較低,服裝、家紡業發展受面料、輔料、襯布、拉鏈、紐扣、縫紉線配套不足的制約。第二,該省紡織服裝產業鏈各環節除蠶繭絲綢與苧麻織布產業鏈本地耦合運行度較高外,在本地的耦合度不高,產業鏈處于一種貌合神離的狀況。導致本地產業鏈及鏈上企業不能同舟共濟形成共贏格局,而且長期處于背負高物流成本運行狀況而無法提高競爭力。因此,不排除這種可能,東部產業在重構中國的紡織服裝產業的過程中,不向四川省投資,只把四川省當做東部紡織服裝產業基地的市場。
四、四川省紡織服裝產業未來發展的策略研究
(一)基本判斷
第一,四川省擁有發展潛力巨大的西部市場、良好的公共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條件、低碳生態資源,具備完整的產業基礎和有一定競爭力的特色產業基礎,以及富有效率的產業集群。因此,四川省應堅定信心,大力發展紡織服裝產業。第二,四川省目前處于工業中期階段,即關鍵城市的中期、后期與大多數地級市的工業化前期并存的階段。在這一階段,四川省紡織產業產值雖只占其工業總產值的4%,不是支柱產業,也應是重點產業。理由是:其一,該省低碳、清潔能源支撐的產業,有長遠發展的生命力;其二,生態、環保、綠色資源的轉化增殖器,是符合明天消費升級的產業;其三,四川省有許多處于工業化前期區域的先導產業或支柱產業。第三,四川省必須通過承接東部為主的產業轉移,才能完成轉型升級。同時,四川省只有發展特色優勢產業,才可能形成產業競爭力,只有形成以紡為基的大產業鏈,才可能形成中國內陸的經得住競爭考驗的產業基地。第四,四川省只有走“科技+時尚”之路,紡織服裝產業才能獲得國際競爭力。
(二)發展戰略
1.跨越式發展戰略
四川省紡織服裝產業要消除人才、技術、資本等關鍵因素的制約,加快發展,必須抓住東部產業重構的歷史機遇,盡快引進資本,帶來人才、技術與管理,重整四川產業資源,才能較快形成四川紡織服裝產業的自組織能力,實現跨越式發展。
2.特色發展戰略
四川省紡織服裝產業不具備全面開花式的發展條件,但是生態、環保、低碳資源富集,并且擁有較好產業基礎和區域產品品牌,以及豐富多彩的文化資源。因此,四川省在鑄就產業核心競爭力的過程中應把重現絲綢、苧麻、蜀錦、蜀繡、民族服裝服飾等傳統優勢產品的輝煌作為突破口,打出川牌品牌,形成四川紡織服裝產業的核心行業群,則四川省紡織服裝產業很有希望。
3.都市產業發展戰略
“科技+時尚”已經成為現代紡織服裝產業發展的主流。四川紡織服裝產業要可持續發展,就必須走這條道路。而實現“科技+時尚”的載體是特大城市,從國際成功經驗看,還應是國際化程度高的城市。因此,四川紡織服裝產業在向微笑曲線兩端的躍升中,應以成都為依托,駕馭其充分國際化東風,大力開發新材料,大力發展服裝、服飾、家紡特色文化創意產業。相應,把成都建設為區域國際貿易中心與“一節一周”的時尚中心。
五、對四川省紡織服裝產業發展的政策建議
(一)省領導應高度重視這一產業發展
從我們提供的以上資料及分析可見,紡織服裝產業不但是民生產業,是中國國際貿易中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產業,而且可以是產生高附加值的產業。目前,四川省的紡織服裝產業還有很多不足,面臨一些發展中的問題,恰恰需要領導關注、關心這一產業的發展。只要理清發展思路,找準存在問題,制定正確發展戰略來推動其發展,這一產業就可能是成都市國際化的一張名片,就可能是四川省生態、低碳資源的轉化器,就可能是四川處于工業化發展中、前期地區發展工業的助推器,就可能是四川文化創意產業的放大器。
(二)加強科學規劃,推動產業健康發展
在科學規劃方面,首先應制訂清晰的發展目標。我們建議制訂兩步走發展目標。
第一階段,在未來5年左右時間里,一是打好特色產業原材料基地建設,為四川特色紡織服裝產業發展打好堅實的原材料基礎,即蠶繭、苧麻生產基地應擴大產能;二是以西部市場吸引東部產業轉移的關注力,注重引入重整產業鏈的關鍵企業,提升四川紡織服裝產業競爭力,加強各方產業力量對四川紡織服裝產業未來看好的預期;三是發揮我省在紡織材料研究、教育的優勢,以紡織材料研究與產業化為突破口,走戰略性新興產業引領產業跨越式發展之路;以振興蜀繡、蜀絹為契機,以我省的蠶繭、苧麻資源為本,以絲綢、苧麻紡織品為載體,以弘揚蜀文化、四川民族文化為魂,以文化傳承與創新為突破口,走特色產業引領產業高端發展之路。這一階段末,產值應達到2 000億元左右。第二階段,在第一階段之后5―10年,使該省幾大產業集群成為西部,乃至全國同行有影響的生產貿易基地。與之同步,在成都市建立西部紡織服裝國際貿易中心與時尚中心,在相應城市建立相關紡織品采購中心。
在政策制定方面,建議省政府應推動省紡織服裝產業發展政策措施的頂層設計。政策措施的主要內容涉及:一是明確政府發展該產業的意志,這對招商引資十分重要;二是統一的政策措施,這有利于避免各地拼政策而弱化招商引資的效果,也有利于政府提高招商引資的針對性、科學性與合理性;三是加大省政府對調整產業結構與科技創新支持或扶持的投入、獎勵的力度。
在加大執行力方面,除上級政府對下級政府制訂一套更科學、合理的目標考核的管理辦法之外,筆者建議:一是省級領導要加大對招商引資的指導與參與力度。二是應建立關鍵困難環節工作協調機構,并有所作為。如該省棉花主要來自新疆,但車皮調度十分緊張,據悉,山東、江蘇兩省有專設機構協調解決棉花的鐵路運輸難題,并發揮出應有作用,受到當地產業、企業肯定。
(三)找準癥結,推動四川省紡織服裝產業盡早步入快車道
四川省紡織服裝產業目前缺乏競爭力的主要癥結就是產業鏈的貌合神離,導致四川省產業前端(紡織)與終端(服裝、服飾、家紡品等)用料兩頭在外,產業間耦合度不高,最終結果是紡織服裝產業各環節的物流成本都高,無法形成競爭力。產生的原因是該省終端產業是在縫隙型市場中艱難成長起來的,因此,產業中的中小微企業居多,多以模仿、訂單獲得市場,用料量小、品種規格繁多,無法對本地紡織產業提供有效需求,以激發其開發新產品的積極性。相應的,該省紡織產業被東部為主的外部客戶低端鎖定,處于微利狀態,也喪失主動開發新產品的能力。綜合的結果就是,雖雞犬之聲相聞,卻老死不相往來。因此,四川省政府應在提高終端產業競爭力上給予政策扶持,發揮杠桿效應,形成整合產業的核心力量,促進產業鏈的有機聯系,推動四川省以紡為基的完整產業鏈盡快形成。
Suggestions for the textile and garment industry development of Sichuan Province
LIU Ze-ren,ZHONG Zheng,LIU Yin-feng
(Chengdu Textile College,Chengdu 611731,China)
關鍵詞:淮北;水果;現狀;對策
中圖分類號 S6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16-67-02
淮北市屬黃淮平原地區,典型的暖溫帶半濕潤氣候,日照充足,四季分明,自然條件優越,特別適宜林果種植,是著名的水果之鄉。近年來,淮北市不斷加快科技興農和調整產業結構步伐,農業科技支撐力進一步增強,水果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但是,由于認識和觀念等方面的原因,也存在著品質不優、質量不高、銷售渠道不暢等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必須引起有關部門、農業工作者的認真思考和重視。
1 淮北水果產業發展的現狀
淮北市水果栽培歷史悠久,不僅是遠近聞名的的水果生產基地,也是安徽最大的優質干果林基地之一。改革開放以后,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淮北市充分利用農業資源優勢,以市場為導向,調整種植業內部結構,擴大水果種植面積,增加水果品種,生產水平日益提高,使水果生產成為淮北市農業的5大主導產業之一。
淮北市水果栽培的主要品種有葡萄、蘋果、梨、石榴、桃、李等,其中以石榴和葡萄面積最大、最為有名。淮北地區也是是安徽省最重要的蘋果、梨產區之一。近十多年來,隨著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果園面積迅速擴大,水果產量逐年快速遞增。
在水果的種植區劃上,經過多年的調整,現己初步形成3大基地,一是塔山的0.33萬hm2石榴基地,二是段園的“萬畝葡萄基地”,三是杜集區楊洼湖“萬畝蘋果基地”以及烈山區和村的“萬畝蘋果基地”。
近年來,淮北市在產業結構調整中,努力發展高效農業、生態旅游業,壯大水果產業,共發展各類水果面積0.62萬hm2,其中石榴種植面積達0.47萬hm2(被評為全國6大石榴基地之一),葡萄904hm2,蘋果0.29萬hm2,桃0.02萬hm2,梨0.06萬hm2,各類小雜果0.02萬hm2。
目前,淮北水果生產正向著無公害、優質化方向發展,以上水果品種大都已通過無公害產地和產品認證,所生產的產品也基本為無公害產品或綠色產品。
2 存在問題
2.1 思想守舊,理念落后 坐井觀天,固步自封,可以說是當前我區水果產業發展存在的普遍問題,也是水果產業難以取得快速發展的瓶頸。新技術、新成果在水果生產中很難得到推廣,以致出現技術和管理層面還停留在20世紀70~80年代的水平。理念上片面追求產量,不講質量。技術上還是過去的老一套技術和管理方法,不僅費工費時,而且病蟲害現象嚴重,果實品質差,商品率不高,質次價低,果賤傷農。例如,淮北的名牌產品――大莊葡萄,由于果品質量不高,現已很難打入高端市場雖然產量遠比南方的葡萄產量高,但市場價格卻與南方相差很多,嚴重影響了大莊果農生產的積極性。大莊葡萄(即人們常說的蕭縣葡萄),曾經久負盛名,可如今由于受傳統觀念的束縛,思想守舊,技術跟不上,產品質量在逐年下降,往日的輝煌現已成為昨日黃花,名牌不保已成為可怕的現實。連續2a的全省水果比賽,大莊葡萄都名落孫山。
2.2 果園基礎設施落后,抵抗自然災害能力不強 由于淮北市年降雨量四季不均勻,易遇春、秋季干旱,經常影響果實膨大期的水分供應。另外,在6月份常有35℃以上高溫天氣出現,易造成石榴、葡萄等異常落果。
2.3 果農栽培管理方式粗放,優質精品果比例不高 由于果農掌握水果優質化栽培管理技術程度不一,導致果品質量不高。有些果農只重視種植,忽視管理,栽后往往任其自然生長,致使樹冠結構不合理,病蟲害嚴重,投產率及單產低,品質及外觀色澤差。尤其是在一些老果園,由于病原菌長期積累,積重難返,細菌產生了抗藥性,不得不大量使用農藥,也給水果產品的質量安全帶來了很大隱患,致使商品性和經濟效益低;高達60%的水果以散裝統貨推向市場,價格低,搬運、銷售損耗大;還有近10%劣質果沒有商品價值,賣不出去而出現“只計產不計價”現象。只有少部分水果價格較高、銷路暢、效益好;但比例不高。
2.4 水果商品化處理程度不高,市場銷售不上檔次 據調查,目前淮北市目前市場上銷售的水果主要為未經產后商品化處理的初級產品,水果總產值中缺少水果附加值。而通過商品化處理技術如分級、清洗、打蠟、冷藏、包裝的精品水果尚不到30%,高達60%以上的水果都是以散裝統貨推向市場。另外,還有近10%劣質果沒有商品價值。
2.5 水果銷售渠道不暢、方式單一,“賣果難”現象時有發生 目前淮北市水果還主要以鮮銷為主,雖有部分農業農頭企業加盟參與,但總加工量不超過全市水果總產量的10%,90%以上水果仍以鮮果銷售市場,一旦遇到哪年高產時,就會出現市場供過于求的現象,致使果農賣果難。再者,大量的鮮銷對新鮮水果的貯藏和和對外銷售也非常不利。
3 發展對策建議
淮北市現雖然已實現了由農業順利向工業的轉變,但是農業生產在全市依然占有一定的比重,農業不能丟,尤其是對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具有重要意義的水果產業更是不能忽視。經營好水果產業,保護好水果品牌,依然是搞好農業發展的當務之急。針對淮北市水果生產存在的問題,各級農業部門和農業科技人員一定要堅持科學發展觀,努力實現果品的提質增效和果農增收目標。
3.1 沖破傳統觀念束縛,重塑淮北水果產業品牌 針對淮北水果產業思想守舊,管理理念落后的實際,必須盡快沖出保守的傳統觀念牢籠,增強品牌保護意識,必要時可以建立水果品牌保護基金,切實保護好大莊葡萄和黃里石榴這2個品牌。同時,要要樹立新的理念,積極引進和推廣新技術、新成果、新品種,重塑大莊葡萄和黃里石榴的形象,讓大莊葡萄和黃里石榴再現昔日的輝煌。
3.2 加強科技知識培訓,大力推廣先進實用的果樹栽培管理技術 各級農業科技部門和陽光工程培訓承擔單位以及從事第一線工作的農業科技人員,要充分利用鄉鎮成人學校、農職校和陽光工程培訓學校等陣地進行定期培訓,培育一批農民科技骨干、科技示范戶和科技帶頭人,讓他們帶動廣大果農學科技、用科技,真正做到依靠科技發家致富。
3.3 加強水果良種引進、繁育和推廣,提高良種覆蓋率 要充分發揮全市農技推廣部門的作用,利用現有的推廣網絡,在優勢產區大力引進、培育和推廣優良品種,建設完善水果新品種科研、開發、良種繁育、質量檢測和種子加工處理等基礎設施,提高良種開發、繁育、推廣能力,建設和完善果樹“引種、育種、繁育、推廣”體系,加大對果樹新品種的保護力度,規范種苗生產經營和市場管理。
3.4 樹立牢固的品牌意識,努力爭創地方品牌 針對淮北市水果品牌多名牌少的弊端,要進一步進行品牌整合,全力打造淮北生態水果名牌。選擇具有一定市場競爭力的品牌,大力推行無公害標準化生產,通過統一包裝、統一監管、統一標準、統一管理,形成“多鄉一品”品牌格局。以技術部門為領頭,發動各品牌建設單位積極參加省、市舉辦的各類果品展示、展銷、評比活動。通過參加展示、展銷、評比活動以達到擴大品牌影響力、提高淮北水果品牌的知名度的目的。
3.5 增強科技服務意識,積極拓展科技信息服務領域 各級政府要建立一套良好的激勵機制,充分發揮全市農技推廣站、農業龍頭企業和(縣、區)科技信息服務中心的作用,引導他們主動搞好有關技術咨詢和技術服務,及時各地果品市場信息,科學指導果農根據市場行情合理安排水果生產和銷售。
關鍵詞 科技創新 文化產業
中圖分類號:G249 文獻標識碼:A
一、整合現有文化職能部門并加以創新,即“大部制體制改革”
無論在人才培養方面,還是在體制機制方面,跨部門跨行業的整合創新,是現代文化產業做大做強的必要出路。而我們政府的各個部門條塊分割、各自為政的現象比較嚴重,如文化產品進出口的審批程序及手續復雜,不利于文化產品的出口,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文化產業的發展,因此,進行文化職能部門改革勢在必行,將多方面行政關系交由一個大的部門管理,有利于內部事務的協調,節省行政成本,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行政資源浪費、多條管理和條塊分割的現象。
比如在人才培養方面,通過“大部制體制改革”教育部門可以積極協調各高校、各研究機構實現跨校、跨院系人才培養。由于當前文化產業方面的專業人才匱乏,如懂金融但不懂藝術、懂藝術但不懂管理、懂技術但不懂藝術等現象十分普遍。因此,實現人才的跨專業跨院校培養,對于培育能夠適應現代文化產業發展的高端人才尤為重要。
二、積極創造有利于科技創新的政策環境
為了推動我國文化產業的大發展大繁榮,政府需要積極引導、創造有利于科技創新的生態環境。各級政府部門都需要加大對文化科技的工作支持與投資力度,多渠道吸納資金,鼓勵科技創新,與此同時還需要制定相關方針政策,切實保護文化知識產權,爭取在關鍵領域形成一大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確立文化產業發展的中長遠戰略,建立科技創新的保障措施,完善與科技創新配套的法律法規以及有利于科技創新的基礎條件,大力促進高新技術創新,發展高、精、尖等知識、技術、智力密集型文化產業,加快新技術的研發與應用,推動新技術向文化成果的快速轉化,提高文化產品的科技含量,使我國在文化產品的設計、制作與傳播等各個環節均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增強對文化產業市場的引導力度,鼓勵扶持中小文化企業參與市場競爭,通過財政、稅收等優惠政策保護傳統民族文化資源并促進傳統文化產業科技創新,豐富文化產品數量,擴大文化消費選擇空間,積極發揮消費政策的正向引導作用,鼓勵與倡導全社會進行文化消費,引導文化企業找對突破口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進而為中國文化產業拓展市場提供根本支持。
三、加快建立有利于科技創新的良性機制
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責任實體只能是文化企業,因此,各文化企業需要增強憂患意識與競爭意識,在企業發展戰略上不能鼠目寸光,抱有得過且過心理,搞“一錘子買賣”,做吃中國傳統文化資源“老本”的生意,而要有長遠的發展計劃與布局,加大企業科技研發資金的投入力度,與高校、科研單位強強聯合,建立產學研結合的科技創新體系,有力促進科技創新,使傳統文化資源在新形勢下煥發生機,走文化資源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其次,需要發揮文化企業的集群效應。根據各地的地方特色,合理規劃文化產業園區,通過文化企業的集聚推動資源共享,降低生產成本,培育創新氛圍與環境,進而形成一批具有鮮明特色與高新技術的文化產業集團,增強文化企業的規模化與集約化水平。再者,文化企業要實施走出去戰略。積極發展與世界先進國家之間的科技交流,充分利用國際文化市場,通過參與國際產業項目、合作立項、共同投資開發以及擴張兼并,學習借鑒國際先進科學技術,汲取國外文化企業發展過程中的經驗教訓,取長補短,促進我國文化產業的跨越式發展。
四、大力培養文化科技人才
21世紀的競爭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人才的競爭,尤其是掌握高新技術的人才的競爭。“人才是創意的源泉,是現代文化產業發展的靈魂。現代文化產業作為高技術與文化高度關聯的領域,對專門人才知識與能力結構的構成有著特殊的要求,這種需求能否得到滿足已成為奪取文化產業未來制高點的制勝因素。” 當前,我國整體科學文化水平較低,人口科學素養還有待提高,在知識、信息、智力密集型的文化產業類型中還缺乏掌握相關技術的核心人才,人才短缺現象極端嚴重。由于缺乏高素質人才,我國的文化產業還不具備足夠的發展動力,導致許多產業還處于蹈襲發達國家的低級模仿狀態,難以真正與之抗衡、一較高下。因此,當前亟需加強文化科技人才的培養,根據文化產業發展需求建立相應的人才培養機制,通過大中專院校、培訓機構、國際合作辦學與科研交流活動等多種途徑,加快培養一批適應數字化、信息化環境的高科技人才,形成一支能夠擔當起中國未來文化產業發展重任的高端人才隊伍,使中國文化產業在研發、生產與傳播等多個環節都能擁有相關的高新技術,進而促進中國整個文化產業的騰飛。
五、抓住數字互聯網時代的大好機遇
數字技術與傳統技術不斷對接產生出許多新業態、新創意,極大地促進。了現代文化產業的發展。尤其是在三網融合不斷升級,大數據時代到來的今天,國內現代文化產業的發展面臨著巨大的技術挑戰和前所未有的機遇。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一些新技術、新創意、新業態的市場發育程度還不完善,因此,科技的創新的發展空間與前景都值得期待。
(作者單位: 中國傳媒大學)
在市場經濟激烈競爭的大環境下,市場和消費者需求決定了企業和生產者的命運。按照市場細分的原則以及目標消費者用途來劃分,傳統手工藝品的市場需求可分為五種:(1)藝術收藏需求;(2)民俗情結需求;(3)商務禮品;(4)家居裝飾需求;(5)企業文化需求。但是目前市場上手工藝品的銷售大多數是以民俗情結、家居裝飾為主,沒有形成健全的產品銷售信息網絡。
國內外相關服務平臺缺失
任何產品的生產和發展靠的都是知名度和市場。在當代這個開放的市場經濟大環境中,“酒香不怕巷子深”這一被動的銷售模式已失去功效了。由于缺少相關的宣傳窗口、展銷平臺,部分傳統的手工藝品處于“養在深閨無人識”境地,它們無法向眾人展示其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難以產生市場效益。些許產品因為宣傳推介的不利、市場溝通不暢等原因致使其沒有繼承和發展下來。
具有品牌潛質,無品牌意識
手工藝產品既有承擔著主流文化即漢文化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同化,還有現代商業文化對民族文化個性的滲透。這兩股壓力在國家文化政策的調整、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和文化人的介入下,無形中形成了一種拉力。近些年來,政府專用資金不斷地涌入,為民族地區手工藝產品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和多樣化的有利條件。在這種大環境下,部分手工產品(如湘西土家織錦、江西“三雕”等)具備了打造品牌產品、形成品牌效應的潛力,但是目前關鍵就在于有關部門和經營主體缺乏品牌意識,極大阻礙了手工藝產品的可持續、健康、良性發展。
傳統手工藝品產業發展的優勢和挑戰
(一)傳統手工藝品產業發展的優勢
1.政府支持從當前的社會大環境來看,傳統手工藝品的開發主要聚焦在少數民族文化上。目前我國政府在文化產業政策方面已經制定了一系列相關文件法規:《關于支持和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文化產業振興規劃》、《全國文化系統人才發展規劃(2010-2020)》等,它們有力地推動著文化產業的發展。借助政府的支持取得成功的例子不勝枚舉,如在云南省文化廳的指導下,目前云南已形成了一批特色文化產業板塊。民族民間工藝品生產銷售企業發展到7000多家,建成了鶴慶新華銀器村、騰沖荷花玉雕村等一大批專業市場,年銷售額超過80億元。為促進風箏扎制、木版年畫這兩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飽和利用,當地政府成立木板年畫和風箏搶救工程領導小組。在當地政府的支持和引導下,濰坊風箏成為當地的一大產業,具有自主出口權的企業就有7家。
2.需求空間巨大傳統手工藝品的工藝較特殊,大多數產品采用的是純手工工藝。例如手織布,它從采棉紡線到上織布機,零零碎碎72道工序全部采用純手工工藝。在現代這個追求個性和返璞歸真的快消費、快節奏社會,這種手工藝生產企業發展存在很大的潛力,市場商機無限。同時,傳統手工藝品的買賣大多數發生在旅游勝地。作為“朝陽產業”的旅游業,近些年在我國的發展趨勢大漲。借助于旅游業這一行業發展的輻射效應,未來市場上對傳統手工藝品的需求呈增長態勢。
3.發源地和文化背景優勢傳統手工藝品大多發端于我國民族地區,而我國歷史源遠長久、文化博大精深。而手工藝產品的地域色彩濃厚,這也是在我國這一多民族的國家里,色彩斑斕、獨具匠心、民族文化內涵濃郁的手工藝品共存的原因所在。例如東北黑土文化、華北平原文化、黃土高原文化、內蒙古草原文化、新疆荒漠-綠洲文化、青藏高原文化、四川盆地文化、云貴高原文化、江南水鄉文化、華南媽祖文化等等。例如土織布的故鄉黃河流域,當代此地域的土織布在傳承傳統文化內涵的基礎上,更多的注入了現代紡織技術,它們花色圖案自然、古樸、粗獷,具有極其濃郁的黃土高原風格,文化底蘊豐裕。
(二)傳統手工藝品產業發展的挑戰
1.市場競爭日益加劇在我國幅員遼闊的土地上,遍地繁衍著傳統手工藝品。在全國范圍內,較為凸顯的就是山東,其發展起步早、影響力大。在山東,目前已經形成了18個農村手工藝產業特色區域,包括“世界風箏之都”、“中國草柳編工藝品出口基地”、“中國陶瓷琉璃藝術之鄉”、“中國草藝品之都”、“中國黑陶之都”等等。因而如何在商標眾多、傳統手工藝品遍地開發的多足鼎立格局中發揮集聚效應,打造支柱產業是手工藝品產業發展壯大的關鍵點。
2.全球化競爭的挑釁自從我國入世以來,宏觀層面上政府對各類產業的支持必將遵循世貿組織產業的保護規則,即市場化規則。這對于傳統手工藝業來說是一個棘手的大問題,如何打入全球化競爭?這一任務重大。
3.稅負沉重,導致產品成本高眾多的手工藝品所需要的原材料為自然資源或是農林產品,企業向農民采購時無法獲得增值稅發票,致使交易應繳納的流轉稅自然轉移到企業身上。傳統手工藝品生產過程中,占成本絕大部分的手工費也無法獲得增值稅發票抵扣。如手工編制一套蕭山花邊床罩所用針線成本只有200元左右,但人工編織成本費用卻高達2400元。
傳統手工藝品產業發展的對策
(一)不斷完善產業政策,加強知識產權保護
從宏觀方面來說,政府應當出臺手工藝產業發展的規劃,從政策、資金等方面扶持其發展。同時建立相關的公共服務管理平臺,探索政府組織、企業參與、行業協會主辦、機構聯辦的管理模式。不斷地在實踐中完善知識產權公共服務平臺,建立知識產權服務托管平臺,發展服務中介機構。
(二)加強人才培養,彌補傳承人缺口
一方面,要讓傳統手藝進課堂進社區,從小培養孩子的藝術素養;另一方面,依托專業院校培養傳統技藝、市場管理等中高端人才,讓特色文化的龍頭企業和傳承大師與院校合作辦班。對于那些傳承人可以在發放經濟補貼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激勵力度,鼓勵老藝人采取師傅帶徒弟、辦傳習所等形式傳藝,打破部分地區“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的觀念,將手工技藝傳承下去。同時三四十歲的創新人才也要重視,他們往往擁有大學背景,能認識到傳統技藝的市場價值,又善于利用創意元素,對傳統手工藝大的傳承、發揚、創新作用極大。
(三)開發新產品,多方面開拓市場
市場需求是產業發展的根本動力,如何開拓好手工藝品市場是其產業發展的關鍵。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站穩腳跟、發展壯大,產品不斷地推陳出新是必走之路。新產品的開發,不僅僅是著眼于新功能產品的研發,還有產品的原材料、工藝技術、設計、色彩、包裝等。最重要的是新產品中要含有創新元素,這樣成型的產品才真真是獨具匠心、獨樹一幟的新品。只有想象力不枯竭、技術創新不斷提高,傳統手工藝品的買點才會源源不斷、取之不盡、用之不完。在產品的定價方面,要實行一品牌多價格策略。這樣有助于增加消費者群體,樹立產品個性,進而提高市場占有率。
(四)細化市場,推崇全新的營銷模式
在條件成熟的生產企業建立“手藝市集”示范基地,實現以手藝帶動農戶、以農戶帶動農村、以農村帶動基地、以基地帶動銷售的經營模式。一些地方形成的“經銷公司+加工公司+中間人+農戶”的產銷組織形式,建立了一定的產業基礎。同時,加強“手工藝產業合作基地”等基地協作組織建設,通過這些組織爭取集合貸款、信用貸款,解決他們融資難的問題。在營銷渠道方面,可以在各縣市成立營銷中心或是直銷店,還可以選擇在各大城市開設分公司或是商。利用手工藝品濃厚的地域文化優勢,在發源地定期舉辦一些相關產品節、產品展銷會等,不斷地擴大產品的知名度。
(五)實施行之有效的促銷方式
手工藝產品的購買者主要是各地區旅游景點的游客,所以企業可以在名勝風景區內或是風景區的附近定期舉辦一些促銷活動。活動形式可以各式各樣,如有獎競答、抽獎、贊助歌舞表演等。下一步,有條件、企業發展進入成熟期的企業可以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親自考察該企業手工藝品,以召開座談會、學術交流會等方式,同時還可以發動文化界人士創作以手工藝品為題材的文藝作品等等,不斷地提升手工藝品的知名度。
(六)重視品牌開發,充分利用品牌價值
軌道交通以其安全、快捷、準時、舒適、運量大、能耗低且污染輕等特點,為人們的出行帶來了諸多便利,有著其他交通工具所不可比擬的優越性,成為國家交通建設的重點。四川省應抓住機遇,發揮已形成的產學研優勢,加快步伐、加大力度發展軌道交通產業。
四川發展軌道交通產業具有許多有利條件,當前又恰逢軌道交通在我國跨越式發展的大好機遇。省科技顧問團邀請了多位院士、專家及中鐵二院、中鐵二局、南車資陽機車有限公司、南車眉山車輛有限公司、攀枝花鋼鐵集團公司等單位的專家,從長遠、戰略、合理、優化統籌考慮,就四川如何抓住機遇、發揮優勢,積極推進軌道交通產業發展進行了多次討論,提出如下建議。
發展軌道交通產業面臨的機遇
到2020年,我國的鐵路網總規模將達到12萬公里以上,其中,鐵路客運專線和城際軌道交通線路1.5萬公里以上。復線率和電氣化率達到50%和60%。將建成1.8萬公里的高速鐵路,其中時速250公里的高速鐵路6000公里,時速350公里的高速鐵路6500公里。鐵路不但在客運高速、貨運重載上使鐵路運輸實現現代化,而營運里程也將在目前已有里程基礎上翻一番。城市軌道交通建設發展迅猛,全國各城市軌道交通發展規劃顯示,2016年我國將新建軌道交通線路89條,總里程為2500公里,投資規模9937.3億元。全國有27個城市在籌備建設城市軌道交通,其中22個城市的軌道交通建設規劃已獲國務院批復,總投資達8820.03億元。近萬億元商機帶來廣闊的市場空間,受益最為直接的車輛制造業,2010年投資就將達360億元。
國家在《“十一五”科學技術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出:要重點發展軌道交通等自主品牌的運輸裝備以及高效運輸技術與裝備,在高速磁浮、高速輪軌等關鍵技術上有重大突破。針對軌道交通建設,強調大力發展快速客運、重載貨運和城市軌道交通,將軌道交通裝備列入裝備制造業振興的重點,主要技術裝備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四川省應抓住機遇,發揮已形成的產學研優勢,加快步伐、加大力度發展軌道交通產業。
四川具有發展軌道交通產業的基礎和優勢
在軌道交通領域,擁有多年科研積淀的四川,具有比較大、比較強的優勢。從事軌道交通研究、設計、工程建設及設備制造的單位,僅次于北京,位居全國第二,發展軌道交通產業資源優厚。其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企業產業支撐。四川在軌道裝備制造領域擁有一大批具有市場競爭力的企業。南車資陽機車有限公司是我國重要的鐵路干線貨運機車制造企業,既能生產內燃機車又能生產電力機車,是我國最大的工礦企業調車機車研制基地,市場份額約占75%;還是我國最大的內燃機車出口企業,內燃機車出口量約占50%。南車眉山車輛有限公司是中國最大的鐵路貨車制造和出口基地、中國鐵路貨車及拉鉚釘等關鍵配件研制龍頭企業、中國鐵路制動產品研制主導企業和開發生產基地。成都機車廠是全國500家鐵路機車車輛工業和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的大型骨干企業之一,也是南車集團唯一的電機制造基地。成都通信設備廠是鐵道部定點生產系列高頻開關電源、系列信號設備的骨干企業,是全國500家最大電子通信設備生產企業之一。攀枝花鋼鐵集團公司是我國最大的鐵路用鋼科研和生產基地,品種規格達30多個,居世界第一,同時在鐵道車輛用鋼研發方面也占據著主導地位,是國內鐵道車輛用鋼品種最全的生產廠,已成功開發出具有完全知識產權、國內唯一的鋼軌在線熱處理生產線,年產量60萬噸,居世界首位。成都橋梁廠是以生產鐵路、公路交通等行業所需要的鋼筋混凝土產品為主的國家大型骨干企業。以上這些核心企業的技術力量和產業發展經驗,為軌道交通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可靠支撐。
二是技術和人才支撐。四川聚集了眾多軌道交通領域的科研機構。西南交通大學擁有發展軌道交通的雄厚科研力量和強大的科研平臺,擁有西部唯一的一個國家實驗室――軌道交通國家實驗室,以及牽引動力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軌道交通電氣化與自動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鐵二院先后勘察設計國內鐵路重要干線、支線上百條,承擔了北京、上海等20個城市軌道交通的前期咨詢和設計工作;承擔了尼日利亞、委內瑞拉、伊朗等多國海外工程設計任務;榮獲國家、省部級等500多個獎項,全院勘察設計收入排名連續多年穩居全國首位,2008年銷售收入29.8億元。中鐵西南科學研究院作為鐵路技術和工程研究的專業研究院,擁有先進的科學實驗和工程測試儀器設備和大批高素質的科技人員。
三是工程建設支撐。中鐵二局是全國55家優秀施工企業之一,位居全國500家最大建筑工業企業之首。在鐵路、公路、地鐵與輕軌、城際軌道交通施工領域已形成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多項核心技術,在國內同行業中居領先水平,2009年施工產值400億元;中鐵二局近年在鐵路市場份額占有率居各工程局前茅,2009年,鐵路建設投入7000億元,中鐵二局鐵路施工產值近300億元。中鐵八局獲得過5項國優工程,56項省、部級優質工程,生產的混凝土軌枕被評為國家級優質產品。中鐵二十三局具有鐵路工程施工總承包特級資質和城市軌道交通工程專業承包一級資質等十多項。這些擁有雄厚技術基礎和工程建設實力的優秀企業,在軌道交通建設上具有強大的競爭力。
面對軌道交通產業市場,四川雖然擁有良好的發展基礎,但產業綜合優勢卻并不十分明顯。原因主要在川的軌道交通研究機構及企業大都還處于各自獨立發展的狀態,并沒有形成產業聯動的合力。為此,四川省應該抓住機遇,利用已有的軌道交通產業優勢,搶占先機,盡快建立軌道交通產業聯盟,大力發展軌道交通產業鏈,鍛造高新技術及制造業新的增長極。
發展四川軌道交通產業的建議
一是統籌協調,制定規劃。建議省政府成立協調領導小組,積極推動我省軌道交通產業發展。把軌道交通產業發展納入“十二五”規劃,著重技術研發的整體性和適當的超前性,加大針對成套技術方面的研究投入,爭取高速動車組的生產。在貨運重載機車方面,繼續抓好電力機車生產,努力發揮強大的內燃機車制造優勢。在城市軌道交通裝備領域,四川乃至整個西部都還沒有城軌車輛生產企業,要充分利用四川投資的成都地鐵項目,支持本土企業獲得資質、進入這個領域。
二是建立聯盟,形成合力。由省政府牽頭,依托軌道交通龍頭企業,整合科研單位、設計單位、設備制造單位、施工單位和運營單位等,建立企業互相協作、資源整合的軌道交通產業聯盟。聯盟能以較低的風險實現較大范圍的資源調配,企業優勢互補、拓展發展空間、提高產業或行業競爭力。堅持自主創新和集群化的發展方向,以產業聯盟為牽引,加快相關產業的集聚,打造優勢產業集群。科學規劃、資源共享、能力互補、統籌協調與國家部委、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以及中央直屬企業的關系,建立有效合理的環境平臺和軌道交通相關企業院校協商議事的平臺,形成抱團走市場的機制,提升市場競爭力,力爭在全國的軌道交通產業鏈中得到更多項目支撐,在國際國內市場,向客戶提供軌道交通建設的方案。
三是布局園區,聚集產業。著力打造軌道交通制造及生產型服務業基地,推進軌道交通高科技產品產業化,以“中鐵二院?國家級綜合交通高科技產業中心項目”為紐帶,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融合發展生產型服務業,優化軌道交通產業發展環境,吸納技術含量高、經濟效益好、產業帶動力強的企業總部和職能總部,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以總部經濟為特征,以集中集約集群、功能集成為方式”的軌道交通產業集群。著力延伸軌道交通產業鏈,引進和培育國內外軌道交通機車車輛制造、軌道交通光機電與系統集成、軌道交通新材料與節能產業、軌道交通其他產業的研發、設計、孵化及高端制造企業總部,成套技術、設備、工程的系統集成及咨詢服務企業總部,軟件開發、現代物流及數字展示企業總部,工程設計、建設與運營的相關企業總部。以資陽市的機車產業園為基礎,利用成都一資陽工業發展區,擴建省級軌道交通裝備產業園,增加高速動車組、城軌車輛及其相關產業。對于園區在產業導向、重大產業化項目立項、用地、研發資金扶持、稅收、高科技企業的認證、招商引資等方面給予支持。
四是項目帶動,加快發展。組織省內有關力量,爭取500公里/小時線路實驗線在成渝線上實現;以西南交大“軌道交通國家實驗室”為平臺,爭取“高速列車智能監控中心”落戶四川;高速列車動力單元“空心車軸+碾壓車輪+電力驅動系統”目前以引進為主,鐵道部正組織國產化研制,四川最具有潛力,爭取鐵道部把重點放在四川。積極支持以南車資陽機車有限公司龍泉基地為主的盾構機設計、運用及養護技術的產業化;促進攀鋼和西南交大的合作,提升鋼軌焊接技術。
摘要 技術創新是推動環保產業發展的重要驅動力,本文闡述了技術創新對環保產業的重要作用,分析了國外技術創新助推環保產業的經驗;指出當前我國環保產業技術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并面臨缺乏政府資金投入和示范試點、技術和產品研發風險較大、利潤空間有限等問題;從跨越式發展、跟蹤逐步提高、強化政策支持等戰略角度,提出了未來技術創新推動環保產業發展的思路和建議。
關鍵詞 技術創新:環保產業;戰略思路
環保產業以防治環境污染、改善生態環境、保護自然資源為目的,是在適應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現實要求基礎上產生的,為環境保護提供物質基礎和技術保障。環保產業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環保產業,是擴內需、保增長、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的現實需要;是轉變發展方式,促進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是搶占未來制高點,提高國際競爭力的重大舉措。環境技術創新概括地說就是“一個從節約資源、避免或減少環境污染的新產品或新工藝的設想產生到市場應用的完整過程,它包括新設想的產生、研究、開發、商業化生產到擴散這樣一系列的活動。”通過技術創新以及技術實施相結合實現技術對環保產業的引領作用,具體表現為環境技術創新主體、技術創新風險、技術創新的動力與壓力三個影響因素。在環保產業發展的過程中,技術創新所起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技術創新已經成為環保產業發展最重要的驅動因素。環保企業要想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經濟條件下生存與發展,必須不斷適應環境形勢變化,緊緊依靠環境技術創新,才能走得更高更遠。
技術創新對環保產業發展的重要推動作用
技術創新是環保產業形成發展的直接驅動力
技術、市場和資本是產業發展的三大基本驅動力,其中技術創新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從根本上說,技術的發展能夠促進產業的形成、分化以及新興產業的誕生。人類歷史的經驗證明,第一、二、三產業的依次出現和地位的變化,都與技術的發展緊密相關。環保產業的形成與環境技術創新的發展是分不開的。環境技術創新在此基礎上得到了空前的發展。環境技術的發展必然導致環保設備與產品的出現。隨著環境類產品生產規模的日益擴大,環境技術創新將不斷推動環保產業的形成與完善,并成為環保產業發展的有力支持。
技術創新是環保產業取得突破性進展的關鍵
目前環保產業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產業之一,發達國家的環保產業已經成為其主導產業之一。經過多年發展,我國環保產業領域已經形成具有一定規模、門類基本齊全的產業體系,環保產業技術也不斷進步。但由于環保產業起步較晚,在規模上與發達國家相比有較大的差距,環保產業面臨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低、產業層次不高等問題,這些問題歸根結底在于技術創新能力不強,我國對于關鍵核心技術掌握不足,環保類產品的性能和效率有待進一步提升。
技術創新貫穿于環保產業發展的全過程
改善生態環境質量要綜合運用技術創新、科學認識創新以及管理創新,從工程、技術、生態理論的方法,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力度,促進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利用科技創新促進節能減排效果,通過新能源技術、能源清潔技術,新型污染治理技術,清潔生產工藝,廢物循環利用技術等,實現能源節約,污染減排。利用科技創新克服生態環境修復難題。通過綠色化工技術、生物修復技術、膜處理技術、重金屬修復技術等環保科技創新,實現生態修復和環境質量改善。技術創新作為第一生產力,貫穿于環保產業的所有戰略任務和全過程之中。發展現代環保產業體系,發展環保產品和裝備制造業,推進信息化與環保產業融合,促進環保產業由大變強,需要科技水平創新;發展現代環保服務業,提高環保服務業的比重和水平,同樣需要科學管理創新。只有借助環保技術的不斷創新,不斷發展有益于生態環境的綠色技術,壯大環保產業,才能夠解決關系民生的突出環境問題,讓人民群眾喝上干凈的水、呼吸清潔的空氣、吃上放心的食物。
技術創新促進環保產業發展的國際經驗
歐盟科技創新在低碳產業發展中的作用與經驗
歐盟不僅采取多種經濟措施來實施減排,而且大力加強氣候變化的相關研究,利用科技創新來應對污染減排與氣候變化。歐盟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開展了兩項大型“計劃”,分別是歐盟框架計劃和尤里卡計劃,旨在從生物物理學和社會經濟學的角度來評估氣候變化的原因和影響。另外歐盟還出臺了專門的低碳技術行動計劃,如戰略性能源技術計劃(SET)。
美國科技創新在氣候變化和清潔能源產業方面經驗
在溫室氣體減排方面,布什政府于2002年推出了跨部門的氣候變化科學計劃和氣候變化技術計劃,形成了美國完整的氣候變化科技計劃體系。氣候變化科學計劃在增進對由自然和人為原因引起的地球環境系統的變化的科學理解方面發揮著十分積極的作用。能源部牽頭的氣候變化技術計劃則在技術研究、開發、示范和商業化方面開展了大量工作,目前每年的預算投入超過50億美元。全球變化研究計劃和氣候變化技術計劃還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了下來,分別得到了1990年的《全球變化研究法》和2005年的《能源政策法》的授權。美國政府不僅致力于提高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認識,還促進溫室氣體減排技術的開發和部署。特別是奧巴馬執政后,美國政府致力于推動清潔能源技術的革命,以降低對能源進口的依賴,減少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同時創造綠色就業崗位,包括出臺“綠色就業與培訓計劃”。2009年出臺并于2011年更新的《美國創新戰略》強調,要發動清潔能源革命,加速清潔能源技術開發。該戰略指出,創新的能源技術將在21世紀的全球經濟中發揮重要作用。
日本科技創新促進低碳能源產業發展中的作用和經驗
在環境與能源領域,日本已經擁有領先世界的高水平技術實力。日本注重發揮科技污染減排問題上的關鍵作用,著力提高本國在綠色經濟與低碳技術領域的國際競爭力,大力發展低碳產業。在2007年頒布的《21世紀環境立國戰略》中提出,日本將通過發展環境和能源技術,創造新的經營模式,使環境保護成為激發經濟力和提升國際競爭力的新引擎,實現環境與經濟的雙贏;2008年通過了《涼爽地球——能源技術創新計劃》、《環境能源技術創新計劃》,并將二者作為邁向低碳社會的國家技術戰略。這兩個計劃規劃了重大技術的開發和推廣路線圖,利用技術路線圖,瞄準共同的目標和方向,并通過大型研發項目的集中管理建立不受干擾的研發體系,綜合推進創新性技術的基礎研究到開發應用研究。
德國科技創新對低碳能源發展的作用和經驗
德國政府十分重視綠色技術的開發與創新。2006年,德國聯邦政府出臺首個國家性戰略——《德國高技術戰略》。其中氣候保護領域在該戰略中起著主導作用。2007年,德國聯邦教研部廣邀代表科學界、產業界及決策部門的利益相關者,編制了一份綜合性的氣候研究戰略——《氣候保護高技術戰略》,為開發先進的節能技術和資源保護技術設定道路。為加快氣候保護方面的核心創新過程,縮短研發成果投放市場并轉化為產品與服務的時間,德國聯邦政府做出了相當大的努力來動員民營部門的研究能力。例如,德國科技界和經濟界就有機光伏材料、能源儲存技術、新型電動汽車和二氧化碳分離與存儲技術4個重點研究方向建立了創新聯盟。
我國技術創新促進環保產業發展的現狀與問題
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我國環保產業具備了一定的發展規模,快速發展的條件已經成熟。我國的環保產業已經從以“三廢治理”為主,成長為跨區域、跨行業門類齊全的產業體系,其中包含環境服務、廢物循環再利用、環保產品、潔凈產品四大領域。
據調查,2004年我國環保產業共有從業企業1.2萬余家,從業人員153余萬人,產業收入總額達到4500億元。2008年全國環保產業收入8200億元,從業人員200多萬人。2011年,全國環境保護相關產業從業單位23820個,從業人員319.5萬人,年營業收入達到30752.5億元,年出口合同額333.8億美元。2000年以來,我國環保產業年均增長率超過20%。
最近10年來國內環保產業發展的現狀及趨勢表明,技術不斷進步,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高。國家科技創新體系中更加突出環保科技。“十一五”期間國家啟動了“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中央財政投資30多億元,力圖解決我國水污染防治中面臨的重大科技瓶頸問題。通過自主研發與引進消化國外先進技術相結合,我國環保技術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不斷縮小,一般技術與產品可以基本滿足市場的需要。目前,我國環保產品已達3000多個品種,覆蓋了污染治理的各個領域。在大型城市污水處理、工業廢水處理、垃圾焚燒發電、除塵脫硫等方面,已具備成套設備自行設計和制造能力,降低了污染治理成本。
雖然我國環保產業已經具備良好的發展基礎,但與發達國家相比,總體上還處于產業化的初級階段,在技術創新方面還有較大的差距,自主創新能力還不強。一是我國環保產業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和知名品牌少,技術創新能力主要依托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沒有形成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模式。二是研究開發的核心技術由于缺乏政府資金投入和示范試點,難以形成規模,更無法推廣應用。三是環保新技術和產品研發以環境效益為主,風險較大,利潤空間有限,國家支持力度不夠。我國環保產業發展需要有關部門針對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等實際問題,能從創造市場需求以及技術進步等方面出臺更加實惠的政策,從而促進環保產業更好更快發展。技術創新促進環保產業發展的戰略思路
從國外經驗看,技術創新對環保產業發展進程是針對不同污染物,依據技術成熟度,分階段實施的,具有兩個特征:一是環境目標和市場開放政策的制定依賴于技術成本是否能被社會所承受;二是不同階段技術間具有較強的相互依賴性,早期的技術選擇決定了后期的技術發展方向。而目前針對我國的環境問題,在技術選擇和認知上與國外四十年前相比有了根本的不同,在確定技術創新對環保產業發展的戰略思路時,應從“跨越式發展、跟蹤提高、強化支持”的角度加以考慮。
“優先跨越式”技術刨新戰略
“優先跨越”就是在污染治理技術和裝備上實現跨越式創新發展。盡管環保產業的技術選擇非常繁雜,但每次產業的快速發展都依賴于一些核心、引導性的技術突破。近期,污水處理產業應以膜技術、材料和裝備突破為牽引,輔以污泥脫水、源分離等資源化利用關鍵技術的突破,集成新一代污水處理產業系統,摒棄發達國家所采用的污染物去除、水和資源的再生利用分離的技術路線,一體化地解決水污染、水循環利用問題,通過大規模的推廣應用,整體上帶動我國污水處理產業實現技術體系的跨越式發展。垃圾處理產業應摒棄傳統的以填埋為主的技術路線,在大中城市、東部城鎮優先選擇焚燒和資源化的集成技術,以廚余等生物質的綜合利用技術和焚燒技術在裝備、控制、材料等方面的技術集成突破為引導,帶動垃圾產業的跨越式發展,實現垃圾處置和資源最大化的綜合解決方案。
“緊跟逐步提高式”技術創新戰略
“逐步提高”就是在具有相對技術優勢的領域,進一步提高技術裝備水平和環保目標,迅速搶占市場,增強國際競爭力。近年來,在強制性減排政策推動下,我國在煙氣脫硫和除塵的技術應用和設備制造方面發展迅猛,已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并形成了若干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龍頭環保企業。例如,除塵領域的袋式除塵技術、電袋復合除塵技術和高效電除塵技術已在重點行業廣泛應用,并具有一定的出口優勢;煙氣脫硫石灰石一石膏濕法主流工藝設備,國產化率達到了90%以上,幾家大型脫硫公司已具備國際競爭優勢。在脫硫產業發展的基礎上,脫硝產業也已起步,目前有十幾家公司從國外引進煙氣脫硝技術,數家公司引進了催化劑生產線,部分煙氣脫硝技術和設備可以實現國產化。
滿足國家環保目標和治理重點環境污染問題的需求,提高未來環保產業的國際競爭力,要求我們提供必要的技術儲備。其重點包括:第一,重金屬污染治理和污染土壤修復技術和裝備。由于污染土壤修復技術和裝備復雜,綜合性和集成性強,其研發已成為世界各國環保產業競爭的重要方向。我國是一個重金屬和土壤污染嚴重的國家,具有一定規模的污染土壤數量多達數萬個,可形成8000億~15000億元的市場規模,但在技術裝備和工程經驗方面與國外有明顯的差距。抓緊實施湘江等地區重金屬污染治理的示范,加大技術攻關力度,為我國今后大規模的污染土壤修復做好產業準備。第二,關鍵環保材料的生產技術。環保材料是環保裝備的基礎和關鍵產品,也是環保技術裝備的競爭力所在,我國在諸多高端環保材料生產中與國外主要供應商還有較大差距,需要繼續加大技術攻關力度,包括高強度的膜材料,袋式除塵器濾料(PPS)的原料粉體,脫硝催化劑的原料等,這些材料國產化后可使治理成本下降約30%,具有明顯的產業效益。我國“十三五”期間預計可形成3000億~5000億元的市場規模。第三,關鍵裝備的儀器儀表和控制技術。環保產業的競爭對精密儀器的依賴越來越大,我國在環境監控和采樣設備,污水處理系統在線控制,垃圾焚燒安全控制等領域均需加大技術攻關和創新力度,形成具有競爭力的品牌產品。我國“十三五”期間預計可形成800億~1000億元的市場規模。
“強化支撐服務式”技術創新戰略
“強化支撐服務”就是通過規劃、政策、資金、人才引導、國際合作等,加強技術創新對環保產業的推動作用。
在發展規劃上,需將環保科技創新的研究和開發優先列為國家、地方和部門的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和年度計劃之中,貫穿于能源、工業、農業、城鎮化、環境保護等各領域規劃之中。
從標準體系上,創新建立健全綠色技術創新標準體系。標準化是技術創新的重要內容,也是產業化水平的主要標志之一。通過編制環保產業標準體系建設方案,制定并實施環保產業標準化推進計劃。優先建立水環境、大氣環境、土壤環境技術標準體系;加快制定適用于低碳經濟、清潔生產審核、循環經濟與生態工業等技術規范。
在體制安排上,要不斷構建產學研有機結合機制,大力培養環保產業創新型科技人才,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基于市場的技術研發推廣和示范體系,不斷開展環保技術的原始理論創新、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形成完備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環保科技創新體系。
在創新投入上,要進一步加大環保產業的科技創新投入,加大重點工業企業綠色和清潔技術研發資金和政策支持,對從事節能環保創新技術做出較大貢獻的企業,對其進行提供政策和資金方面的獎勵,大力支持環保產業關鍵技術及重大技術裝備產業化示范項目建設,推動環保產業技術成果轉化,不斷促進和實現企業自主創新、自主減排的發展氛圍與機制。
在國際合作上,要在正確分析自身的內部條件和外部環境的基礎上,積極引進先進技術,消化吸收適合中國國情的國外先進技術和裝備。要做好技術選型、技術消化、技術后續開發三個環節,提高我國環保產品的技術含量和水平,抓好技術專利和知識產權。對大型環保裝備引進、消化、吸收的基礎上進行技術創新,加快國產化步伐,并逐步增加這些產品的出口,提高環保產品出口占我國出口貿易中的份額。
主要
參考文獻
[1]呂永龍.環境技術創新及其產業化的政策機制[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3.
[2]韓濤.環境技術對環保產業發展的影響研究[D].泵南大學,2006.
銀行卡產業作為現代金融業一個重要產業平臺,是經濟發達、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隨著我國銀行卡的快速發展,銀行卡業務已成為金融業中間業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促進社會消費增長,支持經濟發展的同時,也日益成為商業銀行參與國內國際市場競爭、實現金融創新的重要手段。銀行卡業務以其巨大的市場空間、誘人的利潤空間和對分支機構依賴程度低等特性勢必使銀行卡市場的競爭更加激烈,銀行卡產業在面臨良好發展機遇的同時,也將面臨一系列的問題和挑戰。為全面了解永善縣銀行卡產業發展現狀,著力解決銀行卡產業發展的瓶頸制約,有效提升銀行卡產業競爭力,推動銀行卡產業全面、協調、健康發展。現就我縣農村信用社銀行卡產業發展現狀和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成因淺談幾點看法。
一、 Xx縣銀行卡產業發展現狀
xx縣位于烏蒙山脈西北面的金沙江南岸,總面積xxx平方千米,海拔xxx米,距xx市xxx公里。距昆明(省會)xxx公里。全縣轄十五個鄉(鎮)、xxx個行政村、xxx個村民小組。常年居住漢、回、彝、苗等xx個民族。2011年末全縣總人口xxxx人,其中農業人口xxxx人,農村實有勞動力xxx萬人。目前有正在建設中的中國第二大,世界第三大水電站,距離縣城三公里。
xx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轄內營業網點xx個,遍布城鄉。截至2011年末,各項存款余額xxx億元,各項貸款余額xxx億元,實現營業收入xxx億元。累計發卡xxx張,累計新開卡xxx張。安裝ATM機xxx臺,發展POS特約商戶xxx戶,安裝 POS機xxx臺。我社營業網點點多面廣,并隨著近年來深化體制改革步伐的加快,不斷建立健全內控制度及監督體系,金融電子化迅速發展,資金運行平穩,資產質量逐年提高,為開展銀行卡營銷工作創造了良好條件。
二、發展銀行卡的現狀及面臨的困難。
xx縣城有工行、建行、農行、郵政儲蓄銀行和信用社五家金融機構,競爭激烈。從目前xx縣農村信用社銀行卡市場發展的現狀看,產業化程度低、用卡率低、受理市場發展緩慢已成為制約銀行卡產業發展的瓶頸,亟須引起高度重視。
xx農村信用社目前發展金碧卡,主要是通過工資、農民工外出打工開戶,農戶小額信用貸款(惠農卡)等方式發出,絕大多數人僅將銀行卡作為收發工資和取款的工具。加之刷卡消費宣傳力度不夠及縣級鄉鎮刷卡受限,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用卡人的積極性,發卡率不高。同時,也有的網點只是為了完成發卡任務,沒有認真挖掘市場潛力,銀行卡宣傳力度不到位。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1、發卡量不大,用卡率低,持卡消費不積極。xx縣農村信用社所發出金碧卡近半數以上的持卡人處于被動用卡狀態,絕大多數人僅將銀行卡作為收發工資和取款的工具,特別是鄉鎮一級信用社,有的為完成發卡任務,對農戶大量發行金碧卡,農戶覺得記密碼麻煩,不如用存折直觀,因此“睡眠卡、半睡眠卡”大量存在。
2、受理市場發展緩慢,特約商戶數量少且發展的商戶大多為個體工商戶,持卡人用卡消費意識不強。據調查有80%的消費者愿意使用現金消費,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持卡人的用卡率。
3、受理環境建設滯后。受經濟條件影響ATM機數量較少,鄉鎮鎮信用社還沒有被覆蓋,多數客戶的銀行卡在外出時才使用。
4、銀行卡功能單一。銀行卡多以存取款作為業務重點,結果是銀行卡僅僅是作為一張“電子存折”在使用,卡的內涵沒有得到真正的發揮,只是一行一卡,一張卡不能處理所有的繳費業務,給客戶帶來諸多不便。
5、特約商戶手續費較高,使商戶望而卻步。目前商業流通領域已進入微利時代,商戶要按交易金額交手續費,安裝POS積極性不高。一些特約商戶雖然安裝了POS機具,但卻將其放在不起眼處,且收銀員嫌操作手續麻煩,除顧客要求刷卡外,一般收銀員不愿主動提醒顧客刷卡消費,特約商戶積極性不高。
6、銀行卡知識宣傳不到位。首先是客戶對如何正確使用銀行卡知道不多,有些持卡人認為銀行卡只能到ATM機取款,卻不知道還可以刷卡消費等等。其次,許多商戶不清楚如何申請安裝POS機具及安裝費用,主動申請安裝的少。加之縣域小,大型點的商戶都已安裝POS機。
7、銀行卡專業人員素質有待提高。銀行卡業務自身的特點,客觀上決定了銀行卡業務人員既要懂傳統業務和中間業務,又要掌握高科技知識的復合型人才,目前信用社銀行卡專業人員明顯不足,尤其是高素質的專業人員,一些業務員甚至不知道銀行卡跨行交易收益如何分配。
8、銀行卡犯罪層出不窮,持卡人的用卡安全感有待提高。
四、加快銀行卡業務發展的建議。
1、積極開展銀行卡知識宣傳。要大力宣傳銀行卡聯網通用的作用,要采取掛圖、張貼畫、板報、宣傳資料等多種形式,加大宣傳教育,特別是對社會公眾的宣傳力度,提高銀行卡的社會影響力,在特約商戶的受理點要張貼醒目的標志和公開投訴電話,以利于及時處理交易中出現的問題,要積極宣傳鼓勵刷卡消費的措施,明確并宣傳刷卡消費不收費。此外,還要廣泛宣傳安全用卡知識,提高持卡人對銀行卡犯罪的警惕,增強風險防范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