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觀察植物的作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高等學校 圖書館 服務職能 科技查新
中圖分類號:G48 文獻標識碼:A
傳統圖書館的職能主要是保存文化典籍和提供借閱服務,現代圖書館的基本職能產生了一定變化,提升為“保存文化遺產、開展社會教育、傳遞科學情報、開發智力資源”四個方面。為與現代圖書館職能提升相適應,圖書館應該也必須采取相應的新型服務舉措應對,科技查新工作是目前業界較為關注和認可的、高校圖書館為提升現代圖書館服務職能而采取的重要對策,而且有許多高校圖書館還積極創造條件,爭取申報教育部正式查新站,除目前教育部批準的哈爾濱理工大學等6個籌建院校外,據坊間傳聞,還有30多個院校擬于近年向教育部提出申報正式科技查新工作站請求。
1 高校圖書館開展科技查新工作動因
為適應現代圖書館職能的變化,許多高校圖書館想出了很多服務新招,推出了許多新的服務舉措,如加大電子信息資源的收藏,制作資源利用網絡教學視頻,開設文獻信息檢索課程,大力宣傳館藏信息資源的檢索、利用方法等等,目的是為了吸引讀者更多地利用圖書館資源,提高資源投資利用效率,但實際效果不盡人意。據統計,高校圖書館目前的資源利用率只有大約30%,就是有70%的資源長期束之高閣,無人問津。圖書館公眾吸引力降低,讀者到館率下降是圖書館共性,也是世界性問題。2013年5月,國際圖書館協會聯合會(IFLA)在西班牙巴塞羅那召開的會議上透露,通過對全球59個城市圖書館的調查發現,圖書館對公眾的吸引力下降了。調查顯示,相比2009年,2010年全球圖書館讀者的實際訪問量下降了16.8%,網絡虛擬訪問量減少了19.1%,而讀者對圖書館的信息需求量則降低了23%。對此,上海圖書館館長吳建中在上海圖書館建館60周年的2013年7月22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這些數據只能說明一個問題:傳統圖書館的讀者群在逐漸流失。要想適應時展要求,我們必須進行轉型”。科技查新能為科研立項、成果鑒定提供客觀文獻依據,有效避免科研工作的低水平重復,對促進高校教學、科研整體水平的提高,可以為教師提供信息檢索幫助,節省科研人員查找信息資源的時間與精力;對圖書館自身而言,科技查新有助于提升圖書館深層次的信息服務水平,提高圖書館在行業內的影響力。為此,作為深層次的信息服務,查新服務被業界認為是圖書館深化服務職能及拓寬服務領域的重要途徑之一,并作為高校圖書館積極主動開展的一項重要的、新型的服務項目和特色服務,我國許多高校圖書館因此而主動開展了實際的科技查新服務,而且有些高校正積極爭取申報正式的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開展科技查新工作是高校圖書館面對現代圖書館基本職能發生變化的最大動因,是高校圖書館繼開設文獻信息檢索課教學課程后而采取的又一新型舉措。
2 科技查新的內涵與發展
科技查新是在科技文獻檢索和科技咨詢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項新型的科技信息服務業務,萌生、發展于我國科技體制改革。我國科技查新工作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是國家科技部(原為國家科委)為了避免科研課題重復立項和客觀、公正、正確地評價科研成果的新穎性,以及為了對科學研究和科研成果進行更加科學合理的管理而開展起來的一項情報工作。
我國的科技查新工作最早可以追溯到1985年的“專利法”實施。當年,為配合“專利法”的實施,我國一些科技情報機構開始檢索各國專利,從此開展了具體實際的專利查新工作。全國高校圖書館開展查新服務始于1992年,教育部于1992年和1995年在直屬高校共設立15所“高等學校科技項目咨詢及成果查新中心工作站”,高等學校因此而有了自己的查新工作站,教育部正規的科技查新工作從此開展了起來。2003年教育部對查新站進行重新認定,當時在教育部直屬高校中設立了29個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截至2012年12月,教育部先后六次評審、認定了84個教育部部級查新工作站。
3 高校圖書館開展科技查新工作的重要性
3.1 對學校教學科研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教學和科研是我國高等學校目前最為重要的兩項任務,高校各項工作都圍繞教學和科研而開展。圖書館所開展的科技查新工作,首先對學校教學工作的開展能產生一定的促進作用,因為學校教學人員向學生所傳授的知識不可能一成不變,而是需要不斷更新,科技查新可以有效地獲取新的理論知識、新的研究成果和新的教學方法,提供教學人員借鑒、利用。科研方面,科技查新可使科研人員了解科研選題的研究歷史、現狀以及最新研究動態等信息,克服科研課題立項盲目性,提高課題立項成功率。同時,查新工作可為專家提供準確評價科研成果水平必要的文獻信息依據,減少鑒定、評獎的失準現象,保證成果鑒定、評審的權威性和科學性。
3.2 可以有效地促進圖書館的自身發展
申報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在信息資源、人才隊伍和技術設備等各個方面都有嚴格的“硬性”指標要求,為此,開展查新工作和進行查新站申報,圖書館會加快館藏信息資源及網絡自動化建設步伐,努力提高查新館員素質與水平,科技查新的開展能使圖書館的文獻信息資源得到更加充分的使用,能拓寬圖書館的業務服務范圍,提高圖書館深層次信息服務水平,顛覆圖書館“借借還還”的服務形象,提升圖書館在學校中的影響力和學術地位,因此查新工作必將有效促進圖書館自身的建設與發展。
3.3 為地方企業、社會經濟建設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務
高校圖書館開展科技查新工作,除可以為自己學校的科學研究工作,諸如科研課題與評獎申報、科研項目結題和博、碩士論文開題等提供查新服務以外,也能為學校所在地區甚至周邊城市學校、企業的科研立項、成果鑒定、博士論文開題,以及企業的產品研發,地方政府決策提供查新服務,對區域內學校實現創新、推進地方經濟發展和建立創新型社會提供服務,對于提高圖書館和學校的外界影響力和社會形象有積極作用和意義。
4 結語
高校圖書館在學校中的地位長期較為低下,與長期簡單從事借借還還等服務不無關系。因此在知識經濟條件下,在做好讀者服務工作同時,要承擔學校教學與科研創新信息咨詢服務工作,積極開展查新服務。只有這樣,圖書館才能更好地體現自身價值,也才能受到師生歡迎。
參考文獻
[1] 調查顯示圖書館讀者群在流失拉回讀者需革新[N].中國文化報,2012-7-23.
其一,小學生寫自然界中的景色,就是去觀察使人心情愉快的景物,正所謂:“閱盡人間春色,風景這邊獨好”。
其二,讓小學生寫自然界中的某種植物,就是讓小學生了解這種植物的種子是什么顏色,什么形態,它在什么時間播種,幼苗的形態特征,植株的形態特征,根、莖、葉、花、果實都要仔細觀察。特別要了解植物果實的作用等。只有獲得了這些具體信息材料、寫出來的植物才生機勃勃,充滿活力。
其三,寫一種動物,觀察動物也要從它的繁殖方式開始,了解動物是胎生,還是卵生。動物小時候的形態特征,生活習性,重點是它的作用,對人類的益處等。了解和掌握了動物的這些信息,就能把動物寫的生動、具體、活靈活現。使人們知道怎樣對待動物,從而去保護動物和動物和諧相處。同時也感悟到動物給人類生活帶來的樂趣。
其四,寫人。要懂得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道理。對人的了解主要去了解各類人群愛崗敬業的精神,歌頌人們熱愛職業,就是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就是報效祖國的具體體現。只有這樣接受人類活動的各種信息,才能尊重所有人的勞動,才能去觀察接受各種人的活動信息,弘揚民族精神,讓高尚人的精神發揚光大,催人奮進。
其五,記事。讓小學生深入生活、觀察生活、接受生活。讓小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信息,讓學生多了解弘揚時代精神的事,掌握時展主旋律,歌頌具有時代精神的事跡。
在獲得觀察信息的基礎上,教師要教給學生如何巧妙地表達以完成作文。小學生要想寫好作文,還要多閱讀有關描寫景物、植物、動物、寫人記事的文章,去學習別人的寫作方法。
(一)怎樣寫物品
1、抓住特征
從大小、形狀、顏色、質地(制造材料)等方面,對所寫的物品仔細觀察。因為不同的物品有不同的特點,即使是同一種物品,也會有某些席位的區別,也有它自己的獨特之處。抓住物品的特點寫,就是抓住了這一物品是區別于另一物品的地方寫。
2、按照一定的順序
(1)按總――分――總的順序寫。
(2)按物品各部分的空間順序寫。
(3)有的物品,須按先外后內的順序寫,即先寫外表,后寫內里的順序。
3、狀物需要想象和聯想
展開想象和聯想,不僅使所狀之物更加具體生動,還可以開拓作品的意境,增強文章的感染力。
(二)怎樣寫動物
大多數小學生都喜愛小動物,看了以后總想把它們寫出來。到底用什么方法,才能寫好描寫小動物的作文呢?
1、寫外形
首先,觀察小動物(包括昆蟲)的外形,一般是寫小動物的靜態。在觀察時,包括顏色、長相、個頭都要如實寫出來。其次,要抓住特點,不能面面俱到什么都寫。三是按順序:先整體-再局部-最后整體。概括寫整體,具體寫局部,用總分關系的句群。最后,為使描寫更形象、具體,要展開豐富的想象,恰當地運用比喻。特別要注意提醒小學生“像――”、“猶如――”、“仿佛――”等喻詞的使用。
2、寫習性
寫小動物,還要細心觀察它們的動作、靜態和生活習性,這些是小動物的動態方面。例如寫它們吃食物、嬉戲的樣子,相互追逐爭斗的情形,如何筑巢、休息的情況等等。
小動物也有感情、情緒,這要靠小學生從它們的叫聲和動作中,用擬人的方法去體會和想象,這樣就能寫出小動物的性格,顯示出它們的活潑和可愛,實際上也就寫出了小學生自己的感情。
(三)怎樣寫植物
提起植物,小學生的腦海里會出現許多花草樹木的樣子,但是要將平時熟悉的植物寫成作文,很多同學卻感到很難,有的覺得無話可寫,有的三言兩語就寫完了。怎樣才能寫好植物呢?首先,寫前要細心觀察所寫的植物,并做觀察記錄。觀察時,先看整體的形狀(外形)特征;再看顏色、枝葉的細部特征及生長環境,并把所看到的詳細情況記錄下來。其次,安排好寫作順序。
1、可以從整體到局部
先寫植物的整體特征,再寫它的局部特征。例如以主干、枝、葉、花、果等為序,并突出寫其中的一兩部分。另外寫的時候,要求學生從各個角度去詳細地描繪、刻畫。例如描寫樹葉,就寫它們的形狀、顏色和給人的感覺等;描寫花,就寫它們的大小、香味、色彩、花期等,使人有如身臨其境。
2、按照植物的生長過程進行觀察
很多植物的生長、發育、開花、結果直至衰亡,每個時期的形態各不相同的,所以,可以按照植物的生長過程進行觀察。
3、寫觀察日記
可以用寫觀察日記的方法。來描述某種植物在一段時間里的生長、發育情況。
4、以四時變化為序
很多植物在不同的季節里各具特色,所以,還可以其四時的變換順序。
5、托物抒懷,借物詠志
寫植物,不能僅僅停留在對外形和色彩的描寫上,還應該在文章中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感悟人生的哲理、高尚的道德情操、對美好理想的追求等等。用這種方法,要借助例文進行必要的指導,培養學生豐富的聯想能力,在描摹植物形態的同時,賦予它們一定的象征意義。
很多狀物類記敘文常常是通過描摹物體的外形特點,來揭示某種深刻的意義。作者先描寫了物體的外形特點,再寫物體做過的動作過程,最后由這件物體聯想到農民,想到農民們也像該物體一樣辛勤地播種、耕耘、收割,“為別人貢獻多,為自己留得少”。這樣把物體與農民聯系起來,突出農民們辛勤勞動,為大眾服務的精神。這樣的描寫,文章才有一定的思想性、可讀性。
怎樣才能使狀物文章的寫作目的明確呢?
首先要仔細觀察所寫的物體,熟悉并掌握它的特點,分析思考這些特點與人或事之間有什么內在聯系。
關鍵詞:低年級;作文;培養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8-382-01
低年級的小學生,無論是在課內,還是在課外,只要有機會,他們就會嘰嘰喳喳地說個不停。從這點可以看出,七八歲的小孩子在心理上有較強的口頭表達欲望。因此作為教師應抓住這個好機會,從一年級開始,也就是在教學讀拼音,認字形的同時,就要引導他們口頭作文。讓他們在說話的過程里得到作文的啟示。如果作文的起步早的話,整個小學階段的作文難度的坡度就會相對減小了。不過剛入學的小孩子,他在說話的時候往往不懂得說完整的一句話。例如:你問他,樹上有什么?他就會脫口而出“小鳥”,而他不會說“樹上有小鳥”。所以在教他們作文之前,首先要教會他們說完整的一句話。我覺得低年級學生的作文能力就應該從以下方面來培養:
一、形式多樣,激發學生樂于口頭作文
興趣是小學生最好的老師,要讓學生把口頭作文作為自己的人生樂事,就必須采用多種形式,激發學生的興趣,如:我們平時教學中的學生造句,看圖說話,聯想說話,回答問題等形式。具體做法可以為:“說一句話”、“讀后說”、“表演說”(即講故事),“觀察實物說”、“模仿動作表演說”“觀看投影或錄像說”等等。總之,要把口頭作文形式多樣地在語文教學中自然地進行。例如:對剛入學的小學生,可以讓他們向老師、同學做做自我介紹,說說家庭成員的情況等。“你家住在什么地方?家里有幾口人?爸爸媽媽做什么工作?”小學生知道的事,他很樂意說,而且會個個爭著說。同時也可以讓學生回家向家人介紹自己的學校、班級、老師和同學的情況。也可以通過“打電話”、“開班會”等游戲形式說說“我學會了什么?”、“我今天做了什么事?”、“我喜歡……”等,這種讓學生有目的、有對象地表達,使他們對說話產生極大的興趣,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口頭作文的能力。
二、引導觀察,展開想象,豐富口頭作文的材料
由于低年級學生的識字較少,所以閱讀量也不多,口頭作文材料都得觀察而得。我們應引導學生學會觀察,讓學生觀察插圖、圖畫,觀察周圍的人、事或物,并走出教室參加豐富多彩的活動。觀察奇妙的自然現象……讓學生在觀察中獲得知識,在觀察中活躍起來。例如:春天來了,周圍的事物都發生了變化,趁著《春天的色彩》一課,提醒學生觀察春天的變化,到田野中去看看,然后再說一說,結果他們都繪聲繪色地說出“桃花開了,柳樹發芽了……”花草樹木的變化,這說話開展得很順利,孩子們都爭著說,唯恐自己落后。
同時,低年級的學生還富于幻想。小學生的想象總是由直觀性向現實性、抽象性發展,常把事實加以夸大或縮小,或是將事物神話化。低年級的作文大多是看圖說話、寫話,這就不僅僅要求學生仔細觀察,還得透過圖畫,展開自己的想象。新課標教材第三冊第八單元口語交際,題目是《有趣的動物、植物》,題目是這樣要求的:你喜歡動物、植物嗎?把你看到或了解到的動物、植物,講給同學聽,聽了以后有什么想法,大家交流交流。再評一評誰講的內容有趣,誰說得好。這樣就能好好地訓練學生的給出了、想象力。通過這樣的引導,學生才知道說什么,怎么說,就有話說。新課標教材第二冊口語交際的題目為,《未來的橋》,題目要求,未來的橋會是什么樣子?分組展示圖畫,互相講講自己的畫。這更能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根據自己畫的橋,說說它的形狀,有什么好處。
三、訓練表達,口述要有中心,較具體
口頭表達是作文的基本,低年級的學生在識字造句的同時,就應該抓緊進行口頭表達訓練。即學生能按一定順序,有中心,較具體的口述,就應該開辟活動的渠道,讓學生進行有效的訓練。
例如:以上所舉的《春天的色彩》一課,在教學時,可以讓學生認真讀書,在讀懂了課文內容后,將學生帶到野外,讓學生看看春天的色彩是怎樣的,人們在春天里植樹、播種、插秧的場面,要求學生認真觀察農民伯伯在干什么?草地上的花草樹木有什么變化,展開想象,看看桃花是什么顏色?柳枝是什么顏色?并要求他們用“春天多美啊!”作口頭練習說話,學生通過實地觀察,個個的覺得有話可說,有話要說了。回到課堂后紛紛舉手,把剛剛看到的畫面說出來,課堂的氣氛活躍熱烈,說話的效果不錯,都較有中心、有條理,語句通順。
關鍵詞:習作教學;片段訓練;方法指導
中圖分類號:G6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2)-08-0107-01
提起作文,學生害怕,老師頭疼,家長擔憂。在教學中也發現怕寫作文的學生里,有95%的是“無米下鍋”,感覺沒啥可寫,所以在教學中要讓消除“逃”作文、“假作文”,就得讓學生“有米下鍋”。而語文學習中,寫作文又成了許多同學的“絆腳石”,許多孩子都在為“無米下鍋”、無法寫作而嘆息。管建剛老師曾說,習作是什么?就是兒童的一種言說自由,兒童愛作文是與生俱來的。按理說,學生應該樂于作文,喜歡作文,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相悖的情況呢?通過實踐,我覺得片段作文練習四步走可以讓孩子們輕松搬石、“有米下鍋”愛上作文。在寫作教學中筆者做了以下的嘗試:
一、幫助孩子明確片段作文的目的,激發寫作興趣
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尊重與鼓勵學生能促進學生不斷進步。為了能夠讓學生產生寫作的愿望,對寫作有興趣,我在教學實踐中,注重以多種形式鼓勵學生寫作,如評選小作家,對于那些寫話能力較強的孩子,讓他們當選小作家,并上講臺讀自己寫的話,給他們創設展示自己才能的舞臺。如,評選佳作獎,獎勵給他們一面紅旗,一個大拇指,教師幫助孩子修改片段參與投稿等等。這些豐富多彩的激勵形式,讓學生增強了自信心,愛上了寫片段。在寫作之前我常常和孩子們一起過賞析片段作文,讓孩子們體味寫片段作文的好處,嘗到片段作文的甜頭,進而讓孩子愛上片段作文。即讓他們體會到:①片段作文可以消除寫作畏難情緒,激發作文興趣,幫助孩子擁有真摯的寫作情感和積極的寫作興趣。②片段作文可以幫助提升作文基本功的訓練,掌握寫段的基本技能,為寫整篇作文打下基礎。③片段作文可以發展我們細微觀察的能力和“寫具體”的語言表達能力。④片段作文可以養成多動筆、愛動筆的良好習慣。⑤片段作文可以為寫整篇作文積累素材。讓孩子走近并走進片段作文。
二、和孩子們一起確定片段作文的內容
在幫助孩子們明確了片段作文的目的后,就要根據學情和孩子一起確定片段作文訓練的內容,有的放矢地進行片段習作訓練。一般來說片段作文的內容大體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觀察圖畫寫片段。即在看到觀察單幅彩畫以后,寫一段話。另一類則是觀察事物寫片段,它包括以下6個內容:①觀察人物寫片斷②觀察一件事寫片段。③觀察靜物寫片段。④觀察景物寫片段。⑤觀察動植物寫片段。⑥觀察一個場面寫片段。
每次進行片段作文時,一定要依據實情確定的寫作內容,這樣才能循序漸進地進行片段作文,進而提高寫作水平。
三、引導孩子掌握并恰當運用片段訓練的方法
方法得當了,才能讓片段作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通常可以從以下幾點著手:
1.選擇材料要對口,避免脫題。寫片段前,要認真學習并理解本次作文的要求,先弄清要求寫什么,然后對擇口選材。否則便會脫題,所寫非所要。
2.抓住順序去觀察。觀察是作文的基礎,在明確了“寫什么”之后就要有序、有重點的進行細致觀察,為言之有物、言之有形奠定基礎。
3.抓住要素去敘述。在細致、有序、有重點地觀察之后,就要解決表達的問題了,即“怎么寫”的問題,通常在寫記敘文時,要突出記敘文的六要素。其實寫人、記事、狀物、寫景等的片段練習也是有要素可抓的。如寫人物外貌的片段可以抓住人物的身材、長相、衣著三要素來寫一段話。寫事的片段可以抓住一件有意義的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三要素來寫一段話。而寫靜物的片段則可抓住靜物的形狀、大小、高低、色彩、功能這五大要素去寫。寫景物的片斷,就可以以景物的住置、景物中所含的各種事物、景物的靜態和動態,以及自己的想象這五個要素來寫。寫植物的片段,又可以以植物的形狀、顏色、功用這三大要素來寫。寫一個場面的片段,則可抓住時間、環境、眾多人物、動態四個要素來寫。如果能抓住了這些寫作要素來寫的話,片段作文便可言之有物了。
4.劃分層次來記敘。有了細致的觀察,抓住了事物的要素和特點,就要分層記敘。也就是將一段話,分成幾個階段,幾個層次來寫。這樣才容易把片段寫具體、寫詳細。我們可以按比較常用的構段方法來寫作,如此便可讓片段言之有序,且枝繁葉茂了。
四、持之以恒,堅持片段寫作
沒有誰天生就是寫好作文的,那些寫作優秀的人有個共同的法寶——持之以恒。他們都在不停地觀察、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寫作、不停地修改,他們的寫作水品才在不停地提高。一兩次片段練習是絕不會有什么奇效的,所以一定要堅持真誠地、得法地寫作,這樣在循序漸進和潛移默化中,寫作水平才會逐步提高。
觀察力是心靈的雷達,張開它,才能將知識的信息一一捕捉。要想寫好作文,不深入生活認真觀察,那是絕對不行的。沒有對自然景物的仔細觀察,就不會有“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沒有對江邊景色的仔細觀察,就不可能有“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而在觀察活動中,意識是最活躍的因素,積極、正確的意識活動有助于學生把握觀察對象特征、獲取知識、增強觀察力。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應該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觀察意識。
一、樹立典型意識,使表達抓住事物特征
所謂典型意識就是在觀察活動中,抓住諸事物中有代表意義的事物或是一事物中有某個特征的方面進行細致觀察,同時進行分析、思考、比較,進而抓住事物的獨特之處。在作文中寫好這個“獨特之處”,并合理地將“點”和“面”結合起來,文章就能中心突出。如果面對事物將目之所及的部分盡收眼底,寫出來的文章就成了面面俱到的“大雜燴”。
比如寫一個人的外貌時,如果教師不指導學生抓住人物特征進行觀察描寫的話,那么寫出來的人物外形就會相差不大,甚至會出現描寫這個人或那個人都可以使用的詞句,可謂千人一面,寫到人物就會這樣:一頭烏黑的頭發,濃濃的眉毛,高高的鼻子,一雙眼睛炯炯有神……同樣是眉毛、眼睛、鼻子,人與人卻長得不一樣。只有讓學生樹立典型意識,抓住被觀察者的與眾不同之處,才能把人物描繪得栩栩如生。
二、樹立聯系意識,使表達井然有序
教學中,常常見到有些學生在觀察時能抓住事物的特征,但是敘述時,卻七零八落,沒有中心。究其原因,是他們在觀察時對事物的整體沒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和認識,更沒有把觀察到的事物聯系起來其中表達一個中心。因此,培養學生正確的觀察意識,應該培養學生學會用聯系的、全面的眼光觀察事物,切忌只看到事物的一個局部就貿然下結論,以偏概全。
對于小學生來說,要做到這一點,的確不容易。因為他們觀察能力還不全,往往在觀察事物的時候,知道抓住特征,卻又忽視了事物之間的聯系。所以在指導學生觀察時,首先要明確觀察目的;其次要做到觀察有序。靜止觀察時要注意遠近、上下、里外、左右、前后、南北、高低等。如觀察一種植物,教師在指導觀察時,首先就應該讓學生明確植物由哪幾部分組成?這幾部分是怎樣聯系在一起的?按什么順序去觀察?最引人注目的是哪些部分?通過這些問題來引導,使學生既注意了全面觀察,又不忽視植物有特點的部分。移動觀察時要做到景隨步移,記敘時把觀察點交代清楚。如“我走進這條大街……”、“我來到了大街最熱鬧的地段……”、“我到了大街的盡頭……”。把觀察點一一交代清楚,景物隨步子的移動而變化,讀者就不會感到突然和凌亂了。當然,觀察時的順序并不拘束于一種形式,我們還可以用時間順序、由此及彼的順序……,但是一定要給人以完整的印象,這樣,寫出來的作文自然也會層次清晰,條理分明了。
三、樹立細節意識,使表達生動具體
細節,就是生活中的細微末節,包括萬事萬物的瞬息變化。細流之匯,可成大海。指導學生觀察和描寫時,不可忽視細節。小學生在觀察時,往往喜大求全,導致提筆難言,甚至有題材也寫不具體,如蜻蜓點水,淺嘗輒止。要知道,生活中哪能天天有大事發生呢?然而,細節卻無時不有,無處不有。因此在指導學生觀察時,要樹立細節意識,要學會捕捉生活中的細節。別讓那些千差萬別、多姿多彩的細節悄悄地從眼皮下溜走了。
四、樹立想象意識,使表達更富感染力
觀察離不開思考,離不開想象。觀察是有思維活動參與的知覺過程,它總是與想象聯系在一起的,想象是對觀察到的事物在頭腦中進行處理、升華,可以加深觀察的印象,牢記不忘,只有邊觀察邊想象,才能更全面而深刻地認識事物。也只有這樣,才能做到真正有發現,有所收獲。
五、培養長期意識,使觀察成為習慣
一、培養兒童觀察的興趣
兒童觀察的興趣是很廣泛的,他們能從書本上以及千變萬化的大自然中攝取智慧的花朵和知識的畫卷。例如: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習作《介紹我自己》,我請兩位差別較大的同學來到講臺上,讓其他學生說說他們之間的不同,再由這兩位學生說說自己的興趣愛好喜惡,將兩人加以區分,大家用筆寫下來,寫后念給大家聽。學生通過這樣的觀察總結,認識到寫人物的時候,要寫出每個人物的特色來,寫出他的與眾不同。寫得好的,其他同學給予了熱烈的掌聲。這樣一來,學生的興趣很高,觀察的也非常仔細。在寫自己的時候,有些同學更是拿出了小鏡子觀察自己。創設情境,也能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有一次作文課,我讓學生動手制作自己的手工作品,可以合作來制作。除了美術課,很少有語文課來制作手工,而且沒有條件限制,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學生的興趣很濃厚,很仔細的制作每一個環節。制作結束后,老師板書了習作主題《我的小制作》,學生頓時恍然大悟。接著我進行了簡短的指導,然后讓學生動筆寫作文。結果每個學生都寫出了自己剛剛的制作過程,步驟清晰,有的學生還寫出了自己在制作手工作品時的心理活動。這樣自己親手操作,既避免了學生作文虛、假、空,又鍛煉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制作仔細觀察仔細的學生在寫的時候就比毛毛糙糙的學生寫的豐富。
兒童認知世界,總是由近及遠,從身邊開始。因此,教師還引導學生觀察周圍的事物,如自己種的一種植物,最熟悉的一個人,升旗儀式,媽媽做飯,小賣部阿姨賣東西……要求學生每天都觀察一件事或一種植物的生長,或一個細節,都寫成觀察日記,兩個星期進行一次交流匯報,并隨時加以鼓勵。得到表揚的學生或是進步了的學生,興趣越來越濃厚,觀察的也更仔細了,差一點的學生從中受到了提示和指導,在下次的觀察中也學會了別人的方法,有時也有了自己新的改進。長期的訓練,學生從中感受到了觀察的快樂,就會產生越來越濃的興趣。
二、方法的形成能激發學生的思維情感
小學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觀察也往往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能透過表面而深入觀察事物的實質。有的觀察只注意了一般,面面俱到,蜻蜓點水,忽視了有重點的觀察;有的觀察過于片面,因此觀察的結論不正確。所以,教師在引導學生留心周圍事物的同時,還要教給學生觀察事物的方法。
首先,指導學生集中注意,全面仔細地觀察。啟發學生集中各種感官,去感知和認識事物。比如觀察一種動物,就要用眼仔細觀看它的頭、身、尾,對各個部位的形狀、顏色、姿態作已全面的了解,還要用耳去聽聽它吃食時、玩耍時、睡覺時的聲音。不了解的地方,還要翻閱資料或者請教他人。如果只是大概的讓學生看看,就不會留下深刻的影響,不會寫下事物鮮明的特征。
第二,要指導學生按順序有條理的觀察。依據事物存在的狀態,觀察事物有兩種基本的順序。一種是按照空間順序觀察,多適用于靜態觀察。在引導學生觀察景物的時候,特別要求他們注意觀察對象的位置,可指導學生由近及遠、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去觀察,或者根據學生的立足點和習慣自行確定觀察的順序。觀察人物、動植物的外形特征,就要指導學生從整體觀察入手,然后一部分一部分依照一定的方位順序去觀察。另一種是按照事物發展的時間順序觀察,多適用于動態觀察。如觀察雷雨、一節課、歡樂的節日等,就可以指導學生按事物發展變化的時間先后,一個階段一個階段地觀察。根據不同對象,依照一定順序進行觀察,不僅能使學生觀察得全面細致,而且有助于抓住觀察的重點,否則東看看西看看,只會雜亂無章。
第三,指導學生在比較中抓住事物的特點進行觀察。什么是特點?特點就是指事物的個性差異,與眾不同之處。世界上的事物千姿百態、五花八門,有的事物千差萬別、變化無窮,有的事物很近似,乍一看似乎沒有多大差異,但是把這些近似的東西放在一起進行一番比較,它們的差異就會分明了。指導學生觀察,要在全面仔細觀察的基礎上,聯系同類事物或同一種事物在不同時間的發展變化,進行分析比較,以便抓住事物的特點。
第四,指導學生進行聯想和想象,鞏固觀察的結果,豐富觀察的感受。例如在寫家鄉的一處景物,很多學生選擇了描寫家鄉的漢江河。秋天漢江蕭瑟一片,于是啟發學生想象:夏天,人們在漢江戲水游泳是什么樣的?冬季,候鳥們到漢江過冬又是怎么樣的景象?夜晚燈光璀璨,漢江又是一副怎樣的景象?還啟發學生想象一下,十年后二十年后的漢江又會是什么樣子。通過聯想和想象,學生拓展了思路,作文的內容也豐富起來了。
學生掌握了觀察的方法,逐步形成了一定的觀察能力。在觀察的同時會投入自己的情感,使整個文章“活”起來,具有了屬于自己的生命力。
三、習慣的養成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品質
當學生掌握了一定的觀察方法之后,要引導他們運用這些觀察方法,自己進行觀察。在觀察活動中,逐步養成有意的注意習慣,自己進行觀察。集中注意力觀察事物,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態度和習慣,以及良好品質。如果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細心觀察的習慣,觀察能力很難得到提高。
1.培養“看”的素質
創作源于現實生活,是現實生活在作者頭腦中的再現,小學生的作文雖談不上創作,但仍然離不開五彩繽紛的生活空間,因而從小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是尤為重要的。
現今,我們作文教學的任務仍然要解決好學生的無事可記,無情可抒或寫什么的問題。不少學生過著豐富多彩的生活,可一到寫起文章來就灰心、苦悶。究其原因就是他們對周圍的人和事熟視無睹。對事理的認識比較浮淺。要解決這個問題,關鍵在于教師作文訓練前的適當啟發引導。如要求觀察一種植物,然后寫一段短文,要求寫出該植物的外形特點,文字清楚,語言得體。這就需要教師在指導時,引導學生除了對某種植物的—般屬性做細致的觀察,更應指導學生認識這種植物的獨特性。緊抓住共性與個性,如果是—個文字功底較深的人來寫,文章肯定會形象逼真,膾炙人口。當然,對小學中年級作文不能夠求過高,觀察也不要過繁,情理也不要太深奧。
2.培養“讀”的素質
學生作文,僅有觀察到的素材,那還只是一種單純的感性認識,就是有再高的觀察能力,也不一定能組成一章完美的文字,因此必須加強學生文字理論素質的訓練。要達到這一點,千萬不要忽視了學生“讀”的能力培養。
古人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是“讀’’對作文能力提高的一條很好的經驗總結。我們的小學浯文教材,是通過專家的隊真審閱和編排、典型的情文并:茂的習作范文,尤其是讀寫例話,認真閱瀆,細細品味,從中模仿,采取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精神,吸取、消化就會對作文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幫助。因此,我們指導學生作文時,應先把握住范文閱讀這一關鍵,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3.培養“想”的素質
所謂的素質培養就是思維能務的培養。前面談到的“看”、“讀”僅停留在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上。同志說過:“感覺到了的東西,我們不能立刻理解它,理解了的東西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它。”學生畢竟還小,看到的、聽到的、學到的都是一些表面的和局部的東西,寫作中心然造成作文的浮淺和無序,因而教師必須幫助學生把感性認識卜升為理性認識,為我所用,變為已有。因而應加強以下兩方面的引導。
3.1 邊讀邊想。前面講到我們指導學生作文時應重視范文的閱讀,實際上在閱讀中,應教會學生在“讀”中“想”、“想”中“讀”。
3.2 邊看邊想。邊看邊想就是邊觀察邊思考,這是由學到想,由感性上升為理性的過程。如《苦柚》中,寫的“金錢能買到山珍海味,但卻買不到靈魂”一樣;看《小草》,就要想到為人們默默:工作的建設者;視《蠟燭》,就應想到在平凡工作崗位燃燒了自己照亮子別人的教師。因此在作文前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認真地思考,讓學生去作文,將會人理人情,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想像能力。
4.培養學生“說”的素質
人的語言發展是口頭語言先于書面語言,書面語言的表達要以口頭語言為基礎。因此提高小學生的作文能力就是提高語言的表達能力,除了培養以上的“看、讀、想”外,不能忽視學生“說”的能力培養。說的能力培養,就是為寫而說,是—個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循序漸進的過程。要實現這一目標,我認為也應從兩方面人手:第一是在“讀”中“說”。前面說過我們的教材是通過專家篩選的典型有益的習作精品。因此教學中,應在充分培養學生讀想能力的基礎上發展學生復述能力,從而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像教完《趵突泉》后,要學生有條有理,形象逼真地說的同時更不能放棄在出訓練中的“閱讀說話訓練”,這些都是學生習作的標本,不能忽視。第二是在指導中“說”。學生的說首先應要求說得正確、完整,用詞恰當,前后連貫,逐漸進步到詞匯豐富,有中心,敘述清楚。那么在作文訓練中就更應該注重這一點。如教師給學生命“記一次活動”一題,首先可以讓學生想一想這次活動由哪幾個環節構成,哪些是主要的,說出來再指導學說一說先寫什么,后寫什么;同時不妨讓學生回憶活動場面,覺得用哪些詞比較合適,寫出來,然后讓學牛想一想怎么寫(打腹稿),想后讓學生一段段地說出來,最后找口語表達能力強的學生將全文說—說。這樣,整篇文章的格局就基本完成,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5.培養學生“寫”的素質
在作文訓練中,“看、讀、想、說、寫”是一個有機的組合體,特別是說和寫,更是水乳相融。其實在訓練中,說和寫是結合起來訓練的。訓練中,讓學生先說后寫,可以使更多的學生有借鑒別人長處的機會,而讓學生口述時,也暴露了學生所存在的問題,以便師生共同解決,同時也使大家共同吸取經驗教訓,避免同類問題的又一次出現,為教師批改作文減輕了—…定的負擔,使教師有時間備課和設計練習。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
關鍵詞:興趣;習慣;檔案袋;作文教學
“作文成長檔案袋”,顧名思義,就是將“檔案袋”與“作文教學”“學生成長”三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把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寫作素材和與作文教學有關的資料收集在一起,用于記錄學生作文學習和教師的作文指導的一個小型的資料庫。這個“成長檔案袋”中,既透視著教師在作文教學中對學生個性化的指導,又反映著學生摘抄名言警句的獨特感悟,是有效提高中學生寫作水平的一種嘗試。下面我就從三個方面談談“作文成長檔案袋”的建立對促進學生作文成長產生的積極意義。
一、建立“作文成長檔案袋”,培養學生觀察生活的習慣
“假、大、空”現象在學生的作文中屢見不鮮,造成這種現狀的根源在于學生沒有養成觀察生活、積累成長素材的習慣,而“作文成長檔案袋”的建立,無形中促使學生養成觀察生活的習慣,積累自身成長空間的素材。在教師的指導和監督、同學的協助下,為了充實“作文成長檔案袋”的內容,學生會慢慢自覺地深入生活、關注社會、體驗人生,既讀“圣賢書”,又聞“窗外事”;既觀察大自然春夏秋冬的變遷,又探究花鳥蟲魚的生活習性……并將這些成長過程中的寫作素材積累起來放進“作文成長檔案袋”。當教師布置了作文任務,需要材料的時候,“作文成長檔案袋”中的這些學生親身經歷過的素材,就會如數家珍般地擺在學生的面前,學生運用自己的生活經歷感悟生活,抒寫心靈,必定會真情流露,寫出感人肺腑的好文章。這與新課程倡導的“作文教學尤其要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抒寫真情實感”的作文教學宗旨不謀而合。逐漸地,學生就會脫離“假”的寫作套路,推陳出新,言他人之未言,寫他人之未寫,作文內容就會由膚淺走向深刻,由貧乏走向豐富,由單調走向繽紛,使學生的作文處處洋溢著與眾不同的自我生活,從而達到獨抒性靈的目的。
二、建立“作文成長檔案袋”,提高學生閱讀鑒賞的能力
葉圣陶先生曾過:“生活猶如溫泉,文章猶如溪流,源泉豐富,溪流自然活潑晝夜無息。”這源泉除了學生觀察生活的直接材料,也包括通過廣泛的閱讀鑒賞積累的間接材料。“作文成長檔案袋”要求學生觀察自己的成長生活外,還要求學生大量吸取文學名著等文學讀本中豐富的養料,就像植物從土壤中吸收氮、磷、鉀等營養成分,它是創作的根,根扎得越深,根系就越發達,就越能讓植物繁花似錦。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文學作品,或是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閱讀相關雜志,都要一邊閱讀,一邊做筆記;一邊做筆記,一邊寫讀書體會;一邊寫讀書體會,一邊談讀書感悟,哪怕是一句話,或是一段點評都行。漸漸地,學生的寫作能力在閱讀與鑒賞中得以提升,“閱讀古今名著、鑒賞精彩片段、摘抄名言警句、點評好詞好句、錘煉遣詞造句、嘗試仿寫改寫、交流探討寫作技巧、發表自己人生感言”等方式都能從不同的角度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因為閱讀鑒賞本身就是學生的個性化的行為,而這種個性化的閱讀鑒賞最容易產生創造性的思維火花,學生一旦形成創造性的思維能力,對學生今后的作文創作來說,是一筆寶貴的財富。正所謂“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日積月累,學生的“作文成長檔案袋”的精品越來越多,激發的潛能也就越來越大。
三、建立“作文成長檔案袋”,激發學生大膽創作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在教師的指導下,在同學的督促下,學生“作文成長檔案袋”里積累了大量、豐富的來自自身的、他人的直接素材和間接素材,當學生品讀著這些自己辛辛苦苦積攢下來的材料的時候,當學生品讀著別人創作的精品的時候,他們也會產生將“米”煮成“飯”的熱情,為了激發學生創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作文能力高低和時間情況,安排片段訓練,諸如肖像描寫、動作細節、景物描摹等容易寫作的練習,讓學生感受到寫作進步的喜悅;也可以安排課堂作文,加強寫作前的指導,讓學生認真審題、細心構思、靈活運用方法、用于創新,用自己的生活經歷構筑作文的大廈,用自己生花的妙筆抒寫真實多彩的生活。那些寫作能力稍差的學生,只要他們在寫作中流露了自身的體會,哪怕是一丁點的可取之處,教師也要及時表揚,保護他們的創作激情;那些基礎較好的學生,能夠活學活用,寫出滿意的作文,就要大力贊揚,激發他們更強烈的表達欲望。通過這樣的不斷磨煉,就會越寫越順,越寫越精彩,越寫越想寫,也只要這樣,學生的寫作興趣才能得以良好的催化并滋生出更多絢爛美麗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