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質量守恒定律范文

        質量守恒定律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質量守恒定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質量守恒定律范文

        通過對化學反應中反應物及生成物質量的實驗測定,使學生理解質量守恒定律的含義及守恒的原因;

        根據質量守恒定律能解釋一些簡單的實驗事實,能推測物質的組成。

        能力目標

        提高學生實驗、思維能力,初步培養學生應用實驗的方法來定量研究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記錄、分析,學會由感性到理性、由個別到一般的研究問題的科學方法,培養學生嚴謹求實、勇于探索的科學品質及合作精神;

        使學生認識永恒運動變化的物質,即不能憑空產生,也不能憑空消失的道理。滲透物質不滅定律的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質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學的重要定律,教材從提出在化學反應中反應物的質量同生成物的質量之間存在什么關系入手,從觀察白磷燃燒和氫氧化鈉溶液與硫酸銅溶液反應前后物質的質量關系出發,通過思考去“發現”質量守恒定律,而不是去死記硬背規律。這樣學生容易接受。在此基礎上,提出問題“為什么物質在發生化學反應前后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相等呢?”引導學生從化學反應的實質上去認識質量守恒定律。在化學反應中,只是原子間的重新組合,使反應物變成生成物,變化前后,原子的種類和個數并沒有變化,所以,反應前后各物質的質量總和必然相等。同時也為化學方程式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教法建議

        引導學生從關注化學反應前后"質"的變化,轉移到思考反應前后"量"的問題上,教學可進行如下設計:

        1.創設問題情境,學生自己發現問題

        學生的學習是一個主動的學習過程,教師應當采取"自我發現的方法來進行教學"。可首先投影前面學過的化學反應文字表達式,然后提問:對于化學反應你知道了什么?學生各抒己見,最后把問題聚焦在化學反應前后質量是否發生變化上。這時教師不失適宜的提出研究主題:通過實驗來探究化學反應前后質量是否發生變化,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被最大限度地調動起來,使學生進入主動學習狀態。

        2.體驗科學研究過程、設計、實施實驗方案

        學生以小組探究方式,根據實驗目的(實驗化學反應前后物質總質量是否發生變化)利用實驗桌上提供的儀器和藥品設計實驗方案。在設計過程中,教師盡量減少對學生的限制,并適時的給學生以幫助,鼓勵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主觀能動性,獨立思考,大膽探索,標新立異。在設計方案過程中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在交流方案過程中,各組間互相補充,互相借鑒,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實施實驗時學生體驗了科學過程,動手能力得到了加強,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研究問題的科學方法和嚴謹求實的科學品質及勇于探索的意志力。同時在實驗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通過自己探索,學生不僅獲得了知識,也體驗了科學研究過程。

        3.反思研究過程、總結收獲和不足

        探索活動結束后可讓學生進行總結收獲和不足,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

        教學設計方案

        課題:質量守恒定律

        重點、難點:對質量守恒定律含義的理解和運用

        教具學具:

        溶液、溶液、溶液、溶液、溶液、白磷、錐形瓶、玻璃棒、單孔橡皮塞、燒杯、小試管一天平、酒精燈。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

        復習提問:在前幾章的學習中,我們學習了哪些化學反應?

        投影:反應文字表達式

        氯酸鉀氯化鉀+氧氣

        氫氣+氧氣水

        氫氣+氧化銅銅+水

        引言:這是我們學過的化學反應(指投影),對于化學反應你知道了什么?

        思考討論:化學反應前后物質種類、分子種類、物質狀態、顏色等發生了變化;原子種類、元素種類沒發生變化;對于化學反應前后質量、原子數目是否發生變化存在爭議。

        引入:化學反應前后質量是否發生變化,有同學說改變,有同學說不變,意思不統一,那么我們就通過實驗來探討。

        設計與實施實驗:

        討論:根據實驗目的利用實驗桌上提供的儀器和藥品設計實驗方案。

        交流設計方案

        評價設計方案

        教師引導學生評價哪些方案是科學合理的,哪些需要改進,鼓勵學生開動腦筋,積極主動地參與實驗設計過程。

        1.實施實驗:

        同學們的設計方案是可行的,可以進行實驗。

        指導學生分組實驗,檢查糾正學生實驗操作中的問題

        1.依照設計方案進行實驗并記錄實驗現象和測定的實驗數據。

        2.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反應前后物質的總質量是否發生變化。

        3.匯報實驗結果

        引導學生從實驗內容,化學反應前后各物質的質量總和是否發生變化匯報實驗結果

        同學們的實驗結果是巧合,還是具有普遍意義?

        匯報:

        1.實驗內容

        2.實驗結果

        反應前物質總質量(燒杯+試管+兩種溶液)_______g,反應后物質總質量為_______g。

        反應前后物質總質量是否發生變化_______。

        3.演示實驗

        演示:白磷燃燒前后質量測定。

        1.觀察記錄

        反應前物質總質量為_______g,反應后物質總質量為_______g。

        2.書寫反應文字表達式

        3.實驗結果分析:反應前后物質總質量是否發生變化_______。

        總結:

        思考:通過以上幾個實驗你能得到什么結論

        科學家曾做過大量實驗,無數實驗都證明:化學反應前后各物質的總質量相等。這是化學反應遵循的規律。這個規律叫做質量守恒定律(板書課題)

        提問:哪位同學試著回答什么是質量守恒定律

        板書:一、質量守恒定律內容(略)

        討論:化學反應前后質量守恒原因

        問題討論:

        為什么參加化學反應前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于化學反應后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

        投影:水分子分解示意圖,引導學生從化學反應的微觀實質認識化學反應前后質量守恒的原因。

        板書:二、化學反應前后質量守恒的原因。

        投影:課堂練習

        1.已知12g木炭與32g氧氣恰好完全反應,則生成的質量是_______g。

        A.44gB.32gC.22gD.12g

        2.鎂帶在空氣中燃燒生成氧化鎂的質量比金屬鎂的質量大,有人說這個事實不符合質量守恒定律,你說對嗎?為什么?

        3.蠟燭燃燒后的產物有二氧化碳和水,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可知,該物質的組成中一定含有_______元素和_______元素,可能含有_______元素。

        反思研究過程:

        通過對化學反應前后質量是否發生變化的探討,你有哪些收獲?

        總結:對于今天的學習每個同學都有不同程度的收獲,同時也發現了自己的不足,在今后的學習中相信大家會做的更好。

        板書設計:

        第一節質量守恒定律

        一、定律內容

        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于反應后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

        反應前總質量反應后總質量

        gg

        磷+氧氣五氧化二磷

        二、化學反應前后質量守恒原因

        探究活動

        通過實驗探究化學反應前后質量是否發生變化。

        (1)根據提供的儀器和藥品設計實驗方案。

        (2)交流與評價。

        第2篇:質量守恒定律范文

        關鍵詞:化學反應;各物質參加反應質量;等于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15-119-01

        質量守恒定律的內容:“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于反應后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看似簡單可同學們理解起來卻困難重重,更不知道怎么使用,非常迷茫找不到方向,在作業和考試中經常出錯。

        一、質量守恒定律的建立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中只有讓學生感知事物,進行觀察、分析思考、才能明白事里,掌握事物發展的規律。科學探究是學習化學的重要方式,是建立化學概念、理解和驗證定律的有效手段。提出問題:物質發生化學反應后生成的新物質的質量總和與反應中消耗的反應物總質量的和相比較是增加了,減少了、還是沒有發生變化?作出猜想:物質在發生化學變化后生成物的質量可能增加,也可能減少、還可能不變。制定方案:白磷燃燒前后的質量變化測定。探究過程:在錐形瓶的底部鋪上一層細沙,在細紗上面放上米粒大小的一粒白磷,塞上帶有玻璃管的橡皮塞,在玻璃管上套上一小氣球,并使下端剛好接觸白磷,把裝置放在托板天平上調節砝碼使天平平衡。取下錐形瓶將玻璃棒放在酒精燈外焰上灼燒至紅熱后,迅速塞上瓶塞點燃白磷,白磷發生燃燒,產生大量白煙,放出大量的熱,氣球先膨脹冷卻后變癟。放回天平后發現天平仍然平衡。實驗結論:參加化學反應的物質的總質量等于反應后生成物質的總質量。那么是不是所有物質在發生化學反應前后物質的總質量都相等?

        把碳酸鈉粉末和稀鹽酸分別放在容器中稱量后,將其混合產生大量汽包,碳酸鈉固體消失形成無色溶液,放回天平稱量發現天平不再平衡,說明這個反應前后物質質量發生了改變,它不遵守質量守恒嗎?此時學生既興奮又吃驚,教師及時引導,激發學生的思維放飛豐富的想象,對觀察到的現象進行思考,分析一層層剝開假象,揭示實驗的本質,碳酸鈉跟稀鹽酸反應,生成無色的二氧化碳氣體散失到空氣中,造成生成物質量減少。如果能找回散失的二氧化碳,那么反應前后物質的質量是相等的,是符合質量守恒定律。因此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教師和學生是教學活動中的兩個因素,學生是受教育者,決不是被動接受教育的,他們具有主觀能動性,教育的影響必須通過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積極性才能達到預期的結果。

        二、質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質量守恒定律適用范圍是化學變化而不是物理變化。為什么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質量總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質質量總和,這是知識的升華也是教學的目的。學生通過上述實驗探究有一定感性認識,把感性認識上升至理性認識,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思維,充分想象、自由發揮、充滿自信。課堂情緒活潑積極,學生思維敏捷。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對實驗進行整理分析,由此及彼有表及里,由宏觀到微觀,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現象到本質,不斷提煉得到,在化學反應中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原子種類和數目都不變,原子質量也不變,只是原子重新組合成新的物質,所以化學反中應消耗和生成物質的總質量守恒。運用質量守恒定律時要把參加化學反應的不同狀態的各物質的質量全部考慮在內不得遺漏。讓每個學生洋溢著喜悅,有一定成功真正體現:“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從發散思維到創新思維是一種腦力勞動過程,沒有思考就沒有學習,只有把動腦動手動眼動口相結合,積極思考鞏固概念,進一步理解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糾正錯誤和偏差,獲得滿意效果。

        三、質量守恒定律的應用

        只有把獲得的知識與解決問題相結合,融會貫通,才能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如10g糖與10g水混合得到20g糖水,符合質量守恒定律。這一變化是物理變化,不屬于質量守恒定律解釋的范圍,故是錯誤的。在加熱kClO3制取O2反應中,催化劑MnO2的質量在反應前后沒變,正好印證質量守恒定律。催化劑在化學反應前后,質量和化學性質均沒有發生改變,相當于沒有參加反應,因此不能把催化劑算作反應物或生成物。在反應A+BC+D中,A與B參加反應的質量比為4∶3,生成的C和D的質量和為2.8g,則參加反應的B的質量為(c )。 A.0.3 g B.0.9g C.1.2g D 1.6g。通過練習對定律的理解更深刻、準確。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學習能力。正如魯迅先生說的:“必須如蜜蜂一樣菜過許多花才能釀出蜜來。”

        (上接第118頁)的習慣。每天定期閱讀是指在一定時間閱讀,每天閱讀是指限制某些閱讀時間有限。為了保證閱讀時間,我們特意開設了大閱讀課。每周安排一次這樣的閱讀課,讓全班一起讀,閱讀是老師及時給予的啟發和指導,這樣可以提高閱讀的效率。

        (4)培訓的習慣“筆墨不動不讀書”好習慣。要求學生在閱讀教學、點、繪畫、去發現。標記出不理解的地方,指出了關鍵字,畫一個好詞好句,找到文字精彩的片段反復閱讀、以致可以背誦,養成良好的記錄“筆記”的習慣。讓學生感覺在閱讀故事的情節中,豐富了他們的詞匯量,培養良好的語言技能,提高綜合閱讀的好處。

        參考文獻

        第3篇:質量守恒定律范文

        關鍵詞:質量;能量;守恒

        本篇論文主要通過探討質量守恒定律從而進一步來探討化學反應過程中反應物總質量與生成物總質量之間的關系,開始了從生成何種物質向生成多少物質方面的過渡,引導學生從量的方面去研究化學反應的客觀規律,運用化學反應的實質解釋和分析質量守恒定律,從微觀角度在一切化學反應中各種元素都是質量守恒的。

        一門學科最重要的部分是它的歷史,因為科學只能給我們知識,而歷史卻可以給我們智慧,研究古人留下的歷史,我們知道他們的生活習慣甚至他么的思想。化學從煉丹,煉金到現在確定的一門學科并發展為現代化學,物質間的定量關系早就吸引了人們的注意力。18世紀時法國化學家拉瓦錫從實驗上了燃素說之后,這一定律始得公認。20世紀初以來,發現高速運動物體的質量隨其運動速度而變化,又發現實物和場可以互相轉化,因而應按質能關系考慮場的質量。質量概念的發展使質量守恒原理也有了新的發展,質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兩條定律通過質能關系合并為一條守恒定律,即質量和能量的守恒定律。

        在初中的課堂上,教師會借助于實驗來幫助學生來理解質量守恒定律,比如說,在底部鋪有細沙的錐形瓶口,放入一粒火柴大的白磷。在錐形瓶口的橡皮塞上安裝一根玻璃管,在其上端系牢一個小氣球,并使玻璃管下端能與白磷接觸。將錐形瓶與玻璃管放在托盤天平上用砝碼平衡。然后,取下錐形瓶。將橡皮塞上的玻璃管放到酒精燈火焰上灼燒至紅熱后,迅速用橡皮塞將錐形瓶塞緊,白磷引燃。待錐形瓶冷卻后,重新放到托盤天平上,觀察天平是否平衡。毋庸置疑,結果是一樣的,少數的誤差是在許可范圍之內的。

        在學習質量守恒定律中,老師應該起引領學生的作用,遵循以下幾個方面來加深學生的理解:

        1. 注重啟發學生的參與:在課堂中,學生的參與程度在于老師的引導工作是否做到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對這門課產生興趣,學生才會將精力都投入其中,老師的主導與學生的主體有機結合,讓學生自覺的參與到學習過程中,有助于更好的理解質量守恒這個知識點。

        2. 強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講解質量守恒定律這堂課中,老師應充分利用現代化的課件設施,在多媒體的教師中,老師可以通過PPT的方式,將探討質量守恒的實驗先演示,動手實踐之前,先做好分組工作,明確實驗的目的,準備好實驗用品和預測好實驗產生的效果以及避免實驗中發生的危險,同時落實好每個學生都參與到實驗中,在實驗后,仔細觀察實驗現象,控制好變量,避免不必要的誤差影響實驗結果,將數據都記錄好之后,就得著手寫實驗報告了。實驗報告是學習過程中最重要的一步,通過實驗報告,我們可以計算出初始結果和最后結果,兩個結果相比較之后,就可知得知質量是否守恒。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將抽象的理論以實驗的方式展現在學生的面前,使學生更好的理解質量守恒定律。

        3. 關注學生的認知思維:比如說上文提過的通過實驗來理解質量守恒定律,在課堂上,我們偏向于做一些簡單的實驗,將燃著的蠟燭放在天平上,隨著蠟燭的的慢慢燃燒,同學們可以發現指針向砝碼的一端偏移,從而很自然會激發同學們的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大部分的同學就會開始大膽的假設,認為是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與空氣中的水分結合等于燃燒完的蠟燭的質量。但是這僅僅是假設,老師通過有關質量守恒定律的解釋能夠很好地解釋這種問題。再通過鎂條燃燒試驗,在燒瓶中燃燒鎂條,讓學生很快的發現天平傾斜的原因,再通過創新的裝置設計,把培養學生的認知思維放在一個更高的層面上,真正使學生的動手能力提高,認知思維和創新精神得到強化。

        探究質量守恒,我們更多的是通過可計量的實驗來得到確定的實驗數據,所以天平是必不可少的,在實驗中,尤其要控制變量,使得實驗數據趨近于我們預想的結果,可以避免的誤差就堅決不讓其出現,誤差越小,質量守恒定律就更加的具有可信性,雖然說,化學的前輩得出這個結論,但我們對于每一個結論都可持懷疑的態度,通過自己動手實踐來說服自己這是具有真理性的。

        第4篇:質量守恒定律范文

        質量守恒定律是書寫化學方程式必須遵循的原則之一,也是每年各地中考試題的熱點。通過對2008年中考試題的分析得知,考查質量守恒定律的題目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一、考查對質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例1 (2008?廣東省)化學反應前后可能發生變化的是()。

        A. 物質的總質量B. 元素種類C. 原子數目D. 分子數目

        答案:D

        二、考查對質量守恒定律的探究

        探究質量守恒定律的形成過程,有助于正確理解其內涵及培養同學們的實驗探究能力。

        例2 (2008?江蘇南充)物質發生化學變化前后總質量是否發生改變?是增加、減少還是不變?小劉、小李按下面的步驟進行探究。

        (1) 提出假設:物質發生化學變化前后總質量不變。

        (2) 設計并進行實驗:小劉設計的實驗裝置和選用藥品如圖A所示,小李設計的實驗裝置和選用藥品如圖B所示。他們在反應前后都進行了規范的操作、準確的稱量和細致的觀察。① 寫出這兩個實驗所發生的化學反應方程式:小劉的實驗______;小李的實驗______。② 實驗結論:小劉認為在化學反應前后生成物的總質量與反應物的總質量相等;小李認為在化學反應前后生成物總質量與反應物總質量不相等。③ 你認為______的結論正確,導致另一個實驗結論錯誤的原因是:______。④ 請從原子的角度分析你認為正確結論的原因:______。⑤ 使用上述實驗裝置,請你選擇另外兩種藥品進行實驗達到實驗目的,這兩種藥品可以是______和______(填化學式,以上四種藥品均不能再用)。

        答案:① BaCl2+Na2SO4=BaSO4+2NaCl Na2CO3+2HCl=2NaCl+H2O+CO2 ③ 小劉 反應后生成的氣體逸散到空氣中去了 ④ 在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質量沒有改變,數目沒有增減 ⑤ NaCl AgNO3

        三、考查對質量守恒定律的應用

        例3 (2008?山西太原)將100 g含CaCO3質量分數為80%的石灰石樣品(雜質不發生化學反應,也不含鈣)高溫煅燒一段時間后,冷卻,測得剩余固體中含鈣元素的質量分數為41%,則生成CaO的質量約為()。

        A. 28.0 g B. 44.8 g C. 56.0 g D. 78.0 g

        石灰石樣品中鈣元素的質量應等于其高溫煅燒后剩余固體中鈣元素的質量。設生成CO2的質量為x,碳酸鈣中鈣元素的質量分數為40%,則100 g×80%×40%=(100 g-x)×41%,解得x=22 g。根據碳酸鈣高溫分解的化學方程式可求出CaO質量為28.0 g。答案為A。

        例4 (2008?山東青島)2008年奧運會“祥云”火炬中燃料燃燒后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體現了“綠色奧運”的理念。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xH8+5O23CO2+4H2O,則x的數值是()。

        A. 1B. 2C. 3D. 4

        利用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數目不變解題。答案選C。

        思考一下: 1. (2008?江蘇南京)在反應2A+5B=2C+4D中,C、D的相對分子質量之比為9∶22。若2.6 gA與B完全反應后,生成8.8 gD。則在此反應中,B與D的質量之比為()。

        A. 4∶9B. 8∶11C. 10∶11D. 31∶44

        2. (2008?湖北黃岡)在一密閉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種物質,在一定條件下充分反應,測得反應前后各物質質量如右表。關于此反應,下列認識正確的是()。

        A. 該變化的基本反應類型一定是置換反應

        B. 參加反應的甲、丙的質量比為1∶9

        C. 乙、丁相對分子質量比一定為10∶9 D. 甲反應后質量為8 g

        第5篇:質量守恒定律范文

        1.定義

        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質量總和等于反應后生成的各物質質量總和。

        2.注意問題

        (1)質量守恒定律僅限于化學反應,不能推廣于物理反應。(2)質量守恒定律是指“質量守恒”,不包括其他方面,如反應前后的體積不一定守恒。(3)“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質量總和”指的是真正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提供的反應物中未參加反應后有剩余的,不能計算在內。“反應生成的各物質質量總和”指的是經過化學反應后生成的各物質質量之和。(4)應用質量守恒定律解決實際問題時,不能遺漏反應物和生成物,尤其注意氣態物質。

        3.用所學知識解釋質量守恒定律

        在化學反應中,元素和原子的種類不變,原子的數目沒有增減,原子的質量沒有改變。為了從宏觀和微觀的角度解釋質量守恒定律,可以將化學反應歸納為:五個“一定不變”,兩個“一定改變”,一個“可能改變”。(1)五個“一定不變”。宏觀:①反應前后物質的總質量;②元素的種類。微觀:③原子的種類;④原子的數目;

        ⑤原子的質量。(2)兩個“一定改變”。宏觀:①物質的種類。微觀:②分子的種類。(3)一個“可能改變”:分子的數目。

        二、質量守恒定律的解題應用

        1.解釋一些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頭目在一次演講中說:只要他一用功,水立刻就會變成油,利用你所學的化學知識,判斷一下他這種說法是否正確,請解釋原因。

        [精析與解答]: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反應前后元素的種類不會改變,反應前的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的,若能生成油,而油中是含碳元素的,這種觀點是錯誤的,是歪理邪說。

        2.根據質量守定律求化學式

        (1)“神舟”六號的成功發射與回收,表明我國的載人航天技術有了突破性進展。在飛船的火箭推進器中常裝有液態肼(用X表示)和液態雙氧水(H2O2),它們混合時化學方程式為2H2O2+X=N2+4H2O,則X的化學式為 。

        A.N2H6 B.N2H4 C.NH2 D.N2H4O

        [精析與解答]: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在化學反應前后元素的種類、原子的個數及種類不會發生改變這一原理,所以可知X的化學式為N2H4。

        (2)著名化學家諾貝爾經長期的研究與實驗,終于發明了安全烈性炸藥――三硝酸甘油脂,三硝酸甘油脂的化學式為4C3H5N3O9,這種炸藥發生爆炸的化學方程式為4C3H5N3O9=12CO2+10H2O+6X+O2,則X的化學式為 。

        [精析與解答]: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在化學反應前后元素的種類、原子的個數及種類不會發生改變這一原理,所以X的化學式為N2

        3.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判斷物質的組成元素

        (1)醫用脫脂棉隔絕空氣加強熱,能生成碳與水,則脫脂棉是由 種元素組成,其原理是 。

        [精析與解答]: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化學反應前后元素的種類不會發生改變,所以脫脂棉的組成元素為碳、氫、氧,原理為化學反應前后元素的種類不會發生改變。

        (2)某化合物完全燃燒時消耗氧氣9.6克,生成8.8克二氧化碳和5.4克水。該化合物中( )

        A.含有碳、氫兩種元素 B.含有碳、氫、氧三種元素

        C.含有碳、氧兩種元素 D.無法確定

        4.根據質量守恒定律,進行有關計算

        (1)已知反應3A+2B=2C+D,A、B兩種物質反應是質量比為

        第6篇:質量守恒定律范文

        化學實驗作為化學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于培養學生的思維、創新、實踐等能力具有特殊的價值。我國著名化學家戴安邦先生曾經說過:“化學實驗教學是實施全面化學教育的一種最有效的形式。”在實際化學教學中,我們要充分運用實驗這一手段,通過實驗來驗證假說或檢驗理論,這是培養學生實證精神和科學素養的重要途徑。

        質量守恒定律是滬教版初中化學中的重要化學規律,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它是分析物質在發生化學反應時質量關系的重要理論依據。該定律引領學生對化學反應的認識開始從“質”到“量”的過渡,也為之后化學方程式的書寫和計算的教學構建了理論鋪墊,對整個初中化學的學習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質量守恒定律的學習中,滬教版九年級化學上冊教材不是從定義出發,把質量守恒定律的內容強加給學生,而是首先提出在化學反應中,反應物的質量和生成物的質量之間存在什么樣的關系問題,讓學生思考,然后通過作出假設、實驗探究、交流討論、提出結論等科學探究方法,設計并實施一些實驗方案,使學生從自己親身觀察到的事實中,經過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得出質量守恒定律的內容。學習質量守恒定律是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的重要內容。

        在滬教版九年級化學上冊教材中,驗證質量守恒定律的內容,對于無氣體參加和生成的反應,教材上選擇了氫氧化鈉溶液和硫酸銅溶液的反應;對于無氣體參加、有氣體生成的反應,教材上選擇了石灰石和稀鹽酸的反應;而對于有氣體參加、無氣體生成的反應,教材上沒有設計實驗進行驗證。筆者認為可以增加白磷燃燒實驗,該實驗設計方案可以進行一系列探索和改進,這對于開發學生智力很有效果,可以不斷地揭示矛盾和解決矛盾,有利于激起學生更強烈的求知欲。下面就白磷燃燒實驗驗證質量守恒定律,筆者談一些方案及思考。

        1 新舊人教版九年級化學教材上的實驗方案

        人教版九年級化學全一冊實驗方案及探討

        1)實驗裝置。如圖1所示,主要儀器及藥品:250 mL錐形瓶內有火柴頭大的白磷、玻璃棒、天平。

        2)實驗操作。

        第一步:在錐形瓶底部鋪一層細沙(隔熱,為了吸收白磷燃燒時放出的熱量,防止錐形瓶炸裂),放入一粒火柴頭大的白磷。

        第二步:在錐形瓶口的橡皮塞上安裝一根玻璃棒,并使玻璃棒下端能與白磷接觸。

        第三步:將錐形瓶放在托盤天平上用砝碼平衡。

        第四步:取下錐形瓶,將橡皮塞上的玻璃棒放到酒精燈火焰上灼燒至紅熱后,迅速用橡皮塞將錐形瓶塞緊,并將白磷引燃。

        第五步:待錐形瓶冷卻后,重新放到托盤天平上,觀察天平是否平衡。

        3)實驗中存在的問題。

        ①該實驗中往往會因為瓶塞不嚴密產生漏氣或被沖開而失敗。一種是原來瓶塞未旋緊,當氣體受熱膨脹時,瓶內壓強增大,將瓶塞沖開;另一種是白磷用量過多,燃燒時產生的熱量也多,使瓶內氣體因膨脹而產生的壓強過大,即使原來已旋緊的瓶塞,也會被沖開。所以白磷的用量必須嚴格按教材上的規定,同時瓶塞要旋緊。

        ②白磷燃燒產生的白煙五氧化二磷有毒,在實驗過程中,即使白磷取的量不多,但燃燒生成的白煙往往容易從錐形瓶和橡皮塞的縫隙中溢出,危害人體健康,造成空氣污染。

        ③實驗操作過程中先將橡皮塞取下加熱玻璃棒,然后又旋緊橡皮塞,無可避免瓶內氣體和外界空氣的交換,影響實驗的準確性。

        人教版新教材九年級化學上冊實驗方案及探討

        1)實驗改進及過程。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九年級上冊第90頁對上述實驗進行了改進。為了防止白磷在錐形瓶中燃燒放熱,使瓶內氣體體積膨脹,導致瓶塞被沖開,造成空氣污染,使實驗失敗,實驗時將玻璃棒改成了玻璃管,在玻璃管的上端系牢一個小氣球,并使玻璃管下端能與白磷接觸。如圖2所示,其余實驗儀器和藥品、實驗步驟和上述實驗相同。

        2)實驗現象。白磷燃燒,放熱,產生大量白煙,氣球膨脹。待裝置冷卻后,氣球變癟。實驗前后天平指針不發生偏轉。

        3)實驗中存在的問題。教材中的操作方法是將玻璃管燒紅來引燃白磷,玻璃管灼熱后既要迅速插入到錐形瓶中,又要恰好與錐形瓶中的白磷接觸,操作起來不太方便;和前面第一種實驗設計方案相似,用玻璃管加熱白磷,會導致錐形瓶內的空氣有所流動,造成實驗結果不準確。玻璃管伸入錐形瓶比較長,白磷燃燒放熱導致錐形瓶內氣體受熱膨脹,來不及從玻璃管中導出進入氣球中,從而使橡皮塞被沖開,導致實驗失敗。可以做如下改進:把長玻璃管換成短玻璃管,在三角架上放上石棉網,再將錐形瓶放在石棉網上,用酒精燈加熱錐形瓶來點燃白磷(注:玻璃管上的氣球要用橡皮筋綁牢)。待錐形瓶冷卻后,重新放到托盤天平上,觀察天平是否平衡。裝置如圖3所示。

        優點:該實驗中,錐形瓶內外沒有空氣對流,保證了實驗的準確性;實驗始終在氣球形成的密封容器中進行,避免了白磷燃燒產生的白煙逸散到空氣中,造成空氣污染;這樣操作,還能讓學生加深對使用錐形瓶加熱時,要墊石棉網的認識。

        2 對教材的改進方案

        新舊人教版九年級化學教材上該實驗的設計是用玻璃棒或玻璃管加熱白磷,存在“取下橡皮塞,再立即旋緊橡皮塞”這一過程,或多或少都會使瓶內氣體與外界空氣產生交換,影響實驗的準確性。即便改用酒精燈加熱錐形瓶來點燃白磷,需要將整套裝置從托盤天平上取下,待實驗發生后甚至實驗結束后再將整套裝置放回到托盤天平上進行再次稱量,在這一操作過程中會帶來一些誤差,也無法觀察到在實驗過程中天平指針的變化情況。故筆者對實驗方案進行如下調整:

        1)實驗裝置。如圖4所示,主要儀器和藥品:250 mL錐形瓶、氣球、橡皮筋、天平、白磷。

        2)實驗操作。

        第一步:錐形瓶內鋪一層細沙,將少量白磷放在細沙上。

        第二步:將一個癟氣球扎在錐形瓶的瓶口上,用橡皮筋扎緊。

        第三步:將上述裝置放在托盤天平上用砝碼平衡。

        第四步:用日光做光源,以凸透鏡聚焦,點燃錐形瓶內的白磷。

        3)實驗現象及分析。

        ①現象:白磷燃燒,產生大量白煙,氣球較快變大后較快變癟,最終氣球縮進錐形瓶口內,實驗過程中天平指針沒有偏轉。

        ②分析:白磷燃燒,放出大量的熱,導致錐形瓶內空氣受熱膨脹,氣球較快膨脹。燃燒時消耗了瓶內的氧氣,生成的五氧化二磷又是固體,等實驗結束,裝置冷卻,因氧氣量減少,剩余氣體體積不再膨脹,故氣球變癟,甚至被倒吸至錐形瓶中。由于本實驗中氣球體積變大是瓶內氣體受熱膨脹導致,此時氣體的密度小于在一個標準大氣壓下空氣的密度,在實驗過程中用的白磷的量又比較少,膨脹的氣球體積并不大,又因為托盤天平用于粗略稱量,故在本實驗中,變大的氣球產生的浮力對天平指針無法造成影響,因此實驗過程中指針始終沒有發生偏轉。

        4)實驗優缺點。該實驗裝置不僅在氣球形成的封閉體系中進行,有效防止空氣污染,而且點燃白磷的方式選擇了凸透鏡聚焦法,在整個實驗過程中,沒有把錐形瓶拿下托盤天平進行加熱,減少了實驗過程中的誤差,而且可以觀察到氣球在逐漸膨脹過程中天平指針的變化情況。但在錐形瓶底部鋪一層細沙,用凸透鏡聚焦加熱白磷,耗時較直接用酒精燈加熱長些,在實驗時,可先對錐形瓶底部的細沙進行預熱,再將白磷置于細沙上,用凸透鏡聚焦加熱,可以減少實驗時間。如果氣球是新的,應揉搓、拉伸并使其變軟后再用。

        3 實驗延伸

        滬教版九年級化學上冊教材中對于反應物中沒有氣體,生成物中有氣體的反應選擇了石灰石和稀鹽酸的反應,在密封環境中進行,用澄清石灰水吸收反應生成的二氧化碳氣體。按照教材上的要求實驗,最終天平指針沒有發生偏轉,很好地驗證了質量守恒定律。那么這個實驗能否也用類似白磷燃燒用氣球形成的封閉體系來驗證質量守恒定律呢?筆者用白磷燃燒時對教材改進的實驗方案進行石灰石和稀鹽酸的反應。

        1)實驗裝置。主要儀器和藥品:250 mL錐形瓶、氣球、橡皮筋、天平、石灰石、稀鹽酸。

        2)實驗操作。

        第一步:在錐形瓶中加入一定量的稀鹽酸,在癟氣球中加入一定量的石灰石。

        第二步:將癟氣球扎在錐形瓶的瓶口上,用橡皮筋扎緊,如圖5所示。

        第三步:將實驗裝置放在托盤天平上用砝碼平衡。

        第四步:將錐形瓶略微傾斜,將氣球中的石灰石沿錐形瓶壁慢慢加入到稀鹽酸中,觀察。

        3)實驗現象及分析。

        ①現象:固體表面產生很多氣泡,液體變得很渾濁,氣球逐漸變大,剛開始天平指針不發生偏轉,當氣球膨脹到一定體積時,天平指針逐漸向右偏轉。反應結束后,氣球依然膨脹,天平指針始終向右偏轉。

        ②分析:石灰石與稀鹽酸作用,產生了二氧化碳氣體,由于氣體量的增加導致實驗裝置內氣壓增大,從而使氣球體積逐漸變大。實驗結束后,二氧化碳沒有逸散到空氣中去,整個裝置中空氣的量也沒有減少,所以最終氣球還是膨脹,在空氣中形成一定的浮力,當浮力達到一定的值時,天平能感應得到,此時天平指針開始向右發生偏轉。實驗結束后,整套裝置內增加了反應產生的二氧化碳,因此最終氣球依然是膨脹的,指針始終向右偏轉。故本實驗設計不能用于驗證質量守恒定律,必須要選擇一些試劑把產生的二氧化碳氣體完全吸收。

        第7篇:質量守恒定律范文

        解題方法: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反應前各物質的總質量=反應后各物質的總質量.

        則逸出氣體的質量=減少物質的質量=反應前各物質的總質量-反應后剩下物質的總質量

        再根據化學方程式,用逸出氣體的質量去求其他反應物或生成物的質量.

        例1 取2 g二氧化錳放入燒杯中加入100 g過氧化氫溶液,完全反應后,剩余物質總質量為98 g,計算該過氧化氫溶液中溶質質量分數.

        解析 :根據質量守恒定律,生成氧氣質量=100 g+2 g-98 g=4 g

        設該過氧化氫溶液中含溶質的質量為x

        2H2O2 MnO2 2H2O +O2

        6832

        x 4 g

        68 x= 32 4 gx=8.5 g

        則該過氧化氫溶液中溶質質量分數= 8.5 g 100 g×100%=8.5%.

        二、在溶液中進行的反應,已知反應前各物質的總質量及析出沉淀的質量,求反應后某生成物溶質的質量分數

        解題方法: 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反應前各物質的總質量=反應后各物質的總質量.

        則反應后溶液的總質量=反應前各物質的總質量-析出沉淀的質量

        再根據化學方程式,用析出沉淀的質量去求其他反應物或生成物的溶質質量,最后用溶質的質量分數相關公式去求溶質的質量分數.

        例2 某同學取硝酸銀溶液的質量為25 g,滴加某未知溶質質量分數的稀鹽酸溶液為36.5 g,恰好完全反應后,測得沉淀的質量為14.35 g.計算(1)該稀鹽酸溶質的質量分數.(2)求反應后所得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

        解析 :(1)設該稀鹽酸中含溶質的質量為x,生成硝酸溶質的質量為y

        HCl + AgNO3 =HNO3+ AgCl

        36.5 63 143.5

        xy 14.35 g

        36.5 143.5=

        x 14.35 g

        63 143.5= y 14.35 g

        x

        =3.65 g,y=6.3 g.

        則該稀鹽酸溶質的質量分數= 3.65 g 36.5 g×100%=10%.

        (2)反應后所得溶液中的溶質為HNO3,生成的AgCl沉淀既不是溶質也不是溶液.

        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反應后溶液的總質量=反應前各物質〖JP3〗的總質量-析出沉淀的質量=25 g+36.5 g-14.35 g=47.15 g .

        因此,反應后所得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

        6.3 g 47.15 g×100%=13.4%.

        三、已知反應前后各物質的質量,判斷反應物或生成物或求某未知物質的質量

        解題方法:主要掌握以下三點.(1)質量減少的物質是反應物,質量增加的物質是生成物,質量不變的物質可能是催化劑.

        (2)根據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各反應物減少的質量總和等于各生成物增加的質量總和,求某未知物質的質量.

        (3)如果結合方程式進行按比例式計算,各相對原子質量要求乘計量數.

        例3 在一個密閉容器中放入A、B、C、D四種物質,在一定條件下充分反應后,測得反應前后各物質的質量如下:

        表1

        物質 AB C D

        反應前質量/g 9 2 22 1

        反應后質量/gx 26 21

        (1)這一反應類型是 x= g.

        (2)由表1中數據分析可知,B可能沒有參加

        該化學反應,也可能是該反應的劑.

        (3)若A與C的相對分子質量之比為8∶〖KG-*2/3〗16,則A與C的化學計量數之比為.

        解析 :根據題意, C的質量減少,則C是反應物;D的質量增加,則D是生成物; B的質量不變,則B可能是催化劑;A的

        質量反應后未知,可以根據質量守恒定律的計算判斷是反應物還是生成物.

        因為Δm(C)=22-6=16<Δm(D)=21-1=20

        所以反應物減少的質量小于生成物增加的質量.

        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各反應物減少的質量總和應等于各生成物增加的質量總和,

        所以A是反應物.

        又因為Δm(A)+Δm(C)=Δm(D),則(9-x)g+16 g=20 g,x=5 g.

        由于反應物為A和B,生成物為C,因此該反應是化合反應.

        (3)設A、C、D的化學計量數分別為a、c、d;因為Δm(A)=4g,

        Δm(C)=16 g

        aA + cC= dD

        8a 16c

        4g 16g

        8a 16 c=

        4 g 16 g

        則 a c= 1 2.

        第8篇:質量守恒定律范文

        質量守恒定律的定義: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于反應后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這個規律叫做質量守恒定律。

        準確理解質量守恒定律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該定律的適用范圍:只適用于化學變化,不包括物理變化。

        2.理解“參加反應”的含義:對于反應物來說,一定要強調是指“參加反應”的物質,而不是各物質質量簡單的相加,一定不要把沒有參加反應的反應物的質量計算在反應前的物質質量總和中。

        3.理解“反應后生成”的含義:一定要強調是指“反應后生成”的物質,原來就有的物質的質量不能計算在生成物的質量總和中。

        4.理解“質量總和”的含義:各物質的質量總和,包括氣態、液態和固態的物質,不能漏掉任何一種反應物或生成物的質量,否則就會出現“不守恒”的現象。

        5.理解“質量守恒”的含義:質量守恒定律強調的是質量守恒而不包括其他方面(如:體積或其他物理量)的守恒。

        6.化學反應遵循質量守恒定律的原因:化學反應的過程,就是參加反應的各物質(反應物)的原子重新組合成其他物質(生成物)的過程,也就是說,在一切化學反應中,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原子的數目、原子的質量都沒有變化,所以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于反應后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即質量守恒定律。

        7.小結與歸納:從宏觀角度和微觀角度來理解質量守恒定律,可將化學反應的過程歸納為五個不變,兩個一定改變和一個可能改變。

        化學反應過程五個不變宏觀反應物和生成物總質量不變元素種類不變微觀原子種類不變原子數目不變原子質量不變兩個一定改變宏觀:物質的種類一定改變微觀:分子的種類一定改變一個可能改變――分子總數可能改變

        2006年典型中考題例析

        1.判斷物質的組成

        (1)根據元素種類不變進行推斷

        【例1】(2006北京考題) 某物質由碳、氫、氧3種元素中的一種或幾種組成,將該物質燃燒后的產物依次通過澄清石灰水和無水硫酸銅,觀察到石灰水變渾濁,無水硫酸銅變成藍色。有關該物質的組成,推斷正確的是( )

        A.一定有碳、氫、氧元素

        B.一定有碳、氫元素,可能有氧元素

        C.一定有碳元素,可能有氫、氧元素

        D.一定有碳、氧元素,可能有氫元素

        解析:根據題中所述的現象可知,該物質燃燒的產物中有二氧化碳和水生成。由于化學反應前后元素的種類不變,因此該物質中一定含有碳、氫元素,可能有氧元素。

        答案:B。

        (2)根據元素質量不變進行推斷

        【例2】(2006江陰考題) 一定質量的某化合物完全燃燒,消耗9.6克氧氣,生成8.8克二氧化碳和5.4克水。對該化合物的組成判斷正確的是( )

        A.含有C、H、O三種元素

        B.只含有C、H兩種元素

        C.分子中C、H原子個數比為1∶3

        D.以上答案都不正確

        解析:該化合物完全燃燒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可判斷該化合物中一定含有C、H兩種元素;由質量守恒定律可知,該化合物的質量為:8.8g+5.4g-9.6g=4.6g;該化合物中所含C元素的質量為:8.8g×12/12+16×2×100%=2.4g;該化合物中所含H元素的質量為:5.4g×2/2/+16×100%=0.6g;該化合物中所含O元素的質量為:4.6g-2.4g-0.6g=1.6g;該分子中C、H原子個數比為:0.6g/12=1∶3 。

        答案:A、C。

        2.求解物質的化學式

        【例3】(2006河南考題) “齊二藥”假藥事件是將“二甘醇”用于藥品生產造成的。“二甘醇”在人體內可發生如下反應:C4H10O3+4O2=2X+3H2O,而導致人中毒。X的化學式為( )

        A. C4H4O8B. 2H4O4

        C. C2H2O2D. C2H2O4

        解析:根據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不變、數目不變,很容易求知X的化學式為C2H2O4。

        答案:D。

        3.求化學反應中物質的質量比

        【例4】(2006鹽城考題)A、B、C三種物質各15g,當它們相互反應完成時,生成30g新物質D。若再增加10gC,它們又繼續反應到完成時,A與C恰好消耗完畢。則參加反應的A與B的質量比是( )

        A.2∶3 B.2∶1C.3∶2D.1∶1

        解析:再增加10gC,反應又繼續進行,說明原來的15gA和B均有剩余,15gC完全參加反應可生成30gD,則25gC完全參加反應可生成50gD,此時參加反應的B的質量為:50g-15g-25g=10g,因此參加反應的A與B的質量比是:15g:10g=3:2 。

        答案:C。

        4.求化學反應中物質的相對分子質量之比

        【例5】(2006黑龍江考題) 已知化學反應:2A + B2 =2AB 。某同學取7gA和2gB2混合,經充分反應后,測得生成AB的質量為5g,B2無剩余。則反應物A與B2的相對分子質量之比為。

        解析:由題意可知:生成5gAB時,消耗A的質量為:5g-2g=3g,根據物質的質量比等于相對分子質量與其化學計量數的積之比可知:反應物A與B2的相對分子質量之比為:(3g×1/2):2g=3∶4。

        答案:3∶4。

        5.求化學反應的計量數之比

        【例6】(2006沈陽考題)

        分別表示 A、B、C三種物質的分子,下圖形象地表示了某化學反應前后反應物與生成物分子及其數目的變化。則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中A、B、C的化學計量數之比為()

        A.3:2:4B.3:2:2 C.1:2:3 D.1:2:2

        解析:參加反應的A的分子數為1個,參加反應的B的分子數為2個,生成的C的分子數為2個,因此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中A、B、C的化學計量數之比為:1:2:2。

        答案:D。

        6.判斷反應類型

        【例7】(2006山西考題) 在一個密閉的容器內有A、B、C、D 四種物質,在同一條件下充分反應,測得反應前后各物質的質量如下:

        試推斷該密閉容器中發生的化學反應的基本類型( )

        A.化合反應 B.分解反應

        C.置換反應 D.復分解反應

        解析:反應后各物質的質量變化情況為:A物質增加的質量為:10.6g-1g=9.6g,B物質減少的質量為:27g-2.5g=24.5g,D物質的質量沒有發生變化,因此C物質的質量應為增加。即B物質為反應物,A物質和C物質為生成物,D物質可能為催化劑,該反應為分解反應。

        答案:B。

        7.質量守恒定律的微觀解釋

        【例8】(2006黑龍江考題)某化學反應可用以下漫畫表示,請根據圖示回答:

        (1)該反應的基本反應類型屬于_____________反應。

        (2)該反應生成的物質屬于_______________。(填物質分類)

        (3)分析以上漫畫圖示你還能總結出的一條結論是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題展現了一種獨具匠心的命題形式,化抽象為直觀、具體,巧妙地考查質量守恒定律,體現了命題的靈活性,增強了試題的趣味性。

        答案:(1)反應物有兩種物質,生成物有一種物質(同種分子構成即該分子由1個氧原子和2個氫原子構成);該反應的基本反應類型屬于化合反應。

        (2)該反應生成的物質是兩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且其中一種是氧元素,因此也屬于氧化物(或化合物、純凈物)。

        (3)化學反應前后元素的種類不變(或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不變;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的數目不變;化學反應前后分子的種類改變;化學反應前后物質的總質量不變;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等)。

        8.綜合計算

        【例9】(2006襄樊考題) 現有NaNO3和Na2CO3的混合物20克,為了除掉其中的Na2CO3,配制NaNO3溶液,李華同學將該混合物放入一定量的水中配制成60克溶液,再向其中加入50克Ca(NO3)2溶液,恰好完全反應,生成了CaCO3沉淀,過濾后得到100克溶液,求所得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

        解析: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可求出沉淀的質量,根據化學方程式求出Na2CO3的質量,進而求出溶液中NaNO3的質量,從而求出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

        反應中生成了CaCO3沉淀的質量為:60g+50g-100g=10g。

        設混合物中Na2CO3的質量為x,反應中生NaNO3的質量為y,

        9.探究質量守恒定律

        【例10】(2006遼寧考題)在學習了質量守恒定律后,小明和小華來到實驗室,他們用下圖所示的實驗裝置,驗證了氫氧化鈉溶液和硫酸銅溶液的反應符合質量守恒定律。

        (1)請寫出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實驗結束后,在整理儀器時小明發現,原來氫氧化鈉溶液是放在敞口容器中的,于是他們對剛剛完成的實驗產生了疑問:

        [提出問題]:

        ①氫氧化鈉是否變質;

        ②如果氫氧化鈉溶液已經變質,“變質”的氫氧化鈉溶液與硫酸銅溶液反應為什么仍然符合質量守恒定律。

        [查找資料]

        部分銅鹽的溶解性表(20℃)

        (3)請你幫助他們完成下面的探究:

        [設計實驗]

        怎樣確定氫氧化鈉是否變質?

        [解釋與分析]

        ①假如氫氧化鈉已變質,請寫出實驗過程中發生的其他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②“變質”的氫氧化鈉溶液與硫酸銅溶液反應,為什么仍然符合質量守恒定律:_____________。

        解析:驗證質量守恒定律的前提條件是體系內的氣體不能逸出體系外,氫氧化鈉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碳酸鈉和硫酸銅反應生成碳酸銅沉淀,整個反應過程中沒有氣體逸出體系,因此符合質量守恒定律。

        答案:

        ②“變質”的氫氧化鈉溶液與硫酸銅溶液反應。反應前后元素的種類、質量均不變;碳酸鈉溶液與硫酸銅溶液反應,反應過程中沒有氣體逸出;碳酸鈉溶液與硫酸銅溶液反應,反應物均存在于燒杯中。

        第9篇:質量守恒定律范文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學生理解化學方程式在“質”和“量”兩個方面的涵義,理解書寫化學方程式必須遵守的兩個原則;

        通過練習、討論,初步學會配平化學方程式的一種方法——最小公倍數法;

        能正確書寫簡單的化學方程式。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勇于探究及合作精神。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1.化學方程式是用化學式來描述化學反應的式子。其含義有二,其一可以表明反應物、生成物是什么,其二表示各物質之間的質量關系,書寫化學方程式必須依據的原則:①客觀性原則—以客觀事實為基礎,絕不能憑空設想、隨意臆造事實上不存在的物質和化學反應。②遵守質量守恒定律—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于反應后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書寫化學方程式應遵循一定的順序,才能保證正確。其順序一般為:“反應物”“—”“反應條件”“生成物”“或”“配平”“=”。

        2.配平是書寫化學方程式的難點,配平是通過在化學式前加系數來使化學方程式等號兩邊各元素的原子個數相等,以確保遵守質量守恒定律。配平的方法有多種,如奇偶法、觀察法、最小公倍數法。

        3.書寫化學方程式

        為了能順利地寫出反應物或生成物,應力求結合化學方程式所表示的化學反應現象來記憶。例如,鎂在空氣中燃燒。實驗現象為,銀白色的鎂帶在空氣中燃燒,發出耀眼的強光,生成白色粉末。白色粉末為氧化鎂(MgO),反應條件為點燃。因此,此反應的反應式為

        點燃

        2Mg+O2==2mgo

        有些化學方程式可以借助于反應規律來書寫、記憶。例如,酸、堿、鹽之間的反應,因為有規律可循,所以根據反應規律書寫比較容易。例如酸與堿發生復分解反應,兩兩相互交換成分,生成兩種新的化合物—鹽和水。以硫酸跟氫氧化鈉反應為例。反應方程式為:2NaOH+H2SO4==Na2so4+2H2O

        教法建議

        學生在學習了元素符號、化學式、化學反應的實質,知道了一些化學反應和它們的文字表達式后,結合上一節學到的質量守恒定律,已經具備了學習化學方程式的基礎。

        本節教學可結合實際對課本內容和順序做一些調整和改進。注意引導學生發現問題,通過獨立思考和相互討論去分析、解決問題,創設生動活潑、民主寬松又緊張有序的學習氣氛。

        教學時要圍繞重點,突破難點,突出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的“雙為主”作用。具體設計如下:

        1、復習。舊知識是學習新知識的基礎,培養學生建立新舊知識間聯系的意識。其中質量守恒定律及質量守恒的微觀解釋是最為重要的:化學方程式體現出質量守恒,而其微觀解釋又是配平的依據。

        2、概念和涵義,以最簡單的碳在氧氣中燃燒生成二氧化碳的反應為例,學生寫:碳+氧氣―二氧化碳,老師寫出C+O2—CO2,引導學生通過與反應的文字表達式比較而得出概念。為加深理解,又以S+O2—SO2的反應強化,引導學生從特殊一般,概括出化學方程式的涵義。

        3、書寫原則和配平(書寫原則:1.依據客觀事實;2.遵循質量守恒定律)。學生常拋開原則寫出錯誤的化學方程式,為強化二者關系,可采用練習、自學發現問題―探討分析提出解決方法―上升到理論―實踐練習的模式。

        4、書寫步驟。在學生探索、練習的基礎上,以學生熟悉的用氯酸鉀制氧氣的化學反應方程式書寫為練習,鞏固配平方法,使學生體會書寫化學方程式的步驟。通過練習發現問題,提出改進,并由學生總結步驟。教師板書時再次強化必須遵守的兩個原則。

        5、小結在學生思考后進行,目的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使知識系統化。

        6、檢查學習效果,進行檢測練習。由學生相互評判、分析,鼓勵學生敢于質疑、發散思維、求異思維,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布置作業后,教師再“畫龍點睛”式的強調重點,并引出本課知識與下節課知識的關系,為學新知識做好鋪墊,使學生再次體會新舊知識的密切聯系,鞏固學習的積極性。

        教學設計方案

        重點:化學方程式的涵義及寫法

        難點:化學方程式的配平

        教學過程:

        提問:

        1.質量守恒定律的內容

        2.從微觀角度解釋守恒的原因

        3.依據實驗事實寫出木炭在氧氣中燃燒反應的文字表達式。

        設問:這個文字表達式能表示物質的變化及變化的條件,能體現遵循質量守恒定律嗎?

        導入:化學反應要遵循質量守恒定律,那么在化學上有沒有一種式子,既能表示反應物和生成物是什么,又能反應質量守恒這一特點呢?有,這就是今天要學習的另一種國際通用的化學用語—化學方程式

        板書:

        第二節化學方程式

        講述:什么是化學方程式,它有哪些涵義?怎樣正確書寫化學方程式?是本節課要認真探究的問題。

        一、化學方程式的概念

        提問:

        碳+氧氣—二氧化碳

        C+O2—CO2

        討論:化學反應遵循質量守恒定律,此式能否體現質量守恒定律,為什么?

        回答:(因上式左右兩邊各原子的種類沒變,數目相等)用已有的知識認識新問題

        引導:既然此式可體現質量守恒定律這一特點,反應物和生成物之間我們可以用“=”

        C+O2===CO2

        講述:化學上就是用這樣一種既可表示反應物,又可表示生成物還能體現質量守恒定律的式子來表示化學反應的,這樣的式子,化學上稱為——化學方程式

        提問:這個式子與反應的文字表達式有什么不同?

        (1)化學式代替名稱

        (2)“”變為“=”

        啟發學生進行比較,進一步明確化學方程式與文字表達式的區別

        根據學生回答給出化學方程式的概念并板書,重點詞做標記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精品R级在线观看网站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不卡 | 色婷婷综合和线在线 | 午夜福利国产小视频在线 | 亚洲制服丝袜中文字幕专区 | 尤物193国产在线精品 | 天堂在线天堂在线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