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我的大學成長經歷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作為一名中學普通的音樂老師,有幸同其他區縣的音樂老師參加國培行動,我感到十分榮幸,首先感謝重慶師范大學給我們這次學習的機會,學校給我們提供了優越的學習條件,這種培訓模式,為教師專業成長開創了新的基地,特別是讓我們教師能在緊張的工作中合理的安排時間進行學習,為我們提供了學習的方便。因此,在培訓期間,每天的感覺是緊張而又充實,忙碌而又愉快,在不知不覺中,將近十五天的學習即將結束了,回味十五天的培訓,感觸甚深。國培計劃帶給了我太多的思考、太多的感動、太多的成長經歷。
一、 改變觀念
敬業精神與科學的教學法相結合,必定是成功的保障。而在日常工作中,我經常會說工作忙、雜事多,常抱怨學校教學條件差,學生的基礎差,是樂盲,沒有專門的教室以及合唱用的站臺等,于是工作中總是一副得過且過的思想狀態,總想著教不好學生不是我的能力問題,而是許多的客觀原因造成的。通過此次學習,徹底改變了我的這種“寄生蟲”思想,使我明白了好的條件不是等著我去用,而是需要自己去創造、去挖掘,即使在有限的條件下,也同樣能做出不平凡的壯舉,同樣也能培養出出色的學生。
二、 以名師為榜樣,以城市孩子的素養為培養目標
有幸參加了這次“國培”,在李存、魏萍、張禮慧等及其他專家傳授理論方法的同時,還順勢播放了一些全國名師音樂大賽的課堂教學視頻,那些名師們扎實的基本功,行云流水的課堂教學藝術,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名師之所以能讓家喻戶曉,這與他們的努力是分不開的,孩子們的優秀與教師的引導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
三、 努力實踐,力創特色
這次培訓,我找到了適用于中學音樂教學的一種方法—用最簡單的方法學會最難的知識,在教育行為上是將語言、動作、音樂三元素融為一體,以節奏為核心要素。在音樂教學中,我們可以不斷地創編新穎的游戲,這些方式來源于生活,取材于大自然,學生當然會感興趣,結果就不言而喻了。
通過國培行動,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不斷學習。
“活到老,學到老,知識也有保質期”,因此,知識更新是必要的,我要抽出課余時間通過不同的形式和資源學習專業知識。不斷學習。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書是提高自我素養的良好基奠。一桶水早已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了,我要不斷學習,成為長流水。
二、自我反思。
在教學中不斷進行反思,從以往的教學實踐中找出“得”與“失”,轉“敗”為“勝”,吸取教訓,總結經驗,吃一塹,長一智,日積月累,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不斷提高教學成績。
三、相互交流。
虛心同同事相互交流,相互學習,虛心聽取同事們直言不諱的真言,久而久之,一定會大有進步和發展的。
這次培訓的時間雖然很短暫,但是每天的感覺是幸福而又充實的。因為每一天都是面對不同風格的名師,每一天都能聽到不同類型的講座,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沖擊。耳濡目染之中,心靈經歷了忐忑、彷徨、探索、喜悅與享受。一路走來,專家、名師的講座雖然我不能做到完全吸收他們的課程精華,但他們先進的教育理念、獨到的教學思想、對我今后的教育教學工作無不起著引領和導向作用。這次培訓,更增添了我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名音樂骨干型教師的信心。
摘要美籍華裔作家湯亭亭的《女勇士》從發表至今,一直受到極大的關注。本文試從“中國形象”、社會集體想象物、作家自我三個方面,來闡釋《女勇士》中的“他者”形象及其體現的思想文化內涵。
關鍵詞:中國形象 社會集體想象物 作家自我
中圖分類號:I106.4 文獻標識碼:A
1976年,美籍華裔作家湯亭亭的第一部作品《女勇士――一段鬼影憧憧下的少女回憶》(簡稱《女勇士》)問世,立刻在美國主流社會引起空前反響。由于作家的華人血統和美國生活經歷所構成的雙重文化身份,使得該作品具有一種天然的跨文化和綜合性特征。這種中美兩種文化熔爐中冶煉出來的作家制作出來的“中國形象”,無疑是一個異于中國形象的“他者”。下面,本文試從“中國形象”、社會集體想象物、作家自我三個方面來闡釋《女勇士》中的“他者”形象及其體現的思想文化內涵。
《女勇士》由五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題為“無名氏”,敘述了“我”聽母親講的家族的慘劇。“我”的姑姑在姑丈只身前往美國淘金期間,在家鄉與人私通。于是,在姑姑分娩的當晚,全村人拿著武器、蒙著臉面抄了她的家,以懲罰這個道德淪喪、不守貞節的女人。姑姑忍辱在豬圈里生下了孩子,然后抱著嬰兒投井自盡。自此以后,家人誰也不準提她的名字,好像她從來就不曾存在過;第二部分題名為“白虎山學道”,講述了“我”聽母親講過的中國古代花木蘭的故事,想象自己變成了“花木蘭”。“我”在7歲時被鳥召喚,進山修煉,師從一對神秘老人刻苦練功15載,學成后下山與丈夫一起英勇殺敵,軍隊所向披靡,一路殺進京城,推翻了皇帝,擁立新帝。凱旋歸來,“花木蘭”帶領鄉親們鋤強扶弱,伸張正義。最后“花木蘭”跪在公婆面前許諾要操持家務,擔當一個妻子和媳婦的責任;第三部分寫“鄉村醫生”,寫“我”的母親勇蘭在中國行醫的經歷,母親有捉鬼和還魂的本領;第四部分題名“西宮門外”,寫“我”的姨媽月蘭不幸的婚姻,她最終憂郁瘋狂而死;第五部分題名“羌笛野曲”,講述了蔡琰的故事,回憶了“我”的成長經歷。
一
湯亭亭以其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功底為我們講述了一個中國家族的故事。從姑姑的故事、母親的故事、姨媽的故事再到“我”的故事,全書以“我”的成長經歷為時間順序,以家族故事為線索,插入并重構了民間傳說“花木蘭”的故事和歷史人物“蔡琰的故事”,塑造了一系列“中國形象”:
1 “傷風敗俗”的姑姑――無名氏
因為失節,姑姑所受的懲罰不僅以生命為代價,而且連姓名也從家譜中、從家族人的記憶中被抹去。母親借助無名姑姑向“我”進行中國傳統式的貞節教育。姑姑的故事讓遠離中國文化的女兒毛骨悚然,“我”看到的那個遙遠的被稱為“故鄉”的地方,是個男尊女卑、歧視女性、殺害女嬰的男權社會,是女子的地獄。在老一代的中國人眼里,“餓死雖小,失節事大”,女子“從一而終”的觀念不可動搖。中國人即使遠走高飛,到了美國,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觀念一直如影隨形,唐人街便是中國社會的縮影。在保有中國傳統觀念習俗的華人家庭里,女孩子不受重視,父母與親友當著女兒的面公然說:“寧養呆鵝,不養女仔”。唐人街的華僑鄰居對“我”和“我”姐姐搖頭,父母則不愿帶“我”和“我”姐姐出去,因為他們也自慚形穢,就算是在自己家中:
我們姐妹到她們家吃飯的時候,就會有六個女孩子在一起吃飯。那老頭兒瞪著雙大眼盯著我們,繞著我們走一圈,他脖子上的青筋都跳了起來了。“蛆蟲!”他吼道,“全是些蛆!我的孫子在哪里?我要孫子!給我孫子!全是蛆蟲!”他逐個指著我們:“蛆!蛆!蛆!蛆!蛆!蛆!”然后他埋頭吃他的飯,吃得很快,吃完又添。“吃吧,蛆,”他說,“瞧瞧這些蛆怎么嚼飯。”
由此可見,唐人街這種歧視女性態度能大行其道,足見它背后的傳統文化是多么深厚,中國傳統的倫理綱常已經積淀為集體無意識滲透在民族心理、男性心理中。
2 “替父從軍”的女勇士――花木蘭
在湯亭亭版的花木蘭傳奇中,湯亭亭將作家的想象力與創造力發揮到了極致。她將傳奇故事、神話傳說與現實重疊一起,為我們展現出一個中國的神仙境地――白虎山,塑造了一位武功蓋世、英勇殺敵、替父從軍,最后榮歸故里,跪拜公婆、伺候雙親的女中豪杰。
3 華裔美國女性――“我”
“我”是一個始終處于中國與美國文化世界之間游移徘徊、無所適從的敘述者。“我”時常沉浸于“什么是我的童年、我的想象、我的家庭、村莊,什么是電影、什么是生活”這樣的思考中。當“我”聽母親講家的故事、講中國的故事時,我對身處美國的自身身份就會困惑,并產生了強烈認證自己的渴望,“如果我能使自己具有美國人的美麗,那么,班上五個中國男生就會愛我,其他每個人――純白種人、黑人和日本人也會愛我的。”當“我”身處美國文化氛圍中時,“我”是多么渴望被美國社會同化。
二
湯亭亭所塑造的“他者”――中國形象與原型產生了多大程度的變異,這并不是形象學研究的重點,也非本文寫作目的所在。我們所關注的是作家塑造的異國、異民族時的個體因素、社會心理因素和文化背景因素,關注的是什么原因導致了作家塑造的變異,并探索和挖掘變異現象產生的過程和規律。
形象的形成往往體現著與歷史學、社會學、人類學密切相關的一個時代的社會想象。眾所周知,自19世紀以來,西方文學中的中國人形象就是低于白人的劣等人,被稱為“黃禍”(危害人類的黃種人)。愛德華?賽義德在其《賽義德自選集》中就稱中國人為“令人悲哀”的異類,并稱將會被解決、被限制。一直以來,在西方人的世界里,中國人是與放縱、懶散、殘忍、墮落、愚昧、落后、未開化等緊密聯系在一起的。19世紀的很多文學作品都把中國人描寫成黃皮膚、長指甲、吊眼睛的小丑形象。《19世紀世界大辭典》中的“中國”詞條里譴責中國是一個人吃人的野蠻民族,中國人天性好色、一夫多妻等等。西方人的“社會集體想象物”、“套話”中的“中國形象”成了一個被扭曲、被模式化的象征性符號,它反映了西方人一方面對經濟等原因形成的對中國人的歧視和否定,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西方人對不甘示弱的中國人的恐懼和戒備。
在《女勇士》中,作者描寫了無數件不可理喻、匪夷所思的事情:姑姑私通投井自盡、鬼怪恣意橫行、母親捉鬼還魂、村民們吃活猴腦、女孩不如呆鵝等等。湯亭亭頭腦中的中國圖景,一方面來自于母親講的中國故事,另一方面則來源于母親給她灌輸的“男尊女卑”的日常教誨,以及她成長于其中的整個華人文化氛圍。這些中國故事里的中國正好印證了西方人頭腦中固有的封建、迷信、落后、未開化的中國人形象,或者說強化了西方人的“社會集體想象物”,也反映或者迎合了作家所生活的美國社會對“他者”(中國形象)的想象。不難看出,湯亭亭的創作態度與其生活于美國的特殊的文化語境是分不開的。受美國社會對中國人認知的誘導,作為出生在美國的華裔一員,她創造出來的“他者”――中國形象必然不自覺地帶有美國文化、歷史形成的對中國的偏見;也就是說,美國的“社會集體想象物”通過文化、教育、社會生活等對作家的創作起了一種先在的認識與看法的影響。反過來,湯亭亭制造的眾多“看點”又滿足了美國人對“中國形象”的心理期待。
值得一提的是,湯亭亭在《女勇士》中借助“花木蘭”這個形象表達了對社會性別、種族等問題的抗拒和不滿。
身為華裔女性的“我”在成長過程中經歷了種種排斥:中國傳統的男權文化、美國的種族主義……為此,作者創造了一個中國神話:人間仙境“白虎山”、女中豪杰“花木蘭”,以寄托作者對理想社會的向往。
這個武功蓋世、英勇殺敵、孝敬公婆的奇女子,這個虛構的古代中國與作家在《無名氏》中對父權制的中國的想象完全自相矛盾。如果說《無名氏》中的“中國形象”是完全按照美國社會模式、完全用本社會的話語重塑出的異國形象,也就是說是意識形態的形象,那么,《白虎山學道》便是作者塑造的“中國神話”,一個根本不同的“他者”社會,一個質疑現實、離心、顛覆群體價值觀的異國形象,這是作家不滿現實,渴望“求異”的烏托邦思想的寄托。
在湯亭亭版的花木蘭傳奇中,既有對她苦行僧生活充滿神話色彩的描述,還有對她的家庭生活進行的極力的美化。作品中將她學藝的地點幻化成了仙境,而且她學藝的艱辛也充滿了詩情畫意,無論是虛構的花木蘭家庭,還是憑空創造的“白虎山”仙境,都是作家對幼年生活的顛覆。在現實生活中,她與妹妹生活在華人家庭的父權制的陰影下,父母或同鄉看到她們時總是搖頭,說著“喂女仔就像喂牛蠅鳥”或“養鵝好過養女仔”,她當時唯一能做的便只是尖叫不已。她想以學業的優異博取父母的重視,可母親的回答是功課拿A也不能當飯吃。母親常對她說的就是長大后要成為別人的妻子和奴仆。不僅如此,在美國,湯亭亭不僅要面對來自家庭的挫折感,還要承受種族主義者對華裔家庭的輕視和怠慢。當她們賴以為生的洗衣房被推翻,當她們居住的貧民區被改成停車場,湯亭亭能做的便是在想象中像花木蘭一樣揮舞著雙劍予以反抗,僅此而已。作為家中的女孩,作為美國社會的華裔,湯亭亭是如此的渺小和無奈。然而,她卻從中國的女英雄故事里找到了力量的源泉,在虛構的世界里尋找到慰藉,尋找到自信。這個虛構的世界表明了作家對現實的極度不滿和強烈改變現狀的渴望,寄托了湯亭亭對理想生活的向往:女孩子也能像花木蘭一樣承擔家里的重任;女孩子也能像花木蘭那樣為國而戰;女孩子不僅是別人的妻子,也是戰友和情人,更是男女平等的社會角色。
三
文學作品的“異國形象”,不是對異國進行簡單的復制性的描述,而是“對一種文化現實的再現,通過這種再現,創作了它(或贊同、宣傳它)的個人或群體揭示出和說明了他們生活于其中的那個意識形態和文化空間”。而文學形象的塑造往往反映出自我文化和他者文化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影響著對人物文化身份的闡釋。
華裔美國作家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在美國人眼里,他們是華人,是“他者”;而在中國人眼里,他們又不是正宗的華人,也是“他者”。他們在兩種文化背景下都處于邊緣地位,這種特殊的雙重身份呈現在創作中,就是尋求身份認證的焦慮,對受歧視的反抗。
《女勇士》中的華裔美國女性“我”,渴望被美國文化同化而融入其中,渴望有一天“我”成為地道的美國女性:
“我所認識的移民嗓門都很響,即使離開他們過去隔著田野打招呼的村子好多年,也還是沒有變成美國腔。我一直沒有能夠制止我母親在公共圖書館和電話里大嚷大叫的習慣。走路正(膝蓋要正,腳尖超前,而不是中國婦女那種內八字步),說話輕,我一直想把自己轉變成美國女性。”
“正常華人婦女的聲音粗壯有威。我們華裔美國女孩子只好細聲細氣,顯出我們的美國女性氣。很顯然,我們比美國人還要低聲細氣。”
“所以對于上一輩的華裔來說,他們不會告訴孩子,因為我們出生在洋鬼子們中間,受洋鬼子的教育,自己也才有點洋鬼子氣。他們也稱我們為洋鬼子。”
不難看出,在“自我”意識里,作家首先是認同了她所生活的文化環境,她才有融入其中的渴望。不僅如此,從小就接受美國教育的“我”,也接受了美國社會對中國固有的看法:“中國人真古怪”,“我真不明白他們是怎樣繼承和發展五千年文化的”。從中我們也就不難理解湯亭亭的《女勇士》帶有美國意識形態的原因。而華裔美籍作家又因為是“少數”的身份,所以又常常在作品中表達了對偏見、歧視的抗拒和不滿,“花木蘭”便是作者的自況。
湯亭亭對“中國形象”的刻畫揭示了她身處中西兩種文化、傳統與現代、自我與他者之間不斷發生的矛盾、沖突、和解與希望,以及她豐富、復雜的內心世界。雙重身份使她夾在兩種文化之間搖擺。以湯亭亭為代表的華裔作家的作品給了我們了解和認識中西兩個世界、兩種文化的機會,是一座溝通中西文化的橋梁。
參考文獻:
[1] [美]湯亭亭,李劍波、陸承毅譯:《女勇士》,漓江出版社,1998年版。
關鍵詞:教師;專業水平;讀書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2)-03-0101-01
決定一所學校快速度高水平發展的關鍵因素,就是有一支業務過硬、素質精良的教師隊伍。如果說少年強則國強,那么教師業務能力強了,必將進一步提高學校的辦學層次和育人水平,學校必然立于不敗之地,教師專業化發展也必將是強校之本。
一、讀書是教師專業化成長的有效途徑
讀書可以遠離平庸,可以增加睿智,可以滋養靈氣。名師之所以成為名師,源于他們具有豐富而深沉的文化底蘊和專業修養。有底蘊才有底氣,有底氣才有靈氣。一個優秀的教師就應該是一個善于學習,知識淵博的讀書人。
我們應該結合教育教學工作實際,有選擇地閱讀一些教育理論書籍,有選擇地閱讀經典,與教育家對話,形成有利于發展我們自己的教育思想,使我們更睿智、更深邃。
在多讀書的基礎上要讀好書,不僅要讀和專業有關的書籍,而且其他領域的書籍我們也都應該有所了解,更要了解新聞和政治,不斷豐富自己,才能使自己的綜合素質不斷提高,才能適應當今日新月異的社會發展,促使自己更加專業,從而獲得成功。一位大學教授在回答“怎樣讀書才有效”的學生提問時說,“沒有比讀名著更好的辦法了”。我們應該取其精華,剔其糟粕,去讀經典,在有限的時間內汲取我們最有用的東西,凈化我們的心靈,提升我們的品味。同時建議大家閱讀一些教育故事、教學案例,細品作者娓娓道來,如涓涓細流更能在每一位為師者心中蕩起陣陣漣漪。如《人民教育》雜志中的紅燭、心靈港灣、回聲等欄目中的小文章,都很值得我們一讀,讀罷也令人回味無窮。當然不管讀什么樣的書、什么時候讀什么書,更多的取決于自己現有的知識貯備及教學能力的層次,但是唯有自覺、自愿、自主的讀書才會使書真正成為我們的良師益友。
二、公開課是教師快速成長的舞臺
讀書破萬卷,課堂才有味。課堂永遠是教師專業化發展最基本、最核心的平臺,尤其是公開課的舞臺。教師的教學水平其實就是在反復的上課和聽課中得以提升,有人聽課才能逼著學習,沒人聽課就是我行我素。教師如果上公開課肯定就要高度重視這節課,就會及時補充知識和探究方法,只有承擔公開課的機會多了,自己學習的機會才會增多,進步就會更快。并且教師每上一次公開課,自己的知識和課堂教學方法就能系統一次。公開課的舞臺常常會讓很多人感到痛苦,但正是在這樣的歷練和打擊下,我們才能學會抖落身上的泥土,踩在腳下,使自己不斷往上提升。大凡每一位成就輝煌的教師,都是經過千百次的公開課、示范課的錘煉。著名教育家竇桂梅只所以能成為名師,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在她初涉教壇的時候能堅持每天邀請領導、同事聽她的課,爭先恐后的上學校的各種公開課,縣上及更高級別的示范課她都是主動請纓,正是這種契而不舍的精神,對教育的這份執著,對學生的這份熱愛最終才讓她取得了今天的成功。
三、反思教學過程是教師成長的有效捷徑
“與其坐而論道,不如面壁參禪。”很多時候我們都會被沉重的工作壓力、頑皮的學生、成堆的作業和與教學無關的事情占用太多的時間,忽視了自我的工作反思。要想成為一名優秀教師,就要不斷地對自己已有的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等諸方面進行批判性反思。每次反思,肯定都會有新的收獲和發現,針對發現及時調整、補充、完善,才能得到更高層次的再發展。反思是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有效途徑。記得有位心理學家提出教師成長的公式:成長=經驗+反思。他還指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只能形成膚淺的知識。著名特級教師魏書生說過:“對待教學工作要敢于質疑,多打問號,再去解決問號。”我們常常通過自我反思,不斷探究與解決自身和教學目的、教學過程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努力提升教學實踐的合理性。教學反思是一個回憶、思考、評價教學經驗的活動過程,他是對過去經驗的反饋,同時又是做出新的計劃和行動的依據。從而更新我們的教育觀念,改善教學行為,提升教育水平。當然反思不是做填空題、也不是套公式,一次真正的反思更是讓我們自己甚至同行都能產生思想碰撞的回顧與總結。
四、堅持寫教育隨筆是教師成長不可缺少的環節
教學隨筆是教師對課堂教學現象的反思、研究和小結。我們每上完一節課,肯定或多或少都有點得失、感想和體會,如果把這些及時地寫下來,在今后的教學中引以為戒,不斷改進,就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樣既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又可以提高我們的教學水平。教育隨筆不一定非得是理性的東西,它也可以是感性的,散文形式的一種表達,我們可以通過記教育隨筆的方法記錄我們教學工作的得失成敗,記錄我們班級管理中的成功與失誤、記錄我們對自己本職工作的思考,甚至可以是自己誤解學生后的內疚、幫助學生后的喜悅,學生取得成績后的的激動,學困生進步時的欣慰等等,在用文字敘述過程中,自己的老師情結也會愈來愈濃,生活也變得充實,工作也會越來越輕松。在我們校報中發表的惠琴老師寫的《我向學生道歉》、張雄老師寫的《教學感言十則》等等,都是很成功的也很值得我們借鑒的教育故事,環城小學有位只有初中學歷的女教師,幾十年來堅持寫教育隨筆或者叫教學后記,效果很好,她的教學成績都一直很不錯。
高考,對很多農村考生來說,它會讓你擁有更多選擇的權利,讓你擁有很多金錢無法衡量和獲取的價值觀,它更會讓你的生命像一副被慢慢上色的圖畫,充滿了意義。然而高考也是農村學生選擇的一條艱難之路。
從中國農村到美國哈佛大學
上世紀70年代,“恢復高考”的政策開啟了人們的希望和命運之門,尤其是身處農村的人,只有高考,才能讓自己完全擺脫種地耕田的命運,才能獲得一張進入城市生活的“資格證”。
因為在哈佛畢業典禮上的一段演講被國內輿論集中關注的湖南“伢子”何江,就是從中國農村走到美國哈佛大學。在不到8分鐘的演講中,他以樸實無華的語言,娓娓講述自己小時候被毒蜘蛛咬傷,母親為其“火療”的往事。就在其演講結束后短短幾個小時,他演講的視頻和求學的故事通過諸多媒體為海內外億萬人所熟知。
在很多人看來,這個當年的農村孩子可謂“知識改變命運”的代表案例。 “如果沒有高考,自己很難想象能從鄉下走到哈佛。”今年28歲的何江這樣說過。
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如今,中國學生的未來選項越來越多元,高考已不再是必由之路了。然而,這場牽動著中國900多萬家庭的考試,依舊被很多人視作可以決定命運的一次選拔。
1988年,何江出生在湖南寧鄉南田坪鄉的一個農村家庭。在何江的記憶里,他所在的那個湖南小山村,并不那么發達。在他出生的那個年代,村里沒車、沒電,甚至都沒有自來水。父親高中畢業,算是村里的“知識分子”,母親未念完小學,他們以養豬、種水稻為生。在何江看來,正是這樣的家庭環境定義著他的成長之路。
父親有講不完的睡前故事,蘊含著樸素的生活哲學,母親則是激發家里兩個孩子保持學習興趣的最大動力。何江還記得,母親很擅長用提問的方式引導他和弟弟學習,母親循循善誘的方法讓他能夠不斷探究事物的緣由,也在何江心中種下了好奇的種子。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何江對“獨立自主”的感觸頗深,他解釋說:“受制于各種因素,父母能給予我們的指導有限,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上說,他們也賦予了我們充分的自由和獨立自主的空間。父母對我和弟弟唯一的要求就是獨立自主地想清楚自己要做的事情,并為此付出辛勤努力。我們兄弟倆很小就培養了比較獨立的性格,而這一點可能對我們的成長非常重要。”
在何江眼中,高考對于他的家庭而言,特別重要。在高中,他的成績一直不錯,考試排名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全校第一。“在高中,我從來睡覺都睡得很安穩,但在考前,因為太緊張,我直到很晚才睡著。”成績優秀的何江其實還是對高考感到非常緊張。
2005年,“學霸”何江成功地考入了他理想的高校――中國科技大學,并于在校期間,拿到了象征該校最高榮譽的“郭沫若獎學金”。
作為農村學生,初次踏上城市,何江內心充滿了陌生和不確定性,來自農村的標簽像是一個隱形的手拖拽住他們與老家遠去的步伐。
何江也看到了一個不同的世界,求知欲的膨脹背后,也有隱約的自卑感。“我一般不會告訴其他人我是來自農村的,也盡量避免和其他人聊起小時候的事情。”何江這么說到。
4年后,2009年,何江因研究能力突出,被哈佛大學成功錄取,并從此展開了為期7年的碩博連讀。到了美國后,哈佛校園的多元文化讓何江慢慢意識到,農村是他不可能抹去的成長經歷,釋然了許多,并將他的農村記憶寫成書,向西方介紹中國的農村。
“一個人只有了解、認清了自己,才能在未來的路上走得更遠”。成長于一個經濟都相對落后的地方,何江對很多新鮮的事物都“不懂”,而恰是因為“不懂”,更加促使他主動涉獵不同領域的知識,“取長補短”。
剛到哈佛時,何江一口“中國英語”,為了找機會練習口語,他硬著頭皮申請給哈佛的本科生當輔導員,“也不知道自己哪里來的勇氣,反正就是想多講講英語”。從入學第二年開始,何江給哈佛的本科生做輔導員,這種方法讓他的英語表達方式很快從“中式”轉到了純正的“美式”。到了讀博士期間,何江就可以給哈佛本科學生上課了。
通過高考,許多農村孩子改變了人生命運,何江也一樣。從一個農村到大學,再到美國的大學,他這段“鯉魚躍龍門”的經歷也被外界視為“寒門出貴子”的代表。
成為高考幸運兒,他們需要經歷這些
楊樹的老家在河南南陽農村,現在是中國農業大學研一的學生。他和很多中學同學已經失去了聯絡,只是偶爾會聽到某位同學結婚的消息。他回憶,“我初中是在鎮上讀的,班里有50多個人,一半左右考上高中,其余的有讀技校的,還有很大一部分就沒再上學了。我的高中是縣里最好的高中,當時班里有80多個人,有兩個同學考上了一本,五六個人考上了二本,還有五六個人考上了三本,其余的同學或者出去打工,或者在當地找了工作。”
楊樹是幸運的,通過了高考的考驗,進入了一個不錯的大學,然而,從出生到成為一個普通大學生,他的經歷遠遠比城市學生要艱難得多。
根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數據,中國0-17歲的兒童人口為2.79億,占中國人口總數的20%,其中有55%的兒童生活在農村。2015年中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1195元,而農村居民為11422元。可是,生活在城鎮與農村,并不是收入相差近3倍所以生活相差3倍這樣簡單的換算問題。
同樣都是義務教育,效果卻很不同。得益于從上世紀80年代末就開始實施的九年義務教育制度,城市與農村6-15歲兒童的入學率都很高。但是,如果看過1999年與政策相符合的電影《一個都不能少》,在農村實行義務教育的教學條件,十分艱苦。
為了提高農村教學效率而實施的“撤點并校”,將散落在各村的中小學撤銷,把學生集中到城鎮中心學校。改善了教學質量,卻也讓邊遠地區的兒童上學更加遙遠。算是彌補的政策是,鼓勵這些中心學校提供寄宿。
以上種種,就導致有超過4成的農村兒童,自動放棄了去大學繼續接收高等教育的想法。
而自90年代起,超過兩億農村人口遷到城市打工。許多人因為難以讓孩子到城市就學,于是就將孩子留在農村的家中,難就難在中國的戶口制度,戶口使得農民工子女在父母出生地之外的地區難以獲得教育補助。
但農民工子女即便能在城市中上學,通常他們得到的教育也不如同齡的城市小孩。家境清貧的學生就算真的走到了高考這一步,還面臨另一個難題:要與700所左右直屬中學(常稱為“重點高中”)里準備更充分的應試者相競爭。相較于普高,這些高中人均資金補助更高,師資力量更為雄厚,教學設施更為豪華。這些學校本應培養最聰穎的學生,但很多學生借助錢權得以進入這些學校。一些重點高中根據學區遠近來分配名額,以期使入學制度更為公平。這也不可避免地導致學區房價格飛漲,與此同時,學校以不同的方法繼續進行特權招生。南部城市廣州的中山大學講師葉華發現:那些足夠幸運進入重點高中的學生相比于進入普通高中的學生,就讀高等教育的可能性前者是后者的3.5倍以上。
高校錄取情況統計顯示,近幾年,農村學生與城市學生考上大學(本、專科學校)的比例大體相當,在2012年,農村學生本科高校錄取人數所占比例達到52.5%。但由于城鄉基礎教育水平存在差距等因素,農村學生上重點高校的比例相對較低。2014年,北京大學錄取新生中農村生源占比18.5%,2015年,清華大學錄取新生中農村考生不到1/4。
而在去年的高考作文題公布后,一道“爸爸高速公路打電話被孩子舉報”的材料題引起了網友們的爭議,一位一直關注農村考生的網友以農村學生口吻擬寫了“一封寫給高考命題老師的信”以引起出題者的注意,表達高考題目對農村學生的不公。
尊敬的老師,您好:
看到上面的材料后,我不知道如何提筆寫信。父親是個不折不扣的農民,一輩子都沒有離開過閻良,一年365天都是過著面朝黃土背朝天,日升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最近,剛忙完甜瓜又開始收麥,收完麥,又開始種包谷。農村,猶如橫亙在他面前的黃河長江一樣,出村對他而言就是天方夜譚。父親,一個一輩子只和土地打交道的質樸農民,他怎么會有車呢?當然,他有車,那個爺爺手里就有的架子車。平時,拉著駕車老遠就給別人讓道,父親拉駕車時就是愛聽那廣播。
高速公路對我而言,也只是電視上,報紙上和書本上的事。我走過的路只有鄉間小道,最好的路也只是鎮里的馬路。不知道老師,你見過那種顫顫巍巍隨時都可能騎車摔跤的小道嗎?從上學的第一天起,我就走在了在那樣的路上,走了十幾年。第一次聽到高速公路這個詞語后,我曾經幻想有一天,我能夠帶著父親一起走在那樣的路上,寬闊平坦。但截止到現在,截止到我寫這封信,我仍然沒有目睹過“她”的芳容。
對于像我一樣在農村里生活的考生,高考就像一道門檻,邁也不是,不邁也不是。因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很想去看看。可就憑這個作文,我的愿望恐怕就要落空。因為,材料里的這些事對我是陌生又陌生的,我甚至都難以想象這樣的事情發生,如何寫,我無法提筆。
尊敬的老師您好。假如,我是說假如。如果作文材料是有關農村的事,比如種莊稼的事,比如養豬牛羊的事,比如去摘甜瓜的事,我可以很負責的告訴您,我絕對熟悉,絕對可以寫出點東西來,至少不會無法提筆。
可是,尊敬的老師,如果出了類似這樣的題材,城里的孩子又怎么辦呢?他們見過莊稼嗎?分的清小麥和韭菜嗎?他們分的清嗎?對他們而言,這又是陌生的。如果您這樣干了,估計網絡上的惡評定會如浪似濤,您恐怕難以承受。還好,像我這樣的,無法上網的,沒有手機的,沒有出過農村的,只能認命,更不會去評論。所以,您不必擔心。
很多基層教師普遍認為,高考存在“城市化傾向”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在目前的現狀下,英語和數學這兩個科目,是農村考生與城里考生競爭的利器,而需要實驗的物理、化學則成了農村孩子的短板。有專家指出,在教育改革快速推進的同時,農村學校由于受經費、師資、環境等因素影響,對各種改革舉措無法像城市學校一樣落實到位,從而使得城鄉教育差距進一步拉大,農村孩子在高考中越來越處于劣勢。
敞開的名校大門
年近六旬的周安全依然記得“幺女”周國欣2015年考上復旦大學時他的激動心情,“在夢里都高興得跳起來了。”
周安全父女生活的甕安縣地處貴州省中部,是該省集中連片特困縣之一。他說,“以前,這里的孩子能考上大學都很難,更何況是重點大學”。前不久,遠在上海求學的女兒告訴父親,她現在的目標是參加交流計劃,“到國外去學習深造”。
幫助農村娃成才,需要怎樣的長效機制?從2010年教育規劃綱要實施之初,“農村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專項計劃”等一系列縮小高等教育入學差距、促進入學機會公平的政策措施開始同步實施。近期,全國95所實施單獨面向農村學生招生的重點院校相繼公布了今年的招生簡章,或擴大招生規模,或取消“到校復試”,或明確后期重點培養方案……一系列舉措進一步降低了農村貧困生進入名校的門檻,顯示了高校貫徹教育扶貧戰略的決心。
以2015年為例,高招繼續實施農村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專項計劃,拿出5萬個名額,由重點高校面向高等教育欠發達且生源數量相對較多、升學壓力較大的中西部地區以及農村地區招生;繼續實施農村學生單獨招生,要求招生計劃不少于參與學校本科招生規模的2%。
在今年教育部公布的《關于做好2016年重點高校招收農村和貧困地區學生工作的通知》,表示進一步擴大國家專項計劃招生規模,2016年,國家專項計劃定向招收貧困地區學生6萬人,較2015年增加1萬人。
其中地方專項計劃定向招收各省(區、市)農村學生,安排招生計劃原則上不少于各地省屬重點高校年度本科一批招生規模的3%。高校專項計劃主要招收邊遠、貧困、民族等地區縣(含縣級市)以下農村學生,由教育部直屬高校和其他自主招生試點高校承擔,安排招生計劃不少于有關高校年度本科招生規模的2%。
Q:什么樣的人能報考國家專項計劃?
A:《通知》提出2016年擴大實施國家專項計劃。國家專項計劃定向招收集中連片特殊困難縣、國家級扶貧開發重點縣以及新疆南疆四地州學生,由中央部門和地方本科一批招生為主的學校承擔,2016年安排招生計劃6萬名,比2015年增加1萬名。報考學生須同時具備下列三項條件:(1)符合2016年統一高考報名條件;(2)本人具有實施區域當地連續3年以上戶籍,其父親或母親或法定監護人具有當地戶籍;(3)本人具有戶籍所在縣高中連續3年學籍并實際就讀。
Q:什么樣的人能報考地方專項計劃?
A:根據《通知》地方專項計劃定向招收各省(區、市)實施區域的農村學生,由各省(區、市)所屬重點高校承擔,安排招生計劃原則上不少于有關高校年度本科一批招生規模的3%。
地方專項計劃的具體實施區域、報考條件和錄取辦法由各省(區、市)根據本地實際情況確定,實施區域要對本省(區、市)民族自治縣實現全覆蓋。各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加大本地高等教育資源統籌,進一步擴大地方專項計劃招生規模。
Q:什么樣的人能報考高校專項計劃?
A:《通知》指出,高校專項計劃主要招收邊遠、貧困、民族等地區縣(含縣級市)以下高中勤奮好學、成績優良的農村學生,具體實施區域由有關省(區、市)根據上述要求確定。招生任務由教育部直屬高校和其他自主招生試點高校承擔,安排招生計劃不少于有關高校年度本科招生規模的2%。
報考學生須同時具備下列三項條件:(1)符合2016年統一高考報名條件;(2)本人及父親或母親或法定監護人戶籍地在實施區域的農村,本人具有當地連續3年以上戶籍;(3)本人具有戶籍所在縣高中連續3年學籍并實際就讀。
高校專項計劃單報志愿、單獨錄取,在本科一批開始前完成錄取,錄取分數原則上不低于有關高校所在批次科類錄取控制分數線。
值得一提的是,自2012年開始實施的農村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專項計劃逐年提高計劃比例,迄今已覆蓋22個省份的832個貧困縣。這項政策取得了顯著的效果,2014年農村學生上重點高校人數比2013年增加了11.4%。2015年,清華大學通過自強計劃和國家貧困專項共錄取新生330余人,超過總招生規模的10%。
胡茵菲,英文名為Anna Hu。有著甜美外形,頂著訂制珠寶設計師的身分與品牌創辦人。她從入選世界金字塔頂端的佳士得藝術品拍賣公司的眾多藝術家中脫穎而出,一起獨特的設計和品位獲得珠寶節的刮目,她令紐約和好萊塢名流趨之若鶩,被譽為珠寶界Vera Wang。不論是麥當娜在最新主演電影《溫莎公爵夫人》中配戴的鉆石手鏈,又或是2011年不丹國王的大婚上,年輕皇后所戴的一對藍色罌粟花耳環,這些透亮的作品,背后全出自34歲的胡茵菲。
半路出家 愛上珠寶
1985年,臺灣南部的一座小城,總有悠揚的鋼琴和大提琴聲從一家人的窗戶彌漫到整條街道上,熟悉這琴聲的人都知道,那個名叫Anna的小女孩又開始練琴了。這一年Anna8歲,這優美的琴聲已經伴隨著她整整4年了。那時的生活非常簡單,每天讀書、練琴,累了就跑去做鉆石生意的爸爸的房間去看那些漂亮至極的石頭,用它們隨意地做著拼圖的游戲,那些寶石是她休息時最親密的玩伴。雖然從一出生開始,Anna 就與珠寶有著不解之緣,但那時,在她小小的心靈中唯有“音樂家”才是她最終的理想。
小女孩兒長成了少女,當時的 Anna Hu,十多歲,眼里就是琴,她練大提琴,也學過鋼琴,每天都要練上樂器3-5小時,總秉持著“要不然不做,要做就要當最棒的”信念。一切仿佛都在向著她希望的方向發展:憑著嫻熟的技巧和天生的靈性,Anna在短短的3年中獲得了眾多臺灣大提琴比賽冠軍,并在14歲時就被推薦前往美國著名藝術學府胡桃山音樂學院學習深造;16歲時就和崇拜偶像馬友友同臺演出;1995年更在新英格蘭音樂學院師從傳奇大提琴家Laurence Lesser 進一步繼續研修大提琴。然而,一個小小的意外改變了這原本順理成章的故事結局。
20歲那年的夏天,因為瘋狂練習而導致肌腱拉傷,胡茵菲的左手患上肌腱炎,而且傷得沒辦法再獨奏。這對她來說,彷佛天上裂了個洞,全黑了。有將近半年時間,她意志消沉到極點,什么事都不想做,甚至叛逆的開始酗酒抽煙。“我覺得忽然人生沒有了方向,完了完了,天要塌下來了。我不能忍受在室內樂團里只做其中一個,我天生喜歡不被約束,我不希望從此有指揮在我頭上揮,于是只好放棄做音樂家。”后來,胡爸爸把女兒引導到別的地方去――到紐約去上珠寶的GIA課程,讓她學學設計跟鑒定,從悲傷中分心。沒想到才上幾堂課,她就從這個窗口看到陽光,選擇珠寶設計重新站起來。Anna利用一個暑假的時間取得了美國寶石學院GIA的寶石鑒定學位。對于因為受傷而不能成為大提琴獨奏家的Anna來說,珠寶的魅力再次給了她追求全新藝術形式的動力和信心。雖然最終沒有成為職業音樂家,但音樂已經深深地融進了Anna 的血液、生活和每分每秒的生命中。
不得不放棄大提琴后,促使胡茵菲投入珠寶世界的還有一個原因。人在美國的她,有一天在網絡上看到一則臺灣新聞,“胡姓鉆石商人遭人搶劫。”她直覺那就是爸爸,打越洋電話回臺灣,胡爸爸怕她擔心,不讓她知道。但損失好幾億錢財不說,恐懼和同業的冷眼更讓胡爸爸身心俱疲。看著父親遭受雙重打擊,胡茵菲矢志繼承父親衣缽。她只花三個月就取得美國寶石學院(GIA)的寶石學位,再進入世界頂尖設計學院帕森斯和常青藤名校哥倫比亞大學,分別拿到藝術史和藝術管理碩士。
13年后,33歲的胡茵菲已經達到很多珠寶設計師一生的終極夢想。她是第一位在紐約精品云集的第五大道,擁有一家個人品牌定制珠寶店的華裔設計師。更是國際拍賣會佳士得連續兩年史上作品入選最年輕的珠寶藝術家。她的作品《月光手環》以高于底標三倍的價錢成交,成為拍賣會中的一匹黑馬。
開設珠寶店 創立品牌
自從將珠寶作為自己畢生的事業后, 胡茵菲并沒有即刻開始設計工作,23歲胡茵菲進入紐約佳士得拍賣會珠寶部實習,這段經歷教會她如何鑒賞大師級作品之美。后來她更到世界一流珠寶品牌工作,在梵克雅寶(負責挑選頂級珠寶,對各種寶石的特性更加熟悉;至于哈利文斯頓時期,她還跟著首席設計師Maurice Galli參加定制珠寶的所有過程,包括從接到VIP訂單開始,到將珠寶交到VIP手上。在這些經歷中胡茵菲不僅對各種寶石和工藝掌握得更加熟練,還遇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位導師傳奇珠寶大師Maurice Galli。他不僅將他畢生的設計精髓傾囊授出,更將Anna視作他唯一承認的關門弟子。
無論是練習拉琴,還是設計珠寶,藝術家獨有的專注與執著從來都是胡茵菲身上不曾改變的特質。所謂成功者必將有她所不同于眾生的努力,光環之外是付出,付出,再付出。一塊寶石從鑒定、設計、鑲嵌、打磨,最終成為稀有珠寶的過程,別人必須花30年才學成,胡茵菲卻只要十年就出師。她一天工作15個小時,累到差點昏倒,“我從不覺得苦,因為心中有一把烈火,就是想把事情做好。”
在幾間大品牌工作數年后,恩師Maurice Galli鼓勵她創業。“你的性格太天馬行空,很像我年輕的時候,出去吧!我當你的后盾。”Maurice Galli甚至還把他八個老朋友,也是世界最棒的鑲工老師找來,成為胡茵菲的制作班底。在父母的經濟支持下,她決定創立自己的品牌。
胡茵菲不論在校學習、在外工作,她每一步都走得踏實、誠懇。于是在她要創業之際,Plaza Hotel竟也向她提出設店之邀。在曼哈頓5大道開設“安娜胡頂級珠寶店”,她說,“Plaza Hotel主管認為第五大道上一眼望去,沒有一家華人設計品牌,又覺得我的作品古典、浪漫、有原創性,與飯店的風格吻合,于是邀約我到飯店設品牌門市;之后沒想到我自己設計的門市,因具有藝術博物館的逸靜氛圍,再獲精品設計大獎。”這間正式開業的珠寶店,試營業兩天就取得200萬元銷售額,被稱為“廣場酒店之光”。
在5大道上開店的華商屈指可數,進駐5星級廣場酒店的精品區,胡茵菲是頭一個。而敢于在金融危機余波蕩漾之際投資開店,也引起紐約時報等主流報刊和電視臺的注意,前往采訪。胡茵菲在接受專訪時表示,“Anna Hu”走的是高檔經營路線,顧客主體在消費群金字塔的頂端。她說,從價值千元的金耳墜,到預約訂制超過百萬元的珠寶手飾,顧客年齡可從18歲到88歲。現已有名媛和明星訂制名貴首飾。她相信,即便在美國經濟不景氣情況下她仍能成功經營,她認為有高消費能力的顧客群實力仍然存在,與金融危機同在的是難得的商機。她還說,中國元素和時尚感相結合的珠寶,應會受到美國市場偏愛。
胡茵菲的品牌走的是訂制路線,原創力發揮空間大;也因為她的作品具原創性,已獲諸多國際名人青睞訂制,于出席重要場合時配戴。例如樂壇與時尚女皇麥當娜就曾以一席靛藍色抓皺小禮服,配戴胡茵菲設計的鉆石項鏈及寶石耳環,出席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時裝學院慈善晚會。名模辛迪克勞馥、艾美獎得主戴博拉梅西、星際戰警威爾史密斯的影歌雙棲妻子佳達史密斯、美國音樂家比利喬的妻子(電視評論節目主持人)凱蒂李喬,以及美國導演波瑞麗芙等人,也都配戴胡茵菲設計的珠寶。
胡茵菲一向很低調,她說,“從音樂走到設計,其實都是藝術領域,我把音樂里學到的合聲、旋律及節奏,融入到珠寶設計里;對我而言沒有不同,都是我熱愛的藝術。”
一半音樂 一半珠寶
“我的生活里一半是音樂,一半是珠寶,那就是我100%的人生。”
胡茵菲在設計珠寶時一定要聽古典音樂,那美妙的旋律永遠是她源源不斷的靈感之泉。“設計珠寶就像是在作曲,每一個石頭就像是每一個音符。排列這些美麗的石頭,就像用巴哈的結構譜寫一只美妙的樂曲。”人生的每一步都對未來有著深刻的影響,Anna 將她的珠寶呈現出肖邦的浪漫詩意,巴哈的考究結構,以及舒曼的精湛技巧,縱然不能在舞臺上用音樂感動別人,卻能用珠寶譜寫一曲更動人的樂章。
胡茵菲的作品融匯古典音樂元素、法國高級訂制珠寶精神及中國藝術,Anna Hu珠寶結合了東方美學與西方制作技藝,呈現交錯與結合的美感,以“古典、浪漫、唯美、夢幻”八字箴言,創造百件“珠寶交響詩”系列精品藝術珠寶。
唯美浪漫是胡茵菲的珠寶狂想曲系列的主旋律,是她為紀念兒時一遍一遍練習鋼琴月光奏鳴曲的漫長時光而特別設計的。貝多芬著名的升c小調第十四號鋼琴“幻想奏鳴曲”,是胡茵菲小時候練琴時最常彈奏的曲目。德國詩人兼樂評家雷斯達布聽此曲聯想到瑞士琉森湖上月光的倒影,將其改名為“月光奏鳴曲”而聞名于世。為捕捉琉森湖上月光靜謐而清冽之靈韻,胡茵菲用數年時間,一顆顆挑選出色澤形狀都十分相似的罕見大顆月光石制作了這只Moonlight月光手環,而環繞在月光石外璀璨的鉆石,則像貝多芬雙眸中閃耀出的對于初戀,十七歲的朱麗葉?琪察爾迪純摯的愛戀。
莫奈是胡茵菲最愛的畫家,她想將那些美妙的色彩,動人的暈染在珠寶的立體世界里呈現出來,她并沒有只是賞析了莫奈的畫作就即刻動手設計,而是背起行囊,用了一個夏天的時間來到當年莫奈住過的地方,徜徉在同一個花園里,用身心的一切去感受畫里的境界。于是,才有了那組美輪美奐的“莫奈花園”系列:那只夢幻般的手鐲,充滿了Melody般的起伏,美麗斑斕的顏色鋪陳開來,仿佛真的讓我們看到了莫奈眼中光影的流轉;那款能同時戴在兩個手指上的山茶花,令人驚嘆的逼真與玄妙;還有花園里各種可愛的昆蟲,每一個都被胡茵菲用生動的珠寶永恒地留在了世間。
08年胡茵菲獲得華美協進社年度“藝術遠見大獎”,成為歷年來最年輕的得獎人。當日胡茵菲就是佩帶自己設計的“莫內睡蓮”項鏈出席,這條構思十年才完成的作品是以粉紫寶石為基調,如流水般的線條展現娟秀典雅的品味,彷如印象派大師莫內的風格,胡茵菲選用上萬顆繽紛寶石,捕捉色彩和光影萬千變化的流動之美,重現十前年她在法國莫內花園池畔的感動。
由于特殊的成長經歷,東西方的審美在胡茵菲的作品里自然交匯。靈感來自唐宋山水的仙鶴和金魚,被重新演繹后,不僅有著東方的古典神韻,更以逼真的動感和立體造型演繹了西方美學。力求完美的胡茵菲對于做工的要求也是精益求精,不僅請了法國最頂級的老師傅親自鑲嵌,更親力親為參與到整個過程。她最鐘愛的“飛舞的仙鶴”由于全部是鏤空設計,為鑲嵌帶來很多技術上的難題,十幾個的團隊克服了一次次的失敗,終于令這只仙鶴飄飛起舞。“我有信心,這只鶴一定會留在世界最知名的博物館里。”
“用寶石畫畫”,胡茵菲如此定義著珠寶設計。對藝術品味擁有自己見解的胡茵菲,希望透過寶石抓住感動的瞬間,當寶石不再是寶石,而是大自然色彩繽紛的賀禮,秉持著這份超脫的想法,讓胡茵菲的作品更具備藝術性,而成為社會名媛們的最愛。
新聞中心副主任競聘演講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同事:
你們好,今天是我到宣傳部后第三次走上競聘演講臺。較之前兩次,我的心情平靜了許多,也坦然了許多。時間過得很快,進入宣傳部工作,一轉眼已有了滿滿的五年時間,在這短短的五年之中我有幸三次接受組織的挑選。雖然是同一級別的職位競聘,且有過兩次落聘的經歷,但我仍慶幸自己有了第三次機會,并對這次競聘充滿信心。這次我競聘的職位是新聞中心副主任。今天的競聘演講,我不講套話,不吹大話,不提口號,也不表決心。我只談一點個人認識,說兩句心里話,回答三個疑問。
衡量一個人是否適合某個職位,能否勝任某項工作,我認為:個人品行是基礎;對待工作的態度是關鍵。這里,我摘抄了甘肅某知名民營企業的一則招聘廣告,原文如下:“高薪誠聘集團公司副總經理一名,45歲以下。本科以上或相當本科學歷的自學成才者,品行端正、孝敬父母…”。這則招聘廣告在蘭州各種媒體刊發后,引起了廣大群眾的強烈反響,對于這則廣告,公司負責人是這樣解釋的:品行端正、孝敬父母必須作為招聘的基本條件,公司要到被聘者所在的街道、社區、左鄰右舍了解其孝敬父母及家庭關系的情況,以及和周圍鄰居關系的處理情況。這些基本條件具備以后,業務差一點公司可以培養,能力弱一點可以在工作中慢慢提高。我非常贊成這位公司負責人的觀點。一個品行不好的人他對于任何職位都是不適合的。而對待工作的態度決定了一個人對工作的認真程度和負責的程度,也決定了你對工作能投入多大的精力。俗話說,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如果一個人能一門心思撲在工作上,為了工作能想盡千方百計,那就沒有干不好的事。當然,工作能力也非常重要,它決定了你能否在這個崗位上開拓創新,取得成績。
我的第一句心里話:“我真的好想有一個能全面鍛煉自己、充分展示自己的工作舞臺。”我和現在許多人一樣,對待工作在充滿熱情的同時又充滿自信,認為自己在能力上還有潛力可挖。當然,這種認識也許是片面的。但我在組織科已經工作了五年時間,對于組織科的各項業務工作可以說了如指掌,長時間重復同一崗位的工作容易消磨一個人對工作的激情。更何況組織科的工作極大部分是服務性的、事物性的、按部就班的日常工作。我渴望一個更具挑戰性的工作崗位,這個崗位能給自己以工作壓力,能更加激發自己的工作熱情。因此我選中了新聞中心副主任這個對于我來說全新的工作崗位。
第二句心里話:“我真的擔心自己競聘的人氣不夠”。對于前兩次競聘的落選,雖然是在意料之中,但群眾對我的支持率不高在我的心里還是留下了一片陰影。因此,是否參加這次競聘我曾猶豫過,因為我雖不缺屢敗屢戰的勇氣,但難以承受屢戰屢敗的結果。太多的失敗會擊垮一個人的自信,會淹沒一個人的自尊。不過,開弓沒有回頭箭,今天既然我站上了這個演講臺,我就會勇敢地踏著第三通崔人奮進的戰鼓,盡自己最大努力,毫不猶豫地朝著即定目標沖刺。我堅信,功夫不負有心人。
今天我要回答的第一個疑問:“你能寫嗎?”。我估計在許多人的心里都會有此一問。誠然,我的文字根底,我的寫作水平與在座畢業于中文專業、新聞專業的各位相比,不可否認的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寫新聞,對于我來說是一項全新的工作。如果還要保證上省以上媒體的A板頭條,我沒有底氣說這個話,至少現在沒有。但我要說的是,我是85年的全日制本科生,那個年代考上大學雖不能算是百里挑一,但至少可以證明我的文化基礎是比較過硬的,在我們那輩人當中,還算是優秀的。我想,有了這個基礎,在今后的工作中只要我勤于學習,肯于鉆研,相信在不長的時間內我一定能縮小差距,取得成績,并很快地適應工作。從另一方面講,對外上稿雖然是新聞中心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但也只是部分工作,除此之外還有新聞輿論導向的把握;市內對外、對上的新聞通聯工作;新聞專干和通訊員的業務培訓;省以上記者、媒體的歸口接待;黨報、黨刊的發行等等大量工作都要人承擔,更何況對日常的公務用文,輿情信息的整理、編輯,各種總結、報告、講話等基本的文字工作我還是有一定的基礎,不能說會做得很好,較好地完成任務是不成問題的。
第二個疑問:“你會配合嗎?”。這個“會”包含了兩層含義,一是主觀上的“會”,就是愿意或主動的意思。首先,新聞中心副主任是個副職崗位,而副職干部的主要職責就是配合主官開展工作。我既然申報這個職位,這就表明了我的態度。其次,我找不到不主動配合的理由。如果我能競聘上這個職位,相對于周主任來說,職務上他是上級,我是下級。我是軍人出身,多年軍旅生活已經將“服從意識”融入了我的血液。業務能力上,周主任有十多年的新聞從業經驗,取得過許許多多有目共睹的成績,在新聞方面是教授級人物,而我還是個未入門的小學生,只有擔心被嫌棄的份。即使從資歷上講,雖然我年齡大點,工齡長點,但對于進入宣傳部來說,我只能算是個新人,對宣傳工作 只能算剛剛入門,只是有個初步了解。因此,我找不到任何不配合的理由。“會”的另一層含義是客觀上的,即是否善于的意思,就這點講,我認為事實勝于雄辯。在組織科我一直是做配合工作,如果說評“五星級科室”組織科在某些方面說服力還不強的話,那么評“和諧”科室,組織科應該當之無愧。我們不僅是在工作上的和諧,更是在個人性格的和諧,不僅是在表面氣氛上的和諧,更是在內心深處感情上的和諧。在如何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問題上,我始終牢記這么三句話:“每個人都有優點要細心發現,相互學習;每個人都有脾氣,要用心克制,相互謙讓;每個人都有難處,要真心幫助,相互體諒。”當然,配合是相互的。眾所周知,周奎同志是我們宣傳部最優秀的干部之一,他的優秀不僅表現在他的業務素質和工作能力上,更體現在他的個人品行和生活中的為人上。如果我有幸能和他共事,我相信,我們一定能配合得很好。
第三個疑問:“你吃得了苦嗎”?的確,新聞中心的工作有其特殊性,工作的責任大、任務重、突發任務多,上下協調、記者接待、報刊發行更是麻煩。如果工作不細、考慮不周容易出妣漏,力度不大、用心不夠,往往就會完不成任務。因此,競聘這個職位,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要有加班加點的準備。回答這個問題我只想告訴大家:“我吃過苦,我能吃苦,我不怕吃苦。”回顧我的成長經歷,我并不是一帆風順。看我的工作歷程,也算得上坎坎坷坷。走到今天,雖然沒有取得什么成績,但我仍確實付出了不少的汗水和心血,也品嘗了不少的人生五味。我自信在困難面前是個堅強的人,我將會以自己的工作來證明,用今后的實際行動來證明,請大家拭目以待。
暮色四合,晚霞滿天,明月開始吐露光輝,月光如水水如天,似有無限深情,天地之間灑滿皎皎銀輝,那份素潔、那份明凈同樣令人神清氣爽……
其實,這并非筆者眼中實景,而是在走近香港菱電發展有限公司主席胡曉明太平紳士,并對其進行專訪,再結合社會各界對他的評價后,所生發的感想――
走近胡曉明先生,你會深切地感受到他的睿智、務實、誠摯、嚴謹,尤其是那份親和力,恰如晴天曉日,令人如沐春風。而他對人生理想、對事業的執著追求則蘊蓄著陽光般的活力和熱力、陽光般的進取精神。
了解胡曉明先生,你會為他在社會服務方面的不遺余力、無私奉獻而感動,也足以深切感受到他無論做人做事都以誠為本、無愧于心的坦蕩與真誠,你會感受到他如明月般皎潔、無私的胸懷,感受到“一片誠心秋月明”這句話的意境與內涵……
厚積薄發礪劍成鋒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好的成長環境,對一個人的成長是至關重要的。胡曉明先生談到自己的成長歷程時,言語間飽含著對家人的深情。
胡曉明先生祖籍上海,其父胡法光先生,1944年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于1952年來到香港,后來就一直留在這里,成家立業。胡曉明先生回憶說,父親剛來香港時兩袖清風,成家后生活也一直清儉,生下他們兄弟倆人后情況也沒有大的轉變。盡管是這樣,家庭生活卻一點也不貧乏,那種相濡以沫、患難與共的經歷讓一家人感到苦中有樂,過得很開心、很幸福。
從小,父母就對胡曉明兄弟倆的教育非常重視。尤其是他們的母親在這方面更是全心投入。昔有孟母三遷,擇鄰而居,胡曉明先生的母親同樣為了兒子能接受到最好的教育,不惜多次搬家。當時,香港的中小學都是就近入學,而胡曉明母親屢次搬家,就是希望能夠讓兒子在條件最好的學校讀書。“母親讓我受到最好的教育,她的愛推動著我們不斷成長,也鞭策著我們任何時候都力求上進。”胡曉明無限深情地說。
事實證明,母親的努力的確讓胡曉明先生受益匪淺。由于當時他就讀的都是香港一流的名校,自然受到了最好的教育。再加上他本身勤奮好學,所以各門功課都非常優秀。課業之余,他在書法、音樂、體育、繪畫等方面都培養了濃厚的興趣,德、智、體各方面都得到了全面發展。與此同時,父親也有意識地在公司經營方面對他進行培養。每到寒暑假,胡曉明就到父親的公司去實習,一個假期熟悉一個部門的運作,幾個寒暑假下來,他已對整個公司有了比較全面、深入的了解,并在具體實踐中積累了不少經營管理經驗,為日后打理家族事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從中亦不難看出,其父未雨綢繆,很早就已開始培養接班人。
在香港念完中學之后,胡曉明先生前往美國繼續深造,就讀于柏克萊加州大學,修讀電機工程專業。要知道,這是加州大學系統中歷史最悠久的學校,該校成立于1868年,位于舊金山灣,擁有世界公認知名學術地位。該校不僅為美國學生所向往,更是被來自世界各地的外籍學生推崇為“NO.1”的名校之一。其后,胡曉明先生的弟弟胡亮明先生也來到柏克萊加州大學深造。
柏克萊加州大學的校風素以自由、開放、多元化著稱,這對性格外向、多思好學的胡曉明先生來說,無疑是一塊最適合不過的土壤。無論校內外,他都是一個活躍分子。作為中國同學會的會長,他充分發揮了自己的組織能力和協調能力,經常組織加州大學的中國學生開展或參與社交、學術等各種活動。可以說,這也為他日后成為一名出色的領導者作了很好的鋪墊。
1976年,從加州柏克萊大學畢業后,胡曉明先生就回到香港,進入父親創辦的菱電發展有限公司工作。從此,全身心投入到工作當中,協助父親做好菱電集團公司的經營管理,勤勤懇懇,兢兢業業,絲毫不敢懈怠。在此期間,弟弟胡亮明也已從美國學成歸來,為菱電集團再添一員虎將。胡氏兄弟本來從小就非常團結,而且性格上也正好互補――哥哥性格外向,長于社會交往、人際溝通,負責公司的對外聯絡拓展;弟弟性格沉穩內斂,就負責公司的日常管理。正所謂“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他們兄弟二人同心攜手,各展所長,成為父親的左膀右臂,推動著菱電公司迅速發展壯大。其間,胡曉明先生為提升管理水平,在工作一段時間之后,毅然前往美國哈佛商科學院作進一步的深造。修讀工商管理專業,這使得原本已擁有豐富實踐經驗的他,在企業管理理論方面更扎實、更深厚。
父子同心其利斷金
胡曉明先生在回顧自己的成長經歷時,深有感慨地說,自己能取得今天的成績,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父親,正是父親的言傳身教、悉心培養才使得自己在成長的道路上一帆風順。他一直視父親為心中的楷模,認為父親是對自己一生影響最大的人。
說到這里,我們有必要交代一下胡曉明先生的父親胡法光先生以及菱電集團的發展歷程。
胡法光先生最初是在香港的一間洋行工作,負責該公司的機械工程部,其中包括在香港地區三菱的電梯。經過七、八年的發展,為了業務長遠的發展,洋行和三菱成立了一間合資公司(即現時菱電發展有限公司的前身),胡法光先生作為極受各方器重的骨干之一,也持有新公司的部分股份。新公司成立時間為1966年1月16日。
其后經過一番人事更迭、股權變遷,胡法光先生憑著實干和精明,順理成章地成為菱電公司的掌舵人。經過他的運籌帷幄、勵精圖治,再加上有兩個兒子輔佐,更是如虎添翼,使得菱電在繼續與三菱合資經營電梯設備等傳統業務的基礎上,不斷將經營范圍拓展到家用電器、發電廠、工業自動化設備、房地產、中藥、服裝等多個領域,開啟了一條多元化發展、規范化經營的快車道。在管理層,胡氏三父子也構成了一個強有力的“無敵鐵三角”,胡法光先生督陣,胡曉明先生負責三菱這一塊的業務,而胡亮明先生則掌管集團的財務,內部管理及房地產、服裝等幾個業務板塊。父子三人同心同德、群策群力,令公司業務蒸蒸日上。
2004年對于菱電集團來說,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經過對形勢的深入分析,胡氏果斷決策,將旗下的三菱業務出售給了三菱電機(香港)集團有限公司,結束了與日本三菱長達三十八年的合作,但依然沿用“菱電”這個公司名稱。
胡曉明先生介紹說,經過近年的資源整合,菱電發展的整體架構、運作體系更趨合理。目前集團在海內外已有超過50家分支機構或聯營公司。在房地產方面,重點是房地產開發和物業管理,在香港、內地、美國、加拿大均有項目;中醫藥方面主要集中在保健品和現代化中藥,在科研,生產和營銷方面也建立了成熟完備的體系,產品暢銷中外各國;在服裝方面,已成功打造出一個知名童裝品牌(CHICKEE DUCK),暢銷香港、東南亞市場;此外,集團對原有的貿易板塊也進行了有效地強化。
目前,整個集團的業務不僅在香港本土市場的根基更加穩固,在海外和內地市場也日新月異。比如集團于1995年在內地參與創建的體育商場品牌“名店運動城”,就已大獲成功。“名店運動城”以經營高檔運動服裝和器材為主,現已在上海、北京、天津、大連、瀋陽、武漢、重慶、成都、昆明等國內大中城市都開設了分店,而且保持著每兩個月開一間新店的速度,在業界備受矚目。
誠信為本 基業長青
不難看出,菱電發展有限公司是一家典型的家族企業。但數十年來的經營成果證明,集團并沒有出現一般家族企業常見的弊病,反而像一棵根深葉茂的參天大樹,綻放出越來越強勁的生命力。胡氏父子究竟怎樣做到這一點的呢?事實上,成功的原因包括很多方面,最主要的就是決策層目標一致、步調一致、善于剖析自我。集團的股東就是胡氏三父子,經過多年的磨合,原本就血濃于水的父子三人,在企業經營管理理念上同樣達到了高度的統一,已經融為一體、不可分割。而且由于股東會結構相對來說比較簡單,行動起來就更加快捷高效,有什么問題,三父子聚在一起,碰一下頭,研究一下,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作出決定,一旦統一了思想、作出了決定,馬上就可以著手實施,效率非常高,決不會拖泥帶水。另外有一點也很重要,他們每年都會有至少三四次進行經營戰略上的總結和檢討,以一種勇于否定自我、剖析自我的精神尋找公司所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同時也找出企業做得成功的地方繼續加以發揚,這樣,企業的決策層就能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極少出現戰略上的失誤。而且他們奉行穩健投資的理念,從不好高騖遠、盲目擴張,這也是菱電集團雖然走的是多元化路線,但一直走得很穩的根本原因。
胡曉明先生著重談到,父親對自己的影響不僅體現在為人處世方面,在企業經營管理上同樣如此。父親胼手胝足,一步一步開創出這份基業,自己和弟弟深知“創業難,守業更難”的道理,對于如何把這份基業發揚光大,始終如履薄冰。兄弟倆非常敬重父親,雖然他們都曾在國外留學,在哈佛、柏克萊等世界著名學府進修,接受了西方先進的企業管理理論,但在他們心中,父親積累多年后手把手教給他們的經營管理經驗才是最寶貴的一筆財富。“我現在懂的東西都是父親教給我的,可以說我們的經營理念是一脈相承的,并且還將在我們家族的第三代、第四代……不斷傳承下去。”胡曉明先生說。
他強調,集團之所以能取得今日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父親總結出的“誠信”和“服務”理念。正是由于恪守誠信之道,注重客戶服務,才樹立了良好的口碑,為企業的長遠發展扎下了穩固的根基。
從1966年創立至今,菱電集團已走過了四十三個年頭。從當初香江之畔一間毫不起眼的小公司,到如今業務遍及香港、內地、加拿大、美國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多元化企業集團,公司走出一條記載著拚搏與開拓、艱辛與輝煌、榮譽與希望的康莊大道。”憶往昔崢嶸歲月稠,看明朝前程如錦繡。“ 胡曉明先生充滿信心地表示:未來的菱電,將一如既往奉行“以誠信樹口碑,以服務謀發展”的理念,把握住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好機遇,不斷挑戰自我,不斷完善自我,爭取開創更驕人的業績,為內地和香港的經濟建設作出更大貢獻。
他還指出,當今商業社會的最大特點是資訊發達,人們身處在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科技也是一日千里,菱電將來必須與科技接軌,為企業注入更大的生機和活力。“不過,要實現這個目標,就要寄望于我們的第三代了。”胡曉明先生介紹說,目前他的長子在美國修讀心理學,學成后有望為菱電的業務發展開創新面貌;次子則在修讀生物工程學,是菱電未來與高科技接軌的希望之星。“讀生物工程,其實有一部分是我的建議。因為這一領域在將來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但這也僅是個建議,將來他怎樣去發揮,能做到什么程度,就要看他們年輕人自己的造化了。”胡曉明先生笑著說。
回饋社會 樂于奉獻
翻開胡曉明先生的履歷,可以看到他在香港和內地都擔任了不少社會職務,以下不妨擇其要者列舉一部分。在香港的有:香港城市大學校董會成員及人力資源委員會主席、香港浸會大學校董會及諮議會成員、香港科技大學顧問委員會委員、香港體育委員會委員、大型體育活動事務委員會主席、香港中華總商會會董、香港公益金名譽副會長、香港青聯交流基金主席、香港游樂場協會副會長、香港雇主聯合會理事、香港單車聯會副會長、香港雇主聯合會國內事務委員會主席、香港專業資深行政人員協會常務副會長、湘港青年交流促進會主席、香港武術聯會名譽會長、博愛醫院名譽顧問以及中華企業家協會前主席……
內地的職務則包括:中華海外聯誼會理事、上海市政協常委、成都海外聯誼會名譽會長、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執行委員會常委、湖南省青年聯合會名譽主席、上海交通大學顧問教授……
除此之外,他還兼任亞洲網球協會永遠名譽副會長、加州大學舊生會有限公司董事等職。
不難想象,胡曉明先生作為一個大型企業集團的主席,生意場上本已商務繁忙,有大大小小、各種各樣的事情需要去打理。但他還擔任這么多社會職務,沒有過人的熱情和能力,沒有高效、合理的時間安排,是不可能一一兼顧、面面俱到的。更重要的原因在于,胡曉明先生有一顆不問收獲、只顧耕耘,不求回報、甘愿付出的奉獻之心。無論在香港還是在內地,無論對于哪一方面的社會事務,他總是本著一種高度的奉獻精神,全心投入、無私付出,用實實在在的行動詮釋了他對香港、對祖國的熱愛,以及胡法光先生的“取之于社會,用之于社會”的信條。
對內地的教育、體育事業,胡曉光先生與其父胡法光先生一樣,也做出了不少貢獻。胡氏父子曾于上海交通大學百年校慶之際捐贈150萬美元建設光明體育場。1999年春,胡氏父子再次出資人民幣200萬元捐建光明體育場網球運動中心;2000年校慶之日落成。他們還捐資建立了“胡法光獎學金”,資助在校學子。2006年,在上海交大迎來110周年校慶之際,胡先生父子又捐出240萬元,幫助該校建造了新光明網球中心。
傾情體育關愛青年
胡曉明先生在支持香港和內地社會發展及經濟建設、參政議政、教育文化、工商交流等各方面都不遺余力,尤為值得一提的,是他在推動香港體育事業和青年工作方面的所作出的貢獻。
也許很多人并不知道,現任亞洲網球協會永遠名譽副會長的胡曉明先生本身就是一名網球健將。其實這也是他們家族共同的業余愛好。說起來,這還得追溯到胡曉明先生的祖父那一代。他的祖父在二十世紀初時曾留學美國,學成之后就把網球這項運動也帶回了家,并曾在解放前的全國運動會上擔任網球項目的裁判長。家里人耳濡目染,都學會了打網球。后來胡法光先生來到香港,先后在南華會、香港網球總會、亞洲網球總會任會長。其后,香港的足球、籃球、排球、自行車等各個體育會也都紛紛邀請他參加。此外,胡氏家族成員不但保留著打網球的傳統,而且對其它體育項目也都廣為涉獵。如胡曉明先生的兩個兒子,在壁球、武術、田徑方面都身手不凡。
家族的熏陶和良好的氛圍,使得胡曉明先生不僅愛好體育運動,而且密切關注香港體育事業的發展。但胡曉明先生始終堅持一個原則:不管做什么社團工作,擔任什么社會職務,都應以付出和奉獻為出發點,決不借此圖虛名、牟私利,與做生意嚴格區分開來。
胡曉明先生指出,近年來,香港在培養體育人才方面的力度有所加大,但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有很多具體工作要做。比如過去香港在體育方面的投入著重放在康樂設施和場館管理方面,而真正落實到精英運動員身上的資金卻只占非常小的一個比例。經過他和一班熱心人士的爭取,這種局面有所改觀,但總括來說,還遠遠不夠。為此,他們決心通過爭取社會募集、企業支持的途徑來緩解這個難題,目前已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他還談到,希望有關方面能夠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提高香港運動員的社會地位,以此來激勵更多的香港青少年投身體育運動,讓他們認識到,運動員也是一門高尚、榮耀的職業。
“近年來,我國的姚明、劉翔都在各自的領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再比如奧運會等世界競技舞臺上”中國軍團“實力的不斷壯大,令每一個炎黃子孫都歡欣鼓舞、無比自豪!香港也有李麗姍、黃金寶這樣的優秀運動員。他們取得了好成績,實際上可以大大提高香港、中國乃至整個中華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為此,胡曉明先生希望社會各界特別是企業界能給予這些體壇健兒們多一點支持、多一點鼓勵。
在青年工作方面,胡曉明先生同樣不遺余力、竭忠盡智。他認識到,前,只有公民教育,沒有國民教育;回歸后,國民教育也進行得不多。他認為,這種政策不足的現狀,要靠進步的青年社團多做點工夫。于是,改變這種狀況并為此做出努力的想法,便在胡曉明先生內心深處凝聚成為一種高度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因此,他積極投身社團,利用各種機會,致力增加香港青少年對祖國的認識,增強民族感情。他認為香港的青年工作太需要人去做了,因此以身作則,并樂此不疲。
“香港和祖國的未來都于青年人身上,青年興則祖國興,青年強則祖國強。但是我早在數年前就已發現,由于歷史原因,在殖民地統治下成長起來、長期接受殖民地教育的香港青年對國情認識非常有限,使得他們的國家觀念并不強烈,甚至對內地存在一些偏見。特別是近年來,這樣感受更加強烈。經過了百年的滄桑,中華民族不斷煥發出青春活力,特別是改革開放,經濟迅速發展、國力日益強盛,一定要引導香港青少年進一步加深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力量的認識,激發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胡曉明先生的話語當中,飽含著情系祖國、關愛青年的赤子之心與滿腔熱忱,實在令人為之感動、為之欽敬!
后 記
時至今日,無論是在企業經營領域還是社會服務方面,胡曉明先生所作出的努力及其所取得的成就都是有目共睹的。勿庸置疑,他是一位成功人士。但他本人卻從未因自己的成績而沾沾自喜,也從來不覺得自己有多么成功。對于他來說,生命的意義,就在于朝著自己心中的目標,不斷奮進、孜孜前行。
胡曉明先生坦言:身處商界,自己最大的感悟就是一定要以誠待人,真誠地對待每一位客戶、每一位合作伙伴、每一個身邊的人。“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為人處世,只有恪守誠信之道,真心實意做人做事,這才是做人的根本。”
現實生活中的胡曉明先生為人低調,不喜張揚,再一次證明了他在商業領域與社會服務方面贏得的口碑是令人信服的。 精力充沛的他總是時刻善用自己的力量去做更多的善事,尋找回報社會的契機,他深信快樂是要周邊的人都快樂才是真正的快樂;他以樸實無華的話語和無私奉獻的精神實現一生最大的愿望,生動詮釋了“曉日情懷明月心”的風采與品格,讓每一位和他交往的人都為之感動。不容置疑,他早已從中悟出生命的真諦,而后繼續悠然前行……
人的心理健康即可以從相對的比較健康變成健康,又可以從相對健康變得不那么健康,因此,心理健康與否是反映某一段時間內的特定狀態,而不應認為是固定的和永遠如此的。共同閱讀心理健康的演講5分鐘,請您閱讀!
心理健康的演講1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你為自己描繪了桃花源般的精神家園。我們以為你的內心陽光明媚,我們以為你的人生桃花朵朵開。可我們沒有想到,你會作出那樣的選擇!多少人為你握腕嘆息,多少人暗中為你哭泣。你,一個滿腹經綸的曠世奇才,為世人留下美麗的詩篇,自己卻長眠于冰冷的鐵軌。可悲可嘆,海子。我們讀懂你的詩句,卻讀不懂你內心的憂郁。或許,你憂郁的眼睛常常訴說著你對生活的不滿,對情感的無奈。可是,你為什么不把你的內心世界展現給你的親人或朋友?難道是對他們的不信任?或是,孤獨的你已經習慣于孤獨地咀嚼自己的孤獨?我們不明白,你可以寫出無數的經典之作,卻不能道出你內心的苦悶?我們也不贊同,你用輕生的方式來傾訴你哭泣的內心。
有人說,你是一個有心理疾病的人。但我說,你是一個內心封閉的人。內心封閉使你
看不到外面的陽光,使你只會一個人躲在陰暗的角落獨自飲淚。
現在,回想已隨風而去的你,我們只有感嘆。
最近,我常常想,一個人,擁有健康的身體固然重要,但擁有健康的心理更重要。否則,健壯的身體毀于一念之差是瞬間的事。相反,身體殘缺,內心完美,卻可以活出美麗的人生。你看07年感動中國的十大人物之一“麗姐”——李麗,從小患有小兒麻痹癥,年輕時好不容易與輪椅說再見,可一場車禍又逼她不得不與輪椅長期作伴。試想,遭受這樣不幸的命運,有多少人能坦然地面對?有多少人能夠笑著去選擇嶄新的生活?有的人,或許只會整天以淚洗面,怨天尤人,甚至走輕生之路。我們的麗姐她說不,她穿上漂亮鮮麗的衣服,以“麗美人”的姿態出現在世人的眼前。她要告訴人們,不幸的遭遇可能會改變你的人生道路,但健康積極的心態也可以改變不幸的命運。她認為,面對生活的磨難與挫折,堅強的意志誠然重要,但健康的心理又豈能忽視?因此,她創辦了“李麗家庭教育工作室”,幫助成千上萬的中學生和服刑人員,幫助他們積極面對生活,面對未來。
她每天為很多人的心理健康而努力工作,她在努力工作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塑造美麗的人生。
我們比李麗幸運,因為我們擁有健康的身體,那我們又應該怎樣去面對自己的人生?那些因為一時挫折而一蹶不振的人,那些因為所謂的失戀而自暴自棄的人,那些垂頭喪氣,臉上總是陰云密布的人,想想我們的麗姐,或許會有新的改變吧。
心理健康的演講2同學們、老師們:
學習是一項艱苦的腦力勞動,在學習過程中難免會遇到許多困難和挫折,所以我們要取得優秀的學習成績,掌握更多的科學文化知識,沒有意志,沒有不屈不撓的向上精神是不可能的。青春期是人從幼稚走向成熟的重要轉折,是一生中心理發展最活躍的階段。
由于身體的快速增長、激素分泌的急劇增多以及學習的重重壓力,都能導致許多心理問題:
1、抑郁:總覺得苦悶、無精打采、提不起干勁。
2、焦慮:總感到莫名其妙的緊張、坐立不安心情煩躁、不踏實。
3、人際關系敏感:總感覺別人對自己不好,不理解、不同情自己;
與異性在一起時感到不自在。
4、情緒不穩定:心情時好時壞,學習勁頭時高時低,對同伴、家長和老師一會兒親近,一會兒疏遠。
5、心理不平衡:如果同學成績比自己好、比自己有錢或穿得好就不舒服,總覺得別人對自己不公平。
6、適應不良:對學校的各種科目都不喜歡,對學校生活不適應,學習困難。
7、強迫癥狀:總在想一些沒有必要的事情,如總想考不好該怎么辦、說錯了話該怎么辦;
總擔心自己服裝不整潔愛照鏡子等。
8、對抗傾向:常發脾氣、摔東西、大喊大叫、愛抬杠、有理不讓人,沒理攪三分,控制不住自己。
這些都是中學生中常見的心理問題和障礙。我們前段時間對20__級共1288人進行了心理測試,總體心理健康狀況基本良好。65.73%的學生認為自己人緣比較好是受歡迎的,78.64%的學生認為自己是心情開朗的。也有5%的學生從測試量表看來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問題。所以作為中學生一定要關注心理健康問題,學會正確認識、合理調節自己的心理狀態。
青少年身心健康、體魄強健、意志堅強、充滿活力,是一個民族旺盛生命力的體現,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是一個人能否成就、貢獻、成才的前提。素質教育、和諧發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質作為基礎的,一個人心理健康狀態直接影響和制約著全面發展的實現。有了良好的心態,不僅能取得好的學習效果,而且有益于終身的發展。
基于此,我希望同學們能學會:
用愛裝點生命。熱愛生活,感恩生活,勇于擔當用溝通溫暖心靈。推心置腹的談話就是心靈的展示,學會主動與父母、老師和同學進行交流,為個性健康發展注入愛的陽光。
用寬廣心胸待人。開誠心,布大度。對周圍的老師、家人、朋友、同學,給予更多的諒解、寬容、信任、禮貌與友愛,給心靈多一份關注與呵護,讓生活充滿甜蜜和喜悅用心理健康知識補給營養,充盈心靈,積極維護身心健康。主動學習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積極參與學校各項活動用正確的態度看待心理健康問題。不歧視、不硬撐、早發現、早調理時刻留意自己身邊的美好事物,讓自己內心多些喜悅和快樂戒除網癮,回歸社會,用陽光的心態積極參加豐富多彩綜合實踐活動。
讓我們一起參與多彩的活動,汲取知識的營養,迎接陽光生活每一天讓我們一起承受蛻變的煩惱,分享成長的快樂,讓青春像花兒一樣燦爛愿我們每位同學擁有健康的身心、強健的體魄、堅強的意志。希望同學們能斗志昂揚地迎接各種挑戰,意氣風發地去追求更大夢想,祝愿每位同學學業有成,身心健康,夢想成真,終生幸福。
心理健康的演講3各位同學、各位老師:
今天我校舉辦第六屆心理健康節暨校園藝術節開幕式。這是我校本學期的一項重大活動,是我校兩校合并、成功創建教育現代化小學后的第一屆心理健康節,因此,本屆心理健康節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全校1370多名同學將在老師的組織下、度過為期半個月豐富多采的校園生活。
心理健康節暨校園藝術節,年年搞,今年我們一方面發揚以往一些好的做法,另一方面積極探索,力求搞出特色,力求使心理健康節成為同學們最喜歡過的校園生活。所以本屆心理健康節安排三個大的活動:
一個是半日開課活動。
21日(星期四)上午,學校將有10位老師上研討課,探索學科如何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如何更好地為同學們學習成績的提高服務。同時學校外請南京的特級教師、學科帶頭人來校上課、聽課、作報告。屆時我市有七所學校的部分老師以及我校部分家長將來校聽課,觀摩同學們的課堂表現。
另一個是半日心育活動。
25日下午,學校將安排半天的校園吉尼斯比賽、書法漫畫現場表演賽、環保作品義賣等活動,讓同學們盡情享受緊張學習之余帶來的快樂。
還有一個是慶六一文藝匯演。
時間在28日左右,學校將安排一臺專題文藝節目,充分展示同學們的藝術才華,希望同學們積極準備,提高節目質量。屆時學校還將表彰一批“十佳風采少年”、“校級四星”和“環保小衛士”。上級領導將來到同學們中間,與同學們一起歡度六一兒童節,并作重要講話。
我們力求把本屆心理健康節搞得有聲有色,讓同學們喜歡,讓同學們開心,讓同學們受益。希望同學們人人參與各個活動;同時希望負責相關活動項目的老師,精心組織,提高活動效果。
最后祝本屆心理健康節暨校園藝術節取得圓滿成功!
心理健康的演講4在五月如花的季節里,我們迎來了學校小學生心理健康宣傳活動周。本次活動以“健康,快樂,成長”為主題,宣傳心理健康知識,舉辦各種活動使同學們更好的了解心理健康知識,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活動的形式活潑多樣,學生在節目表演、知識搶答、詩朗誦中受到啟示。
“心靈感應”活動是以合作為主題的團體心理游戲,培養同學們的合作精神,在合作的過程中感受快樂,體驗成長。團體心理游戲包括:心有靈犀,價值大拍賣,走出壓力等。其中“心有靈犀”使在沒有語言交流并戴上眼罩的情況下進行的數字接。游戲過程中需要每個隊員都能心平氣和,互相尊重,相信身邊的人,在一次次的失敗中,不斷摸索成功的途徑,不斷達到心靈的默契。通過本次活動讓同學們認識到團隊精神和心靈相犀的重要性,多與身邊的人溝通理解。每個人都是團隊的一份子,只要共同努力,達成共識就能創造奇跡。
“人生感悟”是同學們自己的人生經驗和教訓的總結,通過與他人分享促進共同的發展。心理健康手抄報比賽提高廣大同學參與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更多的接觸,了解心理健康。開展“心靈之約”交友會,“心理小課堂”比賽。每一項活動都為同學們提供一個平臺了解,關注,參與心理健康。
我們學校一直很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記得有一段時間,我班同學劉怡,原來成績很好,在這段時間里,成績卻是一路下滑,而且下課不再和同學玩耍。老師和同學都覺得不對勁,經過老師調查,原來是她的父母離婚了。生活的陰影籠罩了她,老師經常找她談心,并在學習上給她幫助。通過老師一次次的開導和同學們的幫助,劉怡終于擺脫了心理陰影,重新變得活潑開朗,成績也逐步上升。作文
生命需要呵護,健康需要幫助。我們的學校就像一個大家庭,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健康成長。讓心與健康同行,快樂與成長相伴,使每位同學的明天更美好!
心理健康的演講5尊敬的各位領導、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上午好!我是___ 今天我要演講的題目是讓花開的更燦爛。
告別了中學時代,邁進大學校門,人生的歷程翻開了新的一頁,人生的道路跨入了新的階段。面對嶄新的學習環境,同學們既會充滿好奇和興奮,也容易遇到不適和困難.作為一名大學生應該有積極健康向上的心理,但是我們在現實中卻存在著許多的問題。以下是我所總結的幾個方面:
一、生活適應問題
這一問題在大一新生中表現最為突出。新生來自全國各地,以往的家庭環境、受教育環境、成長經歷、學習基礎等相差很大。來到大學后,在自我認知、同學交往、自然環境等各方面都面臨著全面的調整和適應。由于目前大學生的自理能力、適應能力和調整能力普遍較弱,所以,在大學中,生活適應問題廣泛存在,有的思家、戀舊,常常偷偷以淚洗面;有的厭學、仿徨、沉溺于無所事事;有的失眠、抑郁、在焦灼中挨度日子;更有的則想休學、退學。
二、學習問題。
大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學習上的困難與挫折對大學生的影響是最為顯著的。大量的事實表明,學習成績差是引起大學生焦慮的主要原因之一。雖然大學生在學業方面是同齡人中的優秀者,但由于大學學習與中學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很多學生存在學習問題,包括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學習興趣、考試焦慮等。
三、人際關系問題。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多數學生較為封閉,人際交往能力普遍較弱。進入大學后,如何與周圍的同學友好相處,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是大學生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由于每個人待人接物的態度不同、個性特征不同,再加上青春期心理固有的閉鎖、羞怯、敏感和沖動,都使大學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種困難,從而產生困惑、焦慮等心理問題,這些問題甚至會嚴重影響他們的健康成長。
四、戀愛問題。
戀愛問題一直是大學校門的熱門話題,也是大學生們倍加關注的自身問題之一。大學生處于青年中后期,性發育成熟是重要特征,戀愛問題是不可避免的。由于大學生接受青春期教育不夠,很多學生根本未弄懂什么是真正的愛情,對異性的神秘感和渴望交織在一起,由此產生了各種心理問題,嚴重的還導致心理障礙。他們有的求愛遭到拒絕后陷入深深的自責與自卑中,有的面對“第三者”而焦慮、抑郁,有的為單相思或暗戀某人而茶飯不香;有的為失戀而萌發報復或自殺念頭?
五、擇業問題。
職業選擇方面的心理沖突往往出現在高年級學生中,經過三年或者四年的苦休苦練,總希望讓自己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他們會考慮個人理想、收入多少、社會聲望、工作條件、發展前途等因素,而如今社會競爭激烈,用人單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加之很多大學生在校時一心只讀圣賢書,與社會接觸少,對社會缺乏真正的了解,這些情況導致大學生在找工作時覺得不隨人愿,與自己想象中的差距太大,從而失落、不安、仿徨和焦慮。
而對于這些問題如果沒有及時加以調整將會帶來很嚴重的后果:前段時間報道的日本留學生因生活費的事起了一點小爭執,該生在候機廳對其母親連捅8刀!!!對此我們真的很震驚,我們能說他的心理是健康的嗎?前不久,北大一名學生涉嫌砍死同班同學的消息,令公眾為之震驚。平息很長時間了的“馬加爵事件”仍令我們記憶猶新,加上屢屢發生的大學生自殺事件,不由得讓人不斷追問:大學生,你為何如此脆弱?
“遠親不如近鄰。”但對當代大學生來說,“近鄰”往往不一定能“先得和睦”,反而因為交往的頻繁,同學個性和閱歷的差異,造成各種摩擦和沖突。例如,某學院機械專業本科二年級學生林某,上了大學后不知道如何與人交往,怎樣處理人際關系問題使他傷透了腦筋,吃盡了苦頭。上學一年多,和班上同學很不融洽,跟同寢室人發生過幾次不小的沖突,后來搬出宿舍,幾乎不與同班同學來往,集體活動也很少參加,與同學感情淡漠,隔閡加深,常常感到特別的孤獨和自卑,情緒煩躁,長期的苦惱和焦慮使他患上了神經衰弱癥,于是失去了學習信心,厭倦學習,厭惡同學,堅持要休學.
要舉的例子真的很多很多,我們不禁要問:我們大學生的心理究竟怎么了?
大學生現在面臨的壓力過大,造成心理的落差比較大,與整個社會發展的形勢和家庭的影響是分不開的。而我們大學生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國的未來,肩負著人民的重托,歷史的責任!作為新世紀的大學生,學會更好地認識自己、了解他人,開發自身的潛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掌握心理調適方法,優化心理健康途徑,預防心理疾病,糾正不良心理,促進身心健康與人格完善,都是大學生自我修養的重要內容,也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課題。
所以我們要振作起來,調整自己。
第一:完善人格。良好的人格品質首先應該正確認識自我,培養悅納自我的態度,揚長避短,不斷完善自己。其次應該提高對挫折的承受能力,對挫折有正確的認識,在挫折面前不驚慌失措,采取理智的應付方法,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與個人的思想境界、對挫折的主觀判斷、挫折體驗等有關。提高挫折承受能力應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樹立科學的人生觀,積極參加各類實踐活動,豐富人生經驗。
第二:情緒調節。大學生處于青年期階段,青年期的突出特點是人的性生理在經歷了從萌發到成熟的過渡之后,逐漸進入活躍狀態。從心理發展的意義上說,這個階段是人生的多事之秋。進行自我調節,合理疏導不良情緒極其重要。
第三:確立目標,規劃未來。人生,需要啟明燈,沒有目標,沒有規劃,極易走彎路,造成不必要的損失。樹立目標,做好職業規劃是一條避免迷茫頹廢的良策,人無志不立!
第四:加強交流。交流,是雙方的。交流時,不僅可以把自己想傾訴的訴諸于人,同時還能從他人那里吸取經驗和教訓,或者消除彼此間的誤會矛盾等不安定因素。
總之,欲成才,先成人。只有時刻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工作中,才能無愧于心,無愧于父母,無愧于天地。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弱,則國弱,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與地球,則國雄于地球。”梁啟超先生這一名言震蕩著一代代年輕大學生的心靈,我們大學生要以良好的心理素質迎接未來的挑戰,為國家的富強奉獻自己的青春!
當茫然的時候,想想自己的夢想,給自己一個明確的目標,用激情去做自己認為應該做的事,當自己累了的時候,多一些平靜的心態放松自己,因為我們不是圣人,我們也有累了的時候,所以我們便要學會健康快樂的成長。
我們大學生還存在著對生活不夠自信,我們往往缺少面對困難的勇氣,遇到困難我們總是焦頭爛額,束手無措,甚至還會選擇逃避,要知道人的潛能是無限大的,不要低估了自己的能力,在生活中我們應該自信的面對困難,給自己一個微笑,你會一下子豁然開朗。
展覽及獲獎:2003年”湖北省高校美術大展”銀獎;2004年“第十屆全國美展”優秀獎;2005年“中國中青年書畫家精品展”;2005年“湖北省高校美術大展”銀獎;2005年“第十七屆全國版畫作品展”; 2005年“現代中國美術展”;2007年“觀瀾國際版畫雙年展”;2008年“首屆云南國際版畫展”;2008年“中國版畫精品展”;2009年“十一屆湖北省美術作品展”銀獎;2010年“回顧與展望-湖北版畫展”;2010年“第四屆湖北高校美術大展”銀獎;2010年“中國廣州首屆國際藏書票暨小版畫雙年展”優秀獎;2011年“時間的灰燼”當代木刻版畫六人展;“第四屆全國青年美展”優秀獎。
收藏:作品被“中國美術館”、“中國美術家協會”、“湖北省美術館”、“貴陽美術館”、深圳“觀瀾美術館”等多家機構及海內外人士收藏。
時間:2011年10月
地點:湖北武漢
任慧萍(以下簡稱任):朱老,您好!您從事版畫教學與版畫創作多年,不但教學成果頗豐,而且還創作出了不少具有影響力的版畫作品。能談談您在教學方面的主要觀點嗎?
朱健翔(以下簡稱朱):版畫作為美術創作的一種形式,是以板為媒介所制作的繪畫,是藝術家利用木板、石板、金屬板、絹網等材質,用各種工具以物理的方法,如雕刻;或以化學的方法,如腐蝕,對板材進行制作處理,再進行印刷,從而完成自己的創作意圖。因此版畫為間接藝術,不同于國畫、油畫、水彩等是直接繪制在畫布或者紙張之上的,同時版畫具有復數性,是藝術與印刷技術相結合的產物。
版畫創作過程中的畫稿、刻板、印刷三者都十分重要,每一環節的疏忽就會導致作品的失敗。所以版畫教學除了要傳授學生相關的技法理論外,還需強調制作的程序性、邏輯性與完整性,一張好作品的誕生在一定的程度上取決于勞動的態度,所以我認為版畫教學最為根本的手段與目的就是簡單的六個字“操勞塑造品質”。而圍繞著這六個字,就是采用何種操勞的方式、為操勞提供什么樣的物質幫助、以及塑造怎樣的品質。
正如德國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曾經說過,“靜觀”所產生的認知是較為可疑的,只有“操勞”才是了解事物最恰當的方式,才能進入存在之謎。從我自身的日常行為與教學活動中,我自然選擇了后者,我也經常提醒和催促那些“靜觀”的學生,你的血液需要燃燒起來,快點行動,轉動你的大腦,展開你的四肢,去“操勞”,去感知美麗,去認知自我。我想版畫教學的本質其實就是幫助學生了解世界和了解自我的一種比較好的方式。
任:在實際的課程教學環節上,您主要采用哪些具體的方法和措施呢?
朱:針對版畫教學的特點,我采用的是類似于傳統手工作坊“父帶徒弟”式的教學方式,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示范為主 俗話說“藝高為”,有一定藝術造詣的老經過多年的研究都會有一套屬于自己“獨門絕技”,某些技法在書本之中是無法找到的,只藏在父的大腦和雙手之中,其中的奧妙只有親眼所見才有體會。而版畫的技術性因素最為復雜的,可以說版畫是唯一一個不能自學的畫種,每個版種從工具選擇、畫稿、板材處理、過稿、修版、紙張選用、印刷等等都有一整套嚴謹的程序。通過示范,學生會較快的掌握工具的使用方法,學會制作的基本步驟,以及通過觀察分析避免出現錯誤,少走彎路,事半功倍。
2.復制經典 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對經典版畫作品進行高要求的復制,包括直接臨摹大高難度寫實版畫和把經典寫實油畫作品復制成版畫,要求相似度90%以上。如在黑白凸版教學中,選擇丟勒的木刻和銅版雕凹線作品為摹本,使用亞克力材料,運用木口木刻的相關技法來復制作品,通過復制,不但對經典作品從構圖形式,造型特點,空間處理,黑白關系等有了深刻認識,還對其技法深入研究,吸取營養,傳承手藝。在對大和經典作品的研習中,潛移默化,學生自身的藝術品質得到了提升。為今后的版畫創作提供扎實的技術支撐和養成嚴謹的做事態度。這一點對于版畫教學十分重要,也是“操勞塑造品質”的重要環節。對經典的學習,就是創造經典的前提。
3.尋求自我 當一個學生在自己的行動中使“操勞”成為一種習慣后,接下來針對他們每個人的特質,了解他們的成長經歷,生活環境,地域特點,個性差異,以及審美價值取向,通過深入交流,選擇氣質類似的成功版畫家、油畫家或是國畫家作為“榜樣”,對“榜樣”的作品進行分析研究,適當模仿,從中發現異同。并從自己對生活的實際感受出發,嘗試用版畫的語言去表達自己的情感,尋求自我,發現自我。反復嘗試,反復研究適合自己的版畫表現技法,提高自身的獨立創作能力。
4.塑造品質 “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通過版畫的學習,學生們不僅僅掌握的是一些版畫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學到了一種勞作的方法和態度,擁有了專業的精神,在追求專業精神的同時擁有了專業的品質,不管今后是否從事版畫,這種精神與品質將伴隨一生,而且受用一生,不管貧窮或是富有。
5.提倡交流 利用時代優勢,對外加強聯系,開闊視野,參加展覽進行縱橫比較,提高學生創作水準。
6.體現價值 在保證學術獨立的前提下,適當讓學生的作品走入市場,得到市場肯定,體現價值,刺激創作。
任:剛才看到您學生創作的許多版畫,做得都比較精致,他們主要運用什么樣的技法?
朱:我教給他們的主要是傳統的木口木刻技法,不過因為使用的板材有所不同,是一種新型的材料,叫做亞克力,這種材料的使用就目前來講,在全國范圍內我們學校做得相對比較成熟,也算是我們版畫教學的主要特色吧!
亞克力也叫PMMA或者亞加力,都是英文acrylic的中文叫法,翻譯過來其實就是有機玻璃。化學名稱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是一種開發較早的重要熱塑性塑料,具有較好的透明性、化學穩定性和耐候性,易染色,易加工,外觀優美,在建筑業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國內有些版畫家也稱使用這種材料的版畫作品為塑料版畫,嚴格的講,亞克力版畫算是塑料版畫的一種。在版畫藏書票制作技法簡略符號歸類為X6,表明是凸版技法中的“使用其他材料的凸版版畫”,而X1與X2則分別表示木面木刻技法和木口木刻技法。
經過多年的教學嘗試與不斷的總結經驗,學生創作的作品在國內外的專業展覽中屢獲佳績,除了學生自身的刻苦努力外,完善的技法優勢也對他們幫助不小。
任:看來你們版畫家對材料都十分講究,亞克力材料有什么優勢呢?
朱:亞克力材料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密度大,適于表現細密畫風
亞克力板材和木板相比,密度要大很多,使用木口木刻刀具,能刻出可細可粗的線條,尤以表現細密畫風的作品,塑造層次豐富的灰色調是其優勢,做出的作品較木刻更為精細,印痕更為清晰。
2.表面平整,易于處理
木刻板的表面由于材料的缺陷,經常需要進行填縫、上蠟或上漆的處理過程,耗費較多的時間,而亞克力板材表面十分平整并且光滑,幾乎不用做任何的表面處理。
3.可以手工印刷,也可使用版畫機印刷
木刻板材中比如夾板,在經過版畫機之后容易使木板變形,如果壓力過大還容易破壞刀痕,因此大多使用手工印制。而亞克力板材的耐壓性十分好,不會產生板材變形的現象,印刷非常穩定。
4.價格便宜,性能穩定,易于推廣教學
市場上的亞克力板材購買方便,品種較多,對存放環境要求較低,保存時間長。制作簡便,易于推廣使用。
任:能談談我們中小學美術教育中的版畫教學嗎?
朱:中小學美術教育的主要目的,不同于專業美術院校,不在于培養技巧熟練的畫家,而是通過美術教學,培養學生對美術的興趣與愛好;學習美術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品德情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像能力、形象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
版畫教學除了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繪畫能力外,還要求學生具備較強的動手能力,如進行制版、制作、印刷、材料應用等其它畫種所不具備的方方面面,在學習過程中可使學生了解掌握更多知識,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大有益處。因此版畫更適合于中小學美術教育的需要。
任:版畫教學作為特色教學在中小學進行推廣有什么優勢呢?
朱:我想優勢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版畫制作的手法變化多端,極具趣味性
版畫的種類從制版形式上分為凸、凹、平、孔四大類,而每一大類又可細分為各種各樣的制作方法,又可多種制作方法并用,可謂千變萬化。中小學版畫教學由于學生的年齡偏小,重在培養興趣,難度不宜太大,一般選擇制作程序簡便的凸版畫作為主要的教學內容。凸版畫中的拼貼版畫、拓印版畫、吹塑版畫、石膏版畫和木刻版畫等都是非常適合中小學學生的,學生從發現自然中的可用材料、運用游戲的制作方式到完成一件生動的版畫作品享受其中的樂趣,因此深受學生的喜愛。
2.版畫教學的過程強調制作性,促使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做事習慣,講究做事的完整性
以黑白木刻的教學為例,需要完成五個步驟:
a.老首先引導學生憑著自己的想象,繪制草圖;
b.之后用黑色在草圖上修改,確定木刻的正稿。這時大的效果已在學生眼前顯現,學生需要把這一“藍圖”化為“現實”;
c.通過復寫的方法過稿之后,在木板的表面刷上一層紅色的墨水以便刻制時能比較清楚看到木刻刀的運動痕跡;
d.使用各式的木刻刀,按照畫面的需要,合理而大膽地刻出點、線、面;
e.指導學生對不足的地方進行修版,完成后,選擇紙張使用木蘑菇進行印刷,一張大作便誕生了。
因為刻制木刻是一個做減法的過程,一但刻錯很難回到上一步,學生一般都異常的專注。可以看出黑白木刻的程序性和可操作性十分強,制作過程的每一步都非常重要,學生通過教的指導,認真做好每一個步驟,堅持做完就一定會有較好的效果,頗具成功感。中小學生版畫作品的完整性較之國畫、水彩和素描等更有優勢,對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做事習慣效果明顯。同時,因為版畫的復數性,同學之間可將自己的作品互相交換,增強同學之間的情誼和班級凝聚力,營造和諧尚美的學習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