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我國的傳統文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傳統文化 物理課程
一、傳統文化與課程
教育作為一種傳承傳統文化和教育人的活動,與傳統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我國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現,是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要傳承這種文化必然要通過教育。在教育具有穩定的形式以前,文化主要是依靠人們世代口授相傳得以保存和積淀;當教育以某種明確穩定的形式展開時,一直發展到現在的學校教育形式,課程便成為實現文化傳承的主要媒介。所以,課程是文化傳統得以實現的重要機制。另一方面,傳統既是歷史又是現實,它不僅作用于過去,而且成為一種強大的現實力量,對人們的思維及方式、行為、習慣等產生影響。因此,課程計劃的制定、實施等都會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研究表明,傳統文化對課程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傳統文化影響著課程的價值取向。西方文化強調人與自然的對立,強調人的獨立自主性和積極的探索精神,受其影響,所以西方課程體系經常是處于變化和超越之中,出現了學派林立,眾說不一等現象;在課程實踐體系上,課程改革一輪接一輪,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而中國傳統文化強調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受其影響,課程發展整體上表現得平緩、缺少變革,很少有新的價值取向的課程出現。
(2)傳統文化影響著課程內容。由于受儒家文化的影響,"四書"、"五經"等內容在課程內容中占據絕對地位。而在西方哲學、神學等知識占據了學校課程的主要內容。
(3)傳統文化影響著課程的管理。西方國家的課程管理集中在各地方政府,各地方政府可以依據自己當地的情況,頒布課程體系和課程標準,同時由于很多私立學校的存在,大多數學校管理者和老師都具備一定的課程管理權力。在中國,由于推崇整體與統一,推崇權威,所以長期以來,很少考慮地區經濟文化的差異,全國各個地區一刀切地使用統一的課程標準、課程內容,甚至統一的教材和評價標準,國家具有絕對的課程權力,地方政府和學校及教師都是在忠實地實行國家統一的標準而已,幾乎談不上課程權力。
二、傳統文化對我國物理課程的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基本上是一個以儒家思想為主、佛家和道家思想為輔并雜有其他思想的文化體系,主張知行合一,天人合一,真善合一,重社會輕自然、重綜合輕分析、重思辨輕邏輯。由于這種趨勢,我國的傳統文化嚴重束縛了自然科學在中國的發展,物理課程作為自然科學的一門核心課程,它必然也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傳統文化影響物理課程的內容。比如傳統文化影響物理概念、規律的表述方式和方法。由于語言習慣,不同的語言就反映不同的思維方式。我國漢語在講述一件事情的時候,喜歡從側面入手,先說外部的環境、條件,最后才點出中心。而英語則開門見山,直截了當,把重要的先列出,再用從句進行補充。由于傳統文化的影響,我國物理課程內容上也僅僅是對知識概念、結論的介紹,不注重對知識形成過程的介紹;注重邏輯推演,條理性,缺乏自己的思考、討論和動手實驗;也就是我們所學的知識只是復制別人的,只是對物理知識的識記,缺乏對物理知識形成過程的主動探求,這嚴重影響了物理學的發展。
2. 傳統文化影響了物理課程的教授方式。教授方式包括老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在教授知識時,老師是課程的中心,是課堂教學的控制者和教學活動的組織者,處于權威的地位,所以在教學中,老師只注重對知識的講解,而學生只是對所學內容進行識記,很少要求學生動手實驗和探究。即使是有學生實驗也大多數是安排一些驗證性的實驗,很少有綜合性,設計性實驗。現實中講解實驗或者老師做演示實驗仍然是許多物理老師在教學使用的主要策略。這嚴重束縛了學生創新能力的開發和提高,經過一個過程的學習后,學生只會復述物理知識,不懂得知識的來源和應用,毫無創新點。
三、結語
我們必須肯定的是我國的傳統文化是非常優秀的,對物理課程的發展也有一些積極作用,同時我們也必須清楚傳統文化對物理課程發展起到的阻礙作用,以上是本人列出的一些觀點,在物理課程發展的今天,很多我們還沒有足夠的重視,為了我國物理課程健康的發展,我們必須改革現在的教學內容和教授方法。
關鍵詞:傳統文化;產業化;路徑
中圖分類號:G124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1-0051-02
現階段,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愿望。為了在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的前提下,興起社會主義文化發展新,我黨提出了“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大決策。
一、我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內容和重要地位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五十六個民族和睦相處,共同鑄就了整個中華大地的興旺與發達。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可謂巨細紛繁、源遠流長。有靜態的,如浩如煙海的儒、釋、道、法、醫等諸多古文經典;有動態的,如音樂、戲劇、武術、雜技等。中國是茶的故鄉,中華茶文化扎根于豐腴富饒的華夏大地,吸取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習俗中無比豐富的養分,融宗教、哲學、醫學、格律、樂理、繪畫、美學、建筑學等各家之長,發展成為我國文化寶庫中彌足珍貴的財產,在人類歷史的長廊中熠熠生輝。酒文化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形式,在幾千年的傳統中華文化中占有獨特的地位,酒幾乎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節日是文化的一種表現,與文化密不可分,各個民族、各種文化、各種宗教都有自己不同的節日。中國雖不是政教合一的國家,但也有許多自己的節日,主要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這些節日也都有其豐富的文化內涵。我們還有民族圖騰――龍。中國龍作為一種全民族自古以來所尊崇的文化符號,其文化意蘊是豐富而深邃的。龍是中華民族審美情趣的一個典型代表。龍的宏偉雄渾、剛健有力、飛舞雙動,是中華民族陽剛之美的代表性意象。在傳統的中華文化中,無論哲學、醫學、文學、武學、農學、商學、社會學、倫理學,還是各種藝術,都包含著對生生不息的渴望,對生存樂趣的演繹,對心靈的升華,對社會的責任,對自然的親和,對友誼的追求,對親情的眷戀,對道義的持守,對未知世界的求解。
傳統文化凝結著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是維系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的重要精神紐帶,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極其寶貴資源。伴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和進步,文化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不僅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而且已經成為一種巨大的生產力。因此,深入挖掘和繼承傳統文化的精髓,創建更加優秀的現代文化,從而在激烈的文化市場競爭中彰顯出本民族的獨特性,對于我國在新世紀新時代永遠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意義尤為巨大。
二、我國傳統文化和文化產業化發展的現狀
自我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迅速增長,對親情、友情、愛情、和諧和美滿幸福的渴求越來越強烈,渴求傳統文化回歸的呼聲日益高漲,傳統文化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和重視。與傳統文化相關的活動在各地廣泛展開,人們的文化生活正在變得越來越豐富多彩。同時,隨著我國社會的深刻變革,社會生活多樣、多元、多變的特征日趨明顯,人們的交往方式和情感表達方式正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而傳統文化無論是在文化內涵的挖掘上,還是在文化活動內容和形式的創新上,都與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群眾的要求顯得越來越不適應。面對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面對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蕩,深入研究傳統文化傳承和創新機制,顯得尤為急迫。
黨的十七大站在全局和戰略的高度提出了“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艱巨任務和重大課題,指出,“要在時代的高起點上推動文化內容形式、體制機制、傳播手段創新,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是繁榮文化的必由之路”;“要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加快文化產業基地和區域性特色文化產業群建設,培育文化產業骨干企業和戰略投資者,繁榮文化市場,增強國際競爭力。”盡管我國目前文化產業的發展仍然處于起步階段,但從我國的實際情況看,文化對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越來越大,社會影響也越來越強,被稱為“二十一世紀的最后一桶金”的文化產業正在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新的重要增長點。充分利用傳統文化資源,繼續大力推進文化產業的發展,已經迫不及待。
三、傳統文化傳承和創新機制探討
社會主義文化的產業化發展,必須堅持以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大力弘揚以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積極倡導文明、節儉、和諧的文化理念;要結合新的時代精神積極鼓勵傳統文化中優秀部分的產業化項目開發,同時努力防止傳統文化中的糟粕借發展文化產業之機死灰復燃;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統一,創作更多反映人民的主體地位和現實生活的群眾喜聞樂見的優秀精神文化產品。當前推動文化產業化發展的具體途徑包括:
第一,政府機關和社會團體等相關部門要加強管理和引導,積極倡導文化產業化的精品主題。各級黨委和政府宣傳部門要認真做好傳統文化的宣傳教育工作,及時總結和推廣各地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好經驗、好做法,廣泛開展文化創建等活動。各部門團體要經常鼓勵和組織作家、藝術家深入實際、深入群眾、深入生活,創作體現傳統節日思想文化內涵、弘揚優秀傳統民族文化的文藝精品,并把它們推向基層群眾。在各種文化創建活動中要緊緊圍繞文化主題,充分地突出傳統文化的內涵,展現和傳承中華民族文化的優秀歷史傳統。
第二,要積極努力尋求中國傳統文化與市場經濟的新的結合點,不斷提升文化產業化的質量。在繼承和光大傳統文化方面,傳統文化不能只是被動地等待市場機會,而是要積極影響市場,并引導市場建立起向傳統文化靠攏的價值取向。要盡力提高傳統文化本身的自然吸引力,即通過產業化手段以及通過合理的商業運作和包裝,使傳統文化產生巨大的經濟價值。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產品維權體系的建立,科學技術應該在整個文化產業化體系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第三,要堅持文化產業化的方向,繼續加大文化體制改革的力度。首先,必須打破原有的僵化滯后的管理體制,使經營性文化企業逐步與市場掛鉤。在廣泛調查研究和充分論證的基礎上,對原有文化企業進行大整頓大整合,努力消除管理體制中管辦不分、政事不分、政企不分的弊端,解決文化企業規模小、結構不合理、產權不清晰、資源分散、條塊分割等問題。其次,要用企業化的運作方式對經營性文化單位進行改革。我國文化資源比較分散,造成文化產業規模小、結構單一、資金不足、科技含量低、市場運做能力差、競爭力不強、自我發展能力薄弱等現象。目前,我國已經開始了集團化公司的改造進程。集團公司是文化產業體制改革的產物,也是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
【關鍵詞】高中語文;傳統文化;教學價值;方法
歷史的文化沉淀,是古人創造的物質和精神文化的總和。儒家思想文化是其的主要脈絡,還涵括了其它方面的不同的思想文化。其中凝結了這個文明古國的民族性格和社會意識,其中包含的觀念文化,涉及到生活的各方各面,例如歷史文物、文學、社會制度、史學、科技、醫藥養生等。中國傳統文化貫穿歷史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在中國傳統文化涵蓋的內容是非常的廣的,從小到大,我們的生活的各方各面無不滲透著其的思想。
語文是人與人之間交際的基礎工具,也是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幼兒的唐詩到初中、高中的文言文,無不有中國傳統文化的蹤影。語文學科中進行傳統文化教育不僅是此學科的要求,也是當今歷史發展的需要,因為語文學科是最容易讓學生接受和理解中國古老的民族文化,這也是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西方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挑戰和吸收的時候,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在學校語文教學中越來越得到重視,像“恢復傳統,傳承文化”這種呼聲也越來越強烈,“國學熱”、“漢語熱”遍布全球。但是對于我國的中學生卻對日韓、美國等國家的服飾、明星、娛樂熱情只增不減,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的卻甚微。所以在中學生中,尤其是在高中生中,通過語文教學和學習的方式來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一個現實問題。
1我國傳統文化的內容和教學價值
中國傳統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其中所蘊含的生活、行為、思維方式以及價值觀念都是我們平時生活的導航。對于語文教育的任務之一就是要傳承和發揚我國的傳統文化。語言教學中涉及的傳統文化主要是指中華民族的情感狀態、生活習俗、語言風格、審美情趣、文化習慣以及人生信仰等。
首先,漢字和語匯是民族智慧的結晶。中國的漢字是記錄漢語的一種書寫符號,是一種古老的文字形式。中國漢字可以說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的沉淀的精華,其是一種少有的能夠將表意文字的音、形、意三者完美結合的文字形式。漢字言簡意賅,可以形象的將所要表達的意思明確傳達,不僅如此,其還能夠從一定角度反映物質、精神、制度等層面的文化。對于語匯,是語言表達的基石。中國的典故、成語、格言、對聯、謎語和歇后語等都是中國傳統詞匯的積累。其次,中國傳統倫理哲學是思想的精華。我國的倫理哲學主要是指包括墨家、道家、法家在內,并以儒家倫理道德為主要內容的思想范疇。在現實生活和世界中,儒家以其及其入世的精神而成為成就最高點的道德境界。“天人合一”、“人性本善”、“以人為本”等著名的思想都是出自于其中。再者,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文學藝術魅力是永恒的。中國文學經過歷史長河的洗禮,能夠深刻且生動的體現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不論是先秦的諸子百家、兩漢辭賦、唐宋游記還是到散文、戲曲、小說都無不彰顯著我國瑰麗的文化財富。這些文學作品是值得當代的高中生品讀和深思、反省的。最后,禮儀風俗的心理規范。中華民族自古就一個“禮儀之邦”,在人么的言談舉止中流露中中國高度的禮儀風范。中國的風俗也是特定地區歷代人么一起遵守的一種行為模式和規范,中國的民族風俗習慣也是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高中語文傳統文化培養的方法
2.1培養濃厚的文化心理
在高中語文中推行傳統文化,主要就是要在教學過程中使學生接受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價值觀、道德觀和審美觀。讓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滋潤高中生的精神世界,讓學生的思想、精神境界更高。在這個過程中就要讓高中生對中國的傳統文化產生認同和興趣,通過教師和書本帶動學生的文化心境,并使其產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崇拜和憧憬。通過巧設導語來增強吸引力,并盡量縮短古今文化的距離、創設情境等方法來使學生對語文中傳統文化更加有興趣。
2.2加強理想的教材使用
中學語文教材以文字為載體,承載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民族靈魂,其中蘊含了大量的傳統文化題材。這一點小從中國漢字的措詞和表達中都可以看出,語文教師要通過語文教材在學生和文學作品之間建立一個紐帶,使學生在中國文化典籍中吸收更多的知識和道理。在文學作品中找尋沉淀著豐富的哲學內蘊,并不斷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強烈的民族責任感和使命感,培養樂觀、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和淡泊名利、寧靜致遠的心態。
2.3構建活躍的文化課堂、增設豐富的課程資源
課堂教學作為語文教學最有效的途徑之一,其也為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教學搭建了一個平臺。所以,教師應致力于研究教學課堂的氣氛和方法,給學生創造一個愉悅、舒適、高效的學習環境,使學生能夠不斷提高其審美情趣和文化素養。教師可以通過熟讀成誦、品讀積淀、感受交流、學習拓展等方式來達到文化課堂的活躍。當然,僅從課堂短暫的時間中學習是不夠的,學生要從其他課程資源中不斷的擴展和豐富其涉獵的知識領域。可以通過增加學校圖書館藏書、不斷開發文化課程、開展校內文化活動等方法來開闊課外文化視野。
3總結
本文從傳統文化的內涵出發,概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和現在的局面,詳細的闡述了我國傳統文化的內容和教學價值,并對于高中語文傳統文化培養提出3點方法,為高中語文傳統文化的相關性研究提供了幫助。
參考文獻
[1]胡春艷.充分利用語文傳統文化資源,引導學生健康明麗留守[a].2010
【關鍵詞】裝潢藝術;理念;中國傳統文化
一、裝潢藝術的設計理念
(一)實用性
裝潢設計屬于現代設計范疇。據有關專家研究,將現代設計劃分為產品設計、環境設計和視覺設計。而裝潢設計在這三大類設計中均有其重要的位置。現代設計又與建筑藝術、園林藝術、工藝美術等,共同構成實用藝術。因此,實用性乃是其題中應有之義。這就要求裝潢設計首先要充分注意到不同人對不同被裝潢物的不同實際需求。從總體上說,建筑藝術的主要-功能是避雨遮風,為人們提供舒適方便的室內空間場所。但不同的建筑類型,具有各自不同的使用目的,因而其具體實用性也就各不相同。例如,住宅樓的實用性主要是適宜人們日常的起居生活;劇院的實用性主要是保證觀眾充分欣賞演出;陵墓、紀念堂的實用性則主要是創造莊嚴肅穆的氣氛。為了充分體現出裝潢設計的實用性,就要力戒單純片面地追險獵奇,防止浮華不實與奢侈浪費。
(二)美觀性
裝潢設計之所以被稱作“裝飾藝術”,顧名思義,是以美觀性作為重要審美特征的。但是,作為一條設計原則,美觀性要服從、服務于實用性,要做到實用性與美觀性的完美結合,以實用性作為美觀性的前提與基礎,而美觀性反過來又增強實用性。例如室內裝飾布置就愈來愈引起人們的關注,從地面裝飾、墻壁裝飾,到花樣繁多的燈具、琳瑯滿目的床上用品,乃至窗簾、家具、擺設的壁掛、觀賞工藝品等等,都日益普及,進入千家萬戶,緊連你我他。而且可以預見,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這一趨勢會更加明顯。
裝潢設計的美觀性作為表現性空間藝術的重要審美特征,并不注重模仿客觀事物的再現性,而是注重某種朦朧抽象的情調和意味,正如英國現代著名美學家克萊夫?貝爾所說:“這是一種有意味的形式。”也就是用色彩、線條、造型、圖案等外部形式,來表達體現出一定的情緒、氣氛、格調、意味。所謂“意味”,實際上就是一種朦朧寬泛的情緒或情感,也就是要表現出設計者的情感、風格和美學追求。
作為形式美,裝潢設計的美觀性,既包括色彩、線條、造型、圖案等因素,又包括對稱均衡、多樣統一等形式法則。美觀性既產生于形式美本身,又產生于形式美整體和各個部分之間的協調。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美觀性的追求應與安全環保性相統一,絕不可以單純為了美而危及到安全與環保。因此裝潢設計者一是要牢固樹立“安全與環保第一”的設計理念。
(三)民族性
世界上一切國家、一切民族的一切藝術,都以本民族的民族性作為生命與靈魂。裝潢設計作為一種藝術設計,當然也必須以民族性作為一條重要的設計原則。僅以園林設計為例,我國的園林就與西方園林和阿拉伯園林迥然不同。我國園林與文化傳統密切相關,許多園林都取材于古代文化、引用神話傳說、借鑒文化典故、詩化自然風光,追求“詩情畫意”。例如杭州西湖風景區中,就有大型的亭榭、樓閣、寺廟、園林等30余處,為風景如畫的自然風光增光添彩。而其內部與外部的裝潢設計,或楹聯相對,或壁畫相稱,在色彩、布局諸方面,均具有鮮明的民族性特點。裝潢設計的民族性,不是“為古而古”,而是“古為今用”。在這方面,有許多成功的典范,例如北京奧運會的“中國印”的圖案設計,就是民族化的經典,也為裝潢設計如何“古為今用”做出了表率。其中的篆刻藝術,為中國所獨有,民族特色十分鮮明。而文字的人形的象形意義,又充滿體育運動的特色。
二、中國文化對裝潢藝術的影晌
設計離不開龐大的哲學思想,離不開悠遠的民族傳統,離不開當今文化的發展。儒、釋、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大要素,每一個中國人所受的教育均以這三大要素為基礎。倘若對這些基本思想缺乏深入了解,卻試圖透過設計來傳遞這種思想,那么這類設計作品將無任何價值可言。如香港著名設計師靳埭強的作品就具有龐大的東方哲學思想和濃厚的東方文化色彩。他的構圖結構穩健、畫面清麗,對于留白處理及和諧比例有著很深的造詣。作品色澤時而歡悅、時而雅致。立意雋永麗充滿禪機。
中國聯通公司的標志設計,符合人們對吉祥如意的心理期待。標志中的“中國紅”是蘊含著中國人幾千年情結的顏色。無形中又增加了企業形象的親和力,進一步拉近了與觀者的距離;“同心結”圖案中的四個方形有四通八達、事事如意之意,六個圓形有路路相通、處處順暢之意;標志中的十個空穴則有圓圓滿滿、十全十美之意。無論從對稱性還是偶數的講究來說,該圖案都洋溢著古老東方民族流傳已久的吉祥氣息。
中國郵政的標志,其基本元素是中國古寫的“中”字,在此基礎上,設計師根據我國古代“鴻雁傳書”這一典故,將大雁飛行的動勢融人標志的造型中。該標志以橫與直的平行線為主構成,形與勢互相結合、歸納變化,表達了中國郵政服務于千家萬戶的宗旨以及快捷、準確、安全、無處不達的企業形象。
對于當今世界的發展趨勢,伴隨著西方工業文明的思維方式和審美體制的逐步瓦解,經濟文化發展的中心從西方向東方轉移,已有學者預言21世紀將是亞洲的世紀,以儒家文化為基礎的東方文化價值觀重新煥發了新的生機,把握住歷史的契機,站在新的高度對中國傳統哲學觀、美學觀的再認識是中國設計走向世界的道路。我們只有將現代裝潢設計與中國文化相結合,把握好中國文化的精神實質與內涵,才能讓這種文化氣韻在設計中很好地流露出來。
參考文獻:
[1]伊宏偉,劉連元,鄭恩峰.淺談裝潢藝術設計的視覺語言及應用[J].邢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02
[2]段建華.談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藝術設計[J].內蒙古藝術.2005(02
[3]葉志華.淺析室內裝潢設計的方法與程序[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09(01)
[4]劉靜.在藝術設計教學中推進文化傳承[J].宜春學院學報.2013(05)
一、引入傳統文化的必要性
將我國傳統文化藝術意象融入到環藝設計當中,其重要作用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延續了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且能夠進一步豐富傳統文化。二是突破了現代城市建筑的缺陷,通過營造簡約的藝術意境給人們更多愜意的感覺。三是傳統藝術意象的運用更加強調情感訴求,且基于對人們內心的解放,滿足人們在都市快節奏生活下情緒釋放的需求。將傳統文化引入其中,更多的是設計師的情感表白,而人們在設計師創造的環境當中與其傳統的意境產生共鳴,最終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二、具體應用
藝術意象作為美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更具個性化特點,如果單純從直觀角度審視,其能夠借助一些媒介,將情感或者生活理念傳達出來,形成良好的藝術意象效果。具體來說,對于藝術意象在環藝設計中的應用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形象元素
藝術意象的應用是建立在多個符號組合基礎之上,將其中的內涵表達出來。現代空間環境設計理念當中,需要采取針對性方式和方法將“意”更加全面的詮釋出來,如圖案與材質的組合,最終在立體空間內體現出美好的意境等。而“象”主要是透過“意”而滲透出來,二者相結合才是藝術美感的傳達形式。在追求設計效果的同時,還可以借助手工等途徑體現自然境界。如北京香山飯店,在具體設計中,引入我國園林概念,不僅能夠提升飯店的趣味性,還能增添其民族特色。空間優化配置能夠更具目的性的實現對環境的襯托,促使飯店在實現餐飲等功能的過程中,帶給人們更多視覺、心靈上的體驗,增強人們對該飯店的印象,最終將其打造成為賞心悅目的景點,充分發揮其附加值。對于其他設計來說,可以將園林建筑與民居融合到一起,減少二者之間的過渡帶,進而達成整體的藝術效應,產生良好的互相襯托的效果。
(二)寓意元素
就文學領域而言,作家在創作中,會通過各種描述手段給讀者展現意象境界,而文學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將文學概念與建筑學領域整合到一起,那么設計師在進行設計時,對于“意”與“象”的追求與實踐將會更好地展現現代空間領域的中國化特色。具體來說,意是建筑中的藝術內涵,象是通過在前者的基礎上體現其內涵,二者互相聯系、密不可分,只有將二者融合到一起,才能夠實現對資源的充分利用。如蘇州園林中的“個園”的設計,由于部分設計師喜歡竹子,大量使用竹子布置園林。竹子在我國古典文化當中始終是君子的象征,具有深厚的民族情結。因此通過竹子的使用能夠呈現出最佳藝術效果。
(三)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即整體一致性,所謂整體就是意與象二者不可分割,其不能夠將世界再現,且難以簡單地體現傳統文化的基層。因此在設計中,需要充分了解和掌握意象,并在此過程中找到形,將其中的意更好地傳達出來,最終讓人們感受到其中的“神韻”。要想真正達到這一目標,單純的模仿難以實現,更多的是需要將現代藝術與傳統文化整合,將現代設計理念應用到傳統事物之上,賦予其更強的表現力,促使它們能夠隨著時代的發展,將民族特色完全的展現出來。如湖北電視臺的臺標“火鳳凰”,具有深遠的寓意。古代湖北為楚地,在時間推移中積累了深厚的楚文化,同時火鳳凰的形象能夠展現湖北歷史文化內涵。楚人崇火、拜日等,湖北電視臺將鳳凰為形、用烈火板的桔紅色搭配,創造了臺標。不僅應用了傳統造型的表現形式,且符合現代審美需求,將湖北的特色的展現的淋漓盡致。人們生活水平越來越好,對于環藝設計的審美角度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味模仿和效仿的設計已經無法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設計師需要不斷挖掘傳統文化的意象,促使創造的環境能夠給予人們更多幸福的體驗,賦予環境更強的生命力。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智慧;中等職業學校;德育管理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內容豐富,義理宏深。從《三字經》《弟子規》到《增廣賢文》,從《大學》《中庸》到《論語》,從“吾日三省吾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先賢們關于道德智慧的思考和熠熠生輝的論述,散發著傳統文化的魅力,閃爍著道德思想的靈光,滋潤著華夏民族的道德之樹,啟迪著炎黃子孫的理性思維,推動著中華民族的進步和發展,為今天的德育工作提供永流不竭的源泉。
東莞市長安職業高級中學通過深入研究傳統文化,認真思索現代德育現象,從辦學實際出發,明確了“德育為首,教學為主,育人為本”的辦學宗旨,制定了“敬業樂群,手腦并用,金的人格,鐵的紀律”的十六字校訓,建立了以“一條主線,四個意識,八個習慣”(愛國主義思想教育;居安思危、富而思學、艱苦奮斗、成才成人;生活習慣、飲食習慣、衛生習慣、文明禮貌習慣、學習習慣、愛護節約公物習慣、勞動習慣、健身習慣)為核心的德育框架,圍繞打造特色德育的辦學理念,以轉化后進生為突破口,以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為切入口,構建全員參與、全程管理和全方位滲透的德育管理模式。創造性地開拓了一系列德育工作新途徑,使學校的各項工作逐步走上了制度化、科學化、規范化和現代化的管理軌道,校風建設穩步提高。
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教之道。德為先的辦學思路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大學》學校在教育管理的實踐中,深刻認識到培養人才最大的困難是道德建設。建校初期,學校德育工作形勢比較嚴峻,學生違法亂紀現象嚴重,有些班級甚至連起碼的課堂秩序都難以維持。學生的德育工作該如何下手,該從何處著手,成了學校教育工作急需解決的首要問題。學校領導班子經過認真研究,決定以德育為先導,通過德育提高學校管理水平和辦學質量。
經過不懈努力,學校的面貌煥然一新,學生良好的精神風貌受到了社會各屆人士的高度贊揚,畢業生良好的行為習慣也得到了很多用人單位的高度評價。目前,學校已成為了廣東省中等職業學校校長培養中心的德育教育示范基地,接待來自海南、青海、江西、陜西、湖南和本省的兄弟學校參觀交流。《中國教育報》《德育報》和曠州日報》等媒體曾專題報道學校德育工作所取得的出色成績。原國家教育部德育處處長王揚南來學校視察工作時贊嘆:“長安職中的德育工作思路清晰、措施得力、成效顯著,可以作為全國中等職業學校德育管理的典范。”因為校風良好,學校被評為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廣東省首批“綠色學校”、廣東省首批“書香校園”、東莞市文明單位和東莞市文化建設標兵學校。從2002年開始,學校連續九次獲得東莞市教育質量一等獎。
二、教不嚴。師之惰——從嚴治校的管理方略
教不嚴,師之惰。——《三字經》學校堅持從嚴治校,從嚴治校,以愛心為基礎。愛心是德育的核心。學校每位教師都將愛心滲透進德育之中,把愛心貫穿于教育的每一個環節。教師理解學生,信任學生,欣賞學生,感化學生。因為愛學生,所以就必須高標準,嚴要求,而不能遷就和放縱學生,而是從思想、學習和行為等方面嚴格要求學生。學校每一位教師都牢記:嚴而有愛,嚴而有序,嚴而有度,嚴而有方。
制度育人是學校從嚴治校的有效措施之一。學校制定了一系列學生管理制度,包括《學生獎懲條例》《學生德育量化獎扣分細則》《級風星級評比標準》等,涵蓋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學生在校期間的任何表現都可以在這些制度文件上查找到相應的獎懲條款,可以說是學校的“德育大典”。當然,學校制定校紀校規,是用來教育學生,而不是約束學生。
三、有教無類——以轉化后進生為突破口和超市模式第二課堂的德育特色
有教無類。——《論語·衛靈公》學校把后進生稱為“暫時后進生”,相信通過愛心教育能幫助他們轉變。根據學校生源復雜、后進生集中的實際情況,我們提出并實施“建立臺帳、專題研討、愛心補救、結對幫扶”的育人工程,努力做到不拒絕一個差生,不歧視一個差生,不放棄一個差生。每學期開學,每位科任老師都會主動去幫扶1—2名學生,根據學生的家庭背景和個性特點,制定可操作的幫助方案。學校提出了“超市模式第二課堂”(教育部立項課題)的概念,通過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發現學生的特長,發展學生的個性,并注意強化學生的興趣與能力培養,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條件,創設氛圍。
“超市模式第二課堂”的開展,活躍了師生的文娛活動,更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給學生進行自我鍛煉提供了一個大舞臺。
四、克已復禮——以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為切入口
克己復禮為仁。——《論語·顏淵》學校通過培育學生日常行為和文明禮儀習慣,抓好學生的集體活動。確保集會紀律,提高兩操質量,特別是通過實行長效督促機制——《級風星級達標評比》,使學校德育形成日常化、制度化和規范化的運作模式。
為了達到規范化管理,學校規定學生進校要配帶校卡,統一穿校服校鞋,頭發要按男平頭女齊肩要求自覺修剪,定期修理指甲,平日不準佩戴首飾,上課坐姿要端正,集會要快而且整齊。
學校在高一年級專門開設了禮儀課,以教育和提高學生的禮儀修養。要求學生在待人接物方面有禮貌,表現落落大方;平等相處,尊重他人,寬容他人;正直、真誠、自尊、自愛。如今,東莞市長安職業高級中學的學生禮儀習慣和精神風貌已經成為了一道亮麗的風景。
五、導而弗牽——德育內化的有效途徑
導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導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
——《學記》學校注意將道德內化為學生內心的需求,使學生自覺追求美好,使學生從富于形象性、感染性和可信性的活動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學校開展了“說出你心中的故事”系列訪談節目,通過學生講述自己的故事,啟發和教育學生,引起學生思考。2008年,學校共開展了四期訪談節目“我人生第一次就業的故事‘我最感激的人的故事‘我創業就業的故事”和“我們的體育藝術節”,嘉賓主要是學校的學生,還有老師和企業的領導,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學校還開展了“我與新莞人(注:新莞人是東莞市對外來工的敬稱)共成長”活動、“企業家走進校園”活動、技能節活動等,寓教于樂。
六、絕知此事要躬行——實踐育人的德育方法
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孟子·告子下》學校著重增強學生的就業、創業意識和職業素養,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學校開展了勞動實踐周活動,將學生安排到學校的各種勞動崗位,包括保安服務、接待服務、文明監督和紀律檢查等,進行為期一周的實踐活動。勞動實踐周管理由團委、總務處、教導處和德育處共同負責,班主任直接負責本班級管理。為了使活動順利開展,各崗位分派指導監督檢查員,對學生勞動進行勞動前指導、勞動中監督和勞動后檢查評分。各部門每周兩次檢查本部門所負責的衛生責任區,檢查學生所做衛生是否達到要求,并評分。
學校還推‘車間進校”和“企業課堂”的教學模式,將生產車間引進學校,將教學課堂辦在企業,讓學生在真實的實訓場所進行勞動實踐。
七、養不教,親之過——“三結合”的德育特色
養不教,親之過。——《三字經》學校積級主動加強與家長和社區的聯系,形成“學校一家庭一社會’,三結合的教育網絡,全方位育人。學校“把家長當顧問,把家長當同事,把家長當朋友,把家長當嘉賓,把家長當教授,把家長當學員”,利用家長會、家訪、校刊《教育l+2》等形式,加強與家長和社區的聯系。學校每學期至少舉行一次家長會,重大活動邀請家長到校參加,設立家長委員會和關工小組,聽取家長意見,請他們參與學校的管理,定期對學校各項工作進行指導與檢查。
八、隨聲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構建書香校園的人文環境
隨聲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春夜喜雨》學校重視校園文化建設,在校園主干道、教學樓和圖書館等地懸掛名人畫像、名人名言及學生的作品,用名人事跡和名人名言鼓勵學生,用高雅文化陶冶學生。
關鍵詞:民族體育文化;體育文化價值;發展
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是我國各族人民在不同時期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為了滿足、身心發展的需要積累下來的文化遺產,其經過不同時期的傳承與發展,所以具有豐富的體育文化內涵。另外,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在體育文化形態中也大力弘揚了民族精神及民族情感,發揚和傳承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及能起到振奮國人的民族精神,同時又能夠增強各個民族的凝聚力,更重要的是對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價值和發展有重要的意義[1]。
一、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綜述
(一)“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概念
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是各個民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方式中不斷積累傳承下來的文化遺產,具有深遠的意義。一方面,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各個民族在社會文化的不斷發展中孕育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體育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各民族人民生活的需求,已經融入各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另外,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為社會發展注入了新鮮血液和活力。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依靠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和體育文化的多樣化以及體育文化的內涵從而受到社會群眾的喜愛。在經濟條件和生活條件迅速提升的今天,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不但具有強身健體、修身養性、競技比賽、休閑娛樂、觀賞等社會文化價值,它還涉及到了市場各經濟領域的發展,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成為我國體育文化形態中寶貴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遺產。
(二)我國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蘊藏的內涵
悠久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一部分,是各族人民在不同時期的生產和實踐中不斷創新與發展提煉而成的一種具有獨立性特征的文化形態,具有豐富的名民族傳統文化內涵。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由于本身的民族性和傳統性,在其發展和形成的過程中,會深受到當地的傳統習俗、道德以及教育等相關傳統文化形態的影響,從而形成了武術、太極、舞獅、舞龍、騎射、賽龍舟、馬術、擊劍等傳統的民族體育項目。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作為一種傳統的民族文化的綜合形態,始終與技藝、健身、智力等文化體系有著緊密聯系,在經過五千年歷史長河的發展和傳承下,將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演繹成屬于中華民族的國粹。比如民族傳統體育中最為經典的是中華武術。武術讓人們在練武的時候,除了健強體魄和掌握好武術動作的特征之外,還讓人們領略到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就傳承下來的道德理性以及和諧統一的精神,成為一種可以與外界自由進行物質和信息交換的體育文化體系。另一方面,民族傳統體育的種類源于社會生活,所以,民族傳統體育可以幫助人們調節情緒、陶冶性情、強身健體為主要目的,都是利用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滿足人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人們在生產勞動和生活方式中不斷地對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加以改進和完善,不但將民族傳統體育滲透到各個民族的傳統文化當中,還致使很多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成為體育比賽場上正規的比賽項目。
(三)傳統體育文化社會建設中的重要價值
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展現了民族的精神文化,民族傳統體育從出現至今已經經歷了五千年的發展,其體育項目的種類已經有977種,并且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一套具有民族文化的體育體系。這種民族體育文化過了五千年還經久不衰,其原因還是在一定的程度上取決于這些傳統體育項目的傳承發展與各個民族的生活習俗、、價值觀念以及思想意識等緊密聯系,它與各個民族共同生存與發展。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展現了民族的精神和情感,傳承了民族的,也促進了社會信息交流等文化內涵。即使是在體育全球化和經濟全球化,以及社會建設快速發展的今天,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也彰顯出了不同民族的傳統體育的價值。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不但能夠強身健體,最重要的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在體育文化的特殊形態中發揚了民族的精神和情感以及民族社會文化的發展。另外,民族傳統體育不限制人數,也不受時間、環境的限制,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來選擇民族傳統體育,在運動的過程中,民族傳統體育還能夠調整人們的心理狀態,緩解人們的焦慮情緒,使人的心情變舒暢。其次,民族傳統體育不像現代體育運動那樣,運動強度大,而且且趣味性比較強,民族傳統體育的運動不但改善了人們身體器官的功能,在幫著人們增強適應外界的能力以及增強了對疾病的抵抗力。傳統民族體育文化最重要的一點是把體育文化的價值推向了高境界,從而激發各民族人民的愛國主義和自豪感。
二、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發展的價值
首先,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是從民族傳統文化中獨立出來的一種民族體育文化形式,在人類不斷的完善和創新下,它具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內涵和民族傳統文化特征。其次,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還是振奮民族精神,加強民族之間的團結,弘揚民族的愛國主義精神,促進社會的進步以及是我國發展體育事業的重要保障[3]。此外,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一部分,傳統體育文化在經歷了滄桑后仍被傳承與弘揚,雖然傳統的民族體育文化在不斷被發展,但是其蘊含的民族文化精神至今仍然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和道德觀念,其體育文化以及形式仍然被各族人民受用,并在其體育文化的基礎上不斷加以研究創新。相信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在社會實踐和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將會為促進國際體育文化的發展作出貢獻。
三、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發展趨勢
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與現代體育文化的精華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套在文化迅速變遷的背景下被社會認同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體育文化。在現在這個發展迅速的社會,無論哪一種文化形態的發展和開發都是以社會經濟的發展為前提,而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在中國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和社會各方支持下,將大力發展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這個寶貴的遺產,具體措施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建立民族傳統體育運動項目的俱樂部或者協會,建立以社會大眾為主的體育組織和民族傳統體育商品市場,形成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全方位體系,鼓勵體育產業的發展,與社會發展共同營造民族傳統體育普及大眾化的格局。第二,加強研究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理論,多培養懂民族傳統傳統體育又會經營管理的人才,滿足傳統體育不斷發展的需要,同時也為我國的體育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第三,可以利用電視媒體和網絡媒體等有效的傳播途徑宣傳具有民族特色的傳統體育文化,通過這種方式讓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逐漸走進人們的身邊,通過人們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認識來激發人們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發揚的熱情。
四、結論
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國國民的生活水平逐漸得到提高。而傳承和弘揚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也成為我國發展體育事業的重中之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推動且加強了我國的精神文明建設,提高了國民的身體素質和思想觀念,對發揚體育精神及增強民族情有著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張建華,常毅臣,蘆平生.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研究:價值、進展與走向[J].中國體育科技,2013,(3):133-139.
[2]百晉湘.全球化視野下中華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承與發展[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11,(6).
關鍵詞:企業管理,影響,電力,我國,中國,傳統文化,淺析,
1、仁愛的道德精神
仁愛是儒家道德的核心。仁是儒家倫理思想的核心,也是“義、禮、智、信”的基石。企業管理的核心是人,人必須是有道德的。仁愛的道德精神要求以仁德之心對待顧客、消費者和整個社會。,是處理人與人之間社會關系的基本倫理規范,這些規范的總和就是道德,儒家非常講究人倫道德,把它看成是區別人和動物的質的規定性。“仁”,即“愛人”就是一個人首先要愛自己的父母,愛自己的兄弟姐妹,愛自己周圍的同事和朋友,然后才能愛國敬業,所以儒家認為,要培養一個人的愛的品德,首先要以孝敬父母開始。孝敬父母、尊敬兄長是實行“仁”的根本和基礎,要實行仁德,必須要克制自己的私欲,使之合乎于社會的規范,才能使社會和諧與協調。
儒家的仁愛之心,在企業內部管理同樣是有它的重要價值的。人與人相愛可以是人類長期共同求的價值準則,只有以仁愛之心去對別人,社會和企業才可能有個和諧安的環境。企業的領導要以仁愛之心去待你的上級和下屬,同樣工人也應該仁愛之心去對待企業的領導和管理人,只有這樣企業才能產生出凝聚力。并且企業在經營活動中,樹立以仁為本的道德規范,即應以愛心、善意對待消費者,把消費者的利益放在首位,盡最大努力滿足消費者的現實需要和潛在需要,并顧及和維護其長遠利益。仁愛的道德精神,還包含著對社會、國家和民族的仁愛和奉獻。作為社會組織中最具活力并直接從事經濟活動的細胞單位——企業,是有責任承擔起為社會創造財富促進國家富強,民族昌盛的責任和義務,以仁德之心報效祖國,回饋社會。著名百年老店“同仁堂”,始終堅持“同志同仁,濟世濟人;仁心仁術,醫國醫民”,這足以體現了對民眾和國家的仁愛;還有中國彩電業中的長虹集團以“產業報國”為理念,把振興民族工業作為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使命,從而使長虹人對國家和民族的仁愛發展到更高層次。
3、正確的義、利價值觀
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儒家思想中強調“君子不言利”,提倡重義輕利的思想,但是這種思想不是絕對的,而是提倡“義者 ,宜也。”即要合宜、合理地行為、做事、取利。因此儒家的義利觀在長期的企業經營過程中,被不斷更新和突破。例如中國大多企業家在賺錢求利的商業動機中總是受傳統文化的影響,主張義利結合、義利兼容、義利并舉,就是取利的手段要合理,取利的來源要正當,要符合“義”的規范。我們熟知的民間商業諺語“仁中取利真君子,義內求財大丈夫”,“財自道生,利緣義取”,“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等,正是對中國傳統文化儒家義利觀的真實寫照。
面對電力市場經濟激烈的競爭,電力企業將獲取利益視為其生存的前提,實現利潤最大化是其從事經營活動的基本目的和動力根源。樹立正確的義利觀顯得尤為重要,電力企業通過遵循市場經濟內在規律,來謀取經濟利益,同時以義為前提和基礎,做到見利思義,以義生利,義利結合的正確義利觀,這樣企業在面對義與利之間發生沖突時,是以義為主,而不是惟利是圖,見利忘義,以損害消費者或社會利益為代價,而獲取一己私利,更不能以非法手段謀取暴利。企業在堅持以義為本,以義求利的經營道德觀念下,持之以恒,便得到消費者和社會的認可與支持,從而使企業獲得豐厚而長久的利益。由此可見,正確的義利觀對電力企業管理可持續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二)對電力企業管理方式的影響
【關鍵詞】儒家;道家;傳統文化;心理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309(2013)03-0029-1.5
中國自古就是文化大國,我國獨有的傳統文化就一直深深影響著我國國民,孔孟之道已經深入人心。對于青少年來說,更是在耳濡目染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因此對于青少年來說,傳統文化的影響無處不在。
一、傳統文化中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一詞在傳統文化中并沒有顯現,但是我們可以從很多流傳下來的論著和典故中看到古代傳統教育中對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的培養。傳統文化里較為后人熟知的當屬“儒”、“道”,儒道文化貫穿中華數千年的歷史,歷朝歷代的政治和教育都深受其影響,因此,從“儒”、“道”兩家入手也是我們尋找傳統文化中有關“心理健康”著述言論的最佳途徑。
儒家的核心是“仁義禮孝”,“禮”說的通俗一點,也就是秩序,尤其是上下尊卑的秩序,這對于青少年而說適當約束自己的言行也是極其重要的一個守則;孟子認為“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才能達到“大丈夫”的標準,而人欲成為大丈夫,“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只有成為了“大丈夫”才是真正的實現自身的完善。提及“儒”家,不少人還會想到“中庸”之道,孔子曰:“不得中道而與之,必也狂指乎”,《禮記·中庸》說圣人“從容中道”我們都可以從中看出儒家提出的“中庸”某種程度上是為人處事時應做到“無過無不及”,也即是在處理問題和認識事物的時候把握一定的“度”,切忌“過猶不及”。
與儒家相對應的比較嚴重的就是道家的學說,如果說儒家是入世的話,道家講究的就是出世,“無為”是道家最倡導的思想,對“無為”二字的考究歷來眾所紛紜。總起來看,有消極無為;隨波逐流;不干預,冷眼旁觀;順其自然;寬刑簡政,休養生息等幾種觀點。我們可以看出,盡管傳統教育里沒有把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為一個“專題”呈現出來,不可否認的是諸子百家的思想中不約而同的對這方面有所映射,而且我們可以從之后各朝代的思想和文化教育政策中看到沿承的痕跡,對于當代的教育工作者而言,提煉出從民族文化傳統觀念里沿襲下來的,并且已經被后世成功利用過的教育理論思想,再結合時代的發展做以完善補充,從而形成有一定的實用意義的理論,是極其有意義的。
二、傳統文化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影響
近年來,教育界“尊儒”之風上揚,我們可以看到儒家思想已經不僅僅是對中國教育影響深遠,在日韓、新加坡乃至歐美我們都可以感覺到孔子學院的盛行和對儒家思想的熱捧,儒學是我們傳統文化幾千年的積淀,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傳統的文化對我當今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教育也有很多值得借鑒的有意義之處。
“仁愛”,孔子提出“仁者愛人”這也是孔子認為的處理人際關系的最高境界,而“仁”在不同的情形下又會引申出不同的內涵:“仁、義、禮、孝”,以“禮”為例,孔子講“仁”和道德領域的“禮”延伸為一體,要注重對青少年進行寬容、禮讓的教育,為人處事中注意朋友之禮、師長之禮,只有這樣才能讓青少年學生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和學習壞境,為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和學習生活的進步創造良好的條件,不懂得的禮讓、凡是斤斤計較必定難成大器。
“中庸”之道,對于中庸的理解可謂是仁者見仁,究其核心,儒家所謂的中庸也即是為人處事切忌“過”當然也不能“不及”,既凡是要注意把握一個“度”。在當代自然就是要正確找準自己的人生定位,不要過度自信抑或是自卑,善于找到調節內心平衡的方式,輕松面對生活。我們在很多的心理健康測試中都看回到諸如“最近是否會莫名的生氣?”、“是否會出現情緒激動?”等等的問題,不難理解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下,青少年的學習和升學壓力也越來越來,偶爾也會出現焦躁、易怒,如果一個人能真正體悟儒家的“中庸之道”,自然會對很多事看淡些,在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可以知道學生發揮自己的長處,揚長避短,不要過分的患得患失,人各有所長,不要拿自己的缺點去比較別人的有點,認識到自己是獨特而又個性的,教師要注意自己在學生面前的用語,多采取激勵性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和優勢。
順其自然,“道”家提倡清靜無為,認為對待世間萬物都要尊重其天性,順其自然不可拔苗助長,這對于心理健康更是意義深遠,青少年學生大都處于叛逆期,過分的阻礙他們的成長必然會適得其反,因此不論是家長還是教師在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都要注重學生自己的思想。我們不難看到一些“虎爸”式的“棍棒”教育模式,自然是需要商榷的。當然在青少年性格形成初期,過分的放任也是不可取的,這就要求對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因材施教”。要做到家長和孩子、師生之間的互相尊重,把握好教育的“度”,既不能過于死板,也不能過于散漫,要讓孩子學會遵守秩序的同時,也要敢于質疑和創造。
傳統文化值得借鑒之余,不可否認的是也會有一些缺失,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從眾思想嚴重,很難做出自己的判斷,而且不少青少年學生獨立生活能力不足,過分依賴家長和老師。過分尊重傳統講究“禮讓”和“中庸”會讓青少年較為安于現狀,過于講求謙讓而缺少競爭和向上意識,必然會消弱青少年的“創新”意識,我們的青少年一代似乎過于“聽話”,不遵從所謂的秩序并不一定就是失敗,有時會帶來一些突破性的進展,也就是創造力。創造力也就是我們往往為我們所意想不到的。在這一方面有杰出才能的人們,往往都能創造出改變世界的東西來。這讓他們難以發揮自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青少年綜合素質的提高,這當然需要家長和教師的配合,任何事物都要看到他的兩面性,沒有絕對的好更沒有絕對的錯,在對青少年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首先要端正“教育者”的價值觀,認識到事物的相對性,在不斷的完善和發展中進行心理健康指導。
總體來說,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而各家的思想有各有千秋。我國淵源廣大的文化傳統導致了思想的眾多和不同,因此青少年的的成長更需要我們加以引導和疏通。青少年是我國未來的希望,更是我們國家未來的棟梁之才,一個健康的國家必要有健康的國民,國民的強健不僅僅是身體的健全,更是心靈的健全。因此引導青少年走出傳統文化的不良影響,加強傳統文化的健康影響,才是我們教育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崔景貴.潤物細無聲—傳統文化與大學生心理健康[J].當代青年研究,19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