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內科學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評價方法。兩班均進行一學期的中醫針灸內科學課程學習以后,進行期末閉卷測試。試卷由教研室中非授課教師在題庫中隨機抽取,試卷分析工作由研究生完成。最后,將考試成績進行匯總、分析和比較。
(二)統計學分析。將所有數據錄入SPSS17.0軟件進行t檢驗和秩和檢驗,檢驗標準α=0.05。
二、結果
將兩班的期末成績相比較(見表1),對照班(1班)的平均分為75.367±7.753,試驗班(2班)的平均分為82.533±6.822,兩班有顯著差異(P=0.000),說明試驗班學生掌握知識的平均水平好于對照班。將兩個班的期末成績分布進行比較(見表2),可見兩個班之間有明顯的差異(P=0.000)。試驗班成績優、良的人數明顯多于對照班,中等、及格和不及格的人數明顯少于對照班。
三、討論
(一)教育現狀。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的高等醫學教育為“精英教育”。學生在預修醫科、獲得文理學院學士學位并且通過醫學院入學考試(MCAT)之后,才有資格進入醫學院學習,這體現了對學生的高素質要求[5-6]。但是國內的高等醫學教育現狀是學生通過高考直接升上醫學院進行學習,而且醫學院校的門檻分數參差不齊,導致國內醫學生本身素質不能普遍的達到高水平。另外國內高等醫學教育學制可分為五(六)年制本科、七年制本碩連讀和八年制本碩博連讀,與國外終身醫學教育相比時間被大幅度的壓縮了,也就是說國內醫學生要在短時間內掌握大量醫學知識[5]。中醫針灸內科學是一門后期臨床教學的主干課程,學生需要在熟練掌握基礎理論課程的前提下學習與臨床相關的知識,這無形中加大了學生學習本門課程的課業負擔。學生普遍反應本門課程的知識點過多,學習之后掌握度不好等問題。
(二)艾賓浩斯遺忘規律曲線理論的應用。記憶和遺忘是相反的過程,屬于正常的生理現象。遺忘是人體大腦對信息處理的一個綜合的、復雜的過程[7]。艾賓浩斯的記憶理論來源于他的無意義音節記憶試驗,在此試驗中他將所有混雜因素排除,發現了在沒有背景信息的條件下的記憶和遺忘規律。其試驗得出的結論是遺忘在記憶之后立刻開始,但是遺忘的速度并不均勻[8],并且越熟悉的材料被人們遺忘的速度越慢(見圖2)。上圖形象地說明隨著復習次數的增加,遺忘的內容越來越少。我們本著此理論,要求針灸內科授課教師對學生進行隨堂測驗及課后小結,目的是督促學生對已經學習過的知識進行多次記憶。本次試驗的期末考試結果顯示試驗班的平均成績以及優秀率明顯高于對照班,說明該教學方法的教學效果較好。本次較好的試驗結果主要有兩方面原因:首先,中醫針灸內科學的課程排課緊湊,周一到周五每隔一天都有理論課授課安排,為學生提供了短期內的課內復習時間。其次,授課教師在試驗班教學中利用課前及課后時間的考試和小結,反復強化學生已學的知識點,促使學生對知識點產生長期記憶,有效地降低了學生對知識點的遺忘率。
四、結論
國內師資力量主要來源于中青年教師,基本上存在著閱讀能力較強,而口語聽力相當較弱的傾向,這與國內語言環境有莫大的關系。而專業外語水平則主要與其在工作后積累有關,加之教師英文授課經驗普遍較少,教師普遍反映對留學生課堂提問的英語發音非常不適應,往往需要通過重復甚至書寫的形式才能明白學生的提問,由此導致授課的效率降低。如何縮小教師授課水平的差異,提高教學質量,這是目前醫學專業留學生教育上存在的共同難題。本校針對教師進行了為期1年的英語提高班來加強師資力量,這與天津大學推出的《留學生英語授課教師資格認證制度》不謀而合,這也將是評判全英文授課教師師資水平的主要標準[4]。但是提高專業外語水平需要的是日積月累地學習和應用,在短時間內,教師最需要惡補的是冗長的專業外語單詞及準確的發音,怎么解決教師英語的交流與需要向醫學留學生傳播大量醫學專業知識這之間的矛盾,除了充分的備課,適當運用英語的思維方式,積極主動地運用多種方法進行溝通,完全可以排除語言文化不同所帶來的障礙。學校應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加強師資培養,多聘請優秀的外國專家,進行相應的示范教學[5]等之外,根據教學大綱,編制出授課章節的多媒體教學方案,由于主體內容均在多媒體上展示,甚至學生通過預習后就能夠通過多媒體展示的圖例及注解,就基本理解即將教授的內容。這樣可以相對縮小教師的英語水平差異,從而減少教師英語水平的差異化,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
2多媒體技術在醫學內科學教學中的利弊分析
2.1多媒體計算機的使用,增強學生學習興趣多媒體計算機使人類接受信息由單純的數字、文字擴大到文本、圖像、圖形、音頻、動畫、視頻等,把圖、文、聲效果與計算機的巨大信息存儲、控制及處理能力相結合,用戶可以根據需要進行交互式控制[6]。針對計算機可將聲音、圖像、動畫、視頻等來演繹臨床內科學中各種疾病發病機理、臨床表現及轉歸等這一特點,變繁為簡,從而充分活躍學生的臨床思維,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從而達到提高學習興趣的效果。
2.2增強教學的生動性,簡化醫學教學中教師授課難度在相對較為抽象的內分泌課程中,如何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如激素對周圍組織及器官作用,傳統教學由于該部分較為抽象,較難理解,往往這個時候最考驗教師的外語水平,如果反復講解加上舉例等不能讓學生聽懂,留學生這時候隨機提問會打斷教師的思維,最終留學生對課堂的難點仍不清楚。而多媒體課件具備將聲、光、色、電等物理或化學信號轉變數字信號,經過計算機綜合分析和復雜的處理后進行還原,進而拓展信息處理范圍和空間,用圖形、動畫等多種生動、形象、直觀地表達方式在課堂時間、空間內傳送大量的教學信息,來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協同活動,尤其是教學中最難以用英語詞匯來準確描述的和難以表達的臨床疾病發病機制及免疫學改變等的教學內容演示出來,從而弱化教師英語水平帶來的教學質量差異,同時可激發學生的臨床學習興趣,從而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減少知識的遺忘性,有效地提高學生們對臨床知識的理解能力。
2.3增加師生間的互動通過多媒體教學時計算機動態圖像多層次的不斷變化和清晰文字的配合,將整個內科疾病發生發展的過程演繹得生動活潑,通過簡明扼要的圖文概括了知識要點,可以變繁為簡,變枯燥乏味為生動有趣;除了僅傳統教學時有課本和教師語言的感知外,多媒體課件能產生額外視覺感官刺激,就像收音機與電視機的差別一樣,多方位來調動了留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7],學生通過反復地對難點或抽象知識點的學習上,由于多媒體良好的交互性,可以讓學生對這些部分反復觀察,深刻理解,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和理解。例如在肺部啰音的聽診方面,學生通過在多媒體上反復聽診,學習原來傳統教學上不同的病理性呼吸音的區別,學習上變得更加輕松和教學的過程更具趣味性。
2.4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結合才能相得益彰由于多媒體本身固有的特點,可短時間內傳播大量的信息量,在教學過程中,如果畫面切換過快,就會使教學重點不突出,學生動手記筆記的能力下降。整個教學課程如果全部使用播放模式,一味地強調多媒體的作用,會造成教學手段單一,成了典型的電腦“滿堂灌”[8]。傳統教學中,教師在黑板上邊寫邊講解重點內容,雖然要耗費較長的時間,學生能夠邊記錄邊記憶,即使記錄于課本空白處也會明顯易于課后的復習和對知識難點的理解。因此,在采用多媒體播放教學內容時需要給學生們做筆記的時間,所以在多媒體教學中教師必須靈活地掌握教學進度,盡量給學生留有一定的記錄和思考時間,確保學生有一個消化吸收的過程,使學生充分理解和掌握所學內容?!芭d趣主導、情景交融、寓教于樂”的教學模式仍是多媒體教學上的需要和要求,使得教師在應用多媒體教學時仍需要結合傳統教學的提問等方式來激發學生的思維發展及學習積極性[7]。所以作者認為,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并不對立,相反教師應根據課程內容靈活地將多媒體教學與板書、提問等傳統教學方法有機結合起來,以教師為主導,積極活躍學生們的思維和課堂氣氛,從而有效提高教學效果。
1、IL-1和IL-2
IL-1是第一個被鑒定的,它主要由激活的單核吞噬細胞分泌,還能被其他各種不同的細胞產生,如上皮細胞、內皮細胞、淋巴細胞、炎癥細胞等。目前認為IL-1基因多態性與多種慢性炎癥性疾病有關[6],具有活性的IL-1可分為兩種亞型:IL-1α和IL-1β。兩者基因結構雖有差異,但活性相似,并作用于同一受體。IL-1α能激活T淋巴細胞表達IL-2,并能誘導多種細胞表達IL-8mRNA。IL-1β能激活氣道上皮細胞產生IL-8,GM-CSF。IL-1β可協同其他細胞因子活化B細胞產生IgE,促進嗜酸性粒細胞產生炎癥介質,增加氣道阻力形成氣道高反應性[7]。哮喘患者氣道平滑肌反應性改變和氣道平滑肌的IL-1β自分泌有關[8]。吸入IL-1后能增加氣道中性粒細胞浸潤,并增強吸入緩激肽引起的氣道高反應。重組IL-1ra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過敏原引起的炎癥反應。IL-1還能促進趨化因子的分泌。在哮喘中,IL-1具有廣泛的病理作用,和其他的因子又緊密的聯系,各因子之間相互影響,共同介導炎癥的整個過程。IL-1可能成為哮喘發病的重要細胞因子。在哮喘發作中氣道平滑肌細胞收縮,導致氣道狹窄,引起氣道阻塞,加重缺氧癥狀氣道平滑肌又是重要的細胞因子來源,分泌趨化因子和炎癥細胞、淋巴細胞來共同調控炎癥反應。氣道平滑肌的效應和IL-1有不可分割的關系。在哮喘的發病過程中,IL-1不僅僅影響IL-5、粘附分子、趨化因子的活性,激活炎癥細胞,淋巴細胞,加重哮喘癥狀。IL-1和其他的細胞因子共同作用,在不同的時期,發揮不同的效用,通過COX-2增加前列腺素,和腎上腺素能受體產生相反量的cAMP發揮作用,進一步調控細胞內的信號轉導。IL-1ra作為有效地競爭性拮抗劑,減輕炎癥,改善哮喘癥狀,在治療哮喘中的作用也就更加突出[9]。
IL-2主要由Th1細胞產生的,對嗜酸性粒細胞具有趨化作用。IL-2受體由3個相互獨立的亞單位組成,即IL-2Rα、IL-2Rβ、IL-2Rγ。血清中sIL-2R水平可反映T淋巴細胞的活性程度。T淋巴細胞、NK細胞、B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巨噬細胞、嗜酸性粒細胞、肥大細胞均不同程度表達IL-2受體。IL-2生物學功能必須通過細胞膜上的IL-2R(mIL-2R)介導,才能發揮作用。IL-2在哮喘方面的研究報道較多。Lai等報道,發作期哮喘患者外周血sIL-2R明顯高于正常組,病情緩解sIL-2R有所下降[10]。Park等檢測了肺泡灌洗液(BALF)中IL-2和sIL-2R濃度,發現有癥狀哮喘患者明顯高于無癥狀哮喘患者和正常對照組,并且IL-2濃度與sIL-2R濃度間存在一定的相互關系[11]。
2、IL-3、IL-4、和IL-5
IL-3、IL-5均是由T淋巴細胞、肥大細胞產生的,目前已知IL-4是IgE合成過程中最重要的調節因子,在支氣管哮喘的發生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12],IL-4是Th2細胞分泌,在哮喘患者的BALF中,激活的T淋巴細胞可表達IL-3、IL-4、IL-5、GM-CSF的mRNA。IL-3、IL-4、IL-5、GM-CSF促進肥大細胞、嗜酸性粒細胞聚集、激活,IL-4又是激活B細胞使之表達IgE的重要因子之一。Th細胞的IL-4和IFN-γ是哮喘患者血清IgE濃度的一對重要調節因子[13]。IL-4促進B細胞的活化和增殖,誘導IgE的合成,IFN-γ則拮抗IL-4的作用,抑制IgE的合成[14]。有實驗表明,IL-4和IFN-γ產生不平衡與特應患者體內IgE升高關系密切,是導致IgE異常與哮喘發作的重要原因。有研究證實IL-4在疾病中的表達是哮喘發病的重要相關因素[15];IL-5是調節嗜酸性粒細胞在肺內募集的主要細胞因子,在哮喘發病中起關鍵作用[16]。
3、IL-6、IL-8、IL-9和IL-10
IL-6可由多種細胞分泌,如巨噬細胞、單核細胞、T細胞、B細胞等。IL-6與其它因子共同作用,促進炎癥和免疫反應,如和IL-5共同作用促進IgE合成,誘導T細胞分化。T細胞在哮喘氣道炎癥反應中起中樞作用。研究證明[17],IL-6參與了哮喘發病過程,而且體內IL-6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氣道內嗜酸性細胞活化和氣道炎癥的程度。IL-8來源較為廣泛,除主要來源于人血液單核細胞和組織巨噬細胞外,淋巴細胞、中性粒細胞、內皮細胞和成纖維細胞等在IL-1、TNF-α、PHA和LPS等誘導劑作用下,均能合成并釋放一定形式的IL-8。IL-8對中性粒細胞、T淋巴細胞、嗜堿性粒細胞具有強烈的趨化作用[18],并可激活中性粒細胞釋放各種炎性介質。據報道,哮喘患者的痰液[19]、BALF[20]中的IL-8較正常者明顯增高。
IL-9是由CD4+Th2細胞分泌的多效性的細胞因子,在機體的免疫應答中具有多種免疫調節作用,可作用于參與哮喘發病的多種炎癥細胞,是一種具有重要的潛在臨床應用價值的細胞因子[21],IL-10主要由單核巨噬細胞、T細胞、B細胞產生。研究表明,IL-10通過抑制多種因子如TNF、IL-4、IL-5等的分泌、減少IgE產生、提供機體對過敏原的耐受性等途徑減輕哮喘的過敏炎癥[22],IL-10能抑制多種細胞合成其他細胞因子,對哮喘治療、轉歸具有重要意義。哮喘患者BALF中IL-10濃度明顯低于正常人,同時又發現哮喘患者外周血單個核細胞(PBMC)無論刺激與否,其合成及釋放IL-10的量均低于正常人。實驗研究證實,支氣管哮喘發作期和緩解期患者IL-10均減少,IL-10水平和IgE含量的變化呈負相關,提示IL-10水平的下降與支氣管哮喘發作密切相關,并且其水平隨著病情發作與緩解而波動,可作為臨床支氣管哮喘病情監測的重要指標[23].
4.其他
IL-7對細胞擴增有潛在激活作用。IL-12在參與哮喘的發病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Naseer[24]等觀察到過敏性哮喘患者呼吸道活檢組織中IL-12mRNA的表達較正常人水平顯著降低,說明哮喘患者體內IL-12的產生分泌不足,變應原以CD4+T細胞的IL-12mRNA表達的抑制、減少IL-12與其受體的結合,也促進了哮喘的發病[25]。
文獻報道,IL-13與哮喘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26,27],IL-13強烈抑制由細菌脂多糖(LPS)誘導的單核細胞分泌IL-6、IL-1β、TNF-α、IL-8。IL-13基因對兒童哮喘有重要影響[28];IL-15刺激外周血中T細胞增殖以及B細胞增殖和分化。IL-15聯合其他單核-巨噬細胞來源的細胞因子,如IL-12,可高效地增強NK細胞的細胞毒性和產生細胞因子,如IFN-γ的能力,這種協同作用在體內可能更為重要。NK細胞在宿主抗病毒感染方面起主要作用,提示應用IL-15可高效增強宿主的免疫力,從而減少哮喘的發病次數。
IL-16作為一種淋巴細胞趨化因子,參與了支氣管哮喘發病極早期的調節,其調節時段早于IL-4、IL-5、IL-3等其他細胞因子,在引起氣道內CD4+T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單核巨噬細胞的趨化和活化中發揮重要作用,參與哮喘氣道炎癥形成[29]。
IL-17是由活化的CD4+、CD45RO+記憶T細胞產生的一種細胞因子。IL-17在體外能激活支氣管哮喘患者的成纖維細胞(FB)、巨噬細胞產生并分泌一系列與氣道重構有關的細胞因子,如GM-CSF、TNF-α、IL-1β等,是T細胞誘導的炎癥反應的早期啟動因素,可能參與哮喘發病與氣道重構[30]。實驗證實[31],哮喘急性發作時,氣道炎癥中炎性細胞之一的中性粒細胞在氣道中大量聚集可能與細胞因子IL-8及IL-17的作用密切相關。
IL-18可誘導IFN-γ的產生,是一種與IL-12作用相似的細胞因子,與IL-12協同作用可誘導產生IFN-γ,對其他細胞因子也有重要調節作用,從而產生多方面的生物學作用[32]。
5、與IL相關的哮喘治療
語文課內學習法的主要理念是“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在教學中努力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其教學的主要策略是引導學生自己讀書,獨立思考,大膽嘗試,積極參加課內語文實踐活動。落實理念和策略的關鍵在于教師主導作用的到位發揮。怎樣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呢?我以為應在“導”上做文章:導讀,導思----導問,導疑----導試,導練----導評,導結。
一、導讀,導思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建議,閱讀教學要“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此句,明確指出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的作用。思維能力是語文學習的核心,“發展思維”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因此,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根據目標反復讀書、帶著問題反復思考。朗讀要書聲瑯瑯、念念有辭。教師的主導作用集中表現在明確“讀”的目標、層次,設計“讀”的方法;指明“思”的內容、要求,引導“思”的路徑、方法等。至為重要的是,教師要給學生“讀”“思”創造時間和空間,“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p>
二、導問,導疑
語文教學,教師要在指導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過程中,指引質疑的途徑、方法,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當學生對自己提出的問題進行“讀”、“試”、“評”時,才能真正激發參與的意識、態度。如果學生完全跟著教師的問題轉,就無主體性可言。愛因斯坦說過,“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先有“疑”后有“問”,先有“問”后有“試”,再產生新“疑”。因此,小學語文教學要在啟發誘導學生“疑”、“問”上著力。學生從不會疑、不會問到學會疑、學會問,到善疑善問,有一個過程。這個能力形成的過程,無疑離不了教師的啟發、疏導。
l.要抓好預習思疑、自讀質疑環節的教學,教會學生思疑質疑。引導學生求疑于難點處、困惑處、關鍵處、易錯處和無疑處。
2.要在“導問”時,組織學生梳理所提問題,找出重點問題、難點問題和值得討論的問題,逐步提高學生的質疑水平。
3.要根據學生梳理出的問題,組織“試”(討論、交流),針對點撥、指導。做到學生質疑與教師“導疑、導問”有機結合,質疑與解疑結合,“問”與“試”結合。
4.要重視習慣培養。如獨立思考的習慣,課前預習的習慣,邊讀邊想邊卷點勾劃的習慣等。
三、導試,導練
組織學生針對所提問題討論、探究,析疑、解疑,教師的主導作用集中表現在精要恰當的引導、點撥上。既要把握準討論、探究的質與向,即緊緊圍繞重點、難點、疑點、關鍵點;又要控制好討論、探究的量與度,做到少而精,不面面俱到,做到符合教材實際和學生實際。
(一)組織學生相互討論,在討論中互相啟發、補充,要議論紛紛、鑿鑿有據。要想學生有足夠的時間討論、探究,問題就不能多,提出的問題要明確精要,就不能淺顯或艱深。一般可以圍繞梳理好的學生所提問題,圍繞課后的思考題(兩者常常是統一的)。
(二)學生能通過討論、探究解決的問題,一定要誘導學生自己解決。教師引導、點撥,一定要在學生理解不了不講就影響討論、探究時,要在學生應當理解而未能理解的地方。
(三)要把教師的活動大幅度減下來,在“試”的時間、量、面上都予以保證。
l.每節課應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時間讓給學生“試”(讀寫聽說,合作探究)。
2.要特別重視“試”的質量,調動學生“試”的積極性是關鍵所在。因此,要主要根據學生存在的疑難問題組織教學。
3.讓每個學生都得到“試”。建議采用合作學習的方式,以保證全員參與。
四、導評,導結
現代認識學指出,教學“要培養學生自己提取信息、進行分析、得出結論的能力,并會對自己的學習情況進行判斷”(司馬賀語)??梢?,對“讀”“問”“試”的情況進行評價判斷、歸納小結,應是學生自己的事,而不是教師的事。教師的作用在于指導學生分析、比較、綜合,指導學生評判,作結,保留正確的,符合要求的,舍棄多余的或不合要求的,形成正確的認識。但是,雖有一些教師注意到“導評”、“導結”,但不“到位”。為此,教師要:盡量讓學生自己去對“讀”“問”“試”的情況評價判斷,作出結論,使學生的主體性到位。
以2011級、2010級臨床醫學系本科專業A班的同學為研究對象,他們已系統學習了相關的基礎醫學課程以及部分《內科學》課程,采用抽簽的方式將學生隨機分六個實驗小組,10人為一個學習小組,每組設組長一名,記錄員一名。在實施PBL教學法之前,向學生介紹PBL的定義和方法,讓學生對其有深入的認識。
2研究方法
2.1實驗方案
采用“陳述問題—建立問題結構—搜集信息—討論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案。
2.2PBL教案的編制
PBL教學成敗的關鍵就是編寫合格的教案,《內科學》中呼吸系統疾病,分為以下幾個部分:肺部感染性疾病、慢性氣道疾病、呼吸危重癥、支氣管肺癌。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及教材內容安排,整理出本部分理論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識點,據此精心編制符合教學目標的典型案例。其中呼吸危重癥和支氣管肺癌選取兩個病例,慢性氣道疾病、肺部感染性疾病各選取一個病例進行問題設計,所設計的問題都是比較復雜、有學科交叉、需要相互協作才可能解決,這些問題的解決基本涵蓋了內科學呼吸系統疾病所涉及的知識結構。以肺癌病例為例:患者,男,65歲,刺激性咳嗽伴痰血2周。查體:淺表淋巴結未觸及,右下肺少許哮鳴音;胸部X片:右肺門塊陰影。有三十年吸煙史。問題:初步診斷是什么?診斷依據是什么?需要和那些疾病鑒別?需要補充那些病史?需要做那些輔助檢查?最后確診肺癌后,再因勢利導地提出分期和治療的問題和肺癌的最新治療問題。
2.3PBL實施步驟
(1)開課前先進行PBL培訓,介紹PBL教學法的目的和要求、學習方法、考評方式,并簡單介紹各組導師。(2)分組和角色分配,每組指定一名教師擔任指導老師,各小組分配角色,確定各自職責。(3)第一次小組討論,提供案例,進行腦力激蕩,提出學習目標。(4)根據問題結構,以學習小組為單位,組長負責組織同學合理分工,利用網絡及圖書資源尋找相關資料,對案例進行精讀和整理,寫出初步分析報告。(5)第二次小組討論,每個人做限時主題發言,全組討論,相互提問及應答。教師在討論中應發揮tutor的作用,適時引導學生,把握討論的節奏與方向,同時啟發學生思維。(6)解決問題,各小組做15min的PPT,指定一名代表發言,教師進行點評。同學們對解決問題過程學到的知識進行反思及總結,建立知識點之間的邏輯架構。
2.4結果評價
教師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及報告情況打分,小組各成員之間及各小組之間進行互評,增加評分的客觀性,最后計算出的成績占內科學理論課總成績5%。同時同學們也對PBL教學法中案例的選取、實施過程、指導教師給出自己的評價意見,認真填寫PBL教學反饋表。調查結果顯示:91%的同學認為PBL教學法較為新穎,愿意接受這種教學方法;88%的同學認為將具體臨床案例與理論知識有機融合,可進一步激發學習興趣,進而提高學習積極性;85%的同學認為通過PBL教學可一定程度上提高臨床邏輯思維能力;大多數同學們均認為此教學法對提高文獻查閱及資料整理總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團隊協作能力有較大幫助。而這些能力均有助于加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后者是作為一名合格臨床醫生在行醫生涯中一輩子都要堅持的。
3討論
【關鍵詞】產科急診;彌漫性血管內凝血;早期確診與救治
產科急性彌漫性血管內凝血(DIC)是妊娠時母血呈高凝狀態(多種凝血因子及纖維蛋白原明顯增加),羊水中含大量促凝血物可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統,在血管內產生大量的微血栓,消耗大量凝血因子及纖維蛋白原,致使DIC發生。發病急,病情兇險,死亡率高,及早診斷可提高治愈率[1]。本文對我院收治的10例產科DIC病例進行回顧性分析,并就其診斷與治療進行討論。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我院1988年12月~2007年10月共收治10例產科DIC患者。年齡在22~35歲,經產婦2例,孕齡37~42周,2例在院外生產,產后大出血,4例發生在產前。
1.2誘發因素羊水栓塞2例,妊高征合并胎盤早剝3例,單純胎盤早剝1例,妊娠合并肝病2例。
1.3臨床表現10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多器官的出血,并且有陰道持續出血不止,5例剖宮產術中出血不凝,出血量最多達4000ml,平均出血量2000ml。表現為產后陰道出血2例,合并血尿手術切口出血1例,表現為單純切口出血1例,出血性休克4例中,其程度與出血量不成比例,腎衰竭1例。2例在院外生產的,產后大出血就診過晚,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1例。
1.4實驗室檢查9例凝血酶原時間均異常,見表1。
1.5治療措施除按一般抗休克,吸氧、補液及靜脈滴注右旋糖酐、輸血等,去除病因,切斷內外源性促凝物質的來源,及早應用肝素,在肝素化的基礎上大量輸新鮮血,補充凝血因子,補充血容量,糾正酸中毒,纖溶亢進期用纖溶抑制劑等治療,對治療出血表1實驗室檢查結果(略)不止無效者,及時果斷切除子宮。
1.6療效本組10例病例均使用肝素抗凝治療,切除子宮4例,治愈9例,治愈率90%,死亡1例。
2討論
2.1DIC的臨床特點視DIC的臨床表現和易誘發DIC疾病,如羊水栓塞、胎盤早剝、重度妊高征、產后出血、死胎、重癥肝炎合并妊娠等,在分娩過程中出現大出血、出血不凝、休克、栓塞等四種臨床表現符合一種以上者就可診斷,結合實驗室檢查,可明確診斷。中華血液學會提出DIC診斷標準(修正案的實驗室檢查),有下列3項:(1)血小板<100×109/L或進行性下降;(2)纖維蛋白原<1.5g/L或進行性下降,或>4.0/L;(3)凝血酶原時間(PL)縮短或延長3s以上,或動態變化,或激活的部分凝血活酶時間縮短,或纖溶酶原減低[2]。
2.2終止妊娠及時去除誘因,切斷除凝物質繼續進入母體血循環,阻止DIC的發展,要盡快采取措施終止妊娠。本組10例中有5例在抗休克、輸血等綜合治療同時切除子宮,搶救成功。
2.3肝素的使用合理使用肝素防止血小板和各種凝血因子的繼續消耗,使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的含量恢復正常。從而改善微循環功能,使凝血機制恢復正常的止血功能。產科DIC是否使用肝素原則上應根據誘發疾病和DIC的發展階段來決定,但在臨床中很難見到典型的高凝期。發生DIC病情變化極快,應當機立斷,在癥狀出現后10min內盡快使用足量肝素,療效最好,這是搶救DIC和羊水栓塞的成功經驗[3]。羊水栓塞一旦確診,應盡快使用足量肝素,妊高征用肝素要慎重,特別平均動脈壓≥140mmHg時最好不用。肝素在DIC早期使用為宜,若DIC已進入晚期,以繼發纖溶亢進為主要表現時,則不宜單用肝素治療,應與抗纖溶藥物同用,才能阻止DIC的發展。
2.4凝血因子的補充患者在發生DIC時。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及時補充凝血因子是不可缺少的環節。在使用肝素的同時,輸入新鮮血、纖維蛋白原,血小板懸液能夠取得滿意的療效,本組9例全部輸新鮮血,其中6例輸新血漿、纖維蛋白,3例輸血小板懸液。改善微循環,降低血小板黏附和凝集,阻止DIC的繼續發展。
2.5纖溶抑制劑的應用目的是防止和去除微循環的纖微蛋白栓塞,改善微循環,保護臟器功能。但纖維亢進,可使血漿因子進一步減少,加重出血。
3預防
建立高危門診,對妊高征在產前做系統監護。重視羊水栓塞的預防,及時治療產科各種并發癥或及時終止妊娠。
【參考文獻】
1梁寶琳,洪淡華.產科急性DIC診斷與處理.中華婦產科雜志,1992,29(3):147.
選擇我院2011、2012級高職護理專業4個班作為研究對象。各班年齡及專業層次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其中二班(28人)、四班(28人)作為實驗組引入以問題為導向教學法,嘗試校企合作教學模式;一班(30人)、三班(27人)作為對照組進行傳統課堂教學,兩組課程內容與考核方式相同。課程結束后,自制問卷對實驗組進行調查,了解學生對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和考核方式的評價,并比較兩組考試成績。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
2研究內容與步驟
2.1實驗組教學過程
2.1.1體現現代護理特色和理念把突出技能型人才培養、優化教學內容、提升護理崗位工作能力作為護理教育的指導思想。以社會需求為目標,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培養為本位,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培養適應現代社會發展和健康需求的高素質實用型人才。
2.1.2構建項目導向、任務驅動,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
(1)以內科護理工作項目為導向,內科護理崗位工作任務和工作過程為基礎,結合護士執業資格考試大綱要求,將內科護理學分為九大工作項目,48個學習任務。(2)實施以問題為導向教學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以病例為先導,以問題為基礎,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進行啟發式教育,以培養學生能力為教學目標。以案例教學和問題教學為主,設計典型案例與學習情境,選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肌梗塞”“上消化道出血”“糖尿病”等內容實施PBL教學,現以“上消化道出血”為例介紹如下。①教師準備案例及問題,學生課前以小組為單位討論準備。病例敘述了一位35歲男性病人從3年前反復發作性上腹部空腹痛到3小時前突然出現嘔血再到失血性休克而急診入院。教師根據教學目的,提出以下問題:病人所患疾病是什么?如何估計出血量?搶救治療4h后,如何判斷出血是否停止?護士應對病人進行哪些方面的病情觀察?針對病人目前情況,護士如何配合醫師進行搶救?止血措施有哪些?若是肝硬化食管胃底靜脈破裂出血,其止血措施有何不同?病人存在的護理問題有哪些?引起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見的病因有哪些?食管胃底靜脈破裂出血的誘因有哪些?消化性潰瘍的發生與哪些因素有關?你建議病人如何改變生活方式?②將學生分為5組,每組5~6人。授課前一周,教師將案例及問題發給學生,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要求學生將所有問題的討論結果書寫出來,組內成員分工合作,確定好各問題的發言人或課堂上就某一問題進行小講課、情景模擬等。課堂上,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發言,其他組提出質疑及補充意見,教師做好組織管理工作,鼓勵學生積極思考與發言,適當輔以板書,展示重點內容。最后,教師利用10min時間對有爭議的問題提出自己的觀點,對討論結果進行點評,總結知識點。(3)嘗試校企合作,強化能力培養。課程教學向社區延伸,定期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護人員帶領下參與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及肺結核等傳染病的健康教育講座和宣教,設計制作健康教育板報,實現教、學、做有機融合,增強學生預防與控制疾病的意識,提高健康教育能力和交流溝通能力,培養團隊合作精神。(4)優化課程考核方式,建立形成性考核與終結性考核相結合的考核方式。形成性考核包括階段考核及制作健康教育板報(10%)、期中考試(20%)、案例作業(10%),占總成績的40%;終結性考核為期末閉卷考試,占總成績的60%。考試題型以選擇題和案例分析題為主,選擇題模擬護士執業資格考試題型,加大案例分析題比例;考試內容以臨床常見病為主,重點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完成某一特定臨床任務的能力。
2.2對照組教學過程
進行傳統課堂教學,各章節內容由教師集中講授,按照教學大綱要求和整體護理要求完成教學內容,考核方式與實驗組相同。
3討論
1.1效果評價分別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的心理狀況和患者滿意度。其中心理狀況應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定,兩量表均含有20個項目,采用4級評分,標準分50分以上表明存在焦慮或抑郁。50~59分為輕度焦慮或抑郁,60~69分為中度焦慮,70分以上為重度焦慮?;颊邼M意度采用自行設計的量表進行問卷調查,包括對護理服務、護士態度和病區環境等3個方面,按照滿意程度不同分為滿意和不滿意。
1.2統計方法應用SPSS16.0統計軟件,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護理干預前后患者心理狀況比較(表1)干預前兩組焦慮、抑郁程度接近,干預后觀察組無焦慮和抑郁所占百分比均有明顯升高,而對照組變化不明顯。
2.2患者滿意度比較(表2)觀察組患者對護理服務、護士態度和病區環境等的滿意率均高于對照組,除病區環境外,余兩項兩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心血管疾病患者要忍受長期服藥帶來的副作用,心理負擔重,容易產生焦慮、抑郁等消極情緒,危及患者的生理心理健康。其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反過來又會影響疾病的過程,加大對患者的傷害,使其生活質量進一步下降。傳統的常規護理模式很大程度上忽視了細節問題對患者的影響。人性化護理服務是以病人為中心,以現代護理觀為指導,為患者提供最佳的人性化服務的一種護理模式,包括生理、心理、社會和文化各方面綜合體的護理。在給予患者有效治療的同時,配合積極的人性化護理措施,讓其感受到更多的關心、愛護和尊重,加強對患者的心理疏導,提高患者及家屬對疾病的理解程度,增強其治療的配合度,對于早日康復出院具有重要意義。
校內課程學習網站部署在校園網內部服務器或者教師工作計算機上,可以使用內網私有IP地址,不占用公網IP,節省網絡資源,同時減少學生在外網的信息訪問需求,能在一定程度保障校園網絡信息安全,方便管理。由于是內網地址,訪問時不需要使用互聯網流量,節省上網費用。目前的高校校園網干線鏈路基本都是萬兆帶寬,個人桌面鏈路能達到百兆甚至千兆帶寬,校園局域網絡穩定性高,因此校內的課程學習網站能給用戶帶來更好的體驗,即使是視頻資源也能流暢地在線播放。
二、NET的優勢
(一)系統支持好
我們通常使用Windows+IIS的方式來運行.net網站,其中的Windows操作系統,可以是WindowsServer2003、XP、Wwin7等。在windows系統組件里安裝上IIS,然后再安裝和配置.NETFramework及數據庫軟件,就可以部署.NET網站。從操作系統到數據庫再到運行環境,均可以使用微軟的系列產品,其系統支持和兼容性好,服務器配置簡單。
(二)開發和管理方便
.NET網站可以使用多種編程語言開發,包括C#、、J#、Python、Delphi等,如果使用微軟官方支持的C#和等語言開發,還可以借助于微軟的開發工具,該工具集成有大量現成的功能模塊。筆者推薦使用語法嚴謹、功能強大的C#作為開發語言,數據庫可以選用Access或者MSSQLServer,前臺頁面布局使用HTML+DIV+CSS的方式[2]開發完成的網站直接通過IIS部署運行即可,可以申請校園網域名,繼而通過域名訪問,也可以通過IP地址或者校內的URL直接訪問。IIS能方便地管理網站,可以對網站進行并發連接數和流量限制,在網站服務器硬件允許的范圍內確保網站的穩定運行。課程教學網站只是作為教學資源的展示平臺,不需要復雜的網站架構,不需要很高的技術成本,使用.net來開發,對于高校教師,尤其是計算機相關專業的老師,是很容易完成的。
三、建設方案
(一)網站架構
校內課程學習網站的定位是:面向師生提供瀏覽閱讀服務,包括文本顯示、圖片展示、音頻視頻文件播放、課件播放等;為教師提供內容管理功能,包括頁面添加、刪除和內容更新。校內課程學習網站就是利用數據庫管理知識、用頁面展示內容的動態網站。讀者以匿名方式訪問,教師以管理員賬號登錄進行內容和更新[3]。網站系統架構如下圖:
(二)網站內容編排
課程學習網站在內容編排上不是要覆蓋教材全部,而是著眼于在教材和課堂之外給學生帶來一些幫助,重點在“點”而不在“面”,因此其內容不同于教學課件。網站內容可以包括課程書目推薦、相關資源下載,分章節的知識重點和知識難點,練習作業和習題解答,學生提問解答等。習題和提問解答部分,尤其要寫出解題的思路和思考過程,讓讀者更容易理解。課程學習網站總體的內容更新與課程進度同步,隨時間推移逐步展示給讀者,讓讀者有一個逐步深入、系統學習的過程,可以通過后臺調整頁面更新時間、用日期控制頁面顯示來達到“實時更新”的效果。
四、總結與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