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美術教師繼續教育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虛擬現實技術;數字化語境;美術教育
一、美術教育引入虛擬現實技術的可行性分析
其一,虛擬現實技術的發展現狀良好。科技革命加速了社會變遷,最突出的表現便是信息技術、網絡技術、計算機技術等對人們生活方式及社會形態的影響。在此背景下,傳統美術教育亟須改革,以更好地適應和服務時代。當下,國內外虛擬現實技術飛速發展,2016年,虛擬現實技術獲得了12億人民幣的巨額資本注入,顯示出極好的市場前景。并且,虛擬現實技術在國內教育的研發方面也得到了政府和市場的雙重支持,多家企業正在或已將虛擬現實技術推向教育領域,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師范大學、西南交通大學、山東大學等多所高校已展開虛擬現實技術的應用研究。可以說,現階段虛擬現實技術良好的發展勢頭為其在美術教育中的應用奠定了基礎。其二,虛擬現實技術可增效美術教育的空間直感。美術教育具有空間直感的教育特性,②通過二維和三維空間形象的感知與體悟來培養和訓練受教育者對美術形態的視覺感受與造型感覺能力。美術教育中的美術形態由線條、色彩、空間構圖等組成,具有極強的造型性和視覺性,其細節的精準度決定了藝術表達的完整性。因此,各種美術教育資源的有效性與實在性就成為了美術教育優質化開展的重要環節。然而,當下的美術類紙質書籍因版面限制及印刷、儲存等原因,圖像部分多存在畫面失真的問題。例如,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長5米有余,繪制千余人畜、車輛、船只等,原作疏密有致、氣韻一體、栩栩如生,整體感極強,但在版面受限的紙質書籍中,該畫風骨難見一二。相比之下,存儲于網絡的《清明上河圖》高清版本雖不及原作逼真,但較之粗劣的紙質書籍版本,視覺效果堪稱優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作品的原真視覺觀感。由此可見,借助高分辨率的攝影、攝像工具,有助于實現美術類作品的高保真效果。然而,通過機械技術手段復制的藝術作品缺失了傳統藝術體驗的全感知和臨場感,其視覺體驗并非藝術家直接觀察和感知的鮮活藝術體驗的再現和表現,③根源在于審美距離的消失與藝術實在感的缺失。虛擬現實技術通過對美術作品及其環境的模擬超越時空和地域的限制,經由三維虛擬環境再現真實場景,使受教育者置身于沉浸式學習狀態中,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美術教育空間直感的最大化。其三,虛擬現實技術有助于美術教育的游戲化。美術教育融審美與教育于一體,游戲是審美活動的源頭之一,美術教育的游戲化也正契合了當下認知研究的新方向———“具身認知”,其著力于研究身體與認知的關聯性,強調認知與身體在場、臨場體驗、環境嵌入等的密切關系。區別于傳統美術教育單一、枯燥的教學情景和學習方式,虛擬現實技術可以將抽象的文字再現為具象的三維虛擬情景,并提供多情境啟發、頻繁互動、多感官參與的游戲化體驗,具有高效的情感誘導和啟迪功能。總之,虛擬現實技術身心一體的“具身認知”功能為美術教育的游戲化提供了可能,可實現美術教育中身體與認知的同時在場,極大地提高了認知的深刻性與豐富性,同時還可激勵和啟發參與者的想象力與創造力。
二、虛擬現實技術應用于美術教育的具體策略
(一)擴容和提質美術教育資源
視覺形象的優劣直接關系美術教育的成效。美術教育資源的傳統載體主要為紙質書籍與電子圖片,限于篇幅和設備,不具有藝術作品的臨場體驗感,二維平面的圖像很難展示作品的真實內蘊,在課堂教學中,作品的精妙往往只能靠文字來表述,因此教學效果不佳。對此,原真美術作品可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實現數字化,建立虛擬現實技術美術作品資源庫。這樣一來,作品不僅效果逼真,而且搜索高效,更為關鍵的是,其極具沉浸感、交互性的體驗可以讓受教育者真正進入對作品的欣賞中。由于教學思維的固化以及時空、地域、經濟等諸多因素的限制,目前,美術作品正面臨流通不暢、呈現困難的問題,傳統美術教育資源更新滯后,特別是對當下美術作品的引入較少,一些優質的美術類個人展覽、公共性展覽、高校畢業展、競賽作品等很難進入美術教學課堂,而這部分作品恰恰代表著當下美術創作的前沿思維,具有較強的指導和借鑒意義。因此,將這些實時的展覽虛擬現實化,能夠確保美術教育資源的及時更新。此外,一些優質化課程、名師講座、學術會議等也都可以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及時引入美術教學中。總之,在數字化語境下,針對美術學科高度重視視覺形象的特點,虛擬現實技術的運用可進一步增強其視覺呈現效果,從而實現美術教育資源的高質化擴容。
(二)打造美術創作虛擬現實技術空間
美術創作是美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培養學生的藝術感知力和想象力,提高學生的美術技能等都至關重要。當下,虛擬現實技術就為美術創作開辟了新路徑。虛擬現實技術美術創作空間是基于現實美術創作素材、工具、技法等的數字化而成的三維立體創作空間,對美術創作具有重要意義。其一,虛擬現實技術可為體驗不同種類的美術創作提供便捷。美術的種類很多,其中的每一種類又可再分,如繪畫就包括國畫、油畫、水彩畫、素描畫、版畫等多個種類,涉及各種各樣的工具、材料和技法,同時還要考慮學生的學習精力與經濟條件等,因此,體驗不同種類的美術創作具有許多實際困難。對此,虛擬現實技術美術創作空間的建立可促進不同類型美術創作間融通與借鑒的便捷化。其二,虛擬現實技術美術創作空間可預演美術創作效果,為創作方案的及時調整與修改提供可能,這對大型雕塑的創作尤為重要。對那些需要大量時間、精力和資金投入的創作來說,有必要在虛擬現實技術美術創作空間中進行預演,這樣可實現創作方案的及時調整,避免浪費。其三,虛擬現實技術美術創作空間有利于提升美術創作的視覺呈現效果。在當下的視覺文化時代,針對大眾的視覺需求,美術創作可在傳統創作方式的基礎上充分運用數字化手段,在虛擬現實技術三維立體的創作空間中不斷提升美術創作的視覺呈現效果。
(三)增效美術教學實踐
首先,虛擬現實技術的情境化展示方式有助于培養和提升學生的藝術想象力與創造力。創造性活動需要在一種不受外界壓迫和限制的狀態與環境中進行,馬克思就曾說:“囿于粗鄙的實際需要的感覺只具有有限的意義。”④傳統美術課堂教學呈現出單一化、模式化的特點,而虛擬現實技術可以提供立體化且極具現場感的體驗,營造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豐富視、聽、觸等多重感受,使人沉浸其中。虛擬現實技術具有模擬立體空間、創造虛擬情境的功能,有助于提升教學效果。例如,就美術教學中的作品欣賞而言,虛擬現實技術可以展示美術作品背后的風土人情、習俗禮儀與社會背景等,這種情境化的展示可使教學過程生動形象且極具趣味,對美術作品的全感知體驗也有助于學生深刻理解作品內涵,加之視覺認知是人類接受知識的主要方式,因此,這種情境式學習方式有助于學生理性和感性的雙重認知,更利于提升其藝術想象力與創造力。其次,虛擬現實技術的數字交互特性有助于及時調整學生的學習狀態。在傳統課堂教學中,由于教師的精力和時間等有限,學生的學習狀態往往得不到及時反饋,更無法獲得教師的準確指導。虛擬現實技術的交互特性體現了用戶與系統的有機整體性,針對上述問題,可利用計算機技術、傳感器設備等實現學生與系統的有機互動、高效交流,特別是在技能訓練中,虛擬現實技術可即時監控、高效指導,優化教學過程,從而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即時、有效的幫助。再次,虛擬現實技術有助于完善美術教育評價。就美術技能評價而言,運用虛擬現實技術可實現美術技能評價的相對標準化,從而規避單一人工評價的偏差,實現美術技能評價的科學化。就美術教育評價而言,其包括學習態度、學習能力、情感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內容,這些評價尚沒有統一標準,不確定性較大,同時還涉及過程和結果的雙重評價,對此,教師的單一性評價極易出現偏差,因此,實施綜合評價十分必要。虛擬現實技術的交互特性就為美術教育的綜合評價提供了可能,也避免了常規課堂評價容易導致的學生自尊心、積極性受挫的問題。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6.06.018
Abstract SDA(Self-Directed Achievement) is a kind of learning model by which librarians of Tooele City Library in America train and promote themselves. By analyzing its operation process, operation mechanism, plan of action and value,this paper obtains the following revelations, including the librarians’ continuing education in China should renew the educational ideas, change the management models and optimize the design of the teaching. The librarians’ continuing education at home should embody the educational ideas of the people-oriented idea, the subject idea, the personality idea and the open idea, as well as adopt the management models of collegial model, fuzzy model and cultural model and apply the instructional designs of the combination of the teaching goal, object, content, method and evaluation.
Keywords SDA Model. Librarians’ continuing education. Educational ideas. Management models. Instructional designs.
2014年中國圖書館年會的主題為“館員的力量:改革?發展?進步”,會議圍繞館員的勝任力與繼續教育、館員能力提升與館員制度等議題,推介了美國大學圖書館有關方面的探索與實踐,提出轉型時代的圖書館員要成為新環境下用戶問題的解決專家。其后召開的中國圖書館第六屆青年學術論壇仍以“未來的圖書館和未來的圖書館員”為主題,鼓勵青年人才勇于探索、不斷創新,積極謀劃圖書館未來發展之路,彰顯館員的專業素養和創造活力。圖書館界近年來的多次盛會都緊緊圍繞著“館員”緊鑼密鼓地展開,凸顯了我國圖書館界當今迫在眉睫的大問題,即如何調動館員的力量,將圖書館日新月異的新技術、新觀念切實地應用到讀者以及用戶的服務中去,最大限度地開發圖書館的各種資源,為時代的進步及國民素質的提高發揮應有的作用,為圖書館在競爭日益激烈的互聯網時代贏得生存之道。答案顯而易見――唯有改革和發展我國館員繼續教育,館員才能獲得進步的力量。因此,學習國內外先進的繼續教育理論與實踐、開展館員繼續教育的研究便迫在眉睫。美國圖埃勒市圖書館的SDA模式由此進入筆者的視野。
1 美國圖埃勒市圖書館的SDA模式
SDA英文全稱為“Self-Directed Achievement”,譯成漢語為“自我成就”,它是由美國猶他州圖埃勒市圖書館的Jami Carter于2011年9月提出的一種館員自主培訓和發展模式,即“圖書館每周提供一小時的時間讓館員進行自主培訓,具體說來就是館員每周自行設定一個一小時可實現的培訓目標,去學習自己想學的與工作相關的任何內容”。這個被稱為“自我成就”的模式,是一個在不斷變化的網絡環境下的連續、靈活、個性化的館員發展方法,它倡導終身學習的圖書館基本理念,使每個館員都可以實現他所想獲取的任何級別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以不斷適應新時代、新技術對圖書館員職業角色的挑戰和訴求。2013年2月, OCLC學習空間Web Junction聯合Jami Carter和她的圖埃勒市圖書館團隊在猶他州舉辦了一次網絡研討會,題為“Self-Directed Achievement: If You Give Library Staff an Hour”,即“自我成就:給圖書館員工一小時”,旨在將SDA模式的成功經驗通過網絡向全球圖書館界推廣[1]。
1.1 SDA模式的操作流程
SDA模式的操作流程是以館員自主培訓為主、督導員參與為輔的:培訓前館員自行設定一個一小時可實現的培訓目標;與督導員開個15分鐘以內的短會,獲得其支持與指導;開始自主培訓,隨時記錄培訓心得;向督導員復述所學內容;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詳見圖1。
1.2 SDA模式的運行機制
完整的SDA模式包括提出個人目標、每周短會、個性化的SDA時間、個人責任和獲得認可五個環節[2]。
(1)提出個人目標。SDA模式旨在培訓和發展館員的“21世紀技能”[3]及圖書館服務技能。個人目標在尊重個性,正視個性差異,鼓勵個性發展的基礎上進行設定。參訓館員每次培訓之前使用公式“我將使用(工具)達到(目標)”為自己設定3個明確、具體的學習目標。這些目標要求:①可以在一小時內實現;②緊緊圍繞“21世紀技能”及圖書館服務技能的培養;③基于知識,而不是基于任務。
(2)每周短會。短會在督導員和參訓館員交流下完成,時間限制在15分鐘以內,主要討論3個程序化問題:①上周目標是否完成?②如果未能完成的話,障礙在哪里?③如果完成了,本周的目標是什么?參訓館員圍繞這三個問題與督導員交流、提升自己的學習狀態,督導員的職責是聆聽和幫助參訓館員移除學習障礙,激發其學習熱情及引導其學習方向。
(3)個性化的SDA時間。參訓館員可根據自身的興趣、崗位及知識結構,在充分了解自己學習目標的前提下,自行選擇計算機、互聯網、軟件、交流、團隊協作等學習工具或途徑,自主學習與工作相關的任何內容。學習期間要隨時記錄下新產生的目標和想法,循序漸進地為成就自我付出腳踏實地的努力。培訓結束后要及時小結:是否實現了目標,如果沒有的話,思考能否克服出現的障礙;如果完成的話,則根據當前的體驗設定出下周的目標。
(4)個人責任。“個人責任”旨在培養個人主動的態度及自我管理能力,為館員自身的個性完善創造條件。參訓館員需要具備主動自我提升的態度、保證全程持續參與、對新技能要邊學邊用、與其他學員積極交流以及記錄每周培訓日志。
(5)獲得認可。參訓館員在開展“自我成就”計劃的過程中,及時自我評測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了解自己的認知特點,做出及時調整,進而形成更優化的學習策略,促成個性化學習的良性循環,獲得自我認可;同時通過展開與督導員、伙伴或讀者之間的互動,學以致用,獲得他人的認可;圖書館根據參訓館員的培訓日志、學習成效及工作能力的改善,組織年度評估,使館員獲得組織認可。
1.3 SDA模式的行動計劃
行動計劃即思考“如何在你的圖書館實現自我成就計劃”,包括后續步驟、參與者及時間等。Jami Carter 甚至認為“這不是一個計劃,它是一個文化”。該計劃的實施需要從思考如下問題入手:如果你不能夠在整個圖書館實施這個計劃的話,你能從你的部門、工作小組或同事開始來做些什么嗎?為改變圖書館的學習文化你需要尋求哪些人的幫助?你認為最初的障礙可能是什么?你認為哪個館員或同事會成為計劃的早期采納者和最大受益人?你預計會在哪里遇到阻力?應對“攪局者”Jami Carter的建議是什么?你什么時候可以把計劃付諸于行動?在對上述問題尋求答案的過程中,一份清晰的行動計劃也就自然成型了。
2 SDA模式的價值
參與OCLC學習空間網絡研討會的多個圖書館已經開始使用SDA模式,他們給每個圖書館員“每周設定一個在一小時內可以實現的培訓目標”這樣一個簡單的指令,得到了圖書館員們的積極響應。
2.1 提升圖書館員的自我效能感
知識經濟時代,新科技革命推動著傳統圖書館向現代化圖書館的迅速轉型,這種轉型要求圖書館員必須具備更高的智能結構和更強的職業應變能力。顯然,學校教育是無法滿足圖書館員持續增長的學習要求的。圖書館員迫切需要接受新技術、新思想的培訓,并做到學以致用,以擺脫職業壓力下缺乏自信、畏懼改變、焦慮、低效能感等不良情緒的困擾。SDA模式通過館員“每周一小時的學習”,一年之后就打破了館員舊有的“信念環”,增強了自信,提升了自我效能感,重鑄了一個全新的“信念環”,為讀者、用戶創造了許多積極的成果,館員團隊意識增強,面對新技術充滿自信,并且不斷地提高目標、渴望更大的進步。圖2為培訓前后“信念環”對比圖。
2.2 圖書館管理更加高效
圖書館管理中長期存在的問題。①能夠提供核心服務的工作人員往往局限在少數幾個人身上,大量的人力資源閑置,工作量分配嚴重不均。②由于館員缺乏與時俱進的職業培訓,圖書館很多新的功能與服務無法開展。③零星的培訓機會常受到實際工作和日程安排的干擾,無法保證培訓效果。④管理層不了解或不能調動圖書館員個人的力量,許多問題只能靠自己解決。⑤圖書館的長期用戶只期望從圖書館獲取諸如流通、定位產品等功能性的幫助,對圖書館技術含量高的業務缺乏信任,使得圖書館新的技術與服務難以施展,被動落伍的形象難以顛覆等。
當每周有一小時的時間來學習時,圖書館員們就有時間去研究各種在線數據庫和服務,在了解和交付產品方面表現得越來越出色。圖書館如果將館員工作總時間中的 2% 轉到培訓上,就能激發出館員工作的自覺性、能動性、創造性及強大的團隊凝聚力,上述問題自然消弭于無形,這樣的投資回報可謂非常驚人。
2.3 營造圖書館終身學習的文化氛圍
在開展個人SDA學習計劃之前,由于工作自主程度及成就感低,而平均化及邊緣化程度高,館員呈現群體性低自我效能感的特點。在開展個人SDA 學習計劃之后,圖書館員面對新技術、新思想更自信、更具包容性;在較低層級目標逐步實現的基礎上,館員能夠毫不猶豫地立即說出自己新的目標。SDA模式通過增加成功體驗及館員自身的能動活動來增強自我效能感,有助于館員形成正向預期,積極地應對生存與發展的危機,通過館員自身行為的變化,改變圖書館的學習文化。
在開展個人SDA學習計劃一年之后,參訓館員用“個性化、價值無可估量、非常得力” 等類似的詞語講述自己的自我成就經驗,圖書館出現了“終身學習不再是一種選擇,而是一種必須”“終身學習,從我開始”等學習理念的轉變,并呈現出可持續與積極的文化轉型。IMLS(美國博物館和圖書館服務研究院)的使命是通過研究、政策制定、贈款等途徑打造圖書館和博物館在推動創新、終身學習、文化傳播和公民參與等方面強大的社會領導能力[4]。SDA模式迎合IMLS的使命,以圖書館為輻射,在全社會營造出一個終身學習的文化氛圍,幫助民眾不斷適應網絡時代知識大爆炸帶來的變化。
3 SDA模式對我國館員繼續教育的啟示
繼續教育在館員的職業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也成為其工作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為了使館員更好地勝任頗具挑戰性的崗位角色,搞好館員的繼續教育,必須深入館員繼續教育的實際,更新理念、變革管理模式、優化教學設計。
3.1 更新我國館員繼續教育的理念
韓延明認為教育理念是關于教育發展的一種具有精神性、理想性、持續性和相對穩定性的范型,體現一個民族的教育價值取向及追求,具有前瞻性、導向性、規范性的特征[5]。
為了更好地適應現代化圖書館的發展,不斷優化圖書館各層次的人才結構,圖書館人開展了大量的繼續教育活動。然而,傳統館員繼續教育從目的、內容、方法到實施的整個體系,都是緊緊圍繞著“采取何種措施把館員打造成適應圖書館事業發展的標準件”這一功利性理念進行研究、設計和實施的,館員被工具化,淪為繼續教育的手段而不是目的。館員處于被動填鴨式的狀態,嚴重阻礙了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致使館員繼續教育重文憑、輕技能、無規則、無秩序、走過場的現象屢禁不止,人才的補充和發展難以為繼。
愛因斯坦的遺囑中提到,教育的精神一個是激發“神圣的好奇心”,即激發受教育者探究未知事物的強烈興趣,并在這探究中獲得喜悅和滿足感;另一個是獲得“內在的自由”,能夠做到不受權利和社會偏見的限制,也不受未經審察的常規和習慣的羈絆,進行獨立的思考。SDA模式由核心詞“Self-Directed”及“Achievement”,即“自主”和“成就”組成。“自主”體現了SDA模式充分尊重每一位學習者的主體地位,使學習者由被動的接受性客體變成積極的、主動的主體和中心,使教育過程真正成為學習者自主自覺的活動和自我建構的過程,從而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習者的學習動力與內在潛力,不斷拓展學習者的生存和發展空間。“成就”則關注學習者自我效能感的培養。自我效能感的高低決定了主體在面臨富有挑戰性或帶有革新性質的創造活動時的態度,并通過影響主體活動方式的選擇,決定其潛能開發的方向。
SDA模式所體現的以人為本理念、主體理念、個性理念、開放理念等能夠敦促館員繼續教育回歸教育的本原,確保與科技發展、社會進步和圖書館變革同步,應當成為圖書館繼續教育活動的指導思想和行動指南。
3.2 變革我國館員繼續教育的管理模式
教育管理模式是教育管理目標、管理結構、管理風格、決策特征、管理環境等因素在管理運作過程中有機形成的教育管理的程式系統,體現了教育管理運作過程中的各種自覺、不自覺的形態,可以幫助管理人員在紛繁復雜的環境下,客觀、準確地選擇管理的程序和措施,實事求是地提高管理的質量和效益。當代西方教育管理理論提出六種基本教育管理模式,即正規模式、學院模式、政治模式、主觀模式、模糊模式和文化模式[6]。
筆者匯總了館員繼續教育研究的主要觀點,如:增加經費投入、發展網絡教育、組建全國跨系統的圖書情報學繼續教育協調管理機構、制定圖書情報學繼續教育相關法律法規、建立相應的繼續教育考核制度以及開展館本培訓等。這些研究多關注制度設計、法律保障、組織保障等,說到底仍然屬于行政化下強調“自我”進行著“屬我”的教育管理過程[7]。在這種模式下,館員一直處于受教育者的地位,與培訓者之間形成一種自上而下的“教育者―受教育者”的非平等對話的關系。這種關系等級分明、壁壘森嚴而又生硬呆板,隔斷了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直接、有效的信息交流,導致我國館員繼續教育管理習慣于按指令、等政策、要經費,缺乏壓力和動力,自主辦學的體制和機制無法形成。教育管理中強調領導權威和等級關系,勢必造成相關責任人的主觀因素在管理中起關鍵作用,利益矛盾沖突依賴協調管理機構進行平衡,因此形成了典型的正規、主觀及政治的教育管理模式。
然而,圖埃勒縣圖書館的SDA模式完全是一種館員自發的繼續教育模式。獲得員工和經理的支持后,Susan 在館長的批準下,提出了一個計劃,即每周給員工一小時自主學習的時間,他們把這稱為“快樂時光”。員工都樂意有學習時間,他們愉快地表示對于學習自己感興趣的東西“不覺得有罪惡感”,非常樂意接受督導員的介入和幫助。事實證明,員工感興趣的東西也能改進為用戶提供的服務。可以看出,在館員自主培訓的過程中,SDA模式主張集體協商、共同決策,強調組織的非正式方面,而不是官方的和正規因素。同時,由于管理過程的無序性、變化性和管理結果的不可預測性,SDA模式通過構建組織中的信仰和價值觀,以組織中的非正式領域來影響和帶動正式領域,以間接的隱性管理代替直接管理,充分體現了教育管理的學院模式、模糊模式以及文化模式的特征。筆者認為,館員繼續教育應推崇學院模式、模糊模式、文化模式;反對正規模式、政治模式、主觀模式。
3.3 優化我國館員繼續教育的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是一項系統工程,它包括教學目標和教學對象的分析、教學內容和方法的選擇以及教學評價等。SDA模式的實踐經驗告訴我們:教學設計各子系統的優化程度將直接決定館員繼續教育的成敗得失。
筆者通過分析發現SDA模式的培訓既有知識與技能的掌握,又讓培訓館員通過自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親歷”探究知識的過程,形成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求實的科學態度和樂觀的生活態度,真正從教學目標的三個維度實現館員的素質提升。
館員繼續教育的對象是“工作在圖書館的成人”。對每個館員來講,他們各自的人生閱歷、知識結構、個性特色、學習能力、崗位、職稱和學習方法等都存在差異。成人教育的“全員參加和按需施教”的特色[8]要求教學的目標任務多樣化,即讓每個館員達到適合自己工作和發展需要的目標要求。然而,傳統館員繼續教育的統一模式難以實現目標任務的多樣化,引入SDA模式則可使個性化的教學成為可能。
2011年IMLS提出全美博物館和圖書館要向全民普及“21世紀技能”[9],率先培養館員的“21世紀技能”則成為必然。SDA模式倡導的“21世紀技能”及圖書館服務技能,包括人際關系技能、批判性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創造力、公民素養和全球意識、交流、協調、信息素養、媒介素養、靈活性、適應性、跨文化技能、革新、創造、責任、團隊意識等,可以作為我國館員繼續教育內容的參考。
SDA模式采用館員自主學習、探究學習與督導員指導合作相結合的方式開展自主培訓。館員“自主學習”是指館員自定目標,自我激勵,自我監控和自我評價;“探究學習”是指館員通過自定目標,開發和利用各種網絡學習資源,在動手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習能力。督導員指導、合作是以館員的學習為基礎的,淡化了督導員的主導地位,在參與的基礎上指導。SDA模式與傳統的教師“一言堂”的教學模式相比,能夠將館員由被動的、消極的知識接受者變為主動、積極的知識探索者。
2019年天津美術學院成人高考專升本招生簡章
天津美術學院繼續教育學院是天津美術學院的二級教學管理單位,是專門從事高等學歷繼續教育、高研進修的教學與管理部門。成立于1985年,前身為天津美術學院夜大學、成人教育學院、繼續教育部。現設有中國畫專業、視覺傳達設計專業。三十年多年來,繼續教育學院在不斷地變革與發展中,逐步探索并建立起了一套適合成人教育實際情況的全新的管理模式。為國家輸送了大批具有較高素質的美術與設計人才。目前,繼續教育學院限度地發揮天津美術學院的強大資源優勢,共享實驗室、語音室、圖書館、會議室等,合理配置師資力量,除部分專職教師外,還根據專業設置安排聘請校內外專家教授,充分調動教學的極積性,使繼續教育學院的教學模式構成了多元化態勢。歡迎報考我院高等學歷繼續教育(成人專升本)。
培養目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中國畫、視覺傳達設計人才。
一、招生對象與條件:
1、考生必須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2、身體健康、視力較好、無色盲色弱。
3、考生應具有國民教育系列高等學校或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的大學專科或專科以上畢業學歷并已在教育部網上電子注冊,報名時需交驗學歷證書及《教育部學歷證書電子注冊備案表》,畢業年代較早的請提前完成學歷認證。
4、無其他在冊學籍者。凡符合以上條件,同意繳納學費及保證學習者可報考。
招生專業、學制、名額(可兼報,服從專業調整),以下達計劃為準。
層次
學制
專業
名額
學費
專升本
2.5 年
中國畫
20
4800元/年, 共計1416課時
二、教學模式: 天津美術學院高等學歷繼續教育學習形式為業余。
三、報名與考試:
(一) 文化課報名、考試:
文化課報名: 報名采取網上報名與現場信息確認的方式。8月開始關注、各大報紙、廣播或登陸天津市招考咨訊網(zhaokao.net),查看具體報名時間,切勿錯過。外地戶口考生報名資格,詳情請查詢招考資訊網。報名的伙伴可以預約 免費預約短信提醒服務。屆時報名時間、準考證打印、成績查詢時間會短信通知您,避免錯過重要信息!
文化課統考由天津招生考試院統一安排,考生須按照報名時間登陸天津招考資訊網(zhaokao.net),按照要求完成網上報名;完成網上報名的考生,須在規定時間內,選擇天津各區縣招辦設置的報名點進行網上報名及志愿信息確認、現場攝像、交費等流程完成報名手續。
文化考試:
1、文化課考試: 10月下旬參加全國成人高校招生統一考試
文化課考試科目:政治、外語、藝術概論(以上教材網上及書店有售)、計算機基礎
(二)專業課報名、考試:參加天津美術學院組織的專業考試。
1、填寫招生報名表,辦理相關手續,交近期免冠同一底版正面彩色一寸照片3張(背面寫明姓名、報考專業)。
2、須交驗大專畢業證書及復印件1份,身份證及復印件1份、《教育部學歷證書電子注冊備案表》。
3、報名費及專業考試費:80元(通過支付寶繳納,如有調整按照文件精神執行)
4、報名時間:2019年10月19日9:30-- 11:00,14:00--16:00
5、報名地點:天津美術學院繼續教育學院(天津市河北區天緯路4號F樓3層)
專業課考試:
考生持身份證、專業準考證于2019年10月20日參加專業考試(畫具自備)。
上午8:30——11:30 素描(頭像默寫),下午1:30——4:30色彩(靜物默寫)
考試地點:天津美術學院繼續教育學院(天津市河北區天緯路4號F樓)
專業成績:2019年11月下旬。
四、學習地點:
天津美術學院繼續教育學院(天津市河北區天緯路4號)
五、錄取、注冊:
1.依照文化課成績達到天津市專升本科藝術類當年分數線的基礎上,按照專業課成績排序的原則進行錄取。
2.對當年錄取的新生在教育部網站上進行電子注冊,注冊成功后,即成為天津美術學院繼續教育學院正式學員。
六、復審:
新生按錄取通知書要求辦理入學手續,經復查凡不符合條件及未通過電子注冊、弄虛作假、違紀舞弊、以不正當手續入學者不論入學時間長短均取消學籍,并報天津市考試院備案。
七、畢業證書:
以上各專業學習期滿后,經考試合格頒發國家統一印制的大學專升本科畢業證書,國家承認學歷,教育部網上可查,屬于國民教育系列高等學歷教育證書。符合學位授予條件的,可授予學士學位。學校不負責工作分配及工作調動。
咨詢電話:
天津美術學院繼續教育學院招生咨詢電話:022-26241560
聯系人:牛老師 15122650697
傅老師 18222636776
天津美術學院網址:jxjy.tjarts.edu.cn/
(一)審美素養提升與舊時的藝人相比,當今工藝美術從業人員的文化程度有了大幅提高,也逐漸具備了自覺的審美意識,這對工藝美術的創作與生產非常有利。然而,藝人中相當一部分沒有接受過系統的藝術教育,藝術素養審美能力與技巧有限。比如,一些從事工藝雕刻的藝人,他們對創作的題材以及如何表現題材等問題理解不夠深入,在作品的構圖、布局以及虛實表現等方面把握不當,偏重于表現技巧,突出繁雜的用工,造成過度雕琢,結果沖淡了原本想要表現的主題。再比如,在漆畫的創作上,一些藝人對漆畫美的本質把握不夠,不懂得如何恰當表現漆畫的材料美,而是利用漆畫的材料去追求油畫的表現效果,結果難以找到有效的創作出路,影響了個人的藝術發展。這些缺憾都是由于審美素養不足造成的。
(二)技藝跨界融合傳統的師徒制和家族傳承的習藝方式,使得很多從業者缺乏系統的技法教育和訓練。他們常年埋頭于本工藝“派別”的創作與生產,主動或被動地隔絕了和其它工藝“派別”的技藝交流,而且隨著傳統技藝傳授的遞減規則,他們所掌握的技藝逐漸萎縮、單一。
(三)視野開闊拓展過于實用的學藝目的和過于功利的生產目的,使得藝人們不愿也無暇關注工作以外的事情。他們不懂得“藝術源于生活”的道理,不懂得他山之石的妙處,不懂得厚積薄發的深意,而是囿于狹小的生活和工作圈子,對外面的世界、同行的創作、兄弟工藝的發展、市場現狀和發展趨勢等知之甚少,創作、生產和經營上都存在著盲目性和被動性。
(四)方向明晰確定骨干藝人就學習而言,他們早已過了學徒期,出師多年;就技藝而言,他們也早已學到了師傅所要教授的全部技能,并能獨當一面,有些人甚至還有了自己的企業。但他們和父輩不同的是,他們所生存的這個時代倡導創新,鼓勵創新,他們也希望能通過創新獲得更好的發展,但他們的能力和認識難以支撐這個愿望,盡管躊躇滿志,但對創新的方向認識不清,致使事與愿違。因此,困惑與迷茫的情緒時常侵襲著他們。
二、繼續教育的偏差與誤區
工藝美術行業舉辦培訓班,使從業者接受培訓,對于人員素質的提升具有積極意義,但偏差與誤區還是存在。
(一)資金投入不能滿足需求由于工藝美術分布與發展狀況的不甚均衡,各地各級政府和主管部門對繼續教育的重視程度有所不同,因而資金投入各異,但就總體而言,投入滿足不了實際需求,造成了培訓只能在比較有限的區域、門類或層面上開展。為推動行業繼續教育,2008年,文化部設立了“傳統工藝美術保護國家級培訓項目”。三年來,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在全國舉辦了26次培訓,2300多從業者從中受益。地方協會中,河北、云南和浙江等少數幾個地方政府也開展了幾次培訓,但由于政府資金投入額較少,辦班規格和數量均無法達到理想的狀態。資金投入不足還會帶來繼續教育持續性不夠的問題,難以形成長效的繼續教育機制。2008年文化部立項的培訓項目原本開了個好頭,一些新穎的培訓模式還產生了非常良好的效果,為今后的行業繼續教育奠定了基礎,但由于后續資金不能及時跟進,使得剛剛形成的良好教育態勢半途而廢。這種情況在上述展培訓的幾個省份則更是如此。
(二)培訓模式需要創新推廣當前的繼續教育在形式上大都沿襲傳統,因為要惠及更多的人,培訓方案就不能顧及受訓人的個性需求和各工藝門類的特殊性,教育機構也不會潛心探索和普及能適應不同類型的多樣有效的培訓模式。大多數的培訓都是單純的知識灌輸,教師按既定的課程方案講,學員似是而非地聽,自由寬松,“一曲終了各自散”。這樣培訓方式對大多數學員而言,難以獲得收益,更難以對課堂之外的藝人產生吸引力。也有一些培訓創新形式,采取教學與產區結合、與創作點評結合等形式,密切聯系理論與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這些都是局部的行為,教育機構也沒能進行模式的總結與推廣,不能形成廣泛共享的經驗。因此,培訓模式的探索與推廣工作開展不夠。
(三)培訓內阻需要各方化解首先,藝人大都是經營著或隸屬于某個企業,他們為當下的工作所牽制,企業主大多數時間奔走在接單、生產、交貨、再接單……之間,他們不愿意為“務虛”的學習而放棄唾手可得的利益,員工的時間更是不能自主,所以他們及其所屬員工大都沒有多少機會參加繼續教育。即便參加了培訓,也因為生產、生活的壓力,因為來自企業的壓力,而時常干擾了有限的學習與培訓。同時,社會上一些不太務實的培訓班,使藝人們對培訓產生了不良印象,他們認為培訓就是走過場,搞形式,難以產生實效,故而產生了下意識的抵觸心理。
三、多方協作,形成合力,期待繼續教育的持續高效
工藝美術行業的繼續教育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到相關各方,包括政府、行業協會、企業(藝人)和培訓機構等。只有相關各方統一認識、緊密配合、各盡其責,才能獲得持續高效的發展。
(一)政府須將相關政策落到實處,并給予持續、充足的資金投入《傳統工藝美術保護條例》對傳統工藝美術提出了很多切實的辦法,如第三條規定“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傳統工藝美術保護工作的領導,采取有效措施,扶持和促進本地區傳統工藝美術事業的繁榮和發展”。第九條規定“國家對認定的傳統工藝美術技藝采取下列保護措施:……資助研究,培養人才。”第十六條規定“國家鼓勵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根據本地區實際情況,采取必要措施,發掘和搶救傳統工藝美術技藝,征集傳統工藝美術精品,培養傳統工藝美術技藝人才,資助傳統工藝美術科學研究”,使工藝美術保護形成了有法可依的良好局面。因此,各級政府均應從保護和促進工藝美術行業發展出發,制定扶持所轄區域實際的工藝美術人才提升政策,以切實有效的政策營造良好的繼續教育氛圍。更為重要的是,政府還要根據當地工藝美術行業培訓的需求情況投入足夠的資金,開展更多的類似于文化部的“傳統工藝美術保護國家級培訓項目”,讓更多的工藝美術人才能有機會接受其所需要的培訓。同時,這些資金投入還須具備長期的規劃,以保證培訓的可持續性。政府還須對培訓效果實行監管和考核,以利于促進培訓各環節取得實效。
(二)行業協會要做好培訓規劃和人員組織工作,并提出相關保障措施各級行業協會應當對所轄區域的工藝發展狀況、各工藝門類現狀以及從業人員的素質和要求有著清晰的了解,周密策劃,科學合理地制定人才培訓計劃。深刻領會國家或本級政府關于文化創意產業乃至工藝美術發展的相關政策,適時向政府主管部門獻計獻策,及時提出行業人才培訓申請,并按培訓規劃合理使用培訓資金等各類資源。增強服務意識,與企業和從業者保持良好的聯系與溝通,大力宣傳繼續教育對于國家、企業和個人發展的意義,在培訓項目確定后,按規定選拔并組織人員參加培訓。做好培訓過程監管、培訓效果評估以及長效的跟蹤調查工作,以利于后續培訓能得到不斷的提高。為了能從政策上引導工藝人員積極參加培訓,鼓勵企業重視員工繼續教育,行業協會要協同政府制定相關保障措施,在職稱評定、榮譽評比和獎懲辦法上設定相關條款,多管齊下,增強從業人員接受培訓的主動性,以配合各項培訓計劃的有效實施。
(三)企業要調整對繼續教育的認識,并給以必要的支持企業是工藝美術產業的基本單元,也是工藝人的存身之所。企業經營者的胸懷和眼光對于員工素質的提升和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因此,企業經營者要加強學習,拓寬眼界,提高認識,充分理解員工繼續教育與工藝創新、企業可持續發展之間的關系。靈活積極配合相關行業協會和教育機構,有計劃選送員工參加適合員工本人,適合本企業發展的工藝培訓;摒棄技術封閉觀念,鼓勵員工在更廣大的平臺上進行技藝交流;靈活處理好員工學習與企業生產之間的矛盾。企業還要盡力為員工參加培訓提供便利,在學習時間、可能需要的資金援助以及交流內容、空間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對于一些未來可能出現的、會引起企業經營者憂慮的問題,諸如員工隊伍的穩定、核心技術的保密等,企業可以考慮簽訂培訓協議等措施予以防范。
(四)教育機構必須探索創新高效的培訓模式作為行業培訓的具體實施者,教育機構必須要牢牢植根于工藝傳統,還要立足行業發展前沿,敏銳把握行業發展趨勢。同時還要與行業協會緊密配合,增進溝通,從行業協會這個平臺,更多地了解行業存在的問題及需求。教學是培訓機構的核心職能,教育機構要多方探索有效的培訓模式,優化培訓方案,精做培訓課程,大力改善教學實訓條件;建立優質開放的教師資源庫,掌握各類工藝產業的考察資源,為教學活動創造條件。同時,還要不斷分析、總結培訓經驗和得失,推廣成熟經驗,提高培訓效果。以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的行業人員培訓為例,他們通過近四年舉辦的五期培訓,就探索、總結并積累了很多可貴的培訓經驗。他們每一期的培訓方案都是精心編制并經專家委員會反復論證的,他們的師資庫集中了國內相關領域的權威專家,實訓條件和考察資源也都極其優越。
一、走出對綜合課程認識的誤區
當前繼續教育教師對綜合課程教學的普遍不適應,固然有自身知能結構存在缺陷的原因,但相當部分原因是對綜合課程認識的偏差造成的。目前對綜合課程的認識,理論界和實踐界均存在兩種錯誤傾向:
一是過于簡單、片面化。有的認為綜合課程就是學科課程的“綜合”,實施綜合課程不過是不同學科教學內容的疊加。如有些學校雖然開設了“綜合理科”、“綜合文科”這樣的課程,但實際上課時還是數學老師講數學部分,物理老師講物理部分。考試也一樣,名曰“理科綜合卷”,不過是理、化、生三科內容拼揍到一張試卷上。有的認為綜合課程就是生活體驗課,它與傳統的學科課程是對立的。因而在實施綜合課程時有意淡化傳統的知識認知目標,排斥體系化的知識,弱化傳統學力,一味突出強調接受繼續教育者個性和非智力因素的發展,課堂教學中排斥正常的講授、盛行“動手主義”、“體驗主義”。有的認為綜合課程只存在于課外,把綜合課程等同于“課外活動”許多學校實施綜合課程就是在課外安排形形的專題學習、主題活動,而課內教學依然故我。
二是過于寬泛、籠統,模糊綜合課程、學科課程、活動課程之間的界線,任意拔高綜合課程的難度,造成綜合課程可看可聽不可行的尷尬。
上述綜合課程認識的失誤,又直接造成了對綜合課程教師素質認識的誤區,許多人一味拔高求全,綜合課程教師標準日愈“圣賢化”,客觀上造成了許繼續教育教師對綜合課程教學的不適應。因此,正確理解綜合課程的內涵,走出對綜合課程認識的種種誤區,是解決當前綜合課程教師適應性問題的首要對策。
二、正確把握當代綜合課程的特點
(一)綜合對象的多層次。綜合課程綜合什么?涉及到綜合課程的本質問題。我國學者一般持內容合并觀,如“綜合課程是指打破了傳統學科課程的知識領域,組合了兩門以上學科領域構成的一門學科”。“幾門學科的教材組織在一門綜合的學科之中,于是產生了綜合課程或廣域課程”。而日本學者村川雅弘則認為,綜合課程從其綜合性來講“包含了學習者的綜合性,課程的綜合性,內容的綜合性,活動的綜合性,成果的綜合性五個方面。綜合學習將通過不同的方式達到這五個方面的綜合。”從村川的觀點可以看出,綜合課程之綜合對象是有層次的,不同層次的綜合性有一個從簡單到繁復、從低級到高級的螺旋發展過程,在實踐中各學校應根據師資和設備條件,有選擇地實施,不必強求一步到位。
(二)綜合主體的多元性。綜合課程由誰來綜合?涉及到綜合主體的問題。綜合課程有教師主體型和學生主體型:以教師為主體實施的綜合課程側重于學科內容的綜合,屬于“教師――內容中心”課程;以學生為主體實施的綜合課程偏重于學習方法的綜合,屬于“學生――方法中心”課程。這兩種課程各有所長,互相補充,不存在優劣之分。理解綜合主體的多元性可以幫助我們擺脫綜合課程是“活動中心”、“體驗中心”的片面認識,在學科課程中同樣可以實施綜合課程學習。
(三)綜合方法的豐富性。綜合課程怎樣綜合?涉及到課程的組織呈現問題。傳統的學科課程以知識的邏輯體系作為課程的呈現方式,這是一種縱向線性的呈現。綜合課程不存在這種貫穿知識體系,它的呈現方式是橫向斷面的。綜合課程有兩種基本的呈現方法:一是主題法,通過設置某一學習主題實現跨學科知識的綜合,綜合的目標是結果取向;二是問題法,通過解決某一實際生活問題實現知識、情感、能力的綜合,這是一種跨學際的綜合,綜合的目標是過程取向。理解綜合方法的豐富性,可以解決綜合課程實踐中目標模糊、操作難的問題。
三、因地制宜,分層實施綜合課程
當綜合課程在十九世紀出現時,是為了解決工業化社會分工過細所造成的人的發展的片面化,即人與文化分離,人的認知、情感、品德與技能的發展分離。反映到繼續教育課程中就是科目越分越細越來越多,科目中的知識、技能和能力之間分裂,不同的知識、技能和能力被不同的科目割裂。綜合課程的本質就是采取各種形式對繼續教育教學系統中分化了的各種要素進行整合,形成有機聯系,使之和諧作用于接受繼續教育者的不斷成長。在此過程中,其綜合的程度由低到高形成五個層次:第一層是相鄰知識系列的整合。如代數、三角、幾何整合成數學,植物、動物、生態環境整合成生物。這是最基礎、最直觀、最容易實現的整合,屬于學科內整合。第二層是性質相近的學科間的整合。如物理、化學、生物整合形成“綜合理科”,歷史、地理、道德整合形成“社會科”,音樂、美術、整合形成“藝術科”,這是跨學科的綜合。第三層是人文、自然和社會科學的整合。這是為解決某一社會問題的需要進行的跨學際綜合。第四層是文化的整合。旨在打破學校教學內容的封閉性,改變學校教學內容與當代文化生活割裂的局面,實現教育內容與文化發展的同步。第五層是接受繼續教育者與文化的整合,實現人的發展與文化的發展和諧統一。工業化導致文化對人的異化,反映到繼續教育教育中,就是教育內容對接受教育者需要漠視、疏離,形成了繼續教育的教育內容與接受教育者的和諧發展對立。綜合課程的最高理想就是實現受教育者與文化的整合,讓教育內容與兒童的需要、興趣統一起來,成為兒童和諧發展的養料。在這五個層次的綜合中,第一層次已經完成了,第二層次正在推廣實施中,第三層次處于試驗中,第四、第五層次還處在理想狀態。上述五層次對繼續教育教師素質的要求各不相同,學校可以根據現有的繼續教育師資條件,因地制宜、分階段逐步推進課程綜合化。比如,農村繼續教育現階段師資、設備相對比較薄弱,重點是搞好跨學科的綜合;城市繼續教育特別是職業中學,在搞好跨學科綜合的同時,用“課程研究”的形式設置選修課,探索跨學際的綜合。
四、改革高師教育,培養新型繼續教育師資
綜合課程是繼續教育課程改革的必由之路,
在轉型階段從現有的繼續教育教師隊伍出發,采取一些權宜之策,可以節約改革成分。但從長遠來看,改善繼續教育教師的知能結構,使之適應綜合課程的教學才是根本出路。繼續教育教師隊伍建設要從源頭抓起,要改革高師教育體系,培養新型繼續教育師資。我國目前的高師教育體系,是圍繞培養分科型教師要求而建設的,相對于綜合課程的要求,它存在明顯的不足:如專業設置單一,培養口徑過窄;課程結構不合理,學生知能單一;職前培養與職后培訓分離等等。要培養綜合課程的繼續教育師資,高師教育應做如下改革:
(一)打破舊的專業界限,設置新型綜合專業。傳統高師教育為適應繼續教育分科教學的需要,在專業設置上強調與中小學專業對口,專業設置以學科為界,專業之間壁壘森嚴,缺少應有的聯系,造成學生的知識結構單一,技能單一,只能勝任本專業課程的教學。而綜合課程需要跨學科、跨學際的知能結構,這種局限于學科范圍的專業設置顯然不能培訓綜合課程的繼續教育師資。改革的辦法是打破舊的專業界限,擴大專業跨度,設置新型綜合專業。如由物理、化學、生物、地理四個專業融合形成“綜合理科教育”,由政教、歷史、中文三個融合形成“綜合文科教育”等。
(二)改革課程體系,優化接受繼續教育者知能結構。長期以來高師的課程設置受專業本位觀影響,以學科為中心設置課程。重專業知識不重復合知識,重知識積累不重知識結構,重書本知識不重實踐能力,造成接受繼續教育者知識結構不合理,動手能力差。改革高師課程,應從以下幾方面人手:第一,調整課程結構模式,提高課程綜合化程度。以綜合性更強的理論課、實踐課、專題研究課、專業基礎課“新三模塊”替代公共基礎課、學科專業課程、教育專業課“舊三模塊”。理論課包括通識教育課、專業基礎課、教育理論課,旨在構建接受繼續教育者堅實的大文化背景和系統扎實的專業知識。實踐課包括基本技能課、專業技能課、教育技能課,旨在培養繼續教育教師的基本生存能力、持續發展的能力和專業操作能力。專題研究包括課題研究和專題學習,結合教學內容,針對現實問題,學用結合,學研結合,旨在強化教育內容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培養接受繼續教育者的科研意識和科研能力。第二,調整科目,豐富繼續教育課程內容。科目設置要跳出狹隘的專業本位觀念,立足社會、人文、科學三維空間,多開設跨學科交叉課程、文理滲透課程、橫斷課程。第三,鼓勵跨專業選修。相鄰近的專業課程要加以整合,互認學分,方便接受繼續教育者選修。
下面將XX年教學工作情況總結如下。
一、抓好全區參訓教師的教學及教學組織工作
(一)、非學歷教育
1.啟動《教師職業道德修養》公共必修課培訓
XX年根據市區教委關于啟動公共必修課意見,我區組織了《教師職業道德修養》培訓。由我校教育理論組教師承擔面授、組織輔導工作。扎實、有效地做好《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的培訓,通過講授、發放材料、錄制軟盤等形式,完成全區7218人的培訓任務。通過培訓進一步提高了教師對職業道德的認識和師德水平有了進一步的提高。
2.繼續教育面授專題培訓
為了提高中小學各學科教師的專業知識和教學能力,我們組織全區4209人參加學科面授專題培訓。 培訓學科小學有語文、數學、科學教育、美術、體育;中學有數學、歷史、地理、美術、體育、政治等,通過請專家、教授、特級教師、名師講學,使教師對學科前沿知識、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有了深刻的認識,對教育教學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3.信息技術應用培訓
全區中小學教師共有800人報名參加培訓, 通過學習,參訓教師的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并較好地應用所學知識制作教學課件等。
4.新課程改革培訓
高中政治教師新課程培訓班。共40人參加培訓。培訓目標:幫助高中政治教師深入理解高中政治課新課程標準,把握新課標的理念、結構和內容,從而提高了高中教師實施新課標的教學能力和水平,為實施新課標、新教材做好師資準備工作。
中學政治骨干教師新課程理論與實踐研究研修班。聘請首都師范大學胡玉順教授到我區擔任本班指導教師。培訓目標是新課程下教師角色轉換的理論與實踐的探討。
中學地理骨干教師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方法研究研修班 。聘請區級教研員和教改實驗區有經驗的教師承擔培訓任務,采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在進行理論學習的同時,帶領學員到基層中學開展聽課、評課等教研活動,收到了良好的培訓效果。
區級骨干教師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研修班。共120名骨干教師參加,學習時間為80學時。通過對網絡技術的學習,參訓教師搜集信息、分析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和制作課件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5.繼續教育專管員、信息員培訓
共160名學員參加了培訓。全區幼兒園、中小學、中等職業學校各單位信息員、專管員經過培訓,加強了繼續教育檔案管理的規范化和系統化。
6.區級骨干教師培訓
本學年主要對區校骨干教師進行教師職業道德修養培訓:共502人參加培訓。 對骨干教師進行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的培訓,進一步提高了骨干教師師德水平。并組織骨干教師結合工作實踐又撰寫了師德案例,區繼教辦已經對骨干教師上交的師德案例進行篩選,并組織專人將優秀案例編輯成冊,擬出版《骨干教師師德論文集》。
7、新教師培訓。為了提高新教師的培訓質量,本學期修改了“十五”初期制定的新教師培訓計劃,更突出實效性、針對性。注重了對新教師的師德、教育教學技能、教學基本功的培訓,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全區共有261名新教師參加李培訓。
8、組織部分骨干教師參加“綠色耕耘行動計劃”的培訓:由北京教育學院組織實施的“綠色耕耘行動計劃”培訓項目,自XX年7月開始到今年年底,開展了集中培訓、跟蹤指導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培訓活動。本次培訓形式靈活多樣,內容豐富多彩,培訓效果顯著,深受學校領導和學員的。
(二)學歷教育
在學歷教育方面,從總的趨勢看,參加培訓的人員是在逐年減少,重點已轉入非學歷教育,但是學歷教育的各項工作沒有放松,特別是緊緊抓住考前輔導工作,提高新生錄取率。XX年的專、本科考前輔導的應該說錄取率在70%左右。由我校教師承擔的語文、政治、英語輔導的科目,開始成績是較高的,對提高錄取率起到了較大的作用。
(三)校本培訓
1.開展《教育熱點問題研究》校本培訓教材的培訓
《教育熱點問題研究》一書是我區“十五”繼續教育自編教材,教材內容主要是突出先進教育理念的宣傳,為加強教師自身修養、更好地適應新課程改革提供幫助。此教材成為了全區教師對新課程理念的學習、理解和領悟的重要參考資料。各學校都組織教師進行了認真的自學,并完成了每人3000字以上的學習體會,全區7218人參加培訓。目前,教師通過學習撰寫的心得體會等材料已陸續上交區繼教辦,由繼教辦組織教師進行成績評定,并選出優秀文章給予榮譽獎勵。
2、抓好中小學校本培訓工作。今年6月份區教委人事科、區繼續教育辦公室對全區部分學校開展校本培訓調研。通過聽校長匯報,召開教師座談會,查閱檔案材料,交換意見等形式,較全面地掌握了各單位校本培訓情況。通過校本培訓調研,我們感到:校本培訓是“十五”繼續教育的重要培訓形式。校本培訓是受到各級領導重視,受到校長、教師的一種培訓形式,應當廣泛推行這種培訓形式。但是,校本培訓開展不均衡。表現在領導重視程度、教師的認識程度不均衡;學校硬件設施的利用率不均衡;師資隊伍不均衡等影響了部分學校較好地開展校本培訓。區教委人事科、繼教辦將調研情況上報教委后,教委認為有必要開展評選校本培訓示范校活動,帶動全區校本培訓活動的廣泛深入開展。在區教委的領導下,我們將調研與查看基層學校上報材料相結合,經過反復研究決定確定了13所中小學為校本培訓示范校,確定1所園本培訓示范園,通過幫教、幫訓、手拉手等形式,發揮優質校的教師、管理人員、設備的輻射作用,帶動一批薄弱校,提高教師教育教學能力和水平,提高我區學校辦學整體水平,推動全區普教工作走上新臺階。
二、抓好學校校內的教學工作
(一)教師職業道德素質培訓
根據北京市教委《關于加強“十五”期間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校本培訓工作意見》和通州區教育委員會《關于中小學教師“十五”繼續教育校本培訓工作意見》,結合師資培訓工作特點和我校實際情況,制定了“十五”期間我校校本培訓工作意見及XX年校本培訓內容的計劃和具體安排。
今年10月學校召開教代會通過了《通州區第一教師進修學校校本培訓工作意見》《通州區第一教師進修學校論文評審條件》《通州區第一教師進修學校優秀班主任評選條件》。與會代表充分認識了學校開展校本培訓有利于提高學校教師自身政治、思想、道德素質,有利于發揮教師學習的主體作用,促進自身個性發展,有利于學校學習性組織的建設。并深深的感到開展校本培訓是全面提高我校干部教師素質提高教師培訓質量的重要條件。并決定于11月開始培訓。本年度的培訓重點:
(1)組織學習《教師職業道德修養》必修課教材,采取自學和輔導相結合的方式深入理解教材內容,并結合本職工作加強職業道德修養的提高。通過學習,教師深刻認識到,培訓者必須不斷提高素質,才能真正樹立為基層服務的意識,才能為基層做好服務工作,才能保證培訓質量。
(2)、加強對教師現代信息技術應用的培訓,適應新課程改革和學習性社會的需要,提高教師終身學習的能力。組織40歲以下教師學習計算機基礎知識——authorware5.0培訓50學時。并將考核與競賽結合起來,激發教師學習積極性。
(3)、強化教師教科研意識,提高教師教科研能力和水平。開展專題活動,主題是:“繼續教育培訓內容,培訓模式,管理服務觀念、手段、方法的探究”。在全校教師、教學管理人員中廣泛開展“以師資培訓為中心”,更新教育觀念、管理服務觀念的研討活動,創造一個優質教學、優質管理、優質服務的進校形象。結合教師專業化和學校長遠發展的需要,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培訓科研型的教師隊伍,以促進學校可持續發展。
(4)校本培訓管理
學校校長是校本培訓的第一責任人,建立校本培訓領導小組,校長任組長,主管教學校長、主管教職工思想政治工作副校級干部任副組長,由師資培訓科研辦公室具體組織管理工作。學校為每位參訓教師建立檔案(一人一檔),記入繼續教育學分。并與評優、評先、晉職等掛鉤。
(二)、培訓者培訓。
為把我校建設學習性組織,提高教師整體素質,學校組織起草了《通州區第一教師進修學校校本培訓工作意見》,組織全體教師參加師德培訓、計算機應用培訓、繼續教育科研課題活動。教師積極性較高,學習興趣較濃,效果明顯。同時組織教師參與市區組織的各項培訓。
1、北京教師培訓中心組織的各學科培訓者培訓:
2、計算機教師參加因特未來教育培訓和信息技術學科教學整合的培訓;
3、推薦教師參加英語全國骨干教師、普通話新大綱、初中政治和語文骨干教師培訓;
4、組織小學教師參加北京市小學數學、語文學科新課程課堂教學研討活動等。
5、推薦和組織政治、地理、英語、化學、物理教師參加北京教育學院組織的“綠色耕耘行動計劃”的培訓,我校教師普遍反映受益匪淺,對提高培訓者素質起了重要的作用。
通過培訓,拓展了培訓者的學科知識面,在教育教學能力和水平方面也有較大提高,為更好的開展我區教師培訓奠定良好的師資基礎。
(三)教育科學研究
1、根據《教師職業道德修養》“必修課” 的教學反饋、優秀案例評選、學分反饋等項培訓工作,組織編寫了 區骨干教師《師德案例選編》。
2、組織教師進行“教育熱點問題研究”一書學習體會的評定學分工作,并將優秀論文編輯成冊。
3、強化研究意識,開展研修活動。學科教師圍繞“繼續教育培訓內容、培訓模式探究”的主題,結合教學實際開展專題研究。本學年末,根據研究情況教師、教學管理人員撰寫論文,學校組織論文評審,評選論文等級,學校給予獎勵,并召開學年度繼續教育教學、管理會,組織編寫“十五”繼續教育論文集。
4、開展繼續教育活動。本學期的主題是:“繼續教育培訓內容,培訓模式,管理服務觀念、手段、方法的探究”。在全校教師、教學管理人員中廣泛開展“以師資培訓為中心”,更新教育觀念、管理服務觀念的研討活動,學期末共征集教育教學及教育教學管理論文25篇,評出一、二等獎,中獎率占50%。為創造一個優質教學、優質管理、優質服務的進校形象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5、堅持校內外調研制度。教師深入教學第一線,開展聽課、評課、教學研究、專題研討等活動,其中本學期教師聽課共計380節,人均達到了20 節。把繼續教育的教研、教學活動著眼點放在適應教師新課程需要、為基層教學服務上,深受基層中小學的。
6、發揮教學指導組作用。本學期教學指導組的任務:
組織新教師學科專業培訓的開課匯報。共有13位教師講述了本人授課的教學設計思路,會上大家暢所欲言,并就熱點問題,難點問題進行了充分的討論。與會的教師深深感到:這種開課匯報形式好,教師間相互取長補短,有利于本校教師整體素質的提高。
各教研組長組織本組教師開展教學觀摩課、研究課、公開課活動;
組織繼續教育,制定教學論文評審條件,開展論文評審活動,為我校建成學習型、研究型組織出謀劃策。
三、本學期教學效果
1、培訓。
(1)本學期圓滿的完成了學歷教育、研究生課程班和繼續教育的各項培訓工作,得到基層學校、教師和聯合辦學單位的一致好評,培訓效果好。
2、獲獎。
(1)繼續教育辦公室和我校英語教師(張淑清)組織指導了我區部分小學英語教師參加“北京市遠郊區縣小學英語教師技能展示”大賽,并獲得“最佳教學設計獎”,捧得獎杯和獎狀。
(2)學歷教育獲得“北京市師范大學XX年函授教育先進單位”獎勵。
(3)普通話水平測試獲得“北京市普通話水平測試工作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3、教育教學研究成果。
(1)繼續教育辦公室組織部分我校教師參加編寫的《骨干教師師德案例集》一書初稿審閱、編輯工作已經完成,待出版發行。
(2)學校校本培訓領導小組組織了“現代信息技術培訓”課件和繼續教育論文評獎活動,獲得一、二等獎教師的比例占參評教師總數的50%。
(3)參與北京市繼續教育校本培訓課題研究,我校承擔的子課題《校本培訓制度與管理研究》已取得中期成果——編輯出版了《校本培訓管理制度匯編》初稿,發至全市教師進修院、校。
4、教師個人獲獎、登載論文、參與教科研課題研究等
(1)劉志田撰寫的《信息技術課的實踐創新與課堂實踐》獲得通州區教育學會“創新教育與教育創新”征文一等獎。
(2)王金華撰寫的《激發思想政治課學習興趣的方法研究》獲得通州區教育學會“創新教育與教育創新”征文二等獎。
(3)明紀英撰寫的《應用討論法引導新教師進行討論式教學》一文在全國中小學計算機教育研究中心指定刊物“信息技術教育” 第六期登載;并指導我區兩位新教師孫雪濤、趙云撰寫了 《心路》《我的教學生活》論文, 在“信息技術教育” 第九期登載。
(4)張振松撰寫的《加強組織管理,切實抓好小學英語教師培訓工作》發表在《北京市中小學中等職業學校教師繼續教育信息》刊物上。
(5)政治學科郭淑琴、王金華參與了北京市高中教師《生活價值觀》課題研究,成為該課題組成員。
(6)王學一被北京教育學院聘請為北京市“義務教育新課程教學資源庫”項目專家。
(7)崔靜平獲得通州區教育系統名師稱號。
四、XX年師訓工作特點
1、層次多,任務重。XX年是“十五”繼續教育的關鍵的一年,凡是“十五”期間開展的各項培訓今年全部啟動,包括提高學歷層次的培訓、三門必修課培訓、各學科骨干教師的培訓、小學、初中、高中的新課程培訓、信息技術培訓、校本培訓等。同時參加培訓的人員多,全區7000多人都要參加不同層次的培訓,培訓任務相當繁重。
3、培訓的機構多。北京教育大會召開以后,教師參加繼續教育受到了高度重視,與師資培訓有關的大學、學院、教研部門等紛紛參與教師的培訓,我區現在與北京師范大學、首都師范大學、北京教育學院、教師培訓學院和繼續教育學院等高校聯合辦學,充分發揮高校的資源優勢,提高我區教師的水平。
4、培訓的要求高。為了適應新課改的要求和教師本人的需求,對“十五”繼續教育的培訓內容和形式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從過去教師一人在課堂上講授逐步擴展到學員上講臺,師生互動,開展教學實踐,帶著問題進行培訓等,突出繼續教育的實效性、針對性。今年我區針對教師的需求開展了不同層次的培訓班。有高研班、研修班、新課程培訓班、骨干班、專業課專題培訓班、學歷班、研究生課程班等。聘請了大學教授、教育專家、特級教師、學科帶頭人、中小學骨干教師等,登上繼續教育講臺指導我區教師的培訓,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關鍵詞]建筑業;專業技術在職人員;繼續教育機制;靈活性
一、建筑類專業技術在職人員繼續教育的概念、意義及發展趨勢
繼續教育的概念源自于一個多世紀前,開始主要是指對工程技術人員進行的再教育,后來逐步延伸擴展為“完成基礎教育以后的成人所進行的教育”。建筑類專業技術人員的繼續教育是指對在建筑類專業技術崗位上有一定工作經驗的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進行的,具有一定學歷和職稱的,以提高其專業技術水平和創造能力為目的的教育活動。建筑類專業技術人員的繼續教育是提高專業技術人員專業水平和創新能力,完善他們的知識結構,促進建筑業健康、持續發展的保證。
二、影響建筑類專業技術人員參加繼續教育的決策因素
建筑類專業技術人員參加繼續教育需付出精力和財力,也是自我消費的一種形式。因此,我們可以引入恩格爾消費者決策模式(下稱“恩格爾模式”)來探尋影響建筑類專業技術人員參加繼續教育的決策因素。
(一)什么是恩格爾模式
恩格爾模式是目前為止消費者行為研究中較為完整、清晰的理論,此模式是由恩格爾、科特拉和克萊布威爾三人在1968年提出的,于1984年修正而成的理論。恩格爾模式共分為四個部分,即中樞控制系統,信息加工過程,決策過程和環境因素。恩格爾模式的研究認為,在有形、無形等因素的作用下,外界信息被輸入中樞控制系統,通過個人經驗評價標準、態度等過程的過濾加工,形成信息處理程序,對外部探索進行評估,進而形成決策方案。整個決策、研究、評估、選擇過程中,同樣要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最后產生購買過程,并對購買的產品進行消費體驗,得出是否滿意的論斷,再通過反饋進入中樞控制系統,形成信息與經驗,從而影響未來的購買行為。
(二)影響建筑類專業技術在職人員參加繼續教育的因素的類別
1.心理因素:參加繼續教育的態度、動機等;
2.個體因素:年齡、性別、收入、受教育程度等;
3.環境因素:如社會價值觀、經濟狀況等。按照恩格爾模式的觀點,從消費者個體行為的角度來看,可以把這些行為分成兩個研究范疇:一是解釋性質的,主要研究受外在變量影響之后的建筑類在職人員參與繼續教育的個人態度等所產生的決策因素,借助多變量統計方法找出各因素對繼續教育行為的影響程度。二是反應性質的,如人口變量、情境結構等因素,這些因素由刺激和反應聯系起來。
(三)影響建筑類專業技術在職人員繼續教育的主要因素
1.能力因素:如現有經驗、工作能力、學歷背景等;2.家庭因素:如生活壓力、家庭經濟條件、居住地點、親人朋友的態度等;3.上級領導的態度:如支持與不支持的態度,單位考核、管理方式等;4.心理因素:如求知欲望、適應繼續教育的能力等;5.單位規定:在職人員繼續教育受單位規定的影響大小;6.單位期望:繼續教育是否符合單位需要,是否有利于集體的發展;7.社會輿論:社會輿論對于參加繼續教育的看法和觀念;8.工作因素:如工作時間、地點、性質等是否與繼續教育沖突等。根據進一步調查,影響建筑類專業技術在職人員繼續教育的決策因素按影響力大小排序如下:1.單位規定;2.工作因素;3.家庭因素;4.上級領導的態度;5.心理因素;6.單位期望;7.能力因素;8.社會輿論。
三、建筑類專業技術在職人員繼續教育存在的問題及提高繼續教育機制靈活性的必要性分析
(一)工作與繼續教育學習的矛盾不易解決
許多建筑類專業技術人員在單位中承擔著繁重的工作,加之家庭負擔重,難以抽出時間參加集中學習,而目前建筑類繼續教育又大都是傳統的集中授課的方式,形式老套、僵化,造成學員學習積極性差,常常處在應付或被動學習的狀態。
(二)功利心較強,重視程度不夠
有些建筑類專業技術人員認為,評職稱、加薪升職等功利性目標是參加繼續教育的唯一目的,認為繼續教育學習中的很多內容與實際工作沒有聯系,因此不能以正確和積極的態度對待繼續教育。
(三)繼續教育的形式和內容單一,缺乏吸引力
現階段建筑類專業技術人員的繼續教育大多采用“一個老師,一塊黑板,一本書”的傳統形式,無法滿足建筑科技日益發展變化的時代對繼續教育的要求。另外,繼續教育學習內容的實效性、針對性不強,師資力量相對薄弱等因素導致繼續教育效果不理想。
四、提高建筑類專業技術在職人員繼續教育機制靈活性的對策、建議
要轉變以往對建筑類專業技術在職人員繼續教育的功利性認識,轉變不適應時代要求、不適合專業技術人員發展的繼續教育模式,建設靈活多樣的,形式新穎的繼續教育機制。
(一)提高對建筑類專業技術在職人員繼續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加大資金投入
積極籌建建筑類專業技術在職人員繼續教育發展基金,堅持繼續教育經費由國家投入、單位出資和個人負擔相結合的原則。重點抓好建筑類高層次專業技術人員的繼續教育,落實建筑類專業技術人才出國深造、定期進修等政策,完善在職進修、國際合作、交流掛職、崗位實踐等多途徑的繼續教育制度。
(二)建立建筑類專業技術在職人員繼續教育教師資格認證和選拔制度
優秀的師資隊伍,是搞好建筑類專業技術在職人員繼續教育的重要保證。建設一支專、兼職教師相結合的建筑類專業技術在職人員繼續教育隊伍是基本的發展趨勢。通過聘任來自建設工程一線的優秀管理人員、技術人員等擔任繼續教育的教師,加強繼續教育師資隊伍建設,按照以兼職為主,專、兼職結合的方針,建設高質量的教師隊伍,滿足工程實踐及建筑科技發展革新的需要,提高繼續教育的實效性和靈活性。
(三)建立建筑類專業技術在職人員繼續教育教學評估機制
通過建立科學合理的評估機制,保證建筑類專業技術在職人員繼續教育的教學質量和效果,更好地為提高他們的專業技術素質服務。通過評估還可以發現僵化和薄弱環節,尋求教育教學規律,從而使建筑類專業技術在職人員的繼續教育整體水平不斷提高。
(四)嚴格實行建筑類專業技術在職人員繼續教育登記制度并進行考核驗證
建筑類專業技術在職人員繼續教育登記制度是加強建筑類專業技術在職人員知識更新,提升其專業技術水平的有力措施。同時,也是了解建筑類專業技術在職人員業務能力的提高狀況,對他們進行科學管理的必要手段和措施。為此,要堅持、完善和嚴格開展建筑類專業技術在職人員繼續教育的登記、考核和管理,并將繼續教育登記作為建筑類專業技術在職人員業務考核、升職加薪、職稱評聘的重要依據,推動建筑類專業技術在職人員繼續教育的終身化發展。
(五)創新建筑類專業技術在職人員繼續教育的模式,探索開展繼續教育的新途徑
1.改革傳統的集中面授方式,學習、借鑒、運用和豐富現代化的教育教學方法。如,采用合作研究、情景模擬、學術技術交流、案例教學等形式,開展“集中+分散”的,靈活多樣的繼續教育活動。2.研究、開發建筑類專業技術在職人員繼續教育數據管理軟件,全面實現信息化。要充分利用網絡技術發展遠程教育,向廣大建筑類專業技術在職人員提供建筑行業主要專業和相關專業技術的最新發展動態,擴大他們獲取專業知識和信息的途徑,為廣大建筑類專業技術在職人員進行“終身教育”提供便捷、高效的學習條件。
(六)結合實際,探索建筑類專業技術在職人員的CEB繼續教育模式
CEB是CompetencyBasedEducation的縮寫,其含義可概括為“以能力為基礎的教育”。CEB繼續教育模式以滿足社會和產業界對繼續教育對象所需的職業能力為目標和評價標準,按照企業的實際要求開發課程并強調學員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作用,以職業能力由易到難安排教育教學計劃。CEB繼續教育模式摒棄了傳統繼續教育模式以學歷文憑為目標,并將系統知識灌輸給學員的弊端,按照企業需求、學員的實際技術水平和能力進行個性化教學,能夠滿足時代對建筑類專業技術人才的要求。我國建筑業要培養出具有復合型知識體系和技能的技術人才,完全可以借鑒并靈活實施CBE繼續教育模式。
[參考文獻]
[1]高明輝.人的全面發展與終身教育[J].教育探索,2012(1).
[2]張欣.湖北省建筑業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模式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05.
[3]王慧慧.校企合作的繼續教育模式研究———以中冶集團人才學院為例[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0.
中圖分類號:G7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3(c)-0138-01
繼續教育與成人教育和終身學習有著相似的定義,即提供短期課程的大學教育,這類課程往往不可轉至其他學校,多數課程為短期課程,無學分,主要是為了學習者的休閑和興趣愛好,主要針對成年人。此類大學教育越來越多地參與到職業培訓和勞動力培訓之中,教授學員工作所必需的技能。短期職業培訓、勞動力培訓和職業課程涉及衛生保健、房地產、教育、工商業、法律等領域,對區域經濟發展尤為重要。實際上,目前許多行業要求員工接受繼續教育以便在工作中保持競爭性。繼續教育為全民技能及素質的提升發揮著重要作用。
1 約翰?洛根學院
約翰?洛根學院(John A. Logan College)是一所位于美國伊利諾斯州南部的社區學院,學院提供的綜合課程能夠滿足社區內所有居民的需求。課程包含普通學分課程、非學分公共服務課程、公共服務活動(例如培訓班、會議、研討會等)以及社區所需的其他服務。課程類型多達12種,其中涵蓋專業保健、職業課程、計算機、家政、普通教育、體育、音樂、舞蹈、美術、藝術與手工藝、寵物保健、攝影、嬰幼兒課程等。洛根學院的愿景宣言就是終身學習。
約翰洛根學院地區包含伊利諾斯州南部的五個縣,分別是富蘭克林縣、杰克遜縣、佩里縣、倫道夫縣和威廉森縣。在這五個縣中設有96個教學點,每學期都提供繼續教育課程。在該地區內,洛根學院有兩個分校,為繼續教育做出了卓越的貢獻。2006年,洛根學院繼續教育部為14000名學員提供了服務。在過去的10年中,入學人數增長了293%。
2 約翰?洛根學院成功的關鍵因素
首先,繼續教育系在過去十年間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學院為老年學員減免學費,學院為60歲以上的老年學習者減免費用,鼓勵其參加繼續學習。除此之外,對于征收費用的學習者,學院的收費也是非常合理的,這也是吸引大量學習者的有利因素。約翰洛根學院的管理副校長彼得森博士指出,約翰洛根學院的學費一直是伊利諾伊洲49個收費最低的社區學院中的一個。這說明學院領導者有效地管理財政預算資源。很明顯,學院的發展要考慮到一系列因素,包括考慮設定學費和雜費時,學院所在地域的經濟情況。
其次,在教學方面,繼續學習教學大綱的設置合理,符合線上線下混合學習的特點和要求。繼續教育系每學期平均提供25門新課程,這表明學院一直在努力提供學生需要的課程。社區中的繼續教育要想保持強勁有效的發展勢頭,就一定要做“引領課程的先鋒”,聽取學生們的課程學習需求,并提供學生們感興趣的課程。學院的2006年課程年鑒和2007年春季學期的開課目錄都顯示學院提供了一系列的優質課程。課堂氛圍寬松友好,輔導教師積極引導學習者進行探索式的自主學習也是十分必要的。遠程學習靈活的學習時間也是方便學習者繼續學習的有利條件。
同時,該社區學院的優良的教學設施也是吸引學生的關鍵。約翰洛根社區學院在伊利諾斯州的大部分社區學院中,享有最優質的教學設施。繼續教育系每學期在本地區的96個教學地點上課。大部分學習者都對學院所擁有的教學設施感到滿意。良好的教學設施是學習者學習效果的重要保證。
此外,在支持服務方面,學院重視輔導教師對于學習者的支持服務。在遠程學習中,學生的學習支持服務是極為重要的,直接關系到學習者學習的成效,以及遠程學習的在學率。良好的學習支持服務能夠消除學習者在遠程學習過程中的焦慮,引導學習者網上自主學習。
3 結語
基于以上結論,研究者建議社區學院采取老年人減免學費政策,像約翰洛根學院所推行的政策一樣。也許,學院還可以嘗試把這項政策推廣到目前收取費用的非學歷教育。
關鍵詞:適應 教育現代化發展 健全 設備管理
目前,隨著現代教育的飛速發展,教育教學設備的現代化也已步入發展的快車道,大量的教育教學設備不斷向各類學校輸入,為此,教育教學設備的管理已成為當今教育工作中的熱門課題。根據《北京市中小學校辦學條件標準細則(試行)》,教育教學設備的現代化已成為我市教育教學設備管理系統的一大宏偉目標,全市各地相繼在這方面加大投入,并著手開始向裝備系統管理現代化方向邁進。《北京市中小學校辦學條件標準細則(試行)》指出:“要加強本區域內教育資源的統籌規劃,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種社會資源,推進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注重資源共享,提高資源使用效益”。又依據京教基《北京市中小學辦學條件管理系統》應用管理辦法(試行)“推廣應用《北京市中小學校辦學校檢管理系統》是推進首都基礎教育高標準、高質量,均衡發展的基礎性工作,是優化教育資源配置,引導資金投向,為各級政府教育決策提供科學依據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學校通過《管理系統》對本區縣及學校的辦學條件狀況進行實時跟蹤和統計分析,為辦學條件綜合評價提供準確的數據,有效地加強資產管理、裝備管理、教學活動管理。”在2009年北京市教育技術裝備中心組織召開《北京市中小學校辦學條件管理系統》工作會上布置《管理系統》網絡版推廣應用工作安排。為此,教育教學設備管理的現代化已被列入北京市教育教學設備裝備部門的議事日程,從全國范圍來看,教育教學設備管理與教育現代化、信息化不相適應,抑制了教育教學設備的現代化,基于目前的教育現狀我有如下考慮:
一、現代化教育教學設備必須要有專職人員來進行管理,建立專業人員培養機制
我們知道大多數學校的教師都是接受過系統的正規教育,學的專業主要是:數學、物理、化學、語文、英語、生物、政治、歷史、地理、體育、美術、音樂、信息技術等,可就是沒有專門用來培養教育教學設備管理的院校。而今承擔管理教育教學設備的人員大都是沒有經過系統的正規的裝備管理的教育,都是“臨時工”“多面手”,靠“小聰明”來管理,專業知識缺乏,甚至是一些“開關師傅”,這些高價的現代化教育教學設備,因缺乏正常的保養與維護而提前報廢,大量的資源流失。為此,我們建議在相關機構設立一個專門用來培訓教育教學設備管理人才的部門,以解決教育教學設備管理人才匱乏之不足,使專業人員的培養上得到保障。為了穩定教育教學設備管理人員的隊伍,從而使裝備管理現代化真正落到實處,提議設置教育教學設備管理專業人員的考評辦公室,對教育教學設備管理專業人員進行職稱考核評定,規范管理人員的工作規程,從而調動教育教學設備管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完善專業技術職務的設置。
二、加強教育教學設備管理,提議學校設立裝備管理處
我們都知道學校處室有教務處、政教處、教研室、總務處、團委等,成為現在學校的專門的處室。如今大量的現代化裝備配置到學校,而這些現代化的設施、設備,如數字互動教室、數字實驗室、語音教室、電子閱覽室、圖書館、閉路電視系統、校園智能廣播系統及其他功能教室,還沒有一個統一的管理機構,在管理上存在很大的混亂,職責也無法明確,該由教務處管理呢?還是總務處管?是總務老師管理設備呢?還是由各科老師管理設備呢?這些不確定因素都給教育教學設備管理帶來不便。為了更好地讓這些教育教學設備正常運行,并進行科學管理,我們認為應與教育現代化相適應,應在學校中設立一個教育教學設備管理處來統一進行管理,與區級的教育教學設備管理處相銜接,從而讓現代化教育教學設備發揮應有的效能,更好地服務于教育事業,培養更多、更好的有用之才,成為將來的祖國建設的生力軍。
三、強化教育教學設備管理人員的繼續教育,培養一批骨干力量
現在國家很重視對教師的繼續教育,都按相應的學科進行有針對性的繼續教育,倡導終身學習的理念,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對裝備管理人員來說,只能按學科去參加繼續教育,在繼續教育中是沒有教育教學設備管理專業的,如實驗教師只能去參加與自己實驗相對口的學科的繼續教育,管理信息技術教育的人員也只能去參加信息技術的繼續教育,這樣的繼續教育是沒有意義、名存實亡的。我們認為教育教學設備管理也應向其它學科一樣納入繼續教育范疇,開展有針對性、系統的專業知識的培訓,特別是一些新配備的現代化裝備。又如新上崗的教育教學設備管理教師往往都進行了一定時間的崗位培訓,掌握初步的管理技能,使之能勝任這個崗位。但隨著教育信息化、網絡化的普及,特別是應用《北京市中小學校辦學條件管理系統》后,學校各類教學設備都運用《北京市中小學辦學條件管理系統》進行管理,這就迫切要求總務教師掌握現代信息技術,否則很難進行系統的相關操作,使學校大量教育教學設備不能物盡其用。為此,要加大對教育教學設備管理人員的教育、培訓,努力使現代化的教育教學設備發揮最大有效能,不要因失管而使昂貴的現代化教育教學設備遭人為地損壞、遺棄,造成國家資源的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