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大學經濟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大一經濟學論文范文一:生活中的一些現象的經濟學思考
我們每個人從呱呱墜地,直到垂垂老矣,這一生當中,始終都在面對一個基本問題我們應該怎樣更好地生活?不得不承認,我們所生活的這個世界,已經徹底被經濟所挾持了。在我們的生活中,經濟學無處不在,我們無時不與經濟打交道,比如說,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等,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聞與所作所為,基本上都與經濟活動有關。不得不承認,在學習微觀經濟學之前,我對現實中的一些涉及經濟現象的問題不甚了解。但是在學了一個學期的微觀經濟學之后,我對生活中的一些現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至少不會感覺那么莫名奇妙了,對一些現象可以用微觀經濟學的原理來進行解釋了。
下面我就對我身邊經常遇到的一些現象,用微觀經濟學的原理來簡單的談談我對這些現象的理解。
一、大學食堂里的經濟現象
1、吃飯問題
每個人只要活著,都要面對這個問題吃飯問題。這不僅是在大學食堂里要面臨的問題,也是我們大家都要面臨的共同問題。
案例:某一大一新生第一天來到學校食堂,對學校食堂的飯菜不熟悉,不知道自己要吃多少就可以,所以第一次來食堂吃飯的時候該同學買了4個饅頭,吃完第一個饅頭時感覺很滿足,吃下第二個時也感覺不錯,但是吃下第三個就感覺飽了,看著剩下的饅頭該同學秉著不浪費的心態繼續吃,吃完后感覺特別撐。經過教訓,該同學在第二天只買了3個饅頭。
通過微觀經濟學來對這一現象進行分析:微觀經濟學里講到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即隨著商品和服務消費量的增加,消費者從消費中得到的總效應增加,但是增加的效用是不斷減小的。該同學在吃完第三個饅頭的時候正好吃飽,滿足值也就是效益值為10。下面對滿足值進行細致化的描述,吃第一個饅頭時滿足值為5,吃第二個和第三個時分別為3和2。在這里,每一個饅頭的成本沒變,獲得的總效益是不斷增加的,但是獲得的邊際效益是不斷減小的,而該同學在滿足值最大時繼續吃下一個饅頭,使得自己處于過飽狀態,造成身體上的不舒服,這就使得
滿足值減小,也就是從吃饅頭中獲得的邊際效用逐漸減小。該同學是個理智的消費者,在第二天只買了3個饅頭,這樣就達到了以最小的成本獲得最大效益的目的。作為一個理智的消費者,其目的就是要達到利潤最大化,即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效用。
下面我就用圖像來對這個例子進行分析:
首先,邊際效用遞減規律,也可以用數學語言來表達。設商品X的效用函數為:
TUU(X)
則邊際效用為:
MUdU(X) dX
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可表達為:
dU(X)MUdX 2dMUdU(X)0dX2dX
這就是邊際效用遞減規律造成的結果,所以,經濟學無處不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我也有親身經歷,每當打完籃球回到宿舍,感覺口很渴,喝第一杯水,感覺太爽了,太滿足了;然后繼續喝第二杯水,感覺還可以;到喝第三杯水的時候,感覺已經不渴了,此時已經達到效用最大化了,如果再繼續喝第四杯水,就會感覺不舒服了,這是總效用就開始減小了,這就是一種很簡單的邊際效用遞減規律造成的現象。
2、食堂占座問題(從資源稀缺性和供給需求理論分析)
我相信很多同學(包括我)曾經都有這樣的親身經歷:好不容易結束了一上午的課后,想到吃飯的時間到了,然后高高興興的去食堂就餐,然而食堂里早已人滿為患,好不容易找到一個空位,于是就用自己隨手攜帶的課本或書包占座,然后再慢慢的去打飯,回來之后,到處找自己的位置,本以為是記錯了,可是找遍了整個食堂都沒有,于是不僅失去了座位,還丟了課本。這些同學丟了課本顯示出學生們的道德問題,但這歸根結底要說到學校食堂的座位太少,使得同學們做出錯誤的決定。
這種現象每次新生入學進行軍訓的那幾天最嚴重。我就有親身經歷:大一入學的時候,開學前幾天要進行新生軍訓,好不容易結束了一早上的軍訓,又累又
餓,趕緊跑到食堂吃飯,結果發現食堂全是穿著軍訓訓練服的大一小新生,然后突然想到趕緊先占個座再去打飯,不然,等一下沒座位了,結果看到的是一大片已經用軍訓帽子占好了座位,好不容易用帽子占到一個座位,飯打回來,卻找不到自己的帽子在哪了,因為一眼掃過去,都是帽子,都不知道哪一頂是自己的了,這是一件很悲催的事。到大二開學的時候,又輪到下一屆大一小新生軍訓了,早上或者下午上完課奔赴食堂,結果也不大理想,食堂坐滿了人,找不到一個空座位,因為軍訓的大一新生差不多都是一個點下課的,這個時候,食堂正處于就餐高峰期。所以說,吃個飯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在現代大學占座已司空見慣,食堂占座、圖書館占座、自習室占座、上課教室占座等等。但是食堂占座不像自習室占座那樣,用筆寫上一個大大的占字就行,所謂食堂占座就是用自己隨身攜帶的書包或者書籍宣布對該座位的主權,在大學,占座已漸漸發展成為一種獨特的文化,具有中國特色的大學占座文化。
要分析這一現象,就要考慮到微觀經濟學中的一個問題資源的稀缺性問題。所謂資源的稀缺性,就是地球上所有的資源都是有限的,而人們的欲望總是無限的,這就造成了資源是稀缺的,人們的欲望總是超過實際的生產能力。從經濟學角度來看,在人流高峰期,座位是一種稀缺性資源,占座行為是對這種稀缺性資源的惡性競爭,食堂的座位在這種情況下是不夠的,供不應求,座位這種稀缺性資源具有競爭性和排他性,同學們要為座位的使用權而競爭,先到先得,一旦被別人占了自己就只能站著,不能被同時占用。而在先占座和先買飯問題上,理性經濟人的做法是先占座,這樣就造成了座位的更加緊缺。
我覺得學校可以實施的的解決方法:學校可以通過增加座位數量的方法來解決這一問題,其次還可以對學校食堂進行擴建,但是這不是一個簡簡單單的問題,這都需要從學校的經濟實力進行考慮。最經濟的方法是調整就餐時間,可以分時段進行就餐。
面對先占座還是先買飯的問題,理性的人會選擇先占座后買飯。假設先買飯后占座,那么在買飯的時間里有限的座位資源被后來的人占有,在買飯回來時再四處尋找座位,不僅要花更多的時間還要面對端著食物的不方便與尷尬。如果先占座后買飯,會節省很多時間,時間成本較前一種情況小得多,同時不用面對端著飯找座位的尷尬。
3、食堂排隊問題(供給需求理論)
現象闡述:
在知味堂吃飯,總會有這樣的打飯現象,我們發現只有在涼菜間和打白米飯處會排隊,其他菜品地方都很少出現排隊。針對以上現象,我將用經濟學原理做一個簡要分析。
為了便于下面闡述的方便,我們假設
其他打菜處為A窗口
涼菜間為B窗口
打米飯處為C窗口
A總特點:需求量大,不穩定,窗口多,打菜的勞動力多
B總特點:需求量不大,較穩定,窗口少,打菜勞動力少
C總特點:需求量大,較穩定,窗口少,打菜勞動力少
作為一個大學生,我們往往有這樣的體會,到了飯點的時候,大家都蜂擁而上,特別是周一到周五,早上或下午下課的時候,大家都是一個點下課,每個餐廳窗口前面都是長長的隊伍,這是學生素質高的大學,而在某些大學,餐廳窗口前更像是菜市場,打飯師傅的叫賣聲、學生的嬉鬧聲,亂作一團。
其實,排隊從某種角度看,是資源配置供需不平衡的結果。而要滿足資源配置的最優化需求,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需要大量的基礎設施配套跟進,但這種投入這種跟進,有一個過程,需要循序漸進,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且這將需要很大一筆資金。
而在一時尚無法解決供需矛盾的情況下,排隊卻是解決供求矛盾的一個相對公平的方式,因為它遵循了先來后到的時間優先原則,給排隊的人一個預期:只要按照順序排著,總能輪到自己。
那么為什么會存在很多不排隊、亂插隊的現象?經濟學里有一個囚徒困境理論,說的是兩個囚犯一起做壞事,被警察抓了起來,分別關押在兩個牢房里審訊。在這種情形下,囚犯有兩個選擇:一是背叛同伙,與警察合作;二是保持沉默。兩個囚犯都知道,如果他們都選擇沉默拒不承認,那么警方將無法定罪。警方也知道這一點,于是宣布如果愿意供出同伙者可無罪釋放,并得到重獎;另一方將被嚴厲懲罰。因為雙方都不能確信對方是否會背叛自己,為了保全自身,最后都會選擇背叛。結果反而使雙方都無法保全,全部坐牢。這個理論映射了部分不排隊者的心理,就是不相信他人會排隊,生怕自己老老實實排隊吃了虧。于是,只要有一個人亂插隊,就會引起整個隊伍秩序的混亂,導致資源配置的效率降低,而插隊者自身利益最終也可能受到損害。
可見,在資源配置不足的情況下,排隊可最大限度節約時間成本,使資源得到相對優化配置;不排隊,必然會導致整體效率的降低。
學校食堂還可以通過其他方式來解決打飯難問題,學校食堂增加窗口以及打飯菜人員。可能由于食堂提供的服務不足,供求不平衡,學生就餐耗費的時間過長,這種情況下,道德成本自然也隨之增高了,插隊、欺騙乃至暴力等都有可能成為一種自然選擇。其次學校可以增加食堂的數量,這樣不僅解決了打飯難的問題,更防止了壟斷,而壟斷會導致腐敗化和官僚化,從而提高了學校食堂的經營質量。
二、從機會成本角度淺談生活中的小事
關于畢業之后是讀研究生還是找工作的問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這是一個很多大學生都在糾結的問題,因為這關系到我們未來的生活。這個問題就要考慮到微觀經濟學的機會成本的問題。通常情況下,一種資源往往有很多種用途,如果某人選擇了某一資源用于某種用途,這就意味著他同時放去了這種資源的其他用途,而其他用途所產生的價值就構成了使用這一資源的成本,經濟學上稱之為機會成本。所謂機會成本,指的是某種資源用于次佳用途所具有的價值,也就是所放棄的其他各種用途中所能帶來的最大收益。機會成本有如下的一個計算公式:
機會成本總和=顯性成本+隱性成本。
因此,在考慮此問題的時候會考慮到機會成本,所以,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想法。有些人想考研,覺得現在的本科畢業生找工作壓力太大了,學歷已經不能滿足工作要求了,想通過讀研究生,來提高自己的學歷和知識,為以后的生活奠定一天更好的路;然而,有些人卻不想考研,想畢業之后就趕緊找工作,因為依目前的形式看,找工作的壓力一年比一年大,競爭也越來越大,誰知道三年之后會發生什么?競爭會變得有多大?研究生又有多少能找到很好的工作?畢竟三年也不是個短時間,所以有些人選擇不考研,畢業后就找工作。
當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所以,所做出的選擇也就各不相同。下面我用微觀經濟學中的機會成本的原理來簡單的分析一下這種現象:對于要考研的那些人來說,他們選擇了考研,也就意味著他們暫時不找工作,所以從工作中得到的工資和經驗就構成了他們讀研究生的隱性成本,而他們讀研的學費跟生活費就成為了顯性成本,這兩個成本加起來就是他們讀研的機會成本,算一算,這個機會成本也不算低了;而對于要找工作的人來說,讀研過程中獲得的知識和能力,還有通過讀完研究生后再找工作獲得的工資就成為了他們找工作的機會成本。但是每個人對這些機會成本的估價都不盡相同,所以權衡這兩個機會成本之后,所做出的決定就不一樣。
結語: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隨處可見經濟學現象,因此學好經濟學對我們來說很有用而且很重要,學好了經濟學,我們就可以用相關經濟學的原理來分析和解釋我們身邊的很多現象,這就不至于讓我們對這些現象感到困惑。學好了經濟學,我們在做一些選擇的時候,可以權衡其利弊,從而做出一個更好的選擇,也不至于讓我們無從下手。
大一經濟學論文范文二:微觀經濟學
摘要
本文寫了大學生兼職的時薪,以及目前我國大學生畢業面臨的失業與最低工資的聯系,并且運用微觀經濟學的供求知識對最低工資進行了簡要的理解。并在此基礎上,闡述了最低工資的利與弊。
關鍵詞
兼職 機會成本 最低工資 價格原理 供應 需求
正文 步入大學生活以來,一直想找兼職,想為自己賺一點零用錢。加了各種兼職群每天更新著各種兼職信息。每天都在搜羅著適合自己的兼職,同時還要考慮付出是否和收入成正比。
當然,既然選擇想要去做兼職,我就要考慮自己所要放棄的。去做兼職,自己相對而言就少了休息與學習的時間。我要把大量的時間花費在為別人服務。也許我可以在此期間,讀書,提高自己的閱讀量。所以,我選擇去兼職時的機會成本就是在此期間的學習。考慮了很多,最后還是決定有機會去兼職一定要去。
終于在大一上學期的時候,經過班導的介紹,有幸可以和同學在雙十一期間,去太平鳥參加實習,做客服。當時根據日程安排,由于雙十一期間,客流量大。第一天,我們從下午2點,工作到凌晨2點。第二天,從下午2點,工作到了午夜12點。22小時的工作時間,每個小時支付了我們8元錢。現在仔細想想,感覺公司違背了浙江省人民政府的最低工資的消息。
浙江省人民政府決定從2011年4月1日起,將我省最低月工資標準調整為1310元、1160元、1060元、950元四檔,最高檔增長幅度達到19.1%。非全日制工作的最低小時工資標準調整為10.7元、9.5元、8.6元、7.7元四檔。寧波作為浙江省經濟發展較好的城市,市區的最低工資歸為第一檔。也就是說,按照正常的標準,我們應該有10.7元每小時的薪資。
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網站消息,人社部今日2012年度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2年,全國共有25個省份調整了最低工資標準,平均調增幅度為20.2 %。月最低工資標準最高的是深圳市的1500元,小時最低工資標準最高的是北京市的14元。雖然達不到北京市的最低工資的標準,但是我發現,現在在大學生兼職市場上,能達到本市的最低工資的標準,也是不多的。本學期,參加了一次開啤酒的兼職活動,按事先講好的工資是每小時10元錢。也沒有達到最低工資的標準。
最低工資,是指勞動者在法定工作時間提供了正常勞動的前提下,其雇主(或用人單位)支付的最低金額的勞動報酬。最低工資不包括加班工資、特殊工作環境、特殊條件下的津貼,最低工資也不包括勞動者保險、福利待遇和各種非貨幣的收入。最低工資一般由一個國家或地區通過立法制定。最低工資可以用月薪制定,也可以用每小時的時薪制定。
根據微觀經濟學所學的知識,利用微觀經濟學中的價格理論中的供求關系,分析由最低工資引起的勞動力過剩情況。
對于,我這兩次參加的兼職,所給的工資并沒有達到最低工資的標準,但是,我還是去參加了。由此可以看出,大學生對于兼職,還是迫切渴望的。而且,目前兼職的薪資已達到了市場的均衡工資,市場的勞動量與薪資達到均衡。勞動者愿意接受這個價格,市場也愿意提供這個價格。一旦,市場被強迫要求達到最低工資,那么公司就會減少對勞動者的需求,同時,會挑選競爭力更強的勞動者。大學生,沒有過多的工作經歷,也沒有過硬的技術,所以,淘汰的更多的是大學生。
最低工資的制定反映了監管機構對勞動者權益的保護,同時最低工資標準是國家為了保護勞動者的基本生活,在勞動者提供正常勞動的情況下,而強制規定用人單位必需支付給勞動者的最低工資報酬。但是,由大學生的兼職,所產生的推想可以看出,最低工資并沒有保護一些弱勢的勞動者的利益。反而將這些勞動者擠出了勞動的市場,變得更加的弱勢。大學生作為缺乏經驗和技術的勞動者,就將在最低工資的打壓下,產生失業的現象。今年,畢業季又到了,有一大批大學生面臨著一畢業就失業的現狀。
所以,對于兼職,薪資沒有達到最低工資的水平,還是有很多的大學生爭搶著工作。因為我們缺乏經驗,我們不介意用底薪水來換取社會經驗,與吃苦耐勞的精神。
但是,等到三年后的我們,畢業了,面臨的也不僅僅是現在兼職這么好的場面。要和很多人竟爭崗位,必須要比別人有突出的才能。目前的我們還是要好好的增強自己的竟爭力,只有強大了自己,才會不被最低工資打壓。
在大學校園環境的設計中,必須對當地的自然環境景觀資源進行盡可能的尊重、保護和利用。大學校園環境的設計要使校園的人工環境能夠與當地的自然環境契合,做到和諧共存。這也是大學校園環境設計的根本理念。在進行大學校園環境設計時,要做到因地制宜、生態平衡,對當地的各種自然資源進行有機的利用,與當地的生態建立良性的關系。通過與當地的地貌特征、地形特征、周邊環境等進行有機的融合,大學校園中的建筑空間和建筑設計風格都會受到當地的自然因素的影響。在大學校園的設計中,要將大學校園環境視為當地生態系統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都在選址、開放和分析中都保持適度原則。對于當地原有的生態環境,要盡可能將其進行保留和改造,并在大學校園環境設計中來改善和修復當地的自然環境。例如對原有的山體、河流、湖泊、樹木等都要盡可能的進行保留和規劃,在設計中將校園建筑與這些原生態的自然景觀結合起來,形成富有地域性的大學校園環境,這也是中國園林設計中“因地制宜、天人合一”理念在大學校園環境設計中的一個體現。
2與當地的文化傳統相結合
地域文化不僅包括包括物質成果,更重要的是寶貴的精神文化資源。當地人民在自然環境的依托下,產生的不同的歷史和文化,成為了地域文化的根基。精神文化資源可以說是地域文化中最寶貴、最核心的內容。大學校園本身就是一個對大學生的精神世界和道德情操進行陶冶的場所,在大學校園環境的設計中,汲取地域文化中優秀的精神文化財富,不僅可以使大學校園環境更加個性化和人性化,也可以使大學生的精神世界受到當地歷史文化的滋養。
在精神文化資源方面,我國作為一個地域廣闊、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國度,可以說每一個地域范圍內都有著豐富的精神文化資源。以江西景德鎮陶瓷學院為例,景德鎮作為我國古老的瓷都,具有悠久而燦爛的陶瓷文化內涵。這種地域文化內涵給予了大學校園環境設計以豐富的靈感,在大學校園環境設計中汲取陶瓷文化,將其與校園環境融合起來。例如陶瓷學院的下沉廣場,就充分利用了陶瓷元素,建立了幾組高大的陶藝柱狀建筑。不僅如此,設計組還在該校園中設置了一些現代陶藝作品和陶藝墻,使校園中處處彌漫著陶瓷文化的氣息,以此來對校園內的師生進行感染和熏陶。在大學校園環境設計中,不僅要使大學校園從生態環境方面融入當地的地域文化,更要使之從精神文化內涵上成為當地地域文化的一部分,在建筑、雕塑、景觀等方面都要與當地的文化脈絡、文化風格和審美情趣保持一致,對視覺審美和空間藝術的一致性進行不斷的探索。大學校園環境的設計應該體現出當地獨特的風格和文化品位。
3在大學校園環境設計中要體現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大學校園環境設計中,要秉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理念。校園環境發展的基本指針有三個,分別是經濟發展、生態資源和社會化。在進行大學校園規劃設計時,不僅要對當前的使用需要進行滿足,還要適當留出發展空間,便于大學未來的繼續發展。地域文化作為一種文化并非一成不變的,而是在不斷的流動、吸收和融合,不斷向前發展。因此,在大學校園的環境設計規劃時,不論是對生態環境還是對文化傳統的利用都要掌握一定的余地,為大學未來的發展留出空間。
4創造出自己的特色
大學校園環境設計要結合當地的地域文化,但并非要對當地的地域文化進行刻板的復制,使大學校園成為一個具有當地特色的大公園。我們看到,在大學校園融入地域文化的同時,大學校園正以其鮮明的文化特色成為了地域文化中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例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武漢大學等等。因此,結合地域文化絕不是機械的模仿和復制,而是在地域文化的大背景下不斷探索和創造屬于大學校園的設計特色,使大學校園真正成為地域文化中的濃墨重彩的一筆。
5結語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高速增長,但由于歷史、自然和政策等原因,導致我國東部地區、中西部地區及農村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處于不平衡狀態,國民生產總值和人均收入差距明顯。從就業環境而言,在收入待遇、生活環境、地理狀況、科技發展、技術創新等方面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所以在全面市場化的資源配置下,勞動力資源同樣出現不均衡狀態。中西部及農村欠發達地區急需人才,就業崗位較多,東部發達地區人才聚集,人力資源供給相對過剩。這種區域間發展的不平衡狀況,也加劇了大學畢業生結構性失業。
二、大學生就業現狀分析
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國內外經濟環境的變化,對人才資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新時期大學畢業生承受著較大的就業競爭壓力。
(一)社會就業總量分析根據教育部和人社部公布的數據顯示,從2005到2014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總人數從338萬增長到727萬,總人數翻了一倍還多;從全國就業市場統計,我國每年需要就業的人員大約有2500萬。經初步測算,到2030年左右,我國勞動力將一直保持在8億人以上,勞動力供給將保持歷史高位,而經濟發展周期的不確定性,導致就業市場面臨供過于求,使就業總量長期存在壓力。
(二)大學生就業能力與環境分析在大學生就業已完全市場化的情況下,高校存在教育教學體制、辦學理念、人才培養模式單一,以及對市場人才需求調研不足、決策滯后,缺少與市場需求有效契合的辦學特色等問題。還有在經濟利益驅使下,有些高校不顧辦學能力,盲目擴招,忽視教學質量,都導致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即專業能力和綜合能力不足。大學畢業生的綜合素質不能真正滿足企業所求,更沒有自主創業能力,加之在校期間又因缺少系統的就業指導,使畢業生應聘經驗匱乏,增加了大學畢業生就業的難度。同時,面對全球性收縮的經濟發展周期環境,國內的就業供給總量因國內大學擴招和國外經濟不景氣大量留學生歸國等原因持續增加;而大學生就業期望過高,對市場化的就業環境缺少足夠認識,普遍存在求穩、求高薪、選地域等趨同性的擇業心理,也導致大學生就業供需矛盾日顯突出,就業形勢更加嚴峻。
三、促進大學生就業建議
(一)加大國家宏觀經濟調控力度在遵從社會資源配置市場化的前提下,通過制定合理的財政貨幣政策,運用稅收、利率等經濟杠桿,加大對經濟發展的宏觀調控力度,改善經濟環境,促進經濟增長,加快產業升級,盡快實現由一、二、三產業結構向三、二、一產業結構的轉型;提升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積極為高校畢業生創造技術密集型就業崗位,從而加大對人才的總需求量,給大學生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
(二)推進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根據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和產業結構調整的狀況,對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有效改革。高校的專業設置和課程體系的構建,要依托于勞動力市場的變化趨勢,以培養大學生就業能力為根本,通過建立規范合理的教育教學評價體系,對所開設的專業和學生的專業綜合能力進行檢測評估。同時,建立一支創新實踐能力強的高素質教科研師資隊伍,在教育學習實踐中,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培養學生自主創業意識;改革教育觀念,以服務地方經濟為辦學出發點,加強與地方政府的聯系,重視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深入探索校企合作辦學和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與企業聯合建立專業的實習實訓基地,在實習實踐中提高學生的職業綜合能力,幫助學生實現學習工作的有效過度,開拓學生視野,拓寬畢業生的就業渠道。
(三)完善就業服務管理體系以市場為導向,創新就業指導工作,完善就業服務管理體系,把就業指導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一要建立就業指導委員會,由分管教學和就業的領導、就業指導中心和各系部的主要負責人,以及相關的指導教師及學生輔導員組成。二要優化知識結構,拓寬教學內容,深化教學改革,把就業指導課程全面融入到專業教育體系構建之中。三要加強就業指導信息化建設,構建高效、快捷、多功能的就業服務管理平臺,及時為大學生提供就業政策咨詢、就業能力自評、就業信息動態等服務。
(1)水景的季節適應性不強.景觀設計受氣候影響較大,因此要遵循分季使用原則,考慮季節變化對水景設計的影響,結合構造和功能方面的特殊要求,使水景作用在四季中得到充分發揮.一些大學校園的水景設計未能充分考慮東北地域氣候特征和季節變化規律,如東北師范大學本部校區的水景代表———靜湖,由構筑物、小品、植物加以圍合,營造了極具魅力的中式微觀園林空間.夏季吸引師生駐足觀賞,水景利用率高.一到寒冷冬季,湖面結冰,周圍草木蕭瑟凋零,師生少有在此游憩,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資源浪費.
(2)水景的文化內涵缺乏.水是生命之源、文明之源,具有鮮明的文化色彩.一些大學校園的水景設計,僅將水視為校園景觀的要素構成之一,缺乏對傳統文化、地域文化、城市文化以及校園文化特色和內涵的深入挖掘和思考.設計僅停留在悅人耳目的感覺層面,難以在師生內心引發共鳴,這在東北地區的所有高校當中都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南方高校的水景極富文化內涵.如上海交通大學閔行校區的“思源湖”和“致遠湖”的命名,既很好地詮釋了學校“飲水思源,愛國榮校”的校訓精神,也深刻體現了教育場所的文化特質,得到了師生乃至社會的廣泛認同.
(3)水景脫離環境實際.水作為一種資源,在地域分布上具有明顯的差異性.對水源比較充足的校園,可利用水的造景功能,構筑富有感染力的校園環境.對東北地區而言,多數校園水源匱乏,一些校園的水景設計脫離基址實際,盲目設置了大型噴泉、假山瀑布、開挖了河道、人工湖等,違背了景觀設計所應遵循的因地制宜原則.如北華大學在東校區中軸線上設計建造了規模宏大的旱地水景廣場,由于距離直接水源較遠,致使大型噴泉運行成本極高,所以一年啟用的時間屈指可數,成為長期閑置的擺設.
(4)水景缺乏多樣性.水景設計固然離不開水這一景觀要素,然而水的存在狀態卻是多種多樣的,不同狀態的水所營構而成的水景具有不同的視覺感受.東北寒地大學校園水景設計形式比較單一,構景過程中更多考慮的是對水的“動態”或“靜態”設計,往往忽略了水的其它存在方式在景觀設計中的應用和表達,對冰雪資源極其豐富的東北地區而言,不能不說是一個極大的浪費.
(5)水景體驗性不強.美國著名風景園林學者西蒙茲認為:水景規劃設計的不是物質,不是空間,而是人的體驗[1].但這在一些大學校園水景設計中并沒有很好的體現.如東北師范大學凈月校區濱水空間設計,雖充分利用了伊通河中游東岸支流小河沿子河從校區東側流經的便利資源條件,但卻在河岸設計建造了寬厚的護墻,將水體和堤岸道路完全隔離,嚴重影響了人們的“親水”體驗,使水景效果大打折扣.附近的吉林財經大學、長春中醫藥大學、吉林華橋外國語學院情況與之類似,此處不再贅述.
(6)水景系統性不夠.大學校園水景設計須秉持可持續理念,遵循系統性原則,全面系統地構建景觀要素的生態關系,防止隨意性、盲目性.要兼顧自然環境各個要素,正確處理它們之間的生態關系,追求生態平衡,增強生態效應.如沈陽建筑大學設計新校區時,對基地的地形地貌予以充分地尊重,在水體駁岸上,采用生態處理與干砌手法相結合,利于水生生物的生長和繁殖,達到水源的自然凈化.通過恢復原有的稻田,吸引大量的野生禽鳥前來覓食、休憩和繁衍,從而形成良性循環的校園生態系統.但多數校園在設計校園景觀時,綜合考慮不夠周全,致使生態效應較差.盡管東北寒地大學校園水景設計中存在著較為突出的問題,然而水景在當前大學校園環境景觀規劃設計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重要組分,其作用和效果是不容忽視的.首先,水不僅能獨立營造景觀,也可通過一定手段實現空間的拓展、延伸和引導,以及增強空間層次性,從而活化空間、創造情趣,催化和激發校園整體景觀的生機與活力;其次,水具有良好的可塑性效果,既可作為藝術品主體而獨立存在,也可與建筑、雕塑、植物或其它要素有機組合,創造獨具風格的作品,可活躍氣氛,打破環境單調感,增加情趣和意蘊;再次,水天然具有鮮明的文化色彩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將水引入校園,能更好地詮釋大學文化的精神和主題,對師生產生潛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作用,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和優秀道德品質的養成;最后,水體和各種噴泉都具有降塵、空氣凈化及調節濕度的功能,與綠樹相依還能增加環境中的負氧離子濃度,使人心情舒暢,發揮保健作用.而且水與空氣表面接觸越大,噴射出的液滴顆粒就越小,產生的負離子越多,空氣凈化效果也就越明顯.
2東北寒地大學校園水景設計策略
基于當前東北寒地大學校園水景設計存在的突出問題,筆者主要從適應地域自然環境的多樣化水景設計、彰顯地域文化和大學精神的水景設計、營造富有體驗場所的水景設計和構建生態化和可持續性的水景設計等方面提出相應策略.
2.1適應地域自然環境的多樣化水景設計策略氣候是影響東北寒地校園景觀設計的關鍵因素之一.如何有效利用有限的水資源,克服諸如氣候等不利條件制約,使人們在不同季節有不同視覺感受,這是大學校園景觀設計的關鍵所在.隆冬季節,校園水體大都進入“休眠”狀態.而作為水的其它存在狀態———冰雪等,則是寒地最為豐富的資源和得天獨厚的天然景觀.因此,遵從冰雪特性進行校園景觀塑造,既具可行性,又有獨特性.結合校園文化主題和地域文化特色,創作冰雕、雪雕、冰燈等景觀小品,形成具有吸引力的寒地特色景觀效果(見圖1).針對東北寒地校園地表水短缺的局限,秉持“少而精”原則,淺水池不失為絕佳選擇(見圖2).夏季淺池水平如鏡,倒映周邊景色,令人心曠神怡.池中可置放雕塑、噴泉、射燈等小品與動植物,冬季時將池水抽干,其中的雕塑搭配各色燈光,產生絢麗的光影效果.同時將池壁設計成斜面,可減輕冬季無水時高差過大對人心理造成的不適;將有高差部分設計成為“立體水”,使其成為冬季里的靜態雕塑.
2.2彰顯地域文化和大學精神的水景設計策略文化性是大學校園景觀設計必須遵循的又一重要原則.重視水所具有的精神意義,激發人們想象力的發揮,從而達到提升師生道德情操和審美觀念的目的是大學校園景觀設計永恒的追求.因此,傳統文化、學校歷史、人生哲理和名言警句都可以成為構思主題[2].可借鑒“曲水流觴”的概念,采用曲水和溪流等形式進行校園景觀營構(見圖3).溪流撞擊擋石產生的水聲高低頓挫,曲水的平靜舒緩,兩者一靜一動,或歡快或寧靜,可喚醒人們對水與生俱來的親切感,從而產生內心共鳴.溪流底部以大小不一,色彩各異的鵝卵石鋪裝,冬季無水時鵝卵石出來,使人聯想到流水的涌動,達到無水勝有水的效果.水道的底部可設計成水波,流水狀等更具文化意境的圖案.校園中的垃圾桶、桌椅等設施可通過井、錨、橋、閘、船等意象,讓人體驗到對水的多種感受,激起人們的聯想與回憶,從而得到教育和熏陶.此外,結合不同大學文化精神,充分利用冬天特有的冰雪景觀資源,多設計具有紀念性、主題性和裝飾性的冰雪雕塑,以此烘托校園文化情境的同時,使師生與雕塑之間產生共鳴,鼓舞廣大師生保持樂觀積極、健康向上的精神狀態及對美好事物的追求.
2.3營造富有體驗場所的水景設計策略水是劃分和界定空間的極佳手段.水的流動性、可塑性可將校園劃分為或立體、或平面的空間形態,并能與周邊景物相呼應,可增強師生的親水感和參與性,對各種活動提供支撐,從而使空間具有了場所特性.在大學校園中,富有場所意義的空間當屬廣場和濱水空間.可充分利用綠化、臺階、鋪地、小品及石椅等進行空間界定,形成具有親切尺度感與領域歸屬感的人性化濱水交往環境,對師生各種交往活動產生積極引導作用,增強參與性與體驗感,如東北師范大學本部校區凈湖濱水景觀就極具代表性(見圖4).同時,需注意濱水區駁岸道路的線路設計,綜合捷徑與觀光線路,滿足師生不同需求.校園廣場為師生各種體驗性活動開展提供了更多物質和精神可能.在硬質鋪裝底部隱藏噴水裝置與排水渠,形成隱藏的噴水廣場(見圖5).在炎熱夏季廣場上會形成噴射水柱與水霧的立體組合,為師生廣場中行走帶來些許涼意.冬季時則“恢復”為校園廣場供師生行走、休憩,帶來不同的感受和體驗.此外,校園中面積較大的水體也具場所功能,可為冬季可開展冰上特色運動項目提供支撐,豐富師生文體生活(見圖6).水體駁岸可設置色彩艷麗、樣式新穎,再結合地域人文特色鮮明的親水設施,如座椅、漫水橋、親水雕塑等的設計,使其與水體相呼應,取得引人入勝的景觀效果.
2.4構建生態化和可持續性的水景設計策略東北地區的雨雪資源相對比較豐沛,如結合大學校園規劃設計并輔以相應技術措施,將豐富的雨雪資源通過不同途徑匯集,構建諸如生態水池、生態濕地等景觀形式,既可彌補校園地表水源不足,為校園內各種綠色植物的生長提供充足的水分,又可加速其物質和能量的代謝與交換,改善校園空氣質量.同時也為校園生態景觀的設計創造良好的基礎條件.此外,從景觀生態學角度,還可結合校園景觀系統化設計,辟建合理分布的人工濕地.利用濕地系統凈化污水的能力和特點,通過過濾、吸附、植物吸收及微生物分解等作用來實現污水的高度凈化.人工濕地在處理污水的同時,又能創造水生生物環境,營造人類與水生生物協調發展的自然景觀[3].
3結語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就業,就業難,經濟學分析
近年來,隨著高校大規模擴招,大學生就業難成了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大學生就業不僅關系到每個學生的前途,還關系到高校的可持續發展,更是關系到我國經濟發展的一件大事。鑒于此,本文將通過經濟學的視角來透視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進而提出破解的現實路徑。
一、我國大學生就業現狀
1999年以來,由于各大高校開始擴招,畢業生人數每年不斷增長,2003年高校畢業生人數達212萬,2004年畢業人數達280萬, 2005年畢業生達到了338萬人。大學畢業生人數逐年不斷遞增,2009年竟達到611萬人,2010年則增至630萬人,今年再創歷史新高—660萬人。根據人社部公布的資料,2010年高校畢業生就業率為90.7%,而《2011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2010屆大學畢業生半年后的全國總體就業率為89.6%。但實際數據統計上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按照勞動經濟學慣例,攻讀碩士學位和雙學士學位不應納入就業統計之內;二是近年國家迫于高校畢業生就業的極大壓力,出臺積極的就業促進政策,如“選聘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三支一扶”、[1]“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劃”、鼓勵高校畢業生應征入伍、高校啟動重大科研項目提供崗位吸引應屆畢業生就業等。以上措施對緩解就業壓力、提高就業統計起到了積極作用,但多數措施并非真正意義上的就業,而只是一種就業后移措施職業規劃論文,是人力資源的“蓄水”和“儲備”。此外,大學生的就業意愿實現率降低。按照“先擇業,后就業”的模式找到的工作一般都比較理想,而按照“先就業,后擇業’的模式找到的工作則大多和自己的理想有著較大差異。表現之一就是學科的兩極分化與專業對口觀念淡化,大學生就業的專業不對口現象日漸明顯。綜合以上,當前的就業形勢十分嚴峻站。這將是一個難以解決的“瓶頸現象”。
二、大學生就業難的經濟學分析
(一)企業的產業結構對人才結構的需求分析
現階段,我國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僅為33.6%,大大低于發達國家的70%—80%,也低于發展中國家的40%,而且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比重也明顯偏低,僅為1.9億人,占人口總數的27.5%,大大低于美國的81%,也低于印度的55%。“經濟資源在一些人為因素的作用下,違背了市場經濟的規律,片面流向重型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而知識型服務業則長期處于低迷”,“這種產業結構失衡反映在勞動力需求結構上,就是知識型服務業崗位——基本上屬于所謂“白領”崗位——需求相對不足,對藍領型崗位卻產生了旺盛的需求而不是立足本土的知識密集型產業”(李國英)。
具體到某一個產業鏈,一般包含產品設計、研究與開發、品牌創立、生產制造、物流管理、批發與零售等很多環節。在這個國際分工的產業鏈中,多數國內企業僅承擔浪費資源、污染環境、利潤低、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低的一些環節,處于整個產業鏈的最低端,而最關鍵的利潤高、附加值高、無污染、科技含量高的環節則被國外公司控制。國內企業承擔的低端環節,對勞動者素質要求較低,多數從事體力勞動,而需要大學生等專業人才參與的工作則較少,這加劇了大學生的就業難。
(二)大學生就業難中的“擠出效應”分析
在經濟學上擠出效應是指,當擴張性財政政策導致利率上升,從而擠出私人投資,進而對國民收入的增加產生一定程度的抵消作用,這種現象稱為擠出效應;或者具體地說就是政府和企業都在投資,在投資項目一定的條件下,政府投的多就把企業擠出去了。在大學生就業難的現象中也存在著就業“擠出效應”。中小企業是我國大學生就業的重要渠道,隨著經濟危機在全球蔓延及對我國產生的影響,一批中小企業停產倒閉,部分企業為縮減成本減招、不招新人,大學生就業將面臨嚴重的“擠出效應”。首先,由于經濟危機重創歐美經濟,一些留學生將因國外就業機會減少而回國,因美國金融危機從海外歸來的學子對我國大學畢業生就業造成了劇烈的沖擊,他們將擠占部分就業崗位,是國內大學畢業生就業的強勁對手;其次,新經濟形勢下職業規劃論文,一些企業將裁員,這些裁員中有學歷、有就業經驗的再次就業者也將擠占部分新增崗位;再次,名校好專業學生為實現就業將降低其就業期望值,他們將往下擠占就業崗位。在就業崗位減少或相對往年就業崗位增幅減少的情況下,留學生、企業裁員、名校好專業學生將使得原本一些可實現就業的非名校非熱門專業大學畢業生被擠出就業范圍。
三、破解大學生就業難的現實路徑
(一)宏觀上加快產業升級,提高人才需求層次
我國正在由一個人力資源大國和向一個人才資源強國轉移,低端的、勞動密集型企業還不能滿足廣大畢業生的需求。國家要加快產業升級,還要有一批自主的、高科技的、創新的企業吸引人才。我國廣東東莞已經提出“騰籠換鳥”的計劃,要把一些低附加值,勞動密集型企業搬遷到經濟不發達地區,引進一些高附加值、高科技企業。我國要實行一、二、三產業結構向三、二、一產業結構轉型。只有需求量大了,我們的畢業生才能找到更適合的空間。
(二)政府部門要制定促進大學生就業的法律和法規
要使大學生就業市場運作有序,政府部門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政府部門應盡快制定統一的大學生就業市場管理等一系列法律、法規,使之按照“自由競爭、公平、公正”的原則來運行,規范就業市場以及供需雙方的行為,保障畢業生就業市場健康有序的發展。這樣既可以維護供需雙方的合法權益,又可以創造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使大學生就業市場走上法制化的軌道。
國家和各級政府要深化戶籍和人事制度改革,進一步放寬戶籍控制,加大畢業生在就業地域和領域上的自由度,打破人才流動的層層壁壘,創造人才自由流動的大環境。在戶籍管理方面,要做到能使畢業生和用人單位放開戶口包袱,真正實現“雙向選擇”。在人事制度方面,要加大對用人機制、單位編制等的改革,打破地區、部門、行業壁壘,取消各種名目繁多的費用,允許合理流動,保證把企事業單位將自主權落到實處。
(三)科學調控高等教育發展模式適應就業市場
我國大學的招生人數應當隨著經濟發展狀況適當增減。理想的高等教育結構呈“金字塔”型,位于“金字塔”底端的是職業、技術教育,中間的是本科教育,頂端的是研究生教育站。而我國的高等教育結構呈“兩頭小、中間大”型,即絕大部分學生涌向本科教育,這種失衡的教育結構必然不能適應就業市場的需求。我國應鼓勵更多的年輕人進入職業學院學習實用職業技能,這樣不但會降低企業和社會的用人成本,還會降低民眾接受高等教育的成本,從而有效提高人力資源的社會經濟價值。所以,無論是綜合性大學,還是職業、技術教育學院,在調整學科、確定各學科招生人數的時候,都要充分采用人力市場的調查結果以及對經濟發展的預測,而不能閉門造車。以學制四年的本科為例,學生入學的第一年,就要對學生進行職業教育,幫助他們接觸和了解經濟的發展、人力市場的需求情況;第二年的時候職業規劃論文,學生就應該會結合自己的個人特點、愛好和社會需求確定自己的職業方向;第三年要幫助學生了解雇主資料和市場需求,參加社會實踐和一些招聘會,讓學生直接感受就業市場;第四年輔導學生寫求職信,傳授求職要領和面試技巧等專門技能。同時,要讓大學生掌握現代最前沿的科技知識,適應飛速發展的高科技產業需求,拓寬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他們的就業能力。另外,高校應該重視創業教育,重視創新成果的市場化,積極鼓勵廣大學生依據創新成果設立公司,舉辦多種創業活動。各級高校還應建有創業中心,具有創新創業研究、創業教育、創業發展等功能。
四、小結
我國大學生人數占人口總數的比例為5%,而西方發達國家則占30%。從這個比例來看,我國的大學生并不是太多。以美國為例,該國大學生雖數量眾多,但就業矛盾并不突出,都得益于其完備的大學生就業機制和其政府的立法保障、就業政策的引導等。在我國,之所以有許多大學生“一畢業即失業”,是因為我們的產業結構對人才的需求與高校對人才的培養不能很好地對接,這種“失衡”現象勢必導致許多大學生“無業可就”。大學生就業工作是一項民生工程,也是一項長期的工作。在實際工作中,我們只有追根溯源,從“根”、“源”抓起,才能有“清如許”之“渠”。
參考文獻:
1.Niallo,Higgins,Government Policy and youth Employment,Paper Prepared for the World Youth Summit to be held in Alexandria,Egypt,2002.
2.周俊.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經濟學分析[D]. 湖南師范大學, 2009.
3.楊懷祥.美國大學生就業服務體系研究及對我國就業指導工作的啟示[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1).
4.黃永奎等.瓶頸與超越:大學生就業難的現實突破[J]. 張家口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0(6).
和經濟發展的潛力。年輕群體占比很高的國家在未來的經濟潛力令人期待。同樣,青年群體積極參與經濟社會生活是一個社會得以持續和穩定發展的關鍵。中國大學生自進入新世紀以來面臨重重的就業壓力,這迫使我們反思其背后的人口結構,以及相關的社會問題。盡管中國和美國在經濟總量上逐漸接近,但我們看到,美國出生率逐年上升,年輕群體占總人口比率增加,這對未來的發展格局極為有利,中國也必須考慮這些因素。
德國有著久遠的職業主義傳統,人們對于從事的職業精益求精,恪守職業精神。職業教育也是德國的特色,國家對初中和高中畢業生從事一定職業所必需的知識和技能給予訓練,而不是一味鼓勵中學生進入大學。值得注意的是,德國已經坐上了第四次工業革命的船頭,成為新產業革命的弄潮兒。第四次產業革命既需要高科技領域的尖端型人才,也需要各行各業的職業人才:發展現代農業,需要造就一支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高素質職業農民隊伍;現代制造業既需要高科技引領,也需要高素質的技術工人;現代服務業要激活市場需求,也要提升服務人員的職業技能。職業教育正是德國成功的秘密之一。據統計,2014年12月德國的失業率為6.5%,青年失業率為7.4%,在整個歐元區最低。德國總理默克爾認為:“大學教育和職業教育的雙軌制度為德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福音。美國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德魯克說德國的工程技術的精湛堪稱世界一流,但是德國的勞動力成本自然在世界上居高不下。”
俄羅斯是一個在文化和教育方面積淀深厚的國家,高等教育也相當普及。2013年,俄羅斯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為4.3%,與中國大致相當。在金磚五國中,中國和俄羅斯公共教育支出高于印度。2013年,俄羅斯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4604美元。俄羅斯大學生對于就業問題高度重視,關心畢業和未來的職業選擇。在俄羅斯,大學生活僅僅是個人成人生活的開始。大約在大學二年級學生就開始四處尋找工作機會,包括實習的機會。
俄羅斯大學生對于社會活動和實習看得很開,盡管希望和自己的專業掛鉤,但對改行也習以為常。調查表明,俄羅斯大學生對于畢業后的職業選擇是比較理性的,他們認為教育只是提供職業培訓的場所和提高個人素質的機構,所以,畢業后很多人改行,或者出于掙錢的目的,或者考慮工作地點,或者考慮個人興趣,選擇的動機多種多樣。2013年9月1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在遠東聯邦大學師生座談會上說道:“允許大學創辦創新性的企業,之所以這樣做,至少有兩個出發點:讓教學過程與人才市場對接,這就能夠讓人們找到工作、知道市場上需要什么樣的人才,這也能幫助未來的用人單位獲得最優秀的人才,此為一。第二,也為將來的工作進行多種多樣的實習和實踐。”
普京主張不要限制學生在學期間的工作時間,要創造條件使學生和企業之間形成對接機制。建立這樣的機制既是學校的任務,也是學生自己的任務。由于各種原因,俄羅斯大學生非常樂意參與各種社會活動和實習,有研究表明,50%的俄羅斯大學生在校期間都曾有過一定的實習經歷。針對俄羅斯的教育改革,普京指出:“我們有的教育單位向勞動服務市場提供的大學生很不符合要求,坦率地說,教育質量很差。某些虛假的高等院校有時甚至不知能否滿足預算部門的崗位要求。必須在今年年底(指2012年底,筆者注)以前找出那些效率不高的國立大學,在2013年5月以前制定出充足這些大學(包括把它們合并到更有實力的教學機構)的計劃。”
日本是人口大國,也是技術大國和經濟強國。為了就業,日本大學生從大學入學后就開始參與各種各樣的就業輔導和就業指導,包括通過專家分析個人的長處和短處,適合何種職業,如何進行職業選擇。隨著科學技術革命和經濟的發展,一些用人機構的觀念也發生了巨大變化,他們更喜歡創新、活潑、獨立、適應、拼搏性的人才。隨著金融創新、新媒體和網絡發展,風險投資、風險創業急需金融人才。2013年日本大學生的就業狀況有所好轉,主要是大學生們放低身段,再就是雇主開放一些層次較低的就業崗位。
以多元政策組合激勵大學生創新創業
鼓勵大學生創業。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是各國的普遍做法,互聯網和物聯網的出現正在催生新一輪的創業潮。2010年印度尼西亞政府為促進大學生就業發起了創業發展計劃,政府每年撥款1000萬美元鼓勵和支持大學畢業生創業。政府支持大學生創業的程序主要有:首先,大學畢業生拿出一份創業計劃書,一份類似于可行性研究報告的東西,根據計劃書,政府考核學生的綜合能力。之后,對符合要求的學生進行一定的培訓,培訓內容包括市場營銷技術、市場分析、溝通與交往、心理素質等。經過培訓,政府會選擇那些他們認為具備創業條件的大學畢業生進入創業支持序列,給他們提供一定的資金,此后的半年中,政府有關機構會對大學生的創業進行跟蹤和輔導。
可以把創新和創造性作為倡導創業的競爭性手段以解決青年失業的問題,也就是說,青年人可以創建自己的企業,從而找到工作。根據經合組織(OECD)國家的研究,中小企業是當今主要的雇主,創造了過去10年33%的就業崗位,大企業不再成為就業的蓄水池,所以有必要發展中小企業,尤其是通過創業,來實現就業目標,讓青年自己來掌握自己的命運,這意味著要教他們成為創業者所具有的領導力和管理能力,包括溝通、團隊工作、決策、組織能力以及自信。這個解決方案與勞動力市場和法規的支持密切相關,需要很多改革來實現。市場能夠靈活激勵青年人去創造自己的事業,目標稅收和經營刺激最為關鍵。
在荷蘭等國家,高等院校專門搭建了以學校為依托的創業平臺,幫助大學生開展創業活動。有的大學建立“創業孵化器”等組織形式,把學生提出的創業計劃在仿真環境中加以模擬,組織學生、老師和實務界人士一道討論、實踐。
瑞典政府積極支持大學畢業生的創業活動。國家工業部、高教局、創新局、教育部、創業中心、學生商務機遇中心等多個部門和機構合作,以促進大學畢業生就業。工業部每年拿出約500萬瑞典克朗(約合461萬元人民幣)資助在創新研發中取得突出成就、并樂于通過自主創業將研發成果轉化成商品的大學生創業項目。各部門和機構聯合舉辦與學生面對面交流活動,對學生自主創業者在創業活動中遇到的挑戰,給予幫助和支持。
談到日本經濟發展,辜朝明認為:“那種資質均一、擁有相同知識結構和世界觀的所謂主流型人才在今天的世界已經不再適用,因為不可能指望這類人才擁有太多創新思維。日本現在真正需要的是那種非均一資質,但是敢于挑戰權威,創造新產品、開拓市場的人才。”
設立就業輔導中心。在政府的鼓勵和支持下,印度尼西亞愈來愈多的大學與企業、社會機構合作設立大學生就業輔導中心,幫助學生提高職業技術,為學生進入社會做準備。
在美國,大學都設有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等機構,為學生提供各種各樣的職業訓練和職業生涯規劃,內容涵蓋職業規劃、入學專業選擇、擇業技巧、就業咨詢以及就業信息等全面服務。為了提高學生適應市場的能力,美國許多著名院校設立各項專項資金,設立跨越學科的教學研究中心,使各類邊緣學科納入學校的教學和研究體系,拓寬學生的視野,為學生進入社會提供更加雄厚的知識基礎。通常的情況是:大學一年級,就業指導服務中心就開始有計劃地幫助學生了解市場和就業狀況,對學生進行職業教育,幫助學生接觸和了解就業狀況;大學二年級,幫助學生了解和發現自己,包括自己的興趣、特長、性格、專業,在此基礎上幫助學生選擇專業;大學三年級,幫助學生了解就業市場和有關雇主的情況,參加一些社會實踐和就業招聘活動,這個階段,學生開始介入就業市場和職業生涯;大學四年級,指導學生練習求職。
新西蘭為促進大學畢業生就業,在大學設立學生就業服務中心,為學生提供職業生涯規劃、就業咨詢、就業培訓、心理輔導,以此來提高學生的溝通能力和適應社會的能力。隨著大數據的廣泛應用,也有大學開始借助信息技術對學生的專業選擇和就業選擇提供數量化的意見建議。荷蘭高等院校除正常提供職業訓練外,還邀請校外的專業人士來學校舉辦講座,介紹經驗。荷蘭大學生在校期間也有機會到校外開展實習和社會活動。大學也鼓勵和支持學生在業余時間開展社會實踐和職業訓練。
發展職業教育。職業教育是針對技能危機提出的。一些國家,如瑞士、荷蘭、新加坡、奧地利、挪威和德國等已經在職業教育上取得了顯著的成功,比OECD國家降低了一半的青年失業率。一是職業教育項目可以降低青年失業率和增加工資。二是職業教育增加了雇主的生產率。三是職業教育的社會效益明顯:改善收入不平等,促進社會融合,降低犯罪率,改善健康狀況和福祉。就職業教育減少失業的程度而言,它的社會效益與高就業率密切關聯。四是基本技能是實現從學校到工作崗位轉換的關鍵因素,其中職業教育至關重要。
德國有自己的教育傳統。與很多國家不同,德國的年輕人并非都“削尖腦袋”往大學里擠,相反,60%的初中畢業生選擇接受職業培訓,每周有一兩天在學校上課,其余時間到企業實習并領取報酬(每月約680歐元)。3年后,大多數合格畢業生正式進入實習企業工作。這種企業、學校聯合開展職業教育的方式被稱為雙元制。德國現有45萬多家企業參與職業培訓,每年培養的學生約60萬人,從事近350種技術工作,比如汽車修理工、泥瓦匠、理發師等工作。
德國的教育傳統緣于其悠久的歷史。職業培訓在德國有著長遠歷史,從19世紀開始,手工業企業便有意識地對學徒開展職業培訓。1869年,《北德意志聯邦工商條例》規定,不足18歲的幫工和學徒有義務接受職業補習教育。1884年,德國通過法律成立“雙軌制”公司管理框架,董事會需向監事會匯報,監事會則由銀行家和科學家組成。這種管理結構為普及職業教育奠定了基礎。二戰后,德國經濟進入飛速發展期,雙元制職業教育則為企業源源不斷地輸送成熟的技術工人。年輕人獲得了穩定的工作,收入并不比大學生低多少。德國前總理科爾認為:“經過良好職業培訓的青年,是我國的最大資本,是經濟穩定的保障。”
培育新的就業觀。在美國人的理念和文化傳統中,頂級名校、理工科和美國國籍,至少擁有美國永久居民身份是在美國就業的三大基本條件。隨著就業問題越來越突出,美國大學畢業生及其家長的觀念也在發生變化,包括更看重專業而不論是否名校,就業未必一步到位,先就業后工作,等等。當然,這僅僅是從一般意義上來講的,實際上,美國的一些非技術類專業,諸如教育、衛生專業的畢業生的就業率也不低。在美國,工程類專業的學生就業率一般較高,但是民用工程和機械工程兩個細分專業的失業率相對較高,其中的因素非常復雜,包括行業狀況、畢業生專業的競爭人數等。
面對社會變遷,人們心態淡定,積極對待生活和工作。美國文化的核心就是崇尚個人主義,在他們看來,就業是自己的事情,即使不能馬上就業也是自己必須承受的,而不是社會的責任,至少主要不是社會的責任,這樣的擔當也容易淡化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緊張。根據有關調查,至少80%的被訪者是這樣認為的。這就為美國社會從整體上造就了一個平穩、淡定的社會環境和心態。
日本大學畢業生從大學一年級就開始接受職業規劃,首先是認清自己的特點、性格、優勢和劣勢,在此基礎上接受就業指導和職業訓練。日本大學機構從職業訓練到指導學生寫就業申請書等各個方面幫助學生,例如,他們教學生如何在求職書中推銷自己,如何在面試時回答雇主或面試者提出的問題,而這些都要大學生在平時學習和生活中鍛煉自己。
伴隨著經濟下行壓力和勞動力市場波動,巴西大學生也逐步接受了“先就業后擇業”的價值觀和擇業觀。大學生們認為,先就業再擇業也不失為一種現實的選擇。先就業,在工作過程中逐步積累經驗,在干中學,在學中干,即便是對現在的工作不滿意,也可以在積累經驗的基礎上,再作進一步選擇,直到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有趣的是,里約熱內盧市政招聘500名街道清潔工,居然有13萬人參加崗位競聘,擁有大學學歷者或應屆畢業大學生參加競爭的也不乏其人。
俄羅斯總統普京對大學生參與實踐活動非常重視,對大學生的就業問題也極為關心。由于學校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俄羅斯大學生對于未來的就業選擇非常關注,通常在大學二年級就積極尋求鍛煉和實習機會。俄羅斯大學生還有一個特點,就是畢業以后學非所用現象也比較突出,很多人都選擇改行,許多大學生在實習過程中也不刻意追求專業與實踐的結合。這一方面說明,俄羅斯的教育體制、教學模式、課程設置與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市場需求之間存在脫節現象,另一方面也說明,大學教育不僅僅是為了就業,也是為了提高人力資源的素質,它為大學生提供能力和素質的訓練,這為他們進入社會提供了幫助,對于一個國家長期持續發展來說,人力資源素質是極為重要的。高等教育一方面承擔著眼下發展所需要的人力資本,也承擔著為未來發展提供人力資源的責任。
完善社會支持體系。美國勞工部就業統計局會定期在全國采集數據,分析各行各業的需求形勢和不同職業對知識和技能的要求,預測經濟發展對未來就業的影響、未來10年的就業環境等,并出版成冊,供美國大學生就業參考。美國實行畢業生自主擇業制度,政府不直接干預和限制,而是由勞工部、學校、中介機構和用人單位協同進行。高校生在畢業前從多方渠道了解就業行情及用人單位信息。
英國政府于2004年創立了大學生創業促進委員會,旨在培養大學生企業家。隨著影響的擴大,這個委員會已升級為創業教育中心,為英國百余所高校提供創業輔導,為畢業生創業項目提供貸款支持,為高校和企業牽線搭橋等。金融危機后,英國政府資助并大力推行全國學徒服務計劃,為青年特別是大學畢業生提供過渡性就業崗位,積累工作經驗和相關技能。
日本有完善的就業機制:一是網絡信息準確。日本是一個網絡無處不在的社會,在求職方面,網絡作用十分明顯,日本公司網上都有自己的主頁,公司招聘都在網上公布,求職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寄去報名申請即可。二是報紙刊登廣告。這樣既公布了招聘信息,又為公司做了宣傳,一舉兩得。所以,一些報紙經常會整版刊登招聘廣告,學生按報紙提供的聯絡方式,可直接與公司聯絡。三是用人單位舉辦各種各樣的說明會。四是日本有各種就職支援中心和俱樂部。它們都有自己的網址,提供各種信息,只要交少量費用,就可享受各種優惠。五是政府提供預算支持。日本近來經濟不見好轉,失業率不斷上升,如果情況繼續惡化,影響社會穩定。因此,政府決定在2003年度補充預算中拿出資金安排高中和大學生就業,對有實績的民間職業介紹機構給予獎勵。
在國際比較中探索中國大學生的創新創業
中國人口規模巨大,但是受高等教育人數比重不高,中國是人口大國,但不是人才大國,更不是人才強國。“如果國家擁有受教育程度高的勞動力,并提供實業友好型投資環境,這種人口結構優勢將會最大限度地顯現。”⑦中國在過去30多年享受了教育程度較低的勞動力結構帶來的勞動密集型發展的紅利,那么今后幾十年,必須通過加強教育來使受教育程度高的勞動力在整個勞動力市場中的比重加速提高,這是中國這個大國在新的發展階段的必然選擇。
論文關鍵詞:大設計,創意產業,整合設計
引言
當今世界,經濟與文化日益融合,文化競爭力已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體現。文化創意產業是知識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經濟與文化日益融合的時代產物,是信息時代和文化經濟時展的產物。在“全球化”語境下,文化創意產業近十年的發展,證明了其是最具前景、最具發展潛力的產業之一。許多發達國家的文化創意產業不僅在發展速度上超過傳統產業,而且在產業發展規模上也已經成為國家的支柱產業。
1創意產業及“大設計”觀概念的界定
1.1 創意產業概念
創意產業指源自創意或文化積累,透過智能財產(即知識產權)的形成與運用,具有創造財富與就業機會潛力,并促進整體生活環境提升的行業。包括視覺藝術產業、音樂與表演藝術產業、文化展演設施產業、工藝產業、電影產業、廣播電視產業、出版產業、廣告產業、設計產業、數字休閑娛樂產業、設計品牌時尚產業、建筑設計產業、創意生活產業等共 13 項產業。
創意產業相對傳統產業是一個新的事物,“(20世紀)資本的時代已經過去,創意的時代在來臨”。21世紀是創意主宰的時代,這一點已經成了人們的共識。在全球化趨勢不斷加強,國際間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 創意產業所帶來的巨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已經遠遠超出人們的想象。英國著名經濟學家約翰霍金斯在《創意經濟》一書中指出,創意產業占全球GDP的7%,每天產生的價值高達220億美元經濟學論文,并以每年5%的速度快速增長。美國增長速度更達14%,英國為12%。縱觀全球,發達國家的眾多創意產品、營銷、服務,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創意經濟浪潮,席卷世界例如美國的好萊塢影視產業、迪斯尼等娛樂產業、軟件產業、甚至美國的快餐、可口可樂等等都成為美國創意產業及文化的代表。
創意產業關注的核心是創意設計。這種創意設計主要包括四個層次一是信息創意設計, 主要與高科技信息與互聯網相關聯,如網絡設計, 各種軟件設計, 數字技術設計, 手機增值業務設計;二是文化內容設計, 主要與各種媒體上刊載的內容或節目的設計制作相關如廣告、電影、電視、廣告、動漫設計;三是藝術創作設計, 主要與藝術、工藝品的原創性設計相關, 如音樂、繪畫、雕塑、舞蹈、手工藝品、服裝設計, 文學創作等;四是工業產品設計,主要與制造業各行業相關, 如建筑、陶瓷、汽車外形、商品包裝設計等雜志網。
1.2 “大設計”觀內涵
現代設計自上世紀初興起以來,本來就是一個涉及藝術與技術,自然與人文、經濟與市場的交叉學科,至今發展已近百年,人們對于設計的理解,工業生產和社會生活對于設計的要求,設計業對于設計的定義與范疇都日益寬泛,設計的功能外延與相關領域也趨于復雜。在此形勢下,包含“協作設計”、“綠色設計”、“整合設計”等等在內的“大設計”概念逐漸產生。當今的“設計”觀念,已逐漸形成包含傳統造型藝術、工藝美術、影視藝術、數字藝術、動漫游戲、建筑設計、城市規劃及現代工業設計和藝術設計等等在內,當然包括前面提到的“協作設計”等概念。所謂“大設計”觀念,是以設計實現大協作、大整合、大統籌的方式,達到全民高素質化、生活藝術化、環境美化、社會和諧化的目標。譬如CI開發是一項綜合性的系統工程, 從概念、行為、到視覺化的表達是一整套的系統運作。因此, 謀劃、策略、創意、視覺化等等僅有平面設計的能力是不夠的,它不僅是設計,還包括了策劃等等。而“生態人文主義”也是大設計觀在現實生活中的體現,在實踐中,人們提出了生態經濟觀、生態法學觀、生態倫理觀和生態美學觀等等新的觀點。使生態設計觀念進一步滲透到城市的規劃、建筑和環境設計、工程設計以及工業設計領域,形成了對這些設計的一種導向和組織管理模式。
基于“大設計”觀的創意產業整合設計與傳統的觀念有所不同,前者更注重將設計學、哲學、文學、文化學、傳播學、藝術學、經濟學、管理學、營銷學、廣播影視學等多門學科進行整合與融通。除了注重建立創意產業群,培養一大批“創意產品”的設計者、開發者等等“建設”層面外,創意產業市場的培育和完善,培養更多“創意產品”的消費者同樣重要,而且認為與傳統產業中“設計”與“消費”相對分離不同,處于后工業時代的創意經濟,全社會往往即是設計者也是消費者!因此“大設計”觀念的普及和全民素養提高與廣西創意產業發展的有密切關系。其中,協調發展理念的建立是廣西創意產業能否健康、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問題。
2 創意產業的發展促進因素分析
2.1 創意產業發展的核心――個人創造力。
創意產業是文化產業的一種特殊形態,具有創新性與創意不可復制性,創新是文化創意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創新性是文化創意產業與其他產業相比較經濟學論文,尤為明顯的特征,這也是其從誕生之時就賦予的主要特征,所以創新成為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動力。創意的激發可以成為促進經濟增長的方式,而創意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并且隨著現代科技和大眾傳媒技術的進步,可以不斷實現升級、轉換。創意是文化產業的核心和靈魂,強調人、人的知識和文化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把文化創意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到極為重要的高度,注重人和肯定人的發展。而創意產業源于人才的創造力、技能與才華,是智力高度集中的產業。藝術家的個人創意是產品最重要的構成因素,也是創意產業的核心源頭。知識經濟社會是充滿創造性的社會, 只有創造出新知識才能推動社會的進步, 才能為財富的創造提供源泉。
2.2創意產業發展的根本――消費者的創意需求動力。
文化創意產業生產的目的是為了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當代社會,人們對于文化消費需求呈審美性、娛樂性、時尚性、多變性的特征,這就要求文化產品的生產者具有無窮的創造力和豐富的想象力,在文化產品和文化創意生產過程中別出心裁,以新穎的、獨特的風格,以特色化、個性化、審美化的產品特征來吸引消費者,生產出人們普遍能接受的,適合人們消費的文化產品,增強自身在市場競爭中的實力。從顧客價值創造的角度設計和生產的優秀創意產品能激發消費者的潛在需求,并帶動衍生產品和服務的生產與消費。消費者創造力也在不斷上升。創意產業的發展不僅與供給方的創造力有關,還取決于供求雙方的交流與互動。創意產業中的消費者同樣富于創造性,他們可以想象風格,消費者選擇、組合并消費,社會或者消費者群體評價,消費行為不僅在消費過程中,而且通過多種反饋渠道影響創意。
2.3創意產業發展的保障――企業政府的管理機制
我國創意產業總體上仍處于起步階段,加快創意產業發展,離不開政策的支持。《國家文化產業“十一五”發展規劃綱要》強調,要“逐步完善有利于文化創意群體創業發展的市場環境和政策環境,為各類創意人才群體提供良好的條件”。 這些政策針對本地創意產業發展的實際情況,解決發展過程中的問題,取得了明顯成效。由于創意產業涉及的行業門類眾多,各地發展的情況又千差萬別,出臺統一的扶持政策需要一定的時間雜志網。在這個階段經濟學論文,由各地根據本地區創意產業發展的實際情況,制定有針對性的扶持政策,引導創意人才和企業向城市重點發展的行業集中,是一個行之有效的辦法。文化創意產業,需要追求經濟效益,這是由其市場屬性和產業屬性決定的,但文化創意產業不僅僅是經濟行為,它還具有文化屬性,中國文化創意產業要在“產業化”和“文化化”二者間相互促進中協調發展,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和諧統一、協調發展。政府引導創意產業相關政策,以及推進工業設計的相關政策,將工業設計公眾化、普及化,提高創意水準:公益性設計展覽、展示必不可少,將工業設計觀念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潛移默化中普及全民設計觀念,創立一套激勵全民創意的機制及評判標準。
3促進創意產業的協調發展設計整合服務平臺建立
創意產業以人的知識、智慧作為主導的運作模式,對文化資源進行整合,生產出來的產品是人類文明智慧的結晶。而基于大設計觀的整合設計理念,探索如何成立一個新的促進創意產業的協調發展設計整合服務平臺體系,研究形成良好的創新設計轉化機制,研究如何通過優化資源配置,讓這個創新平臺成為政府、企業和學校之間的溝通平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圖1)
(1)設置創意產業資源中心,運用現代的管理方式進行科學管理,有效協調各個高校、相關專業、學校大學生創新基地、大學生產業園等機構和相關企業,即教育及建立數據庫等內容,加強對于本土優秀的創意設計人才的培養。應統計資料顯示,在紐約,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占所有工作人口總數的 12%;倫敦是 14%;東京是15%.而目前我國上海創意產業從業人員占總就業人口的比例還不到千分之一。
創意產業設計整合服務平臺基于大設計相關專業:藝術設計、計算機、機械學、管理學等學科和專業,圍繞廣西社會生產和創意產業發展需要,在工業產品造型、功能結構創新、廣告包裝、環境藝術、公共藝術、動漫游戲、服裝等方面進行深層次的研究,為廣西乃至整個西南地區的藝術設計界搭建一個公共服務平臺,提供校企合作、成果轉化、政策質詢、設計質詢、設計管理、設計培訓、設計展評、設計比賽等與設計相關的服務,成為企業、高校聯系的紐帶。把高校的科研優勢轉化為企業創新設計的能力,形成全新的區域性藝術設計創新體系。
(2)加強不同部門之間的協作;搭建設計與相關行業之間的互動平臺:如各類設計網站、服務平臺經濟學論文,推進工業設計與制造業的融合;借助于網絡將工業設計融入生活、融入創意產業;分類推進創意產業集聚區建設,以“孵化+投資”為基本模式,吸引活躍的創業投資,形成具有研發、投資、制作和培訓的產業基地,促進產業鏈的形成和拓展。
(3)利用高校在設計和管理方面的專業優勢,成立專門的專家委員會,提供專門的政策咨詢,設計服務等。同時利用學校的教師和學生的資源,廣泛和企業展開設計服務。
(4)整個創新平臺是開放的,能夠讓更多的企業、學校的人能有機會隨時參與進來,形成推廣價值。
結語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健康、持續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穩步提高,對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提高,人們對創意產品的需求呈現出多元化、多層次的需求。所以,創意產品的開發生產和文化產業項目的開發,需要對國內、國際市場進行調查,認真分析和篩選文化資源精華,正確定位和策劃,突出特點,確立鮮明的主體、樹立新穎的形象,創建出真正的文化品牌。
一、畢業論文(設計)工作的組織
1 .全校本科生的畢業論文(設計)工作在分管副校長的統一領導下進行,教務處負責管理,學院具體組織實施畢業論文(設計)工作。
2 .學院應成立畢業論文(設計)工作領導小組,全面負責畢業論文(設計)工作。
二、畢業論文(設計)的要求
1 .論文(設計)的主要內容應能反映出學生已按照培養方案的要求掌握了本專業的基礎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2 .在材料的收集和整理、調查研究方法以及問題的邏輯推理和論證等方面,應能表明學生已具有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
3 .論文(設計)要有一定的創新性,能夠理論聯系實際,內容充實,資料翔實,論文的撰寫應符合本專業學術規范。
4 .論文(設計)應有 200 ~ 400 字的中文摘要和 3 ~ 6 個關鍵詞,并對應的翻譯成外文。論文(設計)正文字數一般應為 5000 ~ 8000 字(不含圖表、程序和數據)。
三、畢業論文(設計)的選題
論文(設計)選題要有理論與現實意義,選題的性質、份量和難度等要符合培養目標,達到綜合訓練的目的。論文(設計)題目可由有關系(教研室)提出,經學院畢業論文(設計)工作領導小組審核確定后供學生選擇。也可由學生自己提出論文(設計)題目,但必須經過畢業論文(設計)工作領導小組審核批準。必須嚴格遵守“一人一題”的原則。畢業論文(設計)選題應力求與教師的科研相結合,以利于教學相長。題目一經確定,學生不得隨意更改,個別確有特殊原因需要更改的,須經指導教師同意并報學院畢業論文(設計)工作領導小組批準后準予變更。確定選題后要填寫開題報告表。選題工作在第七學期進行。
四、畢業論文(設計)的指導
論文(設計)工作實行指導教師責任制。各學院應選派講師(含講師)以上的有科研經驗的教師擔任,一名教師指導的學生人數一般不能超過 5 人,導師一經確定,不得隨意更換。其主要職責是:
1 .幫助學生正確選題;指導學生擬定論文研究方案和寫作提綱;審核學生開題報告;幫助學生規范論文寫作;督促學生按時完成論文(設計)寫作任務;審閱論文(設計)初稿,指導學生進行修改,寫出定稿;給出論文(設計)評語和建議成績。指導教師要認真填寫指導過程記錄表。
2 .及時向學院畢業論文(設計)工作領導小組匯報指導學生畢業論文(設計)工作中遇到的情況并提出處理意見。
五、畢業論文(設計)的答辯
1 .畢業論文(設計)完成后需要答辯。畢業論文(設計)必須具備下列條件方準予答辯:修滿本專業培養方案規定的除畢業論文(設計)環節之外的學分;按畢業論文任務要求,完成畢業論文寫作任務;指導教師同意。
2 .因公赴境外學習、實習而不能按時返校參加答辯的學生,經學生本人申請,學院領導批準并報教務處備案,可以省略答辯環節。
3 .各學院應成立畢業論文(設計)答辯委員會,答辯委員會組成人員由本單位學術委員會成員擔任。答辯委員會可根據學生人數的多少,按專業成立若干個答辯小組,答辯小組至少由三人組成,其中一人擔任組長,組長需要有高級職稱。
參考文獻
[1]黃崇珍,杜蓉.電子商務下第三方物流研究[J]信息技術,2004年11月,第28卷第11期
[2]崔介何主編,《電子商務與物流》,中國物資出版社,2002年4月第一版
[3]張曉燕.對中國B2C電子商務發展思路的探索[J]商場現代化.2005年9月(中),總第443期.
[4]張鐸,林自葵.電子商務與現代物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5]譚清美,王子龍,城市物流對經濟的拉動作用研究——以江蘇南京為例,工業技術經濟,2004年01期
[6]王健,方佳林,美、日、歐現代物流發展的比較與啟示,東北亞論壇,2005年02期
[7]王淑琴,陳峻,王煒,城市現代物流系統布局規劃研究——以揚州市為例,規劃師,2005年02期
[8]梁燕君,《電子商務物流新舊模式之比較》,商品儲運與養護,2009年第五期
[9]王文斌,馬祖軍,武振業,現代物流業與區域經濟發展,經濟體制改革,2002年01期
[10]李輝民,現代物流的形成趨勢與對策,集裝箱化,2009年04期
[11]汪鳴,馮浩,我國現代物流業發展政策及建議,宏觀經濟研究,2010年05期
[12]張林紅,陳家源,新世紀我國航運企業物流運作模式的探討,世界海運,2011年05期
[13]王成鋼,陳登斌.B2C電子商務配送系統建設[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2008.
[14]仲巖,蘆陽,李霞.電子商務實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15]常連玉,陳海燕.B2C電子商務配送模式的思考[J].物流技術.2010(8).
[16]孫勇.我國B2C電子商務物流配送問題與對策[J].現代商業.2010(7).
參考文獻
[1]張洪斌,趙玉敏.我國快遞業現狀和發展趨勢預測[J].中國物流.1999.
[2]李炎.當前形勢下我國民營快遞企業的物流發展策略[J].中國商貿.2009.
[3]French,W.BetweenSilences.AVoicefromChina[N].AtlanticWeekly,1987-8-15(33).
[4]晏敬東,石銀萍,李謙.我國快遞業發展的現狀、問題與對策[J].中國科技信息.2008.
[5]趙玉敏,張洪斌.中國快遞市場發展研究報告[J].2006.
[6]常楠.中國民營快遞業SWOT分析及選擇[J].商業周刊.2010.
[7]Heider,E.R.D.C.Oliver.Thestructureofcolorspaceinnamingandmemoryoftwolanguages[J]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1999,
[8]李謙,呂利平,晏敬東.我國快遞業的產業環境分析[J].商業經濟.2010.
[9]Gill,R.MasteringEnglishLiterature[M].London:Macmillan,1985:42-45.
[10]周艷軍.我國快遞業品牌建設現狀及對策思考[J].財貿經濟,2001,(05).
[11]沈玉良.我國物流產業發展中的幾個問題[J].2001.
[12]羅德曼.企業物流管理供應鏈的規劃組織與控制[J].2006.
[13]WilliamBronchick.RayCooper.HowToSellAHouseFastInASlowRealEstateMarket:A30-DayPlanForMotivatedSellers[M].Wiley,2008-10-08.93-187.
[14]PorterErisman.ALIBABA’SWORLD[M].Macmillan,2015-05-07.27-83.
[15]呂曉慧.電子商務物流配送瓶頸及解決方案[J].科技論壇.2008.
[16]謝勇,廖佑蓮.電子商務物流配送中的問題及對策探討[J].物流技術.2008.
[17]李善偉.電子商務下網購物流配送問題研究[J].企業導報.2000.
[18]魏斐翡.基于網上消費者風險的快遞服務滿意度分析[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11.
[19]方美琪.電子商務概論.清華大學出版社[J].2000年.
[20]朱閃閃,方威.我國農產品流通中信息不對稱問題探討[J].湖南省市場學會會暨.2010.
[21]王艷瑋,王拖拖,常瑩瑩.生鮮農產品網上超市物流配送模式選擇研究王艷瑋[J].經濟與管理.2013.
[22]于文靜.我國將支持涉農電商推動農業跨越式發展[J].2015.
參考文獻
[1]黃崇珍,杜蓉.電子商務下第三方物流研究[J]信息技術,2004年11月,第28卷第11期
[2]崔介何主編,《電子商務與物流》,中國物資出版社,2002年4月第一版
[3]張曉燕.對中國B2C電子商務發展思路的探索[J]商場現代化.2005年9月(中),總第443期.
[4]張鐸,林自葵.電子商務與現代物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5]譚清美,王子龍,城市物流對經濟的拉動作用研究——以江蘇南京為例,工業技術經濟,2004年01期
[6]王健,方佳林,美、日、歐現代物流發展的比較與啟示,東北亞論壇,2005年02期
[7]王淑琴,陳峻,王煒,城市現代物流系統布局規劃研究——以揚州市為例,規劃師,2005年02期
[8]梁燕君,《電子商務物流新舊模式之比較》,商品儲運與養護,2009年第五期
[9]王文斌,馬祖軍,武振業,現代物流業與區域經濟發展,經濟體制改革,2002年01期
[10]李輝民,現代物流的形成趨勢與對策,集裝箱化,2009年04期
[11]汪鳴,馮浩,我國現代物流業發展政策及建議,宏觀經濟研究,2010年05期
[12]張林紅,陳家源,新世紀我國航運企業物流運作模式的探討,世界海運,2011年05期
[13]王成鋼,陳登斌.B2C電子商務配送系統建設[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2008.
[14]仲巖,蘆陽,李霞.電子商務實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