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政治論文政治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首先,要認真、仔細、深入地讀書。課本的前言、后記、正文、注解都要讀。全面掌握知識點,切不可留有知識死角。
其次,要下工夫將未理解、未掌握或不甚理解掌握的內容弄清楚,求得明確要領原理的準確含義、適用范圍以及在現實中的表現和意義。
第三,將概念、原理縱橫梳理,形成嚴密、完整的知識體系,在頭腦中建立起概念、原理、方法等基礎知識的網絡結構。
第四,將教材中一些相近、相似、相關的概念、原理,即容易混淆的問題列出來,加以比較、澄清,從而在頭腦中留下清查看、準確的"圖景"。相近的例如:社會生產兩大部類與社會產品兩大類;相對剩余價值生產、絕對剩余價值;直接經驗與感性認識;矛盾的主要方面與事物的肯定方面等等。相似的例如:價格與交換價值;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實質與特征;意識與認識;辯證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等等。相關的例如:價值、使用價格和商品;雇傭工人的勞動、剩余價值和資本積累;聯系、發展和矛盾;物質、運動和規律等等。
2.抓住重點和關鍵,突破難點教材的重點是教材知識體系中的主要矛盾,是知識結構的樞紐,是學生認識中的轉折。唯物論的重點是物質和意識的關系;辯證法的重點是對立統一規律;認識論的重點是實踐和認識的關系;《政治經濟學》(上冊)的重點是資本和剩余價值理論。對于這些內容,老生必須融會貫通,深刻理解。教材的關鍵是對考生掌握某一部分知識,解決某一類問題起決定作用的知識點。例如,商品的價值和使用價值是理解和掌握的,或是最易引起混淆和產生錯誤的內容。教材的重點、難點和關鍵對于考生全面把握教材的知識體系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日常的社會生活中,各種各樣的社會現象層出不窮,而初中生的人生價值觀還不夠穩定,和容易受到這些信息的影響。因此,教師在初中政治的課堂教學中,要有針對性地引入社會相關事件到課堂的教學實踐中來,并對這些事件進行詳細的分析、探討,剖析社會現象的根源,是學生充分感受到來自生活化思維教學的實效性,進而運用生活化的思維模式去認識和理解生活和初中政治的緊密聯系。例如,在當前老人跌倒扶不扶的問題上,教師可以讓學生分組討論。然后利用初中政治知識,政府在這個問題上采取怎樣的措施,鼓勵人們見義勇為的行為,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通過生活化的思維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感受到生活化思維教學的實效性。
2.生活化思維教學的鄉土性
通常初中生基本上是本地的學生,學生對社會信息的了解大多數都是源自于本地的生活情況。對于本地的風土人情認識更加深刻,對本地的生活有著別樣的情感。因此,在初中政治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緊密聯系當地的人文、地理以及風俗習慣,設計富有鄉土氣息的初中政治課堂。這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還可以讓學生在初中政治的課堂上感受到生活化思維教學的鄉土性。例如,教師在講授“傳統文化的繼承”這一章節時,江蘇的學生可以切身體驗到蘇州園林的傳統文化的魅力;河北的學生可以感受到評劇、皮影戲的風采;東北的學生可以感受到東北二人轉和扭秧歌的文化……。學生通過切實的生活體驗,并結合政治課本的內容,能夠更加深入地對家鄉的傳統文化做出了解和繼承,是初中政治教學具有鄉土性的特征。
3.生活化思維教學的情趣性
初中政治的教學根本目的是培養學生遠大的政治理想目標,為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教學的內容能夠啟發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但是,課本上的有些內容政治哲學意義十分抽象,學生很難理解這些抽象的政治哲學概念。因此,教師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要通過現實生活的舉例,將一些情趣性的事例與初中政治的教學內容相結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通過生活體驗來理解課本的內容。例如,在講“不同國家文化的差異”時,教師可以例舉一些因文化差異而產生的小笑話。另外也可以根據學生的平時喜愛吃的食物例舉各國的飲食差異。比如美國的肯德基、麥當勞、日本的壽司、生魚片韓國的泡菜中國的餃子,從多方面加深學生對不同國家文化差異的理解,尊重各國文化差異。通過現實生活的舉例,能夠讓學生感受到生活化思維教學的情趣性,活躍初中政治課堂教學的氣氛。
4.結語
如果深入分析階級社會的基本結構時,我們就會發現所有類型的階級社會都具有相同的社會政治結構,即特權階層和非特權階層。無論這些社會中的特權階層或非特權階層的歷史承載主體如何變化,其社會發展的基本政治結構,即二元化的社會政治結構始終沒有改變。
(一)二元化政治結構及其基本特征
二元化的社會政治結構,動態地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特權階層統治和支配非特權階層;而另一方面則是非特權階層企圖成為特權階層,從而有機會統治和支配新的非特權階層。兩個階層之間相互依存而又相互替代,構成了二元化的社會政治結構。特權階層與非特權階層之間的相互依存性,主要體現在兩者在生產結構中承擔著兩種不可或缺的職能,即生產管理者的職能和生產要素的職能。因此,它們之間只有在生產過程中相互合作,才能創造出基本的生存與共生條件。正是這種相互依存性使得二元化的社會政治結構成為可能。而它們之間的相互替代性,主要體現在兩者在宏觀上的生產關系或者微觀上的分配關系中的不同地位。兩個階層為獲取生產或分配上的支配地位而展開的競爭和替代,使得二元化的社會政治結構具有了一定的社會張力。
(二)二元化政治結構的內在不穩定性
從階級分析的視野考察二元化社會政治結構的基本矛盾,我們發現二元化的社會政治結構非常容易被簡單而重復性的階級或階層競爭的表象所掩蓋。特權階層的人即社會治理者,有時候會完全和他們同流合污。因為這樣他們的地位就不會受到直接的威脅。但這樣一來,他們又面對著非特權階級或階層的譴責甚至仇恨。因而他們不得不給非特權階級或階層最低限度的特權階級或階層可以容忍的好處,以間隔性的緩解這種來自非特權階級或階層的政治壓力。而作為社會治理者在為非特權階級或階層服務的時候,也要時常關照特權階級或階層的社會訴求。這種超越階級或階層競爭的政治意識和藝術,決定了社會治理者必須能夠在特權與非特權階級或階層之間進行全面的權衡,積極促成一個良好的社會政治的治理局面,為社會發展提供所必須的治理結構。由此看來,企圖完全馴服甚至特權階級或階層,為非特權階級或階層的發展在政治上掃清道路,并不能最終解決社會深層的治理問題。因為非特權階級或階層將來也會走向和特權階級或階層相同的道路,成為新的特權階級或階層。因而這不是哪一個階級或階層的對錯,更不是打擊或扶持哪一個階級或階層的問題,而是一個普遍的社會政治結構問題。這種簡單的階級或階層競爭顯然無助于社會矛盾的最終消解。因為無論是特權階級或階層還是非特權階級或階層都是社會發展所必須的兩個階級或階層。無論哪個階級或階層受到打壓,另一個階級或階層都要承擔由此引發的社會后果。這是因為,它們在生產結構中的不可替代的合作關系,決定了它們的共生性,也決定了二元化政治結構的相對穩定性。問題是它們在生產關系尤其是分配關系中的競爭與替代關系,卻往往成為引發階級競爭或階層競爭的全部理由。因此,理性的政治家或社會治理者應該消除階級或階層偏見,重塑兩個階級或階層的階級或階層屬性,強化特權階級或階層的生產管理專業職能,平衡特權階級或階層在生產關系或分配關系中的地位,突出非特權階級或階層在生產關系或分配關系中的地位。在社會和諧與社會張力之間謀求社會政治力量的平衡,而不是試圖消滅或打壓一個階級或階層從而為另一階級或階層轉化為對方創造條件。倘若社會治理者沒有保持這種平衡,那么受到冷落和打擊的階級或階層就會尋找新的人以改變自己的階級或階層地位。因此,作為社會治理者必須擁有一種調節和整合社會階層矛盾的能力。惟有如此,社會才可能從二元化國家政治結構進入和諧共生的社會治理結構中。
(三)二元化政治結構的形式穩定性
在特權階級或階層與非特權階級或階層的相互依存與替代中,二元化的社會政治結構得以維系和更新。特權階級或階層總是利用自身在生產關系中所獲得的支配地位自覺或不自覺地傾軋非特權階級或階層。當這種階級或階層傾軋不斷地破壞著彼此在社會生產領域上的合作時,兩者便共同走向消亡。而已有的階級競爭歷史或階層競爭經驗及文化又進一步塑造著新的特權階級或階層和非特權階級或階層。二元化政治結構在間斷性的階級競爭或階層競爭的災難中不斷獲得生命力,社會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因此,維護社會長期穩定的更加審慎的選擇是尋找一種更穩定的社會政治結構,而多元化的社會政治結構似乎是一種更切實際的政治選擇。一方面,可以通過不斷健全和完善官僚組織或公共管理組織作為平衡或改善特權階層與非特權階層或者官民關系的組織平臺,強化二者作為社會管理者與社會生產要素的專業性特征,調節二者在分配關系中的矛盾沖突。另一方面,可以積極探索政府向市場和社會廣泛分權的基本模式,培育更多的社會權力中心。除了國家官僚階級或階層之外,積極發展非政府組織,完善私人市場,培育市民社會等,將非特權階級或階層廣泛納入各種社會權力中心,謀求政府、市場與社會等各個權力中心在框架內的多元化平衡。這樣既可以轉移過多的階級或階層矛盾與能量,又在客觀上廣泛而深刻地促進社會分工和生產力的持續健康發展。
二、二元化社會政治的治理結構
在二元化的社會治理結構中,特權階級或階層與非特權階級或階層一方面在生產領域中存在合作與共生關系;另一方面在生產關系尤其是分配關系上存在著競爭與替代關系。顯然,分配關系的水平與程度必須以生產合作關系的水平與程度為基礎。因此,二元化社會政治結構的穩定與效率問題,主要表現在生產合作系統與分配關系系統各自的專業化程度以及兩大系統之間的耦合程度。
(一)以政治資源占有為基礎的政治權力循環運行結構
在二元化社會政治治理結構中,對于特權階級或階層來說,通過對傳統政治特權的承襲與強化可以低成本的獲得在分配系統的競爭優勢。這種有效性反過來會進一步激勵他們在特權的獲取上進行專業化的社會資本積累。因此,偶然性的權力獲得或晉升,在特權觀念支配下,會借助其在社會政治上的身份、資歷、家庭與宗族關系等非理性化的因素得以鞏固和強化,從而使得社會政治權力的發展在獲得歷史與現實合法性的基礎上,失去了專業化和技術化的發展面相,停留在了低水平的“分封-權勢”的權力發展模式上。這種“分封—權勢”的權力發展模式具有以下特點:一方面,它具有從特權階級或階層看來的高度穩定性。這會促使社會政治資源圍繞“特權—保護—特權”的權力發展邏輯來配置,整個社會政治的發展圍繞著權力中心來進行。另一方面,為實現權力的效率性,它會適度向權力分權,其限度以不損害分權中心的絕對社會政治利益為界限。它通過設置嚴格的等級制度來實現這一點。這種嚴格的等級制度在設計上以權力中心的絕對穩定為最高目標,其運行特點表現為,下一層級所擁有的全部社會政治資源不足以使其躍遷到上一層級,從而使得這種分權具有高度的等級封閉性,從而達到絕對的穩定性。這使得社會政治資源的流動性及其配置效率往往受到很大的限制。這種社會政治資源相對低效的流動,使得很多社會政治資源的流動現象借助于偶然的因素或制度外的因素得到表達,從而強化了權力下層暴力革命或權力競爭上的非理性意識和權力上層在權力穩定與保護上的特權主義。這種雙向強化的結果是將社會政治資源禁錮在了這種“特權—分封—權勢—保護—特權—斗爭—革命—特權—分封……”的模式上,社會政治的發展沉入死寂,進入歷史的死胡同。中國上千年的封建帝制便是這種權力結構的衍變。
(二)以社會資本積累為基礎的政治經濟發展結構
二元化社會政治的微觀結構的形成過程是以社會資本的積累與耗散為基礎。由于特權階層保護意識的存在,政治資源的流動及其配置無法通過規范化或專業化的社會制度渠道得以進行,因而依附于傳統的家庭、宗族等社會人際關系網絡得以積累,客觀上激勵了制度外非專業化的制度渠道的發展。這使得二元化社會政治結構在微觀上深深根植于傳統社會組織的土壤之中,從而具有相當程度的社會性。當二元化社會政治結構經歷了這種政治社會化的選擇后,便具有了相當強的社會基礎和倫理基礎,而非專業化的政治基礎。因而具有很強的歷史適應性。這導致二元社會政治的專業化、制度化和技術化的發展面相的普遍缺失,社會政治無法獲得高效的發展形式。這種建立在傳統社會組織基礎上的非專業化的政治發展模式,其穩定性與效率隨著權力中心社會資本積累與耗散的程度,表現出歷史周期性。雖然如此,但由于其微觀結構的歷史適應性,從而使得其結構能夠在一定的國家或區域空間范圍內表現出相當的穩定性。當受到外來沖擊時,人們才發現這種千百年來超穩的二元化社會政治結構所提供的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等功能非常有限。究其原因,家庭、宗族以及自然的人際關系網絡等社會組織所凝聚的政治資源非常有限而且表現出非專業化的低效率。承擔社會政治資本積累的家庭、宗族以及自然的人際關系網絡等社會組織,最終還是要從這種社會資本的投資中獲得超額的政治收益,以維護這種模式的存在和發展。然而,這種政治發展上的非專業性注定無法提供出超額政治投資回報率,從而注定建立在非專業化的社會組織基礎上的二元政治發展模式表現出固有的歷史周期性,難以達到社會政治的長治久安。
(三)以家庭、宗族等原始社會組織為基礎的政治倫理結構
延長政治周期的基本做法往往是政治的倫理化,即政治中心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迎合和滿足社會基本組織所需要的包括政治在內的所有需求,以完成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諸多功能,達到親民效果。而作為二元化社會政治治理下的政府根本無法在政治系統內部高效的提供政治功能以外的經濟、社會和文化等諸多其他功能。由于二元化社會政治結構沒有為經濟、社會和文化預設出既定的理性化的制度渠道,導致政府不得不通過、極權、壟斷等諸多程度不同的集權方式集中包括政治資源在內的所有社會資源以滿足民眾的需要。而作為政治系統,它在提供經濟、社會和文化等其他功能時,又是非專業化的,注定這種對經濟、社會和文化等需求的滿足是非常有限和非專業化的,從而難以滿足民眾的需要。當民眾付出了所有的社會資源換來的卻是這種極其低下的制度和產品供給時,則政治系統的合法性就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政策調整、改革甚至革命等政權更迭形式不斷上演以緩解著矛盾。除非這種變革在思想上或肉體上消除了已經積累起來的矛盾,否則對這種社會矛盾的調節都于事無補。
(四)以傳統歷史文化表象為基礎的政治文化認同結構
承上所述,要相對低成本的解決二元化社會政治結構所積累的內在矛盾,只有通過思想意識形態,對社會各個主體在二元化社會政治結構中的既有歷史文化地位不斷進行強化,使得人們無法在足夠的文化視野中體察到這種對既定身份與命運自我認同背后的人為設計,從而將二元結構所積累起來的既有矛盾成功地轉移到了人們對相對狹隘的文化思想的反復體認中。而一旦人們在思想上失去了對這種社會矛盾深刻來源的積極探索后,我們就都成了二元化的社會政治結構的歷史表象。因此,無論是統治者或被統治者都無關緊要,即使統治者當時快意,也難保其后代子孫不落入歷史窠巢,淪落受難。即使是被統治者,也有“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歷史遐想,以待風云際會。而這些都無非是二元社會政治結構所產生的或善或惡的表象。當人們深陷歷史現象的迷夢時,我們一起成為了歷史材料,或有意識或無意識的被同樣是歷史材料的后來者偶然的歷史情懷或激情所回憶和追溯,二元化社會政治結構便萬壽無疆了。而政治、經濟、社會以及文化的發展則被禁錮在了這種二元社會政治結構所提供的有限低效的功能選項中。
三、二元化社會政治的演化結構
二元化的社會政治結構由于存在著上述諸多局限,也難以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求。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其局限性更加凸顯。顯然,通過革命或強制的手段回到一元化的政治結構只能是一種歷史倒退。那么,二元化社會政治結構的合理演化趨勢又是什么呢?
(一)二元化社會政治結構的局限
在二元化的社會政治結構中,由于政治直接獲得了社會倫理基礎,滿足了政治自身追求合法性的目的,從而使得制度、法律以及經濟市場、社會合作等這些需要理性精神支撐的結構要素無法在二元化的社會政治結構中得以持續發展,成為社會結構的功能要素。即使是政治要素,也由于在二元社會政治結構中承擔了過多的社會、經濟以及文化功能而無法得到相對專業化的發展。傳統儒學的高度發達便是這種政治倫理化的長期文化認同的結果。不僅如此,傳統社會中的重農抑商思想以及嚴格的等級制度的不斷強化,極大的限制了專業化、制度化和技術化等理性精神的成長和發展,使得系統結構文化、制度文化與技術文化等理性文化無法彰顯。政治、經濟、社會以及教育文化成為了在二元化社會政治結構的歷史表象,無法獲得高效發展。
(二)二元化社會政治結構發展所面臨的挑戰
傳統的二元化政治結構由于缺乏專業化和效率基礎,從而使得政治系統的生存和發展必須不斷整合來自經濟、社會以及文化系統的發展資源,直至全部社會資源耗竭殆盡。因此傳統的二元化政治結構本質上是一種耗散性系統結構,它無法獲得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資源支持,從而難以擺脫殘酷的政治周期的選擇。不僅如此,這種社會結構經常性的表現出一種間歇性的社會性精神官能癥,不但無法實現社會的長治久安,而且使得社會生產力在周期性的社會階級斗爭中不斷遭到破壞。“革命與戰爭”抑或“和平與建設”的雙重歷史變奏曲在歷史唯物主義的辯證法中周期性的穿插與交織進行著。然而社會生產力發展所需要的原始資本卻無法在這種政治結構中得到不斷積累,反而被周期性的毀滅殆盡。這使得原始土地等不可再生資源成為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惟一資本形式,社會經濟發展長期停留以土地等自然資源為基礎的低效而粗放的發展模式上。
(三)二元化社會政治結構演化的基本趨勢
如何將現性精神內嵌于傳統二元社會政治結構中,使得政治、經濟、社會以及文化等諸多結構功能要素能夠在各自相對獨立的系統中,實現專業化和技術化的高效自由發展,同時又能使得這些功能系統彼此有機結合,在國家的層面得以有效統合?這是實現二元社會政治結構向現代多元社會政治結構演化的關鍵。因此,要改變傳統的二元政治結構,必須改變傳統政治結構的資源配置方式,向二元化政治結構中引入專業化和技術效率因素,提高政治系統的發展和創新能力,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與環境友好型社會”。首先,合理構建具有負反饋機制的政治系統,重視民主的修錯功能,實現政治系統的制度效率。其次,積極提升政治系統的信息化水平,提高政治系統的技術效率。最后,借助民主與效率機制,積極釋放政治系統的矛盾,降低政治系統運行的熵值,維護政治系統的穩定和社會的長治久安。當政治系統的發展獲得相對獨立后,社會生產力發展所依賴的資本就可以得到長期不斷的社會化積累,從而為生產力的高效發展提供了可能。以此為基礎,不僅政治系統會獲得充裕的發展資源,而且經濟、社會以及文化等系統都將獲得專業化發展所需要的充裕資源,從而高效的滿足社會不斷增長的需求。
四、結語
我國一直以來采用的基礎教育模式基本上是以考試為中心,以分數為標準,以考試成績和升學為目的。教師評判學生的標準是考試成績與排名,這使得排名靠后的學生始終抬不起頭、受到歧視。
二、新形勢下初中政治教師角色的重新定位
(一)觀念上的重新定位。由于受到觀念的束縛,“重理論灌輸,輕學習過程”一直是初中思想政治課采用的教學模式。傳統觀念認為,政治課程中的知識點沒有什么好理解的,都是一些死記硬背的內容,所以教師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往往忽略對學生學習知識的引導,而只重視理論知識點的灌輸與強加,忽略學生對知識學習的思維,直接讓學生記誦標準答案。在新課程的大背景下,與其他課程一樣,教師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應該注重過程與方法,讓學生通過“感知—概括—應用”的思維過程發現真理,掌握規律。
(二)教學方法上的重新定位。1.創設情境,調動學生學習初中政治課程的積極性。傳統課程理論認為,教師對課程的開發活動是課堂之外的事,殊不知“課程開發”完全可以發生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課程開發、恰如其分地創設種種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思維和求知欲望,使原本枯燥乏味的政治理論變得生動有趣,增強課堂教學效果。每一堂課不應該只是教師的獨角戲,教師的角色猶如一個樂隊的指揮,應該是其靈魂所在,但是優美的樂章需要在每個人的配合下才能演奏。2.初中政治教師應該成為理論的傳播者與踐行者。基本理論是引導無產階級不斷進取、不斷前進的基本理論,是無產階級制勝的法寶,初中政治教師必須在學生心中種下這粒種子,從而使學生終生受益。但是這種教授絕不是“填鴨”,教師必須以新的教學技能與教學模式,使學生通過探究式、自主性的學習,將課本理論與自身的理解規律、思維方法結合起來,進行理論的學習。
(三)自我發展上的重新定位。理論是我國長期以來一直堅持并運用的理論,在改革深化的大潮下,我們要用新知識、新技術、新理論、新信息不斷充實和驗證已有的理論,初中政治教師更應如此,如果不能及時自覺自主地順應時代潮流,不斷更行和充實自己的理論與知識,必然會為時代所淘汰,這就要求初中政治教師不斷進取、不斷汲取新的養分,使知識理論體系之樹常青。
三、結語
人文精神是健全人格的必要組成成分,它對初中生的重要意義主要表現為以下三點:1.政治上的信仰方向。沒有對政治的信仰直接地表明一個學生缺乏人生目標,漫無目的地生活,沒有較高追求和發展欲望;只有具備政治信仰時,學生才能在學習過程中端正學習態度,明確奮斗目標,以更樂觀積極的心態追求人生理想。2.在社會上遵規守法,在生活中以高標準約束自己。做一個合格的公民就必須知道基本的法律知識、嚴格遵守法律、維護法律、樹立法制觀念,清楚地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做、該做,什么事堅決不能做。擁有最基本的思想道德修養,做一個高素質的“社會人”。3.文化和藝術審美。不同的學生會有不一樣的修養,不同的修養導致了他們發展程度的不同。通過對學生有效的人文精神教育,可以使學生重視對藝術欣賞的選擇,由簡單的藝術欣賞上升到對高雅藝術品的欣賞,優化關注對象,比如關注人的心靈和情感。
二、初中生人文精神缺乏的現狀
通過觀察發現,初中生普遍人文精神缺乏,經常出現失落感,具體表現如下:1.沒有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做向導,思想不夠充實和積極。2.對未來迷茫,不積極進取,不拼搏,虛度光陰,成績與能力成反比或者高才華低品質。3.思想品德低劣,沒有獨立的人格,對別人缺少關懷,自私自利,遇到小困難就無法承受,極易產生挫敗感。4.我行我素,不為別人考慮,堅持自我主義,行為舉止不規范,道德品質不高,比如違反校規和法律。以上列舉的人文精神缺乏的現狀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學生的發展和健康成長。
三、教學實踐與人文精神教育相結合
怎樣實現教學與人文精神互相滲透呢?一方面,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始終堅持幫助學生豐富知識儲備,培養學生知識運用和社會實踐能力,提高學生對學習、對社會、對感情的覺悟,尤其要重視提高學生覺悟和規范學生日常行為習慣,教會學生學習的同時教會學生做人,進一步實現人文精神教育推動學生個人成長和社會發展。另一方面,不同年級有著不同的教學內容。初一的政治課教學應注重對學生個人品德的塑造,培養學生從學習和生活中發現自我,看到自我缺陷,樹立目標,奮力實現并在過程中不斷完善自我;初二的政治課應教會學生法律基礎,讓學生心中有法,知法、守法、懂法,樹立民主、公平公正的意識和追求;初三政治教學應將學生引向國情教育,告訴他們所肩負的重任和社會責任,為國家培養出新一代的高素質人才。
四、在教學過程中進行人文精神渲染
(一)人文精神與教材相結合
教師應鉆研教材,尋找適當的人文背景,將人文精神和教材知識巧妙結合。例如在講“公民在家庭關系中的權利與義務”時,首先播放歌曲《家和萬事興》,播放完后提問學生怎樣才能實現家和萬事興呢?借此引出課堂主題;接著播放另一段視頻,通過兩段視頻的對比讓學生產生情感波動,誘導學生思考、議論,成為課堂的主人;最后導入知識點,告訴學生:父母與子女、夫妻之間相互的義務,比如父母有撫養、教育和保護未成年子女的義務,成年子女對父母有贍養扶助的義務等。讓學生體會日常生活中的權利義務現象,切身感受政治、感受道德,實現人文精神與教材知識的完美結合。
(二)教育學生關注時事政治
以人文精神為核心,信息現代化為標準精選時政素材;有針對性地分析時政材料,突顯人文精神。比如通過分析《2013年國別人權報告》中美國發生30起死亡4人以上的槍擊案時,不僅要說明美國人權問題依然嚴重,還應該以國際及人道主義精神提升學生人文精神品質,讓學生學會用寬廣的胸懷對待他人,珍愛生命。理論聯系實際,引導學生步入社會,進行考察,發現社會中的挑戰和競爭現象,化壓力為動力,鍛煉實踐能力,這是學生人文精神形成的重要途徑。比如在講我國環境問題時,讓學生進行實地考察,接著合作學習,探討該地區有哪些種類的環境問題,為什么會有這些問題,應該怎樣防治等,最后告訴學生人與自然和社會環境應保持怎樣的關系,讓學生樹立環保意識,以規范的社會行為美化社會環境等。
五、結語
工會組織是上級政策指令的傳達者,也是基礎問題的反饋者。工會組織的重要作用就在于能夠把握基層單位和上級單位之間的工作內容和工作特點。做好工會組織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務就是要明確工會組織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旨內涵。例如在工會組織案件的辦理原則中,按實際求解決好職工群眾反映的突出問題是核心原則,把辦理疑難案件作為工作重點。工會組織接到上訪后要積極與具體單位達成意見,通過深入調查研究,找出矛盾的關鍵,并做好向上一級領導的匯報,由上級機關和具體承辦單位制定出切實有效的,具有很強操作性的解決方案,并積極進行跟蹤隨訪,以結果衡量工作的效果。因此,把握思想主線是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的關鍵。
二、注重工會組織思想政治工作的針對性和具體性。
工會組織是與職工群眾接觸最直接的單位。同樣,廣大職工群眾也始終把工會組織當成維護其自身建設和發展的重要組織。隨著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職工群眾的生活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隨之而來的思想領域也會受到強烈沖擊,思想意識變得活躍豐富。工會組織在實施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時,必須要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以解決實際問題為主要思想。物質條件的提升加速了職工需求的多元化和高層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滿足人們對精神文明建設的基本需求和更高要求。強調針對性,就是要充分發揮工會組織的優勢,針對不同的情況進行不同的歸納總結,以滿足多方面層次的需要。
三、強化組織領導,建立健全工作機制。
工會組織的思想政治工作面對的群體廣泛,在實施具體的教育活動時,應該積極建立必要的組織領導機構。在傳統的工會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都是按照固有的領導模式進行組織設置。但是,隨著新形勢的需要,工會組織領導機構應該根據現實情況而進行必要的設計。健全的領導組織能夠保證工會活動有秩序有步驟的進行。組織機構能夠保證工會組織履行職責的完整性。同時,在工作機制方面,逐步實現具體化和精細化管理。思想政治工作涉及的內容較多,在職工學習過程中,容易產生倦怠心理。加強組織領導和健全工作機制,能夠保證工會組織在履行教育職能時有制度可循,有規矩可守。
四、密切聯系群眾,擴大思想政治工作的實際影響效果。
思想政治工作必須要緊緊圍繞具體的工作內容。工會組織是與職工最為貼近的組織。在思想政治工作實施過程中,堅持走群眾路線尤為重要。工會組織的思想政治工作要以職工的思想提升為主,以拓展職工的視野為中心任務,以實現職工的根本利益為落腳點。堅持密切聯系群眾的工作要點,能夠保持工會工作始終圍繞著群眾的根本利益。工會組織在工作過程中,要積極開展有效的活動形式,在活動中滲透思想政治內容,在具體實際操作上強化學習效果,把培養職工的多方面能力作為重點。思想政治工作做得好,做到位,就會在實際工作中起到重要的影響作用。我國工會組織在職工的發展成長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工會組織推動思想政治工作進步是職工實現自身發展的重要途徑。
五、堅持以人為本,創新工作模式。
思想政治工作的對象是人,工會組織的工作對象也是人。以人為本的概念提出以來,勞動者的權益受到廣泛關注,尊重人權,維護勞動者的根本利益是工會組織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目標。創新工作模式,就需要工會組織根據各個時期的生產任務和發展內容,進行思想政治工作的內容創新和模式創新。在延續傳統的教育活動過程前提下,進行新形式活動的開展,例如進行社會流活動,開展主題性討論等,將思想政治工作變為豐富多彩的活動模式,以調動廣大職工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工作中有正確的方向,熱忱的工作熱情,有應對復雜問題的能力,能夠在處理特殊問題時,保持清醒的頭腦。我國正處于社會變革的重要時期,思想政治工作面對的都是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工會組織開展思想政治工作必要的以時展為依據,才能夠發揮新時期工會組織的作用。
落小,就是要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堅持大處著眼,小處落手,勿以善小而不為。廣播電視技術工作的公益性質,要求我們更加深入踐行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和核心價值觀。一方面,從宣傳教育入手,積極傳播《感動中國》、《善行河北》等欄目中的典型事例,發現身邊暖人暖心的愛心行動,尤其是廣播電視技術行業中的感人事跡,將思想政治宣傳教育工作融入到身邊人的故事,讓廣大職工深切的感受到思想政治工作講的不是大道理,而是熟悉的人和事。另一方面,從具體行為入手,鼓勵黨員干部身體力行,在生活中,勤儉節約、做到盤無剩餐,節能減排、每周少開一天車,孝敬父母、常回家看看;在工作中,愛崗敬業、堅守安全播出生命線,互幫互助、開展經常性技術幫扶,無私奉獻、舍小家為大家。久而久之,積善成德的小事就會變成干部職工自然而然的良好習慣,成為推動廣播電視技術發展的道德支撐和思想保證。
2.思想政治工作要在“落實”上求突破
思想政治工作看起來虛,但做起來要腳踏實地。近兩年來,省委、省直工委開展了一系列凝心聚力、弘揚正能量的活動,如“黨員活動日”、“中國夢•趕考行”等。技術中心積極響應,到市少年兒童教育保護中心開展“金秋送溫暖”黨員志愿活動,向服刑人員子女捐贈圖書千余冊,衣服、鞋襪近百套,和孩子們談心、包餃子、演節目,用實際行動送去溫暖與關愛;到石家莊正定國際機場開展黨員志愿服務。
3.總結
在傳統的政治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在教學過程中以自我為中心,沒有顧及到學生的學習感受,這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缺乏主動性,一味跟著教師的思路前行,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而不是自主地進行學習與探究。在政治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認識到學生的主體地位,時刻以學生的需求為第一考慮,幫助學生樹立主人翁的觀念。讓學生在學習中充滿主動性,這樣才能提高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能力。教師應充分扮演好引路人的角色,在學生的自主學習過程中適時給予幫助,發揮教師應有的指導作用。如,教師在政治教學中可以將學生劃分為若干個小組,讓學生自主進行學習與探究,對于學生在合作學習中遇到的困難要及時加以點撥,促使學生自己認識到學習中的不足,并及時改進。從學生的角度進行考慮,尊重學生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不僅是提高教學質量非常重要的一步,也是新課改對當前的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
二、注重理論結合實際
傳統的政治教學偏重于學生的升學率,看重學生的書面理論能力,對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要求不高,這也造成了學生在政治學習中理論與實際脫節的狀況,對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提高極為不利。新課改針對這一問題進行了相關改進,要求學校與教師在初中政治教學的過程中,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培養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能力。政治由于其學科特點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必須跟上時代的發展步伐,因此,關注社會的發展、將政治理論與相關實際有機結合起來是當前初中政治教學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初中學生在學校的學習多是為了迎接中考,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對時政的關注。教師要看到初中生在此方面的不足,培養其關注時政的良好習慣。如,可以組織學生訂閱時事報刊或者雜志,并定期針對一些熱點問題進行討論,讓學生將學到的政治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當中。這樣,不但可以提高政治教學的質量,還可以培養學生心系天下的情懷。
三、豐富課堂的教學方式
在新課改的要求下,教師要改革傳統的教學方式,積極尋求新型的、適合學生需求的教學方式。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的應用,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更好地融入課堂教學當中。利用多媒體技術的音頻和視頻等優勢,對學生進行感官上的刺激,讓學生對相關的政治概念有具體的感性認識,加深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還可以通過組織學生參觀一些博物館、紀念堂等,通過實地考察以及對實物的參觀,培養學生探究的主動性,引導學生積極地進行新知識的學習。
四、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
各個地方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所沉淀下來的文化風俗,是鄉土資源的重要部分,是教師可以利用的教學資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果以本地的歷史風俗、風土人情作為鄉土案例,不僅能使學生對教學內容產生一種親切感,而且也能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使學生加深對家庭歷史文化的熱愛之情,從而自覺提高學生的文化情感,成功達到教學目的。如在講述高中政治人教版《文化與生活》第四課“文化在繼承中發展”這一節課的時候,筆者根據所在的地方廣西歷史文化風俗特點來展開教學。
如可以向學生講述廣西修建歷史文化博物館、定期維修歷史文化遺址、舉辦民歌節等,通過這些措施來保護廣西壯族和其他少數民族所流傳下的民族文化;并且通過舉辦中國—東盟博覽會等,向世界各國介紹廣西本土的文化。通過這些措施,學生加深了對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傳統文化繼承和發展這一知識點的理解,從而成功達到教學目的。
二、以本地的時政例子為鄉土案例展開教學
本地所發生的時事政治新聞,是學生所熟悉的信息并且可以感知的事例,所以是鄉土案例的一個重要內容。政治教師在課堂上,可以用本地的時政例子作為鄉土案例展開教學。現在的高中政治教材的內容從整體上來說落后于時事政治發展的形式,距離學生所生活的環境也比較遠。政治教師要培養學生觀察社會問題的敏銳感,應該以本地所發生的時政例子作為優質的鄉土課程資源,在教學過程中優化教材內容,使本地的時政案例與課文中的理論知識點緊密結合、融為一體。這樣在擴大學生知識面的同時,也能提高學生對政治課的學習興趣,帶給高中政治課以活力。本地的時事政治案例,主要是學校所在地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上所發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