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引導藝術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藝術教育;大學生;素質教育;引導
藝術教育和素質教育是不可分割的主體,是當前高校綜合型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藝術教育的功能不僅僅局限于培養大學生的藝術素質,還具有凈化心靈、陶冶情操的重要作用,促進了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充分發揮藝術教育在大學生素質教育當中的引導作用,使大學生對藝術教育建立全新的認知,對大學生良好的素質、品格的養成有著積極的意義。
一、藝術教育的價值體現
(一)情感教育
藝術最大的魅力就在于能夠深入到人的情感當中去,有著凈化心靈、陶冶情操的重要作用。藝術能夠影響一個人的情感,引導心理、行動的變化,具有情感教育的效果。通過情感教育,大學生受到藝術的熏陶,學習的熱情有了極大的提升,能夠全身心投入到學習和生活當中,對大學生未來的發展有著積極的影響。
(二)審美能力的提升
藝術教育的有效開展,大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會得以提升。藝術教育并不是局限于某一藝術形式的專業領域,藝術技巧和能力同樣也不是藝術教育的全部。而在以往的高校教育模式當中,藝術教育所潛藏的價值并沒有挖掘出來,始終無法發揮素質教育的職能。從素質教育的角度來說,藝術教育除了培養藝術技巧和能力之外,藝術審美能力的培養,對于大學生的成長來說有著積極的作用。藝術作品當中所表達的情感能夠傳達給大學生,其中包括對“正能量”的贊揚和“負能量”的批判,讓大學生能夠從中明辨是非黑白,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有效的提升大學生的思想品質。
(三)創新能力的提升
直覺、靈感和想象力是提升創新能力和創造性的重要元素,同樣也是藝術創作的基本需要。通過藝術教育,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得以有效的提升,思維能力和創造力得到有效的鍛煉,促進了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極大的提升了大學生自身的競爭力。促進大腦的開發,拓展思維空間,提升大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都是可以通過藝術教育來實現的,有效彌補了以往高校教育當中存在的不足。
(四)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
藝術教育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有著積極的影響,結合當前的社會文化形勢,將藝術教育有效的融入到校園文化當中,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對大學生學習、生活的多個方面都有著深遠的影響。新時期的高校藝術教育,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對大學生有著重要的引導作用,在校園文化建設當中充分得以體現。良好的文化環境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有著重要的影響。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
二、高校藝術教育的現狀
(一)重視程度不夠
在非藝術類高等院校對于藝術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缺乏系統性與科學性的藝術教育體系。教師的專業素質與文化素質有待于提升,教學模式單一,教學方法落后,對于非藝術類專業的大學生來說,藝術教育只是一種形式,并沒有起到實質性的效果。非藝術類高校未能真正將藝術教育作為教學工作的當中僅僅是在專業教學中有所展現,藝術教育的作用也僅僅局限于藝術技巧、能力的培養,藝術素質教育在高校教育中價值未能有效的體現。
(二)大學生的積極性不高
從高校大學生自身出發,受到學業壓力和就業壓力的影響,大學生更多的精力都投入在了專業學習當中,對于音樂、美術等藝術學科沒有時間去學習,藝術教育活動的參與積極性不高,另外,還有一部分的大學生對藝術缺乏一定的興趣。導致大學生對藝術教育參與積極性不高的原因除了以上所述之外,大學生對于藝術教育的認識不足同樣是最主要的原因,加上高校對于藝術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高校藝術教育有待改進。
三、高校藝術素質教育的創新思路
(一)創設良好的藝術環境
高校藝術教育對大學生的思想意識和價值取向有著重要的影響,推動藝術教育的開展對高校素質教育推廣與普及有著深遠的影響。創造良好的藝術環境,為藝術教育的有效開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對大學生有著積極的引導作用。作為高校素質教育當中的重要內容,藝術教育充分反映了當前時代的需要。藝術教育的改革創新,是高校素質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良好藝術環境的創設,給藝術教育提供了更為寬廣的平臺,教學活動能夠更加輕松愉悅的展開。高校要給予藝術教育足夠的重視,為藝術教育提供生長的土壤,讓大學生從中受益,在良好的藝術氛圍下,大學生受到藝術的熏陶和感染,審美能力和藝術品位得以顯著提升,對大學生良好素質、品格的養成有著積極的作用。實現藝術教育活動的拓展與延伸,深入到校園文化活動當中去。通過藝術活動的有效開開展,大學生對于藝術的積極性有了極大的提升,對藝術素質教育的普及與推廣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二)轉變教育觀念
一直以來,藝術教育都是圍繞著專業技巧、能力的培養來展開教學,對于大學生審美能力、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較為忽視,對學生的藝術潛力挖掘不夠。在高校素質教育全面普及的形勢下,藝術教育的觀念需要適時的轉變,從素質教育的角度出發,圍繞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為目標,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藝術審美能力的提升,能夠有效促進大學生良好素質、品格的養成,以更加堅強、樂觀的心態來面對生活,這樣的高素質人才,正是當前社會所需要的,充分體現出藝術素質教育的重要價值。
(三)推進藝術教育的層次化發展
藝術教育的標準化發展,容易將其固定在某種模式當中,需要做出適應性的轉變。圍繞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結合學生的性格、愛好、能力、水平等個體差異,開展多層次的藝術教育,首先確定學生在藝術方面的能力和水平,進行科學合理的評價。然后依次為參照,進行層次化的課程設置,分成多個類型,因材施教,根據不同的層次開展不一樣的教學,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夠從中受益,以獲得良好的藝術教學效果。
四、結論
論文關鍵詞:弗吉尼亞伍爾夫《奧蘭多》,雙性同體
“雙性同體”一詞,從柏拉圖開始,就被賦予超越性別的精神和文化內涵,指人類最初身兼兩性、渾然完整的圣潔狀態。柏拉圖從神話起源上理解,人類最初就是雙性同體,宙斯把人類分成男女不同性別的個體,所以人類渴望尋找自己的另一半。榮格認為,從人類學意義上講每個人都是雙性同體,人的情感和心態總是同時兼有兩性傾向,即男性的強悍果敢和女性的溫柔細致。現代女性主義文學先驅、英國著名小說家、評論家弗吉尼亞伍爾夫沿用“雙性同體”這一意象,將它發展成為一種文學創作的理論,并將它視作文學創作的理想境界。
一.“雙性同體”觀的形成和發展
伍爾夫在她的女性主義宣言《一間自己的房間》里提及:“我們每個人,都受兩種力量制約,一種是男性的,一種是女性的;在男性的頭腦中,男人支配女人,在女性的頭腦中,女人支配男人。正常和適意的存在狀態是,兩人情意相投,和睦地生活在一起。”[1] 伍爾夫認為,人類的大腦同時具有男女兩性的性格特征,“雙性同體”既是兩性關系的最佳狀態文學藝術論文,也是作家創作的最佳狀態。因此她推斷,莎士比亞就是雙性同體的,濟慈、斯特恩、考珀、蘭姆和柯勒律治,人人如此。普魯斯特更是十足的雙性同體,沒準女性氣質稍多一點。相對于單一性別的大腦,雙性同體的大腦更易于引發共鳴,它能夠不受妨礙地傳達情感;它天生富于創造力、清晰、不斷裂。[1]
在評論界,伍爾夫的“雙性同體”觀自問世以來便遭到一些女性主義作家的反對。美國女性文學批評家伊萊恩肖瓦爾特在其代表專著《她們自己的文學》一書中指出,伍爾夫的“雙性同體”理論并非一個女性主義的觀點,只是一個“無性與不育”的隱喻;是她逃避現實,壓抑憤怒,討好男性的一種手段。[2] 法國女性主義批評家艾萊娜西蘇在《美杜莎的笑聲》中也提出,“雙性同體”只是一種虛幻的假設理論,是一種對男權社會的退卻與和解。[3] 盡管爭議不斷,但伍爾夫的“雙性同體”觀作為超越性別特征的一種創作理論,挑戰了男性霸權文化,解構了性別二元對立,把兩性和諧統一視為美好的性別理想。這既是引導女性反抗性別歧視、走出性別困境的一種策略,同時也為女性作家的創作開辟了一個嶄新的天地。
二“雙性同體”觀在《奧蘭多》中的體現
伍爾夫的“雙性同體”理論在《奧蘭多》中得到了最直接的體現。《奧蘭多》是伍爾夫創作的一部最具夸張特色的小說,它集傳記、史記、小說為一體,打破了小說與非小說的界限,以性別突變、時空穿越等特征,記錄了主人公奧蘭多從16世紀的男性到20世紀的女性的轉變過程。[4] 先男后女的人生經歷讓奧蘭多身兼兩性特征,洞悉兩性奧秘。奧蘭多在三十歲時由男變女,三十歲前的男性奧蘭多英俊富有,既有女王寵幸,又不乏名媛追捧。三十歲后的女性奧蘭多美麗高貴,儼然淑女典范中國。伍爾夫并未讓奧蘭多在性別轉變之后旋即進入兩性和諧的理想狀態,而是讓奧蘭多遵從現實世界的常規,一次次面臨彷徨困惑,一步步通過不斷磨合逐漸走向雙性融合。
初為女性的奧蘭多在返回英格蘭的海船上,長裙曳地,光彩照人。不僅船長為之傾倒,就連一個水手也險些因為驚艷而跌入海中。奧蘭多在體會到身為女性的愉悅甜蜜時,也感受到順從、貞潔,衣著優雅是女性必須堅守的神圣職責。與此同時,她還意識到,變為女性后的她再不能拔劍刺穿某人的身體,再不能統領軍隊,也再不能佩戴象征英勇的勛章。她惟一能做的是給老爺端茶倒水,察言觀色。
隨著女性體驗的增加和女性意識的增強,奧蘭多逐漸覺察到在以男性為中心的父權社會,女性處于他者的從屬地位。即使她作為上流社會的貴婦,得以與艾迪生、蒲伯、斯威夫特等文化名流交往。這些大名鼎鼎的才子詩人們也送詩過來請她過目,征求她的意見文學藝術論文,但絕不表示他們由衷地尊重她、欣賞她。她很清楚“聰明男人只是陪她們玩玩兒,奉承她們,哄她們開心”。[5] 奧蘭多曾經對身為男子非常自豪,可如今的她卻看不起所謂的男子氣概。她甚至對文人圈子的虛偽倒了胃口,盡管她必須得繼續尊重他們的作品。性別的改變不僅讓奧蘭多在兩性間搖擺不定,而且讓她官司纏身。根據法律,身為女人,就不應擁有任何財產,這基本上與被宣判死亡是同一回事,因此她曾經享有的頭銜、宅邸和財產都將與她分離。法律在不能確定她的性別以前,只允許她隱姓埋名,暫居鄉間。可見,女性已經完全被社會邊緣化了,即便是作為文人雅士們的女恩主,奧蘭多也概莫能外。《女性簡史》的作者約翰蘭登戴維斯先生毫不吝惜地告誡女性:“當人們再不想生兒育女,女人也就再無必要。”女性的身份地位由此可見一斑。回想曾經作為男性所享受的特權,奧蘭多百思難解。在她看來,她本身并沒有改變,只不過選擇了女性的服裝,流露出女性的氣質。為何曾經由她隨意塑造的世界僅僅因為服裝、性別的改變使她舉步維艱?伍爾夫的一段關于服裝功能的言論多少回答了奧蘭多的疑問:
衣服能改變我們對世界的看法,也能改變世界對我們的看法……即不是我們穿衣服,而是衣服穿我們;我們可以把它們縫制成手臂或胸脯的形狀,而它們則根據自己的喜好塑造我們的心、我們的腦、我們的語言……男子的手可以自由自在地握劍,而女子的手必須扶住緞子衣衫,免得它從肩膀上滑落下來……男女若是穿同樣的衣服,對世界或許就有同樣的看法了。[5]
通過以上言論我們不難發現,在父權社會中,男子是自信的、僭越的,因為他們是社會的第一性,是社會的中心和決定力量;而女子是謙恭的、順從的,因為她們是社會的第二性,是被社會邊緣化的依附于男子的“他者”。正如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所言,“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因此不管奧蘭多如何努力、掙扎,都不能擺脫身為女性所遭受的的束縛與歧視,就連伍爾夫本人也難逃此宿命。伍爾夫出生于英國一個知識貴族家庭,父親萊斯利斯蒂芬爵士是十九世紀英國著名作家和文學評論家,同時也是一位男權意識嚴重的家長。他給家中的男孩提供良好的教育,讓他們上名校,可女兒卻只能在家中接受一些零碎的知識。伍爾夫在日記中寫道,如果父親不是過早去世,她根本不可能創造出如此豐贍的作品。他會扼殺我的生命,不能寫作……[6]
由此,我們不難想象文學藝術論文,20世紀維多利亞時代的女性無一例外地被要求成為孝順的女兒、隱忍的妻子、賢良的母親。總之,女子無才便是德。男性文化霸權無情地剝奪了女性享有平等權利和同等智慧的機會,女性喪失了話語權,不能隨心所欲地自由寫作。奧蘭多也面臨著同樣的困境,由于對自身性別、身份的種種困惑,她的長詩《大橡樹》的創作也多次被迫中斷。熟知兩性心理的她輪番發現兩性都有可悲的缺陷,仿佛她本人既不屬于男性,也不屬于女性。正當奧蘭多陷入兩難境地之時,換裝成為她自我解脫的新出路。柔美的長裙,陽剛的馬褲,或者是分不清男女的中國袍子,奧蘭多通過頻繁易裝獲得了只穿一類服裝的常人無法想象的雙重收獲,她游刃有余地在雙性之間自由轉化,輪番享受兩性的愛戀。
伍爾夫認為“每個人身上,都發生從一性向另一性搖擺的情況,往往只是服裝顯示了男性或女性的外表,而內里的性別則恰恰與外表相反……我們姑且撇開一般,僅僅注意它在奧蘭多這個特例中產生的奇特作用。”[5] 借助換裝實現雙性同體的奧蘭多由于汲取了雙性營養,兼具雙性特質,理智與情感在她的頭腦中自由平等地交融。因此柯勒律治說,睿智的頭腦是雙性同體的。[1]
擁有雙性氣質的奧蘭多終于完成了飽含其畢生心血的詩作《大橡樹》,由于詩中充滿了對真理、自然和人性的關注而大獲成功。完整的雙重人格不僅完善了其創作才能,也使其收獲幸福的愛情和完美的婚姻。奧蘭多的丈夫謝爾同樣也是雙性同體,兩人初次見面時就彼此吸引中國。由于深諳異性的心理,他們能相互心領神會,交流默契。兩種性別特質沒有孰優孰劣,而是對立統一地在一個人身上體現。[7]
三“雙性同體”觀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小說《奧蘭多》蘊含了伍爾夫的“雙性同體”觀,以藝術的形式表現了“雙性同體”的優越性,呼喚兩性之間的包容性。盡管在父權社會,男女兩性地位懸殊,女性在經濟、文化、政治等各個方面都很難與男性抗衡,但伍爾夫一直在為女性爭取獨立自主和文學創作的權利。她試圖通過奧蘭多這個雙性同體的人物來探索一條重建女性自我、恢復女性社會地位、樹立女性堅強自信的道路。[4] 雙性同體的奧蘭多無疑是伍爾夫創造的一個完美人物,伍爾夫正是通過描述奧蘭多的生活經歷和心路歷程,表明自己所期待的兩性平等共存、和諧相處的美好愿望。雖然這種通過淡化性別意識而達到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完美構思,在有缺損的男性中心社會結構中,只能是一種幻想。[8] 但是,“今天,生產力的發展,已經給男女兩性提供了大致相當的經濟地位,加上共同的自然界所構成的大體近似的心理和外部環境,必然使男女兩性在精神上和品質上日益接近。當今的世界已是男女兩性互相溝通、對話的時代了。”[9] 伍爾夫的“雙性同體”思想無疑是具有辯證精神和發展眼光的,在當時的父權社會尤其難能可貴。伍爾夫肯定男女兩性的差異,但反對夸大差異。在她看來,雙性的心靈讓人類社會更和諧、更平等。男性和女性作為平等的個體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文學藝術論文,女性才能得以實現自身價值,促進自身發展,獲得人的自由和尊嚴。伍爾夫的“雙性同體”觀,不忽視,不排斥,也不抹殺任一性,而是把兩性和諧統一視為美好的性別理想。只有兩性平等地對待彼此,互相包容,逐漸融合,人類社會才能夠真正達到和諧統一。
結語
綜上所述,伍爾夫的“雙性同體”觀作為解決兩性沖突、促進兩性平等的理論依據,為女性主義文學理論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為后來研究女性主義的學者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雙性同體”雖然是一種文學理想和社會理想,帶有幾分“烏托邦”的色彩。而且,“雙性同體”的人物作為社會的“第三性”,也有著極大的局限性和狹隘性,容易導致人物解讀的形式化和機械化。但是,伍爾夫通過“雙性同體”人物的塑造,不僅顛覆了父權社會的男性中心主義,還規避了女性走向分離主義的立場。雖然伍爾夫運用的是女性的視角,但思考的卻是雙性的問題,即她的女性主義文學理論沒有停留在男女二元對立的這個矛盾層次上,而是走向男女二元對立的統一。[10] 因此,伍爾夫的“雙性同體”理論必將以其開放性和包容性對女性文學的創作產生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弗吉尼亞伍爾夫.一間自己的房間[M]. 賈輝豐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 85、90.
[2]ElaineShowalter. A Literature of Their Own [M].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7: 263
[3]張京媛主編.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C].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202
[4]何亞惠.“雙性同體”――伍爾夫的女性創作意識[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2007(1):45-50.
[5]弗吉尼亞伍爾夫.奧蘭多[M]. 林燕譯.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 123、107、108.
[6]弗吉尼亞伍爾夫.伍爾夫日記選[M]. 戴紅珍 宋炳輝譯. 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 117.
[7]彭瑤.超越性別:《奧蘭多》的女性主義思想[J]. 名作欣賞,2006,(2): 94-97.
[8]楊玉珍.雙性同體與伍爾夫的女性主義思想[J]. 江西社會科學,2002(1):83-86.
[9]孫少先.女性主義文學[M].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87:138.
[10]劉靜.《遠航》與《奧蘭多》:從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到雙性同體理想的實現[J]. 綏化學院學報,2009(2):90-92.
立足校園實際,創建融入民間藝術元素的校園環境
1.民間藝術展廳。踏入校園,你就能發現這座校園就是一個巨大的民間藝術展廳,就會被帶入到神奇的民間藝術世界中。教學樓每一個樓層的走廊里每個年級都有自己年級段的特有民間文化。一年級的長廊里是民間折紙藝術展示,櫥窗里布置的都是和折紙藝術相關的,有圖片欣賞,有折紙的方法演示,但更多的是一張張用普通的彩紙通過一雙雙靈巧的雙手折成的活靈活現的小動物、植物等形象。二年級的走廊里是一幅幅活靈活現的京劇臉譜,有黑臉的包公、紅臉的關公、白臉的曹操、藍臉的竇爾墩……形象生動、色彩鮮明的臉譜形象緊緊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力,簡潔扼要的介紹也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為孩子打開了民間藝術的寶庫。三年級的走廊里是蘇州的亭臺樓閣、小橋流水人家,還有許多相關的蘇州方言介紹,對于許多外地孩子來說也充滿了吸引力。四年級的走廊里是一些民間文學作品,如《九色鹿》《后羿射日》《哪吒鬧海》《十二生肖》《寶蓮燈》《磨杵成針》等,學生在空余時間隨時可以進一步感知民間傳說、神話、童話故事中的角色形象,增強對民間故事所蘊含的民族文化精神的感悟。五年級的走廊里則是民族樂器的介紹與圖片欣賞,二胡、揚琴、竹笛、琵琶、三弦琴等讓孩子對我們民族樂器及民樂有所了解。六年級的走廊里是民間美術介紹,彩泥塑、剪紙、編結彩繩、十字繡、創意布貼畫……不但增添了美感,更因為學生都參與其中,展出了自己的作品,讓他們對民間藝術更有興趣了。這些民間藝術元素時刻吸引著學生在自由活動、餐后散步等空余時間自主地欣賞、回憶相關的經驗,并不時喚起學生參加民間藝術活動的興趣。2.民間藝術專用活動室。我校的民間藝術專用活動室主要用于小盤龍藝術社(調色板美術組、小盤龍民樂隊)、小盤龍民間文學社團、小盤龍科學院、小盤龍奧體中心、小盤龍民俗文化研究所等社團活動的開展。各活動室環境的墻壁上方展示的是傳統手工的現存形態,下方展示的是具體教學活動中學生的作品,這充分體現了文化的傳承性。3.民間藝術宣傳窗。民間藝術宣傳窗的創立將成為我校開展民間藝術教育過程中與家長、社區溝通與合作的一座橋梁,也成為學校指導家長、社區科學開展學生民間藝術教育的重要途徑。我校的民間藝術宣傳窗定期向家長或社區介紹、宣傳民間傳統節日習俗(如春節、中秋的來歷和慶祝習俗等)、民間藝術作品內涵及民間藝術信息、學校民間藝術活動情況、學生民間藝作品等有關內容。圍繞學校特色,凸顯具有民間文化氛圍的班級環境走進班級,你也很容易捕捉到課程內容與民俗文化的相互滲透。班內環境不論從色彩還是主題內容都根據學生年齡特點來設計的,更多的是體現學生的自主參與。各班環境除了從整體上體現民間藝術氛圍外,還特別重視各班民間藝術特色活動區域的創設。如一年級側重紙工,二年級京劇臉譜,三年級是民間傳說、神話等書籍,四年級是布貼畫,五年級是十字繡,六年級可以是自制的民間體育中的道具,也可以是在傳統民間體育器材上的改進或小發明。在興趣課上提供學生進行民藝活動的操作材料,學生可以隨時看、玩、說、想、做。這樣有利于引導學生更適宜、更廣泛積極地參加各種民間藝術特色活動。教師引導啟發學生用畫筆展現不同人物的臉譜,激活學生參與的興趣。展廳的創設為學生提供了展示、欣賞自己的舞臺。學校創設的環境具有教育的空間,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參與民間藝術活動的興趣和愿望。
深入開展民間藝術教育活動
1.挖掘民間藝術教育資源,建構課題研究框架。為了使課題研究更符合兒童的年齡特點,彰顯學校特色,我們認真做好課題研究的前期準備工作,通過考察、訪問、開展活動等形式,從報刊、雜志、書籍、網絡上查閱與本課題相關的研究資料,并將收集到的各種資料進行整理,在此基礎上根據學校實際和活動的可操作性進行合理的篩選。最終確定以民樂、民體、民間手工藝為切入口,“以藝立德、以藝促智、以藝健體、以藝冶情”。2.加強校本研訓,探索校本課程開發和教學方式。(1)開設民樂課。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民族器樂教學的特點,各年齡段學生的心理、生理特征和發展規律,我校以五年級為試點年級,選擇五(1)、五(2)兩個班級作為試點班級,將笛子、琵琶教學納入他們的興趣課程。二年級試點班級每周一節音樂課進行揚琴教學,為學校民樂隊的發展提供了保障。(2)開展民間游戲活動,充實學生每天的生活。將民間體育游戲校本教材列入體育課教學拓展內容,在體育課上加強學練指導,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以滿足學生學練的需求。體育課、大課間活動、興趣活動課等到處都能看見孩子們跳繩、跳皮筋、踢毽子、滾鐵環、打陀螺、走高蹺、跳房子、投沙包的身影。我們的小盤龍舞龍隊還特意外聘了蔣逸夫老師進行指導,定期在周四中午活動,有專門的服裝,逼真的彩龍,有鼓手,有替補,在各類大型活動中演出都特別奪人眼球,讓人為之振奮。這些活動充分愉悅了孩子們的身心,提高他們的集體意識、合作能力、社交能力和意志力。(3)感受地方手工藝特色,提高學生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我們根據區域特色,除了充分挖掘在職老師在民間工藝方面的潛力,在興趣課開設了捏粘土、剪紙和快樂調色盤等課程,還特意外聘了蘇州著名的民間剪紙藝人章維偉、棕編藝人徐榮興。每周二中午兩節課的固定時間的學習,興趣組的孩子們通過欣賞、制作等多種活動,充分感受到蘇州地方手工藝活動獨有的特色。簡單的創作活動,不斷提高學生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學校還構建民間藝術進課堂的課程體系,探索其教育模式。在藝術、體育、班隊、興趣小組、綜合實踐課程等有關課程中滲透民間藝術元素,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4)編撰民間藝術相關知識的校本教材。我校編撰了民樂教材《初學揚琴》,主要介紹揚琴的歷史發展、構造及發音原理、音色特點、演奏方法及各種演奏技巧,并推薦欣賞有代表性的揚琴曲若干首。同時,從眾多的民間體育游戲中篩選出適合小學生活動的項目,編寫了《有趣的民間體育游戲》。從游戲的起源來歷、玩法技巧、游戲規則等來介紹民間體育游戲。(4)師資隊伍建設。①進一步更新教師的教育觀念,改變當前的課堂教學研究方式,建立合理的民間藝術課堂生活方式,追求有效、開放、合理的結合。“有效”保證了學生能夠收獲課堂效益;“開放”在于追求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長期發展;“合理”,要求教師能夠發現、運用課堂教學的規律。②提高民間藝術教師基本功,要求教師通過活動,提高業務素質,并力爭能夠取得突破性的成績。積極組織教師參加各級評比,通過參加活動,提高業務素質,并力爭能夠取得好成績,全面提高教師職業素質。③以科研課題為依托,建立一支有一定科研能力的科研隊伍。通過定期的課題交流,形成科研氛圍,推動廣大民間藝術教師整體發展。④鼓勵廣大教師立足于自己的教學實際,加強理論學習,撰寫出高質量的藝術論文,力爭取得突破性的成績。3.開展課外、校外民間藝術教育活動。首先,學校將整體規劃好民間藝術教育活動,通過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社團”活動,豐富學生的業余生活,陶冶學生的藝術情操,激發學生的藝術興趣,提高學生的藝術素質。其次,建設好學校的民間藝術隊伍,將平時的培優工作做到位,打造優秀節目,作好參賽及表演準備,如校園民藝節、民間體育節、民間手工藝展示等活動。學校將繼續打造特色,及時發掘亮點,不斷深化內涵,加強與社區的交流,擴大社會影響,讓民樂、民間工藝走進社區,既豐富了社區的文化生活,又爭取了更多的社區認同和支持。讓孩子們走進街道社區、敬老院等,在展示自我的同時得到鍛煉,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藝術交往能力、信息處理能力,培養開放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我們將不斷完善對學生的民間藝術教育內容,對民間藝術教育資源的功能進行深入挖掘,形成比較完整的校本特色課程體系,為傳承與弘揚優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做好奠基工作。
作者:吳美華 單位:江蘇省蘇州市盤溪中心小學
摘要:自從中西方園林藝術文化開始交流,人們對這兩個風格意境截然不同的園林形式的比較就沒有停止過。中西方的園林形成了不同的藝術風格,而且這兩種風格具有典型的代表性,本文通過分析中西方園林藝術的特點,進而了解中西方園林藝術的差異性。
關鍵詞:中西方;園林藝術;差異
一、中西方園林藝術的特點
(一)中國園林藝術的特點
1、追求自然美。中國園林追求自然的美學思想主要受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思想的影響,他們認為“自然為萬物之本”、“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上善若水,上德若谷”,崇尚自然、追求虛靜、逃避現實,向往原始自然狀態生活的哲學思想深深影響了當時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藝術理想和審美情趣。
2、追求含蓄美。中國園林形成含蓄的特點,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受中國詩畫的影響,詩貴含蓄,所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另一方面是與追求自然、追求意境這兩大特點有著十分密切的內在聯系。中國園林在“天人合一”的理念指導下,在尊重、崇尚自然的前提下進行規劃造園,創造和諧的園林特色;源于自然,但又高于自然,把自然美與人工美巧妙地結合起來,達到了“雖由人作,宛如天開”的境界。
3、追求意境美。中國園林是文人、畫家、造園家和藝匠對自然山水的渴望和追求,深悟山水的形象特征和內涵,并把對自然山水的認知,帶到園林藝術創作中,這種融匯了客體的景和主體的情的藝術意境,一直是中國園林刻意追求的境界。給景物以藝術的比擬和象征,想象上的“人格化”,使園林富有詩情畫意,如選石,強調山石的“透、瘦、漏、皺、清、丑、頑、拙”,梅花表示風骨清高,松柏喻示堅貞,在中國園林中,作為審美對象的山水花木等,完全成了審美主體抒發主觀情緒意趣的載體。
(二)西方園林藝術的特點
代表西方園林風格的是l7世紀下半葉法國古典主義造園藝術,強調駕馭自然、改造自然,“強迫自然接受均衡的法則”,因此形成的基本特點是:整齊劃一、均衡對稱,具有明確的軸線引導,講究幾何圖形的組織營造,甚至連花草樹木都修剪成規矩方圓,一切都納入到嚴格的幾何制約中去,一切表現為一種人工的創造,強調人工美。
二、中西方園林藝術的差異
1、總體風格的差異
由于中國園林追求的是意境美,追求“境生于象外”的藝術境界,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哲學,主張酷愛自然,提倡自然之美、樸素之美,強調自然、自由、自我的思想, 反對一切清規戒律,要在自然的無限空間中得以自我心靈的抒發和滿足,所表達的是“物與神游,思與境諧”的審美意識。因此,中國的古典園林是以和諧一致、參差不齊、曲徑通幽、峰回路轉、影影綽綽以及含蓄回味的特點,從而做到“雖由人作, 宛自天開”,充分反映了中華民族對于自然美的深刻理解和鑒賞力。西方從柏拉圖到法國浪漫派都是以建筑的幾何法則和審美思想來規劃園林,他們把園林看作是建筑的附屬和延伸,形成了幾何式的園林風格,布局上有明確的中軸線貫穿全國, 講求絕對的對稱,園林中的景物設計都有精確的比例和嚴整的幾何圖案,道路筆直而又平坦寬廣,園林中的水體和花壇也都是規則的幾何形,甚至連樹都被修剪得整整齊齊。總之,一切都被納入到嚴格的幾何制約中去,以及表現為一種人工的創造, 表露“人是萬物之靈長”的思想和人的自由意志。
從總體風格上看,中國的園林缺少人工造作的物質力量以顯示與自然對抗或對自然的征服,相反,總追求與自然的和諧,追求從屬于自然,服從于自然,與自然相一致的境界。中國文人的鄉居生活與西方中世紀的碉堡里的莊園主頗不相同,更多的是與自然山水的親近,更多表現出深堂琴趣,柳溪歸牧,寒江獨釣,風雨歸舟的特定的詩情畫意,而西方的園林風格展現了人類享受自然,擁有自然,征服自然的思想觀念。
2、歷史淵源的差異
中國園林發源于商、周時期,最早的形式是囿,囿是將一定的天然地域加以圈圍,并在其中放養動物,以供帝王貴族狩獵游樂之用的場所,基本上保持了原有的自然地貌,審美與實用結合在一起。西方園林作規則式布置,最初大都出于農事耕作實用的需要,如法國的花園就是起源于果園菜地,在一塊長方形的平地上,由灌溉水渠劃成的方格,果樹、蔬菜、花卉、藥草整整齊齊地種在這些格子形的畦里,在此基礎上,種上灌木和綠籬,形成簡單樸素的花園,便是法國古典主義園林的雛形。
3、政治形態和美學思想的差異
中國園林從原始狀態脫胎出來,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工園林,園林從生產生活走向藝術是在春秋戰國時期,此期社會動蕩,戰亂頻繁,階級對抗尖銳,政局復雜多變,使得一些文人士大夫階級的自信心遭到崩潰,理想幻滅,并逐漸確立了以自然、適意、淡泊為特征的人生哲學與生活情趣,追求的是一種文人所特有的恬靜淡雅的趣味、浪漫飄逸的風度、樸實無華的氣質。許多文人雅士避凡塵,脫世俗,寄情于山水,有的甚至隱身于山林,復歸大自然。正是此種崇尚自然的社會風尚,使藝術家產生了表現大自然優美的情感動力,勢必在文藝作品上打上深刻的烙印,從而影響到園林藝術的創作。在西方, 17世紀的法國逐漸成為歐洲最強大的中央集權國家,頌揚至高無上的君主,贊美絕對君權和專制政體,隨之成為時代文化的新趨向和藝術創作的新主題,推崇唯理主義,以幾何和數學為基礎的理性判斷完全代替直接的感性審美經驗,不信任眼睛的審美能力,代之以兩腳規和數字來計算美,力圖從中找出最美的線型比例。此種數學的或說幾何的審美思想,一直頑固地統治著歐洲的文化藝術界,不僅左右著建筑、雕刻、繪畫,同時深刻地影響到園林,西方幾何形園林風格正是在這種“唯理”美學思想的影響下逐漸形成的。
4、宗教信仰的差異
在封建時代,世界各國的意識形態領域,基本上均由宗教觀念統治著,歐洲有基督教,中國有佛教,盡管宗教和園林藝術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社會意識形態,兩者并無直接關系,但宗教的傳播和發展要借助包括園林在內的文學藝術形式和力量,而園林藝術也或多或少地反映人們的宗教生活。宗教對我國園林影響最大的是佛教,由于傳播佛教的需要,各地建寺成風,并形成一種與佛教密切相關的園林類型―寺廟園林。中世紀的歐洲,由于只有教會和僧侶掌握著經濟命脈和知識寶庫,因此寺院十分發達,園林在寺院中發展,并形成寺院式園林。在不同的宗教影響下形成了各自特色的宗教園林類型。園林藝術對宗教的傳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寺廟、教堂等宗教建筑及附屬園林不僅為宗教活動提供物質場所,也為宗教創造了一個神秘的氛圍,達到從心理上征服人的目的。
三、中西方園林藝術差異的意義
深入研究中西方園林藝術差異可以透過園林特點這一表面現象,使我們能更加深入了解中國和西方園林的造園史、園林藝術的本質特征,并充分感受到不同歷史、不同民族的審美意趣,人類文明的多元和多彩。在各種文化、文明互相交融沖擊的今天,有利于我們在造園、景觀設計時除弘揚自己的傳統文化外,還能更好地吸收和借鑒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成果來充實和提高自己的作品,使整個人類的園林文化顯得更加絢麗多彩。
結論:
終上所述,中西方園林藝術在風格、歷史、政治形態、宗教等很多方面都有不同,正是因為這些不同,才造就出了風格迥異的兩種園林形式,也為后人的研究帶來了很好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王向榮,林箐。西方現代景觀設計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2]、朱建寧,酈芷若。西方園林[M]。鄭州:河南科學基礎出版社,2002
[3]、林箐。法國勒諾特式園林的藝術成就及其對現代風景園林的影響[M]。北京林業大學,2005
[4]、針之谷鐘吉。西方造園變遷史[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1
[5]、華梅。人類服飾文化學[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
[6]、上海市戲曲學校中國服裝史研究組。中國歷代服飾[M]。上海:學林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