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大學生社會實踐自我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良好的團隊以及隊員團結合作的團隊精神是完成一項工作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
在前期準備工作中,面對紛繁復雜的與農村相關的政策文件,我們團隊成員根據自己的能力,進行了合理的分工,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順利的完成了前期的工作。為此次活動的順利的完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由于大家多是第一次參加“三下鄉”活動,經驗不足,在開展具體工作時,不但要開展政策的宣講、咨詢、解疑,還要與當地的鄉鎮領導、農民朋友開座談會、進行入戶調查等多項工作,大家顯得有些力不從心。但是大家并沒有退卻,而是發揮團結合作,互相學習,互相幫助的精神,各司其職,各盡其能,全身心的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在這種和諧的氛圍中,我們順利的完成了此次社會實踐活動。從這次活動中,我更加深刻的體會到了團隊的力量及團隊的重要性。
二、社會責任感是我們當代大學生必須具備的素質。
因此,我決定利用暑期的時間進行社會實踐。我實習的部門是東湖開發區勞動與社會保障局,時間是四周。前兩周我在勞動監察科實習。后兩周我在養老和失業保險待遇核定科實習。
勞動監察科主要負責有關勞動關系的事務,對外業務主要有勞動合同鑒證、辦理勞動就業證、勞動爭議處理。除此之外,通過各種行政手段,貫徹執行上級有關要求,對開發區的企業進行勞動用工監督和管理,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
勞動合同鑒證主要是為了規范勞動合同,進一步規范勞動用工關系,保障勞動者和用人單位的合法利益而辦理的一種認證手續。作為一種行政行為,勞動合同鑒證并不影響合同的效力。只要是符合勞動法的勞動用工合同,不管是否經過鑒證,都是受勞動法保護,有合法效力的合同。但是為了起到規范勞動合同的作用,建議還是將已簽定的勞動合同送到勞動行政機關鑒證,避免以后因勞動合同條款的不明晰造成的勞動爭議。所以,勞動合同鑒證從根本上來說是勞動行政部門對勞動合同的一種規范,以及從根本上杜絕勞動爭議的一種嘗試。
每個勞動者在初次就業的時候,就業單位都應依法為其辦理就業證。勞動就業證不僅是勞動者就業的證明,而且是在辦理失業保險等其他業務時必要的證件。所以在就業時辦理勞動就業證是非常重要的。
關鍵詞:大學生 社會實踐
一、當前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凸顯主要問題
1.實踐的形式還比較單一、內容針對性不強
當前,我國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內容和形式總體上還不夠理想,創新性不夠,少有突破。表現為形式陳舊、單一,內容蒼白、單調,走過場,效果不明顯等,不能給學生足夠的個性發展空間。從目前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現狀來看,很多實踐活動并不能真正與社會的實際需要相結合,出現了高校在活動設計與社會現實需求之間的脫節,造成了“兩張皮”的現象發生。
2.學生參與面不夠廣泛
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機會主要是學校安排的專業實習環節以及其他社會實踐活動,大學生自己安排的社會實踐活動。其中,學校安排的專業實習教學都是在正常的教學時間內,其他的社會實踐活動只有少數大學生才有機會參加。學生受益面過窄,只重視點而忽視面。
3.學生主動性發揮不夠充分
大學生社會實踐是以大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活動,因而必須充分發揮大學生的主動性,使之積極參與。但目前,學校與教師對學生應在社會實踐中做主人的意識缺乏,引導力度不足,總以為大學生在校期間的社會實踐應該更多是學校的事、老師的事,等待學校和老師安排差不多了,才安排大學生參與進來,組織者在活動開展之前就已把詳細方案交給學生,忽視了學生的能力培養和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只是讓大學生被動的參與。許多學生把實踐活動當成一項任務完成,因此,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特別是解決難題的機會少,得到的鍛煉也就少。
4.部分學校對大學生實踐的必要性認識不到位
高校是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具體組織者和實施者,其客觀資源的投入和主觀思想的重視直接影響社會實踐工作的狀況。當前,部分高校對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社會實踐的重要性和現實意義認識不夠,認為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只是思想教育的一種形式,而不是獨立的課程,因而沒有充分重視,沒有擺上學校工作的重要日程,更沒有切實抓緊、抓好,沒有實際的獎懲措施,激發和調動不起學校和大學生全面參與的積極性。
5. 大學生實踐的社會支持系統不完善
社會實踐的重要性在高校中已經得到廣大師生的認可,但整個社會的認同度并不高。社會對大學生社會實踐的重視程度不夠。社會實踐的直接參加者和最大受益者是大學生,但社會也有義務為這些未來的社會成員提供學習的平臺,使他們在進入社會后能迅速地融入社會,為社會創造財富、貢獻能力。但是現階段,很多管理者和教育者都未能深入地認識到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對大學生的巨大作用及對社會發展的深遠意義,對大學生實踐關注往往停留在口頭上或表面上,不能深入下去, 致使社會實踐活動多流于形式。
6.缺少良好的運作機制、保障機制和科學的管理制度
目前,由于各種原因,大學生社會實踐教育缺乏良好的運作機制,很多高校在進行社會實踐方面,處于一種零散的狀態,缺乏統一的規劃,帶有很大的隨意性和不確定性,組織、規范化程度較低。一些高校的社會實踐活動常常存在團委、學生處、院系等多頭管理“政出多門”的問題, 缺乏統一的協調和指導,組織形式不夠靈活,組織管理不夠系統全面。不能根據學生不同的知識結構、興趣愛好安排實踐活動。
二、深化與完善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對策
1.提高對大學生社會實踐意義的認識
要引導大學生充分認識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意義。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是高校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是我國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社會實踐是大學生知國情、社情、民情和理解、運用、升華理論的活動。大學生一直從一個校門到另校門,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機會較少,對國情、社情、民情知之甚少,缺乏創新精神,缺乏吃苦耐勞精神,對環境和社會的適應能力還較差,容易片面地認識問題、思想很不成熟。要引導大學生認識到,參加社會實踐的目的,主要是更多地了解社會、改造社會、對社會有所貢獻,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并從中獲得真知,增長才干,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總之,會實踐是大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2.建立統籌協調的組織領導機制
社會實踐是一門特殊課程,是學校與社會、教師與學生、書本與實踐的有機結合1。在推進大學生社會實踐的過程中,為保障實踐主體的廣泛參與,充分調動廣大學生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與企業和地方合作,同時爭取政府的支持,確保社會實踐的有序進行,高校要建立統籌性社會實踐工作領導小組,全面負責社會實踐的開展與建設問題。高校要成立統籌性社會實踐工作領導小組,使其成為社會實踐活動的常設機構,而非臨時建立的組織,全面負責社會實踐活動的有關工作。
3. 創新大學生的實踐模式
(1)以校園為載體,提高大學生的綜合能力
大學校園既是大學生學習的地方,也是他們生活、娛樂、交際、成長、自我展現的重要舞臺,蘊藏著豐富的社會實踐資源。在就業壓力和外部實習資源匱乏的環境下,校園應該也可以被開發成大學生社會實踐的載體,通過這個載體提高大學生的組織能力、管理能力和社會交際能力。以學校為載體的社會實踐主要可以采用如下的方法:一方面加強社團建設,積極吸引學生參與。大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參與社團活動,不僅能夠豐富和完善自己的興趣愛好,還能擴大人際交往、鍛煉社會活動能力,而且培養、鍛煉、提高了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質2。另一方面發揮大學生“三自”教育功能,增強實踐參與主動性。例如:建立學生宿舍自我管理委員會、學生伙食管理委員會、學生圖書管理委員會、校園文明崗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機構或組織。再一方面,大學生可以組織自己的服務機構(創業、交際服務等)。還可以自發組織的各種競賽及娛樂活動,培養領導、組織、協調等綜合能力。
(2) 創新實踐模式,堅持效益優先
一是積極組織嘗試市場化運作機制。本著“雙向受益、互利互惠”的工作理念,加強學校與地方合作、校企合作以及校校合作,拓展社會實踐平臺,豐富社會實踐內容。探索以項目合作、服務外包、簽訂協議等為主要形式的有償社會實踐,逐步建立社會實踐的市場化運作機制。二是推行社會實踐立項運作。建立社會實踐項目招標制度,通過學生組隊競標和個人競標的方式開展項目立項,對有特色、有創意、出成果的實踐項目在資金、政策、人力、物力等方面給予支持,最大限度地優化實踐資源配置,增強管理效能,推進學生社會實踐創新,提升社會實踐成效。
4. 健全保障機制
(l)資金保障方面
在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經費方面,學校應專門撥出“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專項經費”,并按時足額發放,切實保證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順利開展。經費來源主要是靠教育經費撥款,這一部分比較穩定,但目前來看單純依靠某一方的力量解決是不現實的,只有從多方面開拓渠道,尋求支持,注重實效,服務社會,才能使這一問題得到根本解決。要積極吸納社會資源,爭取各級政府和社會的支持,建立多種形式的投入保障機制。
(2)制度保障方面
完善的制度建設是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能夠順利進行的有力保障。加強制度建設,不僅有利于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持續穩定深入開展,也便于學校進行宏觀協調,規范管理。要把大學生社會實踐作為對高等學校辦學質量和水平評估考核的重要指標,納入高校黨的建設和教育教學評估體系;要制定行之有效的考核辦法和激勵機制,要建立多種形式的投入保障措施,建立社會實踐專項經費;要建立防御性的安全保障措施,規避風險,加強學生的自我防范意識。因此,高校要不斷建立、健全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相應政策和制度,從指導思想、方針原則、目標要求、形式內容、方法途徑、成績考評、時間要求、獎勵辦法、工作量計算、組織領導及有關政策都應做出明確規定,使活動有章可循,實現運行程序的規范化。
5.加強對社會實踐活動的考核和評價
建立規范、完善的社會實踐監控和考評制度,對社會實踐進行質量、活動經費、安全等方面監控,根據監控情況對大學生和帶隊教師和指導教師進行科學、合理、公平的考評,以避免社會實踐活動的盲目性和無拘束性,是很有必要的。要建立質量監控和考評制度,社會實踐活動應當與學生學分掛鉤,規定一定的學分要求,并把考核成績作為實踐課的成績,記入學生成績檔案,把社會實踐真正作為一門課程來抓,不完成者不能畢業;同時成立相應的實質性機構,負責這項工作的全程運作。通過完善的考核評價機制,對社會實踐的過程、效果、參與人員的表現、取得的成果進行科學的質和量的考評分析,促進社會實踐的不斷深化和完善。避免由于評價方法的老套單一,缺乏激勵性,挫傷部分學生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關鍵詞】高校教師 社會實踐活動 素質教育
一、社會實踐活動在大學生素質教育中的意義
1 社會實踐活動是理論聯系實際的最好形式
在高校的各門課程中,強調理論聯系實際,是一個帶有普遍性的基本學習原則,在學生的思想教育方面,尤為突出。理論說服,課堂教育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用事實說話。而社會實踐則為我們提供了理論教育進頭腦的最好形式,這是因為社會實踐是認識發生的源泉,要使人們的頭腦正確的反映客觀事物,產生對客觀事物的正確認識,就必須生活在那個事物的環境中,摸清它們的本質,掌握事物發展的規律。在實踐的基礎上,經過感性認識不斷上升為理性認識,進而指導實踐,符合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規律,也符合學生心理認識的發展過程。縮小了書本知識與實際的差距。只有密切聯系實際,面向社會,在社會實踐的大課堂里尋找熱點、難點問題答案。親身體會這些理論的正確性,真正實現理論教育的“進頭腦”,從而進一步調動大學生學習理論的積極主動性。
2 社會實踐活動是大學生自我教育的有效形式
當代大學生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參與意識強。但由于他們由學校到學校,由書本到書本,參與社會活動的機會少,容易產生一種失落感。而社會實踐活動接近了大學生與社會的距離,讓他們走出校園,接觸社會、走近工農,深入生產、生活第一線。在活動中,不僅增長了見識,提高了服務社會的本領,而且加深了對社會的認識,對國情、民情的了解,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理解,同時通過他們的觀察、培養了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去看待社會和人生的能力,增強了社會責任感,自覺地把自己的前途和祖國的富強,民族的復興緊緊聯系在一起,無形之中加強了他們立志成才,報效祖國的緊迫感和使命感。
3 社會實踐活動是大學生樹立正確自我評價尺度的途徑
從以往的經驗來看,大學生的教育局限于校內課堂,必然會導致學生的自我評價、自我定位脫離實際,往往高于社會現實,夸大自己在社會中的優越性,眼高手低,熱衷于干“大”事業。而社會實踐活動給他們提供了正視自己、正視現實的機會,從與別人的比較中了解自己,從別人的評價中認識自己。全心全意通過調研考察和與企業管理者的座談,或親身實踐,更加清晰地認識到了社會對人才素質的要求,明確了努力的方向。大學生在自我教育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對自己進行了科學的評價,正確的定位,克服了不切實際的“一廂情愿”。顯而易見,大學生經過社會實踐活動而形成的自我評價更能指導他們向既定目標邁進。社會實踐活動豐富和完善了大學生自我評價體系。
二、高校教師應遵循以下原則做好社會實踐活動
1 堅持社會實踐與專業特點和學生就業相結合
為切實發揮社會實踐活動服務社會的功能,高校教師在選擇活動項目、確定活動的具體內容時都應充分結合各自專業的特點,在聯系實踐用人單位時先征求用人單位意見,選擇他們需要的對口專業的學生,使學生能學以致用,將課本知識應用到實踐,在服務社會、服務他人的過程中鞏固所學的專業知識,加深對專業知識的理解,也為學生今后的就業提供一個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
2 堅持社會實踐與優秀學生干部、優秀團干部的培養相結合
為了增強學校學生會組織和團組織的凝聚力和影響力,培養高素質的學生干部和團干部隊伍,高校教師應重點選拔德才兼備的優秀學生干部、優秀團干部組成社會實踐服務隊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旨在通過社會實踐的廣闊舞臺加大培養優秀學生干部工作力度,帶動全體學生積極進取、全面發展,更好地發揮學校學生會組織和團組織的核心作用。
3 堅持社會實踐與高校教育教學工作相結合
在新形勢下,高校教育教學工作面臨很多新的情況,如何提高高校教育教學工作質量,加強學校師生的凝聚力和影響力,增強青年學生成長成才的功能,是高校教育工作中必須著力解決的問題。而抓好社會實踐活動,恰恰適應了這些青年學生學習成才、實現自身價值、服務社會、報效祖國的需求,并且對高校教師培養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4 堅持社會實踐與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求相結合
社會實踐活動每年之所以得以順利開展,取得實效,是因為社會實踐活動符合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切實為地方做出了貢獻,辦了實事。
三、做好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 加大宣傳力度、管理力度和研究力度
要努力加大社會實踐活動宣傳的深度和廣度,形成立體化的宣傳形式,在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取得成效的基礎上,加大社會輿論的宣傳,樹立起大學生的良好形象,使更多的學生從中受到教育;要建立健全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組織機構和管理制度,建立科學的組織、考核、獎勵等制度,保證活動規范有序地開展;要在組織開展好活動的基礎上加大對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調查研究力度,要研究新形勢下社會實踐活動的新內容、新載體,保證社會實踐活動長盛不衰、推陳出新。
2 圍繞素質教育,拓寬創新能力,并以此作為社會實踐活動的主題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確立,大學生正走向自主擇業,他們的危機意識、成才意識也越來越強烈,在高校出現了目前的學習熱、考研熱。同時,實踐技能等綜合素質的提高也成為大學生們的自我追求。各高校教師在指導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的同時,更應注重對大學生藝術、社交、個性、科技、特殊技能等方面的培養,以全面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只有這樣,才能調動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積極性,也才能將社會實踐活動持久深入地開展下去。
3 圍繞社會熱點、難點問題,加大社會實踐活動的針對性
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要取得實效、要得到社會的認同、要產生較大的社會影響,就必須針對社會急需的或存在的熱點、難點問題開展工作。只有具有時代性、針對性的社會實踐活動,才能廣受社會各界的歡迎。
4 基地建設是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深化的保證
1 大學生社會實踐的重要意義
社會實踐是人們能動地改造客觀世界的感性物質活動。大學生社會實踐是指大學生以專業知識學習為主,將理論同實際有機聯系,有目標、分步驟地接觸社會生活實際,盡可能的了解社會現狀,同時為社會建設做出貢獻的一系列實踐活動。大學生社會實踐已經成為我國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組織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是改進和加強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當前高等教育改革的一個重大課題,它關系到培養人才的素質、國家的前途和命運。
1.1 社會實踐是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途徑
積極主動的參加社會實踐,將理論與實踐進行有機結合,是當代大學生成長成材的重要途徑。
大學生社會實踐包含有兩層意思。一是既要注重在學校中從課堂和書本里學習文化知識,又要注意到社會中通過實踐去學習,要利用盡可能多的方式接觸了解社會,積極參加社會活動。二是鼓勵大學生在畢業之后更加注重到實踐中、到基層去學習、奮斗。大學生通過課堂學習獲得了許多知識,但在工作中仍需磨練自己的思想、意志和品格,鍛煉自己的實際工作能力,使獲得的知識在實際工作中進一步深化、提高,保持不斷學習、不斷實踐的動力,從而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抱負。
1.2 社會實踐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
大學生通過社會實踐活動更多的接觸到實際的社會生活,對社會現狀有了生動、實際、具體的認識,再經過不斷學習和思考的過程,就能更加容易地得出相對正確的結論。
社會實踐能夠比較充分的調動大學生自身內在的積極因素,開展自我教育。社會實踐把大學生從學校的有限范圍引向社會的廣闊領域,生動的現實生活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豐富多彩的內容,使大學生變成自我教育的主體,大大強化了自我教育的效果。大學生從象牙塔走向社會,廣泛地和社會各方面接觸,不斷開闊視野、獲取信息、活躍思想,使其在社會實踐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有效地進行自我教育。
1.3 社會實踐是不斷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要趨勢
大學生社會實踐,是聯系高校與社會的中介、橋梁和紐帶,因此要把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主動性和實操能力的培養提高到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高度來認識。組織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將教育教學與社會經濟發展相結合,可以促使高校擺脫封閉式的辦學模式,把蘊藏在高校中的智力優勢和巨大潛力充分挖掘出來。
綜上,大學生社會實踐的重要意義,在于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全局與戰略高度,按照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前進的客觀規律,培養符合時代標準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2 大學生社會實踐的特點
長期以來的實踐經驗證明,社會實踐不僅僅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開辟了一條有效的途徑,更彌補了單一的課堂教學形式的不足,充實了大學生的閱歷,拓寬了大學生的眼界,鍛煉了大學生在工作中的實操能力,使大學生全方位的素質得到了顯著的提升。同時,組織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還充分發揮了高校在人才和智力方面的優勢,也發揮了大學生自身的特長,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大學生社會實踐主要具有以下四個特點:①主動性作用。大學生和社會都有積極的愿望和要求,并且可以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更好地發揮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②針對性教育。大學生可以帶著各種問題,結合理論學習,到現實中尋找答案,得到有針對性的教育效果。③綜合性鍛煉。大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覺悟、知識、能力都會得到鍛煉和提高。④社會性效益。社會實踐不僅有益于大學生的健康成長,而且對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都會產生積極的作用。
因此,大學生社會實踐只有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與經濟發展相協調、與教育改革相適應,才能長期有效地開展下去,經受住歷史的檢驗。
3 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原則
高校組織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應當遵循以下原則:
3.1 加強指導。高校要根據培養目標對大學生社會實踐進行指導。脫離有針對性的培養,沒有明確的人才培養規格,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就失去了其在教育引導上所能發揮的作用。因此,高校要把組織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作為培養學生的一項重要工作,切實加強領導。教學、科研和學生工作等部門應共同對大學生社會實踐工作做出統籌安排,制訂必要的制度。高校應從教育事業費中撥出一定的經費作為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費用。要動員專業教師積極同大學生一起參加社會實踐。
3.2 豐富層次。根據大學生專業領域、年級劃分的特點,采取不同的實踐內容和方法,提出不同的要求。針對不同專業大學生分別開展社會考察、技術服務、統計調研、志愿服務、支教扶貧等各類社會實踐活動。大學生在低年級時,組織認知性社會實踐活動,主要目的是了解國情,樹立理想;在高年級,組織專業性的社會實踐活動,主要用所學知識為社會服務,提高實際工作能力。
3.3 形式多樣。大學生社會實踐要采用多種形式,合理布局。要使社會實踐活動既有深度、又有廣度,活動方式上要多樣,可承擔具體項目,例如社會考察、志愿服務;組織形式上要靈活,可集體組織,可自愿結合,也可獨立開展;布局上要合理,辦實事、見效快的活動可多到亟待發展的地區進行,打基礎、見效慢的活動可多到發達地區展開,高年級學生可以立項開展社會實踐,低年級學生可以以調研考察為主。
3.4 制度明確。首先,調整擴充教學內容,把社會實踐列入教學計劃,從教學制度上明確,將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經歷折算學分,其在社會實踐中的表現、成果可記入檔案,作為評選優秀先進的重要參考條件;教師參與社會實踐的時間計入工作量,并作為晉升職務的條件等。其次,進一步推進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的建立和完善,是社會實踐經常化、制度化的保證。在社會實踐基地建設過程中,高校應結合培養方向與實踐基地建立長期固定聯系,把大學生社會實踐、實習、科研、就業與用人單位的需求相結合,將社會實踐基地拓展為大學生實習基地、教學科研實驗基地、科技服務基地。
3.5 互利共贏。實現學校和接收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單位雙方互利共贏。學校能在有限的經費條件下,通過同社會實踐接收單位的共同努力,完成大學生社會實踐教育的任務和目標,還能及時調整人才培養的方向與社會的實際需求相匹配。接收單位可以借助大學生的實踐、技術服務,解決日常管理、生產、經營中遇到的實際問題。這種互利共贏是當前大學生社會實踐所追求的目標。
4 對大學生社會實踐工作的展望
【關鍵詞】大學生 社會實踐 榜樣作用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6-0038-02
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而大學生處于人生起步階段,既要注重增長才干,又要注重培養優良品德,解決好立身做人的問題,為今后服務人民、回報社會奠定堅實的基礎,所以大學生的教育顯得尤為重要。特別是現今在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一些消極現象如理想信念虛無化、政治觀念淡漠化、行為習慣功利化、人際關系庸俗化、個人生活物欲化等或顯性或隱性地影響著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加之網絡時代獲取信息的方便快捷,大學生群體中不乏價值標準多樣化、人生目標虛無化、榜樣選擇自主化的現象。所以,如何增強教育的吸引力、導向性、有效性,顯得尤為重要。
榜樣示范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也是新時期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徑。通過樹立和宣傳大學生典型的高尚品行、模范行為和卓越成就,感召和帶動著大學生發現自身的不足,激勵著大學生的自尊心和進取心,以引起大學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鳴,使大學生進行思考、比較模仿和學習。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把抽象的說理教育變成生動的形象教育,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榜樣的可親、可愛、可信,把抽象的道德規范和高深的政治思想原理具體化、人格化,使大學生的教育工作更有吸引力、導向性、有效性,從而引導大學生健康成長成才。
大學生社會實踐是在校學生利用假期或課余時間,通過開展社會調研、科技普及、公益幫扶、文體活動等形式,深入社會,了解國情,接受教育和鍛煉,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服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是促進學生全面成才的有效途徑。大學生在實踐中堅定理想信念、磨煉意志品質、增長才干本領,這為大學生先進典型培育創設良好環境。此外,社會實踐也是一個展現自身才能的平臺,大學生中的典型分子可以在其中充分展現自身才華,發揮自身的榜樣作用,傳遞正能量,減少社會負面現象及非主流校園文化的影響。
一 社會實踐在大學生榜樣培養中的作用
1.有利于大學生了解國情、民情,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
大學時期是形成良好思想道德品質的關鍵時期,大學生中的優秀分子,只有思想政治素質過硬才能成為大家學習的榜樣。認識論認為,人的正確思想只能在社會實踐中形成和發展,因此社會實踐對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大學生通過社會調查、勤工助學、志愿服務等實踐走向社會,使他們更深入地認識國情、了解社會現狀、親身體驗社會變化,增強自身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踏著人生社會的實際說話”,“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在青年時期進行的系統的社會調查活動,為他日后成就偉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的這種社會實踐的模式是當代大學生學習的典范。所以,高校應充分發揮社會實踐的育人功能,加強大學生社會實踐,培養出關注民生、思考社會、了解國情的優秀大學生。
2.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我國高等教育的任務和目的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所以高校在培養學生時就必須注意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相結合。高校中的典型分子應該富有創新精神和良好實踐能力的結合體。社會實踐是提高大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社會實踐給了大學生充分展示自我的發展空間,給了大學生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的平臺。
在校園的環境中,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相對較低,而在社會實踐中更能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大學生在校期間,所要經歷的系列社會實踐沒有固定的模式,也沒有固定的場所和對象,學生面對的是一個比較開放的環境以及不斷變化的對象,特別是在面對尖銳而又艱巨的問題時,需要學生開動腦筋,靈活運用課堂所學知識,提出創新、可行的方法解決問題,可以很好地提高大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
3.有利于大學生全面地認識自我,提升大學生心理素質,增強適應能力
自我意識是個體在社會實踐中形成、發展起來的,在個體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學生在社會實踐過程中,不斷發揮主觀能動性,在積極探索、實踐如“我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我能做些什么”“我將來要做怎樣一個人”等人生課題的過程中不斷完善自我。大學是個體社會化的重要階段,大學生在大學期間不僅要學習理論知識,同時應在社會實踐中廣泛接觸、了解社會,不斷動腦、動手,逐步培養自己的敬業精神和社會責任感以及獨立處理問題、獨立生活的能力,學會與人相處,學會做人、做事。在培養和鍛煉自身實際工作能力的同時可以有效發現自身存在的不足并及時改進提高,使大學生全面認識自我、提升自我,以適應社會的需要。
社會實踐還能提高大學生的情緒管理能力,磨煉大學生的意志和品格,使其更加堅強和堅韌,在實踐中增加受挫經驗,提高耐挫能力、優化人格、提升心理素質。
二 社會實踐在大學生榜樣作用發揮中的意義
1.社會實踐是大學生先進分子發揮榜樣作用很好的渠道
當代大學生缺乏社會經驗和閱歷,如何有效地在社會實踐中提升自身的能力,很多大學生頗為迷茫,模仿他人行為就成為其重要的學習方式,這就需要一個榜樣,特別是經社會實踐鍛煉、成長起來的先進典型,這為榜樣作用的發揮提供了良好的契機。大學生中的典型分子在社會實踐中表現出高尚品行、模范行為和卓越成就,感召和帶動著人們發現自身的不足,激勵著大學生的自尊心和進取心,以引起大學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鳴,使大學生進行思考、比較模仿和學習。
此外,社會實踐是大學生展現自身能力很好的平臺,國家、省市、院校均進行著大學生社會實踐的評選、評優,選拔和表彰他們中的先進分子。同時,網絡媒體熱衷于對其中的優秀團隊、先進事跡進行報道,可使榜樣的先進事跡在短時間得到宣傳,充分發揮了榜樣的示范作用、輻射效應。
2.社會實踐在先進事跡發揚、傳承中的作用
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特別是志愿服務、環保宣傳等公益幫扶活動,由于活動目標明確,活動效果可預見,特別是身邊有這樣的榜樣存在時,大學生會積極關注,并樂于投身其中,而使其中的正能量通過系列實踐活動得到發揚和傳承。如華中農業大學“本禹志愿服務隊”,是以曾經就讀于這所大學的中國十大杰出青年、中國十大杰出志愿者徐本禹名字命名的一支志愿服務團隊。多年來他們薪火相傳,成員現已達1200多人,以持續扎實的行動服務基層群眾,取得顯著成效,涌現出一大批優秀志愿者,并獲得中國青年志愿者優秀集體等稱號。在中國青年志愿者行動實施20周年暨第28個國際志愿者日之際,給華中農業大學“本禹志愿服務隊”回信,肯定他們在服務他人、奉獻社會中取得的成績和進步,并勉勵廣大青年“以青想,用實際行動為實現中國夢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三 結束語
由于社會處于轉型期,榜樣自身感召力的下降,榜樣的宣傳與傳播方式的失誤使榜樣脫離現實等方面原因,當前榜樣示范效應呈弱化趨勢,受眾對榜樣認同度下降。但通過社會實踐的方式在大學生中樹立的先進典范,學生能真切地感受到榜樣的可親、可愛、可信,在學生中具有良好的示范效應,潛移默化中帶動身邊同學一起成長、成才。
參考文獻
[關鍵詞]社會實踐心理健康教育實效性
人的素質包括心理素質、生理素質和社會文化素質三個方面,其中心理素質是人的素質結構中的核心因素。心理教育是指良好的心理素質的培養與心理疾病防治教育。大學生正處于理想信念成型期,思想活躍,自尊意識突出,成才愿望強烈,當今對大學生素質的要求是全方位的,不僅要具有較高的學識水平和道德水準,而且還要求具有與時展相一致的良好的心理素質。據專門針對“90”后大學生進行的一項調查報告顯示,大多數“90”大學生的心理素質較弱,尤其是抗壓能力,明顯不足。如何改變“90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使其早日完成社會化的過程已經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社會實踐是大學生養成健康心理的重要途徑之一,滿足“90后”大學生對社會的向往,在大學生就讀期間合理的安排他們進行社會實踐,讓大學生走出校園,了解社會、適應社會、融入社會,減少因自身理想與具體現實的差距導致的心理落差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方法之一。
一、“90后”大學生心理困境的主要表現及原因分析
(一)個體情緒障礙
大學生常見的個體情緒障礙主要有焦慮、抑郁、虛榮嫉妒。“90后”大學生成長在改革開放后經濟得到快速發展,網絡信息化使得東西方意識形態和價值觀交匯碰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社會轉型期。生活節奏的日益加快,相互競爭的激烈,信息量的膨脹讓家長在家庭教育中沒有正確引導他們正確看待社會的一系列現象,他們心理和社會性發展的不成熟,讓他們在巨大的學業壓力、就業壓力下產生了困惑、迷惘、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和爭強好勝&過分注重榮譽、名望和贊美或者心胸狹隘、自私自利、斤斤計較的不良個性,而一些認知上的偏差則導致虛榮和嫉妒心理。以上這些導致部分“90后”大學生在人格發展方面出現缺陷常見的有自卑、拖拉、魯莽、孤僻、抑郁、狹隘、冷漠、虛榮、焦慮、自我中心、沖動和脆弱等。
(二)人際交往障礙
人際關系可能是“90”后大學生中最為普遍的一種心理障礙,他們在迫切希望交往得到友誼的同時,對于人際交往的黃金法則卻一無所知。由于“90后”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從小在關愛中長大,加之現在人們普遍的溝通減少,使他們缺乏與同齡人的直接接觸和磨合經歷。但他們從五湖四海聚到一個學校、一個班級、一個宿舍時不免產生一些列的摩擦。而這些摩擦很有可能給一些心理素質較差的大學生帶來一定的不良影響。我們發現一些“90后”大學生踏著鐘聲進出課堂回到宿舍不聲不響互聯網上傾訴衷腸,這些學生往往、存在一定的社交恐懼,如害怕與人接觸、害怕在公共場合說話等。
(三)心理承受脆弱,存在就業焦慮孤獨感和自卑感
人們認為“90”后似乎沒有什么責任感,實際上他們的責任觀念還是比較強的,他們半數以上、能夠比較好地理解“責任”的概念,敢于承擔責任。而他們入學之際正逢大學擴招一代畢業及金融危機,造成大學生的就業率下滑,加之新生處于角色轉變過程中,從以往熟悉的環境轉換到陌生的地方,遠離了朝夕相處的親人和朋友,產生的孤獨感及不明確個人目標,讓他們感到非常失落,進而產生強烈的自卑,心理承受力下降,并不樂觀的就業率也無形中增加了“90后”大學生的就業焦慮感。
二、社會實踐在“90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實效性
把社會實踐與心理教育有機結合,對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促進人才的健康成長至關重要。“90后”大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主動了解社會,正確認識社會,從而不斷調整自己的態度、行為,擺正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提高適應社會的能力。通過社會實踐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取得以下幾方面的實效:
(一)社會實踐有助于“90后”大學生自我評價能力的提高
公正客觀的自我評價是大學生正確認識自我,樹立良好的社會心理的前提條件。自我評價的核心是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問題。評價的主體必須完整而準確的了解個人與社會的情況,并在此基礎上形成個人與社會的關系的初步理論判斷,并對這個理論假設進行檢驗,在檢驗的過程中不斷調整自己的判斷。而大學生檢驗的唯一途徑就是社會實踐。通過社會實踐,檢驗個人與社會關系的理論假設的正確與否,在不斷的實踐,修正理論假設,再實踐、再修正。理論假設的過程中,學生的自我評價才會是公正客觀的,學生的自我評價能力也就會提高。
(二)社會實踐有助于提高“90后”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
人際交往能力是“90后”大學生心理健康標準之一。而校園環境的獨特性,使得部分“90后”大學生追求的是個性的張揚,對人際交往觀念的淡薄,但社會生活卻是建立在人際交往的基礎上的,人際交往能力匱乏的大學生在走上社會以后必然將無法適應社會,陷入心理困境。校內、班級內、寢室內與同學的不斷接觸和學習是提高與同齡人交往的能力。通過社會實踐學生將自己置身于一個與多個年齡階段、多個社會群體的相互交流,積累人際知識,豐富交往經驗,掌握溝通技能,樹立良好的團隊精神和群體意識。
(三)社會實踐有助于“90后”大學生對自信心的培養
“90后”進入大學后,自信心不足的現象相當普遍,為培養大學生良好的自信心,許多高校采用了心理療法,但經過分析學生自信心不足現象產生的根本原因是他們不清楚社會的人才需求情況,和自己的努力方向。沒有目標,便產生了不自信。因此社會實踐在大學生自信心培養中有非常好的實際作用,組要體現在三方面:一是有利于克服學生對社會的恐懼心理。學生在社會實踐中了解到這個社會的需要,從而使其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進行針對性的準備。二是有利于增強大學生的成就感。社會實踐的收獲對學生來說是一筆財富,這筆財富會讓大學生產生一種成就感。三是社會實踐有助于培養學生戰勝困難的意志和毅力。如果社會實踐的組織者能成功的幫助學生克服實踐遇到難題,戰勝困難,這將極有利于讓學生在社會實踐中恢復和增強自信心。
(四)社會實踐有助于大學生社會適應力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
培養和引導學生樹立起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一方面需要對學生進行心理上的引導,另一方面讓學生通過參加社會實踐,在社會實踐中來培養和強化自己的社會責任感。通過對社會的了解,學生將自己的社會責任感具體化,從而為自己找到一個現實性非常強的目標。目標的具體化,達到目標的行為方式的具體化,實現社會責任感的行為方式也具體化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建立在完全現實的基礎之上。
三、發揮社會實踐在心理教育中實效性的途徑
社會實踐是“90后”大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重要載體,發揮其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實效性是一項長期、系統的工程。
(一)確保“三個到位”,完善支撐體系
首先,思想認識到位。各高校應全面分析和把握“90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新情況、新問題,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加強社會實踐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其次,組織領導到位。學校心理輔導中心,二級學院、系部心理輔導員,各班級心理委員,形成三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網絡體系,把握“90后”大學生的特點安排實踐及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最后,資金投入到位。學校加大資金投入的力度,提供專項的經費和物質保障,為組織社會實踐活動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奠定物質基礎。
(二)建立“三項制度”,健全工作體制
高校應建立起由寢室、班級、學院、學校組成的四級網絡心理危機發現、監控及干預制度,建立信息交流制度、信息報送制度。健全工作體制的同時對不同心理問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設立不同的心理健康興趣小組,在前期學習討論的基礎上,找到社會實踐結合點,給學生走出校園,走進社會需找答案的機會,讓他們重建信心,解決心理問題。
(三)培養“三支隊伍”,推進隊伍建設
重點建設心理咨詢專業隊伍、學生工作干部心理輔導員隊伍、班級心理委員隊伍,力求建成一支專兼結合、專業互補、相對穩定、素質較高,既有專業知識又有創新思維的工作隊伍,在宣傳心理健康知識,開展相關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時,組織多種形式的社會實踐及戶外團體活動,使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步走上科學化、規范化、專業化的發展道路。
(四)突出“三個結合”,拓展實施途徑
社會實踐結合心理教育工作要圍繞“情、理、行”開展,而且要求“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因此,在社會實踐活動過程中結合大學生心理教育工作,加強積極的情感因素非常重要。其實,“情、理、行”是相互聯系的,它們在大學生心理教育中各有其作用,三者不可偏廢:通情才能達理,明理才能促行,導行才能深化;只有情、理、行相結合的整體威力貫穿于大學教育的始終,大學生心理教育工作才能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最佳效果。
總之,社會實踐結合心理教育工作作為培養學生成才的有效方式,可以鍛煉大學生的意志品質 提高大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促進大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全面發展目標的實現。因此在調適大學生心理、引導大學生心理健康中。要進一步鞏固和深化社會實踐成果 切實提升實踐育人功效,必須進一步開展系統深入的研究和實踐,積極探索,勇于創新,整合和利用學校已有的資源和優勢,建立一整套實用、有效的結合機制,發揮優勢,不斷創新實踐的內容和形式 拓寬社會實踐的活動渠道,吸引“90后”學生參與其中,實現通過社會實踐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王恒亮.宋華明.論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德育功能及其發揮[J].現代教育論叢,2008,(5).
[2]許林敏,王夢倩,胡海山.新時期大學生社會實踐育人功能初探[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8,(28).
[3]王恒亮.宋華明.論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德育功能及其發揮[J].現代教育論叢,2008,(5).
關鍵詞:實踐觀 大學生 社會實踐
作為我黨的優良傳統,提倡理論聯系實際、理論教育和實踐教育相結合是實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根本方針。通過參加社會實踐,逐步接受社會生活的方式、規范與準則,深化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認識,增強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顯得尤為重要。本文試圖在實踐論的觀照下,考察大學生社會實踐問題的缺失,提出思考,探尋對策。
一、正確認識實踐,奠定社會適應的良好基礎
對人性的闡述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把人性置“社會關系”,“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1。二是把人性歸為“自由自覺的活動”即勞動或實踐,“一個種的全部特性、種的類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動的性質,而人的類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 2。兩個方面契合在實踐上。每個人都必然置身于社會關系中,由于人的個性不同,人與人之間,既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既相互競爭又相互合作,這是不爭的事實。改變自己也是改變環境,目的都在于達到適應環境、適應社會,對當下青年學生而言主要是對人際關系的適應。人際關系不是上天賦予的,也不是由他人所創設的,而是自己在實踐中逐步形成的。
二、實踐觀中科學的大學生社會實踐
(一)的實踐觀中的大學生社會實踐。
綜觀的實踐觀,我們不難發現,其核心就是把實踐引入馬克思理論體系。可以說,實踐的觀點不僅是認識論最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還是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的基礎,從而構成了整個哲學理論的基礎。不言而喻,實踐觀的根本目的在于改造世界,而不在于解釋世界,但需要澄清的是,它并不否認解釋世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相反,它還認為科學地解釋世界是改變世界的必要前提。談到這,不妨讓我們聯系現階段的大學生社會實踐。我們的大學生社會實踐可以說僅僅停留在用所學知識聯系現實社會實際,在社會實踐中進一步加深和鞏固已學知識的層面上。人們通過改造客觀世界,改變周圍的環境,同時也改變著人的自身。可知,我們不僅要看重社會實踐在人的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更要看到人在實踐中的自覺能動性。脫離了大學生內在需要的社會實踐,注定了是不能影響和促進大學生全方面發展的。
(二)實踐觀對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啟示。
以理論來看,實踐是人的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方式。如今,人們都承認實踐的重要性,但忽視實踐性原則決定性作用的客觀性又在大多數人的思想中廣泛存在。事實上,透過實踐觀,我們可以看到馬克思并不是把人的實踐看成是外在認識的,而將其看作是人類認識活動的前提和基礎。在馬克思看來,實踐原則是唯物主義的內在要求,堅持客觀性必然是要堅持實踐性的。因此,這為在現實困境中繼續堅持和大力開展大學生社會實踐打下了堅實基礎。
實踐是主體見之于客體的雙向的對象性活動。馬克思曾指出,“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要來建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并且懂得處處都把內在的尺度運用于對象”。這里“種的尺度”是指客體的規律和本質,而“內在的尺度”即體現了主體的需要和目的。由此可見,只有符合客體規律和主體需要的實踐才是符合人之本性的實踐,才是真正的的實踐。
三、構建大學生自身的身心和諧,離不開自律與他律的統一,兩者缺一不可、相輔相成
構建大學生和諧身心是一個長期的動態過程,要緊緊依靠行為主體以使命感、責任感為基礎的自我約束和自我管理,即自律。同時,還必須以他律作為保證。他律既包括相應的制度約束,又包括社會輿論的壓力等。自律是他律的本體基礎,他律是自律的引導機制,他律可以有效地促進自律,而普遍的自律又營造了一個有力的他律氛圍。大學生已經處于成人階段,有自己獨特的思想觀念,個體行為也具有相對獨立性,客觀上要求他們必須確立自律意識。
四、深刻理解實踐,明確適應社會的根本要求
社會適應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是一個動態的漸進過程,最終起作用的方式是自律,包含了人們應有的自我監督意識和自我控制能力。在實踐中養成自我監督、自我調節、自我約束、自我控制的習慣,是社會適應的關鍵所在。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協調自己與社會的關系,需要自我約束自覺地將自己的行為加以規范。首先控制你自己,然后你才能“控制”其它。一旦失去自律自制,別人就會輕易將他擊敗。“具有較高心理適應性的人應該對環境變化持有積極靈活的態度,能夠主動調整自身的身心,在現實生活環境中保持一種良好的有效的生存狀態。”3種各樣的人和事,真善美、假丑惡混雜在一起,大學生畢業踏入社會,面對全新的工作環境、復雜多變的人際關系、難以想像的各種變化,以積極的態度、健康的心態泰然處之,不會忙亂而無所適從。人是從勞動實踐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是社會實踐的存在物。在實踐中總有人們尚未認識和加以利用的東西,將牽引著人們走向實踐的深處。我們應當以實踐觀為指導,引領青年學生融合到社會實踐中,影響環境改變自我,使思想、心理、行為符合社會規范,與社會的需要達到和諧與統一,凸顯人性、張揚個性,并使實踐的未來意識盡顯其中,在社會適應的路途中通達無阻。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關鍵詞:社會實踐;護生;心理素質
一、社會實踐與護生心理素質的關系
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是指按照高等教育目標的要求,對在校大學生進行的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地深入實際、深入社會、充分發揮大學生主體作用,主要依靠社會力量完成的一項貫徹教育方針,是全面推進素質培養的教育活動。對大學生而言,心理素質是其他素質發展的基礎,是全面發展的基本要求。作為護理專業大學生,護生必須具備良好的職業素質才能勝任護理工作,進而更好地為病人服務。護士的職業心理素質是指護士從事護理工作時心理能力的綜合及穩定的心理特征包括護士的認知能力、情緒素質、意志品質、社會適應能力、創新能力、角色意識、協作能力等。在心理素質的培養過程中,實踐是促進大學生知行統一的重要途徑。人的心理是按照知、情、意的過程發展的,心理素質的培養往往是以“知”為開端,以“行”為終端,而社會實踐則是把大學生對心理素質的認識轉化為相應的行為習慣的必不可少的環節。教育部在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指出,今后本科生畢業之前,須累計參加至少4周社會實踐活動,以期實現學思結合、知行統一。全面審視并科學組織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對于促進護生心理發展,提高職業心理素質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社會實踐對于培養護生心理素質的作用
(一)社會實踐有助于提高護生的認知能力
護生必須具備良好的認知能力,通過對病人各項生理指標、臨床癥狀及指征、行為反應等的觀察,了解病人的病情狀況及變化。這種能力的提高,必須在實踐中獲得。通過社會實踐,讓護生走出課堂,深入生活、深入社會。從專業角度和實際生活出發,觀察社會、去分析、去思考,去判斷真與假、好與壞、正確地認識他人、分析社會的各種關系。從而能夠提高認知能力,進而將這種能力運用在工作中,去隨時觀察病人的表現、掌握病人的心理狀態,洞悉病人的需求。
(二)社會實踐有利于健全護士的社會適應能力
護士始終處于護患關系的中心,是連接各種復雜人際關系的紐帶,職業屬性要求護士應具備較健全的社會適應能力。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成為護生接觸社會的橋梁。在社會實踐中,通過與不同個性、不同職業、不同年齡的社會人群的聯系,可以培養護士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可以使護生重新認識自己,評估自己,尋找與社會期望角色的差距,并進行調整。今后在工作中,可以與不同年齡、層次、個性的患者交往,采取因人而異的溝通技巧。護生在社會實踐中親身體驗到工作的艱難與成就,能夠喚起強烈的內心共鳴,促進自己適應將來的社會角色。
(三)社會實踐有利于塑造大學生的良好意志品質
護理工作繁忙、多變、瑣碎,在護理工作中,要求護士具備良好的意志品質。個體的意志由脆弱到堅強的轉化必須通過實踐活動的具體化過程,在磨煉中的得以實現。堅強的意志雖然與先天的氣質有關,但更多地依賴于后天的環境和鍛煉,社會實踐正好給護生提供了很好的磨煉機會。大學生都是從高中直接升入大學,缺乏對社會的了解,缺乏必要的實踐鍛煉。社會實踐可以讓護生在同服務對象的接觸中,在工作的相互聯系中,在待人處事過程中,在克服困難的實踐活動中培養自覺性、果斷性、堅韌性和自制性等良好的意志品質。
(四)社會實踐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意識
新醫科的發展,要求護生具備創新意識,這樣才能適應為了信息化時代護理工作的要求。創新教育是未來社會對教育提出的時代要求,創新意識的培養是創新教育的核心。而創新意識的培養需要具體的實踐活動作為載體,實踐是創造的源泉。社會實踐一方面可以為護生提供創造的對象,實踐中所產生問題,則可以使學生產生創造的動機;另一方面,護生通過親身實踐,能夠使創新思維的結果外化,學生在看到自己創新成果的同時,也體驗到了創新的樂趣,從而進一步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
(五)社會實踐有利于完善護生的角色意識
護生在就業前,社會角色比較單一,而一旦成為護士,就要面臨的角色的轉變,還要善于扮演多種角色,學會體恤各類患者的病痛。如面對兒童患者,要做一名愛護幼兒的長輩;面對老人,要做好敬老的晚輩;面對痛苦的患者,要做一名給予其勸導和寬慰的開導者。護生在實踐活動中可以從社會的“旁觀者”“觀察者”變為“參與者”“主人翁”。通過社會實踐,大學生投入與不同的社會領域,體驗不同的社會角色,使他們從自我狹隘的天地里走向社會體系中,從而能夠認識自己在社會中自己所處的位置,適應多種角色的轉變。其次,護生正處于青年初期,這一階段是生理發展走向成熟而心理發展未完全成熟的階段,自我意識還不穩定。而大學生自我意識的確立、情感的體驗,性格的養成需要以實踐活動作為載體。護生通過社會實踐,將法律制度、道德規范、價值觀念等內化為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另一方面,個體內化的信息接收實踐的檢驗,逐步確立良好的角色意識,理性地確立自己的社會坐標點。
(六)社會實踐有利于提高護生的協作精神
護理工作貫穿患者入院至康復出院的全過程,但是患者的康復,依靠任何單一學科不可能單獨完成。因此護士應具備良好的協作精神,圍繞“病人為中心”這一目標,和醫生、醫技科室人員、管理人員密切配合、團結協作。大學生在校內也存在著小范圍的協作關系,但與社會協作相比大學內的協作要簡單得多。社會實踐活動涉及的范圍比大學校園內要廣,接觸的人員也比校園內復雜,這就促使大學生必須加強協作精神,相互合作才能圓滿完成社會實踐的各項任務。從而學習如何與合作伙伴溝通、如何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