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職語文教育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提高教師的審美素養
教師在教學中應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加強審美方面的修養,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更好地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教師應具備較高的文化素養,保證自身能夠在課堂上準確把握語言的美、意象的美等,讓學生能夠更好地體會到文章的意蘊。教師應每天堅持閱讀,不斷積累文學知識,加強自身的語感。同時應注意提高自身運用語言的能力,在教學中做到語言規范、表達形象生動、節奏控制得當。講課時在準確的基礎上,盡量做到妙語連珠,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讓學生充分感受到語文的魅力。
二、采用多樣化教學方法
教師在教學中應不斷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豐富教學的形式,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創設美的環境,讓學生能夠更好地體會語文的美。如教師在教學中可以聲情并茂的為學生閱讀文章,為學生創造出文章中描述的審美情境。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賞析的角度品味作品,讓自己充分融入作品中,感受作品的內涵。并且學生在賞析過程中,能夠充分調動自己的想象力,能夠更有效的體會教師通過語言創設出的美育情境。同時教師在教學中應注意通過文字中的形象引導學生感知美。語文教學中很多形象都是反映社會的,學生在學習中直接會受到來自文學作品對自身精神世界的影響。文學中塑造的形象都具有可感性,學生在學習時通過這些形象感受到其中的美。教師在教學中應尊重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作用,并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根據文章的特點,引導學生能夠準確的對文章中的想象進行捕捉和分析,教師可以通過生動的語言為學生描述作品,然后讓學生感知美,并逐漸積累對美的對象的分析方法,使得學生能夠更深刻的理解文章并作出相應審美價值的評價,讓學生能夠體悟更多的東西。如在講解《雨中登泰山》時,教師可以先通過多媒體為學生展示一些關于泰山風景的圖片和視頻,讓學生直觀感受泰山的美,然后再讓學生通過閱讀結合自己的想象,來體會文章中描述的場景,并通過分析“目視而腳不隨”、“懸崖棱蹭”等詞句,體會文章作者敢于攀登、不怕困難的精神,同時也啟迪了學生勇往直前的生活哲理。通過感知文章中描述的形象的美,進而感知文章的內涵美,使得學生逐漸將身心融入到美的意境中,讓學生能夠體會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思想內涵,并樹立學生追求美的意識。同時教師在教學中還可以適當融入一些生活元素,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教學情境,促進學生美好的情感體驗。如在講解《蒹葭》時,教師可以在上課前給學生播放一首《在水一方》,并通過多媒體播放出歌詞,教師可以讓會唱的學生主動唱幾句,調動起學生的情緒,讓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中。教師可以趁機將歌詞和文章中的詩句結合起來,讓學生自然地融入到蒹葭的學習中,然后教師可以為學生進行配樂朗讀,讓學生感受到詩經的藝術特點和韻律美,并給學生留出充足的時間自己體會,并鼓勵學生用優美的語言將蒹葭的內容翻譯出來,感受到詩歌的意境美、朦朧美。
三、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關鍵詞]人文教育;中職政治;教學
一、人文教育的內涵
人文教育的實質是人性教育,旨在促進受教育者人性境界的提升、理想人格的塑造以及個人與社會價值的實現,其核心是涵養人文精神,通過自我體悟與心靈覺解達到人性境界的提升: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社會,還要善待自然,充分理解人生的意義,并把人生意義升華和社會價值實現統一起來,具體表現為追求自己的身心健康、人格完美、與他人和環境和諧相處、為社會與人類服務的崇高理想。把人文教育視為人性教育,首先是指教育的目的是完善人性,即使人先“成人”,再“成才”,而不是“成器”。關于“成人”的教育有著不同的要求:最低要求是使人成為人;較高要求是使人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和諧之人;最高要求是使人成為一個完美之人,這當然是一種理想追求。人性中有善也有惡,還有境界高低的不同,教育就是要引導學生脫離只講物質不講精神的低級趣味,棄惡揚善,做一個高尚之人,不斷走向完美。隨著教育的專業化發展及人們求職生存的需要,加上實用主義、功利主義在教育中的盛行,“人”的教育被忽略,人力的教育成為時尚,人們逐漸忘掉了教育的根本,忘掉了人的靈魂。我們應當把被肢解成專業教育與“人”的教育兩部分的教育整合起來,堅持以人為本,把“人”的教育作為教育的靈魂貫穿于教育的始終,否則我們的專業教育很難成功,因為不會做人,做事也不會長遠。學會做人與做事都是教育的目的,缺一不可,學會做人更是做事的基礎。究根到底,人文教育教人“做人”,專業教育教人“做事”,只有把兩種教育結合起來,才會教育出完整的人,才能造就幸福的個人人生與和諧的人類社會。把人文教育視為人性教育,其次是指教育目的的達成過程應遵循人的身心發展規律,要符合人的身心特點。它是通過文化知識的滋養、文化氛圍的陶冶和人生實踐的體驗而達成的。知識學習是人文教育的基本內容,起著基礎作用,是人文教育的重要載體。人文教育涉及人類文化的知識領域非常廣,不僅限于人文學科,而且包括人類在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領域里所沉淀的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與認識自我的思想精華,人們可以從中受到智慧的啟迪與心靈的撞擊,而且所有這些,都要透過其層層外殼而深入內核去吸取其中的精神養分。所以自然學科與社會學科的教學都包含著人文教育,其中,哲學、文學、歷史、藝術等人文類學科的人文教育作用更為直接,更為凸顯,應是人文教育的核心學科。不管哪種知識的學習,都是為完善人的,都要把做人與做事統一起來。知識的學習方法與過程必須符合人的智力技能發展與精神境界提升的規律,死記硬背人文知識絕非人文教育之道,因為這樣獲得的知識不能激發人的情感,從而不能內化為信念,所以就談不上人文精神的形成及外化行動。
二、中職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中職生進入社會后,既要為企業服務,也要對社會負責,這兩個角色都離不開一定的人文精神。作為企業員工,不僅需要較強的專業技能與語言溝通能力,還需要較強的敬業精神、協作精神等;作為社會公民則需要融洽的社會關系,愛國守法、誠實守信、具有社會公德是對社會公民的基本要求。企業和社會的這些要求都是建立在一定的人文精神之上。如果中職教育只重視對學生進行專業性和技術性教育,忽視對中職生的人文教育,就使得中職生走入社會后,只會在工作崗位上操作機器,并沒有成長為完善的人。沒有完善人格的中職生,就沒有較強的自我意識和自我覺悟能力,就不會有強勁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對社會的貢獻也將是非常有限的,甚至會影響到他個人的生活幸福。總之,對中職生實行專業教育的同時加強人文教育,關系到個人工作生活的順暢與社會的和諧發展。
三、中職政治教學中的人文教育
中職人文教育需通過多途徑、多方面的努力來開展,如校園環境氛圍的熏陶、第二課堂活動的實踐體驗,政治教學則是中職人文教育的主陣地。因為政治是重要的中職德育課程,中職政治教材如《職業生涯規劃》《職業道德與法律》《經濟政治與社會》《哲學與人生》等都屬于人文教育的核心學科,綜合性強,所涉知識面廣。這些學科所包含的人文知識是人文教育的基礎內容,是人文教育的重要載體,沒有人文知識的學習,人文教育就是空談,無所依附。政治教學所包含的人文知識很重要,但這些人文知識的傳授方法更重要。要提高中職政治教學中人文教育的實效性,首先就應改變我國現行“填鴨式”的政治教學方法。經過多年的中職政治教學,我摸索出幾個有效的政治教學原則與方法來滲透人文教育。(一)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注重身教。俗話說“親其師,則信其道”,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有效教學的前提與保障。老師注意自身言行,時刻以“學高為師、身正為范”來要求自己,心懷對學生的關愛與賞識,追求師生之間的平等、民主有助于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特別要注意幫助中職生從中考的失利中重建信心,加強對他們學習方法的引導,使他們以積極、樂觀的心態來進行專業學習,迎接美好的就業前景。老師的自律與寬容、尊重與關愛對學生都是最為直接、最為深刻的人文教育。(二)堅持老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課堂地位。課堂的主體應是學生,老師只是課堂的組織者與引導者。問題法、討論法、角色扮演法都能充分發揮老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能啟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主動意識,激發學生對知識的探索熱情。(三)開設課前三分鐘的學生演講活動。課前三分鐘讓一個學生上臺自選題材來演講,講故事或新聞、闡述名言、分享自身經歷或心里話等,雖然時間短,但可達到多方面的人文教育效果。如,增強老師對學生及學生對學生的了解,增長學生的見聞與時事感,提高學生的選擇能力與是非判斷能力,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與儀態禮節修養,還能融洽課堂氣氛和調動學習興趣。(四)創設啟迪思維、引發興趣的課堂導入。好的導入是課堂成功的一半。好的導入應與教學內容緊密相關,又能激發學生的思維或興趣,為知識的學習打下心理基礎,讓學生樂于學習。如,案例分析導入、故事導入、音樂導入、生活情景導入等都能為知識的學習營造積極、輕松的心理氛圍。(五)運用多媒體等多種現代教學手段豐富學生的視聽感受。多媒體集文字、圖像、聲音等各種信息為一體,有著很強的真實感和表現力,有利于教學內容的豐富、生動,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內心情感,從而取得更好的人文教育效果。(六)實行理論聯系實際的專題教學。理論聯系實際是各學科都應遵循的基本教學原則,體現著知識學以致用的目的性和化抽象為具體的認知要求。理論聯系實際對政治教學尤為重要。因為通過政治教學所形成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人文精神對學生的生活有著根本性和全面性的影響,而政治理論又較枯燥,只有理論聯系實際,通過生動、具體的生活圖景來闡述理論,挖掘理論對現實的指導運用作用,學生才能體會到生活時事與歷史風云其實都內含著政治理論依據,這樣才能增強學生對政治學習的興趣和對現實生活的關注。采用專題教學是把理論和實際聯系起來的有效方式。專題教學是在對教材內容全面、系統把握的基礎上,針對學生特點和社會需要,以問題為導向,將教材知識點用專題的形式貫穿起來,重在每個專題內知識結構的系統性和對學生思想困惑問題的回答,因為它堅持以問題為導向,所以更強調理論與實際的結合。
作者:譚素桂 胡星星 單位:湖南省婁底職業技術學院醫學院
參考文獻:
(一)創建校企對接的實訓教學環境,培養“準職業左’職業素養。按照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的要求,規劃校內實訓基地的建設與管理,建設生產型、仿真型實訓基地,按企業生產場景布置,張貼生產操作流程、安全操作規程,讓學生在真實和仿真的職業環境中得到陶冶。廣西紡織工業學校景盟冠名實訓基地由企業提供與生產實際相對接的生產設備,建設微型生產車間,學校參照企業生產實境布置實訓場景,并引人企業管理制度和管理理念。各專業學生進實訓室按企業安全規范著裝,到實訓室如同進車間,從源頭培養學生的職業意識。同時,通過構建真實或仿真職業環境的實訓模式,不斷強化學生的職業意識。例如,服裝專業實施生產性教學實訓,接收企業生產訂單,開展產品生產實訓,實訓過程中,按照企業管理規范,由企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直接安排和管理生產實訓,按照企業生產管理要求和產品質量考核實訓成績,有效地培養學生的產品意識、管理意識等綜合職業意識。染整專業利用校內“仿真型”實訓基地,實施“仿頂崗”教學實訓,將上課模擬‘土班”,‘土班”打卡考勤,實訓模擬“生產”,作品模擬“產品”,成績模擬“工資”,獎勵模擬“晉級”,按企業方式加強勞動紀律、勞動衛生考核,讓學生在實訓中有任務、有壓力、有干勁、有競爭,培養學生吃苦耐勞、勤奮努力的職業精神。機電專業實訓與生產對接,為企業加工機械零部件,實施實訓作品產品化,實訓考核績效化。學生在實訓過程中體驗企業的管理規范,不但提高了實訓教學質量,而且精神面貌和勞動紀律也得到明顯改善。
(二)搭建“學崗融合”教學平臺,培養“職業友’行為規范。依托校企合作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建立“校中廠”,搭建“學崗融合”的教學平臺,是中職德育環境建設的獨特之處。通過實施“產訓融合”,實現學校與企業融合,實訓基地與生產車間融合,生產與教學融合,產品與作品融合,師傅與教師融合。學生在校的實訓項目與生產項目對接,實訓管理與生產管理對接,根據生產管理要求培養學生的學習和工作規范,使學生在“校中廠”的實踐體驗中養成良好的學習和工作習慣。例如,廣西紡織工業學校服裝與佛山嬰姿坊嬰童用品公司、南寧華威制衣有限公司等企業合作進行服裝生產,企業派技術人員常駐實訓基地與學校教師指導生產,實施生產管理。通過生產實訓,學生體驗產品生產的全部過程,在技能提升的同時,行為規范也得到明顯提升。
二、通過“專業化”環境建設加強德育
(一)創建專業文化活動,激發學生的職業理想。通過開展專業的品牌活動,營造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激發學生的職業理想。例如,廣西紡織工業學校服裝專業每年都舉辦服飾文化節暨學生畢業設計作品展,展示畢業設計優秀作品。學生全過程參與作品設計、作品制作、作品靜態展示、動態展示,優秀作品設計者與作品展示模特在服飾文化節走秀活動中同臺亮相,將專業實踐活動作為實現職業理想的演練,學生的專業榮譽感高漲。服飾文化節是專業教學活動,更是專業文化活動,有效地激發了師生強烈的職業理想。服飾交化節已成為學校一張交化名片,影響力大,近年來服裝專業教學成果豐富,社會影響力增強,專業學生規模逐年遞增。
(二)構筑專業化的走廊文化,默化學生的職業歸屬。專業文化的核心是專業師生同化的價值取向、行為準則和共同作風。專業文化具有強烈的導向作用,能陶冶學生的專業興趣,形成良好的專業教育氛圍,是學生專業成長的原動力。學校可以根據專業的積淀和發展特點,在教學活動的各個空間開展專業文化宣傳。教學環境的專業文化渲染,可以使學生置身于專業環境中,強化對專業的認知和認同。例如,廣西紡織工業學校在教學樓根據專業分樓層,在各樓層走廊布置專業展板,結合專業發展史、專業技術發展現狀、專業技術新工藝、新產品等進行宣傳,圖文并茂,既普衛乏專業常識,又美化環境。在實訓基地的走廊、樓道展示行業先進人物事跡圖片、學生技能作品實物或圖片,建設專業櫥窗,展示高品質、高水平的專業技術產品,以視覺沖擊強化專業教育,培養學生的專業榮譽感和歸屬感。
[關鍵詞]語文教學 人文教育 中職生
中圖分類號:H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5)11-0253-01
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期,隨著中專的教育培養目標鎖定在“要培養與二十一世紀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相適應的、具有綜合職業能力和全面素質的、直接在生產第一線的應用型人才”開始,中職語文教學越來越走向功利主義,語文教學中大量強化語音、文字、詞匯、語法的訓練,并形成標準化模式,甚至原本一些非理性的東西,如閱讀、寫作等也統統開始標準化、公式化。蘊含在語文課程中的道德、情感、審美、及人文關懷、生命意識等等逐漸消失殆盡。這實際上是對語文課程人文性的否定,也是對其工具性的歪曲,更是語文課程工具性的錯位。由此,通過職業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往往在具備專業技能的同時,而缺少必要的人文涵養,進而導致全面素質、綜合職業能力和適應職業變化能力的不足,這與中職教育目標還相去甚遠。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在走過了將語文課工具化、文學化以及政治化的彎路之后,將人文教育滲透于語文教學之中獲得了共識。改變當前語文教學這種狀況,更好地提升中職畢業生全面素質、綜合職業能力和適應職業變化能力,則需要扭轉當前的教育理念,需要將人文教育的思想滲透于職業教育的每個環節,而作為人文教育主要陣地的語文課程尤其如此。這既是社會和諧發展的需要,更是教學育人的需要。
一、人文教育的內涵
我們所講的人文教育,是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在經濟形態呈現新的并且更加復雜多變的趨勢下,人應該呈現的優良文化和文化現象,它應該具有更適合于現代人類共同利益的內涵。其主要內容是人性化教育,其核心在于涵養人文精神。從學校層面講,人文教育是人文積淀、人文體驗和人文實踐。對于學生來講,其實質就是人文知識的傳播、人文情感的養成、人文素質的提高和人文精神的培育。
語文課程的“人文教育可理解為語文課程具有人文屬性,體現一種人文精神,即不把語言僅僅看作一個客觀、靜止、孤立、冷峻、在形式上自足的對象,而是將其看作一個人參與其中的、與人文環境互為觀照的、動態的、內容上自足的表達與音釋過程”。語文課程的人文性一方面表現在其傳授的知識上,另一方面表現在課程目的和傳授知識的方法上。
語文教學中人文教育的目標是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及道德修養,即教學生如何做人。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強調關心他人,關心集體,關心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二是在道德教育方面注重社會責任感的培養,不僅重視對他人,對民族,對國家的責任感,也重視對世界對人類的責任感。
二、當前語文教育的現狀
作為中等職業教育必修的公共基礎課程,語文課應該說在整個中職學校的學科體系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語文教學對于提高學生思想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對于學生學好各科知識,形成綜合職業能力、創業能力,以及繼續學習和,具有重要作用”。
但從宏觀角度來看,語文課是其它學科的基礎,而且與普高學生相比,中職學生即將走入工作崗位,更需要加強素質教育,提高學生對語文工具使用的同時,更需要全面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但近年來,中職語文教育形勢卻不容樂觀。一方面,中職學校生源質量普遍不高,入校成績較低,文化課基礎薄弱;另一方面,中職學校的學生普遍對文化課熱情度不高,缺乏足夠的重視,沒有學習興趣,認為文化課可有可無、無足輕重。另外,多年來中職語文教學在很大程度上仍在沿襲普通高中的以應試為目的教學模式,嚴重脫離了當前中職教育的實際。
總體來講,在職教事業快速發展的大趨勢下,改革中職語文教學已經成為了當務之急,迫在眉睫,而這其中一項重要改革內容就是要增強語文教學中的人文教育。
三、加強人文教育的意義
語文課在實施人文教育的過程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語文是中職課程設置當中人文精神最濃厚的一門課程,是人文教育的主要陣地。
近年來,中職學校發展困難,招生門檻不斷降低,學生素質、能力相對較差,客觀上要求學校加強對其開展人文教育。同時,“中職學生年齡集中在16至19歲之間”,正是開展人文教育的最佳時機。如果在教學中不彰顯人文性教育,則作為人文教育的主要陣地便會淪陷,這種教學的最終結果將會導致學生個人成長存在人文精神的短板, 這導致相當一部分學生精神貧乏,沒有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沉迷于物質生活的追求與享受之中,互相攀比,人性為技術和物質所俘虜。可見,加強人文教育,須臾不可或缺。
落實好人文教育將對其個人健康的人性與人格起到積極促進作,其意義可概括為三方面:一是語文教學中的人文教育是德育教育的思想源泉,是培養學生的人文品質,汲取現代文化精髓,繼承民族文化傳統,奠定文化底蘊的基本教學科目;二是陶冶學生的情操,啟迪學生的悟性,培養其創造思維和批判思維,形成健全獨立的人格,使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三是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確立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能動性與創造性,培養其自立自強的適應能力。
四、如何做好人文教育
(一)實現語文教學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語文課程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既不是互相排斥的,也不是各自獨立的,而是有機的統一體。純粹工具意義上的語文是不存在的,也無法存在。反之,沒有語法規則的,沒有語言規律的人文教育也是不可靠的,沒有依附性的。語文課程的工具性追求科學性與共同標準性,尋求的是語言的共性,但是漢語言又是一個動態的語言符號系統,它的變化又是與語言所生成的歷史、社會、文化息息相關,因而,它的人文性與工具性相伴相生,體現出一種獨特魅力。在語文教學中,既要重視工具性的科學及理性,又要兼顧建立在理性認識上的感性悟道,二者不可偏廢,只有構建良好的橋梁,才能達到美好的文化彼岸,這樣的語文才是豐富的、靈動的、科學的、理性的,才是中職教育所需要的語文課。
(二)通過教材引導學生吸納人文精華。長久以來,語文課本被賦予政治普及讀物的功能,學生得不到美的享受,自然不感興趣。在此背景下,需要結合當前中國經濟社會形勢變化和對未來中職畢業生的需求,并針中職學生特點開展對語文教材的科學調整,增強對人文教育的關注,豐富人文精神內容,這是我們加強語文教學中人文教育、解析人文精神的必然步驟。另外,在對語文有效教學的課程評價方面,應在達成工具性目標的同時,兼顧人文教育完成情況的考核,使得教師在開展人文教育過程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展現。
參考文獻
[1] 徐云棟.語文教改的方向[J].《教師報》,2001.5.13.
[2] 金長義.市場需求對中專學制調整的影響[J]、《化工職業技術教育》,2002.2.
[3] 羅瑜、如何認識語文課程標準[J].《人民教育》,2002.11.
[4] 楊德廣.加強人文教育提高人文素質[J].《教育研究》,1999.2.
一、教師的語文理論素養是影響教學效果的因素
在當今語文教學中往往會出現以下這樣尷尬局面,是不是令語文教師對自己的理論素質的低下而感到汗顏呢?如1.要求學生背誦的課文,語文教師自己能背誦嗎?2.要求學生寫作文時,語文教師首先自己可以下水示范嗎?3.不看教學參考資料,語文教師還會上課嗎?4.語文教師在上多媒體課時,假如突然斷電,還能不能照常繼續上課?5.語文教師有沒有在課堂里說過昧心話或不懂裝懂、蒙混過關的情況呢?6.語文教師是不是要把學生考得云里霧里,才算顯示出自己的“水平”?7.在高考復習資料沒有參考答案的情況下,語文教師可以做出正確的答案嗎?8.語文教師是不是每次都認真批改學生的作業?(特別是周記)9.沒有現成的試題來考學生,語文教師會自己動手出試卷嗎?10.語文教師是不是每天堅持讀書看報,也在認真學習和做試題?11.《紅樓夢》語文教師看過幾遍?世界名著實實在在地又看過幾部?12.語文教師是不是經常在課堂上回答不出學生提出的和課文相關與無關的問題?13.語文教師的論文是否是東拼西湊、抄襲、假冒的?14.語文教師當講普通話遠非學生講得標準之時,會自慚形穢地抓緊練習和惡補嗎?15.當學生的專著或作品出版時,語文教師有不如該生的感觸嗎?16.當語文教師縮手縮腦面對著電腦無法操作時,會不會向學生伸出援救之手……以上這些問題充分說明了語文教師素質的低下水平,可以說這些問題出現在課堂中是太正常不過的了,面對以上使語文教師尷尬的問題,語文教師是不是應該反思――目前要做的是盡快提升自己的理論教學素質,這絕對是不容忽視、刻不容緩的一個大問題!
二、語文教師理論素質的基本內容
所謂教師理論素質,就是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決定其教育教學效果,對學生身心發展有直接而顯著影響的心理品質的一種素質。教師理論素質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我認為語文教師提高自身的理論素質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即語言表達能力、兼顧掌握其他學科的內容、促進增強寫作能力和鍛造培養解讀語文教材的能力。
(一)塑造和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語言表達能力的高低標志著一個語文教師整體素質的高低水平。素質教育中的語文教師具有了專業的理論文化知識外,還需要運用一個手段和途徑把文化知識傳播和表現出來,這就依靠和憑借一個傳遞工具――語言。可以說語言是所有教師傳遞教學信息的重要媒體。因而,語文教師要掌握語言的藝術和規律,學會說話的技巧和技術,是至關重要的。所以語文教師的語言不僅要做到準確、鮮明、生動,具體,而且還應該具有簡明、形象、親切、詼諧、風趣等特質,在不同文體時有不同的表達方式,讓學生產生不同的感覺效果,如狀物能使學生身臨其境,抒情能使學生如坐春風,言志能使學生豪情滿懷,說理能使學生由衷折服。這樣才能稱得上是一個合格稱職的“語文教師”。
(二)兼顧掌握其他學科內容
我們經常聽到一句話“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要有一桶水”,這就在說教師理論專業素質的高低水平。教師理論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學生素質的發展。在當今知識爆炸的時代中,各類知識都是相互聯系的,作為語文教師,不僅只是鉆研本專業的知識,還應該涉獵其他學科的知識,做到“專”與“博”有機的結合一起,相輔相成的統一,現代社會是一個多元化發展的信息時代,需要多媒體結合的人才,教師在這個行業里因受時代各方面的影響只能加強自身多元化的知識,做到博學多才的多面手,這樣才能夠給學生知識的啟迪,做到一個博聞強識,思維活躍,邏輯嚴密的人。
(三)增強促進寫作能力
作為一位合格稱職的語文教師,必須在聽說讀寫四個方面都有著比其他教師優越的特點,自己是否可以寫得出精彩的作品或文章也是一個語文教師理論素質高低的象征和表現,可是現在的語文教師卻沒有多少能創作出出彩漂亮的文章,而現今語文教師的現狀更嚴峻,已經沒有多少語文教師可以示范去寫作了,只是作為一名旁觀者在批改和評論學生的文章。如果語文教師可以以身作則示范給每一位學生,這樣在教學過程中就起到了指導性的針對作用和效果,學生看到老師動手寫作,可以激發他們寫作興趣,更好的促進教學的全過程。
(四)鍛造培養解讀語文教材能力
語文教科書是語文老師進行教學的依據,語文教師不僅對最新的教材有所了解,更應該全面掌握和領悟教材的精神實質,并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認真地運用教材,準確培養和鍛造要從教材的內容出發,拓展同學思路,引領同學完成課后問題以及共同探討由教材本身延伸出去的課外習題等能力。因此,在現代素質教育的時代下,語文教師不僅要單方面對課文的基礎知識有深刻的理解,還要把基礎知識和高于基礎知識的知識點融會貫通給予學生啟迪,使每一位學生能夠充分適應素質教育的特點。
中職語文是一門為專業課服務的實用性強的基礎課程,也是培養中職學生人文修養的課程。在教學實踐中,必須要密切聯系專業實際,科學設計教學內容,增強語文教學的實用性。一是要大膽改革教學內容。根據不同專業選擇不同的篇目,可以對現有的篇目體系進行增減或重組,盡量選用與學生所學專業緊密結合的材料作為教學內容。如導游專業,可以增加一些有關旅游題材的古詩、歷史故事、文學典故、現代詩歌;餐飲管理專業,可選擇有關國內外大型飯店的成功管理經驗案例;計算機專業,可增加一些信息技術發展史方面的文章、科幻小說,等等。二是要科學安排語文作業。語文教學的實用性主要是要讓學生發現語文學習與社會需要的直接聯系,把語文知識運用到社會實踐中。因此,要賦予語文作業新的內容和新的形式。開展一次社會實踐、公益活動或參觀學習活動等,都可以成為語文作業的內容。如汽修專業,可以安排學生在業余時間寫與汽車相關的作文、散文等,激發學習專業的興趣;烹飪班的學生可以寫動手做菜的過程和體會;寒假期間要求學生進行社會調查,把學到的調查報告運用到學習實踐中。同時要讓學生多進行閱讀,多讀一些文學作品和新聞報刊來培養閱讀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在教學中,教師要按照一定的教學目的和要求,針對具體的教學對象和教材內容,對于課堂教學的整個流程及其具體環節作出的行之有效的設計、謀劃,不能只扣住教材本身來學習,要進行內容拓展,如“求職信”的教學,可在課堂上模擬一場人才招聘會,既可訓練學生的綜合能力,又可讓學生提前了解就業信息,感受就業的壓力。
二、改革教學方式,強化中職語文教學的實效性
教師可以討論式教學和參與式教學方式,提高教學的效率和效果。討論式教學是在傳統講授教學的基礎上,充分運用小組討論的教學方式,可以起到三個作用:一是增加學生的發言機會,學生參與面廣,提高學習主動性;二是通過討論促使學生從多方面、多角度進行思維,有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和創造性;三是有利于培養學生勇于探索的意識和習慣。例如,我在講授散文《世界最美的墳墓》時,組織學生討論作者通過托爾斯泰墓闡述怎樣的哲理?進而讓學生討論文中“最美”的含義,要求學生聯系現實談談自己的審美觀,什么才是美。有的學生談到幽雅寧靜是美;有的學生談到樸素平凡是美;有的學生談到奉獻自己,淡泊名利是美等等。學生發言全面、深刻而精彩,教學效果異常的好。實踐證明,討論式教學能充分展現學生的創造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但是,教師要把握好,討論問題不能太多,而且需要給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問題的設計也要明確、多層,有—定的深度和難度,吸引學生更多的興趣和參與。啟發式教學是指在學生進行認真思考和分析的基礎上,教師通過啟發、暗示、點撥等方式,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融會貫通地掌握知識,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實踐中,教師要深入研究教材,熟練地掌握教材內容的整個系統,同時要掌握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因勢利導地進行教學。如,在講授《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一文,教師要啟發學生思考下列問題:作者說“自信其實早就失掉了的”理由是什么?說“中國人現在是在發展著‘自欺力’”理由是什么?雙方的分歧是什么?等等,在這樣的誘導、啟發下,會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教學中要不斷啟發學生思考、探索的能力,才能有利于學生探索精神的培養,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完善評價機制,確保中職語文教學的目的性
完善的評價機制對課程的實施起著重要的導向作用,也是促進中職語文教學工作的有效方法。評價的根本目的在于激勵與促進學生、教師、學校和課程的發展。評價過程既要注重對學生語文學習結果的評價,又要注重對學習過程的評價,還要注重對知識和技能的理解以及對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等方面的評價。因此,要建立合理的評價機制和評價體系,改革傳統的以試卷和分數為主要依據的評價方式,積極倡導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堅持“多維度”標準,根據不同專業的教學目標分層設計評價方式,如:課堂觀察、成長記錄評價、作業分析、語文日記和書面考試等,設置評價指標,如:閱讀能力評價、寫作能力評價、社交能力評價、綜合實踐活動能力評價等等,確保能從不同的視角、層面對教師的教學情況、在教學實踐中的運用情況以及科研情況等方面進行全方位評價。通過有效的評價,真正實現中職語文教學的目的。總之,教師應通過多種途徑,不斷加強評價的目的性和針對性,不斷完善評價的系統性和規范性,不斷發揮評價的導向性和實效性,使更多學生喜歡語文課。
【參考文獻】
[1]周筠,中職語文教學對學生實施多元性評價的思考[J],基礎教學研究,2007.11.
[2]黎桃,中職語文教學應考慮的問題[J],職業教育研究·基礎教學研究,2006.8.
[3]于宗炫,中職語文教學的定位與實踐思考[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第8期.
[4]劉麗,中職語文教學職能探析[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8年第8期.
[5]彭莉,關于中職語文教學改革的思考[J],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07年第4期.
只有教學理念正確,教學行動才有方向。“做中學”、“做中教”的教學理念是當今職業教育的最新理念。它回歸了學習的原點,學習從“做”開始,而不是從“坐”開始,它回歸了學習的本意。學習主要是打造學習力,只有在“做中學”才能真正培養學習動力、能力和毅力;它回歸了教學的本質。讓學生在“做”中動手、動腦、動心,教師充當教學過程的引導者和輔導者的角色,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它回歸了學生本身。“學生”一詞中的“生”往往被忽略,“做中學”更充分地詮釋了“生存”、“生活”、“生命”的真正含義;它回歸了學校教育的本質。“做中教”說明教師要在“做”中成長,因此,教師應定期到企業實踐,然后把最新、最實用的知識和技能帶回課堂,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正確的教育理念是上好一堂課的基本前提。
二、充分的課前準備
(一)知識儲備
教師應不斷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首先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是儲備知識的最佳途徑;其次職教老師應多參加企業實踐,讓教學更貼近實際;再次教師應加強自身文化修養,練好內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學生,而人格魅力的落腳點是文化。正所謂一個連“跑題”都不會的教師拿什么吸引學生的眼球。
(二)認真備課
1.備教學內容
從全局角度熟練掌握教材大綱的內容,同時大量查閱與之相關的書籍和資料,保證所授知識是最新的、最實用的。同時將這些知識重新組合,突出重點、難點,建立起更易為學生接受的知識架構,并且注意由一個知識點到另一個知識點有明顯的過渡。
2.備教學對象
對所授的每一學生的學習情況都要做到了如指掌,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所授知識難易適中,更具針對性,與學生溝通才沒有障礙。否則,準備得再充分,也會變成“一言堂”、“獨角戲”,導致教學本質缺失。
3.備教學方法
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如圖形導示法、模擬教學法、案例教學法、角色扮演法、啟發教學法、項目教學法,等等。尤其要注意,不要為使用教學方法而機械照搬,那樣往往會適得其反。為此,要制訂周密的教學方法設計方案。只有這樣,各種教學方法才能真正融入教學過程中,沒有生搬硬套的痕跡。
4.備學習方法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將針對每一類知識使用的學習方法傳授給學生,并指導其活學活用。如關系圖法、主線貫穿法、聯想法、對比法、實際操作法,等等。
5.備教學目標
明確教學所要實現的認知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認知目標主要從理解掌握、熟練掌握、一般了解三個層次制定;能力目標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作品表達能力。為此,要在相關教學環節進行必要設計;情感目標主要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針對職業教育的教學對象,德育教育應當放在首位。
6.備教學工具
板書設計要簡明扼要、布局合理,一定要保證其完整性。對于多媒體教學設備要能熟練運用,認真制作課件,從而更好地為教學服務。二者一定要結合使用,以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完整的教學環節
(一)對上一節課的知識點做一個簡要回顧(5分鐘)
(二)檢查學生以前學過的課程知識(5分鐘)
(三)對新知識的講述(15分鐘)
1.重視對概念的講解。概念是認識新知識點的起點,解決“是什么”的問題,對其一定要深入淺出地講解。對基礎概念要重點講解;對具體概念,要引導學生利用已經學過的基礎概念和相關的知識點自己總結歸納,并且概念之間要通過相關知識點織成網狀結構,明確概念之間的相互關系,由一個概念過渡到另一個概念要自然,要做到這一點是很考驗功力的。
2.重視對重點、難點的講解。講解過程中一定要注意語速、語調等要素,用抑揚頓挫的聲音引起學生注意,結合一定教學方法進行反復講解,再設計相關案例進行訓練,加深學生對重點、難點的理解。
3.完整的板書設計。即使使用多媒體課件,也要有板書設計。這樣,既有利于學生記筆記,又保證知識架構的完整性。
4.強調做筆記的重要性。讓學生養成課上只記主要知識點,課下再整理筆記的好習慣。還要注意知識點不要跨節講解,這是很不科學的。5.溝通環節的設計。溝通是一種能力,要掌握原理,更要掌握方法和技巧。溝通過程中多使用“我向信息”。即多使用“我感到”、“我覺得”這樣的詞匯與學生溝通,把真實的自己呈現給學生,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良好的師生關系是上好一堂課的重要條件。
(四)隨堂練習(15分鐘)
讓學生及時鞏固相關知識,真正做到“做中學”、“做中教”,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五)對本節知識點的回顧及布置作業(5分鐘)
對本節知識點的回顧能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認知程度。適量科學的課后作業能鞏固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和熟練程度。還能及時檢驗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
四、課后反思
對授課過程中發現的問題要及時加以總結,找出解決辦法。對一些經驗要及時歸納,以便在以后授課過程中發揮更大作用。只有經常反思自己,才能不斷進步。
五、結語
當前,許多中職學生由于素質不高,學習機械制圖很吃力。這就要求教師授課時注重基礎知識教學,引導學生入門,用生動的語言和形象的比喻開啟學生興趣之門,讓學生在學習的時候會思考,而并不是簡單、機械地接受教師所講的知識,要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和積極性,能夠主動地去思考掌握知識。比如筆者講“投影”這一概念時,大白天告訴學生們現在是漆黑的晚上,要學生們伸開手掌,若用一手燈照射,要學生考慮自己桌面上會有什么現象?學生們齊聲回答有手的影子。緊接著告訴學生們這個影子就叫你的手的“投影”。這樣,不管學生素質高低、成績如何,都能輕松、愉快地接受了這個概念。接下來又引出“投影線”“投影面”“三投影體系”“三視圖”等多個基本概念,使學生在基礎知識的學習過程中的學習興趣大大提高。
二、創設良好教學情境,提高學生理解能力
教師授課不僅要用優美、清晰的語言,而且還要積極主動創設好的教學情境,如創設問題情境、輕松愉快情境、直接實踐情境等。這些教學情境的創設能夠使學生睹物生思、思中生疑、疑中生樂、樂中發思,最終使學生輕松愉快地接受知識、提高理解能力。例如筆者在講“三投影面體系的建立”和“三視圖的形成”一節時,讓學生拿出一本書垂直桌面直立在觀察者正前方,然后再拿出另一本書垂直桌面和第一本書側立在觀察者右方,這樣“三投影面空間體系”就建立起來了。隨后告訴學生“三投影面體系”中桌面位置叫“水平投影面”、第一本書位置叫“正投影面”、第二本書位置叫“側投影面”,再后來讓學生自己邊觀察邊思考:三個投影面兩兩垂直相交的交線和三個面的交點分別在哪兒、叫什么?這樣三個投影面、三個投影軸、一個投影原點構成的三投影面體系就清楚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同時告訴學生們這個“三投影面體系”又叫“三維空間”,它是可以無限擴展的。接下來,托起一“擋塊”模型不動,向學生們發問:“假想用手燈分別從正前方、正上方、正左方照射擋塊會有什么現象?”學生們踴躍回答:有“擋塊”的影子出現在黑板面、地面和墻面上。隨即引導學生用視線代替手燈光線,三個影子就變成了“擋塊”模型的三視圖即主視圖、俯視圖和左視圖了。這樣,難理解的一些知識點,通過應用精心設計的教學情境,使學生主動思維,就能充分理解了。
三、應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思考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結合各章節的具體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科學地設計問題,有目的地組織各種形式的課堂教學。教師授課要做到精講,把重點、難點、關鍵點講清楚,用較少的時間講清楚主要內容,在教和學的互動過程中,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應寓教于樂,激發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創新的積極性;激發其求知欲,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教師對每堂課的教學都要精心設計,令學生感到新奇、使學生打破思維定勢。多方面運用現代教學媒體和計算機輔助教學,實現師生間多向互動的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多樣的學習情境,從而激勵學生思維,提高其思考能力。怎樣才能讓機械制圖課程充滿趣味性呢,這就在于我們如何把課堂上枯燥無味的抽象和理論知識怎樣和實際甚至是生活結合起來,最好是能夠多做一些使學生通俗易懂的比喻。比如講“相貫線”畫法這一節,好多學生不知從何入手,講課時雖然帶幾個模型,但它們畢竟還是模型,抽象難理解。這時筆者拿出一個排氣管彎頭,它是用兩等直徑管垂直貫一起的,分別叫幾個學生從三個方向看和思考相貫線形狀,這樣學生便能很快畫出“相貫線”的三視圖了。因此,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相關的模型和圖片,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得到最佳的學習效果。例如,要使學生盡快掌握點、線、面的投影規律,先讓學生掌握物體的投影規律和每一個視圖所反映的空間方位,再結合教材中的例題、圖表和模型進行空間想象。點、線、面是構成幾何體的基本元素,鼓勵學生們動腦筋由立置上找出它們的投影在視圖中相應的位置、形狀和大小。這樣學生就可以跟隨引導很快進入空間思維,較容易地掌握本節教學內容。同時在學生識、繪機械圖樣的過程中,不鼓勵學生死記硬背畫圖方法,而是激發學生多思考、愛思考,仔細觀察形體或模型,由空間到平面和由平面到空間反反復復轉化、反反復復思考,充分發揮空間想象能力從而讀懂形體、畫出圖形,最終使其識圖、繪圖能力得到更進一步提高。
四、注重課堂練習,提高學生識圖、繪圖能力
機械制圖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基礎技術課,因此教師教學中要加強實踐,培養學生動腦動手能力,結合教師精講再加上學生由易到難多練,才能使學生牢固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應始終注重學生識圖、繪圖能力的培養。教師應遵循“講—練—評—練”的順序進行教學。教師在“講”授教學內容后,應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利用教材中的思考題和精心編制的課堂練習、課后作業,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并力求在訓練中突出重點、難點。在學生做完“練”習后,教師應根據學生的練習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評”講分析,解決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再通過“練”鞏固所學的知識,進一步提高其識、繪圖能力。機械制圖是一門結合實際的基礎學科,經常要結合實際的生產或生活實例來畫圖,關鍵在于要多練習,但是本來就枯燥的課程怎么能激起學生的興趣去練習呢,解決辦法絕對不是多多益善,而是要找出有代表性的例題。比如畫疊加類組合體三視圖時,教師拿出一個組合體,首先“講”形體分析,把它分解若干個基本形體,然后讓學生們按各個基本幾何體之間的連接關系“練”畫三視圖,課堂上教師還應根據學生繪圖情況當堂“評”講,找出不足,最后讓學生再“練”,更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識、繪圖能力。
五、結語
(一)轉變觀念,培養全面人文精神人才對于人文精神的追尋與傳遞,教師是一個關鍵的環節和因素。如果教師的觀念落后,只注重知識的傳授以及能力的培養,就很難培養出具有全面人文素質的人才。為了升學率而忽視語文這門學科的本質內涵與人文情懷的培養以及人文熏陶,培養出來的學生也是擁有知識而沒有才華和思想的。所以教師應該轉變觀念,把握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讓語文這門形象化、感性化的學科可以體現其豐富的人文內涵。教師不僅要傳授知識,更要發掘學生的精神潛質,讓學生在這種潛移默化的人文熏陶中形成正確的情感認知及價值觀。例如,在進行課文的講解時,教師應該通過個人的人格魅力吸引學生,讓學生全身心投入課堂中,教師以極大的熱情和關注引導學生更深層次地理解文章的深刻內涵,從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文章所要弘揚的正確的價值取向。在這樣一種氛圍之下,學生必然會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感受其中的人文精神和內涵,并且明辨是非,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這對于學生健康的心理的形成也是十分有益的。
(二)尊重個性,體現學生課堂主體地位在中職語文教育中體現人文精神就意味著要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和主體地位,教師也要尋找新的授課方式方法,以適應學生的需要。教師應該將學生視為課堂學習的主體,而將自己視為引導者。在教學中要充分體現人文精神,多與學生交流與接觸,增添一些民主的氛圍,多一些寬容少一些苛責。每一個學生都是獨特的,所以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個性,鼓勵學生在正確的道路上自由發展;對于學生一些個性的想法和意見應該保持一種寬容的態度,盡量發現其中的優點和閃光點,并鼓勵學生發展自己的個性。同時,目前的科技水平越來越高,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來增強課堂的趣味性,但也應明白“人”是課堂的主體,切不可將多媒體技術的使用變成一種累贅。
(三)擴展視野,通過閱讀體會人文精神文學就像一片肥沃美麗的土地,等待大家去發現和欣賞,中外文學中有許多值得一讀的佳作。語文教師應該注重開闊學生的閱讀視野,讓學生在閱讀中感受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懷,從而在閱讀中享受人文的美的熏陶。例如,我國古代有“關關雎鳩”的愛情吟唱,也有“哀民生之多艱”的悲憫情懷,文學把歷史呈現在人們面前,同時包含許多民族精神和情感。課外佳作的閱讀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歷史,并獲得靈魂的陶冶和精神的砥礪。所以教師應該要求學生多進行一些美文閱讀,通過美文閱讀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懷,幫助學生塑造健康的人格和心靈。此外,教師還要引導學生進行精神閱讀。學生只有在精神上走進文章才能夠算是真正的閱讀,才能與作者產生思想的交流,才能辨別善惡和美丑,用正直善良的心來對待世界和生活,才能對生活充滿熱愛和激情。這樣,學生才能夠在語文教育中真正接受到一些人文精神的影響和熏陶,從而形成自己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
(四)營造環境,通過課堂質疑體會人文精神對于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人文環境是不可缺少的。在課堂上要想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能力和個性,教師要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從多方面為學生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利用課堂環境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在課堂上教師要善于詢問學生的意見,善于接納學生的意見,讓學生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教師也能通過這樣的方式不斷地總結和發現新的教學規律。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要格外重視,學生提出了問題,說明他對文章進行了深入的思考,教師要了解學生的想法和疑問,幫助和指導學生學習,要在教學方式上有所突破。學生在學習《木蘭詩》的時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這樣的狀況肯定會讓學生產生很多的疑問:古代女子都是要裹腳的,那么就不會發現嗎?女人是沒有喉結的,不會被看出來嗎?這樣新奇的問題是學生思維能力的體現,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就學生提出的問題展開討論,帶領學生一起仔細閱讀文章,引導學生自己動手查閱相關的資料,了解一下當時的歷史。學生在這樣的課堂氣氛下能夠更好地融入文章的學習中,師生之間也能夠有更好的交流和互動,實現課堂教學的多方對話。
二、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