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信息與信息技術教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摘要:本文從我國大眾化高等教育的實際出發(fā),分析了高職信息安全技術的教學現(xiàn)狀,介紹了信息安全技術的教學改革思路和實驗創(chuàng)新成果,摸索出一套“把實驗實踐環(huán)節(jié)與理論教學相融合,抓實驗實踐教學促進學科理論知識學習”的教學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課程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信息安全技術;教學改革;實驗創(chuàng)新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B
1信息安全技術的教學現(xiàn)狀
信息安全技術是數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等學科交叉而形成的一門綜合性課程,除了要求教師有寬廣的知識和豐富的經驗之外,還要有良好的教學條件、實驗實踐條件等。目前,信息安全技術的教學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 教材建設滯后。以“信息安全技術”為關鍵字,在專業(yè)圖書網站“互動出版網”中搜索,找到了78種,并不是很多,而且這些教材大多是本科院校的有關教材,大多是按學科體系組織編寫,強調知識的系統(tǒng)性、理論性和完備性,缺乏可操作性、實用性和應用性。顯然,這些教材并不適合高職學生。
(2) 學生學習基礎差,理論教學難度大。高職學生是高考最后一批招生的,這些學生大多基礎知識較差,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端正的學習態(tài)度。而信息安全技術較多涉及數學、物理、電子、通信等理工科的內容,這給理論教學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同時,這對教師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對這些理論知識要把握“夠用”和“適度”的原則,做到“不求甚解”和“點到為止”,而且運用多媒體等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把復雜抽象的原理和過程形象化、具體化、簡單化,以符合高職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
(3) 實驗實踐教學有待進一步加強。實踐教學作為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它不但有助于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而且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對知識的運用能力,這對高職學生尤為重要。信息安全技術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課程,實驗內容量大面廣,受高職院校實驗室條件的限制,部分實驗實踐難以開展,且大多數實驗是驗證性實驗,缺乏設計性實驗和綜合性實驗。實驗的典型性、代表性和仿真性也有待進一步提高。
2教學改革與實驗創(chuàng)新
我們在教學內容的安排、實驗項目的選擇、實驗步驟的設計和實驗文檔的組織等諸方面做了精心的考慮和安排,嘗試為“信息安全技術”課程編寫了主要用于實驗也可用于課堂教學的教材――《信息安全技術》實踐教程。該教材依據課程教學大綱,充分理解課程的大多數主教材,遵循課程教學的規(guī)律和節(jié)奏,重視實驗的可操作性、實用性和應用性,幫助學生切實把握本課程的知識內涵和理論與實踐的水平。
《信息安全技術》實踐教程通過一系列來自于實際工作中的實驗練習,把信息安全技術的概念、理論知識與技術融入到實驗實踐當中,從而加深對該課程的認識和理解。全書共12章,包含了信息安全技術的各個方面(見表1),包括可供選擇的25個實驗、1個實驗總結和1個課程設計。各章節(jié)都包含相關知識介紹、所需的工具及準備工作和實驗步驟指導等,每個實驗完成后,要求學生根據個人感受完成實驗總結,以加深對概念的理解以及掌握主流軟件工具的基本使用方法等。教師通過實驗總結,了解學生對相關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能力的掌握情況,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和內容,做到“因材施教”。
第1章:熟悉信息安全技術。包括信息安全技術的計算環(huán)境和標準化、信息系統(tǒng)的物理安全以及Windows系統(tǒng)管理與安全設置等方面。通過學習和實驗,了解信息安全技術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內容。通過對因特網進行的專題搜索與瀏覽,了解網絡環(huán)境中主流的信息安全技術網站,掌握通過專業(yè)網站不斷豐富信息安全技術最新知識的學習方法,嘗試通過專業(yè)網站的輔助與支持來開展信息安全技術應用實踐;熟悉標準化的概念、掌握信息安全標準化的內容及其意義,了解支持國家標準和其他標準信息的專業(yè)網站,并較為系統(tǒng)和全面地了解與信息安全相關的國家標準;熟悉物理安全技術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內容;通過學習使用Windows系統(tǒng)管理工具,熟悉Windows系統(tǒng)工具的內容,由此進一步熟悉Windows操作系統(tǒng)的應用環(huán)境。通過使用和設置Windows XP的安全機制,加深了解現(xiàn)代操作系統(tǒng)的安全機制,熟悉Windows的網絡安全特性和Windows提供的安全措施。
第2章:數據備份技術。包括優(yōu)化Windows XP磁盤子系統(tǒng)和數據存儲解決方案等方面。通過學習和實驗,熟悉Windows XP的NTFS文件系統(tǒng),掌握優(yōu)化Windows XP磁盤子系統(tǒng)的基本方法和理解現(xiàn)代操作系統(tǒng)的文件和磁盤管理知識;熟悉數據備份技術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內容。通過案例分析深入領會備份的真正含義及其意義,通過案例了解備份技術的學習和獲取途徑。
第3章:加密與認證技術。包括個人數字證書與CA認證、加密技術與DES加解密算法、RSA加解密算法和認證技術與MD5算法等方面。通過學習和實驗,了解《電子簽名法》及其關于電子認證服務的相關規(guī)定,熟悉CA認證的基本原理和作用,掌握數字證書的申請和使用過程,熟悉加密技術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內容,熟悉認證技術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內容;用Visual C++實現(xiàn)DES、RSA加解密算法和MD5算法,深入理解加解密算法及其在程序設計中的實現(xiàn)過程。
第4章:防火墻與網絡隔離技術。包括防火墻技術及Windows防火墻配置和網絡隔離技術與網閘應用等方面。通過學習和實驗,熟悉防火墻技術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內容,掌握通過專業(yè)網站不斷豐富防火墻技術最新知識的學習方法,并在Windows XP中學習配置簡易防火墻(IP篩選器)的操作;熟悉網絡隔離技術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和基本內容,熟悉隔離網閘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了解網閘產品及其應用。
第5章:安全檢測技術。包括入侵檢測技術與網絡入侵檢測系統(tǒng)產品、漏洞檢測技術和微軟系統(tǒng)漏洞檢測工具MBSA等方面。通過學習和實驗,了解入侵檢測技術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內容;了解漏洞檢測技術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內容,學習在Windows環(huán)境中安裝和使用MBSA軟件。
第6章:訪問控制與審計技術。包括訪問控制技術與Windows訪問控制和審計追蹤技術與Windows安全審計功能等方面。通過學習和實驗,熟悉訪問控制技術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和基本內容,學習配置安全的Windows操作系統(tǒng),掌握Windows的訪問控制功能;熟悉安全審計技術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內容,通過應用Windows的審計追蹤功能,加深理解安全審計技術。
第7章:病毒防范技術。包括病毒防范技術與殺病毒軟件和解析計算機蠕蟲病毒等方面。通過學習和實驗,熟悉計算機病毒防范技術的基本概念,掌握計算機蠕蟲病毒的查殺和防范措施,嘗試通過專業(yè)網站的輔助和支持來開展計算機病毒防范技術的應用實踐。
第8章:虛擬專用網絡技術。通過學習和實驗,熟悉虛擬專用網絡技術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內容,嘗試通過專業(yè)網站的輔助和支持來開展VPN技術的應用實踐。
第9章:信息安全管理與災難恢復。包括信息安全管理與工程和信息災難恢復規(guī)劃等方面。通過學習和實驗,熟悉信息安全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內容,通過學習某金融單位的“計算機安全管理規(guī)定”,提高對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認識,理解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方法;熟悉數據容災技術和信息災難及其恢復計劃的概念、內容及其意義;通過案例更好地理解災難恢復規(guī)劃的概念。
第10章:信息安全技術的應用。包括電子郵件加密軟件PGP、Kerberos認證服務、公鑰基礎設施PKI、安全通信協(xié)議(SSL)與安全電子交易協(xié)議(SET)和反垃圾郵件技術等方面。通過學習和實驗,熟悉PGP和MiniPGP軟件的使用來實現(xiàn)對郵件、文件等的加密與傳輸,掌握PGP的基本功能;熟悉認證的概念、認證協(xié)議,了解Kerberos模型、原理及其基本內容;了解PKI、SSL和SET、反垃圾郵件技術的概念、原理及其基本內容。
課程設計:信息安全技術課程設計為學生提供了可供選擇的幾個不同應用領域的典型案例,例如金融信息系統(tǒng)、電子商務系統(tǒng)、電子政務系統(tǒng)等,要求學生根據已經掌握的信息安全技術知識,對案例進行信息安全的規(guī)劃與設計,完成相應的規(guī)劃設計文檔。
各章節(jié)的難易程度不同,實驗練習之間的難度不斷增加,循序漸進,學生在實驗中遇到困難,還可以搜索更早的實驗來幫助解決問題。每個實驗完成后,要求學生根據個人感受完成實驗總結;師生通過“實驗總結”和“教師評價”部分,交流對學科知識、實驗內容的理解與體會。
3學生的體會與評價
《信息安全技術》實踐教程經過多輪學生使用,得到了學生的普遍好評。學生們積極的評價不僅僅是對教學的肯定、對實驗內容的肯定,更重要的,是可以從中看到和體會到學生對教學改革的期望。
參考文獻:
如何設置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安排是信息技術課的關鍵。我校開設的信息技術課程有的班級有教材,可有的班級卻沒有教材,如何將沒有教材的班級教材編好或設計好,使相鄰班級的教學知識能夠銜接起來,是我們要做的關鍵事情。下面我就談中如何設置小學信息技術課程安排及教法。
一、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安排
信息技術課是中小學生的必修課,也是在信息時代人人必會的工具性學科,在當前素質教育的大環(huán)境下,仍有許多學生并沒有意識到學習信息技術的重要性,同時課時又少,在這樣的情況下,我組教師最大程度地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與學習氛圍,使一部分學生在信息技術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在信息技術課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充分重視學生的素質教育,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精神及協(xié)作學習的能力。在教學方法上大量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引導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通過一年的鍛煉,學生在信息技術學科自主學習的能力顯著提高,大多數學生已經適應了這一新的教學模式,在當前知識更新速度越來越快的形式下,為學生將來步入社會適應社會奠定了基礎。
信息技術課的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在信息化環(huán)境下學習、工作和生活的能力,也即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無論是課上還是課下,我們都很注意學生信息素養(yǎng)的提高,努力為學生創(chuàng)造信息化的學習環(huán)境,通過網絡,使學生學會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進行信息查詢、信息處理、信息識別、信息存儲與傳遞等等,現(xiàn)在已經有部分學生開始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學習,利用網絡傳遞信息。
教學課程方面主要如下安排實行。
一、二年級:以培養(yǎng)學生興趣為主,認識信息技術的基本知識,掌握操作計算機的基礎操作,熟練鼠標、鍵盤操作,一年級掌握鍵盤輸入的技巧,并掌握一定的中文輸入方法。二年級掌握了用計算機繪畫的基本方法,能使用計算機進行繪畫,并且掌握了一定的計算機繪畫的技巧。為日后繼續(xù)學習打下基礎。
三年級:以學習Word2000為主,學會一般的文字排版技術,能進行簡單的文字處理、排版,提高了中文輸入的能力和繼續(xù)學習windows的操作
四年級:學習Word2000和windows的畫圖工具,進行較高的圖文編排。
五年級:以學習使用論壇為主,學習通過網絡進行交流型學習,能進行利用網絡交流問題,與別人進行交流。掌握利用網絡解決課外知識的問題,擴展自身知識,增強學習能力。學會在一些著名的網站上學習,如:中國教學資源網(eduzy.net/)、中國基礎教育網(cbe21.com/)、新世紀課程網(xsj21.com/)。
六年級、初一、初二:繼續(xù)使用論壇,并且學習多種網絡交流工具,加強使用網絡的能力,增強信息技術的修養(yǎng),體會信息技術作為輔助學習的技巧和樂趣(qq、email、google等工具)學會在一些著名的網站上學習,如:中學語文教學資源網(ruiwen.com/)、中國基礎教育網(cbe21.com/)、新世紀課程網(xsj21.com/)。
二、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的教法
1、合理調整教學內容的順序
由于現(xiàn)行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編排體系基本按照《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的模塊次序來組織和編排內容的,不得于學科教學整合的開展。所以我在上課時調整了教學內容的組織結構,將網絡教學與多媒體演示文稿知識模塊這些應用性較強、且學生容易掌握的內容安排在教材的第一章、第二章中。而將那些比較抽象的、枯燥的知識穿插于其中。通過調整教材表現(xiàn)出以下優(yōu)點:1、有利于與信息技術課與其它學科的整合,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離不開學生的參與,讓學生及早掌握網絡技術與制作演示文稿技術,就能更好的配合教師進行課堂教學改革;2、有利于師生、生生互動,他們可以用網絡來交流信息,加強了他們之間的空間交流,擴大了學生知識獲得的范圍。
2、即學即用、因材施教,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
即學即用是計算機課堂教學中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之一,作為一種工具,學習計算機不必過分強調系統(tǒng)性,它的每一個模塊都可以相對獨立出來,學一點就可以用一點,如學會了一種文字處理軟件的使用,就可以用計算機編輯文稿,而不必去學習微機原理,更無須知道什么是程序設計。例如,我在上“畫圖”時,讓學生將他們用計算機畫的第一幅作品,作成windows桌面的墻紙,幾次課后,又讓學生在畫圖中制作自己的名片,并為他們印制出來,當學生拿到自己的作品時,心中自然是興奮不已,一定會將作品珍藏;在計算機的教學中,尤其要做到因材施教,因為學生在操作計算機時的能力有很大差異,作為一名合格的計算機教師,我們既不能讓走在前面的同學原地踏步,無所事事,也不能讓后面的學生望塵莫及,失去信心,為了調動每一位學生的學習興趣,計算機課堂教學尤其要因材施教。
3、以用促學,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
關鍵詞:公安;信息化;改革
現(xiàn)代信息技術是通訊技術、計算機技術、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總稱。近年來,信息技術在各行各業(yè)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fā)展。信息技術也為高等教育的發(fā)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高等教育的方法、形式、內容都發(fā)生了重大變革。
在方法方面,教師可以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功能,充實教學所需的各種資源,鑒于網絡上的資料非常豐富,基于此就可以擴大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率、優(yōu)化教學目標。將現(xiàn)代信息技術應用于教育,彌補了傳統(tǒng)教育的眾多不足,改變了傳統(tǒng)的知識存儲、傳播和提取方式,引起了新的教育變革。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和多媒體化的信息技術給現(xiàn)代教學帶來了生機和活力,其在教學中的應用與傳統(tǒng)的教育技術相比,有著更強大的優(yōu)勢和顯著的功能特點。
在形式方面,現(xiàn)代信息技術幫助實現(xiàn)了分層次教學、個別化學習,同時也為每個學生提供盡可能多的選擇學習內容的空間。從而,學生可以利用大量的課余時間學習自己感興趣的學科和知識。充分利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手段改革被動的接受式學習方式,能夠促進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提倡自主、探索與合作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與實踐能力的發(fā)展。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活動的主人,實現(xiàn)了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學習者和“任務”互動,整體水平大大提高,培養(yǎng)了積極的學習習慣、學習情感。
目前,現(xiàn)代信息技術在教學方法與教學形式方面的推進作用發(fā)揮得較為完備,已經觸及并影響到了教學內容乃至人才培養(yǎng)目標方面的變革。具體到公安領域,經過“金盾工程”一期、二期建設,公安信息化基礎設施、運行環(huán)境、框架體系已經建立,信息化應用基本覆蓋了主要警務工作領域,公安網上存儲了豐富的信息資源。同時,隨著廣大民警信息化應用技能的提高,公安工作和隊伍建設也發(fā)生了嶄新變化,公安信息化進入了大整合、高共享、深化應用的新階段,構建了以信息化應用為支撐、以情報信息研判為主要內容、以服務于警務決策為目標的公安“大情報”系統(tǒng)。
在第四次警務革命的大背景下,如何建構適應新時代需要的公安教育課程體系,及時調整完善教學內容,明確信息社會公安人才的培養(yǎng)目標,更好地利用信息技術所提供的學習環(huán)境,充分調動公安院校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是每一位公安院校教師必須迎接應對的挑戰(zhàn)。教學管理者與教學實踐者需要對信息技術與公安專業(yè)課程教學整合的概念、理念、策略與實施模式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才能正確把握信息技術與公安專業(yè)課程教學整合的方向,指導信息技術與公安專業(yè)課程教學整合的實踐工作,以適應信息時代教育發(fā)展大趨勢的需要,培養(yǎng)出合格的公安人才。
為適應新形勢下公安工作需要,公安院校必須加強對在校生信息化技術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XX系組織系學術委員會進行了認真討論,大家一致認為原本科生平臺課《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因為授課內容一直沒有更新,介紹的還是和地方院校相同的計算機基礎內容,難以體現(xiàn)公安工作特色和滿足我院對學生計算機基礎要跟上公安實戰(zhàn)實際需要的要求。經XX系學術委員會討論決定,將原有的《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改為開設緊密圍繞公安信息化建設需求的《公安信息化基礎》課程。
課程具體實施情況如下:
(1)課程對象、課程性質
我院各專業(yè)本科生(網絡安全與執(zhí)法專業(yè)除外)的重要專業(yè)基礎課程,是面向全院本科生進行公安信息化基本能力培養(yǎng)的平臺課程,也是一門實踐操作性很強的課程。課程性質為必修考查課。
(2)課程開設學時、學期
《公安信息化基礎》課程開設在新生入學的第二學期,授課學時為32學時,為獨立實訓課程。
(3)課程培養(yǎng)目標
培養(yǎng)學生熟練掌握公安工作中常用信息化辦公和數據處理等應用技能,培養(yǎng)合格的信息化復合型公安人才,提高預備役警官的信息化素養(yǎng)和實際處理信息的能力。
(4)課程主要內容
根據公安部對公安信息化應用技能培訓的要求,《公安信息化基礎》課程內容應該包括計算機軟件硬件基礎知識、windows等常用操作系統(tǒng)的熟練應用、Word、Excel、PowerPoint、Outlook/Outlook express、Access數據庫、常見網絡技術、互聯(lián)網所搜引擎應用、以及常用對媒體技術等辦公必須內容。授課所用素材、樣例,均取自為公安工作中的實際應用數據,以實現(xiàn)教學和公安實戰(zhàn)的無縫對接。
(5)課程教學模式
主要采用“任務驅動”、“案例式教學”、“課上答疑”、“課后輔導”、“題庫練習”等多種授課形式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其中課堂演示案例及課后練習主要圍繞公安業(yè)務中的各種文書寫作,技術、鑒定工作、違法犯罪情報數據查詢和分析研判等方面的基礎及應用進行教學和設計。
(6)課程教學手段
精講多練,在微機室上課時以演示經典案例、答疑、講解重點難點為主,要求學生充分利用課余時間自主學習和練習,并登錄公安信息化相關軟件系統(tǒng)自行練習并完成老師布置的項目內容,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能力。
(7)課程考核方式
一方面,考核學生課后各個作業(yè)項目的自主學習完成情況;另一方面,購買與本課程相關的公安信息化相關軟件,保證學生課后進行練習,和課上進行上機操作考試,實現(xiàn)軟件軟件自動判分。
課程總分為100分,主要由以下三部分組成:
a.平時成績(10分)。b.自主學習情況(30分)。c. 階段測試情況(30分)。d.期末上機綜合測試(30分)。
(8)授課地點
圖書館計算機微機室。
1 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為了激活英語教學,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學生也更容易理解英語基礎知識,并且對此更感興趣。在教學中,教師應盡可能地使用各種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而信息技術應用于英語課堂教學中,為更好地創(chuàng)設語言環(huán)境起了重要作用。它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優(yōu)化中學英語課堂教學。
例如,學習了一些水果的名稱之后,筆者在課堂上做了這樣一個競猜:利用多媒體快速播放一些水果的圖片,提醒學生注意圖中的有關信息。然后將班級的學生分成8組,提出問題:“What can you see? What color are they? How many...are they?”讓他們對圖中水果的名稱和數量進行搶答,并記下各組的成績。學生踴躍參與,熱情極為高漲,進一步加強了教學的互動和學生間的合作。
又如,筆者用多媒體課件呈現(xiàn)一張北京正在下雨的圖片,針對圖片提問:“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Beijing?”學生答道:“It’s rainy in Beijing.”教師再循循善誘一下,讓學生用這個詞來造句,使教學變得妙趣橫生。
通過這種方式,教師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給學生設置了一個學習的情境與氛圍,比單獨的憑空想象更形象化、具體化。
2 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
學生學習英語只注重句型的學習,忽視它的具體應用,將這些知識遷移到實際生活情境的能力比較差,當他們遇到與之不同場合下的現(xiàn)實問題時就束手無策。在情境的創(chuàng)設上,語言往往顯得蒼白。教師通過多媒體技術,能在課堂上模擬現(xiàn)實生活的情境,給學生提供使用英語交際的機會,對提高交際能力具有明顯的優(yōu)勢。如教師用多媒體展示美國世貿大廈著火的視頻,然后提問:“Look at this video, what should we do now?”此過程設計的巧妙之處在于教師較好地把學生見過的火災的現(xiàn)場與課堂恰當地結合了起來,這是學生非常熟悉的場景。通過視覺和聽覺的傳輸,創(chuàng)設了較為真實的交際情境,這個情境的創(chuàng)設,讓學生既因為能準確地回答教師的提問而有成就感,又使學生在完成語言技能培養(yǎng)的同時進行了生活常識的教育。
3 訓練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培養(yǎng)探究能力
多媒體技術與網絡特性的結合,正好為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營造了最理想的環(huán)境。多媒體能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為展示英語文化背景提供方便,學生只有經歷一個探究的過程,才能嘗到科學探究的甜頭,產生參與探究活動的積極性。如教師要學生用所學的英語制作電子賀卡,他們自主探究、動手實踐,一起欣賞賀卡,提高藝術鑒賞能力。教師有針對性地協(xié)助指導,然后進行小組作品交流,評選優(yōu)秀設計師。教師主要是通過構建一個自主探究的課堂文化情境,提出設計賀卡問題,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自主學習的空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交流的方式,嘗試用所學的英語單詞和句型結合實際來設計賀卡。此案例聯(lián)系學生生活實際展開教學活動,真正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學會科學知識。
為了讓學生對一些國家有個初步了解,筆者搜集了大量的資料、圖片、音樂以及視頻,其中有學生較為關注的標志性建筑和著名的自然景點,如the Statue of Liberty、Big Ben等,讓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了解異國的文化,有益于對英語的理解和使用。
4 英語課堂中多媒體教學的反思
4.1 教師的定勢思維直接影響信息技術的應用
在運用多媒體設計的課堂教學中,尤其是在采用這種教學手段的初期,部分教師經常把內容呈現(xiàn)形式設計得固定而呆板,在情境的創(chuàng)設上,語言往往顯得蒼白,削弱了它的教學輔助功能,甚至適得其反。
4.2 在課堂中不能恰當運用信息技術
信息技術在英語課堂中幫助學生進行知識的意義建構,多媒體教學課件的質量直接影響教學效果。有些教師制作課件時想通過花哨的背景、艷麗的圖片來吸引學生,但是,如果運用不恰當,不但不能使學生掌握正確的英語表達,而且過多的刺激容易分散學生的注意力,不斷單一問題的重復提問和引導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形象記憶能力,反而削弱課堂教學效果。筆者認為課件的制作宜精忌繁,還要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不能一味追求信息的容量,盲目增加教學內容。
參考文獻
[1]潘天士.課件制作理論與技巧[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4.
論文摘要:隨著網絡的普及、信息獲取方式的多樣化,網絡在給人們帶來有用信息的同時,也帶來了不健康的信息。高中學生處于身心全面成長發(fā)育的年齡,很容易受到網絡中不良信息的誘惑。作者就如何在信息技術課程中引入德育教育提出一些教學嘗試。
一、學校德育工作要適應網絡時代的要求
德育教育是高中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基礎學科之一的信息技術同樣承擔著德育的重任。網絡時代對學生道德規(guī)范產生很大的沖擊,學校的德育工作應當積極地去適應時代的發(fā)展,因勢利導,探索新時代下的德育新模式,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
二、《因特網之旅》教學案例中的德育實踐
(一)教材分析
《因特網之旅》是中國地圖出版社出版的《網絡技術應用(選修3)》第三單元《暢游因特網》第一節(jié)的內容。上一節(jié)課學習了《接入因特網》,這一節(jié)課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學情分析
本案例的對象是高一年級的學生,通過必修模塊和網絡選修模塊前面部分的學習,大部分學生有了一定的信息技術基礎和上網實踐經驗,老師要結合學生認知基礎,配合道德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道德觀念。
(三)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通過使用因特網,了解因特網服務的基本類型;能夠掌握瀏覽器的使用;熟悉登錄FTP網站的方式。
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實踐操作能力和協(xié)助工作的能力。
情感目標:培養(yǎng)學生利用網絡獲取信息的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和正確的網絡道德觀念。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了解常見的因特網服務類型;了解WWW,F(xiàn)TP服務的工作過程。
教學難點:理解瀏覽器的工作原理,掌握使用FTP服務的相關技術。
(五)教學過程設計
1 大數據時代下用戶視角檔案服務信息構建的特點分析
1.1 服務系統(tǒng)的個性化。從用戶視角對檔案信息服務管理進行分析,其服務內容應該充分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并在服務信息合理構建的基礎上實現(xiàn)資源的優(yōu)化,使服務制度構建在不同程度上滿足用戶的基本體驗。為了滿足這種時代化的需求,檔案管理部門在服務系統(tǒng)構建的過程中,需要構建針對性的服務制度管理策略,為用戶提供個性化、深層次的服務體系,使用戶的服務方式與用戶服務內容進行合理匹配。而且在不用層次的用戶體驗分析中,也應該提高檔案信息服務與檔案用戶之間的契合度,增加檔案信息服務的受眾群體,為個性化服務體系的構建提供良好保證。[1]
1.2 雙向化的服務體系。用戶體驗環(huán)境下檔案服務信息體系的構建,在某種程度上會涵蓋整個系統(tǒng)特有的服務結構。通過該種服務模式的運用,可以實現(xiàn)檔案學信息服務部門與用戶之間的互動交流,并將原有的信息管理模式由單向服務轉變?yōu)殡p向交流系統(tǒng),使用戶在信息參與的環(huán)境下滿足信息反饋的交流渠道,充分展現(xiàn)出檔案性管理中的雙向機制,為用戶視角下檔案服務系統(tǒng)的構建提供系統(tǒng)支持。
1.3 多元化的服務內容。檔案信息服務體系的構建,會將檔案信息服務作為基礎,圍繞用戶的體驗構建多元化的服務管理體系,從而實現(xiàn)用戶需求的合理調整。通過用戶視角下檔案服務系統(tǒng)的構建,應該在多元化服務體系構建中,做到以下幾點內容:第一,在檔案信息資源優(yōu)化中,其資源信息是多元化的,而通過深度的信息挖掘可以實現(xiàn)檔案資源的優(yōu)化運用,使用戶的基本需求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充分的滿足。第二,在檔案信息優(yōu)化中,應該通過多種媒介資源的優(yōu)化,進行檔案服務方式的合理創(chuàng)新,實現(xiàn)電子資源傳播的多元化,促進檔案用戶視角下服務信息體系構建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2]
2 大數據時代下用戶視角中檔案信息服務研究的現(xiàn)狀分析
2.1 服務主體定位沒有反映出大數據的時代需求。伴隨大數據環(huán)境的形成,檔案信息服務體系的設計應該充分滿足主體定位的合理性。首先,在大數據時代下用戶檔案信息服務管理的過程中,相關的管理機構對服務職能認識不全面,而且也沒有將檔案信息的管理技術作為服務主體,對于時代需求的認識過于局限。這種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也就導致很多信息服務管理模式仍然停留在原始的管理狀態(tài)。其次,在檔案服務信息定位及管理中,其服務體系缺乏一定的針對性,檔案服務定位缺少對用戶需求的分析,這種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也就為用戶檔案需求及層次的分析造成了制約。最后,大數據環(huán)境下的檔案服務信息管理,不能在滿足用戶需求的基礎上構建特色化的服務機制,導致檔案信息的管理及優(yōu)化不能得到用戶的滿意。[3]
2.2 檔案信息服務對大數據的用戶檔案造成制約。在檔案信息管理及服務研究的過程中,其管理制度缺少主動性的用戶服務機制,而且,檔案管理內容也缺乏一定的創(chuàng)新意識。尤其是在一些國家級的檔案信息管理中,并沒有充分發(fā)揮檔案管理創(chuàng)新理念,導致檔案信息服務制度不能滿足用戶的需求,為管理制度的創(chuàng)新造成了制約。
2.3 管理人員的配備難以發(fā)揮時代化信息管理作用。在用戶需求理念下檔案信息管理制度構建中,要想滿足用戶對檔案信息的基本需求,就應該構建完善性的用戶檔案信息管理方式,對檔案信息的管理、資源的開發(fā)以及利用進行良好分析,而且也應該通過對用戶的需求認識,進行檔案信息的分類、加工及整理。雖然在很多檔案信息管理部門中,配備了專業(yè)性的人員進行檔案資源的規(guī)劃,但是人員配備環(huán)境下,人員的職能分配中仍然存在著分工不明確的現(xiàn)象,導致檔案信息的管理失去原有的價值。[4]
2.4 檔案管理手段限制了檔案服務的系統(tǒng)性發(fā)展。伴隨信息時代的運行及發(fā)展,手機、電腦、iPad等移動設備的出現(xiàn),成為檔案信息資源管理的重要工具,尤其是在二維碼技術運用的過程中,推動了檔案資源管理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人們在日常生活的過程中,會通過手機微信、qq平臺進行檔案資源的查詢,實現(xiàn)檔案信息資源的有效獲取,并在此基礎上減少了去檔案室查詢資料的現(xiàn)象。在這種信息化檔案管理手段確立的狀態(tài)下,對設備的運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現(xiàn)階段檔案信息管理及資源優(yōu)化的過程中,檔案管理相關部門應通過對時代信息的分析,構建創(chuàng)新性的檔案資源管理機制,從而實現(xiàn)數據環(huán)境下檔案資源的高效管理。
3 大數據時代基于用戶視角的檔案信息服務優(yōu)化策略
3.1 構建以人為本的檔案信息服務策略。在檔案信息管理制度構建的過程中,檔案服務人員是檔案服務優(yōu)化中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因此,大數據時代下,檔案館信息服務體系優(yōu)化的有效性,是檔案館服務內容構建的基本保證。所以在現(xiàn)階段檔案信息服務策略優(yōu)化中,應該構建人性化的服務管理機制,并在策略構建中做到以下幾點內容:第一,檔案信息管理部門應該及時轉變服務理念,館員應該樹立“用戶第一”的服務思想,并將尊重用戶、理解用戶以及方便用戶作為基礎,為用戶提供公平、有效的信息獲取平臺。第二,檔案館在檔案信息服務優(yōu)化設計中,注意人性化的服務管理原則。例如,在服務體系優(yōu)化設計中,突出項目管理的實用性、制度建立的科學性,有效提升檔案信息管理中的服務機制。第三,檔案管理人員在服務的過程中,應該時刻保持良好的服務態(tài)度,使用戶在人性化的服務環(huán)境下得到基本需求的滿足。例如,檔案室館員在服務中應該具有百問不厭、孜孜不倦的服務精神,而且,在工作中應該做到熱心、耐心以及專心,實現(xiàn)人性化服務的核心理念。第四,在服務策略優(yōu)化的同時檔案室管理者應該充分考慮到用戶的個性化需求,實現(xiàn)檔案室信息資源的充分運用。與此同時,在檔案信息服務的過程中,館員要認識到不同群體需求的差異性,通過靈活服務方式的運用,促進檔案管服務設施的科學構建。[5]
關鍵詞:信息技術;網絡技術;教學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5-015-01
信息技術是現(xiàn)代科學技術,是信息社會的主要技術之一,它對人類文明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產生深遠的影響。隨著科技的飛速發(fā)展,信息技術正成為使用最普遍、最常規(guī)的教學手段。它不僅能夠為學生創(chuàng)造建構學習環(huán)境、使學生能夠自主學習,還能夠使學生在計算機上反復修改,真正實現(xiàn)教師角色的轉換,學生地位的轉變。信息技術課是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普及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提高中職學生科學文化素質的重要途徑。
如何設置中職學校信息技術課程安排是信息技術課的關鍵。下面我就如何設置中職學校信息技術課程安排及教法本人的一點看法。
一、中職學校信息技術課程安排
信息技術課是中職學生的必修課,也是在信息時代人人必會的工具性學科,在當前素質教育的大環(huán)境下,仍有許多學生并沒有意識到學習信息技術的重要性,同時課時又少,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應該最大程度地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與學習氛圍,使一部分學生在信息技術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信息技術課的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在信息化環(huán)境下學習、工作和生活的能力,也即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無論是課上還是課下,我們都很注意學生信息素養(yǎng)的提高,努力為學生創(chuàng)造信息化的學習環(huán)境,通過網絡,使學生學會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進行信息查詢、信息處理、信息識別、信息存儲與傳遞等等,現(xiàn)在已經有部分學生開始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學習,利用網絡傳遞信息。
教學課程方面主要如下安排實行:
以培養(yǎng)學生興趣為主,認識信息技術的基本知識,掌握操作計算機的基礎操作,熟練鼠標、鍵盤操作,逐漸深入學習office,學會一般的文字排版技術,能進行簡單的文字處理、排版,提高了中文輸入的能力和繼續(xù)學習windows的操作。
在已經掌握了基本技能的基礎上,逐步使用論壇,學習通過網絡進行交流型學習,能進行利用網絡交流問題,與別人進行交流。掌握利用網絡解決課外知識的問題,擴展自身知識,增強學習能力。學會在一些著名的網站上學習,如:中國教學資源網、中國基礎教育網、新世紀課程網。并且學習多種網絡交流工具,加強使用網絡的能力,增強信息技術的修養(yǎng),體會信息技術作為輔助學習的技巧和樂趣(qq、email、google等工具)學會在一些著名的網站上學習,如:中學語文教學資源網、中國基礎教育網、新世紀課程網。
二、信息技術課的教法
1、合理調整教學內容的順序
在上課時適當調整教學內容的組織結構,將網絡教學與多媒體演示文稿知識模塊這些應用性較強、且學生容易掌握的內容安排在前期。而將那些比較抽象的、枯燥的知識穿插于其中。通過調整教材表現(xiàn)出以下優(yōu)點:1、有利于與信息技術課與其它學科的整合,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離不開學生的參與,讓學生及早掌握網絡技術與制作演示文稿技術,就能更好的配合教師進行課堂教學改革;2、有利于師生、生生互動,他們可以用網絡來交流信息,加強了他們之間的空間交流,擴大了學生知識獲得的范圍。
2、即學即用、因材施教,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
即學即用是計算機課堂教學中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之一,作為一種工具,學習計算機不必過分強調系統(tǒng)性,它的每一個模塊都可以相對獨立出來,學一點就可以用一點,如學會了一種文字處理軟件的使用,就可以用計算機編輯文稿,而不必去學習微機原理,更無須知道什么是程序設計。在計算機的教學中,尤其要做到因材施教,因為學生在操作計算機時的能力有很大差異,作為一名合格的計算機教師,既不能讓走在前面的同學原地踏步,無所事事,也不能讓后面的學生望塵莫及,失去信心,為了調動每一位學生的學習興趣,計算機課堂教學尤其要因材施教。
3、以用促學,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
【關鍵詞】分層教學;計算機信息技術
引言
所謂分層教學,[1]就是根據不同專業(yè)、不同水平層次的受教育對象,制定不同的教學體系及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方法。分層教學理論源于我國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因材施教”理論,以及前蘇聯(lián)教育家維果斯基提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2],即每個學生的發(fā)展都存在兩種水平:一種是現(xiàn)有的發(fā)展水平;另一種是在別人的指導下,借助于他人的幫助可以達到的更高水平。這兩種水平之間的差距就是“最近發(fā)展區(qū)”。如何在最近發(fā)展區(qū)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這就是分層教學需要研究的內容。
1.分層教學的必要性
近年來,高職院校生源呈現(xiàn)多樣化的趨勢,有高中生、中職生、民族生、企業(yè)青年和復轉軍人等。調查顯示,不同生源新生入學時的計算機水平差異非常大。有些學生在高中階段就已經掌握了計算機基本操作技能,而有些學生對計算機知之甚少,只停留在網絡的初步應用上。
基于以上現(xiàn)狀,如果還采用傳統(tǒng)的班級教學模式,有一定基礎的學生,會認為計算機知識簡單乏味,從而失去學習興趣。但若盲目改革現(xiàn)有教學方式,又可能導致基礎薄弱的學生很難適應,跟不上教學進度。這對高職院校計算機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提出了挑戰(zhàn),分層教學勢在必行。
2.分層教學的實施策略
計算機信息技術課程實施分層教學,主要針對非計算機專業(yè)的學生。必須首先對學生進行分層考核,根據考核結果分層,然后針對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實施分層教學過程,最后對各層次學生進行分層考核,并對考核結果進行有效的評估,客觀準確的評價不同層次的學生所取得的進步。
2.1 分層考試
分層考試必須由學校統(tǒng)一負責命題并組織考試,采用理論考試和上機操作結合的方式進行考核,將考試成績作為分層的主要依據。這就要求考試題目的設置要科學合理,盡可能考查出學生的真實水平。
考試結束后,再根據成績進行分層。我校將所有學生分成A、B、C三個層次,A、B兩種類型針對普高生、藝術生、單獨招生學生以及對口單招學生開設,其中,分層考試成績在前40%的學生劃分到A層,其余劃分到B層。C層針對民族生、企業(yè)青年、復轉軍人等復雜生源學生開設。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將層次劃分的更加細致,比如將成績在前10%以上的基礎比較好的學生分為“優(yōu)秀”層,享受“免修”計算機課程的待遇。
2.2 分層教學目標設置
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要在教學中取得同樣的成功,必須精心制定適合這三個層次的科學的培養(yǎng)目標,使各層次學生都得到有針對性的發(fā)展。
我校對各層次的課程總學時設定都是72學時,但在學時的分配和對不同層次學生的能力目標的要求有很大區(qū)別。B層學生要求理解計算機基本理論知識,掌握操作系統(tǒng)和Office系列軟件(包括Word、Excel、Frontpage、PowerPoint和Access)的基本操作,完成相關實訓任務。而A層學生除了以上要求之外,還要加入程序設計語言的學習(如C、VisualBasic、VisualFoxPro、C++語言等),能夠自主學習、深入研究問題,解決較復雜的應用問題。對于C層學生則適當減少理論知識范圍,多加練習,要求其學會部分常用軟件的基本操作,能用計算機實現(xiàn)簡單應用即可。
2.3 分層教學環(huán)節(jié)
分層施教是課堂教學中最難操作的環(huán)節(jié),其基本要求是:分層有質,動靜結合,全員參與,各得其所[3]。整個教學過程要經過分層備課、分層授課、分層實驗及分層考核四個環(huán)節(jié)。
分層備課。根據以上設定的分層教學目標的要求,備課時需要明確每一個層次的教學內容,潛心研究知識點的難易程度,要考慮到學生的知識接受能力,設計不同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和方法,精心備課。
分層授課。教學中采用不同的過程培養(yǎng)方式,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都要分層進行。如課堂提問,所提問題要處于學生思維水平的最近發(fā)展區(qū),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提問要有層次性,先易后難[4]。課后練習也要分層進行,可以給學生布置不同的練習,也可以同一練習內容,分層要求。
分層實驗。計算機課程中,實驗課是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以我校為例,實驗時A層次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再設計一些課外的應用性強的實驗項目,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B層次學生精講精練,注重基本操作技能的鍛煉;C層次學生適當降低難度,增加教師輔導的時間。
分層考核??刹捎谩叭粘?己?期末考核”相結合的考核方式。日常考核主要體現(xiàn)在考勤、練習和作業(yè)幾個方面,加強過程考核也有助于分層教學的過程的順利實施。期末考核則采用上機考試的形式,分層次分批設置考試,不同層次的考試內容和難度都不相同。
2.4 分層效果評估
分層效果評估是對以上實施過程的科學性評價,其結果將直接反映分層教學的成功與否。評估工作一般只能縱向進行,與未分層之前比較或者與往屆分層的數據進行比較,可以從全校角度或各層次角度進行。如果評估以上指標表明教學效果不理想,則要科學反推問題究竟出現(xiàn)在哪個環(huán)節(jié),及時進行調整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制定出更加科學的分層教學實施方案。
3.問題和反思
經過一年的實踐,發(fā)現(xiàn)分層教學課程建設中仍有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點:
3.1 對學生的心理造成影響
層次的劃分,必然會對學生的心理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其一,造成等級觀念。低層次的學生會認為自己是差生,學習積極性極大受挫;高層次的學生,則容易滿足現(xiàn)狀,停滯不前。其二,缺少榜樣。學生之間需要互幫互學,沒有了榜樣就沒有了學習的動力。尤其是層次較低的學生,找不到引領他們前進的目標,遇到問題也不能得到幫助,不利于學習水平的提高。
3.2 教學管理上有很大難度
分層教學首先需要組織一場分層考試,然后需要將原有的以專業(yè)為單位的班級拆解開,再組織學生選課重新組合成新班級,此外,后續(xù)的工作還有排課、分配教室、分配實驗室、教學監(jiān)控、考試安排、成績管理等,這些環(huán)節(jié)的處理難度和復雜度,與普通教學相比無疑是巨大的。
3.3 教師備課難度加大
實施分層教學以后,計算機信息技術課程打破了統(tǒng)一的教學大綱,一致的教學進度,而改為針對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水平,靈活制定教學內容、教學手段以及實驗方法。如果每個老師都承擔不同層次的教學任務,工作強度將是原來的若干倍,備課難度可想而知。
從總體上看,盡管分層教學還存在一些問題,但作為一種新興教學模式,它還是具有絕對優(yōu)勢的,值得推廣。要在高職院校計算機信息技術課程建設中采用,仍需我們不斷總結完善,解決各種問題,才能更好的發(fā)揮分層教學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昊雅琴,張艷,等.非計算機專業(yè)計算機基礎課程分級教學的實踐和探索[C].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報告論壇論文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何顯文.高校《計算機基礎》課程分層教學的實施方案探討[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6.
[3]周香英.《計算機基礎》課程分層教學實施方案的探討[J].科技廣場(管理科學),2006.
一、課題背景
二十一世紀是知識創(chuàng)新的時代,造就創(chuàng)新人才振興國運已被人們所共識。要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造就創(chuàng)新人才,關鍵是逐步培養(yǎng)和形成創(chuàng)新人格(個性)。有創(chuàng)新人格的人才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才會積極地、自主地樹立創(chuàng)新意識、提出創(chuàng)新要求,才會以持久的熱情、堅強的意志,不斷去探索、去開拓、去創(chuàng)造。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曾說過:“你播種行為就會收獲習慣;你播種習慣就會收獲性格;你播種性格,就會收獲命運?!被瘜W教育是以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核心的素質教育的學科之一。應積極滲透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格的教育思想,積極開發(fā)學生的智慧潛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人格。
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對現(xiàn)代教育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它將導致教育思想、教學理論、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重大變革。這種變革為我國基礎教育實現(xiàn)“三個面向”的目標提供了極好的機遇,也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開辟了燦爛的前景。應用現(xiàn)代成熟的教育學、心理學、認知學以及視聽教學理論、學習理論、傳播學理論和系統(tǒng)科學理論等先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經驗結合日益發(fā)展的信息技術研究中學化學教學教學方法是我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二、信息技術與中學化學物質結構理論教學整合的實驗研究內容
所謂整合,是指信息技術與教學或課程的結合。我國計算機輔助教學經歷了幾個階段,最先是對學生進行課程練習,課程輔助軟件為主體單機自學模式和以自制課件或積為主體的計算機輔助教學模式,網絡技術發(fā)展后出現(xiàn)了網上教學模式。但是我們認為這些模式還不能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動性,還不能充分體現(xiàn)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瘜W基本理論和元素化合物的知識(包括有機化合物)構成了中學化學教學的主要內容?;纠碚撆c元素化合物知識之間相互聯(lián)系、協(xié)同促進學生認識能力的發(fā)展。在教學中基本理論起著貫通元素化合物知識,激活思路,理解本質的主導作用?;纠碚摰膶W習會加深對元素化合物知識的理解,使其系統(tǒng)化、網絡化,促進知識的聯(lián)想、遷移和應用。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的形成和發(fā)展,分析解答化學問題能力的提高,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和科學方法的形成,都與化學基本理論的教學密切相關,物質結構理論部分教學內容在第二學期,我校是廣東省一級學校,通過一個學期的學習,學生已具有了一定的計算機知識和操作能力,為此選擇信息技術與中學物質結構教學整合思路并進行相關實驗研究是切實可行的。
整合過程不只是簡單的課件展示或上網學習,而是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生都充分應用信息技術。例如,教師用文字處理軟件生成將要發(fā)給學生的材料;用數據庫軟件保存學生的報告;用電子表格記錄學生的成績;定期的從因特網上獲取其他教師教學思想,并通過E-mail和其他學校的老師保持聯(lián)系,等等。學生上網查閱和收集資料;制作電子演示文稿或網頁展示自己的作業(yè);通過網絡與同學、老師交流問題;用數碼相機或掃描儀采集圖片等等。
其次在教學活動中,學生運用信息技術使他們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有效理解,并且產生他們自己的知識,達到他們的學習目的。對教師來說,面臨的挑戰(zhàn)是找到合適的方法實施教學活動,并且教授學校規(guī)定的那些復雜的課程,以達到國家規(guī)定的標準。
高中化學新教材物質結構理論部分內容
(一)、必修教材內容
第1部分:原子序數核素同位素核外電子運動的特點核外電子排布規(guī)律的初步知識隨著原子序數的遞增,原子核外電子排布的周期性與元素性質遞變的關系
第2部分: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長式)周期和族元素周期表的應用元素周期律的發(fā)現(xiàn)
第3部分:化學鍵離子鍵和離子化合物共價鍵和共價化合物極性鍵和非極性鍵極性分子和非極性分子分子間作用力
(二)、選修教學內容
第4部分:H2O、NH3、HF中的氫鍵離子晶體(以NaCl為例)原子晶體(以金剛石、SiO2為例)分子晶體(以干冰為例)金屬晶體各類晶體的模型(微粒和微粒間的相互作用)和性質的一般特點晶體的類型與物質熔點、硬度、溶解性、導電性等的關系
三課題研究進度安排
㈠實驗的學習目標
(1)實驗的學習目標
在活動中,根據教材物質結構教學內容的分類方法,掌握知識內容和知識體系,了解基本原理應用于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學習。深入理解微觀結構及結構對物質性質的影響。
學會應用網絡和參考書進行文字、圖片及動畫等資料的查找和收集,學會使用數碼相機或掃描儀結合相關軟件進行圖片制作,較熟練地運用網頁制作工具制作網頁。
學會與同伴進行合作,綜合比較、對比分析問題,使用幾種技術資源研究問題,收集和綜合信息。
(2)教學活動形式
本活動是教師與學生一起建立一個以物質結構知識為主題的小型資源庫。在建站過程中分小組收集和制作相關素材,查找有關1-36號元素的結構、單質及其化合物的性質、用途及相關的一些科學家的生評介紹和科學研究方法,有關元素單質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分類、微觀結構等知識內容。再將根據知識的分類方法制作網頁,將網頁在同學間進行交流以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最后進行相互鏈接建立資源庫。
㈡教學活動過程
第一階段
1調查學生對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的認識,學生具有的硬件情況和學生的信息技術應用水平、能力情況。
2向學生布置研究計劃和要求,劃分實驗小組,根據實驗要求進行分工。
要求資源庫中必需包含如下內容(其它內容自選):中學化學有關物質結構理論的知識;中學化學中介紹的科學家的生評及元素發(fā)現(xiàn)史,涉及的全部常見晶體;部分與教材關系不大但在生產、生活中有較大用途的晶體;現(xiàn)代化學新發(fā)現(xiàn)的晶體;特殊的晶體等;每種晶體的所屬類別、外觀結構和微觀結構(圖片或動畫)、典型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重要的用途;中學化學涉及的有關晶體的典型試題及分析。
3收集、制作的資料以磁盤方式或發(fā)電子郵件(rpljj@pub.chaozhou.gd)提交,提交的資料中必需注明提交人姓名、學號、資料來源(網絡、圖書、自制等)。
4班級分組:以小組為單位(共9個小組),分別收集、制作如下幾方面的相關資料(并同時收集有關晶體的資源庫及地址):中學化學教材中以上選定的四個部分的內容及有關試題及分析。
5人員的分工:策劃部:負責對本組研究內容進行總體規(guī)劃和分工,小組成員團結協(xié)作,互相幫助,共同完成實驗任務;工程部:負責具體制作網頁以及解決在實驗過程中的一些技術性問題。美工部:負責制作圖片、動畫等;信息部:負責收集、整理數據,文字數據的錄入。
第二階段:
學生利用各種有效的途徑(實物攝影、掃描圖片、查閱教材及參考書、利用互聯(lián)網等)收集有關物質結構知識的各種文字、圖片、動畫及聲音資料。
第三階段
1網頁制作講座。講座以介紹網頁制作軟件FrontPage2000基本應用為主,通過5-7課時的教學時間使大部分學生能利用這個軟件制作一個有關晶體頁面。講座內容包括頁面布局;文本的修飾;圖片和動畫的導入及處理;超級鏈接;表格的應用;構造框架、層和簡單的動畫(選講)。至于對資源庫的總體規(guī)劃和設計,由實驗班級中的計算機制作高手來完成。
2對收集的資料進行分類整理。
第四階段
1每組制作1-3種物質結構的相關網頁。
2課堂上展示個人制作的頁面并進行相應的解說。
第五階段
1組織部分學生進行資源庫的總體設計、頁面的鏈接及上傳。
2調查在信息技術在教學活動整合過程中,學生解決問題的思想、行為和方法。
針對評價內容,觀察或用測試的方法,確定每個學生達到的程度,建立學生檔案袋。學生個人檔案內容包括“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認識相關調查”(實驗前和實驗后各一份);實驗前、后學生在學科上的學習情況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提供的各種信息;學生所在小組完成的相關頁面;在在實驗過程中,教師、組長和組員對該生的評價;實驗過程中,有關這個學生的照片、文字及錄像資料等。
四研究課題的工具和資源
1、硬件:數碼照相機,掃描儀,錄音筆,計算機及網絡設備,多媒體展示設備。
2、軟件:網頁制作軟件Frontpage2000中文版或Word2000;圖片處理軟件Photoshop5.0中文版;動畫制作軟件Flash5.0中文版及GIFAnimator4.0;上傳工具CuteFTP。
3、資源庫:
中學化學微觀結構虛擬世界:swyz.fj./yz_cai/hjf/structure.htm。
中國科普博覽:kepu.ac/mineral/sight/index.html。
人工晶體研究院:risc。
化學園地之物質結構:go8.163/~chemfield。
用“晶體、原子、分子結構等”作關鍵詞到雅虎、新浪網、搜狐等去進行搜索。
學生用主要參考書:《化學能力培訓指南》;《中華學生科普文庫》;《化學與現(xiàn)代文明》;《藥物學》;《金屬元素中的化學》;《礦物學》;《無機化學》;《中國大百科全書》等。
其它:學校化學實驗室;本地礦業(yè)部門;本地珠寶、首飾行。
4教師、學生應具備的信息技術技能
教師:利用互聯(lián)網查閱資料;電子郵件的收發(fā);制作資源庫的系列技能(規(guī)劃、設計、制作及資源庫的);圖片的處理及動畫的制作;掃描儀、數碼照(攝)相機、投影儀的使用。
學生:利用互聯(lián)網查閱資料;電子郵件的收發(fā);簡單網頁的制作;利用掃描儀、數碼照(攝)相機等工具及軟件制作簡單的圖片或動畫。
五預期效果
學生通過在教師指導下,從選定和確定研究專題,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課題的研究,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通過這樣的活動形式達到如下目的:
①使學生了解科學探究過程;
②獲得探究體驗;
③養(yǎng)成自主探究、創(chuàng)新的意識和習慣;
④形成和發(fā)展創(chuàng)新能力、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信息搜集和加工、應用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