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地理教材的表述形式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新課改提出了三維課程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遵循課改精神編寫的新教材注重了對學生能力、方法、情感的培養。[1]圖1為新教材課后知識拓展,圖2為舊教材的課后習題。由上圖比較可知:舊教材的課后練習較為關注學生對“五帶”、“時區”等地理識記性知識的掌握,而新教材不僅要求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基本原理,而且還要求通過學生自己閱讀材料,查閱信息,推斷月球上滿足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強調學生的體驗,注重培養學生掌握學習的過程與方法,提升學生探究能力。
2時代性、實用性的教學內容
2.1力求與時俱進
追求時代性是地理教材的生命力。[2]一方面,地理教材要選擇地理科學的新理論、新成果。例如為了與地理科學的新成果保持同步,地理新教材將舊教材中所講的太陽系中的“九大行星”更正為“行星”,既確保了教材內容的科學性,又加強了教材內容的鮮活性。
2.2注重學以致用
地理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地理。[3]注重實用性是教材內容注重適應個人需要和社會需要的具體表現。一方面地理教材要向學生呈現對社會發展有用的地理知識,另一方面地理教材的內容也要有利于學生的終身發展。表1為新舊教材第一章(單元)目錄比較,左為新教材,右為舊教材。根據表1我們可以發現,新教材刪除了老教材中《人類認識的宇宙》、《人類對宇宙的新探索》等與人類生活聯系不甚緊密的內容,并且四節內容都是圍繞地球展開的,把本章的重點由從遙遠的宇宙空間轉移到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地球,體現了以人地關系為主線的教材編寫理念,增強了地理教材的生活性、實用性。
3邏輯清晰、欄目多樣的結構體系
3.1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
新教材的編寫力求做到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在教材編寫時力求做到直觀具體。比如第一章的二節《太陽對地球的影響》,教材將本節內容分為:“為地球提供能量”和“太陽輻射影響地球”兩個部分,“為地球提供能量”其實主要講解的是與人們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學生有較為直觀的體驗,而與之相比學生對“太陽活動影響地球”這部分知識就相對了解較少。因此在對本節知識點的順序進行編排時,將“為地球提供能量”安排在前,而“太陽輻射影響地球”在后,符合學生由直觀到抽象的認知規律。
3.2注重欄目的多樣性
與只有正文和“活動”欄目的老教材相比,新教材新增了內容提要、讀圖思考、閱讀、活動案例、問題研究等欄目,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新教材的多樣性和靈活性,使教材變得豐富多彩。一方面它提高了教材的可讀性,激發學生預讀和學習的興趣。另一方面,多種欄目組合也很好的滿足了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這充分體現了新教材尊重學生差異,注重對學生個性的培養的新理念。
4生動活潑、通俗易懂的表達方式
4.1圖片數量增多,突出地理學科特色
地圖是地理學科的第二語言。以前的地理教材過多使用文字表述,這種方式較難體現學科特色,特別是生澀的文字表達往往會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新教材在進行知識點的表述上,盡量使用色彩鮮艷、生動形象的圖片,充分體現了教材的地理性,也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例如在介紹太陽系的行星時:舊教材運用了一張表格,將這些行星的質量、體積、平均密度、公轉周期、自轉周期等數據詳細的羅列了出來。而新教材則將這幾種行星通過圖片的形式展示出來。學生可以很直觀地從圖中看到水星的體積最小、木星和土星最大,海王星是一顆天藍色的行星,以及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都有光等等。
4.2文字表達簡明扼要、生動活潑
就地理教學而言,校本教研應該從哪些方面開展呢?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八個方面來確定研究專題,并進行深入研究。
一、教學理念的研究與探討
在地理教學實踐中,我們會遇到許多與教學理念有關的問題:地理教學怎么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問題、地理教學目標的落實問題、人文性和自然性的統一問題……實踐中,有的老師為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機械地設計課堂活動;有的老師將三維目標中的每個維度都分解成若干細化的目標,從而造成一節內容有七八項教學目標……這些現象表明有些教師對教學理念的理解還不夠透徹,有時甚至產生了誤解。
帶著教學實踐中出現的問題,我們可以在教學理念的研究和學習方面進行校本教研。研究專題可以從宏觀角度展開,也可以從微觀角度進行研討。宏觀角度的研究專題,如教學理念在地理課堂中的體現、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微觀角度的研究專題,如怎樣真正體現學生的學習主體性、教學目標的制訂、練習中如何體現教學理念等。
這方面的校本教研一般可采取專題研討會、教育論壇、教育沙龍等形式進行。
二、地理課程標準的研究與探討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的表述是具體的,又是抽象的,如在地理必修1中非常具體地指出,“繪制全球氣壓帶、風帶分布示意圖,說出氣壓帶、風帶的分布、移動規律及其對氣候的影響”。但作為具有宏觀指導作用的課程標準,大量的表述又只能是抽象的,即使像資源、環境等的具體目標也是針對整個高中學段的,不可能具體到年級。
如何在教學中準確把握地理課程標準,是廣大地理教師直接面對的問題。這方面的校本教研應該盡量從微觀角度展開,重在教學實踐中對課程標準的理解、定位和具體落實。
這方面的研究可采取備課組交流、教學研討會、教育論壇、論文寫作等形式。無論哪種形式,都要結合教學實際進行研討,否則就會失去校本教研的價值。
三、教材的研究與探討
地理教材涉及必修教材和選修教材。教材中的重點、難點以及教材的知識體系是我們集體研討的重要任務。我們可以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對教材進行總體研究、局部研究、實施策略研究等。如可以研究教材的結構問題,必修教材和選修教材的關系問題,模塊與模塊之間的銜接問題,魯教版、人教版、湘教版等教材的學習專題問題,教材與讀本的關系問題,教學順序安排問題(選修部分尤其重要)等。
教材研究與探討可以采取個人研究和集體研討相結合的方法。集體研討可以采取備課組交流合作、集體備課、專題研討活動等形式,有條件的地方還可以利用網絡進行較大范圍的教材研究。
四、課堂教學的研究與探討
圍繞課堂教學進行研究與探討,是校本教研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從事地理教學,我們會遇到許多問題,帶著這些問題制訂計劃,在課堂上進行實踐,進而反思總結,再進行新的實踐,一定會有許多成果。關鍵是要做發現問題的有心人,只有在教學實際中發現了問題,我們才能進行研究。
課堂教學可以研究的問題很多,宏觀層面的如地理探究性學習的基本課型研究,活動體驗、問題探究等教學方法在課堂上的運用研究,預習課與學生自主學習研究,合作學習的模式研究,分層教學研究,信息技術與地理課程整合研究等。微觀層面的如一堂課教學過程的反思和研究、教學方法運用的反思和研究、對教學過程中的具體步驟和細節進行反思和研究等。
五、檢測與評價的研究與探討
傳統的教學評價常常關注終結性評價,創新的評價機制則要求高度重視過程性評價,關注學生個性化的發展,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等。
這方面的研究課題比較多,宏觀層面的課題如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評價研究、學習過程和方法的評價研究、促進特長生的個性化發展研究、學生的發展性評價研究等。微觀層面的如教學專題的檢測研究、模塊的檢測研究、高考方案研究、高考研究、學業水平測試研究、學分認定研究、學生素質綜合評定的操作研究、學生成長檔案袋的實施研究等。
關于檢測與評價的研討可綜合運用多種方法,問卷調查、個案分析、實驗、反思總結、專題研討等是常用的方法。
六、校本課程與教材開發的研究
校本課程的開設和教材開發是一個新的研究領域。校本課程是由學校自主開發的課程,其中一部分課程可以作為地理教學的補充。這類課程可以從大地理的角度來設置,也可以跨學科甚至跨學習領域設置,也可以緊密結合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設置。
如何根據學生的需求和學校的資源規范地開設校本課程,如何設計課程綱要,如何編寫校本教材,如何實施校本課程教學,如何處理校本課程與其他教材的關系等問題都值得深入研究。
這方面的研究可采取理論學習、專題研討、實踐分析、教材編寫、教學個案反思總結等方法進行。
七、研究性學習與地理教學結合的研究
現代教學注重探究性學習,這與研究性學習課程有著密切的聯系。如何將地理教學和研究性學習有機結合,也是校本教研的研究項目之一。這類研究可以和研究性學習融為一體,如結合地理學習的選題指導研究、研究性學習的方法指導研究、研究性學習的過程監測研究、研究性學習的成果鑒定研究等。
這類研究可以運用個案分析、反思分析、實踐總結、論文寫作等方法進行,還可以與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社區服務活動結合起來進行校本教研。
八、地理教學資源庫建設的研究
開展地理教學,需要建立豐富的資源庫。如何建立適合本校特點的資源庫、如何發揮資源庫的作用等,應該是校本教研的內容。
關鍵詞:地理圖像;地理教學;地理技能
一、中學地理教學中地理圖像應用現狀
(一)現行中學地理教材主要由三系統組成,即課文系統、圖像系統、作業系統。這三個系統既緊密結合又各有其獨特的功能。圖像系統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地理信息的獨特載體和獨特的表述方式。圖像系統通過圖像的展示,再現地理事物的形象和屬性,屬地理感性知識。圖像系統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地理學的語言,是地理知識和地理信息獨特的載體和表述方式,地理圖像系統通過對圖像的展示,再現地理事物的形象,屬地理感性知識,是地理學科不同于其他任何學科的特有的信息載體。
(二)圖像系統在中學地理教學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首先,圖像系統能準確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其次,可以把零散的地理事物系統化。第三,可以活躍課堂氣氛。第四,是地理教學的信息庫。第五,可以更好地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保持高度的注意力。第六,地理圖像是搞好地理教學的重要教具。
(三)現行地理教材圖像系統概況。現行初中地理教材由800多幅圖像作為“骨架”“沒有地圖就不可能有地理學,沒有地圖也就無法進行地理教學。”這些圖像是由地圖、示意圖、景觀圖、素描圖等組成,而其中地圖是圖像的主體。圖像在教材中的地位可以說是教材的“骨架”,教材中的地理知識是依附在這骨架上,它不僅是地理知識的說明和補充,而且是地理知識的另一種表達形式。因此,在地理教學中只要突出圖像教學,完全可以講清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知識并通過圖像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思維能力,使學生正確理解地理規律,還使學生通過圖像引起一系列聯想,獲取并記住豐富的地理知識。高中地理課本中地理圖像數目也很可觀,其中高一上、下冊必修各含236幅(組)、155幅(組)、高二、高三選修各129含幅(組)、189幅(組)。
(四)目前在中學地理教學中普遍存在著以下問題
1.教學中重文輕圖。只注重地理教材中課文部分教學而忽視圖像的應用,致使地理教學失去了地理學科的區域性和綜合性的本質特征。
2.留于表面內容不能深挖其實質內涵。往往讓學生機械記憶一些地理分布,地理事物,而不能分析地理事物形成和分布的根本原因,不知道地理事物的空間聯系。
3.只知靜態分布不知動態變化和發展。地理原理圖和地理事物發展變化圖,往往只是截取變化過程中某一瞬間的現象,來展示地理事物的典型特征,但不能靜止地看問題,必須動態的看待事物地發展過程。
4.只了解局部不研究整體。有些地理圖像是選取典型的地理事物,進行分析、研究,以便舉一反三,由特殊到一般,由局部到整體,而有很多師生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五)新的一輪地理課改和高考、會考的要求
《地理教育國際》指出學生掌握地理技能。不僅要能利用文字、圖片、定量資料構成的教科書、圖畫、圖表、文獻、示意圖和地圖,以及野外考察和制圖解釋第二手資料,利用統計數據等形式進行地理相關問題的學習,而且還應形成、發展具有處理資料、做出判斷評價資料、解釋資料做出抉擇根據調查結果和價值觀采取行動的能力,這是操作性地理技能。雖然地理課改強調建立學習結構與學習過程并重的評價機制,注重發展性評價,但適合目前中國國情的最主要的評價方式仍然是中考、會考、高考。
下表為近年全國或部分省區高考地理圖像和圖表考查情況統計
試卷名 圖表 分值 分值比重
2006年全國文綜1卷 圖7表1 86 86%
2005年北京文綜卷 圖8 86 83.4%
2005年江蘇地理卷 圖13表1 109 72.7%
2005你廣東地理卷 圖7 86 57.3%
從近幾年的高考來看全國及絕大多數省區的文綜試卷或地理單科試卷,關于地理圖像的分值比重大都在70%--90%,地理圖像在中學地理教學中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
二、地理圖像教學的理論分析
人腦信息通道與地理教學效果研究表明,人類各種感覺器官的功能是不同的,在相同條件下,五官獲得知識的比率有如下差別
感官類型 視覺 聽覺 嗅覺 觸覺 味覺
知識比率 83% 11% 3.5% 1.5% 1%
由上表可見,五官中視覺的比率效果最好,這一成果能為教學媒體的選擇和優化組合提供科學依據。另一研究表明:學習保持的情況;同一份資料,僅用聽覺,三天后記憶率為15%,僅用視覺,三天后記憶率為40%,而兩者并用,則三天后記憶率為75%。可見,要求學生看圖像聽講解、在圖像上找、讀圖提問、填充空白圖等,可以使各種感官都參與識記,增強記憶效果。而地理圖像是地理教學最重要的視覺材料之一,故地理圖像對于提高地理教學效果取到不可或缺的功能。
關鍵詞 中學地理;導讀;教學法
一、地理課四步式導讀教學法的基本要求
地理課的四步式導讀教學法過程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教學思想,遵循“整體、部分、整體”的認知規律,吸收了整體、有序、反饋等現代教學原理,是對學生的自學能力結構和初中地理教材結構的基礎上提出的。其基本特點:一是以一個課時為一個教學單位,按課時進行整體設計,便于教學實施。二是通過某個單元地理教材內容(課文)的教讀帶動其它教材內容的自讀(仿讀、試讀)。三是以閱讀為重點,讀練、讀講相結合,從整體到段落演繹漸進。
二、地理課四步式導讀教學法的方法
按照可操作性、實踐性和結構性的要求,我們在地理課中采取教讀、自讀、測讀、講讀四個步驟進行導讀。
(1)教讀指導學生按照整體閱讀、段落理解、回歸整理、練習自檢四個環節進行自學,教會學生學習同類地理教材內容的方法,指導怎樣去學習這一類課文。即讓學生學到新的地理知識,又使學生獲得閱讀同類課文的方法,具有示范性和指導性。
①整體閱讀教會學生從自學內容的整體出發,在領會認識其中各個部分、各個地理要素的相互聯系中,把握對學習內容的宏觀認識。因此,整體閱讀要求做到概括性和關聯性。第一,概括性即對閱讀課文的大標題和小標題進行閱讀,快速了解學習內容概要,通觀大意。第二,關聯性一個課時講述某個國家或地區,其內容由若干個相互聯系的方面構成,呈內關聯性。本節課內容與已經講述過的國家或地區的地理位置相鄰,或在自然、社會條件方面相聯系,呈外關聯性。地理教材的關聯性體現了學習內容的遞進、并列、交叉等聯系特點。對內關聯性,在指導學生注意分析、理順學習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系,層層深入地認識事物的內在聯系和形成、發展過程;對外關聯性,要指導學生從已學內容的性質、方法、推導與它相似的新課內容的性質和方法,從已知事物的特征看未知事物的特征,從而獲得新知識。這樣做有助于學生對后續學習產生一種比較廣泛的一般性知識遷移,使一些與前面相關的內容只要學生稍加分析和對比就無太大困難地加以理解的掌握。
②段落理解教會學生在整體閱讀的基礎上,對本課時的內容逐段進行深入的學習。一個課時的教材內容通常是由若干段落組成的,并以相應的地理圖、表、畫(地理照片、漫畫)。一個段落又是由一些句子組成,句子圍繞著一個中心意思按照一定的語序組織在一起。指導和提高學生段落理解的質量、效率的方法有兩個:一是善于找出中心句,一般多為地理概念特征、規律等概括性表述。找到了中心句,就抓住了理解段落的關鍵。二是善于將課本中的地理圖、表、畫交互閱讀,注意發掘教材中地理圖、表、畫所提供的地理信息,指導學生以課本的結論為地理圖、表、畫內容,以地理圖、表、畫信息作為課文的表述,加深對段落表述的理解,這樣也能調動學生的自學興趣和思考的積極性。
(2)自讀包括仿讀和試讀,前者是組織和指導學生按照教師教讀的方法模仿閱讀新課文,后者是讓學生獨立地嘗試進行閱讀,目的是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掌握教讀的方法。
(3)測讀在學生自讀的基礎上,教師用巡回察看,抽查筆記,個別提問和少量診斷性小測等口頭或書面的形式,檢測學生自讀的質量,收集反饋,用以確定講讀的內容。測讀的教學要求以地理教學大綱對本節的教學目標為準。
(4)講讀在學生自讀、測讀的基礎上,教師用適當的時間對教材內容進行串聯講解,并對檢測發現的問題,加以矯正補救。講讀要突出重點,著眼于釋疑解難。要防止面面俱到地重講一遍,久而久之,學生每次以為老師還會重講,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使自學活動流于形式。
三、做好四步式導讀教學法的要求
(1)導讀要循序漸進,持之以恒。教師要把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當作一項重要的教學目的,體現在整個地理教學過程。在導讀中時間安排要恰當,通常學生自讀的時間不少于二十分鐘,講讀的時間不超過二十分鐘。隨著學生自學能力的形成,教師要逐步減少講讀的時間,讓學生有更多的自學時間。
【關鍵詞】中學地理課程;地形特征;認知結構;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6)06-0030-03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對地形特征有不同要求,如在不同區域尺度的世界地理和中國地理課程中運用不同動詞,如“歸納”“概括”等,對地形特征掌握作不同要求。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中雖沒有專門要求,但隱含在課標中。基于課程標準,不同版本地理教材的編寫在形式與內容上也存在一定差異。地形特征知識是自然地理的重要知識,針對課標要求,教材內容存在一定距離,未形成相應的認知結構,也使學生在遷移答題中遇到一定障礙。因此,構建地形特征的認知結構實有必要。
課標要求“概括”地形特征以中國地理為典型,要求“運用中國地形圖,概括我國地形、地勢的主要特征”。本文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版本(以下簡稱“人教版”)教材為例,分析教材中的中國地形特征結構是否完整,表達是否合理。
一、教材中概括中國地形特征的內容體系分析
人教版以“地形和地勢”為課題,以“地形類型多樣,山區面積廣大”“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為小標題,以正文、活動、圖表等形式進行表述,中國地形特征的內容構成與呈現順序和表達方式如圖1所示。
Fig.1 Content System of Chinese Topography in the Textbook
二、教材中概括中國地形特征的認知結構分析
現撇開教材順序,對人教版上述中國地形特征內容體系中的認知結構進行分析,如圖2所示。
三、中國地形特征內容體系和認知結構評析
綜上所述,現就人教版中國地形特征部分內容體系與認知結構進行評價,并參考湖南教育出版社版本(以下簡稱“湘教版”)和中國地圖出版社版本(以下簡稱“中圖版”)的相關內容。
1.內容結構評析
在中國地理部分,“課標”要求運用中國地形圖,概括我國地形、地勢的主要特征。本條標準把地形地勢的主要特征作為重點,落實到圖,既可以培養學生通過地圖獲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也便于學生從宏觀上把握我國地形、地勢特征。
人教版地形特征內容存在值得肯定之處:內容呈現得相對全面。地勢方面,以小標題“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結合中國地勢三級階梯分布示意圖(北緯36°)進行表述,并列舉了各級階梯的海拔。說出地勢的第三級階梯向海延伸,形成近海大陸架,這點在實際教學中常被忽略。
宏觀上,縱橫交錯的山脈構成地形的“骨架”,山脈構成的“網格”中鑲嵌著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這是地形“組合”方面,人教版教材內容提到了這一點,有助于幫助學生對地形分布形成整體認識,并在活動題中以山脈為參照物找出其兩側的地形區,從而認識其他地形區的分布,通過以山脈為參照物幫助記憶地形分布,有利于形成整體心象地圖。
教材部分內容表述上存在一些不足,可借鑒其他版本加以完善:
第一,人教版在中國的“四大盆地”“四大高原”“三大平原”“三大丘陵”這方面過于簡略,卻也是考點,可借鑒“中圖版”精簡處理,突出重點,如用“廣闊坦蕩”“地勢崎嶇不平,石灰巖廣布”“溝壑縱橫”分別概括內蒙古高原、云貴高原、黃土高原的特點。
第二,教材的小標題不夠全面突出中國地形特征。教材的小標題應是各部分內容概括,如湘教版的三個小標題分別概括地形分布、地形種類、地勢特征。人教版在這節課以“地形類型多樣,山區面積廣大”“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作為小標題,并未體現地形“網格狀”分布這一重要特征。
第三,未區分地形和地勢這一對相近的概念。教材的課題是“地形與地勢”,可適當補充二者的差異與聯系,如地勢主要指地表形態起伏的高低和趨勢,地形指的是各種地表的形態。除此之外,地貌與地形也是容易混淆的概念,學生往往張冠李戴,容易失分。
2.體例和編排評析
教材的結構框架分為三部分,即“正文”“閱讀材料”和“活動”,“正文”部分的呈現方式有文字敘述,圖像表述和圖文結合等。活動圍繞主題,既是與學生的聯系,又是正文的擴展。
人教版教材在體例和編排上存在值得肯定之處:首先,表現形式多樣。充分運用圖表體現多樣地形與山地、丘陵為主類型,用活動幫助學生落實大地形區的分布,建立起空間概念;其次,教材的直觀性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初中階段,學生的認知以感性知識為主,教材從學生可以感知的我國各類地形的生動景觀圖開始,過渡到五種地形類型的面積比例圖,最后延伸到專業性較強的分層設色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
同時,人教版教材也存在一些問題:
第一,教材呈現內容的脈絡不夠清晰。如在“地形類型多樣,山區面積廣大”部分講地形類型與分布雜糅在一起,正如圖1可見,先表明類型多樣,再介紹網格狀的整體分布,在活動題中落實地形區的分布。
第二,體例順序不妥,留給學生的思考空間不足。例如,在活動題中讓學生用彩筆畫連接走向各不相同的山脈得出山脈網狀分布,但“山脈構成骨架,呈網格狀分布”的結論已先于活動在教材中呈現。此外,教材呈現出中國各類地形面積比例餅狀圖讓學生讀圖歸納為主地形前,正文已給出結論。
第三,部分內容的呈現順序值得商榷,如地形和地勢的呈現順序。人教版和湘教版都按照先闡述地形類型和分布后闡述地勢特征,中圖版先闡述地勢特征后闡述地形類型和分布,孰先孰后各有道理。按照傳統授課順序,應先講述地勢特征,再講述地形特征。但也有學者認為,如果學生先了解我國地形區,再學習我國的地勢特點更合理。教師不能再把教材作為“圣經”,教材只是教學工具,教師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重組教材。
四、概括性的地形特征認知結構的改進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育必須以“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基礎”為價值取向,指導學生學會學習。認識區域特征有法可依,抓主要征象與特征,構建地理特征知識結構,利于學生遷移應用到其他地理事物特征描述。
1. 認知結構改進依據
地理新課標第四部分實施建議中的評價建議中對學生“知識與技能”的評價提出評價可考察學生能否利用和激活。如圖3所示的認知結構,為本文構建地形特征知識結構的主要依據。此外,《地理教學論》中指出地理特征特別是地理要素特征的概括,要依據地理科學方法論,在形式上也有一般的認知結構,如圖4所示。
Fig.3 Cognitive Structure of Topography
Fig.4 The Cognitive Structure of Geograph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tics
2. 認知結構的改進
參考以上依據,本文將地形特征認知結構構成分為地勢特征、種類特征和分布特征。地勢特征主要從海拔和變化特征進行描述;種類特征分為齊全程度和為主特征分布特征從種類特征和整體分布規律進行描述,構建如圖5所示的地形特征知識結構。
Fig.5 The Cognitive Structure of Top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構建認知結構在地理學習中有著重要作用,體現著“一般法則”與特殊情境的有效結合,對建構的“一般法則”進行相應地擴充、調整,遷移應用到具體情境中,做到適時適地而變。倡導教師在教學中從教材內容的選擇和教材的呈現方式等方面引導學生形成認知結構,使學生在學習中完善地理知識結構,促進知識遷移能力的培養,注重依據知識間的邏輯聯系,將知識進行結構化處理,為學習提供“一般法則”。
參考文獻:
[1] 胡良民,袁書琪,關偉等.地理教學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32.
一、活動板塊是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1. 活動是高中地理教材特有的教材輔助欄目。
從表1分析,活動板塊是普通高中新課程教材中地理教科書有的輔助欄目。
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是根據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編寫的。新課程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材一改往日的說教面孔,取而代之的是活潑有趣的畫面、優美動聽的語言和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的教學內容。從教材的體例結構看,大量使用“輔助欄目”是一大特色,這些輔助欄目既互相聯系,又各有功用。
必修教材的體例結構中有五項輔助欄目,具體內容如下:
(1)問題研究。教科書中每一章的最后部分都有問題研究,問題研究的主題緊密配合本章學習內容,遵循“聯系學生生活實際”的原則,選擇一些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引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這個板塊的設計側重點在指導學生開展研究的過程與方法,而研究結果則具有開放性。
(2)閱讀。閱讀的內容穿插在正文中,根據正文內容需要安排,目的是為了豐富和補充知識而設計的。閱讀部分的內容詳略不一。
(3)案例。必修教材的正文中穿插設計許多案例,這些案例的選擇突出體現典型性和說明性的原則,對教科書中的重要內容起到詮釋、實證、應用等作用。
(4)讀圖思考。讀圖思考一般安排在重要內容結束部分,引導學生通過對圖表的觀察、分析和運用,有針對性地鞏固前段學習內容,及時反饋、總結知識。針對圖表設計思考問題,加強了圖表的思維訓練,這是地理學習的重要方法。
(5)活動。教科書中的活動穿插在正文中,是依據教學內容的需要設計的,形式多種多樣。活動設計的目的側重對地理問題的分析過程,以啟迪學生思維,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為主。
2. 新舊版本地理教材中活動設計存在很大差異。
從表2分析,地理教科書中出現“活動”并不是新課程教科書首創,在200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地理教材》中就有活動欄目。新舊版本教科書中“活動”設計的差異很大。
(1)活動在教材中的位置不同。2000年出版的教材中,活動設置在每一課的最后,類似于新課程教材中每一章結束部分的“問題探究”。而新課程教材中的活動則是穿插在正文中。
從設計的位置看,舊版本的活動在正文內容之外,是對正文內容的補充、總結、拓展,側重于讓學生通過活動回顧、反饋學習內容。而新課程教材中的活動是正文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正文的一部分。
(2)活動在教材中的數量不同。2000年出版的地理教材,每一課僅設置一項活動。而新課程教材中,每一課設置多項活動內容,如必修I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氣和第二節氣壓帶和風帶一課中,共設計了5項活動內容。
2000年版本的教材,在活動設計上雖然保證了統一的標準,但過于刻板的活動設計,僅從格式上、形式上達到教材編寫的目的。而教材編寫的核心——學科內容、教師教學、學生學習等,在新課程教材的活動設計中體現得更充分。
(3)活動內容的設計不同。從活動內容的設計來看,2000年出版的教材,活動內容分別以演講會、研討會和辯論會的形式,建議學生開展相關活動,以加強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活動的內容不夠豐富,組織形式單一,設計的問題較少,而且問題設計的跨度較大,學生回答起來不利于把握。活動設計的內容簡單,沒有詳細的操作與執行的方案,很多活動的設計在課堂教學中成為形式。
而新課程教材中的活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特別是活動中問題的設計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問題表述更詳細,課堂教學中開展活動、落實活動要求更容易,活動不僅是教材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4)活動設計的目的不同。2000年版本教材中設計的活動,目的是通過活動提供給學生動腦、動手、動口的機會,讓學生通過出墻報、演講、班會、論壇等學生活動,積極參與到地理學習過程中,從而促進學生對地理知識的掌握,培養地理學科能力,提高地理學科素養。
新課程教材中的活動,依據教學內容的需要設計,為教師的教學、為學生的學習服務,目的是通過活動提供給課堂教與學的雙主體——教師和學生——開展課堂互動,通過對地理問題的分析、解決的過程,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啟迪地理思維。
3. 活動是高中地理教材最重要的組成內容。活動板塊是普通高中新課程教材中地理教材有的輔助欄目,大量的活動設計也是地理教材不同于其他學科教科書的最大特點之一。
根據表3的統計,各版本的普通高中新課程地理教材都貫徹《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的基本理念,在教材中增加輔助欄目,特別增加活動板塊,注重地理問題探究,注重聯系學生理實生活,運用多種表達方式,使教材有“理”、有“用”、有“趣”。
根據表4、表5、表6的數據統計,各版本的必修教材中,各類輔助欄目在各必修教材中的安排數量,活動板塊的數量是最多的。特別是在各版本的必修I和必修II,活動的數量是整本教材中最多的輔助欄目。眾多的活動成為新課程地理教材的一大特點,眾多的活動也成為新課程地理教材的重要組成內容。
二、地理教材中“活動”內涵與設計的研究綜述
地理教材中的“活動”與活動教學中的“活動”雖然一脈相承,但在內涵、功能、分類、教學設計與實施等諸多方面還是存在著比較大的差別。
1. 關于“活動”內涵的研究綜述。“活動”的內涵是理解地理實驗教科書中輔助欄目“活動”的基礎。因此,對“活動”的內涵本身的認識將決定著地理教師對地理實驗教科書中輔助欄目“活動”的基礎內涵、價值、組織形式等方面的認知。關于“活動”內涵的研究,多見于哲學、心理學、教育學的理論研究成果中。比較普遍的理解有以下幾種:
從哲學意義上來講,“活動”是指主體與客觀世界相互作用的過程,是人有目的地影響客體以滿足自身需要的過程。活動是心理和行為的統一體,活動不僅包括內部心理活動和外部實踐活動,而且包括兩者之間的相互作用過程。
從心理學意義來講,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活動就是主客體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作用的結果既讓主體獲得兩種經驗的增長和主體意識的增強,也使主體的認知圖式獲得變化和發展。
我國著名心理學家朱智賢認為:“活動是由行為動作構成的主體與客觀世界相互作用的過程,是意識能動性和個性能動性的高級形式”。雖然這個定義是從哲學或心理層面來闡明的,但它對教學層面上的理解也極有幫助,主要表現為“行為動作”和“能動性”這兩個詞匯上。
從教育學意義來講,“活動”可以理解為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運用學到的知識與技能,聯系實際問題,通過動手實踐去主動獲得直接經驗,提高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學習過程與方式。
某某礦井發生了透水事故,礦工被困井下;
某地發生了地震,許多鮮活的生命被埋在了廢墟下;
某地發生了滑坡、泥石流,村莊被埋沒了;
某地持續干旱,人畜飲水困難,人們為找水而奔波;
某某城市,道路、樓房出現地面沉降,危及行車和市民安全
……
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11年,因地震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60.1億元,因洪澇、滑坡和泥石流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1260億元。觸目驚心的數字,不能不讓人們思考,地球怎么了,我們生活的環境怎么了?這些事情都可以歸結于地質事件。作為一名地理教育工作者也會反思,這些與我們的地理教育沒有關系嗎?難道我們的地理教育就沒有過失嗎?
一、對課程標準的反思
以下是《九年義務教育初中地理課程標準》中有關地質教育的相關要求:
1.對課標內容的反思
從課標的內容看,地質教育的內容過于淺易,知識涉及面狹窄。課標表述的內容以地形知識為主,而礦產地質、工程地質、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等對我們國家社會生活和國民經濟建設具有重大影響的地質因素涉及很少。部分單元雖提及“自然環境和自然災害”,但并沒有突出“地質環境和地質災害”。部分活動建議,或過難或過易,難以操作,例如板塊構造理論,活動建議要求學生“講述魏格納提出大陸漂移說的故事”,在此提出這樣的學習要求既不能體現地理學科的特色,又達不到強化鞏固的目的。再比如“使用計算機軟件模擬演示大陸漂移”,能做這種演示的學校全國有幾家?
2.對培養目標的反思
從培養的目標看,課標中呈現的地質部分的培養目標仍然側重于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而對學生地理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培養的要求幾乎沒有提及。通過地質國情教育,我們要讓學生了解區域地質基礎,了解區域地質基礎的利和弊,學會熱愛自然,關愛家鄉的山山水水。同時,也要讓學生知道,在自然面前人類是非常渺小的,我們可以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但絕不能改變生活的地質基礎,對待自然,我們都應心存敬畏。當然,心存敬畏并非無所作為。通過地理學習,我們要知道哪些行為是可為的,哪些是不可為的,哪些是需慎為的。
當然,我們不可能要求初中地理課程標準涵蓋現實社會中所有的地理問題。但給師生一個明晰的追求目標或思維的觸角,這對教師和學生的發展都是有益的。由于學生接觸的地質知識面狹窄,會影響他們對我國地質國情的全面了解和正確地質國情觀的培養。
綜上所述,現有課標中的地質要求,還不能很好地引發學生對身邊地質環境的關注,也不能很好地幫助他們解釋身邊發生的許多地質現象,更不能使他們科學理性地看待自己的行為與地質環境的關系。而接受完義務教育后近一半學生將進入職業高中學習或直接走上社會,成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生力軍,以后不再接受系統的地理教育。地質知識的貧乏,一定會對他們未來的行為產生潛在的深遠影響。
二、對教材編寫的反思
1.對教材地質知識編排的反思
教材對地質知識的編排處理上,仍然沿襲了傳統方法,缺乏地質因素作為區域發展主導因素或限制性因素的典型案例。世界地理部分,課程所述“說出某一國家自然環境的基本特點,特有的自然地理現象和突出的自然災害”的要求,在教材選擇的六個國家中,除日本少許介紹地質基礎外,其他都沒有介紹。中國地理部分,課標中“表述各地理單元自然地理環境對生產、生活的影響”,在教材中幾乎都很少提及地質基礎。八年級下冊的“區域差異”,對于“青藏地區”而言,地質應當是該區域環境發展變化的主導因素,但教材在編寫中沒有能突出和挖掘這個因素,而是從“高”與“寒”這兩個區域表象特征來描述的。“認識區域”部分選取的“黃土高原”,該區域環境特征的形成,是眾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雖然黃土土質對環境的形成有一定影響,但也不是主導因素。
2.對教材地質國情知識介紹的反思
教材在編寫過程中對地質國情的介紹往往是講“利”多而講“弊”少。現將中國地質基礎的相關知識網絡整理如下:
從圖中可以看出,地質基礎對我們生活與社會經濟發展所帶來的,既有有利的因素,亦有不利的影響。中國的地質基礎復雜、脆弱,對我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許多不利的影響,不僅僅地質災害頻發,而且使我國的區域差異加大,區域發展不平衡,區域生態環境惡化,并影響基礎設施的投入,消耗了可貴的社會資源,減緩了經濟發展的速度。這些內容在教材中鮮有介紹,這不能不說是教材內容安排上的一塊短板。
三、對教學行為的反思
地質國情教育的薄弱,亦與我們的地理教學不無關系。
1.教堂教學改革力度不大
由于許多地區初中地理末納入中考科目,學科地位低,廣大農村學校專職教師隊伍嚴重不足,以及職業倦怠等因素影響,初中地理教學普遍不受重視,教師教學積極性不高,課堂教學改革力度不大。
初中課改已有十多個年頭,教師要把新的課程理念轉化為自己的教學行為,就要不斷加強學習,不斷地研究和挖掘課程資源,把學生身邊的、生活中鮮活的地理素材引入課堂,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不斷改革教法,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創新課堂教學的形式,將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引入地理課堂。如讓學生嘗試用板塊構造理論說明某地發生火山或地震的原因,讓學生讀圖討論我國所處的板塊位置,以及這樣的位置對我國社會經濟產生的影響,讓學生討論我國不同地區資源的優勢與劣勢,討論礦產資源開發中可能產生的環境問題,討論城市地面沉降的原因及解決的措施等等。
2.地理實踐活動沒有真正落實
地理教育具有實踐性的特點。地理實踐活動是提高學生地理素質,幫助學生掌握地理學習方法,達到學以致用目的的最好途徑,但目前能真正落實的卻廖廖無幾,究其原因既有主觀因素,也有客觀因素。廣大地理教師要克服種種困難,努力開展地理實踐活動,讓學生帶著問題,走出課堂,走向社會,走向大自然。例如,調查家鄉地質基礎對房屋建設投入的影響;走訪當地地震局,收集地震資料,了解不同地震烈度區房屋建設的抗震要求;調查地質基礎對道路、橋梁、水庫等大型工程建設的影響;調查了解礦區的地質基礎以及防止礦難發生的措施,了解當地水資源的狀況,以及開采地下水可能帶來的不利影響等等。
關鍵詞: 地理教學 板書設計 基本原則 常用類型
精彩的板書設計是課堂教學中師生雙邊活動的縮影,能直觀形象地反映課堂教學的全過程,直接體現教師的教學智慧。我認為追求高效地理課教學必須研究其板書設計,讓科學的板書與其他教學手段相得益彰,是促進地理教學高效的重要策略。以下,我重點對地理課的板書設計談一些心得。
一、地理課板書設計的基本原則
一堂高水平的課離不開優美的板書設計。從板書字體的書寫、整體布局可以窺探到教者的教學基本功和思維能力。好的地理課板書不僅可以完整地表明地理知識結構、體系,反映地理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揭示地理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而且可以啟發學生思維,訓練學生思維能力。結合自己在地理課教學中板書設計實踐,我認為地理課板書設計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1.科學性原則:地理課板書設計的科學性主要體現在內容的科學性和形式結構的合理性兩方面。板書內容的文字、圖表及表達的地理知識必須準確,而且板書中的各種文字、符號、圖表還要按一定的形式結構科學組合起來。
2.簡約性原則:地理課的板書設計在形式上要簡約,但簡約并非簡單,而要反映教學內容之核心,體現提綱挈領、簡明扼要的特點。這就要求教師對教材內容進行高度提煉,用最簡潔的文字或符號概括教材最本質的內容。如在板書中善于利用地圖、符號、表格等表達說明教學內容,既要能反映學習內容的內在聯系,又要能幫助學生理順邏輯關系,掌握知識結構。
3.針對性原則:地理教材中縱橫交錯的“知識網”不乏抽象的概念等,往往讓人有瑣碎之感。如何才能使地理課板書內容綱舉目張、條理分明,就要求教師把握好板書內容的針對性,既反映地理學科的要素,又針對學生實際,將知識傳導和能力培養相結合。
4.啟發性原則:啟發學生積極思維,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地理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板書設計作為最常見、最實效的直觀教學手段之一,重在讓學生“看”懂,發揮視覺功能,過目不忘,這樣既能使板書形象直觀地“刺激”大腦,又能有效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更投入地學習。
5.藝術性原則:好的板書設計無論從內容與形式確定,到教師書寫的整齊規范等方面都應該富于藝術性,給學生以美的享受,激發學生學習欲望。相反,那種條理不清、版面設計紊亂、內容繁雜、殘缺不全的板書,必然會使學生產生厭煩心理,從而失去地理板書應有的積極作用。
二、地理課板書設計的常用類型
地理課的板書設計形式多樣,選用何種形式,應從教材實際出發,要以服務課堂教學、服務培養學生能力需要為目的。現列舉幾種常用板書設計類型如下:
1.綱要式:綱要式板書設計是一種最基本的板書形式,以文字表達為主,把教材內容以提綱式體現出,這種形式的板書提綱挈領、層次清楚、言簡意明、重點突出。教學流程中,學生可根據板書的提綱學習,思路明確,利于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如《地球的形狀》一課的提綱式板書:
在運用綱要式板書時,往往先書寫知識點,然后書寫二、三個層次的小綱目(即知識要素),并進行分析,最后進行綜合,得出結論。但這種板書的缺點是不易明顯地表達知識之間的交叉關系,缺乏生動性。
2.表格式:表格式板書是一種通過表格并附以文字表述的板書形式,這也是廣大教師常用的一種板書形式,最適合兩種或兩個以上的事物在分布、特征、規律、成因及作用等方面分類對比,列表對比則一目了然,教師引導學生歸納欄目中的內容時文字表述要簡要,對比性強。運用表格式板書既有利于學生逐一認識各種地理事物的不同特點,又在完成填表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看書、讀圖和分析歸納問題的能力,同時是一種學習方法,可謂一舉多得。如七年級上冊地理第一章“地球和地球儀中的緯線和經線”的板書:
3.結構式:結構式板書是一種體現地理事物組成和內在聯系的板書形式,其最大優點是可以反映地理知識結構體系,把知識連成線、穿成串、結成網,構成整體。能把比較抽象的地理知識具體化,具有一定的整體性和直觀性。如“宇宙中的地球”一課的板書如圖1。
4.圖文式:圖文式板書即圖文并茂的板書形式。通過教師在黑板上畫簡圖,配上文字、圖例等,因其更為具體、直觀、形象生動的特點,能形象地表現事物,引發學生興趣,從而加深理解。如講我國地勢特征及其優越性時,我設計了圖2這樣的圖文式板書:
5.歌訣式:對于地理課中一些需要學生識記的知識,可凝練編寫為概括性強、朗朗上口的歌訣,并板書出來,讓學生在短時間內輕松記憶,而且記憶效果很好。當然,要根據實際歌訣編寫,通俗易懂,切忌生拉硬扯、故弄玄虛。
關鍵詞 地理,教材教沒,能力培養,主體
* * *
人教版新編九年義務教育地理教材是一套既便于改革又利于學生學習的教科書。教材從內容、結構,形式 都進行了大膽改革,體現了地理科學發展的新趨勢,突出了環境和發展問題,資料新穎,圖像豐富,具有直觀 性,可讀性,趣味性,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如何根據教材的特色,摸索出一套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方法是值得 探討的。
1 突出人地關系,刪繁言簡,減輕學生負擔,提高能力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