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電影發展的幾個階段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武俠動作電影的發展起于1928年,歷經發展與變形,在中國影壇掀起一次又一次。武俠動作電影中的音樂,從最初的純戲曲配樂到如今的多元音樂風格,從另一角度反映了中國武俠動作電影的演變發展過程。從電影音樂角度來看中國武俠動作電影的發展演變,大致可歸為以下幾個階段:
一、“無聲戲曲”中的“純粹武打”
武俠動作電影的最初形態,應該是帶有“武打元素”的戲曲電影。我國出現的第一部帶有“武打”成分的電影是《定軍山》,在這之后出現的一系列可稱為“中國武俠動作電影”的影片也大多以京劇演出劇目為主要拍攝對象,當時正處于無聲電影時期,銀幕上的武打動作并無背景音樂的烘托,而這個時期的觀眾由于長時間受過戲曲藝術的熏陶,在潛意識中為影片的畫面配上了相應的鑼鼓點。
二、“現成樂曲”之下的“生搬硬套”
此后的?資?年中,動亂、戰爭等因素的影響讓中國武俠動作電影的發展受到了嚴重的阻礙,制作資金的有限和對于電影音樂作用的無意識,讓電影制作人開始選擇已在民間流傳甚廣的樂曲充當電影配樂。“標簽化”的音樂作品重復出現在某些固定的情節之上,使得這一時期的武俠動作電影稍顯“生搬硬套”的僵硬感。比如當時在民間流傳甚廣的《四川將軍令》、《十面埋伏》等常常被用來表現激烈的打斗場面;《闖將令》、《小刀會》則用來表現壯觀的場景或大批量的人群。
三、“西洋音樂”中開啟“武俠飛躍”
20世紀60年代,著名導演張徹提出“以動作片代替現行的陰盛陽衰的文藝片和歌唱片”線路,開啟了“新派武俠影片”之路。這一時期的武俠電影配樂從之前的生搬硬套迭變為以電影情節為主的重新創造,武俠動作電影不再單純以武打動作為主要賣點,而更多地以音樂配合故事的講述和發展,真正起到背景音樂應有的作用。在張徹的帶領下,武俠影片開始形成以西洋音樂為配樂的潮流,走進了一個音樂服務情節、配樂參與敘事的新階段。
四、“中西結合”造就的“武俠新生”
20世紀50年代,磁性錄音技術開始應用于電影中,給電影音樂提供了全新的道路。很多受過系統專業訓練的作曲家加入電影音樂創作中,逐步將西洋音樂與中國傳統民族音樂相融合,比如在電影《京都球俠》中,首次使用了交響化的戲曲音樂。自此之后,中西融合之后的電影音樂推動著一個又一個經典武俠動作電影走進人們的視線之中,徐克導演的代表作《黃飛鴻》中根據古曲《將軍令》改編的《男兒當自強》、影片《東方不敗》中的三弦與電子迷幻音樂的配合……
武俠電影發展到這一階段,電影音樂無論何種形式已大多數使用配合情節精雕細琢的原創音樂,電影音樂在武俠電影中的位置越來越重要的同時也可以看出武俠電影在理念上的發展與變化,即擺脫原有單薄的動作展示,轉而著力于通過更風俗的元素呈現一個浪漫奇幻的江湖世界。
五、“多元音樂”之下的“奇幻江湖”
隨著中國武俠影片的第五次創作的出現,電影音樂也呈現出新的時代風格。21世紀初期,武俠電影開始真正擴展到國際范圍。這一時期涌現出了一批職業作曲者,如譚盾、趙季平等,他們也成為了當前中國電影音樂創作群體的主流。
目前,在我國的影視制作行業中對于前期制片的重視相對薄弱,制片觀念偏于狹隘,甚至很多影視作品制作流程缺少前期制片這一環節。在很多影視制作中,“前期制片”的概念職責僅限于“制片主任”這一角色,也就是對于財務主管以及后勤管家這一范圍。而對照美國好萊塢的電影生產,一位美國著名電影制片人在談及中美制片的不同時曾說過:“好萊塢電影工業與中國電影工業的差別在于,中國只重視制作(PRODUCTION)這一階段,但制作前的籌備(PRE PRODUCTION)這個階段通常很短,差不多只有一年甚至幾個月,但在好萊塢平均將近七年,斯皮爾伯格的《辛德勒名單》從拿到劇本到最后開拍一共是整整10年。”產生這種制片模式的原因很多,但隨著中國電影的不斷發展,特別是越來越多的跨國度、跨領域合作模式,新的電影模式的不斷涌現使得更多的電影從業者開始重視影片的前期制片,特別是目前風頭正盛的微電影形式已經成為百 年電影史上的新拐點,越來越受到 觀眾的關注和喜歡,呈現一片欣欣向榮之勢,因此有必要重新審視和研究前期制片流程。
一、從“商業微電影”到“商業定制微電影”
在WEB3.0信息技術的推動下,我們來不及思考就被拋向了“融媒時代”,各大行業商家在視頻領域的廣告投放競爭異常激烈。一方面,高昂的廣告費導致了巨大的運營成本,另一方面,網絡視頻廣告同質化競爭嚴重,很多商家只是一味要求增加品牌LOGO的出鏡次數,這種強迫性的灌輸廣告對于商家自身產品的宣傳起不到很好的效果,甚至會觸發觀眾的抵觸心理,起到反作用。品牌商家需要尋找差異化、個性化、特色化的視頻廣告路線,提升品牌影響力和認同感。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越來越多的品牌商家把營銷重點從品牌秀、產品目錄升華到情緒體驗跟精神認同上,“微電影廣告”、“商業微電影”、“微電影營銷”等概念應運而生。2011年堪稱微電影元年,這一年微電影得到了井噴式發展。從Chanel的《巴黎-上海狂想曲》、 寶馬的《微旅行》,再到科魯茲的“老男孩系列”、凱迪拉克的《一觸即發》,甚至到近期騰訊推出的《彈指間》,我們都不難發現,要發揮新媒體的“蔓延”效應,讓這些活在新媒體上的顧客用交互網站、微博、電郵等方式幫助品牌傳播,擴大品牌影響力,提升品牌形象,為品牌量身定做一部能夠代表其品牌精神,傳達品牌背后的文化內涵的微電影是最行之有效的一個選擇,由此也就引出了“商業定制微電影”這一概念。而傳統意義上的電影前期制片流程的弱化性已經無法滿足商業定制微電影的策劃制作要求,在考慮影像傳播和影響力的同時,需要去挖掘品牌背后的人文價值和精神閃光點,前期的創作目標定位更加的精準化,比如從“草根”代表跟“精英階層”的碰撞與不同偏好出發,利用自媒體廣泛傳播的模式,從整體和戰略角度出發進行市場定位,能夠更充分闡釋其品牌的價值意義,而且在今后的相關推廣運營中享有更多的主動權和話語權。如何通過有效的介入規制性管理前期制片流程使得商業定制微電影的制作更有針對性,強調品質化,從而提高品牌的忠誠度和品牌形象。
二、關于商業定制微電影前期制作模式的思考
目前,商業微電影的制作模式是以定制和系列為主導。電影制作環節是整個電影流程的核心環節,這一環節主要包括劇本的創作、演員的篩選、導演的控制和制作團隊的后期制作。在內容為王的數字化時代,電影制作是最為重要的,尤其是電影公司失去院線的控制權之后,只有生產出更好的電影作品才能更多地吸引觀眾的眼球。雖然微電影比之正常的電影長度縮短,但是制作要求和流程是不變的,特別是商業定制微電影因為背后代表的強有力的品牌推動性使得對于整個片子的制作有更為嚴苛的要求,商業定制微電影如何建立自己的獨特運作模式和制作模式對于它的成功有很大的影響。目前在我國,商業定制微電影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有完整的故事情節、以宣傳某一產品為主要目的的商業定制微電影,另一種是概念化的,以宣傳品牌形象為主要目的的商業定制微電影。在制作過程中,軟性的情感共鳴要比單純的LOGO廣告植入更能讓用戶記憶深刻,尋找一個打動人的故事能在這樣一個社會化媒體中持久的存活于觀眾心中,從而增強品牌印象、提升品牌形象,這才是最重要的品牌價值的有效傳達。
前期制片階段需要從劇本、拍攝成本、電影類型、目標觀眾群、市場營銷等方面對于整個片子進行評估,對于商業定制微電影來說,擁有一個好的策劃書是最為重要的,“商業定制”——最重要的就是了解品牌背后的經營核心價值理念,深入挖掘品牌意義和文化閃光點,在講好一個故事吸引觀眾的同時,還要建立品牌情感,這需要前期制片階段進行大量的市場比對分析和調研工作, 在品牌宣傳和電影藝術表現力上找到一個契合點,達到完美的平衡。再者,對于導演和整個拍攝團隊的實力(包括導、攝、美、錄、服、化、道等部門)考量也是極為重要的,前期制片需要將拍攝精確到天數的每一場,提高拍攝效率,還要協調整個團隊的運作,考慮后期制作的要求,這樣才能確保拍攝質量和進度。此外,數字化信息技術時代的飛速發展,要求前期制片階段的工作要盡可能的考慮到制作技術的數字化變革,美國好萊塢調查發現,大數據入侵了好萊塢,有很多社交軟件可以通過大數據修改劇本,決定演員、導演等等,因此,前期制片階段的介入和思路要圍繞數字時代的觀影變化相應作出調整和對策,多描寫現實的、普通的、平民的題材和生活,播出時間的限制以短鏡頭、多切換角度為主,注意節奏的把握和電影語言的敘事等等制作模式的轉變,還有從傳播鏈上的改變,微電影已經形成了整個傳播鏈條以視頻網站為中心,過去電影是以院線、電視等等大的傳統大媒體為中心,而且以視頻網站為中心來建立,它有一個很好的傳播媒介的通道,包括整合娛樂媒體資源為載體,它已經形成了從編劇到導演、到傳播、到娛樂營銷的鏈條一體化。以商業定制微電影的“定制”為核心,將不同資源的優勢配置實現整個產業的價值最大化,新媒介下的商業定制微電影的制作模式也為電影產業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思維方式和研究視角,它的內容上的廣“眾”傳播,也給微電影的制作模式提供了全新的分析視角。
三、關于商業定制微電影前期營銷思路的拓展
企業品牌應該在商業定制微電影的前期策劃案準備和前期制片階段就確定產品的營銷思路和產品推廣方向,確定商業定制微電影的營銷傳播重點并不在于產品,而在于打造品牌和受眾體驗。商業定制微電影在前期制片和策劃階段要根據目標受眾群的生活習慣、消費愛好等方面進行調研分析,年輕觀眾占微電影受眾群很大一部分,他們對于新興事物和新媒體具有高度敏感度,對新生網絡事物具有強烈觀注度,因此,在商業定制微電影的前期制片階段務必考慮到整個商業品牌的營銷推廣模式的變化,引入互動、介入、參與、沉浸式概念,改變傳統觀影模式的被動地位,將觀眾(也就是目標客戶群)變為主角,改變傳統電影營銷中點對面的單向宣傳模式,采用雙向式交互式的傳播模式,用戶可以自由點播、定制劇情,對于微電影具有很強的操控度和影響力,主要制勝點在于量身定做的故事吸引受眾,喚醒觀眾某種未被觸及的情愫,產生關聯性,引起觀眾精神上的認同感和愉悅感,并考慮受眾日常生活中碎片化觀賞時間的應用,幫助品牌建立與觀眾的情感紐帶,令后者產生對品牌價值的強烈認同感。
前期策劃出好看的故事、考究的視聽語言唯一目的是把產品功能、品牌理念巧妙地滲透進去,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全民都在做微電影,拍個視頻就可以上傳網絡的時代,觀眾已經審美疲勞,有的商業品牌喜歡利用惡搞、制造娛樂噱頭等引起觀影注意,但是這種形式是無法承載著商業訴求,大品牌的微電影營銷比較忌諱鬧劇,或是出現容易被惡搞的元素,這對于品牌形象有很大的負面影響,造成無法挽回的局面。但也并不意味著商業微電影必須遠離娛樂、嚴肅、高高在上,商業微電影也是微電影的一種,但需要智慧的設計、有底限的幽默和標志鮮明的品牌精神。好的品牌需要打造品牌精神,宣揚品牌理念,依靠品牌的內在精神打動觀眾,而不是一味的灌輸強加,改變傳統的硬性品牌植入模式,要有效的影響受眾的情緒情感,幫助建立品牌與觀眾之間的情感紐帶,提升品牌的知名度與忠誠度。在方式上需要在營銷過程中摒棄粗暴的大規模公關廣告投放,避免產生抵觸心理,通過互動劇情實現引爆擴散。把觀眾從被動觀看轉到主動參與決定劇情走勢、多次觀看,挖掘隱藏劇情,拉長品牌與受眾相處的時間,實行情感營銷和內容營銷相結合,讓觀眾掌握主動權,去不斷從中探索,進而互相傳播、分享,形成良性傳播鏈,發自內心的對品牌產生認同感,這也改變了傳統電影的營銷過程和營銷模式。 盡管現在很多商家覺得網絡營銷應該是一種零成本推廣營銷模式,但想要達到良好的效果,整合傳播是必不可少的,從PC到移動終端的全覆蓋,配合線上線下互動聯合、促銷活動來變現微電影的商業價值。以桔子水晶酒店為例,他們的商業定制微電影“十二星座”的推出十分成功,艾瑞網是這么報道這次營銷的, “一部微電影火了一個酒店”,整個營銷到現在為止,視頻的播放量已經破億,口碑營銷的效果在不斷擴大。伴隨著與新浪微博病毒營銷的配合,微電影為桔子酒店帶來了入住率100% 的增長。可見,一個成功的商業定制微電影對于一個品牌一個商家的影響力。
別的問題就不重復了,我只強調一下數字電影或者叫做電視電影的概念,因為今天來的絕大部分是各個制片公司、制片廠的負責人、制片人,需要從宏觀上掌握這個概念。現在一會兒用數字電影這個概念,一會兒用電視電影這個概念,這不是我們在概念上的混亂,而是針對不同的范圍而言。叫電視電影是針對市場的,就是說這個片子拍完之后主要是在電視上播映,我們就把它叫做電視電影,而不管你的物理介質是什么,是膠片拍的,還是數字拍的。
你的目標市場是哪兒?在這個意義上講影院電影、網絡電影、手機電影等等關鍵是市場是什么,這個時候把它叫做電視電影,它就不是一個片種概念,而是一個市場概念。
現在有的人覺得數字電影是一種影片,電視電影是一種影片,不是這個概念。如果講片種那就是故事片、紀錄片、科教片等等,電視電影就屬于故事片。至于是用膠片拍還是用數字技術拍,在電視上播放時,它的市場是一樣的。所以,當我們從技術上講的時候,電視電影其實就是數字電影,但是當我們專門針對電影頻道出品、拍攝的這些故事片的時候,我們又經常把它們叫做電視電影,以區別于全國其他電影攝制單位拍攝的那些數字電影。在這兒把這個概念再給大家明確一下。
到現在為止,cctv-6組織拍攝和播出過的電視電影已經是900部了,到今年年底將達到1000部,這是一個具有標志性的數字,說明我們在數量的積累和質量的提高上都已經實現了階段性成果,應該跨入一個更高的階段。在這個時候,我們更感到對電視電影的藝術規律、創作規律,包括技術制作等等方面都應該進行更深入的總結。所以,在明年工作會議的時候,也就是電視電影達到1000部這樣一個具有紀念意義的時刻,我們將對九年來在電視電影創作生產方面做出過突出貢獻的制片單位、做出過突出貢獻的制片人、做出過突出貢獻的編劇、導演以及責任編輯和媒體工作者給予表彰和獎勵。希望所有與會同志和沒有到會的同志進一步努力,爭取得到這樣的表彰和獎勵。
另外,從數字電影技術的發展來看,現在我們大概可以說這樣的話了,就是數字電影技術已經達到膠片的水準。不久前我到日本去了一趟,專門參觀了索尼公司的先進產品展示。其中他們的數字攝影機已經達到電影膠片攝影機的水準,它的說明書上是這么寫的。我跟索尼公司的總裁見面的時候,我又問他,現在你們這套攝影機跟膠片究竟還有多大的差別?他的回答是“沒有差別”,我以為我聽的不準確,我說你再重復一遍,他說沒有差別。我們都是搞數字電影的,一定要看到數字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數字電影確確實實已經讓我們感到了它的日新月異,它的發展是超乎我們想象的。我們2003年第一次召開高清電影研討會的時候還在那兒預計是不是15年以后數字技術將會取代膠片,看來沒有那么久。所以,我們要進一步提高對數字電影技術特性和藝術特性的認識,從必然王國逐漸走向自由王國,盡快把我們的整體水平提升上去。
關鍵詞:影視后期技術 應用專業 實訓 四個階段
目前,我國影視后期行業對既掌握影視后期相關理論知識又熟練掌握相關軟件操作的中職畢業生的需求越來越大,由于影視后期技術發展日新月異,教學內容與計算機操作水平總是偏于滯后。職業學校學生的知識結構、反應能力、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創業能力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開展,傳統教育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教學方法的改革已勢在必行。中等職業技術教育必須適應新經濟的發展,隨時拓寬、更新知識;同時,必須培養學生具備很強的適應能力,能夠迅速地遷移所學的知識于新的環境,能夠迅速地更新知識以適應相應的行業或職業要求。但是,實際上教學經費投入的不足限制了實習、實訓及應用軟件的投入與更新,為了滿足社會對影視后期技術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更為滿足學生的需要,我校對現有的影視后期教學進行了相應的調整。
我校計算機影視后期專業學制為三年,課程也是針對本專業由淺入深地進行布置,把理論教學和計算機實訓教學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在理論學習期間,特開設了計算機基礎課程、OFFICE7辦公軟件課程、PS圖像處理課程、FLASH動畫制作課程、PREMIERE影視后期處理課程、AVID影視后期技能大賽參賽訓練等十幾門專業課和專業基礎課,使學生學習起來循序漸進,使他們的知識結構更趨于合理,為實訓作了很好的鋪墊,夯實了基礎。
目前在影視后期實習教學中存在這樣的問題:無視學生差異的存在,希望按照統一程序和標準制造統一的“標準體”。這是難以適應學生掌握影視后期技能的實際情況的,會限制或阻礙學生的發展。
學生在理論知識的學習上存在著“差異”是眾所周知的,而學生在技能的掌握方面所存在的“差異”,很多學者專家都進行過認真的研究,其各方面的因素也是眾所周知的。那么如何在教育教學的實踐中克服這些因素的影響,充分挖掘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潛能,在技能領域中充分發揮每一位學生的特長,從而使每一位學生取得最佳的學習效果呢?如何做好實訓教學呢?
為了更好地向企業輸送合格的影視后期人才,筆者嘗試把影視后期實訓分為四個階段,以鞏固和深化理論知識,提高和完善操作技能。
第一階段:AVID案例訓練。
這一階段是學習影視后期不能逾越的過程。通過前面部分的基礎課學習,學生已經學習了影視后期重要軟件AVID的相關基礎部分,在影視后期實訓的第一階段通過AVID的專項實例訓練,重點讓學生掌握軟件的采集、輸出流程、軟件的特效和字幕制作。學生根據難度劃分的“基礎篇”、“提高篇”、“綜合篇”的內容進行相關的練習,在這一過程中深刻理解AVID軟件的相關重點內容。在實例講解上,每個實例都包含“知識點介紹”、“實例分解”、“最終效果展示”,細致介紹每一個操作及知識要點,關鍵知識點還設置有“小技巧”,對知識點進行重點講解輔導,讓學生知道只有完成這一階段的實訓任務,將來才有可能自己制作精彩的短片。
第二階段:仿真實訓。
第一階段的實訓后,對學生進行技能測試。操作達到要求的學生上機進行AVID綜合練習的考試,參與電影短片的后期制作。這樣做同時也能促進那些未選中的學生努力練習,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競爭意識。
首先,讓學生熟悉需要剪輯的后期電影素材,明確每個短片的內容及需要進行剪輯的順序要求,然后詳細講解短片制作的系統方法,最后讓學生根據案例短片的講解方法,使用所給素材進行電影短片的后期制作。完成制作后,通過作品展示講評會,讓大家一起欣賞同學們自己制作的電影短片作品,并通過講評及同學們的心得交流,共同提高電影短片的制作水平。
第三階段:實訓拓展。
在第二階段實訓合格的學生進入第三階段的電影短片創作階段。
通過案例講解電影短片創作的具體流程,包括:編寫電影短片腳本、臺詞腳本,拍攝電影短片,對所有拍攝的電影短片素材進行篩選以及電影短片的后期制作。通過實際案例操作進行演示教學,在具體教學中解決學生不理解的相關環節。
在這一階段中,把實訓合格的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根據所給的實訓拓展題目――“畢業短片創作”、“紀念回憶錄”、“文明春風吹遍校園”、“雷鋒就在你身邊”、“焊花舞青春”等,進行電影短片的創作。小組成員根據創作要求,分工協作,按照編寫電影短片、臺詞腳本、拍攝相關電影短片素材、進行電影短片的制作的步驟進行電影創作。在此過程中通過實際指導協助各組成員解決制作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本階段的實訓拓展練習遵循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由單項到綜合這一過程,重視在實踐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把學生完成創作的電影短片作品按小組進行互評。學生都有好勝心理,會對對方的作品一絲不茍地檢查,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最后教師根據實際情況給出綜合性的評價,或者讓學生保存自己滿意的作品,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生的學習效果非常明顯。
如此,學生能全面了解電影制作的全過程,深刻理解電影腳本、電影拍攝過程、電影后期制作的原則,能夠對電影短片制作過程中出現的常見問題予以解決,對于將來從事影視后期工作有很大幫助,不僅上手快,而且操作規范,使學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具備很強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四階段:總結提高。
老師和學生共同探討實訓經驗及實踐教學中遇到的問題。由于實訓內容較多,步驟實施復雜,學生在短時間內既要掌握影視后期的制作步驟,又要對電影短片的制作過程進行合理的安排和準確實施,現場講解又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故將電影短片的制作過程制成課件,能方便學生掌握和復習。多年來的實踐證明這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優化實訓的效果。
影視后期實訓教學過程:編寫電影短片臺詞腳本――攝電影短片――電影短片的后期制作。這幾步走的教學方案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教學資源的使用性和實用性,提高學習的互動性和趣味性,如果能結合工作實際案例,其教學效果將更顯著。
剛開始學習影視后期,指導老師可以展示一些精彩的影視后期案例,如公司的精彩短片案例、歷屆同學的精彩短片等,讓他們體會到影視后期的趣味性;也可以帶同學們去參觀一些公司,讓他們看到影視后期制作的高質量和高效率,體會現代大生產的魅力,從而激發他們學習興趣,調動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在實習教學中,教師既要做老師也要做公司中的師傅,進行授課時要親身示教。要考慮以新穎新奇的知識牽動學生的“好奇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接受新知識的能力。
總之,理論與實際要緊密結合,突出技能培養,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爭取讓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何文生 等 計算機技能大賽實戰叢書[J].電子工業出版社,2011,1。
【關鍵詞】新世紀;大陸青春;校園電影
“青春”這個詞在大陸電影行業之中被反復提及是在進入新世紀以后,這也與當前的生活中有關‘校園’話題的熱度居高不下有很大的關系。其實對比臺灣、日本以及美國的青春校園電影我們就可以發現,中國大陸的青春校園電影有著獨特的敘事特征以及敘事語境。綜合相關的文獻,當前對新世紀以來大陸青春校園電影的研究僅僅停留在個人感性表達的階段,尚未開始理性的研究,所以說對這部分內容進行更深層次的挖掘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大陸青春校園電影火爆的原因探析
(一)題材的懷舊性
“青春”是一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主體,它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磨,只會隨著歲月的積累而沉淀。‘校園’其實更是我們每個人心中青春的勝地,在每個人心中都有一份關于校園的,獨一無二的回憶。而大陸青春校園電影的選材正是圍繞著校園以及與青春有關的回憶展開的,這正好迎合了人們內心對于這份記憶的追憶。現在還在學校的人,可以通過青春校園電影來體驗以下那份別樣的美好,而已經離開學校的人,這種類型的電影就更是為他們提供了一個追憶過去的渠道。
不管是《同桌的你》還是《匆匆那年》,亦或者是《致青春》,這類電影作品中的懷舊風格都十分鮮明。它們或者追憶曾經美好的愛情,或是緬懷逝去的歲月。這樣的設計在觀眾中間產生了非常強烈的共鳴,所以說這類電影也因為懷舊而取勝,取得了非常良好的票房成績,從而為中國電影市場創造了一個嶄新的片種。站在觀眾的角度來說,題材的懷舊其實在幫助他們追憶過去的同時,也讓他們暫時忘卻了現實的壓力,回歸到了最真實的自己。
(二)話題性十足,市場受眾廣
曾幾何時,電影市場一直是一些大制作、高成本的商業片的天下,但是近年來在其中脫穎而出的小成本電影中,就有青春校園電影的身影。究其原因是因為這種類型的電影定位的是當前國內電影市場消費的主力軍――年輕化的觀眾。不管是對于學生還是對于剛剛離開學校的人來說,青春校園電影都具備足夠的話題性。其實從另一方面來說,青春校園電影如此火爆與當前青少年文化的發展有很大的關系,當前青少年文化已經逐漸發展為社會的主流文化,在加上制作成本低而且周期短,所以說越來越多的電影創作者都加入到了該類型電影的創作之中。該類型的電影在上映之前會制定出全方位的宣傳方案,而且宣傳的方式都是從當下新興的自媒體平臺中展開的,很好的迎合了青年觀眾的信息獲取渠道。這同樣也是這種類型的電影能夠獲得巨大成功的原因。
二、當前大陸青春校園電影的局限性
當前大陸青春校園電影的局限性主要表現在敘事方面的重復性與保守性之上,其實電影市場的大環境已經影響到了校園青春電影的敘事,因為在成本投入方面與商業片相比沒有優勢,所以說青春校園電影就只能夠在情節上一味的迎合觀眾的需求。但是這種‘迎合’卻使得青春校園電影失去了自身的特色,在講述那種模塊化愛情故事的同時卻不敢直面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心理問題。具體來說,從以下幾個方面都能夠體現其敘事的重復性:角色類型設定的模式化,女主角要么是瘋瘋癲癲的女漢子,要么是知書達理的鄰家女孩。男主角要么是高冷孤傲的學霸,要么是玩世不恭卻又有背景的學渣。而且在所有的電影中男女主角都有一群一呼百應的兄弟與閨蜜。當前幾乎所有的這一類型的電影都逃不開這種套路。敘事環境的表象化,這是指的雖然電影的情節是在校園中推進的,但是卻沒有觸及到校園的內涵,僅僅只是將其當做簡單的背景來對待。過度的渲染那種青春的‘校園戀’,很容易會失去這類電影的內核。其次在《致青春》取得巨大的成功之后,現有的創作者都不敢進行創新,來突破這種已經固化的創作模式,生怕觀眾不買賬。這就是該類型電影敘事方面保守性的最主要原因。
三、大陸青春校園電影未來的發展
首先在敘事方面,未來大陸青春校園電影一定要打破現有的敘事模式,來拓展影片更深層次的價值。要做到這一點,在影片創造階段電影的導演就需要改變借鑒已經成功的影片的做法,去拓展素材的渠道,保證創作的豐富性。當前有很多網絡小說作家,如果稍加培養,其實完全能夠勝任這一工作。其次青春校園電影要處理好商業與藝術的關系,不能因為過度的追求商業價值而放棄了影片本身的內涵,也不能夠完全無視商業的需求來追求‘純粹的電影藝術’。正所謂,‘藝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只有將兩者很好的結合,創作出來的影片還能夠煥發出魅力。要發揮出青春校園電影的優勢,來直面青年成長過程中的內心世界。最后要說的就是,中國的電影行業有著非常嚴格的審核制度,但是這已經影響到了青春校園電影的創作。因此有關人士可以嘗試開放這方面的政策,在道德以及法律的允許之內放寬電影的審核制度,為大陸青春校園電影的創作營造一個更寬松的空間,讓相關的作者去創作一些貼近學生成長的故事。這類電影作品的內涵如果提高了,也能夠起到一定的輿論導向的作用。
四、總結
新世紀以來,大陸青春校園電影在國內的電影行業之中大放異彩。其發展的過程中濃縮了中國社會的很多變化,一個個成長的故事吸引著他們不斷的走進電影院去回顧自己的青春。其實該類型的電影除了追憶往昔之外,還程度著傳遞社會主流價值觀以及引導青年思想的作用。當前該類型的電影雖然處在高速發展的階段,但是也存在很多問題。上文根據筆者的經驗對此進行了總結,希望該類型電影以后的創作能夠真正關注青少年的成長。
參考文獻:
姜:對,我最早從事廣告行業,2005年底和幾個朋友一起做了個動畫公司,2010年創立星樂影業。創立的初衷也是因為有很多動畫行業的朋友需要有人能為他們的電影從融資、營銷、發行等方面去解決一些問題,所以我對動畫還是有著特殊感情的。
我記得2009年年底的時候,我們就參加過一個關于動畫電影營銷的論壇,在2010年上映動畫電影的出品方大部分都參加了。當時中國電影市場能過3000萬的動畫電影屈指可數,不過隨著《功夫熊貓》、《冰川時代3》等影片取得過億票房的成績,大家也都看到了動畫電影市場的前景。星樂成立之初,主要還是為一些大片做營銷以及參與部分發行工作,我們自己的定位還是以宣發為主,并參與影片的前期策劃和投資,同時也針對電影市場到一線做一些市場調研工作。
記:您曾說動畫電影需要更“誠懇”,這“誠懇”是指哪些方面?
姜:這種誠懇,不僅指影片本身,還包括各個環節的合作。從《兔俠》這個項目來說,我覺得還是一個比較誠懇的作品,我們和《兔俠》的片方合作得是非常愉快的,大家一步一步相互信任,共同推進,爭取更好的成績。同時我們應更多地從策劃、立項開始,把劇本、角色設計提到最重要的位置,把影片打造成一部觀眾喜愛的影片。由于國家近幾年大力扶持動畫行業,但政策扶持主要以動畫電視劇為主,現在電影市場升溫,結果很多原先做電視劇的公司進入動畫電影行業,這其中的風險是非常大的。這些公司對電影及市場了解并不深,就立項制作,導致現在很多項目都無法上院線,電影這個行業要比電視殘酷得多,一切都以市場來說話。我這里經常能拿到一些片子,不是說不想做,而是如果推出去對雙方的品牌發展都不是什么好事。作為動畫電影項目,如果在策劃初期就能跟電影圈的人多進行交流,其實是能幫助他們把片子從題材、到賣點、再到受眾定位等方面做得更好。如果一個動畫項目在策劃階段就把后面宣傳、發行的事情都考慮好,那么它成功的希望就會更大。
記:從您的角度看,動畫電影的檔期應當如何選擇?或者說應該考慮哪些因素?
姜:檔期的選擇的確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應從題材、對票房的理性預期、同期上映的影片情況來綜合考慮,多聽發行方的建議,留出足夠的時間去做發行及相關推廣工作。電影有很多種題材,例如近期上映的《全球熱戀》首周只有3000萬左右的票房,如果選擇情人節檔,可能完全不同的結果。另外一點是一部影片對票房的預期,你到底想賺多少錢?3000萬和1個億的票房,對市場容量的要求是完全不一樣的,這時需要對同檔期競爭對手進行考量。
記:您對目前國產動畫電影的市場總體情況怎么看?
姜:從市場空間來看,中國電影票房的空間完全有比美國更大的潛力,就像汽車、通訊等行業一樣,總有一天會成為全球最大的市場。如果我們面對的是這樣一個市場,那我們未來應該制作的是什么樣級別的影片?
但是,目前中國動畫市場現在處于一個無品牌和無序競爭的階段,在這個階段如果我們不注重產品本身的話,你是無法建立品牌的。在這樣一個階段,作為出品公司、發行公司和營銷公司,都必須抓住一切機會去建立自己的品牌,這對于動畫電影相關的人來說其實是一個機會。就《兔俠傳奇》來說,它的第一部可能賣得不是特別好,但是在看過影片的大部分觀眾中,樹立起了良好的口碑,第二部現在也已經開始了前期籌備,如果在劇本結構和人物上能夠再提升一下,這個品牌還是非常值得做下去的。
記:動畫電影的宣傳營銷和普通電影有什么區別?
姜:其實我們就應該把動畫電影當成普通電影一樣來營銷。就《兔俠傳奇》來說,首先它是一個電影,我們給它的定位還是全年齡段,它不光針對低幼市場,所以我們70%的資金和精力都是放在電影受眾關注的媒體上,我們要讓影院經理和普通觀眾知道這個片子。我們會做好陣地宣傳,投入了大量的戶外廣告等許多都讓大家知道這部影片的地方,其他低成本的營銷手段也是很重要的。當然在宣傳上,我們也是有遺憾的,很多細節沒有做到位。由于時間原因很多地方沒有滲透下去,所以北京的排片量比地方就差一些。
記:我們知道《魁拔》的宣發是“趕”,您剛才也說《兔俠傳奇》的宣發也是“趕”,為什么“趕”成為國產動畫電影宣發的一種“必然”現象呢?
姜:這就要回到我前面提到的一點,片方應該多聽發行方的建議,留出足夠時間給宣發環節;后期的宣發環節盡量能滲透到前期的項目研發環節中去。我覺得中國動畫的制片環節基本沒有什么問題,市場也沒有什么問題,宣發環節現在也有公司具備足夠的實力了,還需要大家增強交流與合作。
記:一般要留出多少時間才足夠呢?
姜:在發行許可證下來以后,至少還要留出1個月的時間做上映前的宣傳。當然,從制作完成開始算,你還得留出1個月的審片時間。所以一般要在暑期檔上映的影片,盡量要在4、5月份就能完片。不然的話,很多發行推廣的工作都沒法做到位。
記:您怎么看待市場對國產動畫電影口碑較差的現狀?
電影藝術傳入中國之初是無聲的,伴隨著電影藝術本身的發展,美國好萊塢創作出了大量音樂歌舞片,隨之中國電影也出現了大量的外國歌舞元素。可以看作是中國電影音樂的開端。總體來說,20世紀30年代之前的電影音樂發展,可以歸結為洋為中用、逐漸認知和初步使用三個階段。
(一)洋為中用階段
有聲電影的初期,歌舞片成為好萊塢的新寵,一些經典的歌舞片段開始出現在電影中,并隨之傳入中國。但是因為當時中國電影水平發展有限,對影片的歌舞元素沒有正確的認知,所以對其產生了誤解。當時中國電影多直接使用外國現成的音樂,其本身和電影沒有什么直接的關系,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畫面上明明展現的是中國農民的困苦生活,而耳邊傳來的卻是美國的爵士樂。胡亂放進去的音樂不但沒有起到積極的作用,反而讓電影多了一個令人嘲諷的元素。這顯然是由于對電影音樂的功能和性質認知不清的表現。
(二)初步認知階段
在經過了一段盲目使用之后,中國電影人逐漸冷靜下來,開始對電影音樂進行全新的審視。并逐漸形成了兩個正確的觀點。一個是電影音樂一定要和電影本身相契合,而不是隨意添加使用,這種隨意性反而會給電影本身起到一種破壞作用。一個是鑒于中國當時現實的客觀環境,在器樂創作和演奏條件有限的情況下,歌唱是當時中國電影音樂的最佳形式。樹立了這兩種理念之后,就開始在實踐中予以運用。、安娥、任光、聶耳等詞曲作家,紛紛加入到電影歌曲創作的隊伍中來,他們已經具有聲音和畫面相結合的意識,努力讓自己的歌曲創作和電影內容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盡管在后來的發展中,受到當時時代環境的限制,還是在一定程度上對歌曲進行了突出,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這一時期電影音樂創作的理念的初步樹立還是正確的,且有了成功的嘗試。
(三)初步使用的階段
在《漁光曲》《桃李劫》等影片歌曲獲得了良好評價之后,中國電影人也認識到了兩個問題。一個是電影音樂創作的必要性,一個是單純采用歌曲的形式太過單一。于是聶耳等作曲家開始呼吁真正的電影音樂創作。第一步是將西洋音樂向民族音樂逐漸轉變,以使音樂能夠和電影更好地結合。如影片《大路》中,就選用了中國民歌中的號子作為配樂。《天倫》中,作曲家任光采用了中國民族樂器中的月琴、琵琶等,將音樂的走向和劇情發展緊密結合在一起,都受到了觀眾的肯定和好評。第二步是創作全新的電影音樂。電影音樂的選配應該適合于劇情的發展需要,這是音樂選用的第一原則。1935年,在影片《都市風光》拍攝中,集中了趙元任、黃自、賀綠汀等多位優秀的作曲家,創作出的《西洋鏡歌》《都市風光幻想曲》等,都是經過了通盤考慮和精心編配的,真正做到了和影片的完美結合。既有歌曲,也有器樂;既有民族歌曲,又有西洋音樂,類型十分豐富,被視為初步掌握電影音樂創作規律的代表作品。
代表作品《馬路天使》的電影音樂特征分析
作為20世紀30年代中國電影發展的壓軸之作,《馬路天使》被譽為描寫當時中國現實生活的偉大杰作,是反映中國早期社會的集大成者,被視為20世紀30年代中國電影發展的最高峰。導演是袁牧之,擔任影片音樂創作的則是賀綠汀,兩位都是中國近代藝術史上的代表性人物。這部電影的音樂創作,集中代表和體現了當時中國電影音樂的特征和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電影導演和音樂創作者的聲音意識
導演袁牧之作為一名資深的電影導演,一直對電影音樂有著較為深刻的認識。早在《桃李劫》中,他就首創了將音響融入影片中去,并逐步開始把聲音作為一個獨立的系統來看待。《都市風光》中,他的聲音意識進一步增強,在拍攝之初就決定采用專門的電影音樂創作,使得該片在當時成為電影音樂創作的典范之作。他曾經表示,包含自己在內的多數早期中國電影人,都曾經對電影音樂有過盲目和幼稚的認識,但是經過不斷的探索之后,逐漸認識到了電影音樂對影片本身的巨大意義。通過《桃李劫》和《都市風光》兩部作品,到了《馬路天使》的時候,袁牧之無論是在觀念上還是技術上,都有了較為正確和系統的思考,影片中聲樂和器樂運用得都十分成熟。
作為音樂創作者的賀綠汀,曾經憑借一部《牧童短笛》而著名。作為電影音樂創作者,也先后創作了《鄉愁曲》《都市風光幻想曲》等,到《馬路天使》的創作之前,已經有了十多部電影音樂的創作經驗。而且賀綠汀的創作觀念是較為開放和超前的。面對當時針對電影音樂中采用西洋音樂的質疑,賀綠汀認為,無論是西洋音樂還是中國民族音樂,都應該以和電影內容的契合作為前提,兩種音樂本身并沒有是非優劣之分。在這種觀念的指導下,他總是能夠選用最切題的音樂來展現不同內容和情緒,不斷挖掘音樂在電影中的藝術魅力,賦予了電影畫面之外的新的內涵。
(二)電影音樂和電影的有機結合
從這部影片中可以看出,創作者對電影聲音藝術的把握能力,較之以往的作品又有了突出的進步,能夠把語言、音樂、聲響等多個聲音要素,用聲畫結合的蒙太奇方式有機和諧統一起來,從而給觀眾以耳目一新的藝術感受。首先是電影插曲參與敘事。片中有兩首經典的歌曲《天涯歌女》和《四季歌》,直到今天還在廣為傳唱。兩首歌曲分別選擇蘇州民謠《哭七七》和《知心客》,賀綠汀以此為素材,進行了適當的加工,在充分保持原作特色的同時,創造性地讓歌曲參與到了影片的敘事中來。其設計之巧妙,直到今天還值得我們充分借鑒。這兩首歌曲的演唱者均是影片的主人公小紅,“九?一八”之后,小紅流落到上海,成為一個以賣唱為生的歌女。《四季歌》是小紅在酒館賣唱時候演唱的。歌曲一共分為四段,以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為劃分,所表現的內容是“九?一八”之后,中國人民的苦難生活和軍民奮起抗戰的故事。伴隨著二胡聲的響起,小紅低著頭,手指玩弄著手絹,開始了吟唱。隨之鏡頭中出現了上海的酒樓、東北的閣樓、抗日的戰場等多個場景,借助歌曲一一展現出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聲音和畫面緊密交織在一起,后來的研究稱這段戲是中國最早MV的雛形,可見對其評價之高。《天涯歌女》在影片中先后出現了兩次,第一次是在陽臺上,小紅和小陳嬉戲,小陳用口哨吹出曲調,小紅則在一邊附和,唱著唱著,小陳索性拿起了墻上的二胡,拉起前奏,而小紅也唱出了歌詞。鏡頭中的小紅一邊唱,一邊做著家務,如喂小鳥、擦鳥籠等,真實再現了兩個人的日常生活,其整體的情緒是較為歡快的。而歌曲的第二次出現,在情緒上和第一段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戀愛的熱情不再,而是充滿了委屈和心酸。小紅在演唱的力度和速度上都有了突出的變化。而畫面中則不斷出現兩個人之前甜蜜的場景,起到一種反襯的作用,令人叫絕的是,伴隨著小陳的錘聲,小紅的歌聲也戛然而止,剩下了沒有唱完的“恩愛深”三個字,可見導演構思之精妙。在本段中,賀綠汀采用了民族樂器琵琶、三弦和打板作為伴奏,采用了對位的手法,在影片中作為客觀的伴奏出現。加之周璇自然和生動的演唱,給觀眾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這也是這兩首歌曲直到今天還在廣為傳唱的原因之一。
[關鍵詞]戲曲;電影;流變
戲曲電影,乃是中國電影獨有的類型形式,既有戲曲審美情趣,又具有電影審美特征的藝術品類,是舶來品電影在中國結成正果的第一個靈感。從無聲電影到有聲電影,從黑白片到彩色片,戲曲藝術形式對電影的影響始終存在,而且這種影響不僅僅體現在戲曲電影這一類型形式中,在其他更廣范圍的影片創作類型中,直到現在,這種影響依然存在。
一、紀錄性戲曲電影
1905年,由我國京劇藝術大師譚鑫培主演的《定軍山》可以認為是戲曲電影的誕生,并開啟了中國電影的歷史。戲曲電影和中國電影一起誕生,寫下了百年中國電影史上輝煌的一筆。從一開始,電影便與戲曲結下了不解之緣。1933年京劇戲曲片《四郎探母》是我國第一部有聲戲曲長片。1937年的《斬經堂》,是周信芳“麒派”表演藝術第一次正式被拍成電影。這部影片也在戲曲與電影兩種藝術形式的融合上作了大膽的探索。1948年梅蘭芳先生主演了我國第一部彩色京劇長片《生死恨》。1948年拍攝的由袁雪芬與范瑞娟主演的越劇戲曲片《祥林嫂》引人注目,影片在與地方戲曲相結合上邁出了第一步,并把戲益電影由單一的京劇轉向其他多種地方劇種,擴展了題材領域。
《定軍山》的拍攝,僅僅是單鏡頭、全景式地對戲曲演出的記錄,還只是停留在給戲曲演出“照相”的階段,還無法把戲曲和電影進行有機的融合,還談不上真正電影藝術手段的運用。但《定軍山》意味著戲曲藝術傳播手段的延伸,也意味著中國電影以自己獨有的戲曲電影類型開啟了歷史。
二、藝術性戲曲電影
上世紀50年代中后期到60年代前半期,戲曲電影創作空前活躍起來。隨著戲曲電影創作的發展,戲曲電影開始向各個大劇種發展。代表性的京劇戲曲片有《楊門女將》、《野豬林》。由袁雪芬與范瑞娟主演的越劇戲曲片《梁山伯與祝英臺》,在50年代公映后在全國引起轟動,婦孺皆知、深入人心。1954年,同卓別林在日內瓦一同觀看了《梁山伯與祝英臺》這部戲曲電影。這位世界藝術大師看得簌簌淚下,連連稱贊這是部好片子。在60年代初轟動一時的另一部越劇戲曲片《紅樓夢》,由徐玉蘭飾演的賈寶玉和由王文娟飾演的林黛玉兩個經典文學形象得到了廣大觀眾的認可。這部影片不僅在內地激起強烈的反響,而且在港澳轟動一時。許多人反復觀看多遍,仍然興趣甚濃,可見這部影片的藝術魅力何等強烈。評劇戲曲片《秦香蓮》,也是一部受到觀眾歡迎的影片。受到觀眾歡迎的評劇戲曲片還有由新鳳霞主演的《劉巧兒》和《花為媒》。由嚴鳳英主演的黃梅戲戲曲片《天仙配》,一經問世即大受歡迎。這一時期出現的另一部令人矚目的昆曲戲曲片是《十五貫》。由著名的漢劇表演藝術家陳伯華演的《宇宙鋒》和《二度梅》都是漢劇的代表性劇目。
從1964年到1976年,編演現代戲的風潮達到了頂峰,傳統戲曲和以傳統戲曲為題材的戲曲電影被一掃而凈。在這些現代戲曲影片中,不能不提到的是“八個樣板戲”:《智取威虎山》、《紅燈記》、《沙家浜》、《奇襲白虎團》、《海港》、《龍江頌》、《紅色娘子軍》和《杜鵑山》等。
上世紀50年代中后期到60年代前半期戲曲電影無一例外地受到了觀眾的歡迎和稱贊。在這個時期,對戲曲電影藝術做出最具創造性貢獻的是崔嵬。他在60年代將我國戲曲電影藝術提高到了一個臻于完美和成熟的美學水準。《楊門女將》、《野豬林》、《穆桂英大戰洪州》等片是他美學理想的結晶,在戲曲電影史上獨放異彩。確立了以戲曲的舞臺程式化風格為主,電影表現手段附屬于這種戲曲藝術風格的創作特點。
從1964年到1976年,那些戲曲影片在創作手法上具有一些共同的特點。它們經過千錘百煉,從全劇到每一句唱詞、每一個動作,都是精益求精,經過反復推敲。使用一切手法為塑造英雄人物服務,而這些手法應該說是出于政治性需要的。在那些戲曲電影中拋開了其自然寫實的本性,而以一種超越這種自然寫實的要求,采用反常規的非寫實手段,去追求所謂“革命現實主義與革命浪漫主義”結合的美學要求。那些樣板戲具有音樂性和舞蹈性特點,注重場面性和造型性,給觀眾提供了比舞臺演出更多的觀賞角度,發揮了電影表現的特長。樣板戲中一些新的創造也對后來的包括戲曲電影在內的電影創作產生著多方面的影響。數年中,人們的文化娛樂只有從這些戲曲電影中獲得,全民不厭其煩地觀看和搬演這些劇目,他們對這些戲耳熟能詳,甚至成為一種時代和生命的記憶和情結。京劇和戲曲電影從未普及到如此的程度。戲曲電影借助一種異乎尋常的方式得到了延續。戲曲、電影藝術家們對戲曲電影集中的認真的探索形成的經驗,還有京劇和戲曲電影全國性的普及可以說是這一時期戲曲電影的意外收獲。它們是戲曲電影創作歷史中一個重要的階段。
三、故事性戲曲電影
1979年京劇戲曲片《鐵弓緣》公映后在全國很受歡迎。1980年京劇戲曲片《白蛇傳》、《李慧娘》吸引了廣大觀眾。1979年豫劇戲曲片《七品芝麻官》是一部以丑角為主的喜劇戲曲片,豫劇名丑牛得草以幽默、詼諧的丑角表演受到觀眾的喜愛。1979年,曲劇戲曲片《卷席筒》是另一部以丑角為主的喜劇片。
新時期以來,戲曲電影的創作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期,戲曲電影創作樣式又出現了一次突破性的進展。戲曲電影創作中,有的仍然承繼了戲曲藝術片的余波,但是起引領潮流作用的是戲曲故事片這一新的樣式。它們主要有《升官記》、《五女拜壽》、《朱門玉碎》、《徽商情緣》等。
在這里要先說一下從無聲電影到有聲電影的發展過程。無聲電影(默片)經過了30多年的探索,才發展成有聲電影。有聲電影的產生,通常是指1927年美國華納兄弟電影公司推出的有部分對話的故事片《爵士歌王》,從此,電影實現了有聲。動畫片實現有聲較晚一些,通常是指1928年11月美國動畫巨子沃爾特?迪斯尼拍攝的第一部有聲動畫片《汽船威利號》。
中國電影人也不甘落后,開始了制作有聲片的試驗。1931年3月15日,中國第一部蠟盤發聲的有聲片――由明星公司制作的《歌女紅牡丹》在上海新光大戲院首次公映,此后友聯公司的《虞美人》、大中國及暨南公司的《雨過天青》、天一公司的《歌場春色》等有聲電影相繼出現。從此,中國電影開始迎來有聲片時代。
有聲電影的出現對萬氏兄弟是一個挑戰,他們很快就著手進行有聲動畫的試驗活動。原因很簡單,萬氏兄弟很清楚,歐美電影帶來的競爭非常激烈和殘酷,中國動畫這株剛剛破土的稚嫩小苗能否繼續存在和發展,關鍵是突破聲音這一關。如果短時間內拿不出一個有聲動畫片來,中國動畫藝術將會在激烈的商業競爭中夭折。所以他們認為,我國動畫藝術要發展,就必須解決聲、光、畫的合成問題。如不解決,無聲動畫就會很快被淘汰。
1935年,萬氏兄弟接受明星影片公司委托,制作了我國第一部有聲動畫片――《駱駝獻舞》,是萬籟鳴根據《伊索寓言》中的一則故事改編的。
這部很簡單、會說話的動畫片,現在看來,算不了什么,可是在70多年前,卻是一件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這是萬氏兄弟第一次成功拍攝有聲動畫片。他們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在外國動畫技術對我們封鎖保密的情況下,經過反復試驗,不斷摸索前進,闖過了一個又一個難關,才拍攝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