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家鄉文化生活調查報告范文

        家鄉文化生活調查報告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家鄉文化生活調查報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家鄉文化生活調查報告

        第1篇:家鄉文化生活調查報告范文

        農村的風俗文化具有濃郁的民間色彩,它是課程資源本地化的重要體現。了解本地風俗,挖掘其中豐富的人文內涵,認識本地乃至中華文化的特點,領略它的博大、豐厚,從中吸取營養,從而培養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感情。斗門區歷史文化底蘊豐厚,民間文化藝術品種繁多,每年春節期間均舉辦民間文化藝術大巡游,蓮洲舞龍、皇族祭禮斗門水上婚嫁、三灶鶴舞各呈風采,這是學生了解本地風俗的好機會。其中本地乾務“飄色”有著幾百年的歷史,是珠海市和斗門區各大節日中不可缺少的民間藝術表演節目,也多次應邀參加港澳和周邊地區的大新喜慶活和文化藝術交流。在學習課本有關風俗文化生活的文章時,我設計了一個“我有我色彩”的專題活動,讓學生去了解乾務鎮獨具特色的文化活動———飄色,要求學生用相機拍下“飄色”時的照片,了解“飄色”的起源、表演方法以及文化意義,讓他們認真調查、訪問,并作好筆記,寫出調查報告。課程資源本地化,就近取材,大大豐富了農村的語文教育。

        二、日常生活

        從學生的生活出發,從學生熟悉的文化生活和社會實際中選取學生關注的問題,從中選取學生關注的問題,既使課程內容貼近學生的認知、情感,又方便學生的參與近距離的直觀性、感受性。使課程內容貼近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既符合兒童的需求,又較好地體現了課程統整性明顯的特征。我們生活在海邊。如何從中尋找教育資源呢?學生父母大多數從事捕漁工作,我于是設計了“大海•故鄉”主題活動,讓學生走近海邊,走進漁船,了解大海和捕魚過程,了解漁民的生活,從中通過活動學生了解了漁民的工作情況,并從中體會到其工作的性質、艱辛以及他們工作所創造的價值,激發了學生對漁民的敬佩之情,并進一步讓他們理解“珠海”“漁女”的象征意義,使他們在對海上人家了解的基礎上培養對故鄉的熱愛,對故鄉人民的敬仰,最后“海上人家”的專題展覽,讓學生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用采訪錄、相片、感想等對故鄉的熱愛之情,樹立了自覺維護大海,維護自然的使命感。之后,再通過“設計一份禮物———表真情”主題活動,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所感、所悟。

        還有學校也是學生最熟悉的地方,這里有自己的歷史,有朝夕相處的老師和伙伴,有自己的農村特色。我們可以引導學生把它作為學習和研究的對象,讓他們由融入學校來融入社會,熱愛學校來熱愛生活,并在綜合實踐中提高學習和運用語文的能力。我設計了“學校,我們的家”這一專題活動,學生通過“前人的足跡”、“為老師畫像”、“他(她)為學校增光彩”等等的活動,對學校由陌生到了解,對學校的感情也從自卑轉化到自豪,在熏陶感染中,不良行為減少了,維護學校的責任感增強了,愛校的好品德形成了。并在自主設計、組織、評價的綜合性學習中培養了合作探究的好習慣,提高了寫作、口語交際等語文能力能力。

        三、自然

        大自然不僅哺育了我們,而且為我們提供了豐富多彩的課程資源,優美的風景,豐富的動植物,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都能極大地觸發學生的美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優美的風景是大自然賦予農村的得天獨厚的課程資源,這里天空澄澈,視野開闊,空氣清新,花香鳥語,曾經是古代詩人靈感的來源,現在,它也可以成為培養學生美感,進行語文創作的平臺。例如,第一冊第三單元向我們展示了大自然的多姿多彩,展示了四季的美好景色。我設計了“四季舞臺”的系列寫作活動與之相配合,讓學生來到野外,來到河邊,聆聽自然的私語;爬上小山,觀察樹木,感受四季的色彩;靜聽鳥語,靜聆蟲吟,體悟天人合一的感覺。并要求他們把所聽到的、看到的、想到的訴諸筆端。農村不僅有優美的風景,還有豐富的生物。農村就是一個開放、廣闊的生物園,學生身邊的生物多種多樣,觸手可及,這是農村比城市優越的地方,在學習語文時,老師可以信手拈來,豐富學生的直觀認識,例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的桑葚、云雀、蟋蟀等。老師適時合理的引導,可以讓學生明白:大自然中處處有語文,從而讓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做自然的守護者。

        四、總結

        第2篇:家鄉文化生活調查報告范文

        農村地區的信息,雖然不及城市豐富便捷,但是如果充分利用各種渠道如網絡、報刊、電視等,就不會因此成為與世隔絕的桃源人。了解社會動態,關注社會,做生活的有心人,是現代社會對每一位學生的要求,也是新課標對每一位教師的要求。其中利用熱點話題是較為有效的途徑,它能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主動積極參與到社會中,去感受、去思考、去討論、去探索,密切學生與生活的聯系,促進學生積極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的形成,培養社會主義道德品質,增強社會責任感,提高語文實踐能力。近年來,國際形勢錯綜復雜動蕩不安,敘利亞、伊朗、埃及、烏克蘭,一個個國家陷入了動亂和內戰中,為了讓學生對國際形勢有所了解,我設計了“戰爭與和平”的主題活動。在活動中,要求學生收集關于敘利亞的資料、信息,學生通過網絡、報紙、雜志等各種渠道搜集了有關資料,充分地了解戰爭的原因與過程,認識到霸權主義對世界和平的危害,認識到我國維護和平穩定的意義。很多學生在這次活動后養成了看電視新聞,看報紙的習慣。

        (二)風俗文化

        農村的風俗文化具有濃郁的民間色彩,它是課程資源本地化的重要體現。了解本地風俗,挖掘其中豐富的人文內涵,認識本地乃至中華文化的特點,領略它的博大、豐厚,從中吸取營養,從而培養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感情。斗門區歷史文化底蘊豐厚,民間文化藝術品種繁多,每年春節期間均舉辦民間文化藝術大巡游,蓮洲舞龍、皇族祭禮斗門水上婚嫁、三灶鶴舞各呈風采,這是學生了解本地風俗的好機會。其中本地乾務“飄色”有著幾百年的歷史,是珠海市和斗門區各大節日中不可缺少的民間藝術表演節目,也多次應邀參加港澳和周邊地區的大新喜慶活和文化藝術交流。在學習課本有關風俗文化生活的文章時,我設計了一個“我有我色彩”的專題活動,讓學生去了解乾務鎮獨具特色的文化活動———飄色,要求學生用相機拍下“飄色”時的照片,了解“飄色”的起源、表演方法以及文化意義,讓他們認真調查、訪問,并作好筆記,寫出調查報告。課程資源本地化,就近取材,大大豐富了農村的語文教育。

        (三)日常生活

        從學生的生活出發,從學生熟悉的文化生活和社會實際中選取學生關注的問題,從中選取學生關注的問題,既使課程內容貼近學生的認知、情感,又方便學生的參與近距離的直觀性、感受性。使課程內容貼近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既符合兒童的需求,又較好地體現了課程統整性明顯的特征。我們生活在海邊。如何從中尋找教育資源呢?學生父母大多數從事捕漁工作,我于是設計了“大海•故鄉”主題活動,讓學生走近海邊,走進漁船,了解大海和捕魚過程,了解漁民的生活,從中通過活動學生了解了漁民的工作情況,并從中體會到其工作的性質、艱辛以及他們工作所創造的價值,激發了學生對漁民的敬佩之情,并進一步讓他們理解“珠海”“漁女”的象征意義,使他們在對海上人家了解的基礎上培養對故鄉的熱愛,對故鄉人民的敬仰,最后“海上人家”的專題展覽,讓學生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用采訪錄、相片、感想等對故鄉的熱愛之情,樹立了自覺維護大海,維護自然的使命感。之后,再通過“設計一份禮物———表真情”主題活動,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所感、所悟。還有學校也是學生最熟悉的地方,這里有自己的歷史,有朝夕相處的老師和伙伴,有自己的農村特色。我們可以引導學生把它作為學習和研究的對象,讓他們由融入學校來融入社會,熱愛學校來熱愛生活,并在綜合實踐中提高學習和運用語文的能力。我設計了“學校,我們的家”這一專題活動,學生通過“前人的足跡”、“為老師畫像”、“他(她)為學校增光彩”等等的活動,對學校由陌生到了解,對學校的感情也從自卑轉化到自豪,在熏陶感染中,不良行為減少了,維護學校的責任感增強了,愛校的好品德形成了。并在自主設計、組織、評價的綜合性學習中培養了合作探究的好習慣,提高了寫作、口語交際等語文能力能力。

        (四)自然

        第3篇:家鄉文化生活調查報告范文

        享受政策紅利,

        農民變身“新市民”

        重慶市永川區來蘇鎮農民工康厚明受益于戶籍改革,完成了從 “農民――農民工――新市民”的身份轉型。他以農民工身份當選黨的十代表,還在繼續為未來城鎮化進程中的主力軍融入城鎮、享受市民待遇鼓與呼。

        康厚明離開老家,先后到武漢、廣州等地打工,他做過建筑工、挖煤工、裝配工等。融入城市是康厚明一直以來的夢想,他最盼望能有穩定的工作和同城里人一樣的待遇,不用在城鄉間徘徊,不用為身份迷惘。

        重慶實施戶籍制度改革后,大幅放寬了農民進城落戶的門檻,在外漂泊30多年的康厚明終于實現了自己進城的夢想,將戶口落到九龍坡城區,成了一名“新市民”。和他一起打工的60多名農民工兄弟,有20人選擇轉戶進城。

        “轉戶進城不單是身份變了,待遇和福利也升級了。”成為“新市民”對康厚明來說有3個最直接的好處:一是可以參加城鎮職工養老保險、醫療保險;二是子女可以就近入學,不用交擇校費;三是農村土地權益沒丟,仍可繼續享受。康厚明的很多工友還申請住上了寬敞、整潔、便宜的公租房,不用再去擠簡陋的工棚。

        雖然現在已經成了“城里人”,康厚明仍然關注農民工群體的生存狀態。“從農民到農民工,再到‘新市民’,這不僅是我一個人的身份之變,也是農民工群體共同的盼望。”康厚明相信,如果政府能把對農民工的福利待遇、社會保障等做得更扎實,整個群體都會對未來更有信心。

        自助者人恒助之

        從農民工到金牌技能教練

        隨著我國工業化進程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是大勢所趨。作為產業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民工在技能、素質等方面必須盡快適應轉型升級的要求。

        39歲的徐龍杰是中國石油集團東北煉化工程吉林化建公司(以下簡稱“吉林化建”)的工人明星。他是公司第一個保送上大學的農民工,第一個被中國石油集團聘為技能專家的員工,第一個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和第一個享受國務院特殊技能津貼的員工。

        1994年,職高畢業的徐龍杰恰逢吉林化建招工,于是留在了那里。為了站穩腳跟,徐龍杰白天練技能,晚上啃書本。每個月90多元工資,徐龍杰硬是擠出一半的錢來購買專業書籍。晚上看書怕影響其他人休息,徐龍杰就到走廊里借光學習。就這樣,他讀

        完了《焊工守則》、《焊接工藝》和《熔焊原理》等十余本專業書籍。不僅學會了電焊工應知應會的操作技能,還掌握了只有大學才能學到的焊接理論。

        1999年,技藝漸成的徐龍杰開始參加各類比賽,起初他只是想試試身手,沒想到竟兩次奪冠,一下成了公司里的“雙技明星”。此后,徐龍杰在大大小小的比賽中屢次摘金奪銀。公司看他很有潛力,想把他培養成高技能型人才,于是保送他到西安交通大學深造,并為其提供學費和生活費。

        上學期間,徐龍杰從沒去過當地的名勝古跡。閑暇時,他就埋頭在圖書館里查資料。學成歸來后,徐龍杰更是勢不可擋,“中國青年學習成才獎”、“全國技術能手”等榮譽紛至沓來。2006年,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正式聘任徐龍杰為電焊技能專家,并將他安排到企業的各大施工項目中。2008年6月,中國石油集團東北煉化工程公司“徐龍杰焊接工作室”掛牌成立。徐龍杰負責帶領團隊開展新技術攻關、新工藝開發和高技能人才培訓。

        入行21年,徐龍杰從農民工成為優秀焊接工人、金牌選手,又從金牌選手提升為焊接專家、金牌教練。自助者,人恒助之。徐龍杰的成功轉型,一方面來自徹底的自我管理和堅強的意志,另一方面,也與企業對他的支持和培養密不可分。在徐龍杰看來,農民工雖然起步低,但不等于不能成功。“每天多學一點、多付出一點,就可以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成功之路。”

        既靠機遇,也拼實力

        從外來務工者到公務員

        據國家統計局的《2013年全國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指出,在新生代農民工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僅占6.1%,初中學歷占60.6%,高中學歷占20.5%,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2.8%。他們當中,具有大學學歷的農家子弟,在大學畢業后,雖然戶籍返回原居住地,仍是農業戶籍,但他們大多數人外出打工從事的卻是辦公室或相對輕松的工作,與其父輩已大不相同。

        2010年,廣東省委組織部、廣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發出《廣東省2010年從優秀外來務工人員中考試錄用基層公務員公告》,擬從外來務工人員當中招考公務員。來自廣州、深圳、珠海等9座城市的11290名外來務工人員報名,對50個崗位展開了角逐。此舉為新生代農民工打開了一條嶄新的上升通道。

        1980年出生的周水清是地地道道的農家子弟,1997年參加中考,他取得了全校第一名的好成績,但由于家境貧困,他沒能讀高中、考大學,而是進入一所中專院校。2000年畢業后,他通過自學考試取得了大專學歷。2006年,周水清離開家鄉,來到繁華的珠三角,在那里,他在一家私營企業里工作了4年,從一名普通職員一步步升任辦公室副主任。

        當周水清從報紙上看到招考的消息時,他動心了。雖然在城市里已經打拼了4年多,但他的戶籍仍在農村。在城市里落戶扎根一直是他的夢想,之前只有在城里買房這條途徑可以幫助他實現夢想,但對于一個打工族來說,在城市里買房似乎有些遙遠。而考公務員,過去的高門檻更是讓他連想也不敢想。現在,廣東能給外來工這個機會,雖然指標不多,但周水清還是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只要努力,人人都有機會開啟夢想的大門。”

        在這場選拔中,周水清成功突圍,被錄用為中山市西區辦事處公務員。公開招考讓他成功脫離農籍,轉為城市居民。

        2011年7月15日,廣東省委組織部、廣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再次發出《公告》,將從優秀工人、農民中選拔基層公務員的學歷要求降至高中(中專、中技)以上,進一步打破了學歷和地域對農民工的限制。

        權利平等、機會平等是社會公平的最基本要求,因權利不平等而造成的社會地位差別是社會不公平的體現。廣東省針對外來務工群體開放“公務員”這一重要的職業空間,不能不說是打開社會階層上下流動通道的積極探索。而繼廣東省之后,四川、陜西等省紛紛仿效,陸續放開對外地務工人員考取公務員的限制,數以萬計優秀農民工獲得了公平發展的機會。

        從農民工到企業高管

        持續學習,賺取翻身資本

        農民工要想真正融入城市,需在經濟、社會和文化心理上貼近城市居民。首先,要在城市謀到一份穩定的工作,有相對穩定的收入來源;其次,盡快融入城市社會的主流群體,習慣與城市居民交往;再次,在心理層面,對自我有城市居民的身份認同,在城市里有歸屬感。

        2000年6月份,楊國慶從老家湖北只身來到浙江臺

        州,憑著自學的大專文憑,他順利進入三友公司,成為一名辦公室職員。經過整整兩年的磨合,楊國慶適應了這份工作。

        對于楊國慶來說,最為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學習。幾年里,他系統地學習了《公司法》、《勞動合同法》、《證券法》等法律法規,平時一有空,他就主動到一線熟悉企業生產運作的每一個細節。通過不間斷的學習,楊國慶升任集團董事會秘書,分管集團的人力資源、信息化和企業文化建設等事務。他的學習熱情也受到領導的贊賞。在企業的支持下,他先后參加了復旦大學高級總裁研修班以及北京大學EMBA課程的學習,完成了從農民工向企業管理者的角色轉換。

        對于農民工而言,追夢的過程頗為艱難。盡管政府和社會都給予農民工群體諸多的關注,如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完善相關制度體系等一系列政策,為農民工產業工人化、市民化掃除障礙,但是,國家和社會只能為新市民鋪平政策之路,實現轉型仍需要農民工自身付出努力,主動融合。正如楊國慶一樣,當他來到臺州后,便在心理上將其視為第二故鄉。為了主動融入當地生活,他努力學習臺州方言,還積極為當地經濟發展獻計獻策,他撰寫的《商都情緒》、《關于路橋摩托車產業發展壯大的對策與思路》、《對臺州區域經濟的再認識》等一系列文章獲得市領導的高度肯定。

        只有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素質,積極調整心態,努力縮小與城市的差距,新市民才能讓融入城市的夢想照進現實。

        打破文化孤島,

        重建農民工“精神家園”

        有人說,“農民工”這一群體缺少“文化”。但事實上,新生代農民工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3。可見,新生代農民工缺少的不是文化知識,而是從農民工向產業工人轉型的文化氛圍。徐龍杰們的轉型固然離不開自強不息的拼搏,但所在企業和社會各界的支持更為其鋪就了向上的臺階。與他們不同的是,絕大多數農民工仍身在城市,心無所棲,心態在城市和鄉村之間徘徊。

        社會各界關注農民工,更多關注其物質生活,對更高層次的精神文化,多數服務仍停留在每年不定期地為農民工放映幾場免費電影、到工地送幾場演出這種“送溫暖”活動上,這些暫時性的文化關懷無法改善農民工的文化生活。要從根本上解決農民工精神文化生活貧乏問題,應將豐富農民工文化生活形成制度,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整體架構中。合肥市包河區對此進行了一系列深入實踐。

        合肥市包河區素有安徽“第一城區”之稱,那里聚集了約40萬名農民工及產業工人。為了豐富工人們的文化生活,包河區包河苑社區在農民工集聚地建立了9個農民工文化驛站,構成了區、街鎮、社區、工地4級服務體系。

        第4篇:家鄉文化生活調查報告范文

        論文摘要:當前我國農村義務教育仍存在許多問題,諸如農村教育觀念落后、教育經費投入較少、師資力量薄弱、以及農民工留守子女心理健康問題等。為了促進農村教育進一步發展,以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必須從管理體制、經費投入、師資力量以及轉變家長的教育觀念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進行改革。本文主要介紹了目前我國農村義務教育所存在的問題以及對相關問題給出的對策。 

         

        我國人口眾多、生產力總體發展水平不高,在這種條件下我國基本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了青壯年文盲,農村義務教育事業取得了顯著的成就,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了大量高素質的勞動者。但我國農村義務教育仍存在一些問題,例如辦學條件較差、師資水平較低以及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等需要我們加以解決。 

        一、我國農村義務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農村學校辦學條件較差 

        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在對農村中小學的抽樣調查報告中指出,“在樣本小學、初中,課桌椅殘缺不全的分別占37.8%和45.1%;實驗教學儀器不全的占59.5%和70.3%;教室或辦公室有危房的分別占22.3%和28.8%;教具、墨水、紙筆、粉筆不足的分別占到32.55%和35%。截止2002年底,除北京、天津、上海、江蘇、浙江和廣東6省市以外,全國其他地區中小學d級危房總面積為4000萬平方米。”[1]隨著國家對農村義務教育經費投入比例的不斷增加,危房面積在逐年減少,基本的教學設施也日趨完善。但現有農村義務教育的辦學條件只能勉強滿足學科教學的基本需要,離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例如多媒體教室、語音室以及機房等一些現代化的教學工具仍很難普及和應用,再加上教育資源利用不充分等因素,我國農村教育的質量遠遠低于城市。 

        (二)農村教師隊伍的建設與管理亟待加強 

        農村教育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農村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依據農村教師隊伍目前的狀況,遠遠沒有達到農村教育發展的要求,因此必須進一步加強建設和管理。 

        首先,農村教師短缺以及農村教師學歷層次偏低。目前,我國大部分農村中小學教師,大多憑借以往的教學經驗來進行教學,教育教學觀念陳舊。與城市教師相比,農村中小學教師進修學習和培訓的機會相對缺乏,不利于提高農村義務教育的教學水平。近年來,隨著教師結構老齡化和教學內容的不斷更新,一些教師已不再勝任教學工作,而由于受當地財政水平的影響,師范類畢業生和正規本科畢業生愿意到農村進行教學的卻聊聊無幾。因此農村教師的教學水平是制約農村義務教育發展的因素之一。 

        其次,對農村教師缺乏統一有效的管理,致使農村教師代課現象普遍,不利于正常教學活動的開展。在廣大農村,教師的工資與城市教師相比普遍較低,而隨著居民消費指數的不斷上漲,一些農村教師對目前的生活現狀越來越為之不滿。迫于生計,一些教師將自己的教學任務交給一些并無教學資格的人,而自己騰出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去做別的事情,每月只需支付一些代課費用。從代課這一現象一方面可以看出農村教師的待遇需要加以提高,另一方面要加強對農村義務教育的管理,要對教師進行不定期的在崗抽查和教學水平的定期評估,嚴查教師找人代課的現象,以保證教學活動的正常開展。 

        (三)新的讀書無用論影響著學校的發展和學生的學習動機 

        近些年來,大學生畢業后就業難以及收入低等現象致使人們在頭腦中形成了一種新的讀書無用論,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一方面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所下降,另一方面,家長們也因此產生了學習無用或讓子女提前就業學門手藝的想法,所以就導致了大量學生輟學和厭學現象的發生。在廣大農村,讀書無用論至今仍被一些家長認同并加以推崇。雖然也有許多農民希望子女成才,但因受到農村的經濟條件的制約,一些學生仍無緣和城市學生一起進入高校繼續深造。 

        (四)外出民工對子女教育的重視程度偏低 

        對于留守子女的定義,學術界一般將其界定為父母一方或雙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鄉生活和學習的16周歲以下的孩子,據不完全統計,截止到2006年底,中國已有2295萬的留守子女,占到農村同齡人口的20%。與此同時,學生父母同時外出打工的比例占外出民工總數的56.70%,是外出打工家庭總數的一半;而在父母一方外出打工中,父親外出打工數明顯多于母親。統計結果還顯示外出民工家庭教育中進行隔代教育的占留守兒童總數為 41.24%,而長期處于這種隔代教育環境下的學生,更容易產生依賴、懶惰、自私、的習慣,同時也更容易憂郁和自卑。隨著留守兒童的數量越來越多,對于這些特殊兒童的教育也日益成為教育界以及學術界廣泛探討的話題。 

        二、發展農村義務教育的對策 

        (一)提高教師素質,提高農村教育的質量和管理水平 

        近年來,國家十分重視農村教師隊伍的建設,不斷提高教師的待遇,但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和教學水平較低仍為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必須調整教師隊伍結構,提高教師隊伍質量。要不斷提高教師的工作待遇和社會地位;嚴格實施教師資格管理制度,加大經費投入力度,有效地開展農村教師的培訓工作;繼續鼓勵優秀大學生到農村支教工作;繼續做好東西部地區和城鄉之間的教師幫扶工作等。 

        (二)更新家長的教育觀念,并指導他們進行科學的家庭教育 

        對學生的教育不能僅僅局限在學校的范圍之內,培養學生也不僅僅只是教師的職責,同時也是家長的職責。只有教師與家長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才有可能培養出優秀的學生。而在廣大農村,因經濟落后,社會文化發展落后,農村家長對孩子教育的重視程度往往不夠。在農村的發展中,很容易形成惡性循環,所以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大力要推動農村的經濟,提高農村的文化水平,使農村家長認識到文化的重要性,從而重視對學生的教育培養。 

        (三)開展關愛活動,關注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 

        對于父母外出打工學生,因其父母長期不在家中,長期缺少家庭的關愛,留守兒童很容易產生不良情緒。作為教師,要多關心他們,多進行師生交流。通過一些積極的交流,可以了解和掌握他們的思想動態,并及時的加以減輕和消除他們的心理困惑。同時,班主任可以在班級中開展各種各樣的活動,豐富留守兒童的文化生活,一方面可以增強集體的凝聚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幫助留守兒童在集體活動中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從集體中感受溫暖。 

        (四)培養和加強學生的自我教育的習慣和能力 

        教育的目的就是通過外界的影響來塑造和培養學生使之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培養學生的自我教育,在其學生的成長過程中起著很大的作用。有利于留守兒童心理矛盾的自我疏解以及自我控制。廣大家長、教師,在日常生活中要有目的地培養學生的自我教育意識,培養學生自我控制、自我調節的能力,使其掌握自我教育的方法,從而逐步養成在學習、生活中進行自我教育的習慣。 

        (五)建設農村寄宿制學校解決留守子女教育問題 

        從我國現階段農村義務教育發展的趨勢來看,建設農村寄宿制學校已經成為解決農村留守子女教育問題的選擇。 

        所謂寄宿制學校,是實行全日制、封閉式的管理,對在校學生進行生活、學習統一管理的學校。寄宿制學校可以對留守兒童進行統一的生活管理,一方面有利于提高留守兒童的自我管理水平,另一方面有利于留守兒童開展校園活動,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因此寄宿式學校是當前農村實施素質教育的有力保障,也在很大程度上彌補家庭教育缺失對留守兒童所帶來的不利影響。 

        據統計數據顯示,自中央和各地大力實施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以來,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得到了有效的解決。“2006年,全國小學寄宿生人數達704萬人,占小學在校生總數的6.6%,西部地區小學寄宿生比例明顯高于東部和中部地區。全國初中階段寄宿生總規模已達2221萬人,占在校生總數的37.3%,中西部農村初中寄宿生分別達到44.9%和52.4%。”[3] 

        隨著寄宿制學校的推廣,越來越多的留守兒童將會擺脫隔代教育帶來的種種弊端,在寄宿學校學校中充分體驗學校教師和同學們的關愛,健康茁壯的成長。 

        綜上所述,我國農村義務教育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關系到整個國民教育體系的健全和發展。它與解決好“三農”問題有著密切的關系,關系到農村勞動者文化素質的提高和農村經濟、社會的長期發展。因此,我們必須從全面建設和諧社會的戰略高度,優先發展農村義務教育。在新形勢下,要增強改革農村義務教育的責任感和緊迫感,將農村義務教育作為教育工作的重點,發展與改革并舉,努力促進農村義務教育的發展,使之更好地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服務。 

         

        參考文獻: 

        [1]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2003年中國教育綠皮書:中國教育政策年度分析報告.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第5篇:家鄉文化生活調查報告范文

        我校黨委和有關部門始終把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擺在黨政工作的重要位置,把實踐活動列入學生培養的總體框架之中,并作為對學生進行全面考核的重要內容之一。近些年來,我校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每年都取得了較大成績,無論是社會實踐的廣度和深度、團隊總數、參加人數、涉及地區和社會影響都呈穩步上升趨勢。為今年我校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取得良好的成績提供了必要前提和重要保障。根據團市委今年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的精神,結合我校自身特點和今年的特殊情況,緊緊圍繞抗擊非典和促進經濟建設兩個重點,廣泛動員青年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為保證活動的順利開展,我校成立了以黨委副書記趙文同志為組長,有關部門負責同志為成員的20__年暑期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要求各院系制定詳細、周密、安全的措施,明確責任,精心組織,抓好落實。各院系緊緊圍繞活動主題,廣泛宣傳動員,并結合各自年級特點,制定了本單位的社會實踐活動方案,把農村貧困地區、城鎮社區作為重點服務地區,把防治非典服務、醫療衛生下鄉、大學生“三個代表”實踐服務作為重點活動內容,切實深入基層,與普通群眾打成一片,向群眾學習,增進對人民的情感,在實踐中增強為人民服務的意識和艱苦奮斗的意識,調動高年級本科生、研究生參與社會實踐的積極性,引導他們重點考察北京市的教育發展狀況,為首都教育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力爭把我校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工作推上一個新的臺階。

        二、精心組織點面結合注重實效

        針對非常時期,學校轉變教學方式,大部分學生都在家學習的特殊情況,

        為了保證今年暑期社會實踐的順利開展,學校團委適當轉變組團方式,注重點面結合,把集中組團與分散實踐的方式結合起來,充分調動廣大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使參與社會實踐的人數增加,并擴大了實踐范圍。初步統計,我校今年參與暑期社會實踐的學生超過7000人次,實踐地區包括北京、安徽、湖南、湖北、內蒙古、江蘇、山東、黑龍江、遼寧等20余個盛市、自治區,收到了很好的實際效果。

        政法學院分團委在接到通知很短的時間就組建了暑期“ 三個代表”社會實踐宣講團。本次宣講團成員主要由20__級3班法律專業和學生理論社團的同學組成,按照學校團委“就近就便”的工作原則,在八里莊街道鼎力社區居委會進行為期一周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針對當地居委會反映該社區居民對于法律咨詢的要求較為強烈這一實際情況,實踐團在鼎力社區西區小花園開展了法律咨詢活動。同學們積極、熱情、認真、嚴謹的為居民們作了有關婚姻、財產繼承、民事糾紛等方面的法律咨詢,得到該社區居委會領導和居民們的一致好評。此外,實踐團還與居委會的同志舉行了多種形式的交流和座談。在此次社會實踐活動中,除了組織在校學生到社區開展活動外,政法學院還采取點面結合的方式,鼓勵和支持返家學生,立足家鄉,利用假期開展多種形式的實踐和調研活動。取得了積極的成果。

        外院20__級英語教育系1班的同學以北京市大學生為關注對象結合國家的發展,人才的流失,就當代大學生責任問題展開討論與調查。調查報告深刻而發人深思。英文系20__級4班實踐小分隊深入到房山區后浦村進行主題為“關注教育與人才”的調研活動。他們利用問卷和走訪等形式調查了當地的人口、生活、經濟水平,尤其是教育等具體情況。在村里唯一的小學里和村委會的領導對當地教育等問題進行了座談,同學們用新時代大學生的獨特視角,切實的調查體會當今中國農村的教育狀況。通過實踐活動,同學們紛紛表示此次社會實踐增長了對社會現狀的認識,加強了對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更加明確了自身的社會位置和價值以及今后的發展方向。外院英語教育系的學生在暑假期間自己組織家附近的小朋友義務授課,不僅僅豐富了暑期的生活,還有效的培養和提高了自身專業技能,為今后走向社會打下了較為堅實的基矗

        文學院通過走進社區、郊區及利用電話與網絡采訪等多種形式,圍繞包括“三個代表”思想與特殊時期高尚精神的宣傳、“抗擊非典珍愛健康”宣傳、非典時期先進人物事跡宣傳以及綠色文明奧運宣傳等四項主題進行綜合實踐活動。此次活動的重點在于深入社區,在朝陽區和平街道和平家園社區和房山區琉璃河鎮祖村,同學們通過各種形式對當地居民宣傳防治“非典”的重要性,普及醫療保健知識,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希望能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努力提高首都市民的公民道德素質和文明修養。

        資環學院以黨員大學生為主體,組織學生圍繞首都現代化城市管理體制的建立和“新北京、新奧運”的建設展開社會調查。針對生活中比較突出的交通、治安、環保、衛生等問題展開細致的調查并提出解決建議,為北京建立公共衛生體系、公共安全應急體系和社會保障體系,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建設現代化大都市、迎接20__年奧運會獻計獻策。一系列的社會活動,開闊了同學們的眼界,使學生有充分接觸社會、了解社會的機會,自身也得到了很好的鍛煉。

        數學系分團委結合專業特點組織學生到北京的國土房管局,汽配中心,打字復印服務部,編輯部,中國銀行監督管理委員會第一統計處,宣武區安順城菜市場,永定機械廠,天馳油集團,大興電器配件加工廠等企事業單位,開展社會調查和掛職鍛煉。科技社會實踐小分隊,就社會熱點問題結合專業知識開展科學研究活動。同學們圍繞大學生思想狀況、大學生消費觀念、能源問題等問題進行了調查并利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分析研究并寫出了質量較高的報告。更多的同學走進社區,了解社區、為社區建設提建議、在社區開設服務站,參加本地社區的環境保潔、小區巡防、義務為本社區的小學生、中學生開辦數學、英語輔導班。部分同學通過提前到小學、中學進行實習,不但積累了一些教學經驗,更多的體會到了教師責任的重大。“追尋學長足跡”主題調研小分隊,活躍在北京的普通教育戰線,利用暑假走訪了數十名數學系畢業生,通過采訪他們在一線教學實踐中的經歷和體會,結合社會發展和市場需求,為數學系的未來發展以及在校生將來能適應社會要求提出了合理化建議。

        生物系團總支在同學中進行了全面的動員,通過電話、信件、網絡與每一位同學取得聯系并在踴躍報名的學生中挑選出20多名同學,組建了“三個代表”宣講團和社會調研團。設立專門負責人,對參與社會實踐的隊員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在社會實踐期間,同學們深入到郊區、學校、家屬區,對不同的人群進行了走訪,同時也親身感受基層干部為地方經濟發展,解決老百姓的實際困難而付出的艱辛,大大改變了他們對基層黨員干部的片面認識,他們對國家、對社會樹立了更加堅定的信念,明確了自己奮斗的目標。通過宣講,很多學生還同一些單位、社區結對子、交朋友,雙方建立起長期的聯系。此外,部分同學對師范生就業情況、城市環境污染問題、農村教育的建設問題等進行了調查研究,切實的感受到了“三個代表”的實踐對國家發展、百姓致富的重要意義,對“三個代表”的理解更加深刻了。實踐結束后,同學們紛紛表示,通過這次社會實踐的鍛煉讓他們有機會學到很多課堂上所沒有的知識和經驗,使自己變得更加成熟也更加自信。

        為了豐富學生的藝術實踐活動,活躍部隊的文化生活,今年八一前夕,音樂學院組織學生骨干來到了武警9支隊二大隊的所在地,舉辦了“魚水情深---首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學生會與武警9支隊二大隊共慶八一文藝晚 會”。同學們從接到任務的短時間內以極大的熱情精心組織和排練演出節目,演出當天,精彩的節目博得了武警戰士們熱烈的掌聲,雖然天空下起了雨,給演出帶來了一定的困難,但這絲毫沒有影響到同學們的熱情,活動取得了圓滿成功。這次社會實踐活動使同學們得到了鍛煉,積累了舞臺經驗,并且展現了音樂學院學生的良好形象。

        此外,歷史系、物理系、美術學院、教科院、化學系、信息工程學院、初教院等院系也積極組織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極大的豐富了學生的暑期生活,使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提高對社會的認知度,為樹立當代青年良好的政治水平、道德修養和正確的社會責任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縱覽今年暑期的社會實踐活動,領導重視、組織精心、注重實效、學生參與面廣、活動內容豐富、社會反響強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辛勤耕耘、碩果累累

        第6篇:家鄉文化生活調查報告范文

        關鍵詞:新生 期望值 調查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8(a)-0005-03

        1 調查目的

        為了搞好高職院校新生入學及在校期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好地把握學生的實際情況,以便有針對性地進行學習及發展指導、職業生涯規劃、就業指導和心理輔導工作,促進高職院校新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能更好地進行自我調適,自我發展規劃,有利于高職院校學生在學習期間取得綜合全面的發展,特作高職新生基本情況及對學校學習生活的期望調查。

        2 調查方法

        根據本課題組成員長期在民族地區高職院校教育教學一線工作的經驗,經課題組成員認真的研究討論,精心設計的涉及2012級高職新生家庭經濟情況、學生成長過程的實踐經歷、就讀職業院校動機、學習適應情況、就業期望定位、對職業院校學習生活期望、相關價值取向及個性心理特征等方面的調查問卷,進行了涉及黔東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和貴州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兩個院校的14個不同專業的1500名2012級高職新生入學兩個月后的期望值調查,取得基本材料。

        對問卷調查表進行認真的分類統計取得基本數據后,再根據學生的電子學籍統計學生的構成基本情況,進行研究分析,形成民族地區高職院校新生期望值調查報告。

        3 調查結果

        (1)學生基本情況表(見表1)。

        (2)學生對既往受國家或機構資助情況及對資助的期望(見表2)。

        (3)學生對職業教育的認識及預期(見表3)。

        (4)對校園文化、學校教育及管理的預期(見表4)。

        (5)學生情感感受及預期(見表5)。

        4 調查結果分析

        通過以上的統計,可以看出民族地區高職院校新生群體有以下的一些特點:

        (1)民族地區高職院校學生構成主要來自于農村經濟基礎相對較差的家庭子女,其中以女學生組成數較多,在普通教育階段中,由于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均衡性,導致在鄉鎮基層完成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綜合發展水平不高,明顯缺乏文化學習以外的興趣愛好與特長。

        (2)由于民族地區高職院校新生普遍來自農村鄉鎮基層,在進入高職院校學習以前,有半數以上的學生在學習成長過程中,曾先后受到過來自國家及社會機構的資助,進入高職院校后,對獲得資助以完成學業的期望更大。

        (3)調查結果顯示,高職新生雖主要來自于農村完整的家庭,但由于家庭經濟情況不良,為了改善家庭經濟狀況,父母多有外出務工經歷,有近半數學生曾有或長或短的留守經歷。在高職新生群體中,不乏來自于因各種原因而形成的單親家庭子女,他們的學習成長需要獲得更多的關懷、引導和幫助。

        (4)民族地區高職院校新生對職業教育的認可度較高,對通過職業教育獲得就業機會和提升就業能力的預期較大,學生對畢業后能順利就業的期望較高,但由于就業體制的變化及學歷層次的局限性,學生對首次就業質量要求不自信,但又對基層一線就業的認可度不高,顯示出有部分高職新生承受著一定的就業壓力與焦慮。

        (5)盡管民族地區高職院校新生對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兩種不同的教學模式適應較慢,進入高校后對專業學習適應過程稍長,但他們由于多有離開家庭所在地,到異地求學的經歷,導致他們對新的學習生活環境適應較快。

        (6)民族地區高職院校新生的理想與現實的沖突表現出兩極差異,表現為中職升入高職的新生其理想與現實較為接近,對高職階段的學習適應能力明顯較強;而高考錄取的高職新生明顯存在著理想高于現實,對高職階段的學習生活適應能力稍慢,高考錄取的高職新生對所就讀的高職院校的學習生活條件及辦學條件期望較高。

        (7)高職新生對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及文體活動的期望值普遍較高,對高職院校的學習生活紀律及管理模式期望是自主性相對寬松型的管理模式。其原因是主要來自于農村基層的新生,由于獨立生活相對較早,成長過程中受到來自父母及師長的約束較少,他們自覺自我管理與自主約束能力較強。

        (8)高職新生對自身的人際溝通與交往能力認可度較低,對禮儀修養的認知程度不高,但對能妥善處理同學關系并能與同學友善相處的意識認可度較高,對進入高職院校后的自主學習能力與綜合全面發展的認識定位相對較分散。

        (9)高職新生對在高職院校學習期間的戀愛期望不高,對情愛的需求較為冷靜和理智。但對課余生活的合理計劃和安排較為盲目,顯示出不自主的無序狀態。

        (10)高職新生經常思考人生價值與意義,但有明確信仰的比例不高,對時事與新聞的關注程度不大,對考試作弊、弄虛作假、功利主義等的意識和行為容忍度較大。

        5 教育策略討論

        針對以上調查結果分析,我們認為為了加快高職新生對高等職業教育模式的適應,促進他們專業基礎理論與專業技能的教育和培養,全面提高高職新生的綜合素質和社會適應能力,確保今后走上工作崗位能適應相應專業崗位的社會需求,更好地促進他們成長與成才。高職學生在職業教育的階段中除了要加強理想信念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法治與道德教育、政策與形勢等基本的大學生綜合素質教育外,還要著重加強以下幾方面的教育引導工作:

        (1)高職教師要從對新生家庭基本情況調查入手,在充分了解新生基本情況的基礎上,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做到關愛和尊重每一個學生。

        充分了解民族地區高職院校新生的基本構成狀況,理解他們在過去學習成長過程中,由于家庭處于農村鄉鎮基層,社會經濟及文化發展相對滯后,不少學生甚至有過留守經歷,家庭教育的不當或不全,甚至是長期缺失,加上家庭經濟狀況不良及家庭文化氛圍的不足,加之由于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均衡,使得主要來自于鄉鎮基層的職業院校學生在中學階段教育中形成的文化理論基礎不足和個人綜合素質發展相對局限的現狀,這些現象很容易引發他們內心潛在的自卑或不平衡,從而影響他們在高校階段的學習與發展。作為高職院校的教師,必須認真研究,全面了解學生的基本狀況,本著為了學生的身心健康及個人全面發展出發,努力彌補他們過去發展的不足,更加關心愛護他們,激發他們的自尊、自信與自強,發揮他們獨立生活早、動手能力強、受過艱辛磨礪、抗挫折能力較強、勤奮務實的特性。通過高職院校的職業教育把他們培養成為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的建設者和可靠的接班人,成為我國建設事業中各行各業的高素質的實踐應用型的高技能型人才,彌補我國企業行業及基層生產管理一線的人才資源的嚴重不足,是于國于民于社會主義建設發展的一件大好事。

        (2)民族地區高職院校除了注重教育的職業屬性和高校屬性外,不能忽視特定地區教育的民族屬性。

        高職院校的教育在強調教育的職業屬性的同時不能忽視教育的高校性,要在職業教育過程中努力完善高職學生的健全人格品質與不斷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不能把學生培養成只具有高操專業技能,而缺乏思想靈魂的傳統型的“工匠”,提高高職學生的文化素養,是為了提高他們終生學習和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不斷發展的能力。只有健全的人格品質與較高的文化素養,才能成長為與時俱進的高素質的實踐應用型的高技能型人才,才能產生創新型的思想靈魂,具備成長為各行各業的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礎。民族地區的高職院校還要強調培養職業院校學生的民族性,通過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熏陶和影響學生,學生通過對民族文化演進與發展史的了解,去了解人類演進的歷史軌跡,讓學生懂得尊重每一個民族在其特定歷史條件下衍生的民族文化,使學生學會包容文化的多樣性,從而培養學生具備順應當今尊重歷史、尊重民族文化、尊重自然生態和包容多元文化的世界人文意識發展態勢;不斷豐富學生的精神內涵,培養民族地區學生的文化自信與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自信,學會與世界多種意識形態相容,避免學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步入人文精神的迷失或文化意識與價值觀念的狹隘,從而有利職業院校學生成長為具有較好的專業理論基礎和較高的專業技能水平,又具有較好的人文精神理念的生產與管理一線的優秀人才。

        (3)新生專業思想教育中注重與相關企業行業的教育對接,增強學生對所讀專業有較好的認識,確保學生在進行專業學習前有明確的目標和價值定位。

        專業思想教育是學生進行專業學習時必須形成的價值理念及目標定位,新生入學時著重抓好學生專業思想的基本教育,對于推動高職學生的專業學習將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由于高職教育的在校學習時間較短,學生如果不能盡快形成專業學習價值定位和確定學習目標,盡早地調整學習方法與策略以適應相應專業的理論與技能的學習,是很難把相應專業學好的,如果在專業學習上由于學習方法的不適應而造成學生對專業學習的信心不足,將極大地影響著學生的學業較好地完成和畢業后的就業。所以在新生入學后,高職院校應當組織專業骨干教師、行業企業中的專家學者、優秀的同專業的學長、已畢業就業的發展良好的校友等人員資源深入新生班級進行專業學習指導,以他們的親身學習成長體會,來引導新生對專業的認識定位、學習方法及學習理念的調整。同時,學校在教學過程中,應努力創設相應的條件,盡早組織新生到專業所涉及的行業企業去參觀或見習,促進新生對專業的市場需求及未來發展有較好的認識,對專業學習的適應,對未來就業前景有較良好的定位,可以縮職短高職新生對專業行業實踐的認識差距,樹立高職新生對專業學習發展的自信與就業自信,從而推進職業院校學生的專業學習與發展進程,盡早實現高職學生由普通知識學習向高技能型專業化的學習角色轉化。

        (4)注重對高職學生日常生活習慣及文明行為的養成,突出抓好學生基本禮儀修養的養成教育,通過行為養成促進思想意識的轉變。

        由于高職學生主要來自于家庭文化氛圍不濃、家庭經濟條件相對較差和社會經濟文化發展滯后的鄉鎮基層。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父母主要提供的是他們學習生活的“生存”保障,而疏于對他們進行公德與文明、生活習慣與行為修養等方面的系統教育,學生更多地看到的是家長們為了生計而奔波與勞碌,有時在缺乏合理的分配系統與監督機制下,為了個人利益而爭論不休,更談不上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的良好個人禮儀修養。成長中的這些經歷,潛移默化地滋生了學生重實惠、輕道義的拜金主義和重個人權利、輕應盡的義務的功利主義思想,這些思想長期的存在難免帶來高職學生只注重眼前,不太著眼未來的宿命式的人生觀,部分學生學習缺乏主動性、刻苦精神、鉆研精神,學習紀律渙散;缺乏自主學習意識,上課看閑書,說閑話,玩手機短信,課后玩電腦游戲等。這就要求高職院校在新生入學后,注意研究新生的特點,利用新生面臨新環境的從眾優勢,嚴格要求,強化訓練,務必把握關鍵期把養成教育抓緊、抓好、抓細、抓實。采用嚴格的紀律約束,重在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糾正他們成長中習得的行為習慣偏差,通過高職院校教職員工的言傳身教和高年級學生的言行影響,從而形成良好的新生教育氛圍。在教育實踐中,可以采取講座的形式從思想教育、學習生活習慣教育、行為習慣教育、成材教育、學習方法介紹、專業知識介紹、人際交往禮儀等方面,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使學生認識到,良好的行為修養加上嚴格的紀律約束,是為了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及行為習慣,將對學生自己一生產生深遠的影響。

        (5)加強對高職新生課余生活指導、情感情緒的指導及心理疏導工作。

        進入高職院校后,新生對高職院校的專業學習和校園文化生活的適應還有一個較長的過程,加強教育引導,努力縮短這個適應過程,使學生盡快適應高職院校的學習,避免學生因不適應高職院校的學習生活而產生挫敗感甚至造成跟不上學業的現象。在新生入學后,教師要努力指導新生的課余生活,學校要多組織開展有益的校園文化活動,凝聚新生群體,分散新生的自我關注度。新生離開家鄉獨自到異地求學,面對新的環境與新的人際關系,新生的個人情感情緒也有一個較長的調節適應期,老師要調動各方面的因素做好新生情感情緒的指導工作,讓新生更早地產生對新的環境的情感情緒的認同,從而能更好地投入到專業基本理論與專業技能的學習中。

        同時,高職新生的認知還很不全面,由于成長的家庭教育與社會文化環境的不足,家庭可提供學生支配的經費差距較大,入學前教育資源分配不平衡導致學生的發展狀況有很大的不同,導致了高職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也有很多不盡人意的地方。學生中常見的自卑、敵對、焦慮、抑郁、偏執、人際敏感有等心理現象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常常影響著新生的學習生活與個人發展。高職院校應當特別重視開展相關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注重群體心理輔導與個別心理咨詢相結合,多組織學生參加有益的社會實踐教育活動,不斷消除新生的心理防御壁壘,讓他們走出狹小的自我,走向高校開放的人際環境。

        總之,高職新生作為高校中最后批次錄取的學生群體,他們有不同于其他普通高校學生的特點,也有高職學生自身的共性。作為民族地區高職新生,更有民族地區學生自身的一些特點。做好民族地區高職新生的期望值調查,能更好的把握學生的基本情況及心理預期,能促進民族地區高職學生的教育與管理決策的研究,有利于提高教育與管理的效率,提高學生在校期間教育教學的實效性,以促進民族地區高職學生的成長與成才。

        參考文獻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婷婷丁香五月欧美在线播放 | 一区二区日韩成人动漫 | 性色AV一区二区三 | 日韩国产亚洲欧美在线 | 一级a爱做片观看免费国产 日韩一级精品久久久久 | 久久天天躁夜夜躁狠狠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