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預算會計與企業會計的區別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摘要:我國會計體系分為預算會計體系和企業會計體系兩大分支,其中,預算會計體系包括財政總預算會計和行政事業單位預算會計。自從事業單位會計與行政單位會計分開之后,國家相繼出臺和實施了適用于事業單位的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促進了事業單位會計的進一步完善和發展。本文通過對我國會計兩大分支進行簡要介紹,進而對事業單位會計與企業會計之間的區別進行探析。
關鍵詞:事業單位會計;企業會計;預算會計;區別
一、我國會計中的兩大分支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會計的體系及其分支也在這一過程中隨之形成,其主要作用是幫助人們管理日常的財務活動。會計按照具體的適用范圍和核算對象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企業會計,另一類是非企業會計,即預算會計。企業會計主要適用的范圍包括:農、工、商、交和金融等企業單位,并用以監督和反映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的流通領域、生產領域的企業內部經營資金的活動情況。預算會計其具體適用范圍包括:政府的財政機關、行政單位、事業單位等,用以監督和反映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社會福利領域、分配領域、精神生產領域等的政府財政資金和事業單位業務資金的情況。事業單位一般不直接提供物質產品,屬于非物質生產部門,位于上層建筑領域,其主要是從事各種為人民生活和社會生產服務的業務活動,在社會的再生產過程中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企業單位和事業單位最主要的區別在于是否具有物質生產及經營方面的職能。事業單位在進行各種社會性、公益性活動時,一般都是由單位或個人進行出資,并且投入的這部分資金是不要求回報的,就算個別單位或個人終止時,資金基本上也不會收回,他們在業務活動中大部分都是無償提供服務的,雖然也有收費的,但卻并不是足額補償,其中的大部分資金通常都是由國家財政部門提供的。所以說事業單位會計主要是以社會效益為目的,所有的會計工作也都是圍繞著社會效益展開的,如計量、記錄、報告等。
二、事業單位會計與企業會計的區別
基于上述對我國會計兩大分支的簡要介紹,可以看出事業單位會計作為預算會計的分支,具有預算會計非營利性質這一共同性,這與企業會計有著本質的區別,加之部分事業單位具有一定生產性、營利性,所以,只有在理解和掌握事業單位會計總體特征的基礎上,才能讓我們正確認識其與企業會計的之間區別。
(一)會計核算基礎的區別
我國預算會計可以采用不同的會計基礎,事業單位作為預算會計的分支可以根據單位的實際情況,采用收付實現制和權責發生制。由于我國事業單位可以在進行專業業務活動和輔助活動之外,允許開展非獨立核算經營活動,所以,在大部分非營利性的事業單位會計中均采用收付實現制,而對于具有一定營利性的事業單位,其非營利收支采用收付實現制,營利性收支則可以采用權責發生制。
企業會計只能以權責發生制為會計核算基礎對經濟業務活動進行確認、計量和報告。
(二)會計要素構成的區別
由于事業單位與企業在運行方式、運行結果上存在本質區別,所以兩者在會計要素的構成上也存在差異。事業單位會計要素主要分為資產、負債、凈資產、所有者權益、收入、支出五大類,而企業會計要素則分為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利潤六大類。由于兩者的資產和負債在本質上基本趨同,所以,下面僅對其他要素的區別進行分析。
1.凈資產與所有者權益。事業單位凈資產是指預算會計所特有的、產權單一的政府與非盈利組織擁有的資產凈值。與事業單位凈資產所相對應的企業會計要素是所有者權益,它是指投資者對企業凈資產所享有的權益。
2.收入、支出(費用)。事業單位的收入是指本單位依法從國家財政部門、上級單位或其他單位取得的非償還性資金,其資金的主要來源為財政撥款;而企業的收入是指在企業經營活動中形成的、能夠導致所有者權益增加且與所有者資本投入無關的資金流入,其資金的主要來源為企業在銷售產品或提供勞務過程中而產生的。
事業單位的支出是指用于開展業務活動和基本建設項目所發生的資金消耗,其目的是為了耗費。而企業的費用是指企業為了日常經營活動而發生的資金流出,其目的是為了取得收入,獲取更大的經濟利益。
3.利潤。利潤是企業在一定會計期間內所取得的經營成果。利潤是企業特有的會計要素,是根據企業自身具有營利性質而設置的要素,而事業單位屬于非盈利組織,所有沒有這一會計要素。
摘 要 我國的會計體系分為企業會計體系和預算會計體系兩大類,而預算會計體系又分為財政總預算會計和行政事業單位預算會計兩個分支。預算會計改革后,把事業單位會計同行政單位會計區分開來。事業單位會計和企業會計存在著較大的區別,通過本文的比較,可以更深入的掌握事業單位會計的精神實質。
關鍵詞 事業單位會計 企業會計 區別
我國的會計體系分為企業會計體系和預算會計體系兩大類,而預算會計體系又分為財政總預算會計和行政事業單位預算會計兩個分支。預算會計改革后,把事業單位會計同行政單位會計區分開來。通過對事業單位會計和企業會計的比較,使我們進一步認識二者的區別,有利于理解和掌握事業單位會計的精神實質。
一、會計核算基礎不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預算會計可以采用不同的會計基礎。事業單位會計根據單位實際情況,分別采用收付實現制和權責發生制。我國的事業單位在進行專業業務活動及輔助活動之外,還可以開展非獨立核算經營活動。因此,事業單位對預算資金的收支進行核算和監督以收入實現制為基礎,對經營性收支業務可采用權責發生制。而企業應當以權責發生制為核算基礎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
二、會計要素構成不同
事業單位會計要素分為五大類:即資產、負債、凈資產、收入和支出。企業會計要素分為六大類;即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和利潤。二者的資產和負債從他們的本質上基本是相同的,其他幾類要素在實質上有較大的區別。
1.凈資產與所有者權益:事業單位當中的凈資產是政府與非盈利組織所擁有的資產凈值,產權單一,是預算會計所特有的。企業會計中與之相對的概念是所有者權益,它是各種投資者對企業凈資產的所有權;同時,它也是與債權人權益相聯系的概念,它們共同構成權益概念。顯然預算會計中的凈資產沒有上述明確的所有者權益特征,因而在預算會計中采用凈資產命名以區別于企業會計的所有者權益命名是很有必要的,也是非常合適的。
2.收入:事業單位和企業都有收入要素,名稱雖然一致,但在本質上有較大的不同。事業單位的收入指國家或單位依法取得的非償還性資金,主要從財政部門、上級單位或其他單位取得的收入。事業單位的主要經濟來源是通過上級撥款,所以具有非償還性的特點,他的目的是為了補償支出,而不是為了盈利;而企業的收入是指企業日常活動中形成的、會導致所有者權益增加的、與所有者投入資本無關的經濟利益的總流入,企業收入的實現主要是靠銷售產品或提供勞務產生的,其主要目的是為了企業盈利。
3.支出與費用:事業單位的支出是指開展業務活動和其他活動所發生的各項資金耗費和損失以及用于基本建設項目的開支。事業單位的支出有著財政資金再分配以及按照預算向所屬單位撥出經費的性質,其目的只是為了耗費。而企業的費用是指企業為銷售商品、提供勞務等日常活動所發生的經濟利益的流出,會導致所有者權益減少的、與向所有者分配利潤無關的經濟利益的總流出。其目的是為了取得營業收入,獲得更多的新資產;只有那些在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為取得營業收入而發生的各種支出,才是費用。
4.利潤:利潤是企業特有的,指在一定會計期間的經營成果。而事業單位沒有利潤這個會計要素,因為它是非盈利組織,不涉及到盈利問題,所以也就沒有利潤。即使有一定的經營活動,期末也只是結轉到“結余”。
三、會計等式不同
事業單位的會計等式是“資產+支出=負債+凈資產+收入”,此等式為動態等式,反映單位在業務營運過程中收支結余情況及凈資產的增值情況。因為事業單位的資金來源主要是通過上級撥款取得的,所以要嚴格監督各項支出的耗費,因此要采用動態等式,資產負債表也是以此等式為依據的。
企業的會計等式為“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此等式為凈態等式,反映了會計要素之間的數量關系,反映了企業資產的歸屬關系,表明了企業和所有者是各自獨立存在的。同時,也是編制資產負債表的理論依據。
四、會計核算內容及方法有其特殊性
在預算會計中,有一些核算內容和企業會計有明顯的差異,有其特殊性。
1.固定基金:事業單位核算固定資產,需設置“固定資產”和“固定基
金”兩個賬戶。固定基金是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的資金來源,一般由財政或上級主管部門撥款,也可以是其他單位投入或融資租賃。事業單位的支出具有消耗性與不可補償的特點,所以無需計提折舊。而企業的固定資產在使用過程中不斷地磨損,要通過計提折舊的方式逐步轉移到產品成本或期間費用中去。
2.專用基金:專用基金是事業單位按規定提取或設置的專門用途的資金,包括修購基金、職工福利基金、醫療基金和住房基金,各項專用基金都規定專門的用途和適用范圍,除財務制度有特殊規定外,一般不得挪用、占用。
3.投資基金:事業單位的對外投資一般與投資基金相適應。不僅要設置“對外投資”賬戶,還要設置“事業基金―投資基金”賬戶。
4.一般不實行成本核算:事業單位一般不實行成本核算,即使有成本核算,也是內部成本核算。
以上僅僅是兩者不同表現的一部分內容,還有大量細節性差異,不再冗述。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兩類會計的差異將會逐步縮小,但不可能消滅差異。
參考文獻:
1.1采用收付實現制會計核算的收支處理原則包括權責發生制和收付實現制,根據我國現行的會計相關法律法規,企業會計是建立在權責發生制的基礎上,而預算會計的核算則以收付實現制為基礎,只對涉及成本核算的經營性收支業務采用權責發生制。
1.2會計目標差異預算會計投資的主要目的是產生社會效益,其會計目標具備宏觀性和間接性。而企業會計的主要目的是對企業資本的循環進行財務核算,力求以最小的投入獲取最大的利潤,為企業創造經濟效益,具有直接性和微觀性。預算會計是對財政性資金活動的核算,投資目標是為實現預算主體的政府職能提供財政支持,反映了國家的宏觀政策,其每項收支活動都涉及社會的各個環節,影響社會關系與經濟效益,投資結果體現在社會效益上。
2預算會計與企業會計在會計準則上的差異
2.1不計提壞賬準備企業財務中往往存在壞賬問題,因此企業會計會對壞賬進行賬務處理。而預算會計核算對應收、預付款項只按照實際發生數額進行記賬,不計提壞賬準備,對沒有形成壞賬的,不做賬務處理,如果形成壞賬(確定無法收回),則應當按照規定報經相關單位或部門領導批準,然后借記“事業支出”或“經營支出”科目,貸記“應收賬款”科目。存貨核算按照實際成本計算入賬價值,固定資產核算則分為兩類,一是使用預算撥款購置的,在預算額度內執行;二是納入政府采購的固定資產,則按照政府采購的相關規定執行。預算會計的資產核算中,存在對固定資產不重視的問題,固定資產的價值隨著時間的推移與賬面原值產生差距,導致資產負債表中的資產指標無法反映真實狀況,造成凈資產虛增,最終導致固定資產賬實不符。
2.2實行政府采購制度及專款專用原則所謂政府采購,是指預算會計主體使用財政性資金根據相關規定集中采購規定范圍或金額的貨物工程或者服務行為。專款專用則是預算會計主體對政府撥款和指定用途的財政性資金,必須按照規定的用途予以使用并且單獨進行核算,反映其使用狀況,不得擅自更改或者挪作他用。
2.3實行國庫集中收付制度國庫集中收付是基于國庫單一賬戶體系,將所有財政性資金納入賬戶體系的管理行為,收入直接計入國庫或財政專用賬戶,支出通過單一賬戶統一支付管理。預算會計對象單位以財政直接支付或授權支付作為主要支付方式。
2.4實行政府收支分類對于預算會計而言,如果需要編制政府預算和組織預算執行,或者完成后續的核算工作,必須以政府收支分類作為依據。所謂政府收支分類,是指對政府的財政收支從類別、層次上進行劃分,通過這種分類方式清晰的反映政府的財政性資金收支活動。政府收支分類是預算會計區別于企業會計的重要特征。
3結語
[關鍵詞] 非營利組織體系;政府會計;企業會計;預算會計
在我國非營利組織一直與政府會計一起被稱為預算會計,但是其在含義上又不完全的等同于我國的事業單位。非營利組織的范圍非常廣,是指除政府和企業以外的所有組織,按其組織形式又可以分為公立非營利組織(事業單位)和民間(私立)非營利組織兩種。我國在1998年頒布實施了新的會計制度,將行政事業單位預算會計一拆為二分為行政單位會計和事業單位會計。這樣關于我國非營利組織體系的發展就出現了幾種不同的觀點。本文將行政單位會計歸類于政府會計,將事業單位會計歸類于非營利組織會計,在此基礎上對幾種觀點進行論述。
一、“二分天下”的構建
我國的會計準則應該由政府會計和企業與非營利組織會計兩種會計準則共同構成。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非營利組織與企業雖然具有不同的性質與分工,并且其經濟成分不同,但是其服務活動與企業的經濟活動具有很多的相同之處,總體上共性大于個性,具體來說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1.隨著我國經濟和財政改革的不斷深入和完善,事業單位的收支項目和內容呈現多元化發展的態勢,并開始強調成本核算。這一變化,使國有的非營利組織會計核算與政府會計核算差別逐漸增大,而與企業會計的核算差別逐漸縮小,甚至在很多方面開始趨同,企業與非營利組織的界限逐漸模糊起來了。
2.非營利組織與企業在業務內容和管理模式上存在著相互滲透的趨勢。從國有企業看,有的企業通過改革已經實現了企業化的管理。有的雖然沒有改革,但是已經開始從事各種各樣的經營活動以滿足自身的需要。從這個角度看,當今的市場經濟中,除了政府部門之外就是企業組織了。而且,一部分企業現在也越來越多的從事一些非營利的活動,開始正確處理經濟利益與社會利益的關系。現在以經濟利益為目的而從事具有社會效益的活動已經成為現代企業明智且重要的經營策略之一。
3.事業單位會計準則與企業會計準則的大部分內容都相似或相同。首先,企業會計準則的四個會計核算基本前提與事業單位會計準則完全相同。企業會計準則的一般原則,除收付實現制和專款專用原則外,其他原則也同樣可以適用于非營利組織會計。其次,事業單位雖然不具有企業單位的“利潤”會計要素,但是卻將“結余”作為會計要素,從會計要素的角度來看兩者不具有實質性的區別。雖然1998年的預算改革對“結余”會計要素的設立有很大的爭議,但是現在理論界已普遍贊同增加“結余”要素的設想了。再次,雖然企業與事業單位的區別在于是否以營利為目的,但是非營利組織雖然不追求營利的目的可卻注重資產的確認、計量以及使用效率的核算。
根據這種觀點,以現在的發展趨勢來看雖然企業會計準則和事業單位會計準則各自有自己的個性和特點,但是兩者不是不能調和的。兩者“和二為一”既有理論的基礎,在會計實務中也以證明是可行的了。
二、“分而治之”的觀點
我國的事業單位數量龐大,在劃分時,將國有或公立并且是納入預算管理的事業單位歸屬于預算會計體系即政府會計體系。至于那些私立以及不納入預算管理的事業單位,可以考慮不納入預算會計體系,而納入企業會計體系。其原因主要由以下幾點:
1.由于私立以及不納入預算管理的事業單位在財政上與政府無關,其經濟活動是企業自身決定的,存在的目的也是以企業的經營前提為限的,其收入支出完全由企業自身決定,并通過企業的實施來實現,體現了企業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同時實現。如果將其并入政府的事業單位匯總表,則在計量基礎和編制方式上存在著不符之處,而且不能體現私立非營利組織的存在意義和目的,也不能清楚明晰的體現政府會計的編制目的。
2.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私立非營利組織也正快速發展,不僅數量越來越龐大,而且近幾年內發生了巨大的變革。但從根本上說私立非營利組織在會計核算上更接近企業會計,因為其是從企業中分離出來的由企業直接控制管理和經營,而與行政事業單位不同。如果以行政事業單位的會計核算標準來要求私立非營利組織則存在著很大的缺陷。
三、“三足鼎立”體系
非營利組織會計既不應歸屬于企業會計體系,也不應歸屬于預算會計體系,而是自成一個體系。但是不贊成把所有的非營利組織全部都獨立出來,而是把公立且納入預算管理的非營利組織會計納入政府會計體系。這樣就構成了一個由企業會計,預算會計(政府會計)和私立非營利組織會計共同組成的會計體系。
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首先非營利組織和企業的目的不同,企業追求的是利潤,是以營利為目的進行經濟活動的。而非營利組織不以營利為目的,出資人不因其出資對組織擁有所有權,其發揮的是社會職能,目的在于按照財務資源和其他資源提供者的企望和要求提供盡可能多的管理和服務,追求的不是利潤而是社會效益,兩者具有本質不同。其次,非營利組織核算的不是利潤而是結余,是對資產利用率和效益的考察,同時剩余的凈資產也不歸屬與資金提供者,不核算所有者權益,而且非營利組織采用的是權責發生制與企業會計完全不同。最后,隨著非營利組織在我國的飛速發展,其組織形式越來越多,分布的行業也越來越廣泛,不能以以前存在的會計制度來核算,而是應該制定單獨的制度或準則來規范其行為,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會計體系,滿足會計工作的特殊性。
四、借鑒
1998年之前我國的預算會計體系要由財政總預算會計和行政事業單位預算會計即總預算會計和單位預算會計兩部分構成。1998年我國頒布并實施了新的預算會計制度,新的預算會計制度實施后將行政事業單位預算會計一拆為二分為行政單位會計和事業單位會計。以上觀點的構建就是在新的預算體系提出的基礎上提出的,每種觀點都具有其各自的優缺點,但是,還存在第四種觀點與以上觀點比較起來更加可取一些,即建立一個政府和非營利組織會計系統與企業會計并存。可以從以下觀點說明:
1.任何社會組織形式和團體都具有其目的性,目的不同其行為方式和程序控制模式就不同。私立非營利組織存在的目的不同于企業,目的在于按照財務資源和其他資源提供者的企望和要求提供盡可能多的管理和服務。這反應了其本質特征,與政府部門的本質相近,但是卻有很大的差異,所以雖然私立非營利組織不能和政府會計相合并統稱為政府會計,但是可以將其統稱為“政府和非營利組織會計”。
2.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雖然私立非營利組織也進行一些經濟業務的往來,可以實現部分收支平衡,但是其會計核算基礎是收付實現制,與企業會計有著本質上的不同,而且不存在所有者權益項目,所以不能與企業會計合并。另外私立非營利組織的會計核算體系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因此,可以合并為“政府和非營利組織會計”。
3.從會計原則上看,私立非營利組織的資金來源大多數是由出資人提供的,其使用也大多根據出資人的意愿進行,具有專款專項的特征,與企業會計完全不同。而政府會計的資金在配給時就已經規定了其用途,且不能更改,這與私立非營利組織又不同。
4.在我國公立非營利組織一直都歸屬與政府會計體系,將其分離出去會打亂我國多年來建立起來的預算管理體制,造成一定程度的混亂。
五、結語
綜上所述,非營利組織在會計目標、會計基礎、會計核算、會計計量等方面都與政府會計和企業會計各有不同,以上幾種觀點的構建就是建立在這種不同之上的。只是不同的觀點其所側重點不同,對未來我國非營利組織的發展方向的展望也不同,不過不管我國的非營利組織以后會向什么方向發展,都可以找到一個合適的構建體系來應用。對于我國非營利組織體系構建的研究會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以及我國非營利組織的不斷完善和提高而趨于成熟。轉貼于
[參 考 文 獻]
[1]閻達五,趙西卜.關于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和事業單位會計準則合一問題的思考[J].當代財經,2003(3)
[2]王慶成.論我國非企業會計組成體系的構建[J].會計研究,2004(4)
[3]李春華.非營利組織會計準則體系構建探討[J].財會通訊,2010(1)(上)
[4]何巧白,黃惠青.企業與非營利組織會計準則“殊途同歸“趨勢分析[J].會計研究,2004(11)
[5]程曉佳.改進我國事業單位會計制度的幾點思考[J].財務與會計,2005(12)
[6]王東京.事業單位改革應分類推進[BE/OL].金融界網站,2009
1、會計對象不同預算會計以預算資金及其運動為對象,以預算年度為會計期間,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當年的預算收支及結果。現代政府會計以政府單位為會計主體,除了包括預算會計對象外,還包括整個預算資金的連續運動及累積結果,將國有資產及政府的債權、債務的價值運動也作為政府會計對象。
2、會計基礎不同歷史上,世界各國的預算會計和政府會計都是采用收付實現制會計基礎,近年來,隨著預算體制改革和對政府會計信息需求的不斷擴大,權責發生制的政府會計逐漸成為各國政府會計的主流和改革方向。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大部分國家已進行了政府會計基礎改革,改革后采用的會計基礎分為三種:修正的權責發生制、修正的收付實現制以及完全的權責發生制。Z的第34號準則公告則要求政府會計根據財務報告視角采用雙重形式的會計基礎:政府整體報告、企業基金使用完全的權責發生制,政務基金使用修正的權責發生制。我國現行預算會計制度規定,除事業單位經營性收支活動采用權責發生制外,一般都采用收付實現制。對預算收支業務,預算會計采用收付實現制會計基礎,有其優點,但政府會計,由于其會計對象擴展、會計目標擴大,為了客觀、真實地反映政府財務活動及其財務狀況,保證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和可靠性,會計確認基礎不應采用單一的收付實現制,而應采用修正的收付實現制,即在收付實現制的基礎上,對某些會計事項要采用權責發生制。
3、會計模式不同由于政府會計資金來源的特殊性,在其使用上,往往要限定用途,即通過預算限定。因此,為更好地體現專款專用原則,現代政府會計應從傳統的預算會計模式擴展為基金會計模式。我國應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基金會計模式。
4、會計要素不同我國預算會計有資產、負債、凈資產、收入和支出五個要素,這種劃分體現了預算會計與企業會計的區別,基本上符合國際慣例。但與Z規定的政府會計要素作進一步比較后,發現兩者之間還是存在以下差異:首先,資產定義方面不同:Z 對資產定義的內涵是一種財務資源,我國則將其定義為一種經濟資源。其次,Z為了區分各年度的財務受托責任,將基金資產(負債)與固定資產(長期負債)分開處理,我國并未進行區分。中美兩國政府會計要素差異具體。
5、財務報告不同首先是財務報告的目標不同,現將中美政府財務報告目標的區別進行比較(具體見表2)。傳統預算會計提供預算執行情況報告,是為政府部門、各級人大服務的;現代政府會計提供政府財務報告,政府財務報告應全面反映政府財務業績、與受托責任相關的財務及非財務信息。其次是財務報告的組成和具體內容不同,政府財務報告要復雜得多。最后是政府財務報告由于其使用者的廣泛,為證明其客觀公允性,一般需要進行財務報告鑒定,而傳統預算會計是不需要進行會計鑒定的。長期以來,我們強調預算會計是預算管理的工具,預算會計主要為加強預算管理提供有關信息資料。由于預算分期,預算管理的重心主要在于預算當期的財務收支,預算會計也就自然把核算的重點放在當期預算收支執行情況及結果方面。從另一個方面看,會計理論界也沒有對預算會計與政府會計的區別與聯系作深入的研究。作者認為,應從政府財政、財務收支的角度重新構建我國的政府會計,預算會計應當作為預算執行會計融合在政府會計之中。
1、課程設置的內涵
課程設置是指一定學校選定的各類各種課程的設立和安排。傳統意義上的課程設置往往被理解為學科課程的開設,顯然是片面的。嚴格來講,課程設置主要規定課程類型和課程門類的設立,及其在各年級的安排順序和學時分配,并簡要規定各類各科課程的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和學習要求。
2、課程設置包含的內容
課程設置主要包括:合理的課程結構和課程內容,合理的課程結構指各門課程之間的結構合理,包括開設的課程合理,課程開設的先后順序合理,各課程之間銜接有序、能使學生通過課程的學習與訓練,獲得某一專業所具備的知識與能力。合理的課程內容指課程的內容安排符合知識論的規律,課程的內容能夠反映學科的主要知識、主要方法、以及時展的前沿與要求。
二、預算會計課程設置的影響因素
從課程設置的定義來看,任何一項課程的設置都要考慮諸多因素,如,學校的辦學性質、辦學層次、辦學水平、在校生的生源背景、層次、質量等。不同的因素下即使同一課程的設置也會有所不同。綜合考慮南昌工學院存在的各種情況,在設置預算會計這門課程時,主要考慮以下幾方面的影響因素:
1、辦學性質、辦學層次和水平不同
由于預算會計課程的設置目標是向政府、行政事業單位輸送合格專門人才,因此,該課程對辦學性質不同的高校提出了不同的設置標準。相比公辦性質的高校,民辦性質的高校對預算會計的設置標準相對較低。根據近幾年的就業情勢分析,政府、行政事業單位的招聘條件越來越苛刻,對學歷要求和畢業院校的辦學性質、層次、水平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民辦院校本科層次的畢業生進入此行業就業的幾率相對較小。
2、生源背景和質量的差異
南昌工學院以江西省的一所民辦院校,同時具有專科和本科層次的培養,且以民族預科為辦學特色,因此,在課程開設過程中還要考慮不同的生源背景和層次,增加了預算會計課程設置時的難度和復雜性。
3、培養層次的不同
預算會計是相對于企業會計的現代會計中的一個分支,受其培養目標和培養層次的影響,在專科和本科層次設置時必須考慮課程的結構和課程內容的不同,更好的適應不同層次培養的需要。
三、預算會計課程的設置建議
1、預算會計課程結構的設置
南昌工學院作為一所民辦院校,其辦學性質以及辦學水平相對一般的公辦院校來講優勢不足,加之我國的教育現狀和就業情勢,其培養的人才更多還是偏向于企業,能真正輸送到政府、行政事業單位的人才較少,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學生學習的動機和興趣。另外,從預算會計課程設置情況來看,開設時間安排不合理。專科層次安排在大三上學期,本科層次安排在大四上學期,也就是學生學完了有關企業會計的一系列課程之后又開始學習預算會計,這樣對學生來講難以在短時間內接受完全相對于企業會計的預算會計。因此,民辦院校對于預算會計這門課程設置可重新調整為:
(1)、課程性質調整:由必修變為選修(包括專科層次和本科層次)。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就業去向選擇是否學習預算會計,開課方式參照公共選修課程,但考核方式參照專業課程,打破以往直接按班級選擇是否開設預算會計的模式。
(2)、授課方式的調整:可調整為理實一體化課程,分理論授課和實踐操作模擬兩塊。
(3)、課程開設時間:專科層次為大二上學期;專科層次(民族預科)為大二下學期;本科層次大三上學期。這樣安排可以讓學生在與企業會計的區別和比較中學習預算會計。
(4)、課時安排:專科層次(非預科)每學期48課時;專科層次(預科)每學期64課時;本科層次每學期64課時。適當增加課時量,才能真正掌握預算會計相關崗位具備的能力。
(5)、考核方式:改變原來的重理論輕實踐的考核形式,可調整為出勤(20%)+技能操作(40%)+期末考試(40%)的方式,更加注重職業能力的培養。
2、預算會計課程內容的設置
關于教材,市場上《預算會計》相關的教材良莠不齊,很多教材內容根本跟不上時代變化的需要,內容陳舊,依據的還是舊準則、老規定。民辦院校對于預算會計課程本來重視不夠,教材選用上也沒有切合培養標準。而且,預算會計多為理論課程,教材也是理論知識為主,完全沒有模擬實踐內容。因此,在教學改革的大背景下,以工學結合和職業能力培養為目標的前提下,預算會計課程的內容設置如下:
(1)、重新選擇質量高的教材,或者重新編寫。首先,要著眼于各種變革,隨著我國預算會計制度的不斷變革,其編寫要以2013年1月1日起實施的《事業單位會計制度》和2014年1月1日實施的《行政單位會計制度》為基礎,將其變化寫進教材。
(2)、注重實務操作內容的編寫。教材編寫過程中要增加案例和實務內容,如何進行業務操作的流程以及業務技能訓練。
(3)、可建立實習實訓基地。高校內部可提供諸如財務處等實習崗位,學校建立企業會計綜合模擬實驗室的同時適當增加預算會計的實訓內容,避免孤立預算會計。
我國預算會計以其特定的內涵和特有的記帳方式,幾十年來記載、計算和反映著政府經濟活動的全部內容和全部過程,積累了豐富的數據資料,為國家預算的周而復始和連續進行:編制-審查批準-執行-決算,提供了可靠依據,成為國家預算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不可或缺的管理手段。
80年代以來,伴隨著行政事業單位財務管理體制的改革,特別是進入90年代之后,以學校為代表的全額預算單位的資金來源,及以醫院為典型的差額預算單位的財務核算要求,均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其中有些變化對原有的預算會計制度來講帶有本質性,影響到傳統預算會計體系的劃分、會計準則以及記帳方法。因而,改革傳統預算會計體制,重塑我國政府會計,具有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同時,這也是我國預算管理理論和預算工作實踐的緊迫要求。本文在重新劃分我國預算會計體系的基礎上,重點討論政府會計的組成、特性和核算方法的運用。
我國預算會計對預算資金運動的全過程,包括預算資金籌集、使用和結存狀況的三個階段進行記帳、算帳和報帳,以預算資金為對象。因而,凡是與預算資金分配有關的收、支及其結果,就構成了預算會計體系。具體講是由兩個部分和三個不同性質的分支組成。
兩個部分是指財政總會計和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其中,財政總會計是財政部門記錄、計算、反映國家預算收入、支出和結果全面情況的會計。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則是以國家預算支出安排到行政部門和事業單位的那部分資金為對象,所以是一部分預算資金支出安排使用情況的會計。兩者在范圍和性質上具有本質差別。可以說,行政事業單位會計是財政總會計分配資金后續核算的一部分。
從這個意義上,構成總會計分配資金后續核算其他部分的還有:(1)企業會計——對總會計分配資金用于國有企業挖潛改造、增撥或新撥鋪底流動資金等項的后續核算;(2)基本建設會計——對總會計分配資金用于基本建設項目的后續核算;(3)農業會計——對總會計分配資金用于農業事業和各種支農資金的后續核算。
所以,與企業會計、基本建設會計和農業會計相對應,僅行政事業單位劃入預算會計,于邏輯上也有探討的余地。預算會計三個不同性質的分支,是指財政會計、行政機關會計和一部分事業單位會計組成的全額預算單位會計,以及另一部分事業單位形成的差額預算單位會計。所謂全額預算單位是指沒有收入的行政事業機關,及基本沒有收入或收入不穩定、數額不大的一些事業單位,如學校。因其資金需要全額或基本全額來自國家預算撥款,故稱全額預算單位,其會計相應稱為全額預算單位會計,或簡稱為全額會計。
相應地,差額預算單位是指那些有穩定、經常和較多收入的事業單位,這些單位先“以收抵支”,在“入不敷出”的情況下,再由國家預算撥款補助。因這些單位的全部資金需要中僅有一部分來自國家預算撥款,即國家預算列入的只是其“支大于收”的差額預算單位,其會計稱為差額預算單位會計,或簡稱為差額會計。
預算會計體系的這種劃分方法,從當前預算資金的實際運動和今后政府功能改革的要求看,存在兩個十分明顯的理論缺陷和實踐不符狀況。
首先,預算會計的對象不清。通常認為,預算會計的對象是預算資金,因而,預算會計核算預算資金收、支、結存的全過程。但從這個意義上,如前所述,它并未涵蓋預算資金用于國有企業、支農和基本建設部分。所以,其概念與內容未取得一致。另一說,認為預算會計是非物質生產領域的會計,它與企業會計包括工業、商業、交通運輸、農業等形成“各持半壁江山”的局面,然而,據此劃分的“非物質生產領域”的概念,同樣缺乏理論依據。因為,飲食、服務、賓館、旅游等行業也是非物質生產領域,但它們并不能計入預算會計范圍。事實上,按這種思想劃分預算會計體系的觀點,更接近于“產業與非產業”——“非產業”屬預算會計,或“企業與非企業”——“非企業”屬預算會計的劃分標準。但若以此為標準,預算會計的對象就不僅僅限于預算資金。
其次,原有的全額單位會計和差額單位會計劃分,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很難適應當前和今后預算管理的實際情況。過去全額單位會計包括了全部行政機關和一部分事業單位,主要是學校。但近10年來,學校經費來源的渠道已大大增加,不再單單依靠國家財政撥款。實踐中,學雜費收入、校辦企業收入、社會
轉貼于
捐贈收入、房屋和場地出租收入,已經占學校經費特別是高等院校經費的相當大部分,國家預算撥款在許多學校已不足60%。很顯然,它們已不再是原本意義上的“全額預算”撥款單位,而是事實上的“差額預算”補助單位。
與此同時,不可忽視的是,我國法律所規定的9年義務制教育制度,使得我國小學和中學理論上將長期主要依賴國家財政撥款。另一方面,由于各種各個學校所處地區、地理位置不同,其“創收能力”就存在很大差異。所以,學校是全額預算撥款,還是差額預算補助,以及補助程度很難有統一標準。再從原有的差額預算單位醫院看,由于藥品價格和住院費標準的提高,醫院收入數額大大增加,特別是一些開辦了所屬藥品或醫療器械廠的醫院,其收入可能有較大水平的提高,大大減輕了國家財政撥款的壓力。實際情況是,除國家財政的定項補助外,醫院某種程度上似乎已成為經濟核算單位。當然,它與企業的經濟核算制仍有本質的不同。
總之,原本實行的、以預算撥款程度為標準的預算管理體系及其相應的預算會計體系劃分,不僅明顯不適應當前的實際情況,而且由于交叉行政機關和事業單位的管理方式,將不利于政府職能的長期規范。
筆者主張,將我國原有的預算會計體系,重新劃分為政府會計和事業單位會計(或簡稱事業會計、單位會計)兩個部分。或者,更確切地講,是用政府會計和事業會計兩個概念取代預算會計概念。由此形成我國整個會計體系及其三個組成部分:政府會計、事業會計(單位會計)、產業會計(企業會計)。其中,政府會計由財政總會計(或稱預算會計)和行政機關會計(或稱機關會計)組成。事業會計由原預算會計的一個部分獨立出來,形成一個獨立的體系,以區別于政府職能。
重建我國政府會計體制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首先,繼續沿用原有預算會計體系已不能適應單位預算改革的新情況,不利于提高預算會計管理工作質量。其中的主要矛盾表現在事業單位方面。因為,就原有預算會計體系看,經濟活動內容變化最大,對預算管理影響最直接的,正是事業單位改革。這種變化和影響實際上已經涉及到對資金收付式記帳法、預算會計準則以及科目分類和核算過程等各個方面。事實上,在原有預算會計范圍內,有的地方和單位已經在資金收付式記帳法之外,使用了借貸記帳法、反收付式記帳法等幾種記帳方法,同時適用著不進行成本核算和成本核算制兩種截然不同的會計思想,同時存在著預算內和預算外兩類資金,預算外(或其他)類資金又劃分為:預算外財政性資金,單位創收抵支收入,應繳預算資金,專項撥款資金,以及從預算資金中提取而形成的專用基金等等。顯然,原有預算會計體系還將不利于預算外資金的改革。
在改革開放之后,我國會計體系得到了有效的完善,會計制度變得比之以往更加的準確,會計核算的內容是多種多樣的,各類企業、機構都離不開會計核算工作,在相關學界專家學者的研究下,有關于會計制度的研究越來越多元。但是在各類因素的影響下,很多人都將重點放置在企業會計制度的研究上,不關注高校會計制度的問題,本文就從這一內容出發來分析兩者之間的異同。
對會計規范體系的研究
從西方會計理論角度而言,會計包括盈利組織會計以及非盈利組織會計方面,從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看,會計體系則由預算會計體系與企業會計體系組成,早在2004年,國家相關部門就明確了會計體系的構成框架,前者是以開展會計預算管理為主的工作,可以對事業單位和行政管理單位的會計情況進行全面的預算管理。高校會計制度屬于會計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無論是在管理模式與經營目標,還是產權關系上,與傳統會計體系都有著一定的差異。
目前執行的《企業會計準則第30號DD財務報表列報》是2006年的,為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需要,提高企業財務報表列報質量和會計信息透明度,根據《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財政部修訂了《企業會計準則第30號――財務報表列報》,自2014年7月1日起在所有執行企業會計準則的企業范圍內施行,鼓勵在境外上市的企業提前執行。
高校會計制度最早于1998年實施,在2009年,國家了關于《高等學校會計制度(征求意見稿)》,從這一方面可以窺探出高校會計制度發展趨勢,而關于企業制度的規定最早實施于2002年,在2007年,國家了《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對企業會計制度的內容有了重新的界定,這有效促進了高校會計制度與企業會計制度的完善。
二、企業會計制度和高校會計制度的內部區別
企業會計和高校會計兩者有共同點,但也有一些制度方面存在區別,總體而言,高校會計制度相對單一,兩者會計制度的區別主要集中于會計核算基礎、會計要素和會計科目三個方面,具體如下:
會計核算基礎的差異。首先,高等學校會計制度的基礎比較特殊,高校所采用的會計核算,主要是沿用計劃經濟下的會計體系,一般采用收付實現制,但是有一部分的經濟業務或者經濟事務的核算是應該采用權責發生制。
與高校會計核算制度不同,企業核算制度是建立在權責發生制的基礎上,顧名思義,權責發生制即根據權利與責任來決定費用歸屬期的制度,只要相關得用在當期受到,那么無論這個款項是否支出,都需要將其納入本期費用中。反之亦然。如果這項費用并非當期款項,即使是真正有出入賬,也不需要納入本期費用。
例如:2015年1月份某公司賣出存貨,經營所得是兩萬元,并且對客戶開具發票,但是在1月份并未收回貨物貨款,一直到2015年3月份才將該貨款收回。此時,此應收賬款必須計入2015年1月份應收賬款。因為此筆業務是在2015年1月份發生并且對客戶開具發票,按照權責發生制的原則,應做入2015年1月份的收入,而不是記錄在款項收回的3月份。
權責發生制從一個層面反映出企業當期收入和支出情況,可以反映出企業真正的經營成果,因此該種制度已經在企業管理工作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高校之中,在計算經濟業務與其他事項時,也需要應用權責發生制度,高等學校的的資金絕大部分是來自于政府的財政撥款,所以高等學校每年度的費用流程是編制年度預算――送入審批――編制決算報告。一旦年度預算被審批下來,高等學校的財務支出就會受到年度預算的制約。其會計核算的主要是財政資金的撥入、使用及結余,采用收服實現制作作為高等學校會計核算的基礎。高等學校的會計基礎使用會計基礎中的收付現實制更加能夠發揮高等學校作為會計主體會計在其資金流轉上的控制和限制作用,使其與申報財政的總預算會計的計量方法保持一致,并且滿足事業單位預算管理的需求。
會計要素的差異。高校會計要素主要由五部分構成,分別是:資產、負債、凈資產、收入和支出;而企業會計要素包含六大要素,除了資產、負債、收入、支出四個要素與高校相同之外,還多了所有者權益和費用兩種要素,這是兩者在組成要素方面的明顯差別。
與企業會計不同,高校會計不會涉及所有者權益的概念,在高校中,核心概念是凈資產,之所以采用該種方式,這是由于高校財政制度來決定的,一般情況下,我國高校都是由政府部門撥款成立,不會涉及到轉讓權的問題。同時,高等院校并非經營場所,其存在的意義是為國家的發展提供大批人才,也就是說,高校存在的意義并非“經濟價值”,而是它的“社會價值”,不需要采用盈利的指標來進行評價。
此外,高校會計工作中不會涉及“費用”的問題,之所以這樣,是由于高校會計制度與企業會計制度存在著巨大的差異,不是采用市場經濟時代的會計體系,而是應用計劃經濟下的開機體系,在進行核算時需要應用收付現實制度,不會出現債券的糾紛。
會計科目的差異。要分析高校會計制度與企業會計制度之間的差異,其中的一個重點問題就是分析兩者會計科目的不同,對于高校而言,在從事會計核算工作時,必須要以自身的制度規定為出發點,如果不涉及相關的內容,可以根據具體的情況進行刪減和合并。每一項內容都需要設置好項目編號,便于后續工作的順利進行,在非必要情況下,禁止打亂重編。此外,在填制賬簿的過程中,需要嚴格根據編號進行,不得亂填。
企業會計科目主要由資產類、負債類、權益類、成本類、損益類五大類組成。從本質上而言,高校會計與企業會計核算的經濟業務基本一致,都包括現金、銀行存款、固定資產、無形資產、應收票據、應付票據、應交稅金。而雖然企業會計和高校會計都屬于會計制度的一份子,但是由于兩者分支不同,所以在科目中設置有所不同。以高校會計凈資產為例,其涉及的內容有經營結余、事業結余兩個內容,而這兩個內容在企業核算中是不會涉及的,企業核算的重點是集中在所有者權益上,如本年利潤、實收資本等等,這些內容也不會出現在高校會計核算只能夠。以常見的先進收支問題為例,高校為“應收及暫付款”,而企業是錄入在借記中的“其他應收款”,高等學校會計和企業會計的貸記均為“現金或銀行存款”。如果企業想要向銀行貸款,需要區分具體是短期貸款還是長期貸款,而高校是不存在這一問題的。
綜合而言,企業會計制度與高校會計制度都是出自同一個體系中,在內容的設置上存在一些共通之處,但是,兩者之間的會計要素、會計科目都存在差異,這就致使兩者會計科目設置情況也表現出了極大的差異,企業中很多的科目高校會計是不會涉及的,高校會計也是如此,但是其核算內容具有一定的共性。此外,在業務內容相同的情況下,高校會計與企業會計使用的科目是存在差異的,從本質上而言,企業會計制度可以更好的反映出企業負債情況,而高校會計制度則可以反映出高校出入賬情況。
三、企業會計制度對于高校會計制度的推動
企業會計和高等學校會計是分屬于企業會計規范體系和預算會計規范體系,其根據只能的不同應用在不同的會計核算主體。從本質上而言,企業會計制度的發展,有效加速了高校會計制度的發展步伐。
隨著我國的經濟進程的推薦,高等學校的費用來源越來越多元化,而不再局限于國家和各級政府的財政撥款。正是由于這樣的發展,高等學校的經營效益使得高等學校的會計核算有了一定的困難。現行的、一直沿用的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簡單收付現實制不再能滿足高等學校的會計基礎,而企業相關的債權發生制度則給予高校莫大的啟示。
另外一個其實就是關于資產折舊的。就現階段來看,我國各個高校中的會計制度中,固定資產不存在這就問題,實際上,固定資產的折舊在高校中是廣泛存在的,久而久之,高校固定資產的實際價值會越來越低,這是不符合會計信息真實性與客觀性的特點的。
總而言之,隨著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高等學校的會計理論和時間也需要隨之發展,高等學校的財務人員應當關注會計規范體系中的新變化,及時、準確地了解會計新動向和有關規定,在明確兩種會計制度差別的基礎上,借鑒企業會計制度來促進我國高校會計制度的發展,努力推動高等學校的會計制度改革。
關鍵詞:政府財務會計;政府預算會計;改革路徑;
作者:張琦
近年來,隨著我國在公共財政、公共管理與政府治理等方面改革的不斷深入,現有的政府預算會計系統越來越難以滿足公共領域的信息需求,政府會計改革勢在必行。然而,在我國既定的財政、預算管理體制下,如何能既提高會計系統的信息含量與質量,以滿足公共領域相關改革的需求,又不削弱會計系統預算管理的重要功能,成為改革的難題。本文從分析我國政府現有會計系統的局限性入手,借鑒國際公共部門會計準則委員會(以下簡稱“IPSASB”)與美國政府會計準則委員會(以下簡稱“GASB”)的有關做法,探討一種適合我國的政府會計改革路徑。
一、我國現行預算會計系統的局限性與改革研究的“兩難局面”
我國現行政府預算會計系統的局限性是政府會計改革研究的邏輯起點,對它進行分析能夠明確未來改革的基本方向。
(一)我國現行預算會計系統的局限性
我國政府現行的會計系統是一種核算、反映和監督政府及行政事業單位以預算執行為中心的各項財政資金收支活動的專業會計,其目的主要是為國家預算執行服務,它是國家財政預算管理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實現國家財政職能、執行國家預算的重要手段(財政部會計司,2005)。因此,我國政府現行的會計系統又被通稱為“預算會計”。毋需置疑,現行的預算會計系統在保護國家公共財產安全完整,強化財政預算管理,貫徹落實國家宏觀政策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但隨著我國公共領域相關改革的不斷深入,現有預算會計系統越來越顯現出局限性,具體表現為:
第一,現有會計系統不同于西方國家的政府會計,無法全面反映政府整體的財務狀況與運營情況。我國預算會計系統強調為預算管理服務,因而造成整個會計系統側重預算資金的收入、支出及結存的核算,其財務報告(預算收支決算報告)也主要是針對財政收支及預算執行情況。對于政府控制的大量長期資產及其消耗情況、政府承擔債務以及還本付息情況等信息在我國現有預算會計系統中缺乏完整的披露。
第二,現有會計系統也非真正意義上的預算會計,難以完全發揮預算管理的作用。我國現有的政府會計系統雖冠以“預算”會計之名,實際上卻是財務會計與預算會計的混合體,這表現為:一方面,除了反映預算收支情況外,現有預算會計系統還部分反映了資產的存量信息。例如,在購置固定資產時,現有系統既反映預算支出(預算會計信息),也反映固定資產的增加(財務會計信息);另一方面,現有預算會計系統確認的資產并非完全源于預算資金,它還可能源于非預算資金。其次,現有的預算會計系統(如財政總預算會計)主要披露財政部門的預算分配信息,但未在同一系統中反映預算單位的實際執行信息,難以反映預算資金運動的全貌。此外,隨著預算管理制度的不斷改革與完善,滯后的預算會計系統難以真實、完整地核算和反映實施國庫集中收付制度和政府采購制度后出現的新業務,也無法為編制部門預算、實行“零基預算”辦法,提供相關的會計信息。
第三,現有會計系統按照組織機構分別設置會計制度,缺乏完整統一的體系,所披露的信息具有片段性。我國的預算會計制度體系按照財政部門、稅務部門、國庫、行政單位與事業單位等組織機構分別設置,財政總預算會計反映預算資金總的取得與分配情況,行政單位會計與事業單位會計主要披露單位預算資金的實際使用情況,稅收會計等則反映預算資金的具體來源。但上述各會計系統的科目設置與報表系統自成體系、缺乏銜接,既難以全面反映政府預算資金整體收支流程(包括取得、分配與使用過程),也無法完整地反映各級政府的資產、負債和凈資產全貌。
(二)我國政府會計改革研究的“兩難局面”
綜上所述,我國現有的政府會計系統既非單純的預算會計系統,也非西方國家的政府會計系統,而是一種缺乏完整性與系統性的政府預算會計與財務會計的混合體。這種混合會計系統既無法反映政府整體財務狀況、運營業績,也難以提供全面的預算信息,發揮預算管理的優勢功能。為了解決這一困境,我國學者大都主張引入西方國家的政府會計概念,逐步采用應計制基礎替代現有預算會計系統中的現金制基礎,使我國未來的政府會計系統能夠更好地服務于公共受托責任的解除目標。
然而,引入西方國家的政府會計概念與采用應計制并非政府會計改革的“萬能良藥”。一個典型的例子是,政府資產的消耗情況是眾多利益相關者關注的問題。在政府會計系統中引入應計制,對固定資產計提折舊似乎成為改革的必然選擇。然而,如果不對我國政府現有的會計系統進行適當調整,簡單在其中對固定資產計提折舊,將會誤導預算信息使用者的判斷。對于預算信息使用者而言,折舊費用既非政府財務資源的來源,也非財務資源的實際使用。預算會計中的折舊信息將造成該政府主體需要增加預算資金補償的誤解。
由此可見,能否在我國政府會計中采用西方國家的做法,直接引入應計制,值得反思:其一,西方國家受新公共管理運動的影響,公共受托責任的內涵由過程評價逐漸轉換為結果評價,其政府會計采用應計制能夠反映政府控制資源的存量與結構、承擔債務的規模與償還情況,以及政府的營運成本,有利于對政府進行結果評價。但我國政府目前仍強調預算過程控制(如收支執行過程是否符合預算安排),現金制相對應計制能更有效地服務于預算的過程控制目標。其二,西方國家政府治理的重點已逐步由合規性管理轉為績效管理,而應計制會計能全面反映政府資產、負債、收入與費用,較好地滿足了政府績效管理的信息需求。但我國目前仍強調合規管理,政府會計系統的重點在于政府資金取得與使用的合法合規性,如政府的支出控制(確保支出總量不突破預算和法律的規定)等方面。現金制在核算資金的流入與流出方面具有固有的優勢,能較好地滿足合規性管理的需求。
鑒于以上分析,我國未來的政府會計改革,不能一味地強調以西方國家的政府會計系統替代我國現有的預算會計系統,也不應簡單比較應計制與現金制的優劣,盲目地以應計制取代現金制,或者直接在現有會計系統中增加應計制運用的比重。在分析我國政府會計的改革路徑時,有必要再明確政府會計與預算會計的關系、我國政府會計改革的現實目標,以及政府會計基礎的選擇策略等問題的基礎上,提出政府會計系統新的構建思路,為我國未來政府會計改革的實施選擇一個合適的切入點。
二、我國政府會計改革研究亟待明確的問題:改革路徑設計的前提
我國現行預算會計系統存在的上述局限以及改革研究的兩難局面引發出一系列亟待解決的理論與實務問題,它們的解決是我國未來政府會計改革路徑選擇與設計的前提。
(一)政府會計與預算會計的關系
正確界定政府會計并區別預算會計是政府會計改革的理論起點與實施前提。在辨析政府會計與預算會計關系的相關文獻中,大致存在以下觀點:一是政府會計基本等同于預算會計(劉學華,2004)。這些文獻認為,我國使用的預算會計概念就是西方國家使用的政府會計概念,二者只是名稱不同,并無實質性區別;二是政府會計包括預算會計。目前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較多,他們主要按照“支出周期”的觀念,認為預算會計是追蹤撥款和撥款使用的政府會計,它是政府會計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王雍君,2004);三是預算會計包括政府會計(張月玲,2004)。持該觀點的學者按照“組織類型”構造框架的思想理解預算會計,認為預算會計包括財政總預算會計、行政單位會計、事業單位會計、國庫會計、基建會計及稅收會計等部分,而其中只有財政總預算會計與行政單位會計才能被稱為政府會計。
本文贊同上述第二種觀點,認為預算會計是政府會計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政府會計除了反映預算編制、調整與執行過程中的預算信息外,還需要全面反映政府的財務狀況、營運業績等財務信息。完整的政府會計系統至少應由反映政府預算信息的預算會計子系統與反映政府財務信息的財務會計子系統共同構成。
(二)我國政府會計改革目標的現實定位
政府會計應在公共領域扮演何種角色,發揮何種重要作用將決定改革的目標定位。美國聯邦財務會計概念公告第1號《聯邦財務報告目標》(SSFACNo.1)將政府財務報告的目標歸納為預算的真實性、運營績效、受托責任以及系統和控制四個方面(陳工孟、張琦,2004)。可見,西方國家的政府會計與政府受托責任、績效評價、預算管理等是密切相關的。
本文認為,政府公共受托責任的解除與政府績效評價都需要多元化信息的支持,單純的會計系統難以全面滿足其需求。因此,以解除公共受托責任或政府績效評價作為我國現階段政府會計改革的目標較為理想化,以此為目標構建會計系統缺乏實際操作性。回歸會計的本質功能,我國政府會計改革現階段的目標應兼顧兩個方面:一是財務管理目標。該目標下政府會計信息主要體現為各種財務信息,包括政府公共資金的使用效率(主要是全面成本核算系統的建立)、對政府資產的管理水平(包括存量信息、流量信息與耗費信息)、政府承擔債務的規模與結構以及償還能力等;二是預算管理目標。政府預算是一種強制性的法定預算,它強調立法機構對政府資金使用的控制。預算一旦被立法機構批準,政府必須強制執行,調整空間較小。在預算管理目標下,政府會計主要用于披露預算編制與執行各環節的信息,包括初始預算編制信息、預算調整信息、最終預算信息以及預算執行信息等,并確保各環節預算信息披露的完整性與及時性。
(三)我國政府會計核算基礎的選擇
政府會計核算基礎的選擇是近年來政府會計的學者們探討頻率最高的話題。大多數學者通過比較應計制和現金制的優缺點后認為,在政府會計基礎的選擇上,應計制要優于現金制(陳勝群等,2002等)。學者們還指出,鑒于應計制固有的缺陷和引入的障礙,政府會計不可能一次性、全盤地引入應計制基礎(陳立齊等,2003)。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現金制的優點在于會計系統對現金流轉情況的反映與控制,應計制的優點則在于主體財務狀況的全面評價以及提高政府活動資源耗費與成本的透明度(程曉佳,2005)。因此,政府會計在選擇核算基礎時,面臨著兩難的選擇:較大程度地運用應計制有利于政府的財務管理與績效評價,但不利于政府的預算管理,而較大程度地運用現金制則正好相反。本文認為,在設計我國未來的政府會計改革路徑時,需考慮會計系統不同類型子系統的具體需求,分別發揮應計制與現金制的優點,并確定兩種基礎運用的程度。
三、我國改革路徑的現實選擇:財務會計與預算會計的適度分離與協調
我國未來的政府會計改革既要以提供完整的財務信息為目標,又不能以削弱會計系統的預算管理功能為代價。政府會計系統必須進行功能劃分,否則,在保持我國現有混合會計系統的前提下,籠而統之地探討政府會計改革問題將無法兼顧上述目標。本文認為,分別構建政府財務會計系統與預算會計系統,發揮兩類不同會計系統各自的優勢功能,是我國未來政府會計改革的一種現實路徑選擇。
(一)政府財務會計與預算會計的適度分離
政府預算會計與政府財務會計需在充分考慮其各自特點的基礎上分別予以構架。
1.政府預算會計系統的構建
新的政府預算會計系統應以服務于政府預算管理為最終目標,它關注政府資金使用計劃的擬定與實際執行情況。政府預算會計的構建需要考慮以下因素:
第一,構建目標應側重會計系統與預算系統的銜接,披露預算各環節信息。
預算會計系統是政府披露預算編制、調整與執行情況的主要渠道,它對于改進公共部門財務透明度而言非常重要。通過預算會計系統,政府官員向公眾披露在已批準預算中授權范圍內的活動,有利于解除政府官員在預算方面的受托責任(Hughes,2004)。基于此,IPSASB在2006年頒布的24號準則《財務報表中的預算信息披露》與2004年的研究報告《預算報告》中要求預算會計在三個環節與預算系統銜接:(1)預算編制與事前報告過程。在該過程中,會計系統為預算編制提供前瞻性財務信息;(2)預算執行與會計控制過程。在該過程中,預算會計系統應設立預算收入、撥款、分配、承諾等賬戶,以便預算與實際結果進行對比;(3)事后預算報告與評價過程。在該過程中,報告主體往往在財政年度末公布事后預算報告,如預算與實際比較報表等,以便信息使用者對預算執行情況做出評價。
第二,會計核算基礎的選擇需符合預算管理不同階段的需要,現階段應以現金制為主。
不同階段的預算系統可以采用不同的核算基礎,即現金制基礎、修正制基礎與應計制基礎:(1)當預算系統以保證預算資金使用的“合規性”為目標時(如目前大部分國家),它將側重于資金的過程控制。在該目標要求下,由于現金制下的現金信息將比應計制下的資產與負債信息更能方便信息使用者理解,預算系統往往采用現金制。(2)當預算系統以控制政府全部資源的使用績效為目標時,它將側重于對政府資產與負債的存量、結構與流量的反映。在這一目標下,應計制將發揮優勢,彌補現金制在資產與負債信息披露方面的不足。(3)當預算系統處于上述兩個階段的過渡狀態時,它可能采用修正的現金制或修正的應計制基礎,預算系統主要報告流動資產與流動負債,以反映政府財務資源的使用情況。我國目前的法定預算強調資金使用的“合規性”,預算編制采用現金制基礎。因此,預算會計體系應遵循與預算編制相同的基礎,也采用現金制。
第三,會計主體應整合所有預算資金的使用單位,核算對象包括預算資金流轉的全過程。
如前文所述,我國現有的預算會計制度是按照單位性質進行劃分的,各制度之間缺乏銜接,科目使用缺乏對應關系。現有的預算會計系統無法反映預算資金流轉過程的全貌,政府難以披露預算資金整體使用情況。因此,未來在制定新的預算會計標準時,不宜按照單位類別分別規定,而應制定一套適用于所有預算單位統一的預算會計標準與賬戶體系,最終實現一級政府(一級財政)一套預算會計賬戶的目標。無論是財政部門、行政機關,還是事業單位,只要是財政預算資金的分配、結轉或使用的單位都應作為預算會計主體的組成部分,納入新預算會計標準的規范范圍。
預算會計系統在確定核算對象時,應包括預算資金流轉的全過程。從一級政府預算資金的取得、分配再到各單位的實際使用都應包括在該層次政府統一的預算會計系統中。需要說明的是,由于實施國庫集中支付制度后,各級財政部門的國庫管理機構直接對用款單位預算資金的使用情況進行了控制。因此,在未來的預算會計系統中,可由各級財政部門代表本級政府預算會計主體,核算本級預算資金的取得、分配與實際使用等資金流轉過程。
第四,預算信息的披露與報告應反映主體的預算管理績效。
預算會計系統通過預算報告來披露主體的預算管理績效。預算報告可以按照年度與中期編制。中期預算報告一般包括:(1)中期收入報表。該報表反映截止到當日實際確認的收入、本年的預計收入,以及實際確認收入占預計總收入的比例;(2)中期支出報表。該報表與中期收入報表對應,反映本年撥款總額、截止到報告日的實際支出、截止到當日的保留支出(reserveexpenditure)(1),以及撥款中的未保留余額;(3)中期收入與支出報表。該報表中除了按照收支類別反映上述兩表中的有關數據,還提供收入扣除支出與保留支出后的結余信息。年度預算報表的編制與中期預算報表中的收入與支出報表類似,它包括年度最初的預算數、最終(修訂過)的預算數、實際金額,以及預算與實際的差額。通過中期或年度預算報告能披露主體預算計劃與實際執行情況的差額,也能披露實際收入與實際支出的差額,從而反映出主體的預算管理績效。
2.政府財務會計系統的構建
政府財務會計系統不同于政府預算會計系統,它關注的是政府整體的財務狀況與運營成果等方面。構建政府財務會計系統應關注以下問題:
第一,構建目標應考慮信息使用者的需求,通過通用目的財務報表披露政府財務狀況與運營成果等財務信息。
GASB在其第1號公告中將信息使用者對政府會計的信息需求分為三個主要方面:評價預算的符合程度;評價政府主體當年的運營成果;評價政府主體提供公共服務的水平以及政府到期履行債務的能力。其中,預算符合程度的評價能在政府預算會計系統中得以反映,而另外兩方面的需求則需要政府財務會計系統提供相關信息。
對應GASB的上述規范,財務會計系統的主要目標應在于披露有關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水平(公共服務的成本信息)、履行到期債務的能力(資產與負債存量的全面信息),以及政府運營成果(政府收入與費用信息)等方面的信息。簡言之,凡是引起政府資源存量發生變化的事項或交易(無論是由預算活動還是非預算活動引起)都應包括在財務會計系統的反映對象中。政府財務會計系統需通過資產負債表(包括資產、負債與凈資產等財務狀況信息)與運營業績表(包括收入、費用或成本等運營成果信息)等通用財務報表實現上述目標。
第二,在充分考慮政府行為特征的前提下,會計核算基礎與會計要素應向企業會計趨同。
一些西方國家(如澳大利亞)會計規范已不再專門區分企業財務會計與政府財務會計(2),而是要求所有主體(包括企業主體與政府主體)共同遵循國際財務報告準則(IFRS)的規定,以便增強不同類型主體之間會計信息的可比性。我國目前不宜直接在政府財務會計中運用企業會計準則,但應逐步向企業會計趨同,具體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1)應計制的運用。政府財務會計需要全面反映政府控制的資源及其消耗、承擔的債務,以及發生的全部成本,現金制基礎無法提供上述信息,應計制基礎的逐步引入將成為必然選擇。例如,上文提及的固定資產計提折舊問題。由于現有政府會計系統混合了預算會計系統與財務會計系統,直接對混合系統中的固定資產計提折舊勢必給預算信息的使用者造成誤解,即折舊可能意味著預算資金的補償。但如果財務會計系統已經與預算會計系統分離,在純財務會計系統中運用應計制,對固定資產計提折舊便不會造成上述誤解,折舊在財務會計系統中僅反映著固定資產的消耗程度。
(2)財務會計要素的設立。政府財務會計要素也應與企業財務會計要素趨同。按照上述政府財務會計目標的要求,政府財務會計系統應反映政府資源的存量及其結構(政府資產)、資源的增加(政府收入與政府負債)以及資源的耗費(政府費用),因此,有必要比照企業會計設立資產、負債、凈資產、收入與費用五個政府財務會計要素,并重點關注政府資產、負債與費用的內容:對于資產要素而言,政府財務會計除了反映財務資源外,還應確認非財務資源(如房屋等實物資產),以及這些資源的耗費情況(如折舊)。但對于那些難以計量的政府資源(如自然資源與歷史遺跡)可暫不納入政府資產的確認范圍。對于負債要素而言,政府財務會計除了反映已產生的法定義務外,還需考慮政府大量尚未產生的非法定義務,如各種承諾、養老金等。改革的決策者們應該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制定政府負債確認的具體標準。對于費用要素而言,財務會計系統應采用應計制基礎下的費用要素替代現金制基礎下的支出要素,以便政府成本核算系統的構建。
第三,政府財務會計主體的確定應考慮我國公共部門設置的特點。
我國公共部門體系的確認無法照搬西方國家的做法,以行政性政府(狹義政府)作為會計主體。我國的政府財務會計主體的確定需要考慮兩個原則:一是該主體是否承擔政府職能;二是該主體是否占用公共資源。按照上述原則,我國政府財務會計主體除包括政府行政單位外,還包括履行部分政府職能并使用財政資金的事業單位,財務會計主體可以劃分為三個層次:(1)政府機構(部門或單位)主體,它反映某一政府下屬部門或事業單位的財務狀況與營運績效;(2)某級政府主體,它將一級政府下轄的各部門、事業單位,以及下級政府的財務會計信息合并披露;(3)國家主體,它將合并反映前兩個層次主體的整體財務狀況與營運績效,并在條件成熟時,將不屬于任何級次政府或政府機構的自然資源、歷史遺跡等也包括在該層次的財務會計系統中。以國家主體編制的財務報告反映了一國公共資源的總體狀況。
(二)政府財務會計與預算會計的協調與整合
在政府公共受托責任的信息披露過程中,財務會計系統與預算會計系統處于互補關系,它們需要通過整合與協調,共同履行政府的信息披露義務。
1.信息披露方式與報告模式的協調與整合
GASB與IPSASB都致力于兩種政府會計子系統,即財務會計系統與預算系統的融合研究。GASB(1999)在第34號準則《州和地方政府基本財務報表與管理層討論和分析》中提出新的政府財務報告模式,包括管理層討論與分析、基本財務報表與必要的補充信息三個部分。其中,基本財務報表中的“政府整體層面財務報表”主要披露政府財務會計信息,包括政府財務狀況信息、營運成本信息與項目收支信息等方面。而“必要補充信息”部分則要求提供比較預算報表,包括報告期的原始預算、最終預算,以及實際現金流入量、流出量與余額。因此,34號準則的財務報告模式實際上整合了財務會計信息與預算會計信息。
IPSASB(2006)也在上述24號準則中提出了在政府財務報告中綜合披露預算信息與財務信息的構想,具體包括兩種做法:一是直接在相關財務報表(如營運業績表)中增設預算信息欄,該欄包括年初預算金額、最終(修改后)預算金額,以便將預算的實際執行數與預算計劃進行比較,反映政府的預算執行業績。在第一種方式下,預算信息將被直接整合于財務報表中;二是在政府財務報表體系外,單獨編制一張預算與實際數據比較報表,直接利用預算會計系統對預算數據與實際執行數據進行比較。在第二種方式下,政府年度報告包括了基于財務會計系統的政府財務狀況表、財務業績表與凈資產變動表等(3),以及基于預算會計系統的預算—實際比較報表。
2.兩類會計系統中收支類賬戶的協調
預算會計系統與財務會計系統中都將設置收支類賬戶,如預算會計賬戶體系中的預計收入、收入、撥款、支出、保留支出等賬戶,以及財務會計賬戶體系中的收入、費用等賬戶。本文建議,兩類會計系統在收支賬戶的分類方式應盡可能地保持一致(4),以便未來條件成熟時,在政府年度綜合財務報告中,直接比較現金制基礎的預算會計收支信息與應計制基礎的財務會計收支信息,最終評價政府預算收支的實際執行業績。
3.電算化系統對兩類會計系統整合的支持
電算化會計系統通過編程,可以實現兩類會計系統的整合。會計人員未來在錄入某一交易或事項時,可以借助編制識別碼,由計算機程序自動選擇不同會計系統:如該事項或交易只影響預算編制,計算機會直接將事項記錄在預算會計系統中;如該事項或交易對預算系統沒有影響,計算機則只將事項記錄在財務會計系統中;如果該事項或交易既影響預算執行,又對主體的財務狀況或營運成果構成影響,計算機程序將自動同時生成預算會計分錄與財務會計分錄,分別計入上述兩類會計系統。會計期間結束后,計算機程序還將直接生成資產負債表、營運業績表、預算—實際比較報表等財務會計報表與預算會計報表。
四、結論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