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小學生文學素養的培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語文教學中科學素質培養的重要性
正如杜威所說:兒童有調查和探究的本能,好奇、好問、好探究是兒童與生俱來的特點,也是使他們認識活動得以維持和獲得成功的首要前提。在語文學習中激發孩子們對科學的興趣,為今后熱愛科學、學習科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因此,作為基礎學科的語文,要在教學中擔負起培養科學素質的責任來,為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質助一臂之力。
我們不難發現,在小學語文教學目的要求中,多次提到要進行熱愛科學的教育,如“利用教材中的科普知識培養小學生的現代科學意識”的教學要求寫進了課文的“導讀”中,明確地要求在落實的過程中,具有可操作性。一年級下冊第八組導讀:我們身邊處處有科學,讓我們一起去探索、去發現。四年級上冊第五組“導讀”中有這么一句話“同時受到愛科學、學科學、立志為祖國現代化作貢獻的教育”;四年級下冊第三組“導讀”中寫道:要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增加科學知識,受到愛科學、學科學和熱愛大自然的教育。從這可以看到語文學科對培養科學素質的注重。
二、在語文學科中培養科學素質的策略
(一)通過挖掘課本題材來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語文教學并不是一門可以獨立的學科,在它里面也有著豐富的科學知識,如介紹在我們身邊的科學知識、日新月異的發明,就像一位博學的老師,為孩子們解開一個又一個謎。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第八組就是以科學知識為專題編寫的,三年級下冊的第六組課文是圍繞“神奇的科技世界”這個專題編排,有寫人類對宇宙奧秘的探索,還有展示現代科技發展給人們生活帶來的便利。每一冊中都少不了科學知識為專題的內容,這不但可以讓學生獲得相關的科學知識,而且激發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培養他們探究的精神。
學生在學習課本知識之后,還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進一步發散思維,海闊天空地暢想,激發他們探索奧秘的興趣,或者布置學生寫一些結合課文內容的短小幻想作文,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除此之外有關新材料、新能源、空間科技、生命科學等現代科技知識,可以在教學中自然而然地滲透,將現代科技知識傳輸給學生,從單純的語文教學轉向“有關科學”的綜合教育,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二)充分利用語文素材培養小學生科學觀。
科學觀顧名思義就是科學的精神,科學的態度和科學的價值觀。
只有具有科學觀的人,才能在今后高科技社會中立于不敗之地。求實、創新、協作、奉獻的科學品德是從事科學活動的靈魂。因此,語文教學不能忽視這方面的教育,在教學中,可用科學家的事跡,科學成就等,對學生進行科學基本道德、科學探索精神、科學實事求是的態度和愛國主義教育。例如,在教學《詹天佑》、《李四光》、《居里夫人》等課文時,要教育學生懂得科學探索需要堅持不懈地努力,才能取得成功,以此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索精神,以及對科學成就感的向往。
此外,還可以舉辦故事會,通過讓學生講述科學家的故事,進行科學精神教育與熏陶,進一步激發學生崇尚科學、勇于探索的精神和立志成才報效祖國的社會責任感,同時使學生懂得了探索科學奧秘,掌握先進技術,都要付出辛苦勞動和一定代價,遇到挫折和失敗要鍥而不舍,不斷進取。
(三)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
1、巧設問題,激發學科學的興趣。
興趣往往能誘導孩子探索知識的奧秘,對科學產生熱情和向往,并能使孩子在科學實踐中得到樂趣。因此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有意識地創設一些有關科技內容的問題,以此增加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在學習《月球之謎》時,通過提出“你最想了解月球哪些方面的知識?”這個問題,來激發學生探研月球的興趣。類似這些問題的提出與學生的解答不僅使學生獲得了科學知識,而且極大地激發了他們探究科學奧秘的興趣,使他們樂于去學習。
2、積極引導,授予科學的方法。
科學的思維方法可以使學生更迅速地獲取豐富的科學知識和更準確、更透徹地理解科學知識,它一經內化就能使智力得到發展,從而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和提高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在低年級的語文教學中,我們通過圖言文結合,教會孩子按照一定的順序觀察的方法,培養學生懂得觀察、一邊觀察一邊想像的習慣。如讀完《假如你在野外迷了路》,可啟發學生做增補內容的練習。你還知道哪些天然的指南針?從而使學生思維擴展性和創造性也相應得到提高。
3、課外延伸,傳授科學的知識。
在小學語文課本中,幾乎每一冊都有幾篇課文是向學生普及科學知識的科普文章。在教學中我們不要只限于向學生介紹科普文章中的科學知識,而應在教學中通過教師的引導和學生查閱及交流,有的放矢地把有關知識傳授于學生。如在教授《小壁虎借尾巴》這一課時,小學生認識到小魚、老牛、燕子的尾巴分別有不同的作用,在授課時,對于有關知識我們可以在課堂上針對有關段落相機滲透。課后還可以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查閱有關資料,互相交流動物尾巴的作用。如果教師能夠在教學中堅持這樣做的話,就能讓學生了解一些科學常識,引發他們主動地留心身邊的科學,對科學產生濃厚的興趣,產生探索、發現的欲望。
【關鍵詞】語文 培養 學生 語文素養
所謂語文素養,指的是:學生對于語文學習方面的修養,諸如:愛國情感、對語文知識的積累、語感、思維、語文技能(識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品德修養、審美能力等等,都屬于是語文素養的范疇。而這些內容與學生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甚至可以說是起決定性作用的。因此,作為教師應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在此,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談一下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
一、開展多元化的語文活動,促使學生形成語文素養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小學高年級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能夠自主的或者合作式的完成一些學習任務,加之,小學生有著一顆童心,喜歡娛樂、活動,結合學生的這個心理、生理特征,教師可以開展多元化的語文活動,借以讓小學生在語文實踐中掌握語文知識、提高語文能力、發展語文思維等等,形成一定的語文素養。如:筆者在朗讀教學中開展多樣化的閱讀形式:充分朗讀、分層次朗讀、個性朗讀等,進而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朗讀方式,力爭深入的了解閱讀文本的語言內涵,提升語文素養;在閱讀教學中,筆者則通過“表演”的方式來讓學生深化對文本內涵、思想的體驗和認知,即:師生共同將閱讀文本改編成為“劇本”,將課堂變成“舞臺”,將閱讀文本以話劇等方式來表演出來,這樣,學生在表演過程中能夠真實的感受人物情感、事物沖突、矛盾統一等,能夠實現學生對閱讀文本的深入了解,借以很好的豐富學生的情感,促使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
二、延伸語文教學范疇,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傳統語文教學中,只單一的重視對學生語文知識能力的培養,而忽略了其他綜合技能、語文素養等方面的滲透,使得課堂教學范疇有著很強的限制性。新課程實施以后,強調了技能、素養的重要性,要求教師給予學生一定的空間或者為學生創設特定的、適合學生探究、發揮自我的教學環境,來讓學生主動的、積極的去學習知識、總結教學方法等,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提升綜合技能和素養。
小學高年級學生已經有了自己一定的獨立思維和自主選擇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主,結合其特點來構建課堂教學,即:小學生愛玩,教師可以開展娛樂性的活動,讓學生感受學習語文的樂趣所在,進而,才能用心感受語文教學,逐漸增強自我的語文素養。如:筆者在預習環節,為學生構建一個多元化的求知過程來增強學生的求知欲望,諸如:運用多媒體技術、圖文結合、具體演示、講故事等方式,誘發學生產生深入探究的欲望。在課堂教學中,筆者為學生提供一個可以展示自我的空間,鼓勵學生暢所欲言的表達自我觀點,鼓勵學生的求異思維,進而,有助于延伸語文教學范疇,豐富課堂內容。這樣,讓學生在沒有限制的環境中,能夠有效的發展其思維空間,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三、提升學生的文化品味和審美情趣,深化學生的語文素養
《語文課程標準》總目標中指出:“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并對小學高年級階段的文化品味、審美情趣做了明確要求,即:3 ~ 4 年級:“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5 ~ 6 年級:“在書寫中體會漢字的美感;辨別詞語的感彩;聯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內涵,體會其表達效果;受到優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在交際中注意語言美。”我們知道,語文作為一門學科,其閱讀語文有著豐富的審美內涵,能夠讓學生感受到我國文化的韻味,如:詩歌的形式無論在外表段落的安排上還是句子之間的押韻上都能夠凸顯語文的魅力,展示我國文化底蘊。而這一切的實現,需要教師能夠很好的引導學生真正的融入到閱讀文本中與作者、文本形成深入對話,進而獲取一定的情感體驗,認知其內涵,同時加之朗讀則能夠讓學生感受到語言的美感,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文化品味和審美情趣,進而實現深化學生語文素養的目的。總的來說,“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是語文課程標準所提出的基本理念,小學高年級語文教育有著基礎性的作用。作為教師在不斷提升自我知識素養、語文素養、人格素養的同時還應重新定位語文教學,以生為本,理論加實踐,全方位的促使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
【參考文獻】
[1]吳建策. 耕讀文化. 讓童心在田園詩中棲居——永外實小“探尋楠溪江文化”綜合實踐活動側記[J]. 現代閱讀(教育版),2012(05) .
[2]蔡春梅. 預設和生成給課堂插上騰飛的翅膀蔡春梅[J]. 現代閱讀(教育版),2012(09) .
關鍵詞:小學語文;人文素養;培養策略
在科學技術高度發展,人們生活節奏飛快的現代社會中,人們一再呼吁人文素養在人才培養中的回歸。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利用好語文課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點,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挖掘教學中的人文資源,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意義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是教書育人的需要。人文素養的核心是人文精神,是對人類生存狀態的關注和對美好道德行為的提倡。小學生正處于人生的初始階段,社會生活經驗有限,世界觀、人生觀也正處于生成、發展之中,利用語文教學中蘊涵著的傳統文化底蘊、高尚思想感情對其進行人文教育,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也能夠對學生進行審美和思想道德教育,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策略
1.提高教師人文素養,創設人文主義語文課堂
俗話說:“以言教者訟,以身教者從。”教師自身具有良好的人文素養,才能在情境創設和課堂教學中體現人文精神,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引導學生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才能更好地挖掘和利用語文教學中蘊涵的人文知識,深入淺出對學生進行教育;才能以飽滿的精神投入教學,對學生施以積極的影響。例如小學語文課本中的古詩詞,有的蘊涵著對自然對人生的精彩感悟,有的展現了作者崇高的人生境界和道德品質,教師憑據良好的人文素養才能準確地把握其中的人文意蘊,采用合理的教學策略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
2.挖掘教材人文意蘊,培養提高學生人文素養
(1)利用識字教學培養學生的人文底蘊。漢字是中華民族獨有的文化,漢字的造型優美,含義豐富,展現了中華民族的智慧,也蘊涵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教師可以在識字和寫字的教學中引導學生領略其中的人文素養,學習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2)在閱讀教學中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小學語文中的課文類型豐富多彩,都蘊涵著豐富的育人因素,教師可以抓住適當的機會,對學生進行引導和教育,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例如,人教版二年級上冊課文《藍色的樹葉》告訴孩子們在別人遇到困難的時候要伸出援助之手;六年級上冊《詹天佑》則可以利用詹天佑的事跡讓學生感受愛國之情和積極面對困難、解決困難的勇氣和信心。
(3)在作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教師在教學中要突破過去以本為本的教學觀念,引導學生用人文的情懷去觀察自然與社會,聯系社會實踐,以真實的感情和自然的筆調暢談自己對人生、對未來的感悟,培養學生關注社會、關注實踐的精神。
(4)在口語交際活動中培養學生的社會性。口語交際活動不僅要培養學生口語表達、與人交往的技能,更要教學生學習互相尊重,教學生學會傾聽,同時鼓勵學生大膽、合理地表達自己的看法,增強學生參與社會交往的積極性,做一個社會性的人,也是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主要內容。
(5)在綜合性學習中發展學生的人文素養。語文教學中的綜合性學習往往是以一個主題為契機,引導學生深入進行合作性、探究性的學習,也是一個發展學生人文素養的良好教學形式。例如:五年級上冊綜合性學習活動:遨游漢字王國,就可以引導學生對漢字的構成、含義等進行深入了解,發展學生在傳統文化方面的素養。
3.推進校園文化建設,營造人文校園環境
環境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人文素養的提高也需要發掘環境中的教育因素。當前階段,各級各類學校正在推進校園文化建設,語文教師也可以利用各種校園文化活動、各種校園文化設施對學生進行教育和影響,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總之,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是需要每個語文教師進行思考和積極實踐的內容。教師要在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同時,發掘教學中的人文教育資源,提升學生的精神境界,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弘揚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
參考文獻:
[1]舒立紅.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J].新課程?上旬,2013(6).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評價標準;素質教育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2738(2012)04-0219-01
語文學科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無論從學科性質還是從教學目的看,小學語文教育就應當是素質教育,通過語文教學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語文素質、心理素質、審美素質,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因此,在語文教學中進行素質教育是語文教育教學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語文教學的目標和應做的全部工作。
一、培養學生語文能力
培養學生語文能力就要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樹立語文學習自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培養學生適應實際需要的語文能力。
1.注重知識能力的培養。
語文有其特有的知識,學習這些知識是語文課程自身的基本任務。以往的課堂教學評價標準,往往只在“學習理解”上下功夫,諸如理解字、詞、句、內容等,這是不夠的。重要的是“學習表達”。怎樣知道“學習理解”透徹了,怎樣才能把“理解”升華為“運用”,主要看“學習表達”,這就是“能力”。表現在課堂上,主要包括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等等。因此,課堂教學評價要在“學習理解”和“學習表達”兩方面下功夫,即,知識與能力兩方面的評價。
2.注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
新《課程標準》規定:“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按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人文教育是課堂評價的重要內容。所謂的人文教育在小學語文課堂上評價,一是看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二是看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的正確態度。主要包括尊重祖國語文的態度,關心當代文化、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營養態度、養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態度、主動學習語文的態度、敢于對自己的語言行為負責的態度。
3.學生的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的培養。
良好的個性是指良好的性格和氣質,良好的語文品質。健全的人格包括社會主義道德品質、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等。這里注重習慣與方法的評價。習慣指養成良好的識字、寫字、讀書看報、觀察積累、閱讀、質疑問難、使用工具書等習慣。方法是指通過大量的語文學習實踐、學生自己“悟”出的、帶有明顯個性特征的方法,是反映學生對語文學習規律的真正掌握。四是注重實踐與創新的評價。課堂教學中,主要看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程度和對課文的獨特理解,其目的是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力和創造潛能。
二、檢測學生主體參與的效度
1.評價學生的群體參與。
首先要看一堂課中學生是否全員參與學習。從人數上看,如果課堂上只是一兩名或三五名優生不時舉手發言,大多數學生處于被動狀態,“兩耳不聞他人事”,不動腦,不動筆,不張嘴,尤其是所謂的“差生”無動于衷,這樣的課不是一節好課。其次要看參與學習的質量。這里指得是,反對那種形式主義、表面熱熱鬧鬧的虛假主體性,反對那種在課文的表層徘徊、語言和思維水平低下的膚淺主體性。求得既參與學習,又能夠實實在在學點東西的局面。
2.評價學生的學習態度。
學生的學習態度主要表現在學習的興趣上,如果學生在課堂上索然無趣,(可以從語言、表情、動作上看)或者是“不是來自本身內在的興趣,而是在教師的獎勵下所獲得的暫時的滿足感和壓力感”,這都不是確保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因此,評價要以學生學習的興趣為基點,調動學生滿懷興趣深入到學習中去,讓學生在學習中享受到教材內容固有的樂趣。
3.評價學生的學習方式。
新《課程標準》順應時展的需要,強調了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性,如何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則是完成這一任務的最佳途徑。評價時首先要看學生的自主性,如果學生是在自主的學習,這無疑是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其次要看學生的合作,看學生愿不愿同他人合作,合作的效益怎樣。其三要看學生的探究,看學生探究的欲望,看學生對教材是否能有創造性的學習。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也是被動、封閉、接受性的學習方式的一種替代。
4.評價自學能力。
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這就是說,兒童急于成為學習的主人,急于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評價要把自學能力作為重要的內容之一。評價自學能力一要看學生自學機遇、時間和方法。學生能否在課堂上自學,前提是教師須提供恰當的自學機遇和時間。所謂的機遇,就是教師要解放思想,千方百計想方設法把一切能讓學生自學得知的內容放手讓學生自學的機會。教師要舍得留有充裕的時間,讓學生不走過場,真心實意放開手腳去自學。在此 基礎上,還要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使學生按科學的方法進行自學。二要看學生的自學效益和創新意識的培養。就小學語文講,自學效益包括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具有初步的聽說寫能力,具有一定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尤其要看求異、發散、思維能力),養成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和中華優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三、確立多元化教學目標
1.加強語言文字的訓練,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
語文課必須加強字、詞、名、篇和聽、說、讀、寫能力的訓練,把語文課真正上成語言文字訓練課,使學生通過努力學習,逐步提高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能力,并能通過掌握和運用語文這個工具去自我獲取信息,拓寬視野,進行思想交流和社會交際,并為將來進入社會、服務社會打下良好基礎。
2.考試要突出基本素質。
試卷命題上的“打混仗”局面應當停止,面面俱到、主次莫辨的大拼盤式的命題格局必須拋棄;再也不能用眾多細枝末節,零零碎碎的考頂來沖淡對小學生語文基本素質的培養。
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真正從“九年義務教育”“一條龍”的角度著眼,客觀地、整體地處理中小學語文各自的要求重點,防止把“循環往復”變成簡單重復,防止急功近利,煮夾生飯。必須準確而清晰地區分與把握中小學語文教學與訓練的階段性,諸如詞類、辭格、句式變換、劃分段落、概括中心等,完全可以留待初中畢業再做為考項。而小學階段,還是應當老老實實、扎扎實實地把教學重點放在識字和詞句訓練上。
【關鍵詞】語文;展示素材;培養; 提煉素材
Talk that strengthenning reading instruction living language cultivated manners to the primary school out of the lesson of development
Zhu Xiaomei
【Abstract】I think to want overall development the student’s language cultivated manners not only just in the lesson, more important want to grasp good reading outside the lesson, then can spacious student’s visual field, obtain abundant knowledge, this is exaltation reading ability of importance means, also is in the language teaching of importance link.
【Key words】Language;Demonstration material;Development; Refine a material
經常聽到語文教師發出感嘆:“現在的語文越來越難教,即使在教學中使盡了渾身解數,教學效果還是不盡人意。”其實也不盡如此,我認為要全面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不僅僅在課內,更重要的是要抓好課外閱讀,才能開闊學生視野,獲取豐富知識,這是提高閱讀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環節。那么如何加強對小學生課外閱讀的指導呢?
1 多向學生展示身邊的語文素材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參與者,是人類文明的傳播者。而語文教師又處于一種非常特殊的地位,很多時候,我們不僅是知識的傳承者,也是學生人生的導師,我們的任務,就是最大化地豐富他們的見聞,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但文本承載的知識畢竟是非常有限的,而且也不可能面面俱到。于是,我們就必須到課堂之外去尋找訓練途徑。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讓學生產生閱讀的內部動力,才能開發心智,主動去了解、研究,在了解和研究的過程中,漸漸培養學習的持久性,提高自學能力。特別是對于那些初學閱讀的學生來說,教師應該成功地激發他們的閱讀動機,使他們在頭腦中將閱讀與樂趣相聯系。在我們身邊就有許多信守都能拈來的素材:你下班之后的所見所聞所感、你今天看到的報紙、你讀到的一本好書、你看到的一部感動人心的電視劇、電影――對于農村的大都數孩子來說,這是另外的一個世界,他們知道得不算多。即使知道一些,他們的看法也很片面有失偏頗。如果教師能夠把這些信手拈來的素材活學活用在學生身上。既開闊了他們的眼界,也向他們展示了一種看待生活中各種事物的角度和方法,也提高了他們的分析判斷能力。
2 培養學生課余閱讀的習慣
讀是培養學生語感的一種重要的方式,古人說的好:“熟讀唐詩三百遍,不會作詩也會吟”,這里的讀,就是指開闊眼界的讀。
我們平時要求學生盡量多讀課外書,一般是安排在周末或寒暑假,那這樣檢測呢?就是經常讓學生在讀后寫故事梗概或者是寫讀書心得。剛開始,有的學生很不愿意,認為是一種負擔,占據了自己玩耍或學習其他知識的時間,讀也讀得不認真,收獲也不大。于是我改變了閱讀方式,周末我從圖書室借來適合他們閱讀的課外書,每人一本,一周交換一次(這樣做可以減少圖書室借閱工作量),然后向學生提出要求:利用一周的課余時間認真看完一本書后要工整地做好讀書筆記,即首先寫出書名和作者,然后積累自己最喜歡的詞語、佳句或語段,寫一寫自己最喜歡(或討厭)文中人物(或動物),并說說理由;如果閱讀能力強的還可以寫出看完此書的心得體會……最后我要檢查學生們的讀書筆記,每次都做好評價和登記予以公示,期末給予綜合評價考核,寫在學生的成績檔案里。不僅如此,我會讓學生給大家一起交流讀書后的心得體會,或給大家展覽優秀的讀書筆記。這樣,很快調動了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即使還沒到檢查的時間,他們就躍躍欲試了。我想,學生們除了想得到老師的肯定外,更多的是想交換新書來閱讀,就連閱讀能力差的學生也不例外。
其實我知道小學階段的學生讀很多書的時候往往是不求甚解,但沒關系,我要的就是持續的閱讀的習慣,很多閱讀內容都會在這個過程中無師自通的。為了大面積地訓練這種閱讀技能,我也會找一些閱讀資料到課堂上來,讓學生讀給大家聽,讓學生聽后說主要內容,說心得體會。作家羅曼•羅蘭曾說過:“要撒播陽光到別人心中,總得自己心中有陽光。”所以教師不光要熟知圖書內容,更要加深對書的感受,這樣在推薦書時才會游刃有余。
3 提煉生活中的習作素材
讓學生去親近自然,學語文不僅在課堂上,更多的是在課外。如校園里的花草樹木、美麗的日出,田野里清新的風、自由而新鮮的空氣、原生態的河流――這些東西不都是可以豐富他們的知識、陶冶他們的性情、蕩滌他們的靈魂嗎? 大自然永遠是孩子們向往的樂園,神奇奧秘的大千世界確實為他們提供了無盡的語文資源。春天里,我帶孩子們到田野,到江邊,去體會“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等詩句,去體會“漫山遍野、爭奇斗艷、競相開放”等詞語,去感悟“春天像個可愛的小姑娘穿起了繡花裙”等比喻句,“校園的花兒們在和風中綻開了她們的笑顏”等擬人句,還有那一句句排比句、夸張句被一個個孩子從口中描繪出來……似乎讓我們走進了語文大觀園,欣賞到了大自然賜予我們的一切美麗。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熱愛祖國及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而且從此景此情中也提高了審美情趣。
我們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我們要引導學生去發現生活,并且去感受、去抒寫生活,還要善于抓住課堂上、生活中固有的或臨時生成的一些資源。課堂上有時候也會發生許多啼笑皆非的事情,這時候,我們就抓住這種臨時生成的資源,讓學生去把這種與眾不同的一天記下來。其他這樣臨時生成的資源還非常多,只要教師稍留心一下,寫作素材就有了。
4 讓學生展示自己的語文才能
許多學生都有這樣的體驗,在進行課外閱讀時,既希望讀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獲明顯,得到老師、家長和同學們的認可與贊許,從而滿足自己的成就感。針對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除語文中的口語交際等匯報性的活動外,我還多角度地讓學生展示自己的語文才能,讓學生體會到學習語文的樂趣。如搞一次詩歌朗誦會,辦一次手抄報,開一次主題班會,上一堂別開生面的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積極參加各類征文比賽等等。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既興趣高昂,又能在活動中體會到了學習語文的樂趣,表現優秀者在集體里起到帶動作用。這樣的活動不一定都要經過精心準備,只求真實地反映學生的得失即可。
1、創設情境是激發學生思維興趣的前提條件
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與教師自身思維的靈活性和創新性緊密相關。因而教師應針對教材的實際和學生的年齡特點,采用靈活的教學方法,創造性地開展教學,為學生創設敢想善思的課堂情境。例如:在教《我的戰友》一文中,我運用現代教育手段電腦展現畫面創設情境,逼真的再現當時在烈火中燒身時的情景,為學生提供思維的各種感知材料,讓學生感覺到此時此刻的緊張氛圍甚至有學生感到“我”就是。因此在這節課的課堂中引起了學生的紛紛質疑,有的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怎么能忍受呢?”“他會從火里跳出來嗎?”“哎喲,要是我會大喊大叫。”這時學生的學習興趣高漲,靈活的思維開啟閘門,此時讓學生用自己創造性的語言回答這些問題再做評論。學生都能展開想象的翅膀,積極思考,踴躍地表達。
2、鼓勵質疑,是培養學生多向思維的有效手段
學生主動質疑問難,是開啟創新之門的鑰匙,通過鼓勵使學生從不敢問到敢問,從敢問到善問的飛躍。例如:學習《爺爺和小樹》一文中,有的學生質問:“老師,人穿衣服,為什么說小樹也穿上暖和的衣裳呢?”這時老師抓住這一契機,表揚了這些敢于質問的學生,然后讓學生通過想象讀文,發表自己的意見,在想象中學生的思維相互碰撞,相互啟發,在文章沒有出現的心理空白處創新,訓練學生的多向思維能力。
3、品味美文,是增強學生創新欲望的有效方法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豐富多彩的藝術形象,凝練生動的優美詞句,教學時引導學生認真地盡情欣賞,細細品味,從而激發學生躍躍欲試的創作欲望。例如:教《荷花》一文,其中有一段這樣的描寫:“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有的才展開兩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全部展開了,露出嫩黃色的小蓮蓬,有的還是花骨朵兒,看起來飽脹得馬上要破裂似的。”經過用幻燈的演示,配音朗讀,把學生帶到了一個美麗的意境。學生有了欣賞的欲望,于是爭著朗讀,讀時還搖頭擺手,做出各種手勢。有的學生臉上滿是甜甜的笑容。這時,我把話題一轉,問:“誰能試試把你心中的荷花描繪出來?”學生經過回憶想象后寫了一些美麗的句子:“荷花塘里開滿了白色的,粉色的荷花。那白的像雪,粉的紅的像彩霞。”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馳騁想象的風帆去拓最美的意境。在訓練和發展他們的創造性思維的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4、引導激發學生的想象力
科學家亞里士多德說過:“想象力是發現發明等一切創造成功的源泉。”由此可見,想象力是創新的首要條件,科學家的假說,設計師的藍圖,作家的構想都離不開想象。教師應該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善于發現利用教材的某些知識點巧妙的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展開想象,激勵學生拓展想象的空間。
5、創造表達、交流機會,讓學生充分展示自我
關鍵詞: 小學語文 科學素養 培養策略
一、借助語文教材設計課堂問題,初步訓練學生的科學思維
首先,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科普性質的說明文,如《航天飛機》、《維生素C的故事》、《第一朵杏花》等,這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可以多搜集相關的資料,設計一些問題,以初步激發學生的興趣,幫助小學生更好地學習課文。例如在講解《維生素C的故事》時,教師可以詢問學生什么是維生素C,可以通過哪些途徑獲取維生素C等,這樣有利于學生對維生素C知識的了解,繼而在學習哥倫布關于維生素C的感人故事時更能激發他們的興趣和情感。
其次,教師要善于借助多媒體等現代化的教學設備,通過圖畫視頻等的播放激發學生興趣,同時通過問題深化他們對科學知識的理解,逐步培養他們的語文和科學素養。例如在學習《蝙蝠和雷達》一課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一段蝙蝠和雷達的仿生學視頻,小學生會對蝙蝠的奇特功能產生興趣,教師可繼續提問他們還知道什么動物的奇特本領,這些動物的奇特本領能夠給科學發展帶來什么啟發呢?教師可不直接給出小學生答案,鼓勵他們自己觀察生活和在家長的協助下搜集相關資料,這樣往往印象深刻。
最后,教師鼓勵學生之間相互提出問題,即教師可對全班學生合理分組,就課文涉及的科學知識進行積極的討論,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
二、積極引導語文課外閱讀,拓寬學生的科學視野
小學生的業余時間相對較多,教師可鼓勵他們積極進行課下閱讀,同時注重對學生閱讀內容的引導。科普類讀物對小學生來說比較枯燥和難理解,鑒于此老師可以鼓勵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多閱讀一些故事性強的科普讀物,重視對他們興趣的培養;而對小學高年級學生可以鼓勵他們閱讀科學類報紙雜志,鼓勵他們對一些科學小實驗進行自主操作,經常性地組織這些學生觀看《科技博覽》和《人與自然》等電視節目。
為此,首先教師應培養小學生的閱讀習慣,可每周開設兩三節閱讀課,鼓勵學生自主選擇科普類閱讀書籍,也可以帶領學生去學校的圖書館和電子閱覽室閱讀;同時教師還應該加強和家長的溝通,促使家長監督學生的家庭閱讀,使學生真正養成愛讀書的習慣,逐步開闊視野。
其次是教師布置學生書寫閱讀日記,這是學生搜集和獲取資料的主要方式。對于小學生來說,教師大多要求學生掌握課文字詞和重點詞句,很多時候容易忽視學生的情感體驗和表達,這樣在書寫閱讀日記的過程中學生很多自身感想就可以描述出來,也可以就所掌握的知識編寫小故事等。
最后是開展課外閱讀活動,小學生正處于人生發展的關鍵時期,對各種事物充滿好奇,而且有一定的爭強好勝心理。這樣教師就可以借助學生所掌握的閱讀量,鼓勵小學生自主編排課外活動,模擬科學實驗,進行科學探究等。
三、強化語文課外活動和實踐,培養學生的科學創造能力
首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按照語文為主、科學為輔的原則積極設計課外實踐活動。例如在學習課文《只有一個地球》時,一方面可組織學生進行讀書交流會,抒發自身的感想,另一方面是科學知識的延伸。教師可按照學生的不同興趣,組織他們成立繪畫小組、生態播報小組、數學計算小組、宇宙探索小組等,畢竟地球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唯一家園。在實踐探索的過程中,學生多角度地考慮保護環境和地球的問題,在學生積極匯報自身的探究結果和討論感想后鼓勵學生形成書面作文,充分展示他們的能力,達到語文課程教學的最終目的。
其次是教師積極組織學生進行實地研究,例如在農村地區就可以因地制宜地開展一些養殖活動和植物種植活動,使學生感受到實踐的樂趣,同時幫助他們增長見識;對于城市地區則可以帶領學生參觀科技館和博物館,給學生詳細講解科技館和博物館內的展物,激發學生自我創造的意識。
最后是語文教師和科學教師相互合作共同組織實踐活動,例如在科學課學習《看月亮》知識時,科學教師可布置學生在一個月的時間內每天晚上都觀看月亮,重點關注月亮的形狀;而語文教師可以布置學生書寫觀察日記,每天批閱學生的日記,及時地與科學教師溝通,對學生的表現進行信息反饋。雖說賞月亮是一個很枯燥的過程,但是若語文教師和科學教師采取一定的獎勵措施和精神鼓勵,則能夠幫助學生找回丟失的興趣和信心,進一步培養學生耐心、恒心,甚至想象力。此外,科學課程上“不沉的雞蛋”、“燒不壞的手帕”等實驗都可以與語文習作結合教學。
四、結語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實施,課程之間不斷整合,小學語文與科學的融合成為了發展的必要趨勢。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把眼光放長遠,多與科學老師溝通交流,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穿插科學模型和標本展示等,盡可能激發小學生的興趣,促使小學生語文和科學素養的初步形成。當然小學生應該樹立良好的學習態度和目標,敢于對課文內容和科學研究產生質疑,遇到不懂的問題多請教教師,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誦讀是我國語文教學中一種有效培養語文素養的好方法,這一方法有助于學生規范語言、培養語感、積累素材、體驗品味,達到語文熏陶感染、潛移默化的目的。誦讀不同于朗讀,是對課文內容自我感受、自我體驗、自我欣賞的一種讀書方式,誦讀是反復朗讀,自然成誦。
一、示范引領,激發誦讀興趣,培養學生的個性精神和創造精神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對誦讀產生興趣,這是培養學生誦讀能力的前提與保證。教師要通過課內有效地示范、引領,激發學生的誦讀興趣,并進行誦讀指導,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文本內容,培養語感,積累素材,讓學生在誦讀中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有效地示范、引領要求語文教師首先要苦練誦讀技能,不光是基礎層面(如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等)的苦練,更要有專業技能素養層面(如對文章的鑒賞力,對美讀技巧的運用等)的苦練。在日常教學中要不斷以高水平的范讀給學生以啟迪。范讀能營造出良好的氛圍,喚起學生的情感,培養學生對誦讀的興趣,加深對語言文字的理解、感悟。如教《二泉映月》時,我在課前深入揣摩文章中心的基礎上,反復練讀,在引導學生理解領悟名曲《二泉映月》的豐富內涵和主人公阿炳熱愛生活、熱愛音樂、追求理想、敢于同命運抗爭的精神的過程中,多次以深情的誦讀來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讓學生全神貫注地聽,情不自禁地讀,積極主動地想,立體地、多角度地感受文章的語言美、形象美、意蘊美、韻律美。
新課標指出:對“誦讀的評價重在提高學生誦讀興趣,增加積累,發展語感,加深體驗和領悟。”文本留給了學生想象與表達的空間,教師要通過適時、適度地評價,巧妙地搭建讓學生自由表達的平臺,培養個性精神和創造精神。
二、課內訓練,形成誦讀技能,豐富積累,培養語感
在閱讀教學中,作為閱讀客體的課文便是學生的感受對象,怎么去感受?最基本的手段就是讀,尤其是有聲的誦讀,學生讀得越充分,領悟得便越深入;領悟得越深入,越利于豐富積累、增強體驗、培養語感,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教學時應充分利用文本,讓學生充分地讀,讓學生在讀中理解,在理解中讀,反復誦讀,熟讀成誦,讀出滋味,讀出情趣,從而讀有所值,讀有所得,在讀中積累豐富的語文材料。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加強對誦讀方法的指導,因為學生誦讀中音量偏小,速度過快,讀破句子等缺陷普遍存在。教師應該訓練學生從基本做起,讀準字音,處理好重音、停頓,把握好住語速和節奏等,引導學生做到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讀,直至熟讀成誦。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先生在教學《小稻秧脫險記》一課就十分重視誦讀訓練,誦讀幾乎貫穿了教學的始終。第一課時,他先要求學生“認真讀書,不認識的字看生字表”。接著要求學生把讀書過程中不理解的詞寫在黑板上,通過一而再、再而三的讀書、交流來理解。由于初讀充分,絕大部分學生都能達到正確流利的要求。第二課時,于老師用了整整一節課的時間,指導學生反復誦讀課文。在引導學生理解“警覺”一詞時,他請一位同學讀課文,一位同學當噴霧器大夫,老師則當雜草。當讀到“突然,一陣毛毛雨從天上飄下來。一棵雜草警覺地抬起頭,看了看天”時,教師(表演)突然神色緊張地抬起頭,看著天,自言自語地說:“不對啊,晴天怎么會下雨呢?”……看著老師繪聲繪色的表演,同學們心領神會,誦讀起來便情感豐富、興趣盎然。因為教師導讀得法,學生才感悟真切,讀得精彩。正如古人所說:“文章讀之極熟,則與我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在學生逐步獲得誦讀技能的基礎上,教師不但要引導學生植根于誦讀,而且又要把誦讀升華,讓學生通過誦讀這一途徑去求“知”、去獲“知”。從主要內容到作者的意圖、謀篇布局、表達方式、語言運用等知識,更重要的是,在學生誦讀的同時要組織他們討論、交流,誦讀中所遇到的“疑”和感受到的“知”,各抒己見,互相切磋琢磨,在反復誦讀中去理解文章的內容、層次、主旨,去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三、課外延伸,養成誦讀習慣,提高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
要使學生養成一種良好的誦讀習慣就必須進行強化訓練。每上一節新課,課前一定要求學生預習,布置誦讀任務,每上完一節課,一定要布置一些精彩文段讓學生背誦,下節課檢查并給予評價。長此以往,學生自然會誦讀不輟,養成一種認真讀書的習慣,寫起文章來就能夠運用自如。
關鍵詞:人文素養 審美情趣 生活能力 堅強意志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3)05(a)-0158-01
在科技迅猛發展的今天,各行各業對勞動者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越來越全面,這就對職業教育提出更高要求。因此,高職教育,不僅要注重專業技能培養,更要注重文化素質和文化品格的教育。什么是人文素養?簡單地說,就是做人的內涵素養,是人的精神層面的價值觀、理想、信念和追求。這種素養表現在學生的言行舉止、品德修養、思維方式等多個方面。高等數學是職業院校的一門文化基礎課,同時也是一門重要素質課,如何把握高等數學課程內容所體現的人文內涵,深刻挖掘學科教學的真諦,弘揚不懈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和高尚的人文素養。筆者從以下幾方面談幾點膚淺認識:
1 傳道授業,弘揚科學精神
數學是研究數量關系和空間關系的科學。高等數學較初等數學而言,可以通俗理解為是“高等”的“數學”。初等數學是培養學生數學的基本運算能力,建立簡單的數形結合思維方式。高等數學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嚴密的邏輯性和廣泛的應用性。培養學生理解數學基本概念,熟練運用運算法則進行基本運算,能運用數學分析的方法進行數學的應用。高等數學是用高度抽象的語言揭示事物的內在本質,用嚴謹的邏輯思維進行判斷和推理。在數學概念理解、數學計算和邏輯推理的訓練中,教師傳道授業、解惑,使學生的科學思維方法、邏輯推理能力和精確的計算能力等得到培養和提高,這些能力是從事科學研究的基本要素,是探索科學真理的優秀品質。
2 鑒賞數學的美,陶冶審美情趣
美學原理告訴我們:簡單、整齊、和諧、對稱的事物都可以引發人的美感。黃金分割是美學王冠中的明珠。把這種美揭示給學生,讓學生去領略、去體驗就是在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在教學中我搜集了黃金分割律在各方面的應用資料和圖片,介紹黃金分割律在各領域的應用,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審美能力。
如在公元前3000年建成的埃及的金字塔、法國巴黎圣母院以及中國故宮等都暗合黃金分割律,是黃金分割律在建筑設計中典型應用。它們的整個結構以及它與外界的配合是那樣的和諧美觀,正因為如此,雖歷經千年風雨卻仍然為世人矚目。再如古希臘維納斯女神塑像及太陽神阿波羅的形象都通過故意延長雙腿,使之與身高的比值為0.618,從而創造藝術的美,是黃金分割律在藝術設計中的應用。黃金分割還廣泛應用于古代的軍事戰術布陣上。在我國歷史上,黃金分割律在戰爭中體現得最為出色的軍事行動,還應首推成吉思汗所指揮的一系列戰事。據說拿破侖大帝兵敗于黃金分割線,一代梟雄的拿破侖大帝可能怎么也不會想到,他的命運會與0.618緊緊地聯系在一起。
3 生活中的數學,錘煉生活能力
數學是一門應用廣泛的學科。如今,數學知識和數學思想在工農業生產和人們日常生活中有著極其廣泛的應用,和生活的聯系也越來越密切。譬如,人們外出購物經常記賬,以便年終統計查詢;購買時要計算中獎率多少;去銀行辦理儲蓄業務計算利息等這些都用到了算術及統計學知識。打理生活確有大學問,學好數學很有用,不僅能學會如何理財、購物,可以增長適應生活的能力。
(1)理智購物,不上當。當我們外出購物,面對商家的促銷、優惠辦法等,應三思而后行,深入發掘自己頭腦中的數學知識,做出明智的選擇。教學中給學生舉例,動筆計算,使學生通過計算明白道理。俗話說:“從南京到北京,買的沒有賣的精。提醒學生面對商家打折、優惠等切不可盲從,以免上了商家設下的小圈套,吃了眼前虧。
(2)精打細算,巧理財。儲蓄存款、貸款買房、分期付款等理財項目已深入我們生活.但利息是怎么計算的?面對銀行提供的各種分期付款服務,究竟選擇什么樣的方式好呢?選擇何種方式分期付款?養老金如何計算?教學中分別舉例使學生掌握。使學生學會數學,會用數學來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做到精打細算、巧理財。
(3)冷靜對待彩票中獎,不盲目。近年來,各種彩票在全國各地發售,高額大獎的誘惑,使越來越多的人去購買彩票,加入到彩民的隊伍中,整個彩票市場異常火爆,作為一個理性的彩民,我們應該對彩票有正確的認識。教學用實例向學生介紹傳統數字型和樂透型彩票的中獎概率計算。使學生清醒認識到,買彩票中大獎的概率雖然很小,但確實存在,彩票中獎號碼的產生是隨機的,買任何號碼中獎的概率都是相等的。不存在一些所謂的“專家”或軟件所說的可以預測,教育學生不要幻想買彩票能夠暴富,要要用平常心態冷靜對待彩票中獎問題。買彩票帶給彩民的悲喜,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人們的業余生活,這和它的游戲性質是吻合的。
4 堅強意志,攀登科學高峰
在高等數學教學中普遍采用研討式的教學方法,不僅與學生研討書本知識,同時向學生介紹數學領域的前沿知識,激發學生的愛國斗志和努力拼搏的科學斗志,培養學生嚴謹治學態度和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如數學家陳景潤的“哥德巴赫猜想”攻克的世界數學難題,婦孺皆知。然而2011年11月1日,“神舟八號”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2012年6月,二號托舉著神舟九號飛船飛向太空,載人航天飛船的誕生,讓世界為之一片嘩然,它實現了中國的偉大理想。當介紹神舟飛船在軌道運行期間,地面測控系統與測量船的實時跟蹤、測控的數學應用知識時,同學們情緒威嚴,為無數航天人的事跡感染,認識到中國要成為經濟強國,首先必須成為科技強國,而數學是科學之母,中國只有成為數學強國,才能成為科學強國。
總之,人文素養是素質教育的靈魂,人文素養的最高目標是素質教育的最高境界。誠然,學到的知識可能會遺忘,但培養的人的品格、素養卻不能被忘掉。雖然一門課的作用是有限的,但我們教師只要深入挖掘課程內涵,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育人功能,精心設計教學內容,把實施人文素養的培養放在首位,就會為社會培養出更多業務精湛、誠信高、品質好,有敬業精神和較強社會責任感的高職特色的合格人才。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