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素質教育的理解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素質教育;分層教學;因材施教;創新能力
在現行的教育改革中,由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的轉變已成為每一位教師的教學準則。實施素質教育,學校是主戰場,課堂是主渠道,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
一、 素質教育對教師提出的要求
素質教育的實施,教師是主導,是關鍵、是核心,首先要求教師既要有較高的道德情操,又要有獻身教育事業的品德素質;既要有現代化教育思想和知識技能,又要具備廣泛的科學文化知識和實踐知識;既要學習、總結、借鑒別人成功經驗,又要敢說、敢做、敢創新。在探索實施素質教育的新途徑中,要善于總結,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進行教育科研,為推動素質教育奠定基礎。
教師須有新的科學觀念和新的文化知識。身教重于言教,教師不僅是靠傳授知識去教育學生,更要用自己的人格,品質,去感染學生;在學生看來,教師是他們心中的楷模和表率,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直接影響著學生,因此在物理教學中,教師必須在選題、分析題、畫圖、列式、運算和結果等各方面,都做到書寫工整、分析透徹、推理嚴密、計算準確、過程全面,清晰授課,多樣化教學,引導學生盡快投入學習過程,切忌在教學中語言不當,邏輯推理不嚴密,列式運算馬虎,書寫混亂,甚至在講課時,語言表達模棱兩可,讓學生摸不著頭腦。
二、素質教育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創新教育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實施創新教育是當今社會改革和發展的基本走向,是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主題,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基本科學素質和開發學生創新的潛力方面,有著其它學科無法替代的作用。
現代教學論認為;課堂教學不管什么模式,都應該是學為主體,教為主導的統一,應該同時發揮學和教兩個方面的積極性,確保學生的成功率。
1. 引導學生發現問題
問題是創造的開端,沒有問題便沒有創造。正如海森堡所說“發現問題往往等于解決了問題的大半。”
長期的“填鴨式”教育,中國的孩子很少提問題了,發現問題的能力很差,對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問題熟視無睹,不善于有意識地去發現、去研究,因此這是一塊非常有潛力的開發地。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應不斷地引導學生、啟發學生,使他們做個生活的有心人。
課本中有許多問題有待學生進一步探索研究,如“閱讀材料”、“思考與討論”、“做一做”等欄目可以衍生出許多適合學生的“研究課題”。老師在課堂上有意識地留一些“懸念”,留待學生進一步去鉆研討論,這無疑是鍛煉學生思維的好方式。
2. 引導學生進行討論
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讓學生主動探索、積極思考、自覺實踐、生動活潑地發展。引導學生開展討論,讓學生在課堂上占據主體地位。
討論,能使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實踐,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人:能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以及擺事實、講道理、實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科學態度;在討論中,師生互相交流,能創造一個和諧融洽的學習氛圍,增進師生情感。學生從討論中解決了問題,能得到一種自我肯定和心理滿足;討論應面向全體學生,教師通過參與討論、點撥、誘導并適時激發,實現因材施教。師生互幫互學,使低層次的學生有反饋的機會,有補償的余地,使高層次的學生有獨立思考、發散思維的空間,并由此獲得成功的體驗和自信:在討論中學生能積極思維、發表獨立見解、標新立異、異想天開,有質疑問難的勇氣,創造性地分析和解決問題,給學生創造了一個發揮其獨特才能的機會與場所,大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3. 素質教育要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能力
有的學生在物理學習中很吃力,因為學習成績不理想感到苦惱,思想壓力大,性格沉悶,自信心不強。究其原因,大都是在學習中處于被動狀態,在課堂上被動接受知識,教師講什么就學什么,教師的板書一字不漏抄下來,有作業就完成作業,沒有作業就不知道該干什么了。不會評價自己的學習,缺乏獨立自主的學習精神。這種學習態度和方法,不僅學不好物理,而且在行為習慣上潛移默化,使個性品質上形成依賴、封閉、缺乏自信自立的心理狀態,影響著人格的健全發展。
要會自學首先要讀書,要會讀書。物理教材是學生獲取物理知識的重要工具,教材體現了教學大綱思維邏輯和思想教育要求。取代傳統教法,引導學生課前閱讀教材,養成看書習慣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針對學生在閱讀中出現的讀不慣、讀不細、讀不懂等問題,就要求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根據教學大綱明確的重點、難點,根據學生實際,引導學生,具體如下:(1)通讀,新課前,及時布置預習提綱和思考題,使學生帶著問題通讀本課內容,大致了解知識結構和要點,疑難處做記號為課堂的學習做準備;(2)詳讀:要求將現象和概念規律聯系起來,逐句細讀,多思,將相關的知識聯系對比,抓住實質,了解知識來龍去脈,對基本概念了解表達方式和清楚應用范圍和條件,反思多問,從不同角度思考;(3)精讀;弄清重點字句,懂得術語涵義,把概念和規律活化,達到見“物”明其“理”,“知理”聯系“物”,靈活地將物理知識運用于解決實際問題。閱讀時注意層次,由粗到細、由表及里、由點到面、由現象到概念和規律,經過閱讀,復習階段達到對教材基本內容的理解和掌握,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思考能力和自學能力,更進一步增強對物理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今后獨立有效地從浩瀚的書海中尋找和獵取必要知識,獲得了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
三、分層次教學,因材施教培養高素質人才
教學必須要符合可接受的原則,即傳授知識的多少、難易、快慢都要符合學生現有的基礎知識和學生思維發展的現狀,學生智力的發展必須要達到潛在水平與現有水平的辯證統一,教學的難易要根據學生的認知結構,根據現有發展區的具體情況出發,使學生經過一定的努力由現有的水平區發展到潛在的水平區。發展學生的智力既能高于學生的現有水平區,也能高于學生的潛在水平區,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潛力,使學生的智力得到充分的發展。
【關鍵詞】物理;課堂;素質教育
在現行的教育改革中,由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的轉變已成為每一位教師的教學準則。實施素質教育,學校是主戰場,課堂是主渠道,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
1素質教育對教師提出的要求
素質教育的實施,教師是主導,是關鍵、是核心,首先要求教師既要有較高的道德情操,又要有獻身教育事業的品德素質;既要有現代化教育思想和知識技能,又要具備廣泛的科學文化知識和實踐知識;既要學習、總結、借鑒別人成功經驗,又要敢說、敢做、敢創新。在探索實施素質教 育的新途徑中,要做到能文能武,要善于總結,為推動素質教育奠定基礎。
教師須有新的科學觀念和新的文化知識面。身教重于言教,教師不僅是靠傳授知識去教育學生,更要用自己的人格,品質,去感染學生;在學生看來,教師是他們心中的楷模和表率,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直接影響著學生,因此在物理教學中,教師必須在選題、分析題、畫圖、列式、運算和結果等各方面,都做到書寫工整、分析透徹、推理嚴密、計算準確、過程全面,切忌在教學中語言不當,邏輯推理不嚴密,列式運算馬虎,書寫混亂,甚至在講課時,語言表達模棱兩可,表情顯得疑神疑鬼和呆板。
2 素質教育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創新教育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實施創新教育是當今社會改革和發展的基本走向,是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主題,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基本科學素質和開發學生創新的潛力方面,有著其它科學無法替代的作用。
現代教學論認為;課堂教學不管什么模式,都應該是學為主體,教為主導的統一,應該同時發揮學和教兩個方面的積極性。
2.1 引導學生發現問題
問題是創造的開端,沒有問題便沒有創造。正如海森堡所說“發現問題往往等于解決了問題的大半。”
長期的“填鴨式”教育,中國的孩子很少提問題了,發現問題的能力很差,對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問題熟視無睹,不善于有意識地去發現、 去研究,因此這是一塊非常有潛力的開發地。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應不斷地引導學生、啟發學生,使他們做個生活的有心人。
課本中有許多問題有待學生進一步探索研究,如“閱讀材料”、“思考與討論”、“做一做”等欄目可以衍生出許多適合學生的“研究課題”。老師在課堂上有意識地留一些“懸念”,留待學生進一步去鉆研討論,這無疑是鍛煉學生思維的好方式。
2.2 素質教育要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能力
有的學生在物理學習中很吃力,因為學習成績不理想感到苦惱,思想壓力大,性格沉悶,自信心不強。究其原因,大都是在學習中處于被動狀態,在課堂上被動接受知識,教師講什么就學什么,教師的板書一字不 漏抄下來,有 作業就完成作業,沒有作業就不知道該干什么了。不會評價自己的學習,缺乏獨立自主的學習精神。這種學習態度和方法,不僅學不好物理,而且在行為習慣上潛移默化,使個性品質上形成依賴、封閉、缺乏自信自立的心理狀態,影響著人格的健全發展。
針對學生在閱讀中出現的讀不慣、讀不細、讀不懂等問題,就要求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根據教學大綱明確的重點、難點,根據學生實 際,引導學生,具體如下,a通讀:新課前,及時布置預習提綱和思考題,使學生帶著問題通讀本課內容,大致了解知識結構和要點,疑難處做記號或擬問題為課堂的學習做準備:b詳讀:要求將現象和概念規律聯系起來,逐句細讀,多思,將相關的知識聯系對比,抓住實質,了解知識來龍去脈,對基本概念了解表達方式和清楚應用范圍和條件,反思多問,從不同角度思考;c精讀;弄清重點字句,懂得術語涵義,把概念和規律活化,達到見“物”明其“理”,“知理”聯系“物”,靈活地將物理知識運用于解決實際問題。閱讀時注意層次,由粗到細、由表及里、由點到面、由現象到概念和規律,經過閱讀,復習階段達到對教材基本內容的理解和掌握,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思考能力和自學能力,更進一步增強對物理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今后獨立有效地從浩瀚的書海中尋找和獵取必要知識,獲得了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
3分層次教學,因材施教培養高素質人才
教學必須要符合可接受的原則,即傳授知識的多少,難易,快慢都要符合學生現有的基礎知識和學生思維發展的現狀,學生智力的發展必須要達到潛在水平與現有水平的辯證統一,教學的難易要根據學生的認知結構,根據現 有發展區的具體情況出發,使學生經過一定的努力由現 有的水平區發展到潛在的水平區。發展學生的智力既能高于學生的現有水平區,也能高于學生的潛在水平區,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潛力,使學生的智力得到充分的發展。
一、在物理教學中激發學生素質培養
結合物理教學內容,將學生分組或單獨進行課題研究。做課題研究基本上有三個階段:一是收集資料,熟悉材料;二是寫研究報告;三是課堂演講或演示。事實上,對高中學生來說,我們不可能期望他們真的有什么新的發明和發現,重要的是,學生在這一研究的過程中,能力得到了培養和鍛煉。因此在全面加強素質教育的今天,在物理教學中我們應該借鑒美國的教育,激發學生自覺自愿進行自我素質的提高,成為有潛在發展能力、人格完善、具有個性、創造力的學生。
二、在物理教學的活動中與素質教育結合
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教師有必要帶領學生參加各種科技活動。在活動中,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小發明、小制作等科技活動。對在活動中取得成績的同學要表揚和獎勵,從小培養他們熱愛科學的意識,使他們具有相信科學、敢于冒險、勇于創新的精神。如向學生講述祖國航天事業發展取得的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同時讓他們逐步懂得航天英雄楊利偉能上“天”的科學道理,進一步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道理,從而激發學生努力學習,并把書本知識與社會實踐緊密結合,教師還要教育學生愛好廣泛,專業知識要牢固,要鼓勵他們參加課外的科技活動,以豐富他們的精神生活。
三、在教學中激發興趣,提高學習素質
興趣是指人樂于接觸、認識某事物,并力求參與相應活動的一種積極的意識傾向。興趣無論對人的理想、信念、世界觀的形成,還是對人的工作、學習都有重大的意義。對學習感興趣的學生,學習會更加主動、積極,呈現愉快緊張的情緒和主動的意志努力狀態,從而提高自己學習活動的效率和效果。所以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物理習題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和趣味性。如“用冷水使燒瓶熱水沸騰”、“飛行員在空中飛行時抓到一顆子彈”、“在衣箱里放入了的衛生球不見了”、“紙鍋燒水”等習題,能夠激起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引發探索知識的欲望。另外,在練習中,當同學們利用所學過的知識經過周密的思考、分析獲得正確的結論后就會感到成功的喜悅,產生進一步學習的動機和渴望,從而逐步樹立愛科學、學科學的世界觀,提高學習素質。
四、在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提高創新素質
研究性學習是倡導以學生的自主性學習為基礎的一種嶄新的學習模式。基于網絡技術的研究性學習是以網絡技術為媒介和手段,改變傳統的學習理念和學習方式,突出現代信息技術教育的作用,開展研究性學習,提高學習效率,培養學生創新和實踐能力。
21世紀的新人物必須“學會做事”。大量事實告訴我們,只有掌握科學方法,具備一定技能才會做事,才有可能成為創造性人才。物理練習是使學生掌握科學方法、培養思維能力的重要渠道之一。
物理練習是實際的問題和現象的科學簡化,科學的抽象和理想化的模型。學生通過對練習的解答,是對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模擬和演習,是中學物理教學中培養能力、開發智力的重要途徑和手段。
做練習是一種獨立的具有創造性的思維活動過程。練習所提供的問題情境,需要探索思維和整體思維,可以多方面培養學生的觀察、歸納、類比等方法及精確、簡明的表達等一系列技能和能力。練習能給學生施展才能,發展智慧的機會,同時也是培養學生思維方法和創造能力的好途徑。
“研究性學習”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際教育界普通推崇和實施的一種教學方式,它在推動學生主動探究地學習,培養學生通過收集資料、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實踐能力方面起到獨特的作用和價值。這種學習方式,順應了素質教育和發展學生創新能力的時代要求。
五、在教學中,發揮“導”之作用
收集信息積累資料是研究性學習中重要的一環。教師是校內外教育資源的開拓者,大多數教師以往所熟悉的主要是教科書和教學參考資料,其它則很少關注。研究性學習中,學生學習的內容在時間、空間上的開放,與學生周圍社會和社區的密切聯系,要求尋找、發現和利用更多的教育教學資源。教師是這些教育教學資源和材料的主要發現者和開拓者。教師要善于利用校內校外教育教學資源,為教育教學服務。
【關鍵詞】殘疾人遠程教育;輔導教師;能力素質結構
【中圖分類號】 G451.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9—458x(2012)09—0056—04
一、問題的提出
殘疾人遠程教育主要借助電大系統的教育資源和全國殘聯系統的網絡優勢和政策優勢,運用遠程教育方式,面向全國的殘疾人和殘疾人工作者開展學歷和非學歷教育。[1]中央電大殘疾人教育學院于2004年2月16日在深圳掛牌,目前已有29個地方電大成立了殘疾人教育學院教學點,共有7,000多名學生。各地電大殘疾人教育學院的辦學模式主要有兩種:其一,電大為主體,殘聯協助,如深圳、南京、武漢、天津電大等;其二,殘聯為主體,電大協助,如青島、廣州、江門等地的教學點。除此之外,有些電大還借助政府和其他組織的力量來辦學。在專業建設方面,考慮到殘疾人的身體特點和就業需求,開設了數字媒體設計與制作、社會工作、英語和會計四個專科專業和社會工作、廣告學兩個本科專業。
殘疾人是社會中的特殊困難群體,開展殘疾人遠程教育增加了殘疾人平等接受教育、充分融入社會的機會。天津市十二五規劃以及《關于進一步加快我市特殊教育事業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要“支持特殊教育發展”,“積極發展殘疾人高等教育”,“辦好天津廣播電視大學殘疾人教育學院,實施遠程特殊教育計劃”。由于在遠程學習中,教與學處于準時空分離狀態,再加上大部分殘疾人缺乏遠程學習經驗,這就要求輔導教師能夠解決他們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幫助樹立信心,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因此,輔導教師的能力素質對殘疾人遠程教育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
輔導教師作為遠程教育的核心要素,其能力素質的構成和專業發展水平直接影響著遠程教育的支持服務水平和質量,一直是國內外遠程教育機構關注的問題。陳麗[2]提出:在現代遠程教育中,輔導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直接促進者和指導者。在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環境中,輔導教師貫穿于學生利用學習資源的整個學習過程中,通過解答問題、批改作業和討論等多種對話方式,與學生建立一對一的聯系,實現對學生的個別化輔導。英國開放大學為輔導教師制定了嚴格的評價標準,充分利用輔導教師系統來為學生提供更加完善的學習支持服務;美國著名網絡學校鳳凰城大學,其成功因素之一是建立了獨特的教師組成模型和培訓機制;中央廣播電視大學作為我國最大的遠程教育機構,也對輔導教師的資質和能力做了詳細要求。輔導教師的專業化發展越來越成為遠程教育領域的熱點問題,姜玉蓮等[3]在結合我國遠程教育輔導教師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的基礎上,通過建立輔導教師素質模型,分析了他們產生優秀績效所必需的行為特征和不同工作性質與內容的素質要求以及工作績效目標的差異性,為輔導教師人力資源規劃與聘任管理確定了導向與標準、績效管理反饋、培訓開發計劃制定與酬薪管理分配的價值取向和結構。吳運娟從課程導學、支持服務、理論科研三重任務出發探討了遠程開放教育輔導教師必須具備的專業化素質。[4]胡志金從導學、助學和促學角度出發分析了基層電大輔導教師的角色定位與專業能力結構。[5] 基于以上研究成果和研究思路,我們充分考慮了殘疾學生的特殊需求,從而構建出殘疾人遠程教育輔導教師的能力素質結構。
隨著遠程教育辦學規模的不斷擴大,遠程教育中也暴露出一系列的問題,如:教學資源普遍缺乏、支持服務不到位、質量保證體系不健全、教學質量堪憂。而其中嚴重影響教學質量的制約因素之一就是遠程開放教育中的輔導教師,他們在質量和數量上均不能滿足要求。殘疾人遠程教育中的問題就更加突出,多數教師反映殘疾人遠程教育中的輔導教師數量嚴重不足,他們要身兼數職。與健全人相比,殘疾人的身體條件決定了他們需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同時也需要更多的幫助,由于缺乏與人的溝通和交流,他們更敏感,更渴望獲得認可。面對這一特殊群體,輔導教師肩負著更重的責任,也需要具備一定的特殊能力素質。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訪談法為主,為了更深入和全面地了解殘疾人遠程教育中輔導教師所應具備的專業能力素質,在現有研究的基礎上,我們從學生和輔導教師兩個維度進行了探討和分析。首先,選取了15位平常表現比較積極的學生為受訪對象,他們均來自天津廣播電視大學殘疾人教育學院,基本情況詳見表1。從他們的角度提取出目前輔導教師在學習和生活中所做的工作以及學生對輔導教師的期望。其次,從成立時間、在讀學生數、輔導教師人數、地區等因素綜合考慮,選取了9個教學點的37位輔導教師為受訪對象,基本情況詳見表2。從輔導教師的角度分析了他們的日常工作以及他們認為一名優秀的殘疾人遠程教育輔導教師需要給學生提供的幫助。陳向明[6]認為訪談法可以“進入受訪者內心,深入了解他們的心理活動和思想觀念”,且“具有更大的靈活性以及對意義進行解釋的空間”。通過這種方法我們可以更深入了解學生和輔導教師的真實想法。
由于輔導教師分布在不同教學點,訪談主要通過面對面、電子郵件、電話的形式,數據收集持續六個月。我們擬定學生和輔導教師兩類訪談提綱,涉及的內容有輔導教師提供的幫助、學習中遇到的困難、輔導教師的日常工作、為工作做的特殊準備等方面。
三、研究結果
(一)學生訪談結果分析
通過對訪談結果的整理,我們分別從學習、生活、精神等層面來分析學生的需求。
通過對教育歷史的研究,不難發現英語教學的投入與回報很難達到相應的比例,出入投入大于回報的狀態,教師們更是在不斷的付出過程中疲憊不堪。有相當一部分的升學新生在接觸英語教學的過程中,都會表現出對英語學習的抗拒,覺得學習英語十分困難,理解不了教師傳授的英語內容。嚴重的會放棄學習英語,造成了初中與高中時期對英語學習的兩極分化情況,特別是小升初以及初升小的銜接階段。造成這些問題的主原因在于,英語階段性的銜接教學模式過于形式化、固定化、傳統化等,將教學的重點放在了知識、形式、智力等這些因素上,忽略了對學生思維、能力、其他非智力因素的教學。對于英語階段性的銜接教學脫節的情況也是一直困擾學校的主要問題。解決以上問題,必須提出新的觀念、新的方法、新的模式,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
1.英語階段性銜接教學中非智力因素培養的重要作用
目前,中國的教育制度決定了我國的教學模式,中考以及高考的存在使得學校英語教學普遍將語言知識以及語言運用能力作為了教學培養主要方向,對于學生的思維訓練、情感培養、價值觀念的教育并不是特別重視。通過“孟母三遷”這個寓言故事,可以了解到決定學習結果目標的并僅僅要依靠智力的因素,更主要的是非智力因素的影響作用。所以說英語階段性銜接教學中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是解決現存的銜接教學出現問題的首要方式。
初中在校學習階段是學生們心智、生理、思想等逐步成熟的階段,對于語言的知識、運用的培養雖說是十分的重要,但是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對學生的全面發展起到了給為重要的作用,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將會推動英語階段性銜接教學的進程,使厭學的學生認識到學習英語的重要性,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對英語知識的了解與運用,使得英語學習效率提高。在對學生進行非智力因素培養的同時,教師們應該改變自己的觀念,以培養學生的思維、心理、態度、學習能力,不再只為了教知識而去教育學生,為學生學習英語打下扎實的基礎。
2.為加強非智力因素培養在英語階段性銜接教學中的提供策略
英語階段性教學過程中,要維持小到初、初到高的英語教學的平穩過渡,除了要在英語教學過程中的語法、詞匯、發音、閱讀等知識向的反面研究探討,還需要將學習方式、學習習慣、學習心理、學習能力等進行銜接過渡,縮減學生升學帶來的心理落差,激發學生的學欲望,實現傳統教學到新銜接教學的轉變。英語階段性銜接教學中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分析
2.1提升抗壓能力,接收挫折,激發學習興趣,實現“心理轉型”
英語的階段性銜接小學中,最為明顯的就是學生小升初、初升高的心理態度的轉變過渡。由于學習環境的變化,教材的難度增加,教學方式的變化等各種原因都會在學生心理上造成強烈的落差感。在結合這個階段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重要階段,學生心理更容易產生挫敗感,心理壓力的增高。對于這種情況,教師應該針對現階段學生的身心狀況,制定合適的英語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接受挫折、提高抗壓能力,實現學生英語階段性銜接教育的“心理轉型”。
2.2提前英語教學,縮短英語學習磨合期,實現“情感轉型”
在英語階段性銜接教育中,適當地提前學習初中、高中的英語內容,縮短英語教學銜接過程磨合時間,使學生更加快速掌握學習新的英語內容。通過讓小學生試聽初中生英語課程,初中生試聽高中英語課程的方式,使得學生提前了解升學后的英語學習的方式、內容、能力等,更快地找到銜接教學的突破點,更加快速地融入的新學期的英語學習生活中去。提前排除學習障礙實現學生的“情感轉型”。
2.3創建銜接的緩沖空間,幫助學生實現“綜合能力的銜接轉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對于英語階段性銜接教學,為銜接時期的學生創建一個相應的緩沖空間是實現“綜合能力”銜接轉型的重要策略。對于處于升學銜接時期的學生,不要基于對新課程內容的教授,應該讓其先了解將要學習的英語課程的水平、提升學習興趣、掌握基礎知識,對于學生提前提出的問題,做好充分的了解,在將來面對真實教學時做出合理的解決方法,有效地降低學生的心理落差,實現學生“綜合能力的銜接轉型”。
3.對英語階段性銜接教學實踐的綜合評價與分析
新課標的重點已經從教知識轉移到了教會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向,讓學生更加主動地、獨立地、熱情地進行學習行為。教師英語階段性銜接教育中應該注意這三點:第一,對于不同的學生進行不同教學方法,分層次遞進地進行教學,使得銜接教學有效地實行。第二,通過在課堂中引入獎勵、競爭、合作的機制,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第三,協調實施之間的關系,使得教師有效地對學生進行引導,學生積極響應教師的引導,實現英語階段性銜接教學的各種政策。
2019年12月參加了“高校教師教學能力與綜合素質提升”專題網絡培訓學習,聆聽了專家、學者和領導的專題講座,他們以鮮活的案例和豐富的知識內涵及精湛的理論闡述,給了我強烈的感染和深深的理論引領,使我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沖擊,在一次次的感悟中,頗感自己的責任重大、知識貧乏。此次培訓雖然時間很短,但通過幾天的網絡培訓學習思想上得到了提升,知識水平得到了充實拓寬,眼界開闊了、思考問題能站在更高的境界,許多疑問得到了解決或者啟發,對我對教育與新課程又有了一個新的認識;更新了我的教學理念,適應現代職業教育學院教學的要求;促使我的教學方法得到了較大副度提升,增強教學能力,提高教學水平;我掌握教育科研的前沿理論與方法,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積極主持課題,發表成果,參與相關專業的學術交流活動。下面將我的培訓學習心得與培訓后回到崗位后的實踐相結全,總結以下幾方面:
一、與時俱進的探索精神, 樹立現代教學理念
教學是學校的中心工作,現代教學觀要求在教學過程中著眼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學習能力,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在教學中起主導作用。因而,高校教師應在傳授現有知識的基礎上,教會學生如何獲取、掌握所需知識和信息的方法,培養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教會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強調結果本身;在適度掌握知識數量和精確程度的基礎上,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努力通過自己的課堂教學使學生學有所獲,真正做到“授人以漁”,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教師只有確立了先進的現代教育理念并在教學中加以貫徹,學生學習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才能得到保證,從而為社會培養出合格的人才。
二、善于恰當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好的課程準備還需要好的課堂發揮,才能取得好的教學效果。目前提倡“以學為主”的教學理念,即要加大學生自主學習的力度,以啟發學生探索學習、創新學習,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因而,在課堂教學中,采用了對比式,啟發式、討論式,案例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通過講授、自學、討論會、實習等多種教學形式,讓每一個學生都積極參與到教學的各個環節,增強了學生的參與意識,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發揮其思考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向題的能力,從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三、加強溝通,注重教學效果
教學的目的在于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而教學效果評價的主體是學生。處理好師生之間的關系,是教學工作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教師應主動接近學生,了解學生的思想、學習、生活和課余活動等方面的情況,還可以通過開展課外活動,拓寬師生交往渠道,做到與學生及時溝通。對學生應一視同仁,不以成績的好壞來評價學生,建立起友好而相互信任的師生關系,這有利于我們教學工作的開展。通過及時有效的溝通,學生可以從教學中受益,而教師也可以從中認識自身的不足,做到教學相長,以便更有效地提高我們的教學水平。
四、善于使用語言技巧。教師要講好一門課,除了要有高度的熱情與責任感之外,還要有淵博的知識和一定的講課技巧。平時在課堂上要注意觀察學生的表情,以此來掌握學生的接受程度。此外,還可通過作業、答疑、小測驗,甚至可以跟同學聊天等各種渠道及時了解學生的疑惑,引入激發學生思考的問題,及時調整講課的進度,總結如何用最貼切的語言講述問題。教師講課的語言應清楚流暢、精練樸實、通俗易懂、幽默風趣,講課的語調要抑揚頓挫、繪聲繪色。對重點內容、應加重語氣,力求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否則語言平淡呆板,只能成為催眠曲,使學生昏昏欲睡。教師講課的語速要適中,要始終與學生的思維協調合拍。
【關鍵詞】腦癱兒童 非智力因素 引導式教育
引導式教育活動是促進腦癱兒童身心和諧發展的手段之一。也是培養兒童良好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渠道。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主要通過家庭、學校、社會、本人等幾方面的途徑。現在,我們主要探討,結合引導式教育培養腦癱兒童非智力的幾個途徑:
一、以環境促個性
1.創造優美的校園環境。校園的環境要統籌安排,精心設計和藝術布置。如,學校大門左右可以安排主題鮮明的裝飾畫,選擇“動物”、“鮮花”、“祖國風景”等。以怡靜、文明、奉獻、進取等圖案,使每個兒童得以接觸大自然,觀察大自然。
2.創造開放的教育環境。校園要促進兒童身體發展,又要使兒童心理素質健康地形成和發展,必須要有一個開放的教育環境,為兒童創設一寬松自由的環境,不斷激發兒童的內在動機和興趣,促使他們積極參與各種活動。如環保意識的培養可以引導兒童認識“地球”是什么?讓他們在感受環境之美的同時,認識植物,認識動物。
3.創造豐富多彩的活動環境。讓環境激勵兒童參加實踐,獲得經驗的學習是最有效的活動。校園的活動環境可以從多方面設計,如“交通警察”、“自選商場”的活動要求兒童充當角色,能培養兒童意志力和友好的態度。利用場地創設坐、躺、爬、滾、走等活動。創設人際交往,組織活動小組,開展互幫、互教、互學、互評等活動。開展活動的多樣化,使腦癱兒童在活動環境中獲得體能的鍛煉,同時也提高了心理素質,養成良好的非智力因素。
二、以整日流程訓練發展整體能力
1.培養有禮貌的行為。在全流程中貫徹講禮貌教育,從小教育兒童講禮貌,學會正確地與人交往,能為他們今后社會行為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2.培養堅強的意志,獨立的人格。在一日生活中孩子要克服自己的困難去完成各項活動,如吃飯、走路、坐立等,這促使兒童能夠習慣于從解決困難的過程中獲得心理上的滿足,從而形成不畏困難,勇于創造的獨立自立的人格。在實際工作上應注意從兒童日常生活的小事一點一滴做起并使其經常化、制度化,以養成堅強的意志,獨立的人格。
3.培養腦癱兒童的責任感。責任感是一種高尚的道德情感。它標志著一個人在道德修養上達到了很高的程度。根據兒童的能力,我們應該通過日常生活的小事,讓兒童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吃飯、穿脫鞋襪等,建立起自我負責的態度,逐漸培養兒童責任感的萌芽,養成一定的責任感。
4.培養腦癱兒童遵守集體規則。遵守整日流程的順序就是為了培養兒童遵守集體規則,遵守集體規則能有利于提高兒童控制、調節行為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質,為兒童將來入小學以及今后適應社會生活奠定基礎。
三、以游戲活動來健全人格
游戲是兒童的主要活動,是“兒童的第二生命”。兒童一天的生活幾乎大部分都在游戲之中度過。對于兒童來說,沒有游戲就是沒有真正的生活。因為游戲符合兒童的生理和心理特點,是兒童最喜愛,最容易接受的活動。兒童在游戲中做著力所能及的各種活動,表達著自己的興趣、愛好、愿望、和需要;抒發著喜、怒、哀、樂的情感。游戲不僅可以促進兒童身體的發育,智力的開發,還可以萌發愛的情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在游戲中兒童學著遵守規則;友好地與同伴合作;學著講禮貌,友善、地對待周圍的人和事;學著做完一件事再做一件事,鍛煉意志能力;學著動腦筋提高創造能力;學著參與各種活動,使性格開朗活潑。對于腦癱兒童來說,游戲顯得更為重要,要培養腦癱兒童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我們就必須做到寓教于游戲中。在游戲中培養非智力因素的內容主要包括:1.培養兒童意志。2.培養兒童的合作能力。3.塑造開朗性格。4.矯正兒童的自卑心理。5.養成兒童動腦的習慣。6.克服不良的行為。
四、以教師的言行來引導其就正糾偏
教師的言談舉止對孩子性格形成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如果教師對工作認真,謙虛、自信、樂觀、樸素、會影響腦癱兒童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如果教師對工作粗枝大葉,驕傲自大,兒童討厭,也容易形成不良的非智力因素。因此,教師在培養腦癱兒童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時,不僅要注意言傳還要特別注意身教,努力使自己成為腦癱兒童的榜樣。1.凡是要求兒童做到的,自己必須先做到;2.凡要激發兒童情感的,自己先動情;3.凡是要求兒童做的自己先做出榜樣。
一、新教育實驗研究下的素質教育
新教育實驗旨在幫助學生和教師過上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以教師的專業發展為起點,并以六大行動為途徑。朱永新教授在其著作中提到,雖然對素質教育沒有共同的論述,但是大家公認三個標準。標準之一是,素質教育要求面向全體的學生,相應地,新教育實驗提出了“為了一切的人”。標準之二是,素質教育是要求全面發展的教育,新教育實驗則倡導“為了人的一切”。標準之三是,素質教育是能夠持續發展的教育,即是終身教育,與此相應地,朱永新教授認為素質教育需要的就是扎實的行動。這里新教育實驗所倡導的“為了一切的人”和“為了人的一切”,有別于我們經常聽到和談到的三個為了,即“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為了一切學生”。我感受到的最突出的區別是主體的不同,一個是“人”,另一個是“學生”,這就充分體現了新教育實驗不僅關注學生的發展,同時關注教師的發展。新教育實驗努力建設這樣一種教育境界,成為“新教育共同體”的“精神家園”和協作成長的“理想村落”。只強調學生的發展是不夠的。新教育實驗希望喚起教師們教育的理想,教育的激情以及行動的自覺,教師的發展,其真正的價值和意義是學生的發展離不開教師的發展,教師的發展是促進學生的發展的必要條件。新教育實驗在未來的發展中的兩大愿景之一是,努力成為中國素質教育的一面旗幟。過去的素質教育怎么就走了彎路?是因為我們在對素質教育的理解上走了偏路和彎路,認為素質教育就是所謂的吹拉彈唱,是一種片面的特長教育。既而,新教育實驗對素質教育進行了嘗試和探索,認為人的最基本素質是人的精神成長,該人的精神成長是通過他的閱讀史實現的。再加上新教育實驗的價值取向是,只要行動,就會有收獲。因此,新教育實驗人認為素質教育應該從閱讀開始,素質教育的基礎工程應該是閱讀。素質教育離開了閱讀,就談不上素質教育。談到閱讀對人的影響,對一民族的影響總是繞不開,猶太民族與閱讀之間的事。我們可以看到猶太人在艱難的環境下仍然創造了很多的先進技術,并且在諾貝爾獎獲得者及世界富豪排行榜上占了相當大的比重。那么有統計顯示,猶太人每個人每年閱讀65本書,美國人則是45本書,而中國人呢?我們中國人只有5本書。既然應試教育給我們戴上了鐐銬,那么我們可以通過閱讀來跳出精彩的鐐銬舞。
二、我的素質教育觀
【論文摘要】如何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應成為當前教育研究的主題之一。本文認為博學型教師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關鍵因素,并在此基礎上引出博學型教師的培養問題,探討高師院校文化課程對培養博學型、復合型教師,以及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作用。
一、關于素質教育
1.素質教育的內涵。素質概念是來自生理學,是指有機體與生俱來的某些生理解剖特點,主要是神經系統,尤其是大腦以及感覺器官和運動器官的生理解剖特點。它們通過遺傳獲得,故又稱遺傳素質。素質是能力形成和發展的自然前提,在人的發展中起物質基礎和必要的條件的作用。[1]現在通常所說的素質,是社會學、教育學中的概念,是指公民或某種專門人才的基本品質,如國民素質、民族素質、干部素質、教師素質、作家素質等,這些都是個人在后天環境、教育影響下形成的。
綜合起來講,素質是指個人先天具有的生理、心理特點和后天通過環境、教育獲得的基本品質。先天獲得的遺傳素質是后天形成基本品質的物質前提,而后天的環境與教育則是先天遺傳素質能否發展的條件。
素質教育是以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為理論基礎,它是以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新型教育。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促進學生個性健康發展的教育。
2.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就是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使受教育者堅持學習科學文化與加強思想修養的統一,堅持學習書本知識與投身社會實踐的統一,堅持實現自身價值與服務祖國人民的統一,堅持樹立遠大理想與進行艱苦奮斗的統一。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就是堅持面向全體學生,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創造相應的條件,依法保障適齡兒童和青少年學生的基本權利,尊重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教育規律,使學生生動活潑、積極主動地得到發展。素質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學生樹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和民族精神,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養成良好的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
二、博學型教師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關鍵
素質教育自1992年實施以來,在理論上仍然存在概念模糊,比如最為關鍵的概念: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一般都認為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是相對立的。其實他們并不是相對立,而是一種包容,即應試教育包含于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是一種全面教育,應試教育是其中的一部分。很多人認為不搞應試教育,就簡單理解為要取消考試,這肯定是沒有弄懂素質教育的本質。
由于在概念上模糊不清,導致在實踐上出現“轟轟烈烈地喊素質教育,扎扎實實地抓應試教育”的矛盾現象。一方面學校要減輕學生負擔,取消一些考試,但我們的家長卻請家教,比以前更加重學生的負擔。再看看在“素質教育”成長的一代,他們的素質和能力不是在提高,而是在退步,特別在各種學習、生活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尤為明顯。
筆者認為,出現上述情況,固然有著太多的因素,但最根本的因素還是我們的一線教師。廣大一線教師大部分不是很理解素質教育,總是帶有抵觸情緒。所以在操作層面就很難真正貫徹素質教育的方針,其效果更是可想而知。有一部分一線教師盡管理解素質教育,但無法實施素質教育。換句話說,沒有能力來實施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是要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那么實施素質教育的教師要不要是全面發展的呢?這就值得教育研究者深思。
如果把素質教育單純理解為進行全面的教育,還是很難達到素質教育的最終目的。如果是這樣,其實是一種機械的全面發展。要達到素質教育的真正目的,還要我們的一線教師全面發展,能夠融會貫通。這里說的教師全面發展,并不是各領域都是精通,而是一專多才,是一種博學型人才。只有這樣的教師,才有可能真正實施素質教育,實現素質教育的最終目的。當前我們教師呈現專業性特點,而不是博學型特點。他們培養出來的學生,從實踐層面來說,遠沒有達到素質教育的目標。所以,博學型教師可能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一個出路。
三、博學型教師的培養
高師院校是培養教師的搖籃,要全面真正推進素質教育,還得從高師院校培養教師抓起。目前高師院校培養教師還是以專業性為主要特征,復合型、博學型不明顯。筆者所在的高師院校就沒有體現復合型、博學型特點,盡管學校也要求開設素質拓展選修課,但沒有真正落到實處,效果不明顯。原因可能有管理層面,可能更主要的是課程的設置和內容方面。
筆者認為高師院校在培養教師專業性方面已經取得很好的成效,應繼續保持并完善,但在培養教師的博學型、復合型方面應加強并突破。筆者認為,可以在教師素質拓展課尋找一個突破口,即開設文化課程來強化教師的博學型、復合型。
1.文化的概念。關于文化的理解,從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解釋,這樣的解釋可能有上百種。但大體歸納起來,文化是我們的一種生活方式。具體一點說,文化它涵蓋了生產方式、生活形態、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審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信仰等一整套觀念以及由這些觀念形成的一系列制度、規范等等。[2]
有更抽象的理解,文化就是一個把人變成人,化成人的動態過程。文化有時代性和民族性顯著特征。文化包含物質、制度、精神三個層面,其中精神層面是文化最核心的部分。物質層面變化最快、傳播最容易;制度層面最具權威性,能左右普通人的命運;精神層面變化最慢,也是最痛苦的。文化包含傳統,對于傳統,我們不能割裂,而要慢慢轉化,轉化為適合時展的需求。
2.文化課程的涵義。根據文化的理解,文化課程就是要把文化的精華,不論是古代遺留下的優良傳統,還是現當代形成的各種觀念、制度、物質文化;不論是主流文化,還是次文化,尤其是民族文化、鄉土文化,以教材、文本的形式確定下來,供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內容。這種課程包含三個層次:
一是思想文化,主要是歷史上名人、偉人的思想和思維,通過典籍來體現。
二是制度文化,主要是歷史形成的主要傳統和道德規范。
三是物質文化,主要是文化載體來體現,主要是建筑、園林、繪畫、雕刻、陶瓷等文化形態。
這三個層次綜合起來可以說是微型百科式,對學習者來說的確有一定的吸引力和較大的興趣,對于學生的博學型、復合型無疑有較大的促進作用。
3.文化課程的開發、建設及管理。當前我國課程結構和管理分為三個部分: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和三級管理模式。現在大力推進課程改革,其中一條就是縮小國家課程的比例,加大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比例。文化課程的開發、建設屬于地方課程或校本課程建設范疇,主要以地方和學校為主。
文化課程由于其內容博眾型,在文化課程開發、建設上難度較大,是一個較大的系統工程。但在文化課程開發、建設方面已有成功的范例,即以文化人類學為理論基礎,以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為理念來開展文化課程的建設。比如,中央民族大學滕星教授主持的“中國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文化類型與初中地方性校本課程建構”和“中國鄉土教材收藏與研究”兩個研究項目就可以借鑒。[3]高師院校文化課程同樣可以以滕星教授的方式或模式來建設。一方面通過文獻法,根據英國哲學家、教育學家斯賓塞的“什么知識最有價值”原則把對學生最能產生影響共鳴的高師院校所在地方文化精華梳理出來。另一方面通過調查法,深入地方一線,收集、了解更多的地方文化精髓。比如民族風情、民族心理特征、民族生活習性、民族遺產等。在收集、了解的基礎上按文化課程三層次分類整理成文本教材。
就文化課程的管理而言,筆者認為,高師院校應把它作為公共必修課,而且要求達到優良以上。學校要開展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一方面讓學生了解、吸收文化經典,另一方面又要讓學生有條件的體驗、思考文化給我們的影響。
總體而言,文化課程的開發、建設是一個較大的復雜系統工程,需要較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以上只是非常簡單的論述,具體操作恐怕要把它當作規劃項目來做。至于文化課程對培養教師的博學型、復合型還有待于實施后來檢驗,對于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作用,要等博學型、復合型教師出現后來驗證。相信有好的效果。可以在一所高師院校搞搞試點,如果收效良好,可以全面推廣,以后就形成一個教師教育培養模式。
參考文獻:
[1]王愛青.素質教育何去何從[j].山東教育,20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