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如何發展農村經濟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農村信用社;農村經濟;推動;發展
一、農村信用社對農村經濟發展的作用
農村信用社是為促進農村發展而設立的金融機構,因此農信社的經營活動要以幫助農民提高生活水平、支持農業發展為宗旨,從而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村信用社對農村經濟的推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第一,農村信用社有助于農民擴大農業生產規模,為農民自主創業提供資金支持。農信社的服務對象主要是農民,農民從農信社貸款不僅手續簡單,而且貸款門檻低,需要貸款的農民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拿到貸款,為農民提供了方便。第二,農村信用社通過貸款給農民,優化了資金結構。農村信用社的資金主要用于貸款,通過收取利息盈利,以往農信社的資金沒有借貸出去,造成資金的利用率不高。農信社把資金貸給農民,既充分利用了資金,又為農民提供了幫助,促進了農業發展,進而帶動了農村的經濟。第三,農民利用貸款對農村各項設施進行改善,為農業發展提供了較好的環境基礎。比如,農村的灌溉設施對農田的意義重大,交通設施對農村與外界的交流有重要作用,這些設施的完善需要貸款支持。修繕各項設施既方便了農民的日常生活,又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更好的環境。第四,農村信用社貸款利率較低。民間借貸的缺點是利率高,貸款人難以背負高利息,而且容易發生借貸糾紛,不利于農村的和諧建設。從信用社貸款利率低,而且手續簡便,這也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二、農村信用社支持農村經濟發展的策略
1.深化農村信用社產權制度改革,改進農村金融服務
信用社要對產權制度進行改革優化,明確產權歸屬。為貫徹“三農”政策,有必要對信用社的產權制度進行改革,以進一步體現信用社的支農本色。同時通過改革,劃分產權歸屬,加強信用社的管理和監督,提高業務水平,能更好地為農民服務。另外,明晰產權可以對信用社的經營起到激勵作用,改進企業管理模式,有利于對風險的預防和規避。信用社在產權制度改革中,要顧全大局,堅持逐漸過渡、穩中求進、因地制宜。我國的現實情況是各農村地區發展不平衡,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很大,自然環境、氣候水文等自然條件也不相同,導致各地區信用社的效益也有高低之分,因此在改革產權制度時要考慮各地的不同情況。每個信用社要根據各自的自身條件、當地的經濟水平、企業管理理念采取不同的產權關系,對經濟發展較好的地區,可以把信用社改革為股份制企業;對經濟相對落后的地區,不宜采用股份制,可以把信用社改革為更適合當地經濟的股份合作制企業;對經濟發展適中的地區,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產權制度。
2.農村信用社需要創新業務品種,多層次服務“三農”
農村信用社的宗旨是服務農民,支持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其業務范圍主要是為農民提供貸款、理財等服務,可以說信用社是農村經濟的主要推動力。一要堅持信用社扶持農村的宗旨,通過加大基層網點的覆蓋率,提供多品種的服務,提升服務質量,吸引農民通過信用社融資、貸款,為需要貸款的農民提供貸款,為需要存款的農民創收,加快農村資本的流通,以達到幫助農民,為信用社增加效益,發展農村經濟的目的。信用社是農民自己的銀行,只有逐步完善信用社的金融服務才能使農民和信用社雙方都得到發展。二要提高信用社的信用度,使農民真正從信用社得到實惠。構建良好的信用度是金融機構發展的關鍵,縣鄉級政府要明確信用社的具體負責人,并鼓勵村干部發揮宣傳、帶頭作用,為信用社信用度的構建工作打好群眾基礎。信用社只有提高信用度才能吸引更多的農民,切實起到扶農助農的作用。三要在信貸業務中建立客戶經理制度,信貸業務是信用社的主要業務,需要一批專業的金融人才來管理,同時客戶經理也可以為農民解答疑問,提供咨詢服務,為農民推薦更優惠的服務品種,并給農民介紹國家最新的貸款政策和各種信息。客戶經理不僅能推銷信用社的信貸業務,又能為農民選擇最實惠的服務。
3.堅持以農為本,提升農業產業化升級
新時期農村建設的新要求是發展生產力,改善農民生活,實施民主管理,信用社在新農村建設中應發揮如下作用:一要為農業發展提供資金支持,比如農產品品種的升級、收割設施的購置等,提高農民、政府和信用社的收益。二要支持農村開拓休閑產業,利用農村獨特的環境優勢和原生態生活方式,賦予農村的各項資源以商業價值。比如“農家樂”產業可以讓人體驗鄉村生活,農村觀光產業可以讓人體驗種植的樂趣,這些產業發展都需要信用社的支持。三要大力支持農村養殖業的發展,養殖業從生產到加工再到銷售,都離不開資金的支持,大規模的養殖業不僅能給農民創收,還能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推動當地產業結構的調整。四要支持改善農民的生活環境,疏通道路交通,完善灌溉設施,改進電路設施,從而提升農民的生活質量。
三、結論
可見,農村信用社對于農村經濟的發展是不可缺少的,不僅可以為農民解決資金困難,改善農民的居住環境,而且可以促進農村地區的經濟繁榮,優化當地的產業結構。信用社只有通過完善產權制度,提供多種類的業務,促進農村產業的多樣化,才能更好地提升農村經濟。
參考文獻:
一、農村金融與農村經濟協調發展的理論概述
農村金融發展的目標在于促進農村經濟發展。中國農村經濟對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始終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于是促進農村金融與農村經濟的協調發展,是當務之急。農村金融的驅動,是實現農村經濟發展的關鍵。
1、金融與經濟關系理論
金融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是雙重的。根據馬克思的理論邏輯,商品經濟不僅決定了以貨幣、信用和銀行制度為特征的“金融”產生,而且還可以決定其規模、結構和發展速度。在貨幣方面,馬克思認為貨幣通過商品價值、商品交換、流通要素和資本運作反作用于經濟。它既能極大支持經濟發展,又使客觀存在的金融風險演變成金融危機破壞經濟發展的可能性和嚴重性加大。
2、農村金融對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現代化大農業是高度產業化的社會化生產,農業企業化的經營對資本的需求量大,融資形式多樣化,新的農業技術研制和推廣也要借助金融的力量。同時農業再生產過程中的季節性、周期性閑置資金,農村社會的各種游資也需要金融機構吸納形成資本,推動農業經濟不斷成長和農村經濟增長。金融介入農業及農村經濟不僅起到融通資金的媒介作用,還發揮了經濟調節的職能。
三、促進農村金融與農村經濟協調發展的建議
要實現農村金融與農村經濟的協調發展,必須全面推進城鄉協調發展戰略。將農村金融的功能定位在對分工的促進與農村產業的深化上,走工農協調、城鄉互動發展之路。
信用合作社要加大了對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針對中小企業貸款難等問題,對癥下藥,建立預警機制。積極調整和優化信貸結構,突出信貸支持重點,對不同類型中小企業采取不同的融資扶持策略。
1、改進信貸管理制度,健全貸款營銷激勵與約束機制。信用社要制定科學的、切合實際的中小企業信用評級制度,客觀評定中小企業的信用等級,合理確定中小企業的授信額度。要逐步建立和推廣貸款辦理時限制度,簡化審批程序,提高信貸審批效率。信用社在完善不良貸款責任追究制度的同時,要建立信貸營銷激勵機制。要科學合理地制定信貸人員發放、回收貸款的綜合考核辦法,客觀公正地評價信貸人員的工作業績。對積極開拓中小企業信貸業務且成效顯著的信貸人員,要給予與之相應的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充分調動和保護信貸人員主動拓展信貸業務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導信用社積極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基層央行要加大窗口指導力度,疏通貨幣政策傳播渠道,引導信用社不斷調整信貸結構,優化信貸存量和結構。在保證信貸資產質量和效益的前提下,擴大和增強基層信用社信貸支持力度,加大信貸營銷力度,實現經濟金融良性互動,在堅持信貸原則前提下,不惜貸、不懼貸,主動增加有效信貸投入,增強信用社風險防范意識,努力盤活不良資產,降低不良資產比例。
3、改進金融服務,提高服務水平。要發揮點多面廣、信息靈通的優勢,在結算、匯兌及財務管理、咨詢評估、理財等方面為中小企業提供全方位、高效率的服務,幫助中小企業搞好市場分析,了解金融政策,提高經營決策水平。要支持中小企業發展涉外業務,減輕企業負擔。要積極推進城市信用社的改革和發展,制定政策措施,支持地方信用社擴大規模,增強資金實力。要鼓勵中小企業通過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改造吸引民間資金;要加快風險投資體系建設,鼓勵和培育優秀的中小企業上市融資。
4、以服務中小企業發展為動力,創新信貸支持手段。要根據中小企業生產經營特點,積極開發“量身定做”的新的貸款品種。對產品有市場、有效益、有信用、還貸有保障的優質中小企業允許辦理“借新還舊”。積極探索采用企業股權、出口退稅稅單、應收賬款等多種抵押方式,解決中小企業抵押資產不足的問題,以適應中小企業貸款需求數量少、次數多的特點。允許中小企業比較活躍地區的農村信用社在滿足農戶小額農貸需求的前提下,適當集中資金,積極扶持縣域中小企業的發展。
關鍵詞:經濟發展;基礎教育;發展變化;挑戰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2)17-208-01
農村是整個社會發展的有機組成部分。然而,從世界范圍來看,農村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水平普遍落后于城市。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農村基礎教育水平的低下所導致的農村整體人口素質的低下是造成這一現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影響農村基礎教育質量的因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課程,它是整個教育系統運行的軟件。當今世界各國在構筑適應21世紀發展方式時,無不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作為奠基工程,紛紛由政府成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專門機構,并立專項、撥專款予以經常性的關注。
眾所周知,提起農村基礎教育我們的第一印象是經費投入的嚴重不足,簡陋的校舍,設施設備的老年化,師資的短缺,家庭教育的缺失等。但隨著國家經濟戰略的轉移,各項政策的實施,使得經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給我們基礎教育帶來了強有力的機遇與挑戰。目前農村的教育狀況已經成為制約農村教育、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而課程問題在其中逾加突出。只有進行全面、系統的課程改革,才能使農村教育走上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培養“學會生存”的一代跨世紀人才的軌道。建立社會與經濟的密切關系,發現一種適合于它的環境的教育體系。
一、經濟發展讓農村基礎教育發生變化
1、教育條件的變化
教育發展要有物質條件作為基礎,如:硬件條件、試驗條件、器材經費、校園的基礎設施的建設等。經濟發展使我們農村校園擁有了更好的師資配備,美麗的校園,舒適的教室,寬闊的塑膠操場,干凈衛生的學生食堂,還擁有了現代化的教學設施設備,各種教育功能室。(微機室、科學實驗室、音樂美術室、心理咨詢室、圖書閱覽室等)這些都是以前農村基礎教育不敢奢望的教育條件,而如今成為了現實。
2、接受教育人群的變化
隨著經濟發展我們農村教育從單一的只是面對農村娃娃,如今呈現出多元化的局面,城鄉一體化融合,各大企業的遷入并新建帶來了許多流動的受教育者。他們來至不同的地域,有著不同的受教育經歷和學習的習慣。在這樣的帶動中我們農村教育面對的人群更為多樣性,開展教育工作有了更大的難度。
3、人民群眾對待教育意識的變化
經濟發展讓外出打工的農村人員相繼回到了孩子身邊,留守兒童,貧困兒童問題得到了改善,人們對待教育的意識得到巨大轉變。過去時時刻刻都在忙于生計的他們,對于教育力不從心,甚至有些人有“讀書無用論”思想。如今在有了一定的物質基礎條件之后,他們開始重視對下一代的培養,對知識和文化的追求有了進一步的提升。
二、經濟發展讓農村基礎教育面臨巨大挑戰
1、教育投入加大帶來的挑戰
經濟發展提高了農村教師的待遇,相關政策的實施縮小了城鄉教師以及與公務員的差距,先進的設施設備大量投入使用,同時學校的建設更適應現代社會中教育的要求。在這樣的大好形勢下如何利用好這些有利條件是我們急需解決的一大難題,應當優化學校人事管理,加速實施“全員聘任,平等競爭,定編定崗,擇優聘才,淘汰轉崗優化組織,強化培訓,科學考核,合同管理”的人事改革。繼續優化科學管理與規范管理,剛性與彈性管理,激勵管理與懲罰管理的綜合化、系統化的學校管理運行機制。
2、教師隊伍建設的挑戰
農村基礎教育存在專業教師不足、教師素質不夠高等相關問題。要適應新環境下的學校建設,應組織教師認真學習各項規則制度,抓管理、促教研,努力實現教育理念、教師角色、教育能力、教育評價的全面轉變。學校還應該多組織教師積極參加各類培訓班及教育研討活動,讓培訓與教育相結合,使教師繼續教育能落到實處。
3、學校與家長、社會等諸多因素存在的挑戰
長期以來農村父母大多在家庭教育管理上或嬌寵,過分放任自流,或嚴厲有余,方法不得當,使得孩子身心造成不良影響,給學校教育增添了不少障礙。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增強了家長對孩子的培養意識。學校應利用好家庭這一教育資源,多與家長、社區聯系溝通做好宣傳工作取得家長的支持和配合。舉行家長開放日,邀請家長走進課堂,了解孩子學習情況,通過溝通互相了解在理解中促進學生的和諧發展。
總之,隨著經濟不斷的發展,條件的不斷改變,農村教師們應安心穩定、積極樂觀健康的擔任教學工作,認真學習提高自身素養,提高教育管理專業化水平,為學校與學生、家長、社會的和諧發展發揮好橋梁作用。
參考文獻
[1] 張春香,董鵬,潘軍,我國農村基礎教育問題和對策[J].文教資料,2008年32期.
農村經濟的發展情況是我國市場環境、社會經濟條件及國家的經濟政策方針等宏觀的晴雨表。農村經濟發展通常是以國家經濟的戰略方針為指導,同時結合當地的社會經濟條件及市場環境等,以此為依據來確定未來農村經濟發展目標的。工業化背景下,我們要想保證中國經濟的穩步快速發展,就需要不斷實現農業生產的轉型,從而促進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
2工業化背景下我國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雖然當前中國的經濟得到了迅猛發展,但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經濟并沒有跟上發展的步伐,在發展的過程中還存在相當多的問題,如果不能找出目前存在的問題,必然會影響農村經濟的快速、健康、穩步的發展。
2.1基層領導沒有對發展農村經濟引起足夠的重視
部分基層領導的文化素質比較低,對上級的規章制度沒有很好地執行,更沒有從思想上引起足夠的重視。村領導往往不能建立起市場化的運作模式,不能通過工業化的生產方式來改造傳統農業。農業項目需要較長時間的投資,但農業項目收益率相對較低,很多銀行不愿意提供貸款,而政府又不能提供有效的政策服務,造成了農村經濟發展滯后。
2.2農村集體經濟薄弱
目前在我國還存在相當大一部分的集體經濟,如何發展集體經濟,對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至關重要。但是當前作為農村經濟管理的基層人員,由于其自身素質不高,知識結構比較單一,受其思維和思想的限制,這些基層人員往往不能適應新時期經濟發展對農村經濟管理的要求。此外農村集體經濟管理的體制也不健全,不能夠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這就導致了農村集體經濟薄弱,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2.3農產品質量不能保證
在中國市場經濟飛速發展的大環境下,農村經濟也呈現出了較快的發展趨勢,農產品的產量也在逐年上升,但受農業技術的限制,當前我國的農產品質量仍然很低,有時由于種植不合理,還會出現農產品大量積壓的現象,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3工業化背景下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對策
新型工業化將推動傳統農業的發展,將通過信息化帶來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契機,針對當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問題,本文提出了適合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對策,以期能夠及時地解決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平衡、不協調的問題,從而推動農村經濟高水平地發展。
3.1使基層領導重視發展農村經濟
要想發展農村經濟就必須從基層領導抓起,讓他們從思想和行動上都引起足夠的重視。市、鎮兩級政府應當對農村的經濟發展工作進行統一部署,實行規范化管理。同時還要定期地對相關人員進行專業培訓,讓村干部進行調研并撰寫農村經濟發展調研報告,對農村經濟的發展有一個清楚的認識,從宏觀上把握農村經濟發展的方向。與此同時還應該充分地發揮村民的民主監督作用,使農村經濟發展的相關政策能夠落到實處。
3.2加大對農村經濟的投入
加快新農村建設,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經濟是當務之急,資金是農村建設一個重要的制約因素,因此我們應當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對農村經濟的投入力度。一方面,政府部門應當對發展農村經濟給予優惠的政策,對農業項目或農產品加工減免稅率,同時也要采取強制措施使農村信貸投入有保障;另一方面,要加大對農村商貿和農產品加工業的投入,通過多種渠道提高農產品價格,最大可能地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從而促使農村經濟快速、穩定、健康的發展。
3.3完善農村經濟管理體制
新農村的經濟發展必須有科學合理的統籌規劃,一個完善的、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的農村經濟管理體制,可以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有力保障。為了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求,必須轉變農業發展的理念,調整農村經濟結構,充分利用農村現有的優勢資源,將農村剩余勞動力合理轉移,利用農業科技實現農業的現代化發展,科學帶領農民致富。
3.4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
目前很多農村為了適應市場的需求,已經開始轉變個體經營為規模性經營,通過農業產品的深加工來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特別是打造“農產品的龍頭企業”對整個農村經濟的發展都起帶頭作用。目前實現農村的產業化經營有多種方式,包括加工業、手工業及農產品的等。農村的剩余勞動力增多也在一定程度上為發展小型手工業提供了優勢,農村的手工業順應經濟發展的要求而在農村得到了迅速規模化發展。除此之外,農民專業合作社也加快了龍頭企業的經濟發展,也成為農村經濟發展壯大的一個重要途徑。3.5加大農業科技的應用農村經濟的發展離不開發展現代農業,農業科技成果可以轉化為農業生產力,隨著農業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研發了一些新的農業技術、農業產品,一些學術成果也實現了轉化。
4結語
關鍵字:農村;集體經濟;三資管理
前言:所謂的農村集體經濟中的“三資”所指的是農村集體資產、資源、資金這三項,三資管理是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和農民致富的物質保障和基礎,三資管理問題切實關系到廣大農民朋友的實際利益,從而受到了廣大人民的關注,加強三資管理對構建新型農業經濟體系和完善城鎮化健康發展體制機制有一定深遠的意義。但是在實際管理工作中,仍然有不少的問題出現,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速度,遏制了農村的現代化建設速度,所以,改善農村集體經濟的三資管理是刻不容緩的。
1當前農村集體經濟三資管理的狀況
隨著時代的發展,國家經濟的轉型,對農村經濟的建設有了更加嚴苛的要求,從而三資管理的經濟價值與政治價值也越來越高,雖然各地都立足于實際采取有效的方式管理著農村的三資,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逐漸有越來越多的管理問題出現,影響著農村經濟的發展。
1.1管理制度不完善
眾所周知,一個實際有效的管理制度能在一定程度降低管理的難度,增加管理效率,但是在我國一些偏遠地區,由于各種原因,導致當地的管理人員并沒有制定相應的三資管理制度,造成三資管理十分混亂,在一定程度上致使了當地居民的生活得不到改善。而對于已經建立管理制度的地區,由于當時的環境因素導致管理制度多數都十分粗糙,對于資金,資產等的管理十分不完善,而隨著國家經濟體系逐漸健全,舊有的管理制度不足以滿足當前飛速發展的社會,從而暴露出各種問題,再加上管理三資方面的工作人員并不具備專業的知識素養和職業道德素質,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如今農村的三資管理缺乏章法的主要原因。而由于管理制度不完善,在實際工作時,數據十分混亂,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農村負責人對集體經濟中的三資管理難度,對整體的發展十分不利。
1.2重視度不夠
由于思想的束縛,導致農村相關的三資管理人員對工作內容不了解,從而導致多數人不能正確對待三資管理,沒有認識到三資管理對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仍舊停留在就有的思想,認為三資管理僅僅是算算賬,管理一下集體公有的資產,沒有注意到三資管理的深層次含義,這就導致工作人員在實際工作中,敷衍了事,賬目時常錯亂,而且對于土地資源歸屬權問題沒有一個明確的記載,這就會導致一些不必要的爭端發生,從而影響農村的整體和諧性,對農村的發展十分不利。
2改善農村集體經濟的三資管理現狀
2.1完善管理制度
為了能盡快的改善農村三資管理的現狀,更快更好的發展農村經濟,完善現有的三資管理制度是十分必要的。俗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制定一個切實有效的管理制度對于農村經濟的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所以各地應該盡快建立起適合當地地區的三資管理制度,掃除舊有制度的盲點,加強對集體資產的管理。并且加強對農村集體經濟的三資清查工作,爭取做到不漏,數據真實,并且建立相應的后續的監督管理制度,建立相應的獎懲制度,這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具有預防某些人挪用公款私用,還要明確每一份集體資產的用途,規范每一筆三資交易,并且管理負責人應該定時的走訪地區、抽查賬簿等進行核對,最大程度做好“三資”民主化建設――是在農村集體經濟各項事務中,按照民主管理的原則,嚴格執行民主議事規則、民主管理權限等民主管理各項規定,最大程度的做到三資管理透明化。完善農村三資管理制度更能加快建設農村的經濟制度體系,保障農民的利益。
2.2提高重視度
為了能更好的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對農村經濟發展的新標準,農村相關的領導干部必須加強對農村三資管理的認知度,并能提高對三資管理的重視度,改變舊有的思想觀念,督促當地工作人員能認真的對待自己所屬的工作,深度挖掘工作內容的含義,并且教育當地村民,使其明確三資管理對農村發展的重要性和對提高經濟效益的幫助。只有當地村民及相應的管理階層能了解三資管理的重要性,才能最大程度上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當前三資管理的現狀,從而突破當前農村在經濟發展中所遇到瓶頸。
3加強農村三資管理的重要性
為了更好地發展農村經濟,更快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加強農村三資管理是十分必要的。三資管理不僅是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和農民致富的物質保障和基礎,更關系著農村集體經濟制度建設的發展和完善,更極大程度的保障了農民的收益和權力,為市場經濟增添活力,也對農村的民主和諧氣氛有一定的幫助,更是密切黨群關系和黨風廉政建設的推動力量,所以說,加強農村的三資管理對農村的整體發展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
結語:綜上所述,隨著經濟發展速度逐漸加快,想要國家抓住機遇繼續高速的發展經濟,就必須打下一個堅實的經濟基礎,而這就需要農村的經濟發展進入一個良性的循環,因此,對與三資管理必需加大力度,雖然管理好三資是一件十分任重道遠的任務,但是只要完善現有的管理制度,提高重視度,就一定能實現目標,從而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并促進農村集體的和諧,為構建和諧射虎做出一定的貢獻。
參考文獻
關鍵詞:農村 經濟 發展 思路 對策
當前,發展農村經濟是中央最關心、最迫切要解決的問題。由于城鄉人口的比例失調,農民整體素質偏低,高成本、低產出的傳統農業模式,小生產與大市場的不適應,使得農村人均收入總是上不去,GDP值也低。在新形勢下,如何利用有限的土地資源,發展農村經濟,就此問題,結合本地實際情況進行探討。
一、大力發展農村生產力,提高農業經濟收入
針對制約農村生產力發展的突出問題,抓住關鍵環節,采取綜合措施,迫切需要加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建設、農業科技進步、基礎設施建設與轉變增長方式。
1.要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步伐,提高農村經濟組織化程度
優化糧食生產結構,糧食生產要以增收為目的,要以生產質量高、增加值多的農產品為主,要積極發展糧食產品的深加工,把粗放生產經營模式轉變為集約生產經營模式,提高糧食生產的綜合效益。
2.要用現代工業的理念謀劃農業發展
用現代工業部門提供的物質技術條件裝備農業,全面實現農業生產機械化,徹底改變以人力為主的農業耕作方式。
3.要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畜牧業、林果業、水產業和蔬菜業,優化農產品品質結構,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和市場競爭力
優化農業區域布局,為了避免地區之間產業過度雷同,實現規模經營,形成區域整體優勢。
二、 扭轉農民增收緩慢局面的方法
1.必須實施規模經營
土地是農民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載體。要實施規模經營必須盤活土地資源,既要穩定土地承包關系,嚴格執行土地承包期延長30年不變的政策,又要建立合理的流轉機制,將耕地、山場的經營權通過轉包、拍賣、入股等形式逐步向大戶、向能人集中,實現土地資源的高效配置。
市場農業、現代農業發展的客觀要求就是要實行產業化、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在市場經濟環境下,一定程度上可以說規模就是市場,規模就是效益。只有形成了規模生產,實現了產品的批量上市,才能降低農產品交易的市場風險和交易成本,確保生產效益。現階段的家庭承包經營,對實施規模化經營雖然有一定制約,但規模經營并非無路可走,無章可循。只要通過一定途徑和方式組織千家萬戶統一發展某一項產業就可以形成區域性的規模發展。要實現農戶家庭經營基礎上的骨干產業規模經營,逐步走上主導產業的小型大規模發展之路,我認為主要有三條途徑:一是通過示范樣板的輻射帶動形成規模化生產;二是通過龍頭企業發展帶動產業規模經營;三是通過能人帶動形成規模化擴張。
2.必須主攻精品名牌
現階段的農產品市場已全面實現了由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的轉變,而生產的目的也由解決溫飽轉向了增收致富。不論是傳統農產品生產,還是高效經濟作物種植,都存在著市場營銷的問題,在什么都有、什么都多的市場環境中,要實現農產品的有效銷售,就必須主攻精品名牌,靠品牌效應占領市場,解決賣難現象,可以就品牌就是市場。主攻精品名牌應從四個方面入手:一是攻特色。創精品名牌必須突出自己的特色項目、特色產品,靠多數地方不具備的優勢出奇制勝。二是攻管理。獲取名牌后最重要的是配套各項管理措施,防止假冒產品充斥市場而砸牌。三是攻宣傳。“好酒也怕巷子深”,在千方百計攻市場的同時,要加大宣傳攻勢。四是攻批量。創精品名牌的最終目的是要搶占市場先機,實現順利銷售,從而獲取較高的效益。因此,必須組織批量生產,形成批量上市,消除有品牌無產品、有產品無批量現象。
3.必須發展龍頭企業
現階段農村經濟發展的突出矛盾就是千家萬戶分散經營與瞬息萬變大市場之間的矛盾,由于農產品生產與市場之間缺乏必要的聯接紐帶,分散生產和銷售,很難形成規模和優勢,即便是形成了規模生產,也會因為分散銷售搶市場而出現互相壓價、相互殘殺的現象,加大了農產品交易的市場風險和交易成本。要確保農業產業的健康發展,就必須突破性發展產業龍頭企業,靠龍頭將農戶的分散經營與大市場有效連接起來,形成產供銷、貿工農一體化經營格局。發展龍頭企業:一是要走出政論辦企業、管企業的誤區。本著誰有能力誰牽頭,誰先發展扶持誰的原則,按市場經濟規律組建龍頭企業,不能搞“拉郎配”和過多的行政干預。二是要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龍頭企業的發展經營必須兼顧公司、農戶等多方利益,防止出現一味追求公司利益而損壞農民利益的現象,只有真正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均沾的共同體,才能切實起到產業發展的龍頭帶動作用。三是要為龍頭企業的發展出臺優惠政策,創造寬松的環境。
三、加快勞動力轉移,擴大農民就業范圍
1.發展教育和培訓事業是促進勞動力有序流動、解決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問題治本之策
農村人口和勞動力素質的高低,直接關系著農村經濟的發展,關系著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規模和速度。因此,從近期看,只有針對勞動力不同的文化水平、分層次、分對象、分渠道地進行專業技能培訓,提高農村勞動力在統一的勞動力市場中的競爭能力,才能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的轉移。從長遠看,要大力發展農村教育事業,把青少年作為最主要的教育目標。
2.支持農民創業
就業是民生之本,創業是就業之源。要學習浙江致富農民的最大經驗“百萬農民創業,帶動千萬農民就業”,使農民普遍得實惠,長期得利益。目前,最有活力的中小企業是民營企業和“個私”經濟,而農民創業就是其中的一支重要生力軍。
3.要加快城市進程
經濟發展水平是影響一個地區勞動力轉移速度的決定因素。經濟持續較快發展意味著就業空間擴大,農民外出務工機會也多。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從根本上說,是要通過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加快新型工業化進程,保持經濟持續、健康、較快發展。近年來隨著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經濟發達地區、大勞動力密集型工廠搬至或設分廠于生產成本低、交通日益通達的不發達地區和小城市,產業和資本出現了加快轉移的趨勢,這種梯度轉移對加快欠發達地區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發揮了顯著作用。為此,我們也要不失時機地順應這種趨勢,大力促進產業和資本的梯度轉移。
4.轉移方式要多樣化
針對目前各地在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中普遍重于勞務輸出的傾向,在勞動力轉移方式上要因地制宜,堅持多樣性,要堅持內部與外部、異地與就地、境內與境外相結合,職業轉移與身份轉移結合,就業與創業并重。
四、必須走發展減負之路
農民是農村經濟的主體,農民積極性的高低直接關系到農村穩定和經濟發展。而影響農民積極性的關鍵因素之一就是負擔的輕重。必須從實際情況出發,探索減負新途徑,走發展減負之路。盡快地將農村費改稅工作由點到面全面攤開,用稅、費的法制化、規范化杜絕亂收費行為給農民帶來的額外負擔,為切實增加農民收入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在引導農戶大力調整產業結構,提高種植資產,增加農民收入的同時,要把發展鄉鎮企業作為重中之重。通過企業發展,一方面有效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實現農民變農工,增加非農收入;另一方面壯大集體實力,變農民上交為集體上效,徹底減負。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要發展農村經濟,建設全面小康社會,必須大力發展農村生產力,加快勞動力轉移,擴大農民就業范圍,以拓寬農民收入渠道;要統籌城鄉發展,以農民富裕化與現代化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建立優勢互補、協調統一的城鄉關系,形成以城帶鄉、以工帶農、以農穩城、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格局。
參考文獻
關鍵詞:現代農村;經濟管理;核心內容
在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工業生產逐漸實現了機器化發展,在這種情況下,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明顯的提高,同時人們的意識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城市人口對優質的生活進行享受的時候,人們對農村的發展現況也提出了要求,對農村發展更加重視。城市在不斷發展過程中需要農村發展來作為保障,因此,要想更好的發展農村經濟一定要對農村、農業和農民進行進行解決,這樣才能更好的發展農村經濟,同時在經濟管理過程中才能更好對核心內容進行掌握。農村經濟管理體制是限制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要想更快的發展農村經濟,一定要對存在的問題進行解決,這樣才能更好的促進農村經濟得到發展。
1 農村經濟管理的內涵
農村經濟管理是指在特有的經濟社會條件下,利用市場環境,根據國家的經濟方針來對農村的經濟發展進行宏觀管理的活動。農村經濟管理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的發展農村經濟,在保證農業生產的前提下,保證更好的對消費過程進行調配,這樣能夠實現對農村經濟的管理。農村經濟管理是在國家政策指導下實現的,在進行經濟管理過程中要能夠對本地區的經濟優勢進行發揮,同時要制定相應的發展計劃,按照計劃對管理的過程進行必要的調控。
2 農村經濟管理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現在,人們對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是非常重視的,因此,如何建設更好的新農村成為了國家發展過程中要解決的重要問題,同時也成為了農村發展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農村經濟在發展過程中要做好必要的管理工作,這樣能夠更好的對農村經濟管理中出現的問題進行解決,同時也能更好的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2.1 農村經濟管理現狀
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農村經濟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國家經濟發展過程中非常重視的內容。國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出臺了很多有利于農業發展的政策,將這些政策落實到實處,能夠更好的保證農村經濟得到發展。農村經濟管理的目的就是要更好的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同時要對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解決,這樣才能提高農村的物質生產水平,同時也能提高生產效率,采取更加有效的管理方式對農村經濟進行管理,農村經濟管理的現況是存在著很多的問題的,現在,農村經濟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經濟發展不協調的情況,同時也出現了極其不平衡的情況,這樣就使得農村經濟管理中存在著很多的問題,例如農村經濟管理干部隊伍素質過低的情況,農村市場競爭意識不強等問題。
2.2 農村經濟管理中存在問題
農村經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是非常多的,其中,農村經濟管理者在專業素質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問題,通常農村經濟管理者就是當地的農民,這樣會導致農村經濟管理中出現兩種非常不同的情況,一種是當地的農民作為管理者能夠更好對當地的資源進行利用,但是這些人員在知識方面也是存在一定的限制的,在解決問題的時候非常容易出現無法公正的情況。為了更好的對出現的問題進行解決,在管理隊伍方面進行必要的改進是非常重要的,擁有更多的專業管理人員能夠更好的解決在人力資源環境中出現的問題,同時也能更好的對國家的相關政策進行實施。
農業在發展過程中經常會出現農村經濟發展緩慢的情況,雖然國家對三農問題是非常重視的,但是,在發展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對出現的問題進行解決才能更好的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其中最嚴重的問題就是國家政策和農村經濟發展出現了政策不匹配的情況,導致很多的政策在實施過程中要解決的問題非常多。國家在對農村經濟進行發展的時候還停留在財政補貼方面,這樣就使得農村經濟在發展過程中并沒有很好的政策,導致農村經濟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了無法落實的情況。農民在市場競爭方面意識是比較差的,主要是因為,市場經濟在發展過程中非常迅速,這樣就使得社會生活中很多的方面都發生了變化,但是,在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著相對滯后的情況,這樣就使得,農村經濟在發展過程中對競爭的理解存在著一定的問題。
3 現代農村經濟管理的核心內容
3.1 制定完善適應農村的法律法規
我國實行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治國方略。在農村問題的解決上除了要以德治國更重要的是要依法治國,完善法律法規來對農民的利益進行法律保障。我國對農業的法律大致有《農村土地承包法》、《農民承擔費用和勞務管理條例》等。農村經濟管理者需要切實落實法律的相關規定,保證農村工作的順利進行。這些法律法規的執行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農民的合法權益,然而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又出現了一些新的不良的經濟情況,這就要求國家盡快制定相應的法律來遏制,而這些農村的經濟問題需要農村經濟管理者們及時反饋,國家才能及時了解農村的新問題,妥善解決。
3.2 培養一批適應時展的干部隊伍
農村的經濟管理離不開一批適應時展,了解時代要求的管理者隊伍。他們是農村經濟管理的領導者,主要進行領導、決策的工作,是統籌安排農村經濟工作的核心。這批干部必須要有較強的專業素質和政治覺悟,對工作認真負責,對農民耐心細致,這樣才可以對下屬有示范作用。農村經濟管理者的專業素質,不僅包括較高的文化素質,還包括對經濟知識和法律知識的掌握,特別是與農村、農業、農民相關的經濟和法律知識,這樣才能更好的服務于民。而且農村的干部隊伍必須要穩定,要有一套完整的人員流動方案,保證在崗的人員都是有能力能辦實事的人。另外,一人計短,兩人計長,在進行問題解決和決策的時候要發揮農民群眾的力量,多方聽取農民意見,這就要求我們的干部虛心接受人民的意見和建議。
3.3 建立健全民主監督體制
農村經濟管理要面向群眾,做到公開、公平、公正,這就需要一個健全的民主監督體制。農村經濟管理歸根到底是為農民大眾服務的,要接受農民的監督。完善監督體制,既是政治民主的表現,又能及時糾正經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健全的民主監督體制能進一步調動農民參與管理的積極性,讓他們為農村的經濟管理獻力獻策。健全監督體制,能更好的為農民服務,在一方面督促管理干部辦好事、辦實事,另一方面,為構建服務型的管理模式提供了群眾保障。加強監督機制的建設可以引進信息化的辦公模式,信息化的辦公模式具有“跨部門、跨行業、跨地區”的特點,通過強大的信息統計系統,制作相應統計表格,便于政務公開。另外,信息化辦公能夠吸收其它地區先進的管理經驗,取長補短,促進本地的經濟管理更上一層樓。
4 結束語
現代農村經濟在發展過程中要建立專業的管理隊伍,同時在管理體制方面也要進行健全,這樣才能更好的解決農村經濟中存在的問題,同時也能將農村經濟管理的核心進行明確。
參考文獻
村干部如何踐行承諾爭當帶頭人
村“兩委”換屆已經結束很久,相信各地的村干都已經進入工作角色,現在也該到踐諾的時候了。那么村“兩委”干部如何踐行自己在競選時所向群眾許下的承諾呢?村“兩委”干部應按照 “競職承諾”開展賽作風、賽能力和賽業績等踐諾活動,以高昂的熱情和干勁投入到工作中,為實現自己的諾言,帶動群眾致富而努力奮斗。
一、賽作風,變群眾“找上門”為主動深入基層,為群眾服務。各村村干部當選后,要主動深入農戶去調研,去傾聽民聲,去真正了解村民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村民最渴望新一屆班子做的,哪些基礎設施需要改進、修建,哪些舉措需要進一步落實,哪些門路可以讓村民盡快提高生活水平,哪些方式可以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切實改變以往一些村干部選舉時“雷聲大”,上任后“雨點小”,對村里的事不聞不問或一問三不知的不良現象。應該讓群眾發現這樣的現象:村干部的腳印遍布各家各戶,干部對群眾的事更上心,對群眾更貼心,轉變作風不在只是坐在會議上和酒桌上“說”出來,而是真正在為民服務的腳印里體現出來。
二、賽能力,變行政、經濟“難有為”為積極有為。村“兩委”班子要經常積極深入到田間地頭調研,謀劃農業經濟發展,通過整合本村資源,發展優勢產業。村干部工作不能只停留在宣傳方針政策上和作為一名“旁觀者”、“指揮者”,而是作為一名“實踐者”帶頭發展農村經濟,個個爭當帶頭致富示范戶,突出“雙帶”能力。同時,還應積極向上級有關部門爭取道路、水利、人畜飲水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進一步完善農村軟環境和硬環境,為黨員干部帶頭致富,帶領致富創優有利條件,營造良好氛圍。把自己真正放到為群眾服務的位置,正確樹立自己的角色,時刻站在群眾的立場上想問題,以維護群眾利益為導向解決問題,切實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維護農村穩定、不斷滿足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和精神文化需求上來,把諾言真正落實到具體行動中。
三、賽業績,變上級“下任務”,群眾“指揮人”為主動爭任務,爭當農民致富的“領雁人”。各村要結合“踐諾”活動,利用村中的公開欄將新班子成員業績和承諾一起“曬”出來,讓黨員群眾監督和點評。通過開展這一活動激發村干部的工作積極性,在鄉鎮形成濃厚的比貢獻、比業績的氛圍,不僅本村“兩委”班子成員之間比,還村與村之間賽,這樣就會涌現一批批致富能手,致富領雁人。
關鍵詞:農村經濟;社會主義新農村
中圖分類號:F32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05-000-01
一、發揮政府引導作用
一是科學制定發展規劃。根據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按照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統籌規劃、切合實際的原則,使創新農村生產方式、發展農村經濟與全市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相銜接,與產業發展、城鎮建設等規劃相銜接,有步驟、有重點地加以推進。二是通過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城鎮化等,實現經濟的多元化,廣開創收渠道,化解基層債務,增加財政收入,加大對經濟發展的投入力度,調動干群干事創業的積極性。農村工業化是壯大農村經濟總量的關鍵,是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的推進器,也是推進農村城鎮化的支撐點。三是加大對農資市場的監管力度,嚴厲打擊投機行為,完善農資流通渠道,降低農資價格,切實給農民減負。四是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落實涉農優惠政策,保障農民合法權益,保持社會大局穩定。
二、加快信息化建設
農業信息化就是充分運用信息技術的最新成果,促進農業持續穩定發展的過程。它通過信息和知識及時、準確、有效地獲取、處理、傳播和應用,把農業信息及時準確地傳達到農民手中,實現農業生產、管理、農產品營銷信息化,加速傳統農業改造、升級,大幅度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管理和經營決策水平。要卓有成效地開展農業信息知識宣傳和教育,增強各部門及農業生產經營者的信息化意識,提高他們對農業信息化建設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認識,以觀念的更新、思想的解放來推動農業信息化的建設。要建立健全農村市場服務體系,建立權威性的農產品市場信息網絡,及時、準確地向農民提供價格信息、生產信息、市場預測分析,幫助農民按照市場需求安排生產和經營,使農產品市場信息網絡成為政府引導農民調整結構的重要手段,發展市場農業。另外要加強信息員隊伍建設,建立和完善農業信息化工作制度。針對當前缺乏農業信息化建設復合型人才的現狀,需要加強專業人才隊伍的建設,加大對農村信息技術培訓的投入,通過培養培訓一批、引進吸收一批的方法,建立一支既精通農業科技又擅長信息技術應用的農業信息專家隊伍。同時要把多媒體信息廣播系統、農村信息公共服務網絡、農業信息綜合利用試點、農村現代遠程教育等項目資源有效整合,形成了視頻會議、黨員電教、電視熒屏、互聯網站、聲訊平臺、信息導報“六位一體”的農業信息服務模式,避免了重復投資和資源浪費,降低了項目運行成本,提高了農業信息化建設的綜合效益。
三、依靠科技進步
目前,“科技興農”已被社會上廣泛接受,然而,我國農業科技教育整體發展水平還不高,與建設現代農業的要求相比依然有較大差距,重大創新成果不足、應用轉化效率不高、科技體制機制不順、人才教育培訓能力不強的問題還相當突出。面對農產品需求日益增長、農業資源剛性約束和要素成本快速上升壓力,保持農業穩定發展和農產品供求平衡的難度越來越大。加快發展農業科技教育,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更為緊迫。但是,在認識程度上 還有較大的差別,需要進一步提高認識,強化科技意識,真正把農業科技工作擺在重要位置。
國務院提出“依靠科技進步振興農業”不單是為解決當時農業徘徊、投入不足所采取的應急措施,而是基于對世界經濟發展規律的認 識,以及我國人多地少、財力有限的客觀實際需要決定的,是一項長 遠的戰略決策。而且,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依靠科學技術振興 農業是永無止境的,所以說“科技興農”是一個長期的根本性的戰略決策,而絕非權宜之計。
1.加強技能培訓。不僅要開辦農村書屋、建設遠程教育平臺,組織農民自學,還要經常組織專家、能手對會員進行面對面技術指導。2.加大人才引進力度。要在創優農村發展環境中下真工夫,伏下身子請人才,讓優秀人才進得來、留得住、傳授一片人。3.營造濃厚趕超發展氛圍。要采取“送出去、請進來”相結合的方式,經常組織農民到先進地區開闊視野,請先進典型入社傳經送寶,通過對標定位,激發農民提升素質的壓力與激情。或采取科普講座,技術交流會或組織專家講座,攻關或現場培訓的形式對農村鄉土人才進行培訓。4.組織農村優秀的鄉土人才到外地考察學習,有條件的話,送到國外考察學習,開拓視野,增強農村鄉土人才的科技水平和國際水平。在培訓方式上,建立市、縣(區)、鄉(鎮)、村四級培訓網絡,市人才中心負責師資培訓,縣(區)人事局負責骨干培訓,鄉(鎮)負責入庫優秀鄉土人才培訓,村負責專業戶的培訓,同時把培訓與晉升農民專業技術職稱結合起來,促進廣大鄉土人才的科技水平的提高。
四、抓特色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