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低碳經濟的核心特征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發達國家在低碳經濟的實施上并不理想,作為低碳經濟創始者的英國,2008年其低碳經濟的標志性手段――可再生能源綠色證書交易只完成法律規定的20%,作為低碳經濟理論奠基人的斯特恩先生于2009年9月在中國人民大學的學術報告對市場經濟下低碳經濟的遭遇表示擔憂。截至2010年,中國僅通過傳統能源轉化為新能源一個措施,5年內節省能源6. 2億噸標準煤,相當于少排放15億噸二氧化碳。相比之下,根據《京都議定書》的要求,發達國家在2012年前減排CO2的總量只有50億噸,這至少表明發達國家對建立在低碳經濟之上的減排從一開始就是很保守的。
我國實施低碳經濟既是自身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也是積極履行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公約的貢獻。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基礎還較為薄弱。在技術方面,以重化工業為特征的產業結構,造成了我國資源消耗強度大,低碳產業比重低的現實;作為后發工業化國家,我國在碳減排技術領域落后于發達國家,并因缺乏自主知識產權而容易受制于人;在經濟和市場方面,我國市場發育程度和交易能力較低,因而在國際碳交易市場所占的份額很小,沒有碳交易定價權,相關的碳交易金融衍生品極度缺乏。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2008年全球碳市場交易額已達1264億美元,而中國清潔發展機制的交易額只有約54億美元(按交易量占比估算),只占全球市場的4.27%。
在2007年召開的黨的十七大會議上,總書記提出要“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生態文明建設正在成為中國特色低碳經濟的基本理念。與原生低碳經濟相比,我國生態文明理念下的低碳經濟關注的不僅是經濟和技術領域,更強調的是自然與社會系統,特別是人的環境意識,追求文明水平提高前提下全體成員的自覺行動。生態文明的生態性以多元機制的平衡穩定為特征,與原生低碳經濟單一的碳減排機制不同,生態文明低碳經濟應當是以碳減排為基本識別,包括增加碳匯、國土整治、污染防治、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等內容的更宏觀的系統工程。在實施機制方面既要重視經濟、市場、技術的作用,也要重視行政和法治的機制,特別是要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優勢,在生態補償機制、環境責任制、環境宣傳教育等方面有所作為。
根據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在要求,結合我國的實際,我國的低碳經濟要有針對性地定位和實施。從前些年我國開展的綠色GDP考核顯示,我國的低碳經濟更應該關注以下問題:
一是單位GDP的低碳性,包括能耗、水資源消耗、原材料消耗、釋放的污染物、全員勞動生產率和單位土地面積財富貢獻率。
二是以節能減排而不是碳減排為核心。
三是確定優先行動領域。英國《可再生能源法》最早確定的低碳經濟三領域依次是電力、交通和建筑,其實施比例和發展階段有嚴格的安排。我國亦把這三個領域列為加快建設的范疇,但要注意總結借鑒英國的經驗教訓。此外,我國與節能減排相關的其他重要產業和行業特別是制造業,以及與增加碳匯、國土整治、資源節約有關的領域等方面也應考慮低碳經濟的要求。
【關鍵詞】低碳經濟;發展意義;主要問題;建議和對策
一、低碳經濟的內涵與特征
低碳經濟指的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發展模式,其實質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創建清潔能源結構,核心是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發展觀念的更新。發展低碳經濟是一場涉及生產模式、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國家權益的全球性革命。它主要依靠的是技術創新的方式來開發和利用能源,通過用新能源、低碳能源來替代或減少原有石化能源的使用,更好地實現經濟增長、環境保護以及資源消耗之間的協調與平衡發展。以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取代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進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作為一種新的經濟發展理念,低碳經濟具有經濟性、目標性和技術性三個主要特征。在發展方向上,低碳經濟注重的是綠色經濟、節能經濟。
二、低碳經濟的發展意義
低碳經濟作為一種可持續發展的新型經濟增長模式,它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一方面發展低碳經濟是我國積極承擔環境保護責任,完成節能降耗指標的要求;另一方面它是調整經濟結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發展新興工業,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體現。這是摒棄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約的發展模式的現實途徑,是實現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保護雙贏的必然選擇。同時,發展低碳經濟是適應人類生存環境變化和社會現代化發展的要求,具有可持續性發展意義。最后,發展低碳經濟適應我國科學發展觀的客觀要求,是一種體現以人為本、全面協調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社會道德觀、科學發展觀。
三、我國發展低碳經濟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能源需求加速增長,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難以改變
我國目前正處在工業化和城市化快速發展時期,城市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都對重化工產品形成巨大的需求,這種需求最終轉化為對能源的需求。煤炭消M比重大,二氧化碳排放量高,導致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高碳”的特征非常明顯。因此,在未來一段時期,我國在解決環境污染,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形勢非常嚴峻。
(二)低碳技術水平的制約
我國總體的自主研發水平和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現有降低碳排量的技術水平有限,與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尤其在新能源技術和可再生能源方面,如氫能技術、太陽能光伏電池技術、大型風力發電技術與燃料電池技術等。在發電行業中,我國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技術、熱電多聯產技術、高參數超臨界基組技術等也尚未成熟,在很大程度上仍舊依賴于火力發電。因此,我國在向低碳經濟轉型的過程中面臨著低碳技術水平的制約。
(三)污染產業和污染產品的國際轉移
國外污染產業和污染產品的國際轉移,也加劇了我國的碳排放問題。由于各級政府偏重通過招商引資的方式來拉動經濟增長,保護環境的意識不夠強烈,致使一些國外污染較重的產業以對華投資的方式轉移到我國。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是,相對發達國家環境標準而言,我國的環境標準偏低,這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國外污染行業為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而向我國轉移。此外,發達國家通過貿易轉移方式向我國家輸入危險廢物。由于我國在這方面的相關的法律體系還不健全,缺乏相關的限入標準和措施,給予了污染產品轉移的機會,這也成為我國碳排放量增加的重要方面。
(四)國民的低碳環保意識有待加強
發展低碳經濟不僅需要政府和企業投身其中,同時也需要國民的積極參與,尤以提高國民低碳環保意識最為關鍵。從消費角度看,我國國民最為突出的問題包括:一是污染性消費比重很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一次性商品的消費。二是存在嚴重的陋習性消費,體現在環保意識淡薄,盲目追求排場:要大排量的汽車,毫無必要的私家車出行等等。這也導致污染產品的消費不減反增,已經制約成為節能減排、低碳經濟發展的頑疾。
四、對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建議和對策
(一)優化能源產業結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煤炭資源是有限的,且屬于不可再生資源。因此,我們需要繼續推行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的發展政策,積極開發新能源和可再生資源;同時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低碳經濟發展的核心,優化能源利用方式是控制碳足跡的關鍵。因此,政府需要采取措施淘汰能源使用效率低下的企業。只有大幅度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才能有效控制溫室氣體的排放。
(二)加大低碳技術的研制開發。
國家應成立專門的低碳經濟研究機構,制定低碳技術研發計劃,為從事低碳經濟的相關機構和企業提供技術指導。鼓勵企業研制開發低碳技術和產品,限制高碳排放,走節能、降耗、清潔的生產道路,對積極發展低碳經濟的企業分別從資金匹配、稅收減免等方面給予優惠。還應注意加強國際企業間技術的交流與合作,促進發達國家對我國的低碳技術轉讓,并整合國內市場現有的低碳技術,多途徑地迅速推廣和應用。
(三)構建完善的法律體系
制度是發展的保障,低碳經濟要想健康順利的發展就必須要有強有力的制度保障。構建完善的低碳經濟法律法規體系,在經濟手段和市場手段失靈的時候,法律手段必須發揮作用。完善立法的同時要嚴格執行現有法律,強化執法監督管理,強化法律約束力,建立更加有效的節能環保監督管理體系,堅決依法懲處各種違法違規行為。
(四)推行低碳生活
低碳經濟的發展和推行需要社會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要發展低碳經濟,推行低碳生活政府應該首先從思想觀念的轉變上入手,加強人們的低碳環保意識。可以通過報刊、電視、網絡等各種媒介大力宣傳和推廣低碳生活方式,增強人們的節能減排意識,培養民眾的低碳消費觀念。一旦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改變,低碳生活方式得到認可,普通民眾就會努力為社會的環保事業和低碳經濟的發展做出自己貢獻。同時作為公民,我們應時刻牢記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我們的家園需要我們共同維護,我們都積極行動起來吧。
參考文獻:
[1]金樂琴,劉瑞.低碳經濟與中國發展模式轉型[J].經濟問題探索,2009(1)
[2]郭萬達.低碳經濟:未來四十年我國面臨的機遇與挑戰[J].開放導報,2009(4)
【關鍵詞】低碳經濟;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一、低碳經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迅猛發展,重化工業以及城鎮化的快速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然而,較之西方國家,我國經濟仍處于較低階段,經濟增長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增加和物質消耗來推動。這種高投入、高增長、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打破了原有的生態平衡,土地、淡水、能源等戰略資源被大量的消耗和破壞,人與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受到嚴重的挑戰。金融危機和氣候變暖的背景下,“碳排放”正成為發達國家新的“綠色壁壘”,限制和打壓我國的傳統優勢產品的出口。因此,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為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的經濟發展方式已經十分必要和迫切。
低碳經濟是以能源的高效利用和清潔開發為基礎,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本特征的經濟發展模式,其核心是能源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當前,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受制于國際碳排放和國內能源資源的不可再生。因此,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走低碳經濟道路,既是應對氣候變化、減緩二氧化碳排放的核心對策,也是我國突破資源環境的瓶頸性制約,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需求。發展低碳經濟是解決我國當前經濟社會發展問題的有力手段,是我國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根本出路。
二、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制約因素
(1)低碳意識缺乏。長久以來,一些地方政府單純的追求GDP的增長,以資源的大量使用為代價,造成了資源的浪費和環境的污染。(2)資源短缺,環境污染嚴重。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對資源的需求也不斷加大,環境污染問題也日趨嚴重,成為制約低碳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3)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的約束。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對煤的依賴遠大于世界其他國家,并且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難以改變,這不僅增加了溫室氣體的排放負擔,而且還會影響整個生產和技術的選擇與效率。(4)低碳技術水平相對落后。我國低碳技術的整體發展水平和創新能力較發達國家都相對落后,資金和技術支持都相對不足,“鎖定效應”也制約了低碳技術的進步。(5)體制機制的障礙。政府能源價格管制措施、能源生產銷售的限制措施、能源進出口的限制等政府干預造成現行制度存在缺陷,不能合理的反映能源供需狀況和推動能源產業結構的調整,從而限制了能源技術進步和效率的提升。
三、我國發展低碳經濟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對策建議
(1)樹立低碳意識,倡導低碳生活方式。增強政府、企業和公眾的低碳意識,將GDP碳考核指標納入地方政府政績考核,以低碳思維從源頭上控制“三高”項目的審批;企業應樹立低碳意識,推行清潔生產,將重點放在提高能源的生產效率和生產技能。(2)調整產業結構,實現產業低碳化。一方面要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業的發展,并淘汰落后產業;另一方面應積極促進低碳產業的發展。(3)調整能源結構,大力發展可再生資源。積極發展核能、風能、太陽能等無碳能源,大力發展可再生資源,促進資源供給的多樣化。(4)深化體制改革,促進低碳經濟發展。制定相關政策,建立低碳經濟發展的長效機制。(5)強調低碳技術創新,加強國際間低碳技術交流合作。加大對低碳技術研發的政策和資金支持,積極參與到全球應對氣候變化體系中,學習發達國家經驗,通過共同研發、技術轉讓提高技術水平和創新能力,促進低碳經濟的發展。(6)完善低碳立法,建立低碳經濟法律保障體系。國家應盡快出臺低碳的相關法律,建立健全低碳經濟發展的執法監督機制,以立法的形式保障低碳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毅宙.低碳經濟: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路徑選擇[J].福州黨校學報.2011(2)
[2]陳劍鋒.低碳經濟:經濟社會發展方式的全新變革[J].改革與發展.2010(2)
[3]張鵬飛.中國經濟發展模式轉變的必然選擇——低碳經濟[J].科學與管理.2009(5)
[4]沈金菊.低碳經濟背景下低碳生活方式的引導[J].企業導報.2010(11)
關鍵詞:低碳經濟;環境保護;低碳技術
當今世界,我們的環境正面臨著許多嚴峻的問題,比如氣候變暖,空氣和水資源污染,以及對自然資源日益增長的需求。低碳經濟的概念應運而生,低碳環保已經成為人類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共識,這就充分體現了人類對環境問題的重視,關注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生態需求。
一、環境保護和低碳經濟的關系
低碳經濟這一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2003年,尼古拉斯·斯特恩向英國政府提交《氣候變化的經濟學:斯特恩報告》,從氣候學的角度對當前經濟進行分析,并首次提出了低碳經濟的概念。可見,低碳經濟的概念就是由于對環境問題的關注而產生的。
國際社會對于溫室氣體減排和全球氣候變化的關注,催生了時下逐漸流行的低碳經濟概念。自2003年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發表以來,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而發展低碳經濟逐步成為一些國家的一項重要經濟政策。2008年的世界環境日主題確定為“轉變傳統觀念,推行低碳經濟”,更加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關注。
低碳經濟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為基本特征,以應對碳基能源對于氣候變暖影響為基本要求,以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基本目的。低碳經濟的實質在于提升能效技術、節能技術、可再生能源技術和溫室氣體減排技術,促進產品的低碳開發和維持全球的生態平衡。這是從高碳能源時代向低碳能源時代演化的一種經濟發展模式。
二、我國低碳經濟建設中的問題
目前世界各國都在大力發展本國的低碳產業和相關技術。歐美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已經在低碳領域取得了一定成就,發展中國家也開始推進低碳經濟建設。總體來說,我國的低碳經濟仍處于起步階段,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在低碳經濟建設過程中,依然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和挑戰。
1.能源消耗持續增加
我國正處在現代化、工業化進程中,穩定與發展是我國經濟建設的首要任務。而能源的持續供應與消費是經濟發展的必需推動力。能源、鋼鐵、汽車、交通、建材、化工等六大高耗能產業的快速發展,使得我國的高碳經濟狀態仍然比較突出和明顯。由于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我國城鎮化和工業化將同時并進,這就必然導致能源消耗快速增長。而當前以及今后一段時間內,傳統的化工能源仍然占據主體地位,對化工能源的持續消費,必然會帶來碳排放物的相應增加,這是與低碳經濟的內在發展要求沖突的。
2.我國的資源儲備決定了碳的高排放量
作為一個富煤貧油少氣的國家,我國煤炭的比重占70%以上,而在各種能源中,煤炭含有最高的碳含量,因此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和數量也相對較高,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30%以上。雖然我國已經開始研究并開發出可再生能源以及各種清潔能源,但在短期內依然難以完全替代傳統能源,我國以煤炭等燃料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不會發生根本改變。
3.產業結構阻礙低碳經濟發展
目前我國三大產業結構比例為1:5:4,第二產業仍然是主體產業,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我國在國際貿易分工中的地位決定的,而我國目前又處于以高能耗為特征的工業化、現代化進程中。世界大部分產業鏈低端產品都是在我國制造完成的,這就決定了我國需要消耗大量基礎原材料,即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而工業生產技術的相對落后又進一步加劇了我國的高碳經濟特征。總之,不合理的產業結構對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產生了嚴重的阻滯效應。
4.低碳技術水平低下
低碳技術主要包括可再生能源技術、節能減排技術和碳捕獲與封存技術等。聯合國開發計劃署《2010年中國人類發展報告》指出,中國實現未來低碳產業的目標,至少需要60種骨干技術支持,其中有42種是中國目前沒有掌握的核心技術。可以看出,當前我國在低碳領域的整體技術水平還存在嚴重的落后性。低碳技術是發展低碳經濟的關鍵,其先進與否,直接決定著低碳經濟建設與發展能否成功。
三、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應對措施
1.加快產業結構改革
我國處于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進程中,工業所占比重過大在所難免,但是在經濟建設過程中不能一味偏向工業的發展規模,而忽視了農業和服務業的發展。我國在建設低碳社會的過程中,應該從國家戰略的高度統籌規劃,積極進行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從而制定完善的產業結構升級和改造計劃。
2.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既然我國在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以煤炭能源為主的能源消耗方式難以改變,那么要想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就只能通過提高單位能源的利用效率來實現。比如通過政府補貼、稅費減免等方式鼓勵企業引進先進高效生產設備;制定嚴格的能效標識制度和能效準入制度,鼓勵和規范家電、建筑等行業的能源高效利用;以價格為杠桿,逐步推行階梯能源定價,從消費者一方入手做到節約能源;加快低碳節能技術的研發和引進,并盡快投入到實際生產過程中,從而實現低碳生產。
3.加強低碳技術的研究與創新
我國低碳技術還不是很發達,可以加強與其他發達國家的交流與合作,引進提高能效的技術、先進的節能技術和可再生能源技術等推動我國低碳經濟的發展。另外,政府還應該鼓勵支持低碳技術的自主研發以及對引進的技術進行二次創新,使我國在低碳技術領域擁有自己的技術特色從而促進我國低碳經濟的發展。
總之,發展低碳經濟既是全球環境使然,也是我國實現經濟轉型的必由之路。面對低碳經濟發展中的問題,我們應該結合實際,合理改善產業結構以及提高低碳技術等逐步提高我國在低碳領域的競爭力,從而健康快速的發展低碳經濟。
參考文獻:
[1]洪大用.中國低碳社會建設初論[m].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0(02).
【關鍵詞】 低碳激勵機制; 碳績效評價; 指標體系
中圖分類號:C93;F2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937(2015)17-0069-04z
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為基礎的綠色經濟,其實質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潔利用和低碳、無碳能源開發。世界經濟在經歷了工業化、信息化之后,正在走向低碳化。2003年英國政府發表了題為《我們未來的能源:創建低碳經濟》的能源白皮書,首次提出了“低碳經濟”概念,并引入了氣候變化稅、碳排放貿易基金、碳信托交易基金、可再生能源配額等政策,發展低碳經濟已成為國際社會主流的戰略選擇。
一、建立企業低碳激勵機制的必要性
眾所周知,在低碳經濟發展初期,那些使用新能源的企業,其能源獲取成本相對于高碳能源來說呈現出較高的態勢,高成本必然需要高售價才能得以補償、獲利,在高碳能源成本依然相對廉價的今天,低碳產品因其售價高必然會受到高碳產品售價低的驅逐,從而獲利空間少,市場需求小,企業必然缺乏實施低碳的動力。因此,政府部門制定怎樣的低碳激勵機制才能調動起企業低碳積極性已成為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
綜觀我國低碳激勵方面的理論與實踐,其現狀概述如下:
(一)政府部門的低碳激勵實踐中缺乏相關激勵政策
目前我國政府部門對企業的激勵手段通常有財政撥款、貼息貸款、稅收返還等,然而現有的這些激勵機制在鼓勵企業實施低碳方面,很難收到預期的激勵效果。原因有二:其一,現有激勵機制對企業生產經營所造成的環境影響(如二氧化碳排放引發的溫室氣體效應)較少涉及,相比較而言,更加注重企業經濟效益的達標與增長,這樣的激勵導向必然會向企業傳遞經濟效益至上的不利信息,從而使得企業對環境績效無暇顧及,發展低碳經濟的動力嚴重不足;其二,試點中的低碳激勵機制因缺乏相應的考核標準急需完善。
(二)學術界的低碳激勵理論仍以傳統財務績效評價為主流
目前,學術界對企業低碳績效評價的研究漸漸成為熱點,這些研究對企業低碳水平的評價方法主要存在兩種傾向:一是以傳統財務指標為主,強調企業低碳經營活動的盈利性,然而由于目前會計實務操作中對碳排放活動的確認與計量尚沒有形成公認的標準,因此以貨幣計量假設為前提所形成的會計數據,很難對企業碳排放活動的投入及產出后果進行較為準確的經濟描述,無法合理評估企業低碳績效;二是現有的低碳績效評價指標大多停留在靜態指標的考核上,如低碳投資規模等,這無疑會使得企業偏離低碳投資效率的努力方向,而一味追求低碳設備與技術的絕對投資額,從而無法產生激發企業低碳效率與潛力的激勵效應。
鑒于此,本文認為建立一套具有針對性的企業低碳激勵機制無疑有著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二、我國現行的企業激勵機制
我國現行的企業激勵機制主要包括兩種:2002年的《企業績效考核操作細則》和2010年的《中央企業經營負責人績效暫行考核辦法》。
(一)2002年的《企業績效考核操作細則》
該細則設計了基本指標、修正指標及評議指標三個層次的考核指標體系。該細則的企業效績評價實行百分制,指標權數采取專家意見法――德爾菲法確定,主要計分方法是功效系數法,用于計量指標的評價計分;輔助計分方法是綜合分析判斷法,用于評議指標的評價計分,實施多戶企業評價排序,采取適當形式公布排序結果。
(二)2010年的《中央企業經營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暫行辦法》
該辦法主要采用EVA對央企經營負責人進行業績考核,包括年度經營業績和任期經營業績考核兩部分,即對企業負責人的獎勵分為年度績效薪金獎勵和任期激勵或者中長期激勵,將考核結果作為企業負責人任免的重要依據。
從上述兩種現行企業績效考核辦法來看,我國企業的績效考核量化程度日趨提高,這說明企業績效考核的客觀性、公正性日趨增強,但這兩種考核辦法對環境績效尤其是當前企業低碳績效的考核尚未涉及,很難滿足我國低碳經濟發展的迫切需求。
三、企業低碳激勵機制的四大要素及試點范圍
根據激勵理論可知,激勵機制有很多種,但無論采用哪一種方式,激勵機制要想取得預期的激勵效果,至少應包括四項組成要素:激勵主體、激勵客體、激勵規則、激勵標準。那么,本文所要建立的低碳激勵機制應該具有怎樣的四要素?
(一)激勵主體
就目前我國低碳經濟發展現狀而言,本文認為單憑企業自覺自愿實施低碳尚存在一定的困難,而通過政府相關部門向所轄企業提出低碳要求、提供低碳資金從而實現低碳激勵,不失為可行的激勵措施。因此,以政府相關部門為激勵主體是本文提出的第一大企業低碳激勵機制要素。
(二)激勵客體
企業低碳激勵客體是激勵機制的第二要素,其意義在于,低碳激勵客體是激勵主體努力工作后渴望得到的結果,只有當低碳激勵客體足夠大時,才能夠激發出低碳激勵對象的內在動力,使之樂于遵循一定的低碳激勵規則,實施預期行為,否則,低碳激勵機制即如無根之草,激勵目的將無從談起。當今社會的發展以可持續發展觀為主導思想,每個企業公民都應該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但如果僅從道德層面對企業進行社會責任約束的話,其實施效果很可能流于形式,因為企業畢竟是以營利為目的的組織,只有那些能夠為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活動才會被企業主動接受和認可,要想讓企業實施低碳,必須首先讓企業能夠感知到低碳經濟利益的存在。參考我國現行的企業激勵措施可知,作為政府主管部門,對所轄區域的企業進行激勵的主要手段是向企業提供政府補助,如財政撥款、貼息貸款、稅收返還、稅收優惠等,這些激勵措施說明政府部門的激勵取向主要是通過向考核優良的企業提供低成本營運資金的方式,激發企業積極性。也就是說,只要企業積極施行低碳理念,就能夠得到政府的低碳資助,由此,本文認為政府補助是實施企業低碳激勵機制極為重要的激勵客體。
(三)激勵標準
好的激勵標準能夠為企業樹立起正確的低碳風向標,本文認為建立一套具有針對性的企業碳績效評價指標體系能夠為企業低碳激勵機制提供激勵標準。
1.企業碳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原則
本文所提出的低碳激勵機制要求在進行企業低碳績效評價時,不應局限于傳統績效評價的投入產出比(如低碳資金回報率等),而是要引入競爭淘汰機制,在做實做好對企業進行基本碳排放盤查工作的基礎上,充分調動企業主觀能動性,從而建立引導企業節能減排的長效機制。因此,在進行企業低碳績效的考核指標設計時,需把握好以下原則:
(1)以實物計量為考核基礎。“實物計量”是有別于傳統績效考核的基本原則,即重點考核“剝去”貨幣資金價值“外衣”后的碳排放量,而非“貨幣計量”假設下的會計指標(如低碳資金回報率等)。目前,學術界常見的低碳績效評價大多沿用的是貨幣計量原則,即將碳排放量與企業貨幣時間價值與資金風險價值進行融合后,將所謂低碳收益納入會計報表。這樣雖然可以將碳排放活動“財務化”,但卻模糊了企業碳排放行為的責任界限,不利于企業碳排放行為的直接考核,不利于政府對其進行動態的激勵考核。
(2)以可持續性為考核核心。“可持續性”強調的是企業減排潛力的考核要點,即政府需將有限的節能減排資金用于那些有能力駕馭低碳設備與技術的企業,避免低碳設備與技術的浪費與閑置,從而實現低碳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
(3)以努力程度為評判標準。“努力程度”反映的是企業發展低碳經濟的主觀能動性,而非經營規模、盈利水平和企業資質等。強調“努力程度”主要是基于當前我國低碳經濟發展水平尚處于初級階段,低碳生產模式的成本與傳統高碳生產模式的成本相比,短期內必然呈現較高的態勢,如果仍以傳統績效評價的經濟效益為主導,必然促使企業高碳經營。因此,為激勵企業采用低碳生產模式,政府相關部門應更加關注企業“努力程度”,激發企業低碳主觀能動性,這也是本文低碳績效評價與傳統績效評價的區別所在。
2.企業碳績效評價指標體系
本文所構建的碳績效考核指標體系主張從多個角度對企業碳績效進行全面評價,旨在為企業實施低碳樹立低碳風向標,實施全面減排。具體見表1。
3.評價方法
(1)指標的實際得分。在對企業的低碳績效進行評價時,需要先對企業各項低碳指標的實際值進行打分,即實際得分=(量化值R(x)/標準值x mod)×權重。
(2)綜合得分。按照指標層、目標層及準則層的順序計算企業低碳績效的綜合得分。具體步驟如圖1所示。
(四)激勵規則
低碳激勵規則是低碳激勵機制的第四大要素。其意義在于為低碳激勵客體在激勵對象間的分配提供一種分配秩序,即激勵主體在努力工作之前需要事先“約法三章”。常見的激勵規則有擇優排序、設定激勵界限,優勝者或達標者得到獎勵(正激勵),落后者或未達標者受到懲罰(負激勵)。本文認為,低碳激勵的規則也應該遵循這一原則,因為只有打破“大鍋飯”格局后,才能形成一種爭先恐后的競爭氛圍,充分調動起企業實施低碳的積極性,企業低碳激勵機制才能行之有效。
本文認為企業低碳激勵機制的激勵規則應包括如下內容:
1.核心指標考核為主――旨在關注低碳努力程度
由于目前我國的低碳經濟發展尚處于初級階段,市場需求尚未形成,實施低碳的成本所呈現出的較高態勢不但使得很多企業望而卻步,也使得那些勇于嘗試低碳經濟運行模式的企業失去了獲取高額利潤回報的機會。因此,本文認為企業低碳績效的考核應具有階段性特征,即在低碳經濟發展初期,政府相關部門更應關注企業的努力程度,即低碳水平的動態指標,而不是傳統的盈利性指標;待企業低碳經濟逐漸發展至成熟期,政府可再進行相應指標的動態調整。
2.綜合指標評價為輔――旨在倡導企業全面減排
核心指標考核為企業低碳經濟的發展樹立了低碳風向標,指明了低碳努力方向,放下了低碳高成本的沉重包袱。然而,在低碳經濟發展初期,企業獲得政府資助是緩解低碳高成本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從內部實行全面減排才是企業克服低碳高成本障礙的根本之舉。因此,政府相關部門在對企業核心指標考核的同時,也很有必要對企業進行綜合指標評價,如從企業內部流程、客戶、低碳資金的籌集與使用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倡導全面減排,從而深入挖掘一切減排機會,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低碳。
3.引入錦標機制,實行末位淘汰――旨在引入競爭
委托理論中,有一種通過比較相對業績對人(即企業經營者)進行激勵的方法――“錦標制度”,它是從競賽的角度出發,對委托理論的解釋。在錦標機制中,每個人的所得只與他在所有人中的排序有關,與他的絕對努力程度不直接相關。可見,錦標機制可以在低碳經濟發展進程中引入競爭機制,成為企業發展的約束機制,能夠使激勵主體間形成“你死我活”的競爭關系,即只有當每個企業都能夠意識到,在一組競爭者中低碳發展水平排序靠后時,就有可能失去獲得政府低碳資金補助的機會甚至被淘汰(如關停并轉等),企業才會有自發的動力實施低碳,以迎合政府發展低碳經濟的號召。
(五)試點范圍
本文所提出的企業低碳激勵機制強調了階段性的特征,這包括兩個層面的涵義,即在低碳經濟發展初期,政府相關部門一方面可先以企業努力程度為考核重點進行績效排名與激勵,另一方面在確定試點范圍時可從國有骨干企業開始,總結試點經驗,待激勵機制進一步完善、成熟后再分行業、按經營性質全面展開。
四、我國低碳激勵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一)存在的問題
1.企業碳排放數據的獲得尚存在一定困難。碳盤查、碳審計數據的準確性是碳績效評價的根本所在。我國目前在碳盤查、碳審計方面的業務尚未全面展開,企業碳排放數據的獲得尚存在很大局限性,因此,建議政府盡快將碳盤查、碳審計業務流程化、制度化,為企業低碳績效評價提供客觀依據,從而使得低碳激勵機制真正發揮作用。
2.碳績效評價與經濟效益的銜接有待于碳排放相關會計準則的出臺。將碳排放納入企業傳統財務報表是未來企業環境信息披露的必然趨勢,但有關碳排放權的會計處理方法,就目前國際會計準則的制定來看尚處于探討階段,然而對企業低碳績效進行評價進而予以適當激勵已刻不容緩。本文認為,企業低碳激勵機制目前可以“實物計量”為主,碳績效與經濟效益的完全銜接尚有待于碳排放權相關會計制度的出臺。
3.碳排放權的初始分配與交易有賴于碳交易市場的運行及進一步完善。
(二)相關對策
1.企業低碳激勵機制應具有階段性特征。企業低碳激勵機制的建立應充分考慮低碳經濟發展初期成本高、難度大的特點,循序漸進,以企業低碳努力程度考核為主,并通過綜合評價倡導全面減排,協助企業渡過低碳經濟發展初期的難關。
2.關注企業的低碳努力程度有利于加速企業的低碳試點進程。政府利用市場化手段,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促進企業實行低碳化發展,是我國實現節能減排、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要途徑之一。我國當前發展低碳經濟需要兼顧經濟發展與節能減排雙重任務。以企業低碳經濟活動的努力程度為評判標準,有利于調動企業發展低碳經濟的主觀能動性,企業只有主動發展低碳經濟,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這也是本文低碳績效評價與傳統績效評價的重要區別所在。
3.當地政府要想將有限的低碳資金分配給真正能夠節能減排、低碳經營的企業,必須關注企業的減排潛力(即低碳水平的可持續性),打破“大鍋飯”的僵局,才能真正調動企業積極性。
4.對碳排放行為實物計量有利于重點考核“剝去”貨幣資金價值“外衣”后碳排放量的動態變化,可以更加清晰地反映企業碳排放行為的實質性特征,有利于政府對其進行動態的激勵考核。
【參考文獻】
[1] 梁畢明,蔣文春.低碳經濟下生產型企業綜合績效評價的構建[J].會計之友,2011(4):32-34.
[2] 劉利群.低碳經濟下企業業績評價體系的改進:基于平衡計分卡的研究[J].會計之友,2011(4):52-56.
[3] 財政部,等.企業績效評價操作細則(修訂)[S].2002.
[4] 麥海燕,麥海娟.企業低碳水平的動態績效評價[J].財務與會計,2013(1):26-27.
關鍵詞:低碳經濟;可持續發展;環境保護
中圖分類號:F7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01-00-01
低碳經濟,是指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盡可能地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
一、低碳經濟模式的特點
世界各國盡管對低碳經濟模式的特點認識不一,但歸結起來有這樣幾個特點:降低能耗和減少污染物排放,即經濟發展過程中要實現“三低”: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因此,所謂的低碳經濟,是與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為特征的高碳經濟相對應,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或是含碳燃料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顯著降低的經濟。低碳經濟實質是保持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實現資源高效利用,實現能源低碳或無碳開發。
二、發展低碳經濟的必要性
1.符合世界的發展潮流
發展低碳經濟符合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共識,順應國際社會低碳發展的潮流。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探索低碳發展之路符合世界能源、經濟“低碳化”的發展趨勢。一方面,在與氣候變化相關的科學研究、經濟社會及政治外交領域,一系列重大事件正推動著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行動不斷深入,低碳經濟與低碳發展道路在國際上越來越受到關注。另一方面,減排溫室氣體和應對氣候變化需要世界各國尤其是主要國家和經濟體的共同努力,其中發達國家因其歷史責任和當前能力應當率先承擔更多的責任。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發展低碳經濟既有助于承擔必須的國際責任,又能夠順應世界大勢、融入國際潮流,充分展現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形象。
2.我國經濟增長的必要途徑
發展低碳經濟是我國轉方式、調結構的重要內容和實現途徑。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經濟結構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需要,也是國內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國大力發展低碳經濟是實現國民經濟科學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機遇。因為發展低碳經濟有利于突破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資源和環境瓶頸性約束,有利于順應世界技術變革的潮流,推動我國產業升級和企業技術創新,并形成完善的促進可持續發展的政策機制和制度保障體系,當然也有利于打造我國未來的國際核心競爭力。尤其是在當前世界各國正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情況下,以低碳能源發展為代表的低碳產業,不僅可以為傳統產業的振興提供支撐,且其自身也可以在這一過程中找到發展機遇,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并影響世界發展格局和競爭格局。
3.我國對外貿易發展的必然趨勢
發展低碳經濟有利于改善我國能源供給結構,保障國家能源安全。能源是經濟發展的基礎動力,我國正處于工業化和城鎮化快速發展的階段,對能源的需求將剛性增長。世界能源發展的長期方向是“低碳富氫”和新能源,逐步從“碳基能源”向“氫基能源”或無碳能源轉向。中國目前的能源結構是以煤為主,在能源的供需品種結構、地區結構和結構性污染方面都與環境保護的要求極不相稱。一方面,今后相當長時期內能源消費將會持續增長,另一方面能源結構的轉變又異常艱難。發展低碳經濟根本上要求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創建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為抓手,大力發展風能、核能、太陽能、地熱能、潮汐能和生物質能等,這有利于改善我國能源供給結構,保障國家能源安全。
三、發展低碳經濟的對策
中低碳經濟的發展尚處于起步時期。如何在不影響經濟發展的前提下,繼續履行溫室氣體減排的國際責任,是中國政府面臨的較大挑戰。但無論是從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角度,還是從履行減排溫室氣體的際責任角度考慮,中國都必須抓住這一場低碳工業革命的新契機,處理好能源、環境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加快發展低碳經濟。
1.實施低碳經濟發展戰略,建立低碳型社會
結合中國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和節能減排的工作需求,盡快開始研究制定家低碳經濟發展戰略的近、中、長期規劃。當前,要大力開展低碳宣傳,引導低碳社會生活方式,倡導公眾節能減排、低碳消費、低碳經營的理念,引導公眾選擇低碳生活方式。對于企業,則要推行低碳經營的理念,建立清潔生產機制和精益生產方式;提倡消費小型汽車、小排量汽車。健全發展各種環保組織與協會、低碳經濟協會。
2.調整產業結構與能源結構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低碳經濟引領經濟發展正成為世界潮流。中國應以此為契機,調整產業結構與能源結構,加快建立以低碳農業、低碳工業、低碳服務業為核心的新型經濟體系。關于能源結構的調整,中國要逐步改變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發展核能、風能、太陽能。通過結構調整,強化能源節約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導向,有利于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利用率。
3.加強低碳技術創新與產品創新
低碳技術的創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中國是否能順利實現低碳經濟發展。需要研發的低碳技術包括節能和清潔源、煤的清潔高效利用、油氣資源、可再生能源、核能清潔汽車技術、農業和土地利用方式等涉及溫室氣體排放的新技術。通過把替換燃料、高效使用能源、增加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封存二氧化碳等措施聯合起來,可以有效降低溫室氣體排放。
小結
發展低碳經濟,一方面是積極承擔環境保護責任,完成國家節能降耗指標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調整經濟結構,提高能源利用效益,發展新興工業,建設生態文明。隨著世界對環境保護的重視,中國要想在對外貿易中走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必須要加強低碳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潘家華.怎樣發展中國的低碳經濟[J].中國市場,2010(11).
[2]陳柳欽.新世紀低碳經濟發展的國際動向[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2).
關鍵詞:低碳經濟;低碳旅游;低碳景區;景區創建
一、 研究背景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為基礎的“低碳經濟”成為全球熱點。通過發展低碳經濟模式與低碳生活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21世紀國際社會的共識。
旅游業的發展與環境息息相關,它具有著低碳排放的突出優勢。而旅游景區作為誘發旅游行為的主要因素和旅游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具有著發展低碳經濟的巨大優勢,而且可以成為低碳旅游業發展中的先鋒和領跑者???。伴隨著景區的人工化建設、商業化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很多旅游景區的環境都遭到了破壞,環境污染日益嚴重。因此,隨著低碳旅游的重要性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景區的低碳化建設勢在必行。
二、 相關理論與實踐
(一) 低碳經濟
“低碳經濟”概念于2003年首先由英國政府在《我們未來的能源—創建低碳經濟》的白皮書中提出?2?。低碳經濟是一種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為主要特征,以較少的溫室氣體排放獲得較大產出的新的經濟發展模式。
低碳經濟的實質是能源效率和清潔能源結構問題,核心是能源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目標是減緩氣候變化和促進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即依靠技術創新和政策措施,實施一場能源革命,建立一種較少排放溫室氣體的經濟發展模式,減緩氣候變化。低碳經濟是人類社會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進步,向低碳經濟轉型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大趨勢。
(二) 低碳旅游
所謂低碳旅游就是基于生態文明理念,對發展低碳經濟的一種響應模式,即在旅游吸引物的構建、旅游設施的建設、旅游體驗環境的培育、旅游消費方式的引導中,運用低碳技術、推行碳匯機制和倡導低碳旅游消費方式,來實現旅游的低碳化發展目標?3?,促進旅游產業生態化發展。低碳旅游是在低碳經濟的大背景下產生的一種新的旅游形式,它是旅游業持續發展的目標。低碳旅游的核心理念是以更少的旅游發展碳排放量來獲得更大的旅游經濟、社會、環境效益。
低碳旅游讓旅游者認識到在旅游過程中不僅是要享受健康的環境,也有義務創造健康的環境,只有發展低碳旅游才可以實現多贏?4?。低碳旅游豐富了生態旅游的內涵,在一定程度上旅游活動趨向于生態化,使得生態旅游的實現更加豐富和多樣化,并最終實現旅游的可持續發展?5?。
(三) 低碳景區
所謂的低碳型旅游景區即是以旅游吸引物為依托,采用低碳化的建設和經營方式,以滿足旅游者參觀游覽、休閑度假、健身科考等需求的獨立空間區域。低碳型旅游景區是在傳統的旅游景區基礎上,在建設、改造與經營中加入低碳經濟理論與低碳化的發展理念,利用各種新能源、新技術與新管理體制轉變景區的發展模式,使景區從傳統景區向低碳景區轉變,從而實現旅游景區的可持續發展。
與普通景區相比,低碳旅游景區是以節能低碳為核心設計理念;以對景區環境的負面影響最小為管理核心;景區的能源和資源盡量自給自足;景區盡量少排放廢棄物;旅游消費活動符合低碳、環保、可持續要求;并且景區肩負培養游客低碳環保的理念和低碳的生活方式。
三、旅游景區開展低碳旅游的意義
低碳經濟時代,積極推進景區低碳化建設,對于推動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創新景區發展規則。低碳景區的創建是一個系統工程,由于其系統性則催生了新的景區發展規則。在諸如怎樣將低碳的衡量指標融入到現有的景區評價體系、怎樣在低碳運營模式中改革現有景區的管理模式、怎樣實現替代傳統能源的新能源和新技術、生態文化綜合效益能否最大化等等都需要制定規則予以引導。
2.有助于推動相關企業走低碳之路。因為旅游業是一個復合型產業,旅游活動涉及“吃、住、行、游、購、娛”六大領域,并且以旅行社、旅游交通、旅游飯店、旅游景區為支柱。除此之外,旅游業對其他產業有極強的依賴性及帶動性。所以,旅游業走低碳之路,就必然帶動相關產業走低碳之路,從而推動我國低碳經濟的發展。
3.有助于促進區域低碳產業的整合開發。傳統景區在低碳的建設與改造中,不可避免地將低碳的發展理念向其他產業和區域全面滲透,有利于激活區域優勢資源,構建整合互動機制,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最終實現區域其他產業的低碳進程,構建“互惠共贏”的區域發展模式。
4.有助于傳播低碳理念,增強環保意識,促進公眾養成低碳的生活習慣。在低碳旅游景區的游客無論在飲食、住宿、交通、通訊等各個方面都能親身體驗到低碳生活的方式,并且通過景區低碳知識的宣傳、碳補償等活動深入了解低碳的意義,教育他們節約資源,主動保護生態環境,在旅游活動結束后繼續堅持低碳生活,逐漸形成生態文明時代的生活方式。
四、旅游景區低碳化建設路徑選擇
低碳旅游景區的培育是一個持續的、動態的系統工程,需要多方舉措、協同共進。
關鍵詞:循環經濟 低碳經濟 經濟模式
低碳經濟是一種以能源的清潔開發與高效利用為基礎,以低能耗、低排放為基本經濟特征,順應可持續發展理念和控制溫室氣體排放要求的社會經濟發展模式。低碳經濟的問題實質是能源高效利用、改善能源結構和清潔能源開發問題。
一、發展低碳經濟是社會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路徑
首先,發展低碳經濟有利于從根本上改變我國氣候狀況,符合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可持續發展戰略要求。近20余年來,我國的氣候發生了顯著變化,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與災害的頻率和強度明顯增大。要扭轉這一局面,就要從其癥結——溫室氣體的大量排放來著手。減少溫室氣體尤其是二氧化碳的排放,減緩氣候變化,符合我國的當前和長遠利益。
其次,發展低碳經濟為我國實現經濟方式的根本轉變提供了難得的機遇,有利于我國切實調整、優化經濟結構,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經濟水平相對較低,發展仍然是第一要務。但在目前的發展階段,能源結構以煤為主,經濟結構性矛盾仍然突出,增長方式依然粗放,能源資源利用效率較低,能源需求還將繼續增長,控制溫室氣體排放面臨著巨大壓力和特殊困難。
最后,發展低碳經濟也有利于我國企業增強創新觀念與意識,依靠科技進步走新型工業化之路。低碳經濟對我國企業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低碳經濟不僅是單純能效的提高,而是整個產品的生產體系、生產過程、生產方式的改變,低碳經濟必須由技術來支撐。所以,發展相關技術,使成本降低,就要提高能源的生產利用效率,提高生產的技能,無疑這對企業的創新意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我國發展低碳經濟面臨巨大挑戰
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目標是以相對較低的碳排放,實現可持續發展和現代化建設,主要著力點在于大幅度降低單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這就要進行能源結構和產業結構大轉型、大調整,節能減排。在我國低碳經濟面臨著嚴重挑戰,需要有相當的演進過程。
首先,以全面小康為目標,致力于改善和提高13億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勢必帶來能源消費的持續增長,對發展低碳經濟的壓力越來越大。世界各國的發展歷史和趨勢表明: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商品能源消費量和經濟發達水平有明顯關系。隨著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能源消費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必然還要持續增長。發展低碳經濟,減緩溫室氣體排放,將使我國面臨開創新型可持續發展模式的挑戰。
其次,以“高碳”特征突出的“發展排放”,成為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一大制約。我國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加快時期,不可能繞過發展“重化工業”這個資源、能源投入巨大,原材料工業增長速度快的“坎”。而且,隨著工業化進程的不斷加快,經濟持續快速發展,資源能源開發力度也將持續加大,“高碳”特征突出的“發展排放”還要延續一個階段。
最后,我國目前的能源消耗結構仍是高碳結構。我國經濟在工業化發展過程中仍然靠高碳能源所驅動,化石能源占我國整體能源結構92.7%,其中高碳排放的煤炭占了68.7%,石油占21.2%,低碳經濟之路任重道遠。
三、發展循環經濟是低碳經濟的重要基礎和必然選擇
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都是一種正在興起的經濟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場機制基礎上,通過制度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創新以及科學技術進步,推動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社會經濟模式向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的模式轉型,使社會步入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軌道。兩者的根本宗旨是完全一致的。但循環經濟追求經濟發展與資源能源節約和環境友好三位一體的三贏模式,而低碳經濟聚焦于經濟發展與氣候變化的雙贏上;在實現的途徑上,二者都強調通過提高效率和減少排放。但低碳經濟更加強調通過改善能源結構、提高能源的效率,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而循環經濟強調提高所有的資源能源的利用效率,減少所有廢棄物的排放。從循環經濟在世界各國的實踐來看,循環經濟與低碳經濟根本的不同是所對應的經濟發展階段不同。循環經濟是適應工業化和城市化全過程的經濟發展模式,而低碳經濟是新世紀新階段應對氣候變化而催生的經濟發展模式。因此可以說,低碳經濟是循環經濟理念在能源領域的延伸,循環經濟是發展低碳經濟的基礎,循環經濟發展的結果必然走向低碳經濟。對于處于工業化、城市化過程中的發展中國家來說,循環經濟是發展低碳經濟的必然選擇,是不可逾越的經濟發展階段。
參考文獻
近年來低碳經濟作為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益的新的發展模式,并以技術創新和政策措施作為支撐,對人類經濟發展方式、生活消費方式進行了革新。本文在分析低碳經濟的概念及特點后,從低碳經濟評價指標的構建原則、評價方法兩個方面探討低碳經濟評價體系。
【關鍵詞】
低碳經濟;評價體系;評價方法。
隨著工業經濟的發展,人口的劇增,資源、能源的過度消耗和環境的破壞,使人類生活環境出現了嚴重的生態危機,溫室氣體的濃度不斷增加,使全球變暖的趨勢不斷加速,全球災難性氣候變化屢屢出現。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多角度從各領域對低碳經濟進行了的研究,而關于低碳經濟評價及相關理論的研究則相對較少,并且國際上至今尚未出臺具有權威性的低碳經濟評價體系。發展低碳經濟成為各級部門決策者共識,不少城市已經提出了發展低碳經濟、建設低碳城市的發展目標,通過建設低碳城市、低碳示范區等,推動了低碳經濟的發展。而國內對低碳經濟評價的研究也剛剛起步,做好低碳經濟評價,可以了解自己在低碳領域的發展現狀和存在的不足,促進自己在低碳經濟領域的發展壯大。
一、低碳經濟的概念及其特點。
1、低碳經濟的概念和特點。學術界和決策者在低碳經濟的概念尚未有明確的共識,低碳的概念最初是從人類的經濟發展領域產生的,英國在《我們未來的能源:創建低碳經濟》的白皮書中首次提出這一概念。并指出低碳經濟是創造更高的生活標準和更好的生活質量的途徑和機會;是通過更少的自然資源消耗和更少的環境污染,獲得更多經濟產出,為發展、應用和輸出先進技術創造了機會,同時也能創造新的商機和更多的就業機會。隨后,低碳的理念由經濟發展領域擴展到社會生活領域。低碳經濟的核心是能源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實質是能源效率和清結能源結構問題,目標是減緩氣候溫室效應和人類的可持續發展。莊貴陽是我國較早研究低碳經濟的學者,他認為低碳經濟是指依靠技術創新和政策措施,建立一種較少排放溫室氣體的經濟發展模式,從而緩減氣候變化。筆者認為,低碳經濟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一種高級的社會經濟形態,其發展模式以技術創新和政策措施為支撐,以建立一種高效低排的低碳產業鏈為途徑,從而實現經濟發展方式低碳化、人類生活消費方式低碳化,其核心前提是經濟的穩步增長,最終目標是實現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
低碳經濟具有經濟性、技術性和目標性三大特征。經濟性包含兩層含義:一是低碳經濟應按照市場經濟的原則和機制來發展;二是低碳經濟的發展不應導致人們生活條件和福利水平的明顯下降。其發展模式相對于高碳經濟,要求摒棄傳統經濟發展模式,以低碳發展為發展方向,以節能減排為發展方式,以碳中和技術為發展方法的綠色經濟發展模式。同時,改變傳統消費模式和生活方式,充分發掘消費和生活領域節能減排的巨大潛力,但不應導致人們的生活條件和福利水平明顯下降。技術性即通過技術進步,在提高能源效率的同時,也降低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強度。低碳技術是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要支撐,低碳技術包括對現有能源技術的改造、能源效率技術、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油氣資源和煤層氣的勘探開發等領域開發的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新技術等。但是目前阻礙我國低碳經濟的發展的是總體技術水平的落后。最后是目標性:發展低碳經濟的目標是將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保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水平上,不至于帶來全球氣溫上升影響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從而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二、低碳經濟評價體系。
1、低碳經濟評價指標的構建原則。為了科學地評價實現低碳經濟過程中所處的發展階段、存在的差距及可以采取的政策手段,在明晰低碳經濟內涵的基礎上,需要建立一個多維度的、科學的衡量其各方面發展水平的尺度,即低碳經濟評價指標體系。這套低碳經濟評價指標體系,一方面要能夠橫向比較各國或經濟體離低碳經濟目標有多遠,另一方面要能夠縱向比較各國或經濟體向低碳經濟轉型的努力程度。筆者在充分吸收和借鑒現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認為構建低碳經濟評價指標體系需要遵循以下原則:(1)系統優化與層次化相結合原則。對低碳經濟進行評價,不僅要能全面反映循環經濟發展的各個方面,能較客觀地反映城市發展的水平,又要避免指標之間的重疊性,因此應追求評價指標體系的總體最優或滿意。為實現系統優化,應根據系統的結構分出層次,并將指標分類,使指標體系結構清楚,便于使用。(2)科學性與可行性相結合的原則。低碳經濟評價指標不僅要能對低碳經濟系統各層次、各環節進行高度概括,科學地揭示其性質、特點等內在的客觀規律,其評價指標體系還需簡繁適中,評價計算簡便易行,各項評價指標及其相應的計算力求標準化、規范化,有明確的釋義。使從現有資料中獲取不到,但能夠反映低碳經濟現象、體現其特征的指標也應適當納入,以體現指標體系的科學性和可行性相結合原則。(3)全面性和代表性相結合原則。低碳經濟指標體系作為一個有機整體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因此,指標體系應反映影響低碳經濟發展的各個方面,從不同角度反映出被評價系統的主要特征和狀況。同時,對于要表達的各個體系,指標選取應強調代表性、典型性,避免選擇意義相近、重復的指標,使指標體系簡潔易用。(4)動態性和穩定性相結合的原則。建設低碳經濟是一個動態過程,因此低碳經濟指標體系應具有動態可比和橫向可比的功能。動態可比是指低碳經濟發展水平在時間序列上的動態比較;橫向可比是指不同城市在統一時間上對綜合評價指標數值的排序比較,說明各城市低碳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程度。在可比性原則要求下,統計指標的選擇應涵義明確,口徑一致,與國際慣例接軌,符合國際規范和國內現行統計制度的要求,以保證統計數據的可靠性。(5)定性分析與定量計算相結合原則。指標體系和評價體系應具有可測性和可比性,定性指標應有一定的量化手段,評價指標應盡可能采用量化的指標,但有些指標很難量化,可將它分成若干個等級,將定性指標定量化。
2、低碳經濟評價方法。(1)基于層次分析法的低碳經濟綜合評價。目前國內關于低碳經濟評價對象大多是一個區域低碳經濟發展水平,而對一個區域的低碳經濟發展水平的分析、評價涉及低碳能源、低碳產業、低碳技術、低碳政策、低碳金融、碳匯、碳足跡等眾多方面,同時其評價應多角度選取多個指標綜合分析,所以區域性的低碳經濟評價是一項繁瑣、復雜的研究工作。運用層次分析方法來評價可以解決上述問題,因為層次分析法的特點就是在對復雜的決策問題的本質、影響因素及其內在關系等進行深入分析的基礎上,利用較少的定量信息使決策的思維過程數學化,從而為多目標、多準則或無結構特性的復雜決策問題提供簡便的決策方法。(2)基于物質流分析法的低碳經濟綜合評價。物質流分析遵循質量守恒定律,是描述物質輸入、輸出相關系統的路徑及其輸出量、輸入量的一種系統工具。通過研究物質在環境—經濟系統輸入—貯存—輸出的實物量變動,提示物質在特定區域內的流動特征和轉化效率,從而找出環境壓力的直接來源,為區域的低碳經濟發展構建評價指標體系,為實現地區可持續發展戰略提供科學決策依據。(3)指標綜合合成方法。運用指標綜合合成方法來進行低碳經濟評價,首先須將指標進行無量綱化處理,即指標值的標準化過程;其次是指標權重的確定;再次是指標值的綜合集成;最后是結果判斷。在指標綜合合成方法評價過程中,確定指標權重是其中心環節。國內學者大多采用德爾菲法、標準離差法、數據包絡分析法等方法來進行指標賦權。關于指標值的綜合合成方法有許多,一般來講,主要有線性加權和法、乘法合成法、加乘混合合成法等。結果判斷一般是參考指標值的綜合集成結果及國內外低碳經濟評價標準進行綜合評價,確定低碳經濟發展水平。(4)其他評價方法。除了上述三種評價方法,國內學者還通過因子分析、模糊粗糙集理論、KAYA公式等其他方法來評價低碳經濟,研究各市的碳排放量,發現各區市低碳經濟發展狀況。
三、結束語。
低碳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己經引起各國的關注。我國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投身于低碳經濟的研究領域,并設立了很多低碳經濟試點。但是目前有關城市低碳經濟的研究文獻主要以定性分析為主,很少進行定量分析。應用過程中還應該注意到,由于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具有較大的隨意性,可能會對評價結果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因此應不斷對低碳經濟評價指標進行修改完善,構建起科學合理、切實可行的低碳經濟評價指標體系,使其更具代表性,更符合實際,促進低碳經濟先進的理念發展,為當前的城市低碳經濟評價提供更科學的依據。
【參考文獻】
1、范建華。低碳經濟的理論內涵及體系構建研究[J].當代經濟,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