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知識管理體系構建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引言
2000年左右,知識管理在中國落地應用。當前,物業管理市場競爭愈加激烈,而行業發展至今暴露出諸多問題,如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水平低,經濟效益差,專業人才匱乏等。這些問題已經嚴重制約了物業企業的發展和壯大。同時,物業企業員工在工作中積累了大量的實踐經驗、體會感受,這些知識資源如不能及時的存儲、交流、共享和利用,勢必會流失。知識流失必然會對企業發展乃至行業發展產生不利影響。很多人認為物業企業屬于傳統的勞動力密集型企業,經濟效益差,管理水平低,這與一般意義上需要且能夠實施知識管理的企業看似有著巨大差別。實際上,物業管理行業轉型已經在進行,知識管理作為一種新的管理理念、模式在物業企業同樣可以落地發揮作用。
我國物業企業知識管理現狀
通過對文獻的搜尋、閱讀,筆者發現以物業企業為背景,進行知識管理的研究十分有限。
實踐中,國內物業企業或多或少開展了一些知識活動。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普及,物業企業采用了OA系統、客戶關系管理系統、成本管理系統、人力資源管理系統、社區網站等。但是明確采用知識管理只有長城物業、中海物業、萬科物業、中航物業等少數幾家。
長城物業知識管理體系重點是做好了系統集成。中海物業攜手用友打造了中海物業管理系統。萬科物業知識管理體系則是作為萬科地產的知識管理系統的組成部分來開發實施。知識管理體系較為成熟的還是中航物業。中航物業網絡學院開設有14類學習內容共300多門課程。2008年,中航網絡知識庫系統正式上線并投入使用。
通過對比分析,目前正在實施或擬實施知識管理的物業企業一般是規模較大、贏利較好,具有長遠發展規劃的企業。而這些企業知識管理的層次水平仍然處于初級階段,大多是進行了一些信息化建設,能夠完整進行知識管理的物業服務企業更在少數,且少數企業也遠遠還沒形成卓有成效的知識管理整體系統。
基于知識管理視角的物業企業管理體系構建
(一),基于知識管理視角的物業企業管理體系構成
作者認為基于知識管理視角的物業企業管理體系應由三大子體系構成,即知識管理戰略、知識管理的運行體系和支持體系。物業企業知識管理戰略明確了企業知識管理的目標、方向、要求,制定企業知識管理實施的原則。運行體系是體系的核心部分。另外,為保障企業知識管理戰略的有效實施,確保知識管理運行體系的效果和效率,還需要構建支持體系。
國內物業企業中明確開展知識管理的只有少數幾家,且這幾家企業知識管理尚不能稱之為成熟,因此在物業企業知識管理體系構建研究中,將重點放在知識管理戰略和支持體系構建。
(二)物業企業知識管理戰略
物業企業知識管理戰略的制定首先需要對企業知識資源進行分析梳理,結合企業面臨外部環境和擁有內部資源分析基礎上,依據企業發展目標和戰略進行確定。
1.物業服務企業知識資源的分析。物業企業知識資源豐富,與其他行業知識相比,其知識資源具有以下特點:知識、技術類型多,高度密集;行業人才匱乏,從業人員素質偏低,知識流失嚴重;經驗知識為主,專業知識為輔;知識更新速度較慢;知識多是以個體的隱性知識體現等。
2.物業服務企業知識管理環境分析。本文采用SWOT分析法對物業企業的內外環境進行分析,以此來研究我國物業企業實施知識管理的機會、威脅以及企業自身的優勢、劣勢等。
一是企業外部環境分析:
機會分析(O)。首先,我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為物業企業帶來巨大的發展空間。近十年來,我國GDP、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均保持了10%左右的增幅。在強勁需求的拉動下,房地產投資連年高幅度增長,這為行業的發展創造了巨大的空間。其次,政策層面為行業健康發展提供了支持。相關法律法規的相繼出臺,進一步規范了物業管理行為,增強了全社會的物業管理意識;連續兩年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都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物業服務業。這些都為行業健康發展提供了可靠支持和保障。最后,城鎮化、城市現代化為行業發展帶來新的機遇。當前,中國城鎮化建設進程不斷加快,大中城市的現代化更是大步前進。城鎮化、現代化離不開物業管理提供保障和支持。
威脅分析(T)。首先,市場不成熟,競爭不規范。當前,物業管理市場機制還未完全形成,行業普遍存在社會評價低、企業信用差,惡性競爭等問題。其次,企業經濟效益較低,行業發展后勁不足。與其他行業相比,大多數物業企業經濟效益相對低,據《物業管理行業生存狀況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調查企業中反映企業連年虧損的有1446家企業,占被調查企業總數的31.43%,反映企業效益低,發展慢的占57.76%,反映企業發展后勁不足的占27.80%。最后,競爭壓力越來越大。除現有企業競爭外,企業還面臨著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介入,如專業公司、開發企業、中介公司涉足物業管理業;近幾年國外物業企業的進入使得國內企業更是面臨巨大沖擊,目前第一太平戴維斯、戴德梁行、世邦魏理仕等都采取了物業管理顧問的經營模式進入大陸物業管理行業。
二是企業內部環境分析:
優勢分析(S)。首先,物業企業專業、技術類型多,知識高度密集。物業企業在運轉中需要對物的管理,需要有對人的服務,需要協調處理多方關系,需要的知識復雜、多、廣,知識高度密集。其次,物業企業信息技術、網絡技術應用不斷普及。企業信息化的實現為知識管理體系構建提供了基礎性條件。第三,大型物業集團組建,競爭優勢明顯。市場競爭日益激烈,行業面臨變革,企業面臨轉型。在此形勢下部分物業企業進行了重組整合。通過重組兼并,大型物業集團體現出明顯競爭優勢,形成了區域范圍乃至全國范圍的知名品牌。最后,物業企業服務水平顯著提高。物業企業廣泛注重服務品牌的培植和運用,服務的品質和品牌意識已在全行業深入人心。
劣勢分析(W)。首先,企業創新性差,缺少創新氛圍。行業創新性差、企業經濟效益差在一定程度上導致行業創新氛圍的缺少。其次,員工素質較低,專業人才缺乏。據《報告》,被調查企業中反映從業人員最集中最突出的問題是從業人員待遇低,人才難尋難留,人員流動性大。反映同類問題的占被調查企業總數的77.93%,認為企業缺乏管理和技術人才的占46.98%,認為從業人員整體素質不能適應物業管理發展要求的占49.65%。第三,物業企業組織結構存在問題。當前,大多數物業企業距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仍相差較遠,企業制度化建設不夠,管理不強,職能部門工作效率低。最后。企業文化缺失。部分物業企業缺乏長遠規劃,不注重企業文化的營造,忽視企業文化的作用。企業文化的缺失不利于員工知識的交流、共享和創新。
從企業外部環境分析來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政策層面的支持、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都為企業發展提供了很大機遇,這也為物業企業知識管理實施帶來了便利。雖然物業企業也面臨著行業競爭不規范、競爭壓力增大、企業效益低、發展后勁不足等問題,但綜合分析本文認為當前物業企業實施知識管理的機會大于威脅。
從企業內部狀況分析來看,物業企業知識高度密集,知識資源豐富,信息技術、網絡技術在企業中得到廣泛應用,大型物業集團出現并擁有明顯競爭優勢,服務水平顯著提高。但是企業創新性差、專業人才缺乏、沒有意識到知識資源的重要性等都會對知識管理的實施帶來很大影響。綜合分析認為當前物業企業實施知識管理的劣勢大于優勢。
根據以上對物業企業外部環境、內部資源的分析,借助物業企業知識管理SWOT分析,如圖1所示,確定當前我國物業企業知識管理的實施重點。
在第Ⅱ象限中,能夠反映出物業企業外部環境中存在戰略機遇,但企業現有的知識資源處于劣勢位置,企業很難快速抓住機遇獲得競爭優勢。這就要求物業企業從基礎工作做起,著重改變企業內部的知識資源現狀,以便能夠快速有效地利用外部環境帶來的發展機會。借助SWOT分析工具,確定出當前我國物業企業知識管理的實施重點是構建基礎知識管理。本文認為基礎知識管理的構建應該是在現有基礎上,從物業企業的組織結構、企業文化、企業制度、信息技術等方面著手實施。
3.物業服務企業知識管理戰略選擇。
一是競爭位置和知識差距分析:
基于知識的競爭位置與差距分析能夠幫助物業企業在各個知識層面上識別擁有的優勢和面臨的劣勢,從而幫助企業確定出與競爭對手比較是處于領先還是落后位置。物業企業擁有的知識資源可謂是豐富,但多數知識屬于行業基礎知識,企業擁有的創新知識更是缺乏。
我國物業企業在知識市場的競爭位置是:具有一定競爭優勢的落后者。在明確了物業企業的競爭位置是具有一定競爭優勢的落后者后,需要對物業企業進行知識差距分析。當前物業企業在行業競爭中處于落后者的位置表明物業企業有較為明顯的知識劣勢。此時企業必須快速構建核心知識。
二是物業企業知識管理戰略選擇:
通過前面SWOT分析、競爭位置和知識差距分析,我國物業企業所處的外部環境機會大于威脅,這為實施知識管理提供了難得的機遇。但是我國物業企業的自身劣勢多,使得企業實施知識管理的優勢不是太明顯。這種情況下物業企業很難較為迅速的抓住機遇獲得競爭優勢。這就要求企業必須要采取有效的促進機制去保證實施。根據以上分析,結合行業知識的特點,本文認為我國物業企業應采用知識管理戰略是知識激勵戰略和知識整合應用戰略相結合的組合戰略。具體如下:
激勵機制。物業企業需要建立有效的知識管理激勵機制,一是保證管理人員、員工能夠深刻理解知識管理的思想,二是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促使員工積極參與知識管理活動中。
整合企業內外部知識。整合物業企業內部、外部知識資源,進而達到對企業所有知識資源的規劃和管理。這是知識管理的基礎工作。
構建知識管理系統(KMS),隱性知識轉化為顯性知識。物業企業中大量知識都是隱性知識,且是以個體方式存在。物業企業需要借助信息技術構建起知識管理系統,將隱性知識轉化為顯性知識,實現信息的傳遞與共享。
建立企業知識庫(KB)。建立企業知識庫能使企業大量雜亂無序的知識有序化,能加快知識和信息的流動。有利于知識共享與交流。
(三)物業企業知識管理支持體系
在確定出知識管理戰略后,物業企業需要建立起能夠保障知識管理實施的支持體系。基于之前論述,決定了物業企業知識管理的起點應低,需要從基礎、簡單做起。這要求物業企業知識管理支持體系必須符合實際,切實可行。本文把組織機構、激勵機制、企業文化、企業制度作為支持體系的重要內容進行研究。
1.建立知識型企業組織結構。知識管理的有效實施需要企業有一個合理的組織結構作為其運作的載體。物業企業應建立知識型組織結構。適應知識管理的企業組織結構基本要求是有利于知識的交流、共享,確保知識在企業內有效利用。物業企業的組織結構應突破傳統的機械管理模式,推行扁平化、網絡化、柔性化的組織結構。組織結構扁平化有利于知識在企業中進行傳遞、共享,減少信息失真的情況發生。柔性化本質就是“以人為本”。網絡組織結構是企業適應知識管理的核心管理模式。同時還要設立專門的知識管理部和知識主管(CKO)。
2.基于知識管理的激勵機制。激勵機制對于企業知識管理實施有著巨大的促進和推動作用。當員工對知識的共享、利用還沒有成為一種自覺時,企業需要建立激勵機制,以此激發員工的參與積極性,調動員工的投入性和創造性,使員工樂于共享知識、利用知識,最終實現物業企業知識管理的目標。出于研究的需要,把企業員工分成普通員工、知識型員工,以此設計出不同的激勵內容:
一是普通員工的知識管理激勵。普通員工是物業企業基層的工作人員,是企業中人數最多的群體,從事的大多是簡單、重復性勞動。這些工作知識技術含量低。但是普通員工又是知識管理實施中重要的環節。基于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普通員工工作的主要目的是滿足生理和安全的需要。面向普通員工的知識管理激勵應以此作為出發點,應以物質激勵為主,可以采用“80%+20%”激勵法,即采用80%的物質激勵,結合20%精神激勵的方法。物質激勵可采用工資、獎金、物質獎勵等,精神激勵可采用尊重激勵、參與激勵、榮譽激勵等。
二是知識型員工的知識管理激勵。知識型員工是指具有相應的專業特長和較高的個人素質,在企業中擁有核心技術、掌握重要技能、控制關鍵資源,對企業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的員工,這部分人是企業的核心力量,是企業寶貴的知識資源。本文把物業企業中的中高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設定為知識型員工。知識型員工有著很強的自主性。更傾向于擁有一個自主的工作環境,他們從事的是有著較高價值的創造性勞動,其勞動過程難以控制,工作業績難以衡量。知識型員工有著強烈的自我價值實現愿望,其需求與普通員工相比一般在比較高的層次上,他們往往更在意自身價值的實現。并強烈期望得到單位、社會的認可。借鑒瑪漢·坦姆仆的研究成果,同時考慮到物業企業經濟效益較低的實際狀況,物業企業對知識型員工的激勵設計為“60%+40%”激勵措施,其中物質激勵占60%,精神激勵占40%。知識型員工的物質激勵主要有工資、獎金、分紅、公司股權分享等。精神激勵設計為增大工作自、培訓、學習、深造、參與決策、職務晉升等。
三是其他常用激勵手段。采取知識成果署名制度、知識成果公開制度、知識成果歸檔制度、知識管理失敗允許制度等。
3.知識導向型物業企業文化建設。通過前面分析,關于企業文化方面需要建立知識導向型的企業文化。知識導向型企業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企業文化要求以知識為導向,有利于知識的共享和增值。物業企業知識導向型企業文化建設應圍繞構建信任的文化、開放的文化、團隊協作的文化、創新的文化、學習的文化。
4.基于知識管理的物業企業制度。物業企業要想有效實施知識管理,還需要建立完善一系列知識管理制度。其中知識共享制度、知識分配制度是重要關鍵的兩項制度。
知識共享制度可分為企業內部知識共享制度和企業外部共享制度兩個層面。企業內部知識共享制度如企業的培訓制度、崗位輪換制度等。外部知識共享制度如與業主的交流共享制度、與供應商、合作者的知識交流制度等。知識分配制度是物業企業對知識型員工的有效激勵制度,前面已做分析,這里不再贅述。
(四)物業企業知識管理運行體系
物業企業項目多,類型復雜,這就決定了知識管理中轉移、共享的知識不盡相同。物業企業在經營過程中不僅要與業主交流,還要與開發商、政府部門、合作伙伴等交流共享知識,物業企業知識管理的對象既包括可編碼的顯性知識,更多的還包括大量的隱性知識。這些知識都包含在企業業務流程中。通過前面分析,我們認為物業企業知識管理應該是基礎知識管理,重點是要做好知識的整合應用。
所以,本文認為物業企業知識管理運行模式可采用基于業務流程導向的知識管理。物業企業以業務流程導向的知識管理需要緊緊圍繞企業的主要業務流程和管理流程,建立企業的知識庫。運用適當的知識管理技術工具,能夠達到將知識隨時提供給所需的部門和人員。同時注意搜集知識資源,經匯總、甄選、編碼、編輯、索引后存于知識庫,用于指導以后業務流程的改進、工作方法和模式完善。
(五)基于知識管理視角的物業企業管理體系模型
基于以上分析,根據邁克爾·波特價值鏈模型,構建物業企業管理體系,如圖2所示。
論文關鍵詞:知識管理;學習型組織;企業培訓
人類社會進入20世紀末,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企業經營環境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一是以知識經濟為主體的新經濟特征逐步形成;二是全球化趨勢日益顯現;三是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基于互聯網技術的網絡經濟方興未艾。因此,企業要在復雜多變的環境中生存就必須不斷進行技術、制度與管理的變革與創新。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已經成為企業運作與管理的重要資源,知識管理的能力已經成為企業競爭優勢的重要來源。在市場競爭環境快速變化的情況下,如何保持企業的競爭優勢,擴大企業知識共享范圍,拓展企業知識庫的廣度和深度,將知識管理融入到企業管理特別是培訓環節的管理成為企業界的一個熱點話題。本文筆者將探討知識管理與企業培訓二者的關系,并分析如何基于知識管理理念建立企業培訓體系。
1知識管理簡述
1.1知識管理定義
由于知識管理本身具有極大的復雜性,是一個多元化、多層次、多功能的綜合物,國內許多專家學者從不同角度定義了知識管理。如,烏家培教授認為知識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是信息管理發展的新階段,是信息轉換為知識,并用知識提高特定組織的應,變能力和創新能力。邱均平從廣義和狹義兩個角度對知識管理進行了分析,他認為廣義的知識管理不僅包括對知識進行管理,還包括對與知識有關的各種資源和無形資產的管理,涉及知識組織、知識設施、知識資產、知識活動、知識人員的全方位和全過程的管理。
目前國內媒體普遍比較愿意接受知識管理的定義是:知識管理就是對一個企業集體的知識與技能的捕獲,然后將這些知識與技能分布到能夠幫助企業實現最大產出的任何地方的過程。知識管理的目標就是力圖能夠將最恰當的知識在最恰當的時間傳遞給最恰當的人,以便使他們能夠做出最好的決策。
1.2知識管理內容及流程
1.2.1知識管理內容
知識管理的對象就是知識,而知識又分為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兩類,因此知識管理的內容包括對顯性知識的管理、對隱性知識的管理以及對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之間變化過程的管理三方面。對顯性知識的管理體現為對知識本身的管理;對隱性知識的管理體現為對人的管理;對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之間變化過程的管理體現為知識變換模式的建立。
1.2.2企業知識管理流程
本文筆者認為完整的企業知識管理是一個閉環化的流程,即由對知識由生成、收集獲取、組織整理到對知識的交流共享、應用與創新的管理。而知識管理的最終目的是交流共享、應用與創新,最終實現知識增值,拓展企業原有知識庫的廣度和深度,擴大知識庫外延。圖1顯示了企業知識管理的具體流程。
1.3構建學習型組織的必要性
營銷學認為企業產品有生命周期,即從未來和目前市場占有率的角度分析產品所處的具體階段,制定相應的營銷決策。本文筆者認為知識也具有生命周期,即從目前和未來的影響角度分析知識的效用,采取不同的方式以掌握不同類型的知識,為未來競爭提前作好準備。圖2顯示的是知識生命周期矩陣圖。
從圖2我們可以看出,任何一種知識都會不同程度的對目前和未來競爭格局產生不同的影響,因此,要提高企業在未來市場的競爭力就必須不斷學習,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在企業內部構建學習型組織,強調基礎知識和關鍵知識的掌握對企業發展的重要性。只有掌握了基礎知識,把握關鍵知識,才能應對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保持并提升企業未來競爭力。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和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企業面臨的市場環境復雜多變,為了保持競爭優勢,企業必須順應時代變化,不斷學習各種新知識、新技術,構建學習型組織。國際許多知識企業,如微軟、ibm、施樂公司早已將知識管理理念融入到企業日常工作中,并已建立學習型組織,將員工學習能力作為招聘員工考核指標之一,這些企業重視學習型組織的建立,因為組織學習已成為組織生存與發展的前提和基礎。當今世界最成功的企業必定是學習型組織,因為未來持久的競爭能力優化是比競爭對手學習得更快,先于競爭對手掌握關鍵技術和知識。
2企業培訓簡述
2.1企業培訓模式概述
企業培訓模式多種多樣,本文筆者對培訓模式進行總結歸類,下表1是對主要培訓模式的介紹。
2.2企業培訓的必要性
在市場環境復雜多變的情況下,企業要保持競爭優勢就必須將學習理念融入到企業管理中,建立學習型組織企業學習型組織的構建是通過不斷的培訓強化形成的。同時,由于知識的轉化過程包括了對顯性知識的管理、對隱性知識的管理和對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變換過程之間的管理,企業培訓實際上是對全體組織成員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的管理,通過培訓提供員工知識分享與交流的機會,使員工掌握工作的最優方法,提高員工工作效率和個人素質,增強個人和組織的應變力和適應力。
其次,培訓可以增強員工對企業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使員工更好的認同企業文化。許多五百強企業對新進員工都會有較長時間的培訓,一方面是為了使新員工盡快融入到組織中,另一方面通過培訓也使新員工對企業文化領悟和認同,員工在日常工作中才能將自己置于主人翁地位,與企業生存和發展共進退。
第三,知識經濟的發展和高新技術的突飛猛進,使企業面臨的競爭環境改變,在未來市場競爭中,要始終保持優勢,就必須不斷的學習新知識和新技術,如上圖2所示的知識生命周期,企業必須盡早把握關鍵知識,學習有前途的知識,才能使企業可持續的健康發展,而新知識和新技術的學習往往是通過培訓完成的。
3知識管理與企業培訓的有效整合
3.1我國企業培訓目前存在的問題
培訓管理工作是一個閉環化的流程,主要包括需求分析、計劃制定、培訓實施、效果評估4個環節,本文筆者認為目前國內企業培訓在以上4個環節中都均在一定問題。
3.1.1需求分析環節
需求分析是指對培訓對象、培訓目標、培訓內容進行分析,為后續培訓工作的開展奠定基礎,該環節是培訓管理工作的起點和重點。目前國內企業在需求分析環節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問題。
(1)培訓需求分析不完善,未將培訓目標與組織中長期發展目標相結合,忽略了組織戰略目標,培訓工作指導性不強。
(2)培訓需求往往只結合組織管理層的意志,未將員工個人能力和發展方向與培訓工作結合,需求分析往往體現的是組織自上而下的發展和管理需求,未能自下而上的體現組織中員工個人的發展需求。
(3)培訓調研不足,國內許多企業在開展培訓工作時,往往憑領導層的意志進行,沒有對組織進行培訓需求調研,這也導致培訓工作缺乏針對性。
(4)培訓需求分析重視程度不夠。許多企業的培訓工作是根據近期將要開展的大型項目或過去幾個月的經營業績進行的,培訓工作只是針對某一個具體的項目進行,未對公司目前存在問題和長遠發展進行深入考慮和分析,造成培訓的系統性和規劃性不強。
3.1.2計劃制定環節
計劃制定是指就中長期的培訓工作而言制定相應的工作計劃,對培訓實施的具體步驟進行分解,分階段的實現培訓目標,該環節是培訓工作承上啟下的節點,既承接需求分析環節,也為培訓實施環節提供參考依據。筆者認為該環節存在的問題主要在于培訓計劃的實時性不強。許多企業未制定培訓計劃,培訓工作根據項目進行或領導層的意志進行,即使制定了培訓計劃的企業,計劃更新也存在一定問題,如未對培訓計劃進行年度更新,未根據市場環境的變化更新培訓計劃,未將培訓計劃與公司或部門年度發展目標相結合。
3.1.3培訓實施環節
培訓實施是指聯系培訓機構、組織培訓人員參加培訓等具體的事務性工作,它是培訓管理工作的關鍵環節。該環節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1)培訓手段單一,缺乏完整有效的培訓系統。據一份權威機構對中國企業的培訓調查報告顯示,92%的企業沒有完善的培訓體系,在企業的培訓機構管理方面,僅有42%的企業有自己的培訓部門。同時,培訓過于依賴外部培訓機構,培訓方式主要是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而利用網絡進行學習,特別是采用e—leanring培訓方式的企業仍然很少。
(2)培訓經費投入不足。據對282家國有企業的調查,員工培訓投資經費只有工資總額的2.2%(職工人均教育經費僅49.5元),遠低于發達國家10%一15%的水平。
(3)培訓實施前未進行有針對性的調研,導致培訓人員不了解員工培訓期望,培訓內容針對性不強。如果員工差異性較大將直接影響培訓效果。
3.1.4效果評估環節
效果評估是指在進行人員培訓過程中,依據培訓的目的和要求,運用一定的評估指標和方法,檢查和評定培訓效果的環節。該環節存在的問題主要在于評估未能及時跟進、單向評估。
(1)國內許多企業在培訓工作結束后,未有效的對培訓效果進行評估,培訓實踐效果差。缺乏培訓效果評估體系,企業領導層未能及時了解培訓存在問題以及需改進之處,對企業未來的發展毫無促進效果。
(2)單向評估,未對學員學習效果進行評估。一些企業在對培訓工作進行評估時,往往只是了解學員對培訓機構的認可度和滿意度,而未對員工的培訓效果進行評估,不能及時了解和掌握員工培訓效果。
(3)未能及時跟進員工培訓效果。一些企業對員工培訓效果的評估往往只是在培訓結束后要求員工就培訓心得體會形成書面報告,而未對培訓工作結束后的一段時期考察員工態度、行業以及工作效果的變化。柯氏四級評估體系建議在培訓工作結束后,應從反應、學習、行為、成果4個層面對員工的工作態度、技能、效率等進行全方位的評估,才能全方位的了解員工培訓效果在工作中的轉化情況。圖3是本文筆者分析的培訓效果評估與培訓結束后的時間關系圖。
3.2基于知識管理的企業培訓體系構建
3.2.1知識管理體系結構
知識管理的體系結構主要包括知識管理主體、知識管理工具和知識管理客體三要素,如圖4所示。人是知識的載體,在知識管理三要素中,知識管理主體既要設計和使用知識管理工具,更要對知識攜帶者進行管理,從而有效地開發、傳播、共享、創新和應用知識。
知識管理主體主要是指知識主管、知識項目管理者、知識工人以及非專門從事知識管理的人員,這些人員的主要工作職責如圖5所示。.
3.2.2構建企業培訓體系
圖4和圖5對構建企業培訓體系有所啟示,本文筆者認為企業培訓體系應從培訓方式、培訓人員、培訓環節三方面進行構建。
(1)培訓方式的多樣化。隨著網絡的迅速普及,通過網絡進行培訓的方式受到越來越多企業的認同。首先利用網絡平臺進行學習可以節約成本和時間;其次員工學習自主性更強,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員工個人可根據自身情況安排學習,不會影響日常工作的開展;再次利用網絡學習可以保留學習課件,便于隨時查閱。現階段國內企業的培訓方式和途徑主要有:傳統的課堂教學、e—learning、定期舉辦的部門知識分享會議、專業學術期刊或培訓機構提供的培訓、學徒制模式、崗位技能培訓、離崗培訓。企業需要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培訓方式,才能達到理想效果。
(2)培訓人員的層次化。企業的財力和資源是有限的,不可能對每一個員工進行全方位的培訓,因此在選擇員工參加培訓時,需將公司資源與員工職位級別相結合,對不同層次的員工實施不同級別的培訓,
如圖6所示。對于高層員工需注重其管理能力的培養,因此可以投入較多資源對其進行系統培訓;對于基層員工主要注重的是其專業技能的提高,因此基層員工的培訓需重點關注與崗位職責相關的專業技能培訓。
(3)培訓環節的流程化。培訓管理由需求分析、計劃制定、培訓實施和效果評估4個環節組成,是一個閉環化的流程,構建企業培訓體系需重點關注需求分析和效果評估2個環節。需求分析是培訓工作的起點和基礎,只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將管理層意志即公司發展戰略目標與員工個人發展相結合,對崗位職責和所需技能以及員工自身素質不足之處進行詳細分析,才能制定正確的培訓需求效果評估是培訓工作的終點和對培訓工作實施成敗與否的檢驗,做好了效果評估工作,培訓工作才算是圓滿完成。培訓結束后,通過對受訓人員反應、學習、行為、成果的評估,即受訓人員的意見、通過培訓所獲知識和技能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和實務性、培訓后的行為表現和工作績效及培訓對企業產生的影響4個方面制定和完善培訓評估機制。
摘要:實習教學是旅游管理專業學生教學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構建科學、公正、綜合的實習教學全程性評價指標體系,對激發學生實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實踐技能,及時反饋實習效果,規范實習成績,實現實習教學評價的科學化、目標化具有重要意義。本文探討了旅游管理專業根據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將旅游管理專業辦學理念、教學條件、教學管理等方面的內化成實習教學質量評價標準,構建完善的實習教學質量評價體系,通過實習教學質量控制,以切實提高旅游管理專業教育教學質量。
旅游管理是一門應用性極強的人文社會科學,對于旅游管理應用型人才培養來說,主要以獲得旅游管理相關職業能力為目標,這就要求在旅游管理教育教學體系中必須充分重視實習教學環節。旅游管理的實習教學作為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相對于課堂理論教學更具有直觀性、綜合性、實踐性,在強化旅游管理專業學生的素質教育和培養創新能力;有著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事實上,隨著近年來我國旅游管理教育界對實習教學的逐步探索和改革,各方對于實習教學的重要地位已取得了共識。但在對實習教學質量評價的問題上,我國傳統的旅游管理教育界,長期以來一直存在重課堂理論教學質量而輕實習教學質量的現象,其中一個比較突出的表現,就是對教學實踐環節質量的考核、評價還停留在原來的評價手段和方法上,往往通過作業、實習報告、學生座談會、實習指導教師的評分等來評定學生的成績,對于學生通過實習教學環節是否真正訓練或提高了專業水平,對于實習教學的整體質量和效果究竟如何,缺乏準確的把握。
合理、科學的實習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已成為實習教學體系構建與完善的重要環節,有助于促進旅游管理專業教育形成良好的質量監控機制.有利于促進旅游管理專業建設與發展,提高旅游管理教育人才培養質量。
一、構建實習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旅游管理專業實習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建立與應用,著眼點并不僅僅在于對課程實習、畢業實習等活動進行效果評估,而是旨在建立整個實習教學模式的評估標準體系和評估機制,根據評估結果有針對性的建設存在不足的指標,以完善實習教學模式。
(一)旅游管理專業實習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指導思想
實習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是在實習質量方面評價、控制和提高的體系,應關注實習過程和實習效果兩個;以過程控制為關鍵,以此保證實習教學環節過程的有效性,使實習教學質量切實得到改進,提高學生自身和社會用人單位對專業實踐能力的滿意度。建立實習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指導思想應包括兩個方面:第一要能夠真實、全面地反映實習教學環節的實際狀態,并通過對實習教學環節質量的評定,把實習教學環節隱藏的問題和薄弱環節暴露出來。第二,實習教學質量評價體系要有全面、學和有效,以不斷提高實習教學環節的質量為最終目標。
(二)旅游管理專業實習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基本原則
1.全面性原則。全面性是指對實習教學整個環節進行全方位的考核評價。實習教學質量是通過多方面、程序性情況來綜合體現的,對實習教學質量進行全面評價是一個復雜的過程。評定指標體系的設計必須涵蓋實習教學的各環節和教與學的各方面,要求全面系統的設計、確定一級指標、二級指標和主要觀測點以及評定標準,指標體系要全面、系統,要體現結果與過程結合。
2.目標性原則。評價的目的不是單純評出名次及優劣的程度,更重要的是引導和鼓勵所有的實習教學課程向正確的方向和目標發展]。現在旅游企、事業單位用人從看重學歷轉到學歷、素質能力并重,甚至以素質能力為主。因此考核中必需包含對素質的評價,關注專業認知能力的高低,也要關注職業素養的培養。
3.可實施性原則。在設定各項評價指標時,必須要充分考慮指標的可實施性,指標定義要明確,一、二級指標與主要觀測點之間要有內在的邏輯聯系,評審標準應客觀、全面,符合旅游管理專業實習教學的總體目標。制訂評價指標體系應既能對實習質量進行度量,又要簡單易行,便于評價過程中操作實施。
二、旅游管理專業實習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具體設計
(一)旅游管理專業實習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評價主體
旅游管理實習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主體,因具體實踐形式的不同而有所區別。凡屬校內模擬實習教學環節,評價主體主要包括授課教師、實習指導教師、學生,對于綜合性的畢業實習活動,還應包括實習教學領導小組和實習單位。提倡評價主體多元化,強調學校、教師、學生和實習單位共同參與并相互交流,充分發揮評價工作的導向、鑒定、改進、調控以及服務等功能。
(二)旅游管理專業實習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評價指標與標準
通過建立實習教學評價體系和制定評價標準,并進行量化管理,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對實習教學與實踐環節的指導水平,也直接促進了學生掌握知識和提高綜合素質的要求。實習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構成重點是實習教學評估指標和標準,對于包括課堂實習、綜合實習、畢業實習等各種形式在內的實習教學體系,該體系應當包括實習規范、可行的實習教學大綱、實習教學計劃、學生實習指導手冊、對實習教學情況的綜合考察指標、對實習管理的量化考核指標和學生對實習教學收獲的評價等內容,所以實習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應是一個綜合性、總體性的質量評估體系。該體系應具體涵蓋7項一級指標、l9項(畢業綜合實習22項)二級指標和相應的觀測點及評價標準。具體內容如下:
三、旅游管理實習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應用中應注意的問題
(一)實習教學質量評估標準應該根據實習教學形式的不同有所區別
關于旅游管理專業實習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依據和標準,只是一個總體性、綜合性的評估標準。由于旅游管理專業實習教學形式的多樣化,既有對應于專業課程的課堂內實習環節,又有綜合性的畢業實習;既有校內實訓,又有校外實踐。所以,在應用本質量評價體系于具體實習環節時,必須及時調整評估的各項指標和主要觀測點,如在評估旅游小組調查實習教學質量時,評估指標的設計就必須考慮小組內每個學生的參與度以及具體實踐任務分配的均衡性和合理性。
(二)實習教學質量的評定與結論必須綜合考慮多種因素
通過全面性的評價主體和評價指標得出的結果,不論是數據還是信息,不能簡單地加以統計、公布了事,需要做具體的定量和定性分析。既要看到成效,也要看到不足;既要指出問題,也要分析問題的原因,盡量使實習教學最大可能促進每個學生專業水平的提高和專業素養的發展。對于實習教學質量的評定,除依據評估指標等客觀標準外,還要綜合考慮課程結構、課時設置、實習項目、實習單位的具體情況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不能簡單地得出結論。
(三)實習教學質量的評價結果一定要有反饋機制
關鍵詞:建筑施工;質量管理體系;改革;耐久性
現階段,我國工程項目管理存在著施工效率低、施工工藝水平不高、工期安排不恰當、工期進度不合理以及施工資料混亂等問題,嚴重導致了具體施工流程不順暢、工程質量控制不到位、施工設備運轉不正常以及安全事故頻發等現象,造成了工期延長乃至中止[1,2]。因此,必須高度重視建筑施工項目,加強對項目質量管理體系的建設,深化改革,最大限度減少不必要的浪費,在帶來社會效益的前提下,為建筑工程企業爭取最大的經濟效益。
1建筑施工項目質量管理現狀
我國建筑施工項目在經歷了十幾年的改革和創新后,相繼建立了比較全面的質量監督管理體系。但是,由于體系修訂和完善的不及時,在接手國外工程項目的過程中,一些擁有雄厚經濟實力與先進技術的國外建筑大企業同我國的建筑施工企業展開了全方面、多層次、寬領域的競爭[3]。因此,控制好建筑施工項目質量、構建完善的管理體系、全面深化改革,是在競爭中取勝的關鍵。
1.1質量管理面臨嚴峻挑戰
傳統建筑項目的施工過程主要包括分項、分部、單位、單項等一系列的業務過程。隨著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以上過程顯然已不能很好地適應新形勢的發展。同時,新質量概念的出現使得業主對質量方面的要求更加嚴格,相應地,也就要求項目質量控制的重心必須要由業務過程朝著業主需求的方面轉變。
1.2質量管理改革創新乏力
目前,只有少數大公司實現了建筑工程項目質量的全面管理,并且追求卓越,在國際上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認可。現階段,越來越多的建筑施工企業在質量管理中不斷地進行質量再造與質量功能擴展,并且采用先進的質量管理技術逐漸強化質量接口的管理,使得一體化的質量管理體系也處于形成和發展過程中[4]。
2建筑施工項目質量管理體系構建
建筑施工項目的質量管理體系主要包括質量成本核算、數據資料整理和收集,以及發展趨勢預測等,具體體現在安全性與可靠性管理、經濟性管控和耐久性指標確定三個方面,對確保項目質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工程質量不僅僅包括工程的實體質量本身,更重要的是實體質量的工作質量。然而工作質量主要指的是實際參與到工程的建設者為確保工程實體質量而不斷提升的工作水平以及完善工程的質量,包括以社會調查、質量回訪以及保修服務為主的社會工作質量,以管理工作、技術工作以及后勤工作為主的生產過程工作質量等。實體質量直接由工作質量決定,而工程實體質量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綜合反映了施工單位在建筑工程的勘察、設計以及決策等各個方面的工作質量。影響建筑施工項目質量管理的因素有很多,例如建筑材料、設計、現場施工環境和工藝、管理制度以及建設人員素質等。建筑工程項目的周期一般比較長,因此質量管理需圍繞建筑施工的具體體現方面,下文將詳細展開論述。
2.1安全性與可靠性管理
安全性主要指建筑工程在建成并使用的過程中,應充分保證建筑結構本身的安全,不會對人身安全和環境造成危害。安全性的重要標志一般主要與建筑工程結構本身的安全指標——抗震、抗爆破、防水、防火、防腐蝕等能力有關,且必須對工程的整體結構進行科學嚴密的檢查,從而能夠有效保證建筑工程不會受到任何破壞。可靠性的范疇就非常寬泛了——抗震、防水以及隔熱等性能都包含在內。建筑物可靠性的增強對于使用壽命的延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2經濟性管控
經濟性是指建筑工程在規劃、勘察、設計、施工以及使用過程中所消耗的全部成本,這部分費用主要與設計、施工和使用成本密切相關。為此,可以通過全部費用的比較和分析,運用技術經濟手段對其進行科學合理評價,從而判斷工程是否在經濟性所要求的范圍內,盡可能使建筑工程的整體價值在一定范圍內獲得顯著提升。
2.3耐久性指標確定
耐久性主要指工程在規定條件下滿足的規定功能的最大使用年限。迫于建筑物本身結構及類型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相應地,質量和使用性能等方面的要求也各不相同。一般而言,只要建筑工程的壽命周期在合理使用范圍內,便應最大限度發揮其應有的功能,但是現階段相關部門尚未對建筑工程的使用壽命進行科學、合理的限定,使得建筑工程的合理使用無法得到保障。總之,建筑工程旨在在規定時間和條件下完成各種功能建設。工程的安全性、可靠性、經濟性、耐久性等要求均要達到標準。
3建筑施工項目質量管理改革舉措
加強建筑施工項目的質量管理為有效提升建筑業的整體施工水平提供了充足保障。同時,實施建筑施工項目質量管理的改革舉措,是新時期建筑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我國建筑行業迎接各種挑戰、進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重要途徑。
3.1完善項目規劃,加強協調
建筑施工項目的質量管理可以協調組織好質量方面的一系列活動,并且施工水平的高低能夠對工程管理質量的優劣造成很大程度上的影響。因此,只有完善項目規劃、加強協調,才能從根本上保證建筑施工項目的總體質量[5]。
3.2重視管理技術,引進先進方法和經驗
建筑施工項目質量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建筑施工企業的整體管理和技術水平。企業全體員工以及領導層對項目工程質量管理的高度重視,以及先進管理技術、方法和經驗等的積極引進,為打造優質建筑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企業要逐漸加強建筑施工項目的質量意識,通過引進國外先進管理經驗和技術,提高管理水平,緊跟時代潮流;以計算機電子信息技術為依托,加強對技術開發的重視;制定科學的方針政策,對施工工序進行強化控制,從根本上保障工程質量。
4結束語
【關鍵詞】中職教師 績效 體系 建設
中職學校的教育是我國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對我國實施科教興國、解決“三農”問題、推動經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由于傳統觀念的束縛,我國在職業教育發展中還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尤其是近年來,隨著中職學校自主招生的放開,學校間競爭越來越激烈,為了增強其競爭力,許多中職學校把人力資源管理作為工作重點。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和工作熱情,是學校人力資源管理的目的,而有效的績效考核是現代人力資源管理體系中一個重要的環節。
一、績效管理的意義
隨著全球化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教育服務產業以市場為導向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加劇的教育競爭,要求各中職學校必須建立完善的績效管理體系,而以提高教育質量為目的的教師績效管理體系是學校管理理論和實踐需要研究課題的重要組成部分。
績效管理包含在一個持續的溝通交流過程中,這個過程中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應該以協議的方式來保證,并在協議中為今后的工作形成明確的共識。在學校管理過程中,實施教師績效管理,首先,教學效果可以被管理者和教師很好的了解,也就是通過一系列有效的績效評價考核體系,管理人員和教師都能夠完成對教學的全面認識和了解,對今后在相同課程領域會有很好的改進作用。其次,它可以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因為在同一所學校,教師的教學質量是有差異的,在實際工作中,如果缺乏評價和激勵機制,只需簡單地完成指標任務,對教好教壞沒有要求,那將極大地挫傷優秀教師的積極性,這就需要一個合適的教師評價和激勵機制,鼓勵優秀的人,鞭策落后者,對最終實現整體目標的改善有很大的作用。最后,促進了學校的科學管理,方便管理者準確把握學校的師資狀況,為在中職學校逐步實施聘任制提供了科學依據。
二、中職學校目前績效考核中存在的問題
(一)績效管理被當成績效考核使用
績效考核與績效管理兩個是根本不同的工作內容,但也有一定的聯系。以管理者為中心是傳統的績效考核的最主要特點,這種管理模式更加強調外部控制和服從,專注于過去,以結果為導向,事后來解決分析問題,是一種被動的反應。而以教師為中心則是現代績效管理的最主要特點,更加強調自我控制和承諾,是一種將過去,現在,和未來有機統一的管理模式,是一種主動在過程中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管理系統。績效考核作為績效管理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的組成部分,決不能和績效管理相混淆。
(二)考核結果缺乏有效的反饋
中職學校教師的績效考核是以教師為對象,按照一定的考核目的,對學校教師一段時期內的工作情況進行檢查和評判,它是學校管理者與教師之間進行溝通的一項重要活動,最終目的是改善教師的工作表現,在實現學校發展的同時,提高專業教師的滿意度和未來成就感,最終達到學校和個人發展的“雙贏”。一般來說,中職學校績效考核都是在年末進行的,其目的是對教師一年內的工作進行總結,作為聘用、調遷、獎懲等人事決策的依據,同時為也是對教師進行培訓、學習、進修的主要依據。但大部分中職學校沒意識到績效考核的最終目的不僅是考核教師的工作情況,最重要的是提高他們的工作能力,能夠揚長補短,在實現學校的長遠發展的同時提高自己的職業素質和成就感。因此,在考核時往往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最后考核結果不對考核對象公布,也不采取必要的措施,以致許多教師只把績效考核作為一種形式,結果好壞無所謂,績效考核起不到激勵員工的作用。
(三)在評估考核過程中欠缺科學性和客觀性
許多中職學校在教師績效管理工作上不斷探索新方式,如組織學生對他們的各個任課教師進行在課堂效果、工作態度、道德紀律等各項上進行評分;教學處組織人員進行課堂聽課然后進行教師得分評價;教師所在的教學部門也組織對教師的評分。但是由于沒有標準的科學評估基礎系統,評估人的主觀因素,專家,學生和單位在評估過程中容易出現走后門,用印象評分,人際關系,情感因素等都被用在了這些評價上,極大的影響了評價的真實性和客觀性,一些評價者可能由于個人恩怨的評價會讓很多優秀教師很傷心,受挫。
(四)績效指標體系不夠完善
采用什么指標來確定教師的工作績效是個比較重要但又較難解決的問題。有些中職學校,績效指標過于單一,主要從出勤率、工作量、科研情況及教學效果上進行考核,從而不能全面地評價被考核者的工作績效。也有些學校,雖然在考核時加入了工作態度、思想覺悟等系列因素,但是在科學確定績效考核的指標體系時,在指標的可操性及科學性方面有點欠妥,對某些指標的描述比較主觀,缺乏客觀的具體指標。比如工作積極主動性這個指標就比較籠統,考核者很難做出判斷,如果細分為:作業批改情況、備課情況、教研活動次數、晚自習輔導等具體指標就比較明確。
三、構建考核體系的原則
(一)激勵原則
對教師工作績效考核的根本目的就是通過客觀的評價,充分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從而產生正面的激勵效應,提高教師的工作績效。考評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管理學理論告訴我們,個人的工作績效與其能力成正比,同時亦與“激勵”成正比。也就是說:在能力一定的情況下,激勵作用發揮的程度如何,可直接影響到績效的大小。其實質就是人人身上都存在著潛在的競爭意識,這種潛在的競爭意識可通過一定的管理手段來激發。因此,管理者一定要會巧妙地利用“激勵”這種方法,使被管理者發揮出極大的能動性,最大可能地搞好自身工作。因此,在構建一套績效考核體系時,使其具有激勵作用是相當重要的,如果績效考核具有良好的激勵效果,則可以大大調動被考核者的主觀能動性,提高考核教師整體的工作績效。
(二)公正公平原則
公正公平的原則是指在考核工作的整個過程中,始終把客觀、公正、公平貫穿于考核工作的每個環節之中,整個考核過程要透明:在制定考核辦法、考核標準、考核指標、考核程序時,要經過民主程序制定,并向考核者和被考核者公開,要符合實際,操作性要強;考核時要用事實說話,對所有在職教師要一視同仁,避免主觀臆斷和個人感彩對考核的影響,不能唯學歷、唯資力、唯職稱、唯身份而論,而不注重實際工作情況和工作效果;考核結果要及時向被考核教師反饋。
(三)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原則
定量考評的優點是客觀、精確、易于操作,但在碰到難以量化的指標時,定量考評就無法解決,這時就需要定性考評作為補充。并且教師在對學生的教育培養過程中,其行為具有較強的示范性,教師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甚至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而對這種影響進行量化的考核幾乎是不可能的,因而對教師的績效考核應將定量與定性評價的方法結合起來。
(四)規范性和操作性原則
在制定考核標準時,盡量以客觀標準為主,降低主觀因素的影響,將行為標準與結果標準相結合,以確保對教師績效進行全面、客觀、公正地評價。評價指標和評價標準設計要切實可行;各指標之間要獨立,沒有重復;各級指標層次明確。將不易客觀評價的指標通過模糊轉換,使其“量化”,努力避免主觀性和隨意性。評價方法和技術要簡單易行,操作性強。
四、建設具有競爭力的中職學校教師績效管理體系
教師績效管理的目的是基于對中職教育的發展目標,管理人員和教師雙方連續動態溝通的基礎上,通過績效計劃,績效實施與輔導,績效考核,業績表現,評估結果一系列應用以改善和提高中職學校的教學環節,促進教師績效的持續改進和提高,并最終實現發展目標和中職學校教師發展一致的一個綜合性的管理活動。
(一)建立科學的績效管理思想,摒棄簡單的績效考核
績效管理是一個完整的管理過程,專注于信息溝通和績效改進,強調事先的溝通和承諾,它伴隨著管理活動的全過程,而績效考核是績效管理過程中的鏈接和工具,重點在于判斷和評價,對事后進行評價,而且只發生在一段特定的時間。實踐證明,績效管理是有效提高績效的方法,績效管理是績效考核,績效計劃,績效反饋,績效實施,和面談以及應用程序的一個績效周期循環的結果。
(二)做好分析,明確職責
工作分析是人力資源管理的優先主要環節。也是人力資源管理的基本工具,這件事情做的效果將直接影響績效管理是否可以成功。因此,作為人力資源管理部門必須改變現有的管理理念,深基礎,做好這項工作,根據單位定位發展戰略,分析每個崗位必須具備的工作知識,特定技能,能力和其他最低要求,編制工作描述和工作說明,以明確每位教師的責任,為管理者提供科學依據。
(三)制定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科學評價過程的實施
考核具有指揮棒的作用,考核標準的出爐,將為教師提供努力的方向,將起到積極的作用。目前,中職學校績效評價考核程序普遍缺乏績效評估,評估不遵循基本的程序等問題,所以必須嚴格按照程序來評價,不斷提高科學評價過程的實施。因此,績效指標的設置應是全面的,具體的,具有現實意義和可操作性。
(四)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
為了更好地調動教師的積極性,應根據教師績效評價體系,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根據教師績效水平給予物質和精神獎勵,警告或處罰,從而起到鼓勵先進鞭策落后的效果。學校管理的出發點和歸宿,都是為了提高教育質量,提高教育質量取決于教師的優劣,團隊的凝聚力和組織行為是否科學。學校怎樣充分調動教師的主動性,充分發揮教師的潛能,學校管理工作是最重要的方面之一。只有通過科學客觀的評價教師,提高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良性互動,形成有效的激勵,樹立和落實科學的教師績效管理體系,學校的戰略目標就會得以實現。
五、結束語
績效考核是一項嚴謹、認真、細致的工作,對教師進行合理有效地績效考核,對于學校的人力資源管理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從而使中職學校在激烈的競爭中保持強大的生命力。同時,績效考核是一門實證性很強的工作,需要經過廣大的理論工作者與實踐者共同長期的探索和積累,績效考核的體系才會日趨完善。
參考文獻:
關鍵詞:高職院校;激勵評價;體系;構建
作者簡介:勞旺梅(1964-),女,河北唐山人,唐山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教學管理與有機藥物合成。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2)29-0084-02
教育教學質量是辦學之本,而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是要有大批的優秀教師。構建教師激勵性評價體系的最終目的是依據高職教育的特點,根據人才培養目標,運用科學的方法,加強過程管理,嚴格教學考核,強化師資隊伍建設和管理,為提高教學質量、加強教學管理和提升整體辦學水平起到積極的推動和促進作用。
一、構建教師激勵性評價體系的目的
高職院校教師評價的根本目的在于:充分發揮教師評價的導向、激勵、改進的功能,通過評價過程的反饋、調控作用,促進每個教師不斷總結、不斷改進自己的工作,調動廣大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同時也促進學校不斷加強對教師隊伍的管理和建設,最終達到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二、教師激勵性評價體系的構建原則
(一)引導性原則
《教育規劃綱要》的戰略主題是以人為本、推進素質教育,著力提高學生服務國家和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學生不僅要學會知識,還要學會動手,學會動腦,學會做事,學會生存,學會與別人共同生活,這是整個教育和教學改革的內容。激勵性評價體系就是引導、激勵全員教師提高教學質量。激勵性評價體系具有全員性、全程性、整改性、持續性、改進性和發展性的特征,要引導教師深刻理解評價體系的內涵、目標和內容,采用的評價方法和技術手段也要讓教師明白,并讓教師在參與評價的過程中學習一些有關教育評價的理論和知識,懂得為什么要采用這種方法和技術手段,引導教師樹立正確的高職教育觀。才能對每位教師的職業道德、敬業精神、業務水平、教學水平、實踐能力、工作績效做出公正、客觀、全面、準確的評價,起到激勵評價體系的作用。
(二)激勵性原則
激勵性評價體系的指標和標準要結合本校的發展歷史和實際情況,絕不能照抄照搬,不要形成激勵性評價體系是管理者強加給教師的枷鎖,這不利于發揮教師的主體作用,也達不到激勵性評價體系的作用,激勵性評價體系要以考核性評價和發展性評價相結合。
考核性評價著眼于教師當前的工作業績,從教師的課時量、科研、工作職責等方面檢驗教師的履行程度,其評價結果可作為晉級、聘任、評優、獎勵的依據。發展性評價更注重教師的成長和發展,體現“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教育質量觀,鼓勵教師參與教學改革,激勵教師在教學、科研、技術指導和社會服務等方面的主動性、創新性和積極性,有一定的彈性和空間,起到激勵、導向、約束和質量監控的作用。真正達到持續改進、不斷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三)全面性原則
在重點考核教師在教學、教學改革、科研、技術指導和社會服務方面的成績及貢獻下,要對教師進行全面考核,在考核的內容和標準設置上,一定要在調研、廣泛征求師生意見的基礎上進行梳理,盡量體現客觀、公正、全面性。
在確定和運用激勵性評價體系時要全面,不可片面。高等職業教育要體現“職業性”的特點,一要抓住激勵性評價體系的全面性,將實踐教學環節納入正式的評價指標體系;其二還要注重激勵性評價體系的全程性,要總結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并重。
(四)科學性原則
在構建激勵性評價體系的標準和方法上要注重科學性,科學設置指標體系、評價標準和評價方法,做到集中評價和日常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相結合、校內評價和校外評價相結合、自我評價和同行評價相結合、領導評價和學生評價相結合。在充分反映教師工作性質和特點的前提下,使激勵性評價體系的各項指標具有可觀測性和可操作性。反映出教師的業務素質、教學水平、實踐能力、科研能力和貢獻大小,根據被評價對象的特點,進行權重分配,以求達到科學合理。
(五)發展性原則
發展性原則是指激勵性評價體系的建立要以教師為核心,以發展教師個體為理念,依據目標,重視過程,及時反饋,以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為最終目的的評價體系。其特點是重視培養教師的主體意識和創新精神,強調評價體系要對教師的過去、現在作全面了解,根據教師過去的基礎和現實表現,規劃其未來的發展目標,促進教師努力達到這個發展目標。其評價過程是通過系統地搜集評價信息和進行分析,對評價者和教師雙方的教育活動進行價值判斷。現行高職院校教師評價制度偏重于課堂教學的評價,而對其他教學環節和教學過程、教師的實踐能力方面的素質評價較少或評價力度不夠;缺乏“雙師型”教師的有效激勵機制。
三、高職院校教師激勵性評價體系的內容
本著激勵性評價體系的設置原則,評價體系的框架分為教學、科研及教學研究、課程輔導、技術指導和社會服務四部分內容,四部分內容的權重系數可是彈性的,教師可根據自己的優長和專業特點,進行權重系數的選擇,但有最高值和最低值的限制,最高值和最低值都要有一個幅度,最高值不允許超過40%,任一項最低值不允許出現零分,四項總值構成100%。
(一)教學
教學評價分為領導、督導、同行、學生、自評五個二級指標組成,但自評不占分值,教師通過自評能夠認真分析教學評價所涵蓋的內容、分值、個人的優長,找出自己與其他教師的差距,從而明確努力方向,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前四項所占分值比例分別為20%、20%、20%、40%,根據各項分值乘以權重比例,計算出每位教師的教學分值。
領導評價包括教學工作量、教學質量、教學改革、工作態度及教學工作量外的其他工作等。教學工作量依據教師完成的年度教學工作量及完成情況進行評價;教學質量根據不定期聽課、教學成果、學生成績等幾方面進行評價;教學改革依據教師參加的專業建設、課程開發、建材建設、教學活動等方面來進行評價;工作態度依據教師的職業道德、敬業精神等方面進行評價;教學工作量外的其他工作依據參加臨時性工作任務的主動性及完成情況進行評價。
督導評價根據學期內不定期的聽課、教學資料、教學成果、教學獎勵等方面進行評價。聽課填寫聽課記錄及課堂教學質量評價表,并對被聽課教師做出書面評價,發現問題,及時反饋。教學資料包括教學計劃、課程標準、教材、教案、多媒體課件、學生成績等。教學成果及教學獎勵依據獲獎的級別及名次進行評價。
同行評價根據教師是否準時行課、培優幫差、講授內容、教學方法、語言表達、輔導答疑、教研教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等方面加以評價。
學生評價根據教師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課外輔導、行課情況、批改作業、因材施教等方面加以評價。
本指標體系的統計選用直接加合法,將四個二級指標的成績分別進行統計,得出每一項的評價分值,將其乘以權重系數,四項相加得出每位教師的教學評價分值。
(二)科研及教學研究
科研及教學研究包括教師主研或參與的科研、論著、論文、教學成果等。論著按已出版的出版社、級別、排名及使用情況進行評價。論文、科研及教學成果按級別、名次、實際效果來進行評價。級別及排名按檔次依次降低分值,實際效果分值依據對本校產生的效果及應用程度來進行評價。
學術研究、立項課題、教學發展或經學校同意的校企合作計劃;按主持、共同主持、協同主持依次降低分值來進行評價。
對教師科研及教學研究評價還要兼顧教師所獲得的特殊學術榮譽及其他研究成果,按學術榮譽及研究成果的級別來進行評價。
本指標體系中四個二級指標的權重系數分別為0.3、0.3、0.2、0.2,按標準對每項評價分別進行統計,得出每一項的評價分值,將其乘以權重系數,得出每位教師的科研及教學研究的評價分值。
(三)課程輔導
課程輔導是指教師指導學生畢業論文(設計)、技能大賽、職業資格證書及其他課外輔導成果等。
高職院校畢業論文(設計)與頂崗實習是融為一體的,本項評價從對學生指導程度、論文完成情況、學生答辯情況、學生答辯成績、及格率及發表在期刊的級別來進行評價。
學生職業資格證書的評價按學生參加的比例、職業資格證書的級別、綜合平均數(全國或全省)、學生的過級率來進行評價,對于專任教師也要考慮學生所報考的職業資格證書的種類及數目。
指導的學生技能大賽按指導學生的訓練程度、訓練學時、參賽級別、獲獎名次進行綜合評價。
本指標體系中三個二級指標的權重系數分別為0.4、0.3、0.3,按評價標準對三項評價分別進行統計,得出每一項的評價分值,將其乘以權重系數,得出每位教師課程輔導的評價分值。
(四)技術指導和社會服務
技術指導包括教師憑借人才資源和技術資源優勢,以學校的名義為企業提供的技術培訓、技術攻關、橫向課題開發等。技術培訓按進行培訓的種類、時間、內容、人數及到款額來進行評價;技術攻關按參與的程度、取得的效果、參加的名義來進行評價;橫向課題開發按語校企合作的程度、立項課題的級別、實際應用程度、參與的程度等進行評價。
社會服務包括擔任的社會職務,主要包括政府機關、學校機構或學術團體等重要職務以及其他校內外服務成果。該項評價按社會職務的級別、名譽及影響進行評價;服務成果按社會服務的實際效應、影響程度、服務效果來進行評價。
本指標體系中二個二級指標的權重系數分別為0.6、0.4,按評價標準對二項評價分別進行統計,得出每一項的評價分值,將其乘以權重系數,得出每位教師技術指導和社會服務的評價分值。
教師評價總分的統計采用直接綜合法,將四項評價分值乘以教師按優長選取的權重系數進行綜合,形成一個教師評價總值,再按照總值的高低排出參評者的位次,從而進行綜合比較和評價。評價計分采用百分制,四個一級指標、25個二級指標的權數值之和值之和為100。
四、高職院校激勵性評價體系應注意的問題
為了使教師評價落到實處,取得應有的成效,應嚴格控制、監測評價過程,確保評價信息來源的真實性;另外要及時反饋評價信息,因為評價信息的延緩,消減教師進一步改進工作的動力,影響評價結果的效應。所以教師評價活動一結束,教學管理部門應立即整理各分項的材料及基礎數據,進行成績匯總及統計分析,并寫出綜合分析報告。將評價信息及結果及時地與教師進行反饋,讓教師全面了解學生、同行、領導、督導對自己教學的評價,明確自己教學的優長及不足,明確自己的努力方向。
激勵性教師評價的目的在于引導教師發展,促進教師不斷提高教學能力、實踐能力、科研能力和社會服務能力,為使教師激勵性評價體系確實起到激勵作用,學校及教師要根據評價信息各自制定發展發展計劃及發展目標,學校要盡可能地利用現有條件充分考慮教師個人的發展,為教師提供發展的條件和機會,為每位教師提供發展的空間和平臺。
參考文獻:
關鍵詞:流程管理 流程管理體系 組織系統觀
對許多企業來說,其運營系統始終存在管理不夠精細、運行效率低下、戰略執行能力不足等諸多問題。于是企業管理者紛紛求助于流程再造、流程管理、組織變革等各種管理理論,雖不乏成功者,但多數效果不彰;轉而引進ISO9000國際質量認證標準、ERP(企業資源計劃)等各種管理工具,雖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某些管理問題,卻又普遍形成多重管理體系,在更大范圍影響管理效率、加大管理成本。
要解決企業運營系統的諸多問題,必須從組織系統的角度,識別、理解和管理流程,構建流程管理體系,這也成為企業提升管理水平的必然選擇。
現有管理理論和管理工具的局限
(一)流程再造及流程管理理論的局限
現行的流程管理理論,其研究對象仍局限于“流程”。所提出的流程規范、優化和再造要求,不過是流程再造理論的修正,尚不能真正實現流程運行的完善。因為,從流程的角度來看,任何一個組織系統,都是由諸多不同層次、不同功能的流程,以縱橫交錯、網絡連接的方式所構成的流程體系。組織系統內任何一個流程的有效運行,既取決于流程內部活動之間、職能之間的有效連接,又取決于該流程與其它相關流程的有效連接。僅僅致力于構造“卓越業務流程”自身的完整,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如果沒有解決與其它相關流程的連接關系,勢必影響到該流程的有效運行,也就談不上流程的真正改善。
(二)組織變革理論推行困難且并非普遍適用
由于流程再造理論的一時盛行,隨之產生了以流程為基礎的組織設計和組織變革理論。自從哈默博士出版了他的《企業再造:企業革命的宣言書》著作之后,國內外許多學者大量開展了關于基于流程的組織設計研究、流程型組織構建研究、以流程再造為中心的組織變革模式研究等。
然而無論如何,根本性的組織變革是件推行起來非常困難的事情。因為流程再造理論遵循的一個潛在的規則是“拆分并克服”,而組織作為一個整體,每一個部分必有可能影響系統整體的行為或特性。當把各部分拆開時,任何系統的重要特性都會丟失。要想取得企業再造的成功還必須關注企業再造的同步工程,即在企業重新整合業務流程時,必須重新塑造企業價值觀、重新設計工作方式和重新建立考評體系。如此浩繁、復雜的工程,任一環節的失誤,都會嚴重影響到組織變革的是否成功。
(三)引進的管理工具難免造成多重管理體系
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各種國際性組織基于不同的角度,對全球的各種類型組織(特別是生產服務性組織)提出了各種各樣的管理體系認證或監管要求。而幾乎所有申請認證的組織,為了被動符合認證標準的要求而照搬標準文本,所建立的文件化管理體系結構,只是符合認證標準的文本結構,卻不符合組織自身的流程關系結構,形成與組織實際流程運行、體系運行不相一致的雙重管理體系的“兩張皮”現象。結果非但難以對組織的實際管理工作起到切實的指導作用,反而因人為地割裂、破壞了組織原有的流程體系運行,嚴重影響了管理效率、加大了管理成本。
出于市場競爭的需要,許多企業還會不斷申請多重管理體系認證、引進新的管理理念和工具(如供應鏈管理體系、ERP等),這些管理體系、理念、工具的引進,多從不同角度建立、以項目形式展開,并隨著項目的結束而給組織留下新的管理體系,在一個組織內部形成多重管理體系,從而使上述問題變得更加嚴重。
流程管理體系的特點與作用
國際標準化組織在修訂2000版ISO9000國際質量管理體系認證標準時,提出了“管理的系統方法”,并將其列為21世紀質量管理八項原則之一。所謂管理的系統方法,是將相互關聯的過程作為系統加以識別、理解和管理,有助于組織提高實現目標的有效性和效率。
在“管理的系統方法”原則指導下,基于組織系統的視角,而不是基于流程的視角,識別、理解組織內部各個流程之間的相互關系,所建構的流程管理體系具有以下特點和作用。
(一)流程管理體系的特點
所謂流程管理體系,是對組織系統內所有流程進行指揮、控制和協調的管理體系。一個規范、適用、具有競爭力的流程管理體系,應當具有以下特點:
覆蓋了組織的所有流程,這一點不同于其他管理體系只是部分地涉及組織的相關流程,例如質量管理體系覆蓋的只是與質量管理有關的流程,環境管理體系覆蓋的只是與環境控制有關的流程。因此,在設計建立流程管理體系之前,需要對組織內部的所有流程予以充分識別。
符合組織宗旨和戰略規劃要求,具有很好的戰略執行能力,因此需要把組織戰略目標,分解到各個相關流程,確定為流程管理目標。
以滿足顧客需求為導向,確定流程之間的順序和相互關系,使組織具有很好的適應性和快速反應能力。
流程管理體系是一個文件化的管理體系,通常包括管理手冊、規章制度、員工作業指導書、記錄等不同層次的文件。管理體系文件化,不僅有利于管理工作規范化,而且有利于組織管理經驗的積累、傳承,培養和凝聚組織的核心競爭力;使組織管理更多依賴系統,而減少對“能人”的依賴。
具有持續改進機制。因此需要對產品質量、流程運行、流程管理體系運行進行定期監測,及時發現、處理不合格環節;并對監測結果進行系統分析,發現系統改進機會并確定實施改進措施,從而持續地改進產品質量、流程運行、流程管理體系運行,不斷提高組織核心競爭力。
(二)構建流程管理體系的作用
能夠彌補流程再造理論和流程管理理論的不足。流程再造理論和流程管理理論的局限,主要在于只解決了流程內部的職能之間、活動之間的接口,卻不能解決流程之間的接口,而構建流程管理體系,則可以明確流程之間的相互關系。在這個基礎上,再對各個流程區分不同情況,分別予以規范、優化或再造。這樣,才能真正實現流程改善,進而實現組織系統運行的改善,從而彌補了現行流程管理理論的不足。
較之推行困難的組織變革更為現實可行。構建流程管理體系及其改進機制,為組織對流程運行、組織系統運行提供了日常管理的平臺,并在日常管理中持續地發現問題、持續地自我改進。而且,由于流程分析、流程管理體系的構建,未必涉及組織結構、員工利益的大規模調整,因此較之根本性的組織變革更為現實可行。
為有效整合雙重管理體系或多重管理體系提供了基準體系框架。因為,各種認證標準或監管要求,都是以企業組織的管理流程為基礎,只是涉及的流程范圍及流程要求各有不同。因此,對企業組織內部的所有流程進行識別、理解,依據流程之間的邏輯關系,建立一個符合企業組織實際運行特點、覆蓋所有流程的流程管理體系。在此基礎上,再對照認證標準或監管準則要求,對所涉及的流程做進一步的補充和完善,則可以解決認證標準或監管要求與企業管理實際的不相結合的“兩張皮”甚至“多張皮”問題。
目前為止,“管理的系統方法”這一原則的提出,還處在概念階段。具體到流程管理體系的構成、運行、改進,還沒有形成一個方法體系,需要圍繞著流程管理體系的設計建立、運行控制、持續改進等方面,開展深入細致的研究。
參考文獻:
1.彭新武.當代組織設計理念的變遷[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08
關鍵詞:質量風險 質量管控 質量里程碑 十步階梯
中圖分類號:F426.472;F27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6)03(b)-0110-02
城市軌道客車的質量是優秀的設計人員設計出來的,而對產品的研發設計過程需要運用有效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方法,采取科學的驗證手段驗證設計輸出物質量。在多年的設計實踐中,將“質量安全風險管理”的管控理念要融入具體的質量設計工作中,采取的主要設計方法為設計節點質量門評審,對設計圖進行嚴格審查、在重要的設計環節要多次確認,對企業的執行標注進行固化設置。想要提高城市軌道車輛的質量,就必須從源頭上著手,將影響到行車安全的隱患降到最低,杜絕質量問題的出現,從而提高產品質量的安全性能。
1 質量管控分類
前提控制,主要通過質量門進行管控。通俗來講,質量門即為將質量的計劃、標準、相關要素和控制方法及流程管理融為一體的通行證,當通行證中所有要素均達到要求,項目才可以繼續;“質量門”就是產品證明產品合格的一張駕駛證,只有按質量和工作標準要求,對工作進行預先設定,在各項工作準備齊全之后,才可以流轉到下一個工作環節。
過程控制,主要通過控制點進行管控。所謂控制點,就是產品實現過程中的一系列的過程檢查項點,簡單地說,“控制點”就是考試卷中的每一道題目,通過題目的設定、回答和批改,驗證產品實現中每道工序、工步的執行情況;“控制點”也是公路上的交通警察,對產品實現情況進行實施把關,發現問題立即叫停,進行整改。“控制點”的具體控制內容包括:涉及工序生產的人、機、料、法、環、測等各要素,以及工序產品質量、工藝紀律執行等。
結果控制,主要通過里程碑進行管控。所為里程碑,就是產品在實現應用的過程中所設置的重要檢查點,它對本階段所要完成的標注進行明確的定義,并且還是開啟下一段工作歷程的重要前提,將產品從監控、評審和檢查等各個功能和環節進行了系統化的管理。從簡單意義上來說,“里程碑”就是產品的成績單,雖然沒有設置具體的分數,但是對合格和不合格做出了明確的界定,而且還描述每一個環節中產品所處于的實際狀態和應該達到的狀態。只有在達到合格的分數與要求之后,才能實現項目的輸出,并且向下一個工作環節轉移。“里程碑”的具體控制內容包括:產品質量狀態、產品訂單關閉、配置管理執行、檢驗記錄,以及開口項管理等。
2 質量管控設計
設計環節以質量安全風險管理為核心的、覆蓋產品實現全過程的質量管控模式的執行。
第一,建立了完善的產品研發設計平臺,組織編制了設計評審和設計質量門及其他相關設計的評審工作內容和工作流程,在具體的項目開工之前,就要將開工、概念、方案、詳細的設計以及設計驗證這5個關鍵性的環節點進行合理設置,對整機所有涉及到安全性能的結構(及部件)做出評審的硬性要求,以規范各個設計質量門的評審內容;并且根據結構(及部件)的重要性不同,組織相關專家、人員進行不同層次、不同級別的設計評審,其中部件級評審組織公司級評審,整機評審必須邀請集團公司技術專家組參加,需要時,還應邀請第三方進行評審。
第二,里程碑的確認機制是產品設計的重要環節,在該環節,通過科學的計算方式和可行性的實驗對產品進行合理的驗證,從而保證產品的設計質量確保顧客的安全性,達到國家法律規定的標準和相關的技術規范的要求。公司要求,轉向架、制動、牽引等子系統和整機完成后,必須進行設計安全評估,要從強度、材料、工藝、冗余功能、安全導向等層面,通過計算報告、試驗驗證、模擬安裝以及運用驗證等方式證明其系統的安全性、可靠性。
第三,在出圖環節的設置,出圖環節在一定程度上決定產品的可行性,所以要對相關文件進行詳細的和全方位的審查。對文件的審查必須成立專家組,組織實踐經驗豐富的同志和技術人員對所要出圖的文件進行全方位技術把關,有條件的話還可以聘請本行業優秀的專家對主要的項目和重要差Q評進行技術把關。通過技術專家和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最終在設計源頭上保證產品的質量,降低產品存在的缺陷,從而確保設計的成功和產品質量的提升。
第四,產品存在質量問題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主要是工人在操作過程中存在的失誤和重復性問題。為了避免出現不同程度的質量問題,所以在具體的工作過程中要從產品的研發開始,在生產制造和售后運營等多個環境進行控制,一旦發現問題不僅要及時更正,同時還要做出通報,并且與業績進行掛鉤。通過推行季度通報,將小問題、簡單問題,都及時暴露出來,防止再發生。采用這種方式不僅促使公司的技術人員在實踐的過程中檢驗設計和生產過程中的不足,通過交流學習的方式,提高產品的質量,減少多種質量問題的存在。
第五,為強化設計變更的管理,防止設計變更導致的次生風險,實行了設計變更分級管理,已定型產品的設計變更,如確需變更的,將由公司總工程師批準方可進行變更。同時針對設計變更,實行了變更試裝管理,只有經過試裝,需要時通過一定運行公里數的運用考核證明沒有問題后,方準許批量執行。
第六,針對成熟設計產品和結構,通過組織編制設計企業標準、修訂設計手冊的方式,將其進一步固化和完善。在接到產品的生產任務之后,就要把管理的標準、流程和技術指標進行明確的規劃。企業的標注設計是企業非常重要的工作環節,一方面對新員工和年輕的設計者產生的影響是保證設計程序和執行標準的正確性,同時還可以作為驗證的依據,杜絕重復設計現象的發生。在另一方面體現在對老員工的影響,主要是促使老員工在具體的工作過程中更加細致,避免設計漏洞的產生。
3 質量管控的執行
生產制造以質量安全風險管理為核心的、覆蓋產品實現全過程的質量管控模式的執行。
3.1 質量安全風險項點的識別
生產制造環節的質量安全風險住主要是生產工藝策劃不周全、不充分,設計生產的人機料法環測因素準備不充分,生產過程執行技術文件不到位、執行不充分等。根據上述分析,將其分為生產前管控、生產過程管控和生產后管控三部分。
3.2 生產前質量管控
生產前質量管控主要通過質量門進行控制。
項目質量團隊在明確“質量門”的設置之后,要依據項目的具體需求,設置“質量門”的檢查表和相關的評審計劃,此類文件還要在項目經理的審批下形成只能是的檢查依據,從而能夠對檢查項目的重點和主要的審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進行充分挖掘,并且還要還該充足的信息內容。
采用關閉和打開的方式是評定“質量門”是否合乎相關的技術參考值的重要方法,為了保證“質量門”中的各個要素均具備,首先采用的方式是將“質量門”進行關閉,在關閉其間完成所有的工作內容。完成相關的工作內容之后邀請專家和技術工作人員進行評審,并針對評審的意見來決定“質量門”是否開啟。
3.3 生產過程質量管控
生產過程質量管控主要通過控制點,所謂控制點,即將每到工序細化為工步,根據工步的質量特性,將其細化,分別賦予監控等級,監控點分為停止點(H)、監督點(W)和資料證明點(R)3類,每一個控制點就是生產工序的一個質量風險點。
“里程碑”與每列軌道車輛的制造進程同步執行,每個里程碑在每列車的制造過程中都要執行一次。評審中,與“質量門”的評審相同,采取協商一致的原則進行,對工序產品質量狀態共同進行確認。里程碑評審的項點包括工序產品是否檢驗合格并開具合格證;檢驗記錄填寫是否完成;所有的技術更改是否均已執行;配置清單是否記錄完整;生產訂單是否完成并報工;所有開口項是否完整記錄;缺失件是否完整記錄等內容。
只有通過了“里程碑”評審,工序產品才可以流轉至下工序,下工序操作者只有見到標注有合格結論的里程碑評審表,方能接受上工序的產品。通過設置流程碑,對重要節點產品質量進行全面評審,有效控制車輛的實物狀態,確保實物質量受控,確保流入下工序的產品為滿足要求的合格品。
3.4 物資采購環節質量管控
物資采購環節,包括供應商管理和采購產品質量管控作為高速動車組項目的一個環節,包含了研發設計、工藝策劃、生產制造、質量檢驗和運輸交付等產品實現的全過程,其中包含了供應商間多個接口,其中物流、信息流十分復雜。物資采購階段的風險主要有供應商產品為新產品沒有經過驗證、運用考核或驗證、運用考核不充分,首檢中沒有發現采購件存在的質量問題或其生產工藝存在的漏洞,供應商批量生產的產品與首檢通過產品存在重大差異,批量生產時供應商私自更換關鍵組件且未經批準,供應商的結構變更未經設計部門批準等。
因此,為確保采購產品質量管控,確保其產品質量滿足項目執行需求,組建采購質量工程師隊伍,將采購環節進行細化,實行了供應商十步階梯管理,將“質量安全風險”細化到每個階梯中,只有這些階梯全部通過,采購產品才能允許裝車使用。
4 結語
在供應商資質審核、質量合同談判、首件檢驗、入廠檢驗等環節設置了“質量門”,對這些環節設置質量門,制定了規范的前提確認條件,要求供應商在申請供應商資質審核、質量合同談判、首件檢驗、入廠檢驗時,按照前提確認條件的要求進行內部預評審,并提交預評審報告由質量系統進行審核。只有審核通過,才能進行正式評審,以強力推進供應商自主管控質量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促進采購件實物質量的提升。
參考文獻
[1] 王沙威,王戈.質量管理體系與試飛安全管理體系融合模式探索[J].中國科技信息,2014(22):111-112.
[2] 姜東升.建筑工程項目管理的風險及對策[J].科技風,2014(22):182.
關鍵詞:電力施工企業;混凝土;生產;依據;質量管理體系
混凝土作為重要的建筑材料,具有低價格、高強度、施工簡便、壽命長以及工藝成熟等特點,在新時代的建筑工程中依然占有重要地位,為確保混凝土質量合格符合市場需求,電力施工企業的混凝土單位必須樹立質量意識,通過設置相關的質量管理機構,構建完整的混凝土質量管理體系,提高混凝土的質量管理水平。
1、電力施工企業建立混凝土質量管理體系的依據
根據混凝土生產的相關法規要求,混凝土的生產供應企業必須建立完整的混凝土質量管理體系,并開展有效的質量管理活動,以確保所生產的混凝土質量達到施工質量要求。
2、建立和完善混凝土質量管理機構
對于電力施工企業而言,混凝土質量管理機構是其質量管理與實踐的基礎和保障,因此電力施工企業應當從實際出發,根據企業自身的條件與行業特征,建立符合客觀要求的混凝土質量管理機構,以確保混凝土材料的質量及其安全可靠性。實踐中可以看到,當前電力施工企業中的混凝土質量管理機構有如下幾個方面的任務:對于行政負責部門,它是電力施工過程中的混凝土材料質量管理的第一責任人,主要負責企業生產實踐中的產品質量監管、人事以及行政方面的各事項管理;對于技術負責部門,它是混凝土材料質量管理工作的最直接責任者,主要負責電力施工企業的混凝土原材料生產技術與生產檢測工作。對于財務部而言,其主要是負責企業施工所需混凝土的生產成本核算及其生產營銷費用開支的審批工作;對于生產部而言,其主要是負責混凝土材料的生產、加工以及各工藝的控制和設備維護養護工作;對于市場部而言,其主要負責混凝土材料的供應訂單制作、混凝土材料的市場推廣銷售,同時還負責售后服務工作;對于技術部而言,應當加強與技術負責人之間的有機協調與配合,認真做好配合比管理、生產新工藝新技術開發等工作。、混凝土的質量試驗檢測等工作。對于人事部而言,主要負責生產人員與管理人員的招聘、培訓以及日常管理與考核等工作。以上是電力施工企業內部管理機構的主要組織形式,只有建立和完善內部管理機制,才能確保混凝土的質量。
3、電力施工企業的混凝土質量管理體系介紹
電力施工企業應該建立有效的混凝土質量管理體系,推行360度的質量管理,做到及時發現混凝土質量異常并及時采取措施改善,確保所生產的混凝土質量能夠符合市場需求。
電力施工企業的混凝土質量管理體系主要通過以下三個內含混凝土質量管理的詳細要求的文件來體現。第一,質量手冊。它是電力施工企業關于混凝土質量管理體系中的首層文件形式,主要內容是混凝土質量管理體系構建注意事項,其中包括混凝土供應企業的管理職責、混凝土產品與質量檢測、各項資源管理以及混凝土質量改進等內容;第二,程序文件。它是當前電力施工企業發展過程中,尤其是混凝土質量管理體系的第二個層次,主要內容是負責人批準及其控制。對于該程序文件而言,其主要包括混凝土材料的生產目的、時間、人員以及具體生產設備等內容,并對生產實踐全過程進行詳細的記錄;第三,作業指導書。它是電力施工企業混凝土質量管理體系的第三個層次,其包括內容有混凝土材料的生產及其運輸服務,因此也是企業混凝土供應全過程的各項工作指導標準。
4、電力施工企業的混凝土質量管理文件介紹
電力施工企業的混凝土質量管理文件除包括上述的質量規范要求、質量手冊、作業指導書和程序文件外,還包括其他各項混凝土質量管理或檢查工作的真實、客觀記錄。
第一,原材料質量管理中的記錄與表格。在混凝土原材料質量管理過程中,記錄與表格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即原材料質量保證書、進貨記錄、去向臺帳、檢驗記錄、檢驗報告、監督抽檢、水泥物理檢驗及其對比記錄以及砂石含水率清單和供應商的評審記錄等。
第二,混凝土材料配比設計文件資料。對于混凝土配比設計而言,其常用的文件資料有以下幾種:首先是抗壓強度記錄、年度匯編和質量統計;其次是混凝土配比設計原始記錄與年度匯編;再次是混凝土材料生產配比通知單、變更表以及總表;最后是混凝土材料出廠前的檢測記錄、出廠證明以及供貨合同等。
第三,混凝土材料在實驗室設備中應用資料。對于電力施工企業而言,混凝土材料在實驗室設備中的應用資料有如下幾種,即管理手冊、設備和儀器說明書、自檢記錄、作業指導書、應用記錄表以及維修記錄和計量證明等材料。
第四,混凝土生產技術文件。對于電力施工企業而言,混凝土生產過實踐中包含著很多的相關技術文件,主要有以下幾種:日常生產任務匯總與調度表、生產自檢記錄、出車檢查記錄、生產線檢查記錄、生產設備維修維護記錄、材料生產中的計量抽檢以及計量設備的校準記錄和生產過程中所處的氣候環境狀況記錄。
第五,混凝土材料出廠與交貨信息資料管理。混凝土材料出廠之前與交貨之后的相關信息資料主要有以下幾種,即發貨與進場驗收單、出廠質量保障書、施工值班記錄、現場抽檢記錄表、與施工單溝通服務狀況記錄以及技術交底和質量跟蹤記錄德國。
5、電力施工企業混凝土的生產過程的質量管理原則應用
第一,混凝土材料質量自控管理機制的應用。實踐中,混凝土材料生產過程已實現計算機自動化控制,通過電腦管理系統可模擬生產過程,有利于生產監控操作。自動化管控系統應當具備以下功能,即下料時可自動補償,及時準確地進行超差報警和操作提示;輸入料量信息時,可及時了解粉料罐的庫存信息;稱料時,可自動調節落差與扣稱。
第二,混凝土生產質量網絡管理系統。混凝土生產質量網絡管理系統,可確保關鍵性數據信息的安全性,可有效提高電力施工企業管理效率、降低生產成本。網絡管理系統有如下功能:方便財務遠程授權發貨、確保生產配比的科學化與標準化、及時實現調度管理以及實時監督和調整。
6、混凝土的出廠、驗收及售后服務管理
(1)混凝土的出廠和質量驗收管理
混凝土材料生產質量,主要取決于入模、成型以及硬化后的混凝土強度、耐久性和相關物理力學性能,因此其出廠以后的現場質管理非常重要。
(2)混凝土的售后管理
混凝土的售后管理要求做好混凝土技術服務和投訴管理工作。一是混凝土技術服務工作,主要包括書面技術交底、電話跟蹤以及施工人員指導等。二是投訴管理工作,包括定期征詢客戶混凝土的使用意見,及時匯總客戶的質量投訴電話,通過書面形式反饋回企業,要求客戶投訴在24小時內得到準確答復和處理,影響重大的投訴應上報總經理進行處理。
結語:綜上所述,對電力施工企業混凝土質量管理體系的構建的探討分析具有重要現實意義。電力施工企業應該樹立正確的質量意識,建立質量管理機構并完善質量管理體系,才能保證所供應的混凝土質量符合市場要求,促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牛平波,朱國濤.建筑施工企業質量控制管理體系構建研究[J].中國科技信息,2006,17: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