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次貸危機原理范文

        次貸危機原理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次貸危機原理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次貸危機原理

        第1篇:次貸危機原理范文

        關鍵詞:都昌方言 人稱代詞 歷史來源

        贛北鄱陽湖畔是江西贛文化最早的發(fā)源地,南北溝通的地理位置決定其必然受到不同歷史時期東西南北多種外來文化的沖擊,再經歷史沉積上形成當前贛北文化多源一體化的發(fā)展態(tài)勢,本文將聯(lián)系贛語昌都片都昌方言及其他漢語方言情況,探討都昌方言人稱代詞“儂”尾的歷史來源,以從中窺見贛北鄱陽湖文化的多源性。

        一、都昌方言人稱代詞加“儂“尾情況

        都昌方言內部南北差異小,東西差異大,中西部方言是都昌方音的主體。我們結合當?shù)厝苏Z感,根據(jù)田野調查材料,將都昌方言分東部、中部、西部三大片。根據(jù)1993版的《都昌縣志》,全縣分為30個鄉(xiāng)[1],各片包括的鄉(xiāng)鎮(zhèn)分布是:東部片包括大港、鳴山、鹽田、獅山、鳴山、中館、南峰、薌溪、萬戶;中部片包括北炎、蔡嶺、杭橋、化民、土塘、陽峰、三汊港、和合、大沙、西源、周溪;西部片包括春橋、蘇山、徐埠、左里、多寶、北山、七角、汪墩、大樹、都昌鎮(zhèn)。全縣境內人稱代詞加“儂”尾情況如下:

        1.西部片及中部的杭橋、化民、土塘、鳴山、和合、大沙、三汊港、陽峰、西源、周溪方言中人稱代詞單復數(shù)均可加“儂”尾。第一人稱單數(shù)我/我儂復數(shù)包括式俺/俺儂一傍人復數(shù)排除式我/我儂一傍人第二人稱單數(shù)你/你儂復數(shù)你/你儂一傍人第三人稱單數(shù)渠/渠儂復數(shù)渠/渠儂一傍人2.中部的蔡嶺、北炎,東部的大港、鹽田方言中人稱代詞單數(shù)均可加“儂”尾,復數(shù)形式則加“俚”尾

        第一人稱單數(shù)我/我儂復數(shù)我俚第二人稱單數(shù)你/你儂復數(shù)你俚第三人稱單數(shù)渠/渠儂復數(shù)渠俚3.東部南峰、薌溪、萬戶(當?shù)厝撕喎Q南薌萬)方言中人稱代詞單數(shù)均可加“儂”尾,復數(shù)形式中加“儂都”。第一人稱單數(shù)我/我儂復數(shù)我儂都第二人稱單數(shù)你/你儂復數(shù)你儂都第三人稱單數(shù)渠/渠儂復數(shù)渠儂都從地理分布上看,都昌人稱代詞加“儂”尾情況不一致的。全縣人稱代詞單數(shù)形式均有兩套:可加“儂”尾和不加“儂”尾;而復數(shù)形式有差異,東部和中部大部分地區(qū)復數(shù)也可以加“儂”尾,中部接鄰湖口的的蔡嶺、北炎,東部接鄰彭澤的大港、鹽田復數(shù)不可加“儂”尾;東部偏南的南薌萬復數(shù)加“儂都”。另外處于都昌東部中端的中館鎮(zhèn)方言中人稱代詞的復數(shù)形式存在“我儂一傍人/我俚/我俚一傍人/我儂都”多種混雜表達。全縣“儂”尾均讀輕聲。從實際語用看,偏僻鄉(xiāng)村“儂”尾保存更完整, 50以上的人及文化程度不高的人的口語中更易帶“儂”尾,年青人用人稱代詞時往往不說“儂”尾。

        二、都昌方言“儂“尾人稱代詞語法功能

        都昌方言“儂”尾人稱代詞在句中所處的位置沒有主語、賓語及定語的分工。(標*說明此句不成立。括號內的句子為相應的普通話;字下劃波浪線表示同音字。)

        1.“儂”尾人稱代詞可出現(xiàn)在主語、賓語位置。

        我儂明朝去。(我明天去。)

        么人?――我儂。(誰?-我。)

        你只叔尋渠儂喲。(你的叔叔找他。)

        2.“儂”尾人稱代詞可以出現(xiàn)在定語的位置。

        我儂只姑婆來。(我的姑婆來了)

        里是我儂只姑婆。(這是我的姑婆)

        但在對話答句中, “儂”尾卻可以出現(xiàn)在省略中心詞的定語結構中:

        里是么人個?(這是誰的?)――我儂個。(我的)

        ――你儂個。(你的)

        ――渠儂個。(他的)

        當用作一些指人和處所名詞的定語時,儂尾后面加量詞(只、把、根等),以省略“儂”為常。

        我(儂)只姑婆來了。(我的姑婆來了)

        里是你(儂)只狗。(這是你的狗)

        3.一句話中若多處出現(xiàn)人稱代詞,一般只允許出現(xiàn)一個“儂”尾。

        從本地人語感來看,人稱代詞加“儂”尾語氣會更舒緩些,在句中,儂尾處可停頓、拖音。盡管“儂”尾人稱代詞可出現(xiàn)在主賓語位置上,但是若一句話中有多處人稱代詞時,一般只出現(xiàn)一個“儂”尾。如“昨天我去找你,你不在家里?!笨梢赃@樣說:

        昨日我儂去尋你,你不在屋里。

        昨日我去尋你儂,你不在屋里。

        昨日我去尋你,你儂不在屋里。

        昨日我儂去尋你儂,你儂不在屋里。

        據(jù)劉綸鑫《客贛方言比較研究》和陳昌儀《江西方言志》所載,客贛方言中許多地方的人稱代詞在方言中有“格”的區(qū)分。如鉛山縣最為典型,主語用阿、爾、渠,賓語用阿仂、爾仂、渠仂[2]。從都昌人稱代詞的使用上看,單數(shù)雖可用兩套,但已經沒有語法上“格”的區(qū)分。

        三、人稱代詞“儂”尾在其他漢語方言中的使用情況。

        據(jù)錢乃榮《當代吳語研究》指出吳語中人稱代詞單數(shù)形式有兩類,第一人稱第二類為雙音節(jié),如黎里、嘉興、寧波,在過去的文學作品中常寫作“我儂”,如清代的寶山、金山、青浦等地的縣志中都記為“我儂”。明代馮夢龍《山歌》中也記為“我儂”。第二人稱第二類也是雙音節(jié),上海地區(qū)明清縣志寫為“你儂”,現(xiàn)在很多地方(如上海、羅店、周浦、余姚等地)“你儂”兩音節(jié)省略稱為“儂”[3]。江西廣豐、玉山是吳語的自然延伸,胡松柏《贛東北方言調查研究》記廣豐話、玉山話人稱代詞單數(shù)形式記為阿農、爾(你)農、渠農,這也應是吳語人稱代詞的特點表現(xiàn)[4]。

        據(jù)黃伯榮《漢語方言語法類編》中記載,湖南汝城方言中人稱代詞有加“儂”尾的情況,同都昌與吳語點不同,汝城方言中我儂、你儂、之儂分別對應普通話中的“我們”“你們”“他們”。汝城方言中儂尾人稱代詞可以用作事物的名詞的定語,當用作一些指人和處所的名詞的定語時,后面的“個”也可以省略,如你儂(個)單位。(你們的單位)[5]

        又據(jù)彭澤1992年版的《彭澤縣志》的方言卷分類詞表[6],人稱代詞單數(shù)形式記作“我儂、你儂、其儂”,彭澤縣同都昌東北部接壤,故人稱代詞“儂”尾同都昌方言“儂”尾地理上連成一片,具有相關性。不同地域漢語方言都有人稱代詞加“儂”尾現(xiàn)象說明現(xiàn)代漢語方言在歷史上有著共同的源頭,在不同地域有多樣性的發(fā)展

        四、都昌人稱代詞“儂”的歷史來源

        “儂”是吳語人稱代詞的一大特征。隋代陸法言《切韻》(五代刊本)中記:“儂,奴冬反,吳人云我” [7]。錢乃榮《當代吳語研究》也指出上文所指吳語單數(shù)人稱代詞第二類“我儂、你儂”之類是比較古老形式,具有古老吳語的特色[3]。敏、潘悟云《論吳語的人稱代詞》都用大量史料論證吳語三身代詞經歷了“我儂、你儂、渠儂”才發(fā)展到今天的狀況[8]。

        我們認為包括都昌方言在內的贛北人稱代詞“儂”尾應是同吳語人稱代詞“儂”有著同源關系。明代馮夢龍《古今譚概》雜志部第三十中提到的“嘉定近海處,鄉(xiāng)人自稱曰‘吾儂’、‘我儂’,稱他人曰‘渠儂’、‘你儂’,問人‘誰儂’。夜聞有叩門者,主人問曰‘誰儂?’外客曰:‘我儂?!魅瞬恢稳耍_門方認,乃曰:‘卻是你儂?!笕艘蛎涮帪椤齼z之地’” [9],這段話是早期吳語的生動再現(xiàn),可就都昌人來看,這段話幾乎講的就是都昌話。都昌同治十一年縣志在《封域志*風俗》一節(jié)也提到都昌話“語不無吳楚舌之余音”,從當前語言使用事實來看, “儂”尾人稱代詞應是更早的歷史層次,同吳語有著歷史上聯(lián)系。

        都昌方言中人稱代詞“儂”尾同吳語的“吻合”不是巧合。春秋戰(zhàn)國時期,江西鄱陽湖平原有番、艾兩邑,據(jù)史料及史家考證,番就是今天的鄱陽縣,艾在今修水縣境,當時都昌境地處于番邑內?!妒酚洠砍兰摇吩啤埃ǔ淹酰┦辏ㄇ?04年),吳復伐楚,取番。楚恐,去郢,北徙都” [10], 《左傳》魯哀公二十年(前475年)記:“吳公子慶忌聚諫吳子,曰:‘不改必亡’,弗聽。出居于艾。[11]”根據(jù)這兩條語料,我們可以確知吳國西疆包括今天贛北平原的西部,楚國東界至少到達了今天鄱陽一帶,由于春秋戰(zhàn)國楚吳越政權的興衰交替,贛北鄱陽湖平原自古被稱作“吳頭楚尾”。我們可以推測,當時的贛北文化與古吳楚文化相近。據(jù)此,贛北當時的方言也應同古吳楚方言相近。比如濁音現(xiàn)象,古全濁聲母仍念濁音主要集中分布在今湘語區(qū)、吳語區(qū)。近年來調查發(fā)現(xiàn)鄱陽湖畔湖口、星子、都昌、修水、武寧、瑞昌西南的田義鎮(zhèn)(與武寧相鄰)也有濁音現(xiàn)象。所以都昌方言中人稱代詞“儂”尾現(xiàn)象同古吳楚文化也不無連系。

        綜上所述,方言是文化的載體,“它是民俗文化賴以留存、傳承的媒介,同時它也是民俗文化的表現(xiàn)形式和內容”[12]。都昌方言人稱代詞“儂”尾、吳語“儂”尾人稱代詞有著歷史同源性,這種淵源同這些地域曾經共處的行政地理和相同的文化背景有關,而都昌方言人稱代詞“儂”尾又有著不同他處的特點,這些語言個性化特點正是反映贛文化在融合土著文化和外來文化基礎上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都昌縣志[M] 北京:新華出版社,1993:10

        [2]陳昌儀 江西方言志[M] . 北京:方志出版社,2005:14

        [3]錢乃榮 當代吳語研究[M] .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716

        [4]胡松柏 贛東北方言調查研究[M]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415

        [5]黃伯榮 漢語方言語法類編[M] .青島:青島出版社,1996:459

        [6]彭澤縣志[M] 北京:新華出版社,1992:536

        [7]游汝杰 漢語方言學教程[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90

        [8]敏 潘悟云 論吳語的人稱代詞[J].中國東南部方言比較研究叢書(第四輯)(李如龍、張雙慶主編),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9:716

        [9]馮夢龍編著 古今譚概[M].北京:中華書局,2007:491

        [10]司馬遷(漢) 史記[M]. 北京: 中華書局,1982:1716

        第2篇:次貸危機原理范文

            次貸危機又稱次級房貸危機。它是一場發(fā)生在美國,因次級抵押貸款機構破產、投資基金被迫關閉、股市劇烈震蕩等引起的風暴。它的蔓延導致全球主要金融市場不同程度地出現(xiàn)流動性不足的危機。

            二、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原理與運作機制

            (一)資產證券化的定義

            現(xiàn)在國內使用較普遍的定義是:資產證券化是將金融機構或其他企業(yè)持有的缺乏流動性,但能夠產生可預見的、穩(wěn)定的現(xiàn)金流的資產,通過一定的結構安排,對其風險與收益進行重組,以原始資產為擔保,創(chuàng)設可以在金融市場上銷售和流通的金融產品(證券)。證券化的實質是融資者將被證券化的金融資產的未來現(xiàn)金流收益權轉讓給投資者。

            (二)資產證券化的流程

            資產證券化這一操作程序包括如下步驟:(1)發(fā)起人確定證券化資產,組建資產池;(2)設立特設信托機構(SPV);(3)資產的真實銷售;(4)進行信用增級;(5)資產證券化的信用評級;(6)發(fā)售證券;(7)向發(fā)起人支付資產價款;(8)管理資產池;(9)清償證券。

            (三)資產證券化的原理

            資產證券化的原理包括一個核心原理和三個基本原理。核心原理是現(xiàn)金流分析原理,三大基本原理是資產重組原理、破產隔離機制和信用增級原理,是資產證券化核心原理的深入。

            1.現(xiàn)金流分析原理

            資產證券化的核心原理是現(xiàn)金流分析原理。資產證券化是以可預期的現(xiàn)金流為支持發(fā)行證券進行融資的過程,可預期的現(xiàn)金流是資產證券化的先決條件。

            2.資產重組原理

            資產重組是資產的所有者或支配者為實現(xiàn)發(fā)行證券的目標,根據(jù)資產重組原理,運用一定的方式與手段,對其資產進行重新配置與組合的行為。

            3.破產隔離機制

            破產隔離機制是資產證券化交易所特有的技術,它使基礎資產原始所有人的其他資產風險、破產風險等與證券化交易中基礎資產的風險隔離開來,風險也不會“傳染”給資產支持證券持有者,資產的賣方對己出售資產沒有追索權,在賣方與證券發(fā)行人和投資者之間構筑一道堅實的“防火墻”。

            4.信用增級原理

            信用增級是使發(fā)行的支持證券能夠避免與基礎擔保品相聯(lián)系的損失或其他風險的過程。為了吸引更多的投資者并降低發(fā)行成本,利用“信用增級原理”來提高資產支持證券的信用等級是資產證券化的一個重要特征。

            三、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對我國金融機構影響的辯證分析

            (一)研究背景

            我國資產證券化的起步較晚,但在監(jiān)管當局的大力推進和金融機構的積極參與下,我國資產證券化經歷了一場從無到有,并快速發(fā)展和不斷突破的過程。短短的10年時間,中國的商業(yè)性房貸額增長了百倍(詳見圖1,圖2),已經從1998年的400多億元,飆升到2007年6月末的4.3萬億元。

            (二)我國金融機構實施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的意義

            1.擴大商業(yè)銀行住房抵押貸款資金來源目前我國各類政策性住房資金的金額不過1600億元(其中800億元為住房公積金存款,主要用于個人住房抵押貸款),根本無法滿足住房開發(fā)與建設的需求,同樣也無法滿足居民的住房消費需求,巨大的資金缺口把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推上了日程。

            2.增加信貸資金的流動性使商業(yè)銀行資產負債管理更靈活、增加信貸資金的流動性是資產證券化產生的初衷。由于銀行吸收的存款大多期限較短,而住房抵押貸款的期限相對較長,這就造成資產與負債在期限上的不匹配,一旦銀行發(fā)生大量的現(xiàn)金需求而長期貸款不能快速變現(xiàn),銀行就會陷入流動性困境。因此依靠將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來提高銀行資產的流動性是行之有效的。

            3.提高商業(yè)銀行的資本利用率根據(jù)巴塞爾資本協(xié)議,金融機構需在資產風險等級加權平均的基礎上確定資本充足率,建立風險資本儲備金。住房抵押貸款是一種期限長、流動性差的信貸業(yè)務,監(jiān)管部門對該業(yè)務規(guī)定的風險權重也較高。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能夠使銀行有效降低資產結構中高風險資產的比率,以較少的資本獲取較大的利潤。

            4.豐富金融市場投資品種目前中國的利率水平較低,大量的資金要尋找投資渠道。但是中國金融市場上的投資品種還比較少,主要有國債、公司債券、股票和基金等,而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可以為金融市場提供風險低、收益穩(wěn)定的較長期的證券。

            5.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的分散風險作用

            (1)房產抵押貸款證券化有利于分散利率風險。房產抵押貸款期限通常都不短,一般是10~20年,甚至是30年,利率波動的可能性比較大,利率波動對住房抵押收益的影響也會很顯著。目前房產抵押貸款銀行實行的是單一品種的浮動利率貸款,商業(yè)銀行隨時可以根據(jù)央行的利率變動而相應上浮或下調利率,購房者為此也承擔了較大的風險。一旦央行出于緊縮經濟的考慮而提高利率,購房人借貸的意愿必然陡降。銀行對房產抵押貸款的呆賬率激增。解決這一問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過房地產資產證券化,這樣一來,銀行將貸款一次性出售獲得收益,利率風險則隨同貸款一起轉移了出去。

            (2)流動性風險可以通過房產抵押貸款證券化進行分散。銀行多為長期貸款,但是居民儲蓄是構成可貸資金的絕大部分來源,而居民儲蓄中又以活期存款為主,這種攬存的短期性與放貸的長期性不匹配,就是所謂的“短存長貸”矛盾。從長期來看,它很容易導致銀行陷入資金周轉不暢的困境,出現(xiàn)流動性不足的危險。通過房產抵押貸款證券化,銀行將貸款出售迅速回籠資金,就可有效化解這種風險。

            (3)降低信用風險要訴諸房產抵押貸款證券化。銀行在發(fā)放貸款時,面臨著借款人違約或未按時履約的可能性從而給銀行帶來損失。房產抵押貸款的對象是廣大的個人消費者,他們對經濟波動的承受能力非常弱,一旦經濟發(fā)生不利變動,停供和壞賬就會接踵而至。

            (4)降低提前償還風險仍需要房產抵押貸款證券化。借款人由于收入的變動或是預期利率的變化而提前償付貸款,不可預期的現(xiàn)金流入就會增加進銀行。增加的現(xiàn)金流入會提高資產負債管理的難度。通過房產抵押貸款證券化,使表外融資成為了可能,故可以化解風險,提高資本利用率。

            (三)我國金融機構實施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的難點

            一是主觀意愿不強。分散風險是抵押貸款證券化很重要的一個作用。從目前情況看,房產抵押貸款總體上來說是一種比較優(yōu)質的貸款,違約率極低(約為0.5%),因此,大多數(shù)銀行基于利潤的考慮,并不情愿將這類貸款出售來進行證券化處理。因而房產抵押貸款證券化對當前中國的商業(yè)銀行而言,不是很迫切,這也增加了我國推行房產抵押貸款證券化的難度。

            二是信用評估中介的發(fā)展滯后。根據(jù)國外經驗,只有由國家出面,建立全國統(tǒng)一的擔保機構對證券化資產標的進行擔?;虮kU,再通過權威評估機構的認證,MBS的信用等級才能得以保障。

            三是存在提前還款風險,指借款人可以隨時償還全部或部分抵押貸款的余額,而導致現(xiàn)金流量的不穩(wěn)定和再投資的風險。一般地,抵押貸款的發(fā)放人都允許借款人可以隨時償還全部或部分抵押貸款,這相當于給予了借款人一個“提前支付期權”。

            四是利率風險,指由于利率的變化而使發(fā)放抵押貸款的機構或者證券持有者所遭受損失的風險。它是房產抵押貸款證券化交易中,最難以規(guī)避與管理的一種基本風險。五是信用風險,指在金融交易活動中,交易一方的違約給另一方造成損失的可能性。

            四、防范我國金融創(chuàng)新風險的措施

            (一)完善對基礎產品和客戶的持續(xù)管理

            加強對衍生和原生產品聯(lián)動關系的研究無論是原始還是包裝過的金融產品,最根本的是要加強和完善對原始產品和客戶的持續(xù)管理。有效的金融創(chuàng)新需要風險嚴格可控的基礎金融產品的支持。具有衍生特征金融產品的價值依賴于原生資產價值的變化,但金融創(chuàng)新令許多衍生品價值與真實資產價值的聯(lián)動關系被削弱。我國目前正在進行資產證券化的試點工作,在推進過程中有必要對衍生與原生產品的聯(lián)動關系加以研究,防止“假設”因市場環(huán)境變化而累積市場風險。

            (二)采取多種形式,加強金融監(jiān)管

            在次貸危機中,美國金融體系中的多個環(huán)節(jié)都存在著監(jiān)管缺失,因此加強監(jiān)管非常必要。首先,注重規(guī)制導向監(jiān)管與原則監(jiān)管相結合。次貸危機反映出美國規(guī)制性監(jiān)管模式的滯后性和不靈活性,汲取美國的經驗教訓,我們必須堅持以規(guī)制性監(jiān)管為基礎。其次,實現(xiàn)規(guī)制監(jiān)管與原則監(jiān)管的有機結合,針對不同監(jiān)管事項、不同監(jiān)管領域實施不同的監(jiān)管原則。最后,加強金融監(jiān)管的國際合作。

            (三)建立金融創(chuàng)新體系

            健全創(chuàng)新機制金融創(chuàng)新是一個涉及到多方面因素和環(huán)節(jié)的系統(tǒng)工程,根據(jù)我國目前的情況,要重點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首先,各類金融機構要設立專門的金融創(chuàng)新組織機構,負責組織、領導、指導、管理和協(xié)調內部各部門、各分支機構的創(chuàng)新活動以及與社會有關部門的溝通與聯(lián)系,對潛在的風險狀況提出有預見性的方法和控制對策。其次,認真搞好創(chuàng)新的規(guī)劃工作。在充分把握和跟蹤國內外金融創(chuàng)新發(fā)展趨勢的基礎上,根據(jù)自身的條件和許可,明確創(chuàng)新目標,規(guī)劃創(chuàng)新程序,確定創(chuàng)新重點。最后,建立創(chuàng)新評價機制和獎懲機制。

            (四)健全和完善內部控制制度,及時修補和完善存在的制度漏洞

            首先,建立由董事會、高層管理部門和風險管理部門組成的風險管理系統(tǒng)。其次,建立有效的風險預警系統(tǒng),識別、評估和控制金融風險,對風險進行早期預警。在關注員工專業(yè)素質的同時要更加重視員工的道德水平,防范道德風險。

        第3篇:次貸危機原理范文

        關鍵詞:次貸危機 金融脆弱性

        五大投資銀行解體、美國“兩房”收歸國有、全球央行聯(lián)手降息,表示次貸危機向縱深發(fā)展,演變?yōu)橐粓鋈蛐越鹑谖C。觀其表現(xiàn)、究其成因,次貸危機的爆發(fā)源于現(xiàn)代金融的脆弱性,是金融風險積聚到某一臨界的必然表現(xiàn)。

        金融脆弱性研究的主要內容分析

        金融脆弱性的研究正式形成于20世紀80年代,其主要內容包括金融脆弱性的原因分析、金融自由化趨勢與金融脆弱性的關系以及金融危機方面的研究。

        (一)金融脆弱性的產生原因

        經濟主體的內在機制是信貸市場脆弱性的主要原因。明斯基從企業(yè)角度研究信貸市場的脆弱性,提出了“金融脆弱性假說”,認為信貸市場上的脆弱性主要來自于借款人的高負債經營??巳鸶駨你y行角度研究信貸市場的脆弱性,提出了“安全邊界說”,指出銀行不恰當?shù)脑u估方法是信貸市場脆弱的主要原因。

        信息不對稱是金融脆弱性的根源。在信息不對稱條件下,銀行等金融機構具有內在的脆弱性,而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進一步加重銀行危機。信息不對稱主要包括借款人與金融機構間信息不對稱及存款人與金融機構間信息不對稱。在前者的情況下不正當激勵和道德風險是造成金融機構困境的重要原因,而后者詮釋了存款人的“囚徒困境”銀行擠兌的原因,說明金融是建立在集體信心基礎上的,如果市場信心崩潰,金融機構是脆弱的。

        宏觀經濟不穩(wěn)定是金融市場脆弱性的主要原因。許多經濟學家認為宏觀經濟不穩(wěn)定導致金融資產價格尤其是股市價格過度波動,而金融資產價格的過度波動及其聯(lián)動效應往往是金融市場脆弱性的重要根源,風險積聚到一定條件下則形成危機。而引起資產價格波動的重要原因則是市場集體行為非理性導致的過度投機。

        (二)金融自由化與現(xiàn)代金融脆弱性的關系

        金融市場膨脹發(fā)展之后,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漸漸脫節(jié),頻繁爆發(fā)的金融危機暴露出金融體系內在的不穩(wěn)定性。金融自由化更加激化金融體系固有的脆弱性:

        利率自由化導致銀行部門的風險管理行為扭曲,從而帶來金融體系的內在不穩(wěn)定。

        混業(yè)經營使資本市場的波動極易沖擊銀行體系,導致金融業(yè)穩(wěn)定性削弱。除證券業(yè)外,房地產業(yè)也是高風險行業(yè),歷史上,多次金融危機都與房地產投機有關,如美國20世紀80年代的儲貸危機。

        金融創(chuàng)新促進了金融市場效率的提高,但隨著新市場和新技術的不斷開發(fā),許多傳統(tǒng)風險和新增加的風險往往被各種現(xiàn)象所掩蓋,給金融體系的安全穩(wěn)定帶來了一系列問題??ㄌ?1989)指出,金融創(chuàng)新實際上是掩蓋了日益增長的金融脆弱,金融創(chuàng)新在整體上有增加金融體系脆弱性的傾向。金融衍生品具有極大的滲透性,其風險更具有系統(tǒng)性、全球性特征,打破了銀行業(yè)與金融市場之間、衍生產品同原生產品之間以及各國金融體系之間的傳統(tǒng)界限,從而將金融衍生產品市場的風險傳播到全球的每一個角落,使得全球金融體系的脆弱性不斷增加。

        資本自由流動使國際資本日益顯示出游資的特征,它們通過杠桿原理控制巨量資產、造成金融市場的巨大動蕩、增加主權國家宏觀調控的難度,使經濟泡沫化、匯率無規(guī)則波動、貨幣政策失靈以及傳播擴散效應,造成整個國際金融體系脆弱性增加。

        (三)金融脆弱性積累到一定程度則演變?yōu)榻鹑谖C

        金融脆弱性理論說明了金融體系自身的特點和缺陷決定了金融脆弱性的必然,而金融活動的外部性加劇了這種脆弱性。但由金融脆弱性到金融危機還有一個量變到質變的積累演化過程。當經濟發(fā)生變化或突發(fā)某些事件造成信心逆轉、前景暗淡到達某種“觸發(fā)點”時,就爆發(fā)金融危機,當全部或大部分指標——利率、匯率、資產(證券、房地產)價格、企業(yè)償債能力(破產數(shù))和金融機構倒閉數(shù)——的急劇、短暫和超周期的變化,便意味著金融危機的發(fā)生。次貸危機就是金融脆弱性積累到一定程度的突發(fā)表現(xiàn)。

        次貸危機中現(xiàn)代金融脆弱性的集中體現(xiàn)

        (一)銀行“非理性亢奮”是次貸危機的根源

        現(xiàn)代銀行制度決定了銀行的冒險沖動。一方面,銀行業(yè)是高負債經營行業(yè),股權資本占資金來源的比例非常小,具有典型的“內在脆弱性”,如果資金的投資利率超過債務利息率所獲得的好處被股東所得,一旦出現(xiàn)損失則股東以出資為限承擔有限損失,因此冒險所獲得的收益無限,而風險有限;另一方面,銀行保險機構為銀行提供的保險承諾進一步激勵銀行的道德風險沖動,而且多次銀行危機使人們認清政府一定會伸手救助,使存款人逐漸喪失了對銀行的監(jiān)督積極性。因此,現(xiàn)代銀行制度主體缺陷所造成的金融內在脆弱性是次貸危機的源頭所在。

        銀行向風險群體提供了超過收入承受能力的貸款。次級按揭貸款的借款人往往屬于低收入、高按揭、收入證明缺失的高風險群體,按照以往優(yōu)惠市場的標準他們根本不可能獲得融資擁有住房。銀行在利益驅動下為他們提供了高風險的融資,獲取比優(yōu)惠級抵押貸款高2%~3%的利息。

        (二) “房貸泡沫”破滅是次貸危機的導火線

        隨著美國經濟流動性過剩特征的顯現(xiàn),自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美聯(lián)儲連續(xù)加息17次,聯(lián)邦基金利率從1%提至5.25%,翻了兩番半;2004年-2006年發(fā)放的次級貸款從2007年開始,59%的貸款月供增加25%以上,19%的貸款月供增加50%以上,2006年浮動利率的次級按揭貸款逾期近15%。自2006年2季度以來,美國房地產價格負增長導致的抵押品價值下降,進一步加重還款壓力,致使不堪重負的購房者拋售房產,房價繼續(xù)走低。宏觀經濟變化擠破了“房貸泡沫”,金融脆弱性積累到一個觸發(fā)點,次貸危機爆發(fā)。

        (三)以“費用”為激勵的證券化鏈條印證現(xiàn)代金融體系的道德風險

        資產證券化使信貸市場和資本市場日益融為一體。雖然銀行部門的風險可以通過證券化分散到資本市場,但因證券化融資各環(huán)節(jié)較銀行融資的延長,信息不對稱加劇,以道德風險為代表的金融脆弱患也隨之增加,進一步印證了現(xiàn)代金融脆弱性理論的核心命題——市場經濟內含金融脆弱性。

        就抵押貸款證券化鏈條來看,其關鍵有六個主體:政府、借款人、貸款機構、住房GSE、評級機構、投資者;四個環(huán)節(jié):一是貸款環(huán)節(jié),二是貸款轉讓并打包形成證券環(huán)節(jié),三是評級環(huán)節(jié),四是銷售環(huán)節(jié);以及三個委托關系:一是政府委托住房GSE實現(xiàn)其公共政策;二是政府委托評級機構實現(xiàn)其信息公開目標并充當金融市場“守門人”的角色;三是住房GSE委托銀行提供高質量的信貸資產。

        在各個環(huán)節(jié)中每個利益主體目的各不相同,政府希望住房擁有率提高、金融系統(tǒng)保持穩(wěn)定;借款人希望利率成本降低;貸款人希望通過證券化分散風險并獲得更多的服務費;GSE購買打包貸款是為了獲取更多的擔保和服務收入;評級公司則希望獲得更多的評級收入;投資者希望投資安全并達到一定收益。

        轉貼于

        道德風險就存在于信息不對稱中的利益角逐。首先,銀行在貸款之后將抵押貸款出售,違約風險已不重要,這使它對貸款的質量關注下降,而發(fā)放更多貸款,銀行則可以獲得更多的服務費收入,并且銀行還會進一步做出逆向選擇:出售高風險的抵押貸款來轉嫁風險,而將優(yōu)質資產繼續(xù)保留;其次,住房GSE在從事抵押貸款證券化的過程中,一方面實現(xiàn)政府的公共政策,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政府的潛在信用支持與各種優(yōu)惠條件來謀取高利潤;第三,評級結果是評級公司為證券銷售頒發(fā)的“許可證”,政府通過評級公司來實現(xiàn)公開信息的目的,但政府并不直接向評級公司付費,評級公司是向債券發(fā)行者收取評級費,因此評級公司的利益來源為證券發(fā)行的數(shù)量。

        上述以“費用”收入為激勵的證券化鏈條使得貸款信用標準一再放松,證券化各個環(huán)節(jié)的機構對于長期貸款的質量失去了監(jiān)督激勵作用,抵押貸款質量下降、抵押債券數(shù)量增加、風險上升,金融脆弱性加大,甚至導致住房GSE、評級機構和貸款銀行三者形成有意識的“共謀”來實現(xiàn)各自的利益。由此可看出在特定的信息結構下,金融市場通過經濟主體自動的理性選擇及行為變化,形成金融脆弱性。一旦某一鏈條發(fā)生斷裂(房價下降),潛藏的風險勢必浮出水面,引起次貸危機。

        (四)金融創(chuàng)新在金融脆弱性不斷積聚中掩蓋了金融危機

        明斯基(1986)認為,“用不著分析金融資料本身,僅僅金融層次的增多以及撇開流動性的新金融工具的發(fā)明就是金融體系脆弱性增加的明證”。一方面,那些深受青睞的低(零)首付,可調整利率的住房貸款創(chuàng)新產品掩蓋了房地產市場日益增長的脆弱性,因為預期房價永遠上漲的前提下,只要能及時將房子出手就可以控制還款風險。因此,美國金融體系的脆弱性雖逐步積累,但同時也被悄悄掩蓋起來。另一方面,證券化衍生工具的復雜性使風險評估和監(jiān)管更加困難,各種金融機構通過衍生產品被捆綁在一起,形成多米諾骨牌效應,使風險更快在各個金融機構間擴散。

        我國應采取的“抗脆弱性”措施

        目前在全球經濟增長低迷,我國經濟增長減速的情況下更要采取措施緩解金融體系的脆弱性。

        在擠出泡沫的過程中穩(wěn)定房地產市場。受次貸危機影響,我國房地產市場進入調整期,一方面反映了市場回歸理性,泡沫被逐步擠出,但另一方面也要防止大起大落,矯枉過正,謹防銀行不良資產抬頭。

        警惕熱錢外逃、短期保持人民幣匯率穩(wěn)定。雖然我國資本項目并未全面開放,但在次貸危機的影響下,中國資本市場也受到一定影響,表現(xiàn)出與全球資本市場的同步下跌。某些熱錢會撤資回國“保駕”,出現(xiàn)外逃,我國應積極關注人民幣匯率,避免匯率大起大落。

        緩解世界經濟低迷對中國實體經濟的影響。次貸危機將造成美國乃至全球經濟增長放緩、需求下降,這首先通過外貿渠道對中國的實體經濟產生影響。目前在外貿與投資雙降的情況下,內需是拉動經濟的必然選擇。雖然我國已出臺龐大的政府投資機會,但仍需保證措施落到實處。

        結論

        從歷次金融危機可以看出,雖然金融危機表現(xiàn)在金融市場,但其來源和歸宿都必定是實體經濟。因此,采取措施避免經濟的大起大落,是避免金融危機、緩解脆弱性的根本。

        參考文獻

        第4篇:次貸危機原理范文

        關鍵詞:次貸危機;金融衍生品;杠桿交易;信用衍生品;風險管理

        中圖分類號:F8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29-0140-03

        次貸危機起源于20世紀初,在2007年顯現(xiàn)出端倪,通過復雜住房貸款證券化后成為了RMBS (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RMBS中評級較低的部分再次證券化后成為CDO,CDO分割后再證券化成CDO二次方,從CDO二次方到CDO三次方,在嵌入了杠桿機制后,引發(fā)急速的信用膨脹,使得原來的住房貸款成百上千倍擴張。高杠桿的放大效應,一旦信用鏈斷裂其損失也會放大,衍生了此次的金融危機。

        一、金融衍生品的高杠桿性運作機制分析

        流動性過剩導致過度投機,是這次危機的一個重要原因。擁有大量資金的金融機構為了獲利成為了投機的助推器。在一系列傳導環(huán)節(jié)中貸款機構、投資銀行、對沖基金和評級機構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貸款機構把次貸轉手投資銀行,投資銀行精心把次貸產品進行分級設計和打包,再進行評級,出售給不同類型的投資者。債券抵押憑證(CDO)把風險更高“合成CDO”賣給對沖基金。對沖基金則用濃縮了風險的CDO向商業(yè)銀行抵押貸款。銀行接受高風險的抵押品發(fā)放貸款,金融機構都被扯進了這個“風險擴大再生產”的利益鏈條中,整個金融體系的系統(tǒng)風險也因此大大增加。以下是次貸融資方式圖:

        投資銀行從投資者或貨幣基金市場融資,并同意支付給他們5%的利率。投資者就可以鎖定利息收入。投資銀行用融來的資金投入到MBS中獲取8%的回報,在支付完投資者的5%利息后,剩下的3%就是利得。如果投入100元,那么就可以收獲3元(100元×3%=3元),杠桿操作就促使了過度投機,而這種投機在2007年以前房地產繁榮時期被認為是非常安全的,其原因就是當時MBS的評級分很高,以及抵押貸款違約率很低。因為投資銀行和儲蓄銀行的準備金不同,所以投資銀行可以進行30倍的杠桿操作,而儲蓄銀行只能進行15倍的杠桿操作,但是聯(lián)邦住宅貸款抵押公司卻可以進行70倍左右的杠桿操作,而這些操作都是基于其凈資本的基礎上進行的。隨著違約率和贖回在2007―2008年期間的增加,MBS的價值下降,投資者對其購買的產品信心喪失,于是要求投資銀行退回其投資,所以,投資銀行不得已用低的價位出售MBS來還錢。在這種高杠桿的放大倍數(shù)下的還款情況下,投資銀行和抵押貸款公司遭受了巨額的損失,結局就是破產或并購。

        由于MBS的市場信心匱乏,所以MBS的價值急速下跌,造成MBS的出售困難,于是大多數(shù)的MBS價值被低估。金融機構通過MBS融資越漸困難,原因是投資者對于這種有高杠桿操作的公司都要求高額的回報。

        況且金融衍生品的價值穩(wěn)定性依賴于很多方面,所以自美國高科技泡沫破滅后,經濟的低迷使得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寬松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從2001年一共降息20余次,從7.5%降到1%,并且維持1%利率達兩年多,這種宏觀面下的衍生品市場,尤其是CDS等與抵押貸款有關的衍生品有一個很好的發(fā)展勢頭,卻也埋下了很大的隱患,于是當政府開始加息后,引起的一系列問題就給衍生品帶來了杠桿性的負面效應。

        二、金融衍生工具的發(fā)展及風險新趨勢

        金融衍生品是指從貨幣、利率、匯率、股票和債券等金融原生產品中派生出來的,以這些金融原生產品為買賣對象,以杠桿信用交易為特征,以避險或投機為目的,由雙方或多方共同達成的一項金融合約。30多年來,國際金融市場空前繁榮,金融創(chuàng)新層出不窮,金融全球化程度逐步提高,金融衍生品市場得到了極大的發(fā)展,根據(jù)國際清算銀行的數(shù)據(jù)顯示,截至2006年底,全球場內交易的衍生產品名義本金余額達到70.5 萬億美元,比2005年底增長了21%;場外衍生產品名義本金余額為415.2 萬億美元,比2005年底增長了39%。但截至2008年6月,場外衍生品未平倉名義總額為683.7萬億美元,比2007年底增長了14.8%。金融衍生產品從設計初衷和原理上首先是一種避險工具,但在實踐中,金融衍生品因其價值衍生性、交易杠桿性、設計靈活性、構造復雜性、形式虛擬性等特征而具有高風險性,如使用不當極可能導致巨大風險。

        金融衍生品交易能夠跨期分散市場中的部分風險, 但同時它也是一種蘊含著極大風險的金融交易品種。當危機爆發(fā)后,衍生品市場的擴張速度也出現(xiàn)了下降趨勢。

        在此次金融危機中與次貸危機有關的信用違約互換(CreditDefaultSwap, CDS),被認為是目前信用風險最有效的管理工具,被國際金融界廣泛接受和使用,用來對銀行信貸資產進行保險,在近年來全球流動性過剩的促使下,發(fā)展越來越快,根據(jù)英國銀行家協(xié)會(BBA)與國際互換和衍生品協(xié)會(ISDA)的調查,從1996年末到2006年上半年,全球信用衍生品市場規(guī)模膨脹了144倍;而到2008年初,信用衍生品市場的總規(guī)模達到最高峰的62萬億美元,隨后在次貸危機的沖擊下回落至6月末的54.6萬億美元。

        一方面,由于金融衍生品交易是表外業(yè)務,不在資產負債表內體現(xiàn),高杠桿性的操作使得盈虧與資金流動相差甚遠;另一方面,金融衍生品具有高度技術性、復雜性的特點, 使得監(jiān)管部門無法通過既定的會計制度所做出的會計記載事項對其潛在的金融衍生品風險做出準確判斷及管理。因此,金融衍生品風險的爆發(fā)具有突發(fā)性。

        第5篇:次貸危機原理范文

        【關鍵詞】金融海嘯;金融工具;虛擬經濟;實體經濟

        一、美國金融海嘯的形成與實質

        美國當前的金融海嘯,始于2006年出現(xiàn)、2007年2月首次披露的次級貸款危機。次貸危機的產生,是由于瘋狂追求高額利潤的資本主義的痼疾,在監(jiān)管缺位的情況下無限制地運用杠桿化,資產證券化過度,衍生金融工具過分膨脹,最終致使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關系失調,這是此場金融海嘯的實質。

        美國的多數(shù)居民一貫超前消費、寅吃卯糧。因此在美國,向銀行抵押貸款、 貸款買房是非常普遍的現(xiàn)象。不過,原本只有收入可觀且穩(wěn)定的居民才可以貸款,但10年前,美國房市一片大好,在正常的房貸得到滿足以后,投資銀行及金融機構為了增加利息收入,擴大消費群體,又再次降低貸款的條件,擴大貸款的范圍,向信用等級達不到標準和收入不穩(wěn)定的一族發(fā)放抵押貸款。為使次級貸款者有能力還款,推出了一系列的優(yōu)惠政策,包括零首付、利率優(yōu)惠(前期固定利率,后期浮動利率或是提供一定的低利率優(yōu)惠期)等。貸款公司成功開拓了次級貸款市場,但因為次貸風險較高,于是找來投行(高盛、摩根、雷曼兄弟等)分擔風險。在格林斯潘主持美聯(lián)儲期間,一再降息,致使房貸資金充裕,購房需求愈增,房價上漲,房地產升值。持有房產者對其房產增值部分,再次申請增加抵押貸款,這部分漲價增值抵押貸款的風險較大,信用等級低,與之相對稱,金融機構也就提高它的風險收益的預期,提高它的利息率。其利率曾高達10%—12%,比普通抵押貸款利率高一倍。投資銀行及金融機構為了增加、擴充它的資金來源,運用杠桿化的原理,再引入資產證券化,運用新產品債務抵押債券(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CDO),其本質就是債券,通過發(fā)行和銷售CDO債券,讓債券的持有人來分擔房屋貸款的風險。由于CDO是以次級貸款為基礎的,風險較高,很多投資者不敢問津,于是將CDO分成優(yōu)先CDO與普通CDO。發(fā)生債務危機時,優(yōu)先CDO享有優(yōu)先求償權,因此相對于普通CDO而言,優(yōu)先CDO風險較小,很快得到市場認可。普通CDO則風險更大,主要銷售給偏好風險的對沖基金。2001年末,美國的房地產一路飆升,短短幾年就翻了一倍多,使得以次貸為基礎的優(yōu)先CDO與普通CDO均市場紅火,對沖基金除按照協(xié)議從投行處購買普通CDO,更將普通CDO抵押給銀行,獲得更多的資金,加大普通CDO的購買力度。而投行為了分得利益,又從對沖基金處回購普通CDO,同時投行開發(fā)出信用違約交換(Credit Default Swap,CDS),即在CDO中取出部分資金到保險公司投保,讓保險公司分擔風險,提高CDO的信用評級,將次貸的資本鏈進一步拉長,也使得風險級數(shù)進一步提高。

        由于房價仍高漲,CDS市場銷量可觀。華爾街在CDS的基礎上又開發(fā)出一種新型基金,專門投資買入CDS的基金。 只是將基金資本分為不同的切片,其中一個部分作為Support Tranche,即在虧損時先由Support Tranche進行墊付,不足時才由其他切片依次支付。Support Tranche其本質是一種保證金。新型基金大賣,各種養(yǎng)老基金、教育基金、理財產品,甚至其他國家的銀行也紛紛買入。新型基金大量增發(fā),但保證金Support Tranche并沒有增加,導致基金的抗風險能力大為下降。從次貸到CDO,再到優(yōu)先CDO、普通CDO、CDS、新型基金,這一系列的衍生品的創(chuàng)新過程,華爾街不是在遵循貸款證券化最初的分散風險的目的,而是在一味地追求高額利潤。

        這些抵押貸款,還有股票、債券、金融期貨、金融期權及其他金融衍生工具等等,他們都是實體經濟的“紙質復印件”,稱之為虛擬資本,他們的運行形成了大大超過實體經濟的虛擬經濟。以2006年的估計數(shù)據(jù)為例,美國2006年的國內生產總值(GDP)為13萬億美元,而市場上流通的股票、債券、期權、期貨等的價格總額估計為400萬億美元,也就是說,虛擬經濟是實體經濟的30倍,虛擬的繁榮令人眼花繚亂。統(tǒng)計資料顯示,1994—2007年,美國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水平大幅提高。美國抵押市場全部抵押貸款的證券化率由1994年的55.8%提高至2007年的74.2%,而所有次級抵押貸款的證券化率則由1994年的31.6%大幅提高到了2007年的92.8%。據(jù)美聯(lián)儲統(tǒng)計,美國住房抵押貸款證券(MBS)規(guī)模從2000年的3.0萬億美元增長到2006年的5.83萬億美元。據(jù)國際證監(jiān)會組織(IOSCO)的《次貸危機報告》,美國住房抵押貸款余額從2000年的4.8萬億美元增長到2006年的9.8萬億美元,年增13%,形成了龐大的住房抵押貸款。其中,次級貸款2003年4 000億美元,2004年突破1萬億美元,2005年增加到14 000億美元;次級抵押貸款比例從1993年開始起步發(fā)展到2005年的20%。在高度證券化的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上,次級抵押貸款的呆賬和壞賬,惡化了龐大的住房抵押貸款證券(MBS)的資產池,增加了住房抵押貸款證券(MBS)收益的不確定性。抵押品贖回權的喪失率(Delinquencies)在2005—2007年短短兩年時間內激增50%。

        這樣連續(xù)不斷自我膨脹的虛擬資本總有一天要達到充分飽和的狀態(tài),泡沫太大終究會破裂的,金融資本的鏈條也就會斷裂。諸如由房產供給逐漸扭轉大于需求,房價下跌,房產及二手房賣不出去。房產抵押貸款中原先憑房產上漲增值而增加的貸款,就會難以繼續(xù)還貸。這種情況逐漸多起來,使信心不足,房地產資本鏈就會斷裂。

        美國最大的金融信貸機構是“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房利美(Federal National Mortgage Association,F(xiàn)anny Mae)是在1938年根據(jù)美國國會頒布的法令成立的;房地美(Federal Home Loan Mortgage Corporation, Freddie Mac)是1970年成立的競爭機構。他們只收購二級抵押貸款市場上的房貸資產(信貸憑證),然后以資產證券化的方式將取得的房貸資產打包向投資人出售。他們雖然不直接提供房貸,但提升了信貸市場的流通性,使美國中低收入的家庭得到房貸。從1994年到2006年,次級房貸使900萬戶的家庭擁有自己的住房,房屋擁有率從64%上升到69%;從2002年到2005年美國房價以每年10%的升幅一路上漲,2005年上升達17%,累計漲幅超過50%,更加刺激了次級房貸市場的大發(fā)展。2005年達到6 250億美元,比較2001年擴大了5倍,到2006年,美國次級房貸高達12 210億美元。房地產市場的發(fā)展繁榮,使參與房貸的金融機構收益豐厚。在經營過程中,不斷運用金融衍生工具創(chuàng)新,增加信貸資源,也被社會所推崇。

        必須指出的是,次貸市場及相關衍生品市場等虛擬經濟的繁榮是以實體經濟房地產的價格上漲為基石的。但是,自2005年以來,美聯(lián)儲由于對通貨膨脹的擔憂,連續(xù)17次提升基準利率,從1%到5.25%。風光了整整5年的美國房地產終于從峰頂摔下,2006、2007年跌跌不休,城市房價跌幅高達17%,最小也有11%。次級房貸的還款額因利率上調而逐步增加,低收入的不能償還貸款的家庭大增,至2007年6—8月形成沖擊市場的次級房貸危機。至2008年,比爾斯登破產、雷曼兄弟公司也被迫破產,房利美和房地美被美國政府收購,美林也被美國銀行收購,擴展為2008年的金融海嘯。

        二、金融海嘯對金融工具及其公允價值計量的影響分析

        美國的金融海嘯及次貸危機是金融衍生工具闖的禍嗎?這樣提問題和看問題是值得再度思考的。因為這種認識,不利于我國的經濟發(fā)展,不利于我國的金融創(chuàng)新。金融工具以及金融衍生產品,他們只是一種工具,其性質是中性的。任何工具,特別是有效工具,都是一把雙刃劍,它可以用來為人民造福,也可以用來闖禍。諸如在房價上漲階段,可用來集中資本,讓眾多中小收入者憑所購房產作抵押取得房貸,擁有住房,繁榮房地產市場,其功不可沒;但是在房價下跌階段,那些憑房價上漲、房產增值取得房貸從而套現(xiàn)者,以及沒有提供收入證明而取得房貸者,則成為房貸市場資本鏈的薄脆環(huán),有斷裂爆破引發(fā)危機的可能。又如,金融期貨,可以用來套期保值,對沖風險,又回避風險;也可以用來投機,追求高風險的高收益,引發(fā)高虧賠。這是違規(guī)操作追求高收益的貪婪造成的,是信貸缺少應有監(jiān)管和風險管理不到位所致。在金融資本市場上,如果監(jiān)管缺位或監(jiān)管不力,正常的經營者也會流入投機者流。憑房價上漲增值發(fā)放貸款,是種沒有實際抵押品的抵押貸款;沒有收入證明發(fā)放抵押貸款,是將抵押貸款變成了沒有信用的信用貸款。濫發(fā)信貸,就會使房貸市場的泡沫膨脹,其膨脹倍數(shù)大大脫離實體經濟,增大了泡沫爆破引發(fā)危機的風險。

        次貸危機發(fā)生后,眾多學者、政界和企業(yè)界資深人士,特別是一些損失慘重的金融機構對按市價調整的會計準則發(fā)起猛烈抨擊,紛紛指責金融機構實行的公允價值計量會計是引發(fā)此次危機的罪魁禍首。美國及歐盟在金融海嘯的沖擊中,一些銀行家抱怨由于會計準則規(guī)定衍生工具要以公允價值即按照市場價格計量,嚴重低估了金融機構的資產價值,加劇了金融危機。美國國會2008年10月3日通過的美國政府救市方案中授權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暫停公允價值計量;10月15日歐盟正式決定第三季度起金融機構停止使用公允價值計量的會計準則,改用成本估值計量。10月13日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宣布對國際會計準則作出緊急修改,允許金融機構對一些以前必須以公允價值或當前市場價值入賬的金融資產“重新分類”。

        其實,公允價值計量只是個會計技術問題,與金融危機沒有直接的必然的聯(lián)系,而且,采用公允價值計量金融工具,可以提高會計信息的質量,達到客觀、透明、真實的高質量要求。改用成本計量也不能降低實際虧賠,只是賬面和報表上好看一點而已,并不能解決價格下跌的問題,也不能改變危機的本質。首先,公允價值計量模式更符合資產與負債的定義。例如,資產是指由過去的交易、事項形成并由企業(yè)擁有或控制的資源,該資源預期會給企業(yè)帶來經濟利益。由于資產必須預期能給企業(yè)帶來經濟效益,而預期的經濟利益或未來現(xiàn)金流量不可能以歷史成本方式進行計量, 而只能以公允價值模式進行計量,這是符合邏輯的。 因此,運用公允價值模式對企業(yè)的資產進行計量更合乎資產定義。同理,負債是指過去的交易、事項形成的現(xiàn)時義務,履行該義務預期會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yè)。由于負債預期會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yè),因此以未來流出企業(yè)的經濟利益的現(xiàn)值計量負債,也合乎負債的定義。其次,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和知識經濟的發(fā)展,會計的經濟環(huán)境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而會計核算的前提之一物價穩(wěn)定這一假設難以成立。尤其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的價值隨時間和市場條件的變化而變化的幅度也越來越大,歷史成本信息的相關性逐漸降低,其決策有用性也大打折扣。公允價值計量能合理地反映企業(yè)的財務狀況,從而提高財務信息的相關性,能較準確地披露企業(yè)獲得的現(xiàn)金流量,更確切地反映企業(yè)的經營能力、償債能力、資產運營能力及所承擔的財務風險。面向未來的公允價值要比過去的歷史信息更有用于決策,從而使會計報表的使用者能更好地獲知企業(yè)的真實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幫助其作出理性的決策。因此,按公允價值計量能為企業(yè)管理人員、債權人、投資者的經營、決策提供更為有用的信息。

        【主要參考文獻】

        第6篇:次貸危機原理范文

        【關鍵詞】金融危機 金融衍生品 監(jiān)管 金融創(chuàng)新

        一、金融衍生品的歷史沿革

        金融衍生工具,顧名思義,是指一類其價值依賴于原生性金融工具(一般指股票,債券,存單,貨幣等)的金融產品,它是有關互換現(xiàn)金流量和旨在為交易者轉移風險的雙邊合約。合約到期時,交易者所欠對方的金額由基礎商品、證券或指數(shù)的價格決定。

        金融工具迅速發(fā)展于20世紀70年代,其時西方國家飽受高通脹之苦,又由于普遍浮動匯率制度的實行,使得規(guī)避通貨膨脹風險、利率風險和匯率風險成為金融交易的一項重要需求。具有規(guī)避風險作用的金融衍生工具應運而生。

        金融衍生工具的迅速發(fā)展,為金融風險的規(guī)避提供了多種靈活的途徑,于此同時,成本也在逐步降低。但是,金融衍生工具的迅速發(fā)展卻有另一方面的原因。金融衍生品的共同特征是保證金交易,這個特點使得金融衍生產品成為國際投機資金的目標。它使得投機資本可以以“高杠桿化”的過程來實現(xiàn)巨額的收益。

        然而,與高收益相伴隨的高風險性,這使得金融衍生工具如同一顆隨時會引爆的炸彈——一旦投機活動失敗,即會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95年巴林銀行的倒閉,94年美國加州奧蘭治縣的破產,以及今天美國的華爾街危機,中國的中航油事件,均是金融衍生產品操作失敗的惡果。

        二、美國的金融衍生品發(fā)展現(xiàn)狀

        10月22日,美國聯(lián)儲局前主席格林斯潘說,美國信貸市場的崩潰使他“驚訝”。他也承認,他拒絕管制某些證券,確實“有點”失誤。格老從神壇的走下,使得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于美國的金融衍生品市場。

        作為世界最為發(fā)達的資本市場的美國,也是全球交易金融衍生品的主要市場。然而,在金融衍生品繁榮發(fā)展的同時,美國監(jiān)管部門卻沒有同時加大對于這個市場的監(jiān)管,甚至做出了相反的舉動。他們過于相信市場的力量。一方面是金融業(yè)貪婪與膽量的齊頭并進,另一方面是監(jiān)管部門的監(jiān)管松懈,兩相結合,為之后的金融危機買下了伏筆。

        三、金融衍生品與金融危機

        公平的說,將金融危機的責任完全歸罪于金融衍生品是不公平的。金融衍生品與金融危機的關系,可以從兩個階段進行分析:在危機的醞釀階段,衍生品為華爾街的不顧風險的恣意妄為提供了依托,它的發(fā)展,或者說過度發(fā)展是華爾街賭徒心態(tài)的直接體現(xiàn);而在危機的爆發(fā)階段,金融衍生品充其量只是充當了金融危機的傳導體系——衍生品賣到哪里,哪里就難逃金融危機的夢魘。

        在這場由次貸危機引發(fā)的金融危機中,被廣泛提及的是“次貸價值鏈”SB-MBS-CDO-CDS-合成CDO。整個環(huán)節(jié)中,金融衍生品成為主角。這里,我并們不需要弄懂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復雜的金融學理論原理,需要弄清的僅僅是每一個環(huán)節(jié)與金融衍生品的關系:一個原本合理的工具,在怎樣的人為扭曲后,扮演了整場危機的重頭戲?

        經過簡單的總結,我認為整個過程中有以下幾個關鍵步驟:

        1.提息。作為一國主導的財政政策,美聯(lián)儲04年的提息,特別是之前一直實行多年的低利率政策,在金融危機爆發(fā)之后,存在很大爭議。表面上看,一切都是由提息開始的,但是,提息之所以能夠成為多米諾骨牌的原始推動力,并不是由于提息本身,而是華爾街在此之前,早已經形成了一條危險的“金融多米諾鏈條”。

        2.次貸。很多人將次級貸款歸咎于此次金融危機主要原因之一。美國的住宅抵押貸款市場根據(jù)貸款人的過往信用和收入證明,對貸款人提供不同風險程度和利率水平的住宅抵押貸款——優(yōu)級貸款和次級貸款。這是美國政府試圖以房地產業(yè)拉動經濟增長的舉措之一,次級抵押貸款產品形式本身是好的。但資金的充裕和金融創(chuàng)新產品的運用降低了次級貸款業(yè)務的門檻,并使得放貸機構為搶占市場份額采取了許多違規(guī)行為。這些才是危機的源頭。

        3.金融衍生品。以次貸價值鏈中的CDS為例,CDS是在1990年代中期由摩根大通首創(chuàng)的,相當于一種金融資產的違約保險合約。債權人通過該合約將債務風險出售,合約價格可以視作保費。雙方約定如果標的金融資產沒有出現(xiàn)違約情況,則買家向賣家定期支付“保險費”,而一旦發(fā)生違約,則賣方承擔買方的資產損失。在經濟良好時,CDS的風險很低,能夠為貸款和債券避險,是一種良好的投資手段。但在危機發(fā)生后,它卻因保證金杠桿交易放大了CDS的風險,造成嚴重后果。

        4.監(jiān)管部門。在正常危急中應該負首要責任。正是他們的對于市場的過度依賴,縱容了金融部門的創(chuàng)新過度,大膽操作。除此以外,信用評級部門對于有毒證券不負責任的高評價,也對于有害證券的擴散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由此,我們得到了結論:金融衍生品不是金融危機的替罪羊,公司制度的缺失、華爾街的無限貪婪以及監(jiān)管不到位才是此次美國金融危機的根本原因。

        四、中國的金融衍生品現(xiàn)狀及未來

        中國的金融衍生品市場處于起步階段,金融產品過于單一,亟需豐富投資模式、資金來源和利用市場的方式。因此當前中國金融衍生品市場不是要不要發(fā)展,而是必須發(fā)展和如何發(fā)展的問題。

        第7篇:次貸危機原理范文

        日下我國北方的大豆在進口美國廉價大豆的沖擊之下,潰不成軍。我國利用本國大豆生產的油脂企業(yè)及北方的豆農,均受到了打擊。這成了一個令人頭痛的問題。因為要強制油脂企業(yè)不用美國廉價大豆,這是不可能的,趨利是企業(yè)的天性,況且,如果采用政府干預的辦法不讓企業(yè)用美國廉價大豆,美國方面會抗議的,因為那顯然違反了世貿協(xié)定。就沒有什么萬全之策了嗎?不!好辦法看似遠在天邊,實則近在眼前,那就是讓張悟本在電視上就國產大豆油最能有效地防治三高娓娓道來!這樣,國產大豆油的價格,也會像綠豆的價格一樣,一路飚升。接著,國產大豆價格一路飚升,也是壇子里摸烏龜?shù)氖聝?。相關油脂企業(yè)和豆農那一張張苦大仇深的臉,瞬間便會笑逐顏開!美國方面,也不會有任何把柄,讓他們義憤填膺。你說此事解決得妙也不妙?

        還有,日下北方一些地方的嫩南瓜種多了,價格跌到了幾分錢一斤,所賣的錢,光付采摘費都不夠,菜農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此時如果讓張悟本在電視上講講嫩南瓜含有獨特的加速兒童長高的因子,連續(xù)吃一個月可長高一厘米,連續(xù)吃一年可長高十厘米,那么,全中國的兒童都會爭先恐后搶吃嫩南瓜。嫩南瓜立即便會被那些無孔不入的商家買得精光,快速銷往全國各地,連天涯海角都可以見到嫩南瓜!價格當然也會令瓜農相當滿意。沒想到吧,巧打張悟本這張牌,疑難問題就這樣輕而易舉被解決。

        張悟本不僅可以為本國服務,甚至可以發(fā)揮國際主義精神,為全世界人民服務。當下希臘的債務危機,弄得希臘官員們束手無策,民眾怨聲載道??上麄儾恢缽埼虮尽H绻懒?請張悟本去他們的電視臺講一講官員減少40%的工資,可大大地減少官員患高血壓的機率。其原理是這樣的:官員自覺地為緩和國家危機減薪,會有一種少有的成就感,這種成就感,會帶來持續(xù)不斷的愉悅,產生大量抵制血壓升高的有益物質!聽到有如此好事,聰明的希臘官員哪有不遵從教誨之理?如果希臘的官員統(tǒng)統(tǒng)都減薪40%,那希臘的債務危機,立即便不是危機了!可惜希臘目前還不知道中國有個寶貝張悟本。假如我的大作能成為向希臘傳播這一信息的媒介,我絕對會為做了一件充滿國際主義精神的大善事而欣喜若狂的。

        其實推而廣之,試想如果美國次貸危機發(fā)生前,就請張悟本去給美國人民講一講如果不及時給銀行還貸,會產生嚴重的罪惡感,患心臟病的機率會增加50%以上,以此嚇一嚇那些企圖渾水摸魚的人,那美國的次貸危機也可能就不會如期而至了,后來演變成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機,也就子虛烏有了。可惜美國人不知道中國有個張悟本。不過,那時,中國人自己也還不知道自己國家有個寶貝張悟本!這是馬后炮了!

        重要的是當下,如何巧妙地利用寶貝張悟本的特殊才華,為全國乃至全球服務。荀子曰:“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充分借用有利條件破解難題,并非所有的地球人都擅長!

        第8篇:次貸危機原理范文

        關鍵詞:金融危機;資產安全;風險;對策 金融危機是指一個國家或幾個國家與地區(qū)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標的急劇、短暫和超周期的惡化。2008年這場危機的起源可追溯至2001年,美聯(lián)儲為維持經濟增長而將利率降低至1%。這一舉措降低了投資者儲蓄與購買國債的熱情,但卻極大導致了借貸事業(yè)的繁榮。而我國的金融機構、投資者持有美國次級債券較多,形成較大的實際損失。進入21世紀后,中國經濟迅猛發(fā)展,中國政府在吸引外資的同時,也開始海外投資。因此,如何保護我國金融市場,增強抵御金融風險的能力成為了現(xiàn)階段金融發(fā)展的首要問題。

        一、我國金融市場資產面臨的風險

        1.法律風險

        美國是資產證券化的發(fā)源地,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資產證券化也暴露了一些問題。由于美國一直沒有一部專門的有關資產證券化的統(tǒng)一立法,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失敗的。以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為核心,一場席卷美國、歐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場的風暴正在挑戰(zhàn)金融市場脆弱的神經,凸現(xiàn)了資產證券化的法律風險。我國的資產證券化雖然起步較晚,應當有必要注意我國資產證券化的風險防范,特別是法律風險防范。相對而言,在我國,資產證券化的法律風險顯得更加緊迫。一般情況下,雖然法律函件及意見書原本是為了消除外部的風險因素,但有時法律的不明確性及條款的變化本身往往成為整個交易過程中的風險因素,事實上法律風險是資產證券化過程中一直伴隨且起關鍵作用的一種風險。

        2.市場風險

        2002年以來,隨著我國經濟步入新一輪增長周期,國際社會對人民幣升值預期提高,國際游資開始逐漸流入我國股票市場、房地產市場等領域,進行投機炒作,使資產價格持續(xù)上漲。隨著人民幣進一步升值預期和資產價格的進一步上漲,誘發(fā)國際游資繼續(xù)流入我國房地產市場和股票市場。如此下去,最終將不斷加劇國際游資的流入以及資產價格進一步上漲,造成我國資本市場的經濟虛假繁榮的假象,引發(fā)資本市場泡沫。而且,這種非理性的股票市場和房地產市場的過度擴張會誤導個人投資和企業(yè)融資,一旦游資獲得成功,便會撤離我國資本市場,泡沫破滅,給國家、企業(yè)和個人帶來巨大的損失,加劇金融市場的波動,甚至引起金融危機。

        3. 政策風險

        投資管制是指政府對投資行為的非經濟手段的限制,即市場以外的因素限制了投資。在歷史上很多國家對壟斷性的行業(yè),特別是國有投資進行過投資管制。一些社會主義國家因為體制上的原因,對投資進行過管制。在目前的體制轉軌過程中,投資管制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而這些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民間投資的活躍性,導致國家經濟過于依賴國有經濟的發(fā)展。我國對民間投資的融資管制程度比較重,以國有銀行為主導的信貸投資長期向國有企業(yè)傾斜,出現(xiàn)了“只創(chuàng)造30%產值的國有企業(yè)占用了70%的信貸,而創(chuàng)造70%產值的非國有企業(yè)只占有30%的信貸”的怪現(xiàn)象。長此以往,這種情況并不利于經濟的健康發(fā)展。

        二、金融危機對我國金融資產安全的現(xiàn)實反思

        1.金融發(fā)展過于依賴虛擬經濟。

        2008年金融危機的發(fā)生與美國金融結構的選擇不無關系。自互聯(lián)網泡沫破碎以來,美國便開始大力發(fā)展金融業(yè)。1999年在美國國會通過的金融服務現(xiàn)代化法案更為美國國內全面的金融自由化去除了法律障礙。自由化之后,美國金融業(yè)更加繁榮,金融衍生產品不斷推陳出新,與此同時,美國不斷將制造業(yè)轉向境外,實體經濟比例逐漸降低,經濟虛擬化程度大大提高。鑒于虛擬化經濟本身便是一種泡沫經濟,一旦金融監(jiān)管不到位,便容易導致泡沫頃刻破滅,從而引發(fā)金融危機。

        2.金融創(chuàng)新違背了經濟學基本原理

        首先,這場危機的始作俑者,信用衍生產品次級房貸違背了銀行信貸可償還性原則,沒有注重借款人的第一還款現(xiàn)金流,而寄托于抵押物品價格上漲上面;其次,衍生產品違背了讓客戶充分了解金融風險的原則,致使風險積累,超過投資者可承受范圍。第三、華爾街的投資銀行與其他金融機構違背了市場經濟的誠信原則,只顧自己的利益,而罔顧投資者的經濟利益,這在另一種程度上也反映了政府監(jiān)管不利,沒有推出有效措施約束金融從業(yè)人員不理性的投資行為,助長了金融市場上的過度投資,從而最終導致了次貸危機的徹底爆發(fā)。

        三、完善我國資產安全機制的對策

        1.金融發(fā)展要更多依靠科技進步和實體經濟

        歷史經驗表明,每次革命性科技進步都會成為經濟增長的巨大推力??萍歼M步產生新技術,進而大規(guī)模的催生人類新的需求,產生經濟效益。這種做法可以把原來幾點的泡沫消滅掉,并對解決經濟上的歷史遺留問題有極大的幫助。一次革命性的科技進步可以帶來超過10% 的GDP增長。因此,科技進步以及圍繞科技進步發(fā)展的工商經濟是經濟發(fā)展的不竭動力,是國民經濟健康發(fā)展的支柱,是世界經濟發(fā)展的主流,如果科技進步與工商經濟能夠更好的互動發(fā)展,我們就能早日擺脫困境,實現(xiàn)飛躍。

        2. 加強和改善金融監(jiān)管,防范道德風險

        健全金融監(jiān)管協(xié)調機制,便需要完善由國務院牽頭,人民銀行,銀監(jiān)會,證監(jiān)會,保監(jiān)會等部門參加的金融監(jiān)管協(xié)調機制,并且合理劃分人民銀行、保監(jiān)會、證監(jiān)會、銀監(jiān)會的監(jiān)管范圍與職責,避免出現(xiàn)監(jiān)管真空和重復監(jiān)管。我國目前對金融機構存在一定的“隱性擔?!爆F(xiàn)象,這容易導致過度投資以及道德風險,引發(fā)金融危機。所以,我國應加快建立金融機構市場退出和存款保險制度,使金融機構成為自擔風險的行為主體。(作者單位:吉林大學學院)

        參考文獻:

        [1]朱子賢,徐培文.政府擔保、資產價格泡沫與金融安全——基于道德風險模型的分析視 角[J].浙江金融,2011(10)

        [2]黃奇帆.國際金融危機的啟示和反思[J].西部論壇.2012(02)

        [3]馬方方.金融結構演進中資產泡沫與金融危機的形成機制——對中國金融結構發(fā)展的啟示[J]. 新金融. 2009(09)

        第9篇:次貸危機原理范文

        關鍵詞:后金融危機時代 商業(yè)銀行 流動性

        0 引言

        2007美國爆發(fā)次貸危機,這場危機直接影響到金融市場,對于金融市場的流動性產生了重大影響。造成這場金融危機的發(fā)生的原因是錯綜復雜的,而在當今經濟一體化、全球化的時代,商業(yè)銀行在資源分配中的作用不再囿于一國一地,特別是美國這樣的金融大國,其次貸危機的爆發(fā)直接對銀行業(yè)的流動性產生巨大沖擊,對于世界其他地區(qū)的流動性也產生了巨大影響,以至于世界各地出現(xiàn)大量商業(yè)銀行倒閉的情況。在金融危機爆發(fā)之后幾年的今天,受金融危機教訓,世界各地商業(yè)銀行對于流動性管理越來越重視。而作為商業(yè)銀行重要業(yè)務之一的貸款則是受到銀行的更多控制,在后金融時代,經濟形勢依然不樂觀,銀行對于貸款的發(fā)放采取審慎態(tài)度,貸款總量出現(xiàn)近年來首次大幅度減速的趨勢。

        目前,全球經濟開始緩慢復蘇,然而在后金融時代,全球經濟依然面臨著眾多的不確定性和不穩(wěn)定性。在這方面中國商業(yè)銀行應當對于流動性進行適當?shù)墓芾?,以保持銀行業(yè)的穩(wěn)定運行。筆者結合實踐研究經驗,對我國商業(yè)銀行提高流動性的方法途徑提出有建設性的意見或建議:

        1 我國商業(yè)銀行建立合適的監(jiān)控制度以控制不良貸款率,增加資產的流動性

        在商業(yè)銀行的資產中,貸款是最重要的。在我國,由于商業(yè)銀行多為政府控股,因而對于不良貸款率的監(jiān)督有所欠缺。

        有效控制不良貸款率需要做到以下幾點。一方面,中國國有商業(yè)銀行應當減少對政府的依賴,建立自負盈虧的經營理念。另一方面,在政府調控的背景下,商業(yè)銀行更應該增強內部控制,尤其是貸款的控制,方式主要有兩個:一是要改善我國商業(yè)銀行信用評級制度,要對貸款人的財務狀況以及貸款使用狀況進行仔細審核并且跟蹤檢查。而現(xiàn)階段使用的打分法則僅僅是對過去公司的財務狀況的一個審查,對于公司未來的盈利狀況等并沒有考慮。因此,我國商業(yè)銀行應借鑒國際上的信用評級體系,如美國的CAMELS評級體系,來完善自身對信用風險的管理。二是要完善壞賬準備金制度。我國財政部對于商業(yè)銀行發(fā)放的貸款根據(jù)信用評級設置了五個等級,根據(jù)這五個等級分別設置了不同的壞賬準備提取政策。然而由于制度的不完善,很多商業(yè)銀行在會計上會采取一些技巧而降低壞賬準備以進行盈利性投資,如此則會大大影響其貸款的安全性,一旦發(fā)生違約,銀行流動性將大大減少。因而需要完善壞賬準備金制度。

        2 為了提高流動性,商業(yè)銀行還可以通過優(yōu)化資產結構

        實現(xiàn)這一目的的主要方法就是建立分層次的準備資產制度。商業(yè)銀行的準備資產主要為現(xiàn)金和短期有價證券。第一級準備資產應該包括流動性較強的資產,主要是銀行的庫存現(xiàn)金、同業(yè)存款和在中央銀行的存款。二級準備則是要在保證流動性達到一定要求的情況下,要保證盈利性,也就是商業(yè)銀行持有的期限在一年以內的流動性較強的有價證券。通常情況下,保持合理的資產準備制度有助于銀行在實現(xiàn)盈利的情況下,降低流動性風險,而根據(jù)銀行的規(guī)模不同,大銀行由于其資金成本低,保有較高的一級準備金率,而小銀行由于資金成本較高,也很難通過負債來擴充資本,因而其二級準備金率較高。二級準備資產的選擇比較多,應該主要考慮到這幾個因素:期限,變現(xiàn)成本,收益率。超額準備金由于其低盈利性,因而商業(yè)銀行應當根據(jù)自身運營狀況以及經濟形勢等盡可能少地保留超額準備金。國庫券雖然利率較低,但是期限種類多,交易市場活躍,因而變現(xiàn)能力高、風險低,適于充當流動性工具。商業(yè)票據(jù)等利率較高,但風險較大,商業(yè)銀行應該選擇那些資信度較高的銀行或企業(yè)開出的票據(jù)。

        3 銀行還可以考慮資產證券化

        資產證券化是以特定資產組合或特定現(xiàn)金流為支持,發(fā)行可交易證券的一種融資形式。傳統(tǒng)的證券發(fā)行是以企業(yè)為基礎,而資產證券化則是以特定的資產池為基礎發(fā)行證券。而銀行則是可以通過將不同的貸款組合成資產池,進行貸款的證券化以轉移風險,并且獲得相應盈利。這一措施可以將銀行流動性差的資產轉化為流動性高的資產,同時銀行還可以保證一定的盈利性。在考慮了以上三項主要措施以外,銀行還應當進行以下措施以進行流動性風險的管控:加強內部控制以降低操作風險;統(tǒng)籌規(guī)劃貸款的需求與供給,以避免貸款需求過多而喪失盈利機會,也不因供給過多而增加資金持有成本。此外,還應合理使用金融衍生產品。在金融衍生產品錯綜復雜的現(xiàn)代金融背景下,銀行應當正確認識其原理,合理使用衍生品以增加盈利。而不能盲目使用而導致杠桿率的增加,從而導致流動性危機。這次由美國次貸危機所引發(fā)的金融危機,對于全世界各地的銀行都敲響了警鐘,警示著銀行保持健康的流動性管理的重要性。銀行在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同時,也應當遵守安全性的原則,防范流動性風險,建立完善的流動性管理和預警制度,對于銀行的流動性進行實時地、動態(tài)地監(jiān)控,以防止因為流動性缺失而導致的擠提事件甚至于銀行大量倒閉。

        參考文獻:

        [1]楊煥青.商業(yè)銀行流動性風險的誘因與預警研究[D].山西財經大學,2008.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临夏县| 永胜县| 永顺县| 安庆市| 依兰县| 宁津县| 阿瓦提县| 铜山县| 乌兰察布市| 双柏县| 沁阳市| 房山区| 喜德县| 临沂市| 阜南县| 怀柔区| 美姑县| 墨江| 岱山县| 英吉沙县| 巴林右旗| 开阳县| 高雄市| 枞阳县| 东兴市| 高碑店市| 高平市| 九龙城区| 山阴县| 洛扎县| 嘉善县| 奉节县| 巴青县| 临桂县| 黑龙江省| 长沙市| 九江县| 治县。| 鲁山县| 台前县| 商都县| http://444 http://444 http://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