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健康教育的理論模式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大學生;朋輩互助;心理援助;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18(2012)10—0056—02
大學的教育對一個人的成長具有深遠的影響,在大學里學生不僅要學習專業(yè)知識與技能,進行社會實踐,更重要的是實現(xiàn)情感、毅力、抗壓力等各方面心智的成長。隨著外來思想的侵蝕,以及大學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不足,導致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不容樂觀。基于朋輩互助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種重要的心理教育方式,它的模式的構建則顯得勢在必行。
一、大學朋輩互助模式構建的必要性
(一)完善大學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不足
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重視大學生的心理教育,不斷創(chuàng)新教育方式,但是我國的心理教育從業(yè)人員的專業(yè)化與職業(yè)化還很不足。據教育部有關文件規(guī)定,高校專職心理咨詢人員與學生的比例應為1:3000,而我國高校通常每1萬名學生中才有1名專業(yè)心理咨詢教師,遠遠不能滿足學生需求[1]。由于專職心理咨詢人員的嚴重不足,導致高校學生有心理問題不能及時得到疏導,影響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為了彌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不足,基于朋輩互動心理的健康教育模式構建則能更好地通過學校、系與學生三者,對學生進行及時完善的心理輔導。
(二)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使大學生面臨的挑戰(zhàn)與壓力與目俱增,他們不僅要面對升學壓力,還要面臨求職壓力。由于現(xiàn)在很多大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心理承受能力弱,導致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不斷增多。如果大學生心理有問題,卻得不到有效的疏通,就會導致嚴重心理障礙或精神疾病,甚至一些心理嚴重的大學生都需要專門的心理咨詢人員進行溝通調節(jié)。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分不同層次,除了嚴格的心理問題外,大部分的學生的心理問題主要是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或在激動狀態(tài)下較短時間的心理紊亂,這些問題是需要經過相關的培訓與心理輔導才可以解決。構建朋輩互動心理模式,能滿足大學生多層次的心理援助需要,能有效地確保大學生心理健康,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
二、朋輩互助模式的理論依據與現(xiàn)實依據
在構建和諧社會的新時代,在朋輩互助中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理論是朋輩互助的主要理論依據,在該理論中把創(chuàng)設良好的心理環(huán)境,提高心理素質放在重要位置[2]。該理論認為應該提高良好的咨詢氛圍,為心理有問題的學生提供平等、尊重、輕松的環(huán)境,使他們更好地放松與交流,更容易進行心理輔導,從而找到心理問題所在。
朋輩互助的現(xiàn)實依據是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調查報告,它顯示當代大學生有心理問題的時候,79.8%的人首先會選擇向朋友傾訴,45.5%的人會選擇向母親傾訴、38.6%的人會選擇向同學傾訴,30.9%的人會選擇向戀人傾訴,22.5%的人會選擇向父親傾訴,只有3.2%的人會選擇向心理咨詢師傾訴[3]。從以上調查可以看出,朋友、同學等朋輩人物是大學生遇到心理問題最愿意咨詢的對象。盡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但是能獲得良好的社會支持的大學,大學生的心理抑郁、焦慮問題的頻率明顯要低。
大學里的朋輩互助是操作方便、惠及面廣、事半功倍的社會支持形式。在大學生的心理援助時,各大學要積極構建朋輩互助模式,創(chuàng)建良好的朋輩互助氛圍,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
三、大學朋輩互助模式構建的現(xiàn)狀
(一)朋輩互助的工作機制不健全
我國大學的朋輩互助模式的構建還處于起步階段,工作機制還不健全,還需要在探索中不斷完善。現(xiàn)在很多大學都有心理健康咨詢機構,但由于種種原因大部分機構的運作還很被動,還沒有涉及朋輩互助工作。學校的咨詢機構與學校的心理社團缺乏聯(lián)系,學校的心理社團與各班的心理委員之間溝通也不密切,雖然設有各種工作制度,但是在運行時往往不能發(fā)揮應有的作用。
相比普通大學的心理咨詢機構,高職學校的心理咨詢工作則顯得更為落后,如很多高職學校的心理咨詢人員只有三四個人組成,根本無法應對學生對心理咨詢的需求,很多心理問題只能由輔導員完成。由于輔導員的專業(yè)水平原因,導致學生的心理問題不能得到有效的調節(jié)。
(二)職業(yè)生涯朋輩互助薄弱
大學生處于人生的一個特殊時期,當學業(yè)結束時,他們就要步入社會,在大學期間他們對未來職業(yè)生涯的發(fā)展存在很多迷茫。隨著社會競爭的加劇,大學生求職成為一個熱點問題,如何更好地就業(yè)成為大學生的無形的壓力。很多學校為了逃避壓力甚至選擇繼續(xù)讀研,繼續(xù)在校園生活。面對就業(yè)壓力時,大學生的迷茫與恐懼不斷增加。
據中國新聞網2010年3月4日公布的青少年現(xiàn)代人格、心理和性健康調研分析報告顯示,被調查的大學生中有50%的學生對未來沒有明確規(guī)劃;33%的學生與父母不溝通,有25%的學生與父母出現(xiàn)矛盾才主動溝通;50%的學生在社會交往中缺乏安全感,對生活不滿意;20%的學生對現(xiàn)實生活感到空虛不安;60%的學生覺得孤獨;有80%的學生認為社會不平等[4],其中有些已發(fā)展成憤怒情緒。可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急需加強。
(三)朋輩互助實施效果不理想
盡管現(xiàn)在很多大學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都引入朋輩互助模式,但是在具體的運作中,實施效果并不太理想。如一些大學在組織互助形式時采用個別幫扶、群體講座、團體游戲或相關的拓展活動,或櫥窗黑板報的宣傳等,由于活動的制定不完善,活動時斷時續(xù)無法連續(xù)進行。加之相應的互助團隊管理機制不完善,以及相應經費的不足,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活動開展的效果。由于活動不連續(xù),活動的內容不深入,活動不豐富,使得活動的效果大打折扣,無法更好地發(fā)揮朋輩互助的溝通作用。
(四)朋輩互助員的素質需提高
朋輩互助主要是由大學生與老師組成,由于工作的特殊性與專業(yè)性較強,對朋輩互助員的素質要求很高。一個優(yōu)秀的朋輩互助員不僅要品德高尚,具有良好的心態(tài)、積極上進、樂觀進取,還要具有較強的同情心,親和力,更要具有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識和心理疏導能力。只有這樣的朋輩互助員才能更好地心理問題學生進行溝通,取得良好的援助效果。
由于各高校的心理人員師資力量薄弱,無法對分散在大學各班的朋輩互助員進行系統(tǒng)與定期的心理知識培訓,無法對他們的工作進行有效與系統(tǒng)的監(jiān)督,使朋輩互助員在進行心理輔導時常常感覺無助。在他們的服務中對健康宣傳活動、相關資料的管理參與較多,而對心理危機干預中的篩查、監(jiān)控等環(huán)節(jié)參與很少,因為他們感覺不知道如何去溝通,去談話。只有朋輩互助員的綜合素質整體提高,才能更好地使朋輩互助模式發(fā)揮作用。
四、大學朋輩互助模式構建的對策
(一)完善朋輩互助工作機制
大學朋輩互助模式的構建是一個系統(tǒng)而長期的工作,只有完善朋輩互助的工作機制,做好人員的科學管理,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心理援助。在朋輩互助中,對人員的選拔、培訓、管理、督導每個環(huán)節(jié)都要有嚴密的制度進行約束,才能保障朋輩互助員科學高效地工作。朋輩互助員的素質要求很高,不是任何有熱情的學生都可以擔當的,因此,在對朋輩互助員的選拔時一定要嚴格,要從品德方面、心理學知識、心理素質等方面進行全面考核。
1、選拔機制
(1)要成為朋輩互助員一定要具有良好的人格特質,具有高尚的品格,要充滿熱情,待人真誠,心地善良,善解人意,只有具有這些品質,才能給予被援助者無盡的關愛,才能建立良好的咨詢關系;(2)朋輩互助員作為心理咨詢者,他們一定要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具有一定的自我心理調節(jié)能力。因為只有心理素質優(yōu)于他人,才能更好地幫助他人。本文建議大學通過自編調查問卷、“自我診斷表”、“自我效能感量表”等方式來進行人才的選拔。
2、考評機制
朋輩互助員主要是由學生組成,他們的自覺性與自制力還不高,需要由學校的心理咨詢機構對他們進行定期的督促與檢查。只有通過合理與科學的督導,才能使朋輩互助員認識到自身的不足,不斷提升自我,實現(xiàn)快速成長。學校要建立科學的考核與激勵機制,通過詳細的考核內容,公正的考評方法,對朋輩互助員的工作進行鼓勵與肯定,使他們知道不足,在經驗中提升自己的心理互助能力。
3、隊伍培訓
朋輩互助員作為心理咨詢的主體,他們的素質與專業(yè)水準決定著心理援助的效果與水平。即使大學在選拔朋輩互助員時科學合理,選拔了品德高尚、擁有一定心理知識的學生,但是也需要加強對學生的長期培訓。只有建立了科學的培訓體系,才能更好地提高朋輩互助員的整體素質。
對朋輩互助員的培訓內容不僅要包括理論培訓,更要進行實踐培訓,如對心理咨詢基本知識、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的應對進行詳細培訓,還要通過咨詢示范、咨詢實踐、情境實踐的培訓,使大學生掌握基本的咨詢技巧,不斷提高他們的專業(yè)水平。在培訓時,一定要注重培訓方式的創(chuàng)新。可以在專業(yè)老師或指導下開展模擬咨詢,使他們感受、體會朋輩心理輔導的具體方法,提高心理咨詢的技巧,培養(yǎng)處理實際問題和突發(fā)事件的能力[5]。
(二)構建朋輩互助的網絡平臺
隨著互聯(lián)網與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網絡已經成為當代大學生獲取信息、進行交流的主要平臺之一。任何大學都有自己的校園網站,大學可以在網站上建立朋輩互助的網絡平臺。網絡平臺上可以接受同學的心理咨詢預約,可以進行網絡心理問題的解答與溝通。網絡平臺可以根據咨詢主體的不同,分為專業(yè)老師的咨詢臺與學生的咨詢臺。網絡平臺還可以根據咨詢內容的不同,將咨詢的內容分為人生、情感、就業(yè)、考研、升學等各方面的咨詢,可以使學生更好地找到疏通心理的方式。由于網絡的便捷與匿名性,可以使學生減少咨詢的心理抵觸,同時可以更好地保護學生的隱私,將會成為倍受學生喜歡的朋輩互助方式。本文建議大學重視朋輩互助網絡平臺的構建,這樣將能更密切地關注學生的心理變化。
(三)建立全面分層的朋輩互助機制
大學生是具有一定文化知識與修養(yǎng)的人才,在朋輩互助中一定要發(fā)揮大學生的自助作用,構建“他助—自助—互助”的機制。雖然現(xiàn)在大學心理咨詢師,有心理委員會,但是當一些學生有心理問題咨詢后,過些時間又有心理問題,就不好意思繼續(xù)咨詢。大學生正處于面對諸多壓力的時期,僅僅依靠一兩次心理咨詢很多完全緩解壓力。針對這種情況,本文建議大學要建立“學校——院系——班級——宿舍”基層防線,還要建立“專職心理輔導員——輔導員——學生”等多層次心理網絡體系[6],加大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通過這兩種模式的構建,就能最快地了解學生的心理變化,能及時了解大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從而及時通過各種措施,采取有效的干預。這樣不僅能發(fā)揮渠道溝通作用,還能在大學中構筑有效的社會支持力量,掃除學校心理工作的盲點,能及時地與學生、學校溝通,能對同學進行簡單有效的心理輔導,是值得大學推廣的一種方式。
隨著經濟與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對大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們不僅學業(yè)有成,而且要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由于高校的專業(yè)咨詢人員的師資力量薄弱,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多層次心理需求。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關系著社會主義事業(yè)接班人的綜合素質,因此,本文建議大學要完善朋輩互助工作機制,建立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互助小組,提高朋輩互助員的整體素質,構建朋輩互助網絡平臺,從而構建科學、規(guī)范、高效的朋輩心理互助模式,促進大學心理教育的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王萍,梁宇嫣.高校朋輩互助現(xiàn)狀及其發(fā)展策略[J].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2,(2).
[2]張泉,賈楠.朋輩心理模式教育研究[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2007,(2).
[3]蘆茜.大學校園中朋輩互助的實踐研究[J].高等農業(yè)教育,2010,(12).
[4]青少年現(xiàn)代人格、心理和性健康調研分析報告[EB/OL].中國新聞網,2010—03—04.
大學生作為祖國未來的棟梁,是實現(xiàn)國家長盛不衰、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保障。但是大學生又處于一個叛逆期,在他們的心理不斷走向成熟的過程中難免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這就需要學校、家庭乃至社會給予一定的幫助與引導,讓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現(xiàn)狀
(一)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服務體系不夠完善
根據筆者對全國各地一些高校的調查發(fā)現(xiàn),在各高校中普遍存在著心理健康服務體系不夠完善的問題,工作人員一般身兼數職,心理咨詢老師可能同時也是輔導員、校領導,這會使得他們混淆工作。之所以會出現(xiàn)這種問題,是因為缺少專業(yè)的大學生心理輔導工作者。
由于各種原因,在我國各高校中輔導員一般是充當著心理輔導老師的角色。這使得輔導員的工作量極大,不能做到對每個學生都能進行深入及時了解。還有就是對一些沒有學習過心理咨詢相關知識的輔導員來說,對于學生出現(xiàn)的心理問題會產生困惑,不懂得如何處理,造成一些不好的結果。
(二)學校對心理健康教育關注度不高
筆者還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當前我國的很多高校對心理健康教育都不夠重視。盡管我國的高校基本都有大學生心理咨詢服務,但是學校不愿意花心思去經營,學生愿意去進行咨詢的也是少數,甚至還有許多人表示不知道學校有這個服務,去進行咨詢的學生就更少了。對心理健康的認識不夠,重視程度不高,使得高校的心理健康服務形同虛設,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發(fā)展起不到任何作用。
二、如何創(chuàng)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學校要加大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建設
高校應重視對心理健康服務體系的建設,建立一套完整的心理咨詢體系,加大對一些硬件設施的投入,例如發(fā)泄室、心理測評室、治療室等,這些硬件設施在幫助解決學生心理問題的過程中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學校還應對心理健康工作進行定期檢查,監(jiān)督工作人員的工作,建立獎懲機制,對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表現(xiàn)優(yōu)異的人員進行獎勵,提高工作人員的動力,讓他們在心理健康工作中做得越來越好。
(二)加大師資隊伍建設
高校的教師是和大學生相處最為密切的成年人,這些老師可以與學生直接接觸,并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健康問題。所以,高校要加強心理健康服務體系中師資隊伍的建設。除了引進專業(yè)人員之外,學校也可以鼓勵本校心理專業(yè)大學生及研究生參與其中。對剛開始進行心理輔導工作的老師進行一些專業(yè)培訓,提高整個師資隊伍的素質與能力,也就可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水平。
(三)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心理健康教育
很多大學生怕受到外人異樣的眼光或不想承認自己心理有問題,對心理教育工作有所抵觸,這使得許多高校的心理輔導工作展開得并不順利。然而,我們要讓學生知道,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代表自己就有心理問題,許多成年人也會進行心理咨詢。所以我們要讓學生認識到:只要在日常學習生活過程中有困惑,都可以進行心理咨詢。
為了讓學生認識到這點,高校的心理健康輔導中心可以定期舉辦心理健康講座,組織心理健康知識競賽等活動,讓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有個正確的認識。
(四)豐富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一般都是通過開設心理健康公共課的方式,但僅僅靠一門課是遠遠不夠的,而且隨著學生心理問題不斷增多,很多情況下,僅僅這一種方式已經不能滿足需要,這時就需要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進行創(chuàng)新。例如:開展心理健康講座、心理健康知識競賽、網絡咨詢、案例分析、游戲等活動,去營造一個輕松愉悅的氛圍,在這樣的氛圍下,學生更容易敞開心扉,從而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進行。
三、創(chuàng)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意義
大學生是祖國未來的棟梁,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難免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為了讓他們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大學生正處于青春期,他們會遭遇各種問題:情感方面、學習方面、就業(yè)方面等等,這些問題會困擾他們,給他們帶來很大的壓力。如果能夠幫助他們解決這些問題,也就能讓他們更加健康地成長。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創(chuàng)新研究
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促使著各方面競爭不斷增加,當代大學生在學習生活及社會適應等方面面臨著越來越多的挑戰(zhàn),促使著大學生心理問題事件頻發(fā),大學心理健康問題成為學校教育過程中新的難題[1]。
1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義
對于大學生來說,傳統(tǒng)的心理教學相對來說重理論輕實訓,影響著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及作用的發(fā)揮。理清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現(xiàn)實意義,才可教育指導學生在觀念、能力、知識及心理素質上獲得實質性的提升。
1.1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
我國現(xiàn)代化建設的過程中,大學擔負著培養(yǎng)高素質、高技能專業(yè)性人才的重任。大學生應具備良好的科學文化素質、思想道德素質及良好的心理素質。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大學生在院校學習過程中,不僅應具備較強的專業(yè)實踐能力、創(chuàng)造力及學習能力,還需具備健全的人格、抗挫能力及穩(wěn)定的情緒等心理素質。對于大學生專業(yè)能力及學習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2]。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全面推進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
1.2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成長的客觀需要
對于大學來說,重視和強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目前高校培養(yǎng)優(yōu)秀人才的必經之路。良好的心理素質是社會對大學生提出的客觀要求。目前心理健康問題已成為困擾大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在大學校園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關注并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可促使學生培養(yǎng)良好的心態(tài),進而妥善處理生活及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心理困惑,促使心理素質的全面提升[3]。強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大學生調節(jié)、疏導及解決心理健康問題,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客觀需求。
2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創(chuàng)新的基本原則
2.1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全面系統(tǒng)的原則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全面素質教育提升的重要組成單元,同時也是高校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重要基礎。高校學生作為社會的新生力量,代表著未來希望。所以大學生學習能力、人生價值觀、思想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與社會的發(fā)展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高校作為人才培養(yǎng)的基地,需堅持學生主體地位,以學生為中心,尊重學生的發(fā)言權,主動關心學生,不斷創(chuàng)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不定期和學生開展交流溝通,進而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與此同時,高校需從不同角度,依據學校實際情況,結合本校學生的自身需求進行全面的創(chuàng)新[4]。不斷發(fā)揮自身獨特功能,結合其他教育系統(tǒng)及社會系統(tǒng)進行協(xié)同工作,實現(xiàn)良好的優(yōu)勢互補。
2.2理論聯(lián)系實踐,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目標
對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創(chuàng)新,需理論結合實踐,結合二者的特點,充分利用其優(yōu)勢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理論和實踐具有緊密的關聯(lián)性,單獨存在時其作用將大打折扣。只有二者相互結合,才可明確目標,不斷分析教學過程中的問題并總結,充分利用理論指導實踐,發(fā)現(xiàn)并分析問題,才可實現(xiàn)不斷完善發(fā)展。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作為一個長期的教育,需將其作為長遠的目標,堅持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原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中,明確規(guī)定需采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大學生,結合其身心發(fā)展進行科學合理的教育,進而促使大學生整體素質的提升[5]。
3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創(chuàng)新的途徑分析
3.1進一步轉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
對于高校來說,其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為高校教育工作者對心理健康教育的總態(tài)度及認知,對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具有導向作用,是一種穩(wěn)定性及理想性的范型。高校教育者具有何種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直接決定著其教育工作的價值追求及取向。與此同時,也會影響著其教育措施及理論的選擇,從而制約其教育實踐的效果。因此,對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來說,其工作模式的創(chuàng)新首先需轉變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改變傳統(tǒng)心理健康教育重心理咨詢,輕心理教育的工作模式,重視心理健康教育的發(fā)展性及預防性功能,注重大學生健康人格的塑造[6]。
3.2進一步構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的理論基礎
一種有效的教育實踐模式離不開理論的支撐,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構建正向著整合的方向發(fā)展,注重高校和相關部門多角度、多層次的合作,通過多模式的工作機制及實施途徑,合理調動學生、家長及教師的參與度[7]。所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的理論依據需突破心理學范圍,需進一步引入社會學、教育學、管理學等多種相關學科的理論知識,進而構建適應實踐要求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創(chuàng)新理論基礎[8]。
3.3探索立體式、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在實踐中,需根據現(xiàn)展的需要進一步拓寬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渠道,借助多樣化的活動方式,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學生生活的各個空間。首先,可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設置為大一學生必修課,以教材為核心,教學模式多元化。例如結合新聞、社會熱點開展課堂討論、電影賞析等形式,引導學生進行分析討論,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熱情,將心理教育的主動權教給學生,教師對學生意見進行分析,了解學生對心理知識理論認知的不足,同時評估其典型的心理問題,以更豐富、更能契合學生需要的理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其次,通過多樣化的宣傳模式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宣傳,例如,通過宣傳欄、校園廣播及“5.25”心理健康月系列活動等形式進行心理健康知識普及。第三,可通過強化虛擬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環(huán)境的優(yōu)化,將現(xiàn)實生活中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及形式傳到網上,到校園網、微信推送等方式促使學生獲取同等質量及數量的心理健康教育。
3.4多渠道推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發(fā)展
首先,需進一步強化師資培訓,通過實施多種目的、多層次、多樣化的教師培訓計劃,強化師資力量、提升教師水平及建設教師隊伍。其次,重視課題研究,借助課題研究推動心理教育、心理咨詢等工作,此種模式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實施的重要途徑。最后,可借助宣傳進一步促進大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發(fā)展,從學校、家庭及社會不同維度進行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促使不同系統(tǒng)的相互補充[10]。
模式
【中圖分類號】 G6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11―0030―01
一、心理健康教育主題班會探索與實踐必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作為教育領域當中的一個重要部分,要想體現(xiàn)其價值,則必須要將教育落到實處。而心理健康教育本身的性質就是一種思政教育,將其作為一門學科固然具有著一定的必要性,然而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方式并不會取得良好的效果,教育界新課改政策的執(zhí)行也正是為了改變這樣的教育現(xiàn)狀。因此,農村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必須要在教育者們加強重視的基礎上全面提升中學生對此的重視程度。而主題班會的召開,目的是為了給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的討論機會來為教育的順利開展提供可靠的保障。為了更有效地促進農村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順利開展,以此為主題召開班會,有利于通過良好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切實賦予學生以主體地位,使學生參與到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改革與創(chuàng)新方式的制訂過程中,從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更具民主性與可行性,以切實提升學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積極主動性。因此,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題班會探索與實踐的必要性也就顯而易見。
二、農村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題班會實踐模式
1. 理論基礎與科學探討模式。農村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對中學生心理塑造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決定中學生是否能有效疏導心理,并最終成為社會主義的棟梁之才。就當前農村現(xiàn)有情況來看,開展與落實理論基礎教育十分必要。理論基礎作為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奠基石,對中學生良好心理養(yǎng)成具有指導性作用。對此,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題班會首先應確保理論基礎的有效落實,根據農村教育資源情況,有效利用先進信息資源與社會題材,在確保理論基礎有效落實的情況下,更好地引導中學生融入到班會氛圍中,并從中收獲理論知識。當然,單純依靠老師的書本知識滲透與生硬知識解讀很難發(fā)揮班會的重要作用,作為集思廣益的探討場所,班會更加側重于學生的參與性與互動性。對此,筆者認為,科學引入辯論探討模式十分重要,在擬定班會主題之后,由學生分別站在正方與反方的角度之上對主體進行辯論,由此來深化與探索主題詮釋含義及不同視角下的辯證關系,借此有效地引導中學生心理養(yǎng)成,確保其心理健康。
21世紀既是知識的世紀,同時也被認為是健康的世紀,健康早已成為人們關注的重要問題之一。世界衛(wèi)生組織曾經在全球范圍內,組織開展了“健康促進”運動,主要內容是推動全世界對健康的關注和健康理念、健康行為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和發(fā)展。學校是人類一生中,活動的主要場所,學生的大部分時間都會在學習度過,這就使得學校的健康教育占據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學校健康教育該開展哪些內容、如何開展,其模式的選擇將會對健康教育的效果產生重要的影響。
結合現(xiàn)代認知心理學相關理論,有學者提出了健康教育的“知信行”模式,其中,知(知識和學習)是基礎,信(信念和態(tài)度)是動力,行(促進健康行為)是目標。研究表明:“知信行”模式(knowledge,attitude,belief,practice)能有效的改進、改善人類的健康行為和水平,并且在現(xiàn)代的臨床醫(yī)療護理中被廣泛應用。以酗酒有害為例:健康教育工作者通過多種方法和途徑把酗酒有害健康、酗酒引發(fā)的疾病以及與酗酒有關的死亡數字等知識傳授給群眾;群眾接受知識,通過思考,加強了保護自己和他人健康的責任,形成信念;在信念支配下,逐步建立起不酗酒的健康行為模式。
“知信行”模式是以認知心理學理論為基礎,結合行為主義論綜合而成。這種模式在健康教育中的主要步驟為:首先,充分學生或患者對他們自己當的行為方式感到恐懼和擔心(知覺到其危害性和嚴重性);其次,讓學生或患者相信一旦自己不良行為得到改變,會產生非常有價值的后果(知覺到效益、好處);同時清醒地認識到行為改變中可能出現(xiàn)的困難(知覺到障礙);最后,通過一系列的階段性操作,使人們感到有信心、有能力通過努力改變不良行為。
顯而易見,在大學的健康教育活動實施中可以充分運用該理論,該理論簡單、成熟、易推廣,可以有效提高大學健康教育的質量和效果。該模式實施過程可以參考以下幾點:
1 了解和分析教學對象。
教師要分析了解學生的學習特點,他們的學習訴求是是什么,根據他們的特點來設計、安排教學內容。同時也要了解日常生活中,他們都有哪些不良的生活習慣,產生這些習慣的原因是什么,他們自己如何看待這些問題。
2 選擇教育材料。
若想要課堂活躍,健康教育的內容就必須充實、豐富。教師可以根據自己了解到的信息,從學生生活中的不健康行為入手,然后進一步分析其危害性,引發(fā)學生反思,繼而使他們產生改變的動力。
3 制定教學計劃。
任何事情順利的完成的,都離不開有效的計劃。一個好的教育計劃,等于健康教育順利完成了一半。計劃的主要內容為,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時間的安排,教學內容的選擇等。根據知信行模式理論,要掌握好安排好各個階段進入的時機,需要指出的是“知信行”是一個循環(huán)往返逐步提高的過程,而不是單一的直線過程。
4 實施教學計劃。
根據教育教學計劃,有步驟完成各項工作,并做好各個環(huán)節(jié)的監(jiān)督工作,必須動員全體同學共同參與其中,確保計劃的順利完成。
5 評價教育效果。
評價不是目的,評價是為了總結經驗,繼續(xù)發(fā)展。在整個健康教育的過程中,既要有診斷性的評價,以了解學生的原有水平,也要有形成性評價;給學生及時的反饋,告訴他們哪些地方改進了,哪些地方還有不足;更要有最后的形成性評價,他們看到自己努力的成果,進而激勵他們不斷提高自己的健康素養(yǎng)水平。
參考文獻:
[1] 《大學生健康教育模式的優(yōu)化研究》錢華美 復旦大學 2010
1 研究對象
選定我院實習護士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帶教模式進行健康教育能力培養(yǎng),實驗組采用改進教學模式進行健康教育能力培養(yǎng)。兩組在人數,性別以及年齡無顯著性差異。
2 帶教模式
對照組按照健康教育的教學內容一如以前進行常規(guī)臨床帶教,實驗組采用改進教學模式按以下教學,現(xiàn)將實驗組教學模式改進措施探討如下。
2.1傳統(tǒng)教學向啟發(fā)式教學轉變
由傳統(tǒng)教學向啟發(fā)式教學轉變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PBL教學法是在1969年由美國的神經病學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麥克馬斯特大學首創(chuàng)[2],即“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其核心在于臨床前期課或臨床課中,以問題為基礎、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導向的小組討論式教學方法。實踐中我們根據護理學教學大綱的要求制定理論講授內容,設計實施PBL教學的章節(jié)內容,選擇較典型的臨床常見病例進行健康教育,并將方案提前下發(fā)給學生,要求學生對指定自學內容及提供的問題進行預習和查找資料。教師為學生提供資料查詢的平臺,利用圖書館和多媒體等多種途徑,指導資料查詢方法。帶教教師分組輔導學生,要求學生根據指定問題內容先進行分組討論,主要是總結分析各組的學習結果,集中整理學習資料,小組討論后再集中討論學習,每組讓1名學生代表發(fā)言,從該病的病因、治療原則及護理計劃及臨床最新進展等幾方面來開展健康教育的討論。在整個討論過程當中,為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活動和強化參與意識,要求其他學生就主講學生的發(fā)言提出不同的觀點,補充不足。最后教師根據學生討論情況進行歸納總結、評價分析,就學生爭論的焦點、疑難問題進行解答,并針對事先設計的學習問題和在討論中形成的問題,從理論知識到臨床最新進展進行系統(tǒng)的講解。PBL教學法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有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為教學目標;引導學生改變學習方式,通過自主性、探究性的學習和親自實踐,提高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
2.2 培養(yǎng)學生“以病人為中心”護理思維
傳統(tǒng)護理健康教育建立在功能制護理框架上,以疾病為中心、以技術操作為分工設置課程和教學內容,所培養(yǎng)出來的護士在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上與現(xiàn)代護理的要求有較大的距離。順應現(xiàn)代護理教學任務,應改變傳統(tǒng)的臨床護理思維方式和工作方式。臨床帶教中教育學生以護理理論為導向,以護理程序為框架的整體化護理模式服務于病人,注重整體護理和素質教育等教學內容的調整。培養(yǎng)學生樹立“以病人為中心”的護理模式及思維。在健康教育緒論課中以古今中外許多不為名利所惑、以維護人類健康為己任、為護理事業(yè)而獻身的護理前輩為榜樣,對學生進行正面教育、引導,并在專業(yè)課教學中逐步滲透職業(yè)道德教育。平時的示教課程也可以讓學生扮演病人,換位思考讓學生可以從病人的角度思考問題。
2.3 多媒體教學手段的應用
健康教育的護理知識繁雜、單調、難記。而且還要向學生介紹相關的解剖、生理、病理生理、臨床表現(xiàn)等知識,單純的講授和操作演示,學生常感到內容抽象難以掌握,對于護理操作有時不能全面系統(tǒng)的觀察。利用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圖文并茂,并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的需要,精心制作教學課件,以直觀、形象、生動的方式傳授框架知識,增強學生對系統(tǒng)理論的深刻理解以及實踐操作的感性認識,可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3]。
2.4 重視疾病護理中實踐操作的健康教育
根據現(xiàn)有醫(yī)院條件,我們主要開設了以下實驗:心電圖、血糖測定、胸腔閉式引流護理、血液透析電教及泌尿系統(tǒng)體檢計數訓練、神經系統(tǒng)體檢及昏迷評定量表使用等。在培養(yǎng)學生技能操作的同時,重點訓練學生與病人的溝通和健康教育的能力。突顯出健康教育對診療操作效果的重要影響。
實驗教學前,在主講教師的組織下進行集體備課,按講義要求,每項操作反復演練,師的教學示范動作,統(tǒng)一操作要領和細節(jié)要求[4]。
部分實驗內容采用自學輔導式教學,課前1周布置給學生教學內容,以講義、實驗指導和評價標準為依據,學習單項操作的目的、用物準備、病人準備、操作程序及注意事項。實驗中教師認真細致觀察每一位學生分解動作操作及連續(xù)性操作要領,及時給予協(xié)助補充及糾正。認真總結操作技術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對于存在的不足與錯誤按評價標準指導、糾錯,保證操作的準確性,同時示范整個操作技術的連續(xù)性動作。實驗中還要加強整體觀念的培養(yǎng),注意操作技術的綜合應用。
3 教學模式改進效果
對照組按以往教學計劃進行,實驗組參照以上教學實踐改革措施進行教學干預后,分別從學生的階段性健康教育評分成績和學習態(tài)度對兩組進行考察,均有顯著性提高。對實驗組進行問卷調查。(見表1、表2)
表1 兩組學生階段性成績以及操作比較
*P
【關鍵詞】醫(yī)院;護理人員;健康教育;知信行
醫(yī)療衛(wèi)生機構是健康教育的主要陣地,既承擔著患者及其家屬健康教育工作,也承擔著醫(yī)療機構員工自身的健康教育;醫(yī)護人員是開展健康教育的主力軍[1]。加強醫(yī)院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工作是醫(yī)學模式轉變和現(xiàn)代醫(yī)學發(fā)展的必然趨勢,也是醫(yī)療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有效易行的治療手段[2]。加強醫(yī)院健康教育工作,是醫(yī)院的重要職能,也是醫(yī)院治療的重要手段[3]。為了解甘肅省三級醫(yī)院護理人員健康教育知信行,更有效的做好醫(yī)院健康教育工作,課題組于2014年10—12月從全省37所三級醫(yī)院[4]抽取20所作為調查對象進行調查研究。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甘肅省三級甲等醫(yī)院1945名護理人員。
1.2方法
1.2.1抽樣方法
采用分層隨機抽樣的方法,在甘肅省東、中、西、南4個區(qū)域(甘肅區(qū)域分布沒有北部區(qū)域)的每個區(qū)域隨機抽取5所三級醫(yī)院,共抽取20所,占甘肅三級醫(yī)院總數的54.05%(20/37)。
1.2.2調查方法
采用自行設計的調查問卷進行自填式問卷調查,調查問卷經查閱文獻、反復修改和預調查后形成,主要內容包括調查對象基本情況、對選取的10個基本健康教育理論知識[5]的認知、醫(yī)院健康教育態(tài)度和行為等。調查問卷中問題有1項及以上未做答的,視為無效卷。
1.2.3統(tǒng)計分析
所得數據利用Excel2003軟件錄入,SPSS13.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
2結果
2.1一般情況
本次調查共發(fā)放調查表2000份,收回有效問卷1945份,回收率為97.25%,所調查對象全為女性護理人員,年齡分布在18~55歲,其中年齡在43~55歲被調查者占4.65%,31~43歲占19.20%,18~30歲占76.15%;本科及以上占42.93%,大專及中專占57.07%;副高級職稱及以上占4.62%,中級職稱占20.72%,初級及以下職稱占74.65%。
2.2對健康教育基本理論知識的知曉情況
本次調查健康教育基本理論知識方面的問題,其中對健康的定義的知曉率最高,為78.51%;對“從健康傳播的效果層次看,您認為屬于健康傳播最終目標”的知曉率最低,為16.20%。只有2個健康教育基本理論知識知曉率超過50%。在高級職稱、中級職稱和初級及以下職稱護理人員中“健康教育的核心問題”和“范圍最廣、危害最大的危險行為”的知曉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于“健康教育和衛(wèi)生宣傳的關系”“范圍最廣、危害最大的危險行為”“大眾傳播的特點”“(健康)傳播效果的最高層次”“在人際傳播技巧中的觀察技巧”等問題,大專及以下學歷護理人員的知曉率明顯高于學歷在本科級以上的護理人員(P<0.05)。而就“健康教育的核心問題”的知曉率,大專及以下學歷護理人員的知曉率明顯低于學歷在本科及以上的護理人員(P<0.05)。3個年齡組僅有“健康教育的核心問題”的知曉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隨著年齡組增大,該問題的知曉率越高(χ2=35.82,P<0.05,表1)。
2.3對醫(yī)院健康教育的態(tài)度
調查顯示,90.33%的被調查者認為醫(yī)院有必要開展健康教育;93.42%認為在隨診過程中,醫(yī)生有必要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94.81%認為醫(yī)院有必要對醫(yī)護人員進行健康教育;94.86%認為有必要對醫(yī)護人員開展健康教育理論和技能培訓;89.25%認為醫(yī)院有必要設立獨立的健康咨詢門診;86.59%認為醫(yī)院應該設立專門的科室負責全院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工作(表2)。被調查者認為有效的健康教育活動分別為發(fā)放健康知識宣傳冊或折頁(25.86%)、病房視頻健康講座節(jié)目(21.73%)、針對個體的健康教育(21.12%)、健康講座(17.19%)和發(fā)放健康教育處方(14.09%)(P>0.05)。59.89%的被調查者認為在隨診過程中,醫(yī)生對患者開展健康教育時間應在5~10min。26.52%的被調查者認為醫(yī)護人員開展健康教育最大的阻力是缺乏開展健康教育的技術和能力;25.08%的認為醫(yī)護人員主要任務是治病救人,而不是健康教育;24.51%的認為缺乏開展健康教育的途徑或平臺;19.10%的認為沒有報酬。
2.4護理人員醫(yī)院健康教育行為
調查發(fā)現(xiàn),45.83%被調查者在日常工作中最多采取個別談話的方式開展患者及其家屬的健康教育,其次是發(fā)放健康教育資料(29.25%)和開展健康講座(19.41%)。53.27%的被調查者在日常工作中針對患者或患者家屬開展健康教育的時間為5~10min。25.06%的被調查者2014年未接受過健康教育理論及技能培訓;16.78%的接受過1次。57.53%的被調查者在日常工作中發(fā)現(xiàn)與病人自身疾病相關知識的健康教育最受歡迎,其次是慢性疾病的防治知識、家庭保健知識、自我體檢護理;傳染病的防治知識、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等。60.99%的被調查者在日常工作中主要的健康教育對象為就診的患者。僅有1.34%的被調查者參加社區(qū)健康知識宣傳活動;3.19%的被調查者參加公共場所的健康咨詢活動。當有患者或患者家屬咨詢煙草的危害時,49.18%的被調查者不能夠科學的開展煙草危害的健康教育和戒煙方法。在日常工作中,20.12%的被調查者沒有充足的時間進行健康教育;37.93%的需要硬擠出來,但會影響工作;41.84%的能合理安排必要的時間用于健康教育。
3討論
醫(yī)院健康教育是全民健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6],是社會發(fā)展和醫(yī)學進步的產物,是醫(yī)院由單純治療服務向預防、治療、護理、康復一體化保健服務轉變的重要手段[7]。《全民健康素養(yǎng)促進行動規(guī)劃(2014—2020年)》要求在2020年創(chuàng)建1400個健康促進醫(yī)院[8]。健康促進醫(yī)院是現(xiàn)代醫(yī)療機構為適應醫(yī)學模式的轉變及醫(yī)學社會化而提出的,并由過去單一的醫(yī)療型向促進健康、提高生民質量的醫(yī)療預防保健型轉化的現(xiàn)代醫(yī)療服務模式[7],其中對醫(yī)院健康教育提出了具體的要求。調查顯示,醫(yī)院護理人員缺乏基本的健康教育理論知識,對于某些健康教育基本理論知識的知曉率在職稱和學歷方面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
90%的問題的知曉率差異與被調查者年齡無統(tǒng)計學意義。而且只有2個健康教育基本理論知識知曉率超過50%,知曉率最高的問題為健康的概念,為78.51%。最低的僅為16.20%。說明醫(yī)院缺乏對醫(yī)護人員開展健康教育基本理論和技能的培訓工作,護理人員也沒有通過自學等方式獲得健康教育理論知識,對健康教育基本理論和技能了解很少。在護理人員對醫(yī)院健康教育的認知方面,85%以上的被調查者認為應該加強醫(yī)院健康教育工作,把健康教育融入到診療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并成立專門的健康教育管理部門負責醫(yī)院健康教育工作。說明醫(yī)護人員在日常工作中,已經認識到醫(yī)院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對醫(yī)院患者、醫(yī)護人員健康教育的需求有明確的認識,這與姜霞[9]的研究結果不同。接近60%的護理人員認為患者每次接收健康教育的時長應該在5~10min,超過60%的被調查者在日常工作者針對患者健康教育時長為5~10min。這提示衛(wèi)生計生行政部門在制定醫(yī)院健康教育規(guī)范中,應考慮針對個體健康教育時長應為5~10min。
對于醫(yī)護人員開展健康教育的阻力,部分被調查者認為醫(yī)護人員缺乏相應的健康教育技能,部分被調查者認識不清,認為醫(yī)院是治病救人的機構,不應該重視健康教育,因此加強醫(yī)護人員“健康教育融入所有政策”的理念[10]和健康教育技能培訓應得到醫(yī)院廣泛重視。綜上所述,該研究認為,一是醫(yī)療機構要加強護理人員健康教育理論及技能的培訓,提高護理人員醫(yī)院健康教育的主體作用。護理人員通過健康咨詢工作,幫助患者解除心理障礙,了解相關疾病的預防、治療及預后等知識,提高病人防病治病的基本知識水平。這些工作對于改善醫(yī)患關系,促進健康恢復,減少醫(yī)療糾紛,提高護理質量及醫(yī)院管理水平將起到積極作用;二是醫(yī)療衛(wèi)生機構要制定護理人員規(guī)范的健康教育制度,通過合理的途徑、規(guī)范的方案開展醫(yī)院健康教育;三是醫(yī)院要把護理人員健康教育納入周、月、季度和年度考核,通過監(jiān)督評估、滿意度調查等方式,切實落實醫(yī)院健康教育相關制度,真正把健康教育融入到預防、治療、護理、康復的全過程[6];四是醫(yī)院要因時、因地、因人地開展個體化和大眾化相結合的健康教育活動,切實把醫(yī)院健康教育作為患者診療活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參考文獻
[1]齊玉梅,王生鋒,王桂華.湖北省農村醫(yī)務人員健康教育現(xiàn)況調查[J].中國公共衛(wèi)生,2009,25(12):30-31.
[2]呂姿之.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M].2版.北京:北京醫(yī)科大學出版社,2002:171-172.
[3]黃津芳.醫(yī)院健康教育的科研方向[J].南方護理雜志,1997,4(6):14-16.
[4]甘肅省衛(wèi)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2013年甘肅省衛(wèi)生計生事業(yè)發(fā)展統(tǒng)計公報[EB/OL].(2014-04-09)[2014-12-01].
[5]馬驍.健康教育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292.
[6]遲曉琳,紀軍傳.開展醫(yī)院健康教育的思考[J].青島醫(yī)藥衛(wèi)生,2004,36(5):374-375.
[7]潘岳松,郭秀花,田向陽,等.健康促進醫(yī)院的發(fā)展歷程及其展望[J].中華醫(yī)院管理雜志,2005,21(11):721-724.
[8]國家衛(wèi)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國家衛(wèi)生計生委關于印發(fā)全民健康素養(yǎng)促進行動規(guī)劃(2014—2020年)的通知[EB/OL].(2014-04-15)[2014-12-01].
金一
(杭州市余杭區(qū)婦統(tǒng)幼保健院 浙江杭州 311100)
摘 要:目的:分析凸顯健康教育的教學方法在外科護理學教學中的應用。方法:選取我校2014級護理專業(yè)的學生120例進行研究。將120名學生分為兩組,實驗組60名,對照組60名。對照組的學生采取常規(guī)傳統(tǒng)的方式進行授課,實驗組的學生采取以凸顯健康教育的教學方法進行護理學教學。在課程結束后,向兩組學生發(fā)放調查問卷,并且進行理論考試檢驗學習成果。結果:研究發(fā)現(xiàn),實驗組的學生對新型的教學方法滿意度比較高,理論課程成績?yōu)椋?7.2±12.4)分。對照組患者理論課程成績?yōu)椋?1.5±11.6)分。實驗組患者理論課程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表示統(tǒng)計學有意義。結論:掌握好健康教育的技巧,培養(yǎng)基本的溝通交流的能力,也是臨床護理專業(yè)的學生學習的重要部分,也是護理人員的基本職業(yè)能力和技能。外科護理教學過程中,采用凸顯健康教育的教學方法,能夠提高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能力,同時也能培養(yǎng)學生的臨床實踐能力,幫助學生盡早適應臨床工作,值得在教學中大力推廣應用。
關鍵詞:健康教育;教學方法;外科護理;護理教學
掌握好健康教育的技巧,培養(yǎng)基本的溝通交流的能力,也是臨床護理專業(yè)的學生學習的重要部分,也是護理人員的基本職業(yè)能力和技能。隨著我國臨床護理事業(yè)的不斷進步和發(fā)展,護理人員成為了健康教育的主要實施人員,但是,學校護理專業(yè)的教學中,對健康教育的教學重視程度不足,教學現(xiàn)狀并不樂觀[1],大多數的老師在教學中主要還是以理論知識和技能操作作為唯一的重點,對健康教育的教學大多都是一帶而過,從而導致護理專業(yè)的學生交流溝通的能力非常弱,護理人員如果意識不到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那么就會造成嚴重的醫(yī)患關系[2]。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校2014級護理專業(yè)的學生120例進行研究。將120名學生分為兩組,實驗組60名,對照組60名。實驗組學生有女生54名,男生6名,年齡在17~19歲之間,對照組學生有女性55名,男生5名,年齡在17~20歲之間。兩組學生日常考試成績和年齡等方面均無較大的差異,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將120名學生分為兩組,實驗組60名,對照組60名。對照組的學生采取常規(guī)傳統(tǒng)的方式進行授課,實驗組的學生采取以凸顯健康教育的教學方法進行護理學教學。在課程結束后,向兩組學生發(fā)放調查問卷,并且進行理論考試檢驗學習成果。
1.2.1對照組教學 對照組學生采取常規(guī)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更多的把教學重點放在護理的操作能力培養(yǎng)中,將健康教育的教學排在學習的最后,并且簡單講解。
1.2.2實驗組教學 實驗組學生采取凸顯健康教育的教學模式,教學主要內容就是健康教育,在重點講解護理操作技術的同時,也要詳細講解健康教育內容,理論教學結束后,可以引用一些比較經典的病例,培養(yǎng)學生進行健康教育的能力。可以將實驗組學生分成6個小組,每個小組10名學生。老師在上課前一周將病例發(fā)給每個小組,每個小組的學生先通過查詢資料進行小組討論,上課的時候,老師講解理論知識后,然后每個小組模擬進行健康教育練習,然后老師根據學生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點評和糾正,從而拓寬學生的思路。
1.3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18.0統(tǒng)計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 計數資料用X2進行檢驗。
2結果
2.1兩組學生對教學的滿意程度 向兩組學生發(fā)放我校自制的調查問卷,發(fā)放120份,回收120份。對比兩組學生對教學的評價[4-5]。見表1。
3討論
掌握好健康教育的技巧,培養(yǎng)基本的溝通交流的能力,也是臨床護理專業(yè)的學生學習的重要部分,也是護理人員的基本職業(yè)能力和技能。隨著我國臨床護理事業(yè)的不斷進步和發(fā)展[7-8],o理人員成為了健康教育的主要實施人員,但是,學校護理專業(yè)的教學中,對健康教育的教學重視程度不足,教學現(xiàn)狀并不樂觀,大多數的老師在教學中主要還是以理論知識和技能操作作為唯一的重點,對健康教育的教學大多都是一帶而過。
研究發(fā)現(xiàn),實驗組的學生理論課程成績?yōu)椋?7.2±12.4)分。對照組患者理論課程成績?yōu)椋?1.5±11.6)分。實驗組患者理論課程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表示統(tǒng)計學有意義。并且,實驗組學生對教學模式的滿意程度也高于對照組的學生,在學習興趣,操作能力,思維能力,溝通能力,合作能力方面的滿意程度明顯較高[9]。
因此,外科護理教學過程中,采用凸顯健康教育的教學方法,能夠提高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能力,同時也能培養(yǎng)學生的臨床實踐能力[10],幫助學生盡早適應臨床工作,值得在教學中大力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劉洋.健康教育路徑表在外科護理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2015,(7):89-90,91.
[2]叢小玲,楊藝,許蘇飛等.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外科護理學教學情境的設計與實施[J].護理學雜志,2013,28(8):69-72.
[3]付曉麗,項安華,劉艷等.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外科護理學教學情境的設計與實施[J].醫(yī)學信息,2014,(14):19-19.
[4]叢小玲,楊藝,許蘇飛等.基于工作過程的成人外科護理學教學情境設計與應用效果觀察[J].中國護理管理,2013,13(5):50-52.
[5]叢小玲,楊藝,李璐寰等.基于臨床護理路徑的外科護理學情境化教學的設計與實施[J].護理研究,2016,30(16):1977-1979.
[6]顧莉莉.健康教育為主體的教學方法在外科護理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中醫(yī)藥咨訊,2011,03(10):276.
[7]陸梅,巫慧敏,鄧秋平等.健康教育路徑在骨科新護士健康教育能力培訓中的實踐及效果分析[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5,(13):1810-1811.
[8]陳志英.社區(qū)護理教學中培養(yǎng)護生健康教育能力的實踐[J].齊魯護理雜志,2014,(19):114-115.
【關鍵詞】健康信念模式;膝關節(jié)病患者;自我護理能力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1-0644-01
膝關節(jié)病是骨科常見疾病之一,隨著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的改變,膝關節(jié)病的發(fā)病率呈逐年增高趨勢,本病主要以膝關節(jié)疼痛、腫脹,活動受限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給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如何提高患者自我護理能力,提高生活質量是近幾年研究的熱點問題。
Orem認為自我護理能力是指個體實施自我護理活動的能力。這種能力根據年齡、個體發(fā)展情況、生活經歷、社會文化處境、健康狀況以及可得到的條件而有所不同【l,2】。基于此,本研究以霍克巴姆的健康信念模式理論為指導,對膝關節(jié)病實施有針對性的健康教育措施,提高了患者生活質量,取得了滿意的臨床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采用方便抽樣的方法,選取2010——2012年,在我院骨科住院的膝關節(jié)病患者60例,平均年齡45歲。納入標準:符合膝關節(jié)病的診斷標準,患者意識清楚,有讀寫能力,能正確理解健康信念的內容;排除標準:有精神病史,合并其他嚴重臟器疾病者;對自愿參加者,簽署知情同意書。干預前對兩組患者基本資料進行比較,經統(tǒng)計學分析,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均衡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試驗組應用健康信念模式為指導的健康教育模式,對照組應用傳統(tǒng)的健康教育方法,比較兩組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
1.2.1 理論基礎 健康信念模式,HBM是用社會心理學的方法,從人們健康信念形成的角度出發(fā),解釋影響人們采取健康行為因素的重要理論模式,它由三部分組成,即個體的健康信念、行為的線索或意向以及行為的制約因素”【3】。
1.2.2研究工具 采用自我護理能力測定量表(ESCA)【4】。該量表是美國學者Kearney和Fleischer于1979年根據Orem的自我護理理論設計制訂的。該量表包括5個維度43個條目,5個維度分別是自我護理技能、自我護理能力、自護責任感、自我概念和健康知識水平。得分越高,表明自我護理能力越強。在臨床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此量表能較好的反應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因此本研究選取此量表為研究工具。
1.2.3 HBM制訂的健康教育具體實施方法
(1)入院時:對膝關節(jié)病患者進行全面的評估,確定其健康信念程度的高低及其影響因素。具體的內容是:了解患者對膝關節(jié)病的認知程度及患者的心理變化,家屬對患者、疾病的關心程度,評估其相關的健康行為,并指出健康行為對疾病恢復的重要性,提高其健康信念,同時指出不良行為對疾病恢復的危害。
(2)住院期間:評估患者對健康行為的認知情況,對健康行為和不良行為的執(zhí)行情況。通過教育使患者采取積極的健康行為,改變危險的健康行為。針對患者疾病所處的階段,制定個性化的功能鍛煉方案,如下肢的股四頭肌肌力訓練,等長收縮,等張收縮訓練等,飲食原則,服藥標準等。使患者保持樂觀的情緒,積極的配合治療與護理。
(3)出院時:評估患者對疾病的主觀感受、對治療護理的認可情況,講解出院后服藥的標準,說明定期復診的重要性,糾正其錯誤認知,使其采取積極的健康行為,督促膝關節(jié)病患者強化健康行為,從而促進疾病的局限和康復。
1.2.4 數據處理 將所有數據采用SPSS 17.0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分析,以P
2 結果
3 討論
健康教育是指有計劃,有組織地系統(tǒng)教育過程,促使人們自覺地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為,改善維持和促進人體的健康。本研究通過對膝關節(jié)病患者應用以健康信念模式理論指導的健康教育,使患者掌握了疾病的有關知識,正確地認識健康行為和不良行為對疾病康復的影響,提高了患者對疾病的知曉程度,使其積極的配合治療和護理,從而促進疾病的康復和局限,同時也為患者建立了健康行為的態(tài)度和信念,提高了自我護理的能力,肯定了HBM模式在健康教育中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 李曉玲.護理理論.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52.60.
[2] 鄂慧峰,袁義厘,張紅兵.奧瑞姆(Omm)自我護理模式與應用.現(xiàn)代護理,2003,9(4):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