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新課標下的地理教學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初中地理教學情感目標激發興趣當前,我國基礎教育正在進行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初中地理學科的教學思想、教學方式也已經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教學改革的目的就在于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個體潛在的學習動因,從而使絕大多數學生都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其創造力。以地理學科教學為載體,充分調動學生自身的內在學習動因,進而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教育界大力倡導的讓學生學會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就是這種目標的具體化。對于如何開展新課標下的地理教學,我談幾點見解。
一、地理教學不能忽略的情感目標
初中地理教師教學意識的更新和教學技能的提高,需要從地理教師的主客觀兩方面進行加速。目前,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地理教師往往過多注重了知識目標而忽視了情感目標。專業科任教師進行課堂教學時,也往往過于嚴謹和強調地理思維,缺乏生動活潑。非專業地理的科任教師往往拘泥于課本、強調地理事實和記憶,缺乏地理情趣。對于初中學生而言,學習動機、學習目的性還不強烈,愉快、興趣是學生學習驅動力之一,甚至對教師的好感也會成為學習的驅動力。如果學生不喜歡地理課、不喜歡地理教師,那么怎么會喜歡“地理”?怎么能學好地理?所以,在初中地理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更要做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持之以恒”和“以趣激疑,以趣引思,以趣導知,知趣相融”努力創造一個輕松、和諧和舒暢的師生關系,才能使師生都充滿著無拘無束地共同“自由地呼吸”親切的地理課堂教育教學和環境的氣氛。因此,地理課堂教學中應該有歡聲笑語,更需要地理教師注意增強自己的組織能力與親和力。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教師精湛的語言、詼諧與幽默、機敏的教學智慧、可親可敬的教態,會使學生對地理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特別在初中階段,“愉快”仍然是學生樂于學習的原因之一,不能搞“一堂式”,要發揚“民主”。
二、地理教學結合生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隨著時代的進步,學生的學習環境也發生了變化,知識傳播的渠道廣了,課堂已經不是學生獲得知識與技能的唯一渠道。因此,地理教師應該轉變“教師角色”,改變過去教師單向講授為主的習慣性教學方法,將師生“互動教學”引入地理課堂,遵循“以學生活動為主,教師講述為輔,學生活動在前,教師點撥評價在后”的原則。地理課堂教學的“課堂”含義應廣義化,也包括一般意義上的網絡“課堂”。由于初中生好奇心,求知欲,探究心理都比較強,他們很樂意參與教學過程。課堂教學時往往布設教學情境,可以把學生組織起來親歷這些過程,如進行學生地理新聞活動、地理新聞點評活動、地理角色扮演活動等。要注意有適當的“教學民主”。如我在講我國的河流——“黃河”時,提出:“面對我國黃河中下游水資源緊張的嚴峻局面,如何治理”的問題,學生圍繞著問題,七嘴八舌議論紛紛。有一男生舉手發言,提出將黃河“幾”字形拉直,從甘肅的蘭州到河南的洛陽挖一條運河,使黃河上游的水少走彎路流到中下游。學生的想法很幼稚,而出乎任課教師的意料。教師不但沒有指責、嘲笑,而且也沒有回避,而是允許學生繼續發言。在表揚學生有大膽的設想的同時,教師話鋒一轉:假如全班一半的同學住在這“幾”字形地區,是否同意他的建議,為什么?由此,全班同學在這個問題上產生了共鳴,課堂討論既活躍、又深入,師生都受益非淺。
三、充分利用地圖,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地理;探究性學習;作用
【中圖分類號】G656 【文章標識碼】B 【文章編號】1326-3587(2012)05-0008-01
一、探究性學習的基本特征具體說來,探究學習是指教師不把現成的結論告訴學生,而是學生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發現問題,探究問題,從而獲得結論的過程
其基本特征是:
I、具有主動性。探究性學習不能只是流于形式,必須是學生主動參加活動。因此,從心理學角度看,探究性學習要顧及學生主體的好奇、興趣、疑問,教師要注意挖掘。
2、具有問題性。“探究學習 最大的特點就是把思維的空間交給學生,它強調了學生自主把握知識的生成過程,然后運用知識去自主解決問題,以解決問題為主線。
3、具有開放性。探究學習要面向全體學生個性發展,同時學習目標也具有開放性。在內容上也是開放的。探究學習關注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所產生的豐富多采的學習體驗和個性化的創造性表現,其評價標準也不是唯一的,具有多元性,因此其活動過程與結果均具有開放性。
4、具有生成性和創造性。在探究學習過程中,就是把思維的空間交給了學生,那么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會產生許多意想不到的新思維、新創意、新設計。同時,周圍的客觀環境也會有新的變化,對此,教師要隨時發現活動過程中產生的新情況并善于捕捉,以促使學生興趣的火花不斷進發,使認識和體驗不斷加深。
二、教師在探究性學習中的作用
1、教師是活動的設計者。在地理教學中開展探究性學習,必須設計探究性問題。創設有利于自主探究的氛圍,激發學生的情趣,讓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中發現問題,獲得情感體驗。
2、教師是活動的組織者。探究性學習形式多樣,在校內要查閱資料,動手做實驗;在校外,到工廠、社區搞社會調查,這些場所都需要教師認真組織,周密安排,以免組織不當,費時費力,影響效果。
3、教師是活動的指導者。對探究的課題確定是全過程關鍵的第一步,它直接關系到學生的積極性、創造性的發揮和研究成果的質量。教師要注意引導并與學生一起參與全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既要堅持學生自主性原則,又要引導學生走出誤區。
總之,地理教師要努力促使自己變革教育觀念,并將新的教育觀念轉化為其具體的行動要將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不能只滿足于做一個地理知識的傳播者,還要成為學生學習地理的研究者,開發者,指導者和合作者。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學習空間,使中學地理教學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在多種學習機會中,學生有可能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和學習過程。
三、探究性學習實施的途徑
目前,在初中地理教學中開展探究性學習還處在嘗試階段,具體做法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考慮。
1、從教材中確定探究的主題。教材中的某些基本原理、概念、成因等知識,雖然前人已有定論,但對學生來說還是未知的。可以把這類問題設計成讓學生自己去發現的過程。如在學習初中地理八年級上冊《中國的民族》一課時,可將“少數民族的語言文字”、“某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等作為探究課題,讓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利用網絡及各種媒體等多種形式收集資料。探究的課題要注意適合學生進行研究。不切實際的大而空的課題往往得不償失。
2、從生活中選擇與學科內容有關的問題。探究性學習注重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解決身邊與學科內容有關的實際問題,學生可通過親身參加生活實踐活動,如收集資料、調查、訪問等去直接感受。如學習八年級地理上冊《中國水資源》這一課時,要求學生調查家鄉的水資源利用情況,調查活動在教師的指導下分小組進行,由各小組分工合作完成。可設計如下課題:(1)當地用水資源有哪幾種類型(2)當地用水分為幾類(3)當地以哪種灌溉方式為主(4)當地種植的農作物與水資源是否適合等等,然后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各組指定一名學生作為課題負責人,各小組帶著自己的課題進行探究活動,最后全班會戰,這樣可使學生知道家鄉的水資源利用類型,并提出一些節水的建議和措施。
3、引導學生寫探究日記。要求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發現有價值的問題,隨時記錄下來,隨后如有了新的思索和發現,再跟蹤記錄。這樣長期積累,就可以把平時所記的整理成探究報告,學生會一步步走上成功的階梯并養成了探究的好習慣。
4、在平時課堂教學中滲透探究學習的思想。目前,課堂依然是常規學習的主要空間。因此,如何在課堂教學中開展探究性學習,從根本上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更好的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是一個具體而現實的問題。課堂教學探究性學習的開展關鍵是教師,要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結合地理學科內容,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通過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等思維活動獲得真知。
一、地理教學應從“以教師教為重心”轉向“以學生學為中心 ”
傳統教育是以教師為中心的“師本教育”,其核心是過分突出教師的主體作用。傳統的地理教育也是如此,教師過分地講解、分析和說明問題,學生總是被動地接受知識,缺少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容易養成思維懶惰,從而喪失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了“教師是課堂的主宰,學生圍繞教師轉”的現象。新課標的核心理念是“以人為本”,即“以學生發展為本”。這就要求教師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主體觀念,改變過去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教學以學生的發展為出發點和歸宿,服務于學生的全面發展,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中獲取知識、能力和方法。有了這樣的觀念,教師在備課、上課,輔導學生和評價學生的過程中就會從各方面去關心學生,使學生的發展成為一種可持續發展。比如在備課中,教師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學,以引導學生積極主動、有效地學習為主線來設計教學活動。而在課堂上教師要營造一種和諧、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這種環境下積極主動地學習。教師傾聽學生,關注學生的反應,隨時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在評價學生時,對于學生的成績和優點要給予肯定,激勵學生進步,促進學生的發展。
二、挖掘地理課程中的情感因素,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人們探究某種事物的認識傾向,是一種喜好的情感。有了興趣才能驅動學生自主地學、努力地學。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是提高地理教學效果的關鍵。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記憶分為“長期記憶”和“短期記憶”兩種,當對某一事物感興趣時,學習者往往會將學習過程中所獲得的信息儲存在“長期記憶庫”里。因此,地理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創設相應的地理教學情境,做到因材施教,充分利用學生的心理特征,努力培養其學習地理的興趣,使他們從“怕學”到“好學”再到“樂學”,發揮他們學習地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1. 創設問題情境,誘發好奇心和求知欲
中學生有一個共同的心理特點,就是好奇心強、可塑性好、注意力容易發生轉移。因此,教師必須精
心設計、周密策劃每一堂地理課,添加一些有趣的問題促使學生對教學內容產生興趣,引發其探求知識的渴望,從而順勢引入正題。例如上《洋流》這一小節,在講述風海流的時候就可引入“當年航海家哥倫布在西印度群島做了標志的椰子殼扔入大海,后來居然在法國的比斯開灣被發現”的故事,并設置疑問誘發學生主動思考:“這是怎么回事?”在分析補償流時,可設置疑問:“為什么在秘魯附近能形成世界上最大的漁場?”在介紹密度流時,又可以利用“在二戰之時,英國及其盟軍嚴密封鎖了大西洋與地中海的唯一通道――直布羅陀海峽,然而德國潛艇卻能自由出入此海峽襲擊英國戰艦,致使英國蒙受巨大的損失”這一事件,讓學生感受到地理的無窮奧妙和現實意義。這樣,學生的求知欲就很容易被激發出來,又何愁他們不樂意學好地理呢?
2.結合生活實際,拉近學生與地理學科的距離
【關鍵詞】新課標;初中地理;培養興趣;方式方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使學到的知識記得牢,掌握得住,收到預期的效果。根據新課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要求,“激發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提高地理審美情趣”。為了達到這一目標,這就要求地理教師根據地理學科的特點,不斷地改革教法,提高課堂藝術,把死課本變成“活”課堂,利用各方面有利因素,激發學生的情趣,把地理課變成學生喜愛的學科。結合地理教學和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淺談以下幾個方面。
一、精心設計引言,誘發學習興趣
精心設計好每一節課的引言,適當制造懸念,引發學生的好奇心,集中精力投入學習,這是很重要的。在每一節課的開始要特別注意新課的引入。設計一些讓學生動腦思考的問題,或根據教科書中的一些活動內容引入,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講地理必修1大氣環境時季風環流之前,可引用諸葛亮借東風的故事,提出諸葛亮為什么有先見之明,知道火燒連營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呢"懸念一出,學生精神為之一振,接著就討論開來,好奇心一來,學習的興趣就調動起來了,后面的東西就好講多了。
又如,講自然災害的地震時,可用低沉的語言說:“1976年7月28日凌晨3時42分,一場空前的、慘絕人寰的地震在河北省唐山市發生了,無辜的唐山人民正沉浸在甜蜜的睡夢之中,卻毫無察覺地陷入了這場劫難。僅僅幾十秒鐘,地震釋放的能量使24.2萬多人罹難,16.4萬人終生傷殘,直接經濟損失達100億元人民幣。”(也可用“5?12”汶川大地震為例)這時,同學們都迫切地想知道為什么會發生地震,怎硬拍茉けǖ卣穡并把地震帶來的災害降低到最小限度。再如講必修2的人口合理容量,先讓學生閱讀人類的“空間”,人類本身所占有的空間并不算大,當前全世界所有的人口都可以放在英國的一個小島上。請學生思考人類是否這樣“零距離”生活?人類的生存空間到底需要多大?由此引入人口的合理容量的概念。
二、巧用古詩諺語,助長學習興趣
把古詩名句中優美的詩情畫意,結合地理知識的內容在課堂上講解,大有使人耳目一新、引人入勝之感,由此創設聽課之最佳境界,為順利完成教學任務打下良好基礎。
地理教學中恰當引用民謠、諺語進行教學,通俗易懂,且易生趣,并且加深了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如引用“早穿皮襖午穿紗,晚上圍著火爐吃西瓜”的歌謠講解我國西北地區大陸性氣候溫差大的特點,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講內蒙古時用“藍藍的天上白云飄,白云下面馬兒跑”的美好意境去理解溫帶草原的遼闊、壯麗。講大氣散射作用時用“雨后復斜陽,關山陣陣蒼”。這樣的教學能引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這些古詩諺語猶如“味精”,使地理課堂好比一頓美味佳肴,增添了一番清香的風味。
三、運用趣味性教學,感召學習興趣
在地理教學中根據講授內容恰當穿插一些趣味故事,既能加深對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解,又生動活潑、引人入勝,增強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
四、利用漫畫圖片教學,啟迪學習興趣
教學中結合講授內容,選用適當的地理漫畫作輔助,既生動形象、寓意深刻,豐富課堂活動,易引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又可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象思維能力,豐富學生的地理知識。
五、形象直觀的課堂教學,引發學習興趣
教育家約翰?洛克曾說過:“教師巨大技巧在于集中地保持學生的注意。”因此,要使學生始終精神奕奕,教師就要針對中學生有強烈的好奇心的心理特征,上課要多利用形象直觀的課本圖片、模型、板畫等引起學生的興趣。
首先,要多運用電化教育手段。雖然是初中學生,他們理性思維能力還不夠強,運用電化教學手段,能使抽象的地理概念、地理知識趣味化,形象化,具體化,從而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要充分利用課本、地圖冊中的彩圖。在講城市的中心商務區,課本中的四幅圖片形象直觀地反映了中心商務區的四大功能(商務樞紐職能,交通中心職能,房地產開發職能,旅游職能)。中心地理論的六邊形圖形,對城鎮等級與規模關系加以概括。像這樣的插圖在湘教版課本中幾乎每節都有。
六、引用歷史神話故事,提高學習興趣
如講密度流時,引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潛艇經常從地中海出入直布羅陀海峽,在大西洋襲擊盟軍。盟軍吃了幾次虧,便派戰艇守住海峽,用聲納盜聽,一聽到潛艇的馬達聲便用深水炸彈將其炸毀。監聽多日,毫無聲響,德國潛艇竟又神不知鬼不覺地溜出海峽,出現在大西洋中。原來,直布羅陀海峽表層海水由大西洋流入地中海,底層海水由地中海流入大西洋,關閉所有機器,借助海流而行,盟軍守株待兔卻讓“兔子”在眼皮底下溜走了。這個故事,引入了課本要學的內容,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講到恒星特點時,引用每年農歷的7月7日牛郎會織女的神話故事,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到了6月底,牛郎因為事務纏身,無法準時赴約,就給織女拍了一份電報通知她,那么織女能否在7月7月前收到電報呢?恒星之間的距離很遠,即便以光的速度從牛郎星到織女星也需16年的時間。在講恒星的發光和質量時,告訴學生牛郎星和織女星是一對極不般配的夫妻,織女星亮度是太陽的48倍,而牛郎星僅為太陽的8倍,可以說織女是“明目皓齒”,而牛郎星在“她”面前則黯然失色。另一不般配的地方是織女決不是神話中楊柳細腰的苗條淑女,牛郎也不是身強力壯的鋼鐵漢子,織女星比牛郎星要大3倍以上。
新課標謀求學生身心全面發展,從心理學來說,它必然關注學生的認知發展,也必然關注學生的非認知發展,其別是學生的情感發展。
情感是人們對客觀事物是否適合個人需要和社會需要而產生的態度體驗,是人類文明的凝聚,內化與升華,是人們復雜心理活動的一種反映,也是衡量個體與社會文明標準的重要尺度。
創設一定的情境,促使學生情感領域發生強烈的自我追求,產生新的情感,并把這種追求轉化為一種強烈的求知欲,使學生主動地,體驗地理教學過程。
教學,既有老師的教又有學生的學。教學過程是師生之間的一種雙向互動過程。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情感教育被認為是“傳道、授業、解惑”的紐帶,在地理課堂教學過程中,以情動人,以趣激情,師生關系融洽,學生精神放松,則能有效地調動學生探討問題的熱情和積極性
一、教師在地理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從心理學看,在地理教學中,只有重視和關注了學生的情感領域,才能促使學生“知、情、意、行”等諸多因素的協調發展,才能給學生創造一個友愛,和諧的人際關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講究教學藝術,使學生在身心愉悅的情況下進行練習,才能提高地理教學的整體效益,增強學生的自我參與意識,提高學生的地理綜合素質。教師不僅要對學生進行知識的傳授、技能的培養,同時還須加強情感的交流。打破傳統的師道尊嚴,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
二、情感教育在地理課堂上的運用策略
1. 身正為師,德高為范,樹立良好的師表形象,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的情感發展。
作為教師,面對的是一群正在成長中的孩子,中學生具有求知欲強,充滿好奇心的心理特點,教師的素質尤為重要。因為教師的影響是耳濡目染的,每位教師都應該處處起模范作用,為人師表,以嚴謹的治學態度、兢兢業業、一絲不茍的工作作風,孜孜不倦的精神影響和教育學生。教師的一言一行不僅會對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還會直接影響到學生對該學科的情感及個性品質的形成。
作為中學地理教師,必須在實踐中不斷地進行自我教育、自我反思、自我充實、自我提高。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能墨守成規,只憑經驗辦事,一講到底,而應開動腦筋,勇于接受新事物新觀點,創造性地進行工作。對教材的處理、教法的設計、教學手法的運用,都應該勇于探索、大膽創新地上好每一節課,創設良好地理學習情境,激發學生對地理學習的熱情,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地理課堂學習過程,達到教學教學相長。從而使自己在學生心目中樹立起良好的形象和威信,并成為他們的榜樣。
2. 建立融洽的、民主的師生關系,以情激情。
建立和諧、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是導演,學生是演員,學生能否參與教學過程,取決于課堂的教學氣氛。在森嚴肅穆的氛圍中,在教師的嚴厲呵責下,學生是不可能充分地表現他們的能動性,不可能積極地參與教學、大膽幻想、勇于創新。反之,教師態度和藹、親切、不壓抑、不專橫,熱愛學生,師生關系融洽,學生精神放松,則能有效地調動學生探討問題的熱情與積極性。
不斷學會控制自己情緒,把微笑和激勵帶進課堂,相信每個學生都有發展的潛能,尊重他們對地理的看法和觀點。采取開放、平等、誠實的態度與學生共同研究思考,克服學生缺乏自信,克服學生產生自卑心理,使學生和教師的思想脈搏融為一體,學生的思維就會充分地得到調動,使學生在愉快而和諧、充滿民主的教學氣氛中,激勵思考、勇于創新,積極參與教學過程,主動地去獲取地理知識。
3. 教學語言應該飽含感情,以情育人
世界上眾多的地理事物,地理景觀,絕大部分不能被學生直接感知,雖然現在多媒體技術已經引入課堂,多少能夠彌補一下這方面的缺憾,但畢竟極其有限,更多的還是要靠教師運用飽含感情的語言,生動形象、通俗易懂、繪聲繪色地將學生引入神圣的地理學習殿堂。同時,根據中學地理學科的知識面廣,內容豐富,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近及家鄉,遠及全球,既有自然,又有人文地理的特點,這些廣博的知識對喜歡言古論今,談天說地的中學生來說是有吸引力。
由此可見,教師生動、活潑、優美的語言,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激發學生對地理科學的熱愛,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良好的情緒狀態,陶冶學生的情操,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見其形”、“如聞其聲”。這樣,學生就會學而忘倦,樂而習之。
4. 精心組織教學,創設情境,激情起趣
關鍵詞:新課標;高中地理;教學方法
在傳統的高中地理教學中經常會遇到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迷茫和抵觸情緒的現象,有些學生甚至抱怨花了很多功夫在地理上,卻收效甚微,因此導致學習情緒不高。針對這種情況,為解決當前課堂教學遇到的困惑,新的課程培養方法勢在必行。新的課程標準要求地理的學習應該本著以人為本的理念,讓地理學習服務于學生的實際生活,而地理的教學過程也應該是學生體驗積極情緒和情感的過程。但要產生這一效果,就必須改變當前的教學觀念,轉變教學方法,進行課程的改革。
一、地理學習興趣的培養
1.深挖教材,尋找興趣,拓展思維
興趣無疑是高效學習的基礎。興趣不單指的是一味追求課堂的氣氛,更重要的是從心底激發起學生對地理學習的喜愛之情。因此在興趣的培養上,教師要注重技巧的掌握,把握好課堂教學的“度”。教師可以根據教學任務和內容,先從設置有趣的課堂導言開始,再結合教學素材,引導學生挖掘本質,讓學生在主動發現奧秘中體驗學習的樂趣。另外,新的地理教學目標應該改變過去單純的以文字表達為主的、枯燥的教條式學習,而應增加更多鮮活的、跟生活相關的實例,利用這些實例讓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好習慣。對于課本中的鮮活案例,教師應該結合案例內容,深挖其中的內涵,讓學生由淺入深,大膽構想,從而延伸思維和行為能力。這樣,高中地理課程的學習就不僅僅是“教學”,而是培養了學生多方面的綜合能力,學生也在主動學習中找到了興趣。
2.課外延伸,創造情境
相比于其他課程,地理課需要分析和邏輯思維能力作支撐。因此,除了課堂式學習之外,教師還應該多創造些外在的條件,幫助學生走出課堂,拓展思維和視野。在平常的地理學習中,教師應該注意善于捕捉跟學生日常生活相關的經驗和生活實際,創造條件,設置情景,把抽象的地理事物及地理問題轉變為大家熟知并能容易理解的道理,并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通過研究去尋找合理的答案和對策。另外,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多參加地理問題的討論,通過開設“地理角”給大家提供討論的場所,讓學生在討論中得到啟示。教師還可以引用媒體設備,通過圖文并茂的形式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復雜的地理問題和地理事物。總而言之,高中地理課堂的學習不應該是死氣沉沉的教條式學習,而應是能真正為學生生活實際服務的,能培養學生綜合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學習。
二、學習方式的轉變
1.地理學習觀念的改變
在很多中學生看來,相比于語、數、外等主要科目,地理學習是一門副科,既然是副科,自然不必投入過多的精力和時間,因此他們通常采取得過且過的態度。這種心底上的不重視,使得地理學習停滯不前,而多數地理教師也過于強調邏輯和理性思維,從而使地理課變得沒有生機,導致課堂的積極性不高。地理教學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多方面的綜合能力,觀察、分析、判斷、概括等能力缺一不可。因此,改變當前的教學觀念迫在眉睫,教師和學生只有樹立起正確的學習態度和目標,才能使地理學習產生巨大的推動力,才能使地理課程的教學活動變得行之有效。
2.教學方式的創新
無疑,傳統的教學模式就是教師傳授知識,學生接受知識的過程,教師通常過分強調學生對知識的牢記而忽略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這種“填鴨式”教學也許能在短時間內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對學生的長遠發展沒有益處。新的地理學習目標應當著眼于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體驗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的樂趣,讓學生在學習中開發智力,健全身心,培養多方面的地理技能。而教師也應改變同學生的關系,在學習上給予其有效的指引,在課堂上營造平等、和諧的課堂氣氛,在課下與學生平等相待,答疑解惑,孜孜不倦,這樣才能形成教與學良好互動的場景。
3.地理思維的培養
由于地理學科涉及的面非常廣,包括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而自然地理中又涉及到氣候、水文、植被、土壤等各要素,人文地理則涉及到政治、經濟、文化等各要素,因此它對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要求很高。新課標下,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還應關注學生對基本規律的發掘和掌握、運用和綜合分析、判斷能力的培養,掌握基本的地理規律對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大有裨益,這也是新課標對地理課程培養目標的要求。而培養分析和判斷能力,則能使所學知識更好地服務于生活實際,讓地理課成為一門實用的學科。
4.實踐教學的引進
和其他課程的創新目標一致,新課標也要求高中地理教學走出課堂,強調讓學生在實踐中深刻地理解地理知識。這就要求教師一方面要教授學生理論知識,另一方面要注重引導學生將理論知識付諸實踐,接受實踐的檢驗,并在實踐中深刻理解知識。因此,教師一方面可以借助先進的教學設備,模擬教學,讓學生能有深刻和直觀的印象;另一方面,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實地勘察、查閱相關資料等方式進行簡單的地理調查,比如,可以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對當地的博物館進行參觀、調查當地居民區的遷移狀況、對當地的水污染情況進行勘察等,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簡易的地理模型制作,如地貌、景區、建筑等。這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也便于學生更好地記憶和理解知識。
三、結語
總之,在新的課程標準下,地理教學要想獲得長足發展,必須克服傳統學習和教學的弊病,在以教師為主導的前提下,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思考問題,探索問題,進而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智力和行為能力都能有所提升。教師應該適時轉變教學理念,運用多種有效的課堂創新方法,引導學生學會學習,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給予學生主動發言和暢所欲言的機會,讓課堂氣氛變得輕松、活潑,只有這樣,高中地理課教學才能真正達到預期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欒春波.新課程理念下高中地理有效教學策略研究[J].成功(教育),2011(08).
摘要:在新課標下,高中地理教師必須改革老的教學方法,在新課程理念的引導下提高現代地理課堂教學效果。隨著社會對全面發展人才的需求和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如何提高教學效果成為當前地理課程改革的重要課題。本文提出了幾種提高高中地理課堂效果的方法。
關鍵詞:高中地理 新課標 教學方法
地理學科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其繁瑣的地理運動、復雜的地理規律,成為限制課堂效率的障礙。地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尊重和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幫助學生獲得科學探究能力。在這個過程中,要把提高教學的效果放在第一位,杜絕無效教學。因此,需要在高中地理教學中進行改革,提高教學效果和學生素質。充分利用課堂教學的主戰場培養學生的能力,是一線教師需要直接面對的課題。以下是本人在教學中總結出來的一些方法,望能與廣大同行共同探討:
一、注重學科融合,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基礎
現行高中地理教材涉及到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技術科學,知識面十分廣泛,知識體系龐大而復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依據高中地理課程這一特性,在日常地理課堂教學中,合理與其他學科多角度,多層次地進行融合滲透,增強地理課堂教學的知識性,趣味性,多樣性,以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效果。比如與語文融合,可以提高學生課堂教學的文學性,教學是一種藝術,課堂教學要求教師盡量應用趣味,生動,鮮明的語言組織教學,教學語言要形象和富有激情,這樣可以使學生身臨其境,聯想翩翩,記憶猶新。在地理教學中融入語文教學是相得益彰,效果非常好的。在講內蒙古高原的特征時,可引用北朝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黃河之水天上來,東流到海不復回”既說明了黃河的流向,也揭示了我國西高東低的地勢特點。
二、激發學生的興趣,是提高課堂效果的源泉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是推動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內在動力。學生只有對學習感興趣,才能把學習當成一件既輕松又愉快的事情。所以,要提高課堂效果必須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情境的創設,會使學生產生豐富的想象,會在他們的思維中迸發出智慧的火花。因此,教師根據教材的特點創設情境,營造適宜的氛圍,突出教學的動態性,撥動學生的心弦,引起他們的感情共鳴,能讓學生觸景生情、由情創意,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創造性思維。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實驗、模擬、搜集、調查、繪制、訪問、考察等實踐活動,豐富學生體驗,促進學生的認知過程。
2.合理應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地理教學媒體是儲存和傳遞地理教學信息的工具。由于媒體介質的不同,地理教學媒體之間的教學特性在表現力、再現力、傳播面、參與性和受控性等方面具有差異。因此,只有根據需要選擇地理教學媒體,進行地理教學媒體的整合,才能更好地發揮教學媒體的效能。在教學中,對于地理事實(包括地理景觀、地理分布、地理過程)、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技能和地理問題解決,不同的地理教學媒體在儲存和傳遞地理教學信息方面的效能是不同的。地理教學實踐表明,計算機媒體在揭示地理過程、解釋地理原理、引導地理問題解決、幫助學生掌握地理技能等方面具有高效能,而對地理景觀、地理分布的教學信息傳遞的效果次之。
三、加強課后反思,是提高高中地理課堂效果的根本
地理課堂必須走出模仿與復制的怪圈,必須用批判性的反思教學取代習慣教學。根據自己的認識,反思,研究,對教材進行整合,延伸,刪減和訂正,用“一招鮮”代替“大鍋飯”,豐富多彩的“個性教學”代替千人一面的共性趨同教學,地理教學才有真正發展的前途。例如筆者在講授“酸雨”時,有學生提出“北方地區尤其是西北地區的土壤偏堿性,因此就應該把大量耗煤的高排放,高污染的工業轉移到西部,中和那里的堿性土壤。”這個觀點和教材相反。筆者當時作了批駁。在課后的反思中筆者深感這樣扼殺了這個學生積極思考的興趣,大膽創新的勇氣 于是,在接下來的一節課中當著全班同學的面作了自我批評,并在以后的教學中注意寬容各種觀點,鼓勵學生積極探索創新。
四、加強科學教育研究
作為教育工作者,必須不斷地學習國內外教育理論,密切注視教育發展的新動向,認真研究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把精力集中在課堂教學上,最大限度地提高每堂課的教學效率,實現輕“負擔”、高質量。而且同時還要有較高的教育科研水平,把課堂教學當一門科學藝術來研究,改向經驗要效率為向教育科研要效率;改向題海戰術要質量為向教學改革要質量。
五、課后及時總結
[關鍵詞] 高效課堂 素質教育 三三制
今天的教育正處在改革創新的時代,高效課堂的實施向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提出了挑戰,向新時代教師提出了更高的素質要求。傳統的備課和教學已不能適應時展的需要;在新課標的指導下,要求教師的教學必須由傳統的重知識傳授向素質教育所要求的重能力培養方向轉變。在多年的地理教學中,為迎接素質教育,提高課堂效果,我做了一些有意的嘗試。認為在高中地理新課程標準課堂教育教學中,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高效課堂教育教學改革:
一、更新教學理念,提高教學認識
作為教師要由應試教育走向素質教育,實施高效課堂教學,首先要更新教學理念。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課堂教學要時刻以學生為中心,爭做學習型教師。傳統的地理教學以“傳授知識”為唯一目的,課堂教學模式一直是“老師問”---“學生答”的陳舊模式。教師在講臺上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完全霸占了整個課堂;學生則一副茫然的表情,惟命是從,機械地很不情愿的配合,完全是課堂上的弱勢群體。這種單調的教學模式的弊端越來越突現,直接抹殺了學生的思維和創新能力。
地理的高效課堂教學應該是師生互動的過程,是情感交流的過程。因此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這就要求教師的角色要發生改變:要由傳授者變為督促者,由高高在上者變為平等中的領導者。這要求教師在工作之余,不斷地進行充電,提高教學認識,爭做學習型教師。
二、優化課堂結構,注重能力培養
高效地理課堂除了要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接受到足夠的地理基礎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的地理基本能力。常常聽學生這樣說:老師講的我全明白了,但遇到問題仍不會解決。這說明“聽明白了”不等于“學會”了。教師所要做的工作就應該是如何使學生從“聽懂”到“學會”。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對自己所教學科的特點有清晰的認識。學生之所以感到地理難學,難在是否能通過邏輯思維來完成圖形與文字的整合;難在是否能將所學地理知識和生活、生產密切結合;難在能否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用來解決實際問題。因此,地理課的主要任務不僅是傳授地理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探究和實踐能力,掌握地理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與人合作,運用地理知識和技能,對人類與環境之間的問題做出獨立判斷和適當評價的能力。
三、避免填鴨教學,強化情感教育
傳統的填鴨式教學,課堂上僅僅有幾個好學生呼應,主要靠教師在講臺上的精彩表演,絕大多數學生屬于被動的接受。在學習過程中,教師是引路人、點撥者,而真正動腦筋、想辦法的是學生。不可否認在課堂教學中往往成績好些的同學比較積極主動,成績稍差的同學時常表現得比較被動。如何調動起這部分潛能生的積極性呢?教師應以尊重和真誠來對待他們。
高效課堂教學要求教師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念。以人為本的核心是尊重人、愛護人、相信人與培養人。作為教師首先要承認學生是有思想、有情感、有追求、有自尊心的活生生的人。他們需要學習,也需要休息與娛樂;他們需要接受知識,也需要別人的理解和尊重;教師要承認學生發展的差異性。由于每個學生的先天稟賦和后天影響因素不同,接受同樣的教育,不同的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以及接受存在著很大的差異,這就要求教師要多關心學習能力差的學生。粗野的棒喝不一定達到預期的效果;相反,一聲溫馨的提醒,一個善意的舉動甚至是一個不經意的眼神,卻能讓他為之付出。學生的思想是單純的,心靈是純潔的。教師的言行舉止很容易在學生的心目中生根發芽,并成為影響其人生的重要因素。傳統的教學方式,呆板的課堂,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已經拉開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師生之間的關系也出現了裂痕,矛盾一觸即發。在這樣的師生關系背景下,教師應靜下心來重新認識自己,在教學過程中,摒棄家長式的教學作風,在教書的同時還要育人,多進行點情感投資或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后果。情感教育的方式是多樣的,如生活上的關心愛護,學習上的言傳身教,課堂上的循循善誘等等。基于一點就是將學生看做朋友,用平易近人的方式,和藹可親的態度去感化他。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夠愿意學、主動學,在和諧愉快的氛圍中,完成教學的整個過程。
四、改革課堂教學,改變教學策略
傳統課堂教學側重于學生的學習結果,忽略了學生學習的過程和方法,依靠死記硬背、題海戰術來得到高分,掩蓋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新課標指引下的高效素質教育強調學生學習的過程和方法。所以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和方法是引導學生學會學習的關鍵。針對素質教育的這一要求,我校師生共同努力,摸索出了“三三制”這一課改模式,主要采用案例探究、合作學習的方法,通過交流互補來完成地理知識的學習和地理能力的培養。“三三制”教學模式主要分為三個環節:
(一)、自主學習。本環節主要是學生應用學案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由傳統的被動學習變為自主學習。強調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二)、交流互補。本環節教師提前借助多媒體、學案設計好針對本課重難點知識的案例問題,課堂上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來突破重難點知識。這屬于案例探究式學習。案例探究的關鍵是將案例問題與課本知識聯系起來,教師的職責是啟發、引導,促使學生獨立思考、綜合分析,并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通過學生的合作分析獲得新知,既培養了學生的綜合思維和創新能力,又加深了學生之間的友誼,并帶動了潛能生的學習熱情。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老師深入學生群體,幫助學生解決疑難,縮短了師生的距離,加深了師生之間的感情,有利于更好的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的良性循環。
(三)、反饋提升。本環節屬于檢驗環節。通過學習小組推選代表回答案例問題,教師及時進行補充強調,幫助學生更好的認識課本知識,加深對重難點知識的理解,起到突破作用。在這個環節中,教師及時地肯定學生,鼓勵學生,既鍛煉了學生的心理素質,也增強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教學是一門學問,也是一門藝術。面對時代的要求,如何讓每一個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在地理知識、地理能力、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都得到較大發展,這是現在、今后相當長的時期內,需要大家不斷探索和實踐的課題。這就要求我們在推進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必須鼓勵學生積極探究、提高課堂學習效果,盡量當堂消化、鞏固、掌握新學習的課程內容,向40分鐘要質量要效益,全面完成地理課堂教學的“智、能、情、德”四教育,從而減少對課余時間的擠占現象,促進地理課堂教學效益的提高,實現課堂內外有機結合與優勢互補。新課標的實施對于教師有了新的要求,社會在發展,學生在變化,這就要求課堂也要做相應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無法走進新課堂。我們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切實采取有效的措施、方法和技藝,培養、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把課程改革真正落到實處,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更新教育教學理念,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優化課堂結構,強化學生的能力培養,注重增強學生的情感教育,擺正教師自己的位置,才能走出傳統課堂的困境,換來的將是一番嶄新的教學天地,最終達到地理高效課堂的目的。
[參考文獻]
【關鍵詞】學法;學生;學習;新課程標準 “教學生學會學習”是今日教育面向未來的重要對策之一。新課程標準開門見山地提出地理課程改革的特定時代背景,概括起來有兩大方面:一是全球變化形式的要求,二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作為地理教師應該密切關注地理科學的發展方向,開闊視野,追求新目標。在素質教育方面,地理課程標準要求,應由“學科中心”轉向“活動中心”,由“知識本位”轉向“技能培養帶知識”,由“教師中心”轉向“學生中心”。地理教學必須適應終身教育和21世紀社會對人才的要求,教學生學會獨立學習地理的方法,形成獨立獲取地理知識信息和運用知識信息的興趣、能力、意志和習慣。
地理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改變地理學習方式”。要求以學生為本,指出了地理教育中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那就是必須重視學法指導,把學生作為研究對象,解決學生的發展問題。學生的學習能力受學習動機、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等多種因素的制約,更與教師的培養有直接的關系。在地理教學中,應在研究學生學習規律和特點的基礎上,在改變傳統教法的同時,加強學法指導,強化自學訓練,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學生獨立學習地理的能力。
1激發興趣,使學生自覺學習
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內部驅動力,是一種非智力因素,在學生智力的形成和發展中有著不中低估的作用。許多著名教育家都把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作為重要的教學原則和學科教學目的之 一。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更是重視好奇心、求知欲等情感因素。認為它可使人:“離開僵化,走向靈活性”。“離開依賴,走向自主。”
在地理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熱愛地理,樂于自覺地、主動地學習地理更有其特殊意義。
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人們普遍輕視地理,認為它是副科,可有可無,學不學無關緊要。在中學,地理學科必須為應考科目讓路,地理課被當作是輔助課、“調劑課”,一直被打入冷宮。
地理學科的現實地位與其重要作用是極不相稱的。現代地理學以協調人地關系為核心,以研究人類怎樣實現可持續發展為已任。它所揭示的資源、環境、人口等世界性問題是全人類都普遍關心的;它所闡明的人地關系的基本準則是人們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時所必須遵循的。地理課在中學學生智力發展中所起的作用是其它學科所不能替代的。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一個不具備基本地理知識的人只能是一個不合格的公民。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根據教學實踐,我認為應注意把握以下幾個方面:
1.1教師的情感激勵 熱愛是最好的老師。要讓學生愛好地理,教師須先愛之。教學過程既是地理知識的傳播過程,也是教師情感傳播、師生情感交流的過程。課堂上,教師對地理熱愛的恰到好處的流露,可化作對學生的巨大激勵力量,能激起學生相應的積極情感的回報。愛屋及烏,由愛教師進而愛及他所教的這門課。如果教師把對大自然,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化作課堂上的教學激情,會對學生產生巨大的感召力和感染力,學生在積極的情感體驗中,學得就能更為輕松,更為愉悅、更為主動。
1.2讓學生受到自然美的熏陶 地理學所展現的是千姿百態、絢麗多彩的世界。在地理教學中,教師應把握這一學科優勢,讓學生充分體驗自然美。在課堂上,教師的語言應生動、形象,善于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如:詩歌等來描述地理現象。要充分利用地圖圖片、幻燈、錄像或電影,把廣闊而遙遠的地理空間和事物展現在學生面前,使其有身臨其境之感;另外,應盡可能地組織學生出去參觀游覽,讓學生在切身感受和欣賞自然的同時,樂于學習地理。
1.3常思考生活中的地理問題 地理學與人類的生產、生活密不可分。學生身邊發生的許多自然現象,外出時經常遇到的問題都和地理有關。如:太陽升落、月亮圓缺、晝夜更替、四季變化、陰晴雨雪、云霧露霜。采購物品的學問,乘坐火車的知識……地理教材幾乎每一章都有生活中的地理問題。在教學中,教師若能抓住這些生活中的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會讓學生倍感親切,并產生對這些司空見慣,但不為所知的現象要探個究竟,弄個明白才行。
1.4讓地理學習活動充滿趣味性 有一種說法,沒有笑聲的課堂,是無效率的課堂。這話不無道理。教師應努力營造歡樂、愉悅的課堂學習氛圍,使教學和學達到和諧的統一,教師應講求教學藝術,教法要靈活恰當,語言應風趣幽默,爭取使每一節課都有興趣出現。日久天長,學生就會逐漸形成對地理課的“持久興趣”這種“持久興趣”愈濃厚,學習的動機就會愈強,努力的程度也會愈高。
2鼓勵“參與”,使學生能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是指學生能對自己的學習負責,自縱學習行為過程,從而成為學習的主人。
長期以來,地理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重教“輕”學、重視知識教育,忽視能力培養。課堂上,以教師為中心,教師只管自己的教法,無視學生的學法。學生對自己學習活動的方式和手段或漠不關心,或根本沒有意識。